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供应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资源供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矿山资源 测绘综合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对于生产矿井而言,矿山测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很多矿山的测量设备效率低,误差大,精度低,严重老化,成图仍为手工绘制,仍采用传统的模拟测量仪器,而且一些矿山自行购买的测绘仪器,不完善也不配套,其弊端逐渐凸显。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全站仪的普及,地形图的成图方法 也开始由传统的白纸法成图逐步转向数字测图。数字测图尤其是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几乎占据了大多数的地形图测绘市场。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介绍综合技术中的几种先进的技术在矿产资源中的应用。
二、先进测量仪器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例如,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精密测距仪、光电测距仪等很多先进的测量仪器给矿山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改变了过去矿山测量钢尺拉边、经纬仪测角度等作业方法,给矿山测量向数字化、自动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全站仪的产生和应用是矿山测量中的一大变革,给矿山测量作业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精力和时间。目前全站仪在矿山测量中已被广泛的应用,它是集电子经纬仪和测距仪的优势为一体的先进仪器,是光电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发展的光电测量仪器,它性能稳定,操作简便,可以使用电子手簿和计算机进行数据通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全站仪为基础,可以把矿山三维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的矿山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建立起来,将传统的繁琐计算、手工录入、手簿记录等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取代。再者,在实施矿区土地复垦、矿山地表移动检测工程等方面,全站仪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全站仪替代传统的测量仪器,在矿山测量中进行日常的测量工作,不但保证了精度,减少了开发,而且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益。
在矿山测量中陀螺经纬仪是另外一类主要的测量仪器,新一代的陀螺经纬仪可以连续、自动的对陀螺的摇动进行观测且能对外部的干扰进行补偿,由微机控制,观测精度高、时间短。
矿山测量中,空间信息技术是实现现代任务的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就是在矿山测量中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性结构,以其他测量仪器和3s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基础。
此外,还有其他如数字化仪、激光指向仪及其相关的测绘技术等的现代测绘仪器也都在矿山测量中得到了应用,且基于这些技术,形成了很多矿山测量专用的仪器,成为了矿山测量的现代技术和仪器。
三、GPS定位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成图软件和遥感RS、电子设备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只是为了缩短成图周期,加快测量成图速度。随着计算机成图和外业数据采集有机结合的快速发展,成图的可操作性不断增强,成图精度明显提高,自动化也大大加快。当前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使全新的数字化矿图具备了将传统成图模式代替的可行性。尤其是80年代以来,测绘定位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给工程测量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我国变形监测、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等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实验与应用,不受气候条件和时间影响,具有费用低、效益高、精度高的优势。在矿山测量中GPS主要是建立高精度施工控制网,便于使用这些网点的坐标直接获取并达到高精度的测量数据。
四、数字化绘图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1、基本的矿山数字测图作业方法
当前,矿山井下数字成图所使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现场数字测图;二是原图数字化。其主要的作业过程可以平均分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输出地形图的数据。
(1)现场数字测图
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作内外业一体化的数字测图,可以在井下直接使用现场数字测图的方法。精度高是使用这种方法所得到数字地图的特点,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就可以把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重要地物精度控制在5 cm以内。但其的缺点是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比较大。
(2)原图数字化
这种方法只需要配备绘图仪、数字化仪和计算机。具有因为数字化软件的支持,所以能够对数字成果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获取。具体的实现方式有两种数字化:扫描矢量化数字化和手扶跟踪数字化,其中前一种的数字化方式要比后一种的数字化方式效率高,精度高。
不过,由于受到数字化过程中和原图精度所产生的各种误差的影响,使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数字地图精度,其精度和原图相比比较差。为了通过这种方法能获取比较精确的数字地图,可以使用补测和修测等方法,对一部分地物点的精确坐标进行实测,然后再用这些点的坐标将原来的坐标代替掉,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有图的精度得到提高。此外,随着实测坐标的不断增加,地图的不断更新,还可以再提高地图的精度。
2、数字矿图的优势
数字化矿图也称作数字矿图,具有以下优势:
(1)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衍接,能够给土地复垦、环境保护方案的优化、矿区运输路线的优化、矿山发展规划的优化提供准确、快速的决策依据。我们应当在矿山测量中使用“数字”说话,增强精度意识。数字化与矿图的紧密结合,会使矿产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展,使矿山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2)能够以图形文件形式把各种矿图存贮在计算机外存贮器中,能够按照需要简易的转换为数据结构,给矿山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矿图数据库的建立做好作技术上的准备。
(3)能够实现一测多用的目的,对各种比例尺图纸进行派生和连续更新。
不受图纸变形因素的限制,精度高且均匀、技术先进、效率高。
3、数字化绘图技术的应用
地面建筑物和矿区的回采工作面、各种巷道、井下矿物产状及地质条件、地面的地貌、地物之间的关系均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们随着勘探、建井、开采的进行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及时的、正确的、科学的将它们反映在各种图纸上就是测量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这些图纸统称为矿图。矿山测量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就是矿图的测绘和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常规的成图方法产品单一,成图周期长,具有大量的绘图和室内数据处理工作,是一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艰苦工作,很难与现代矿井建设和生产的需要相适应。同时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土地被破坏。矿区环境和土地的破坏,在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对整个矿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矿区资源环境。怎样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决策,决定了如何使矿区开发的最大效益得到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的发展,井下和地面的工程、设备、设施、建筑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是矿山的一个显著特点。过去的成图手段已经难以与现代矿山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协调采掘、管理贮量、安全管理、组织生产的要求相适应。矿图数字化即将矿图转化为数字信息,以上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成图、管理得到解决,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手段能够对井下和地面的空间关系进行及时的掌握,给矿山企业提供准确、快速的决策依据。
五、结语
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方向的转变,矿山测量科技的发展也很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矿山测量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为:测量数据传播和应用的社会化、多样化及网络化;测量数据管理的规格化、标准化及科学化;采集与处理测量数据的数字化、实时化及自动化。在矿山测量中,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数字化测绘技术、GIS技术、RS技术以及GPS技术等将被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谷大勇:《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硅谷》2008年14期
篇2
【关键词】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势;实践;机制
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及物质能量流的载体,其后续产品状况及其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分配中的运行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息息相关。加强和完善矿产资源宏观调控,认清调控形势,总结调控实践,建立调控机制,对于新形势下构建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产资源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深入推进,矿产资源保障压力日益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凸显,矿产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势紧、任务重。
1.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保障压力加大
一是矿产资源储量呈减少趋势,从国内已探明储量来看,我国45个主要矿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仅9种,其中铀、铁、锰、铬、铜、铅、锌、铝土矿、镍、铂族金属、金、钾盐、金刚石等13个紧缺矿产的供需形势尤为严峻,国内保障能力不容乐观。二是矿产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37.5亿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22%;其中,石油消费量达到5亿吨,比2009年增长30%。我国精炼铜、铝、铅、锌、镍、锡的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三是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高。2013年我国铝土矿、钾盐对外依存度超过50%,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逼近60%,铜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铬对外依存度高达97%。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偏低,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尾矿利用率不到10%,采、选、冶总回收率比国际水平低10%至20%。二是矿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当部分矿山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低层次的原料生产和加工端,出现初级产品出口与深加工制品进口并存的现象。三是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大,全国每年各类矿山排放废水30亿吨,排放废气5400多万立方米,矿产开发产生的废石、尾矿、废渣等固体废物以每年约10亿吨的速度增长。
3.矿产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
一是矿产资源配置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增强,金融资本对矿产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矿产资源的投资需求和财富需求影响和冲击着对矿产资源的实体需求,并通过预期和反身性机制影响矿产资源供需和全球均衡。二是全球矿产品市场垄断程度加剧,一些跨国矿业公司控制了全球大多数优质资源、储量和产能,极大增加了供应风险。例如,淡水河谷、力拓及必和必拓三家公司铁矿石出口量,智利国家铜业、必和必拓及英美资源三家公司铜矿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比重均超过60%。三是以矿产资源定价权为核心的全球矿产资源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一些矿业发达国家和国际大型矿业集团,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获得国际矿业资本市场和矿产品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形成矿产资源价格垄断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在国际矿业市场上缺乏定价权,包括稀土、钨等优势矿产资源贱卖现象十分严重,贸易争端接踵而至。
二、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探索与实践
自中央赋予宏观调控职能以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实践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成和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在保障矿产资源供需平衡、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引导矿业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1.完善供应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
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探索完善资源供应政策、保障矿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和监测统计工作,统筹调控矿业权投放数量、结构和时序,实行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出台矿产品收储计划,启动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工作等,不仅有效保障了国民经济运行对矿产品的需求,而且有效抑制了部分工业行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促进了结构调整。
2.加强规划管理,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布局
规划是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是调控总量与结构最有力的手段。当前我国正积极研究编制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首次颁布实施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四级三类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已经形成并全面落实。通过规划实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积极推进,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资源供需保持了基本平衡,矿山结构和布局得到了优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
