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影响;策略

1.前言

近些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也随之逐渐增大,国际间贸易往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使得各个国家间商务谈判可能性得以大幅度提高。作为国际贸易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商务谈判不但涉及到经济领域,并且还需要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内涵加以充分了解,要熟练的掌握国家之间的文化组成和谈判技巧,熟悉各国的语言特色与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商务谈判的成功实现。由此可见,研究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国家商务谈判的进行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文化差异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得到利益,文化差异影响着国际商务谈判的结果。以下从几方面分析了国家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

2.1文化伦理方面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伦理会成为谈判中的一大障碍。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均有着自身的文化伦理底线,尤为关注的是获得利益的基准线不得发生抵触与自身的文化价值存在形式。简单的来说,这些文化伦理价值主要的存在形式包括功力价值、审美、道德、科学以及宗教等、对于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地区或者国家,其在制定法律制度上必须严格的按照宗教教义,而对于行为的认可,则需要看是否与国家宗教精神相符合。

2.2语言行为方面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主要的文化差异的影响体现于谈判双方所采用的语言沟通形式上。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均是按照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断孕育得出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要知道国际商务谈判双方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他们之间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存在,这便会使得谈判语言受到明显的制约。然而,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项工具,不同的国家均有着自身尤为特殊的语言文化。因此,只有有效的对不同文化差异加以掌握,才可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防止交流上的问题出现,才可以有效的确保顺利的完成谈判。

2.3价值观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价值观差异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客观性。客观性具体指的是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当中,谈判主体区分事物与人的程度。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地区及国家的人们均很难区分看待人与事物,尤其是东方国家。正是因为受到传统东方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感情观念的影响,因而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均是家族企业所掌控。而西方国家则有着较强的“客观性”,特别是美国人,他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会区分看待人和事物,更为重视的是实质性问题;其二,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也就是在商务谈判中要始终坚持合理、公平的基本原则,保证谈判双方均能够有利可图。在此方面,英美等西方国家做的比较好,他们的平等观念相对较强,因而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实际的谈判双方利益,不管是所提出的报价还是条件,都有着较强的合理性。

3.国际商务谈判中应对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

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商务谈判的进行,影响着国家商务谈判的效果所以,为了有效的保证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为了能够获取商务谈判的成功,那么就应当采取有效的谈判方法。以下提出了国际商务谈判中应对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

3.1克服民族中心论,树立文化平等观

各个民族及国家均是在各自的客观条件下得以发展和形成的,他们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应当明确的是,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互相汲取、互相了解,不仅不可以妄自菲薄,也不可以夜郎自大,这才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正确态度。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将民族中心论克服,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观。

3.2掌握谈判技巧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文化下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方式便会有所差别,这就会出现谈判风格上的差异。一般在东西方谈判中,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心态和文化背景差异等,通常会被谈判人员所忽视,而正是因为受到文化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决定了谈判活动的成败。而为了将国际商务谈判的目标实现,那么就需要全面的对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加以掌握,真正的做到对症下药,以便于使国家商务谈判能够逐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逐步发展。

3.3,互相尊重

在商务活动以及国际经贸过程中,要想将跨文化沟通的目标实现,那么首先就必须真诚的对待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其中,尊重他人具体体现于对别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人格以及信仰等诸多文化差异予以充分的尊重,也包括对利益关系的尊重和对别人看法的尊重。往往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持不同的看法对周边的世界,会有着自身独特的行为方式。商务谈判人员切勿以本国文化的标准来对异国文化中的行为方式进行衡量,切勿强制性的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观念加给别人,以便于实现有效的沟通,在商务合作或者经济合作中达成共识。

3.4克服沟通障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时难以避免的会有僵局出现,这主要是由于在某些问题上谈判双方未达成一致,因而便争论不休,这样不但会对双方的关系带来负面性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谈判无法继续。但是,如果静下心来回想可知,双方所争论的问题并非只是一个,导致此类后果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沟通障碍。沟通掌握也就是谈判双方在洽谈合作意向、交流观点及情况、交易条件等过程当中因遇到主客观原因所导致的理解障碍。因国际商务谈判是跨文化性质的一种谈判,因此,在谈判中极易出现沟通障碍,这便需要尤其注意语言的运用,但凡发现沟通障碍,那么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克服,以确保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落后亦或是先进。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谈判者应当树立文化平等意识,要接纳对方的文化,明确彼此的利益,有效的进行沟通,想方设法的淡化文化差异,正确的接受及认识文化差异,以此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实现快文化谈判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之松.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刘卓瑛,郑平坪.国际商务谈判中应注意到的跨文化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2(6).

篇2

关键词:母语文化;外语文化教学;正迁移作用

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由于对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全盘否定和受直接法、听说法等流派的片面影响,外语教学界在研究母语文化的作用时,过分夸大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忽视了它的正迁移作用的存在。很多研究者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母语文化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在外语教学中盲目排斥母语文化的积极作用。这种观念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养的降低,而且每况愈下。这种现象别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学习者中国文化知识匮乏会直接影响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影响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确理解和对待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我们认为,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对外语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所谓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把握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把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假如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假如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以往研究者在探究母语的影响时,往往侧重于研究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实,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还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轻易些。

