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行业划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行业划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行业划分

篇1

1 引 言

当代跨国经营已成为各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竞相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得最有利的国际分工,寻求最佳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只有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资源竞争,才能实现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浙江作为一个没有明显资源优势的省份,却在改革开放后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浙江模式”。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如何发展并提升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也成为重要课题。

2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2.1 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份额在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浙江民营企业所带来的民营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其中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大幅提高(浙江将个体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统称为民营经济)。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2001―2013年这13年间,浙江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70%之间。尽管整体趋势上集体经济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但个体私营经济所占的份额明显增加。

2.2 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增长迅速

浙江的三大类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组成了浙江出口主体,其中民营企业所占的出口总额占了全省的半数以上。在2013年浙江民营企业的出口额为1667.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18.83%,比全省的出口平均增速高8个百分点,在全省的出口总值中占67.43%,对全省总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08.60%。

2.3 民营企业出口市场分布广

浙江民营企业主要以轻工纺织、机电等作为对外出口产品。因而,出口的产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且种类众多,总共涉及20个大品种共计5300多种产品。浙江生产的产品已对约有2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出口,遍布全世界。亚洲区域仍是浙江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有:东盟、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美国为第二大出口市场。欧洲区域作为浙江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主要贸易国家有: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浙江民营企业在不断巩固欧美亚传统三大市场的同时,还不断积极开拓新的贸易区域,如第三世界中的新兴市场:拉美、中东、非洲等市场。表2是浙江企业在2013年对部分主要市场的部分区域的进出口情况。

3 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3.1 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S)分析

第一,经济基础较好。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的长三角地区,除了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外,还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在改革开放后,浙江的外向型对外贸易经济就呈现出超强的活力。而作为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杭州、宁波、温州、绍兴,也在国家的批准下先后成立了经济开发区。目前,浙江企业已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直接经济贸易关系。在与浙江民营企业有着密切联系的美国、欧盟、东盟、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分别设立了办事处或贸易公司。

第二,经营方式灵活。以家庭企业为主的中小型企业是浙江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因而造就了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少、信息交流灵活便捷的经营方式。浙江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是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后,因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发展,国际贸易也发生了极大地改变。世界市场上的商品贸易日益以批量少、品种多、个性化需求、交货期短等这一交易形式为主,这与浙江民营企业的生产特色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第三,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浙江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加工制造业。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再结合本地所处的优势,从而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比如杭州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绍兴县的纺织产业集群、温州的鞋业产业集群、义乌的饰品产业集群等。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浙江共有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成示范点。

第四,专业市场不断涌现。跨国性的专业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市场化。就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截止到2014年年底,就已有4000多家外国企业在义乌设立常驻机构。在2014年1月开通了以义乌作为起点,直达中亚五国的“义新欧”国际集装箱专列,直接在义乌家门口将货物送到亚洲及欧洲各国。除义乌小商品市场之外,还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也已走出国门,如在巴西、南非的“中华商城”,在韩国、迪拜的“中国商品城”等。随着浙江国际贸易网的不断扩大,专业市场逐渐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第五,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阿里巴巴坐落于杭州市,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阿里巴巴国际站、全球速卖通交易平台在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批发贸易平台,为规模小、需要小批量货物快速付运的国外买家提供了服务。通过B2B、B2C形式,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越来越方便、简捷。如绍兴的轻纺城,民营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将纺织面料销售到世界各国。

3.2 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劣势(W)分析

第一,民营企业员工素质不高。企业的经营者及员工的素质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浙江民营企业除了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不强,且缺乏人才等问题之外,还存在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在农村,员工也是以当地的村民为主,而且其中不少的经营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低,并且极少参加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讲座。因而在企业缺乏必要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上的基本知识等情形下,经营者不能准确并快速地把握国际市场的动向,从而失去了许多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机会,使得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处于不利的局面。

第二,法律知识匮乏且创新能力不高。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际市场上,浙江民营企业的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制裁的案例越来越多,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巨大,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在WTO众多成员国中,我国是遭遇反倾销危害最厉害的国家。这与企业经营者对国际市场中贸易法律、反倾销、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陌生和对自身产品的技术开发及创新能力较低有关。再加上浙江民营企业主要生产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品,因而在对产品的技术要求不高,且不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下,经营者在少量的投资下就能获得发展,所以企业的产品创新发展意识薄弱,不注重生产的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且创新能力不足。

第三,经营融资困难。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进入对外贸易领域之后,由于资金无法长期进行周转等问题,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完全进入跨国经营。而且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在贷款上存有一定的歧视,虽然各级地方政府在想办法解决,但效果不好。对于社会企业家来说,一是他们不大愿意去融资民营企业;二是担心民营企业跨入跨国企业之后,会逐渐丧失对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事实上,浙江民间有着大量的资金,但如何引导这些民间资金进入市场进行流通还是一大问题。

