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旅游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态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生态旅游

篇1

本文以彭州市董坪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董坪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彭州市小鱼洞镇,典型的山地乡村,也是“5•12”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受灾村之一。其属龙门山脉,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

1场地要素及微气候舒适度调研分析

1.1场地要素调研分析董坪村坐落在高山与河流之间的台地上,台地东面是湔江河,台地西面和北面是高山,南面是狭长山谷。董坪村内无机动车道,只有人行泥路。受地震影响,大部分建筑倒塌。土壤较贫瘠,不太适宜农业种植。受地形影响,降水不均。董坪村大部分植物分布在旅游区周围及山坡、河滩,如林木、果木、灌木、草本植物、湿生植物、农作物等,丰富的植被为生态景观规划提供低成本资源。

1.2场地微气候舒适度评价2008年10月起在当地建立监测户外气象参数的站点,选取12个点进行为期1年的观测其微气候气象参数,采用WBGT指数和TS指数量化评价其气候舒适度[3]。同时,对董坪村利益相关者进行热舒适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春秋季是董坪村最适宜的季节,冬季TS指数平均为1.79℃,表明在适应环境的着衣习惯下,户外舒适度是适宜的[4],但高龄老年人和部分游客觉得冷。夏季户外湿度极高,风速小,无风频率大,WBGT平均值为34℃,极端最高值为36.7℃,体感很热,非常不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因此,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的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规划风道,将凉风引入场地,通风降温除湿。冬季则规划风障,阻挡冷风。

2景观规划上述分析表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需具备生态安全性、文化本真性、景观美感性、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规划设计三类。

2.1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和乡村居民点景观。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项目——药材基地和水果基地。保留原有粮食生产基地。乡村居民点景观:规划建设“舒适、健康、高效、文明”的乡村生态社区。即:保留或恢复传统林盘,建设较完善的院落生态体系,农房一层变两层,保护节约耕地及林地。建筑景观突出穿斗、高出檐、灰砖青瓦等四川民居建筑特点,保留地方特色。增加活动场地和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娱设施,保留传统乡村生活特色。

2.2雨水收集利用景观构建“水—院落—乡间道—群聚空间”的景观格局。水基质环绕整个村落,穿梭于房前屋后,同时在下游形成生态湿地,作为雨水净化和村落生态服务、游憩服务的重要节点,营造川西水乡风情。收集的途径为屋面路面和绿地。由此,沿建筑物规划雨水沟,沿道路和绿地规划生态明水渠,下游规划生态小湿地,湿地中种植当地的香蒲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沉淀、分解。由雨水沟、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构成董坪村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3户外微气候改善景观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降温除湿,冬季防风保温[3]。因此,运用建筑景观和植物景观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建筑景观[5]: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建筑采取斜列式和错列式南偏东布局,形成通风道,利于夏季通风,冬季则成为西北风的风障。植物景观[6]:运用本土植物,建立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具有夏季导风遮阴、冬季防风功能的三级乡村植物景观体系。夏季将凉爽的河谷风引入场地,冬季则阻挡寒冷的北风。由此,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创造交往空间,刺激户外活动[7]。道路景观:规划一条宽7米的乡村道沿西南—东北向穿越村落,是董坪村的主道,与场地外道路相连;规划建设3~4米的碎石路连接院落与乡村道,院落内入户道为1~2米宽的石板路。沿道路种植植物,形成风道或风障。