二、具有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英语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而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唇齿。汪榕培先生认为,素质教育应强调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会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确定正确的价值标准;二是学会学习,能够终生积极、主动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创造新知识;三是学会生存,既能掌握一般生存技能,又能掌握特殊专业技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力。我国1998年颁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我国新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问题”中提出了5个不适应,在“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中指出:“学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教学原则中也明确规定:“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应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文化素养方面应“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这些都说明大纲把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而要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母语尤其是母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质提高的基础。有了深厚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功底,学生才会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标准;才能够主动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创造新知识;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并且具有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会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力,并且能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两种文化的正确态度,既不会成为盲目崇洋、鄙视母语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也不会成为盲目自大、拒绝一切外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的民族中心主义者。

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目的语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随着对外语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外语知识、较高的外语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仅靠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难以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史国强,王宇.新《大纲》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2]陆魁秋.主体文化与交际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篇3

关键词:母语;母语文化;外语教学;作用

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由于对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全盘否定和受直接法、听说法等流派的片面影响,外语教学界在研究母语及母语文化的作用时,过分夸大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忽视了它的正迁移作用的存在。很多研究者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在外语教学中盲目排斥母语和母语文化的积极作用。这种观念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养的降低,而且每况愈下。史国强、王宇通过对沈阳师范学院的130余名考生的翻译试卷的分析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身上文化素养的欠缺已经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中国学生竟然不知道抗战是和谁打仗”[1]。他们还分析了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欠缺的原因,主张学生应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陆魁秋也对汕头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也发现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非常匮乏。他指出,主体文化(即母语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张在课程设置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文化课,减少专业主修课[2]。另外,任海棠、从丛、韩红都提到了这种中国文化知识欠缺的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学习者中国文化知识匮乏会直接影响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影响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确理解和对待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我们认为,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对外语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所谓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以往研究者在探究母语的影响时,往往侧重于研究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实,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还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3]92高一虹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BrichFromm)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4]。许多英语界泰斗如傅雷、钱钟书、季羡林、许渊冲、王佐良、许国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学通古今、在母语和母语文化方面有极高的造诣的。因此,在外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我们要正确利用母语和母语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

二、进行文化对比需要以母语文化为参照

由于成人外语学习者的大脑不可能是一无所有的白板,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因为文化对比可以促进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恩格斯曾说过,“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关于在第二语言(L2)学习中第一语言(L1)的参照作用,Stern也进行了很好的描述:“让我们从早已熟知的关于L1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这些迁移和干扰的存在看做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毋庸否认,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是把L1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习者指出两种语言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L2系统。在跨语言的学习策略上,我们因为首先承认了迁移/干扰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L1和L2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逐渐而又有意识地完成从L1向L2系统的转换,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L2语言体系。”[5]看来第二语言与文化的学习是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对比中进行的。而要进行文化对比首先需要学习者深刻理解母语文化。学生从出生到大学一直处于母语文化的氛围之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学、风土人情、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都有所了解,但和英美文化比较起来,中国文化有什么总的特点,他们还不甚了解,他们还没有把所积累的零散的、感性的文化现象上升到一个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在语言材料明显涉及英美文化特征时适时地和中国文化加以对比,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两种文化的总体印象,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比如在涉及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时,就应该对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加以介绍,对比两者的差异。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具体的交际规则,比如英美人为什么有那么多隐私、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谦虚等,从而指导学习者的具体交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时一种英语文化现象,费了好大劲也解释不明白,如果用一个相似的汉语文化现象作参照,问题就很容易说清楚。因此,刘润清先生在其专著《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由此可见,外语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也是必需的。

三、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是,掌握足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遵从目的语人士的交际规约,从而避免产生交际冲突和误解。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应当承认差异并容许差异存在的,如果一味拿一方的(一般是强势文化)文化做标准去消除差异,这有可能会降低交际的难度,但这是以牺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代价的。世界文化是需要多样性的。汤一介认为,当今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大都能从其文化传统中找到某些贡献于人类社会的资源,不过都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贡献,而不可能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人类文化在哲学、宗教、医学等方面都是具有互补性的[6]。“有众多学者认为,今天人类文化所表现的特色,强烈呈显工具性的及手段性的理性,缺少目的性的关怀,而东方文化在目的性关怀方面,自有其独特的价值”[7]。因此,在交际中应使双方都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既拿来又送去,互相学习,共同享受各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保护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交际双方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8]。我们要保有自己的文化身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具备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具有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英语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而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唇齿。汪榕培先生认为,素质教育应强调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会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确定正确的价值标准;二是学会学习,能够终生积极、主动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创造新知识;三是学会生存,既能掌握一般生存技能,又能掌握特殊专业技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力[9]。外语教学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接受教育的一条主要渠道,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即通过外语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我国1998年颁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我国新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问题”中提出了5个不适应,在“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中指出:“学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教学原则中也明确规定:“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应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文化素养方面应“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这些都说明大纲把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而要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母语尤其是母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质提高的基础。有了深厚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功底,学生才会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标准;才能够主动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创造新知识;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并且具有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会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力,并且能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两种文化的正确态度,既不会成为盲目崇洋、鄙视母语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也不会成为盲目自大、拒绝一切外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的民族中心主义者。总之,学习者母语和母语文化水平提高了,才会有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其外国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进而促进其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形成。

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目的语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随着对外语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外语知识、较高的外语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仅靠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难以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史国强,王宇.新《大纲》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2]陆魁秋.主体文化与交际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5]Stern.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284.

[6]汤一介.新轴心时代与中华文化定位[C]//乐黛云,李比雄.跨文化对话(6).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7]章礼霞.性相近,习相远——对中外跨文化对话与跨文化交流的思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