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 食品 安全 管理体制 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地被提到国务院的议事日程。那么,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笔者结合自身所从事的食品质量检验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主要表现形式

依据卫生部和质检总局的报告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食源性疾病依然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卫生部近年来对食物中,目毒发生的析报告,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极大一部分是由于微生物引起的。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第三条的规定,大量的肠炎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报告之中。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畅通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因此可以说,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

2、食品中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一是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和水产品中。一些地方在种养植中用激素药物以保收成,增加产量。如使用避孕药喂甲鱼、黄鳝等水产品;在草莓、番茄、香蕉、西瓜等农产品中使用催熟剂、膨胀剂等;二是农产品中残留农药等有害物质;三是食品标准陈旧落后。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1070项食品国家标准,1164项食品行业标准以及大量的食品地方标准。为适应进口食品检验,还有进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这么多的食品标准绝大多数却是在2000年以前制定的,最早的还是在1981年制定的,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仅为23%。

3、新生物技术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产品领域已显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如番茄、大豆油等制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这种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仍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存在潜在的未知的危害。

4、不法行为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一是使用劣质原料加工食品;二是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添加剂);三是人为投毒等利用食品犯罪的形势严峻。

二、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在我国,食品安全是一个跨越了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和农产品质量等多个范畴的领域,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职能交叉的模糊混乱局面。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在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多个部委局,这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形成了“多龙治水”却“难成重拳”的局面。这种分散的、权限不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高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加重了企业负担,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2、食品安全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根据目前现行的《食品卫生法》、《标准化法》规定,卫生部制定卫生标准,质监局制定质量标准,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本行业标准。这就难免使食品标准政出多门、交叉重叠、指标不统一。对食品生产者来说,是否执行标准,执行什么机关的标准,卫生、质监、各行业主管部门都有权监管,导致企业对执行哪个标准无所适从。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落后,财政保障不够。一是检验技术设备、人员分散在卫生、质监、农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数量不少,但由于各部门相互独立搞重复建设,因此在构成和布局上不能满足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和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二是财政保障力度不够。目前大量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在基层,由于基层财政困难,基层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总体比较落后,有个别地方的检测甚至还停留在凭感观的层面。

三、加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对策

1、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总结《食品卫生法》及《产品质量法》实施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尽快使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先进、实用、配套的原则,加速与国际接轨。

2、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要改变当前食品安全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变分段管理为统一管理,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树立“大卫生”的观念,从利于卫生、防病、产品质量安全角度出发,依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规定,由一个部门主管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其他部门在食品管理工作中的权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推进综合执法的要求,结合现行的食品监督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代表国家专职行使食品监督管理权,其管理可由质检总局代管。

3、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网络由卫生部门所属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门所属的农产品检测站、质监部门所属的检测中心和各类高校、科研机构所属的实验室组成。其中以质检部门所属的各级检验测试中心网络最为健全,力量最为强大。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分工的原则,必须尽快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职能明确、力量强大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登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性;措施

一、食品安全与广大群众的直接关系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其他国家一样,目前,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是给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的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惟利是图,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按标准生产,偷工减料,以假充真,滥用添加剂,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致使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严重地打击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形象和声誉受到了损害。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食品谈之色变,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老百姓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食品质量安全没有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没有保证,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质量管理

食品安全指的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食品自身因素(如毒蕈),另一个是人为因素,后者为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食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的总称,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食品质量管理是全面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在食品生产企业中,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出口企业的出口食品卫生备案制度等官方要求,在企业申请准入和备案的过程中,企业同时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同时运行两套或三套体系文件,企业的各个管理体系相互独立,互不衔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本的增加。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最终要保证所生产的产品是安全和卫生的。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产品不仅是数量、规格、外观和包装合格,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安全、卫生及质量合格。所以,管理体系的融合是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一项首要内容。但是,管理文件的融合还只是管理体系融合的开始,重要的是通过各过程的衔接和程序文件、三级文件的共用、质量记录的通用等,形成方便适用、控制有效、满足多个标准的程序文件,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相关体系的联系和区别,使操作人员方便使用各种质量记录,从而达到体系的高度融合。

四、加强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法律的不完善、执行不力和执法不严是造成食品安全恶化态势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食品安全生产企业和广大消费者,营造食品安全放心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对安全放心食品的消费信心,让人民群众真正能够买到放心的食品,国家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应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具体的标准用鉴管程序,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和国际接轨的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进行严格监管,把好食品安全的关卡。

对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才能申请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才能加贴质量安全“生产许可”标志,保证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才知晓、处理的现象,真正做到从源头抓好食品安全。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不适应食品安全需要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过期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改革现行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实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监控检测体系,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规范无公害食品管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食品质量体系认证采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和HACCP相融合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督促并监督企业树立诚信自律意识,自觉地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促进企业健康地生存和发展,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消费信心。同时在流通领域加强监管,堵住有还有毒食品流通的渠道,追溯其流通来源,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威慑力。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从重从快处罚,那些没有认真履行执法责任的失职人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篇3