3规划建设成效经过规划建设,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初见成效。2011年6月~2012年6月,项目组成员重返董坪村,为期1年考察农业生态景观、雨水收集利用景观和环境微气候舒适度。第一,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三级植物景观体系,初步形成传统川西特色林盘(图2)。保留了传统农作物种植,建立药材基地,进行药材种植(图3)。高出檐、灰砖青瓦建筑组合成川西特色的院落,院落中进行蔬菜、经济作物或果木种植(图4)。建成景观初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形成有别于城市的传统乡村景观。第二,雨水收集利用初见成效。屋檐下的雨水沟、环绕院落的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形成雨水回收利用体系(图5),雨水收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调节场地微气候。第三,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改善。通过水系和植物体系建设,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初步改善。由于植物遮挡太阳辐射并形成风道,董坪村夏季太阳平均辐射照度由800W/m2降为450W/m2,平均风速由0.5m/s增加到1.0m/s。植物和水系影响,平均气温由29℃降为27℃。因此,夏季WBGT均值由34℃降为29.5℃,与舒适度指标27℃[8]相差2.5℃。冬季,植物落叶使场地接受阳光,常绿植物构成的风障阻挡冷风,平均温度由5.1℃上升到7.5℃,平均太阳辐射照度由84W/m2上升到120W/m2,由此TS均值上升到2.13℃,达到冬季舒适标准[2]。

讨论和结论

乡村旅游中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是低成本的可行环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以下技术策略与方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1规划前注重场地调研一是调研乡村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特别是当地居民,了解其需求。生态旅游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的途径之一,原因之一是其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及土地权[9]。调研当地居民需求的目的是规划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误农时,不废农景,保障居民沿袭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及参与生态旅游的权利。二是调研开发场地的地形、微气候、土壤、道路、水体等景观要素,结合这些要素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景观。

2利用本土要素规划乡村传统景观特色乡村吸引城市游客的主要因素是乡村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董坪村规划了独有的林盘景观:第一,雨水沟围绕住宅收集雨水,明水渠环绕院落,汇集到生态湿地。雨水收集利用景观与道路、植物结合,重现传统的乡村景观。第二,董坪村种植当地的黄连、厚朴、杉木等有别于其他乡村的植物景观。第三,采用当地的青砖灰瓦建筑材料构筑高出檐、院落式的川西传统民居,为居民提供公共生活交往空间。居民集中居住,住宅由原来的一层变为两层,节约耕地,便于村民就近种植,也方便游客就近体验真实的乡村劳动生活。

篇2

一、经济转型环境中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前景展望

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能够将其社会经济价值发挥出来。农村生态旅游是人们度假、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农村生态旅游需要建立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对购物、娱乐、吃、住、行、旅游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具有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在经济转型时期,要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转型进行深化,就需要对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具有许多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增加、让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多样化、对农村旅游产品进行丰富,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价值。

目前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旅游业中心就在于结合农家旅游和村中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了100孔砖混结构陕北风情窑洞农家小院,发展5家农家特色餐饮饭店,采用新型建设材料新建集“十室两栏”为一体的多功能培训中心1400平米,新增入股分红收益将覆盖全体村民。拆除窑洞前十处院落,涉及13户村民,宅基地面积4275平米,房屋面积1577平米,建设打造农家风情酒吧一条街。配套文化广场、农村大戏台、垂钓园、5D防空洞影院,停车场、马车公交等设施,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接待功能。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这些措施都使得其更加吸引游客,更好地进行农村生态旅游建设。

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具体实施路径

(一)根据生态环境发展规律进行运营管理

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在重视农村旅游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准对运营管理进行加强。在稳定性较强、长期时间内形成的整体系统就是生态环境,正态环境能够保障、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实施农村生态旅游环境模式时,需要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内在修复能力、自然恢复能力以及实际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尽量以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准,使得游客服务配套、游客接待能力设计、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与其保持一致。在对当地生态特征和独特自然风光进行开发时,需要保证其在生态环境实际承受能力范围内,从而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良性保护的实现,还能对旅游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自身生态环境承受范围内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十三号村一直不断地完善着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延伸旅游要素链条,将一季游向“春看绿、夏赏花、秋摘果、冬滑雪”四季游发展。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在两年前,基础落后、产业空白、村貌破旧、断垣残壁随处可见,如今已经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容貌整洁、设施完善、旅游兴盛的美丽乡村,在2016年十三号村被列为河北省100个美丽乡村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尚义县十三号的旅游经济建设方针使其实现了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旅游发展