3.3 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机遇(O)分析

第一,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进一步加快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一直处在不断复苏之中。这几年,欧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好转。与此同时,因受经济危机的不断影响,世界市场的经济结构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新产业、新技术与新商机层出不穷,这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二,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和浙江企业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内部支撑。2013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18万亿美元,增加了大约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蓄,有近4万亿美元的余额累计。其中浙江在2013年这一年的出口总额就达到3358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7.5%。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这为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4 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威胁(T)分析

第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外部威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浙江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是浙江民营企业自身一直存在的问题: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资本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二是浙江民营企业自身之间,民营企业与大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之间,以及与海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外部威胁。发达国家一旦发现本国的经济有所下降,就会采取反补贴、反倾销等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品,提高本国的就业率,维持本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对本国经济市场进行贸易保护。正是这些发达国家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给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浙江民营企业主要以产品的物美价廉来享誉中外。正因为这一经营特色,使得浙江民营企业遭受到越来越频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使得经济损失不断增加。

4 浙江省民营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4.1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浙江民营企业要抛弃原来的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模式,去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几大环节:组织、规划、研究、生产、检验、营销等与国际接轨。经营者要注意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建设,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建立规范的管理和决策体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防范风险机制。实现企业国际化的运作和组织形式,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从而将企业提升到跨国经营的管理水平。

4.2 设立电子商务平台

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浙江民营企业除了参加展销会等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来扩大寻找资源和开发业务。浙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参与阿里巴巴组织的活动等方式,学习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利用B2B、B2C开展贸易,从而获得更大利润。除此之外,企业要随时关注国际间的网络贸易消息,了解最新动态,降低网络贸易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及预防骗局。

4.3 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民营企业的经营者要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人才队伍一是直接从海外引进人才;二是选送企业高层员工去海外学习;三是吸引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高级人才加盟到本企业当中;四是举办各种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员工不断积累知识、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4.4 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然而浙江正是处在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的被动局面。因此,浙江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定生产经营战略。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共同开发合作等方式建立自己的研发设计机构。同时也可以采取短期聘用高级技工、在大学设立专题专攻的研究项目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工艺包装水平等,从而保持产品的实用性、创新性、环保性等。

4.5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浙江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呈现一种价格廉价,过于集中的现状,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产品进行“双反”调查。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要了解并熟悉WTO中有关的贸易法律、反倾销、反补贴法等相关贸易知识,从而规避与此不符的产品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式,在单独面对“双反”调查时力量薄弱,因而政府或行业商会要在社会上加强预警。截至2013年年底,浙江已经启动100多个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面向社会。在企业遭受“双反”调查时,涉案企业要积极向示范点寻求帮助,政府也要耐心地对涉案企业进行指导,帮助涉案企业收集相关数据,并聘请专业人员,以国家或商会行会的身份进行对外谈判。政府要支持涉案企业积极进行应诉,从而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篇2

一、经济信息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联性

根据经济信息的相关特点和国民经济的建设情况来看,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有团体用户和个体用户两种,在与经济建设相关联的情况下,必须对经济信息的个体使用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经济信息的对象进行划分。例如:将职业作为划分标准,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包括专家、经济学学者等,在充分发挥团体部门各种职能作用的情况下,将国家经济建设作为重要支持,以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刚从恒指,促进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经济信息种类比较多、管理手段多种多样,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的情况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的选用也需要相对应的类型,才能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上述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两种,而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比较看重盈利,公共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在于公众服务,如图书馆、档案馆等。因此,根据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可知,在某些情况下,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通常情况下,上述两种类型的机构可以比较广泛的搜集和储存各种信息,并通过编目、分类、机读目录和题录等形式来管理经济信息,以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传播媒介,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传递等,从而发挥经济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的措施

1.注重全民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民众的经济信息意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实力、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注重全面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有效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并真正落实全民信息意识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信息有限管理。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兴媒介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出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最终帮助民众合理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从而达到增强全面经济信息意识的目的。

2.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在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是解决信息立法问题的重要保障,以推动经济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优化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产业法的情况下,实现全国信息产业机构的统筹规划,并推动法律机制的规范化、统一化发展,从而有效解决信息垄断、信息封锁等方面的问题,以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信息管理有序化发展。

3.不断推进行政界线集中化管理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信息的有效分配和共享,是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民经济建设的真正实现,与经济信息管理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有效实施各种经济信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打破行政界线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机构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各种经济信息的分类和职能划分,最终促进各部门联系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部门实现经济信息的有效共享,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增强不同机制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才能真正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最终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服务水平。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电力需求 发展 关系

一、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电力做为生产的基本投入品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供应能力建设一定要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平稳发展。换句话说,以电力为中心来,发展能源规划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建国以来的电力供应一直在绝对短缺与相对过剩之间徘徊,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电力行业发展政策随之调整,电力需求走出低谷,但是严重缺电的局面出现。尤其当我国人均GDP 跨过1000 美元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供应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力的安全供应具有了更为迫切的意义。我国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发电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但电力建设发展超越国民经济需要,对环境、资源形成多余的压力,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表明了我国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研究不到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引入,电力体制也在不断改革,电力规划面临着缺乏统一的规划、各利益主体利益不一致的一系列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我们国