关键词:食品 实验室 质量管理 建设 运行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64-02

1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大事,而食品质量实验室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食品质量实验室的检验能力,使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并具有可比性,提升社会信任度,必须着力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保持其有效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是指制定与贯彻相关标准,并依此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实施、监控。下面,谈谈食品质量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及运行问题。

2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三个要点

2.1 领导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领导重视是实验室能否将质量管理体系成功建立起来的前提。只有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才能保证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食品质量实验室的相关领导应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提升实验室形象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实验室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一个规范程序操作、提高检验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机遇。

实验室的相关领导要带头倡导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要成为建设的先行者,积极去协调化解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阻力与障碍。领导的重视与积极行动会成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直接推动力。领导集体要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战略策划与布署,当建设过程进入关键环节时,要全力参与其中,理顺管理程序、合理配给资源、制定质量目标、明确部门职责、划清部门权限、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反馈机制、优化内外环境、发挥带头作用。领导集体还要充分讨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完整性、适宜性,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推出完善与改进措施,从而在领导力度上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建立与实施。

2.2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严格制度

制度建设是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根本要务。所以,食品质量实验室应该根据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并形成一个制度体系,达到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要求。这样才能通过制度的落实来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水平。此外,食品质量实验室的制度建设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全覆盖性、合要求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在制定实验室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管理的实际情况,不能制定出那些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落实的制度,要做到制度的科学、具体、严密、明确、合理。全覆盖性,指要使制定出来的制度覆盖实验室里涉及质量管理的所有部门、所有工作岗位、所有人员。对所有环节、岗位、人员都要进行过程监控,建立起制度考核。而合要求性指实验室在进行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参照国家颁布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将这些准则有机地融入质量管理制度中去。

2.3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要坚持全员参与

管理学认为“企业或事业中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食品质量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不光要争取领导的重视,更要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食品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实验室的全员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很多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虽建立但却并不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就是只是少数人在运作,而大多数人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因为质量管理体系能否在食品质量实验室中有效地运行起来,最终还要凭借每一位员工的参与。要让食品质量实验室的每一位员工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全员参与度越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越有效。为此,要进行多种多样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所有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程度,提升建设参与意识,自觉地按照相关准则来分析考查自己所在部门与岗位的质量控制方法,从而形成全员参与、全员关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例如,可以用经济的手段来对员工参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行为进行激励,将奖金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贡献挂钩。只要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食品质量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就可以最有效率地建成。

3 保证食品质量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策略

(1)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可以考虑从食品质量实验室的各个部门中选择优秀员工,特别是对质量管理体系有着深刻认识的员工来组成一个质量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组成要考虑到全面性,最好能覆盖技术、服务、设备、检测等所有部门。而且在选择成员时,要本着自愿优先的原则,因为自愿参加管理的员工会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2)开展全员培训。管理部门要根据制定出的质量管理手册和相关程序规定,再综合考虑实验室中各个部门的职能特点,构思好详细的实验室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再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保证每名员工都能详细了解食品质量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个细节,提高质量意识,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其他环节的影响。

(3)开展质量监督检查。食品质量实验室要制定质量监督计划,为每个部门指出监督关键点。组织质量管理小组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保证这种监督检查对所有工作环节的全覆盖。质量监督检查采用的形式应当以现场实地观察为主,并结合提问、观看操作演示、查看实验记录与报告等多种形式。当发现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问题时进行及时的处理。如果是偶发事件,及时找出原因整改,而如果是反复发生的事件,应在找出问题源头后进行制度上的完善与健全。对相关责任部门与人员,也要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处理。这种质量监督检查的结果要在食品质量实验室内部进行公布,帮助所有部门与成员认识到问题,看到漏洞,并进而对本部门与本岗位的工作进行自我完善。质量监督还要注意监督时机与环节,针对重点人员与环节,进行有针对性与目的性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效果与力度。

(4)开展质量管理激励。当规定时间内的质量监督结束后,要结合检查时保留的数据,对各部门与各岗位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考核与评定。对质量管理优秀的部门与员工,要进行表扬与经济奖励。这也是保证食品质量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一点,因为针对质量监督检查结果的评比与激励,可以让员工把落实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工作习惯,激发全体员工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积极性,提高工作配合度。同时,食品质量实验室的管理层也要对质量管理小组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与支持,以保证其下一阶段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当前,整个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极为关注。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的把关部门,食品质量实验室必须与时俱进,建立起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通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从而实现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尹丹.《质量手册》在实验室资质认定中的作用[J].中国认证认可,2011(10).

