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篇1

1 患者的心理需要

患者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由于疾病的影响,必然会产生很多异于常人的特殊心理需要。因此,了解掌握他们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进行治疗,进而改善医患关系。患者常见的心理需要有。

1.1 尊重的需要 一般而言,患者认为自我的被认识和受尊重,会加深医务人员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受到较好的治疗待遇。因此患者需要被认识和尊重,不仅需要被医护人员所认识,而且需要被其他人所认识。医生或护士能够做到多到病房几次,多在患者床头站一会,甚至多给患者一些微笑,患者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1.2 安全的需要 患者希望能够在医院获得有效积极的治疗,希望能够早日康复出院,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因此每个患者都把安全视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这也是患者求医的最终目的。有些患者看似好像十分挑剔,其实,这正是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故医务人员对任何有可能影响患者安全感的行为,都必须尽量避免。新的治疗手段及措施应加以详细解释,使患者在心里和行为上予以接纳,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稳定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1.3 适应的需要 适应是指患者能否合理应对角色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刚患病的患者,一下子很难完成从健康人到患者的角色转换,期间需要有一个过度和适应时期,以慢慢克服以前健康时的习惯性心理作用,适应患者角色生活。同时由于面临着环境的变化,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病员经常更换,不断有新的个体加入这个小群体之中。因此,对每个患者来说都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这样将有利于患者进入患者角色,加速诊疗过程,促进康复。

1.4 提供相关信息的需要 生病后,患者选择医院、医生、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的意识明显增强。对于患者来说,常常想要知道医疗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如: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就医环境优雅、方便快捷、收费低廉、诊断准确、效果好、痛苦小、本人信任的医院和医生、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案以及住院生活制度、治疗护理、自身疾病的进展与预后、如何配合治疗、有关嗜好习惯与治疗过程及疾病关系等。

2 措施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势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包括:①解除患者对疾病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③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各级各类的综合性医院普遍存在,因此,为了加强对患者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切实改变护理观念,提出以下相应护理对策。

2.1 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健康人的日常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旦生病住院,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几乎被束缚和封闭在一个单调的世界里,好像与外界隔绝了,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因此,要帮助患者尽快熟悉适应医院的环境,为其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住院环境要逐步家庭化,要创造条件,美化环境,并达到卫生安全的效果。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恢复。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2.2.1 通过身心相关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预测患者可能发生的动机和行为,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护理,仅有堂堂的仪表,优美的语言还不够,还应该带有感彩。只有护士待患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才能获得患者的信赖,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其早日康复。

2.2.2 通过患者身心反应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

2.2.3 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解决患者的心身症结,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学习心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为患者做好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必须与治疗、护理相结合,心理护理与治疗护理措施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医务人员各种药物或手术治疗,以及通过护理措施的实施,使病情获得客观物质的好转,对于改变患者特有心理状态,早日恢复健康更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篇2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疾病;临床疗效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体现人性化护理是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性化护理是以人文本,以患者为中心,消除患者疾病,满足患者需求的一种心理服务理念。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不容忽视,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适应社会及家庭生活,难以被家庭及社会所接纳,因此在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要对患者进行特殊的人性化护理,组织患者参加康复治疗护理[1],培养患者的参与意识,并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患者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3~68岁之间,平均35.7±4.7岁,抑郁症11例,神经症12例,躁狂症5例,精神分裂症32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平均36.7±5.4岁,抑郁症10例,神经症13例,躁狂症7例,神经分裂症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优质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行为护理干预及家庭护理干预,应用PANSS减分率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2.1入选宣教 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带领患者及家属熟悉病房环境,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介绍医院的安全制度、住院细则,同时告知家属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危害性、特殊性及自杀倾向,无论任何患者危险品都应禁止带入治疗区,如剪刀、绳、针、药物等,

1.2.2心理干预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干预,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注意不能过分关心患者的临床症状,注意观察能触发患者症状的心理因素,运用心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语音、音乐对患者的精神痛苦[2]、思想负担进行疏导,善于运用说服、解释、安慰、劝解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患者的异常行为常被人误解,在社会及家庭中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抑郁等心理变化,为患者排除紧张情绪,树立治疗的信心,鼓起勇气,重新走向新生活,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课。