家非常有必要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引导电力行业良性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正确判断是科学规划的前提,而其科学认识基础是对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内在关系。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电力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中

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科学合理地进行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能为当前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二、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总量相关性

在我国,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标准提法到现在已有很多年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已经通过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体制,适应了新的形势,扩大对外开放,为融入世界经济打下了基

础。面对世界经济新形势,我国能及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减少不利因素,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的又好又快。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与此同时,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让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

动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指引了发展方向,相应的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经济发展的波动,导致了电力供需的不平衡。电力供应能力的增加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严重缺电的局面,而电力需求在经济增长处于低谷时又

会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多家办电、集资办电政策出台后,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到1997 年,实现了供需平衡后,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用电政策,刺激了高耗能行业的复兴。电力供需由于经济的波动,

在不平衡中一般都是求得新的平衡,有时求大于供,有时供大于求,电力的短缺与过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电量需求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力建设的滞后性,使电力

建设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数量分析的重要学科,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能更好地研究电力与经济的关联。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更深刻地揭示出经济系统的

数量变化规律,简洁有效地描述出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是由系统或方程组成,方程由变量和系数组成。计量经济模型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关系。根据研究的目的,需要对研究的经济现象深入

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选择模型中将包含的因素,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各个因素,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设定描述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

三、电力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周期

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现象是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本来所固有的,经济周期是指以国民生产总值、工资、物价、货币流通等主要指标衡量的经济活的总体水平波动,可以分为谷底、复苏、繁荣、衰退4 个阶段,掌握谷底、

复苏、繁荣、衰退四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对经济形势的走势可以在宏观上进行预测。经济周期源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消除或减缓,为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们提供有力的保证。

电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动力命脉,我国电力需求的变化将受到经济增长、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对它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科学全面地估计电力需求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是研究经济数据波动有效的方法,通过进行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提取出需要的数据变化规律。随着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电力需求也会呈现出周期波动的特点。电力需求周期是指电力需求在连续过程中重复出现涨

落的情况,电力需求周期不是机械的、完全规则的形态,电力需求周期明显地不具有等间隔的特点,复苏、扩张、衰退、收缩是电力需求周期的规律性。同时,周期的持续时间、过程、波动程度不完全一样,这就是电力需求周期的特殊性。强调再现性、重复性。

电力需求周期的划分:电力需求周期持续时间进行划分,按电力需求收缩的含义划分为古典周期或古典循环、增长周期或增长循环。

电力周期波动的特征参数包括波动高度、波动深度、波动幅度、波动系数、波动的平均位势、波动的扩张长度。总之,我国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分析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电力负荷需求与经济政策、产业结构、需求管理等多种因素。才能使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的电力需求能够有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物流统计发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文章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物流统计体系现状,构建了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设置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物流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我国,物流作为一种实现经济高效运行的先进管理技术与组织方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我国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现代物流培育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迅速成为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纷纷启动,但物流统计发展相对相慢.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年5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试行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物流统计制度的正式出台。但现行物流统计制度中侧重于宏观统计,对于微观企业统计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统计涉及内容很少,无法满足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部分省市纷纷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急需物流需求的统计数据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可靠依据。尤其是在加速发展物流产业、一些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执行完善的物流产业统计核算体系变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因而研究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物流统计,构建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一、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特点分析

从国际物流统计现状来看,各国普遍重视物流业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其中有些国家如美国将第三方物流作用独立的产业来统计。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表示物流市场规模和物流业总体水平,并根据比例预测进行未来产业规模预测,还有一些国家使用全社会物流费用总开支指标,但对物流产业增加值这类的价值统计指标涉及较少。

(二)我国现行物流统计核算体系的特点分析

目前反映我国物流产业运行状况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年起开展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的试算统计数据。前者由于并未将物流作为独立的产业进行核算,因此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转量统计,缺乏反映现代物流内涵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物流总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也缺乏反映物流组成要素和物流产业价值的指标,如:运输包装、配送等要素包含在有关工业统计指标或零售业统计指标中,无法剥离这些数据,更没有对物流产业增加值的核算。

正在试算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体系,从物流业的规模、结构、成本、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设计,为物流产业建立了较完整的统计体系,能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反映物流产业经济宏观运行状况,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由于尚未将物流产业定义与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衔接,可能造成对物流产业的划分界定不清,各地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数字可信度低尤其是企业物流方面。其二,关于物流产业的一些重要指标仍未设立专项统计。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统计,在数量、业务量、指标和价值指标等方面均有待开发。

