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旅游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旅游规划

篇1

一、引言

旅游业在当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走向了繁荣阶段,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基础上来促进地区旅游业能够动态的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内化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发展体系中。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质和发展现状分析

(一)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质分析

对于当前我国的区域旅游规划最为主要的就是将区域资源以及区位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文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要能够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提供试销对路的产品,从而让旅游者来获取最大化的满足。并要能够能对旅游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来增强旅游供给的有效性以及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的旅游市场发生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区域旅游规划的演进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区域旅游实施规划最为根本的就是将地区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来促进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区域旅游规划缺少本地元素。对区域旅游客源的市场分析层面,规划者只是简单的遵循旅游客源地衰减规律实施客源的市场定位以此来制定营销的策划,但在对客源的市场开发独特性的视角方面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有就是对区域旅游的资源认知层面一些有着特色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总结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就不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对区域旅游的规划发展也就有着一定的难度。

再者就是对区域旅游规划没有重视全程管理,在管理过程层面有着较严重的缺位现象,国家虽出台了相关的旅游规划通则,但在编制前以及规划文本形成之后的执行管理层面比较缺乏,这些主要是体现在缺少实施监管的机构,在标准的选取上没有达到一致。还有就是在区域旅游的规划过程中遭遇到了执行困境,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在当地居民的不配合以及相关部门的不协作,还有就是相关的企业没有得到配合。

三、区域旅游规划问题的创新思路

第一,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创新发展,要能对其问题的原因得以充分的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实施创新的措施。从实际的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来看,其问题的主要成因就是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的体制没有得到完善,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当中有着过多的行政干预,并且由于监管者在实际的监管力度上没有得到加强,政府的作用没有全面的得到发挥,从而就造成了区域旅游规划的不合理,将这些问题的成因得到详细分析就能够对创新措施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对区域旅游的规划进行创新重要的是能够对内容体系加强优化,也就是对旅游利益相关者和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分析,从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分析来看主要是能够加强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对和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相关部门的规划策略的实施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而对于旅游礼仪相关者进行分析则主要是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具体化的分析,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三,对区域旅游规划要能够得以层次化有序化的进行,要能够在土地规划以及交通规划等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并要能对不同级别的规划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能够将编制工作开始前进行成立专门的规划领导小组,从而来增强旅游规划权威性。需要重视的是要能将编制得以规范化的进行实施,要依据着人员的构成以及设备的配置等,来针对各个旅游规划机构实施资格等级的相关认证,采取统一化的发证和管理。

第四,要能将动态化的管理得以充分的体现,旅游系统是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各个要素间有着高度关联,所以要能对各个层面环节都要充分的重视。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就要能够将旅游系统作为是规划的主要对象,树立动态化的观念并进行全程管理监控。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在方法技术上进行加强创新,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要构建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然后在多方面的考察调查等基础上,将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例如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进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四、结语

篇2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由单一GDP导向逐步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转化,消费结构升级,旅游休闲成为国民福利和劳动者权利的重要内容。《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颁布实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消费埋念,创造便利条件提振旅游消费,促迸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量旅游休闲项目的推进和宏观指导方针的加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变化很大;至于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自身在内容取舍、编制方法上就有差异。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著述,特别需要百花齐放。

陈国生、赵晓军、彭文武等六位学者撰写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从宏观旅游规划理论出发,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个案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新视角、新思路。六位作者近十年来他们主持和参与了50余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本书正是他们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结晶,具有下述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研究的时代性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行业管理的强化,特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等旅游法规性文件的颁布,旅游规划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启动,旅游规划单位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化。随着这个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旅游专家、学者加入到旅游业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中,旅游规划方面的著作也因此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旅游规划学的发展。但旅游著作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背后,由于规划工作者往往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认识水平、工作经验而选择研究方法,安排规划内容,提交规划成果,使得成果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实践相比,更显得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围绕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作者大量扎实的实地调查和现状分析,准确地抓住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二是旅游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的创新研究。作者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方法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新理论、新知识的涌现,针对现有成果在研究内容、结构框架明显滞后的现状,融会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规划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拓展了旅游规划的内容,丰富了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可操作性强。《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以衡山竹海、双峰雷锋山、耒阳谢维俊故居和耒阳神龙生态休闲山庄四个景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个案,提出旅游发展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如书中明确提出:在旅游开发方面,要从过去资源导向的方法转变为侧重于市场导向的方法,按市场需求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规划和游客的组织和管理;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强调要重视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支出等。此外,全书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尽量运用和引入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也具有法制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篇3

关键词:沟域经济;山区发展;旅游带动

沟域经济发展背景

山区问题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山区特殊的地理或者自然障碍,使之在经济上要与其他地区完全融为一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何在保证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山区的经济发展,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个难题。近年来,随着山区生态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催生了北京以及许多城市山区遍地开花的民俗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区逐渐找到了一条保护生态与增收相统一、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点线面成片的区域形经济发展的路子。发展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谓沟域是指从区域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沟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实践,区域经济的所有理论成果将成为指导沟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依托特殊沟域,建设一批内容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进而形成沟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理论。

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基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最终达到服务首都和致富农民的目标。

二、沟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1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北京沟域依托其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形成了三种十类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2.1.1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为龙头,带动沟域内的农业、工业和物流等产业发展。

这类山区沟域内资源富集且品位高,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推进沟域内自然景观建设,按照国家标准提升景区档次。以现有的自然风光和相应景点为核心,对沟域内的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建成以旅游为龙头,其他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沟域经济带。

2.1.2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

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是以建设都市现代型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驱动高度关联的三次产业不断融合,建设农游结合的沟域经济。

这类山区沟域是以开发沟域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目标,应用标准化,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满足首都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深度进行开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业,并通过产业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形态壮大沟域经济。

2.1.3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

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是基于北京山区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区功能定位,针对区域内大面积的废弃矿场,运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手段,积极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建设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产业基地,由此促进沟域经济转型和发展。

对于这类山区的废弃矿场,可以通过生物措施(植物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挖鱼鳞坑、修筑拦淤坝合谷坊等)和农艺措施(横坡等高耕作、立体种植等)进行治理,是沟域开发生态型替代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2.2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沟域:从特色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

2.2.1成功特点:

(1)极化效应

由若干知名度高、新引力强的龙头产业点,形成超强客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沟域经济实现增长的关键就是通过扩散效应将整个沟域内经济连为一体的基本依托,积极培育沟域的支柱产业。

(2)点轴发展

生态道路或河流将每个产业点及周边区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产业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区域经济。

(3)三产协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动、互促、融合。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可以促进和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旅游业不仅对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2.2.2现状问题

