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合成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机合成心得体会

篇1

关键词:会计 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依托水运行业优势,于2008年开设了会计专业水运方向。与其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相比,起步晚、差距大,在教学过程中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现有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毕业生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

由于2010级学生尚未就业,因此仅对2011届(2008级)和2012届(2009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处行业以物流和航运相关企业为主,占到33%和26%,其他行业如贸易、药品零售、建筑、服装纺织、餐饮旅游等都有零星分布。从企业规模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从岗位来看,出纳占46.8%,其次是会计(未细分具体会计岗位),占18.7%,除此以外,还有统计、库管、行政、销售、客服等。而且,在小企业就业,普遍存在兼任会计岗位和非会计岗位的情况。此外,未在会计岗位就业的学生,除了个别是兴趣原因,都是由于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在校学习期间掌握最好的课程”前三名是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感觉学习难度最大的课程”前三名是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工作后觉得对会计工作最有帮助的专业课(不一定是学过的)”依次是基础会计、税法、出纳实务、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其中出纳实务和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是没有开设过的。“对工作最有帮助的专业技能”依次是会计核算和报告、银行结算与往来、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与控制、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管理与分析。

而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访谈,发现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账务处理工作比较熟悉,但是出纳岗位的胜任能力不足, 涉税的会计账务处理和纳税申报更是适应能力薄弱。可以看出,学生和就业单位的反馈意见中,对于课程设置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2 优化前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分析

2.1 专业核心课程时间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高职院校的学制通常为3年,以我院为例,学生从第一学期的第2周进校报到,接着进行3周军训,第6-19周上课。在校第1-2学期以公共基础课为主,专业课每学期只有一门,2008级第2学期才有一门专业核心课,2009级是第1学期和第2学期各有一门专业核心课。这样专业核心课主要集中在3-5学期,第5学期只有1-14周上课,期间还有双选会,第15周开始实习。此时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想要落实理想的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的心情更为迫切,上课缺勤率高,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这样学习专业课的时间都集中在了第3-4学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如果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完整系统地讲授一遍,还要保证学生能懂会用,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

2.2 理论课时占绝对优势,实践项目和课时偏少 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课时在70-80%,占绝对优势。实践项目和课时的安排有两种: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有购置的相应的实训教学软件,这两门课的实践课就是软件练习,但是学生能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其他的课程无配套软件可用,实践课时仅用于做习题或是案例分析。而单独开设的整周实训项目只有会计技能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前者是做手工账,后者是会计综合实训软件操作。由于平时学习的大多是理论,要想在短短1周的时间内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是不现实的,结果只是忙着赶作业填实训报告。这样既不能使学生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也模糊了学生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

2.3 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存在一些交叉重复 例如:①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之一的基础会计,其内容逐年在增加,有些本来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才会学到的内容,已经在会计基础考证教材中出现,以江苏为例,比如应收账款减值(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原材料的收发以计划成本计价,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的不同核算等等。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部分内容的交叉。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探讨,需要相关任课老师进行协调界定。

2.4 重职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提升 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高素质不能仅仅体现在高技能上,还要注重对会计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和坚持职业操守的培养。但是目前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中,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方面课程的很少,我院也没有此类课程,与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要求是很不相称的。同时,我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取得会计证是毕业条件之一,而《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是必考科目之一,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也需要。

3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优化的依据和主要表现

要准确把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优化的方向,必须准确地界定人才培养目标,而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依据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来进行。进行岗位定位时,首先要与高职教育层次相适应,不能抬高也不要降低;其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仅是面向初次就业的岗位,还要考虑就业若干年后能达到的预期岗位;对于会计这样成熟的专业,要考虑到依据学校特色与其他学校之间进行错位竞争。然后对某一财务会计岗位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可以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真正选择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准确细致地定义职业能力提供基础。经分析确定,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定位是核算层岗位,预期岗位是中层管理岗。由于本项目立项是2010年8月,此时2010级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确定,所以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是从2011级开始实施的,并在2012级进行动态调整,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优化。

3.1 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备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审计、国际贸易、海上货物运输的实务与法规知识,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需求,能从事会计及相关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 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分配和计划进程的变化 ①增加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与《基础会计》一起开设在第1学期,改善了专业核心课程过于集中在3-5学期的弊端。而且这两门课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授课时就直接选用了考证教材,学生在第1学期学完,第2学期复习巩固后期末就可以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证是毕业条件之一,尽早通过,学生就可以更为有序地安排后续学习,不至于一直被这个任务牵扯精力。2011级学生第一次参加会计证考试的通过率为45.5%,可以看出这种调整是有效果的。②将《中级财务会计》调整为第2-3学期授课,因为该课程内容多,难度相对较大,原先在一学期内学完,看似各个内容都学了,但是掌握情况不理想。③将《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整合为《水运企业成本管理》,并与《水运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协调,划分各自授课的内容界限和重点,避免重复授课。同时这两门课的授课内容也不再以工业企业为主,而是增加了水运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内容。这两门课和《经济法》一起,都安排在第3-4学期。④《税法》则安排在第4-5学期。这样调整以后,第5学期只有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安排一些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选修课,比如海上货物运输、现代物流概论、水运法规概论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就业行业的主要业务,提高其综合适应能力。⑤同时,在第3-5学期分别安排了两周的实训,既有会计手工技能实训,也有会计电算化实训,通过对预置的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多家实习企业,涉及到不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运用。尤其是针对出纳岗位技能的实训,由于有关出纳人员应具备的有关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结算、核算及职业道德等内容分别在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中介绍,通过出纳实务软件的操作,可以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

3.3 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对某门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教材编写与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与之前所用的教学大纲相比,两者的立足点不同,课程标准的立足点是完整的课程本身,在课程标准中,需要明确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材选用、教学建议、教学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教学评价等内容,而教学大纲的立足点是教学过程,只要明确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以及课时分配和课堂教学内容即可,研究的范围相对与课程标准要小得多。目前,我院已安排专业教师对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编制了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依据,接下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教学资源库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等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2]陈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科教导刊2011年1月(上).

[3]刘斌,范洪军.论会计专业航运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王信平.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新课程研究,2010年1月(中).

[5]王海波,刘志宏.基于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职教论坛,2008年2月(下).

[6]周文根,何杨勇.论构建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体系,职教论坛,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