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学艺术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文学艺术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

篇1

关键词:初中美术;发挥功能;改进教法;提高素养

教师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创新策略、改进方法、优化过程为落脚点,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催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创作水平,展现自我、增长才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一、剖析教学现状,把握学生心理,让美术教学走进学生心扉

当前,有的学校对美术教学已有新的认识,但对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让文化学习挤兑了美术教学;有的学校因美术资源、师资力量的限制等客观原因,制约了美术学科的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美术教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越来越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素质的重要学科。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握学生的美术基础、情感爱好、认知能力,为学生讲清美术学习的动态,讲透美术学习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成长进步,坚持从实际出发,整合校本资源,挖掘学生潜能,创设乐学情境,让学生想学、乐学、愿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艺术情趣,提高学生素质,为更多的学生开辟多维成才的渠道,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艺术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美术学习之中。欣赏课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型,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意识。笔者在教学《外国肖像画赏析》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亚威农的少女》《卡思维勒像》《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美术作品,让他们知道每幅画作的背后都隐藏了丰富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让他们了解中外美术作品运用线条的异同,以及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的主要作品及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内涵,在形象直观中催生了学生丰富的情感,让美术走进学生的心扉。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用美术教学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发展的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起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全身心地学习美术、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素质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师生、生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长的互补,提高美术技能、创作水平,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要发挥学科之间相通相融的特点。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科多知,多科渗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接触丰富的材料,指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以提升知识的价值。

三、结合教学实际,联系生活施教,让美术教学引领学生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实学用美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和大自然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创作,让学生用心观察事物的外在特征,用心去体会事物的内在特点,让学生领略自然的风光,在创作、学习中体会艺术的真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思想素质。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到公园去观察、写生,为学生创作积累素材,指导学生创作,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如,教学《线的魅力》时,我为学生展示了古人的生活情境、装饰用品,启发、引导学生与现实的情景进行比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但感受到古人生活中的线条,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充分体验了古人的智慧和线的美感。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给学生一定的美术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用美术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成长进步,全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一、把阅读由语文教学辐射开去

紧扣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迁移,做好课外阅读的连接与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现行冀教版教材都是以一个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的,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阅读与本单元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篇目或书籍。如六年级学了传统文化这一单元,就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其它相关的名篇,如《景泰蓝的制作》《茶经》《梅兰芳学艺》,甚至可以读读网络博客《与京剧的美丽开始》等,从不同的视角了解我国博大精深且瑰丽璀璨的文化,在增强自豪感的同时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二、把阅读由写作练习辐射开去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学好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读是写的诱发和准备。广泛阅读包括各种课本、图书、影像资料、电子图书等课外书籍,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能使他们从文章的优美语言、独特的写法、特异的风格等方面受到启发,更能使学生从思想内涵、中心立意、人物境界等方面受到熏陶。首先可以由读而写,既做摘记,又做批注、写心得、写读后感,或者仿写、续写、改写、创编等,就可以使学生在感到储备不足时再去阅读,这样读写结合,在写作技巧提高的同时也必然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力、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三、把阅读由了解时事辐射开去

读书要紧跟时代,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把握时代的脉搏,要让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时代弘扬的主旋律相和,不断在读书活动中受到洗礼,增强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思想和行为的和谐统一。比如结合课外读物《讲文明 迎奥运 树新风》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让学生在知奥运历史的过程中深刻领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彰显中华文明古国的特异风采,无疑具有时代意义。

四、把阅读由养成良好的习惯辐射开去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促使学生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想读、爱读,而且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做摘记、识记优美句段、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习惯,养成随时随地学语文,时时处处读书的习惯,让读书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五、把读书由多彩的活动辐射开去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阅读质量,获得阅读成功的最大动力。教师要致力于使学生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才会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愿望。小学生的兴趣很容易激发,但由于其具有不稳定性,也很容易转移。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把学生领进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解观察想象思辨能力,不失为一条最佳路径。如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信息交流会、手抄报展览、主题征文赛、演讲辩论赛、组织文学社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使他们的阅读欲望不断得到满足,阅读成果不断得以展现,在被肯定的喜悦中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乐趣。

六、把读书由学习做人辐射开去

篇3

关键词:作家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学知识普及;地方特色;传统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44-04

