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然科学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教学探索;互动自主教学【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92-02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来探索指导的策略,以便很好的激发和保护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索欲望,为幼儿将来的科学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论为依据,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孩子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里的秘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觉得在幼儿园里开展自然科学教育非常有必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呢?
1创设环境,引导幼儿观察探索
1.1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通过图片及各种途径认识各种植物,在幼儿园里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较少接触大自然,幼儿园的自然角成为了孩子认识自然的最直接途径。可以丰富我们的自然角,充分的利用起来,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在种植区里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是他们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的同时,获得了认知、习得了技能,发展了孩子的美好情感,因此也是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学到许多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观察、比较等多方面能力。在种植物的过程中,有儿童积极主动地观察植物,从中发现植物一些平时不易引起的特征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奥秘。
1.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动物: 幼儿对于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兴趣最浓。首先,应该创设一个让孩子认识这些常见动物的场景和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当中设置饲养角,饲养小鸽子、小金鱼等常见小动物,在某些区域投放一些能加深了解小动物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操作材料。又或者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可以最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
1.3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孩子常会提些气象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刮风?为什么下雨?雨是什么变的?打雷和闪电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画、科教电影、电视等向孩子介绍。对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培养孩子记天气日记,用绘画来表示晴、阴、雨、雪、大风等气象状况,还可教给孩子看温度表,并把结果记入日记中,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加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培养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我们除了丰富每个班的自然角,种植一些不同的植物,引导孩子每天进行观察并指导纪录,还在饲养角养许多小动物,定期让孩子进行观察,另外要充分利用科学探索室,我们共同关注幼儿自然科学教育。
2融入幼儿课程,加强探索研究
教师加强探索和研究,注重将科学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动植物百科》等书籍、动物卡片、贴纸让幼儿对动植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印象,在阅读书籍和卡片的时候记住常见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动物的静态和平面认识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分辨能力、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多,面很广,但都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自然规律。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尝试活动时要精心设计尝试问题,把握尝试时机,使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3定期组织户外活动,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去,借机让孩子们把各种动物和在电视上见过的做一下比较,让他们把两者关联起来,趁机把曾经学过的知识点复习一遍。可以带孩子经常参观园内的饲养角,遇到可爱无害允许抚摸的动物,可以也要宝宝亲自动手享受喂食的乐趣。告诉孩子动物们是多么的可爱,他们都喜欢生长在青翠的森林里,森林就是他们的家,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森林,才能保护动物,培养宝宝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4实行家园同步,提供实践机会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向家长宣传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鼓励家长周末带幼儿进行有计划户外活动,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巩固。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对幼儿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必须要家园合力,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进行观察,父母亲可以向孩子提出问题,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各身心方面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淑惠.幼儿自然科学经验教材教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自然资源;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我们从农村实际环境和条件出发,以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我们的生活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现有条件,扩展幼儿学习与生活的空间"为依据,努力优化农村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培养农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农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高农村幼儿的科学综合实践能力。
一、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