1.2.3健康指导 服药观察:住院患者大多能主动配合服药,可以将药物交给患者家属或者护士直接把药给患者服下,如果患者拒绝服药,护士要给患者讲解服药的重要性、服药时间存在的差异性及漏服的危险性,患者服药后嘱其多饮水,保证药物能被摄入;饮食护理: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喜好选择饮食,对拒绝饮食的患者要讲解服用精神类药物必须服药的重要性,并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对进行特殊治疗的患者要讲解饮食可帮助其病情恢复,同时避免进食不利于病情恢复的食物[3]。

1.2.4行为护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坚持服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如何识别和处理疾病的复发,让患者明白遵医嘱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的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行为护理干预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行为护理。

1.2.5出院指导 患者在病情好转出院时,护士嘱患者及家属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突然停药的危险性,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服药的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咨询或来院就诊。

1.3入选标准 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无恶性肿瘤及其他全身疾病。

2结果

3讨论

人性化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社会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的程序,精神疾病作为一类特殊疾病,其情感行为、思维行为、意志行为不协调,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在社会上经常受到歧视,因此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人性化护理干预[4]。精神科患者发病的原因各不相同,因家人反对恋爱致失败、因父母及子女不公平对待,子女对父母产生敌意,因此在家人看望时漠不关心,护士应开导其子女原谅父母,主动与父母进行交心,唤起思念家人的情怀,消除过去的不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复必须要加强组织管理[5],并有专人负责,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其家庭成员有难以应付的患者重新返回家庭后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进一步会造成不良影响,通过护士随访针对患者容易中断治疗的环节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增加患者的态度及家庭气氛,减少了不良反应事件的刺激,提高了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6],对患者病情巩固和心理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是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在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同时要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护士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及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护理风险。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邢善勇,王玉婷,范红兵.针对性出院指导对分裂症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0(5):363―365.

[2] 王相立,麻爱华,孙振晓,等.家庭教育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8,31(4):263.

[3] 江开达,李淑春,罗星光,等.精神分裂症病人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30(3):167―170.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篇3

【关键词】 非技术性;护患关系;临床护理;重要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92-02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如何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平?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过硬的技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而护患关系是否和谐则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护患关系可以分为技术性与非技术性两种。其中非技术性护患关系是指护患双方在心理的、教育的、经济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护理技术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利益、法律、文化、价值等多种方面的内容,是护患关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方面。非技术性护患关系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 让临床护理工作流程更优化

在临床工作中,所有治疗护理均需要护患双方的配合。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会拒绝诊疗或者是采取不配合的态度。究其原因,多半是由于对护患交往不满意造成的。有研究表明:对护患交往满意的患者中有55%完全配合治疗,对交往不满意的患者中有16%配合治疗[1]。患者的不配合使治疗护理不能按时完成,整个护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最重要的是耽误了治疗时机,甚至可以危及病人生命。

2 是防止差错发生的保障

2.1 防止差错发生,首先是要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此之外,护士与患者有效的交流沟通,可以使患者确认医疗护理过程可信、可依。会更可能在发现疑问的时候主动查对,对防范差错事故多了一层保障。

2.2 使护士工作心情更愉快从而避免差错。研究发现96.13%的护士抱怨工作超负荷,常感觉身心疲惫[2]。带着消极的情绪工作,对工作是百无一利的。直接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而这往往是护理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病房一线护士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精神障碍,职业倦怠病房一线护士较正常病房一线护士更容易出现护理差错[3]。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与护士职业倦怠水平密切相关[4]。因此,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处理好非技术性护患关系,面对病人时就不再有沉重的压力,多了从容,工作心情也就会更加愉快。从而避免产生职业倦怠,防止护理差错发生。

3 促进病员的康复

心理因素对身体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人类关于性格与疾病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能够影响非传染性疾病病情、病程及死亡率[5]。患者在患病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骆菊英[6]等发现,护士人格特质的诸多方面提示护士开朗、热心、随和、乐群(情感型气质)情绪稳定、能面对现实、安静、成熟(自我力量)、活跃、无忧无虑、热情等人格特质及其所影响的行为方式在对患者的服务中可能会让患者产生轻松、愉快、恬静、安全等舒适感觉。可以让护士通过情绪工作,管理患者的情绪状态,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及康复[7]。这些都是非技术性护患关系的范畴。