文化育人与技术技能育人是高职院校育人的两个方面。自从有了大学以来,教育总是在素质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两端徘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与文化教养为主要目的;现代社会,教育以培育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以及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为主要目的,而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要使素质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以和谐体现。但是,由于受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教育其实很难做到这一点,有的时期素质教育多一些,有的时期技术技能教育多一些,而当下的高职教育似乎正处于技术技能教育的一端,而且有可能是偏执的技术技能教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改变偏执的技术技能教育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大量的技术精英和高技能人才,需要强大的技术技能教育的支撑;另一方面,与人为善、谦恭有礼、精神奋发、社会和谐是全中国人民的执着追求,是中国梦精神层面的主旨,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偏执的技术技能教育有可能使人误入崇拜技术技能的力量的迷途而难以自拔。那么高职院校应当开展怎样的文化育人途径,才能既保持强大的技术技能教育,又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文化修养呢?人们一直在寻求破解这一难题的对策。一种比较普遍认同的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在“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以及校园绿化环境”等物质文化建设,在“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等行为文化建设,在“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习惯、礼仪、校风、班风”等制度文化建设,在“精神氛围、理想追求”等精神文化建设上下功夫[1]。基于“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的理念,一种观点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2]一种基于教育学思考的观点认为:“校园文化必须是‘书斋文化’的超越”,以社会化的视野,让师生基至社会人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达到培育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的目的[3],等等。所有这些观点、做法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收效显然还不够大,尤其在高院校的收效更低,许多高职院校依然处于偏执的技术技能教育之中。为此,笔者提出作家进校园共同参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这一议题。

二、作家参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优势

作家,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化创作人群,他们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视野可以代表这个时期的文化内涵主体。让作家进高职院校校园,在培育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积累优秀文化知识等方面,有其必要性、合理性,甚至是不可替代性。

第一,作家进校园,开展文化知识普及,可以很好地弥补高职学生文化知识的不足。从高等教育育人目标分析,无论是以知识的完整性来促成个体存在的完整性的育人方式[4],还是以对知识的追求与自我探索来达成个体德性的育人路径[5],都要求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作基础。如果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标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因而更需要加强他们的知识积累。但是,由于学习能力不足已经影响了他们对自然科学高深知识与高深学问学习、探究的期望,因而只能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弥补,而那些只需要具有天性就可以较好地养成文化艺术素养,只需要喜爱就可以较好地获得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积累的文化知识,则应然地成为加强高职学生知识积累的首选。作家进校园正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的有益举措。

第二,作家进校园,与学生开展文学交流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基于近二十年来高职教育大发展过程中就业导向育人方式的绝对强势,其带来的文化育人严重不足的负面影响已经突显,加强被边缘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补充贫瘠的文化育人内涵迫在眉睫。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一直在实施的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习惯礼仪建设等文化建设举措,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方式,实施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基础,才能在更加理想的人文环境中更好地完善自我。也就是说,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越好,由外而内渗透的效果就越理想;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越薄,渗透效果就越差。显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这些做法的效果,比之本科生、研究生要差许多。因而需要采取更加直接的方式,安排更加直白的内容,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作家进校园,让作家与高职学生进行长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不但方式比较直接,内容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和选择,因而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是一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实文化育人内涵,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方式。

第三,作家进校园,帮助学生拓展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加精湛的技艺。文化培育解决的是提升人的文化品质与精神素质的问题,技术技能培育解决的是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问题,两者各有所属,分工明确,似乎没有相关性,但实际上两者不但相互关联,而且相互依存。精神与物质同时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是反映个体两种不同的生存要素。如果只有精神追求,人会饿死;如果只有物质享受,人与兽无异。只有将精神与物质高度融合,并能很好地统一在同一个人及其人格上,才能相辅相成。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武功最高的扫地僧,他的佛法同样高深,他认为,只有在修炼高深武功的同时修炼高深佛法,武功才能达到高深的境界。同样道理,只有文化修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掌握更加精湛的技艺,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与文化积累,技艺水平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作家进校园正是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掌握精湛技艺的有益举措。

三、作家进高职校园之前应做好的准备

(一)作家进高职校园之前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作家才能适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需求;二是营造什么样的文学氛围才能更好地吸引高职学生主动参与;三是选择哪些文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高职学生的文学需求。

这三个问题看起来似乎简单,也是老生常谈,然而正是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并且科学地解决这三个问题,才造成了迄今为止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没有大的突破。请几位文化名人到学校做讲座是普遍的做法,但是,这种方式已经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参加听讲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许多学生听讲座时玩手机、睡觉,真正听讲座的学生寥寥无几,讲座甚至越来越成为主讲人与组织者痛苦的事情。制作宣传栏、宣传画册宣传学校主流文化的方式也正在成为宣传栏与宣传画册制作者个别人的事情,不但制作的人越来越少,观看宣传作品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少,更无法细究观看的学生是否感同身受是否从中受益。运用校园网络媒体与自媒体进行文化普及方式的成效也越来越差,绝大多数学生用手机g览花边新闻、阅读庸俗文学作品、玩网络游戏,只有少数学生才从网络上获得文化知识;学校下大力气花大代价制作的课件放到校园网上,试图利用网络工具开展多样化的专业教学,但是实施的效果其实很不理想,也只有少数学生通过网络课件学习,许多学生甚至没有主动上网学习过。基于这些现象,如果不在文化活动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文化活动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上下功夫,即使作家走进了校园,也难以获得好的效果。所以说,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解决起来也越来越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高职院校或许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家进校园。学校在选择作家时应注重以下条件:作家从事的专业与创作的内容具有地方特色,作家的作品能够代表区域文化发展水平,作家所在的地域与学校相近。这些内容作为选择进校园的作家的条件有其合理性。首先,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学具有传统性,这是文化与文学固有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学作品具有美感的根源与动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类型的人群对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择与文学作品层次的爱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与敏感性。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产业性、职业性特点,高职学生比较喜爱那些具有地域特色与传统特色的文学作品,因而在选择作家以及作家作品的过程中也应强调地方特色与传统特色。之所以选择所在地与学校距离较近的作家,源于开展活动的可操作性,地域相近,则开展活动的成本低、频率高,既便于与学生研讨喜爱的文学内容以及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又有利于积淀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文化,形成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创新。