农村有着与城市幼儿园所不同的人文、自然景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丰富农村幼儿的科学经验。平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到附近的田间小道上散步,与孩子一起欣赏美丽的田野,认识农民伯伯种出的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自然会积累许多城区孩子所缺乏的宝贵经验,为后期的科学活动和科学探索做很好的铺垫。例如在《金色田野》主题教学中,我们组织了一次踏青活动,带幼儿去田间观赏金黄的"稻海"、观看农民伯伯收割稻谷的程序,体会劳动的艰辛,组织幼儿拾稻穗,近距离的观察稻谷的模样和稻穗的形状,让幼儿在看看、摸摸、闻闻中全方位感知农民的辛苦和的丰收的喜悦,为后期的活动积累宝贵的科学经验。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在积极的状态下会自然地积累许多科学经验,产生更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浓厚兴趣,为后期开展的正规性和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提供经验的准备。
二、活用农村自然资源,优化幼儿园的正规性科学活动
幼儿园的正规性科学活动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程度地指导幼儿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主动建构科学概念,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的一种手段。幼儿园正规性科学活动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教育任务的实施和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如何活用农村自然资源,更好得开展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呢,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 选取农村特色的科学内容充实现有的科学课程
在实施新课程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城市味"很浓的科学活动,根本不切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无法有效开展。农村幼儿相对城市幼儿来说,信息不是那么灵通,见识没那么多,知识面也没那么广,所以农村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应该在新的资源观和儿童观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农村实际,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常见的、感兴趣的植物、动物、自然材料、自然现象、风俗习惯等乡土资源作为科学课程补充内容,来弥补或替换现有教材中一些不恰当的内容。
(二) 开展"家长助教"活动丰富科学教育人力资源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和自身特长是及其丰富多元的,是幼儿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园要经常请家长参与或协助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甚至经常邀请有特点、有专长的家长与老师一起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以此来弥补老师教育经验的空缺,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寻求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如农村有些家长是鸡鸭养殖能手、草莓、柑桔种植能手、烧砖制砖能手、种粮种菜能手等等,只要老师找对助教内容,选对助教形式,不单纯复制城区幼儿园的一些做法,立足农村家长实际,也能把"家长助教"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 把科学教学课堂搬出幼儿园丰富幼儿的探究生活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学中,尝试把科学课堂搬出幼儿园,把小朋友带进大自然或某一现场,让他们在自然状态下去观察,以参观者身份去考察,给幼儿提供亲身经历的机会,会消除科学教学中某些不确定因素,促使孩子学到更多的更真实的科学知识,自主获取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巧用农村自然资源,优化幼儿园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
农村幼儿园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主要是指幼儿在科学角、自然角、养殖角、种植园地等设施内,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观察、发现、操作和交流。随着对科学教育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是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必要延伸,我们意识到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对幼儿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意义。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创设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情景,提供有农村特色的操作材料,大力支持孩子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中的个性化研究。
1、 创设农村特色的科学区,提高农村幼儿的探究能力
科学区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幼儿园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区域中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能为每个孩子提供深入探究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大班科学区域提供干泥和水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研究水与泥的比例关系;利用废旧的饮料瓶与小竹子做成天平,探索物体的重量、大小与天平原理;提供农民家中的筛子,供孩子探究筛子的作用以及筛孔大小与分离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孩子们看到熟悉的材料和玩具,就如遇见久违的朋友,顿时变得轻松自在,探索的欲望由然而生。
2、开设"种植园地",延伸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开设"种植园地"虽然身在农村,但是幼儿年龄小,活动范围窄,加上安全因素的考虑,带孩子走出幼儿园直接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毕竟有限,孩子对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园内创设"种植园地",对幼儿进行实践的生态教育极为重要。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种菜时让孩子帮着拣石块,点菜种;养护时让孩子帮忙浇水、施肥;丰收时,带孩子们摘茄子、采辣椒,幼儿在种植和护理植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探索,感受了植物种类的繁多以及不同植物需要的不同生长环境。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提高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3]赵启銮.胡玉莲.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探索.《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6
篇3
关键词: 农村自然资源 科学创意室 幼儿教育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养料”。
一、挖掘资源,让幼儿亲近大自然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厚赠予农村孩子的教科书,是幼儿熟悉、乐意接受的事物。春天,万物生长,野外遍地草色青青,野花飘香,一片生机盎然。农忙季节,我们可以带幼儿去田野参观稻谷,观看丰收的情景。适当地用一些问题考考小朋友:农民伯伯在田里干什么?为什么他们的衣服湿湿的?为什么他们的脸上都笑嘻嘻地?冬天里,自然呈现一片萧条景象。下雪天,我们带领孩子打雪仗、堆雪人。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