(1)差异化较低

资源无明显差异,缺乏资源唯一性和垄断性。寻找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沟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2)设施层次较低

项目设施、旅游接待设施较为简单、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沟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沟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由于目前的山区旅游业形态自由,层次低,因此,很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市场对接不力

物质、非物质产品推广不足,与目标市场对接不畅。由于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城市居民的差异较大,双方在思想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目前沟域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对接不顺畅。

(4)文化发展不足

文化营造停留在山区农村层次,缺少区域特质文化或新兴文化植入与培养。文化创意需要结合城市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挖掘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然而,目前的开发模式,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农村层次,甚至对于文化开发的关注非常的少。

2.3沟域经济模式的发展和改进(从传统山区到第二代沟域经济的蜕变)

2.3.1传统山区农村

传统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素质较低。大部分生产只能满足当地的基本的需求,因此,大部分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只留下的少量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

2.3.2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以国家认定的景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生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大的经济区。同时,通过对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提升和整合利用,发挥其周边优质景点的联动作用,打造一个品牌化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示范区。

2.3.3第二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对于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分析,对于沟域经济的资源、背景、模式的重新审视,挖掘其具有独特创意的物质文化特色,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沟域经济发展体系,通过农业发展协会等组织打造沟域经济品牌的实体平台,促进双方市场的对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区域特色文化的宣传发展。形成兼具山居良好环境文化特质和城市生活便捷特征的空间环境,并通过与城市的联系形成具有城市功能区特质,具有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沟域经济区域。

第二代沟域的主要内容为: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设施条件,如,卫生条件、信息条件、交通条件、餐饮条件、医疗条件等;体现山区或乡村特色的风貌环境,如、清新空气、山水景观、自然环境、健康食品、淳朴民风等。

2.3.4小结

从第一代沟域的“龙头景点+农家乐”到第二代沟域“城市功能区+城镇化”如何突破差异化较低、设施层次较低、文化发展不足,如何突破第一代沟域的瓶颈问题,如何让将第二代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怎么样与第一代的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么样将更新的发展模式更好的融入到农村城镇规划中去,这些都是在新的沟域发展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北京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探索

3.1静之湖项目概况及现状

静之湖距离北京五环25km,距离昌平中心城区18km,距离小汤山镇8km,距离兴寿镇城关镇3km。兴寿镇镇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00亩,下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功能定位:“昌平新城产业拓展区――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和水源保护区,民俗旅游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静之湖度假村的市场以及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度假村周边配套不足等问题对度假村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度假村现状由村庄、桃峪口水库、桃峪口村庄以及桃峪口林地组成的。

村庄:对外依赖度高,村庄内部缺乏造血能力。一旦社会就业形势变化或者自然条件变化,将会给桃峪口村带来极大的影响。

桃峪口水库:水库周边200米范围划定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桃峪口林地:桃峪口村果林以苹果种植为主,但是果品产量及品质不高。为桃峪口村带来的附加价值较低。

3.2项目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3.2.1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静之湖的现有资源――温泉度假酒店,以及现有的旅游度假资源,根据上述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看,此区域发展沟域经济考虑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通过探讨北京市政府、昌平区政府、兴寿镇镇政府、地产开发商以及库区农民各方的利益,产生10种措施注入规划设计以及区域管理:

(1)用水安全问题(规模控制、生态技术)

(2)区域形象问题(提升区域形象、拉动区域经济)

(3)镇产业发展问题(农民安置、镇经济发展)

(4)投资回报问题(激活静之湖度假村、项目营销回报 )

(5)农民生计问题(乡土情结、就业岗位)。

3.2.2静之湖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元素分析

既然以旅游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应打造旅游品牌的竞争力,以实体品牌承载沟域发展、打造具有城市特质的山区空间和具有山区特质的城市空间,实现沟域山区的就地城镇化,通过三个维度来体现――产品、资源和活动。

产品――温泉,在北京,以温泉为主题的度假村、酒店超过150家。

资源――文化,在静之湖周围有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以及银山塔林。

自然,十三陵水库、大杨山森林公园以及蟒山国家森林公园。

活动――?空缺――这也是静之湖旅游规划得以延续的内在核心动力,也是第二代沟域(――打造实体品牌效应)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静之湖面临的优劣势分析――优势:当地开发意愿、自然条件基础;劣势:核心竞争力缺失、区域开发的限制;机遇:周边产业发展、沟域发展背景;挑战:未知的市场、同质化竞争。

3.3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

3.3.1静之湖区域周边特征

静之湖周边的产业集群:静之湖周边有昌平高新技术开发旅游服务等产业、顺义现代制造业空港物流业和怀柔国际交往休闲娱乐生态旅游。

周围产业的特征,高新科技人才集聚,高新科技公司集聚。

面对这样的高端人群,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方式引导他们来静之湖度假村,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他们流连忘返?并且从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成为静之湖度假村的潜在客户。

3.3.2昌平区旅游市场分析

2009年昌平区旅游业收入385865.9万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住宿业、旅游商业、旅游区(点),住宿业和旅行社应该成为发展旅游业投资重点。

面对这样一个比例,怎么样发挥这比重最大的行业,并且让他们的存在别具一格?既能使所有人都有能力享受,又不失最重要的特色呢?

静之湖――一个周边产业集群,景点林立的新兴沟域,怎么样才能利用好它周边的环境,将这些资源为己所用,而又能脱颖而出?

3.3.3沟域经济发展的商机与规划相结合

――经营项目:拓展培训项目

由于静之湖周边产业集群,聚集的都是高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公司,在那里面的都是高端人才以及精英群体,而这些群体往往有着同样的特征,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生活工作依赖网络,缺乏归属感以及渴望打造核心团队,所以他们更需要释放情绪、全身心的放松以及团队培训项目,包括户外拓展项目以及会议培训项目。

寻求战略合作――中国定向运动协会拓展与露营委员会(该协会是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的我国拓展业唯一合法行业组织)共同建立中国拓展培训标准训练基地。借助地处北京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承办行业会议和比赛与中国顶级户外培训机构、管理培训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综合培训实体。

――旅游项目:旅游中枢项目

由于现状静之湖现状周边除十三陵地区集中大量景点外,其余景点空间分布广泛;大部分景点内容单调,周边旅游配套设施水品较低;昌平旅游以景点游为主,游客入住率较低。打造核心旅游项目:

1、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住宿选择――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将住宿选择分为高端(静之湖温泉度假酒店)、中端(知名连锁(快捷)酒店)、低端(标准化农家院)以及体验住宿(DIY 野营区)。

2、与旅行社合作,增设区域旅游线路――通过新游线的设计,将原本单调的个体景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丰富近郊旅游内容和提高酒店住宿率。

3、提供区域便捷交通服务――便捷的汽车租赁服务以及开辟景区免费班车。

4、提供区域旅游信息与服务

四、总结

沟域经济对于山区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发展历经的三大阶段使得山区建设发展日渐成熟,而对于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增强山区本身的竞争力,加强山区的可达性以及吸引力是极其迫切的,通过对沟域本身和周围资源的分析,利用周边可以利用的资源,把竞争力化为发展动力,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及有待挖掘的特色,打造全新的沟域山区名片。

参考文献:

张莉.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类型划分及发展对策[J]. 经济地理,2009,29 ( 6) : 899 ~ 994.