第二,尽可能多地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营造学校文学氛围。文学与爱好密不可分,虽然是先有文学作品,再有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后才会产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似乎文学作品的质量比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否爱好更加重要。其实不然,学生在欣赏了文学作品之后,由于对该种文学作品产生了共鸣,才会形成对文学的爱好,才会主动地辨别、分析、思考、选择作品,并且对作品的质量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引导挖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比选择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更加重要,从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类型出发营造校园文学氛围,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挖掘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培育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建立学生文学爱好者社团,让学生自行组织,与作家共同参与诸如春天读诗、夏日诵荷、中秋赏菊、踏雪寻梅等文学活动,与作家一起登高舒啸、临水俯吟,甚至沿着古代名人文化足迹重寻文学之路,这些对培育学生的文学兴趣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也是需要营造的学校文学氛围的内容。

第三,作家进校园开展文化活动的作品内容既要有通识性又要有雅趣。由于高职学生本身的文学素养较薄,要引起他们对文学的兴趣,首先要从相对感性的、容易理解的、大众化的文学作品开始,诸如武侠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传说典故、地方戏曲,这些虽是通俗文学作品,但是喜爱的人多,有群众基础,学生从小耳染目濡,容易产生心理共鸣;当大众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适当增加琴棋书画、诗词曲文,并与地方传统文化要素结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雅大学文化,形成大学文化的雅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的过程,要有专门从事引导工作的组织,这个组织应有教师参与、作家与艺术家参与、爱好文学艺术的学生参与,构建一个成员众多、分工明确的文学爱好者、文学传播者联盟,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文学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爱好与参与热情。

四、作家进高职校园发挥的作用

作家进高职校园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文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授,包括开设文学课程、做文学讲座、开设文学论坛等,这一功能的特点是以知识的单向传授为主,作家与学生的互动为辅。二是以文学艺术为主题,开展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包括读诗做诗、小说争鸣、戏曲舞蹈、游春踏青、赏菊寻梅等,这一功能的特点是以文学互动提高学生文学兴趣和鉴赏能力为主。三是以文学艺术的研究为主题,开展各种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研究,以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出版的文学研究专著等为主要成果形式,这一功能的特点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深化学校文学基础,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在发挥作家进校园作用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高职学生普及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知识

高职学生大多来源于本省本地区,从小受本土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喜爱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本土特征。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缺少钻研精神和执着求是习惯,他们对本土文化与本土文学作品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一鳞半爪,既不系统也不丰富,作家进校园或许可以从系统的、完整的本土文学知识的普及着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积累本土文学知识,较详细地了解本地人文景观和文化历史,了解本地文化特色、文化形成过程以及文化发展趋势,将文化与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以知识的形式进行普及、积累,这不但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利于学生将专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创新文化经济,依托本土文化开展创业实践。作家不仅仅是学生文学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开展文化创新创业的咨询专家,是校园文化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

(二)与高职学生共同参与文学艺术活动

一种有效教育研究认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需要三方面的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行为投入[6]。如果说,本土特色的文学知识普及需要学生付出认知投入,那么参与读诗、赏菊、重寻文化足迹等文学艺术活动需要学生付出情感投入与行为投入。由于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于将较多时间用于网络游戏、聊天、看电影等虚拟活动,不太愿意从事现实生活中的文学艺术活动,因此,学校首先要将学生从网络上拉回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一方面网络娱乐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较长时间养成的上网成瘾的习惯也不太容易改变。所以,学校可能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的内容尽量新颖,方式尽量多样,能够让学生对文学艺术活动产生兴趣,能够自觉自愿地、全身心地参与;另一方面是以课程教学的形式,强迫学生参与文学实践活动。显然,后者是无奈之举,在开始组织文学艺术活动的时候,后者的做法虽然武断但可能是必须的而且是有效的措施,通过一段时间文学实践课程教学,学生对文学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才会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行为投入上升到情感投入。