3.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现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是维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也是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2005年以来我国全面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行动,2009年起又开展了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行动,打击无证勘查开采,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年度检查制度,开展“三率”检查、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等。通过整规、整合工作的开展,治散、治乱、治本取得重要进展,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矿山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篇3
矿业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世界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矿业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以国家支持为手段,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以获取最佳的资源和最高的回报。矿业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矿业资金跨国流动,矿产资源跨国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矿业公司跨国兼并和跨国上市,大型矿产勘查和开发项目多国多家公司联合投资,以及矿业信息、知识、技术和管理国际共享等。矿业全球化的结果是:跨国公司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勘查和开发目标;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再分配;国际矿业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和跨国矿业公司对世界矿业和矿产资源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矿业公司间竞争更加激烈,全球范围内,以矿业公司相互兼并和私有化等为标志的矿业结构调整继续向纵深发展。
目前全球矿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即以大型跨国矿业公司为主体在资源国勘查和开发矿产资源,在全球营销矿产品。主要表现在:
1.跨国矿业公司对全球矿产资源高度控制。当前,占世界人口不到1/4 的发达国家,消耗了全球3/4 强的矿产资源。发达国家大多数矿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是发展中资源国的几倍到10 几倍。离开发展中资源国丰富、廉价的矿产资源供应,西方大国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持续。目前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的资源供应基地。这一切都是在矿业全球化的旗帜下靠跨国矿业公司的全球经营来实现的。
2.跨国矿业公司对资源国资源的控制主要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控制来实现。美、加、澳、英等工业化国家的矿业公司及这些国家的矿业配套市场,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矿业没有真正市场化,在全球化来临和市场经济来临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就使美、加、澳等工业化国家的矿业公司,在新的全球化机遇来临时,借助于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一切优势,得以迅速地扩张。跨国矿业公司根据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全球配置资源。资本和资源潜力主宰着整个矿业跨国经营的分布格局,即矿业跨国经营是从资本丰富的国家或者说是从可以便利取得资本的国家流向资本相对贫乏但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
3.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矿业勘查开发的热点地区。世界矿业全球化、私有化以及矿业并购活跃等使矿产勘查开发的地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加之发达国家环保、资源税等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全球矿业重心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西方矿业公司在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矿业投资一直占有较高比例。
矿业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矿业及其企业,无论其是否选择跨国经营之路,都将会遇到毫不留情的来自各国的竞争者,都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世界矿产资源的竞争当中。只有抓住机遇,主动出击,才能在世界矿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势必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站在全球一体化的高度,来重新制订自己的资源战略。一方面我们国内的资源很难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压力、可利用资源量、资源体制机制的束缚都成为制约我们立足国内发展资源产业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瓶颈),另一方面国际矿业公司正在大举进入中国,用他们的跨国身份,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势必会失去定价权和谈判话语权,当我们的资源高度依赖进口,或依赖国际矿业集团的再分配时就会出现丧失市场主导力,整个产业就将面临被国际资本控制的危险。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快速增长与部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之间存在矛盾。石油、(富)铁、(富)铜、优质铝土矿、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东部地区地质找矿难度增大,探明储量增幅减缓。部分矿山开采进入中晚期,储量和产量逐年降低。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仍较突出。矿山布局不够合理,探采技术落后,资源消耗、浪费较大,矿山环境保护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区域之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平衡。西部地区和中部边远地区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制约了资源开发。四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探矿权、采矿权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需要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宽。五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短,主要以采选为主,后续深加工没有进一步跟进,高附加值产品少。
中国矿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一是历史遗留的诸如生产集中度过低、冗员过多、负债率过高、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二是企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方面的种种问题,如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管理水平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其直接后果表现为中国矿业不能优化运作,管理层次多、效率低,科技开发实力成长缓慢,成本降低不如人意,市场开拓动力不足,这一系列问题将使我们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国内矿业企业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矿业全球化将继续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外国投资者开放,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加入到全球矿产的勘查开发和营销当中。同时,矿业全球化的发展将使矿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那就是土地和资本的优势地位会逐渐弱化,人的主观能动性渐渐取而代之,这意味着未来矿业企业的成功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
一是实施集团化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以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矿业是对外开放比较晚的部门之一,在找矿技术上,我国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经营管理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操作实践与市场经济实践有很大的差距。通过战略重组,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内部实现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在资源、投资、资产、资金和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健全机制。构筑符合国际惯例和公司法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近期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做好矿业企业的重组与联合工作,发挥集团的总体实力优势。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矿业企业之间的联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中国矿业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坚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的战略。通过资源优化、技术改造、体制改革和加强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以便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减员增效,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等措施。
三是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市场营销能力。现在外国大公司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内资源市场的批发和零售,中国矿业企业必须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巩固和增强国内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能力。如改革产成品销售体制,稳定和扩大批发,大力发展零售等。
四是改革科技进步体制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之一就是技术,凭借技术壁垒,他们可以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创造出质量更好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必须立足自身,加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篇4
关键词 河北省矿产资源;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前沿面理论;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 TD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73-05
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特定社会生产资源配置机制作用下,生产资源在产业内部合理分配程度。据科内尔德短缺与滞存同时存在的原理,行业微观组成部分――企业可通过积极进行瞬时调节和长期调节达到生产要素最佳组合,进而实现企业或行业内部生产资源有效配置。研究企业或行业的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显化企业或行业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发现企业或行业的资源配置问题,提出对策,实现行业内部的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节约生产资源,提高企业或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率。
河北省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依赖程度高,万元产值耗矿量高达6.64 t。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表明,99%的一次能源,87%的工 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都取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已成为支撑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显化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发现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优化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期促进河北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1 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其均值动态分析
1.1 样本行业及其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在国内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和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矿产资源的背景下,文章选取河北省12个与矿产资源直接相关的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上述12个行业前5个是矿产资源的主要产出部门,而其他7个是矿产资源的主要投入部门。因此,分析其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透视河北省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产要素的投入指标要求较全面的反映行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而组成行业的微观企业,其投入由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可以量化的要素构成。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文章选取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销售成本3项指标作为生产要素的行业投入指标。
产出指标要求较好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再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文章选取工业增加值和利润作为产出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中已剔除了中间产品价值,能较好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利润指标代表了企业或行业的生产收益状况,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指标。
1.2 投入资源的配置效率测度方法
根据以上四个效率测度函数,我们可以得出投入资源的规模效率、投入资源可处置度、投入纯技术效率和投入综合效率。投入综合效率是某特定行业相对于其他样本行业的整体效率,其值由各行业投入规模效率、投入可处置度、投入纯技术效率的乘积得出,因此综合效率的值实际受前三个分解效率的影响。规模效率是某一生产点与其规模有效点比较,规模经济性的发挥程度;投入可处置度是与要素的自由处置状态相比存在要素拥挤现象时生产效率的发挥程度;投入纯技术效率则反映了企业或行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相对于其他样本行业的水平。
投入规模效率函数为Si(xk,uk)=Fi(uk,xk│C,S)/Fi(uk,xk│V,S),如果规模效率为1,则投入压缩后得到的技术有效点规模收益不变或者说该点在规模收益不变且要素自由处置的等产量线上,即规模完全有效;投入资源可处置度函数为Ci(xk,uk)=Fi(uk,xk│V,S)/Fi(uk,xk│V,W),如果可处置度等于1,则说明对于(xk,uk)不存在要素拥挤现象,相反,小于1,则存在拥挤现象;Fi(uk,xk│V,W)剔除了规模和处置能力的变化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因此等于投入纯技术效率。投入综合效率为Fi(uk,xk│C,S)=Fi(uk,xk│C,S)•Si(xk,uk)•Ci(xk,uk)。