篇4

关键词:瘦肉精 肉制品 质量安全 完善

一、 “瘦肉精事件”回顾

世界上,瘦肉精引发的第一例中毒事件发生在西班牙, 当地的一个家庭在一次吃了牛肝后, 发生了集体食物中毒,最后检测的缘由来自于牛的饲料里添加了盐酸克伦特罗(即瘦肉精)。在我国, 自1998年5月, 香港一名居民食用了含有瘦肉精残留的内地供港猪内脏而发生的中毒事件后, 在各地也多次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但仍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肉类食品加工者的重视,随即双汇集团掀起了瘦肉精事件的。

双汇食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资金雄厚,产品更是销往全国乃至东南亚,被誉为消费者信得过的最大肉制品集团。但就是这个“消费者信得过的”肉制品集团,在2011年315消费者权益日被曝光部分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使有毒双汇流向市场。从而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人不禁“谈肉色变”。

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不能单单把谴责的目光投向肉类加工商,瘦肉精事件更使将我们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不足暴露在公众面前,下文笔者对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上,探讨完善对策。

二、从瘦肉精事件看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存问题

欧盟、美国、俄罗斯、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对我国肉类出口企业均实行注册制度。我国在动物卫生、检疫法律建设、技术法规、质量及安全标准方面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存在法律不健全、技术法规体系不健全、标准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肉类制品技术法规少,没有形成安全的法规体系

我国多年来执行《肉品检验(试行)规程》(简称“四部”规程)采用苏联的技术法规模式,以及原国家商检局制定的“出口食品厂、库最低卫生要求”等法规,这与建立肉类产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相差甚远,法规不健全,技术内容没有覆盖肉品生产的全过程。缺少具体的畜禽动物防疫技术法规,畜禽产品农残、兽残控制方面的法规、产品标准、产品运输卫生法规,与欧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如:美国《肉类和家禽的检验》详细规定了各种肉类的定义、检验程序、卫生设备、出口、运输、进口产品、记录、标签等等。欧共体的关于肉类安全卫生的指令和决议至少有35个,内容分六大类,仅文件内容有近200页。欧美技术法规体系至少涵盖了:①动物饲养场、畜禽产品流通场所的认证及审批条件;②特定畜禽疫病的监测、控制与扑灭计划;③畜禽及其产品的运输控制和疫病控制系统;④畜禽产品进出口条件;⑤兽医师认证及其出证等等。涉及畜禽及其产品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大到畜禽防疫政策、屠宰企业设置,细到屠宰加工厂的墙面和窗户设计等,全部以法律和技术法规做了规定,技术法规体系非常详实、庞大。

(二)肉类产品加工过程缺少程序控制管理标准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项关于肉类产品的GMP技术法规或标准,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肉类产品生产加工出口的瓶颈。目前出口欧盟肉类产品受到限制,认为中国的“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终产品检验”,专家来华考察注册企业,主要是审核肉类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GMP控制体系。现在是按国际标准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审核。

(三)肉类产品中农残、兽残限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出口肉类产品、农副产品由于农残、兽残超标问题屡遭国外拒收,扣留,退货和终止合同,一些食品已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很大损失。西欧曾是我国出口冻猪肉和猪肉罐头的主要市场。但是1985年出口德国,因666残留超过德国限量被全部退货后,这两种商品在德国及欧共体的市场至今未能恢复。

我国颁布的农残、兽残限量标准少,但一些限量指标却高于国外水平,而检验方法标准与限量指标不配套,形成与国外先进国家不相协调的差距。我国对这两项系统标准是分散制定,还未形成协调配套系统。

(四)两套认证体系并存,不利国内肉类产品标准提高。

目前,出口肉类生产企业执行国际标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认证体系要求高;国内肉类生产企业肉品市场销售执行QS认证体系,认证标准相对要求低。相比之下,出口肉类产品安全要求严,要想通过认证,需在工厂设备、加工环节、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增加成本,在不完善的市场体制状态下,产品价格并不能相应提高,故竞争不过一些不正规生产的小厂。因此,两套体系并存,不利于国内肉类生产企业提高生产加工质量及安全管理水平。

三、对肉类企业如何开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重要性的认识

质量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企业家、学者都十分关注。早在二十世纪初,一些学者、专家就总结了质量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自检;专职检验员;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美国休哈特、戴明的抽样检验,美国军火商对军火工业质量管理~民用工业;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主要以日本、中国QC活动、TQC;

4、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阶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经过多年的制标活动,总结各国的质量管理先进经验,于1987年正式颁布了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

87版ISO9000系列标准(ISO8402、ISO9000—9004);

94版ISO9000族标准(共27个);

2000版 ISO9000族标准(共4个)。

当前,2000版标准被中国及世界各国企业采用,同时也被世界各国质量互认。因此,企业要想解决质量管理方面的忧虑,贯彻执行ISO9001:2000标准就可以了。因为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贸易的共同语言(共80条术语),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只要企业认识到质量及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真用好这个法宝,企业的生存发展就可得到保证。

(二)提高企业安全生存意识,积极采用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面对国内外消费市场对安全的高度要求,无论是食品行业,还是生产电器设备、农药、化工、建筑、餐饮、贸易等行业,都会遇到生产产品的安全问题,这也是世界各国企业及企业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根据企业的需求,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

