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初中生物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初中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模拟实验;内涵与价值;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50-02
【作者简介】高雁,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高级教师。
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实验既是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2011年版的《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实验教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由于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很多实验无法实质性地开展。因此,模拟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受到一定的重视。但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发现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初中生物模拟实验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甚至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具体表现为:实验目标设置不清晰,活动开展层次模糊,教学实施忽视学生好奇的天性,模拟实验的指导不得当,忽视类比的重要性,实验评价方式单一等。因此,厘清初中生物模拟实验的内涵,挖掘模拟实验的教学价值,提出模拟实验的实施建议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模拟实验的内涵
关于模拟实验内涵的认识,尚未有统一的说法。有的偏重操作性[1],有的偏重方法性认识[2],虽然对模拟实验内涵认识的视角不同,但都反映了模拟实验具有科学性、替代性、可视性、可操作性和类比性等五个特征。[3]笔者认为初中生物模拟实验的内涵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初中生物模拟实验原型包括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②实验以原型为基础设计模型,在与原型相似的条件下,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研究原型的性质和规律性;③模拟实验不是真实实验,实验的直接结论并不是模拟实验的最终结论,以类比推理为逻辑基础,实现直接结论到原型的类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④模拟实验的开展应遵循科学原理,以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
二、模拟实验的教学价值
1.模拟实验以直观为基础,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4]模拟实验属于生物直观教学手段之一,它直观地展示了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知,而大量的感性认知是形成观念和理解概念的基础。
2.模拟实验以类比为形式,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学生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概括、假设、联想,把握模拟实验所传达的本质特征。模拟实验为学生创造了“做中学”的契机,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兴趣、认知需求,以类比为形式,锻炼了学生的高级思维力,有助于学生“手”“脑”结合主动建构知识。
3.模拟实验以发现为追求,利于学生素养提升。
模拟实验是一种具有问题性、探索性和发现性的学习活动。模拟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知识过程与方法的获得,关注学生思维的生长,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会主动发现、发展和求新,而素养的提升,必然离不开这一过程。
例如,在“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模拟实验中,学生用不同浓度的醋酸替代pH值不同的酸雨,每天对不同编号的小麦种子喷洒相应pH值的“酸雨”,并对种子的萌发及生长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观察酸雨对自然界破坏的图片或视频中,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酸雨对种子萌发产生什么影响”;在对实验设计的尝试中,开展探究;在观察和对实验记录的理性分析中得出结论。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探究―发现”的过程,习得了科学探究的技能,锻炼了理性思维的能力,还产生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意识,提升了生物学核心素养。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模拟实验的实施建议
1.模拟实验的目标指向,要合理有度。
具有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既是完成模拟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实验目标的确立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和生物学知识原理出发,指向全体学生。只有确定了合理、具体、可行的实验目标,才能实现有效的实验教学。模拟实验的教学目标也应涉及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教学目标制定之前,笔者对标准、学生和教材进行了分析。标准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5]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应创设条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虽然有观察池塘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了解较少,缺乏对生态系统概念的整体认识。苏科版生物学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安排是让学生在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的基础上,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分析各成分的作用。基于以上的分析,实验目标可以这样确定:一是通过制作、观察和分析模拟池塘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二是通过分析、比较模拟池塘与现实池塘,建构生态系统概念;三是尝试通过设计、开展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工协作的能力;四是通过对模拟生态系统的严谨分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上的目标设计具体、合理且可达成。
2.模拟实验的活动开展,要层次分明。
模拟实验活动的开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层次性原则。实验活动的层次性指的是以学生的差异性为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模拟实验。实验活动一般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层次。实验前,教师应先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开展实验的起点,包括能力起点、知识起点以及态度起点,然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实验中,首先要创设情境,模拟实验更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状态。其次,建立或者认识模型,模拟实验的模型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制,后者当然更有利于学生认识模型。再次,创造类似条件,开展实验,模拟实验的实验条件替代了现实环境,但实验仍需要在与现实环境相似的条件下开展。最后,与原型比较,进行类推,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这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提升过程。实验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和交流。
3.模拟实验的方法指导,要针对实际。
模拟实验的顺利开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方法包括有针对性的讲授、倾听、演示、提问等。按照指导对象的多少,指导可以分为群体指导与个体指导。对全体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时,教师应围绕模拟实验的操作重、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时,教师要做好指导预案,让学生扬长“补”短,比如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开展知识辅导、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对观察不细致的学生辅以观察方法、对分析不到位的学生点拨思维等。