二、利用农村资源,制作教玩具,开设自然资源室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孩子的亲密伴侣,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孩子们来说,活动材料是否精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玩得开心快乐。针对这样一个目标,幼儿园开设了一个自然资源创意室。利用自然资源创意室,对相关的主题进行整合性的研究,可以让幼儿从收集到了解、再到创意等,不仅将自然资源引入课堂,同时自然资源室也成了主题最好的延伸活动区。在这样一间屋子里,有草编类、种子类、树叶类、玩沙区、玩水区、石头区、空气区等。每一个板块,我们都投入了相应的材料、玩具,供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如种子类这个板块,我分设了三个活动让幼儿了解种子。首先,我通过认识种子这个环节,让幼儿认识了各种不同的种子。让幼儿自己认认、说说,讨论在认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吴彦迪小朋友在这一环节中,发现了一个很小的种子,他不认识,就举手提问了。这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关注,大家纷纷看了这个种子。谈论了半天,还是没人知道是什么?对于这个情况,我并不急着告知幼儿答案,而是采取一定方法,让幼儿拿几粒这个种子,帮他们包好,让他们带回去,问问大人或者查查资料,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第二天,好几个小朋友跑来对我说:“老师,这是菜子。”“老师,我妈妈也告诉我了,这是菜子。”在认识了种子的基础上,我又组织了种子分类、种子排队活动,让幼儿更进一步进行探索。在种子分类的环节,我让幼儿了解了什么是果壳类种子,什么种子长在泥土里面,什么种子长在泥土的上面,等等。在种子排队环节,我让幼儿自己用不同种子排成一样的长度,让幼儿看看数量是否一样?同种种子排成一样时,数量又是否一样呢?让幼儿自己探索这是什么原因。还有几大板块的内容,我们也在逐步开展活动,每月我们都会带领幼儿玩用稻草编辫子、搓草绳、玩跳绳、揪尾巴等游戏,进而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玩沙区、玩水区、石头区、空气区这4个板块是这学期新增的内容。从最初的制订计划,到落实进行,无不渗透着幼儿和老师的辛苦。起初,我们发动幼儿与家长跟我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收集各种袋子,收集可以沉浮的材料。很多家长都跟我们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们都扔掉的。在我们的耐心解说下,家长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起来不起眼、没什么用的石头,泡沫还可以进一步制作成幼儿玩具。每个星期,我们负责活动的老师都会带领幼儿进入科学探索区域中,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完善。
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散步、参观等机会,引导幼儿拾拣、采摘一些自然物,如各种各样的泥土、形状各异的石头、树叶等,并指导幼儿亲自加工处理,成了美观实用的游戏玩具;用泥土可以捏人、捏小动物。这样的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乐趣。我们还收集各种废旧物品,跟幼儿一起动手,用易拉罐做梅花桩,用毛线编小尾巴,用碎布装沙制作沙包等。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动手能力,还体验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发展家长特长,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我园幼儿的家长虽说基本上都是农村人,但能绘能制作的家长倒不少。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他们参与幼儿的活动。在上次开展的亲子制作活动中,林琪越的爸爸用易拉罐制作了会动的推车,徐睿的爷爷用稻草编织了草鞋、草帽等。每一次的活动,家长们都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也引起了幼儿更强烈的创作欲望。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与父母合作的快乐,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还引发了幼儿对生活美的追求。
农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幼儿教育资源。我们应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农村资源,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探索,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对事物产生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活动中养成独创性、自信心、合作意识等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小田丰,服部祥子,无藤隆.幼儿心理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107-108.
篇4
【关 键 词】 科学素养;幼儿;科学活动;师资培养
一、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全球幼儿教育大纲》中的《课程内容和方法》明确指出:幼儿的课程应让所有的儿童都具备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习必须植根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及文化背景相适应的体验。
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幼儿教育虽然有教育对象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等特殊性,但并不能因此就轻视其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的“科学活动”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良好的科学品质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开垦一片能种植自然科学的土壤。幼儿教育中的“科学活动”,要让幼儿乐于参与其中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应随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条件而灵活开展,更应随幼儿当时活动的状况灵活开展,没有固定的活动步骤,但应有明确的开展目的,让科学内容、原理及探索的精神、灵活多变多向思维的方法通俗易懂地根植于各项活动之中。让幼儿在不经意中形成习惯,产生爱好,拓展思维。在幼儿教育中,“科学活动”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又不是形象工程,加之条件的限制,且不被家长所重视,许多幼儿园也不重视。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应加强这项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发活动的教具,使幼儿的科学意识、科学品质得到较好的训练,为今后全面学好各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与许多偏文科的人士进行交流,当问起为什么选择文科时,他们的感觉是理科太难学,内容偏离生活太难理解,看到纷繁复杂的计算就头痛,文科只要肯努力记就行了,理科则无从下手,他们对自然科学有很大的畏惧感,这种畏惧源于之前没有相应的准备,是一种学习中的恐高症。文科毕业的大学生,甚至于研究生,其自然科学知识,有的还达不到相应的初中知识水平,更有甚者,可以说算是科盲。我校有位老师,他怕孩子长虫牙,孩子四岁了从没有让他吃过糖,酸甜苦辣咸是人的几大味觉体验,而甜是幸福指数最高的体验享受,家长居然剥夺了他的这种感受,孩子一旦接触了这种感受就会很疯狂,就会喜欢得不能自制。
我们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食品质量问题,有的还造成了人的死亡?有一所幼儿园还要求所有幼儿无病吃药,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并不只是利令智昏,也存在科学常识缺乏的问题,是他们的无知造成了伤害。要解决类似的问题,就应大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就要从幼儿教育开始。
二、加强幼儿园科学活动,加强幼儿师资培养
