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系统疾病原因

篇1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56例被确诊有间质性肺疾病并入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呼吸衰竭治疗、预后和呼吸衰竭产生的原因

结果:56例间质性肺疾病并有呼吸衰竭症状的患者其原因为:呼吸道感染20例(35.71%),12例患者因呼吸道感染并间质性肺疾病程度加重(21.43%),肺栓塞患者有8例(14.29%),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患者有10例(17.86%),心力衰竭的患者有6例(10.71%),其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有36例,其病死率为50%(18例),另有20例患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其病死率为80%(16例),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P

结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原因包括呼吸道感染、肺栓塞、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和心力衰竭,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有创通气治疗。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1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15-02

间质性肺疾病发生于患者体内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有着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加重的特点。该疾病对患者的正常肺功能有着较大的影响,能够导致肺功能的失常和减弱,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免疫抑制剂,但这两类治疗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效用,间质性肺疾病晚期的患者其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并没有得到提高或延长[1]。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会因感染等因素导致病情深入发展并出现呼吸衰竭。当患者有呼吸衰竭现象时,需要第一时间送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并开展机械通气治疗。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我院的56例患者为例,简要分析患者的呼吸衰竭原因和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关报告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被确诊为间质性肺疾病并出现呼吸衰竭入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为66.5±1.4岁。入选标准为:经病理确诊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氧合指数在250以下,同时其呼吸困难症状在一个月前已经持续加重,患者均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一天以上。其中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有36例,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有20例。

1.2一般方法。对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心率、有无双肺底部吸气爆裂音、有无杵状指等)、胸部影像资料、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前治疗情况、机械通气治疗情况(时间、方式)、患者死亡原因等。

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为:影像学结果显示患者肺部出现阴影,为浸润性或间

质性,咳嗽或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并有脓痰,发热症状,肺部有湿性音,对患者采取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

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断标准:以“IPF临床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组2007年制定的标准为依据。

肺栓塞:经CT造影确认或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确认。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

2结果

呼吸衰竭的原因有:呼吸道感染20例(35.71%),12例呼吸道感染并间质性肺疾病程度加重(21.43%),肺栓塞8例(14.29%),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10例(17.86%),心力衰竭6例(10.71%),其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有36例,其病死率为50%(18例),另有20例患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其病死率为80%(16例),机械通气时间均在75天以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P

3结论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衰竭症状的出现往往显示患者的病情加重转急,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仅有部分患者救治成功。相关资料显示,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后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其死亡率高达86.9%,机械通气时间平均接近9天[2]。针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医师需要做好原发病情控制和患者生命特征检测,降低相关因素诱发或加重患者呼吸衰竭的可能性。

本组研究中,导致患者呼吸衰竭的最大因素为呼吸道感染,达到35.71%。其次依次为呼吸道感染并间质性肺疾病程度加重(21.43%),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17.86%),肺栓塞(14.29%),心力衰竭(10.71%)。呼吸道感染与其他因素相比,其可逆性较强,医师能够从感染源的控制等方面入手,降低患者的病死率[3]。部分患者在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同时伴随有呼吸道感染,此时抗炎治疗需要和呼吸道衰竭的治疗同时进行,从感染的病因入手,有针对性的展开治疗。

机械通气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支持呼吸衰竭患者的方法,但其病死率依然较高,患者的气体交换效果并未得到较好的改善。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相比,减少了人工气道并发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其病死率明显低于有创通气[4]。因此,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以被优先考虑到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

参考文献

[1]虞慧,许峰.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行病学及早期诊断方法[J].西部医学,2010(12):2343―2345

[2]赵红,王春兰,等.无创通气救治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8(06):90-91

篇2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状况,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份我院感染消化科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登记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年龄、季节均不同,0~1、1~3岁年龄段的儿童易感染。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原因分析,可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对策。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腹泻病例;致病菌;护理对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30

Childrenoffoodbornediseaseactivesurveillanceresultsofanalysisofthecausesandnursingcountermeasures

LIXin,XIAOXiang-Li,ZHANGXin(HebeiProvincialChildren′sHospital,Shijiazhuang050031)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hospitalfoodbornediseaseactivesurveillance,providethebasisforeffectiveinterventionmeasures.Methods:FromJanuary-December2013,thehospitalinfectiondigestivedepartmentfoodbornediseaseactivesurveillanceregistrationrecordsforanalysis.Results:Incasesoffoodbornediseaseactivesurveillanceoffoodbornepathogenicbacteriadetectionwithdifferentageandseasons,0-1,1-3yearsofagechildrenpronetoinfection.Conclusions:Itisnecessarytofurtherstrengthenthefoodbornediseasesurveillancesystemconstruction,throughanalyzingthecausesoffoodborneillnessactivemonitoringresults,canbetargetedtotakenursingcountermeasures.

