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篇1

一、保护与繁荣民族传统艺术的时空条件

民族传统艺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渗透到了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领域,对民族国家乃至国家内部的民族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化在缩短信息传播距离、降低经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实现了信息传播手段的革新,使文化艺术的大众化交流与传播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在全球范围的确立,不仅为产品包括文化、艺术作品的流通提供了基本的、共同的价格机制,也要求产品生产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和服务目标的大众化;全球化则以其开放性对民族国家及其内部的民族心理边界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即使民族传统艺术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又为民族传统艺术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艺术发展的本质在于民族性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因而,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就建基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矛盾之中。民族性的解构与嬗变构成时代性的赋存,而时代性的展示与活化需要民族性的支撑,艺术一旦丧失了民族性便丧失了艺术应有的内涵。近年来我国许多民族传统艺术如纳西古乐、裕固族口传文学、瑶族服饰、苗族木制家具等所面临的困境无不呈现出艺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相互抗争态势。我国民族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裂解和嬗变。一些民族区域政府为发展旅游产业,对本区域传统民族艺术进行不切实际的改造与包装,反而导致传统意识的本真丧失。因此,民族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艺术风格”。当前的时空条件下,民族传统艺术发展应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保留和反映真实的历史,彰显其历史教育功能;二是展示和刻画生动的现实,彰显其现世启示功能。所谓“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虽着眼点与侧重点不一,但立意均在于凸现对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教育与现世启示功能的统一。

二、保护与繁荣民族传统艺术,市场化原则与公益化方式不可偏废

创造恬美家园,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心愿。民族传统艺术由自然状态进入制度化过程进而参与全球化过程,是民族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传统艺术必然会面临与外部文化的交融、整合乃至冲突,也要求民族传统艺术的转型。如何在转型中既顺应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从而以艺术特有的魅力构建民族和谐文化,就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务实的措施发展与繁荣民族传统艺术。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市场化原则。这里的市场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走产业化道路,发展艺术产业。二是摆脱封闭思维,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内外市场,在艺术的交流与整合中求得发展。体现社会公平,采取公益性方式,加大政府投入。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生存的环境往往具有经济欠发达特征,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民族传统艺术方面面临一个现实的困境,一方面,保护民族传统艺术需要巨额经费投入,对地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为创造经济效益发展艺术产业又可能造成艺术民族性的流失。同时,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在满足民族审美需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经济发展才具有对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开发的物质保障,才能有效地举办一系列旨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艺术活动,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民族性的丧失。因此,应该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公益性文化的要求,体现社会公正原则,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加大财政投入,为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经费保障,使中华民族的众多宝贵艺术资源不致流失。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包括民生的精神层面;促进社会和谐,更应注重文化层面的和谐。民族传统艺术作为民族和谐的载体与纽带,其繁荣与发展不但与今天的社会和谐息息相关,也将对和谐社会的持续构建产生巨大影响,是我们必须予以长期关注的问题。

作者:张爱民 单位:河西学院音乐学院

篇2

琼剧,来自民间,扎根乡土,作为最能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艺术形式而深受海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三百多年来生生不息,薪火不灭,是海南这片热土上一颗夺目的明珠。琼剧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于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自身也形成了一个稳定性系统。它经历了由不完整到完整、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它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当然,琼剧必竟是三百多年前的产物,尽管它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中走到了今天,但因种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从综合艺术上来衡量,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剧目、表演、音乐、舞美等等艺术本体的各个方面,其审美心理、审美取向的稚嫩、缺失以及自以为是的观念等等,必然带来自身的矛盾和不完整。此外,当今从事琼剧这门艺术的从业人员中,不少人只一味地依赖先辈们留存下来的东西,躺在祖先的遗产上过着安枕无忧的日子,天天都在“老演老戏”、“老戏老演”,每每看到的只是“皇恩浩荡”以及公子落难、小姐赠银的“才子佳人”戏,没有弃旧图新的理念,缺乏探寻求索的精神,不去增长知识面,不去开拓视野,不愿拓宽观念,只知古不知今,至使琼剧无奈地停留在只知道团圆只知道生旦的粗线条、旧形式的表演水平上。

社会在日新月异般的变革中走进了21世纪,人们也在翻天复地般的生活中对文化娱乐的开放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国外文化娱乐产品的“入侵”,无疑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因地域及方言等条件限制而一直相对处于弱势的琼剧演出市场,面对的将是现存的困难与国外文化形态及发展模式侵渗的双重洗礼。琼剧艺术要适应今天社会和时代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年轻一代观众的欣赏需要,必须改变观念,实行必要的改革。这种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改革的琼剧,应有新的面貌和艺术本体方面的新的突破。它不仅仅是对传统琼剧的某些方面修修补补,或增设几段唱腔,或随便增加几种新的表演形式就行了,而必须是以当今人民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对其进行大胆的改造,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大胆学习和借鉴兄弟剧种、姊妹艺术中易于吸收的新的内容和形式,既保留琼剧的优良传统,更有许多为当代琼剧艺术家创造的新因素。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变革则存,不变革则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琼剧艺术亦不例外。如何使琼剧跟上时代,与时俱进,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和市场;如何使琼剧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琼剧艺术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和改革创新已成为琼剧界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琼剧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琼剧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革,不是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需要的日益增长而不断创新。那么,琼剧将会不可避免地一衰再衰。当然了,琼剧强调自身传统,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我们进行艺术改革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融化与创新。也就是说,必须“守格”,然后才能“破格”和“创格”。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守格”而忽略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从现代生活中去吸收和求新。固步自封,就不能进步,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一方面,如果囿于传统的某些优点而不能自拔,则是夜郎自大、狭隘可悲了。我们必须把紧闭的琼剧大门打开,让新的生活、新的理念、新的思维以及高新科学技术进入琼剧艺术领域。