国家出台关于农村生态旅游的措施,才能将农村生态旅游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升级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许多地区,当地的财政经济支柱都是农村生态旅游业,农村生态旅游业具有十分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部分地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对自身的生态环境丝毫不进行考虑,到这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旗号,一味地大力扩大发展农村旅游,这种行为破坏了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此,国家需要采取措施,出台相关规定,使得执法、立法力度得到加强,结合当前农村生态旅游的不足,对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和完善,从而制约、引导、规范生态旅游。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升级转型,推进休闲、有机、科技、园区、集约、高效的农业建设,实现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京津地区无公害节水蔬菜、优质杂粮杂豆、脱毒马铃薯等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除此之外,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发挥地处草原天路西线节点,紧傍大青山区位优势,全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三、结语

篇3

__的旅游景点多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这就给留守在农村的少数民族妇女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为此,__县妇联把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参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认识到,抓旅游业就是抓经济,抓旅游业就是抓就业。如何借助生态文化旅游促进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也丰富__生态文化旅游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

一、__县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中的现状

__县旅游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神奇的自然风光,悠久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千年土司文化、茶文化、傩文化、蛊术文化、酉水号子等人文资源得到了挖掘,中南第一奇峡——坐龙峡、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等自然景观得到了开发,__旅游已经成为湘西旅游的一个亮点。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__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20__年,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参与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3278人,占旅游从业总人数的89%,生态文化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她们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能歌善舞,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底蕴

__县有原始的神秘的民俗风情。土家族和苗族人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土家族的民族节日有社巴节、跳马节,苗族有四月八、赶秋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通常要举办一些活动,表演吃瓷碗、上刀山、踩铧口、对山歌等富有神秘色彩的节目。__的茶文化始于东汉,自唐朝以后成为历代朝廷贡品,__人无论红白喜事都要离不开茶,民族节日中也要唱茶歌、贴茶联、撰茶诗。每年茶叶节都要举办茶王斗茶会,其中炒茶能手以女性居多,最为出名的便是青云山的女儿茶。在农村,少数民族妇女自发成立了摆手舞队、苗鼓队,逢节庆和丰收就聚集到一起表演庆祝,吸引了许多外来客人的观看和参与,增加了生态文化旅游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茶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散落在村村寨寨,十分分散,且受时空的限制。

(二)心灵手巧,农村少数民族妇女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旅游经济的兴起,能剌激和带动旅游产品,不同地域资源的差异性给__丰富的旅游商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心灵手巧的土家族妇女喜欢织西兰卡普(织锦),吹咚咚喹,织竹背篓;苗族妇女喜欢织花带,绣花布,打银器,但是这些多元化的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没有构成旅游产品体系,还是以家庭手工艺作坊为主,零星地背到集市去卖。缺少用企业精加工、精包装的理念来开发这些富有地方民族色彩的产品。

(三)勤劳聪慧,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带动了旅游休闲业的发展

__的生态文化旅游以“走进自然”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卖点。一些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借助景区周边的地域优势,开办了“农家乐”餐馆和家庭旅馆,突出民族色彩的吊脚楼和石板路,以及土家苗家特色风味的饮食吸引了外来游客,为当地农村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收入,让更多的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热衷于开办“农家乐”。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接待和服务培训,据调查,这些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餐馆和旅馆接待能力差,环境、卫生、安全等服务质量达不到旅游接待的要求,跟不上旅游市场的需要。

二、__县农村妇女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中的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__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中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与现代旅游不相符合或落后的地方,归纳于以下几点:

(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__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大部分文化层次偏低,加上受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对自身社会角色及责任的深度认知不够,在家庭中扮演着从属的角色,依附思想严重。只是为了赚几个小钱贴补家用才参与到旅游经济中来。面对机遇,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敢创业,创大业的意识。

(二)民族特色的产品开发利用不够

截止目前,__县旅游没有出现精加工、精包装的民族旅游产品,出现到旅游市场上的只是农户利用休闲时间制作的手工艺品,逢节赶集才拿到市场上去卖。缺少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民族旅游产品,形成不了大的旅游产品市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经济需要。