如: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解决生产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今后要求在产品上标有环境标签:标明产品所用的原材料、消费的能源、对空气、土壤、水的污染、用后的回收等都要求定量标注,如超出标准规定,市场拒售,企业丢失市场。

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解决生产过程中对人身安全、健康问题。

ISO22000:200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针对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生产产品的安全问题。

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大牌企业,一事要在学会运用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点上贯彻实施上述这些体系认证,实质是要对产品质量进行“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端控制”,如绿色食品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MP良好操作管理体系的认证等,以构成产品链的全过程处于有序控制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及企业家要在世界肉类经济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争得话语权,就必须了解国际规则,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进入世界贸易舞台。

(三)加强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大对整个产业链的监督

肉制品的产生不是单单的一个生产厂商的问题,经过饲养、屠宰、运输、加工、销售等众多环节,仍然能将存有安全隐患的食品投入到市场,可见我们监督力度的匮乏。由此,我们应加大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以强制力来保障我过人民的食品安全。

综上,我们必须在强化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识、采用国际安全标准、以及加强监督力度此三个方面来予以完善肉类乃至整个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严莉、陆一资. “ 瘦肉精” 与畜产食品安全[J].肉品卫生,2011 (4).

篇5

食品的检测、认证业务是ICAS英格尔非常看重并大力发展的一块战略性业务,ICAS英格尔在食品原料、生产环节以及流通消费环节均可提供专业认证、检测、分析和技术服务。

实验室概况

ICAS英格尔拥有5大业务中心(认证、检测、分析、医学、研发),19个分支机构、6个中心实验室、1个澳洲子公司。ICAS英格尔的食品实验室拥有GC/MS、LC/MS/MS、ICP/MS、IC等仪器设备近百台,在上海、青岛、天津、合肥、连云港等地设有食品检测实验室,具有HACCP、ISO 22000、ISO 9001等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的资质能力,并且已获CNAS、CMAF、CMA、CATL以及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资质认定。

服务范围

ICAS英格尔是国内设备、技术、管理、服务水准都较先进的第三方实验室,能提供多种检测服务。ICAS英格尔的食品类常规检测产品包括转基因测试、转基因成分鉴定、过敏原成分、中药材成分、非转基因评估、理化指标、微量营养元素、微生物、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水质、包装材料及接触材料、药品和保健品、宠物食品及饲料等项目。ICAS服务网络分布全国,还能够提供专业的技术分析和最新标准、法规的培训。

除了面向食品企业提供检测认证技术服务,ICAS英格尔还承接了许多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控工作,工作范围主要覆盖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多个省市。

高层视角

李峻:ICAS英格尔的食品实验室在成立之初,在品牌知名度还非常有限的局面下,遇到过很多挑战和竞争压力。我们一方面参考吸取同行们的发展经验,同时也积极创新探索形成自己独有的发展模式和竞争优势。

作为质量人,我们更深知,无论何时,诚信与质量始终都是我们发展中不可动摇的基石。我们有严格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严谨,检测分析数据的精准可靠和服罩柿康母咧矢咝А<觳庑幸凳且桓黾际跣幸担需要技术的沉淀和积累,也需要具有匠心精神。一颗参天大树需要将自己的根须深入地下,根基越深,未来就长得越高。实验室发展也是如此,英格尔越是高速发展,越是要深耕基础。

行业优势

与其他实验室机构相比,多元综合的服务能力是ICAS英格尔最主要的优势。ICAS英格尔不仅有全面的食品农产品检测能力,还有未知物分析技术可以分析存在安全隐患的非法添加物质,为安全监管提供技术依据;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培训服务可以帮助企业从生产源头开始预防式管理并控制危害与风险,全面的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

ICAS英格尔是一家集合检测、认证、分析等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机构,除了检测能力资质,还是上海首屈一指的认证机构。ICAS英格尔可以更全面、多维度地为食品农产品企业提供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方案。

监督管理

ICAS英格尔依据 ISO/IECI 17020:2011标准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形成了体系运行、监督、评价、自我改进的机制。每年都会进行有效的内审和管理评审,对公司管理体系中运行的文件管理、人员管理、认证实施、认证评定、客户服务、资料管理、资源管理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严格按照纠正措施进行整改,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起到了促进作用。

ICAS英格尔依照国家的法规制定了机构的《质量手册》及其他管理文件,并且在整个认证周期内都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用以辨识和评价认证责任风险,确定控制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性。

篇6

关键词:进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1 进出口食品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拓展,进出口贸易越发兴旺,我国在进出口食品中的安全问题也越加突出,在多个进出口环节上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进出口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不完善,企业钻空子情况严重

在申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登记资格时,某些卫生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备案资格,便抄袭别人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体系文件.其实对出口生产企业的各项要求根本不了解,更别说是针对本企业的特征编写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卫生质量体系。