1.3 样本行业投入资源配置效率的非参数测度及其均值动态走势
2 样本行业投入资源配置综合效率的动态变化分析
2.1 宏观政策影响分析
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并决定着企业或行业的投资规模以及经营行为,而企业或行业的投资规模以及经营行为又直接影响了行业的投入资源配置效率。从这一逻辑推论,1997年以前,我国经济在1994年实现软着陆,此后,国家的整体宏观调控政策较稳定,企业或行业处于平稳的发展期,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下,河北省的行业效率处于较为稳定时期。而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诱发了河北省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但众多大型项目的同时期上马引发经营成本的增加,而项目的建设需要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不能为行业贡献利润,而使得行业的投入效率发生急剧下降,与此同时,行业投入的迅速增加不可避免的会引发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滞后效应,这也是行业投入配置效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别由1997年的27.61亿元和29.54亿元迅速增至2000年的45.3亿元和45.3亿元,但同时其利润也由4.55降至-2.35。该行业的投入效率也由1下降为0.383 515 64。此后,伴随新建项目的投产和管理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行业的经营状况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综合效率在2003年到达了0.827 466 23的水平。
与上述原理相同,2005年之所以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综合效率再次发生大幅度的 下降,主要政策层面原因可能是伴随河北省一号项目――曹妃甸工程的开工建设和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提出(将冶金工业和石化产业建设成为省支柱产业),河北省开始新一轮的矿产资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热潮。项目的投资收益在短期内并未显现,所以引发了2003-2005年矿产资源行业投入效率下降。
2.2 中观行业效率结构影响分析
对1997、2000、2003和2005年四个典型年份12个行业的综合效率进行逐年对比后发现: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个行业的综合效率走势在四个典型年份与总体走势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说此类行业是决定矿产资源行业整体综合效率走势的决定性行业,文章将其定义为a类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3个行业,在四个典型年份的综合效率走势呈现出前三个时期的效率基本维持不变,但在2005年都出现了较大跌幅,这种趋势与总体趋势具有半一致性,文章将其定义为b类行业。至于其他两个行业,文章作为特例暂不予分析。
2.2.1 a类行业效率结构分析[FL)]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a类行业的典型行业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投入资源配置综合效率之所以会在2000年和2005年发生变化,从效率结构上来看,主要是由于该行业的投入规模效率发生了巨大变化。该行业属于国家基础设施行业,其规模经济性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较大。由于其价格政策刚性的原因,该行业在1997-2000年虽然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同时其利润的增加相对其它产业却较慢,出现了相对的不规模经济性,所以出现规模效率的下降。随后的上升则是因为相反的原因。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投入资源配置综合效率之所以会在2000年和2005年发生变化,从效率结构上,1997-2000综合效率的变化,是因为投入资源的可处置度的下降。 分析其投入产出数据,该行业2000年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分别比1997年增加17.69亿元和47.51亿元,但同时其销售成本却增加了88亿元,可见该行业随着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销售成本急剧提高,形成伴随生产规模扩大的生产成本的拥挤现象。2003-2005年综合效 率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投入纯技术效率的下降,该行业尽管在此期间,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投入继续迅速增加,但其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进,销售成本的迅速增加和利润总额的迅速下降,与其他行业相比,该行业通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的潜力还很大。其他五个行业出现效率波动的制约因素也主要是在于以上三个分解效率的变动,其变化原因分析类似。
2.2.2 b类行业效率结构分析[FL)]
由表3中数据可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005年的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投入的纯技术效率,说明与其他行业相比,其规模效率和可处置度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则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5年投入资源的配置综合效率的制约因素主要是规模效率,同时也可以发现,该行业前几年综合效率的制约因素一直是规模效率,结合行业特点,这一现象可以从资源可得性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由于受到资源约束的制约,即找矿和采矿的发展进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该行业即使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其规模经济性短时期内也无法得到改进。同时对附表3中b类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能很快发现三个行业的一个共性,那就是三个行业在2005年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增长率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其利润并没有发生相应比例的提升,在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解释b类行业的效率波动。
3 提高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措施
3.1 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度,提高开采冶炼技术,加强区际间 联系,进而使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实现规模经济
将表2和表3的效率分解数值综合来看,行业的规模效率是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综合效率的第一制约要素。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度可以从广度上进一步挖掘河北省矿产资源潜力,加大资源可得性。而针对河北省乃至我国贫矿多、富矿少的严峻现实,提高开采冶炼技术可以使原来不能开发的矿山变为有用资源,从而在深度上挖掘河北省矿产资源潜力。此外,还可以加强区际间联系,充分利用好周边省份的矿产资源。如山西、内蒙的煤、铝、稀士、石膏等;辽宁、山东的金刚石等;甚至可从国外引进铜、钾盐等急缺矿产品,以增加河北省矿产资源可得性,实现矿产资源行业的规模经济。
3.2 注重资本结构的合理化及要素搭配,进而提高投入资源的可处置度
综合表2和表3中的效率分解数据可发现,在综合效率的分解三要素中,可处置度对综合效率的影响紧跟规模效率的影响排在第二位,说明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近年来在资本投入迅速增加的同时,没有处理好资本的结构和资本的高效使用等问题,造成了生产资源的拥挤现象,进而影响了综合效率的波动趋势。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生产资源的拥挤现象,提高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经济效率的重要步骤。
3.3 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刺激高新技术的应用
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在保持资本投入不变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进而提高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提升行业综合效率。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在2005年的纯技术效率严重制约了行业的综合效率,说明该三个行业在生产技术上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3.4 [JP3]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要有计划性,不能搞“突击工程”[JP]
在b类企业的分析中,该类型行业正是因为2005年突然注入了大量资本,从而引发了规模不经济,低处置度等问题,使原本平稳的行业经济效率发生了大的跌幅,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就充分说明,企业投资要保证连续性和计划性,这样企业才能实现不同投入资源的比例合理控制和确保生产技术的可行性,进而确保行业经济效率,最终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缓解国内资源形式的严峻局面和实现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孙魏.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前沿面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Sun Wei.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Resource Allocation:Production Frontier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Pre ss,2000:6.]
[2] 徐琼.区域技术效率论[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5:7. [Xu Qiong.Regional Technical Efficiency[M].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5:7. ]
[3] 韩松等.几种技术效率测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 [Han Song.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everal Technical Efficiency Calculation Methods[J].China Soft Science,2004,(4).]
篇5
1 湖北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1.1 成矿地质条件
湖北省跨越秦岭褶皱带和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区。以襄北深大断裂(即房县-襄樊-武穴-线)为界,以北为秦岭褶皱系,地质构造复杂,发育一套晚古-中上元古代的中深-中浅变质岩系,并分布有变质-交代型及同熔型中酸性花岗岩体以及基性-超基入体。热液活动广泛,成矿条件有利,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磷、金、银、铁、金红石、重晶石、大理石、花岗岩等;以南为扬子准地台,发育一套稳定性地壳沉积物。鄂东南和鄂西地区为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沉积地层。而鄂中地区阻汉平原为一套覆盖在古生代褶皱之上的新生代红色砂页岩。鄂东南地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具有有利的热动力成矿条件,形成了铜、铁、金、铅、锌、硫铁矿等黑色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鄂西地区以磷、铁、金、银、钒、煤、硫铁矿、石墨为主。鄂中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岩盐、石膏、芒硝等矿藏。
1.2 矿产储量
湖北省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为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能源资源较为短缺外,其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产类型多,矿种齐全,资源量大。其探明矿产种类和储量居全国第九位。已发现的137种矿产中,金属矿产49种,非金属矿产76种,能源矿产9种,水气矿产2种。主要优势矿产磷、铁、铜、岩盐、石膏、水泥、石灰岩等40多种已探明储量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其中磷、金红石、硅灰石、石榴子石和泥灰石等5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金、汞、锰、钒、镍、铊、钼、独居石、磷、水泥、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耐火粘土、蛇纹岩、碘等矿储量居全国前7位。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相对集点。石膏、岩盐、钙芒硝、石油集中分布在鄂东和鄂西两地,尤其是鄂西、铁矿占全省总储量和的72%,磷矿占90%以上,硫铁矿占75%以上,锰、汞、石墨、银金矿、银钒矿等几乎全部集中分布在鄂西。全省有57种矿产资源储量列居全国前十位,全省保有矿产储量潜在总值14728亿元,人均矿产储量潜在总值2.48万元(覃家君,2006)。
1.3 矿石质量及结构
湖北省矿产中部分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品质优良,富矿多。如金属矿产中的铜矿(富矿占61%)、矽卡岩型铁矿;非金属矿产中的盐矿、石膏、花岗岩、大理岩、萤石、石墨、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等。而铅、锌、锰、镍、钒、铬等金属矿产和磷、硫、铌、钽、稀土等矿产则以贫矿为主。在矿床组分上,伴生矿产多,往往共生有多种矿产和伴生有用矿物和元素,若能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可以使一矿变多矿,大大提高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如鄂东南的铜铁矿床,伴生有锂、铷、硼、碘、溴等。
1.4 矿产分布及其组合
矿产分布不均匀。主要矿产储量分布相对集中,而且矿产配套较好,有利于形成规模开发。如铁、铜矿产主要分布于鄂东南地区,又有冶金辅助原料(熔剂石灰岩、白云岩、萤石及冶金用砂岩等)配套,从而形成武汉-黄石-鄂州冶金工业走廊。又如盐、石膏、芒硝、石油主要集中于江汉盆地,而磷矿、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产集中分布于鄂西南地区。因此在鄂中建成了石油化工、盐化工等化学工业基地,在鄂西南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及建材工业基地。鄂西北地区的银金矿、金红石矿、重晶石矿、磷矿等矿产资源分布使得本区有可能成为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矿产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大宗矿产多,高值矿产少;传统矿产多,急缺矿产少;难选冶贫矿多,易采选富矿少。(2)矿山规模偏小且分散,矿山对资源占有量大,开采量小,可供规划开发空间狭窄;(3)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经济社会效益欠佳;(4)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5)政策法律环境欠佳,矿产资源资产效益低下,资本扩张和引资能力较弱;(6)国有矿山企业比重偏大,乡镇集体、个体矿山管理水平偏低,过于关注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链短,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因子偏小。
2 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
2.1 基本思路与设想
(1)以中部崛起和率先发展战略为契机,紧紧围绕湖北省“十二五”计划纲要,超前准备,加强勘查,统筹规划,合理开发;
(2)发展传统优势,增强资源储备,拓展新兴领域,加强国家急缺和市场急需矿种勘查与开发;
(3)扩大改革开放,加速引资勘查,立足“找大资源,办大矿”的原则,力求做到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2 总体布署原则
