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

篇1

案例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的联系中介。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解读一段教育理论、诠释一个教育理念,示范一个指导策略;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中过于偏重抽象的理论、原则的空泛。

(一)理论意义

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基点,探索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它以形象、具体的方法为表征,实质由是高度的理论抽象和逻辑综合。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历年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栏目策划、设计、前期准备、运作到节目的播放等一系列幕后的机制的介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与栏目评选的实践进行一次“对话”,用教育理论解析栏目教育的实例。(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的素材来自于社会生活、人民大众的实践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和真实情景的感染性;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2)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实际问题,采用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着重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案例分析法不仅可以从栩栩如生的案例实景中,体悟、领会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而且还可以真实观察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之道,凸现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

(二)实践意义

1.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科学化和创新化。案例教学就是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例作为课堂分析对象,通过亲临体验、深度解读和理性思考,用教育的方法理论解析案例及情节展开过程中采用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手段、方法,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际应用问题。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度解读,体验案例实践的理论意义,从而实现对教育理论的选择、思考与实践,并对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力保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科学化和创新性。

2. 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案例教学最大的裨益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感动中国》栏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型综艺性栏目,也是一个将政治性、教育性、感染性和艺术性融于一身的栏目,栏目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此为案例,介绍节目幕后鲜为人知的策划过程、运作过程、评选过程,通过组织过程展示,让学生领会和体悟隐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总结方法的理论、原则和规律,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再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掌握理论、分析问题、方法创新的能力。

(三)学术意义

《感动中国》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政治影响广泛、教育意义深刻、综合性强的经典栏目。选择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案例,一是因为该栏目运作过程中任何一个不同节点,都昭示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随着栏目幕后运作场面的还原、展开,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法进行逐个展开分析;二是因为该栏目是一个综合型节目,案例描述过程本身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案例解读过程中也可以将多种相关联的方法有机组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解剖和组合方法,综合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方法之网”,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艺术之美。因此,以此为案例,除了案例内容所透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案例本身的开放性也是我们案例研究中的一个学术创新,它既可以将一个大案例分解成多个相关的具体案例,分门别类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教学意义,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地、综合性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组合起来解读、领会。

二、研究内容

(一)案例简介

研究思路:通过对连续八年的《感动中国》栏目的总体介绍,栏目产生的意图、评选的过程、栏目的运作方式、典型参选人物事迹等的介绍,完整地介绍《感动中国》栏目。从栏目介绍的过程中,总结和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教育艺术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益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寻求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感动中国》栏目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的介绍,实现全体同学的充分参与和教学的双向互动。在学生的讨论、阐释与模拟在场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解读、体悟抽象的理论观点,把握系统的理论架构,理解生涩的教学内容,并最终使学生获得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内容

《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希望“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新闻人的职业敏感以及符合国家新闻规范的价值理念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年度新闻人物”,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通过“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以评选出当年度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为内容,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

(三)《感动中国》栏目简介

1. 年度人物的评标准。《感动中国》对“年度人物”的定义: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评选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点: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2. 《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流程。《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有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

(1)前期人物资料是随着前期策划工作一同展开的,先由中央电视论部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列出一个大名单。

(2)《感动中国》正式对外评选启动通稿,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候选人物,不断补充进大名单。

(3)选出打动人心的二十几名候选人,并以更详细的篇幅对其事迹进行介绍,列出小名单,约22到25个之间。

(4)同时,《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官方网站展示大名单上所有的候选人。12月中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上投放,网民推选他们心中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2月底,节目组将经过反复筛选的小名单寄发给由四十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推选委员会的每一名成员,推委会成员在收到的候选人物名单中选出他们认为最能人物,并填写推委会成员的推选意见之后,再通过邮寄、电子邮件或者式反馈回节目组,形成推委会意见。

(5)第二年l月初,《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录制工作开始筹备,推选出10名最终的获奖人物以及一个特别奖,上部主管部门,经批准,最终确定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

3. 《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以及节目制作流程。

(1)《感动中国》启动、筹备阶段。工作人员开始收集可供入选的人物资料。

(2)进一步完善人物资料的收集、核实工作。

(3)正式启动,对外活动启动通稿,同时开通栏目官方网站专题

(4)《东方时空》开始摄制呼声较高的候选人物的纪录片。

(5)确定获奖人物,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批。节目录制、播出。

4.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思考。本案例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具体方法理论模块教学的应用,也可在具体方法逐章讲解后,通过本案例进行方法综合应用。

(1)通过对《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设计目标、运作章程和评选流程的简单介绍,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方式、“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人物遴选的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等方面的分析,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方法论和网络方法论。

(3)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的介绍、获奖感言(视频展示)的宣读等方式,提高榜样示范方法论、感染教育方法论的理解。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内容体系、方法论发展趋势及方法模式建构等。

(二)比较分析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各种具体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种具体方法运用的环境要求、特点和实践效果。

篇2

关键词:十年;人本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回顾;展望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十年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尤其是在人本理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引下,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理论领域和实践层面取得了新的成果,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身发展,但同时还存在亟待深入探索之处,值得回顾和展望。