(三)与高职教师共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学作品研究

高职院校的文学积淀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身上,通过文化育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学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学素质,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身上,让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基础,包括自然科学类教师的身上也能深深地体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体现出读书人的文化与文明。从本质上讲,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首先要让全体教师都有良好的文学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引导学生,所以说,培育教师的文学素质更加重要,这也是营造校园文学氛围的重要内容。对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是提升教师文学素质的有益尝试。由于大多数教师对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学作品了解得并不深入,也缺乏研究素材,因此,让作家与教师共同开展文学作品的研究,将作家深厚的地方文化知识积累和文学功底与高职院校教师娴熟的研究技巧相结合,不但能够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还能丰富学校文学积淀,提高文化育人水平,使高职院校从技术技能育人向文化素质育人与技术技能育人融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志越.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9(1):59-62.

[2]何锐连.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6(6):82-85.

[3]冒s.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1(1):62-66.

[4]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史(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260.

篇4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只学习唱歌技巧,觉得文化知识可有可无,敦不知,文化素养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息息相关,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对于一部声乐作品而言,主要包括歌词和曲调,只有词和曲的搭配协调统一,才能称作是优秀的声乐作品。例如:在古诗词中,旋律上会加入上滑音、下滑音等,用来配合古诗词中的韵律;填词的时候,表演者也要考虑到四声、押韵等等。因此,只有将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清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取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提高文化艺术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文学知识的作用

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体,这些歌词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主。如果歌者没有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对对声乐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就无法再运用声音正确表现作品的内涵,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不难看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文学知识对于提高声乐学习者的表演水平至关重要,文学知识功底不强,理解声乐作品就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作品内容,还可以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声乐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个人素质,从而展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时展的需求

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还是对社会发展探寻、研究、延续的进程。纵观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开始重视史学理论课程,并专注研究其对历史研究、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时展的进程中,人们的声乐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声乐而言,也会跟随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声乐的社会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并不断丰富自身,永不止息。从声乐的起源至今,声乐不但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在不断更新,才让自己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声乐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才能切实地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哲学知识的作用

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富于智慧的学科,更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高度认识、概括和总结,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组合而成。从另一种层面上讲,哲论还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属于人的存在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类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实际上,哲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声乐学习者的情操,丰富声乐学习者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作品,开阔视野,并从中体会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的过程中刻画出音乐的形象。由于哲学与人生、生活息息相关,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只有扩展了理论视野,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为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哲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声乐学习者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多读文学著作

为了更好地把握声乐学习技巧,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大量阅读文学著作,包括古今中外,都要广泛阅读,并从中吸取宝贵的文学知识。只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才有利于提升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使其在演唱中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形象地展现艺术作品的原有风格,真正把“美”传递给广大观众,以便收到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众所周知,中国歌曲基本上来源于古诗词,如果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不强,就无法全面理解歌词的意思,演唱时也无法表达诗词的真实意境。当然,外国作品也不例外,声乐学习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等,比如:演唱《主人听我说》的时候,声乐学习者必须清楚女主人公是一位奴婢,在求王子不要为了阴险公主而去冒险时,却隐藏了她对王子的爱意,如果表演者能够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表演,就会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创作意图;反之,如果缺乏这些文学知识,表演中除了主人公的“劝说”,难以表达出“爱意”之情。一句话,多读文学著作是提高声乐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多看人物传记

提高文化素养,声乐学习者需要多看人物传记,尤其是名人大师的人物传记,这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马可原本不是音乐专业,但是他却能创作出《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经典作品。如果阅读马可的传记,大家一定会发现大师的作品是如此之优美,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勤奋学习声乐知识,而有广泛阅读文化著作,其文学功底是不可低估的。具体地讲,马可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深入文化生活,了解时代背景,把个人的文学功底和音乐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其作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真正达到了与公众共鸣的目的。当然,通过多看人物传记,声乐学习者可以从大师们的奋斗过程中感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习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声乐表演服务。

(三)多写心得体会

作为声乐学习者,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得多写。比如:多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后感想,以及演出实践的心得体会,及时地总结学习结果。通过心得体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平时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声乐技巧。不仅如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声乐学习者能够系统地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并始终跟踪声乐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声乐学习者还要及时地记录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地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也就是说,声乐学习者通过心得体会,不断积累写作,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文化素养也将大大提升。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09-0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来说,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和学习需求千差万别,要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努力提高素养,已成为我们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首先,转变观念,提高素养,是新教材的需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上,这种变化已不再是雾里看花,而真真切切的摆在人们面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大中专招生打破年龄界限,性教育郑重走进中学课堂……人们不再对教育这个神圣的大话题进行虚无的包装,而溶入一些时代需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这种形势下,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教学指导思想特别是在内容篇目上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好多体裁多样、内涵丰富、构思独特、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选入教材,很受师生喜爱。《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探究性学习”,所以编者在教学练习的设计上给师生留有较大的思考和发挥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因此,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农村教师来说,由于受自身成长环境、接受教育的环境、工作环境的影响,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潮以及好多新的东西感触和了解不够,这就使得我们在教学新教材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紧跟时展步伐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多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社会生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新形势新教材的需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6