4 是实施护理补救的基础

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即使有优秀的医疗护理人才,有完善的医疗服务制度,也难免会出现医疗护理服务失误。而构建了和谐的非技术性护患关系,则可以在恰当的时候进行相关的护理服务补救。

总之,护患之间良好的关系及交往是良好护理效果的基础,在护患关系中的交往、沟通是现代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因素,是融洽护患关系的基础,也是体现护士素质的修养、水平高低的标准。重视非技术性护患关系顺应现代医疗护理发展的要求,对临床护理工作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保证护患双方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态、保证护理工作的节奏更有条理、保证工作差错发生的风险更小。这都是构建和谐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邓洪春,孙淑云,刘兰生.浅谈护患关系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2).

[2] 黄杰,陈广华.内科新上岗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分析与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31:299.

[3] 莫冬绵,卓燕芳,郭惠敏,徐梅玲.护士职业倦怠与护理差错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22).

[4] 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1).

[5] 董妍,王琦,邢采.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2012,(2).

篇4

【关键词】 人性化理念; 改善睡眠状态; 临床效果

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1],人性化理念在改善产妇产后睡眠状态中的临床实际效果较为显著,对于妇产康复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人性化理念在改善产妇产后睡眠状态中的临床实际效果,本文选取了2011年2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9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针对实施不同护理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的98例产妇,年龄21~35岁,平均(25.65±4.54)岁。98例产妇的平均孕周为(38.29±3.11)周,按照产妇的生产方式来分析,顺产61例,占62.24%;剖腹产37例,占37.76%。根据两组患者实施护理方法和措施的不同分成两组,分别是常规护理组和人性化护理组,每组49例,两组年龄、评价孕周、生产方式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的产妇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和措施[2]。人性化护理组在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用以下的人性化护理措施[3-5]。

1.2.1 心理疏导 详细耐心地向孕产妇说明良好的睡眠对于孕产妇、胎儿健康、产程顺利进行以及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性,指导其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1.2.2 营造舒适环境 为孕产妇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并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中,光线尽量柔和;减少探访次数和时间,避免孕产期间过于频繁的干扰。

1.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强调产妇睡眠质量的重要性,指导产妇母乳喂养、适应与婴儿同步休息、增强母子情感并增强产妇育婴能力,以避免产妇出院后手足无措,无法顺利地护理婴儿,加重其精神包袱,影响睡眠。

2 结果

两组产妇护理后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等各项得分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体上看,护理前各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不同护理后,人性化护理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产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睡眠属于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睡眠在人的一生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用作。正常人一生的睡眠时间可以达到三分之一的水平,人们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进行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尤其是对于人类的大脑而言,睡眠质量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意义的作用[6]。产妇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在经历分娩过程之后,很多产妇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都发生了不不同程度的变化。在生活、生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妇的睡眠状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这对于产妇恢复过程来说十分不利。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分析,采用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和改善产妇的睡眠状态,对于产妇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7]。

来自欧洲和南美的一些国外研究报道显示[8],在针对妇产的护理过程中,运用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可以显著地改善产妇产后睡眠状态,对于妇产心理状态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从本文的相关研究数据比较结果上看,笔者得到的结果也与上述观点保持一致,两组产妇护理后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等各项得分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体上看,护理后,人性化护理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产妇。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数据比较结果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本院针对产妇所采用的人性化护理措施可以显著地改善产妇的睡眠质量,对于产妇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彩燕.心理干预对产褥期产妇负性心理、睡眠及泌乳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12,19(4):616-617.

[2] Teti D M, Kim B R, Mayer G, et al. Maternal emotional availability at bedtime predicts infant sleep quality[J]. J Fam Psychol, 2010,24(3):307-315.

[3] 索茜, 崔利娜, 杨乐. 心理干预对初产妇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14(18):36-37.

[4] 金玉微, 全小珍, 胡晓秋.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11,18(3):413-415.

[5] 平彦芳.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17(6):145-146.

[6] 呼红.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26(16):68-69.

[7] 吴文雪, 林小平, 傅银敏. 护理干预对产妇睡眠质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26(24):63-64.