篇4

[关键词] 大九寨 国际旅游

一、“大九寨”的范围

四川省将阿坝州的九寨沟县、松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黑水县规划为“大九寨”国际旅游核心区,范围共32256km2。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汶川、茂县、理县、小金作为“大九寨”辐射区的区域构架。其中九寨和黄龙是“大九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成立“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意义

九寨沟、黄龙两处世界遗产地旺季时人满为患,旅游产品单一已成不争的事实,多年来阿坝州其他众多高品位旅游资源一直处于自然世界遗产地的“形象屏蔽区”。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是对阿坝州所有旅游资源的整合,把除“九寨-黄龙”的其他高等级旅游景观推向世界,实现大区域、大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九寨沟、黄龙旅游区的产品档次和服务管理水平;是为了大力整治周边环境,完善重要景区和支撑中心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是为了全面促进阿坝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资源特点集中体现在奇山异水,熊猫之乡,羌、藏风情及藏传佛教文化,草原风光和遗址等五个方面。“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具有高品位、容量大、多样性、原始性和垄断性的特点;是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生态保护区最多、最集中的自然生态旅游区;是世界自然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是了解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民族走廊;是世界了解中国大熊猫及其相关自然生态环境的最佳窗口;是了解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以及了解现代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最理想地区。主要的旅游资源见下表。

四、“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开发战略构想

1.全球化发展战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是对阿坝州、四川省、西部,乃至中国、世界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和策划,是应“区域大旅游”、“区域大管理”的理念提出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最终将其建设成集九寨沟-黄龙奇山异水、国宝大熊猫、羌藏风情于一体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目的地,倾力打造“世界主流风光目的地”和“中国标志性景区目的地”国际化品牌。

2.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新成立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以及对人力资源的统一使用与整合。以国际旅游最新理念为指导思想,利用现代资本运作方式,用活、用足、用好旅游发展资金政策,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3.开发多功能旅游产品组合系列。“大九寨”将由过去单一的纯观光型向会议、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综合功能型旅游产品转变,深度挖掘旅游产品内涵,提高产品档次,建成国际会议、休闲、商务、度假中心。近期着重推出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奇山异水游,卧龙、四姑娘山熊猫故乡自然生态观光游,羌族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游和川西北大草原与藏族民俗风情游。

4.协同整合营销理念,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协同整合营销理念”是旅游市场营销创新,是政府引导、协调一定旅游活动空间旅游业发展的一种体制、政策与观念上的创新。从构建“完整的旅游活动空间”这一角度出发来建立“大九寨”协作区合作体制,对外以一个声音、一个品牌集群、一个旅游产业板块说话,实现形象认知度、美誉度的整体提升。

5.整体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布局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分期建设。重点打造两个主导精品景区――九寨沟、黄龙;打造三条旅游主环线:(1)川主寺-黄龙-九寨沟-神仙池-巴西-热尔大草原-黄河九曲第一湾-瓦切-黑水-松潘县城-川主寺(内环线);(2)成都-茂县-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内环线-平武-绵阳-成都(东环线);(3)成都-茂县-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内环线-红原-汶川-成都(南环线);打通四个快速通道:大九寨-成都,大九寨-绵阳,大九寨-甘肃,大九寨-青海;建设五个重要旅游城镇:九寨沟漳扎镇,九寨沟县城、若尔盖唐克乡,若尔盖县城,红原县城;建设六个优先开发旅游景区:甘海子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旅游景区,神仙池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牟尼沟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纪念碑园旅游景区,九曲黄河第一湾旅游景区,日干乔文化第一景区。

6.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尽快实施大九寨生态保护规划,控制每个旅游景区合理的环境容量,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管理监测预警系统;第二,主要旅游通道、景区结合退耕环林、环草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第三,加强对文物古迹和社会旅游资源的保护,贯彻执行“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张 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37~40

篇5

关键词: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策略;开敞空间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开敞空间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噪音,提供清新的空气,为人们提供舒适、洁净、清新的游憩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市居民日益关注生活环境质量问题。然而,开敞空间的宜人性是隐性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它提供的服务或功能是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共商品,而且目前国内开敞空间研究多从建筑学角度,注重小尺度的分析;从规划设计角度分析的比较少。因此,通过对开敞空间系统进行宜人性优化,建立健康有序、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开敞空间,以此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在城市化持续发展形势下的一项重大课题。

设计背景

蓟县旅游度假区位于天津市郊区。远离市区,基于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规划设计的地形。山地环境拥有良好的环境生态性,在地形地貌、河流山川、生态植被对开敞空间的宜人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商品和要素市场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性,造成市场的失灵,主要表现在当土地型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时候,政府决策者无法估算开敞空间的宜人性或社会经济价值,因此,开敞空间的宜人性往往被规划者和政府决策者低估甚至忽略,结果造成城市的无序扩展和蔓延,开敞空间大量的被侵占和蚕食。开敞空间的宜人性(实际价值)可以用来评判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效率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实施效果。

现在已具备的实践条件中可以利用先进的GIS技术来创建一种可以表征周围土地利用模式的方法,进而估计这些土地利用模式怎样影响了开敞空间的宜人性,同时国外的宜人性研究,多采用享乐模型,且多选择房屋作为,以此表征开敞空间宜人性对房价的影响,在旅游区山地景观中拥有良好的生态与自然,对开敞空间的宜人性的研究具备实践条件。

另外,蓟县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已形成盘山、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九山顶、梨木台、八仙山和九龙山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其中黄崖关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盘山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八仙山列为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县城内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和白塔寺等文物古迹。这些景区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具有明显的旅游聚集效应。

