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与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

篇1

【关键词】 消费水平 经济增长 经济波动 经济结构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消费水平作为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同时也可以用来指称一国的消费总规模,即社会总消费。研究消费水平,对于确定社会生产中积累与消费的比率,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即“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会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 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同步的增长,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消费水平是阶段性波动的。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

1.个人收入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对地受到限制。

2.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 1 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前者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收入下降,消费就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3.农业波动对消费的影响

我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首先,农业的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其次,农业的减产或低增长导致消费的下降或低增长。

三、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动。下面就从几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50-130 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220-360 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360-860 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 300 美元左右。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住行消费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总之,经济增长、经济波动、经济结构都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消费水平的提高一定能刺激经济发展。这就是研究二者关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消费经济学原理》 尹世杰、蔡德容 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公款消费;内需;经济增长

2015年刚刚过去,根据商务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达到3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全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首要动力,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处于领跑位置。

在2012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有一种论调认为,“八项规定”等反腐利剑客观上影响了社会消费,尤其是餐饮等行业受波及严重。但实际上通过2015年1-11月中国银联的大数据:大众餐饮银联网络消费笔数占比为96.7%,较2014年提升0.7个百分点;餐饮业整体消费强度为434元/笔,较2014年下降5.4%,其中大众餐饮消费强度为349元/笔,较2014年下降5.3%。说明目前居民大众餐饮消费频次显著提升,消费强度(单笔消费金额)逐步回落。也就说目前消费的主体是大众消费,公款消费等非正规消费形式正在逐渐淡出消费主体范畴内,我国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增长更多得需要依赖内需的发展,毕竟当下外需低迷,全球经济发展迟缓。

但是现实是否与理论相符呢,下文将从理论上对公款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公款消费的简单定义

公款消费,顾名思义即用公款进行消费的行为。广义的公款消费包括生产性公款消费和生活性公款消费,后者以“三公”消费表现最为突出。而本文的公款消费也主要指后者,也即狭义的公款消费。需要注意的是,公款消费需要区别对待,必要的公款消费是应该而且必须的,毫无疑问起积极作用;而本文讨论的公款消费增长主要指不必要的公款消费,其作用是好是坏就值得商榷了。

二、公款消费真能扩大内需吗?

首先,简要分析下前文观点的看似合理之处。根据需求理论,公款消费的增长,将增加预期收入/开支,从而增加需求,即所谓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如图所示,初始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于点A(Q,P)达到初始均衡。公款消费,预期收入/开支,需求,供给曲线S不变,需求曲线由D右移到D’,S与D’于点A’(Q’,P’)再次达到均衡。即需求由Q右移到Q’,即公款消费增长扩大了内需。反之则得:限制公款消费抑制了内需。

但是,上述分析只是静态的分析,即其他条件不变下的分析,也就忽视了公款消费增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正是这影响导致了公款消费不一定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将直接减少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减少众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居民的消费。也就是说,公共消费的增长以居民消费的减少为代价,公共消费增长对扩大内需未起实质性作用。

其次,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致使政府支出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大增加,而用于生产的部分则大大减少,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整个社会付出的机会成本巨大。公款消费的增长以政府投资的减少为代价,若将内需简单分为消费与生产两部分,公款消费增长对扩大内需仍未起实质性作用,甚至得不偿失。

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公款消费的增长只是对居民消费的替代、对政府投资的替代,并未有实质性的扩大内需。而当前限制公款消费造成的内需萎缩、经济减速只是短期内因被替代的居民消费、政府投资尚未补充回来,而在长期内则不会存在。

三、公款消费对经济方面的其他不利影响

公款消费不一定能扩大内需,也就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将对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首先,公款消费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由于公款消费使用的是公家的钱,“不用白不用,用了还想用”,公款消费的主体对价格的涨跌并不感兴趣,需求的价格弹性很难发挥作用,经济对价格的敏感性较差,价格竞争机制不是很灵,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更大发挥。

其次,公款消费增长易引发通货膨胀。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易引发财政赤字的形成与扩大;如果以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易造成货币超发,引发不必要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

第三,公款消费增长易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公款消费中,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普遍存在着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现象,不仅对社会民众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助长了社会奢侈之风,更严重误导了市场与投资,致使其偏向于奢侈品等行业,而真正具有创造力与成长空间的行业反而得不到投资,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简言之,公款消费及其增长对经济方面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得到限制。反言之,限制公款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解放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将在长期促进经济增长。

四、公款消费对其他方面的不利影响

除经济以外,公款消费还对社会的其他方面起着种种不利的影响。

首先,公款消费易造成。政府官员借公款消费之便利,行之事实大有人在,通常以高档餐饮、星级酒店、台挂历等形式,巧立名目、投机取巧,、行贿受贿、牟取私利大行其道,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形象受损,政府公信力大为下降,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其次,公款消费易引发不良社会风气。正如上文所言,公款消费中,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普遍存在着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现象,对社会民众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致使社会民众热衷于追求奢靡奢侈,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更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公款消费对其他方面的种种不利影响,都将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增长,不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有必要限制公款消费及其增长。即限制公款消费有利于经济增长。

五、总结

总之,笔者的观点是公款消费是否真实扩大内需不得而知;但抑制公款消费则有利于经济增长及其长远发展。

笔者认为,由利己性驱动并制约的、进而互利的市场应是自由的,由市场中的个体自由选择、自主决策、自己承担后果;而政府的职能则应限制在: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环境,且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要求政府以独立经济个体的身份间接引导、协调、弥补市场个体的行为。(此即为我心目中的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

抑制公款消费显然有利于这样的政府职能的实现。而当前我国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政府“放权”,而抑制公款消费、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显然符合当前经济现实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这样一种自由市场的实现还有赖于政府在制度与法治两方面的不断完善与创新,抑制公款消费也应该放在制度与法治层面来综合考虑。

篇3

关键词:消费水平经济发展问题影响

从人的多种经济角色之间的关系来看,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经济活动,人一时一刻也不能停止消费,否则,就不能担当生产者、劳动者、投资者等其它经济角色。消费者要持续进行消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就必须进行劳动,通过不同职业的劳动来维持和扩大社会再生产,因而消费和生产是社会成员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普遍具有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双重经济主体身份。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所指的具体对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以消费者群体和劳动者群体的利益为本,实现广大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广大劳动者收入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