篇5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26-01

过敏性紫癜是现在临床医学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还被称为综合征,能够累及多种症状,比如关节、肾脏、皮肤等。过敏性紫癜疾病患者主要在春季和冬季比较常见,有关报道显示,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患者更好的护理方法[1],我院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的18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护理方法和经过有效护理与临床治疗后的预后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期间18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34-56岁[2],平均年龄为38岁。我院通过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对患者在生活、心理、饮食、护理指导等几项与过敏性紫癜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1.2方法

对过敏性紫癜患者实施有效护理的具体措施为:(1)皮肤护理:因为过敏性紫癜患者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搔抓、碰伤、擦伤等情况,从而导致病情严重,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在清洗患者皮肤时,注意患者在活动时出现搔抓、擦伤,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及时处理;保持过敏性紫癜患者床铺的清洁、内衣舒适柔软;在皮肤无破溃的情况下涂烧伤膏,以促使皮肤再生,当皮肤出现破溃时,使用酸溶液进行湿敷;临床实验结果证明,采用以上措施对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皮肤护理,效果良好,无感染状况发生。

(2)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因此饮食护理是很重要的一项护理措施。在饮食方面,本文列出以下事项[3]:①尽量避免患者吃膨化食品,尤其是一些添加剂食品,例如碳酸饮料、果冻等食物;②对过敏性紫癜患者家属叮嘱,多食蔬菜类食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在一定时间增加蔬菜的种类;③给予出现呕吐、便血的患者面条、米饭等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样根据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病情在一定时间增加食物的种类;④护理人员应当对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家属进行耐心指导,使家属认识到饮食护理对患者的重要性;⑤对难进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鼓励患者进食,和患者进行沟通;⑥待过敏性紫癜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以上护理方式的指导,如果无并发症出现,可在饮食方面加适量的鸡蛋、肉类等食物;⑦住院期间的护理期,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其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在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同时,认识到饮食对于护理的重要性。

(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方面的指导,不仅是针对过敏性紫癜患者,还要对患者的家属作一定沟通前提下的心理指导。在临床护理中,患者会有较大的反应期,有时会因为护理人员的原因导致过敏性紫癜患者会出现疼痛、病情反复发作等症状,因此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当耐心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叮嘱患者家属在饮食、服用药物、运动等方面在护理期的重要性。

(4) 关节肿痛的护理: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肿胀情况,与过敏性紫癜患者患者沟通,使其在休息时保持舒适的关节伸展位置;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肿胀的每个部位[4];叮嘱患者家属让患者尽量多休息,不宜多动,避免因关节肿胀造成疼痛;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肌肉按摩。

1.3统计结果和观察指标

对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对患者在生活、心理、饮食、护理指导等几项与过敏性紫癜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将结果进行统一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0.0的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若P

2 结果

本文研究显示,对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精心护理与指导下,18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均没有出现并发症,5例好转出院,治愈率97.2%,住院期间无感染病例出现。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临床医学上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类病情比较复杂,是患者生活中对饮食、消化、食物的忽视而导致的极易感染的疾病,能够累及多种症状,比如关节、肾脏、皮肤等,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有关[5]。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要叮嘱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家属患者在住院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尽量避免接触有感染性东西、加大对饮食与心理护理两方面的重视程度、减少患者皮肤接触外界的机会,一旦出现感染,护理人员应及时处理,避免引发其他疾病。我院为了进一步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患者更好的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的18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生活、心理、饮食、护理指导等几项作研究分析,给予过敏性紫癜患者有效的护理方法与具体措施,促使过敏性紫癜患者早日康复。

分析了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护理方法和经过有效护理与临床治疗后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对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护理措施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经过精心护理后与痊愈效果比较发现,要对过敏性紫癜患者做好治疗与护理措施,必须先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入手,有效降低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住院恢复时间,为患者早日解除病痛。因此,在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同时,对于患者预后的护理是极其重要的,正确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率,还可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伟,孙炳霞,刘奇中医药辩治小儿过敏性紫癜[ J ].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380.

[2]杨海英.小儿过敏性紫癜40例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8):9-10.