有些企业编写的卫生管理体系文件不够全面,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监管需要及起到应有的作用,或者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更新缓慢,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不能及时作出修改,严重滞后于企业的发展,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变得名存实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1.2 前期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不够

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在硬件方面前期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不够,生产过程不合理;在软件方面管理往往不到位,不按作业指导书列明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给食品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1.3 原辅料添加剂采购把关不严

进出口食品加工企业在原辅料添加剂采购时把关不严,为求价格上的便利购买没有资质的供应商供应的物料,并且在生产中肆意添加非法添加物和过量添加添加剂,上述行径使得食品安全生产岌岌可危。

1.4 食品污染情况严重

污染物污染是指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按污染物的性质,食物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系污染、物理系污染。此外,我国环境污染亦严重影响到了食品安全,目前最重要的是化学农药、重金属、非法添加物等对原材料的污染。主要的原因是农业和食品加工生产方式方法的落后,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农药残留量过多及人为肆意添加非法添加物,从而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1.5 本地企业不了解国际形式

本地企业在出口食品前,不甚了解出口目的国的检测标准和相关贸易技术壁垒手段;不了解其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的风险信息,没做好出口风险评估。使得出口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容易被国外监管机构通报和退货,给企业乃至我国同类产品行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1.6 进口食品标识的误用、滥用

进口食品标识是对不同进口食品的特征和功能的展示,现在人们在购物选择进口食品时,很大一部分都是受标识影响的。而现在很多不法的商贩却利用了这一点,伪造进口食品标识,或进口食品标识不够全面,以偏概全地欺负消费者,或只有外文没有中文标示,以提高食品洋品牌的身价,上述行为均有可能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 进出口食品问题的解决

2.1 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基本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这一大背景下,《食品卫生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故此对法律进行修善从而适应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中国2009年修订了《食品安全法》,近几年也在不断完善和加强,从而为进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置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执行标准和法律依据。法律体系的完善还可以规范负责进出口食品安全的质检人员,保障进出口食品质量问题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统一指挥、提高效率。建立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相关监管人员通过加强对进出口食品从原材料的验收到生产销售这一系列环节进行监控,从而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促进我国进出口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解决进出口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要加强对进出口食品原材料的监管,有效的控制动植物的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残留量,使用从备案养殖场养殖、备案种植基地种植和具有合格资质生产企业生产的合格原料,从源头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人员培训

建立切实可行的进出口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包括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食品卫生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等,从多种形式多个层面来加强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只有让大家认识法律,在工作的过程才能有一定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才能不马虎行事。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包括加工卫生、个人卫生、原料安全等生产过程中一系列环节的培训。这是解决出口食品安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必要的手段。

2.4 出口食品生产的硬件设备必须达标

根据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要求的规定,对厂址的选择、污水的处理、车间的布局和废物的处理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考虑,使其规范化。有些企业在建厂前对卫生安全设施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在后期的改造中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改造,所以,在建厂之前就要合理的设计厂房,留足发展的空间,在生产前做好前期的硬件准备工作。出口食品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口品种等因素,按照进出口食品安全生产要求的规定,对硬件设施加以改造,以满足出口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2.5 重视风险信息收集和国外产品标准的研究

通过对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研究能使食品生产企业及时了解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情况,未雨寻缪,做好风险评估和分析,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研究目的国的产品标准能有效击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减少出口风险,提高出口食品质量的合格性,为出口食品质量保驾护航。

2.6 加强舆论监督作用

现代科技时代,电视、报纸、互联网都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利用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大力曝光一些进出口食品厂商违反食品安全的事件,让经出口食品链条安全透明化,在人民的监督下进行运作,这不仅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积极关注度,强化了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3 总结

伴随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进出口食品贸易正迅速发展,进出口食品安全成为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健康安全,进出口商品已经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进出口食品安全的发展,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从整体来看,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为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的控制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建立健全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是在食品领域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是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任务。应该从多方面的入手从而来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还处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行进阶段,只要通过不懈努力,我国一定能够更完满地解决进出口食品安全存在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德平.看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积极面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C],食品安全高峰论坛,2006.

篇7

一、产品质量方面

16/17榨季,产品质量实现了预定目标,糖产品合格率100%。白砂糖品质相对往年有所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白砂糖一级率和一级一类比例均能按计划指标超额完成,其中一级率比指标高0.6%,与上榨季同比高0.42%;一级115IU以下所占比例比指标高1.21%,与上榨季同比高3.96%。

(二)赤砂糖产品理化指标和水分控制稳定,色值能控制在内控指标范围内,可以满足客户对赤砂糖深色值的要求。

(三)酒精和复混肥产品质量稳定,各项指标均比上年有所进步。

二、质量管理方面

(一)生产各部门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工艺技术指标和质量目标,强化对生产过程的严控严管。各部门依据公司规定的HACCP关键控制点计划表对每个监控点进行指标监控并保存原始记录。 16/17榨季,公司从进厂的原料蔗、初压汁、混合汁、末压汁、清汁、清糖浆、粗糖浆、甲乙丙膏、糖蜜、种子等半制品以及成品(副产品)白砂糖、赤砂糖、桔水、蔗渣全部进行严格的指标检测,并保持纸上记录和电脑系统记录同步进行,保证关键点数据的溯源性和时效性,确保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和调整,确保了每个工序均能为下一工序提供合格品。