KeywordsFoodbornediseases;Activemonitoring;Diarrheacases;Pathogenicbacteria;Nursingcountermeasures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追溯病因性食品的污染来源,为政府制定和调整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技术、科学依据[1-2]。现将我院2013年开展的儿童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1~12月份感染消化科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登记记录。从中选取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并排除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等疾病引起的腹泻病例。将选出的符合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标准的门诊病例,按季度分组,第一季度103例,第二季度77例,第三季度91例,第四季度129例,共计400例,其中男172例,女228例。

1.2方法

1.2.1病例信息的采集由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标准的病例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等。

1.2.2粪便样本的采集对符合监测要求的病例进行肛拭子和粪便的采集,置于Cary-Blair运送培养基或无菌粪便采样杯中,用记号笔清楚地在采集管或采便杯上编号(采样编号与病例信息表编号一致),并写上姓名、性别,及时送实验室检测。

1.2.3病原菌检测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生物样本检验,检验项目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为必做项目,酌情增加轮状病毒、腺病毒、诺如病毒等检测项目。

2结果

2.1监测对象的基本情况(表1)

2.2检测结果情况(表2)

2.3致病菌检出率(表3)

3讨论

3.1原因分析表3数据显示,2013年1~12月份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通过计算总阳性率为27.5%(四季度不同致病菌阳性总数/病例总数),提示婴幼儿感染食源性致病菌的概率非常高,根据检测结果显示0~1、1~3岁年龄段的儿童易感染,其中沙门氏菌二、三季度检出率较高;诺如病毒三、四季度检出率稍高;轮状病毒一四季度检出率突出;腺病毒检出率四季持平。考虑此年龄段的患儿免疫力低,在进食过程中食物、新添加辅食中的操作不当导致污染致病菌或食物中本身携带致病菌(肉松、奶粉、虾泥、动物肝脏、鸡蛋等),同时不良的卫生行为增加其暴露机会,自我防护意识差等因素[3],都可以使患儿受到感染引起腹泻。

3.2护理对策在母乳喂养期,合理母乳喂养、定时定量,尤其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及第一个夏季最为重要,尽量避免夏季断奶;只吃奶不加辅食的婴儿会受到感染,最可能是因照顾者的手被污染后没有及时洗手,使细菌经由奶瓶、奶嘴或污染的奶水有机可乘间接传染给小宝宝;在添加辅食时,切忌几种辅食一起添加。

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注意公共卫生,平日多注意食物的保存与生、熟食分开调理避免受污染。所有进食的,比如给小孩吃水果、蔬菜的时候,一定要清洗得非常干净;比如小婴儿的奶瓶、擦嘴的毛巾、玩具都要及时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喂食宝宝前务必遵守湿、搓、冲、捧、擦的洗手要诀[4-5];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对已有腹泻症状的患儿,尤其是4个月之内的婴儿,尽量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里面含有一些小孩容易吸收的成份,而且有对孩子起保护作用的免疫球蛋白等。如果喂配方奶的婴儿,可以把奶量适当地减少或稀释。对已经添加辅食的患儿,可以先把辅食减去,喂养的成份尽量单一些。如孩子腹泻时间已经很长,对肠黏膜已经产生损伤,肠黏膜受损后,会引起肠黏膜表面的双糖酶的缺乏,孩子将不能耐受乳糖,无论是配方奶还是母乳当中含有乳糖,孩子食用,就会发生拉肚子,所以这时候就需更换免乳糖奶粉。

综上所述,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食源性监测主动监测,强化体系的建设,有利于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婴幼儿是食源性疾病的易感人群,通过对婴幼儿进行食源性主动监测,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对策,达到较高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严卫星.国内外急性胃肠炎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25(2):190-193.

[2]秦丽云,吕国平,王苋,等.石家庄市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3):2415-2418.

[3]孟爱静.婴幼儿腹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229-230.

[4]孙爱荣,孙光亮.秋冬季节婴幼儿腹泻的整体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5):2695.

[5]淦世进.小儿腹泻80例护理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61-62.