(三)接待设施、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完善

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缺少参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意识,对旅游潜在的巨大利润认识不够,没有尝到旅游产业带来的甜头。她们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表演,只是为了节庆或丰收季节自娱自乐,免费送给游客们观赏,没有形成专门的旅游区表演团队。在餐饮住宿接待方面更是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能培训,不懂得如何去打理旅馆,搞好服务;如何抓住旅客的胃口,打造“农家乐”品牌,所有的服务还停留在原始的待客方式上。

三、妇联组织积极引导农村少数民族参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

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如何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农村妇女的致富技能,倡导新生活,树立新风尚,以适应生态文化旅游,在__旅游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给__县各级妇联组织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技能培训、整合资源、活动创建三个方面来引导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到生态旅游产业中来,把握好生态文化旅游这块新的致富领域,使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成为__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主力军。

(一)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技能培训

__县妇联要以提高农村广大妇女综合素质和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为着力点,以技能、素质等培训为切入点,积极组织妇联干部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基层,掌握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状况,了解她们对旅游业中致富技能的需求;协调扶贫开发、

劳动、就业等部门资金,联合开办苗绣、宾馆服务、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班;有计划地对农村少数民族妇女进行文化、__历史及茶文化、民族文化等知识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妇女,为其提供开办“农家乐”餐馆、民族手工艺作坊等追踪服务。(二)整合资源,挖掘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

要借助旅游业“行、住、食、游、购、娱”六大服务,找准__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定位,突出民族特色,打造生态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点。

一是开办“农家乐”家庭宾馆。景区周边的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可利用地域优势、民居特色、民俗特色等开办家庭餐馆,做一些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可口饭菜,引导参与到农家生活互动,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有趣的餐饮住宿环境,以此来获取致富的门路。

二是利用少数民族节日,举办有民族风情的活动。土家族和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可以村妇代会为单位,成立民族表演团队。在游客游玩累了以后,为他们提供一个环境幽雅、典致的场所休息,为他们表演土家摆手舞、茅古斯、拦门迎亲、禾撮尼嘎等,苗族鼓舞、上刀山、踩铧口、赶秋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台节目,以解除旅途劳累。

三是开发民族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一个地方的品牌,也是推介地方特色的一个窗口。__存在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很多,如苗族的苗绣、花带、银器、蜡染,土家族的织绵,乐器咚咚喹、竹背篓等,都具有旅游产品的开发价值。这些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政府和各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做大做强民族手工艺作坊,打造出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旅游产品市场。

(三)以文明创建活动促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在和谐的旅游业中求发展

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可持续

1农业生态旅游内涵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近10种称谓[1-3]。农业生态旅游内涵界定为: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通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美学、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顺应这一形势推出了“华夏城乡游”的主题旅游,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了一项重要旅游内容。此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2-5],在农业生态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1)以观光、休闲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观赏成份较多,带有较少部分的参与性与体验性;2)与旅游业相结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区景点,依赖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3)农业生态旅游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及特色农业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是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对旅游区生态协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生态旅游管理不当、干扰程度超过系统本身所承受的阈值,均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系统总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1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于是盲目花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大规模地扩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添置卡拉OK和电子游戏机等。可惜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失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追求原生的乡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来的乡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拳头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环境保护。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旅游企业并不关心。某些旅游企业认为只要让旅游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更深层次的含义。

2.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已有20多年,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如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目前就有185个村建立了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且生产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经济效益不明显。

2.4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与农业生态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是执法不力;缺少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起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导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本来无乡村景点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2.6农业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伴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烟头、食品袋,经营者遗留下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游客的随意采摘都是破坏乡村旅游地植被的祸首。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同化;传统文化可能舞台化、商品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这些将从另一方面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7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而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及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最时髦的消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前景广阔。

3.1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种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的优良传统,加之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乡土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类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3.2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森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无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城市居民均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艺术、特色烹食风味和乡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3.3充足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

农业生态旅游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体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其身心的重要,乡村田园的泥土气息与瓜果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和纯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以及有趣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极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农业生态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4小结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产物,特点鲜明发展前景巨大。本章主要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着手,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7个问题,并指出从农业生态旅游自身基石、需求对象和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7(10):51-52.