对琼剧的改革创新,我们既要有“吃螃蟹”的探索性创造,但决不是对传统琼剧艺术的简单否定,而应该是遵循民族性和时代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民族性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它对外来文化艺术只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以特有的方式接收。时代性是历史的概念,它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时代性不断前进,也必须推动民族性不断前进,我们决不能把琼剧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对立起来。我们知道,越是民族性强的艺术,就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就越具有国际性,就越有在国际上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价值。所以,对琼剧的改革,在强调时代性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

篇3

关键词:电视栏目;民族性;世界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99-02

一、引 言

在具体谈电视栏目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艺术的民族性现代性究竟是什么?世界上对现代性的阐释众说纷纭:波特莱尔经典的说法是“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与不变。”这一说法突出表现了现代性极富动力性的特征[1]。除此之外,英国的社会学家霍尔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进程,至少有四个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2]。因为文化的现代性是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展现,从某种层面上说,文化的现代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时代性,与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不无关系。

那么,艺术的民族性呢?在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世界的文化格局里,艺术作品散发出的民族自我的独特性是在与其他艺术的对比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艺术的民族性是一种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发生动态的变革而产生的艺术属性,表现为艺术的民族形式或者民族意蕴。艺术的民族性是个性的、是独创的,而艺术的现代性是作为整个世界共同的艺术。在此,我们说电视栏目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是就电视栏目的构成要素来讲的。它自身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和体系,是一共性的体现,而说中国的电视艺术,那则打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性质,中国的电视栏目那就是个性的体现。

二、民族性是现代性的归宿,以《梨园春》为例

要说中国与外国在民族底蕴和内涵上的不同与特点,那么享誉世界的国粹便不可不提。河南电视台的当家栏目《梨园春》在戏曲综艺栏目中可谓是一炮而红,影响深远。《梨园春》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打擂的方式展示国粹艺术。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同时也是中国电视戏曲类栏目最早的领航者。以这一栏目为例子来探讨当代电视栏目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很有代表性。

1994年开办初期,《梨园春》是以戏曲晚会的形式播出。1999年,《梨园春》改版,除戏迷擂台赛和名家名段欣赏外,还增设了戏曲小品或相声、戏曲MTV等节目形式。全面改版后的《梨园春》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同一时间段全国同类栏目普遍处于低潮的环境中,经过不断论证和实践,摸索出一条现代电视和中国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尤其是戏迷擂台赛的设置,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海选”的概念引入文艺节目中,充分调动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也使栏目收视率不断攀升,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06年之间,《梨园春》始终清晰明确地将“戏曲”这一充满民族性的竞争核心放在首位,“全民唱戏,全民爱戏,全民听戏”的氛围从中原扩散到了海峡对岸,甚至飘扬到了其他大洲。

在“收视率”第一位的现代电视竞争压力下,任何固步自封的栏目都会被时代淘汰,更别说以古老的,传统的文化为内容的栏目,不具有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和教育性,如何能够吸引观众,赢得收视率,如何能够与别的栏目区分开来,独树一帜?这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梨园春》于2000年开始在新疆的慰问演出、2001年展开为期8天的“梨园春北京戏曲周”、2002年8月在台湾做栏目的现场直播、2004年做了20期的主题晚会、2005年用全国视角来做创新,更进一步的以“擂响中国――首届梨园春杯全国戏迷擂台赛”为切入点拉开了走“全国路线”的序幕,活动办得如火如荼,并联合其他省级卫视做了10期“唱响中华戏曲魂”的主题活动、2006年开始正式进军海外,成为中国与国外文化交流的一座美丽桥梁,影响颇广。这恰恰很好地证明了“民族性”与“现代性”在成就一门艺术之中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民族性永远是现代性的归宿。

三、现代性是民族性的发展依托与必要条件,以海外引进栏目为例

较之《梨园春》,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更多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千世界对于中国人的影响。用中国人的镜头和足迹带领受众看世界,领略珍奇,观赏美景,了解风情,可以说这档节目深深地利用受众的好奇心理将这幅现代感十足的西方美景图在受众眼前缓缓铺开,令人头晕眼花,目不暇接,自然收视率和口碑都让人满意。中央视综艺节目叫停一段时间后,自2010年以来,《正大综艺墙来了》《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正大综艺吉尼斯中国之夜》三档原汁原味的境外引进栏目,让停播了一段时间的央视综艺又恢复了活力,与更多的地方台本土创作的综艺栏目相比,《正大综艺》的这一系列现代时尚新血液的注入,不得不说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观赏度上都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此时此刻,受众更关注的不再是“节目是否是原创的”,而关注的是“中国人能否把引进来的节目办出自己的特色”。

包括由湖南卫视引自韩国的大型户外亲子互动真人秀栏目《爸爸去哪儿》、以红遍欧美的节目模式XFactor为范本制作的原创音乐节目《中国最强音》、浙江卫视效仿《荷兰之声》创办的歌唱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由上海东方卫视联合《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制作团队携手共同打造的一档大型歌唱类比赛节目《中国梦之声》都在民族性和现代性的问题上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栏目纯粹模仿毫无创新与改革的生涩拼接不但不会有好的收视率,不会有续集,而且可能在节目还未完满收官就被观众淡忘和抛弃。这些都再次深深地印证了当代电视栏目的生存之道,“以民族性为归宿,以现代性为依托,更好的融合现代元素,以新颖的视觉形式和丰富的民族内涵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四、民族性与现代性缠绕博弈、对立统一,以春晚为例