中国戏曲理论学习心得

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孕育是相当早的,它在世界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戏曲的与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很惊叹戏曲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它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广大天地的描画。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戏曲就用一个小小的舞台创造出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把一个个故事表现的美轮美奂。这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它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吧。

中国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此,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发展的线索不只一条,来源也不只一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一京剧为代表, 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 仍然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 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民间歌舞艺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对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戏两条线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产生了宋杂剧、金诸宫调、金院本以及戏文等新的文学形式。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杂剧的基础上,元杂剧具备了成熟戏曲的诸种因素, 形成了前景壮观的发展势头。 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 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 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 宋词并称的地位, 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 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戏曲是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对待戏曲的态度却是如此冷漠,难道就让它永远只存在于历史的记忆里?有人说现在的戏曲都是在吃着以前的老本,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吸引不了年轻人的兴趣,戏曲注定要没落了,注定只会留在历史的记忆里。现在对戏曲感兴趣的年轻人的确不多,戏曲的继承人很少,有新的发展也很困难,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戏曲才会得到继续的发展,民族文化才不会没落。弘扬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责任。在戏曲逐渐没落的时代,我们更加要积极的去正视这种文化,使其可以很好地延续下去。

篇7

关键词:舞蹈 编导 素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空前的提高,进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加迫切,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类重要追求目标。舞蹈是对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人们娱乐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对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有很大的作用。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的创作者,如今随着民族艺术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舞蹈艺术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人们对舞蹈表演艺术水平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那么对舞蹈表演的创作者――舞蹈编导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

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需要舞蹈编导一定的创作能力,当然只是单单的想象创作也是不行的,无论是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素养,还是音乐方面的造诣以及生活中的观察力和阅历,都是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应该具体的素质,舞蹈是一种对美的表现形式,不单单是通过动作展示在视觉层次的美,而是对整体艺术的整体的完美诠释,单单只是舞蹈动作的话,那么即使再优美、再华丽,这个舞蹈表演也是不完整的,所以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内心和思想,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样才能让观众提高到精神层面的享受,真正达到陶冶情躁、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所以能否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很关键,本文就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做出相关分析。

一、舞蹈编导要有高水平的编舞技法

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作为舞蹈作品的创作者,舞蹈编导可以说就是引领艺术的群体。舞蹈主要就是通过舞蹈动作的展示来完成舞台表演的,所以对舞蹈演员的动作技术要求相当高。舞蹈编导作为舞蹈动作的编排者,高水平的编舞技术是必须具备的。舞蹈演员只是通过多年的表演经验来进行编舞是无法完成的,因为编舞不单单只是靠丰富的舞蹈表演经验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掌握比较系统的编舞技法,对舞蹈中的各个舞蹈动作元素有一个全面了解。这样不论是进行音乐编舞、即兴编舞、独舞编舞、双人编舞还是群舞编舞,对舞蹈编导来说都能够轻松驾驭。同时,随着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舞蹈编导也要对编舞技法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满足人们接受新事物的需要。

二、舞蹈编导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

在我们生活中,音乐和舞蹈二者有着很紧密的关系,舞蹈是对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是对声音和旋律的一种艺术表现,舞蹈是通过动作来呈现出美,虽然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某些角度上来讲,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是需要相互融合的,舞蹈也可以说是对音乐更高层次的表现。所以一个舞蹈编导不仅要有很强的编排舞蹈动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音乐,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以便为自己的舞蹈作品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

其实,音乐在舞蹈表演中有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一定的音乐素养也就是一个优秀舞蹈编导的基本专业修养,音乐不仅赋予舞蹈表演动听的旋律,而且舞蹈编导也可以通过音乐找到创作舞蹈作品的灵感。一个舞蹈编导的音乐方面的修养与舞蹈表演的编排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舞蹈编导音乐方面的修养直接决定了舞蹈作品的创作水平。

如果说一个舞蹈编导在音乐修养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例如舞蹈编导没有较强的音乐节奏感,无法正确掌握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节拍以音乐的和声等等,这样舞蹈编导就没有办法对音乐的实际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那么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也就变得非常困难。舞蹈作品的创作室离不开音乐的,舞蹈表演的整个创作过程一定要有音乐旋律的配合才能完成,舞蹈编导只有结合对音乐充分的理解和真实的感受,对音乐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一个全面掌握,才能创作出能够与之完美结合的舞蹈作品。所以,一个音乐创作者可以对舞蹈要对音乐运用自如。