[3]罗祥梅.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7):1352-1353.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095-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9.050

在骨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功能锻炼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但在临床上,患者由于身体疼痛、行动不便等拒绝参加功能锻炼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工作中重视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并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讨论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患者功能锻炼积极性的影响,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骨科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骨科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中男52例,女23例,年龄20~58岁,平均(35.6±1.8)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26例,年龄25~61岁,平均(37.2±1.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1)饮食指导。针对患者医嘱,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方案,合理控制三餐进食量,适当提高蔬菜水果所占比重,保证营养均衡。若发现患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指导患者改正;(2)为患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包括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内容、运动量等,并做好患者家属工作,要求患者家属能监督患者康复锻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其主要措施包括:(1)认知干预。目前在骨科工作中,部分患者认识不到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为只要骨创伤愈合就代表疾病治愈,也有部分患者认为康复功能锻炼会导致骨骼出现再次移位现象。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对患者的知识指导,使患者对骨科疾病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认知干预中,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列举医院的实际案例,或邀请痊愈的患者讲述自身经历,保证患者能认识到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避免出现负面情绪,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骨科康复功能运动的重要性,即可以加快骨折部位愈合、保证血液循环、保证肌肉活力等;(2)心理干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由于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容易产生愤怒、焦躁、痛苦等多种不良情绪,拒绝参与功能康复锻炼。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重视身份的转变,鼓励患者坚定信念,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妥善地引导,使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病情,进而保证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状态调节方法,包括听音乐、深呼吸等,保证患者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功能锻炼,提高功能锻炼效果;(3)重视针对性指导。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做到针对性指导,能通过因材施教,提高功能锻炼效果。例如在上肢功能锻炼中,以手指运动为主,通过抓、握、捏等方法调动上肢功能,并重视腕关节、肩部、肘部的活动。在下肢功能训练中,围绕站立、负重两点展开锻炼,协调患者行走锻炼,保证关节弯曲度。在运动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锻炼要点;若患者无法达到,需要在健侧肢体示范使其理解掌握要领后,再进行患侧练习,如股四头肌等收缩锻炼。在整个针对性指导过程中,护理人员每天观察患者康复功能锻炼情况,并纠正患者存在的不规范动作;对于患者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护理人员要及时地鼓励与表扬,增加患者信心,保证康复功能锻炼的积极性;(4)积极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在康复功能锻炼过程中,患者家属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功能锻炼前,护理人员要与家属进行详细的交流,通过讲解骨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理,使家属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进而能监督、鼓励患者参加功能锻炼,有助于保证患者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功能运动依从性情况,并于患者出院后2个月对其进行随访,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患者生活质量[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率对比

观察组功能锻炼的依从率为98.67%,对照组为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出院2个月后的FIM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行动能力、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对功能锻炼的研究

骨科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当患者由于多种原因而接受骨科疾病治疗后,功能锻炼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2]。而由于骨科疾病多为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治疗上需采用多种方法固定患者患处,患者需要在用药治疗的同时长期卧床休养。此时患者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局部血液阻滞,长期作用下会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影响关节牢固性[3]。在传统治疗中,医生主张在骨折急性期后开展康复锻炼,同时现代医学发现由于急性期损伤部位存在不同的花丝细胞脱落现象,一旦发生粘连,将会严重影响后期功能恢复[4]。因此针对骨科患者,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康复功能运动干预,为改善预后奠定基础。也有学者明确指出,任何方法都不能代替功能锻炼的效果[5]。由此可见,骨科疾病治疗中重视对患者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预后。

3.2 对骨科患者功能锻炼的护理分析

篇7

【摘要】 目的 观察晚期肿瘤合并肠梗阻的患者的护理质量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健康宣教、治疗护理、营养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疾病预后,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22例晚期肿瘤合并肠梗阻的患者中16例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缓解,腹平片示梗阻缓解,未再复发,缓解的时间为2~17 d,6例未缓解。结论 有效的健康宣教、治疗护理及心理护理有效支持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肠梗阻;晚期肿瘤;护理 作者单位:834000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 我们在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观察了晚期肿瘤合并肠梗阻患者22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晚期肿瘤合并肠梗阻患者22例,平均年龄(48±16)岁;其中男8例,女14例;胃癌10例,直肠癌5例,结肠癌7例;肠梗阻发生于全身化疗后3~5 d的患者10例,发生腹腔化疗后2~3 d的患者9例,发生于术后未做化疗的患者3例。12 临床表现 22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11例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9例无排气排便,3例少量的排气及排黄色稀便,3例体温升高。22例患者的立位腹部平片均可以见到不同程度的气液平面及肠管扩张。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诊断成立后均禁食水和食物,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肥皂水灌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并经胃管注入石蜡油。出现腹痛则止痛对症治疗。加强心理护理支持及健康宣教。2 结果