一、当代国内研究回顾

十年来,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或“德育亲和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和力概念和结构等基本理论、教育工作者亲和力的提升及增强亲和力的教育载体和方式方法等领域。1.关于思想政治亲和力概念和内在结构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概念的界定,体现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入的过程,主要围绕着亲和力产生的主体要素来阐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是认为它是德育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素质,在德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与结合的力量、一种心理需求能力,一种感染、凝聚、吸引、感召的力量。[1]二是认为,它是思想政治工作彰显出来的独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2]三是认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实体性、渗透性要素”,具有“动态而非静态”等特征。[3]总体看,上述概念的核心要素有二,一是认为亲和力是一种能够吸引教育对象的亲近和凝聚的感知觉力量,具有非实体的性质;二是认为亲和力是由“教育者与教育活动”因具备了某种特质而产生的。亲和力作为一种感知觉的存在、一种情感力量,学者们对它的内在结构进行了剖析,认为它具有感性亲和力和理性亲和力两个层次,两者之间有着由浅及深的转化关系。[4]学者陈桂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将德育的亲和力分为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两个层次,内在亲和力就是真理的力量,外在亲和力就是将真理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两者互为表里,辩证统一。2.关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的研究。这是目前关于亲和力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一些研究者认为“亲和力是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艺术力量的和谐统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引导力、转化力、纠错力、团结力、吸引力的综合展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品格,亲和力主要包括扎实的理论功底、卓越的个人品质、良好的工作作风、高超的工作艺术和过硬的业务本领等等。[5]有学者认为“亲和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其工作对象之间心灵和情感的桥梁,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种推动力和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总第525期人格力量、平等态度、正确方法和真诚情感四个方面。[6]近几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从辅导员亲和力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以林斌的成果最有代表性,他认为高校政治辅导员亲和力是指辅导员在管理、服务大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和大学生关系友好、使之认同并言行趋同的影响力,是辅导员对大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一种积极肯定的教育关系的表现,由人本理念、双向互动、情感认同、沟通艺术与环境优化五个要素构成。同时,他认为辅导员缺乏亲和力,是由于外部环境和辅导员自身存在问题导致的,并指出提升辅导员亲和力的策略。此外,林丹薇认为,提升辅导员的亲和力要其加强品行修养,提高人格魅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素养。3.关于增强亲和力的工作方式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方式、朋辈方式、文化方式、体验方式等方面。学者王浩认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信息交流的特点、非强迫性的特点、合理宣泄的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余辉映认为,教师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以此为突破口,建立感性亲和力,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从心灵上与学生贴近、具体行动上为学生着想等方式进一步建立基于理性的亲和力。学者刘怀玉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亲和力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认为要从创新观念、优化内容、丰富形式和改善环境出发,构建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实践性、包容性和艺术性等重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学者特别强调了体验的重要性,认为体验才是高校德育亲和力的重要源头,并就体验的方式和感知存在,提出了“全息体验”“情感体验”“情境体验”“生态体验”和“生命体验”等类型。[7]还有学者着眼接受偏好和发挥“双主体”能动性等视角,提出了同构式方法、渗透式方法、网络式方法、体验式方法等方法,以促进亲和力的实现。4.从具体的教育载体的角度。概括地讲,主要有教学载体、网络载体、语言载体等方面。学者刘文芳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具体的教育载体出发,认为提高课程亲和力,还需在教学内容、教学介体上想办法。关于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性。学者张华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通过教学科研的并举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语言的通俗化、教学方法的学生主体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途径增强自身亲和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效果”。一些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就语言载体的亲和力提升进行了研究,认为“亲和力是科学传播的重要‘情商’,也是话语传播艺术的核心,是关系科学传播效果、拉近公众与科学距离的黏合剂”“,亲和力与喜感、忧虑属于同类,都是基于假设存在的心理活动表征,呈现出言语亲和力和非言语亲和力两种状态”[8]。姜海滨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提出要善于运用“微文化”,使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人与人的互动更加灵活时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实效性。当代教育文献中对亲和力的概念、内涵及提升教育者亲和力素质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其中操作层面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但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浅、散、泛的特点,没有形成理论系统,也缺少深度理论剖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存在着视野单一和狭窄的问题。