第一,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第二,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

在2000年至2003年的三年里,我们经济的成长大致是8%,那么在这个中间消费贡献在50%左右,投资的贡献在四十多一点,外需的贡献还是在六左右。那么这样一种格局表明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内需是主要的,外需是辅助的。这是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结论,而在整个内需变化的过程中间出现了投资到消费,消费到投资这样一种顺序上的变化,但从平均角度来讲消费依然还是内需的主体,投资还是仅次于消费的重要力量,但是这几年在现实的增长中间,由于我们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六千六百亿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年度中间还有不同,也就是有此年份投资的作用更突出一些,有些年份消费的作用更突出一些,有些年份外需的作用更突出一些。因此我们回顾历史从需求的角度来说:目前正处于一个消费比较平稳,投资继续增强,外需也是相对稳定的阶段。

目前国内消费需求基本平稳、大体正常,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稳中有升。但由于收入分布不均,使不同阶层实现购买力程度不同,突出表现为收入高的群体实现程度低,收入低的阶层实现程度高。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旺盛消费需求但购买力不足,消费潜力难以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拥有强盛购买力的高收入群体,其消费需求已基本实现,购买力大量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沉淀下来。这一反差是形成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表现投资拉动型有关。由于投资与消费存在着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因此在近年来过高投资的作用下,也使得我国社会消费率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了持续减弱。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投资增长率连年提升,同期消费增长率也出现了逐年走低的趋势。特别是2004年在投资率由2000年的36.4%升至42.3%的情况下,消费率则由61.1%降到了53.6%。

二、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

合理消费水平,要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在健康的伦理、道德规范下,合理的消费水平主要体现在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上。在数量上,合理消费水平应与国民总收人及其增长速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速度保持恰当的比例;在结构上,合理的消费水平应与消费品的供给结构相适应,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从其内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是以一定的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也就是说,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为条件,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的。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这种不合理状况不是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政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现行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目前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 - “住行消费升级”(在此之前,已有几次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居中的,投资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要高于这个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总是有一些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增长速度明显地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局面如果长期地持续下去,引起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平衡,投资增长相当地快,居民收入的增长相对低于经济的增长,这样会出现居民收入相对增长较慢,消费需求相对增长较慢,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主要是靠投资增长来拉动,短期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长期是这样一种局面的话,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

(一)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质量的差距,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消费。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124元,农村居民为4655元,城乡居民消费比例为2.39:1,大于收入差距2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为80.1%,农民为71.6%,相差8.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食品支出3523元,是农村居民的2.4倍。其中肉、蛋、奶、水产品支出城市居民为1064元,农民仅为390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7倍;衣着支出城市居民为906元,农村居民为331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为2.7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城市居民为704元,农村居民为272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6倍;交通通讯支出城市居民为1688元,农村居民为469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3.6倍。

(二)城乡居民家庭财产差距悬殊。

到2003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约为41200元,农村居民约为10180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4倍。据1000户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用于储蓄、储蓄性保险、购买有价证券的支出达3748元,相当于当年农民收入的58%。

篇4

【关键词】 消费;经济增长;关系

一、江门的消费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江门市经济增长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江门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

以2002年为分界线。1978~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即地区生产总值,下同)比重平均为29.2%。较低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高的储蓄率,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2002~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平均为38.4%,储蓄率开始出现下降,总投资进入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相对滞缓状态。江门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江门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江门仅为21.3~33.6%。

(二)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 Y(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这样,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江门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下表1)。

从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来看,近年来我市的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人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不断增大,从1978年的38.6%到2008年的68.7%。

1.消费增长点主要表现。一是汽车消费,居民私人拥有小汽车的比例有较快提高,2008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1/5以上,同比增长17.5%,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生力军。二是文娱消费,2008年江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了6.6%,而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则增长了12.6%。三是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消费,出现了城市消费者以更新换代为主,农村消费群体不断扩大的趋势,2008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了61.3%。四是旅游消费,2008年我市旅游总收入达到90.6亿元,增长30.2%。

2.居民的消费行为化特征明显,并趋于理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消费环境日新月异,特别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的介入和竞争,促进和推动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为消费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选择空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业已形成,居民在消费领域的主动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居民对通过市场配置消费品的机制已经普遍认同和开始适应,居民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和理性。可以预见,今后江门市以食品、衣着和家庭用品为主的温饱型消费将进一步让位于以住宅、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医疗保健、旅游消费为主的宽裕型小康消费。居民消费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等及与之相联系的消费领域。

3.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2000~2007年,职工在岗平均工资增长1.3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54.6%,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4.农村消费水平较低,城乡消费水平差异较大。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构成来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于农村的情况也比较明显。2004~2008年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8%,在2008年,两者的增幅差距达到3.8个百分点,比2000年扩大了7个百分点。这表明,江门市在扩大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方面还需加大力度。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尽管近年来江门市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有了一定的提高,江门市的消费总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最终消费的构成不甚合理,居民消费率偏低,城乡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农村消费水平有待提高。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市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许多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

(二)贡献率分析

在江门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江门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98~200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市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在宏观投资政策上,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江门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江门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

三、江门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江门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一)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近年来,江门市在调整产业和优化产品结构、改造提升现有支柱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大力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社会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外部特别是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对比来看,江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2008年我市的GDP实现1280.59亿元,在珠三角9个市中排第7位,增长10.8%,增幅排第7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不高,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深圳除外)在珠三角九市中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6位,且我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江门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04~2008年,我市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以年均21.4%的速度增长,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3%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的增长率却分别比GDP低4和7.5个百分点。收入增长长期落后于经济增长说明我市新增财富相当部分用于投资和积累,居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所得较小。城乡居民不能同步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将影响其参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积极性,收入增长缓慢自然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欲望,使其消费心理趋于保守。