新一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可表征为: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重要矿产资源和适合在省内进行适度深加工的矿产品,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增大本省的GNP总量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1)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湖北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支柱地位,是整个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石;(2)以几个重点资源富集区为矿业开发的增长极进行基地建设,是推进和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目标的关键。湖北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经济结构现状表明,湖北的矿业发展只能沿几个重点资源富集区和交通干线展开,形成产业发展极带动其他产业发展;(3)产业协调发展应重点抓好的工作,一是全面资源开发与资源富集区的重点开发,二是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优势导向和市场优势导向,三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湖北矿业发展的资金积累除国家重点项目投资外,主要依靠省内矿业自身积累转换调节,因此,应以发展在矿业支持下的能源一重化工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协调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以矿业为先导的产业环链和产业集群。(4)实行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战略方针。针对生态基础脆弱,强度开发已造成资源环境不协调的现状,加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协调力度。
2.3 战略目标期望
根据湖北矿产资源特色及区域成矿条件,在充分考虑市场潜力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开发优势矿产为重点,加强新兴特色矿种勘查,增强资源储备。(1)建立两个具全国意义的国家级矿业开发基地:一是鄂东南铁、铜、贵金属产业基地;二是鄂西磷及磷化工产业基地。(2)建立一个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后备基地,即鄂西北地区稀土、贵金属(银、铂钯)为主的后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3 实施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的路径选择
以省委、省政府实施中部率先和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契机,实施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在产业导向和布局上,应充分发挥本省能源及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
(1)强化地矿工作的基础地位,加强矿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软、硬环境,这是关系矿业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大力加强地质勘查,尽快改变地质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不断寻找和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质矿产资源,为矿业开发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这是地质勘查与矿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着力点。
(2)湖北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再加上长期以来对矿产资源开发未能遵循客观规律,进一步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矿产开发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制约,成为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湖北矿业发展要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和方针,走“生态矿业,绿色矿业”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省情的资源导向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3)大力调整矿业结构。当前和近期内,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勘查与开发并举,以勘查促开发”的方针,加大矿产资源勘查的力度,尤其是重点矿种的重点资源富集区的矿产勘查力度,确保矿产开发有充足的资源基础;二是重点加强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三是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尽快改变以销售“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局面,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与增值;四是优化矿业布局,提升矿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正确处理铁、铜、磷、盐、建材等传统优质资源与金、银、钒、稀土等新兴非传统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五是既要抓紧矿产勘查工作的实物工作量投入,亦要重视地质科研与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地学研究与矿业开发的产业科技水平;六是大力调整和优化矿业所有制结构,利用矿业权流转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培育矿产勘查与矿业开发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并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政策导向,将本省的资源优势与省内外的资金、技术优势紧密结合,促进矿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矿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要在矿产资源勘查与矿业开发中实现大的突破与发展,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和实施人才工程,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4 实现湖北矿产资源优势转换战略的对策
为加快湖北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进而转换为经济优势的进程,除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给予中部地区和地质矿产勘查业的优惠政策外,还需中央和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持。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及政策建议:
4.1 高度重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矿产资源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已成为保障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1)要十分珍惜矿产资源,在已探明的优势矿产资源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优势资源的转换战略。第一,以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为主体,建立企业集团。要以国家紧缺矿产资源为重点,以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为主体,走企业集团化道路。要量力而行,有重点地实施勘查与开发,千万不要因为资源丰富就全面放开、铺摊子;要有重点地改造、建设有特色的黑色、化工、有色产业基地;建立具有抗风险、科技进步程度较高的集团化采、选、冶、加工联合企业,努力构造产业链群,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重视形成规模效益。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始终把握市场的有效需求。矿产资源属全球性范围配置的资源,铁、铜、磷等矿产从来就是全球性战略资源,在国际资源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我国正在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构想。因此,湖北矿业开发与发展,要在国家开放市场中进行定位,要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决定地区矿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地区的资源禀赋。矿业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运行,以提高矿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求得效益最大化。第三,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矿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骨干企业的科技水平起点相对要高,技术改造和新建的矿山企业,应建立在先进的科技装备水平上,千万不要重复管理粗放、劳动密集的传统工业模式,努力探索新的办矿模式,切实推动和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特别重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活力;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探、采、选、冶技术是湖北矿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最有效路径。
(2)世界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与我国资源的互补性很强,因此,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保障湖北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和区域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如果一味强调资源自给,湖北将不得不开发成本高、稳定程度差的矿产资源,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下滑,最终导致战略上的不安全。但完全依赖国际资源市场,也会导致一系列不确定风险。因此,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湖北乃至国家资源安全的唯一选择。
(3)加强主要矿集区资源和优势矿产的勘查与开发,保持国内外两种资源及两个市场的合理比例,平衡国际资源贸易利益及国际资源风险;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矿产资源,减少资源消耗量。一是要加强主要矿集区矿产资源和超常矿产的勘查与开发。矿集区是大宗矿产资源的支柱,它占探明总储量的80%以上。应该完善矿产资源的资产价值科学体系,走科技型的资源勘查道路,开展和深部找矿,使老的矿集区资源基地可持续发展,新的矿集区成为新的资源基地,这是解决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的关键。超常矿产(指新矿种、新类型、深部矿、极贫矿、难采矿、难选矿等)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现有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对于埋深千米以下的矿床,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必须重点开展研究。低品位贫矿床是本世纪的重要开采对象,为此,必须开展溶浸采矿与复杂共生难选矿的研究,为低品位贫矿床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途径。二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目前湖北的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在30%左右,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因此,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其核心思想是提高矿床开采的回收率,降低贫化率,综合回收资源,高效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同时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杜绝浪费的生活服务体系,以减少矿产资源的需要量,降低资源的供给量。
(4)大力加强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探,重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管理,建立矿产资源供应的后备基地。近年来,矿产资源勘探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中部地区。目前,中部地区单位面积的勘探投资不仅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亦低于西部地区。许多矿产资源地质工作程度低,虽然有良好地质成矿环境和找矿远景,但却资源远景不清,可供设计建设的资源基地明显不足。因此,重视和加强地质基础工作,把勘查作为本省矿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优势矿产资源,应加大地质勘探的投入力度,为矿业开发提供足够的矿产储量。在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的同时,要重视确立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管理,坚持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基本原则,严格实施矿产储量登记及规划分配制度。在中央、省统一进行矿产储量登记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地方需求及矿产状况,统筹兼顾国家、地方利益,划定中央及地方对各类矿产的使用权。要确立矿业权登记管理,避免低水平重复及争、抢现象,依法建立有序的探矿、采矿秩序,杜绝乱采滥挖。
4.2 深化地质矿产勘查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
坚持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找矿、谁受益,谁开发、谁受益”的矿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吸引省内外资金进行风险地质勘查,鼓励和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参与矿产勘查开发的融合型、规模型矿业经济。
(1)重点扶持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矿业开发业。在现阶段,主要扶持以铁、铜矿为主发展黑色、有色金属工业的矿产开发业,以金矿为主发展黄金工业的矿产开发业,以磷、盐、重晶石矿为主发展化学工业的矿产开发业,以石灰岩、花岗岩为主发展建材工业的矿产开发业,积极探索和发展矿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
(2)制定具体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优惠政策。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享受湖北省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同等优惠政策,其中占用非农业耕地、非人工草地应免征使用费;占用耕地、草场、林木等也应按规定的最低标准收费。全省各地、各部门应本着“只求所在,不争所有”的开发原则,为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全方位服务。
(3)加大湖北省专项地质矿产勘查基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湖北的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和对重点区块和重点成矿区带的系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发现和提交可供国家规划和开发矿产储量,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同时大力扶持以湖北优势及特色矿产开发为主的矿业公司上市,加快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4.3 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湖北矿业投资环境