二、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展望

1.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本理论研究。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由教育者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教育环境亲和力等多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亲和力核心观测点及主要指标是什么,如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才算是具有亲和力的环境,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才是具有亲和力的内容和方法等等,还值得深入研究。第二,鉴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因素多样,从科学的角度讲,到底哪种因素的影响最大,各要素之间在系统中占有何种比重,能否用数学模型进行推演及怎样验证等值得探索。第三,从系统论角度讲,各要素亲和力之间如何有效衔接与让渡,形成亲和力合力场?如果某一要素缺位,或者在衔接中出现减弱或消解现象,如何“补位”等等相关研究也还是空白,亟待深入。第四,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构成,对主体性差异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就主体的性别、年龄、文理科背景、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进行差异性研究,揭开主体差异性面纱,为构建具有亲和力的理论体系并在教育中实行因材施教提供实践借鉴的经验。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研究需要新的方法。第一,要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研究。一定的实证研究,并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是我们需要拓展的研究视角。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作为自变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作为因变量,将“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满足程度”作为中介变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从中观角度看,理论课程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论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文本载体。根据“05方案”,本科设置了5门必修课,这些课程相互衔接,紧紧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深入探究这几门课程的亲和力时,必须分别加以考察。第二,可以借鉴数学方法,建立测量评价模型。结合影响亲和力的诸多主要因子,根据它们在系统中的权重,建立亲和力测量测评模型。这将对在理论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第三,要使用系统论研究方法。这是系统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做好系统研究的顶层设计,同时对每一个要素做分系统研究,最后做系统整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方法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入这一课题研究的根本方法。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研究要构建新方案。概括地讲,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从人本主义角度,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教案体系和教学转化体系;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侧重现代性的原则,建立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要在内容、环境和方式方法的设置和选择上,高度重视网络等现代媒介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和谐统一,具有先进文化特质的亲和力教学环境、活动环境和生活环境;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体验相融合,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模式。4.应该拓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视野。研究的视野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一,要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基石。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发展和审美层次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为理论基石,从人性和人的需要出发,重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对象的需要,深入探讨受教育对象的接受动机和情感发展及意志品质的磨练等,才有可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第二,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上一级学科,即从基本理论现有研究中汲取营养。理论大众化过程中亲和力的研究,包括基本原理、观点立场、理论与现实的关照、语词表达艺术、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成果,对其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如既有研究认为,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要坚持以大众为本,对大众饱含感情,在理论普及中持平等的态度,在理论教育中采取讨论的方式”。“要注重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做到学理化与通俗化的统一、灌输性与感染性的统一、意识形态性与现实利益性的统一。”[9]等等。第三,要加强交叉学科视野研究,要善于借鉴并从新闻传播学、哲学解释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吸取营养。“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是以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视野关照、审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微信等媒介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借鉴新闻传播学的做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已成为必然趋势。哲学解释学是一门研究读者理解与接受思想文化客体活动规律的哲学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接受理论。借鉴这些理论,有助于深入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目的、接受过程等教育因素,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李建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春.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郭长华.简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3]陈桂蓉,练庆伟.反思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价值和定位[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4]余辉映,赵哲华.谈师生亲和力的建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23).

[5]郭长华.简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6]刘恩华.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亲和力”[J].现代大学教育,2003,(5).

[7]朱正平,熊志庆.道德体验:高校德育亲和力之源[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

篇3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Hierophant has excellent conditions. As the main person in charge, the hierophant's status and role is difficult to get a full understanding and use, because at this sta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graduate is not perfect, the responsibilities are not clear, its operation does not smooth, and educational way and content is old.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hierophant's quality,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se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new system to build th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and enhance the hierophant's status and role.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Key words: hierophant;graduat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15-03

0 引言

据统计,200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为20.8万人,2005年为92.5万人,到2010年底已达133万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1],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指出[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导师要正确分析当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2010年11月17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因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探讨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 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

了解当代在校研究生的时代特点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等为内容,以陕西省、山东省3所高校(陕西省2所、山东省1所)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为96.7%,同时深入访谈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或研究生秘书)。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从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他们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关心时政,冷静理性,珍惜荣誉,具有较强的政治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忽视纪律约束;过于自我中心,忽视团队合作;过于追求享受,忽视无私奉献;过于急功近利,忽视社会责任;过于热衷交往,忽视学业深造。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已经成熟化,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生活独立,学习自主,但有些研究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我评价过低,对前途迷茫等。

2 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通过对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多高校都比较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为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从学校党委到院系党支部,从党员到团员,建有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但同时也发现,重视之余还存在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盲点和疏漏。

2.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面对研究生群体的多元化态势,有些院校只限于口头上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而在实际运作方面缺少系统性、发展性,没有建立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没有创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造成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2.2 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明确,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内容陈旧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3]。然而,有些高校仅限于给研究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公共课,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明确,同时,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其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内容陈旧,缺少时代感,大多都是本科学习了解过的知识,没有与时俱进,途径狭窄,很难对特殊情况的研究生起到作用,从而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2.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规范,没有充分认识到导师的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有些院校仅注意到了发挥党员研究生的先锋队作用,建立了基层党团组织;有些院校仅仅依靠研究生辅导员或研究生秘书,来兼职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研究生辅导员或研究生秘书的工作是很繁忙的,需要处理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事务,而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负责人,往往较为重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导师仅仅发挥了在研究生学术教育的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高校基本上都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即导师负责引导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具体说来,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研究方向与内容的规划,毕业论文的实施与写作,同时也应该看到,导师作为一个已经思想人格成熟稳定,且具备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人,其专业功底、学术水平、人格魅力等都对研究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研究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人格魅力和思想政治觉悟,会直接影响研究生,也决定了研究生的政治培养方向。相关研究指出,面对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建立导师制的新形势,导师全权负责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包括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人才,也是导师职责的应有之义。

3.2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当代研究生的特点决定的 研究生的年龄构成较为复杂,学术背景也各有差异,思想状况更是参差不齐。尽管研究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但在少数研究生身上依然存在着诸如不少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仅靠院系党支部和政治教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导师与研究生的接触机会较多,从而便于对研究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往研究显示,研究生对其导师的面孔识别比对其他人有更高的唤醒,即说明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有更高的敬畏感,同时研究生自我意识与自主性强,因而院系或其他老师的帮助可能对其影响甚微,但导师的教导与要求可能更能让研究生的思想与行为做出改变。

