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资源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02-0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关心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有效整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资源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资源的优化要首先考虑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
1、教程资源要适合学生
教学资源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分别培养学生“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等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既是老师生命力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对于每一位科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必须思考的常思常新的问题。例如在空气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师可以用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以点带面。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常规科技活动,把好的想法转化为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中高年级学生中结合科学课后的自由研究,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的记录,并撰写好课题报告;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看看科普知识,开展科学知识小竞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学资源的选择要弘扬正能量。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学科间的交流,网络教研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大家的集体意识,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可以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多媒体网络,实现高效课堂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外部视角,采用图片、录象、录音、投影、幻灯、电视、电脑、等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可以把抽象的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变难为易,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建立表象并引导启发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教学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激活了小学科学课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当然,网络资源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对于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都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校实验器材经过上学期的补充,现在已较为完备,但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只有一个实验室,很多时候学生科学实验都会与其他班发生冲突,这些都给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不过,学校和我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3、学科整合,实现教学高效
篇2
国外废物利用工作开展较早,国际上1948年就成立了“国际回收局”,召开了世界再循环会议,联合国资源开发署设有资源回收组织。国外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十分重视资源再生循环和废弃物资源化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法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都把再生资源的教学和科研放在了重要位置,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先列。国内在八十年代末,已先后办了两个大专性质的再生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设在安徽财贸学院和北京物资学院,这两个专业教学的内容重点是流通领域里的再生资源,侧重于再生资源的鉴别分类回收和经营管理,渗透了比较多的商业经济学科。上海工业大学化学化工系每年招收和培养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生1~2名;武汉大学有一个资源环境研究所,主攻方向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其特色是化学、生物学、病毒学、化学工艺、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但也没有设置专业;重庆大学近年来成立了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再生资源基本理论体系方面的软课题,开展了废钢铁加工利用和废玻璃综合利用的研究。但以上高校都没有设置“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的本科专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环保的要求日益严峻及国家相关法规的出台,部分高校开始设置“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这一本科专业。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招生时间较短;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虽开设本专业,但是属于再生新能源-太阳能方向。2011年又有几个高校新开设了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安徽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福州大学等,但是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目前开设“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的高校较少,同时开设时间很短,因此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同时上述大部分高校都是非冶金类高校,除昆明理工大学以外,我校是国内唯一在冶金类院校中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这也是我校本专业的特色。
2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再生资源科学方面知识,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部门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掌握再生金属资源回收、再生和利用、冶金固废资源化基本理论,具备良好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口径宽,适应能力强,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办学思路是:以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挥优势的专业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资源循环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边建设、边发展、边完善,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将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有特色、有内涵、有实力的专业。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办学思路是: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的指导下,该专业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面向循环经济需要”这一时代主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拓展实践与创新教育空间,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资源再生”的认识,努力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人才。
3再生资源专业课程的规划
