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动力地质学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动力地质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动力地质学

篇1

关键词:学术管理;CDIO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汤卉(1960-),女,辽宁沈阳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文雪(1989-),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0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1年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1HYZX021)、黑龙江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46-02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机制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而成,主要表现为以行政权力为主、高度集权的特点。在CDIO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如高校仍继续沿用此种管理模式,必将阻碍CDIO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因为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太多地强调行政权力作用,严重忽视教学管理中教授专家参与的学术管理的权重。在CDIO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中,学术管理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教授、企业专家作为CDIO教学模式的参与和执行者,对高校和企业界联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策划、执行和落实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对CDIO学术管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CDIO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中学术管理的认识、把握是把握和认识CDIO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体现。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1.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组织及人员现状

纵观国内外各高校教学管理,起决定作用的权力主要存在两种:一以各级管理层中领导和执行人员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即高校党政部门行使的职权;二是以各学科、专业中著名教授、学者、专家为主体的学术管理,依托各种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职权。[1]高校现行教学行政管理组织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法定的管辖范围;(2)等级制基础上确定办事机构;(3)以红头文件和专职人员为基础执行行政管理。[2]现行高校教学行政管理组织分别集中在校、院、系(教研室)三级,通过三级教学行政管理组织行使教学管理权力,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运转和教学秩序的稳定。现阶段教学行政管理的专职人员的素质,如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不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缺乏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与管理才能,[2]尤其对CDIO教学模式及管理更是陌生,必须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引导他们有计划学习。

2.高校学术管理权力严重流失

高校学术管理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强调运用民主的方式、学术讨论的方式决策高校的学术发展规划和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中的重要问题,目的在于保证高校按学术发展规律办学。这种带有浓重学术团体式的民主管理在高校往往处于被支配地位,被行政权力核心的校级领导所忽视,教授专家除偶尔被咨询,在评聘职称中发挥极小的一点点作用外,参与学校教学决策、管理的机会少之又之。作为学术管理权力行使载体的学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学术权力最终体现的学术自由更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师不能享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自由。学生也难拥有自己独立自由的学习空间,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3]而CDIO教学模式倡导的就是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教学的主动性。[4-6]

3.现行体制下教师话语权严重缺失

在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师不仅受到学院、系、研究室等领导的管理,还要受到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调遣。通常要求教师按照各级领导、管理者制订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师只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在教学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决策中无地位可言,教师在教学管理与改革决策中失去本应属于他们自身拥有的话语权。教师的话语权仅限于面向学生的教学内容的语音。处在这种落后体制底层的一线教师面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院系(教研室)领导进行的诉求是苍白无力的,沉默木然是他们的生存状态。[7]由于教师面向权力部门的失语,长期处于被命令与调遣状态,使得他们参与教学管理与决策的机会极小。同时,现行教学管理体制在评价教师自身价值时不是取决于教学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多地取决其官位大小,然而获得官位的前提是对权力的尊崇和顺应,却不是学术建树,结果导致官位意识在高校中的蔓延和强化,促使更多的人关心权术超过了关心学术,追逐级别和职位超过了追求事业和学问。CDIO教学模式充分肯定教师的学术价值,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更激励教师尝试教学创新。

二、现代学术管理之内涵

“学术管理”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学术管理主要是指对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术事务与活动的一种管理。功能主要表现为实现高校教学学术管理目标,构建与此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学术管理组织机构,安排相关的学术管理人员,配置相关的资源,协调教学学术管理环节中的各个要素,保证学术目标最终实现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活动。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学术管理的对象是高等教育中的学术事务与活动;可以采用多种管理方式和机制 ;学术管理的主体由承担学术管理职能的人员充任;学术管理不只是指高校自身对学术事务与活动的管理,还包括高校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对有关学术事务与活动所发挥的某些影响和作用;学术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真正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8]