3.3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师自身发展与研究生成才的需要 导师的研究方向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指引,同时对研究的不懈追求与探索,更需要有健康而积极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导师要时刻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保持学术研究的有效性和先进性;研究生作为较大学生更高端的人才,其进取心、求知欲更为积极,且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但他们又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边缘期,面临着沉重的学业与就业压力,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往往会被现实所打压,这就需要导师的不断帮助与引导,以保证研究生的积极力量,而心理救助本来就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的积极力量与心态同时又可影响导师,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过程,实质就是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的过程。

3.4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有利的自身条件 作为专业的学术权威,赢得了研究生的尊重与信任,在研究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其他任课老师无法比拟的;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最为熟悉,对研究生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都会乐于接受。因此,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5]。陈颖等人指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是五位一体:思想道德修养的引路人,学术思想和学术水平的指导专家,科研热情的激发者,亲切可靠的心理疏导朋友,人生的规划顾问[6]。

4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研究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专长,加强管理,注意疏导,形式多样,符合时代要求,以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1 高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重视导师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把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研究生日常管理体系之中,切实引导导师,在做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的同时,担负起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增强责任意识,实行个人联管承包责任追究制。

4.2 增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提高导师的自身素质,完善导师聘用制度。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成长的指引者,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文化的引领者,用心指导,精心培育;导师作为研究生生活中的朋友,以诚相待,用爱熏染。切实增强导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师德高尚作为选拔、聘用导师的首先条件,切实提高导师自身素养。

4.3 转变导师角色定位,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新时期导师角色应该是指导者,联系人,顾问,教师,指导员,评论员,自由的提供者,支持者,朋友,审查员[7],而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只有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导师才能真正成为研究生的仰慕者和引路人,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信念和价值等才能成为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4.4 导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灵活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应当利用身边的现实资源,如网络、讲课、参观、经验交流、报告会、生活会、思想汇报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必处处板起面孔,不要仅限于空洞的说教,而要通过活生生的事例,生动有趣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语言,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效果,不必拘泥于形式;重点是找准突破点,不必拘泥于时空。

4.5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构建国家、省级、学校、院系、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家长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国家应当搭建全国性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由各个省、学校、院系、研究生和研究生家长注册登录,通过互动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拓展思想教育的空间,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0,(9):192-193.

[2]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2004.

[3]吴栓虎.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53-55.

[5]刘时成.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1992,(02):73.

篇4

【关键词】旅游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舆论宣传引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35-02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是旅游院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积极主动地挖掘舆论宣传的潜力,扩大思想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舆论宣传的重点,为旅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崭新的平台,在旅游院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舆论宣传引导的成功对接,这是旅游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舆论宣传对旅游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传播正能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功能

舆论宣传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院校的大学生是信息交流相对较快的群体,更容易受到舆论宣传的影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功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在旅游院校的学生中,给予他们向上的动力、希望的源泉,促使他们不断上进、不断追求,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二)树立新典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在旅游院校学生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信服。没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产生效果的。然而,90后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来说个性更加鲜明、更加有主见的群体。利用舆论宣传的力量,在学生中树立鲜活的典型,让学生主动地去信服、模仿甚至崇尚这些典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辟新路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除可以采取传统的课堂与途径外,舆论宣传的平台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路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舆论宣传在高校信息的承载和转载中实实在在地承载着宣传、教育、服务的功能,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改革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校的校报是一个信息容量较大的校园纸质媒体,它的散播面广、信息传递及时,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开拓的一个渠道;校园广播作为校园的一道视听风景也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与欢迎,通过校园广播散步的舆论宣传也能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好的载体;网络作为一种新新媒体,更贴近90后大学生的心理,利用网络媒体来开展正面的舆论宣传引导,将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手机、QQ、微博等新新媒体的出现,都为舆论宣传注入了新鲜活力,为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渠道。如果这些路径都能被引用到旅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会更加突出。

二、旅游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与舆论宣传引导的对接方案

(一)让舆论宣传走进思政的课堂

课堂教育是旅游类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最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占有份额最大、被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一切以教材为纲,比如目前我国在高职高专旅游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要是教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两门课程,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多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让舆论宣传走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内容增色,同时也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与说服力。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教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这一章的内容时,让本校见义勇为的师德典范——在旅游大巴车上智擒持枪歹徒的白刚老师的典型事迹走进了课堂,让白刚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现身说法,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课堂气氛浓烈而庄重,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以身边的英雄人物为榜样,积极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队伍之中的信心与决心。

(二)让校园媒体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发展的今天,旅游院校学生的思想领域开始向着多样性、复杂性、自主性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多样化。那么对旅游院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现代社会主流意识的推进,已经不仅仅要靠组织和行政的力量来推行,更多的需要舆论宣传来推动。旅游院校的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引导学校舆论的责任,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不应只局限在教室与课堂,而应融入各种校园活动中,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利用校园媒体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目前旅游类院校的校园媒体大致有校报、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QQ群、手机微博、宣传橱窗等也是重要的宣传阵地和校园媒体的一种形式。应让这些校园媒体都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深入到学生的生活,成为引导学生思想状态的风向标。