课程设置是影响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它的设置应当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当有利于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它的设置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也是培养模式的一部分,除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专业特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结合,增设相应的实验课程、生产实习、制作设计、创新课程等,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实战型人才[3]。目前,研究一次资源的领域已按材料的分类设置了许多专业,而再生资源与技术专业却是二次资源领域里的唯一专业,这就带来了多门基础理论学科、多种工程技术学科的复杂交叉特点,其专业知识涉及黑色冶金、有色冶金、矿物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金属材料等多个专业,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可操作性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根据调研及两年多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别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学生对材料科学、资源固废资源化利用、冶金工艺学等基础理论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的适应性。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金属学与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冶金原理、传输过程基本原理、冶金工艺学、再生金属冶金学、资源加工学、冶金固废资源化。因此,我们在课程规划中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优化,同时突出实用。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体现出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努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4]。
4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梯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创办一个专业,首先要有师资,建设好一个专业,更需要高水平的师资。专业建设要靠教师去完成,有了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教学才有保障。下大力气建立一支有素质高、学术水平硬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引领的专业教师梯队是当前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5]。一是加大引进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补充新专业师资的不足,特别是要积极引进新专业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主干课程的骨干教师,使新专业的核心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本专业已从国内著名高校引进高水平博士两名,对于缓解本专业教师资源短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重视已有人才的培养提高,充分发挥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支持教师在国内外进修访学、攻读博士、自学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目前本专业教师队伍中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有宝钢优秀教师获得者,安徽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奖励者,安徽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有很大提高,教师队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三是优化教师聘用机制,采取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聘请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其他高校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新专业的兼职教师。逐步建成结构科学、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梯队,保证新专业的建设顺利完成。
5结语
篇3
一、教职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职工队伍总体超编。按照2002年编制标准调研的42所学校,总体超编317名,其中区属初中超编69名,超编比例13.04%;区属小学超编75名,超编比例12.48%;镇中学超编122名,超编比例20.71%;镇小学超编27名,超编比例5.47%。区属中小学和乡镇中学超编严重,其中乡镇初中比区属初中超编严重,区属小学比乡镇小学超编严重,企业移交学校比我区原有学校超编严重。按照鲁政办发[2011]44号文件,中小学教职工实行城乡统一标准核定,42所学校总体超编123名,按照新标准,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都有所提高,乡镇中小学均不存在超编现象,城区学校仍然存在少量超编,以区属小学为主。
(二)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男教师占比随着学龄段的提高呈现增长趋势,但初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例均低于女教师所占比例:城区小学、初中、高中男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19.53%、33.11%、52.63%;乡镇小学、初中男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43.76%、40.37%。二是年龄结构初显“老龄化”。近年来,张店区每年都补充部分新教师,教育系统教职工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总体上也更趋于合理。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存在部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低教学段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如沣水三小在职教职工25人中,50岁以上的16人,占64%。此外企业移交学校教师出现断层。三是高学历教师分布不均衡,小学段教师学历偏低。总体上看,全区在岗中小学教职工本科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0%以上,但是这些高学历层次的教师基本分布在初中以上教学段,小学阶段教师的本科学历也多数是后续学历,其中农村小学阶段的教师学历偏低,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如南定小学,在职民办教师转正的占现有教师的16%。
(三)专任教师紧缺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要求,调整各学科专业师资配置,导致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不足,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剩余的现象。例如马尚二中,音乐教师比较富余,其中有3名音乐教师已经转学科,改教别的学科。而数学、生物、思品等课程教师紧缺,甚至1人兼2个班的班主任。中埠中心校数学教师比较富余,历史、生物教师比较紧缺,其中2名数学教师转学科教历史、生物。铁山小学的小学科(音、体、美)则无专任教师授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职教师每人一岗,无宽裕人员,如遇病假、外出培训等情况,学校很难进行调配,不能保证正常教学。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编制未得到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自2002年以来至2010年未再制定,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学课程开设发生了较大变化,按照省教育厅课程开设要求,各校必须要开全开齐课程,增开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科学等增加了课时,但未研究提出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师编制标准,2011年出台的新标准也未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就目前教师资源利用程度来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教师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已不能适应一线教学的工作,部分教师千方百计努力争取评上高级职称后,对继续承担一线教学工作失去了动力,这些老师却仍占用正式编制。另外,在职教职工还有借调在外的现象,造成了教师编制的缺失。