(二)认真抓好采购物资质量验证工作。2017年度,物资采购验收组共组织进行物资静态验收65批次,发现问题37项,并全部进行了有效整改,使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从源头上得到有力保障。

(三)扎实做好维修技改的质量验收工作。2017年度维修期,公司对维修质量高度重视,把维修质量要求层层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强调质量为先,不能牺牲质量赶进度。同时把维修质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量化考核。17/18榨季开榨前,公司对设备维修质量进行了严格的三级(班组、车间、公司)验收,合格率达98%,整改后合格率达100%。确保了17/18榨季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

(四)认真做好检验校准工作。一是,年度的计量仪器和出厂产品的检测仪器均按相关法律法规定进行校准校正,各种检验设备检定证书均齐全有效,保证了检验能力和检验结果的合法合规性。二是,公司对终端产品、原料、辅料与食品接触的材料进行全过程监视和检验。公司编制有产品检验计划并按计划实施。16/17榨季,公司按送检计划定期委托自治区质检院、国家糖检中心等权威检验机构进行对生产产品进行检验。均合格。2017年,在上级监管部门的飞行抽检中,公司的产品质量均合格。三是,对检测结果不合格的产品,公司严格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控制并记录。

(五)认真组织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管控排查工作。公司从原辅料进厂的严进,到生产过程的严管,再到最终产品的严出,均建立有相应的管控排查的制度,并认真按制度要求常抓不懈,狠抓落实。对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按“四标一体”管理体系的要求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改,形成闭合管理。对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客户的反馈意见,公司高度重视,多次召开质量管理分析会,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分析查找问题原因,有有效落实整改措施,切实履行品质安全和质量诚信的社会主体责任。

三、制度健全方面

(一)更新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手册》和质量(食品)、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组织对四标一体管理体系的内审一次,外审一次,不合格项得到有效整改。2017年2月,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四个管理体系的再认证审核。公司四标一体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有了新进展。

篇8

关键词:新形势;CCIC;质量管理;秦皇岛

一、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秦皇岛有限公司简介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秦皇岛有限公司(China Certification and Inspection(Group) Co., Ltd. QinHuangdao,以下简称秦皇岛CCIC)成立于2004年6月,注册资金400万元,主要经营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认证及认证培训;社会委托的商品检验、鉴定、测试业务;商品及其运输工具的消毒除害业务;从事本行业与对外贸易有关的其他公证鉴定及咨询业务。

二、秦皇岛CCIC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都有巨大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国内通货膨胀因素的增长,尤其是政府机构改革成为必然趋势,检验认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牵动人们脆弱的神经,近期更冒出了“瘦肉精”、“染色馒头”等危险食品,可谓恶性事件频频出现。2011年为国内“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恰逢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成立30周年之际,两会召开后国家质检总局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组织全国质检系统。这些都给秦皇岛CCIC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搞好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才能更好的履行其职能和发挥其作用。

三、提高秦皇岛CCIC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面对机遇和挑战,现结合我公司近些年来的实际工作谈谈在质量管理上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加强危机管理

食品突发性事件因事发突然,情况紧急,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将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和损失。因此,加强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事前做好准备,事中迅速实施处置,为防止突发事件的蔓延扩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突如其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冷静对待。应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加强科研能力及技术储备和加强能力验证试验,开展内审与管理评审。

(二)建立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

市场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成本、改善绩效、精简规模。因此,探索与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形成与市场有机互动的多元化市场竞争机制是解决新形势下秦皇岛CCIC质量管理和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巩固和发展现有业务的同时,大力开拓新业务、新领域、新市场,围绕质量兴市战略多做一些业务,打造核心业务竞争力;积极研究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开发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三)科学规划,实行客户关系管理

要立足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从服务秦皇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切实建设成有特色、有技术、有实力的质检机构集群中的一员。并与顾客保持有效的联系和合作,以便及时了解和满足顾客的要求并接受顾客的监督,最大限度地让顾客满意。

(四)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秦皇岛CCIC应在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下,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技术手段贯穿于检测工作的全过程中,使各项工作持续有效。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不断地对体系文件进行修改,以满足其适用性和符合性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努力改进,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五)加强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员

质检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质检机构的内部质量管理,因此,应大力加强对现有干部职工的技能培训,制定和实施年度培训计划,使检验人员能定期学到新的知识。如积极参与与所开展的检测有关的培训教育,抽调人员前往学习;定期内部组织员工集中交流学习质量与计量法规、检验方法等。