16例患者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缓解,腹平片示梗阻缓解,未再复发,缓解的时间为2~17 d。6例未缓解。3 护理31 肠梗阻病因及临床表现 晚期肿瘤患者合并肠梗阻常见的症状有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消失,通常随着肠梗阻的进展而加重。晚期肿瘤患者发生肠梗阻的病因可分为癌性病因和非癌性病因。其中非癌性病因所致的肠梗阻通常可以预防。非癌性的病因包括术后或放疗后出现的肠粘连、肠道狭窄及腹内疝等。对于肠道手术术后、长期卧床、低钾血症、便秘等容易发生肠梗阻的患者,护理中应加强健康宣教,如告知肠道手术术后的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对于高龄、体虚及长期卧床的患者,告知排便通畅的重要性。因此,护士熟悉肠梗阻的多发人群、常见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32 正确给药,评价临床症状缓解程度 疼痛是肠梗阻常见的症状之一,本组2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首先评估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频率、强度、加重和缓解的因素,并记录。其次,评估疼痛对患者功能活动、情绪以及睡眠方面的负面影响,及时提供有效的护理支持,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最后,评价治疗后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以及不良反应,为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提高疗效。33 加强心理护理,及时给予心理情绪支持 晚期肿瘤患者合并肠梗阻,不仅影响营养状况,造成患者体力明显下降;而且影响下一步放化疗,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应加强对晚期肿瘤合并肠梗阻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熟悉患者的病情,主动关心和帮助患者,向患者讲明治疗肠梗阻的方法、效果、注意事项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回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顾虑,提高治疗的依从性。34 胃肠减压治疗的护理 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症状的患者可留置鼻饲管进行胃肠减压。由于晚期肿瘤合并肠梗阻的患者鼻饲管通常留置时间较长,故常规的护理措施包括做好鼻腔、口腔及口咽部的护理,保持鼻饲管通畅,并应选择材质较好的较柔软的鼻饲管,以减轻对咽部刺激。持续评估并记录每天引流液的量、性状和颜色。如果引流液性状和颜色发生改变,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可经鼻饲管注入油剂以缓解临床症状。由于鼻饲管长期压迫鼻腔黏膜或软骨,可以引起鼻孔黏膜溃疡或坏死,故长期使用鼻饲管的患者,应每月更换一次鼻饲管,并改变鼻饲管置入部位,避免局部组织的溃疡或坏死。35 营养护理 肠梗阻后的患者由于禁食水及食物,主要靠静脉营养液补充身体所需物质。静脉营养液应现用现配,并在于24 h内输完。观察的22例患者均采用经深静脉导管输注营养液。而深静脉导管感染和堵塞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严格无菌操作及定期的冲管、更换贴膜是必须的。因为营养液易黏附在导管内壁上,长时间冲管不彻底亦可能造成导管堵塞,所以彻底冲洗导管是非常必要的。22例患者无1例发生导管堵塞或感染,使得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缩短病程。而营养液的长期使用易出现代谢紊乱,因此做到常见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心中有数,记录24 h出入量,监测电解质,协助医生及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缩短病程。36 肠梗阻缓解后续护理支持 肠梗阻症状缓解的一项重要指标即排气排水样便[1]。患者梗阻缓解后12 h后可进食少量流质食物,逐渐加量,多食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避免引起肠胀气故减少甜食和牛奶的摄入,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48 h后可进食半流质食物,3 d后基本可开始正常饮食。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多饮水,多进食水果及粗纤维饮食,保持排便通畅。告知患者不要过量食用花生、瓜子,空腹吃大量的柿子、山楂等易导致肠梗阻的食物。对于有肠梗阻或腹部手术病史的患者,更要加强预防肠梗阻的出现。4 小结

肠梗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治疗护理、营养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疾病预后。临床护理工作的全面和细致可以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1] 朱唯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8):456457.