(二)企业学校移交地方是造成超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厂矿学校一个级部的平行班比较少,学生数量少,而学科相对较多,又需要配备专职学科教师,导致教师数量相对较多。近年来张店区共接受企业学校15所,教师1460人,加之学校划转时又划转了部分校级领导和后勤管理人员,导致学校人员超编严重。而现有教职工中,年老体弱比较多,工作上还须给予相应的照顾,不能胜任一线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教师是工人身份,无法进行教学工作,只能担任传达、文印和花草管理等后勤服务工作,导致教师资源的紧缺。
(三)教师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一是教师工作时间无限延长。除规定课程外,学校的早读、午写、选修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还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小学教师,为看护低年级学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二是学校行政事务繁多。除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学校还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和社会责任,如迎接上级各部门的督导检查,法律进校园、卫生城市验收、反等。三是新学校年轻女教师多,都面临结婚生子,每学期都有休产假的教师,致使教学安排紧张。
三、几点建议
(一)合理配置教师编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控制总超编人数逐年递减的前提下,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坚持每年适量招聘一些高学历的急需专业教师,逐渐实现全区教职工队伍总量控制在编制内,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配置合理的目标;新招聘的毕业生重点用于充实农村中小学,从制度和待遇等方面引导保障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的稳定性;积极引导教职工从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继续完善城镇中小学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制度,加大城区教师支教力度。
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青少年;本土资源
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知识是力量,人才是未来。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小学科技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大家都知道,大足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并拥有大足石刻、龙水小五金、汽车生产三大特色资源。同时,大足区实验小学拥有科技馆、天文台、生态园等校内活动基地和北山佛湾、长河、天醉园枇杷山庄、荷花山庄、西苑、驻足部队实践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于是,教师可以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青少年发展需要,依托本地区及学校资源,创新科技教育活动形式,开展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活动。
1.依托本土自然资源,普及青少年科学知识
科学普及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1]学校的科技教师对大足的自然资源非常了解和熟悉,他们知道大足区西山森林公园既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珙桐、活化石桫椤等珍稀植物,又有小灵猫、白鹭、竹鸡、青羊、猪獾等60多种飞禽走兽,还有溶洞、温泉、奇石、茶山等自然景观,等着孩子们去探索发现。因此,科技教师可以依托这些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财富,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探秘龙水湖、桫椤园生态环保科学体验活动、走近大足矿产资源等,普及学生的科学知识,树立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同时,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挖掘地区特色资源,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适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保持青少年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足拥有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更有“龙水小五金、汽车生产”现代工业文明对它的格外垂青,科技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地区特色资源,并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课程,如参观龙水五金博物馆、到汽车生产基地实地考察、了解大足石刻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在这些科学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他们不断动手、动脑、动嘴,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又增强青少年的对家乡的自豪感。
3.利用科普教育基地,树立青少年远大理想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我国青少年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思维死板,缺乏创新。[3]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青少年会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青少年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大足荷花山庄、雅美佳湿地公园、西苑原也农业公司等是市级科普教育活动基地,也是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科技教师可以积极开发这些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如:到西苑认识植物、荷花山庄观察太空荷花的生长情况、在学校的科技馆、天文台、科技创新制作室、劳技室等校内科普实践阵地大显身手等。这些基地是科技创新的典范,青少年在参观学习或亲手实践时,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树立科技兴国的远大创新强国梦。
4.联系当地自然现象,激发青少年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技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反映自然科学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引起青少年的极大的探究兴趣,从而真正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如结合重大天文现象2016年5月9日的水星凌日、2014年10月8的月全食、2013年ISON“最美彗星”光临地球等现象进行讲座、观测、摄影等活动,激发青少年探究欲望和对太空的向往;也可以根据一定时期的热点问题,如我国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宇航员太空授课,物联网、智能家居、3D打印、云计算、4G时代领跑等等作为与青少年交流的话题,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又使孩子们好奇心得到满足。
我们还可以结合本土科学资源,反映自然科学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如大足石刻启动夜游工程,运用3D投影技术,为大足石刻增添色彩形成了白天游宝顶山、夜游北山,昼夜可赏景的立体式旅游线路……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驱使他们迫切想知道3D投影技术以及相关的新进展。这时科技教师就可以抓住契机,对青少年介绍相关的科学前沿知识。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还能使青少年在科技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实地感受到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5.打造优秀辅导团队,保障青少年科技活动