(1)树立新的开放开发意识。从改善湖北矿业投资环境的角度考虑,应当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意识。必须抛弃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观念,站在更广的开放层面看发展,站在更高的开发层面看未来,实行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开放的意识深化地矿改革,以开放的意识构建矿业权市场。二是树立立足市场搞开发的意识。“立足资源搞开发”是曾经长期固守的传统发展思路,资源相对丰富,市场潜力较大,只能说明有基础条件,但资源再多需要转化,潜力再大也要变成现实优势。所以,必须改变过去“靠山吃山”、粗放经营的做法,树立市场观念,用市场眼光看资源,立足市场搞开发,研究“市场需要什么,我能开发什么”,真正把矿产勘查开发活动置于广阔的大市场之中。三是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湖北矿业大开发,并不等于“大开挖”。决不能以牺牲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再不能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制定区域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政策措施以及引进资金搞开发前,必须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考虑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以省委、省政府实施中部率先和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契机,不断提升湖北矿业投资的“硬环境”。过去,湖北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在于“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条件差、体制转变滞后、资金十分短缺等“硬环境”的劣势未能得到有效克服和好转。充分利用中部率先和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不断提升矿业投资的“硬环境”,是推动湖北矿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3)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下工夫改善矿业投资的“软环境”。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是当代经济三大国际性潮流,这三大潮流相互作用,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省市区纷纷进行多方面战略性调整。而政府在这种调整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培育和维护市场环境的角度出发,“政府应当在已有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而不是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实行宏观调控,政府应当基本退出对矿山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矿山企业进入、退出市场,都应该由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原因和经济原则去考虑,政府则应当重点考虑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矿业权市场秩序。”
任何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伴随区域性基础条件的改善和融入一种开放合作的大环境而来的。要实现湖北矿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思想的跨越为前提,以改善基础条件为起点,以矿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引进外资,加大区域开放开发为重点,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觉探索新的方法,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改善矿业投资环境,为实现湖北矿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4.4 实施高质量矿床勘查战略,提高矿业开发的经济社会效益
(1)高质量矿床及其意义
高质量矿床是指那些规模大、品位高、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容易开采和加工的矿床。开发高质量矿床具有生产成本低、现代化技术程度高、矿山寿命长、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确定高质量矿床勘查战略是加速发展湖北矿业的重要举措;发现高质量矿床不仅将给地矿部门本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将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近20年来,采矿技术发展较快,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业发达国家,自动化采矿技术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例如,加拿大Inco公司在肖德贝里矿业井下各中段的采矿工作都可以通过卫星在大约400km以外的多伦多市区内的控制室进行遥控;露天开采都已借助于GPS定位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同时,采矿深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Kidd Creek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开采深度已达2000m;南非Anglo金矿公司正在着手准备开采垂深为3500~5000m的金矿储量。湖北大部分国有矿山已经实现机械化,正朝自动化方向迈进,现代采矿业已成为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的领域。显然,推动采矿技术迅速发展的力量源于高质量矿床,只有高质量矿床才能使现代化采矿的技术经济效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2)勘查高质量矿床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每一种矿产通常都有多种矿床类型,不同的矿床类型所赋存的地质环境和经济价值往往差异很大,因此,目标矿床直接影响到勘查战略和投资效果。勘查高质量矿床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品位一吨位图上确定该矿种的高品位、大吨位的矿床类型,然后根据该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确定勘查靶区、勘查技术、项目经费预算以及人员和设备的配置,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勘查靶区的确定。目前,需要深入研究在湖北哪些地区具有寻找哪种类型的高质量矿床的潜力,并且确定出这些质量矿床类型的特征性勘查准则。
在技术手段方面,勘查高质量矿床面临的并不是缺乏某种技术,而是如何创造性地组织利用好现有的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最佳组合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施高质量矿床勘查项目的过程中,每一个重大的决策都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每一个重要的决策都必须基于对各种技术手段所获得信息综合分析。GIS技术为勘查决策提供了一个省时、省钱而且高效的极为重要的工具。
4.5 构建区域矿产资源基础研究创新体系
篇6
关键词:区域开发协调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本研究采用比值法对煤炭、铁、锰等11种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性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了开发现状,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建议。
一、矿产资源储量情况
(一)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开发利用
所谓矿产资源储量,是指经过矿产资源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所获得的矿产资源蕴藏量的总称。我国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采取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三维分类模式,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 、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 [2]。本文以基础储量为基础开展分析研究(在未加说明的情况下,下文的“储量”、“资源储量”均指基础储量)。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指根据矿产资源的秉性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勘探、冶炼、制造等技术手段等,使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发展进行服务的活动。矿产资源的开发要与矿产资源的储量保持协调性,要与生态环境保持一致,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区域开发协调性主要是指资源的储量与大中型矿山的开发、资源的节约及综合利用、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相匹配和相协调。
(二)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区域占比情况
本文以煤炭、铁、锰等11种矿产为例进行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多数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各区域分矿种的矿产资源储量差异较大。11种矿产资源储量区域占比见表1。
由表2可以看出, 11种矿产的大中型矿山主要以中部和西部为主。煤炭资源大中型矿山以中部和西部为主,中部地区占比4929%,西部地区占比3681%;铁矿大中型矿山四大区域均差距不大,东部占比最高,其次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锰矿大中型矿山主要在西部地区,占比8333%;铜矿大中型矿山以西部和中部地区为主,西部占比6082%,中部占比2577%;铅、锌矿大中型矿山西部地区占比 分别为7174%和75%,中部地区占比分别为1957%和15%;铝土矿中部地区占比5405%,西部地区占比4595%;钨矿大中型矿山以中部为主,中部占比8666%;锡矿大中型矿山全部分布在西区和中部,西部占比6667%,中部占比3333%;锑矿大中型矿山全部分布在中部、西部和东部,中部占比50%,东部和西部分别占比25%;磷矿大中型矿山西部占比7049%,中部占比2541%。
(二)原矿产量占比
截止到2013年底,原煤产量为306亿吨,铁矿石产量7257195万吨,锰矿产量69235万吨,铜矿产量1493113万吨,铅矿产量151996万吨,锌矿产量232906万吨,铝土矿产量234404万吨,钨矿产量154565万吨,锡矿产量8096万吨,锑矿产量10321万吨,磷矿产量667901万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资源产量占比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除铁矿外,原矿产量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煤炭产量西部占比5279%,中部占比3451%;铁矿产量东部和西部较高,分别为3715%和2916%,其次是东北和中部,占比分别为201%和1359%;锰矿产量西部占比7792%,中部占比1682%;铜矿产量中部和西部差不多,中部占比4457%,西部占比4517%;铅矿产量西部占比6397%,中部占比291%;锌矿产量主要在东、中、西,西部占比692%,中部占比1576%,东部占比1396%;铝土矿产量全部集中在中部和西部,中部占比5283%,西部占比4717%;钨矿和锡矿产量主要在中部,占比分别为8379%;和8192%;锑矿产量99%在中部和西部,中部占比7952%,西部占比1994%;磷矿产量西部占比6844%,中部占比2592%。
(三)矿业产值占比
截止到2013年底,煤炭矿业产值1116723亿元,铁矿矿业产值164186亿元,锰矿矿业产值5285亿元,铜矿矿业产值34907亿元,铅矿产值12138亿元,锌矿产值14599亿元,铝土矿矿业产值3748亿元,钨矿矿业产值10203亿元,锡矿矿业产值7306亿元,锑矿矿业产值2799亿元,磷矿矿业产值16075亿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矿业产值占比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煤炭资源矿业产值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占比4571%,西部地区占比369%;铁矿矿业产值区域分布比较均衡,东部地区占比3470%,中部地区占比1785%,西部地区占比2859%,东北地区占比1886%;锰矿矿业产值主要在西部地区,占比891%;铜矿矿业产值主要是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占比6149%,中部占比2423%;铅矿和锌矿矿业产值主要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占比分别为7554%和7271%,中部占比分别为2016%和2118%;铝土矿矿业产值全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占比6793%,西部占比3207%;钨、锡、锑矿业产值主要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钨矿和锑矿矿业产值中部占比最高,分别为6793%和7985%,西部占比分别为3207%和199%;锡矿和磷矿矿业产值西部占比最高,分别为8661%和7588%,中部占比分别为1331%和186%。
三、 区域矿产资源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分析方法有比值法、离差法、弹性法、贴近度法和灰色关联法等。比值法源于经济学,假定经济系统中各变量符合一定的比例才称为协调,此法常常用于衡量不同资源要素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等[3]。本研究采用比值法分析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性。计算公式:C=M/J,式中C代表协调性系数,M代表区域大中型矿山占比或矿业产值占比,J代表资源储量占比或产量占比,大中型矿山占比除以资源储量占比,如果C
四、结论及建议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矿产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经济发展中,不仅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而且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区域协调发展[5]。优化煤炭布局,稳定铁、锰供应,控制铅、锌开发强度,保障铜、铝土资源开发,稳定钨、锡、锑资源开发,确保磷矿战略性资源开发[6]。构建保金山银山和保绿水青山并重的新的发展原则。
(一)优化煤炭开发利用布局
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能源开发主要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去产能的路还很长、任务艰巨。由统计数据看,我国煤炭资源储量7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大中型矿山占比仅为37%,原矿产量仅占全国的50%左右,矿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69%,资源开发与资源储量,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系数介于05―07之间,协调性较差。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生产与消费不协调。建议优化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提高大中型矿山占比,优化资源开发利用,降低因煤炭开发对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矿产业附加值。中部和东部地区协调性好,建议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同时跟随工业的迁移,做好煤炭资源开发西移战略。
(二)稳定铁、锰资源有效供应
铁矿分布四大区域差距不大,西部地区占比较高,为3134%,中部地区最低,为1976%;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均相差不大。从协调性来看,西部和东北地区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占比协调性较差,系数介于06―09,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系数除西部地区在13以上外,其他3个区域介于09―10。面对国内铁矿石储量下降和铁矿石消费量稳步攀升以及国产铁矿石市场进一步被挤占的态势,建议进一步优化西部和东北地区大中型矿山结构,提高大中型矿山比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加快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提升矿业产值,促进资源进一步协调开发利用。
我国锰矿储量仅占世界锰矿储量的7%,平均品位只有18%左右,锰矿多为中小型矿床且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比7319%,大中型矿山占比和资源产量占比西部地区也是最高。从协调性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协调性差,协调性系数介于01―08。我国锰矿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60%,为确保我锰矿资源供应安全,在加快建设国外锰矿供应基地的同时,建议优化东部和中部地区锰矿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提高大中型矿山占比,实现资源开发与储量相协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矿业产值。
(三)适当控制铅、锌矿资源的开发强度
铅、锌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占比最高,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也是西部地区占比最高。从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来看,东部地区协调性系数介于01―07,协调性差;从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来看,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铅、锌矿协调性系数介于03―06,协调性差,建议提高中部地区铅、锌矿大中型矿山比例,优化矿山开发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集中度,优化东北和中部地区产品结构,在确保环境不因矿产开发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加快下游产业调整和整合。