艺术的民族性与艺术的现代性对立统一,“不要误以为倡导现代性就等同于西方化,认为其实质就是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这在归根结底的意义是持守了一种一元的文化观。”[3]此时强调艺术的民族性就体现出要坚持文化的多元而不是一元,不能用一元化来代替多元化,否则就是用现代性来取代民族性,使得艺术的民族性淹没于现代性的浪涛之中。每一个独立的民族都应该保持各民族艺术的民族性,不应同质化,应保持艺术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也就是体现出艺术民族性来。

要说电视栏目中融合力最强,内容量最大的节目应当属每年最丰盛的“年夜饭”――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了,是CCTV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大型综艺性文艺晚会。

春晚入选了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也是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和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中国的春晚于2012年4月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14年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这意味着央视春晚的性质更明确了,地位更重要了。明确了央视春晚的这一性质,对春晚之“众口难调”也就能有更深切的理解。作为一个组织全国公众春节大联欢的国家项目,央视春晚首先要吸纳、包容全国各族人民、各地百姓、各个群体对于春节联欢的不同需求,其次要创新多元化、多层次的节目形式,深入反映、整合纷繁芜杂、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主办者不只是从举办一欢晚会的角度,也不只是单纯服从于艺术的标准,而是要综合考量意识形态、社会教化、文化娱乐、传统与现代、草根与精英、民族性与国际化等多重因素,统筹兼顾,平衡协调,提炼萃取,融会贯通,最终才能制成一台体现“国家项目”意义、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并尽可能获得观众肯定、支持的综艺节目。

正如2014年春晚的43个节目中,除了冯小刚导演别出心裁的命题作品歌曲《群发的我不回》,内涵与情感兼具的特色公益广告《舌尖上的中国》,直戳心窝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每年必不可少的国粹大餐《同光十三绝》,将传统的经典剧目搬上舞台的歌舞组合《英雄组歌》以外,创意器乐《野蜂飞舞》、魔术《团圆饭》、歌曲《情非得已》、《玫瑰人生》和创意舞蹈《符号中国》中都体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融合,中西方音乐的交织唱响,中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中国实力派唱将与韩国偶像,法国女神的完美搭配,用匈牙利舞蹈团队的精湛表演演绎中国符号,这一系列的节目创意与安排无不深深印证了越综合的艺术越需要各文化各文明的完美融合,越大众的艺术越渴望多元发展和联合,电视栏目的民族性与现代性要对立统一、缠绕博弈,不断创新。

在中国当代电视栏目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栏目的形式多种多样,栏目的档次参差不齐。如何在鱼龙混杂的电视市场求得一席之地,赢得受众口碑,栏目的民族性和现代性依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更完整更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参考文献:

[1]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篇4

水彩画的创作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局面。在当今中国水彩艺术发展的局面下,每一位水彩画家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中国的水彩画艺术创作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品格,并以此来提升中国水彩艺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本文从水彩画的水性、水彩画的民族性、等几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中国水彩艺术应该具备的文化品格,旨在与水彩同仁共同探讨、研究。

【关键词】水性;民族性;发展

一、水彩艺术的文化品格源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水性”

水彩画艺术的文化品格首先来源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水性”。水的品格是清澈、明净、流动,色彩的特性是变幻、神妙、诡奇。水与彩的交融,构成了一个晶莹亮丽、水色淋漓、瞬息万变的世界。

近年来,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有部分水彩画家致力于追求奇特效果,试验新的材料,这无疑是对活跃水彩画创作,开拓水彩画表现领域,拓展水彩画艺术语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人不是在深入挖掘水彩画自身语言优势和特性上下功夫,而是试图走一条捷径,使用一些新奇的材料与技巧,导致水彩画失去了它独特的艺术语言“水性”。[1]尽管水彩画的画法多样,但在技巧上画家应始终以水彩画艺术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核心,围绕着绘画材料的不同选择,媒介材料的灵活运用而进行创作实践。 然而,无论水彩画的煤介材料如何扩展与丰富,只要它还被称之为水彩画,就仍然无法脱离水的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除了作为颜料的煤介外,它对于整体艺术效果与艺术境界的创造具有不可估略的作用。一幅水彩作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美感、画面的虚实、空间节奏、色彩的韵味、物体的质感以及黑白浓淡的变化等等,都是和水的作用分不开的。其实,在国内水彩画界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倾向,大家在评判水彩作品时,首先得看这幅画是否像水彩画,即是否有“水”味。这足以说明水在水彩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水彩画中,水的透明、流畅,渗透的特征使色彩变幻莫测、交相辉映,用水的多少、行笔的快慢节奏,使颜色赋予节律变化,也使整个作画过程奇妙多变。相应的制作技巧也更加复杂,干湿的交叠,笔痕的意趣,空白的利用等等,特别是“湿润”带来的空灵、虚远、潇洒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水与色的趣味,既可刻画丰富微妙的层次,又可以大笔淋漓畅抒胸怀,这赋予了水彩画语言独有的视觉感染力。[2]然而不顾水彩画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一味地为创新而“创新”,甚至使水彩画像油画或者国画,都是很难提升水彩画的文化品格的,最终只能导致水彩画丧失其存在价值。