稳定而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是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有力保障。仅有了好的活动形式,没有优秀的科技辅导员进行有效指导,也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的。科技教师首先可以依靠本校的科学、科技教师队伍,组成精良的辅导员团队,形成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其次,可以邀请热爱科学的爱心人士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长开设特色课程,以弥补师资的不足;再次,科技教师还可以借助科委、科协的力量,聘请一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特聘辅导员为青少年举办讲座或开展活动时进行具体操作指导,可以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含量和整个活动的质量。总之,要尽可能地与其他科技辅导员形成教育合力。另外,科技教师还应该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与成果展示,确保活动质量,这样既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兴趣,又促进科普特色活动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工作应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以科技活动为抓手,依托本土资源,精心组织丰富的活动内容,细心呵护青少年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神奇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科学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公报.2002.6.29
篇5
一、开发愉悦情境资源――激发乐学
学生乐学的动力来自于有趣的情境和氛围,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首先要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营造乐学氛围,遴选那些开放的、有趣的、契合学生需要的资源,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学习,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三年级科学《磁铁的两极》,笔者创设了一个愉悦有趣的情境:这是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它的主人是小鸭子,它把家安在了池塘的南边。它可是一只聪明的小鸭子,无论你让它的头朝着哪个方向,它停下来时都能朝着家的方向。信不信?试试看!当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正是如此时,学生激发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质疑:“小鸭子怎么找到自己的家的?和磁铁有关系吗?”通过这样有趣的情境创设,营造了轻松愉悦的乐学氛围,促使学生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愿望,使他们愿意、乐于、能够参与学习活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科学学习的课堂。
二、开发自主探究资源――主动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发那些新奇、有趣的,能够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自主探究的资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收获成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三年级科学《指南针》,笔者事先制作了两个微课视频:《认识指南针》和《使用指南针》,把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资源有效融合在微课中,再导人到IPAD里。让学生四人小组,自主观看微课视频《认识指南针》,自主学习认识指南针的结构、磁针的南北极和方位盘。再指导学生观看自学微课视频《使用指南针》,自主学习使用实际的指南针进行操作,再用IPAD里的“指南针”软件进行操作。把实验操作和多媒体软件操作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自觉主动乐学,使学生自主探究使用实际的指南针辨别方向,而且还能自主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指南针软件辨别方向,让学生能与时俱进,紧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脚步,以便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开发和谐师生资源――保持乐学
开发和谐师生资源,是指把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课程资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学生保持乐学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坌幕础上的一种人与人的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
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为此,就需要教师以民主平等之心、欣赏宽容之心、幽默风趣之心来对待学生,努力营造出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1.以民主、平等之心对待学生,开发和谐师生资源
如果教师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架势,就会制约着师生的情感、行为,使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和谐关系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使师生之间“一团和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愿望,并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可敬又可亲,使他们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同时教师要提倡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学习,把自己融于学生集体之中,教师决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这样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良师益友,使师生关系趋于和谐,造就和谐课堂的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产生共鸣,也容易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兴趣,进而也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2.以欣赏、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开发和谐师生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内心都希望自己受到重视,感觉自己很重要,学生的这种心理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淘气的学生往往逾越常规,思维有创造性,可能在其他方面并不讨老师的喜欢,只要教师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学会期待,学会欣赏,总能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自觉融入和谐课堂氛围。
3.以幽默、风趣之言对话学生,开发和谐师生资源
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风趣――这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如果课堂教学一直死气沉沉、一成不变,没有幽默、风趣的话,不仅学生会厌倦,就连作为老师的自己也会厌倦的,所以不妨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之言对话学生,催生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促使学生保持快乐学习。
如三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让学生观察装在两个不同形状瓶子里的水,比一比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笔者把一个高高的瓶子比喻成“瘦高个”,另一个矮矮的瓶子比喻成“矮胖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瘦高个‘和’矮胖子’它们肚子装的‘墨水’哪个多?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兴趣盎然,思维被幽默的语言激活了。有的说:“把它们都变成‘瘦高个’,或者都变成‘矮胖子’,比较哪个水位高,哪个装的水就多。”有的说:“用同样的小杯子把它们肚子里的水倒出来,比一比谁装的小杯子数量多。”
篇6
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课程观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用化、开放化、结构化的特征。课程资源、课程和教学,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课程建造的层次和水平。加强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一门课程。“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又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前者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CAI、CD-ROM、VCD、DVD、计算机软件、报刊等,以及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