(四)保障铜、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铜矿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下西部地区。从协调性看,中部地区协调性系数为054,协调性差。我国铜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铜表观消费量已占全球40%,中国铜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铜表现消费量已占全球40%。建议提高中部地区铜矿大中型矿山比例,优化矿山开发利用结构,加快下游产业调整和整合,化解过剩产能,尤其在对铜矿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坚持环境优先战略。
铝土矿资源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占比5242%,西部占比4489%,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业全部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较好,但从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来看,中部地区稍好,西部地区较差,需进一步优化结构,抓住“新常态”经济低速增长的有利时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铝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因铝价下跌引发整体行业的颓势。
(五)稳定钨、锡、锑资源的开发利用
钨矿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来看,均是中部地区占比最大。从协调性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差,从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看,中部地区协调性差。建议提高东部和西部地区钨矿大中型矿山占比,优化中部地区钨矿开发结构,延伸产业链,在环境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发挥好优势矿种的价格机制,提高产品附加值,合理有序开发钨矿资源。
锡矿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大中型矿山占比、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均是西部地区最高;从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的协调性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协调性较好;从矿业产值与产量的协调性来看,东部协调性差,中部地区协调性较差。建议提高东部和中部地区大中型矿山占比,改善锡矿开发结构,降低开发成本,确保国内的供应量相对充裕。
锑矿96%以上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占比最高,为6816%,中部地区占比286%;从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来看,中部地区却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从协调性看,西部地区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的协调性差,仅为037;从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看,西部地区协调性系数为1,协调性较好;建议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锑矿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和矿业产值占比,加快资源整合,重视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转型升级,力争供需市场平衡。
(六)确保磷矿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
磷矿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占比5773%,中部地区占比3534%;从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来看,西部地区均最高;从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系数协调性来看,东部地区差,中部地区较差;从矿业产值与产量的协调性来看,东北地区差,中部地区较差。建议进一步提高磷矿大中型矿山占比,优化资源整合,逐渐适度降低磷矿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发展;进一步优化东北和中部地区磷矿开局,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控制小磷矿开采,提高准入门槛。磷矿为我国战略性资矿产,面对磷矿很可能在未来迅速枯竭的态势,建议早日出台《中国战略性资源保护法》,确保战略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参考文献:
[1]朱思才,⒑头⒂泄乜蟛资源储量计算及储量报告评审认定的几个问题[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9(8):647
[2]胡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修订方案[J].中国矿业,2010(1):7―10
[3]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3):110―112
[4]刘建芬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矿产资源价值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08):38―39
[5]陶信平,王潇雅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12(12):39―40
[6]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Z].2016:29―31
篇7
一、增强对海外战略资源的控制力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矿产资源是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保障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当今世界,获得稳定可靠的战略资源来源对于维护大国安全更为重要。谁能确保战略资源的供应,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从我国经济总量和大国地位来看,我国重要战略资源不仅患寡,而且患不均,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用量大、品位高的矿产资源国内不能满足。在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虽然有一些储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用量有限;而用量大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和锰、铜等,探明储量不足,且贫矿多、共生与伴生矿多、难选冶矿多。再加上开采手段落后,多年来乱采滥挖屡禁不止,加速了国内矿产资源消耗,许多重要矿产资源的国内保障能力越来越低。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快的发展阶段,对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总量持续扩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严重依赖进口。2002年,我国国内石油产量1.67亿吨,消费量2.29亿吨,进口6941万吨;2003年国内石油产量1.70亿吨,消费量2.54亿吨,进口高达9118万吨;预计2004年,我国进口石油有可能达到1.1―1.2亿吨。近年来,我国国内铁矿石产量维持在2.3―2.6亿吨,铁矿石进口量逐年上升,2002年进口1.1亿吨,2003年进口1.48亿吨。目前,铜、铝、镍、锰等矿产原料都严重依赖进口,其中铜金属的对外依赖度已达到一半以上。一般认为,当一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约束将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资源安全将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快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将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任何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都不可能应有尽有或完全满足自身需要。正因为如此,一些大国早就开始实施全球化的资源战略,以保证本国经济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大国,但一直实行“全球开放式”资源战略,大量购买和使用全球廉价矿产资源,通过经济援助和投资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控制他国战略资源,并建有庞大的战略资源能力储备。日本是一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岛国,更是长期推行“海外投资立国”战略,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全方位鼓励本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
上世纪90年代,中央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加快发展,这是完全正确和非常必要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利用海外市场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走出去”建立海外资源供应基地的工作还比较薄弱。在迈向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把利用海外资源的工作放到突出的地位,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开发利用海外资源。
二、南美应成为我国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战略重点地区之一
南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与我国经济的互补性强,应该成为我国开发和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战略重点地区之一。
1、南美地区地广人稀,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委内瑞拉和巴西都是重要的资源出产国和输出国。委内瑞拉石油已探明储量779亿桶(未含其余重油和沥青),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居南美第一位;铁矿砂储量42亿吨以上,煤炭储量90亿吨,天然气储量3.6万亿立方米,近年来还发现了优质的铝土矿。巴西的矿产资源以铁矿最为著名,已探明铁矿砂储量650亿吨,为世界之最,产量和出口量也均为世界第一,并且铁矿砂品位较高,多数含铁60%以上,开采条件也好;已探明铝土矿的工业储量13.77亿吨;铀矿、锰矿储量均居世界第三;铬、镍、金、石棉、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储量也比较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在沿海又发现了大型油气田。
2、南美国家与我国经济各具优势,互补性很强,经济贸易合作潜力很大
委内瑞拉和巴西是世界石油、铁矿石、农产品出口大国,这些都是我国每年需大量进口的产品。同时,我国的机电产品、轻工产品、纺织产品等在上述两国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委内瑞拉出口的石油,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进口的大宗产品。同时,委内瑞拉进口的食品、化工产品、工业制品、轻纺产品、机械等,又是我国出口优势产品。巴西一直是我国在南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也是巴西在亚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3年双边贸易额79.79亿美元,中方贸易逆差36.99亿美元。
我国与南美国家经济贸易合作前景非常乐观。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南美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矿产品,而且也需要南美的谷物、肉制品、奶制品等。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南美国家的重要出口对象国。巴西2003年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136%。目前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都普遍看好中国,把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本国出口的乐园,作为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我国的和平崛起,国际地位的提高,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与南美国家全面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创造了较好条件
我国与南美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经过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南美国家高层互访和接触增多,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增强,在经济贸易领域的交往和合作不断加强。所有这些,都为我国与南美国家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4、全面加强我国与南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南美这个平台向美洲其他国家扩大出口
与南美国家相比,我国在冶炼加工、轻纺加工、设备制造等技术和设备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我国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优势,在大力开发利用南美国家重要矿产资源的同时,把国内的冶炼加工、轻纺加工、设备制造等技术和设备转移到南美国家,就地建厂,就地生产制造。这对于南美国家来说,可以解决国内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我国来说,也可以充分利用美洲经济一体化,规避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对我国的反倾销,扩大我国的出口创汇。
三、大型企业集团是实施矿产资源全球战略的重要力量
海外重要矿产资源开发投资大,时间长,风险高,只有大型企业集团才具备经营运作的实力和条件。近年来,我国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如中石油、宝钢、中铝、中国五矿等积极实施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按照国际化经营模式,运用国际化运作手段,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在海外建立了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基地,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提供了操作平台,已成为我国海外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骨干力量。
以我们考察的中石油和宝钢为例。中石油在南美最早的投资项目是秘鲁。目前秘鲁项目每年可以获得几百万美元的分成收入,近期又新签订了秘鲁1―AB区、8区油田开发项目。在委内瑞拉,中石油1997年中标石油开发项目,享有开发油田100%的权益,目前产量达到每天约4万桶,折合年产石油能力210万吨,是接管时的8倍。目前,中石油在南美地区共获得石油地质储量6.5亿吨,形成原油年生产能力450万吨。据中石油介绍,该公司在海外项目的平均发现成本为每桶1.08美元,平均作业成本为每桶2.1美元,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为1.47亿美元,为国内项目投资的55%,项目经济效益普遍较好。
宝钢在巴西的投资项目也获得了很好的效益。巴西淡水河谷(CVRD)公司是全球最主要的优质铁矿石开采和经销企业之一,也是宝钢优质铁矿石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宝钢与该公司已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宝钢投资1600万美元开发巴西的优质铁矿资源,目前每年为宝钢供应含铁量达69%的高品质铁矿石600万吨,未来几年将逐步达到每年1500万吨,到2010年再增至2000万吨。宝钢与淡水河谷公司还正式启动了在巴西合资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项目,该项目将是迄今我国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