三、丰富的生活阅历对舞蹈编导很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舞蹈表演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舞蹈表演来源于生活,同时舞蹈又是对生活更高层次的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基本要求,那么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就需要具体丰富的生活阅历,也只有对现实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结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创作出高水平的舞蹈作品。

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舞蹈编导一定要对生活进行观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到舞蹈作品的舞蹈形象,这也是舞蹈编导对舞蹈表演进行选材的重要方式。另外,舞蹈编导如果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他还可以通过这些丰富的生活积累开阔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一个高水平的舞蹈作品离不开舞蹈编导的生活沉淀和时间累积,丰富的生活阅历可以让舞蹈编导赋予舞蹈表演以真实的情感。

四、舞蹈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简单来看,舞蹈和文学之间好像有一段很大的距离,似乎它们不应该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也不会存在什么交集,其实不然,我们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舞蹈的表达方向和文学的表达方向可以说是一样的。文学对于我们来说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欣赏,舞蹈同样也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欣赏,而且舞蹈和文学都有意境表达的基本要求,都需要有诗情画意的烘托。

舞蹈不同于文学的地方就是舞蹈不是通过文字来进行表达的,但舞蹈和文学有着一样的感受,而且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舞蹈作品都是取源于一些文学著作。例如《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其实都改编自童话故事,还有伟大的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已被改编为舞台剧,而且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广泛流传。舞蹈是对美的一种表现方式,不单单是舞蹈动作的展示,同时也需要意境来烘托,所以舞蹈很大程度上是取材于文学的,需要一定的思维和丰富的文学方面的想象能力。

文学素养是舞蹈编导的必备素养,所以舞蹈编导需要做一些文学方面的研究,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意境构思能力,把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到的东西融入到舞蹈作品中可以让整个舞蹈表演充满意境,可以更深层次的表达美。通过文学意境对完成舞蹈形象的构想非常有利,比较典型的舞蹈例子有《荷花舞》、《春蚕》,都烘托出各自的舞蹈表演意境,这些都取材于文学意境,并且取得了特别好的艺术效果。

不论是文学作品中的构思方式、作品内容的情节设计、刻画作品人物的手法以及描写细节的方式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方式运用到舞蹈的编排当中,使整个舞蹈表演烘托出意境,更近一步完成对艺术的阐释。通过文学艺术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舞蹈作品的创作是一个舞蹈编导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文学艺术对于舞蹈编导来讲就是一个用之不尽的舞蹈题材宝藏,而且舞蹈表演也是对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表达。

五、舞蹈编导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

对于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来讲,敏锐的观察力是创作舞蹈作品的一个很基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舞蹈编导通过对生活的阅历,培养自己发现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对社会中的一些能够深刻反映生活的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不能对自己所处的丰富世界浑然不知。

从各种各样的舞蹈表演中不难看出,舞蹈作品的取材有很多种,舞蹈编导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取材,同样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素材,其实来源于生活的舞蹈作品是现代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

通过现实生活来进行舞蹈创作是一个舞蹈编导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舞蹈编导需要到达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再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舞蹈的创作素材激发舞蹈的创作灵感,并完成对舞蹈作品的完整诠释,通过舞蹈作品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当然,舞蹈编导敏锐的的洞察力也是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沉淀的,这样对舞蹈艺术的表现才能更深刻,也更准确。

六、舞蹈编导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话题一直都没有远离过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却永远都不会过时。再舞蹈编导素养的问题,创新此时又显得重要起来。创新是每个舞蹈编导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里,随时都面临着过时、被淘汰的局面,所以要想让自己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会掉队,也就是不断的发挥创新精神,创作出新颖的东西,让自己的作品凸显出来,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要求。

例如近年获奖的无惧《中国妈妈》,就充分体现了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尤其是舞蹈编导在舞蹈作品的素材方面,与之前的一些表现母爱的作品不同的是:《中国妈妈》的舞蹈编导把这段历史和伟大的母爱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大爱和大恨的对比构思,更进一步表达出母爱的伟大。

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对题材有切身的感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论是舞蹈表演的表现方式方面还是舞蹈艺术的特征,对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舞蹈编导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专业的编导能力创造出高质量的舞蹈作品。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还要有自己要诠释给大家的精神文化内容。舞蹈艺术取源于生活,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作为舞蹈表演的创作者,舞蹈编导一定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己的专业素养,开阔自己的思维,更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以便为大家创造出更高艺术的舞蹈表演。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素养;缺失

一、文化素养及其意义

文化在汉语中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文学、哲学、历史等。龙应台1999年5月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说:“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识,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那么,我们可以把文化素养理解为是人在涉猎了这些“共业”,即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之后,所具有的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体现出来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的内在品质。