[3]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J].经济地理,1996(1):99-101.

篇5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Peasant Music" Eco-tourism of Yejia Village, Jingyuan County in Ningxia southern mountain area is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easant Music" Eco-tourism has achieved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has a good mass base, and is a good mode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Southern Ningxia.

关键词:冶家村;“农家乐”;群众基础;分析

Key words: Yejia Village;"Peasant Music";mass base;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48-02

0 引言

位于六盘山下的泾源县历史悠久,山青水秀。在当地政府指导下,2006年底该县在泾河源镇成立了冶家村“农家乐”生态建设与民俗旅游文化开发合作社,2007年3月正式启动运营,依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生态建设和民俗旅游服务,冶家村“农家乐”运营一年多来,以“土、野、乐、趣”为特色的“农家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现已发展成为六盘山腹地第一个集吃、住、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目前有经营户40余户,管理人员10余人,服务人员100余人,具有可同时供近800余人就餐和300余人住宿的接待能力。本文通过集中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等形式,对泾源县冶家村“农家乐”的群众基础进行分析,以总结和推广泾源县冶家村“农家乐”在经营中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并解决经营中存在的政策性问题。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问卷内容设计,问卷调查在2008年暑假期间的7月中旬进行,因为这段时间部分在读大、中学生均已返乡度假,选在这一期间进行问卷,样本的选择可能具有更高的代表性,而且对访谈问题回答的质量相对来说也会更高。问卷的发放采取请清真寺阿訇组织村民和田间地头集中发放或调查者入户分散发放等方式,然后再集中收回问卷。对年龄较大或无文字能力的村民采取当面访谈、现场记录的方式进行,个别涉及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的问题由调查者给被调查者以解释或提示,以使被调查者清楚地理解问答问题的关键所在,力求问卷结果的客观真实。

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泾河源镇的冶家村、南庄村、西沟村、街西村、北营村和上前村等6个自然村,修订后的问卷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基本情况;②家庭收入;③对发展农家乐的认可度;④其他村民对经营农家乐的经营期望;⑤经营者对现行组织管理模式的认可度。为了证实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选择部分被调查者作为访谈对象,力求做到调研结果的客观、真实。累计发放问卷419份,收回有效问卷391份,收回率为94.5%。其中男性254人,占总数的64.96%,女性137人,占总人数的35.04%。被调查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之间,其次是45~64岁之间和15~24岁之间,还包括一部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被调查人群中,中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分别是2人、12人、71人、120人和186人。

1 被调查人群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

所调查人群的收入结构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8.8%,而通过外出务工等其它途径的收入仅占13.6%,“纯靠务农”收入的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的收入结构与非经营户差别很大,以“经营农家乐为主”的收入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经营户中年收入超万元的就占了62.2%,少数经营户年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没有年收入低于2000元的经营者。在不同村子的非经营户中,收入结构和数额也差别很大,其中冶家村和与其相距最近的南庄村的被调查者的村民收入结构中“纯靠务农”的收入比例有所降低(两个村的被调查者的“纯靠务农”收入各占4.1%和6.2%),而西沟村和其它3个村的被调查人群的“纯靠务农”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另外,在非经营户中,其收入数额也发生了分化,尽管被调查者的收入大多集中在2000~10000元之间,但在冶家村和南庄村,收入超过10000元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高于西沟村和其它3个村。尽管各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相同,但由于“农家乐”经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冶家村和南庄村属“近水楼台”,农民的生产经营意识受到了影响和冲击。因此,尽管他们没有机会经营农家乐,但可通过外出务工或从事养殖、个体运输等找到了摆脱“纯靠务农”获得收入的传统生产模式,其收入结构和收入数额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2 被调查者对发展农家乐的认可度