(二)城乡收入差距大以及农村消费环境较差,使农村消费水平滞后于城市消费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和2008年,我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4%,增幅都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收入差距大。收入水平的落后和收入增长的缓慢抑制了农村的有效需求,使农村消费水平长期落后于城镇。消费环境差对农村居民消费也有重大影响。商业网点不健全,服务功能差;新兴业态如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现代流通方式还没有延伸进去;质次价高、伪劣假冒商品多。这些不利因素都间接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抑制了现实购买力的释放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改革的全面推进,原来由政府或单位负担大部份的教育、医疗等费用更多地由居民个人承担,而对在过去房改中没有享受到公房分配的居民来说,要购买住房这类高价值的消费品,就必须提前预留这方面的开支。居民预期将来要支付的费用大大增加,防范风险的意识随之增强,即使收入有所增加,也会将更多的收入留作储蓄,这必然影响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

尽管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了基本框架,还很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居民防范意识显著增强,消费倾向日趋减弱,城乡居民部分手存现金沉淀的状况没有改变,抑制了现实购买力的释放。

(四)消费信贷发展缓慢,制约了消费者一些大宗消费的实现

从江门市消费信贷的总量和结构看,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只占各项贷款总额15%左右,从结构看,住宅与汽车消费贷款占92%,其他类型的消费信贷比例很小。这表明:目前江门市消费信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有限,消费者只能把消费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拉长了消费的周期,使即期消费的扩大得不到实现。

四、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1.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最有效、最不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也是结构调整和政策鼓励的着眼点。当前要努力贯彻执行国家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积极主动投入消费,使消费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继续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消费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地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意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消除人们后顾之忧,提高居民购买力;二是减轻居民住房、医疗、教育支出负担;三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有效调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

3.优化投资结构,加快产业发展,满足消费需要。一是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努力实现投资合理增长与结构优化,在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投资率,逐步提高消费率。二是推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促进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其他领域渗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在农村里要以“万村千乡”市场建设为契机,以连锁、中小型综合性商场等形式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以本地为目的地的旅游消费。

4.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一是继续发展住房、汽车消费,增强其对整个消费的带动作用;二是提高居民服务型消费所占比重;三是依托消费升级,增强有效供给;四是积极发展消费信贷,缓和信贷约束。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提高整个社会信用,消除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的后顾之忧;要减少不确定性预期,使消费者敢于接受消费信贷,解除后顾之忧,刺激消费信贷需求,使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能充分利用消费信贷方式,尽早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结构,进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经济增长。

5.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升居民消费信心。政府要加大市场执法和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居民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把商品质量关,加大商品抽检力度,严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健康安全。政府部门要加强示范和引导,鼓励各类流通企业扩大资源节约型和绿色环保型商品的销售,鼓励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行为,倡导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科学、节约的生态型消费方式。

篇5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度、吉林省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消费、投资、净出口,它们亦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地完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消费需求也在逐年呈上升趋势。因此,分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探索吉林省经济增长动力,对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理论对吉林省居民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明确消费、投资、出口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一、灰色关联度模型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并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基于数学理论的系统工程学科,是一种解决和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范畴主要包括灰色关联分析、灰色预测、灰色决策、灰色预测控制等,其中以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最为广泛。

(一)根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序列),收集评价数据并确定参考序列

1、设n个数据序列形成如下矩阵:

其中 m为指标的个数.

2、根据评价目的选择参考数据列,记作:

(二) 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形成新的数据序列。

1、采用均值化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2、形成新的数据序列

(三)逐个计算每个被评价对象指标序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绝对差值 ,即:

其中k=1,…,m i=1,…,n为被评价对象的个数

(四)确定差序列的极值

(五)计算关联系数与灰色关联度,并作出综合评价

1、分别计算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关联系数.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在(0, 1)内取值,若ρ越小,关联系数间差异越大,区分能力越强。通常ρ取0.5 。

2、计算灰色关联度

各评价对象(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为:

3、依据各评价对象的灰色关联度,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二、吉林省居民消费支出、投资额、出口额与生产总值的灰色关联分析

根据吉林省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投资额、出口额的2000年至2010年的数据(表1)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

(一) 设吉林省生产总值为x0(t)序列,居民消费支出额、投资额及出口额分别为x1(t)、x2(t)和x3(t),具体数据见表1。

(二)将表1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形成新的数据序列见表2。

(三)求对应差序列即:

(四)计算关联系数与灰色关联度

1、计算关联系数

设分辨系数ρ=0.5,分别计算吉林省居民消费支出额、投资额和出口额对吉林省生产总值的关联系数,关联系数序列结果见表4。

2、计算灰色关联度:

根据 分别计算出吉林省居民消费支出、投资额、出口额对吉林省生产总值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

γ01=0.7977 γ02=0.6119 γ03=0.7365

三、灰色关联度比较分析

通过对居民消费支出、投资额、出口额与吉林省生产总值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一年间,吉林省居民消费支出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7977,投资额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6119,出口额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7365。以上数据表明吉林省居民消费对吉林省的经济增长比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这充分说明居民消费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因此,进一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拉动居民消费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尹世杰.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消费经济, 2004,(05) .

[2]汤宏波. 浅论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方式[J]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9,(04)

[3]董碧松,张少杰.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基于消费需求视角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9,(18) .

[4]王怡,武博,刘英. 灰色关联视角下FDI与区域经济结构关联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9,(10) .

[5]张薇,程骏. 陕西省R&D投入与GDP的灰色关联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篇6

【关键词】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一、引言

在经济社会中,一个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消费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它经常为人们所关注。对居民消费支出按照人们实际支出的去向分类可以分为吃、穿、住、用、文化娱乐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河北省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长真实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研究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原动力和最新的起点,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消费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再生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各种消费中,居民消费又是影响消费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按照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在一定时期内应存在一种共同的变化趋势与均衡关系。

