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网络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一、构建知识网络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

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生命基础课的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1.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2.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2妙用诗词添兴趣

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3口诀谐音助记忆

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2.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2.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2.6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方潮.提升高中生物课的趣味性.学园.2010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命;生活;生存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学业上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社会阅历不断扩展及思维方式不断变化,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及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有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对学生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将会导致心理障碍等人格缺陷的产生。国内知名教育家罗崇敏教授结合国内教育经验后提出了一个教育概念———“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主张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学生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近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总让人触目惊心。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曾经考虑过自杀的中学生竟然占样本总数的20.4%,究其原因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当前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习惯于各种享受,不懂得什么是挫折,他们变得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打击;他们不懂感恩之道、生存之理;他们对生命漠视,不敢直面困难……那么如何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他们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挖掘本学科素材,对学生进行“生物与人文修养”的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

1意识到生命的伟大,珍爱生命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关注生命,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能够自觉地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并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来[5]。生命素材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充分地挖掘教材,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重要性,传达生命的意义。例如,在讲“减数分裂”和“体内受精过程”的内容时,可以借助课件生动地展示精卵的发生,精卵的结合以及胚胎的发育,学生对此内容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而这类话题偏偏又是日常生活中较为“禁忌”的,于是教学中就可以从他们的好奇心入手,既满足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让敬畏生命深入人心。正常情况下女性一个月只产出一个卵细胞,而卵细胞的存活时间仅仅几个小时而已,虽说男性多,但由于受精过程中所发生的透明带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等影响,最终只有一个有机会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当然,这个也需是“亿里挑一”,历经千辛万苦,最后以最优秀的姿态,赢得这个生命的奖杯。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还会时刻遇到障碍和困难,直至母亲的分娩。敢问,生命来得容易吗?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与此同时,插播一些反面教育的图片、事例,如自杀、酒驾等,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每个人的生命,去爱戴生他养他的父母。又例如,讲“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同学们体验到自己的独特性。我们每个人虽然有99.9%以上的基因都相同,但有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基因差异性则决定了我们的独特性。[2]茫茫人海中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另一个你,每个你都是绝对的独一无二,所以小草不必羡慕乔木的高大,乔木不必嫉妒鲜花的美丽,只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这个社会必有你的一席之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拥有生命的美。因此,我们应该以自己为荣,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由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到生命的伟大,从而去感恩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2体会生活的味道,懂得生活

《福建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并体现“生命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教学资源,能有效地利用,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利用生活的经验来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懂得正确的生活之道。例如,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三聚氰胺假奶粉事件”,引导思考,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蒙混过关”?既能巩固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也能触动同学们对受害儿童的怜悯之心。例如,学习“激素调节”这一节时,组织学生对周边人群展开调查,统计糖尿病的犯病概率及分布年龄,让学生主动发现糖尿病已经越来越“年轻化”了,引起学生思考,讨论糖尿病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没有关系,如何防治等问题。例如,学习“酶的作用和本质”时,介绍加酶洗衣粉该如何使用以及功能所在,还有“粉”在餐饮业中的作用。又例如,进行“免疫调节”教学时,把“艾滋病”作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讨论: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的特点、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危害;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3)艾滋病的防治研究进展;4)面对艾滋病及其患者,我们能够做什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渗透更健康的生活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4]。明白生物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可见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总之,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掌握更高的生活技能,提高更强的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体会生活的味道,懂得生活。