4.模拟实验的结论获取,要突出类比。
模拟实验的直接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实验的最终结论是通过类比实现的。类比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如何能帮助学生实现类比呢?首先,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原型的实物、图片、视频、动画和学生亲身感受的机会,便于学生直观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实现实验结论的类推。其次,教师应重视引导和点拨学生思维。引导和点拨的主要途径是语言,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口头语言要具有准确性、启发性、针对性等特征,体态语言则有利于形象地展示原型的结构特点及动态生理过程。最后,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明确原型与模型的异同点。只有学生明确原型与模型的相同点,才能有效地实现结果的类推;只有明晰不同,才能加深对于现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实现思维的提升。
5.模拟实验的评价实施,要体现多元。
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改进等功能,是生物模拟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多种表现形式。因此,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主体实施模拟实验的情况。模拟实验评价方式应体现多元性,可以有评价目标的多元性,如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如教师、组长、组员、学习者、家长等都可以参与评价;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如安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初始,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可以使用安置性评价获取相关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以便随时调整课堂节奏、方向;在教学结束时,可以采取总结性评价,如用学生的实验报告、模拟实验操作展示、试题、总结等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达成模拟实验的教学目标。
模拟实验教学既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美国教育学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去做,我才会懂!”模拟实验解决了各种现实因素的束缚,还学生自由、自主、主动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手脑结合地主动地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模拟实验体现的往往是设计者所关注的原型部分的特征、生理过程,它不是尽善尽美的。模拟实验教学应结合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畅.模拟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刘水明.模拟实验及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05(1-2):46.
[3]唐晓春.“类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6(03).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运动学部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热学部分(影响熔点的因素,内能,比热容,比热容与比热);力学部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弹力,弹力的作用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和运动的关系,摩擦力,能量);电学部分(半导体,欧姆定律);光学部分(光线,人眼看物体的原理)及特性与属性的区别.共19个难点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难点知识;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钟西友(1962-),男,四川宜宾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物理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虽然初中物理也比较简单,但其中有些知识点也比较难理解.有的老师对其中的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一定很透彻,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有大一部分物理老师是由中等师范毕业,通过函授学习而改教物理的,即使有的老师是刚从本科院校出的大学生,他们对这些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很透彻,那么,他们在给学生讲解过程中,也就讲不透彻,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不能达到“悟理”的效果,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在基础教育中物理成绩较差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此笔者认为的初中物理难点知识做一下解读,供同仁商榷,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1运动学部分
1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分析: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位置”,它包含“距离”和“方位”.“位置”的变化就是“距离”和“方位”的变化,也就是说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或方位发生了变化,研究对象就是运动的.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圆心,虽然它们之间的距离没有改变,但它的方位在时时刻刻地发生改变,所以它是运动的.
1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在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沿着直线”和“速度不变”.“沿着直线”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在这里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因为“速度”包括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而前面已经有“沿着直线”,即运动方向不变了,所以,这里就指“速度的大小”了(注:初中物理不提“矢量”一词).因此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运动快慢不变、方向不变.还要强调:①“快慢不变”:指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如,某物体以60m/min的速度运动,它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不一定,它可能是匀速运动,也可能是变速度运动.②“方向不变”:指相对于同一参照物而言.
2热学部分
21影响熔点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56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括号中标有标准大气压,可见晶体的熔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就会问:老师,熔点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分析:熔点的高低是晶w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晶体物质的熔点不同;同一种晶体物质的熔点还和外界的气压(压力)大小及含杂质的多少有关.气压越高晶体的熔点也越高;含杂质越多,晶体的熔点越低(如在结冰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因此影响熔点的因素有:①熔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②熔点与大气压有关;③熔点与内含杂质多少有关.
22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分析:(1)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温度:温度是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物体的质量:质量决定分子数目.内能就是由微观势能和微观动能所决定的,即质量和温度都影响物体内能.一般说来,在温度相同、物态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内能高.但是在温度不确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内能就未必高了.