二、东西方文化对中国水彩艺术文化品格的影响

人类文化可以分为两大体系,既西方文化体系和东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水彩形成不同的面貌 。中国水彩艺术的文化品格是在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排斥与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就是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3]当前,对我国水彩画艺术的回顾与承接是每个水彩画家必然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往往由于艺术发展空间的无限性,许多人陷入某种盲目的状态,把握不到时代的脉搏。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种新时期艺术创作精神的空洞。[4]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从大的文化导向上给予引导,将水彩艺术的创新真正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继承与发展应该是基于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化外来文化艺术过程中,中国水彩艺术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选择。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绘画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中国的审美精神,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宝藏,是当代水彩画家建立自己水彩画艺术体系的基础和源泉。中国的水彩画家应该学习和借鉴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进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在美学思想方面,中国与西方大相径庭,西方的审美是崇尚自然,忠实于科学的客观造物规律;而中国的审美角度自古以来就是崇尚精神,把“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作为艺术思想的最高境界和艺术追求的目标。中国水彩画家不能只研究西方的艺术,更重要的是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学习和借鉴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把自己的东方的人生观,融进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我国著名水彩画家王维新在《在创新中作再一次超越》一文中提到:“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都注意到‘是中国文明的继承性推动了中国重新走向巅峰’”;“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在于继承性这根不断的红线”;“作为中国的水彩画家肩上所负的重任,是在继承、借鉴外来画种中有机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素质上,开创独具东方艺术特色的现代风范而作出不懈努力”;“只有多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才能使自身文化融入世界,从而产生出更具创造力的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发展亦如此”。[5]

在水彩画的继承、借鉴和融合上,对于中国的画家而言是有得天独厚和具有极大的先天条件的,可以在本民族传统绘画中的以水为媒介的造型观念和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尽情发挥用水、用笔、用色的特点和采用泼彩、渲染等多种技法来创造水彩艺术的神韵和意趣。“写意”作为中国画论中提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观念,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仅从外在形式,还要从内在精神上解读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要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及画史和画论中优秀的思想加以继承,如讲求“天人合一”、“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比如气韵、意境、格调等等,借鉴吸取中国画关于笔墨的审美要求。正如20世纪上半叶教育家吴碗所倡导:“以中国绘画技法--笔墨作养料,去培植水彩画的新技法,而更兼以西洋现代的造型,其成就总会有可观的”。近百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将中国绘画的水韵、笔法、意境等因素融入水彩,是水彩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中保持自身优势、发挥其语言特色的有效手段,也是水彩实现个性化、民族化和时代性的重要渠道。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水彩画家,不仅要继承西方水彩画艺术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走出西方水彩画艺术发展的轨道,寻求我们自己的水彩画艺术语言。现在,中国水彩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已呈现多元化态势,但一些作品,仍然显得有些浮躁。许多作品往往存在着太多摹仿他人的痕迹,缺乏独立的思考,借鉴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每个画家都有其独立的个性特质,如果能够潜心研究,最终是可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艺术道路,从而真正进入艺术创作境界。画家要超越自我,把整个艺术境界提升到开拓民族文化的高度去认识,摆脱他人影响而进入到一种表现真实自我的创作状态中去,使作品同时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水彩画的民族化应吸取中西绘画之长,融会贯通。在水彩画中融入中国画的审美情趣、文化因素和美学情趣,而仍保持水彩画的独特个性,这是中国水彩艺术内在的文化品格的良好体现。[6]

当代中国水彩画家必须潜心学习,研究西方艺术的优秀精华的同时要紧紧的扎根于民族土壤,吸取其丰富的营养和精髓,与时代和生活同呼吸,创造出富有个性,充分展示主体精神的水彩作品来。表现也好,具象也好,抽象也好,重要的是要有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注重地域环境,注重东方文化艺术具有的鲜明民族风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如张英洪所说:"在传统文化审美影响下,这个外来画种迟早会被融化的。"我们期待着中国水彩的荣耀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7]

【参考文献】

[1]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8年第8期

[2] 《跨世纪》 2008年第8期

[3]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8年第9期

[4] 《艺术教育》 2007年第5期

篇5

(1)组织制度层。

组织制度层是包装设计文化的中层,也可以理解为包装设计文化内层的物化。组织制度层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与时代性特征,包括协调包装设计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规范设计行为并判断矫正设计的一系列组织制度。目前,在包装设计文化较为先进的各个发达国家,都村罪恶与国情相适应的比较完备的组织制度。与之相反,包装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其组织制度也多不完整,只是零散地散布在如文化、法律、政策。经济等其他组织制度中,并没有独立而健全的体系与地位。倘若缺失了这个层次,包装设计的个体就一定处于无序的状态。

(2)概念层。

概念层是处于核心或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心理状态,也是包装设计系统内各要素间一切活动的依据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包装设计文化遭遇了一系列的冲击,主要表现就体现在生产生活观念、思维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民族心理观念等等方面。概念层是包装设计文化结构层次中最稳定的部分,也作为包装设计文化的灵魂而深入人心。一旦出现发展变化,最终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组织制度层,并且借此规定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吸收、排斥或发展异质文化要素来左右包装设计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这三个层次,彼此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包装设计文化的有机系统。其中,包装设计文化的物质层最为活跃,它变动频仍、交流方便。而且,包装设计文化的发展变化也总是率先体现在物质层中。比如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学习,装饰品的逐渐渗入正在扮演着这一场西方文化冲击的先导角色。而组织制度层则是规定包装设计文化整体性质的权威与科学实施的保障。概念层则相对保守稳固,是包装设计文化的核心所在。三者相互依存、结合、渗透,融合反映于每一个具体的包装设计活动及作品中。

2包装设计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包装设计的文化要素既在一定时域传播又在一定地域存在,因而必然存在着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进而构成了包装设计问文化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属性。