篇3

【关键词】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诊断与治疗; 现状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4-0156-03

doi:10.14033/ki.cfmr.2015.04.077

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小儿呼吸系统疾病非常常见,其发病率在儿科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中占首位,特别是在学龄前期的儿童及婴幼儿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对于小儿的正常发育及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针对其诊治现状进行简单分析研究。

1 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学特点

站在解剖学的角度对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学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其与成人的呼吸系统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别,其鼻腔相对来说是比较短小的,并且鼻道狭窄,黏膜下层没有海绵组织,咽部相对来说是垂直、狭窄的,喉部相对比较垂直,支气管、气管的管腔弹力纤维组织存在发育不良的现象,并且其黏膜比较柔弱,难以将废物有效排除,肺脏中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含气量相对较少,而含血量相对较多,这使得其气体交换面积较小,与成人相比,胸廓及肺的回缩能力均较小,并且由于其血液中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导致其呼吸道免疫功能偏低,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1]。

2 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呼吸道感染,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是春冬季节[2-3],在其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病原学监测,这对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关于小儿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学研究越来越广泛,下面就对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予以简单介绍。

2.1 小儿呼吸道的细菌感染

有很多种细菌均能够导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对相关的致病细菌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国内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等是导致小儿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一些革兰阴性菌是其主要的病原菌,并且这种类型的病菌具有非常高的耐药性,这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临床上主要的消灭微生物病原体的方法就是应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耐药性细菌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导致抗生素的研发速度难以满足实际的抗菌要求,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

2.2 小儿呼吸道的病毒感染

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种类非常的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SARS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毒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目前有关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研究中,我国相关的研究并不多,有学者在对39例持续喘息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的方法,从中检出了12例博卡病毒,这是一种首先由瑞典学者发现的一种细小病毒,能够引发儿童肺炎、支气管炎等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将其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两者的大部分临床症状相似,其中较常出现的是发热[5]。

另外,有相关的研究中,对342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研究,发现其主要感染病毒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而流感病毒及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则比较少见,在实际的病毒防治工作中,我国还没有研制出能够安全有效的抵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疫苗,但是对于该病毒,有学者发现M2-1基因mRNA中的pshRNA7816对于该病毒所导致的细胞病变效应具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其中M2nRNA的特异性脱氧核酶对于病毒的复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应,能够有效的提升被病毒感染了的细胞的存活率,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其有望成为防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一种新型基因治疗类药物,对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6]。

2.3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属于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保证其治疗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在长期的研究与实际应用中,有关儿科哮喘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很多研究投入到了儿科哮喘的研究工作中,有研究发现,哮喘患儿中的白三烯受体基因的mRNA表达显著提升。另外,有学者在对280例毛细支气管患儿的长期随访中发现,婴幼儿的支气管炎是很容易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的,导致哮喘发生及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就是:过敏体质,单纯母乳喂养、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及时接种BGG是其主要的防护措施[7]。

3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现状

3.1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测

有研究表明,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主要与血清硒、锌等微量元素以及T细胞亚群等的浓度变化有关,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小儿的血清硒、锌等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小儿体内血清的硒与锌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硒的升高与血锌含量的显著降低[8]。因此,王曾礼[9]认为,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工作中,可以将患儿体内血硒与血锌的比值作为其中一个参考指标。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中,应用超高倍显微镜对咽拭子进行检查,看其中是否存在支原体活体,以此来对小儿支原体感染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面,应用这种检查方法,与血清学检查的检出率相似,但是在抽血检查的过程中,不需要要求患者空腹,并且检测结果快速、直观,对于患儿及其家长来说,这种检查方式的接受度更高。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前肽,其在实际应用中是一种对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比较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10]。研究表明,其在患儿体内的升高程度与患儿体内的白细胞数目没有相关性,可以将其应用于药物疗效评价及反映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工作中[11]。将血清前清蛋白应用于小儿急性呼吸系统的感染的病因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将其应用于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鉴别与疗效观察工作中。

3.2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仪器检测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检测中,最为常用的仪器检测方法就是胸片检测,其具有简便、经济、快捷的优点,这是胸部检查过程中的优先选择项目,与胸部透视相比,其显像更加的清楚,能够清楚地看到细微的病变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仅仅是应用X线检查,出现假阳性的概率比较大,特别是对于一些怀疑是支气管异物的患儿来说,仅仅依靠X线检查,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对儿童实施X线检查,对其正常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12]。

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内容就是肺功能检测,通过该项检测能够对患儿气道中是否存在阻塞予以客观的反映,并且对于哮喘患儿的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评估作用,这是临床中的一种非创伤性的诊断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的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婴幼儿喘息等疾病对肺功能的损害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并且其可以为相关药物及治疗方法疗效的评定提供有力依据,特别是在对症程度的评价工作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13]。由于小儿的依从性比较差,在对其开展肺功能检测的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与仪器与成人检测是不同的,儿科肺功能检测工作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潮式呼吸意义快速胸腹腔挤压法、强迫震荡法、气流阻断法、超声波法、体描仪法等,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测工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14]。