③物体的体积:体积决定了分子势能(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平均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时,分子平均势能也随之改变(类似于弹簧);宏观上物体体积改变(分子间距离改变),则物体的势能通常改变.在其他量不变时,体积越大内能越大,因为分子动能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隙大,分子势能大,所以内能就大.
改变体积可以改变内能的时候是因为体积增大对外做功释放能量,从而引起内能变化.但有的时候体积变化内能也不一定变化,例如在绝热的情况下让气体在真空中膨胀,其内能不会改变.
④物体的种类:物质的种类不同,其分子间的结构不同,即密度不同.因此,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内能不同.
⑤物体的状态:物体的状态不同,其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它们的内能就不同.如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水比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冰的内能大;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蒸气的内能比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的内能大.
(2)内能的特点
①整体性:从内能的定义可知,是整个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是“少数分子”,更不是“单个分子”. “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是谈不上内能的,所以内能具有整体性.
②普遍性:因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对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这就是它的普遍性.
③难测性:由于内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有的因素无法用宏观的方法进行测量,所以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内能的具体值.
23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分析:①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大小,这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②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热学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强调:“不是不同,而是一般不同.”如冰和煤油虽然物质不同,但它们的比热容是相同的.同种物质在状态一定时,其比热容是相同的.
③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热惰性[1].比热容越大的物质越不容易传递热量,因此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的惰性,也就是说,比热容大小是温度变化快慢的难易程度的一种体现.如:c铁
④比热容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可以简单理解为“热容量(热的容量)”、“热的容器”.比如,c铁=046×103 J/(kg・℃),c铝=088×103 J/(kg・℃),质量都为1kg的铁和铝,温度都升高1℃,铝就可容纳088×103 J的热量,而铁只能容纳046×103 J的热量,铝的 “热容量”几乎是铁的 “热容量”的二倍.
⑤比热容的大小只跟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温度、位置以及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无关.
24比热容与比热
分析:比热容和比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理概念.
比热容的大小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物质的比热定义是一定质量的物质升高一定的温度所需吸收的热量与相等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吸收热量之比.比热就如同动摩擦因数一样,不过是一个无量纲的因数(系数)而已.比热容才是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
3力学部分
31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析: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速度的改变,而速度是包含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方向.所以只要速度的大小或速度的方向两个因素之一发生改变,那么它的速度就发生了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如匀速转弯的汽车,其中“匀速”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而“转弯”则是指速度的方向在改变.所以“匀速转弯的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2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分析:(1)弹力产生条件:从弹力的定义可知弹力产生的条有两个:⑴要接触;⑵要有挤压(即要有弹性形变).两个条件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例如在图1甲中,挨着墙立在墙边的砖与墙之间并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它们之间没有挤压;在图1乙中,用一根轻弹簧把两个球连接起来,放在水平面上,当它们稳定后,球与弹簧之间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弹簧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
(2)弹力的三要素: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胡克定律:f=-kx).弹簧(橡皮筋)中弹力大小遵循胡克定律,F=kx;非弹簧中的弹力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高中)]解答.
②弹力的方向: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例如,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子中拉力方向沿绳子方向.
③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
33弹力的作用点
分析:弹力的作用点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物体间是面与面接触: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并垂直于接触面(如,一个粉笔盒放在讲桌上,如图2所示);(2)如果物体间是点与面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一个铁球放在课桌上,如图3所示);(3)如果是点与点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放在篮球筐里的篮球,如图4所示).
34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直线运动状态.
分析:(1)“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固、液、气;大到天体,小到微粒).
(2)“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指物体所处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等效于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3)“总”:指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即由初始状态决定,也就是说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就保持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就保持静止状态.
(5)“保持”:指物体不受力时,一直静止不动或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35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分析:理解惯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物体无论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状态改变与否,地理位置、温度及物态变化与否都具有惯性.
(2)惯性有大小,可以用质量来量度,而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它的惯性就越小.
(3)惯性又叫惰性,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所以惯性又叫惰性.惯性大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难改变,惯性小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易改变.
(4)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或“物体受到惯力的作用”.