二、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构建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国外物流统计体系的特点及中国现行物流产业统计体系的特点,我们认为,构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下:第一,以现行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体系制度为指导,把握物流业宏观发展状况。第二,须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以增加值指标为核心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一种核算方法,具有国际可比性,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对物流产业核算的要求。第三,强化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统计,充分反映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核心,第三方物流比重和发达程度,代表物流产业发达程度,因此,通过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能有代表性地反映物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

(二)物流产业范畴和行业划分

目前,我国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并未将物流产业设为独立的产业。为了准确地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参考国际的有关资料,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确定我国物流产业的统计范畴和行业分类。现代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把生产商、零售商,甚至到最终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串联起来,提供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我们认为,物流产业主要包括以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商品流通信息处理等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构成的产业。在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中,物流产业的生产成果分布在国家规定的各行业中,如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及邮电部门、商业和服务业部门。在进行物流统计时,要对现有行业统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即对各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进行专业调查,运用科学的测算方法,将其生产经营成果,按照物流产业的界定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以避免产生重复,引起指标体系的混乱。

(三)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以下七个统计指标子体系构成。

1.供需统计指标子体系。物流供需统计指标是指从量的方面对反映物流宏观层面和总体物流活动方面的供需状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两方面指标。这方面指标主要侧重于物流市场规模、结构方面的统计,涵盖了运输与配送、仓储和保管、装卸、包装、物流加工、物流信息等活动环节的内容,从宏观层面对物流市场供应状况和需求状况等进行统计,以反映出物流业的总体规模、物流服务水平。

2.生产设施统计指标子体系。高度发达的物流设施是现代物流系统的特征之一,它对提高物流能力与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保证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物流生产设施统计,对于发展现代物流,改善物流状况,促进现代化大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物流设施统计涉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分为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来的物流生产设施统计指标群。以运输设施统计指标为群例,它分为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公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水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航空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和管道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五部分。每部分下又设有若干统计指标组,如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主要由线路、机车车辆、信号设备和车站四部分统计指标组组成。各统计组下包括具体的统计指标。

3罔定资产投资统计指标子体系。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物流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为物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是物流企业和社会认识物流、管理物流、监督物流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建设项目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新增生产能力统计、新增固定资产统计、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等统计指标群。

4.人力资源统计指标子体系。人力资源统计子体系是对物流产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的统计,包括从业人数统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统计、物流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统计等指标群。指标群下又包括多个指标组,以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群为例,它包括劳动生产率、分物流活动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等一系列指标。

5.物流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重点反映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效益。其中物流总成本是物流过程中的费用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统计和通常将物流总成本分成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物流管理费用三大类。库存费用是指保存货物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保险费用及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计人物流成本,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速度才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运输费用包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及货主费用。公路运输包括城市内运送费用与区域间卡车运输费用。其它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货代费用、油气管道运输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及装卸费用。物流管理费用是指相关的物流行政管理费用。通常该项费用是由库存费用与运输费用总和乘以比例系数计算而来,该系数是按照专家判断法确定的比例。

6.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可以反映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物流业增加值是货物经过物流活动前后的价值之差,在扣除物流成本后就是物流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物流业增加值的构成涉及到物流统计的各行业的增加值,其核算涉及到多个指标。

7.物流质量统计指标子体系。为衡量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状况,特设立物流质量统计指标子体系。它主要包括信息、运输、配送、仓库、流通加工、包装等质量指标群。各指标群下包括具体的统计指标,如仓库质量指标组包括仓库吞吐能力实现率、商品收发正确率、商品完好率、库存商品缺损率等统计指标。

篇5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 业态 消费体量

一、引言

消费品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中之一,是实现地区商品价值、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必备场所,市场的繁荣兴旺带动区域经济不断增长与发展。对区域消费品市场的测算研究既可看出本区域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程度,经济景气程度,又可分析得出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势。本文通过市场调查的分析方法及结合行政统计数据,对四川省邻水县的消费品市场主要行业的消费体量及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并相应的提出建议对策。

二、邻水县经济发展现状

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亿元,增长12.8%。其中,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59.3亿元,增长12.7%,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2.3亿元,增长13.1%。从行业看,批发业7.4亿元,增长12.6%,零售业61.2亿元,增长12.9%,住宿业0.7亿元,增长12.7%,餐饮业12.3亿元,下降0.8%。

从区位上看,邻水县作为连通四川及重庆的通道,是承接重庆经济扩展发展的区域之一。统计显示,2014年水县引进重庆项目299个,总投资880.2亿元,到位资金280.8亿元,增长13.4%。全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45个,到位资金204.3亿元,增长21.6%。全年签约引进各类项目864个,到位资金702.1亿元,增长27.2%。其中,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86个,引进50至100亿元项目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上述数据表明邻水县可能会成为重庆市的一个经济扩张的接纳区域,将成为成为一个经济聚集点。