绝大多数经营户已经从经营中受益,有21.6%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乐意”,70.3%的被调查者表示“乐意”,当然,少数经营者“不乐意”再经营下去可能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是个人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等问题出现了亏损而不愿经营。从被调查者中的非经营户看,各村均有相当一大部分的村民对“是否乐意经营农家乐?”的回答是“乐意”,冶家村、南庄村、西沟村及其它3个村的非经营户回答“乐意”的分别占92.5%、85.2%、78.0%和72.1%,而“不乐意”经营的被调查者冶家村最少,其次是南庄村,再次是西沟村,其它3个村最高,尤以冶家村和南庄村对经营“农家乐”表现出的热情极高。在冶家村已形成了这样一种共同识:经营“农家乐”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即使是非经营户也认为发展“农家乐”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被调查者分别占到了2.7%和86.3%,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许这些非经营户能更为敏感地意识到经营户圆了“致富梦”,而自己或因当初的思想保守而一时糊涂或其它原因丧失了机会,因此,只有少数人认为发展“农家乐”对发展地方经济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对南庄村和西沟村的村民来说,“农家乐”经营可能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但在他们心目中,冶家村切切实实从中得到了实惠这一事实他们是心知肚明的,因此,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发展农家乐对发展地方经济是“重要”的。其它3个村子的被调查者则绝大多数认为“作用不明显”,极少数“嗅觉灵敏”者也感受到了农家乐经营者的乐趣和收益,这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山区农民经济意识的淡薄和经营理念的保守。

尝到致富甜头的冶家村人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的优越性,对有关“农家乐”的政策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被调查的经营者中回答“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分别占了27.0%和56.8%,而非经营者者中有78.8%的被调查者回答“满意”。令人欣慰的是,在所有被调查的经营户中,没有一人表示“很不满意”,即使有少数经营户不甚满意,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低下、服务意识不强或服务态度不如人意等都可能导致经营信誉的丧失而失去稳定的客源,因而出现效益不好或亏损现象都是可能的。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认为发展“农家乐”对地方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和“改善很大,只有少数人认为对地方生态环境“没有改善”,极少数人认为发展“农家乐”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的村民群体差别很大,在冶家村和南庄村,被调查者的非经营户大多认为发展“农家乐”对地方生态环境会“有所改善”,而更多的西沟村村民和其它3个村的被调查者则不认为发展“农加乐”会对地方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甚至有一些村民认为会“破坏地方生态环境”。

3 其他村民对“农家乐”的经营期望

冶家村的非经营户给予了“农家乐”很高的热情和关注度,但被调查者中有72.6%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拒之门外,不想经营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2.7%,另有8.2%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政策”,这部分人应该是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到对诸如土地置换、扶持资金的捆绑使用等相关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误解,当然,也反映出基层干部在执行相关政策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疏漏。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经营农家乐”,表明通过一年多来的经营,已经向非经营户透露出经营“农家乐”可以致富的信息,而且已波及到临近的南庄村和西沟村;对其它3个村没有太大吸引力,仅有33.8%的被调查中表示“希望经营”,更多的被调查则表示“无所谓”,这可能是政策的误区或“盲点”,因为并没有人明确表示“不想经营”,或许是因为“没有政策”或“经济困难”等原因而使他们客观上无法实现经营的愿望,才使这些村民表现出明显的困惑。

4 经营者对现行组织管理模式的认可度

在个案访谈中发现,约7成的经营户认为现行的组织管理模式存在弊端,主要集中于来客的分配方面,一些与管理者关系较为密切的经营户可以优先分配到大批游客,其经营成本较低,效益较高,相反,那些长期分配不到客人的经营户就遇到各种困难而遭遇亏损的危险。另外,一些经营理念较为灵活的经营者私自拉客,这样就把本来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卷入恶性竞争,不能发挥市场的正常功能,出现服务质量降低、哄抬物价,甚至发生部分经营户宰客现象,最终影响整体的经营信誉和经济利益。尽管冶家村“农家乐”由现有的“协会”负责对各种服务实行统一定价,共同监督,但也很难杜绝少数经营户利用各种机会谋取暴利,例如用质次价高的商品坑害消费者、向游客出售劣质或腐烂变质的食品等。这些现象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现象的背后暗含着地方政府对这一新兴的经济形式管理的缺失和疏漏,任何疏于管理和监督的市场都是盲目的,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的商品价格、食品卫生、游客财物安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以使冶家村“农家乐”高效运行,持续发展。