(六)充分准备,做好检验

检验样品前,检验人员在做检验前准备工作时,应全面了解检验项目要求、检验方案、检验步骤、检验设备、检验数据的收集、归纳和整理、检验对象的性能等。在检验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工作人员要严格规范抽样并控制样品流转,样品抽取后应当尽快流转到各实验室及时保存,并用做检验。检验完毕后退样的产品应及时流转到样品管理室。

(七)真实记录,严格审核

原始记录不光是出具检验报告的依据,还是秦皇岛CCIC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其检验人员素质、工作质量的表征,更是检验结果“溯源”的重要依据。因此,原始记录中记载的信息必须完整和真实的,且需要严格审核,以保证其质量。凡涉及或影响检验报告中的检验数据内容的应详细记录,修改人在修改处签名,严禁随意涂改。

(八)科学、准确地出具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是秦皇岛CCIC的最终产品,它既是传递产品质量情况的信息证明,又是质检机构向社会承诺其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证据。它出具的检验报告作为公证数据采用时,会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出具报告的过程中,更要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报告格式出具报告,并对检验结论用语进行统一规定, 实行三级签字审核制度。

总之,秦皇岛CCIC只有结合当前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围绕管理模式创新、政府及大客户公关、业务开拓、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实验室建设、品牌建设、科研建设、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要进一步健全管控体系,完善工作程序,确保检验认证工作质量,以打造中国检验、认证、测试的航母为目标,做大、做强、做优中国的检验认证事业。

【参考文献】

[1]马保兴,李军虹.《当前形势下质量检验机构发展的几点看法》.现代经济信息.2010,(17).

[2]郑小严.《加强质检机构能力建设应对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源于“三聚氰胺”事件的思考》.福建轻纺.2009,(7).

篇9

一、从源头把位质量关,确保源头安全

公司对基地实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种植过程实行严格管理,采用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进行过程管理,选用的农药、兽药、化肥等均按照国内外官方的要求,并对药品使用量和安全间隔期严格控制,以确保原料的安全。并对原料农药残留检测合格后,才收获加工。对于进口水产品原料,公司每批在取得国外卫生证书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书后,还进行原料评审,包括感官检验、微生物检验。根据原料原产国海域或生产方式的不同,还进行包括氯霉素等农兽药残留检验及重金属指标检测,以及挥发性盐基氮检测,经评审合格、下发进口原料合格通知单后才进行加工,保证了进口原料的安全。

二、加强辅料、包装物料的控制

公司要求供应商提供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及详细的成分说明,并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建立供应商档案。购入的每批包装物料、辅料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并进行感官、品质、卫生状况检查。使用之前对于辅料及食品添加剂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每种辅料的安全风险危害,确定检测项目及控制频率,建立辅料控制计划,按计划进行微生物检验、农、兽药残留检验或违禁添加物检验,经评审合格、下发辅料合格通知单后才能进行加工,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保证了辅料、包装物料的安全卫生。

三、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

公司制定了GMP、SSOP等基础程序和计划,对食品加工用水和冰的安全,设备、手套、工作服等的清洁度,防止发生交叉污染,有毒化学物质的标记、储存和使用,雇员的健康,卫生控制虫害的防治等方面建立了程序文件和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种产品的HACCP计划并严格执行,加工过程对各CCP点严格控制,保证了产品的卫生、安全。公司还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卫生控制意识,以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四、建立了产品追溯系统

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等文件要求,建立健全了产品追溯制度。对所有原料、辅料、包装物料实行批次管理,从进厂、加工生产到成品入库,都以记录、标识卡、标识牌或印字等形式进行标识,产品出厂后,能够根据箱子或包装袋的标识,快速追溯到具体的原料或生产基地,为召回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保证了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五、建立了完善的自检自控体系

公司投入800多万元加强了检测中心的建设,配置了安捷伦气-质联用仪、6890型气相色谱仪、1100型液相色谱仪等设备。按照ISO/IEC17025要求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于2006年1月初次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开展了微生物、农药兽药残留及食品添加剂等检测,现能够检测有机氯类、有机磷类、菊酯类、氯霉素等近280多个项目。对原料、辅料及产品的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公司建有1600平方米的质量控制中心,下设体系办公室、现场质检、产品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依据国内外标准要求对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维持,并保证各项体系在公司内的正常运转。设有标准的档案室并制定了规范的记录管理制度。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控制记录进行全面归档,为溯源体系、质量保证提供依据。现场质量管理,对生产原辅料的源头控制、加工环节以及贮存、发货等全过程进行现场监控。

六、加强企业质量诚信自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篇10

方法:分析2009年-2011年内部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分布和分类情况,探讨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