科学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教导服务,写作论文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农村学校应该重视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备的建造和充实,并加以合理地、充分地利用。充分理解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调动学校、社区、家庭、教师、学生的积极因素,形成开发社区文化、乡土文化、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合力。要注重因地制宜,广开思路,积极发掘,讲求实效。事实上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2强化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我们的初级中学来说,缺少功能良好的科学实验仪器,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用房紧张,实验室缺乏必要的治理人员等问题,在农村初中尤为突出。非凡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那里的科学实验室条件更差。针对这种情况,有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只能是求助于上级的拨款和当地教导部门教学仪器站发下来的一些仪器。许多老师抱怨实验仪器不够用、不耐用或者质量比较差,跟不上现代科技和教导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村初中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上,就出现缺少必要的课程资源,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是需要非凡注重的问题。
科学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凡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科学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详细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爱好,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为此,在每一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开辟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一节,为学校教师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提出详细建议,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导发展服务。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丰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科学课程资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教导资源,共同去建构。科学课程资源的内容,可以通过探究问题的方式加以呈现,它具有相称的广泛性。在同一主题下,可以从许多侧面考虑,如视角的确定、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称大的灵活性。大量的科学课程资源的内容是为了学生在主动探究或在指导者的启发、帮助下,通过自主选择获得更好的学习。
研究型科学课程的详细实施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整合、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可供研究型科学课程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科学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具有生动形象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程建造的爱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与学生自身发展、人格健全的程度。由此可见,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身心发展、人格的健全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3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科学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相反,教科书直到现在仍旧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教科书的开发和建造需要体现时展的要求,教科书只有在体裁、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发挥其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导部审查通过的几套全日制义务教导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导新理念,它们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做到学科教学体系的完整与和谐。新教科书增加了和科技有关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
开发利用天然实验室。生物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光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进展的渴求,尽管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扩大知识面的主要来源。农村和农业生产劳动,使农村的孩子有许多城市孩子没有的实践知识。在农村中学,科学课程中的生物学内容除了利用校内的生物实验室和藏书有限的图书馆外,还可以广泛利用农村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动植物标本、生产大棚、良种站、养殖场、实验田、农业机械、家庭生产实际情况等,使之成为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科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的科学课程资源。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许多科学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已经提高了为社会、为教导服务的意识,正在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我国的许多广播电视节目,就是为学校教导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各类科学课程资源也在不断地参与学校教导,非凡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我们的农村中学应该加大力度,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上的科学课程资源。可以安排教师定期、定时地收听、收看、录制有关的科学课程的节目,并根据学校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整理、使用。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对教师的继承教导和自身的进修、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村中学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缺少设备,缺少用房,可是我们还是有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VCD、DVD等基本家电可以为我们的教导服务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还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各种与科学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导中的科学课程等逐步被引入课堂。非凡是互联网提供的科学教导网站、科学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博物馆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快捷的科学课程资源。Internet是一个不断扩展,不断更新的海量资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使我们和世界各个国家的任何学校相连接,开放的网络,共享的资源,已经可以使我们的农村中学接受到世界上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学体系。