3正视生存的道理,学会生存

“美丽中国”,十报告第一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提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那么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正视生存之道,学会生存,也是生物学教师的中国梦。例如在进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授课时,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播放“低碳生活”“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及“土地荒漠化”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辨析、反思,使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学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时,向学生讲授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原本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可是有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乱排废气、废水、乱丢废弃物品,以致环境大受污染,影响桦尺蠖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明白“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人类的随意破坏、干扰,将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例如学习“生物进化”时,适时播放一些地球上动植物间较为奇特的生存方式。在《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三年,达尔文就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兰花借助昆虫传粉的各种器官》,达尔文在书中惊叹兰花繁殖系统途径的“无与伦比”和“几乎尽善尽美”[1]。如杏黄兜兰是我国云南特有的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它具有拖鞋样式的唇瓣,这样造型奇特的花朵其实是为了诱骗传粉而专门设置的陷阱。同时,为了防止“拖鞋”积水,兜兰还进化出像房子一样的结构———中萼片。兜兰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吸引蜜蜂,但其花瓣表面甚滑,一不小心,就跌落“拖鞋”里,而蜜蜂无论如何挣扎,也不能够从中逃脱,只能通过一个狭窄的传粉通道爬出来,而经历这一过程时,蜜蜂也就完成了伟大的授粉任务。所以像兜兰诱人的香味,拖鞋似的唇瓣,房子一样的中萼片,狭窄的传粉通道……这些都是在长期的遗传变异和生存斗争中进化而来的。又如传粉昆虫的特殊口器,龙血树的特殊构造等事例亦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明白年轻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先学会并努力地去适应生存环境,并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优胜劣汰是大自然永远遵循的不二法则。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4]。环境的好与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环境自然是每个人的分内事,生活方式有时的确很难改变,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尤其,对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由于可塑性强,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为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3]。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强化生存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势在必行。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如果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能用专业知识唤起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解决生活的问题,提高生存的意识,也是生物学教师备感荣幸并能体现其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联系生物学这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由来,认识自然界物种的生存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并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程瑾.达尔文的猜想[J].科学世界,2009(8):14.

[2]罗燕丽.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3,38(3):39-40.

[3]朱国梁.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3,38(6):15-16.

[4]裘圆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3,38(3):59-60,66-67.

篇3

从把握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运用原则、营造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学习环境、激发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合作意识四方面研究参与式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初中生物;运用;合作意识

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中学教学领域当中的先进教学方法之一,其实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能够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学期间所总结的经验,就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使用参与式教学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把握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运用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走,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只能被动的理解。而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当教师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能够使学生充分地发扬自己的个性,积极参与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当中,从而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现阶段各个中学的学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应仅重视生物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当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怀时,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大的动力。如此一来,既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同时还能够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生物知识掌握情况的差距。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期间,教师还应遵循知识由易到难的原则,从而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终实现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营造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学习环境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背景之下,教师应深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对于广大初中教师而言,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方法包括创立情景模式等。此时,教师应首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详细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严格依照课堂教学所安排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积极营造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则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例如,在对血液循环一类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如若教师仅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如单纯语言的讲解,则往往并不能够将血液循环的知识点很清楚的向学生展示。此时,教师可采用参与法的教学模式,配合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血液在人体当中的循环过程进行演示。同时,可运用不同的颜色将不同的循环过程进行展示,从而降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难度。

三、激发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指导学生学习行为养成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备课的过程中,仔细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当中。同时,教师在教学期间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从而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这时,教师不应对学生所发表的观点进行正误的评判,而是应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的激情进行保护,而且还能够随着学生知识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步发现当时自己观点的错误所在。例如,在对生命发展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等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该类生物拥有一定的了解。此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生命的变化进行思考。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程度,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运用程度。

四、提高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合作意识

在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所能够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对较多,其中包括小组讨论的方法。该类方法的使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关思维的交流,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进行培养。此外,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在注重本学科知识讲解期间,适当地融入现今社会主流的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讲解人口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将如今社会当中的“二孩政策”当作讨论的话题,使学生能够展开小组讨论,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参与程度。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因而其好奇心相对较为严重。广大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好奇心重的这一特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如生物游戏等。这样一来,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参与激情。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期间科学的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大幅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优化改进,进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者:周伟祥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一、创新课堂教学

当代教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创新学习,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的时代。要学生创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先创新课堂教学。

1.重视运用启发式教学。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思维始于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启发,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如讲解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时,若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若如此提问:(1)场所;(2)条件;(3)物质转变;(4)能量转变,学生看书时必然深刻挖掘这个概念的内涵,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回答出问题,显然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这个概念就要牢固得多。

2.尝试运用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课堂不该是老师个人专制的天下,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如在生物进化部分的学习中,书本讲到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黑猩猩,有的同学提出了不同观点,我就告诉他这只是目前较有说服力的说法,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并鼓励同学们寻求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3.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以往实验课,要求学生与老师必须统一步骤,统一进度,实验方法必须与书本完全一样才算符合要求。为了保证课上实验任务顺利完成,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药品的配置、实验材料的预处理都由老师课前完成,这就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4.开设第二课堂、研究性课程等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主组织和参与的一种教育和学习活动。第二课堂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激情的学习,为学生激活创新思维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脑细胞,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研究性课程,能够给学生以充分自主性,可考查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科学教育学家贝尔纳主张把科研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学习和掌握科学。他说,科研的长处在于它不是向学生灌输,不是给学生一堆死知识,而是让学生知道结论的来龙去脉。