篇8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 护理体会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最为明显的临床表现,极易反复发作,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我们将整体护理应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逐例统计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经B超检查及临床确诊为肝硬化腹水患者85例,其中男62例,女23例,年龄28~77岁,平均61岁。其中好转82例,死亡3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加强护患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并解答提出的问题,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患者良好的心态及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延缓肝硬化腹水发展的前提保障。

做好家属的工作,做好保护性医疗工作,同时要详尽地向家属介绍病情、治疗情况,取得家属的配合。要求患者家属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态度鼓励和支持患者,并告诉家属在探视时讨论话题不要集中在病情上,家庭成员要理解患者,多探视患者,不要露出厌烦、恐惧情绪。

2.2 饮食护理

正确的饮食护理是缓解、稳定肝硬化腹水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进食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低盐或无盐饮食,限制钠、水摄入,每日摄入钠盐500~800 mg,每日进水量限制于1000 ml左右,如有明显低钠血症应限于500 ml以内。勿进食粗糙、坚硬及带刺食物;可进食如香蕉、柑橘等含钾高的食物或严格遵医嘱正确口服氯化钾,预防低钾血症;可适量进食瘦肉、蛋类、乳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以利腹水消退和体质恢复,但如有肾功能下降或肝昏迷先兆时应控制或禁食蛋白质。告知患者少食多餐,绝对戒酒。

2.3 利尿剂应用后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意识改变、疲倦、腹胀、扑翼样震颤等不适,及时向医师报告,准确记录24 h尿量。每天测量腹围一次,及时检查生化,注意血钠、钾、氯等离子的浓度变化,防止电解质紊乱。[1]一般两类药物联合运用,少数患者同时加用呋塞米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顽固性腹水用多巴胺20~40 mg,呋塞米40~120 mg,腹腔内注入,每2日一次。利尿治疗以每天体重减少不超过0.5 kg为宜,剂量不宜过大,利尿速度不宜过快。观察腹胀减轻的情况,以作为调整用药剂量的依据;并注意患者乏力的情况,防止低钾的发生。

2.4 皮肤护理

患者腹部膨隆,皮肤干燥、水肿,黄疸时出现皮肤瘙痒,以及长期卧床等因素,易发生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所以加强基础护理显得更为重要。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完整性,给患者穿宽松的棉质内衣,温水擦浴,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衣,如有臀部、阴囊、下肢水肿,可用棉垫或水垫垫于此处受压部位,以减轻局部压力,改善血液循环[2]。定时协助翻身,1次/2 h,防止褥疮发生,翻身时动作轻柔,以免擦伤皮肤。如有皮肤搔痒不用手抓,及时给止痒处理,嘱患者勿用手抓搔。

2.5 腹腔穿刺放腹水后的护理

大量顽固性腹水应用利尿剂效果较差,一般给予腹穿及腹腔内注射药物,以利腹水排出。[3]术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腹水穿刺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穿刺放腹水的必要性,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术前嘱患者排空膀胱以免误伤,一次抽腹水不宜大于3 000 ml。穿刺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现象,观察腹水的颜色,抽取腹水标本,及时送检并做好记录。术后穿刺部位,应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用无菌纱布固定好,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如有溢液可用明胶海绵处置,术毕缚紧腹带,以免腹内压骤降。

3 健康教育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定期复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起居。注意休息及饮食质量,少食多餐,适度活动,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各种诱因。同时教会患者出院后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和保健,长期执行有关护理计划。定期来院复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讨论

通过将整体护理应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后,深刻地认识到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肝硬化腹水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大,但只要抓好其护理要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身心护理,就能促进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深刻地体会到患者的住院需求不仅仅是需要先进的检查仪器和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尊重、关怀、健康指导及心理安抚等。因此,护理者在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善于发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时分析,及时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对策,及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确实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临床好转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周廷梅,黄红兰,李安余.晚期肝硬化的护理体会.遵义医学院学报,2006,1(13):98-99.