二、计量经济分析

由于现实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数都是非平稳的,并且对非平稳序列的直接回归会造成“伪回归”现象,即本来不存在有意义关系的变量,经回归得出有意义关系的错误结论。协整检验是由Engle和Granger提出来的。协整的基本思想认为,尽管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中每个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线性组合有可能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使该组合成为一个平稳的变量。协整理论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变量之间寻找均衡关系,以及用存在的协整关系的变量建立动态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有E-G(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和约翰森(Johansen,1988)检验法,对于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以使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约翰森检验法。而Engle-Granger检验通常用于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检验的是居民消费与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协整关系所以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在进行平稳性检验时,将采用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11》。研究的数据样本为河北省1978~2009的年度GDP和全省居民消费水平数据。用河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即GDP表示经济增长,全省居民的居民消费水平(元)用X表示。对河北省以全省居民消费指标表示的居民消费水平和以地区生产总值(GDP)指标表示的经济增长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两变量均为非平稳变量;取对数之后再次进行检验,仍然非平稳;对居民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取差分后再进行检验,仍然非平稳,再次差分后检验,发现两变量均通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和是平稳变量。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LnX和LnGDP,在二阶差分的时候,中ADF值为-6.513798,小于a=1%时的临界值-4.309824。LnGDP中,ADF值为-5.392922,也小于a=1%时的临界值-4.323979,所以可以得出这两个时间序列都必须通过二阶差分后,才能达到显著性水平99%以上的平稳性。因此可以认为,两个时间序列LnX和LnGDP是I(2)的单位根过程,即LnX和LnGDP需经过二次差分后才能变为平稳序列,这是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由单位根检验可知,LnX和LnGDP时间序列都是二阶平稳的,协整检验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协整回归,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LnX和LnGDP之间的方程,并计算非均衡误差。估计的方程为:

InGDP=1.262125lnX-1.418319;(84.27746)(-13.30300);R■=0.902264F=7102.69.69DW=0.271043,残差的计算公式为:e■=InGDP-1.262125lnX+1.418319;第二步,检验的单整性,看看残差是否是平稳序列。通过单位根的检验发现:当滞后阶数为1,不含常数项和截距项的模型最适合,ADF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ADF值为-2.1870229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1.952066,可以认为在的水平下,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也就是说存在和的平稳线性组合,即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结论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河北省GDP和居民消费水平这两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并且都有各自的变化规律,短期内可能不一致;然而,从长期来看,二者之间有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回归方程中可知,居民消费确实对河北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居民消费水平每增加一元,河北省GDP就能增加1.262125亿元。经济增长的幅度会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而有变化,但长期来看,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会达到一个均衡稳定状态。

四、对策建议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注重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刺激消费品市场需求,增强即期购买力。另一方面,住房是居民能进行稳定生活的基本保障,提高住房租金补助水平和住房公积金水平,增强居民消费信贷的还贷能力,这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政府应逐步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能够看得起病,住得起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同时,还要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性,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心理预期,逐渐树立消费信心,并使居民变远期的储蓄倾向为即期的消费热情。只有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居民有现期消费的信心,整个经济的形势才能活跃起来,从而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3)推动信用消费发展。加大信用消费的宣传力度,改变“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使人们逐步接受信用消费这一新的消费方式,大力发展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同时,也要完善信用消费市场的发展,引导人们正确的利用信用消费,保证信用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孙静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文/王涵丽

【摘要】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能源的支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又促进能源的消费。本文通过典型相关分析,研究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特别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带来能源消费量的直接增长,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典型相关分析

【作者简介】王涵丽,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一、引言

伴随社会的进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相互作用日益加深,二者相互促进,彼此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同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然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

第一,国家及人民对能源的需求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能源的需求。第二,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人们利用能源的途径。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促进了人们对能源利用方法的改造,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能源的发展需要经济为其奠定物质基础。众所周知,相较于其他产业而言,能源产业所需要投入较大并且建设所需时间较久,这些建设所需资金全部来源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了能源产业的发展,探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我国经济、能源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现状

总的来说, 2004~201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递增,各产业生产总值均呈现增长趋势。

2012年我国GDP总值为519470.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GDP 增长率分别为4.5%、8.1%、8.1%。2013 年我国GDP 总值为568845.2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GDP增长率分别为4.0%、7.8%、8.3%。2014年我国GDP 为636462.7 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GDP 增长率分别为4.1%、7.3%、8.1%。第二三产业GDP增长强劲;相反,第一产业GDP增长缓慢,长期停留在较低平稳水平。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样逐年递增。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达到3.9%;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增长率分别为2.5%、6.0%、10.2%、5.5%; 全国万元GDP 能耗下降3.6%。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3.7%;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增长率分别为3.7%、3.4%、13.0%、7.5%;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3.7%。2014年,我国节能减排有了重大进展,对煤炭资源的消费首次出现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仅为2.2%;其中,煤炭消费量下降2.9%,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增长率分别为5.9%、8.6%、3.8%;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4.8%。我国对能源的消费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虽然2014 年我国对煤炭的消费减少,但我国的消费结构仍然是煤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消费量显著高于其他能源、增幅最大,我国对煤炭的消费占消费总量的比例历年均达到66%以上。与之相比,我国对除煤炭外的一次能源(石油、水电和天然气) 的消费量增幅很小,对各类能源的消费仍然集中于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特别是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很大,而低碳能源水电和天然气消费量及增幅均较小。

综上所述,我国GDP和能源消费量都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那么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量究竟有什么影响,下面用典型相关分析进一步阐述。

三、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典型相关分析

(一)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经济增长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长,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增长速度。本文以经济增长作为第一组变量,通过以下四类共5个指标来体现。1.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用X1表示。

2.体现产业结构的指标:第三产业总产值比GDP,用X2表示。

3.体现经济活跃程度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用X3表示。

4.体现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用X4和X5表示。

能源消费量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能源总量,用能源消费总量指标来反映,用Y表示,作为第二组变量。

本文选用1980~2014年年度数据,全部数据由国泰安数据库及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得。为消除量纲影响,采用标准化方法处理数据。

(二) 样本相关系数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与组内的指标高度相关;第二组变量中只有一个变量。由表2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这两组变量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能源消费总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9858;其次是全体居民消费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最弱的是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相关系数为0.8681,虽然该相关系数最低,但相关性已经属于较强的。可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这里需要做的就是提取综合指标来代表这种相关性。

(三) 典型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由于代表能源消费的第二组变量中只有一个指标,所以本文只需要提取一对典型变量A、B。典型变量(A、B) 的相关系数达到0.996,P值小于0.05,说明在0.05的检验水平上A与B的相关关系显著,即可以用反映经济增长的第一组变量解释反映能源消费的第二组变量(见表3)。