设计理念

本课题宜人空间背景下度假区山地景观设计即是在全球环境气候大环境下的以生态、健康、运动为设计核心景观设计。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是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一次螺旋式上升和回复的结果,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城市化迅猛发展、人炸和各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的城市景观和园林的建设己不仅仅是经济水平提高后的奢侈景观生态设计是经历了工业经济后对人与地关系的再认识,是重建人地关系维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此处的宜人即可理解为经济层面的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转变和景观设计层面的可持续技术、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结合体和循环体,是生态、健康、运动理念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设计策略

1、增加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中宜人空间的数量与面积

场地中有三分之一个地貌是过度开采造成的原有地貌和植被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体抗蚀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多风时节的岩土对近在咫尺的城区和津围公路会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改造矿坑,形成自然湖区,并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不同水位进行规划场地设计,使之形成多变的宜人空间,通过广场、公园、绿地、湖滨、湿地等开敞空间,减小城市热岛效应,使场地维持相对湿度与温度。

2、优化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宜人空间结构与布局

要以“多、散、匀”的发展模式规划旅游区建设小游区,等自然植被成熟的延伸入土地,并改善了不良土层及生物链,进构筑大面积的开敞空间,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①结合各区的旧地改造辟建水域,廊道,游园等; ②当改造区域生态渐好时,进行再度扩张; ③在扩张的过程中,将应有的目的地留出契型空地,近期可保留为农田,中期可改建为林地或果园,远期可开辟为高绿化覆盖率的树林及生态园; ④在进行绿化再造时,既要增加绿化覆盖率,又要合理搭配“林、灌、草”,不仅使开敞空间组成结构与空间分布更加合理,而且使开敞空间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最大化。

3、提高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开敞空间的根本属性,是开敞空间可达性与合理性的重要保障,但城市中大多数的城市公园、旅游区仍然囿于高墙围栏之中,与景观没有有机的联系,而且城市居民使用时还受门票和时间的限制,开敞空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景观的可达性明显不足。目前,虽然很多城市的公园及旅游区在门票上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但其开放仍然显得不足。提高开敞空间的开放性是时代的要求。在现代城市中,绿地景观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增加人们进行旅游区的机会,提高其利用程度。对于一些人流量大,使用频率很高的区域设在场地,方便旅游区对城市开放,例如通过或起伏或平坦的地形以及或密集或稀疏的植被来达到引导人流的目的,既便于人们使用,又便于管理。

4、完善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的交通网络

在当今中国的主要城市,人们出行主要靠城市公交系统,步行加公交是大多数居民通常采用的出行方式,因此,在旅游区的设计上,应建设通达的公交系统,并完善车行交通网,满足自驾、旅游团体等交通网络。同时在旅游区应具备满足不同心理体验的自行车道、漫步道、攀登路线以高空索道等。

5、合理引导蓟县旅游度假区山地景区周边土地开发

开敞空间的建设在其周围将形成较为明显的居住区分异现象。居住区分异是城市阶层分公的表现,是城市社会分异的基础和重要体现。通过居住区内小组团之间的合理布局,把各阶层协调在一起,从而避免阶层的完全隔绝,避免弱势群体被过度排斥,使各阶层“保持接触,促进社会融合。

结语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关于山地景区景观的低碳设计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关于宜人空间设计的几点:1.设计前认真考察项目环境,针对社会背景,使场地具有时代的生命力;2.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力求融入自然之中;3.遵循地块本身生态特性,合理开发利用并加以保护,跳脱不因素,合理改造再利用;4.设计成果服务于大众,造福于人民;5.设计结合生态景观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北京:建设科技,2006,(7):17-20.

篇6

关键词: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9

0 前言

贵州乌蒙山区包括位于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的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自治县和七星关区7个县(区),遵义市的桐梓县、赤水市和习水县3个县(市),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共10县(区、市)和1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多民族聚居、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问题突出的典型代表区域。贵州乌蒙山区现有总人口9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04.8万人,境内有彝、回、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04%。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该区旅游开发中的特色性旅游资源。因此在整体开发和依托热点景区的基础上培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拳头型旅游产品就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该区资源开发的基础

乌蒙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20%,其中超过万人的有彝、苗、回、布依等4个民族。众多的民族也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有六枝梭戛苗族民族风情、六枝坝湾六月六布依风情、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及赶花场等,在这一地区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1.1 独具特色的夜郎文化是乌蒙山区最大的特色

夜郎文化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已提出,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由夜郎时期及其之后居住的各民族共同创造而成,同时也是夜郎与周边各地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夜郎的许多风俗习惯以及居室建筑形式对现代也有较大影响,如风俗习惯中对生殖、祖先、鬼灵等的崇拜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在居住形式中如巢居、山处、“干栏”等形式,对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居住方式有较大作用。能够显著反映独特的夜郎文化的著名旅游景点主要包括:普安铜鼓山、赫章可乐古墓遗址、十里画廊、六枝朗岱古镇、岩脚古镇等。

1.2 少数民族独特风俗是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

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包括彝、回、苗、土家、仡佬等,每个民族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构成了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以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彝族为例,据《史记》记载,汉代进入贵州的彝族先民在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种植业的基础上受到濮人耕田与定居文化的启发,加之所处乌蒙山区拥有优越的气候及自然条件,因此彝族先民在该区域逐渐定居下来。随着彝族人口的大量居住,他们所携带的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比如,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并且被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在火把节这一天,彝族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并且伴随着跳舞唱歌、赛马、摔跤等活动。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2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2.1 开发现状

2.1.1 已开发主要景区

(1)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开发及正在开发的景点主要有古夜郎漂流、小水月亮河、新站花坝、官仓钓鱼台、马鬃苗族风情、九坝黄河沟、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凉风垭森林公园、王家烈公馆、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周公馆系列、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柏箐自然保护区、西湖、娄山关、环县城风景区等。

(2)贵州省赤水市。

赤水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市地形主要以高原峡谷和山原峡谷为主,全市森林覆盖率76.2%,居贵州省第一位。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区著名的特色景观包括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等,赤水市不仅有修理的自然景观,还包括人文景观和遗迹,因此赤水市著名的“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遗址”被中外专家赞誉为五大特色。伴随着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加快了赤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2010年,共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463%。

(3)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

七星关区位于黔西山地北部,著名的旅游胜地包括翠屏旭日、北镇雄关、灵峰仙境、响水轰雷、阳山松涛、天河乐园等。其中尤以小河景区最为著名,小河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建有茶牌室、烙烤房、餐厅、游泳池,尤其以“生态、民族文化、避暑、探索”这四大核心主题最为引人注目。另外该区还拥有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该红色遗址位于市区和平路74号,建于清末。由于该馆拥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贵州元老周素圆先生的住所,同时也是司令部驻地。为了进一步传播其深远的历史意义,1985年为了纪念50周年取得胜利,贵州省、毕节市拨出专款,对司令部旧址进行全面大方位修复。