(4)口溜: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36力和运动的关系
分析:在讲“力和运动的关系”时,这个力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合力为零,那么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合力不为零,那么物体就做变速运动;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和运动的关系
F合=0,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F合≠0,加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一致减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相反
37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分析:(1)产生条件:从摩擦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产生条件有四个:①要相互接触;②要有挤压(即要发生形变,或有压力);③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④接触面要粗糙(光滑表面无摩擦力)而且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跟物体相对于接触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而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对摩擦力的概念的认识中的关键词: “相对”二字,少了“相对”二字的说法就是错的.
38能量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分析:①能量简称为能;②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的一种量度.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一般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③能量定义中的关键词:“能够做功”.能够做功≠正在做功.
4电学部分
41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
分析:半导体具有哪些特殊性质?
(1)热敏性:当环境温度升高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下降.这种特性称为“热敏性”.利用半导体的电阻率[2]与温度的关系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热敏元件(热敏电阻).
(2)光敏性:当有光线照射在某些半导体时,这些半导体就像导体一样,导电能力很强;当没有光线照射时,这些半导体就像绝缘体一样不导电,这种特性称为“光敏性”.利用它的光敏特性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元件,像光电池、光电管、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和光敏电阻等.
(3)掺杂性:半导体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性质,如果在纯净的半导体物质中适当地掺入微量杂质测其导电能力将会成百万倍地增加.利用这一特性可制造各种不同用途的半导体器件,如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
(4)压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到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的变化.用途:制成压敏元件,接入电路,测出电流变化,以确定压力的变化.
(5)气敏性:主要是半导体气敏材料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对待测气体有足够的吸附,气体分子可以充分在气敏材料表面(及晶界)扩散,引起材料的热电阻变化,这时测量电路就可以测量的准确. 简单的说就是不加热气敏材料不够“灵敏”,有待测气体时材料本身电阻变化幅.
42欧姆定律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分析:⑴在讲这个定律时,一定要强调定律中的“隐含条件”.即前者是在“电阻一定时”,后者是在“电压一定时”.
⑵公式中的I、U、R具有同一性.即①对同一段电路;②对同一时刻.不能张冠李戴.
5光学部分
51光线
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用实线表示).
分析:光线是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其实,只有大小不同的光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光线,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借用了几何中的直线,属于建立模型法的研究方法.
52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分析:在讲光的反射时,首先就必须知道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1)必须有光进入人的眼睛,人才能看见物体;
(2)人眼看东西是按光沿直线传播的;
(3)人眼睛确定光源的位置时应用“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53特性与属性的区别
分析:属性是指事物在任何条件下具有的性质,是所有物质共有的性质.如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因为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等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还有长度、速度、温度等等.
特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性质.通常条件变化时,这种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状态是物质的特性,因为状态与温度有关;熔点是晶体的特性,因为熔点与种类、压强及参杂等有关;沸点是液体的特性,因榉械阌胍禾灞砻娴钠压有关;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因为密度与温度、状态、压强等有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因为比热容与状态等有关;热值是燃料的特性,气体料的热值与压强有关;电阻是导体的特性,因为有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会出现超导体.音色是发声体的特性,因为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注:
[1] 热惰性:就是指物体的蓄热和导热的一个基本关系.
[2]电阻率: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米的导体在常温下(20℃时)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无关,是导体材料本身的电学特性.
参考文献:
[1]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九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3
新课标和新教材最突出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构建模型。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二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的功能,这一节是在此基础上探讨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几种方式,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后,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理解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渴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关细胞功能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的异同。
②教学难点:理解渗透作用原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简述扩散的特点。
②阐明渗透的概念及原理。
③比较说明红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因;概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概念;比较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二)能力目标
①学会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②设计实验,逐步领悟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思想,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③通过构建模型和概念图,提高知识建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分析扩散和渗透作用的过程,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利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领悟科学探究思想,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成就感。
③通过探讨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结果的态度。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以问题探究教学为主线,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法、实验法、学案导学、模型建构等方法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
①学生预习本节课相关知识,提出相关问题;
②教师针对教学设计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案,实验所需的材料和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脂双层):
①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②氨基酸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能进出细胞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根据教师引导总结出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二)学习扩散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亲手实验将墨水滴到烧杯中并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扩散。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出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教师设计问题串:
①漏斗的液面为什么上升?