(四) 典型相关模型的构建

spss输出的结果中包括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非标准化典型系数和标准化典型系数。因为指标的种类繁多、复杂多样,有的还是不同质,即便是同一指标,在不同的行业,也会因其行业标准、重要性的不同而缺乏可比性,所以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企业、不同指标间进行直接比较成为可能。标准化系数就是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分析结果,非标准化系数就是数据未经无量纲化得出的结果。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标准化典型系数进行分析。进而写出A (来自第一组变量组的典型变量)、B(来自第二组变量组的典型变量) 的典型相关方程,原始指标对它的典型变量的贡献大小由其系数大小来衡量。

经济增长的典型方程为: A=1.126X1 +0.156X2-0.229X3+2.320X4-2.277X5

可见,对A影响最大的是X4—人均可支配收入,然后影响度由大到小依次是:X5—全体居民消费水平、X1—国内生产总值、X3—固定资产投资和X2—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能源消费的典型方程为:B=Y,Y完全影响B。

(五) 典型载荷分析

反映经济增长的第一组变量中,国内生产总值(X1)、第三产业总产值比GDP(X2)、固定资产投资(X3)、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全体居民消费水平(X5) 与典型变量A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871、0.934、0.990、0.982,第一组中所有变量与典型变量A相关性均较高,且均与A正相关。其中,X4与A相关性最强,并且从前文的典型模型分析中可知X4在A中起主要作用。不难发现,X3与X5在A的典型相关模型中系数为负,但在此处,它们与A的相关系数却为正,这样的变量称为校正变量。第二组变量中只有能源消费总量Y一个变量,即Y与典型变量B完全正相关,Y在B中起完全作用。典型变量A与B相关系数为0.996,相关性很强。这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X4的增加会直接促使能源消费总量Y的增加。

(六) 典型冗余分析

如果想考察构建的典型相关模型的解释能力,就需要进行典型冗余分析。表4反映了自身典型变量及配对典型变量分别解释各组变量总变异的比例。

由表4可知,A解释第一组变量总变异的比例为90.7%, B 解释第一组变量总变异的比例为90%;A解释第二组变量总变异的比例为99.3%,B解释第二组变量总变异的比例为100%。第一二组变量分别被其自身及其配对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均较高,说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可以很好地相互解释。

四、结论

总体来看,每组指标都与其典型变量高度相关,并且都能被典型变量很好的解释,这说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确实会相互影响。具体来看,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A中起主要作用,它的增加会直接引起能源消费的增加;反映产业结构的X2变量对典型变量的贡献最小,并且该变量与典型变量的相关性最弱,故该变量的增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其余变量弱。这表明,人均收入提高,人们对能源的消费越来越多;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会消耗太多的能源,所以和能源消费的关系并不太大。

减少对能源的消费量,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升级,城镇生活用能大大提高,生活用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百分比进一步增加,因此“节能减排”应体现在工业生产及生活中。为减少生活用能,应鼓励居民更多的采用节能设备。人均收入的较快增长会滋生人们浪费能源的现象,社会应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其次,着力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及经验,引导企业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利用科技和政策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最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不再单单只重视量的增长,更多的要重视结构的优化。因此,我国的政绩考核制度也应进行改革,降低GDP在政绩考核中的百分比,从强调经济增长速度逐步转向经济增长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军.内蒙古“金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典型相关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4):107-109.

[2]宋梅,程青莉,高志远.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关联分析[J].中国矿业,2012,(3):35-37.

[3]肖涛,张宗益,呙小明.经济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4):139-146.

篇8

[关键词] 消费;投资;出口;经济增长;偏最小二乘法

[中图分类号] F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1)06―0061―0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 of consumption, investment, export and economic cycle using HodrickPrescott fil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cycle of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1978 to 2008. By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 research contribution of investment, urban consumption, rural consumption and 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ort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output elasticity of investment, exports, rural consumption has rising trend; output elasticity of urban consumption and government consumption rise firstly then decline;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economic growth has declining trend. The shortage of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 demand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trict th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urgent for us to expand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 demand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 consumption; investment; export; economic growth;partial least squares

一 引 言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存在一个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整个演变过程类似一条平缓的“马鞍型”曲线(或称为“倒U”型曲线);消费率演变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倒马鞍型”曲线(也称为“U”型线)。投资率和消费率这一演变进程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所引起的。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倒U”型曲线和“U”型线,说明我国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一面。我国资本形成率由1978年38.2%上升到2008年的43.5%,最终消费率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48.6%,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6%上升到2008年的32.7%。我国这种“轻消费”和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现象,不仅与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符,同时也危及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现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

(一)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邓彦(2006)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我国1988-200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净额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而说明“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得出消费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的主要结论[1]。许永兵(2006)通过数学模型验证了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三大需求的变化与经济增长均呈正向密切相关关系,投资和消费都增加1%,则GDP分别增加0.265%和0.755%,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2]。贺铿(2006)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国际比较中探寻我国投资和消费的合理比例,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3]。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对我国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深层原因及不良后果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现实途径[4]。吴先满、蔡笑、徐春铭(2007)通过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横向和纵向比较,认为2001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趋于弱化的局面不断加剧。在借鉴国外增强消费拉动力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政策建议[5]。徐振斌(2007)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总体设想[6]。姜涛、臧旭恒(2008)以居民最终消费和GDP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等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1978-2006年最终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和GDP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居民消费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且居民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7]。王宇新、王立平(2008)利用极值边界分析模型(EBA)对中国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而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8]。赵振全,袁锐(2009)运用可变参数模型分析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探讨了合理消费率与投资率,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今后经济运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9]。

(二)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的文献不多)。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可变参数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极值边界分析模型测度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有关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研究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时,要么研究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么研究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不多;2.在研究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将居民消费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文献也不是很多。3.在研究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大多以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序列中进行分解出周期变动来研究投资、消费、出口的周期变动与经济增长周期变动之间关系的文献也不是很多;4.在实证研究方面,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所以在计量分析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尤其重要。目前大多数的计量模型采用传统回归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测度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文献也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主要利用H-P滤波法来研究投资、消费、出口的周期变动与经济增长周期变动之间关系,然后,将最终消费分解为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利用偏最小二乘法研究投资、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出口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我国消费、投资、出口与经济增长

关系的描述统计分析

(一)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我国1978-2008年的资本形成率、最终消费率和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其中最终消费率与资本形成率的相关系数为-0.86,最终消费率与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94,说明最终消费率与资本形成率以及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资本形成率与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6,说明资本形成率与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需求的扩大,带动了出口需求,形成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但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为了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得到资本形成率、最终消费率和出口占GDP的比重之间的因果关系(见表1)。