2.1.2 景区发展现状

随着乌蒙山片区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如表2所示)。2013年,乌蒙山片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47.36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45.2%,近七年年均增L率为38.8%;旅游总收入359.99亿元,比2012年增长45.1%,近七年年均增长率为43.1%。其中,贵州省所属区域接待国内外游客3496.6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59.6%;旅游总收入251.69亿元,比2012年增长49.2%。在乌蒙山片区旅游客源及其收入总体快速增长情况下,贵州乌蒙山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最高,这与其所辖范围较大以及拥有众多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息息相关。

2.2 存在问题

综观贵州乌蒙山区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的全面、统筹、系统性的开发。即目前贵州乌蒙山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体上是各个县市各自为政独自开发,开发的过程也基本呈现模仿性的零敲碎打这样一种状态。很少有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的、并且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与专业规划层面上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开发,更谈不上整个乌蒙山片区范围内的全域性发展。总体来说目前该区域开发所呈现出的状态是只重视本辖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强调本体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因此这种状态难以凸显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同时也难以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全面需要。

(2)旅游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尚未形成集约的发展方式。

(3)旅游产品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落后,不能满足游客全方位、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进而严重阻碍了该区旅游品牌的构建和产业形象的树立。

(4)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上处于相对孤立的开发状态,没有能够与附近其他热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为这种整合不仅可以增强该区的地域性整体吸引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景点集群效应进一步打造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品牌,从而增强整个片区的旅游知名度。

3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3.1 建立旅游品牌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根据理念识别系统原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各种旅游资源和内外部环境基础上,提出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经营思想和观点,提炼出差异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精神价值,并将独特的理念和追求形成口号。

塑造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理念识别形象的出发点在于:贵州乌蒙山区旅游的“标志性产品”是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理念识别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上进行塑造,其一是从该区地理位置角度出发,即针对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打造“磅礴乌蒙气势”的理念;其二是从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角度出发,在“多彩贵州”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多彩贵州,彩色乌蒙”“一城一山亦景亦色”其三是从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出发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口号,比如“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纯纯的风俗,暖暖的民情”“体验乌蒙磅礴气势,亲历民族特色风情”。这些口号的打造不仅可以宣传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对旅游者形成一定的号召力与吸引力,以增加景区知名度与影响力。

3.2 旅游品牌的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市民行为这几个层面构建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行为识别系统。

政府行为:贵州省政府应根据战略部署规划,结合该地资源优势,以山地特色为载体,构建生态旅游大区,将乌蒙山区打造成夏季高原运动、避暑、观光、休闲、疗养的度假旅游胜地。

企业行为:首先,要通过建立从业人员培养体系、考核体系和工作竞争体系等一系列的体系机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气质形象和综合服务水平。其次,对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再次,对旅游商品进行精品化设置,要开发设计出一批可收藏、可纪念、可馈赠的旅游纪念品。该区应该注重从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在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推行能满足游客所需的特色化服务。

居民行为:在行为识别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居民形象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居民的整体意识和行为意识能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景区的旅游观念,所以政府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要大力提升当地居民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给旅游者展现一个高尚的理想的旅游风貌。

3.3 设计旅游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视觉直接对受众进行传播和感染。

首先可以从人流量大的地方、人们必须经过的地方入手,首选就是火车站和客车站,在出入口大量展示乌蒙山区的旅游景点,让旅客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景区的魅力。

其次是在城市的道路旁、公交站台、标语区尽可能多的宣传乌蒙山旅游景区,另外还可以从市内的交通工具入手,出租车、公交车以及通往各景点的车辆都可贴上乌蒙山景区的宣传标语。

最后景区可以设计一些景区内游报或方便携带的旅游卡片、旅游纪念品等,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土豆、羊肉系列为代表的新型旅游食品和绿色生态旅游食品能使游客尽可能快的了解当地旅游特色,在景区内的餐馆均可有当地的特色美食等。

参考文献

[1]丁春娇.综述乌蒙山片区旅游业发展现状[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昭通市人民政府.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5.

[2]刘祥恒,罗明义.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及扶贫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08):6773.

篇7

关键词:新乡市;公示语;英译;规范化

一、选题背景

(一)景区介绍

我们总共调查了五个景点:比干庙、八里沟、潞王陵、万仙山以及京华园。其中潞王陵,它的建筑布局仿效北京明皇陵,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占地面积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比干庙,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称为“天下第一墓”。八里沟,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一处保留完整的以原始自然风光为风景名胜区。万仙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内著名的休闲旅游胜地、影视基地和写生基地。京华园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它是一处形象简明而展现民俗、民情的优美画卷。

(二)选取原因

选取这四个景点既考虑到这四个景点的游客认知度,也考虑到四个景区的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四个景区都承接过外宾接待任务,尤其是进来盛行的寻根游使得比干庙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接待四方林氏儿女的重要祭拜地;潞王陵也随着“文化旅游”品牌的大热而发展迅速等。据我们实地调查,除万仙山景区的英文公示语覆盖率较低,其它四个景区的公示语英译的覆盖率都超过了80%,所以我们选取的这五个景点八里沟――自然景观(秀水),潞王陵――人文景观(陵墓文化),比干庙――人文景观(寻根旅游),万仙山――自然景观(奇山),京华园――人文景观(民俗风情)都各具特色,代表了新乡市景区特点,更具有实际价值。

二、现状与问题

(一)出现错误归类

1、简单的拼写错误类

拼写错误在公示语的英译中比比皆是。在我们收集到的公示语中,有近十分之一的英译中有各种各样的拼写错误。 八里沟景区:请勿靠近崖边“please do mot approach the edge of cliff,not写成了mot

比干庙景区:保护文物 prstect cultural relics 应该是 protect cultural relics

潞王陵景区:描述羊时“it is symbolize good fortune”,语法错误,多了is. --!>

2、语法错误类

语法错误也是一种低级错误,如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混乱,乱用时态等。为方便起见把同一景区内译名不一致也列在这个错误当中,这个问题在部分景区很普遍 比干庙景区:请勿踩踏 no tramping upon 因为只有后面有宾语时才使用介宾结构

潞王陵景区:“麒麟”一词单独介绍时译文是Qi Lin,而石刻仪仗上是kylin

万仙山景区: 禁止游泳“don’t swimming”应该为“don’t swim”或“no swimming” --!> 。

3、望文生义类

景区中有相当一些英译公示语忽视汉英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公示语特有的文体特点,常用汉语的表达方式,造成译文语气生硬,可读性较差 八里沟景区:一线天,直接逐字翻译成了“one line sky”,完全的汉语表达方式