中石油和宝钢在南美的投资项目,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加深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积累了经验,锻炼培养了一批海外经营的人才队伍。实践说明,中石油和宝钢等大型企业集团已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经营条件,是我国实施重要矿产资源全球战略的主要力量。
四、大力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
考察期间,我们与中石油、宝钢及其合作伙伴企业、我国使馆经商处、巴西和委内瑞拉有关政府部门等进行了广泛接触和座谈。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方面,还面临不少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把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作为一项重大政策
从近年来的实际看,我国在利用两个市场扩大出口方面,做得比较好,也比较成功,而在支持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开发利用两种资源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政策措施明显薄弱,更缺乏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国家应把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依托我国大企业大力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以适应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国内资源约束越来越大的迫切需要。
2、加快海外投资审批、投融资和外汇等管理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行使,造成环节多、扯皮多、效率低。同时,海外投资审批、投融资、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审批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往往要经过市、省和中央三级,平均时间需要2―3年。这既增加了企业“走出去”的成本,也造成许多海外投资项目丧失了投资机会。
国家要加快海外投资审批、投融资和外汇等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审批层次,简化环节,降低门槛,规范程序,真正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切实落实企业海外投资权,特别是对企业以自有资金投资的海外项目管理应尽快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
3、建立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基金
任何国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都会遇到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风险。所在国政局不稳及由此引起的法律和政策变化,造成的投资损失是企业难以预料的,也是难以承受的;地质情况复杂及由此引起的难以完全避免的无效投资等,也会给投资企业带来自身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南美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大量资源亟待开发,但社会矛盾往往较为突出。委内瑞拉、巴西等国面临着大量举债、币值不稳等问题。目前我国尚缺乏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支持。要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建立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基金。
4、加大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
到海外投资经营,不仅需要懂得我国财会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人才,还需要懂得投资所在国语言、财会和法律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懂得国际化经营的财会和法律方面的人才。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要加大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的力度,特别是国家应有重点、大批量地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以满足我国企业到海外大规模投资经营的迫切需要。
5、尽快研究建立整体对外的协调机制
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利用现状;GIS;调查;数据库;模型;应用;评估
1 GIS的定义
GIS在地学领域发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新时期计算机、卫星、数字处理、模型加工等一系列技术的有机整合。在矿产行业中GIS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在计算机和网络的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下,展开对矿产资源现状、分布、开发利用的综合体系,GIS主要以空间、地理信息为加工平台,通过计算机、遥感等技术的综合利用形成对矿产资源更为准确、全面、科学地把握,进而为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开发决策提供前提和基础。
2 GIS的发展现状
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GIS正在取得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应用层次逐步加深的效果,通过GIS的技术应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正在走向组织一体化、行为标准化、数据加工自动化的趋势,GIS为基础的矿产资源空间分析能力正在逐步提升,GIS为平台的矿产资源模式应用正在逐步推广,不但提升了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效率,而且从结构和系统上确保了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质量,应该看到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中应用GIS已经成为工作的必然和趋势,因此,要重视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中GIS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
3 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中GIS的价值和功能
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是矿产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决定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性工作,在信息化时代里,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应该发挥出GIS的结构性、系统性优势,这是GIS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GIS基础上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数字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3.1 GIS的统计价值
利用GIS在具体的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可以形成对矿产资源全面而科学地统计、检验和认知,使社会和国家了解到矿产资源利用现状,有利于摸清我国矿产资源的家底,明确矿产资源利用的真实现状,这对于保持矿产资源稳定、盘活矿产资源存留,稳定矿产资源供应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GIS的支撑功能
通过GIS的应用可以建立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数据库和信息加工系统,有利于整个矿产行业建立起与国际相一致的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体系,做到对矿产资源利用现的准确把握,实现对矿产资源动态地监督和管理,为国家和政府的矿产资源利用正常提供技术和系统上的支撑,为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科学化提供保障。
3.3 GIS的研究功能
GIS可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全面了解和科学分析,可以帮助行业和社会建立起从资源、经济、环境等环节入手,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矿产行业新的模式和体系,特别对于矿产的科研工作更是具有高度的支持能力和保证作用,对国家建立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有着理论上的支撑作用,对国土资源部门高效履行矿政管理职能提供技术成果和研究成果的支撑。
4 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应用GIS的技巧
4.1 建立矿产资源的GIS数据库
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工作中要全面应用GIS的系统性和信息化的优势,展开对矿区资源的全面分析,特别要建立起关于矿产类型、矿产储量、核查成果的信息库和数据库,做到对属性数据全面地加工,对空间图形数据要进行有效管理,通过GIS系统提升数据库的工作效能和,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奠定信息化和规范化基础。
4.2 建立矿产资源信息的GIS模型
要积极利用GIS的数字化优势,以GIS的应用建立起矿产资源现状的信息模型,克服矿产资源现状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随意性,提高调查内容的完整性,完善调查的细节和重点,做到对资源利用信息综合地处理和高质量地加工,做到对矿产资源利用现状的有效跟踪,做到对矿产资源调查综合水平的保证。
4.3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评估工作
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利用GIS做到对矿区的合理划分,使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能够做到科学而全面地核查,在充分评估矿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控制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量,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野外工作的难度,确保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进程与质量。
4.4 完善GIS系统的具体应用
GIS具有升级和扩展的功能,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过程中要以GIS的基本系统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将评价软件、分析软件引入到GIS系统和功能之中,实现对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动态地管理,在提升GIS系统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发挥GIS的优势,构建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新模式。
5 结语
GIS体系在软硬件系统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进入到了应用的普及化时代,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GIS的利用可以有效提升调查工作的效率,做到对调查工作成本和质量的有效保障,使传统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前矿产资源调查工作要继续发挥GIS的优势,从调查工作中GIS的实际应用出发,提升GIS的运用能力,扩展GIS的应用空间,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做到对矿产资源深层次、全面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马春萍,和春燕,侯红松.遥感与GIS结合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2(01).
[2]李卫,李海平.浅谈GIS技术及其在岩土工程勘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3]杜培军,刘伟,李永峰.基于GIS的能源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02).
篇9
矿产资源需求趋势任何国家或地区对资源的需求都会出现零增长时期,矿业投资企业需要准确把握矿产资源需求趋势,提前谋划,寻找未来的投资矿种、布局有潜质的国家或地区,使地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①由于各类资源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其需求顶点不同,呈现出波次性递进规律,先后顺序为钢、水泥等结构性材料铝、铜等兼具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材料镍等其他功能性材料能源。正是这种同一个周期内对各矿种资源需求的递进性,决定了矿业发展与繁荣的可接续性和长期性。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比重在不同行业间逐次递进,农业处于第一波次,工业为第二波次;随着进入后工业社会,民用和商业部门成为第三波次,交通能源消费构成第四波次。③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的差异,导致其矿产资源消费水平不同,从而构成波次递进规律。欧洲、北美早期工业化国家处于资源增长第一波次;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处于第二波次;中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将形成第三波次。这种波次递进规律与全球矿业发展的三个周期是完全对应的。按此规律,亚洲将成为全球资源需求最重要的地区。④尽管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后,矿产资源的消费趋于平缓或下降,但庞大的消费基数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目前,发达国家不足全球15%的人口,消费着全球50%以上的矿产资源和60%以上的能源。此外,东盟和印度将成为重要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拉动者,二者对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将与中国、日本等成为资源的主要需求方。⑤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峰值逐步显现,并开始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矿产资源消费水平将继续呈现上升的趋势,未来我国矿产资源需求空间仍然很大。预计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峰值将在“十三五”、“十四五”时期陆续出现。
2地矿企业资源产业布局
地矿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应当用国际化视野,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化经营为战略,科学合理地布局资源产业。
2.1把握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提前谋划经济发展起飞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矿业的发展也具有周期性,21世纪以来,发达经济体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趋于稳定,矿业进入了新一轮发展周期。在这个周期,受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全球资源需求快速增长。以中国为代表的正处于工业化的国家和以印度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化国家的资源需求期将会出现叠加,更加加剧了全球矿产资源需求竞争。中国、东盟、印度、巴西等将成为资源主要需求方,亚洲将成为全球资源需求最重要的地区。资源供应方面,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大多数矿产集中在少数国家,在矿业全球化的背景下,除本国资源自给保障外,非洲、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将成为重要的资源供应者。
2.2利用地缘政治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科学选择项目区位我国大多数地矿企业参与全球矿业市场往往偏重选择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国家或地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项目政治社会风险,但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开放较早,优质矿产资源早已被本国和其他先知先觉的跨国企业占有,后期进入很难找到规模大、埋藏浅、易选冶的资源。如果直接获取优质资源,介入成本也非常高昂,这无形中增加了未来经营成本,加大了项目的运营风险,降低了可选项目成功率。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筛选甄别项目往往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选择其他项目的机会。另外,发达国家各种法规虽然健全,但是门槛很高,如环境保护、周边配套资源的使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问题等要求很严,如果没有下游采选冶产业或其他矿业企业合作,勘查成果也很难变成经济效益。结合全球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以及我国的政治和地缘优势,建议以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中亚五国和东盟国家为重点;对于与我国经贸双边关系好、社会政局比较稳定、矿产资源丰富的其他国家,如智利、秘鲁、巴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国家。