(三)让先进典型走进学生的心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能够在旅游院校学生心中起到示范、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对先进典型的舆论宣传不应只是泛泛而谈、点到为止,而应集中把握几个对旅游类院校学生有效的典型,扩大宣传力度,深化学生认识,达到宣传效果。所以,搭建好舆论宣传的大系统,加强正面典型的舆论宣传力度,才能真正做到用先进典型来影响人、教育人、感召人,让先进典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要想让先进典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首先对典型的选择要合理。能对旅游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帮助的舆论宣传很多,在典型的选择上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身边的、与旅游行业有一定关联的典型来开展舆论宣传,才能对学生形成吸引力,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和关注,这样的舆论宣传才能引导旅游类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优秀典型的选择还应该突出专业性,在桂林旅专的导游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师将“优秀导游文花枝”的事迹宣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加强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宣传典型的方式方法要合理有效。可以采用报告会、主题班会等会议形式给学生直观的认识;也可以采用校园网、校报来传递相关的舆论,在校报上可以采用深度报道、跟踪报道的方式让典型的各方面情况能够完整地再现;还可以通过海报、横幅等加强学生的印象;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典型宣传,达到真正让典型走进学生心中的目的。

总之,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旅游院校既要充分认识舆论宣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又要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给旅游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优势,加强对舆论宣传的管理与引导,提高正面舆论进课堂、进生活、进头脑的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努力把旅游院校建设成为倡导科学、弘扬正义的坚强阵地,把旅游院校的大学生塑造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生态文明的倡导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白同葵.浅析高校舆论宣传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党史博采,2007(3)

[2]张照彬.高校舆论宣传系统搭建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林娜.论高职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旅游论坛,2012(5)

篇5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人文哲理和科学思想,能够与大学思政教育内容相辅相成,其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积极地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要素,从而使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精神资源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途径和手段,增强传统文化和大学思政教育的实效。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和沉淀而形成的,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稳定传承,并时刻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其主体是儒家、道家、法家等,还包括历史、文物、医学、天文等古典书籍。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内容,时刻影响和指导当代人们的思想行为,为我们建设和开创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我们本着去除杂质、留取精华的教学观念,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政教育中,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

二、大学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很多高校在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发生的一些偏差,一部分学习由于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其价值取向逐渐扭曲,盲目地追求物质而忽略思想,形成拜金主义理念,严重影响了大学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大学思政教育应该是建立传统文化之上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生命力,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失去了发展和创新的源泉。比如:随着全球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都喜欢上了摇滚和流行音乐,以及一些含有西方文化古典音乐和歌剧等,但是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了解却越来越少。我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比如:民歌、戏曲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学习一些民族音乐,去了解和体会其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对于教材的选择,要尽量选择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而不同地区的高校也要积极的挖掘具有本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内容,从而为思政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

三、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各高校在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还要积极采用现代宣传手段,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实际需求的同时,提升的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只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和团委活动为辅,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各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式也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比较传统,并且感染力较强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个性修为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此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文化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例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适当的播放一些《春江花月夜》、《茉莉花》等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四、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的实效分析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其不仅是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希望,身上也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注重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思想和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并探索出更加适合新颖的教学手段,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基本理论,还要注重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黄河大合唱》,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主义精神。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进而不断提高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实效。

五、结语

篇6

摘要: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述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通过对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了解了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以及创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然步入到了信息时代。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缺点的,如何有效的进行网络教育,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是现阶段教育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高校要对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作为创新教育途径研究的出发点。

一、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网络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通过自主、平等的的传播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以及网络信息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第一,形象性的基本特征。网络信息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真实的表达效果提高信息的感染力,加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充分的运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通过网络信息对大学思想政治进行加工处理,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把抽象的、枯燥的的理论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第二,时效性。网络信息平台打破了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的等各方面的实时资讯,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第三,交互性。网络教育模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联系,改变了传统的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网友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不同阶级、文化背景、年龄以及地位网络的讨论交流,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思想的碰撞交流,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

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1)明确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门要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网络教育平台,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梳理网络思想政治思路、凸显网络教育的创新性,要规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全面的规划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在大多数的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都存在着阅读量低的现象,这与思想政治网络内容的枯燥性、单一性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对思想政治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上网站内容作为主要出发点,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占有份额,完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可以再校园网站上设置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如针对时事热点事件的热点评论、综合性新闻的综合新闻以及网上党校等特色板块,让学生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分析,培养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正确导向,也可以通过加设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咨询以及校园活动等板块,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通过在线的实时互动,有针对加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3)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想有效的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构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专业的教育人才都有着一定的需求,对此,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网络编辑以及网站维护人员的重视;第二,加强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对等政治信仰、素质的培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通过正确的政治思想对学生加以引导。

(4)加强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大学网络信息过滤审查监管制度。学校要通过对学生的发帖、评论等信息进行审查,对于存在的焦点问题、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存在的不文明以及违法信息要进行清理消除,通过对不良信息的监控等手段营造一个完善网络系统。第二,通过学生网络道德、法律以及安全知识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抵制网络上存在的不良文化以及信息。

(5)提高对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提高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网络教育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在现阶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则会社会化、规范化的基本特征,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探索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技术支撑。因此,高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展开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通过对网络信息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总结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点,通过对大学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特点、规律的总结,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全面的推进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结束语

在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不断的探索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现代设计平台提高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务均.搭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经验与做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2(10):56-58.