幼儿园在为孩子选择科学活动内容时,教师应明确这个内容所包含的科学概念是什么,明确活动的目的。核心科学概念是教师组织科学活动时应关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对核心概念的把握也是老师面临的一个挑战,要求教师组织每一个主题活动之前必须积累或了解与该主题有关的科学知识,因为一个科学主题往往包含多个知识点和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又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只有把握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活动中所要探究的问题,目标才能明确,有了明确的目标,活动开展才能生动活泼,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及思维的迁移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很好地开展幼儿科学活动,必须要有一支科学知识较全面的师资队伍。
前段时间,我对重庆市某区幼儿师资国培的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访问:有62%的教师认为幼儿长牙阶段不能吃糖,糖易生虫,虫会损坏牙齿;43%教师认为,小孩拉不动大人,是因为大人力气大;有51%的教师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我在带队学生见习时,几所学校展示了几堂科学活动课,见习时把相对理论的知识变成了绝对,活动环节呆板而不灵活,为完成任务而教学,活动中没有活跃的气氛,缺少思维迁移,没有孩子自由发挥的余地,一堂课结束后,孩子没有回味,借国培带队王老师的一句话:“它就是一个游戏,感觉不到科学”。
学前教育由于学生来源的问题,师资力量在不断的减弱,要想从幼儿开始进行科学意识、科学品质的训练,必须培养一批有科学素养的老师队伍。我们国家现在已把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孩子从很小就开始弹、唱、跳、画等艺体训练,幼儿教师的教育也很重视这些内容,很少有学前教育开设自然科学课程的,而报考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是讨厌自然科学的,让他们从事幼儿“科学活动指导”的教学,就有点“盲人”牵引“瞎子”的味道了。所以,学前教育应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教育,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以此改变幼儿“科学活动”教学的现状。
三、加强幼儿师资科学素养培养
我是从事“3+2”学前教育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据我连续几年调查,几届学生中喜欢物理、化学的不足10%,大学专科学生中喜欢物理、化学的也非常少,他们大多数都反感自然学科的学习,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了,他们都学了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有90%的人都认为:大人与小孩对拉,大人拉得赢,是因大人力大。在学前教育的学生中作了一次调查,说“世界末日”有两天没有阳光和空气,所以有人抢购蜡烛,我说没有空气蜡烛不会燃,然后就有人去买了手电筒。我问学生,手电筒有用吗?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竟然不到1%,他们的思维很僵化,他们只考虑到了一个方面,而没有想到没有了空气,人就不能生存了,有手电筒有什么用呢?学前教育开设了《科学活动指导课程》,从事这课程的往往是学前教育毕业的高才生,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是怎么样完成每个科学活动内容的步骤、环节及所要求达到的最终结果,他们对该科学活动所蕴含的科学概念、原理并不清晰。如有一个科学活动“让鸡蛋站起来”,讲解的是用什么方法和步骤让鸡蛋站起来,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设这么一个游戏,这个活动中牵涉到物理学中哪些知识,必须要把哪些知识浸入其中,这个游戏会发生些什么思维迁移,学生科学意识会得到怎样的培养。一个开展得好的科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要开展好学前教育《科学活动指导》课的教学,就必须由懂得一定科学知识的教师去上这门课。
总之,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必须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就应从幼儿抓起,在幼儿阶段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基地,就应该有一批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教师,因此,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前教育就应加强这类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彭钢,张晓东. 课程理念的更新[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潘鸿章,姜淦萍. 化学研究性学习[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 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篇5
幼儿园中班区域有:
角色区,包括娃娃家、小超市、小银行、理发店等等;益智区,主要包括幼儿园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内容;科学区,是创设幼儿对自然科学探索的区域;自然区,主要是创设一些自然生物的环境,例如奇妙的种子,植物的生长,可爱的小动物等;体育区,提供以及创设幼儿进行体育游戏的活动场地和活动物品;美工区,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表演区,例如小舞台等;阅读区,是促进幼儿前阅读及前识字的区域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理念;社会公民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75-01
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幼儿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犹如大厦之地基,大厦能否历经风雨而依然不倒,就取决于地基是否打得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是否收到良好的幼儿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或价值取向能够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1.幼儿教育之现状
上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有欧美的色彩并影响至今,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承袭欧美,这些幼儿教育理念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对人的智力或智能的培训,但这个特点恰恰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因为一个完整的人除了要拥有智力之外,还要有很多非智力的东西(比如情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会出现人格的分裂或人的异化。这些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领域运行至今,已经逐渐显现出危机:父母既过分宠爱又过多管制。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人在幼儿阶段必然有很多必过的坎坷和困难,一如唐僧西天取经必经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但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其结果便可能是: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同时,有很多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其结果便可能是: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
2.幼儿教育误区之根源
造成幼儿教育如此现状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明白,社会生活正是因为个体的多元性而显得精彩,而教育理念特别是幼儿教育理念是属于人文学科范畴而不是自然科学范畴,它必须包涵和丰富人的个性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幼儿教育理论,其研究的对象并不是与主体无关,主体也不是与客体分离,而且,往往正是主体对客体的参与才使得其对象能被认识,其真理能被理解。