文化素养的灵魂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准则。龙先生对文化素养的意义还曾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她说: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美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地对“美”的顿悟;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困惑;历史,沙漠玫瑰的开放。你没有看见沙漠玫瑰从第一天到第七天的复活开放的过程,你就无法理解它的美丽与价值;鉴往知来,对于任何东西,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如何判断它的未来?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文化素养于社会、于人或人生的意义由此可略见一斑,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化素养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1、文化素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素质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与提高文化素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增强其精神力量,进而培养其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

2、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深厚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还可以提高人的审美和认知水平,使人具有较强的辨是非能力。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在人生的旅途上才可以坚忍不拔地执著追求,才会怀有对人的终极关怀而无私地付出。这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人格保障基础。

3、文化素养可以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学应当遵循的规律之一。艺术设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除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法,还要具有相关的社会经济基本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古典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新成果等领域的知识。这里还包括对美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掌握了这些,可以很好地解决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文化等关系。

4、文化素养还可以激发设计构思的灵感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以其辉煌的成就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直接体现,是诗、书、画与哲理的完美结合:苏州的沧浪亭,取意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拙政园的留听阁取意于李商隐的“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等等。由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铺陈,不仅容易使作品生动、深刻、有内涵,且有事半功倍之效。今天,这些优秀文化仍然作为设计师设计的渊源甚至灵魂。

5、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设计者得到社会的了解和认同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或一名设计师,能够清楚明白地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目的、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与精神,是最基本的能力。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语言、文字、文学与社会知识。中外的艺术大师们,大都具有深厚的社会知识和文化底蕴。靳埭强曾做过十年裁缝,后在香港大学中文部攻读设计课程,从其影响设计界的《平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等著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设计者向社会展示自我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二、文化素质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美学、艺术、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历史的渊源是艺术设计者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而就目前艺术设计和教育的现状来说,暴露出来许多问题需引起社会、教育者和设计者的重视。

1、设计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艺术设计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之一。而这种发展的表象之一就是各个国家设计的民族性特征在逐步消失,被国际特征取而代之。而缺乏民族性、主动性、多元性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如充斥大街和媒体的犹如孪生姐妹般的各类广告、招贴,不仅缺乏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成为设计文化的垃圾。而靳埭强先生在1986年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之所以在当时众多的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标志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 “中国银行”的标志图形为中国圆形古钱币与中文“中”字完美的结合,整个标志形象浑厚、庄重、通达,表现了中国银行资本实力之雄厚,服务之周到的个性和内涵,并融入中国文化的传统民族精神与形象营销的当代市场战略于一体,展现了中国银行走向世界、再创辉煌的面貌。就中国的艺术设计而言,众多的民族文化故事和传统元素是艺术设计的源泉与文化背景。设计师需要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传统元素进行现代设计,并将这些传统的东西挖掘出来赋予新的文化理念,不给人以简单的复古,是中国设计和中国设计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篇9

文本研习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教材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76篇课文中,教材建议采用“文本研习”课型教学的有57篇,可见文本研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文本研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文本研习关键在于研习,旨在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与欣赏,使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趣味,陶冶道德情操,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也提升阅读素养和审美境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文本研习课的有效教学的研究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文本研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注重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加强对阅读文本的研习

文本研习实际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包括文本作者)的对话。文本研习不是教学主体的独唱,应是教学主体之间(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互动和意识交流。教师对文本的研习是整个文本研习活动的

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人与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提醒、帮助他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帮助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引入文本阅读中,真正把书读活,同时与文章作者对话。

2.运用整合思维与方法来指导具体的文本研习活动

运用整合思维与方法来指导具体的文本研习活动,可以是对单篇文本的整合式研习,也可以是某个板块或某个专题的多篇文本的整合式研习。首先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整合研习,可将在文本内容、艺术手法、思想特征上具有紧密关联或相同类似或相反却相成的两个或多个文本进行整合以进行比较教学,求同求异,设计整合教学的课程结构,以彰显教学的张力与教学活动的连

接点。

3.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指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文本研习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文本解读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诞生的特殊情境与被解读的现实情境,在相互关联的情境中进行文本研习,既要善于复活文本诞生的情境,尽量接近文本的本义,同时又要将文本与现实建立联系,探讨衍生新义,尽可能建构文本间的联系,寻找相互阐发与说明的丰富语义。另外,还应多层次、多角度,并以开放的心态解读文本,而不是主观想象。文本研习时,要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有关文本知识并积累文本阅读经验,掌握文本解

读一般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4.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预习与反复阅读,深入文本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反复阅读文本,深入文本,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加深对文本主题内涵的体验,以便与文本建立起亲密的对话关系,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

5.倡导个性化阅读,加强合作与交流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形式与关系的研习方式,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并能学会合作与交流,倾听别人对文本的见解,在讨论、交流、相互补充与启发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而不是拘泥于课本与教师的教学。