篇7

一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存在不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有的职业院校虽然表面上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性行动,常常是在问题发生后才想到该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有的学校是为了敷衍上级领导的监督,短暂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做表面工作,有的学校习惯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虚”,科研、教学工作才是“实”。出现了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两极化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从整体上来看,职业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思想教育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职业院校的主要特征是:技术性强、职业性强、学期短暂。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形式。很多职业院校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太过于强调职业院校的职业性特色,大大忽略了建设学校的人文环境,造成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未来的发展不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此,学生也过于应付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积极的接受教育。

2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

高职学校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最好时期,内心对信息和知识充满了渴望,而且能快速的获取信息和知识。这个时期的学生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条,他们会觉着这种方式信息量小、知识过于陈旧,进而缺乏兴趣。而且面对不同种类的信息和知识感到非常迷茫,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和知识水平是无法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的,所以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职业院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并更新教育的信息量,并且将知识的世界性、民族性、历史性、政治性、伦理性、科学性恰当的结合起来。当前,职业院校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教学内容过于滞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变化。针对不断发展的社会,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没有及时更新,反而很多方面与当前的社会现实所脱节,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如果学校长期保持这样的教育思想,不仅会增加学生的抵触心理和逆反情绪,而且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3 教育方法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们会受到不同渠道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时展的需求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行变化,人们开始逐渐由感性向理性发展。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具备比较好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综合素质,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理性地选择不同的信息和理论,不会被动的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和理论。他们要求实事求实、平等公正的对待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在一起,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创新性大大不符。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4 教育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直接受教育者的素质影响。在传统教学中,教育者始终处于一种较高的优势地位,在教育学生时很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尊重,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样看似非常有利于教育的顺利发展。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学生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英语和计算机教育培训,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感觉到力不从心。在这种状况下要想做好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工作者要仔细研究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知识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教育者应该清醒的、充分的做好认识,要积极重视这些形式发展特点的发展趋势,探索出新的途径和方法来全力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策

1 改变理念

随着我国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各种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在行为和思想上的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独立性逐渐在增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行为、思想的渠道和因素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形式下,单有愿望远远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实际状况进行理念的更新,进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出路由思路决定,思路由观念决定,观念和思路一变,彻底都会革新。以前,职业院校的思想教育过于封闭,学生们的思想也比较简单,当前,环境越来越开放,学生们也越来越活泼。所以,职业院校的思想教育要彻底摆脱以前“压”“禁”“灌”的教育观念,树立整合、开放、民主的思想观念,从观念上让学生们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特点。只有改变思想才能提高思想教育的创造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的使命、巩固党的地位的高度,领悟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职业院校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全方面贯穿和理解党的政策、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克服轻视社会实践、重视理论教育;轻视能力培养、重视知识传播;轻视德育、重视智育的倾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

2 创新教育思路

作为21世纪的主题,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发展的灵魂。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离不开创新。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对学生分情况进行教育。不光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还应该清楚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保证思想教育的针对性、预见性、系统性、目的性,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思想教育。

3 积极探索思想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

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所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是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当前许多职业院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网络教育工程,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在上网。思想教育就是信息的传播、选择和获取,就是利用生动、正确、丰富的信息去熏陶和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所以,网络的出现并没有真正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方式和手段上的变革。

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生活中的各种苦闷和郁闷。思想教育者可以根据这种情况来了解职业院校学生们的心理成长状况,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准确性、针对性、灵敏性。

因此,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的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把校园网络建设成融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网络环境,积极在网上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并宣传可靠信息。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学生们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自由地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在网上开展各种讨论活动,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也应该为学生开通投稿信箱,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言论自由权,老师和各位领导还应该重视、关注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观点、思想上的疏导,进而更好地做好职业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4 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在挑选职业院校的教师时,要切实把好关。将用人标准严格化,避免不正之风进入职业院校。要对入职人员进行考核,坚持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切实保证工作效率。对新入职的员工做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思想境界、理论水平。培训工作可以校外、校内、短期、长期、在职、定向,也可以全方位、多渠道、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培训,教师们缺乏什么就让他们学习什么,需要什么就补充什么。学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关心教育者的生活和工作。职业院校的教育者是学校许多工作的实践者,是祖国人才的培养者。也就是说,思想教育者在某种程度上比理论知识者所付出的多一些,不仅要在政治上进行严格的要求还要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使用和培养,帮助这些教育者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减少他们的负担。

5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成人社会代表的地位,常常会导致教育者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而把学生放在客体地位。学生接受教育仿佛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教育者的要求。这样教育就不是为了教育的对象,而是为了教育者自己。然而,人类的教育活动之所以称为必要,是因为人有教育的需要。换句话说,教育是学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外界把教育强加给学生。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必须依赖于教育才能发展成长。既然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就当然是教育的出发点,当然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教育者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成长,为学生的成长需要而存在。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多方面的,因为学生作为人是“身”与“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教育的需要是所有人的需要,所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也不是以一部分学生为本,而是以全体学生为本。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理念、创新教育思路、积极探索思想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还要努力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冉思丝.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8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问题很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要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特长与研究方向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要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思想理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目标是引导学生为实现理想的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现实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的,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的深化