(1)民族性。

这一特性涉及文化的发生学,由于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并非来自同一源头,包装设计文化自然就产生了民族性的问题。民族性主要表现于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概念层,反映了所属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民族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文化观念,在设计活动与产品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表现。比如说,德国设计具有理性、严谨的造型风格和突出的逻辑性、科学性特点,日本设计则比较灵巧、新颖、轻薄玲珑且富有人情味,法国设计又饱蘸优雅温润的浪漫情怀。这些包装设计文化风格无不诞生于各自民族的文化观念氛围。与之相应,中国的包装设计风格趋于平稳、圆满,充满传统文化的吉祥寓意,同时讲究形式的完整对称性,也折射了我国人民比较内向的心理特征与相对保守的社会意识。

(2)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反映于包装设计文化的物质层与组织制度层。设计理念和方法,都是紧跟时代科技与时尚观念的。每一时代的包装设计文化都具有绝对的内容与观念体系,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今天,社会主观形式已发生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信息的高速广泛传播,开放观念愈演愈烈地激荡,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也趋于多元,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及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工业文明的异化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生态与能源危机。这一切时代特征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元素,值得包装设计工作者去潜心适应、去挖掘利用,使包装设计真正跟上发展的节奏成为时代的产物。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内涵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随之改革,融入了多元文化,实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代表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国家文化形式的充分体现,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顺应时展的潮流,与不同的文化艺术相互借鉴和吸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其具备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展开探讨,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概述

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民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民间歌曲、曲艺说唱、歌剧唱法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逐渐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民族声乐体系。民族声乐主要体现为受当下时代文化内涵的影响,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进行革新,使其满足民众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声乐唱法实际上是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收了民歌特色,结合西洋唱腔所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具备多重音乐元素,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的独特内涵为听众带来了别样的听觉享受。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艺术特征。其中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相互之间借鉴吸收,促使我国民族的声乐艺术具备民族性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相互融合的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统一的情感美学标准,在吐字、润腔等方面具有“字正腔圆”的特点,因此,民族性是民族声乐所具备的鲜明艺术特征。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产生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为多样化的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做了铺垫。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中的江南小调、蒙古长调、青海花儿等艺术表现形式共存,充分展现了民族声乐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基于传统的声乐艺术,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精髓,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规律下,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得传统民族声乐曲目更加丰富,突显创新性的特质。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1.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音乐进行了交流借鉴,实现了艺术的创新,彰显出民族声乐艺术多样化的审美内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西洋声乐唱腔的影响较早,也出现过“土洋之争”的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通过融合多元的文化,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声乐方法和技巧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立足于传统的声乐形式,重视吐字咬字、行腔润腔、真假声转换等曲艺唱法,通过正确认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之间的差异,吸收和学习西洋声乐唱法的演唱技巧,取其精华,,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充分彰显出具有多元特征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挑战在于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具备浓厚的中国地域特征,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具有一定难度,机遇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因此,为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全面发展,需要把握住机会,勇于接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冲击,逐渐吸取西洋唱法中的精髓内容,创新民族声乐的演唱模式,打造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通过结合新的时代审美取向,不断探索出巧妙的演唱技巧,丰富表演形式,促使民族声乐艺术朝时代化、艺术化、群众化的方向发展。在统一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不断挖掘出多元文化的审美内涵。通过观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阶段可知,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创造和内涵创新,展现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例如:《夫妻识字》、《白毛女》、《江姐》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并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下,发现了咬字不清、喉头不稳等声乐演唱技巧的问题,并结合西洋唱法的发声技巧,有效解决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的问题。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多元文化,有效的拓宽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2.时代主题鲜明,突显艺术个性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并且具有鲜明时代主题的审美内涵。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真实情境,是民众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形式。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时代主题突显出艺术的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不断创新发展,在演唱方式和语言特点中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主题。根据中国民族声乐的时展背景来看,时期的《我住长江头》,时期的《延安颂》,之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改革开放后的《走进新时代》等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民族声乐作品的创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的同时还突显了艺术的个性,基于当时民众的真实需求,在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曲式特点、声乐词汇和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多样化的文化,在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上做出了较大的个性。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时代主题鲜明表现为民族声乐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展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具有强烈民族艺术的声乐艺术作品。为突显民族声乐艺术的个性,在传统声乐语言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声乐艺术创新。多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依然根植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下,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个性,突显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丰富艺术元素,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多彩,随着西方国家摇滚乐、乡村音乐等声乐演唱风格和形式的融入中国,在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新民族声乐作品。3.民族特色浓郁,展现本源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传承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具备浓郁民族特色和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民族声乐艺术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吸取民间音乐的特点,并将口头性的民歌改变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突显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在演唱风格上重视民族性特色,通过民族声乐艺术家的传承和创新,向世界展现出具有本源文化的声乐艺术。例如:《小白菜》改编自河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走西口》改编自山西民歌。将民族曲调作为基础改编的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将民族精神传递给广大听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根植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从多元文化视域出发,民族声乐艺术仍然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基于本源文化,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借鉴了我国的戏曲音乐文化,吸收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在节奏、韵律等方面相互交融,逐渐展现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审美内涵。本源文化是文化的源头,当文化经过时间的变革和创新时,通过本源文化仍能找到其发展的起始和脉络。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文化。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本源文化,通过本源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形式、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本源文化,融合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借鉴西方唱法的演唱技巧,逐渐创新民族声乐艺术,体现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不同的多元特质,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重视本源文化,结合民族特色,不断把握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近百年的探索,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扎根于本源文化,将浓郁的民族特色发扬光大。

四、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类文化艺术不断的涌现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出深厚的审美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为迎合现代审美需求,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传统的音乐艺术,勇于接纳多元文化,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优.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4).

[2]刘玉洁.略谈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杨杰.当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美学特征探析[J].华章,2011(6).