6.应用如评点等方法进行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应帮助学生应用多种手段、途径与方法进行文本研习,如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借鉴古人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引导学生在文本研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随时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评点是对话,是再创造,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象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并展开想象,敢于质疑作者与编者。在与文本的对话、评点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对局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与主旨,体会事关文本全篇结构与主旨以及体现文本写作方法和风格的重点与关键处。在评点示例的基础上,教师可先就评点方法与学生进行研讨,然后再独立阅读并评点,再交流评点。借助评点式研习,使学生开拓思路,增加见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高中语文文本研习的教学还应将文本研习与新文本的创作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模仿文本的写作风格进行写作训练,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对文本的精微之处独到的体验,真正理解文本,以达到文本研习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影视;影视欣赏;语文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92-01

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影视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1.轻松观看,以影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形象直观为基础。影视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的构成靠的是语言文字。从返璞归真的角度来说,欣赏影视作品,也是学好语文、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我们在组织学生看影视作品时,根据故事情节适时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产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便您能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象思维的能力自然而然也会增强,读书写作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视野。

2.以影视资源对照小说,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电视时,受各因素影响与原著有时有着很大的区别。如电视剧《红楼梦》在改编时,对原著的改变较大,并且参照了几种版本,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精彩的语言艺术,并通过学生看电视剧,领悟电视剧改编者的意图,比较电视的改编和读原著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可比较演员表演与原著的描写,目的是更好的解读文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了小说《香菱学诗》的原著后,再让学生课后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班上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有的地方没有看小说过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小说中的很多东西是演不出来的,要通过语言来品味,尤其是像曹雪芹这样的语言大师的作品。又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水浒》中《智取生辰纲》这一回目时,学生了解到中国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具有古白话的特点。因为它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说书人的语言特点。在叙述吴用七位好汉最终是怎样把蒙汗药放到酒桶里的过程时,是在最后才道出谜底的,这也就突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是靠情节取胜的特点,读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如果学生仅看电影电视,是不能体会古典小说的这种特点。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与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应该注意不能以影视欣赏来代替对小说原著的欣赏。当今的青少年他们本身都是在形象艺术中长大的,如果过分的强调影视的欣赏,那么就会淡化语言艺术的欣赏,这就不能达到语言艺术欣赏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小说文本是关键,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加工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学习的重点。语文教学中要以影视作品作为阅读的迁移和深化,借助影视作品对原著的再创造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对小说的再创造,而不能让学生过分的依赖电影电视的趣味性,放松了对小说语言的解读。

3.情之所致,跃跃欲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影视作品中的情点,深刻触及学生内心世界。在播放电影《唐山大地震后》时,学生感受思潮与泪水一同涌出。有的学生感受到:灾难面前,生命的渺小;有的学生理解亲情的博大,母爱的伟大;有的学生是对自己心理历程的拷问。在观看电影之后,学生的观后感也便水到渠成。其中有位学生用影视的主题曲《23秒32年》写篇观后感,文笔一气呵成,情感流畅,心理真实。对影视作品观赏有利写作素材的积累以及写作表达技巧的提升。

写作素材的积累: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电视剧,不管它们是真实的生活,还是艺术的塑造,都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写作素材要靠积累,而积累不外乎:亲身经历直接积累的和从间接获得的。观看影视是积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通过观看《一个也不能少》,描写自己心目中的成功的缘由或者借鉴描写表现一件事的手法。

观看影视能提高表达技巧:电影电视中的某些表现方法能够迁移到作文的技巧上来,使学生有深入的感悟,如:倒叙、插叙、补叙等表达方式,前后照应、情节过渡的意义和作用,环境渲染、心理描写方法等等。如在观看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后,让学生进行《阿甘故事续记》的作文训练,可以学习电影中叙事的方法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电影的介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优秀的影视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较高的审美情趣

欣赏富有思想性的的影视作品,对于培养现代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等感情作用不可小视,同时又能够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提高其文化品位、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如《亮剑》中宣扬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那种不怕一切的勇气和魄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壮志与豪气,从而敢于向学习、向生活挑战,不断追求自我的进步。又如中央电视台新近推出的《丹韵词音》等富含知识性的影视作品更是以其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色彩明亮绚烂、台词富含诗化情韵等显著特色,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学生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但充满知识性,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让广大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流连忘返的同时,更能让他们的身心获得了彻底的放松,受到美的熏陶,提升美的追求。

语文课程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使学生得到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是为应试而教,有的语文教学走上了纯工具训练的歧途,有的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远离社会,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空泛分析和"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通过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中国文学《三国演义》、《茶馆》、《雷雨》、《祝福》,外国文学的《红与黑》、《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等名片。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趣味气质上的相呼应,一种心理感知的沟通。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出现更多经典的影视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应抓住信息技术发展这一契机,推荐学生课后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