三、消费品市场体量测算原理

国民经济,就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和一定历史时期中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和。国民经济核算就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总体的全面核算,它以一定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物质产品和劳务等各个角度,以各种流量和存量的形式,对能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各种重要指标及其组成部分作系统的测定,并把各种指标组成一个系统来综合描述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本文主要针对居民消费的商品零售额作出推算,进一步反映邻水县未来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方向。

(一)测算内容

为全面研究四川省邻水县消费品市场体量等内容,本文对以下内容进行了测算,分类如下:按照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分成三个类,分别是日常消费品市场、耐用品市场和重点市场等;按照市场范围进行划分,分为核心市场、辐射市场、拓展市场、计划市场。

(二)测算解读

(1)测算方法。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相关理论指导以及基于本文研究的内容,笔者通过参数推算法对市场体量进行推算

(2)测算系数。根据核算原理,需要掌握人均消费及市场密度等比例系数。笔者从《四川省2015年统计年鉴》以及统计部门查找获得相关比例系数。

(3)测算过程。根据笔者所获取的测算系数资料,通过各级市场的地域面积、人口数量进行推算。从细到粗的原则,即首先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4位数代码进行匹配,但实际匹配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查询到某一代码的测算系数的情况,本文采取向上一级分类合并,即通过3位代码进行匹配,以此类推。

当无法向上一级分类合并的时,本文采取选择相近行业的测算系数进行代替,从而完成测算系数的匹配环节。

三、消费品市场划分及体量测算

(一)市场范围划分

根据区域经济的市场划分原理,们将邻水县的消费品市场进行四级划分,即:核心市场、辐射市场、拓展市场和机会市场,划分范围分别是以县政府为圆心,分别以10、30、50、100公里为半径作圆,所覆盖的面积。

(1)核心市场。根据上述划分原则,邻水县的核心市场为涵盖邻水县城区及周边,面积为314.16平方公里,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测算,并通过专家的经验进行调整,该市场预计服务居民62.83万人。

(2)辐射市场。辐射市场的面积为2827.43平方公里,涵盖了邻水县、前锋区、华蓥市、广安区等地区,预计服务居民462.42万人。

(3)拓展市场。拓展市场的面积为7853.98平方公里,涵盖了广安市以及辐射到了大竹县、垫江县、长寿区、武胜县、合川区、渝北区的周边,根据测算,预计服务居民818.04万人。

(4)机会市场。机会市场的面积为3.14万平方公里,除涵盖上述地区外,延伸到了四川的南充、遂宁市,也辐射到了重庆渝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重庆涪陵、丰都、忠县、梁平的周边,预计服务居民2176.70万人。

(二)日常消费品市场体量

根据上述市场范围以及服务居民的人数,我们通过2015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以及消费结构进行测算,得到各级市场的各类消费市场的2014年当期体量或者居民拥有量。

(1)当期消费结构。根据测算,比重最大的是食品类消费占到了41.47%,其次是交通通信以及居住的消费,分别为11.98%和11.63%,其中食品消费占到了总消费的40%,结合川渝的区域经济特色,人们对于食品类的消费有偏好的趋势,可见餐饮消费是消费中的主要构成部门,排列其次的两项消费也属于居民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开销,但所占比例较其他类支出,差距较小。

(2)市场体量。根据各级市场的范围、居民数进行测算,2014年当期,邻水县核心市场的消费支出水平可达到57亿元,在做好宣传,招商引资的带动下, 辐射市场的消费支出可达到419.49亿元。在经营一段时期后,其他地区的外溢消费会被吸收过来,拓展市场的体量达742.10亿元。根据县的地理位置,在充分发挥填补、完善周边地区业态以及成为周边地区的标志性商圈后,机会市场的体量有1974.62亿元。

根据类消费的支出水平将各市场的体量进行分解,如表所示,核心市场的食品类消费达到23.64亿元,人均消费量为3720元,餐饮类的业态应该成为邻水县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耐用品市场体量

根据测算,我们得到2014年当期各级市场居民拥有的耐用品量,从表中可以看出,移动电话的拥有量是最大的,核心市场达到44.66万部,如今智能手机功能十分完善,贯穿于人民的生活当中,人民对于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大,其次是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常备的家用电器。而排在末位的耐用品,例如洗碗机、钢琴、乐器等,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随着大家消费水平的提高,该区域私家车的消费市场具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对于现代人民的消费倾向,汽车、摩托车消费将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通过举办大型的汽车展览会,一方面将土地商业价值进行合理应用,另一方面也是对项目本身知名度进行了提升。

四、邻水县消费品市场开发建议

(一)消费品市场开发空间巨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邻水县将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扩展区域,邻水县(包括广安市)存在大量的消费溢出现象,这必将为邻水县培育消费市场提供宏观经济的市场可能性保证。

(1)耐用品市场存在发展空间。邻水县的耐用消费品市场存在比较大的溢出现象,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将为邻水县建立耐用消费品贸易市场提供了需求。特别是几个工业品专业市场的建立更加具有地方经济的市场渗透力和重庆经济的扩展力。