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终消费率是引起资本形成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资本形成率是引起最终消费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最终消费率与资本形成率互为因果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出口占GDP的比重与资本形成率互为因果关系,最终消费率与出口占GDP的比重互为因果关系。正因为投资、消费、出口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为了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尽可能快速地实现由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同时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表现为通过对投资和出口产生影响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的分析

以1978~2008年我国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来分析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有潜力的因素,实证分析也证明,1978~2006年期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于投资和出口较强。但是我国最终消费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也就是说消费需求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潜力,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应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逐步显效,消费需求低迷的状况有所好转,但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对经济运行的调节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从最终需求入手,通过适度刺激消费,合理引导消费,促进消费需求回升,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活力,改善严重失衡的供求结构,实现消费与生产的良性互动,己成为经济运行中需要研究的一个紧迫课题。

利用ADF检验法对1978~2008年我国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六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根据表2的结果可知我国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六个序列都是平稳的随机过程,这说明1978~2008间我国经济增长基本是平稳的。在绝大多数年份,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大于投资增长的贡献,并且这种贡献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001年后,这种贡献结构的稳定性被打破,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反转和波动。同时发现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并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其中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与投资和消费相比稍显偏大,说明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风险,是不可持续的增长。以上分析发现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规律性不是很明显,因此,下面利用H-P滤波法分析投资、消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 投资、消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我们在分析投资、消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及其相互关系时,将资本形成总额代替投资变量,将最终消费分解为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以1978~2008年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Y)、投资(X1)、城镇居民消费(X2)、农村居民消费(X3)、政府消费(X4)和出口(X5)为样本,并利用GDP平减指数样本数据进行处理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然后,利用H-P滤波法对消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变量X1、X2、X3、X4、X5、Y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变量的周期变动序列CX1、CX2、CX3、CX4、CX5、CY(见图1)。

图1 变量的周期变动序列

(二)投资、消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分析

根据图1中变量CY的波动规律,在1978~200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大致分为3个周期,1978~1988年为第一个周期,1989~1996年为第二个周期,1997~2008年为第三个周期。变量CX1的波动规律基本上和CY的波动规律相同,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这说明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主要由投资波动引起的。变量CX5和CY的相关系数为0.58,但将变量CX5滞后一期得到CX5(-1),再计算CX5(-1)与CY的相关系数为0.88,说明我国出口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了明显的滞后效应。相对于投资和出口来说,消费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较小,CX2、CX3、CX4和CY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39、0.30,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更小。根据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风险,是不可持续的增长,只有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使经济增长趋于稳定。因此,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四 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

我们选择1978-2008年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Y)、投资(X1)、城镇居民消费(X2)、农村居民消费(X3)、政府消费(X4)、出口(X5)、产业结构指标(X6)为样本,利用GDP平减指数对Y、X1、X2、X3、X4、X5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并取自然对数分别得到序列LY、LX1、LX2、LX3、LX4、LX5。然后计算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3。

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知投资(LX1)、城镇居民消费(LX2)、农村居民消费(LX3)、政府消费(LX4)、出口(LX5)、产业结构指标(X6)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如果以国内生产总值(LY)为因变量,投资(LX1)、城镇居民消费(LX2)、农村居民消费(LX3)、政府消费(LX4)、出口(LX5)、产业结构指标(X6)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必将使得模型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偏最小二乘法(PLS)可以有效地克服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测度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

根据经济周期分析,在1978~200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大致分为3个周期,1978~1988年为第一个周期,1989~1996年为第二个周期,1997~2008年为第三个周期。因此在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时,将1978-2008年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Y)、投资(X1)、城镇居民消费(X2)、农村居民消费(X3)、政府消费(X4)、出口(X5)、产业结构指标(X6)为样本,分为三个子样本,子样本一为1978~1988年的数据;子样本二为1989~1996年的数据;子样本三为1997~2008年的数据。

(二)结果分析

1.偏最小二乘分析

本文利用软件SIMCA-P实现偏最小二乘法,分别给出三个周期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LY与6个变量投资的自然对数(LX1)、城镇居民消费的自然对数(LX2)、农村居民消费的自然对数(LX3)、政府消费的自然对数(LX4)、出口的自然对数(LX5)、产业结构指标(X6)的标准化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第一个周期(1978-1988年)的标准化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见式1):

LY^t=0.1714LX1t+0.1732LX2t+0.1722LX3t+0.1720LX4t+0.1724LX5t+0.158X6t(式1)

根据(式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的产出弹性最大为0.1732,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1714,排在最后一位,这正好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消费率较高,而投资率较低这一事实相吻合;出口的产出弹性为0.1724,排在第二位。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为0.158,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0.158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在第一个周期中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来拉动。

第二个周期(1989-1996年)的标准化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见式2):

LY^t=0.208LX1t+0.211LX2t+0.192LX3t+0.206LX4t+0.198LX5t+0.053X6t(式2)

根据(式2)可知,在第二个周期投资、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出口的产出弹性都有所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的产出弹性最大为0.211,但第二个周期中投资的产出弹性由第一个周期的最后一位上升到第二位为0.208,出口的产出弹性由第一个周期的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出弹性由第一个周期的第三位下降到最后一位。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有所下降,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只增加0.053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在第二个周期中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和投资拉动。

第三个周期(1997-2008年)的标准化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见式3):

LY^t=0.249LX1t+0.190LX2t+0.204LX3t+0.173LX4t+0.247LX5t-0.065X6t(式3)

根据(式3)可知,在第三个周期中,投资、出口、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出弹性与第二个周期相比有所提高,投资的产出弹性上升到第一位为0.249,出口的产出弹性上升到第二位为0.247,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出弹性上升到第三位为0.204,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产出弹性有所下降,政府消费的产出弹性下降到最后一位为0.173。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前两个周期正的影响转为负的影响。但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整体效应来看,消费的整体效应超过了投资和出口。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从以上三个周期的分析中发现,投资、出口、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出弹性有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产出弹性先上升后下降,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的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由此可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已成当务之急。

五 实现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

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由于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产出弹性先上升后下降,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出弹性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稳定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同时,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是重中之重。