结果: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记录主要的不符合项,实施性不符合项占绝大部分。

结论: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是持续改进过程,改善实验环境,加大仪器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监督,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是改进的重点。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审核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8-0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是卫生监督执法部门的技术支撑,是为社会提供公正检测数据的第三方实验室。基层疾控中心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面临巨大的挑战,开展准确、科学、公正的检测工作,赢得检测市场,成为基层疾控中心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疾控中心将“质量管理体系”概念引入实验室管理之中,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有助于将质量贯切到检测的各个阶段,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重庆市梁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1年获得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的《计量认证证书》,分别于2006、2009、2012年又顺利通过复评审,并在2009年获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2012年获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中心的检测能力、检测质量稳步提高,不仅提升了疾控中心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还通过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但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心一个评审周期的3年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分析,对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9年-2011年内部审核报告及欠缺/不符合项报告。

1.2审核依据、范围、方式和内容。

1.2.1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质量体系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

1.2.2范围:本中心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科室和工作包括管理体系文件。

1.2.3方式:采用分组审核的方式,内审员分成2个小组,实行交叉审核。

1.2.4内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所有要素,包括4.1组织、4.2管理体系、4.3文件控制、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合同评审、4.7申诉和投诉、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9记录、4.10内部审核、4.11管理评审、5.1人员、5.2设施和环境条件、5.3检测和校准方法、5.4设备和标准物质、5.5量值溯源、5.6抽样和样品处置、5.7结果质量控制、5.8结果报告。[1]

1.3审核过程。

1.3.1按照中心《内部审核程序》的规定,内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一般在每年的一季度对上年度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审核。由中心质量主管负责组建内审组,任命内审组长,技管科制定内审实施计划,内审员根据承担的任务设计现场审核检查表。

1.3.2内审组由取得内审员资格证的人员组成,内审分工时,确保内审员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以保证内审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

2结果

2.1不符合项分类。

2.1.1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按严重程度分为一般不符合和严重不符合。一般不符合是指与管理体系要求轻微不符合或违反管理体系要求的偶然事件,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严重不符合是指与管理体系要求严重不符合或导致管理体系失效,或会产生严重后果。

2.1.2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按性质分为体系性不符合、实施性不符合和效果性不符合。体系性不符合是指体系文件未规定或规定不妥当;实施性不符合是指体系文件有规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未遵循体系文件的规定要求;效果性不符合是指体系文件有规定,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遵循了体系文件的规定要求,但最终效果不佳。

2.2不符合项分布情况。

2.2.1不符合项各要素分布。通过2009-2011年的3次内审,共发现不符合项52项,均为一般性不符合,主要分布在19个要素中的14个中间,其中前3位分别为5.2设施和环境条件,占15.38%,5.3检测和校准方法、4.9记录,分别占11.54%。不符合项在各要素的分布及比构成见表1。

3讨论

3.1内审不符合项的分类。2009年-2011年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分类中,系统性不符合项4项,效果性不符合项5项,实施性不符合项43项,绝大部分为实施性不符合项,占82.69%;系统性和效果性不符合的比例仅占7.69%和9.62%。分析三类不符合项的分布时间,系统性和效果性不符合主要分布在2009年,其次分布在2011年,实施性不符合项存在于3年中,并始终占据最大的比例。2007年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施后,2008年中心重新按新准则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新体系在建立初期,体系尚未完善,2011年按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又在体系文件中加入了食品检验机构特殊要求,因此这两年均存在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未能覆盖中心全部工作的情况,随着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将会进一步完善。

3.2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产生不符合项的前3位是5.2设施和环境条件、5.3检测和校准方法、4.9记录,占总数的38.46%。可以看出中心的管理体系中这3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设施和环境条件的不符合占较大比重,是由于中心的检测设施和环境条件距国家的有关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后两个问题与检测科室及相关人员息息相关。这与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淡薄,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充分重视有关。通过审核发现,其不符合原因多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造成:①实验室的布局、防护措施、仪器设备等不能完全达到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②仪器使用、环境监控、原始记录等填写和修改存在涂改、修改后不签字、缺复核人签字、采样记录缺被采样单位陪同人员签字等情况;③原始记录的信息量不足,如缺少计算公式、计算结果、操作过程等。

4建议

4.1加强培训,提高意识。宣传贯彻中心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对于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中心近两年来对管理体系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主要是面向3个层面,一是中心的领导层,即中心技术负责人、质量主管及其他的中心领导;二是各相关科室的科长和相关的员工,包括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监督员、样品管理员、仪器设备管理员、资料管理员等;三是中心的全体员工。通过对上述3个层面的培训,涵盖了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所有人员,提高了中心领导和全体职工对质量管理和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认知,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

4.2加强质量监督、奖惩分明。通过内部审核发现,中心职工对待质量管理工作在主观上仍然存在被动性、依赖性,得过且过的心理,因此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将质量监督渗透到质量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而根据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给予有关人员及科室一定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奖惩,或与年终的考核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可以极大的调动其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4.3加大投入、改善环境。虽然目前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疾控中心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距新的《食品安全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仍有较大缺口,如实验室场所的布局、防护措施、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配置不足或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需得到及时解决。质量管理体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将疾控自身的业务特点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如何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规范检测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中心为政府、社会提供公正可靠的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仍然任重道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