纤维支气管镜检测,由于其纤支镜柔软可以弯曲,具有较大的视野范围,将其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测中,能够直接检查到肺部局部出现的微小病变,并且能够对气管及支气管的动力学状况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集诊断功能与治疗功能于一体,特别是在小儿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不明原因的肺部病灶、咳血、气喘、反复咳嗽的检查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其还能够作为先天性气道异常类型及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术后发热、喉痉挛、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对于肺功能严重损害、近期具有大量咳血、哮喘急性发作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是严禁使用的,这会对患儿的呼吸系统造成交大的损伤[15-16]。

在实际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只有明确其发病类型,才能保证相关的治疗措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就对其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予以简单介绍。

4 小儿呼吸系统的治疗现状

4.1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物

氨溴索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药物,由于小儿呼吸系统解剖学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导致其呼吸道分泌物容易滞留于肺部及气管中,这会导致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大难度,常出现难以治愈或者是治愈之后反复发作的情况,盐酸氨溴索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祛痰药物,其能够有效的稀释痰液,并且还能够湿润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黏膜纤毛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对于抑制小儿呼吸系统炎症的进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17]。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对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脓毒症型脑病、严重喘憋、全身严重中毒症状、高热不退等合并症的重症肺炎患儿,可以适当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是需要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一般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不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并且该种药物尽量不要应用于极低体重儿的慢性肺疾病的常规治疗或者预防工作中。

免疫增敏剂,通过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应用免疫增敏剂来改善其免疫功能,提升其治疗效率已经成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手段,依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免疫增敏剂划分为:中草药、化学合成小分子、微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生物制剂就是免疫球蛋白,其能够通过调节补体与细胞因子的功能来诱导靶细胞的凋亡,并通过对树突状细胞的活化等方面进行调节,来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常用的一种微生物制剂是斯奇康,其能够通过增强小儿体内UK细胞活性及巨噬细胞活性,促进嗜碱细胞膜的稳定性,并能够有效的诱导感染素的生成,从而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及集体细胞免疫进行调节[18]。

目前临床上报道的相关的中药组分也比较多,如:牛膝多糖、黄蔑多糖、香菇多糖等,其都是活性非常强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提升患儿的免疫能力,以便于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9]。

4.2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辅助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治疗措施主要有:(1)吸入氧气雾化,这是一种将氧气作为驱动气的雾化吸入法,通过氧雾使药物形成微小颗粒,治疗过程中,患儿在吸入药物的同时,还会吸入一定量的氧气,有利于患者肺泡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20]。(2)吸入NO,这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舒张因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其能够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其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菌中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并且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离子、提升肥大细胞膜的稳定性,对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患儿在吸入NO之后,能够起到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这对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具体的吸入持续时间、吸入最佳浓度等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21]。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中非常的常见,并且其种类众多,导致其发病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患儿的自身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对于患儿的恢复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对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简单介绍了其常见的几种呼吸系统疾病,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相关的诊断与治疗手段,对于临床实际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英,胡长青.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11.

[2]何少茹,孙云霞,梁穗新,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18(7):239-242.

[3]靳蓉,卢根,苏守硕,等.纤维支气管镜术在小儿呼吸道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贵州医药,2012,28(19):555-558.

[4]卢根,靳蓉,苏守硕,等.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6(16):689-692.

[5]郝素莲,张亮.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26(9):1023-1026.

[6]韦珍爱.41例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21-122.

[7]范木英,杜晓华,余泽明.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15(7):456-459.

[8]赵昱.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3,25(13):1234-1236.

[9]王曾礼.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现状-呼吸系统疾病(11)(上)[J].新医学,2013,12(11):1024-1028.

[10]邵彩虹,姚静,余琼,等.小儿门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25(19):306-309.

[11]张海英.被动吸烟与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及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30(15):556-558.

[12]陆权,张育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7(13):741-743.

[13]童志杰,邓力,周名秀,等.小儿纤支镜在婴幼儿喘鸣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19(8):1145-1148.

[14]杨永弘,刘春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8(6):1026-1028.

[15]程雪艳.浅谈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24(7):852-854.

[16]陆权,曾玫.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5(5):101-103.

[17]于翠云.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探讨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37-138.

[18]薛辛东,黄敬孚,宋国维,等.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6(9):147-149.

[19]谢城.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20(7):303-304.

[20]古力尼沙・依明,拉・提.与季节变化相关的常见小儿呼吸道及消化系统疾病[J].临床误诊误治,2013,42(11):1023-1025.