②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液面还会升高吗?
③如果烧杯中也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产生渗透现象两个必要条件以及渗透的方向是从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 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微观展示渗透实验。
问题探究:①渗透是水分子跨过膜的扩散。扩散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②那么渗透作用与扩散现象相矛盾吗?
(三)学习主动转运
教师组织引导,创设问题情境:①海带中碘的浓度高出海水中碘浓度的200倍,但是海带照样从海水中吸收碘,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师生共同小结:设计表格对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进行比较。
篇4
关键词:物理知识;实效性;严谨治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39-01
由于在小学时,大多数的学校只注重语文和数学的教学,而其他课程并不重视。大多数家长过问子女的成绩时,只关心语文数学这两科学得怎么样,其他学科从不过问,有的还认为除语文和数学之外,其它的没啥用处,学好学坏一样,或者认为这些课程开设与否无所谓。有时这些课程学好了,回到家里还会遭到家长的骂,责备孩子不把精力放在“主科”上,只学那些无用的“次科”。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基本上认为语文数学最为重要,其它学科不重视,学好学坏都无所谓了。到了初二,这种思想的影响还是很深,他们的心目中,语文和数学还是占主要地位,一部分学生就认为物理是一门次科不加重视,这就造成了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这个心理特点,告诉他们物理同样是重要的话,我们为物理说再多的好话也无济于事。因为同学们在思想上没引起重视,学都不想学了,谈什么物理是很有用的,很有趣的,他们是不听的。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然理论联系实际就无从谈起,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在提倡素质教育,升学考试中也增加了实验的分量,这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虽然学生们不用去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纲纲条条了,但如果不懂得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反而对一部分同学不利,这就给我们平时的教学提出新的问题,要怎样引导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有的学生孤立地看问题,认为物理是物理,数学是数学,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结合,数学这个工具,不懂得拿到物理上来用。经常碰到有的同学会惊讶地问:“物理也可以列方程来解?”这就是他们把物理孤立起来了,学科之间不懂得互相渗透,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不懂得相互联系,遇到问题也就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只是把数学方面的知识死搬硬套过来。比如在做计算题时,很多同学像做数学题一样,不懂得应用公式来进行计算,或假设所求的物理量为x、y、z,要是不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数学这个工具就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有的学生受到知识面的影响,不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没形成感性的认识,要理论联系实际就等于一头雾水。比如不懂得什么是气态、液态、固态,当讲授物态变化时,即使你讲得口干舌燥,再怎么举例,他们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也听不进去,这时如果让他们自己把六种物态变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是无从联系起的,在我们看来是很简单的例子,他们却是一点也不懂。
有的同学想象能力比较薄弱,不能把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中的应用,如光学的作图或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完成。学习电路时,更是把元件的符号与实物孤立起来,有的人画电路图画得很好,在练习题中连接实物图时也懂得连接,可是到了实验桌上,却手忙脚乱,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不能纯粹地认为他们的操作练习不够,而应帮他们找出原因,了解他们的思想方式,对症下药,让他们思想上的认识迷雾中走出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电学方面的实际操作,有兴趣的同学学得很有干劲,一些基本操作也能很快地掌握,但有的同学对电有畏惧心理,或曾经触过电,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样,心有余悸。这一方面女同学就比较突出。这时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发现有这样的学生时,给他们讲清防止触电的常识,消除恐惧心理,从心理上战胜自己,他们就能大胆地操作,善于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有些物理名词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什么是能量,什么是动能,什么是磁场等等,这就要通过多举例子,使学生们有了感性认识,才有利于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互相联系,进而巩固物理知识。
通过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一部分学生只局限于课本上安排的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懂得与身边常见的现象互相联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传授新知识,还应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思考,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提高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
篇5
>> 档案存放中有害微生物的预防及清理 啤酒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微生物控制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技术动向 啤酒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微生物及其防治 食品中常见有害微生物的常规检验方法分析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迁移污染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 焊接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 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情况及管理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与可持续控制措施 提高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 改进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 食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 浅谈食品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冷冻食品微生物危害现状及预防措施分析 食品中微生物危害控制及风险评估研究 浅谈防治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对策及措施 我国苹果生产中有害生物防控变化趋势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研究 对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朱金国,莫瑾,谭建锡,等.出口茶叶生产加工中有害微生物危害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04-307.