篇7

关键词: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原生性;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基层民族文化艺术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文试图以现时期基层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基础,阐述一点个人就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认识及浅显观点。

一、少数民族基层民族文化艺术

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变革时期,不论经济还是文化都面临着变革与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这一变革中民族地区少数基层文化艺术如何提高和发展则成为显性的、影响达及深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和时期。因为民族地区的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不仅同样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形态并行并健康发展,同时也成为这时期各少数民族本体本质如何发展,与主体汉民族文化如何并行发展及如何适应世界多元文化相容发展等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等,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和探索。

基层少数民族大多生活于偏远山区或边疆地区,因生存环境的恶劣和闭塞,使得他们接受知识教育的程度,接受现代文明的机遇远远落后。相比较,他们更多坚守的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是心灵深处文化认同与感受着具有民族风格特征和民族精神意志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性,这既是本民族安身立命之血脉生命相沿所在,也是维系民族精神灵魂的凭藉。简练地讲就是,守望的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少数“外人”的角度看,这些基层农人或牧民坚守的是一些落后的“土”文化,是一种愚昧生活状态;或个别所谓学者也认为“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前现代农业文明或草原文明的沉淀物,在现代制度文明中是必须淘汰的东西 。这些“外人”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既谈不上“美”,更不具有现代性,近乎是阻滞现代文明发展的障碍,是应该扬弃的“糟粕”。这类论调已不值一评,因为他们没能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含义及其价值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多远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处于一种极其艰难的人文环境中。这几年国家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也着力地对一部分“非物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但从目前的结果看,由于文字、录音或录像这些记载载体的局限性和记载人员的对所记载对象的了解程度的差异,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原因,所以其更多的意义在于文献和资料层面的搜集与整理,或是某种具有可简单操作性的记载。那么,在现实状态,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笔者以为,传统文化与固有的地理环境、生存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基层民众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愿、审美旨趣、价值取向,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自省和理解等,使他们自己自愿激发对基层民族文化的自身活力,发挥内因作用,促进基层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的内生先进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任何外力的强推也只能是虚有其表,并不会为他们认同。

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在基层民众中,在鼓励和促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基层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时要切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民族群众,以引导和大力扶持作为手段,让基层民族群众自省、自觉地投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行动中,并发挥个体和集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和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城市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更主要的目的是由专业人员发展并艺术化 ,如各类文化机构、文化团体和组织,让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具专业性、艺术性,通过挖掘和扶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其高度艺术化,为活跃和提高民族地区群众传统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识服务。要做到以上几点,持续性和坚持是基本前提,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或数年就能达到目的的事物。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二、传承与发展及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从数千年记载的历史经验表述来看,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文化,都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即强化民族特色和加强民族风格。反之,淡化民族特色和风格,就会背离有形的传统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传统;就意味着丢掉了民族象征以及民族精神之魂,继而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提高少数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为振兴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

从民族地区基层很多社会现象反映出,当代许多崇尚淳朴善良、乐观豁达和坚韧顽强的年轻人,因社会环境、生存环境等的变化,价值观、人生观向过度利己化的现象变化,也因此产生出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一方面显示出因经济快速发展,而经济本体的利益性和价值性,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当下不断弱化的“精神文明”,是一些人在精神信仰、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崇尚观、仁心观、文化理念和民族群体意识等等方面,在书面性语言和抽象概念的不明语境中逐渐失去了精神意识的方向。但更多的人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和趣意的同时,表现出对各种不正常、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和指责。同时希望重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利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在精神方面健康发展。

(二)教育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来的,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教育。旧时代,以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等进行民间形态传统文化,其中民族民间技艺类艺术的传承是作为谋生手段,而统治阶层的传统文化则由相应的传承机构;现代,最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当然,众多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依然延续着固有的传承形式。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渠道,在现代社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和价值。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通过民族学校基础教育的方式进行选择、继承和发扬,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增进知识和技艺,并能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未来贮备基本的人文基础及民众资源。因此,在民族学校建立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传承的共生机制,是一项非常具有长远意义的举措。通过学校这一特殊平台对学生一代代的传承者们进行保持原生性和民族性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则成为某种最主要的渠道和途径之一。

(三)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性内涵。

首先,一代代的传承是以选择合乎时代社会需求和民族发展主旨为基础的。即并不是毫无选择地全盘被后代人汲取,而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特点、民族意趣等有益或有运用价值的才会被继承并传承,无用或没有价值意义的则会被逐渐废弃。

其次,传承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由各种客观环境条件和人文主观意识作用而造成,即受现实性内涵制约。发展是代代相沿传承的保障,没有发展性的文化是会随着不同历史的现实性发展而逐渐淹没在无尽的历史长河时空中的。只有与历史发展相适应的被发展的文化才能世代传承,所以传承与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并受现实性影响的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在现时期的当代,民族地区基层传统文化艺术需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即融合现当代文化中一些有益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并具时代性的有益元素,以形成现实性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更具传承性和发展的意义及应有的价值。

三、保持原生性和民族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体现着民族心理、民族情趣、民族审美和民族价值观,是民族意识形态的精髓。随着当前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基础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因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人员的“走出去”“请进来”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各种多样性文化与本地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交融性发展,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发展态势。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状况而言,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是一种现实态的必然结果,但从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视角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民族文化渐现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和传统性。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中,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艺术受到的冲击可能最为显著。一方面,民族地区基层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它不可能受到更多关照甚或被淡化或边缘化,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原生性,即民族性没有了,有些勉强存在一些“地域性”特征,有些也只能从名称上或个别史料中循迹到一点线索。另一方面,因为受大众传播和主流主体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对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在主观意识上重视不够或者说无能为力,在行动上没能很好的加以保护和宣传,加之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和各种人才、物质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无力为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大格局的背景下我们注意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必须关注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和融合性问题,在现代社会急速的演进过程中,传统文化既不可能独善其身保持不变,更不可能成为静态的某种物质。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钢琴演奏者 重技轻艺 民族性 时代性