篇4

[关键词] 呼吸;因素

一、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含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特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的扩大导致大气污染,近年来研究表明哮喘、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有资料证明,空气中烟尘或二氧化硫超过1000g/m3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显著增多,其他粉尘如二氧化碳、煤尘、棉尘等可刺激支气管黏膜、减损肺清除和自然防御功能,为微生物入侵创造条件。工业发达国家比工业落后国家的肺癌发病率高。尾气是许多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尾气中可吸入颗粒与气道黏液纤毛清除机制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颗粒与呼吸道症状加重、肺功能下降、肺癌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颗粒物被吸入后作为气道炎症反应的刺激诱导因素,引起细胞释放系列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8(IL-8)等启动气道局部炎症反应,并最终造成气道上皮受损。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居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

二、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到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又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三、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其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干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寒冷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节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四、社会人口老龄化与呼吸系统疾病

科学和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使人类寿命延长。联合国最近发表的一项报告表明,在2050年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将比现在增加2倍。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益增长明显,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以上海为例预计2025年老人将达400万,占28%以上。由于老年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患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占多数,且COPD、肺癌的发病以中老年为主,其患病率随增龄而上升。

随着年龄增加呼吸系统器官老年化,呼吸道器官发生形态学变化:包括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气管、支气管黏膜萎缩;纤毛变型和异常使纤毛运动失调。呼吸系统器官老年化,也加速了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进展。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该病不仅是老年人最易发生的原发病,也是老年人其它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继发病,甚至可成为许多老年人疾病致死性的并发症。老年人群中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高发,甚至几种病同发,或者其它系统疾病都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龄15~80岁,所呼吸病为: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4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4例。本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转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引起,心衰、肺性脑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

呼吸观察:患者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经常被迫做起。严重发病时,出现张口抬肩、用力喘气、额头出汗等症状。呼吸观察常为快速诊断提供信息。意识观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这时候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肿[1]。

1.3重症呼吸患者的基本护理方案

向患者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耐心对患者进行劝导,让患者对自己的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安置在洁净、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病房,病室内没有刺激性气味,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扫地和整理床铺时尘土飞扬,病室物体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2]。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细菌培选用最合理的抗菌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此外要注意给患者补充营养,据病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长,长期反复发作,咯血,精神紧张、情绪消沉,恐惧,并极易烦燥,因此患者经常常拒绝做必要的检查及治疗。要想给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该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必须要着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对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死亡10例、好转出院57例。对此结果反馈情况表明,医师应该多于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讨论

3.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因为在活动后常常伴随着呼吸急促,反应变慢,运动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点,所以在日常饮食起居过程中稍有不注意就会难免发生意外。因此病房内、室外、厕所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无其它不良杂物,床边设立相应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或参加常规的室外活动时应有医护人员或专人陪伴并加以搀扶。饮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戒烟、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营养充足。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无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痰的颜色与性质变化,发现患者,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等都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注意。如发现患者郁郁寡欢,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性措施。

3.2重症呼吸患者病症好转后的护理措施

重症呼吸系统患者的病情好转期护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好转期应该增强体质,促进患者进行有氧呼吸锻炼,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转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保护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及保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劳动保护,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护理

在治疗方面,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严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为了改善患者症状,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配合治疗。对老年体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较多者应该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气雾疗法,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此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心理创伤较大,会产生不配合医师及时的检查及治疗等情绪。在常规性治疗方面,除了必要的医疗措施外,还需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绪的稳定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间经常会表现出对于自身病情的担忧,从而降低睡眠质量。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绪的变化,不断改变护理措施,或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治疗,这对患者的逐步康复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总之要让患者有一种内心的舒适以及良好的归属感。

3.5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篇6

【关键词】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 前 言

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2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3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抱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4 小 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篇7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1】在呼吸内科轮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表现总结如下: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

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2】在中医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中医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3】在内一科实习一个月了,我深刻感受到心血管内科在整个医院,乃至人们生活中的至高地位。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者人们的健康,它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旦患病,就将终身服药,所以预防是很关键的一步。人们往往不注意这些,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危害的时候,才会前来就诊,尤其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在实习的这一月中,我对心血管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知道了:高血压病人来了常规要做心电图,拍胸片,做心脏彩超发现微小病变,还有实验室检查,治疗上不但要降压,而且还要抗凝,降脂,扩血管等等对症综合治疗。在实习的这一个月中,我也见到了很多的病例,比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心包炎等。对它们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这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让我很有深感的是:病人来了常规化验血糖,通过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尤其对于低血糖昏迷病人,如果在其它地方,也许就会给予高糖口服,这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也许还会造成病人死亡。这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实习学员学习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心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心电图分析是最基础的,还有心肺复苏,常见药物的运用,如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平喘药物等。对医师素质的要求也很强:

⑴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心血管疾病,发病凶险,危及患者生命,要快速进行抢救及治疗;

⑵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心血管疾病其起因十分复杂,要求医师应时刻关注疾病变化;

⑶要有十足的耐心 心血管疾病发展变化非常不稳定,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应及时并耐心的讲解;

篇8

[关键词] 种猪疾病种类 临床症状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72-01

猪肉是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其质量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然而,目前部分种猪养殖业经常会受到不同疾病的影响,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基于此,养殖业管理人员必须应用综合防治措施开展管理工作,提升养殖业的发展效率。

1 种猪常见疾病种类分析

种猪养殖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为肢蹄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皮肤病等,难以提升种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出现一些严重的损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种猪肢蹄病

种猪肢体病,是种猪肢体病症的一种,主要症状就是肢体关节部位出现肿大的现象,严重的时候,种猪猪蹄甚至会出现破裂的现象,导致种猪无法正常行走与站立,种猪在感染此类疾病的时候,还会出现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的现象,影响着种猪的重量与生长效率。

对于种猪肢蹄病而言,养殖人员必须要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首先,要保证种猪生活环境的清洁性与干燥性,减少对种猪的刺激,利用隔离饲养的方式避免出现种猪打斗问题。其次,种猪养殖人员要减少猪舍中的尖锐物体,避免划伤种猪的蹄子部位。一旦发现种猪蹄子部位出现伤痕,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对其注射醋酸可的松药物,剂量控制在7ml左右,连续注射五天。同时,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剂量控制在50000单位左右,再加上阿司匹林的内服,就可以有效缓解或是治疗种猪肢蹄病。

1.2 消化系统疾病

种猪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分为病毒性、细菌性腹泻疾病,养殖户可以通过观察种猪临床症状与粪便诊断疾病型。对于病毒性腹泻疾病而言,种猪会排泄水样粪便,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喷出粪便,颜色为偏绿色。在治疗期间,养殖人员可以对病猪注射肠毒痢克药物,一支液体药物与粉剂药物,可以治疗100kg的病猪,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两天,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细菌性腹泻疾病而言,种猪在感染细菌性腹泻疾病之后,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现象,种猪肠道内的细菌逐渐增多,威胁着种猪的生命安全性,在治疗期间,养殖人员可以利用诺氟沙星药物与庆大霉素药物开展治疗活动,剂量控制在3ml左右,在病猪有所好转的时候,要对其进行乳酸环丙沙星的注射,剂量控制在5ml左右。

1.3 呼吸系统疾病

种猪在感染呼吸系统疾病之后,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进食量减少等临床症状,在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后期,会出现体温升高、肺炎等现象,难以提升其发展效率,对于种猪呼吸系统疾病而言,养殖户应该对猪舍进行清洁与消毒,避免出现细菌滋生与细菌感染的现象,同时,还要应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保证温度与湿度符合相关规定,利用药物对其进行防治。

在对种猪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养殖人员可以利用土霉素药物开展治疗工作,剂量控制在3ml左右,同时,可以应用强力霉素与金霉素等开展治疗工作,提升种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率,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1.4 皮肤病

种猪皮肤病的发病原因就是种猪的生活环境差,养殖人员不能对猪舍进行清洁与消毒,导致种猪皮肤受到感染。在种猪感染皮肤病之后,会出现局部皮肤结节的现象,结节大小与黄豆相似,种猪会因为皮肤瘙痒在猪舍的各个角落中蹭痒,如果养殖人员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对种猪皮肤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养殖人员必须先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与情节,避免残留细菌。在清洁猪舍之后,养殖人员要先应用高锰酸钾粉剂与水混合对种猪皮肤结痂部位进行清洗,剂量控制在20ml/头,然后对种猪进行链霉素的注射,剂量控制在2ml左右。

2 种猪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陕西省子洲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种猪养殖业中种猪常见疾病种类的分析,提出综合控制方式措施,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第一,制定完善的种猪疫苗接种制度。种猪养殖业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疫苗接种制度,要求养殖人员阶段性的对种猪进行疫苗的注射。在畜牧业向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细菌与病毒逐渐增多,种猪疾病的防疫难度逐渐增加,因此,管理部门必须健全种猪疾病的防治制度。同时,养殖人员还要根据当地季节特点等,提前预防各类疾病,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建设安全卫生养殖猪舍。种猪养殖业必须为种猪提供安全与干净的养殖场所,建设完善的防治体系,避免出现种植疾病感染现象。首先,要保证猪舍的通风性,提升猪舍的阳光照射效率,保证温度与湿度符合相关规定。其次,养殖户必须严格开展消毒工作,减少各类养殖问题,保证饮食的可靠性与清洁性。最后,对于感染传染病死亡的种猪,必须采取无公害化处理手段开展相关工作,避免出现污染环境的问题。