[3]陈宗懋.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茶业通报,2001,23(1):7-10.
[4]叶阳.关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及HACCP对策[J].中国茶叶,2003,25(6):8-10.
[5]谭济才,张觉晚,袁通政,等.湖南省茶园病虫及天敌调查与区域防治研究综合报告Ⅱ研究成果综述[J].茶叶通讯,1995,(3):25-28.
[6]DEKOE W J.Risk Analysis for Tea Processing[J].食品科学,2001,22(11):109.
篇6
一、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法规和国家具体标准
1.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法规。
(1)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 《课程方案》和《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由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下文简称《课程方案》)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课程门类的国家标准。《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生物”是初中必需开设的一门国家课程。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下文简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程的国家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2.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具体标准。
(1)开课的年级和周学时设计标准。 《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初中生物课的开设年级为七年级和八年级;周学时设计为:七年级每周3学时,八年级每周2学时,即初中学段生物开设学时为每周5学时。
(2)教学的具体内容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将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规定为10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其中,具体内容标准用行为动词标注,规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应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基本学习目标的要求非常明确和具体。
二、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深化高中生物新课程和生物新高考的基础
1. 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发展看,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下简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初中生物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高中生物教学应是一个有机整体。
(1)初中生物的学科知识是学习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初中生物知识中,其基础性表现特别突出的内容有:观察细胞的结构、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等等。
(2)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对比分析《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时发现,初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初步的和基础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高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较高层的和发展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
2. 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实施新课程前,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高中生物学科的总授课学时数少,高考生物学科的赋分占理科综合(以下简称“理综”)总分的比例低,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远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高中的生物、化学、物理的总授课学时数和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1和表2。
(2)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接近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后,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高中生物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完全相等,都为108节;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例非常接近。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相比,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大幅度提高。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比以及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3和表4 (以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高考理综各学科赋分为例)。
(3)新课程的高中教材建设,大幅度增加生物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新课程高中教材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如绝大多数学科的知识内容都略有减少,知识难度都略有降低。但生物学科,不仅知识内容大幅度增加,而且知识难度也大幅度加大。
3.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在高考命题时的立意相同。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0年开始,实行高考命题改革,强调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一样,都以能力立意命题。
(2)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所确立的高考试题难度接近。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2年秋季明确提出:高考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要平衡难度。从2003年高考开始,理综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三个学科的难度值比较接近,并呈波浪式前进,共同维持着理综的难度值控制在理想难度值0.55左右。2003年~2011年全国高考理综(湖北卷)学科难度值见表5。
注:2003年~2005年的难度值,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中国考试(高考版)》杂志;2006年~2011年的难度值,引自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提供的《普通高考成绩分析与中学学科教学诊断报告》。
三、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促进学生继续高中学习的基础
1.加强初中生物的终结性评价,可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终结性评价最重要的形式是生物中考。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证明:将初中生物纳入中考考试科目,能有力地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配好老师、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规范初中生物教学,为学生在生物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打牢基础。
(1)初中生物的教学规范,学生在生物高考中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3年~2005年,荆州市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初中生物的教学比较规范。3年后,即2006年~2008年,当年中考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生物高考成绩非常理想。2006年~2008年,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注:①表中“+ +”或“––”表示水平差异,荆州市非常显著高于或低于湖北省;“*”表示水平差异不显著。②荆州市的人口数占湖北省总人口数的比例为10 . 57% 。2006年~2011年,荆州市参加高考理综·生物的考生数占湖北省高考理综·生物总考生数的比例依次为11 . 82%、11 . 74%、12 . 34%、12 . 38%、12 . 84%和11 . 76%。
(2)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学生在生物高考中不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6年~2008年,荆州市未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3年后,即2009年~2011年,当年中考未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生物高考成绩不理想。2009年~2011年,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理综·生物卷(湖北卷),近几年都非常重视对初、高中生物知识整体性的考查,而2010年又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也是我市2010年高考理综·生物的成绩特别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现将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湖北卷)的第32题介绍如下:
例: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神经中枢位于 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 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剌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
解析:除第(2)小题考查的属于高中生物知识(共2分)外,其第(1)(3)小题考查的都属于初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生物知识(共8分)。如果初中学校能规范开设生物课,学生在生物高考时,解答此题应该非常轻松。