    (1)社会层面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矛盾状态。我国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多种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形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在现实社会中,主导意识形态与多元的意识形态长期并存而且相互影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风范。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中国化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社会客观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影响,更要研究这些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综合影响。也要研究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的政治主导、民族文化主导、人本主导和社会核心价值主导等,这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研究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态。(2)个体层面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状态。在市场体制条件下拥有自主权和民主发展条件下拥有自由性,能够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主体性与个性特点的同时,必须融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道德生活,接受社会政治、法制与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以思想政治和社会道德的目标、规范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在学生社会化中,学生在不断的追求进步和实现理想而不是依赖于社会的生活条件。学生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难题探讨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主流文化 双向关系 互动 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主流校园文化就是在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和趋势,占据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为高校师生群体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部分。”①“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主客体合二为一:校园人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客体,主动者和被动者往往是同一部分人,他们在创造校园文化的同时又在享用校园文化,并在其中受到熏陶和影响;而德育教育主客体往往是分开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主体与客体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分人,只有在自我教育这一特定方式中,被教育者才占主导地位。”②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而又相对独立的体系,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彼此间不可相互替代。

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互动存在的问题

1.1 互动关系简单分立或等同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互动领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既缺乏互动意识,又没有正确的互动认识,要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独立开来,要么将二者简单等同,甚至合二为一。前者的具体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属“党”、“政”不同的管理区间,校园文化建设是校长主要管理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党委领导下的,这样,在“党政分开”的说法下二者被相对独立起来;后者则恰好相反,以绝对地“大德育”思想来指导二者的建设与发展,忽视二者各自的建设与发展规律,对其建设主体、性质、内容和要求等认识不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文化互动工作没有科学、系统地开展起来。

1.2 环境氛围缺乏

良好的环境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如此。遗憾的是,在高校中普遍缺少一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实现充分互动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氛围。由于缺少互动观念和意识,加上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清,结果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研究方向的偏离,继而导致实际工作的单向化。一方面大家都在提如何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关于二者互动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研究深度上没有太大突破,最终没有形成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环境氛围。在环境氛围缺失的情况下,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互动被关注、支持的力度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3 互动机制不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的互动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有配套的工作机制做后盾。由于高校普遍缺乏对互动的正确认识和互动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建设并没有有效开展起来。因此,互动机制亟需建立与完善,具体可以从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三方面着手。

在我国多数院校中,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高校主流文化建设都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党委书记负责总体领导,校长负责整体管理,具体工作延伸到党委宣传部、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学校后勤部门等,总体来说是一种在党委领导下分工协作的关系。但在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各部门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政”现象,即思政部门专门负责学生的学习教育,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后勤部等相应的职能机构专门负责校园的主流文化建设工作。最终导致二者彼此成为了各自独立的部门,而不是相互联系的组合体。由此使学校主流文化建设中出现了“缝隙”。而恰恰是这个“缝隙”,使当今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非主流价值观有了产生和滋长的条件。同时,互动机制的缺乏或不合理,也必然影响到互动工作的创新,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脱、办事效率低下等,最终影响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有一个清晰可供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之上,互动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同时,这个互动平台的运作不是二者之间简单的交流、融合,而是各要素之间全方位的接触、转化。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和高校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二者互动平台的内容区域应该确定为制度、资源、行为三个方面。只有深刻把握二者的内在关系,掌握二者的运行机理、互动内容,才能把握大局,使其按照预定路线发展,不至于脱离其本质。

2.1 深刻认识并把握二者的动态关系

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互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互动意识缺乏,仍然固守“两层皮”的传统思维,并且理论研究多于动态研究,对二者的动态关系把握不准。因此,要使二者的互动工作科学、系统地开展起来,首先要树立互动意识,由于自主参与意识较弱,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制定规章制度,通过指令性的方式调动大家的参与意识,形成“互动惯性”,使互动意识深入人心。其次要从多方面去认真解读二者的动态关系,互动过程中,结构复杂,要素繁多,并且两者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展现出一种全面的动态关系,同时,对这些动态关系的把握程度、采取措施充分与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互动的重要前提,也是避免互动过程单一化、形式化的关键。

2.2 提升互动主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

互动目标的实现不是某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就能做好的,它是一项动态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合作,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其次,要树立起全员参与互动活动的意识。由于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互动的认识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所以前期必须要保障投入,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并加强互动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互动技能,从而真正建立起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互动队伍。

建立高效有序的互动队伍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和谐互动的重要保障,但这支互动队伍要想取得实效,还必须加强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提升互动成员的政治素养,并将理论合理地融入到互动实践中去。此外,员工之间还可以进行“岗位轮换”,加深员工对于各部门工作的认识,提升各方面相互促进的意识,从而提高彼此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与水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主体之间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互动平台,并且在这个平台之上,不断进行经验的交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2.3 合理优化内外部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环境又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一般情况下,外部环境对高校互动活动的影响是间接的,并且外部环境是很难控制的,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积极参与;相对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环境对互动活动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具可操作性,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软件、硬件设施的建设,开展健康的校园活动,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只有把学校的内部环境建设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来。

互动活动的内外环境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需要我们对各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审时度势,利用积极因素,取缔消极因素,以点带面,使之形成合力。另外,必须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良好的舆论导向能够促进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利因素的萌生和扩大,有助于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互动的参与意识。

2.4 统一协调的互动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运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全员对影响互动的各种因素进行不断的认识,对互动的运行机理和运行方式进行全面的把握,并通过多种物质、文化载体,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主流文化建设互动活动。具体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校园文化建设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两方面着手,不仅可以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也可以将枯燥的思想政治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更易被接受。

“动力机制是管理学中的概念,指管理系统中动力的来源及其运作的机理。”④完善的动力机制也是推动互动活动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初级阶段,人们的自觉互动意识还未形成,需要加快动力机制建设,给予员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激励,激发全体员工的参与热情,能够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此外,有了完善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还必须要有配套的保障机制,给员工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物质保障等,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又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工作才能整体得到推进。

注释

① 王知春.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北电力大学,2009:7.