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相互探讨,成果,也能够更容易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4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与教导创新相结合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重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科学课程资源是基础。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实验,在学习中创新。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通过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才能对大自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在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详细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导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重视资源的利用和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利用各种资源、证据,进行探索和论证。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把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详细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新课程观在客观评价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篇7
农村学校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小学科学课很难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进一步的探究、扩展活动更是难以开展。但是,客观地说农村小学开展科学教学却有着极大的优势,因为学生身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农村学校上好科学课的活教材,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笔者就如何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上好小学科学课谈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农村的植物资源
农村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我们家乡的田野里、山坡上、小河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有的是人工栽种的,有些是野生的,为我们开展小学科学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例如,教学“植物”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首先选择四种不同的植物,把学生分成四个组,一组观察玉米苗,二组观察芒果树,三组观察菠萝树,四组观察橘子树。任务是让学生用10天时间对所观察的植物进行仔细的探究、了解(访问),看哪组了解到的相关知识多。同时交代好安全和保护庄稼等事项,然后把学生带到各自的观察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示学生观察植物的形状、生长条件、怎样进行光合作用、怎样吸收水分和养分、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需要什么营养、会遇到什么病虫害等。同学们很兴奋也很好奇,因为这些植物就在自己周围,可从来没有留意过。学生观察探究后展示成果让我大吃一惊,如第一组的结论是:玉米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严格,可以在多种土壤中种植;玉米生长期短,生长发育快,需肥较多,尤其需要氮、磷、钾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玉米没有充分的水分就会枯萎;玉米喜温,但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玉米喜光,整个生长期都要求强烈的光照,光照不够就会减产;玉米叶进行光合作用,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玉米包的质量主要由花粉的传播情况决定;在幼苗期常常遭到毛毛虫、卷叶虫的危害。第三组还把菠萝的营养价值和食后对人体的作用都了解得很清楚:菠萝的鲜果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果糖、钙、磷、铁、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它对消化蛋白质、治疗支气管炎有明显的效果,能溶解导致心脏病发作的血栓,防止血栓形成;菠萝中所含的糖、盐及酶有利尿、消肿等功效。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不仅让学生懂得了适时栽种、合理施肥及科学管理是提高收成的最佳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观察、发现、合作探究,如何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花生、黄豆、向日葵、玉米种子,在校园里找一空地按节令栽种,填写播种日期。指导学生经常给种下的植物浇水、管理,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及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充分利用农村的动物资源
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动物资源,有野生的和饲养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很多的动物,他们可以通过饲养、观察,充分了解动物,并进行科学研究。例如,教学“动物”一章时,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鼓励学生在家里注意观察或参与父母饲养猪、鸡、狗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饲养过程中认识到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饲养方法、疾病的预防等。在实践中学到了科学知识,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2.经常把学生带到田野里,让学生观察稻田里的青蛙、鱼儿、蝌蚪和一些不知名的小动物,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动物是怎样生存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少了某种动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如果稻田里的水受到污染,哪些动物首先受到伤害?可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3.在校园整理好三块空地,让学生抓些蜗牛、蚂蚁、毛毛虫分别放入空地里,再放一些蔬菜、水果和米饭等,认真观察它们的外形、活动,看它们是怎样选择食物的。通过这样直观的教学与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及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又为学生认识动物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篇8
一、精心挖掘实验材料的内涵, 有效地展开实验教学
对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活动来讲,教师都非常重视,在课前对实验所用的各种材料都是精挑细选,实验的开展也是精心组织,力求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有明显的实验现象,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以期实现课前设定的导学目标。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出乎师生意料,教师选用和教科书上同样的材料,却上不出应有的效果。如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状态,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发现是大相径庭,“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实验材料的挖掘、理解上。事实上,科学实验的用材,本身就是有学问的,教师创造性地对这类教学资源进行“统整”,显现出它们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方可促进师生操作活动的有序开展、有效实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有效达成科学教学的目标。