(2)建立邻水县农产品市场将改变邻水县的贸易格局。邻水县各个目标市场中建立一个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为主的专业市场,与重庆市江津区的农产品市场形成具有一定的级差和分工,对于邻水县的商业贸易格局和地位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特征明显

根据文案调查和直接调查分析,认为该区域的专业市场发展对象和目标明显,主要表现为:

(1)该地块的专业市场有比较理想的目标市场。

(2)农产品交易与展览市场具有特色经济的作用。

(3)工业品贸易市场特别是耐用品、消费品市场能够承担溢出消费的接纳点。

(4)服务业市场能够提升区域市场的消费层次。其中的娱乐业市场可以成为区域市场发展的一个主题吸引点进行培育。

(5)汽车摩托车市场能够提升区域市场的消费水平。

(6)建材市场能够为中长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三)改善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预期。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早已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在发展初期,当地政府需要构建一种能使居民对未来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得以相应稳定提高的制度机制,这是建立长期收入增加预期的必要保证。其次,应该尽快明确一些与居民切身生活关系密切的改革,例如住房、医疗、退休养老和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方案,稳定居民的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吴彦B.泉州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发展与特征[M].现代商业,2016.

[2]赵永亮.消费品市场实现平稳发展的研究和展望[M].中国市场,2015.

[3]曹立生.消费品市銎轿仍诵性龇再放缓,大众化理性化消费成为新常态[M].商业经济研究,2015.

篇6

【关键词】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湖北省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所占比重已越来越重要,与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逐渐显现出它的生机与活力。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信息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信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后劲。我国正把信息化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湖北省作为中部重要省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千亿产业的历史性跨越。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从“十五”末2005年的主营业务收入366亿元、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1531亿元、工业增加值445亿元。“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33%和29%。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3%上升到2010年的7.3%,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湖北省国民经济投入产出,了解信息产业和非信息产业各部门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湖北信息产业目前在经济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结合湖北省科教优势和产业实际,促进湖北省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部门划分及数据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统计标准,我国的信息产业分为为两个部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信息制造业)包括以下行业部门: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主要为其它部门提供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硬件设施,属于制造业。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简称信息服务业)包括以下行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主要为其他部门提供信息传输服务(如通信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如数据处理、计算机维修服务)和软件服务。

本文以湖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湖北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对信息产业按我国标准划分,包括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通过对其两个部门的分析,来对这两个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进行对比。同时按国家统计局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划分不包括信息部门在内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来考察广义意义上的信息产业及其与第一、第二(不包括信息制造业)、第三(不包括信息服务业)产业的关系。根据湖北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得到包括广义“信息产业”的4部门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湖北省四部门投入产出表(单位:万元)

三、信息产业的依存度分析

依存度分析是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来分析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一种方法。其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反映部门之间的直接依存关系;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反映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依存关系。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两个指标来对信息产业的两个部门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的依存度进行分析。

1.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各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它可以反应产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四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直接消耗系数

从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信息产业中的信息技术制造业对信息制造业自身的直接依赖程度最强,其次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没有依赖;信息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直接依赖程度最强,其次是第二产业和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没有依赖。而对信息产业依赖程度最强的是信息产业本身和第三产业。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信息制造业对其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非常高,达到0.2477,这是由于信息制造业的行业分工高度细分,产业链中的环节比较多,而面向其他部门提品的数量比较少。而信息服务业对其自身的依赖度为0.0287,这与信息制造业截然不同。这说明信息服务业主要面向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很少与本行业内的部门产生联系。

2.完全消耗系数分析。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表3 完全消耗系数

由完全消耗系数可以明显的看出,其他部门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都远高于其他产业,说明湖北省国民经济中,工业仍处于主导地位,工业化进程仍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流。从信息产业和三次产业的关系来看,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完全消耗都是最多的,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目前湖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较大,原因是发展信息产业最需要第二产业的设备制造的供给以及第三产业的消费。因此在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必须促进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在工业仍处于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湖北省,应继续贯彻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政策。在三次产业中,对信息产业依存度最高的是第三产业,表明湖北省第三产业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产业直接依存度最低的是第一产业,这说明湖北省第一产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

四、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信息产业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个部分,既是要素的供给者,又是市场的需求方。作为供给者,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要素的投入来确立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作为需求方,通过对其他产业产出的消费来显示其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因此,通过产业关联分析来更好地反映信息产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准确说明信息产业的特征就显得很有价值。产业关联就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又有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之分。

1.直接的关联度分析。某部门与向其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称为后向关联,与接受其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称为前向关联。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前向关联指数:L■=(■x■)/x■ (i=1,2,…,n)

直接后相关联指数: L■=(■x■)/x■ (j=1,2,…,n)