二、培养创新思维

生物科技的开发需要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创新教育,在不改变教材和课时计划的基础上,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利于启迪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须借助外因的刺激,引导产生探究愿望,激发学生的欲望。如在讲植物的繁殖时,先安排学生讨论植物的繁殖方法,他们马上就讲出可以用种子、根、茎、叶等繁殖植物,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问:“还有哪些方去?”不料一位同学说:“还可以用花粉繁殖。”这位同学脱口而出,但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当遭到大家反对时,教师却做出肯定的回答:“对,这叫单倍体繁殖。”接着又问学生:“你们还想用什么方法繁殖植物呢?”学生说:“我想用花瓣来繁殖植物。”“我想研究用克隆技术繁殖植物。”“我想研究为什么可以用茎繁殖植物。”……长期这样训练,就会强化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创新意识。

2.求同求异,启动创新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迁移、发散、想象的思路去分析、说明生命现象,引导学生进行不按常规、与众不同的提问,进行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法等,进而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3.迁移、发散、想象、联想,发展创新思维。

让学生标新立异,对不同的想法、做法、问题、思路等我们并不急于肯定和否定,而是引导学生理性地思索,大胆地去尝试,成功与失败都光荣。在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教师起着协调、指导、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开展迁移、发散、想象、联想思维,使创新思维能不断地发展。

4.在实践中深化创新思维。

“从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实践是学生创新思维深化的途径。如我在生物研究性课堂上,让学生自我开展“糯米酿酒的研究”课题活动。他们设置了以下课题:一是温度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二是不同原料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三是酒曲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化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发掘生物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中,中学生物学教材的功能只是单一的“知识源”,教材的教学法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以发掘教材的教学功能为途径,改革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1.改革教材内容。

传统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单一的“打基础”的作用。对于创新教育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从创新的角度考虑,以往中学生物教材在内容上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知识相对陈旧。因为受传统观点,教材更新周期长的影响等原因,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很难纳入中学教材。尤其是有争议的新观点更不可能编入教材。第二,教学内容组成单一,仅仅包括本学科的“双基”。科技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仅有本学科的“双基”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跨学科的东西,需要大量实践的东西。由此可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教材内容。

篇5

创设良好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在做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之前,我先请学生谈论一下“你在哪里见过鼠妇?或你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当时的情形怎样?”在学生兴高采烈地谈论这些问题之后,紧接着我问:为什么鼠妇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假设提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怎样来验证这一假设呢?紧接着学生热烈地讨论实验方案,完善并实施实验方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仅做适当的引导,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常用方法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并使学生热爱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大胆质疑,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要呵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奇谈怪论”。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现行新教材探究的主题都是很贴近我们生活的现象,大部分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只是熟视无睹,没有去思考,因而没有从中发现问题,但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

三、结合具体探究活动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篇6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对更多的知识点展开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生物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师应当让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在这样的前提下素质教育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生物教学中有很多概念需要理解与记忆,这很容易让教师将课堂带到沉闷的氛围中。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不断革新,对于应试教育遗留的产物要尽量摒弃,课堂中改变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将学生真正视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展开研究性学习,课堂上不再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而应当更多的鼓励学生参与。例如,学习《身边的生物科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课前我特意让学生在课下做一个小调研,然后课堂上就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做一个陈述。很多学生对于这个话题都十分感兴趣,课下通过翻阅相关图书及资料或者借助互联网应用,纷纷就这个问题展开思考。课下研习不仅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也能够很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此外,这个过程也给予学生一个主动思考以及独立发现的机会,这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最重要的是它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的参与,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够让各类知识点更好的融会贯通,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掌握程度,也能够让他们很好的就所学内容展开运用。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十分有效的一种是在实验过程中展开,借助对于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的观察,学生能够很好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实验过程得出的结论学生往往也会记得更牢固。在讲骨的成分时,我将课堂搬到了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学生分别取两条鱼肋骨,一条放在火上烧,另一条浸泡在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然后再来称骨头质量的变化。在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础知识,从鱼骨质量的变化上能够让学生分别算出鱼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之后学生能够很好的归纳与总结出鱼骨头中的各种成分。这个过程并不复杂,然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探究心理,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提倡的,想要让素质教育更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这需要加大对于学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多的通过自己动手来验证相关的知识点。其次,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对更多的知识点展开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识。此外,要更多的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各类知识更好的融会贯通。