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不论是国家、社会、或是个人,都希望教育使人成材。但问题是使人成材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群的社会人。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使人成材,并且让这种思想成为流行的教育理念的话,那么在实践中会演变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而不管其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德性就成了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其后果是,每个学生在教育体制中完成教育后,或许会拥有各种技能,但很难有健全的人格。
但问题是,包括很多教师在内的流行观念认为,名和利就代表着成功,所谓"成功人士"就是赚了钱,出了名的人,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学生的分数越高,老师就越认为他是好学生。这种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不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是追求学生成绩。
自从自然科学诞生以来,以其精确性而风靡全球。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研究进路。但对幼儿教育理论带来的最根本弊端是造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割裂。
3.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倾听"的好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幼儿都不能专注地听他人讲话,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其他孩子回答问题,孩子们总是和其他小朋友交头接耳地说个不停,并且很爱在其他人说话时插嘴,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这样做没有不对。然而教师和家长都知道,这种行为不但很不礼貌,而且很影响幼儿的倾听能力,久而久之的话孩子就不会听讲,对上小学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若等造成重大影响之后再教育孩子去改正就为时晚矣。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这种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在我的教学中,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3.1课间的小故事讲解。每天我都会给小朋友留一个搜集小故事的作业,第二天讲述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由于幼儿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特别喜欢展现自己,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地积极,每天都会认真地搜索有趣、好玩的小故事,以分享这些故事为乐趣。
在孩子讲述故事之前,我都会时时刻刻地强调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知道尊重他人的小朋友,在听故事时一定要保持安静,做一个最文明的听众,而且每天都会给表现最好的孩子一个特别的奖励。
3.2挑错误比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学习很多儿歌,而且小朋友对儿歌的内容也都非常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教师唱儿歌(要故意设置错误)让学生听,并找教师所唱儿歌的错误之处,找错误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渐渐养成了安静倾听的习惯。
经过这种方法的培养,使孩子懂得了倾听的乐趣。从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当中,小朋友都不会随便插嘴和交头接耳地说话,而是做一个会倾听的文明人。
总之,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放羊式教育,牧羊人保证幼儿生存安全的条件下,应该处于一种无为状态,至于羊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样吃和是否吃,都遵从羊的感觉而不加干涉,使得它的需求取决于他的能力。在道德上,只需要防止他勿入歧途而不需要刻意教导他善恶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幼儿教育之我见,学前教育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
[2]张鑫桐,田苗苗,幼儿教学,中国科技教育研究杂志,2011年第4期;
篇7
摘要: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日前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而的学科门类、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儿方而入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训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篇8
意义;要求;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34―02
要实现“基本普及”的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不仅意味着入园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便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之需,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而出台的重要文件之一。从《标准》的出台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能够从中获得一定启示。
一、通识课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源于前苏联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整个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公共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这三类课程构成的师范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通用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一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着一般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基础的设置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科专业型师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要求促使高师学前教育向更为宽泛的通识性教育模式转变。通识课程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课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展通识课程有其独特的目的与意义,是幼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也是幼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多方面的文化素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师,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必然不能够担负起幼儿园的保教重任。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关注通识课的设置和安排,使准幼师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健全的人格。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更应该将培养自身的健全人格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幼师必须具备的特质,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在知识教育以外,注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而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此外,通识课程能够促进准幼师拓宽专业领域。通识课程担负着对准幼师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能力培养的职责,转变高师学前教育的观念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性跨学科类课程是重要措施之一。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