四、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初中生物教师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达成知识和能力等基础性目标,更要重视学生达成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继续高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初中 高中 生物教学 衔接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生物这门学科不但在初中阶段十分重要,而且在高中阶段也相当重要。在初中阶段,生物这门课程能最大限度丰富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高中阶段,生物课程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为了给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深造奠定基础,可见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了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之间的差异,譬如生物课程既在初中开设,又在高中开设,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得上,有的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不上。因此,很多学生对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之间是否有联系感到很困惑,甚至部分生物教师也深感难以将初中生物知识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现笔者就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这一内容展开相关探究。
一、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而言,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和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是学科体系的问题,与生物教材的设计体系、课程的安排体系、考试体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初中阶段而言,中考根本没有生物,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参与中考的学科,学生绝对不可能认真去学习;绝大部分初级中学的生物课程在八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完全结束了,必须等到升入高中再学习生物知识,因为一年的间隔时间,加之中考对生物的放弃,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很不牢固,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学习生物时,很多初中时期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已完全淡忘,必须重新学习;中途一年的间隔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难度系数增大很多,很多生物知识在初中时期学生接触得非常少,或者完全没有学过,可是到了高中阶段就直接提高一个难度系数,如此一来就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缺乏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程序,预防学习进程的“间隔”现象
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学习某个知识体系时,中途出现间隔,然后再去学习,就很难回忆起之前已学过的知识了。因此,不管中考是否有生物科目,都要在九年级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进程中保持连贯性,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
另外,不管是初中生物教学,还是高中生物教学,都必须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开设,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注重此点。譬如,在初中生物教学进程中,可带学生进入大自然去观察各种动植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独特功能,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有限花序植物和无限花序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经常日照植物与非日照植物之间的差异等,让学生这样近距离观察植物,能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以前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第二课堂的开设能让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有效联系起来。
(二)让生物知识的教学更为流畅
学习任何课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跨度过大的知识学习对任何学生而言都是相当困难的。可是目前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和高中生物教学就存在这个弊端,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初中生物知识和高中生物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教学,不能单纯地将初中生物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日益提升,高中生的数量和大学生的数量将会大幅提升,生物教师的眼光一定要放得更长远些,要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形成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据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将初中生物课程视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如此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过渡得更加平滑。与此同时,初中生物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哪些生物知识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没有开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针对这部分生物知识,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讲解,以免学生到了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在教学之前必须深入调查学生哪些知识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却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加深了,对于这些生物知识,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着眼于最基础的知识点,坚持从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这样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的衔接起来。
(三)不断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
实质上,初高中生物教学是否能够有效衔接,与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试想,如果初中生物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初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那么初高中生物教学是无法有机衔接的。因此,要想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联系起来,就必须加强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让初中生物教师参加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第二、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培训中必须融入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和初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有机衔接的方法,让高中生物教师能深入了解初中生物课程以及衔接初高中生物内容的教学方法;第三、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必须成为一种制度。让初中生物教师参与高中生物课程培训和高中生物教师参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如此一来就能有效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机衔接,需要从多层面进行努力,这其中既与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设计、生物课程的设置有关,又与教学理念、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关。因此,在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中,只有全面引进新课改理念,才能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罗洪江.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问题
目前,在新课改要求的形势之下,诸多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方式之上均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之下,科学进步飞快,教育也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针对先前较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实施必要的改革与创新,全面化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知识以及能力等等,进而从根本上来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自身综合素质。
1.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生物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的认知度较浅
初中生物则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础阶段,必须要充分的重视起来,通常来进行分析,初中生物知识体系牵扯到诸多相对繁杂的内容,另外再加上自身很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思维,学生无法很好的掌握自身所学到的知识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进行分析,学生想要学好相应的知识,就必须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才可以逐步的实现。
1.2生物教学知识较为抽象,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生物课程中一般都会有诸多相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像是细胞分裂以及染色体方面的内容,其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这部分知识内容,那么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十分困难,这直接性的导致学生丧失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且针对初中生来进行分析,其抽象思维的能力方面的发育不够健全,因此在运用具体化的思维来分析生物中抽象性的内容时,相应的就会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样以来并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水平。
2.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开展情感教学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是要教授学生知识,还得要进一步的强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确保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这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实施情感教学,可以很好的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促使学生可以在自身学习的阶段之中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起来,从而可以培养优秀的生物学科素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牵扯到诸多事物,像是日常的生产生活、动植物、青少年的健康教育、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危机等等方面,都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阶段来积极的将热爱祖国、生活的健康思想树立起来。