本文作者:李成工作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

篇7

1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像。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不仅把作者自己摆进去,而且把自己经历过的事件表述出来。

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叙事,还要对所述事件进行分析,写出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所报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师在某个教育问题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时,就要思考和谋划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出路,这里面就会涉及很多曲折的情节。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2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主要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

3 教育叙事材料的发掘和选择

教育叙事包括课堂题材和课外题材,课堂(课外)题材是发掘教学(或活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精彩场面即亮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就学生题材而言,包括学生的“思维火花”(创意性思维活动、对问题的不同见解、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化学习方法、超常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心理情感,学生的家庭故事,学生成长故事。教师题材的发掘方面,包括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困惑、教学探索活动、难以忘怀的事、教学中的遗憾。

4 教育叙事的方式

一般是先叙事,后解释。叙事的写法是将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材料整理成一份有情节的有内在线索的故事。在整体上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性,但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相应的教育主题或教育道理。而且各个教育主题和教育道理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具体的“写法”要么显示为“夹叙夹议”,要么显示为“先叙后议”。

教学叙事示例片段:例如:笔者开设“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公开课内容,有这样一个片段:

上课时,教师请学生阅读第102页第二段:“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实验:他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个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然后,他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他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请指出其中值得改进的地方。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从中找出与现代设计一般原则不一致的内容。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小组指出: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应改为淀粉);也有小组指出:实验中曝光的部分形成的产物会转移到遮光的部分,这样实验结果不可靠。

教师在听了各组学生发言后,还指出了两点: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叶片没有脱色),蓝色不易观察;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这个实验没有证明有氧气产生。

听课老师的反映:有的老师听过以后,认为这样处理很好,值得推广。但有的老师认为这样处理应该放在一轮复习中进行,那样效果会更好。

反思:笔者所带班级学生素质比较高,上新课时可以这样处理,如果在一般班级可以在复习课中进行。这种处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如果用现代观点来分析,可能也会有不足。同时,为了解决光合作用产物转移_的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延伸,介绍常用测定光合作’用产物的方法:半叶法。这样既可以排除了光合作用产物的转移问题,又能定量测定。

5 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

根据前面对教育叙事的理解,叙事还是停留在讲故事加感想阶段,叙事是研究的开始,也是提供材料的阶段,要形成研究成果,不仅要有叙事,还要有一个研究报告,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教育思想:叙事研究首先要体现教师的思想、理念。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秉持怎样的信仰,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时时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采用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如上述教学叙事片段中,通过学生讨论、质疑课本中科学史内容,体现了合作学习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主题: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困境,有心理困境才有学习的动机。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动机因素取决于问题情境。显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情境的建构都必须孕育在某个环境中,针对教学而言,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如上述教学叙事片段中,质疑科学史中内容与现代实验思想的矛盾就是一个主题。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8

教材教学模式考核体系给排水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排水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双语教学也已成为很多高校给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01年开设了给水排水工程方向,于2007年正式开始招生,在2011年一次性顺利通过学士学位点评估,并于2012年通过省教育厅审批成为“江苏省本科重点专业”。《水处理生物学》是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水处理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是给排水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根本源泉,所以,为了培养给排水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开展《水处理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教材的选编

《水处理生物学》的主体部分是微生物学,有很多权威的外文书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双语教学选用的是外文原版教材,虽然原版的外文教材能给学生提供很地道的英语环境,但是外文原版教材价格昂贵,而且外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国内专业设置的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学生通常难以适应,甚至会造成专业知识结构与重点的错乱的不良结果。因此,需要调整外文原版教材的专业知识结构,编写双语教学专用的教材,一方面,选用了很地道的、权威的英文专业术语;另一方面,又能很好地适应国内的教学思路。此外,选择一些国际前沿的科技研究论文,编成课外选读教材,让学生接触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作者所在教研组以“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中文版教材为基准,从众多的英文原版教材中选择相应的内容汇编成英文版的教材,并选取大量的科技类论文编成选读教材,这样实现了双语教材内容的一致性,同时也非常符合中国学生知识构建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在实践中效果很显著。