篇6

1.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化解城乡二元经济困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培育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增强城乡产业间的互补性,为化解创城乡二元经济困局提供新思路,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群体的劳动生产效率。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和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较低问题交缠为一体,并归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通过实施农业生态旅游战略,有助于化解旅游目的地的农民隐性失业问题,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转移。农业人口向新兴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利于提高传统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效率。其二,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传统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增进农产品附加价值,提高农民群体的经济收益。在部分农村生态旅游业发展较好地区,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已然崛起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并为旅游目的地的农村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旅游战略的实施在有效增进农村居民个人收益的同时,亦将促使农民将部分旅游产业收益向农业领域转移支付,从而有力的夯实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增强区域旅游市场活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给区域旅游经济带来显著的宏微观经济效益。与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风景区项目建设需要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不同,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固定资产基础是农村地区丰沛的农业生产资源,其所需投资资金相对较少,对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平较低。因此,从宏观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收益比较高,且基本无前期投资资金偿债压力,故而可以为项目实施方企业和农村居户创造较高价值,有效促进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再者,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的微观经济效益。在生态旅游发展基础较好地区,农业生态旅游逐步跃升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有效增进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其三,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与外延的方式来拓展旅游产业链,增进区域旅游时市场所能获得的价值增值。通过将旅游业与第一产业农业相结合,可拉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向产品深化和价值链增值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1.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问题农民传统的经济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经济活动。此种小农经济形态固然凭借其乡土气息来吸引众多的乡村生态游的游客,但是其经营组织形式的内在缺陷制约了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主要表现为个体私营型组织形式,其游客接待形式主要表现为家户式分散经营。这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难以从旅游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线开发等较为宏大的视野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再者,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企业的经营模式相对粗旷而缺乏精细化市场开拓能力,经营方法的原生态特点有余而现代性不足。故此,在小农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缺乏规模扩张潜力,从而制约其获取必要的规模效益来增进自身产业化发展空间,使得小农形态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供给停留在粗放型、低附加值阶段。

2.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制约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展开产业链合作的能动性。当前我国各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经营市场呈现恶性竞争局面,各地经营者采取各自为政策略,缺乏以产业链整合为动力来达成企业间合作并形成良性竞争局面的能力。与传统旅游产品开发相比,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下游服务和产品开发环节的投资收益比相对较高。但当前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开发多停留于初级农产品开发和浅层次的农业生产体验经济开发层面,缺乏以农村地区独特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为基点来深挖农业生态旅游的增值服务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其二,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以产业链为轴心来成系列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必要资金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丰沛性与开发资金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潜力。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多以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农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文明为原材料实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作为农村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的重要卖点,农业自然与生态资源及附着其上的乡土文化都与农户的分散型生产与生活习性相关。但是,将分散型农户系统地组织为可提供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与设备的旅游基地需要大规模的农村基建投资,该问题实质是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问题,单靠旅游运营机构的经济实力难以解决上述问题。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优化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政策体系以创造社会效益立法机构和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知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支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其一,立法机构应当制定健全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体系,为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立法机构应当加快《旅游资源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以有效落实《宪法》第九条关于“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免遭旅游开发机构或个人的非法侵占或破坏,从而保障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制定规章制度,以有效规范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秩序。虽生态农业产业的生态系统较为稳健,但其环境自净功能仍有限。故地方政府应紧抓旅游目的地地区的生态景观布局设计和少量旅游建筑项目工程建设规划,控制农业生态旅游区内总污染排放量水平,力求生态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背离景区规划的项目建设。

2.开拓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以创造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的持续产品创新,有助于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注入发展动力,进而激发区域旅游市场活力。其一,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农村传统乡间民俗和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通过在城市近郊乡村地带开发特种农产品种植园,引入本地居民较少见识的农产品种植业的方式,来吸引本地城市居民参观游览。其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开发者可以农业生态科技为依托,将农业生态科技与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向旅游者呈现高效农业的技术魅力。其三,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体验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农业生态旅游的游客通常还肩负着生态农业参与者的使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者应当充分考虑游客的身份特殊性,从增强游客体验水平的角度来开发新旅游产品。例如,农业生态旅游可在旅游目的地开辟特色蔬果园,并由当地农民指导游客动手参与浇水、施肥、修枝和采摘果蔬等农业作业及农产品加工等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