1. 应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受过狭窄专业训练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方面,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幼师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也能带动幼儿探索事物,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满足学前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需求。
2. 应强调通识课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艺术素养是幼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幼师的艺术素养刻不容缓。艺术素养的提高能够陶冶幼师的情操,培养教师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幼师的个人全面发展。同时,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对幼师艺术素养的要求也促使其必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幼师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有效_展,进而带动幼儿艺术素养的提高。
3. 应设置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的相关课程
《标准》明确提出幼师必须对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通识课程应将相关知识纳入课程当中,设置相关课程并合理安排适宜的课程内容,促进准幼师对当前我国教育实际的把握,进而促使他们密切联系实际,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
4. 应安排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通识课程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是幼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师培养的摇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幼师的重任,教育技术通识课程扮演着培养幼师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角色。
三、当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通识课程涵盖领域有限
通识课程应该包括语言、数学、计算机、文学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公民教育等几个部分。这八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准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不免过于狭隘。各高师院校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课程,忽视了数学、艺术等其他课程,不符合《标准》提出的要求。
2. 通识课程设置过于随意
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未考虑学生发展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识课程不是“包罗万象”,不是一股脑儿地设置众多课程供学生选择。但目前通识课程往往是“因师设课”,导致学生选择通识课程的余地很小。另一方面,通识课程一般由院校教务处制定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很少有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
3. 通识课程模式趋于僵化
一方面,各高师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模式。统一的模式导致通识课程失去了“通识”的本来意义。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应吸纳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观点,通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超越学科间的限制。但通识课程模式的僵化导致各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被打散,导致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4. 通识课程呈现边缘化
一般来说,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军训与体育、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需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等几大类课程中进行选修。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通识课程学分不多,尤其是通选课的学分更少。大部分高师院校通识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通选课学分只能占到0.3%。通识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到一个小小的角落,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识不到位、评价不高。
四、优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策略探讨
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拓宽学科领域
通识课程的设置应拓宽学科领域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一方面,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标准》明确提出通识性知识是幼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全面、充分地将中、西、文、理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保证准幼师具有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幼师专业素养的措施之一。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应进行学科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
2.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发挥自己的特色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从实际情况入手,构建、设置有自己特色的通识课程。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不应将各种课程“铺天盖地”地倾泻而出或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随便安排课程,应该选择最能代表学前教育核心内容的课程,并设置与本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程。另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应结合《标准》,从自身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设置能够促进幼师各方面素养提高、发展的课程。