现代钢琴传入我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在钢琴演奏艺术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这也掀起了社会上学习钢琴的热潮。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业余的钢琴演奏者,还是音乐院校中钢琴专业的学生,会普遍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看似很有潜力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却没有达到教师为其设定的预期目标。他们在演奏中表现得异常精彩,能胜任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术,甚至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得极其投入,但是行家们却能看出,他们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无论怎么努力,也表达不出作曲家深邃的音乐思想内涵。同时,这种现状持续一段时间后,钢琴演奏者也会觉得自己的演奏枯燥乏味,从中发现不了钢琴音乐的魅力,随之便失去了继续学琴的兴趣和动力。笔者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拟从以下三点分析其原因。

一、钢琴演奏者重技轻艺的观念还需改变

我国的钢琴演奏者观念中存在一个误区,一些人认为演奏技术的高低完全代表了钢琴的整体演奏水平,从而忽略了个人素养等方面的提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技轻艺的现象。演奏技术是钢琴演奏的基础,它的提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大多数的观众也容易看到,而个人素养却在短时间内是不容易被察觉的,只有在长期不断的积累过程中才会发生质的飞跃。由于钢琴演奏者的个人素质不易被察觉,同时也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这一点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这确是钢琴演奏艺术的精髓。

一些钢琴演奏者重技轻艺观念的改变需要演奏者、教师和家长三者的积极配合。首先,钢琴演奏者要认识到重技轻艺的观念对自己的危害,认识到纯技术型的演奏艺术是不会长久的,也不会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而且还会使自己慢慢丧失对钢琴演奏艺术的热爱,同时还要以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钢琴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时刻提醒并督促学生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肖邦把教师的责任看得很重,他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音乐,要求学生认真地学习专业理论课,同时还关心他的学生都阅读什么样的书籍。涅高兹也是一位非常重视学生演奏技艺水平的钢琴教育家。“涅高兹修养深厚、学识渊博。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并建立了一整套音乐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真正的音乐,掌握音乐的实质,表现音乐艺术,而不是教学生单纯地铸炼高超技术的方法、演奏方式和所谓的诀窍等。”①因此,钢琴教师应当肩负起扭转学生习琴观念的重任。最后,一些习琴学生的家长普遍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自己为儿女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想尽可能快地看到效果。对于这些家长来说,他们所期望的效果大都是只要能够短时间内掌握就是最大的收获。但是,经过几年的学习,他们逐渐发现,他们听到的只是孩子们弹奏的音符而并非真正的音乐。有的家长才意识到,他们当初对孩子纯技术训练的重视是多么的狭隘与急功近利。因此,对于学琴孩子的家长来说,从一开始就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能催促孩子一味地进行纯技术练习,也不能带领孩子频繁地去参加各种类型的才艺比赛,这不仅浪费了孩子本应该进行艺术修养提升的大好时光,又耗费了孩子的精力。当然,进行专门的技术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家长只顾孩子的技术训练,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必须要有演奏者、教师和家长三者的积极配合,在长期的学习、积累和实践中,在练习演奏技巧的同时,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才会培养出优秀的钢琴演奏者。

篇9

关键词 多元化 民族性 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国画要繁荣发展,走出国门,就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绘画的民族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画的未来发展之路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艺术美学的真实再现自然,中国的美学是天人合一的,是心源与造化、主观客观合一的美学。中国画是这种美学思想的艺术变现。它强调“以神写形”、“物我合一”、“缘物寄情”,凸显了中国画强烈的写意精神内涵;从审美旨趣上则讲究竟意境的营造。这些彰显了中国画所独具的魅力和特点,使得中国画具体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向艺术、笔墨艺术。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就是所强调的重要思想之一,反映在中国画的画面上,就是和谐。随着西方文化艺术逐渐与东方的融合,新的审美特点、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设色方式、新的绘画材料的运用,都融入到当代中国画的语境中。中国画的局面开始变得多姿多彩,在与西画色彩观念的交融和碰撞中,渐渐打破了传统的墨分五色,并且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这是生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也是大众审美的要求。当代国画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构图、造型、色彩上。首先在造型上,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素描作为基础训练,加强了他们的造型功底。其次是在构图上,西方绘画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在传统中国画构图的基础上,大部分的作品结合了西画的构图,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构图方式。最后,在色彩上,在传统设色基础上,当代中国画的色彩观融合了不少西画的色彩构成。当然,我们要予以重视,不能一味地吸收西方外来的艺术知识,要注重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中争取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发挥到极致。

中国画是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特有的精神产品,并长期独立存在,其必定具有一种必要的程式。程式是绘画的特色之一,是形成风格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了特有的程式,中国画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所以“程式”是中国画发展底线的构成要素,失去了程式就冲破了中国画的底线。这种程式包括从观念到构图,从观察方法到表现技法。散点透视,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念;笔墨,贯穿了中国绘画的精神,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该以其特有的深厚的文化背景为铺垫,中国的艺术与美学原理也自有其伟大独立的精神意义。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源头是建立在中国博大的哲学文化基础之上的。古人感到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中国画可以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而显。人与空间融成一片,便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觉得在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众的虚无。这就是中国画的特有魅力的体现。这不是西方人的自然和科学,那么精辟和严谨,而是一种浪漫,一种激情,而又超脱。这一切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理喻的,这就是中国画的一种程式。