2.3考虑市场因素和国家紧缺战略矿产,合理选择项目矿种地矿企业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应以保障国家紧缺战略矿产资源为主,同时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保障国家战略矿产资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能源矿产要以石油、天然气为重点,另外对优质的能源矿产,如焦煤、铀矿和其它清洁能源、新能源矿产也要重点关注。非能源矿产要以铜、富铁、钾盐、富锰、铬、优质石墨等国家短缺的重要战略矿产为主。此外,还要时刻研究市场供需状况、研判趋势,适当选择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其他矿产新材料矿产。
2.4合理配置矿业权,建立矿产资源储备从近几年国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经验教训中可看出,矿业权错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最大风险。多数企业,特别是地质勘查企业,单纯追求以超低价进入草根项目去发现资源,扎堆投资单一矿种和单一地区,企业仅仅定位在低成本、低投入阶段进行项目勘查服务工作,这些不科学的经营思路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地勘企业必须创新经营理念,合理配置不同阶段、不同区位和不同矿种的矿业权,积极配置优质、优势资源的矿业权,这样才可能为企业积累和储备矿产类资产,为国家获得保障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储备地。
3地矿企业发展方向
地矿企业发展的最终趋势是企业大型化和国际化,这将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过程。地矿企业只有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在这场市场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3.1定位发展目标地矿企业的发展划分为传统地质勘查服务、资产经营运作和资本经营三个层次。资本经营阶段是地矿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在这个阶段,地矿企业利用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本,通过流动、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增值目标。地勘单位逐步重视资源的金融属性,将矿产项目作为“产品”开发加工,企业已搭建投融资进入和退出平台,并且通过资本市场能够获得巨大的矿业权资产收益。地矿企业由较单一的找矿技术服务向探、采、选、冶、贸等综合经营发展,实现了资源、资产和资本有效配置。
3.2开展国际化经营,实行矿产资源全球化配置矿产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均匀性、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地矿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走矿业全球化之路。国际矿业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大型化和国际化,“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实现矿产资源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地矿企业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进行资源全球化配置:一是通过矿产品贸易,利用现货或期货贸易获取矿产资源和经济利益;二是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利用并购、合作的方式参股或控股矿业公司,获取矿产资源或经济利益;三是由风险地质勘查项目做起,逐步发现并开发矿产资源。
3.3推进探、采、选、冶、贸一体化进程纵观世界大型现代化矿业企业,其矿产资源产业无不涵盖探矿、采矿、选矿、冶炼和贸易等上、下游各个领域。除在勘查找矿期可能获得较大矿业收益外,在下游领域更能获得持久、稳定的经济收益。地矿企业只有着力推进矿产资源探、采、选、冶、贸一体化,最大程度完善产业链条,才能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才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实现资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3.4促进资源、资产和资本的良性循环矿产资源是地矿企业的财富源泉和立足之本,企业在取得矿业权后,可以通过开发利用或转让等资产经营手段获得经济收益,亦可以通过投融资、重组兼并、股权交易、期货贸易等资本运作方式间接获得经济收益,实现资本的流通和价值的增值。地矿企业要利用矿产资源的资产和金融属性,通过合理经营和运作,从资源转向资产,从资产再转向资本,再把资本优势迅速发展为资源优势,实现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
3.5发展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通过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也体现了员工个人和广大投资人的愿望和利益。
4结语
篇10
湖南,一个有着两千多年选冶历史的矿产资源大省。
湖南,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两型”社会,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然而,在曾经的湖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天平已严重倾斜。一边是资源消耗偏多,湖南65%以上是重化工业,万元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边是资源禀赋偏少,湖南缺煤、少气、无油。
“湖南全面推进的‘四化两型’战略,无疑加大了矿产资源的需求压力。富民强省,需要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作支撑。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将更趋严峻。”湖南的决策者对资源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一方面是矿产资源大省,另一方面是“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矿产资源大省湖南该如何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如何实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型?根据湖南省政府部署安排,湖南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企业集聚效应日益发挥,矿业集群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资源开发整合进入了常态化管理阶段。通过争取财政资金和矿山企业主动投入资金,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恢复治理。
是约束,更是对“转型”的倒逼
由于储量消耗严重,接替资源不足,湖南省优势资源已有隐“忧”――“从矿产资源保障看,供给形势日趋严峻。到2015年,我省煤、铁、铜、铝等资源的缺口,将分别达到需求量的40%、76%、50%和92%。这要求我们对探、采、冶、销、管等各个环节,做出通盘考虑,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供给能力相适应。”湖南省省长徐守盛在2012年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指出。
徐守盛说:“现阶段,我省仍属投资拉动型经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除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外,其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湖南能源利用效率为33%,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和20个百分点;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回收的仅占30%,综合回收率不到20%。
尽管湖南拥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但骨干矿山的资源储量已大为减少,资源枯竭的威胁正步步逼近。该省资源储量真正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只有钨与锑,而国家为了保护战略性资源,对其已实施限制开采,如柿竹园钨矿的年生产配额仅为5000吨。这势必使湖南的钨、锑资源难以产生规模效应,战略性资源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湖南有色金属产业组织结构呈“橄榄型”特征――两头小、中间大,即相比较而言,冶炼能力强,原料供应及深加工能力弱,资源供应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除钨、锡、锑、铋等矿种尚能自给外,3/4的原料需要从外省购入或依赖进口。特别是大宗消耗的铅、锌等原料,80%以上的仰仗于外购。
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型经济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丢开资源不行,依赖资源行不通。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采用依托资源但又不依赖资源,跳出资源但又不抛弃资源的新型发展模式。
摆在湖南面前的命题是:如何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使矿产资源开发方式更加科学,真正实现物尽其用、有序开发,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能源保障。
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廓清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花垣,以前是全国排名前三的“东方锰都”,然而丰富的锰铅锌矿让这里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变成了乱开乱采的重灾区。而今,随着矿产资源整治行动的开展,曾经乱象丛生的花垣矿业经济终于开始萌发新的生机。
花垣矿业发展的轨迹只是湖南矿业的一个缩影。
2005年以来,湖南省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以煤炭、钨、锑、铅、锌、锡等为重点矿种,以锡矿山、柿竹园、煤炭坝、黄沙坪、花垣铅锌矿等100余个矿区为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无证开采、乱采滥挖、非法转让、超深越界等违法行为,并将其与打黑除恶、清理领导干部入股办矿、治理商业贿赂等行动相结合,对典型重大案件挂牌督办。
为了解决矿山数量多、规模小、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湖南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
从2006年开始,该省以煤矿为突破口,在科学编制矿权设置方案,合理核定各市州、各矿区矿权总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采取关闭、收购、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推进煤矿整顿整合,通过3年努力,将煤矿数量从2500多家整合至1120家。
2010年,该省启动了第二轮煤矿整合,拟再用5年时间减少500个煤矿,使全省煤矿控制在600个左右,单井规模达6万吨以上。如郴州市在将原有600多家煤矿整合到274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整顿关闭、兼并重组力度,截至2011年底,将煤矿控制在171家以内。
同时,非煤矿山整合也在有序推进。湖南省政府专门下发了《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确定重点矿区48个,其中省级督办25个矿区,涉及矿山162个,拟整合至70个。目前,该省重点督办矿区整合工作已经完成,其中21个矿区整合后的矿山已按简易程序办理了采矿许可证。在整合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大并小、以优并劣的原则,鼓励大中型矿山或矿产加工企业对小矿实施兼并、控股、联营,推动大型矿业基地建设,组建探采选冶加工一体的矿业集团。
2010年8月,湖南省政府又全面启动整治矿山超深越界开采专项行动,向隐藏在大地深处的“毒瘤”开刀。
2011年5月,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开展深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这一次,目标更为明确:“要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明显好转、矿山安全事故明显减少、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推动湖南矿业走向一条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在此基础上,该省提出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范矿产资源勘查行为、加强矿山安全生产、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水平7项主要任务。
一年“型”变:“成绩单”令人振奋 “可以说,现在是湖南历史上矿产开采秩序最好的时期。”在2012年7月24日举行的湖南省深入整顿与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总结表彰会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方先知用这一句简单的话总结了目前的矿业开发秩序。
8月10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批示:“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可喜可贺!为了有效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反弹,必须继续提升矿政管理水平,加快建立矿业权有形市场,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让资源的配置在阳光下操作。”
这种阶段性的成效绝不是单方面的:
开采秩序历史性向好。一年时间,湖南省累计开展整治行动1243次,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案件671起,进行破坏矿产资源价值鉴定87起,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23人。通过深入整顿,全省群发性无证非法勘查开采等违法现象基本杜绝,矿山安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开发理念和发展格局得到深刻调整。深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带来更的深刻的变化,就是矿业开发理念与发展格局的深刻调整。根据省政府部署安排,湖南资源开发整合进入了常态化管理阶段。
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企业集聚效应日益发挥,矿业集群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煤炭、有色金属、黄金、钢铁、建材、石墨等资源,已经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发展本土优势企业等方式,逐渐集聚到引进的中国五矿(湖南有色)、华润集团、大唐华银、海螺集团、中国建材(南方石墨)以及省内本土的华菱集团、湘煤集团、金鑫黄金、宝山矿业、金旺铋业等大型龙头优势企业。此外,矿山安全和环保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
布局未来:趟出一条两型之路
今天的湖南矿业,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整合后的矿山,因资源储量有保障,正全力提高采、选、冶水平,降低成本和能耗;优势企业因有矿产精深加工等优势,开始发挥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矿产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依托现有企业和产业平台开展资源招商,延长了矿业产业链,使矿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矿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开矿一处、造福一方的和谐绿色矿山发展局面正在形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湖南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资源刚需不断增强的压力,有关部门表示,将按照“巩固整规成果,推进资源集聚,建立长效机制”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力度,规范矿产开发秩序,推进资源深度整合,延长产业链条,优化改善矿区环境。
- 上一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
- 下一篇:循环经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