篇9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45-02

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加快,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临床多数是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手术治疗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只有少部分才需要全身麻醉,其中多数是高龄老年人,且合并有较多的基础疾病;由于年龄大,血压高,或长期血糖控制、饮食限制等原因,术中不易配合,需要全身麻醉下才能手术,故做好针对性的护理非常重要。该文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0例患者拟探析在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全麻术中应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该院接收的70例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经过常规眼科检查、视力检查、裂隙灯等检查确诊为白内障;实施血糖监测并参照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裸眼视力0.05),对比性强。

1.2 方法

研究对象均实施全麻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护理及术前访视,安排同一名?o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患者对手术的相关疑问。然后应用胰岛素来控制患者血糖指标,合理搭配饮食,给予运动干预与指导。术前3 d指导患者使用抗生素滴眼治疗,术前采取相关眼药水散瞳,术后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实验组为针对性护理:①心理干预:术前由护理人员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与宽慰,让患者认识到消极心理会影响到眼压与血糖指标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不良心理会影响病情及手术效果,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及状态,按照患者个性特点及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安慰,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手术治疗[2]。②血糖护理:在患者围手术期严密监测血糖状况,告知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疾病基础知识、血糖控制方法,严格按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控制血糖,并指导患者通过饮食、运动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出现;控制患者术前空腹血糖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情况,用同一型号血糖仪和同一品牌的血糖试纸采集两组患者术前1 d、麻醉诱导前5 min、手术开始后15 min、术后气管拔管后30 min的血糖值;术后3 d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②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焦虑及抑郁情况[5],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均由患者自评分,每项共20道题,SAS评分>50分表示焦虑,SDS评分>53分表示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均数±标准差来(x±s)表示,用t检验做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糖分析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糖值分析,详见表1、表2。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分析

实验组SAS与SDS评分远比对照组低(P

3 讨论

当前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白内障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对患者的生活与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是临床治疗白内障的常用方法,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耐受性较差,且术前常因担忧手术效果及预后而出现负面情绪,影响手术过程。因此临床常需对部分特殊患者实施全身麻醉。但需注意的是,全麻会影响血糖的波动,因此术前控制血糖,并对患者当前情况进行正确评估、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糖等指标变化,合理使用麻醉药,非常重要。

篇10

【关键词】 临床护理 ;老年患者;沟通技巧

随着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同时老年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老年人自控能力差, 情绪不稳定, 很容易被一些负面情绪影响。易哭泣, 经常产生焦虑、抑郁、自闭、孤独感和对死亡的恐惧等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在与老年患者沟通过的程中, 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 采取有效护患沟通技巧, 将非常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医患关系。

临床护理工作中, 要了解老年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性格上, 首先,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 老年人一般都趋向保守, 固执己见。养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而且经常会出现“唯我独尊”的状态, 很难对生活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还有一些老年人行为、言语幼稚。其次, 老年人喜欢安静、害怕孤独。由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低于抑制性, 所以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由于老年人离开为之奋斗一辈子的工作岗位, 经常会有一种若有所失、孤独寂寞的感觉。如果患有老年性慢性病, 会更加重他们心情抑郁、焦虑。心理上, 老年人的身体老化与心理老化并不同步。一般而言, 老年人身体老化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心里老化的速度。身体老化很明显可以发觉, 但心理的老化从外表上是不容易看出来的;老年人个体差异比较大, 有些老年人记忆力不好, 丢三落四, 思维不敏捷, 有些老年人虽年龄大, 却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老化有密切关系。喜欢思考、勤于动脑的的老年人, 智力衰退就很少, 反之, 懒于动脑的老年人, 智力衰退的就特别明显。

临床护理中在与老年患者沟通过程中, 首先让老年患者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 要通过观察老年患者的言行, 理解他们的需要, 解除他们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其次沟通要到位和老年患者交谈时要能够抓住他们的实质问题, 做解释工作时必须保证解释的内容要正确, 态度和蔼, 给他们一种可亲可信的感觉。再次沟通要坦诚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 发现他们对自己的护理有意见或不理解时, 要以坦诚的态度对待老年患者, 不能以生硬的态度对待他们[1]。要容忍老年患者的烦躁和不理解。沟通也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手段, 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语言态度, 掌握语言的艺术, 充分发挥体态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 使其在治疗中起到积极作用。只有对患者进行敏锐的观察, 才能加深对患者性格的了解, 才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2]。

总之, 要充分认识到沟通的技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对待老年患者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避免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 只有使他们身心放松了, 才能积极配合我们做各项检查, 才能使我们的临床护理中作顺利进行, 使他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