1.使用好科学实验材料,使问题的指向更加鲜明、具体 小学科学探究的问题从哪里来?来源之一就是一些科学学科的实验现象。“问题”是教师有效组织实验教学的重要策略,更是课堂教学元素之间进行多向、多边交流的渠道。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好实验的材料和现象来精心设计问题,使其指向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教学要紧紧围绕问题而展开,灵活使用材料中的资源来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使用好科学实验材料,使所需达成的导学目标更加丰实 下面,我就以《毛细现象》的教学为例,进行同课不同质的比较。案例一:老师甲给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纸巾、棉布条、粉笔、打磨过棱角的玻璃片四件材料。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能沿着纸巾、棉布条和粉笔“爬升”,而打磨过棱角的玻璃片上没有水“爬升”的现象,于是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水能“爬升”的材料的特点,发现它们都有小孔,而玻璃上没有,并解释了出现毛细现象的原因。最后师生小结并给“毛细现象”定义。这节课看起来很热闹,学生在积极的实验,其实非常平淡,是一节很常规的课。案例二:该教师同样放手让学生进行了实验,但他注意挖掘材料的内涵,追问学生:现在大家看到了水没有能够沿着玻璃“爬升”,但能不能想出办法让水“爬升”呢?让学生接着实验操作、探究,他们找到了非常多的办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维被激活,兴趣高昂,不断出现创新,就这样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认识了毛细现象的表征,而且对它的概念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样的实验材料,做同样的实验,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案例二教师对教科书和实验的材料作了精心的研究和挖掘,非常准确地找到了这些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了整合,最终完善、完美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慧眼“猎捕”学生中的课程资源,突显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
1.细心发现科学课实验教学中的“亮点”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时,他们的一些细节非常值得关注,同样的实验有时会有不一样的现象,教师不应疏忽,要能细心地捕捉,使其效力于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时,我让学生操作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80%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现锥形瓶放入温度比较高的水中,瓶中的液体是“先降后升”,而放入冰水中出现“先升后降”的现象。对出现的这种新的资源,我们尊重了学生的发现,也尊重了他们的实验事实,同时我充分地利用了它。我还表扬了发现这种现象的学生,以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尊重科学的态度。接着,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得出:这个实验不但能够显示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还可以透视出有关热的传递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和讨论,能够有效地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新知的学习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给予引导 实验操作,就意味着存在成功或不成功的现象。但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无意识错误、收集的实验数据与众不同,等等。我们可以合理择用这些出现的问题资源并把它呈现出来,师生共同进行相关的分析、利用,提升其价值。但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他们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篇9
作者:冯永启(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仁兴镇小学,云南楚雄651205)
一、冲分利用资源,展开科学教学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科学教学资源,如山川田野、果园溪流、飞禽走兽、鸡猪牛羊……这一切无不给自然教学提供了优势资源,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用活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至身于大自然,以玩促学、寓教于乐。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考察家乡的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田野去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到山林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运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大纲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方面的教育目的。
二、用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课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合理、灵活的应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科学课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不然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
三、灵活取材自制教具,促进实验教学
篇10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教学资源。《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网络以及多种媒体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一、结合实际,教师适当调整资源
众所周知,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放在首位,从而带动其他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学资源的类型包括教学设计、图片资料、教学音频及视频、教学课件等。教师要最大程度上避免这些课程资源利用误区,适当调整资源信息,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和“媒介”,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资源。教师要“用教材去教”,并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
1.教师要善于把教材转化为教学资源,而这要求教师对于教材内在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解读。科学实验的进行可针对地区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本地区随手可取的实验,教师可与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我们积极提倡教师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环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2.新科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的余地加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教学植物单元时,可实行户外教学,在讲解要求后引领学生接触实物,直观深刻地获取信息。
3.教师要提高课堂资源利用的实效性,关键是对资源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够对生成资源给予准确地捕捉和回应。叶澜教授认为,生成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人,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同一学校,教师各有特长,发挥好科学教师的特长在实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主动寻求,学生参与收集资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科学教师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教师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1.每学期根据课程内容建立资源搜集活动小组,任命组长负责日常资源信息的搜集,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组织活动。如在五年级上学期,可建立生物环境、太阳、地球以及运动和力四个小组,以点带面,完善课外教学资源的建设,拓宽教学内容涉及面,在学期结束时举办资源成果展示。
2.分班设立“科学资源库”。随着教学的深入,“科学资源库”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资源活动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各班资源库进行分析,提取建立年级“科学资源库”,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三、利用信息技术,抽象资源形象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