3.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灵活设置通识课程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超越僵化的课程设置模式,灵活地设置通识课程。“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的旧模式应该予以调整,适当分配各个领域、学科的课时、内容、学分,不要有所偏颇。针对目前各高校通选课程学分、学时较少的现状,可以适度增加通选课的学分及学时。另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设置和安排系内通识课程,来弥补院校开展通识课程照顾不到各个专业发展要求的现实情况。同时,对通识课程的设置也需要根据《标准》来适当增加一些如文书写作、逻辑推理的内容。
篇9
[关键词]科普策划时机地质博物馆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主要传播自然科学类知识,参观群众以学生及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人群为主。为使知识更生动易懂,启发兴趣,拓展思维,利用馆藏资源及场地开展科普活动,是现今较多此类博物馆在常设展览之外的重要工作之一。“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了解观众、熟悉观众、争取观众、组织观众、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在策划科普活动时,应针对不同观众人群,根据不同时间,制定不同类型的活动方案。
一、活动类型
(一)亲子活动、游戏互动
主要面向幼儿园儿童及家长、三年级以下儿童,开展简易可操作的绘画、模型制作、拼图等活动,旨在培养小朋友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认知和动手能力。如2017年5月母亲节,在馆内开展亲子活动,由10位母亲带领低龄儿童,了解鱼龙以及鱼龙妈妈的生产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并参照化石标本画出鱼龙。
(二)科普小课堂
主要面向初中生及小学生,由科普人员进行相关标本的展示与讲解,介绍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等,旨在进一步拓宽知识面。2017年4月4日,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会议室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课程——《小小昆虫的前生今世》,科普工作人员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了昆虫家族的演化发展,并展示大量昆虫化石,将其与现代昆虫进行对比。
(三)科普讲座
主要面向成人及大中学生,由业界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知识讲座,旨在对相关领域知识进行进一步挖掘与提炼。2017年3月25日,邀请中国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傅强开展讲座《改变世界的绿色》;2017年4月22日,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馆长徐世球开展讲座《从宇宙到地球》;2017年5月21日,邀请暂化石》杂志主编郭建崴开展讲座《化石达尔文进化论》。
(四)精品活动
打造科普品牌,有助于扩大活动规模和影响力。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博物馆奇妙夜”和地质研学游等精品科普活动,其中“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内容包括夜游地质博物馆、观看4D科普电影、化石修理、石膏浮雕制作、学习搭帐篷、夜宿地质博物馆及自制地层三明治等。通过一个晚上与恐龙的亲密接触,既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直接交流和感情,也让孩子受到了自然科学知识的熏陶。
地质研学游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合肥大蜀山听科普老师介绍地学知识,探访巢湖市的马家山、平顶山和明光市的女山,去探寻“金钉子”,辨认不同的岩石类型。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学知识,更是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会到了地学的真正内涵。
二、活动时机
(一)节假日及纪念日
利用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动周、国际博物馆日等纪念日以及节假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2017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活动利用宣传条幅、展板及丰富多样的實物标本进行“世界地球日”宣传展示,现场发放宣传材料、展示标本修复工作,并有专家及科普宣讲员普及讲解地球科学知识。
(二)寒暑假
每年寒暑假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参观高峰期,可开展较为长期的活动,如夏(冬)令营、训练营等。2016年及2017年寒暑假,开展了四期寒暑期系列科普活动“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共培训小讲解员60多人,丰富了同学们的假期生活,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活动保障
(一)活动资源
(1)藏品。藏品是博物馆的基本,博物馆馆藏数量众多、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我国有3000多家博物馆,拥有一流的专业藏品,其门类齐全、馆藏丰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持续购置各种矿物精品标本,征集具有研究收藏展示价值的各种古生物标本,挖掘更多藏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将宝贵资源向社会开放,传播和普及标本藏品科普知识。
(2)场地。博物馆拥有良好的室内及室外活动场地,可根据不同要求开展不同类型活动,使受众感觉更身临其境。地球空间极为广大,内容包罗万象,地质博物馆精心收集丰富的实物标本、图片资料,使人类个体历尽生命历程所不能见到的自然实物在此都能得到观赏,在这里用最小的空间浓缩了大自然的精华。2015年暑假,安徽省首届小恐龙迷电视科普大赛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恐龙厅录制,充分利用展厅中央造型逼真的九具大型恐龙标本及中生代大型高仿真复原场景,营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二)活动人员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注重科普队伍人才培养,现有专职科普工作人员15人,负责科普活动研发、策划、实施及推广。每年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广泛吸纳人才,参与科普活动的实施,现有志愿者100多人。加强对科普工作人员队伍的培训,每周一开展集中学习,提高全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能力。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理念;社会公民
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幼儿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犹如农业在我国整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教育如果出现偏差,则整个教育体系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偏差,使得儿童问题或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突出。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身,是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的。