表4 直接关联系数表

从表4看出:第一、二产业前向关联系数最大,表明与接受其产出的部门之间联系最大,一般来说是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相对而言,信息产业前向关联系数最小,与接受其产出的部门之间联系很小。说明信息产业目前在湖北省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还起不到很关键的作用,但随着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将越来越显著。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的后向关联系数最大,表明其与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联系最大,关键作用很明显。这意味着信息制造产业在提供投入的部门中间有很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信息制造业的直接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都大于信息服务业,说明湖北省目前的信息产业还是以信息制造业为主,还只是信息工业。

2.间接关联系数。间接关联主要通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考察,它们是投入产出分析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1)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Fj,表示第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拉动波及程度。当Fj>l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Fj

F■=■(j=1,2,…,n)

(2)感应度系数Ei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第i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第i部门为其他各部门(包括本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而需提供的全部投入量,即第i部门对各部门生产的供给推动程度。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Ei

表5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从上表可知:第二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最高,说明第二产业对其它部门的拉动作用最大。信息制造业次之,且略大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信息技术制造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其他每个产业部门将增加1.1429单位的最终产品。因此,可以认为信息制造业已经开始在湖北省国民经济中发挥很强的影响作用,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势头还将逐渐加强。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最低,为0.8166,即信息技术服务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其他每个产业部门将增加0.8166单位的最终产品。说明湖北省的信息服务业拉动作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但综合来看,信息产业对湖北省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已经显现出来。

在感应度系数方面,系数较大的部门明显集中在第二、三产业,说明它们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两类信息产业甚至比第一产业还略低,这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程度较弱。同时,信息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远小于1,其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当湖北省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信息技术制造业由此而受到的需求增加0.6977个单位,信息服务业受到的需求增加0.5239个单位,表明湖北省目前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

同时可以看到,湖北省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度系数都低于信息制造业,更加说明了目前信息制造业在湖北省国民经济的作用要大于信息服务业。又通过计算可得,合并的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是1.415357453,是四部门产业中影响力系数最高的;感应度系数是0.658583,仅仅略高于第一产业,说明目前湖北省的信息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强,但其他产业的增长对信息产业的影响不大。

五、最终需求对信息产业的生产诱发作用分析

1.生产诱发系数。生产诱发系数是用于计算产业部门的各最终需求项目对生产的诱导作用程度。生产诱发系数等于生产诱发额除以全部产业该项最终需求的合计,其含义是某项最终需求若增加1单位,则相应的产出总量将要增加多少单位。四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如表6所示:

表6 生产诱发系数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各项最终使用部分对信息产业的生产诱发作用都最小,这与信息产业的总产出最低有关。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与传统的三大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相比还很弱小。也说明湖北省的信息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2.生产诱发依存度分析。在生产诱发额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各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依存度。用某项最终需求对某产业所引起的生产诱发额除以全部最终需求项目对该产业引起的生产诱发额总和即总产量来表示。生产诱发依存度是用来测量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大小,我们把生产对某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大于50%的产业称为依赖型产业。四部门的生产诱发依存度如表7所示:

表7 生产诱发依存度

从上表可知: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都是投资依赖型产业,说明湖北省信息产业近些年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投资。近些年来,湖北省建成了以光电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中国光谷”,“十一五”时期,光谷经济规模保持了年均29%以上的增速,产业规模迈上3000亿元台阶。这种增速和各种投资的拉动是分不开的。

六、结论与建议

(1)湖北省现阶段,工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信息产业虽对国民经济具有比较强的影响力,但由于整体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感应度不强,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需求较弱。但正因为如此,信息产业在湖北省国民经济中具有瓶颈产业的性质,因而应该得到优先发展。(2)湖北省广义意义上的信息产业以信息制造业为主,信息服务业为辅。湖北省拥有“中国光谷”这样的信息产业高新园区以及烽火科技等优秀的信息企业,但大都是进行信息制造业的研发和生产。信息服务业尚处在一个不被重视,且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位置。所以在发展信息制造业的同时,更应注重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的协调发展。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依托大院大所大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策划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为进一步提升湖北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3)湖北省的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都是投资依赖性产业。投资固然是经济增长的驱动方式,但太过依赖投资,也会出现产业结构失衡等种种问题。因此,湖北省信息产业应该更注重于本省内消费以及向省外的输出,使产业结构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佚名.湖北电子信息产业概况[EB/OL].http:///mlhb/

tshb/touzi/lxhbtz/tztzhj/tzhj/201207/t20120712_384536.shtml.2012-07-12

[2]王幸欣.广东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3]杨公仆,干春晖.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经济计量分析与Excel应用[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5]汪浩.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5)

[6]董承章.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股价指数;经济晴雨表;失灵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20-02

在过去10年中,我国名义GDP的涨幅估计在380%左右。但是数据显示,上证综指2000年6月30日的收盘为1938点,2010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为2398点。十年的名义涨幅只有23.7%。而过去十年的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累计涨幅达22%左右。上证指数与CPI的涨幅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过去十年股价指数的实际涨幅几乎为零。股价指数作为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预兆指标怎么在我国的市场上就失效了呢?