京华园景区:水帘洞 water-curtained cave完全直白翻译 --!> 。

(二)景区翻译中几个问题总结

(1)景区最常见的问题是简单的拼写错误,甚至可以说是印刷错误。作为新乡的旅游代表,特别是公示语作为景区的门面,若是任这种简单的错误持续下去,很难想象新乡的国际旅游形象会变得怎样。

(2)漏译问题。在八里沟景区常有一些公示语没有英文翻译,甚至某些公示语标识牌因为年久失修而模糊不清。潞王陵景区中的石像生翻译常出现漏译,尽管汉语介绍很完整,但是译文只介绍了其身高、体长和代表的意义,对描述性的文字完全没有翻译,笔者认为这对外国游客的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极其不利的。

(3)语法类错误。低级语法错误比比皆是,特别是在翻译长难句时,译者常常不注意细心检查,语法错误千奇百怪,这些错误真让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水平贻笑大方。

(4)文化差异类错误。国际外宾的文化与我们的是相差很大的,但我们容易忽略这种差异,造成了一些词不达意或语气生硬,但同时,我们也察觉到这种错误是最难发现和改正的,需要一些专业人士进行翻译指导。

(三)翻译问题出现的原因探讨

(1) 景区对公示语翻译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翻译问题的重要性,这是造成公示语翻译错误百出的最主要原因。

(2)公示语单位英语水平不高,再加上译者翻译时望文生义,造成了很多明显的低级错误。从文中出现的简单的语法错误,句法错误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单位对英语语言和文化方面知识都很不完善,而这正是造成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

(3)由译者或标牌制作者主观疏忽,工作粗心或英文水平低下,像文中多次出现的简单的拼写错误可能都是工作人员的原因。

(4)景区缺乏专门的翻译人才和专门的翻译团队,又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没有把翻译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致使一些翻译难题无法解决,而一些错误不能及时纠正,也使得翻译没有自己的特色又不和谐。

三、景区英文翻译规范化的策略

(一)注重文化差异

为使游客能跟好的理解公示语的意思,我们译者必须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双方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使公示语翻译的更为合适。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许多名胜古迹取名时有它丰富的含义。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时渗透、融入、运用、强化跨文化意识,为国外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准确信息。例如:石像生名字的翻译问题。石像生是中国特有的陵墓建筑中很特有的组成部分,怎样把这些很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介绍个游客,是很需要探讨一番的。

(二)提高认识水平,加强管理力度

公示语翻译不是的英语单词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想当然的简单翻译。公示语翻译质量的提高固然有赖于译者,但懂英语和能翻译是两码事,应从公示语标牌等制作的全过程入手,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1.管理者要重视英文翻译。只有管理者对公示语英语翻译重视起来,重视景区对外“窗口”形象, 景区公示语翻译的严肃性才能得到保证。

2.对不规范的景区翻译进行整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景区门票、标识牌等英译定期进行全面核查, 对有翻译失误的一律整改并组织专家重译; 对无英文的中文标识需及时补上英译。

3.依托高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翻译人才队伍。依托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高校旅游和翻译教育体系,加强旅游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并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等专业人才投入到旅游景区建设事业中来。 4.景区要慎重选择制作公示语单位。因为制作公示语人员水平低,又缺乏责任心,会造成很低级的错误,所以我们要慎重选择制作公示语单位。 --!>

四、结语

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是一个国家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旅游景观为广大海外游客所了解的唯一窗口,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业国际形象和国际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新乡对外宣传力度的逐步加大,新乡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显著提升。在做好发展国内市场促销重头戏的同时,新乡市把境外宣传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突破口,多次赴欧、日、韩、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促销,目前韩国、台湾入境旅游市场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此背景下景区内的翻译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做好景区翻译特别是公示语的翻译工作,定会使新乡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秋生.旅游景点翻译亟待规范[J].中国翻译,2004(3):77 79.

[2] 段玲.贵州省旅游景区英语翻译规范的调查与分析[J],贵重大学学报,2007(9)

[3] 李睿.辽宁旅游景区英语翻译规范化的探讨[J]学习平台,2009(2)

篇8

[关键词]旅游规划 旅游产品 客源 游客需求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旅游规划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庞大的工作,它包括许多方面,本文则仅就旅游产品规划为重点深入剖析,以“铁岭市凡河镇总体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称本案例)为例,基于游客需求的分析探讨旅游产品规划的具体方法。

一、旅游产品规划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主要包括

旅游产品同地域特色不吻合

旅游产品同游客的需求不适应

旅游产品规划缺少市场调研

二、铁岭市凡河镇基本概况

1 区位背景

凡河镇行政辖属于铁岭市铁岭县中部,新近建设的铁岭新城则位于凡河镇镇域范围内。

2 旅游资源

近年来,凡河镇依托铁岭新城的建设和莲花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已初见雏形,2010年吸引1.5万游客观光考察,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三、本案例对游客需求的分析

1 客源分析

⑴ 辽宁省的旅游概况

辽宁省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南部偏多,北部偏少,铁岭市仍是旅游欠发达地区。但是正是由于旅游业的起步稍慢,这里的自然环境才会更优于其他城市,当然这需要更加严格的保护才能够保存这个优势,它可以作为铁岭第三产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⑵ 客源市场定位

根据凡河旅游的资源特色及发展目标,凡河镇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为:

“服务东北三省,依托辽宁省域,主打沈铁两城”

2 目标市场需求分析

旅游的目标市场可以根据游客来源区域与距离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六个层次:

⑴ 凡河镇域本地居民

凡河镇本地的居民,旅程距离为0-10km,这个距离甚至还称不上旅游,只是体验性的游览。可打造的产品应如河流景观环境的整治,滨河慢跑道、自行车道及滨水休闲空间的建设,这些是可以天天利用的健身场所。

⑵ 铁岭县域游客

铁岭县域的游客旅程距离为10―60km,这个距离驾车或摩托车当日即可往返,这部分游客在凡河镇并没有住宿的需求,由于县域自然山水环境十分丰富,所以他们最关注的是新城建设,不一样的景观,现代化的城市是最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⑶ 铁岭市域游客

铁岭市域的游客旅程距离为20―120km,这个距离也是驾车的一日游上限,凡河镇休闲农业起步发展的特征,将会主要吸引铁岭老城区的游客,采摘和农业科普,学农教育基地将最受欢迎。