1.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目前城镇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速度远远高出农村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速度,且农村消费贷款品种单一、结构失衡明显。因此,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消费信贷业务的宣传。以带动农民增强消费信贷意识。(2)开发具有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农机具、家电、就学、医疗、住房是农村居民较大的支出项目,也是农村居民消费贷款的主要需求,金融机构可以发展与此相关的消费信贷业务。(3)改革消费信贷管理制度。发展消费信贷营销网络,最大限度地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贷款。

2.增加政府投入。首先确保扶持三农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减轻农民负担;其次,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农村消费市场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的渠道,改善农村消费条件。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保体系,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社保问题;要把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政策落到实处;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4.规范和整顿农村市场秩序。首先严厉打击农村市场制假售假、价格欺诈行为;其次,鼓励企业有针对地开发、生产适应农村各类需求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二)调整产业结构

由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怎样调整产业结构呢?首先理解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联系。产业结构建立在消费结构基础之上,消费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必将逐步升级,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改进消费品的供给,培育不同消费群体,满足市场需求是当务之急。目前的市场出现消费不足,不仅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必须在供给和需求的结合上采取措施。因此,要发挥流通的先导作用,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引导生产企业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特别要注重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新产品,满足消费的个性化需求。

(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由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提高我国出口规模时,必须提高出口层次和水平。首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不断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通过技贸结合,提高外贸发展的科技含量,促使外贸出口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其次,实施名牌战略。外贸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培植骨干出口商品,提高主营商品在主营市场的占有率;要注重产品开发和设计,增强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等等。

(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由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在增加我国投资规模时,还要考虑投资结构的优化。首先,降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支持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强薄弱环节的行业投资与建设,积极推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次,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文教卫生、服务业等薄弱环节的引导力度,从而达到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邓彦.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5.

[2] 许永兵.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5):5-8.

[3] 贺铿.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政策[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5):3-10.

[4]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J].统计研究,2007(7):3-12.

[5] 吴先满,蔡笑,徐春铭.中外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3):119-122.

[6] 徐振斌.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J].宏观经济管理,2007(4):48-51.

[7] 姜涛,臧旭恒.中国居民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8(5):49-51.

[8] 王宇新,王立平.中国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EBA模型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1):38-41.

[9] 赵振全,袁锐.消费与投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48-54.

[收稿日期] 2011-02-16

篇9

[关键词]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扩大内需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76-04

1 引 言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首先影响了中国的宏观经济,使我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下降。其次,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信心,使很多老百姓缩减开支。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消费者信心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帮助政府找出策略,从消费者信心入手,刺激消费,正确引导我国经济逐步走向繁荣。

2 研究现状

国内对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消费者信心的研究主要有三大方向。

第一,对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构建。王金明,程建华和杨晓光用我国1997年1月—2006年5月的月度经济数据,探讨建设SW型先行景气指数的可能性。结果发现,利用一致指标计算的SW景气指数较好地反映了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基于预测的SW型先行景气指数有较好的预警性质,而基于先行指标的SW型先行景气指数存在着不稳定、表现力差的特点。文斌以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为基础,结合北京实际情况,通过构造基准循环、“提取”先行指标、编制指数、返回检验等步骤,对北京先行经济指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陈磊和高铁梅利用Stock-Waston型景气指数以及各种短期预测模型,对当年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吴桂珍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制了监测和预测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景气指数。

第二,对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构建及预测。陈敏,宋永发和邢燕婷通过实地调研,构建并计算了大连住宅市场潜在需求信心指数,以量化消费者购房信心,预测房地产市场走势。孙红英对GM(1,N)模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动量项G,以2006—2009年以来消费者月度信心指数为基础,对2010年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了预测。

第三,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或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其他经济变量关系的研究。张道德和俞林基于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之间的相关性。魏瑾瑞,方匡南,谢邦昌和朱建平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时间维度分析和横截面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CPI与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之间的互动关系。李雪梅通过对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一些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各项指标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之间的关系。丁浩,张朋程和李伟娟基于1999年1月—2011年7月布伦特原油月平均价格和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运用VAR模型研究了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之间的关系。赵磊利用2006—2009年4年的数据,对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和各经济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CCI对CPI和失业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CPI存在单向引导关系,但对其他经济变量预测和引导功能不明显。王英照,赵金楼和刘家国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我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3 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消费者信心关系的实证分析31 变量指标的选择

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定量描述,本文选取国家宏观经济景气指数(1996年=100)为变量。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包括:预警指数、一致指数(1996年=100)、先行指数 (1996年=100)和滞后指数 (1996年=100)。其中,一致指数是反映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由工业生产、就业、社会需求(投资、消费、外贸)、社会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等4个方面合成;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一致指数的先行指标合成,用于对经济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滞后指数是由落后于一致指数的滞后指标合成得到,它主要用于对经济循环的峰与谷的一种确认;预警指数是把经济运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

在对消费者信心的研究上,本文选取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定量评价。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

因为本文研究的是当前经济景气状况和消费者信心的关系,所以最终选取我国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1996年=100)、消费者满意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为变量,分别用EPI、CSI、CEI和CCI来表示。

3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本文是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我国经济景气状况与消费者信心关系进行的研究。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9月份全面爆发。因此,本文选取2008年9月—2011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利用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共有40个样本点。本文所需要的经济景气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消费者满意指数都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因为宏观经济景气指数(1996年=100)、消费者满意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都容易受到季节波动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剔除这些数据的季节波动因素。本文用EVIEWS 60软件,运用X-12-ARIMA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数据的季节波动因素,使得数据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宏观经济状况和消费者信心,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表示为EPI_SA、CSI_SA、CEI_SA和CCI_SA。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和熨平数据的波动性,本文还对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用LNEPI _SA 、LNCSI _SA、LNCEI _SA、LNCCI _SA表示。

33 平稳性检验

如果时间序列中存在单位根,就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出现,本文先对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①DLNEPI_SA表示LNEPI_SA的一阶差分,其余类同;

篇10

通过对居民收入增长率及收入消费比的数据分析,认为居民消费不存在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可能性。利用居民最终消费率和GDP数据,实证分析了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居民最终消费率的提高与GDP增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基于Granger检验,发现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显著。实证结果表明,提高居民消费率不能加速经济增长,即居民消费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关键词〕