第三,寄生虫防治工作。种猪养殖户在防治寄生虫疾病的时候,必须制度完善的防治制度,定期对猪舍进行清虫处理,并为种猪猪舍寄生虫疫苗,同时,还要定期检测种猪粪便,一旦发现有幼虫与虫卵,养殖人员不可以利用敌百虫药物,避免出现中毒现象,可以应用伊维菌素与阿笨哒唑粉剂添加到种猪饲料中,控制好剂量,连续对种猪进行喂食,提升种猪的养殖效率。

结语

种猪养殖业必须根据对疾病种类的分析,制度完善的疾病防治制度,积极应用各类预防方式与疾病治疗药物开展防治工作,减少种猪养殖业的经济损失,提升种猪的养殖效率与质量,增强其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88-02

医院感染率是评价医院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除受到治疗因素、环境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外,与护理工作质量也存在有一定程度上的因果关系[1],目前院内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呼吸科疾病。为更好地控制院内感染,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1月间223例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现将有关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并整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223例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其中男115例,女98例;入院时均无感染症状。其中60岁以上141例(63.23%),50-60岁30例(13.45%),50岁以下52例(23.32%);住院天数7-26d(16.5±9.5d)。所选病例入院前均无感染症状,呼吸科疾病感染症状的诊断标准具体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年)执行。

1.2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分析院内感染致呼吸科疾病的病人病历资料,主要分析病人的年龄、护理记录、各种侵袭性操作及抗生素或激素应用情况等。

2 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本研究显示,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

2.1 病人自身因素 本研究中,院内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主要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63.23%(141/223)。由于患者自身免疫机能衰退下降,尤其是老年病患的机体组织器官正发生退行性改变,抗病能力差,加之原有疾病的损害,合并院内感染的几率自然远远超过正常人群[2]。同时,医院感染发生率有随住院时间增长而明显增高的趋势,住院时间>10d的病人,感染发病率较高。

2.2 引起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及耐药性 本组病例的痰培养结果分离出致病菌株205株,检出率91.93%。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6.50%)、酵母样真菌(14.56%)、肺炎克雷伯菌(12.60%)等。从药敏试验对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以上几类病原菌对于常用抗生素如哌拉西林、氨节西林/棒酸、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均有极强的耐药性。而其他一些临床应用的敏感抗生素如亚胺培南,尽管抗菌谱较广,但由于价格昂贵,经济性差,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还可能对使用者构成易对神经毒性或肾毒性损伤,临床应用价值较低。

2.3 抗生素应用不规范 部分患者抗生素用药时间长,更换频繁,未严格遵循痰培养、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导致患者用药后体内菌群失调,发生院内感染。

2.4 病区空气质量 从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季节分布来看,秋冬季节为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的高发期,同期空气细菌培养结果也提示病原菌含量明显超出其他季节段。由此可推测,病区空气质量与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存在密切关联,秋冬季节病区空气不流畅,会为病原菌传播及交叉污染形成便利条件,致使病人受到病原菌侵袭[3]。

此外,呼吸道侵袭性检查时医护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特别是接触过侵袭性操作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置导管、吸痰等医疗设备或器具也具有较高的院内感染风险。

3 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减少或杜绝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结合近年来我院护理部对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病例的护理经验,总结出如下护理体会。

首先是要加强高危人群的基础护理措施。对于老年并伴有多种严重内科疾病病人应实施保护性隔离。病区应保持通风换气,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室温22℃左右,每日定时对病区进行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30min以上,力求保持病室内空气通畅和低病原微生物浓度。嘱病室患者要注意病区清洁环境的维护,禁止随地吐痰,保持个人卫生,出汗、咳痰污染的被褥要做到及时更换、清洗、曝晒消毒。在积极治疗病人原发病的基础上,陪护家属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加强营养支持以增强病人免疫力,抵御病原微生物侵害,缩短住院时间[4]。

其次,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临床医师应当严格采用血常规检查、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的用药指导标准,护理人员应遵医嘱指导病人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健康宣教知识中重点强调抗生素用药知识,明确给药剂量、次数及间隔时间,杜绝抗生素误用、滥用的现象[5]。在抗生素选用上应依据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联用,防止病人出现耐药性。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或转归情况,在药物选择、剂量控制方面要及时予以调整。

再次,针对呼吸科疾病病原感染特征,采取并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包括控制流动人员,限制陪护、探访人数及时间,切实做好病区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尽可能地切断感染途径。

综上所述,医院内感染是目前各级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护理人员应对相关危险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预防和控制,力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周泽云.呼吸重症监护室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重庆医学,2010,39(9):1168-1169.