学术管理包括学术民主管理和学术行政管理两个方面。现代学术民主管理主要表现在:学术民主管理是一线教师的最基本权力,充分突出教师为学校办学主体的理念;学术民主管理的管辖范畴已集中到主要的学术事务上,如:学校的学术发展规划、招生规模、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任务的安排、科研活动及与学术工作密切相关的各项事务;学术民主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健全完备,运作程序规范、操作制度有章可循;学术民主管理与学术行政管理之间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前者负责主要学术事务的审议、决策,后者负责有关学术事务决策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学术民主管理的主体呈现多样化,已由高级教授的特权逐步转变为全校教学人员享有的一种权力,甚至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获得参与机会。学术行政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治校、教师治学的理念影响深刻且广泛;学术行政管理体系包办所有学术事务的管理活动,各级的学术行政管理机构与专职人员完备,是学术管理的权力中心;学术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上层学术行政管理部门,中下层主要负责学术事务的组织与实施;学术民主管理作为学术行政管理的辅助手段发挥着作用。[9]CDIO模式下的学术管理更趋向于学术民主管理,在学术管理中所占比重更大,更富有创造性。

三、基于CDIO模式之学术管理途径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强化学术管理决策

提高工科院校办学质量,培养CDIO型优秀光电信息材料专业方向人才,关键在于校内外多环节的实践教学的学术管理。CDIO教学模式涉及到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管理,应强化实践基地的学术管理,选派学术与管理水平过硬的专职教师全程负责,企业与学校联合成立相关的学术管理机构,学生在实践基地的一切教学活动由此组织负责决策。

2.树立学术权威,倡导首席教授专家负责制

学术权威是一种以教师个人的学术修养、成就、经验、人品等因素为基础的影响力。采取首席教授专家负责制,赋予学术权威足够的权力,包括教学、科研的发展规划与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人力、财力的组织调配等权力,充分发挥学术权威在CDIO模式学术管理上的优势,确保高校的学术活动健康发展。

3.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健全并完善CDIO模式下的学术管理机构,组建一支懂业务高水平的教学学术管理队伍是保证CDIO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学校长应牢固树立质量生存意识,强化CDIO教学质量管理,注意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工作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组建一支有驾驭全局及制订教学发展规划能力的决策队伍。制度是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与企业间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职能落实及正常活动必须有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作保证,这些规章制度应被视为学校的根本制度之一。

4.强化教风和学风,学术氛围弥漫校园

高校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教风和学风之纽带是“学术”,关键在教风。教风的好坏受制于教学学术管理。应当动员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合力,协同作战,通过各自的工作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在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的熏陶下,学术人员在学校教学学术管理中才能有主人翁责任感,主导作用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5.明确校企分工,确立正确的学术合作关系

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社会组织,注重社会效益。企业作为商品生产的基地,更注重经济效益,其参与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企业获得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两者在合作中,要明确各自的职权范围,有分工有协作但不可互相替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促进CDIO教学模式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高等院校CDIO教学模式的学术管理不是一般的高校学术管理,它是根据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等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需要承担教学工作的学术性职能。因此,重视CDIO教学学术管理,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对于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学术管理水平、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刘峡.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弊端看提高学术管理的地位和水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72-74.

[2]黎德山.学术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凸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7-159.

[3]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5-47.

[4]顾佩华,沈民奋,李昇平,等.从 CDIO 到 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5]顾佩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 CDIO 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李曼丽.用历史解读 CDIO 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78-87.

[7]陈锡坚.重视学术管理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J].江苏高教,

2002,(3):92-94.

篇2

关键词:岩土 ,工程, 勘察, 报告 ,编写 ,质量 ,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stage, content and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eparation of the report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 report, coding, and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有关岩土工程勘察

1.岩土工程勘察定义。岩土工程勘察就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

2.岩土工程勘察阶段。按其进行阶段可分为:可行性阶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补充勘察、施工勘察等。

3.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主要有: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最终根据以上几种或全部手段,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编制满足不同阶段所需的成果报告文件。

4.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与技术。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或技术手段,有以下几种:(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2)勘探与取样。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4)现场检验与监测。现场检验的涵义,包括施工阶段对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监理和质量控制。现场监测则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类荷载对岩土反应性状的监测、施工和运营中的结构物监测和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方面。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此项工作主要是在施工期间内进行,但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以及一些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应在建筑物竣工运营期间继续进行。