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引擎;协整;Granger检验

一引言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在理论分析中,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应该由消费驱动。尹世杰认为,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就能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循环能力”,即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促进消费的提高[1]。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导致了投资比例过高,低消费、高投资使得经济过度依赖出口,而“出口模式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市场会饱和”[2]。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居民最终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陈波就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仍旧是投资,居民消费需求无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3]。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徐永兵、文晖利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1978-1999年的GDP、消费和投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消费平均每增长1%,GDP平均增长0.755%的结论[4]。徐凤、金克琴分析了我国1978-2007年的GDP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5]。刘春义分析了1978-2011年的GDP与居民消费数据,认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消费是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6]。徐晓丽、夏成孝对我国的GDP和居民消费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通过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估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7]。常彬斌利用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人均居民最终消费与人均GDP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通过Granger检验,得出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因的结论[8]。徐永兵、文晖的分析所利用的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GDP、消费和投资数据,该数据中包含价格因素,进行回归时容易出现伪回归,且样本容量为23,存在样本容量偏小的嫌疑。徐凤、金克琴分析的也是市场价的数据,协整关系及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也会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在刘春义的分析中,Granger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10%,存在显著性过高的嫌疑。常彬斌从人均角度分析了居民消费与GDP的关系,使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含了人口因素。在上述的实证分析中,除常彬斌之外的其他学者都是基于消费的绝对数据分析了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居民消费是GDP的组成部分,所以这两个变量之间容易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居民最终消费的增加一定会拉动GDP的增长,导致出现伪回归。

二、居民最终消费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依靠投资拉动,投资比例过高、消费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我国投资率自2003年超过40%以来,始终居高不下,2011年更达到了历史高位,为48.31%。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率都在20%以下,2013年英国的投资率为14.79%,美国为19.05%,以上数据能否说明我国投资率过高,从而出现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呢?扩大居民消费是否能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1.从居民收入增长率上看,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表1显示,2000-2013年,除个别年份之外,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均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居民分享经济增长的福利有限。理论上来说,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为更多的消费打下了基础。但由于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2.从消费收入比上看,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表2显示,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比1991年最高,为87.47%,1999年最低,为71.37%,1991-2014年,消费收入比都在70%以上;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在2013年最低,为66.86%,1991年最高,为85.49%,1991-2014年,消费收入比都在65%以上。表3显示,1999-2012年,除了最高收入户外,其他组的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都在65%以上。表4显示,2002-2012年,除高收入户之外,其他组的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比也都在65%以上。表2-表4显示,不管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都比较高,较高的消费收入比使得居民“无钱可花”。也就是说,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三、居民最终消费率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消费是发展的目标,居民消费能否成为发展的手段,对此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于经济增长是由投资拉动还是由需求拉动的讨论,大多数研究文献是从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方面进行的分析。居民最终消费率用居民最终消费与GDP对比得到,居民最终消费率的提高,意味着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大,如果随着比重的增大,经济出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则经济可以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如果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则居民消费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本文进行分析时,用居民最终消费率作为居民消费的指标,而经济增长用GDP表示。

1.数据的选取与处理本文选取1978-2013年的GDP数据(y)与居民最终消费率(x)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不变价GDP的基期有5个,为了去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将GDP折算为1978年的不变价格的数据。折算时,将价格换算为年份市场价的GDP除以该年份不变价的GDP,得到一个折算系数,然后以该年份为基期的不变价GDP折算成上一个不变价的GDP。根据现价和不变价的GDP,计算出GDP的缩减指数。利用缩减指数,将现价的居民最终消费数据进行缩减,换算为1978年不变价格的居民最终消费数据。用不变价的居民最终消费数据与不变价的GDP进行对比,得到不变价格的居民最终消费率。

2.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1)平稳性检验对于不平稳的序列,容易出现伪回归。为了分析GDP和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的关系,需要检验两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运用ADF检验法确定各时间序列的单整性。得到不变价GDP(y)和不变价居民最终消费率(x)的时间序列数据后,绘制出折线图(见图1、图2)。图1和图2显示,两个变量均存在趋势,经过ADF检验,两序列均非平稳。因此对GDP和居民最终消费率的差分序列进行检验,GDP的差分序列用Dy表示,最终消费率的差分序列用Dx表示,ADF检验结果见表5。根据AIC、SC准则,选择最优滞后期,在最优滞后期下得到表5的分析结果,y的差分序列Dy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2)协整性分析GDP(y)的差分序列与居民最终消费率(x)的差分序列均平稳,都是一阶单整,即I(1),两变量间存在协整的可能性,但是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需要利用协整理论进行检验。本文利用E-G检验法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将序列y(GDP)对序列x(居民最终消费率)进行回归,得到残差序列e,对残差序列e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根据AIC、SC准则,在最优滞后期下,得到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7)。据表7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e不平稳,即GDP(y)与居民最终消费率(x)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3.Granger检验对GDP(y)与居民最终消费率(x)进行Granger检验,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GDP与居民最终消费率都是I(1),所以检验它们的差分序列。根据AIC、S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3,在最优滞后期时,Granger检验结果见表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x不是导致Dy变化的Granger原因,而Dy也不是导致Dx变化的Granger原因,即居民最终消费率的变化对于预测GDP的变化没有帮助,而GDP的变化也不能预测居民最终消费率的变化。

四、结论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提高最终消费率,对GDP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据实证分析结果,居民最终消费率的增量与GDP增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居民最终消费率的变化与GDP的增量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提高居民最终消费率不是GDP变化的原因,两者之间也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也就是说,提高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没有明显效果。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也不存在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概念,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只能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因此,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相符。

2.拉动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拉动消费,提高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短期内能够提高GDP。但从长期来看,提高消费比例,无疑会降低投资在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失去源泉。因此,从长期来看,加大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全新策略[J].中国企业家,2007(6):38-39

[2]尹世杰.略论优化消费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消费经济,2011(2):3-9

[3]陈波.居民消费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分析[J].社会科学,2014(7):53-64

[4]许永兵,文晖.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2-17

[5]徐凤,金克勤.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9-113

[6]刘春义.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3):12-17

[7]徐晓丽,夏成孝.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报,2012(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