篇10

[ 关键词 ] 新中式家具创新;内涵和设计理念;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家具在中华民族漫长家具发展岁月中,是人类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中国当代家具的设计应从造型手法和艺术神韵中提取明清家具的精髓,在研究学习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从而推进我国当代家具设计的发展,创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家具。          一、 中国传统家具的特色          (一)民族性          当代家具设计要延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加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挖掘中国传统家具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并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家具设计中。          (二) 艺术性          中国传统家具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尤其以明式家具为代表,明式家具材美工精、典雅简朴,具有特定造型风格。它以合理化的结构与艺术化的造型,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它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          (三)多样性        中国传统家具历史久远,其价值不仅仅是服务于人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着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观念意识、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发展水平。          (四)工艺性          中国传统家具的工艺性堪称世界一绝,其造型结构采用木构架,不用钉、不用胶,节点设计多用榫,不同的部位运用不同的形式制作。这种以木构架与榫接合的结构特点,不仅使结构牢固,而且也增添了造型的美感。               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既有别于传统文化又不失传统文化的现代家具设计理念。在这种家具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现代中式家具的特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造型          现代中式家具采用大面积简洁和理性的设计语言,如方直的线条、规则的几何形等,勾勒出简约的现代家具的轮廓。同时在家具形体上的重点表达部位,可运用中国古典的设计元素如回纹、冰裂纹、寿字圈、牙子等做小面积的点缀,舍弃其它繁缛的装饰。          (二)材料和工艺          现代家具在材料的选用上应以实木为主,适当的配上一些新材料,如玻璃、不锈钢、金属、皮革、织物等现代材料。不仅使家具因材料的变化而显示出现代感,还因色彩的调和搭配出亮丽的生活,产生新时尚、新效果。  在工艺上,中国传统家具巧妙的使用榫卯结构是完全值得继承的衣钵。现代高科技为我们带来新工艺与新材料,我们在设计现代家具时,可以使用现代五金件如自动滑道替代传统的木抽屉滑道,使其既具有敦厚的外观却又不影响灵便的使用,使家具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三)人性化          随着时代的改变,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人们已不用去遵循古代的封建礼教了,人们居家更注重舒适度。现代家具设计师要注意家具和人体之间的关系,结合人们的标准尺度来进行现代家具设计,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实现人性化。         建筑大师梁思成把“中而新”(既有中国特点,又有创新精神)视为中国建筑设计的最高层次。若以此为准则,那么,这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新中式家具就是家具业内的一次高层次创新。

何谓新中式家具?一般来说,在传统美学规范之下,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去演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髓,使红木家具不仅拥有典雅、端庄的气息,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就叫做新中式红木家具。

新中式家具除了在装饰上对中式符号进行提炼性运用之外,亦将传统的茶艺、琴棋书画,又或者现代布艺等引入其中。形象一点来说,一把三人椅,如果是用传统的硬木材料、榫接手法和明清样式制作的,你可以叫它中式古典家具;如果它采用了明清椅子经典的设计风格,使用的却是现代材料,或者仅采用了部分设计元素又或加了一个沙发椅垫,具有了沙发的舒适度,那它就是新中式家具。

新中式的优势:

目前,新中式家具的市场格局和产业链正处于一个上升的发展阶段,必然会形成规模。而且,与传统的家具相比,新中式家具有三大优势:

一是材质兼容并蓄,原材料占优势。新中式家具多采用相对普通的硬木材质,如非洲硬木,资源相对优渥充足,可满足批量化生产的市场需求,摆脱了现今家具业用材之困,发展空间更大。

二是古韵新奏,制作设计更科学合理。古人因重礼而要求端坐,而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安逸舒适,所以,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将人体工程学原理融入传统造型中,充分考虑现代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并汇聚了中外家具中的一些时尚潮流元素,例如家具线条的改变、椅子靠背出现的支撑等,这些设计满足了现代人对于舒适的追求。

三是创意十足,使用功能再提升。新中式家具摆脱了生活空间的局限,同时还具有非常强大的使用功能。如在面积较小的住宅中,可只使用窗棂等局部装饰,而沙发中间的角几下面的空间完全可用来储物,非常巧妙。

要想做到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在遵循以上理念的基础上,新中式家具应该考虑到现代的设计个性,做到各方面的完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时代性与民族性结合

新中式家具设计理念的创新首先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结合,随着“中国风”的流行,新中式家具的设计要将中国的民族特色推向世界,就必须要具有时代特性,和现代潮流家具的特色进行融合和重新组建,巧妙的将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有机的融合重构在一起。[1]因此,设计理念要在当代人们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将我国当代的生活流行元素与传统的文化元素结合起来。

2、实用与艺术相结合

家具一般是实用与艺术的结合。要做到新中式家具的创新应该要体现当代人生活特点,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在家时间短,多讲究的是舒适和温馨,因此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理念要体现当代人生活的方式。另外就是新中式家具的艺术,要有 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同时结合现代的元素:比如为人们所喜爱的古代剪纸图案等就可以放入新中式家具的设计中,或者中国惯用的红色作为喜庆家具的常用颜色。要将中国传统的艺术作为一个符号在新中式家具中显现,以此来走向世界,将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带向更广阔的地方。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式家具也要进行创新,适应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提供给更多人舒适、实用和美观。新中式家具是一种既具有民族特征,同时又有时代特征的家具。因此,要做到新中式家具的创新,必须要符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做到设计理念创新,即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设计内容创新:要在功能、形式和材料等方面着手,这样可以更好的将新中式家具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梁华坚.浅析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开发途径与方法[J].大众文艺,2011,(1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