⑷ 沈阳市域游客

沈阳游客来此的旅程仅为20―80km,这里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也有科技农业和新鲜瓜果。对沈阳市庞大的市民群体来说,休闲度假,休闲农业,养老养生将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⑸ 辽宁省其他城市游客

辽宁省其他城市距离铁岭凡河镇的距离不等,一般旅程在100―400km,铁岭是辽北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辽北风情、民俗文化以及铁岭的一些独有特质将是最大的吸引点。同时由于距离较远,针对于远途游客的住宿、餐饮服务就比较重要了。

⑹ 东三省及其他游客

东三省的游客旅程较远,一般都会达到250km以上,凡河镇之于这类游客最大的吸引点是中国北方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资源独有,冠誉东北。那么慕名而来的这部分游客对餐饮、住宿、娱乐等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是带动凡河旅游其它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游客群体。

3 客源对象产品需求分析

⑴ 旅游团游客

相对来说,旅游团的游客规模较大,一次性消费比较集中,并且旅游目的性较强、旅游行程十分紧凑。因此在凡河旅游规划中应打造整合性旅游产品,如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采摘活动周,凡河休闲农业三日游等产品。

⑵ 自驾游游客

自驾游的游客其实包括的类别很多,有独行者,有老少家庭游,有三口之家游,也会有情侣蜜月游。这部分的游客行程相对自由,游览节奏慢,随意性大。因此针对于这部分游客,应侧重于到达区域的旅游信息服务,交通工具服务。其中家庭自驾游的游客一般还会有儿童随行,所以儿童类项目项产品及农业科普趣味体验产品也应充分考虑。

⑶ 会议团体游客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会议团体游客对象大量增加。这需要休闲农业旅游的生态园区具备能够接待百人以上会议的能力,合适的空间,良好的音响条件,能够举办企业年会、政务、商务会议等服务条件则是可以开展会议旅游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凡河镇休闲农业体验带中,应合理安排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

⑷ 养生度假游客

根据最新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3.26%,已经真正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农业园区合适的区域布置景观宜人的低层住宅养老建筑,体贴而有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及无障碍设计,精作独享的种植花园就在周围,良好的社区文化奠定养生主题的沟通氛围。

至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旅游产品。

四、旅游产品规划的方法

1 实地调查 案例比较

首先应多渠道搜集文献、论文与新闻信息资料,然后进行整合汇编。在调研过程中应同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业务执行部门进行会议型商谈,了解政府的宏观发展思路与政策方向。然后对现场重点区域进行考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的对旅游发展的建议,最后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2 分析宏观背景

其实宏观背景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对规划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把握,一般多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它是提出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分析依据。基于这个分析,在规划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优势、摒弃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 分析客源

这里面侧重的是区位层面的分析。首先应对旅游区域所能影响的大区域进行旅游层面的分析,尤其要同规划区域旅游特色要素相近的角度进行重点比较。然后定位规划区域的客源重点区域,相关客源影响区域和最大客源辐射区域。

4 分析目标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客源的分析,在目标市场需求阶段进一步细分,以更加细化的功能区域来分析游客的功能需求,并明确功能区域一般旅程,不同的距离决定着不同类别的交通方式,也决定着对住宿、餐饮、休闲等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

5 分析客源对象需求

这个阶段同以上的目标市场需求不同,目标市场需求是基于区位层面的分析,而客源对象需求则是基于游客特征的分类,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都拥有各自特色性差异。这些需求都决定着旅游产品的主题方向,如果在旅游区定位时重点服务于某类客源,那么在产品规划中就应该尽量多一些符合于这类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

6 提出旅游规划产品

其实,在以上各角度客源分析及游客需求分析后,旅游产品的类别与方向就基本确定了,再加上对现状旅游资源特色的分析与拓展,旅游产品则是以上分析推导出来的直接结论。

结语

其实旅游产品规划只是旅游规划众多任务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在本文的论述中基于游客需求分析的旅游产品规划的方法总结是笔者在多个旅游规划实践项目中的心得总结。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旅游规划实践当中可以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素材,为我国发展旅游规划,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第3期

篇9

2.1 阻力面理论的基本含义

景观生态学家俞孔坚博士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物物种迁移过程中的阻力面概念,并建立了判别模型,俞孔坚博士用阻力面理论来识别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状态。在阻力面理论中物种对景观的利用被看作是对空间的竞争性控制和覆盖过程,而控制和覆盖必须通过克服阻力来实现,即阻力面反映了物种的空间运动趋势[1]。

2.2 地阻力面理论分析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引入的阻力面概念,则应当是反映具有相当价值的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克服阻力实现开发建设规划,不断扩大规模,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能力在空间的运动趋势。因而,建立这样的阻力面的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的因素则应从资源点、资源扩展阻力及其因子等几方面考虑。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公式如下:

附图

式中:TMCR——某个地区内所有资源点扩散到空间某一点的最小累积阻力;

f——某个待定的正函数;

D[(K),ij]——以资源点i为圆心,以其中心开发建设的景区j向外辐射的半径;

R[,i]——以资源点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景区j在开发建设中的阻力,由当地的基面特性和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决定;

n、m——分别是资源点和景区类型的数目。

K[,i]——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的路径数目。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确定模型中的R[,i]值时,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的情况,一是当地基面特性,二是资源点本身的 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其包括的具体影响因子可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影响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因子分析

Fig.1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apability completion

2.3 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分析

在旅游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影响阻力面的各个构建各因子D[(k),ij]、R[,i]、及n、m、K[,j]等的分析确定,利用旅游资源点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来确定阻力特征,再用相等的阻力特征值绘制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图2),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可以很好的表明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在扩大规模和参与旅游市场竞争能力中其空间阻力的分布状态,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中通过对旅游地等阻力线图的分析可以找出旅游资源点或资源区的运动趋势。从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资源点或资源区的扩散阻力在源区呈区域性下陷(图中的大面积黑色区域,已经将源包含在其中);在空间扩散最难的区域,其阻力最强,等阻力线分布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脊区域,区域阻力线分布集中且呈蜂状突起;在两下陷区域之间有低阻力分布区域,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谷区域,等阻力线分布稀疏或没有分布,可用谷地线相连,即旅游地阻力线图中的源间通道;两峰之间可用代表高阻力面的脊线相连[2]。

在指导实践上方面,可以根据阻力面进行空间分析,以判别资源点和资源区的在空间运动过程中的区间连接线、辐射道和战略点[3];根据旅游地阻力线图进行空间分析,可建立一组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相对应的旅游地规划要素,即: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而进行景区规划,可以达到地方旅游地合理开发的目的,其中,旅游地阻力面理论的实践意义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旅游区的功能分区规划;②旅游线路的设计;③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④旅游产品的建设布局;⑤旅游区的范围界线。