二、努力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

1.要具备牢固的地质地貌和工程理论地质基础理论方面,主要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工程地质方面,主要是土质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

2.要熟悉和把握有关的规范规程规范规程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技术的指南,具有很强的勘察工作指导性。对于国家的、行业的、省和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必须熟悉把握,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

3.要了解工作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勘察地段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尽可能地搜集并熟悉。对于邻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也要尽可能了解,以便在勘察工作中发挥其参考作用。

4.要把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只要明确了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方法,作出的工程地质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客观,提出的建议才能合理适用。

5.要切实保证第一手资料的质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勘察的最终成果。一份高质量的勘察报告,必须来自于高质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6.提高综合知识方面的技能。如基本的数理统计知识、文字表达能力、编图技巧、综合分析能力。

三、确保岩土工程勘察质量

1. 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科学的建设程序应当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不按原则办事,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一方面必须仰仗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全程化,采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保证勘察质量和投资效益最大化。 2.提高地质勘察单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培养良好的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避免出现地质勘察资料的失误。加强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认证,健全质量管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结构。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循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

3.建立审查、复核制度,对室内室外技术资料要有资深的专业人员进行审查和复核,敢于对钻探、土工试验结果提出质疑,并通过对相近建筑物的钻探资料对照分析,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必要时可重探可疑探点、可重做相关试验。

4.要根据建筑物的安全等级与场地类别,并结合地质历史(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与地形特色进行探点的布设,并按规范进行相应比例和数量的取土探孔和原位测试探孔的布置,避免漏探特殊地质现象。

5.勘察布孔。勘察与设计的接口:收到设计人的勘察任务书后,应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充分了解设计意图,不明白的地方及时与设计人沟通,存在疑虑的地方需向设计人提出。设计人往往有偏于保守的倾向,如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过高、要求一桩一钻、对桩基承载力提出过高要求等。由于岩土体始终是一个灰箱,无法彻底查清岩土体的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参数,在做与岩土相关的工程设计时固然要留有一定的安全富余度,但是必须在了解场地岩土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准确把握安全的尺度,采用过于保守的岩土参数,过高的安全系数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工程建设的极大浪费。做岩土工程勘察的人一般比做结构设计的人更清楚或者更容易把握场地的岩土条件情况,因此岩土工程师应当,也有必要提出意见供设计人参考。在勘察任务书与工程平面布置图确认无误后,勘察人员应到现场踏勘,了解场地情况,并提出勘察纲要供钻探等供外业使用。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GB50021-2001)

篇3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程序;技能方法。

前言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

一、如何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

1、要具备牢固的地质地貌和工程理论地质基础理论方面,主要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工程地质方面,主要是土质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

2、要熟悉和把握有关的规范规程规范规程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技术的指南,具有很强的勘察工作指导性,对于国家的,行业的,省和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必须熟悉把握,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

3、要了解工作工的地质情况对于勘察地段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尽可能地搜集并熟悉。对于邻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也要尽可能了解,以便在勘察工作中发挥其参考作用。

4、要把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只要明确了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方法,作出的工程地质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客观,提出的建议才能合理使用。

5、要切实保证第一手资料的质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勘察的最终成果,一份高质量的勘察报告,必须来自于高质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6、提高综合知识方面的技能,如基本的数理统计知识,文字表达能力,编图技巧,综合分析能力。

二、勘察工程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介入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正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或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制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序,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第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中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冲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三、勘察报告表论述的内容

1、地质地貌状况。地质地貌概况林地质结构,地貌形态,可能对建筑工程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等方面进行论述。

2、地基岩土层划分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A、分层原则。土层可按地质时代 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区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序,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且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或透镜体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的可作互层处理。B、分层编号方法,分层编号法有多种。

3、场地稳定性。场地稳定性评价应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A、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分,有无活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B、地震基本烈表。C、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如地形平缓程序,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D、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发展趋势如何。E、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下臣层,可液化砂土。F、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还应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提出建议。