篇7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 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 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 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

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 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4]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 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102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生态旅游

从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经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还是模糊。国际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生态旅游是游客有意识的到目的地旅游,实现了解当地文化、自然等知识,这种旅游活动除了尽可能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对当地自然游憩环境负有责任之外,还肩负着使当地经济繁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尊重并维护当地居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这个定义在传统定义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内容,而当地居民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对象,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1.2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分支之一,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运用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对生态旅游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和谐的指挥官。

2 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规划起步较晚,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紧接着1995年与1996年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后又有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这时生态旅游正式成为了被广泛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

2.1 生态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具有协调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而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刘玉安(2006)以典型生态旅游区石河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实现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营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务环境、旅游宣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游客利益。

2.2 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理论与方法研究

旅游规划中要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依托、法律监督、宏微观相结合等原则,生态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守这些一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本身的特点,遵循保护先行与适度开发原则、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各方利益共享原则、环境教育原则。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的研究大体差不多。康宏成(2010)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进行了总结,认为要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则、各方参与原则、服务设施生态化原则、环境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旅游规划除了一般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外还有众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指导,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申利(2004)阐明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之一,分析了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肯定了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图形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生态旅游规划中提高工作效率与其科学性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刘芳(2009)认为GIS的应用必将给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开发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薛达元(2014)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特征,规划该州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

2.3 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方面。刘佳静(2008)以福建莱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风景游赏规划的实践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平衡、缺少规划等问题,并就宏观层面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张念萍(2014)概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几个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和发展战略。刘晓明等(2013)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原则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要点。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李吉来(2013)认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很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做到既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又提高城市与乡村生活品质。魏文波从文化与生态结合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旅游理念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吴妍(2008)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篇10

1.1农业生态旅游能够将传统旅游与传统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两者相互促进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巨大的收入,从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使得旅游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得以提升。

1.2强调生态保护是农业生态旅游区别与传统旅游的的重要特征

很多旅游项目,特别是很多自然景观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使得旅游经济无法持续。而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强调绿色环保与生态保护,从而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1.3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是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之一

各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都与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相结合,带有非常强的地域特征进行差异化发展,从而增强对游客的吸引。例如在我国新疆很多地区在葡萄、哈密瓜成熟的季节进行采摘体验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参与当地时令瓜果的采摘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瓜果的栽培等生产活动进行一定的讲解,通过增加游客的亲身体验来提高乐趣。

2农业生态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转移剩余劳动力,带动服务业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必然会带来庞大的人力资本需求。包括农事生产、观光表演、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周边产业等方面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都较为普遍。同时,农业生态旅游也能够促进品牌意识的形成,围绕品牌带动周边产业经济辐射,使当地的生态农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升知名度。

2.2促进优势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食健康和餐桌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农业,作为健康绿色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广大民众中必定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而农业生态旅游,正是要抓住这一契机,打造优势拳头产品,通过游客对生态农业设施和场所的参观、体验,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游客树立健康、绿色的土特产产品形象。

3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3.1推进农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在于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又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要求大量掌握一定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石。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请农业院校的相关专家对当地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讲解与培训,也可以以“送出去”的方式选送当地的业务骨干到相关院所进行学习,从而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3.2合理布局,构建立体旅游体系

旅游产品的开发作为现代服务和消费的重要体系之一,在农业生态旅游中需要着重予以考虑,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是卖点,旅游是手段和途径,即使生态农业建设的好,如果对旅游产业发展认识不清,旅游设施和相关建设不到位,那么希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带动经济发展也是空谈。因此,必须在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同时,构建现代化的旅游产业支撑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管理部门的推介、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地方品牌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引导,与生态农业发展协调促进,共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3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