[2] 段美丽,李昂,翁以鑫,等.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7):1422-1424.

[3] 李善华,涂明利.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3):295-296.

篇10

【关键词】呼吸科;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控制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资料显示,我院呼吸科在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间共有住院患者1157例,有53名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平均年龄62岁,平均住院时间21d,感染率4.58%。

1.2方法总结我院呼吸科医院感染患者的情况,分析其易感因素,并针对易感因素提出有效的、实用的控制措施,从根源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结果

我院呼吸科在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间共有住院患者1157例,有53位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感染率4.58%。详细情况如下:第一是呼吸道感染,有30位患者(占56.6%);第二是泌尿系统感染,有9位患者(占16.98%);第三是胃肠道感染,有8位患者(占15.09%);第四是上呼吸道感染,有5位患者(占9.43%);第五十其他感染,有1位患者(占1.89%)。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情况如下,前五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15.53%),葡萄球菌(9.41%),不动杆菌(7.43%),大肠杆菌(6.42%),金黄色葡萄球(5.36%)。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率分析如下:前五位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可达以下比率:铜绿假单胞菌(头孢曲松85.3%、头孢他啶6.12%),不动杆菌(舒巴坦70.82%、左旋氧氟沙星51.2%),大肠杆菌(头孢他啶53.2%、他唑巴坦63.6%),葡萄球菌(头孢唑啉44.1%、庆大霉素36.8%),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孢哌酮53.2%、左旋氧氟沙星24%)。

住院患者侵入性治疗情况分析:吸氧(90.22%),静脉留置管(81.32%),雾化吸入(46.22%),尿管(22.7%)等。

3讨论

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大多都是传染性疾病并且多数患者为高龄长期住院患者,所以在呼吸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具体原因如下:①患者反复感染导致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减弱,从而造成痰液瘀滞,为细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②高龄患者的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③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也存在着较高危险。将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会严重影响正常生理环境,虽然能够杀灭正常寄生微生物和敏感的非致病菌,但是也能引起致病菌大量繁殖。④例如吸氧、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反复吸痰等有创操作也为细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吸氧时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如果时间过长会损坏患者的呼吸道粘膜,呼吸道黏膜一旦受损,呼吸道和肺部就失去了一层保护,其感染几率就会增加很多[3]。呼吸机价格普遍比较昂贵,配套的辅助配件(如湿化瓶、接头、呼吸活瓣等)一般仅有一套,呼吸机的消毒问题,增加了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⑤由于胃肠功能长期低下、肠道蠕动减弱,给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较易发生胃肠道感染。

通过以上的总结分析,对呼吸科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根据这些易感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拓宽培训内容,通过培训使科内每一名医护人员明确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和控制医院感染源的方法,并加以实施,例如:加强消毒定时紫外线和空气净化消毒机消毒等[4]。医院还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介使患者了解引起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和医院感染的危害,提高患者的自觉性,使患者与医护人员一起创造健康环境。医院应每天定时、按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时刻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每天定时、按时对病房内物体进行清洗和消毒,并保持干燥。检测并控制病室细菌,对感染患者用过的物品及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按标准进行处理。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其感染的机会就越多,感染率也就越大,所以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如患者的病情有明显好转,不需要继续留院观察时,应动员患者出院。操作过程要规范,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和程序操作,有侵袭性操作的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熟练掌握侵袭性操作和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每一天都要更换吸氧者的鼻导管,更换时应从另一侧鼻孔插入。用0.5%有效氯对各类与患者接触的器材导管进行擦拭消毒,擦拭时不可碰触导线的连接线,避免连接线受损。护理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尤其是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帮助其定时翻身、为其叩背,促进痰液排出,避免坠积性肺炎发生。手可以传播许多种细菌,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有许多人的洗手方法不正确,不能真正地保持手的清洁,普通洗手时间应超过10s,手掌、手背、手指、指缝、手腕等都应该清洗,医护人员不仅要使用肥皂和水清洗手,还应在接触每一名患者后用乙醇甘油擦手,乙醇甘油对手比较温和,使用方便,是简单有效的洗手方法,每月都要进行一次检测,不得检测出致病菌,避免交叉感染[4]。

参考文献

[1]杜广清,杜菱,董红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02):238-240.

[2]郭彩霞,马成云,孔祥桂.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