4、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勘察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赋存特征,稳定水位,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应根据地下水试验分析报告综合判定。

四、图表编制要览

(一)主要图件的反映(1)神探点(钻孔)的平面位置图。表示的主要内容A,建筑平面轮廓B、钻孔类别,编号,深度和孔口标高,座区分出技术孔,鉴别孔,抽水试验孔,取水样孔,地下水动态观测孔,专门试验孔。C、剖面线和编号,冲面线应沿建筑周边,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较大的地工,应布设纵横冲面线。D、地质界线和地貌界线。E、不良地质现象,特征性地貌点。F、测量用的坐标点,水准点或特征地物。G、地理方位,对于较小的场地,一般仅表示A、B、C、F、G五项内容。标注地理方位的最大优点在于文中叙述有关位置时方便,此图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上补充内容而成。

(二)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有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顶深度,层顶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肝要取率,岩土联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地质柱状图上,第四系与下伏基岩应表示出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或1:200。

(三)主要附表,插表。(1)岩土试验成果表。按岩、土夫妇别分层,按孔号,样号顺序编制,每一分层之后列出统计值,如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大平均值,最小平均值。(2)原位测试成果表。分层按孔号,试验深度编制,要列统计值,并查算分层承载力标准值。(3)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按孔号,试段深度编制,列出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单位涌水量,水温和水样编号。

(四)合理化建议。勘察报告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结论与建议中给出。它是在对前期各项工作成果进行总结之后提出的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综合评价。(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地基各岩土层作为基础特力层持可能性和适宜性。934)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应建议桩型,桩状,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4)地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6)按照国家抗震规范要求提供建筑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根据工程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使勘察报告内容齐伍,重点突出,结论明确,合理适用。

五、结束语

掌握高质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才能编写出一份高水平的勘察报告,因此勘察报告的编写者,必须经常到施工现场掌握有关勘察情况,最好是参与现场编录工作,另外还要提高综合知识方面的技能如数理统计知识,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知识的运用,方能编写出高水平的勘察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S]。

篇4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目标;防灾减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56-03

我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198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下地矿类的二级学科,它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部分)、应用地球化学(部分)、应用地球物理、勘察工程等专业[1]。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又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081402)调整为工学门类下地质类的二级学科,它涵盖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勘查技术与工程(080104)和能源与资源工程(080110S)(部分)。修订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涵盖的行业和学科领域更广泛。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领域除传统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外,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城市建设、能源与资源等各类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基础工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地热勘探开发、边坡支护、地下管线非开挖铺设、地下空间开发、地源(或水源)热泵的利用、钻孔法采矿等工程领域,服务领域已从单纯为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探服务,扩大到为整个地球科学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国家战略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众多领域服务[2]。

目前我国有53所高校开办有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3],但是,由于本专业涵盖的行业和学科领域广泛、各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都存在一定差异。(1)一些办学较早的学校在专业方向上仍然保留了老专业的特点,如以应用地球物理为主要方向的代表性学校有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安大学、大庆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为主要方向的代表性学校有东北大学、吉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2)以某一个老专业为主要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添加了某些其他方向的课程,以适应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新要求,如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为主要方向,添加部分岩土工程方向课程的代表性学校有:合肥工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西北大学、贵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为主要方向,添加部分勘察工程方向课程的代表性学校有: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3)还有的学校是开设新的方向,如岩土工程方向,代表性学校有: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城建学院等。

从上述来看我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办学方向不同,学校各具特色,同时也显示出了同一专业各个学校专业定位、培养方向、目标、要求不统一,课程设置、学时比例不相同,都是同一个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但是所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却不大相同,专业知识内容差别较大。造成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涵盖面太广,涵盖了以前的四个专业,而这四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相差十分悬殊。