一、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有欧美的色彩并影响至今,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承袭欧美,这些幼儿教育理念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对人的智力或智能的培训,但这个特点恰恰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因为一个完整的人除了要拥有智力之外,还要有很多非智力的东西(比如情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会出现人格的分裂或人的异化。这些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领域运行至今,已经逐渐显现出危机:①关于智慧和知识的关系处理。幼儿教育应包含知识和发展智慧两个方面,君子不器,这是孔子说的,所以,幼儿教育应主要侧重于智慧的养成而不应过早地涉及知识或素质的培养。但在各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知识代替智力的现象,各类名目繁多的幼儿教育培训多如牛毛而我们的家长们也对此兴致极大,这个现状便是时下我国幼教的明证;②德育工作过于概念化和形式化。我国关于人才的定义是“又红又专”,而实践中,我们对品德教育的效果关心不够,以致不少幼儿缺乏做人的基本要素――爱心。同时,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是先从教育幼儿如何做人开始,而是授予一些空洞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概念,幼儿品德教育,无疑成了空中楼阁;③父母既过分宠爱又过多管制。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人在幼儿阶段必然有很多必过的坎坷和困难,一如唐僧西天取经必经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但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其结果便可能是: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同时,有很多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其结果便可能是: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
二、幼儿教育问题的原因
造成幼儿教育如此现状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明白,社会生活正是因为个体的多元性而显得精彩,而教育理念特别是幼儿教育理念是属于人文学科范畴而不是自然科学范畴,它必须包涵和丰富人的个性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幼儿教育理论,其研究的对象并不是与主体无关,主体也不是与客体分离,而且,往往正是主体对客体的参与才使得其对象能被认识,其真理能被理解。
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不论是国家、社会、或是个人,都希望教育使人成材。但问题是使人成材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群的社会人。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使人成材,并且让这种思想成为流行的教育理念的话,那么在实践中会演变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而不管其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德性就成了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其后果是,每个学生在教育体制中完成教育后,或许会拥有各种技能,但很难有健全的人格。
但问题是,包括很多教师在内的流行观念认为,名和利就代表着成功,所谓“成功人士”就是赚了钱,出了名的人,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学生的分数越高,老师就越认为他是好学生。这种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不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是追求学生成绩。
自从自然科学诞生以来,以其精确性而风靡全球。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研究进路。但对幼儿教育理论带来的最根本弊端是造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割裂。
三、幼儿教育观之重建
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就幼儿教育而言,就是要“以人为本”并以此要求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人成长的规律,以人的成长为教育价值取向,让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精神品格,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获得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以培养他的幸福感并由此让他幸福的生活着。不管教育有何种功用和贡献,有一个很世俗的事实是: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所谓人才是先成人后成材,成不了人就成不了材,即使他拥有超强的技艺,也同样会被社会边缘化。而“成人”指的是具有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身心条件,诸如形成良好的品德、崇高的责任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正常的智力水平等,这是作为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对从事何种工作的人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成人是成才的基础,后者只有在前者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并延续前者。所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或价值取向是人的成长而长成,通过教育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的精髓不是要学生学很多东西,而是要让他们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知识是绝对的,社会是不停变迁的,人是能动的,通过教育让学生具备了正确和清楚的观念,他就能够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加以完善,使他成为他自己。卢梭关于幼儿教育是社会人的教育理念是具有优越性并值得人们采纳吸收的。
因为,卢梭提出了最好的解决之道:一、“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也就是说,对幼儿教师来说,在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在思想观念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未来的社会人看待而不能把学生当作栋梁对待;二、“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成为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因为,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指出,人的心灵起初如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印记,没有任何偏见和观念,人们的一切知识观念都建立在经验上。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不在于教学生认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灵玷染上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误。因为,根据冯・哈耶克的观点,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个人不仅不能知道所有一切的事情,甚至连别人已知的那一点事情他也不可能完全都知道。一个人的无知没有什么坏处,但谬误却是极其有意害的。
参考文献:
[1]陈丁鸿.美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简[J].母子健康,2016(4):116-117.
- 上一篇:有机合成心得体会
- 下一篇: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