3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分析

本文采用我们参与完成的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国家级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研究为基础,对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加以点滴应用,以阐明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3.1 指导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作用

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效地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是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之一,而阻力面理论的构建正是基于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阻力的空间分析。在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其点、线、面三类空间要素均可成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选择基点,为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分析依据。

附图

五大连池保护区(风景区)面积为1,060km[2],按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来看,可分为7个景区[4]。其中,药泉湖景区、药泉山景区、老黑山景区和火烧山景区之间相距较近,是整个风景区的核心景区,的开发层次较高,也是旅游者必然游览之景区。而旅游资源品质相当的南北格拉球山景区、龙门山景区、笔架山景区和两个以火山堰塞湖为基础的水域景区等,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或由于距核心景区较远等因素,而旅游客流很少,在浪费了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价值的同时,严重了风景区旅游业的。例如,南北格拉球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在火山地质景观中实数罕见的景观类型,对五大连池这一以火山地质景观资源为旅游资源基础的风景区,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美誉就是产生于火山地质景观的典型性、系列性和完整性,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景观形象,减少了风景区的旅游容量,降低了游客的滞留时间,影响了风景区的开发效益。如何降低景区开发劣势,合理的开发这一景区,旅游地阻力面可为其提供联系中心景区的最小阻力线和最佳战略点提供依据(图3)。在战略点设置具有吸引旅游者游览参与的景观,以有利于旅游活动的空间扩散,如可设置火山活动模拟演示馆。战略点的景观建设,在空间上将南北格拉球山景区和核心旅游区连接了起来。

3.2 优化旅游路线,提高旅游产品丰度

旅游产品是地区旅游规划的核心所在,其独特性和丰富程度是吸引客源和发展地区旅游产业的关键。阻力面通过对各影响因子定量分析而确定的区域旅游发展阻力线图,可为旅游资源实现产品开发提供指导。就线状空间的利用而言,有两种重要的线状空间区域有待发现和利用,其一,旅游区域内景点与景点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所形成的最小阻力线作为设计旅游线路的选址依据;其二,源间通道的选定为考察地文景观资源提供了最好的路线,以便于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旅游产品设计新的,例如,源间通道的地文为森林景观则可设计为林间浴场或狩猎观鸟道;再如源间通道为是河流等水域景观的则可设计漂流项目;如果地文景观为陡峻的山体则可将其设计为探险攀登旅游产品。这两种旅游空间区域的发现,为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使旅游路线设计即达到了连接景点与景点、景区与景区的作用,同时又丰富了该旅游路线上的旅游产品,提高了景区整体旅游产品的丰度。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岩浆流动形成的五个火山堰塞湖,湖面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有温泊和灰鹤湿地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又与火山景观形成完好的景区空间结构,然而由于水域景观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使相当的水域已遭到周边农业污染和沿湖水土流失的破坏。运用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来分析,可将五个湖泊作为五个旅游资源点——源,源之间有天然流水通道,将各源之间的流水施以少量工程便可开发出一条以船为工具的优质旅游路线,将旅游接待区、水域观光娱乐景区、老黑山景区、南北格拉球山景区有机的连接成一体,沿源间通道可建设的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温泊云雾奇观、垂钓乐园、连池矿泉水上餐厅、湖滨浴场、灰鹤湿地以及野外度假区等,在湖的两岸还可以开发大量的湖滨园林或其它人造景观,这不但丰富了旅游产品,增加了旅游路线,同时开辟了其它旅游产品的新的观赏角度,有力地提升该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品位。

3.3 建立风景区间的联系形成旅游体系

按照等级一尺度理论,地方旅游区仅是更大时空尺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在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的和管理中,不仅要注重风景区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空间特性研究,而更应注重某风景区与相邻地域其它风景区或旅游影响要素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旅游区与旅游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更为广泛的时空尺度上进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并将不同层次的旅游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阻力面可将不同等级和不同空间规模的风景区或区确定为不同的因子层次,确定其模型中的因子等级尺度,并根据实际区域范围的大小进行分析,设计出更大空间的旅游区域体系,并用以指导具体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建设。在小尺度上研究景区内各资源点,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一个泉眼、一个火山口、一片石海等的空间阻力特征;在中尺度上则可将风景区内不同的景区作为点要素来考虑,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10个景区,以景区与景区所形成的空间阻力面特征分析来实现整个风景区的各景区之间的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关系,制定出整个风景区旅游业建设的理论依据;在大尺度上着眼于五大连池风景区与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其它风景区间的主力特征分析,建立以风景区为区域单位的旅游源之间的点状要素,其阻力面特征分析则是用来研究更大空间范围区域或国家之间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这样不同尺度旅游空间阻力面分析一方面为确定空间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构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各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分析提供建设依据,同时有利于建设更大空间的旅游网络体系,该研究策略的对以省或国家为区域单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结论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将旅游资源点看作是具有可扩张性发展的能动主体,实现这种资源的扩张价值则需要克服以当地基面特征和资源本身竞争力两要素所决定的阻力来完成。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分析,则特定范围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旅游地阻力面分析得到体现,其发展趋势也可以通过对阻力面的分析得到预测和调控。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旅游阻力面的研究可以在旅游规划和开发实践中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设计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于旅游地阻力面的论述仅仅是该理论初步的提出和探讨,在模型的构建和因子的选择上仍有待完善,而其意义则需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附图

图2 旅游地阻力线图

Fig.2  equal resistance side

附图

图3 五大连池格拉球山景区的阻力面空间分析示意图

Fig.3 The analysis of the resistance side between the central beauty spot and Gelaqiushan in Wudalianchi

【】

[1] 徐海根.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M].北京:环境出版社,2000.29-37.

篇10

旅游产业是从事旅游活动的经济产业,是企业性质的经营行业。旅游业对游客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在满足游客这些要求的同时,从事诸如饭店、宾馆、商店、车船的旅游行业也获得了盈利。可以认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和收入的增量都是由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引起的,为了满足游客的直接消费,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又带动了相当一批其他行业的发展。然而,从旅游产业结构看,旅游直接关联的行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发展不平衡。从对GDP的贡献度而言,游、购、娱三个方面的贡献度最大,然而这些方面仍然是扬州“水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城区河道沿岸的生态绿化配置、商业旅游型建筑、广场娱乐设备和休闲疗养设施项目极其匮乏,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都影响了整个滨水地带旅游活动的综合产出效应。

扬州城内水休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