2.2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则是一门实验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充分的重视生物教学实验,积极指导学生在自己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更多方面的知识,这对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加深理解。首先,在正式进行生物课堂之前,教师要将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出来,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带着问题与目标来进行生物教学实验。其次,则是教师要积极的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去找到问题、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
2.3开展生活化生物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生活,且在现实生活也无法离开生物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进行生活化生物教学尤为关键,教师要充分的融合理论与实践,指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想象、思考,并且可以进行学以致用,可以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点很好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
篇9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讲、记忆和巩固知识,这一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难以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学习成果一般。(2)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在刚刚接触生物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比较新奇,兴趣较高,特别喜欢参与生物实验,但是学生比较注重的是生物实验的表面,并非是其过程与结果,对于部分“不好玩”的生物实验就有所排斥,兴趣度较低。
二、改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要获得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生物知识,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之间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适时地评价或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认可,如果正确回答问题,成功操作实验或考试成绩提升等进步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赞许或表扬,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学习信心,提升自信,从而激发其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加强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是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认识实验的本质,不能只关注表面现象。由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所以比较喜欢生物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生物实验课的价值与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认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重视生物实验的内涵与本质,培养其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另外,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与理解生物教材知识与教学内容,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帮助学生高效学习与掌握初中生物知识。
3.教师组织学生走出生物课堂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277-01
兴趣是克服学习困难的重要内在动力,考虑到初中生物知识点多,部分知识较为抽象这一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1提高对生物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不仅是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在环境保护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发挥关键作用,加深了人们对生物学的深刻认识。研究表明,生物学在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农作物育种、疾病治疗等提供了有力指导。同时,在改善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生物学同样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向学生讲解生物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如生物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及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一方面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及兴趣。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前的老思想和老做法已无法满足目前教学的要求,尤其不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往往给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初中生物教学相关目标的顺利实现。当教师将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时,学生能够从内心感知得到,从而更加尊重、喜欢教师,更愿意将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向教师诉说。最重要的时,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心、交朋友,尤其应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思想动向,清楚的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尤其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及时给予疏导,帮助学生分析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与学习。
3注重兴趣点的设置,激发学生兴趣
众多周知,学生可能一开始感到很稀奇、很有激情,但随着生物知识逐步深入,难度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会因此失去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采取应对措施,通过降低难度、分散知识点,尤其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根据讲解的内容巧妙设置一些兴趣点,如,设置一些质疑性、趣味性强的问题,或针对讲解的内容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铺垫。
4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能仅依靠模型与挂图,或在网络上下载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教师应充分考虑生物这一学科特点,如部分生物知识需要学生进行相关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进一步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活跃教学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初中生物知识的兴趣。
5注重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应用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使得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使枯燥的生物知识,生动有趣的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将生物教材中无法观察的事物加以具体化,并设置相关的场景向学生展示。同时,配备相关的音乐,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加深学生对抽象生物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克服学习的重点、难点,树立学习生物知识的自信心,学习生物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得以提升。
6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一方面,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够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即,生物知识无处不在。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参考以下措施开展教学:例如,在讲解人体生理卫生相关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利用相关课件、视频及多媒体资源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器官在身体中的对应位置,并鼓励学生给予指出。此时,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指示的位置是否正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为加深学生对骨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听讲的时候需保持良好的坐姿,分析不良坐姿对骨骼发育的影响等,使学生学有所用。除此之外,初中生物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向课下延伸,如积极开展与生物知识相关的课外实践或调查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解释或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7结语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生物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物教材内容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寻找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实现生物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楠.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刘俊玲.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67-6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