② 乔树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互动作用[J].前沿,2005(12):89.

篇10

近年来随高校的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所下降,而用人单位选才标准逐渐从“高文凭”转向“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生在就业时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障碍,若不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研究生质量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及科研成果的产出进行评价,只是满足于就业率的攀升,却忽视了对学生真正的心理疏导及就业指导,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就业指导前瞻性的要求,这些因素造成目前研究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局面,针对这一现状,一些工科、文科、林业院校已经纷纷开展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及应对策略的改革探索,而医科院校针对药学专业研究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

经过对本校及四川省内医科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之间现状调查发现:医科院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务实性、个性化、前瞻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务虚性、共性化、滞后性相互错位;针对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无论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提高研究生就业工作质量的角度出发,都是必要的,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就是本文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校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理念:

要坚持以育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的工作理念,培养研究生树立诚信、奉献、责任、敬业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克服择业功利化和目标短浅的倾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联系的实效性。

二、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队伍由分管校长、系院分管书记、辅导员、就业人员、导师、专业教师组成,通过培训提高这只队伍的理论水平,要精通业务、熟悉市场需求、善于管理,有强烈的责任心及服务意识,积极地参加就业工作实践并不断改进,增强队伍创新能力。

三、开展“全程化”药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内容:

加强辅导员桥梁作用,建立学生-辅导员-就业中心工作链;“全程化”药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阶段,专业适应与职业规划阶段:主要针对新生处在基础课程阶段,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药学专业培养计划、就业领域、就业前景等。本阶段工作由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为辅来协同完成。

第二阶段,职业体验阶段:学生前半年修完专业课程后,进入临床、教研室,此阶段研究生对职业的认识由理论到实践,可体会到作为一名药师、教师及研究人员的职业生活,本阶段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由导师和辅导员共同承担,尤其是导师对学生择业观的树立与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辅导员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和教育,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各项与就业有关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就业做准备。

第三阶段,择业指导与就业去向发生阶段:主要针对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职业选择的关键期,导师和辅导员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择业观引导和心理疏通方面,以缓解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诚信、不功利、结合自身特点省时度势;定期组织“求职经验交流会”,让落实工作的师兄师姐为学弟学妹介绍求职的经验体会;对不同就业意愿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择业引导。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决定研究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有些学生在就业及择业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可能会做出一些发泄于社会、迁怒于他人的极端行为。心理健康疏导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观察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辩证地看问题,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总之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三者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就业心态和解决各种职场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就业后续工作追踪:通过收集毕业生联系方式、就业去向、网络通知、建立通讯录等方式,最大程度掌握学生的就业去向。对暂时未就业学生提供就业帮助和跟踪调查。

四、依托多?N载体,开拓药学研究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的“多元化”就业工作方式:

一是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利用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将就业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之中,寓教于乐,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三是要以党团建设、研究生会及各种学会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为平台,加强就业信息搜集整理与,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实习信息资源;积极开展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及技能和实践水平;通过邀请专家、毕业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生讲座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这一平台最终形成研究生自身“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就业思想教育工作方式。

四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利用好微信、微博、QQ、飞信、互联网等平台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教育功能。依托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保留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联系方式,建立就业指导网站(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实习/就业单位信息库)。

五是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志愿者服务,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就业观念的理解,把研究生引向社会。

六是利用导师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源,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到单位就业;利用校友资源平台开设论坛、邀请企业家、部门领导、工程师和人力资源专家到学校作就业指导讲座,多方开拓研究生就业渠道。

五、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的就业工作评价

评价体系:官方为主的高校内部的评价、外部评价、中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

评价内容:对环境、主客体、过程、效果、信息反馈、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测评。

评价指标:正效应指标:知识获取率、能力提升率、?r值认同率、学生申请入党率、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率、学生团体加入率、就业率等方面;负效应指标:违法犯罪率、违纪违规率、网瘾沉迷率、心理疾病率等。

测评方法:系统分析、比较法、效益评定、接受度测评、实地调查、模拟情景测评法。

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测评法,测评信息收集要涵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最终效果及社会反馈情况。

六、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的就业工作反馈

一是该反馈体系包括纵向和横向系统。

纵向系统:从教育部、教育厅到高校的自上而下的各级机构间的相互反馈调节。横向系统:指同一级别担任不同职能的机构之间的反馈调节。

二是完善反馈调节制度。

建立反馈调节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反馈调节畅通,用制度来强化该系统的效应,有效贯彻民主集中制。

该反馈体系对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体系起到三方面作用:

预警作用:利用班级、社团、BBS、QQ群、微信、微博等技术快速、全面掌握学生的就业思想状况及势态,并根据掌握的预警信息,前瞻性开展有效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

教育过程的调整:按评价指标对教育环境、主体、客体、过程进行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对就业教育过程的指导思想、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具体措施等进行及时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