二、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是“英文原版教材,中文讲授”。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加上《水处理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比较零散,如果直接采用英语授课将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笔者所在教研组尝试将中文与英文讲授相结合,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要求学生课前同步预习中/英文教材的内容,查询相关生词;课堂上先用中文讲解中文教材的内容,然后用英文进行总结和要点的回顾;板书与多媒体以中文为主,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给出对应的英文翻译,多媒体中加入一些纯英文的图片、音频、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与联想记忆;布置选读教材上相关的翻译、思考题作为课后作业;同时,考虑到全面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课堂的复习回顾环节中通过英文提问和英文回答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查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外文文献后,用英语对某一话题进行演讲与讨论。此外,《水处理生物学》有课内实验,实验课也采用双语进行教学。通过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很好。

三、考核体系

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与普通课程不一样,既要注重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同时也要综合平时的学习表现和闭卷考试的成绩。作者所在教研组开展《水处理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复习回顾环节中的英文回答、课堂讨论中对英文的运用情况等纳入了考核体系,同时闭卷考试中加入了三分之一的英文试题,综合考察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四、其它辅助资源

学生应当多阅读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文献,才能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因此外文学术资源对于双语教学非常重要。作者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可以提供国内外权威书籍的纸质版和学术资料的电子版。同时学院的独立资料室可提供与专业更密切相关的文献书籍,还有可供小组讨论的场所,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双语课程的作业。学院还具有一系列鼓励教师到国内、国外著名高校调研交流的政策,有利于双语课程建设的调研与完善。

为实现高等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开展双语教学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双语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作者所在教研组通过近几年对《水处理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从教材的选编、教学模式、考核体系以及其它的辅助资源的角度进行了经验性的总结,可为今后其它类似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孟海玲.“水处理生物学”双语教学与考核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23):188.

[2]胡碧波,阳春,许晓毅.水处理类专业双语课程参与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01):109-111.

篇9

【摘要】留学生教育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文章将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留学生教材建设,注重办学质量,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加强与汉办、国内外高校的合作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质量;策略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坐落在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桂林市尧山风景区内,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招收了400多名留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如何提升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成为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经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和前景,未来学习汉语的人数将会大增。如何在国内众多高校中吸引到更多的留学生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应努力建设一支具备语言知识与技能、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文化与交际等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并加强对汉语教师的管理,从而保障汉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地提升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也要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据了解,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不少是兼职的。这些教师由于平时本身的工作比较繁忙,工作量比较大,能分配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约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同时,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相关规定,兼职教师每学年上课最多不能超过80个课时,这就意味着对外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导致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增大,这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来说是不利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应该招聘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任对外汉语教师,形成以教促学、互相交流的良好氛围,提升汉语教学的质量。已经聘为专任对外汉语教师的,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身负“学高为师”的责任,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重视留学生教材建设

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以学定教,量体裁衣,始终注重练内功,不断优化教学,使每一位汉语学习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据了解,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现在大部分采用北京语言大学或北京大学等国内一线院校所编制的对外汉语教材。这些教材由于使用年限较长,版本没有及时更新,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课本上的内容较为陈旧,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建设。

(一)注重教材的多样性

目前,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教材有成百上千种。要真正找到符合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同时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却并非易事。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目的有很多种,有些是短期交流生,为了体验中国文化;有些是学历学习,需要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等。学校应购置不同版本的教材,以适合不同目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汉语学习者。另外,除了购置听力课、口语课、写作课、综合课等基本课型的教材外,还应购买一些有关于中国商业、文化、医学、旅游、书法、民俗、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使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言的同时,也能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语言就像饺子皮,文化就像饺子里面的馅儿,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类型上包括短训班、预科班、汉语入门、汉语水平考前辅导;在内容上包括商业、文化、医学、旅游、书法、民俗、文学等各个方面;在层次上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在形式上图文并重,生动活泼;在表达方式上适合不同汉语学习者接受心理。

(二)注重教材的针对性

作为有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适用的教材。一本难度相当、趣味生动的教材,对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极大的调动作用。如果教材偏难,学习者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削弱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如果教材太容易,不但不利于学习者增长新知识,而且更不利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

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留学生主要是泰国人,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应该选择适合泰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目前有专门针对泰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以及经常出现的偏误而编写的汉语教材,如《泰国人学汉语》。《泰国人学汉语》是为以泰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编写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该教材融合了很多中泰文化元素,比较符合泰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切实注重教学质量