我校早在1985年就开始招收工程勘查专业“工程地震方向”中专班学生,随着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为适应国家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要求,2002年经国家批准开设了大专层次的“工程地震与工程勘察专业”。2006年勘查技术与工程成为我院首批本科专业之一。2008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开始招收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专业是为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震害防御”体系服务的,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调查表明,全国每年需要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专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为此国家实行了注册地震安全性工程师职业考试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专门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高校,我校开设以工程勘察为基础、以工程地震为特色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可谓应“震”而生。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许多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简单地讲就是培养什么人,即对所培养人才规格进行界定和规范的过程。所谓规格,是对一定的产品质量所作的要求或制定的标准[4]。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一致,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现有资源和优势,体现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学校总体要求与专业建设思路相结合,从自身的优势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科学定位,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体现防灾减灾特色,制定了防灾科技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和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系统地掌握勘查技术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建设各领域。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大学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水平[5]。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6]。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职业的直接适应性,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时能够接触与职业、行业相关的实用型、应用型课程。对理论基础的要求是“广、浅、新、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指导性原则意见,以及我校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目标定位,构建了体现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做到整体优化,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方案规范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各教学环节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制的要求,科学处理德智体美诸方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和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教育目标和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主次和层次、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确定合理的时间比例,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3)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重视基础教学。从学科专业自身发展出发,综合考虑社会和行业发展对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强课程内容和体系的统筹与协调,相近学科和专业之间搭建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夯实学科基础,做到可持续发展。(4)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培养目标,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处理好先修课和后续课的顺序关系,注意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效率,控制总学时数,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5)面向工作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相对减少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在实践中真枪实干,获得实用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工程素养。(6)体现“突出特色”的培养思路。不同的大学之间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办学传统以及其他相关条件,形成一所学校的、一个学科或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差异性的课程体系。通过特色课程与特色专业的构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适应性人才。要办好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必须依托行业优势,突出防灾减灾的专业特色,培育与其他高校相比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依据上述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明确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任务,以及各科课程间的界定和联系。课程体系设置在横向上,打破学科分割,将全部课程按模块分类,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等。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是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课程[7]。占总学分比例36.48%,公共基础课程分两类,一类是大学生基本素质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语文、体育课程等,主要让学生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保证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素质。另一类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为学好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基础课与专业课联系的纽带[8],是为在专业课程中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占总学分比例的18.89%。与同专业兄弟院校相比,依托我院力学学科的优势,加强了该专业力学基础课程群,依据循序渐进原则系统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本专业今后从事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

3.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为使本专业的办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本专业从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勘察”向“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转变。开设这类课程遵循面向工作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让学生掌握本行业目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占总学分比例17.74%。专业课程分两类,一类是专业必修课程群: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与环境物探、工程动力地质学、强震观测、工程地震学等,其中强震观测、工程地震学为本专业特色课程,是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4.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占总学分比例18.78%。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人文社会实践、自然科学基础实践、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实践和专业生产综合实践四大模块,实践形式分为课内分散和集中实践。所有实践都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1)人文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报告及讲座、社会调查与实践等。(2)自然科学基础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实验。(3)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结构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工程测量实习(1周)、专业认识实习(2周)、普通地质野外实习(4周)等。(4)专业生产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岩土工程勘察综合实习(1.5周)、工程与环境地震探综合实习(1.5周)、工程地震学综合实习(1周)、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周)、岩土工程课程设计(1周)、毕业实习(4周)等。

5.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为了丰富学生的专业外延知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从事相关专业提供知识储备,以了解相关专业的角度出发,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任意选择,该模块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占总学分5.43%。

6.素质拓展模块。素质拓展内容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健康教育、社会调查与实践、人文报告及讲座、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和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通过鼓励积极参与各项实践与活动培养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要求学生完成5学分。

四、结语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侧重,体现同一专业具有不同的特色。本文结合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现有资源和优势,结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新构建,使学生在知识、素质、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对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培养更多、更好具有防灾减灾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勇,隋旺华,等.教育部工科地质类专业目录设置的剖析与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4,(4):10-12.

[2]王贵和,夏柏如,等.我校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教育,2005,(2):38-41.

[3]夏庆霖.关于深化我国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4,(4):21-23.

[4]郭桂英,姚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60.

[5]张亚丽,陈秋生,王根顺.试论我国近代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及特点[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3):90-93.

[6]崔颖.高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