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对学院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教学质量的高低与留学生生源的多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办学质量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扩张对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下面针对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汉语教学的情况,从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一)改进教学方法

汉语是一门非常难的语言,词汇丰富,语法复杂,汉字难写难记,这对于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如何将汉语通俗易懂地教授给留学生,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

(二)开展“教学沙龙”活动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在年龄上是比较年轻的,加强汉语教学的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定期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沙龙”活动,或自由自在地谈论自己的教学得失,或发表对汉语教学某个问题的观点、看法,或探讨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或研究汉语中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共同解决在汉语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教师不仅可以分享好的教学方法,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也能促进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共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反思

每上一堂汉语课,总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同时也会发现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一些偏误。汉语教师应当在课后及时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作为研究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第一手素材。以教学促科研,同时以科研促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四)教学评价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应建立健全留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运用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同行听课与留学生的评教等多种形式来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应及时了解留学生κ诳蔚姆从常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问题,立即采取纠正,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

四、加大资金投入

(一)购买汉语教学道具

道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为语言练习服务的。一堂生动的汉语教学课是离不开道具的辅助的。有了好的道具会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汉语,学习得更加快,记得更加牢。因此,准备既实用又有趣的教学道具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所使用的教学道具主要包括拼音挂图(有声)、生词卡片、水果模型、汉语字典以及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等一些文化课程所需的材料。

(二)成立“汉语图书室”

留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能学习汉语之外,还能在“汉语图书室”进行学习。“汉语图书室”一方面可以作为汉语课堂的有效补充,留学生在其中可以广泛地、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籍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对增强留学生汉语的兴趣发挥了特有的功能。

(三)改善留学生语言教学环境

在留学生上课的教室,除了一些基本设施之外,还应该在装饰上加入一些中国元素,如中国结、中国剪纸、中国地图等,创造一种舒适的汉语学习环境。

五、加强与国家汉办、国内外高校以及地方培训机构的联系

国家汉办(即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为携手发展多元文化,共同建设和谐世界做贡献。国家汉办针对海外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来中国学习汉语的许多优惠政策。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应当加强与中国国家汉办的联系,鼓励海外汉语爱好者来我校进行学习和深造,为我校留学生生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10

从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来看,生物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应用与实践、调查研究等。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不能直接做演示的实验,如果还是采用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个性的发展等都会受到抑制。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技术了,可以在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宽松的模拟实验环境氛围下进行。实验使他们亲身创设和实践、亲自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和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通过电脑制作出来的图文并茂的模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方法,如实验设计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基本仪器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和追求科学真理的不懈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2.内容

我们常常强调要与人为本,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结合。实际上学生在常规实验教学中是被动学习,因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或书本内容进行的,学生做实验仅凭好动的天性,既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又不能去尝试一下自己的特殊方法。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养成只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模拟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如让学生参与模拟实验的准备、模拟实验课的管理、模拟实验计划的制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模拟实验过程的了解、模拟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整合的微观性

众所周知,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是极其微小,别说肉眼无法观察,就是教学用的显微镜、放大镜也难以观察细致。常规手段是通过挂图和教师的语言来描述,枯燥乏味且理解不全面。通过三维空间的信息应用程序,可以模拟显示放大N倍后的细胞结构,犹如身临其境,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跳跃的动感形象,自己都能触摸到,相关的知识便深深地印入了脑海,经久不忘。

(2)整合的运动性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对思维而言,运动中的东西更适合学习和记忆。自然界中的生物也是运动的,运动伴随着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常规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这一动态过程的。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染色体组合配对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在讲授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我应用影像文件,播放了几组激动人心的画面,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彻底明白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也懂得了母爱的伟大。这些优化了的实验教学过程,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3)整合的多样性

地球上已知的生物有几百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许多用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生物现象,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出来。例如,为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播放了一些视频:春节期间梅州地区寒气逼人,而海南岛则另有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QQ头像企鹅憨厚可爱的形象、海底的奇妙、南极北极的生物、胎儿在水中分娩等,这些都是难以想象和很难直接观察到的。而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实现。

(4)整合的方式

现在,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的整合的方式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课件的类型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以辅助讲解为目的的多媒体课件,按照内容逐步演示,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另一种是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5)整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