我认为我国股价指数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失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成比例

我国的上证综指、深证成指都是已全部上市股票为样本,以股票发行量为权数,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是个新兴市场,建立的时间也才20来年,所以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还不成比例。即作为股指计算依据的全部上市公司在所属行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高,行业代表性不够,这是我国股价指数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根据2011年统计局的统计公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可见第二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心骨,第三产业稍次之。而以我国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比例为第一产业0.66%,第二产业60.97%,第三产业38.73%(以中国百强上市公司为计算依据)。我们不难发现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机构之间的比例不是充分对应。

此外,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第二产业中,依然存在很多并未上市或未在国内上市的行业代表性极强的大型集团和公共事业集团,如华为之类。这些大型集团在行业中所占比例大,能很好的反应一个行业的经济景气程度,但由于没上市就不能被编入股指的计算当中。相反,我国股市现在的产业分布呈现轻型化偏态。轻型化行业的股票盘子一般偏小,投机性较强,很容易被追求短期利润的大资金所操纵。因此这类股票的市价容易与其真实价值背离,从而导致此类型股票为依据编制的股价指数就不能准确反映国民经济的变化。

二、我国股市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国的股市制度的缺陷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的股市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我国股市中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在上市企业中,国家股、法人股的股权约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三分之二,且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或上市流通时国有股和法人股按规定是暂不流通的。所以,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一个上市公司真正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份只有三分之一。由于股价指数的编制是按发行量为计算权数进行加权平均的,所以在二级市场上,只要用稍少量的资金(相比全流通情况下的少量)就能控制对股指的影响。

其二、是我国股市新股滥发,资本市场被当成圈钱的场所。我国的股价指数编制公式为(n为基期的上市公司数,m为新增的上市公司数,)由于新股的发行,对股价指数的下跌会有一个缓冲作用,从而减弱了股价指数对经济的真实反应。发行新股本无可厚非,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股市规模肯定需要扩大。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渐渐有被当成“提款机”的趋向。中国股市扩容速度相当之快,这本身已经给市场的资金规模带来了考验,更严重的是,市场中绩优的上市公司包括蓝筹股公司数量有限,新股滥发造成了市场上更多的是业绩提高缓慢,绩差甚至不断亏损的公司。因此上市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不足以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与股价指数也就脱节了,股价指数的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也就自然失灵了。

综上所述,股价指数的晴雨表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我国股价指数最为国民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失效是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成比例,上市公司行业代表性不强和我国股市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所造成的。为了重塑股指的经济晴雨表功能,个人认为我国应该把调整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和整体经济的产业结构成比例是股指作为反映经济变化先兆指标的前提。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抓紧改革实现全流通,并且要严格控制好新股的发行,防止股市成为上市公司的“提款机”。

[1]夏南新.我国股价指数不具有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的探析[J].统计与预测.1996(02).

篇8

关键词:奥运会;产业关联;测算模型

作者简介:张辑(196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贸易经济、管理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1-0022-04收稿日期:2007-11-15

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对举办国的交通、环境、生态、科技、基础设施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奥运会不仅需求大,投入关联也大。它通过各种产业关联,产生一系列的波及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强力发展。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系统有效的奥运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理论和方法。究其原因,一是奥运会产业不仅关联广泛而复杂,且奥运会相关统计数据也不全面;二是奥运会在几乎所有国家从未被视为一个专门的产业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本文尝试运用产业关联相关理论,对奥运会的关联效应从奥运产业关联测量方法的角度进行初步论证,并对奥运会支出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建立测算模型。

一、奥运会的产业关联分析

举办奥运会需要进行必要的直接和间接支出,根据支出的具体项目和支出额可以确定奥运会产业投入的部门及规模。为了把发生奥运会投入的这些产业(部门)投入从原有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投入产出表中分离出来,我们按一定规则在原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增加一行一列,新增的包括分离出来的若干个分产业(部门),新的产业(部门)即为奥运会产业。

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例,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结合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分类和北京奥组委《奥运行动计划》中奥运投资分布情况,我们粗略地将北京奥运会产业的基本产业(部门)定义为包括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及热力生产及供应,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学研究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的生产及供应等行业。若按以上方法定义奥运会产业,将得到有43个部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投入产出表。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添加奥运会产业部门意味着按照部门用途划分原则,将举办奥运会而发生在原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部门的额外投入从这些部门剥离且并入奥运会产业(部门)中,从而使得整个投入产出流量矩阵、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以及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发生相应的变动。

据统计,与奥运会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行业有近60个之多,按照各产业与奥运会投入产出联系方式,我们将奥运会关联产业分为直接关联产业和间接关联产业,直接关联产业按照其在奥运会产业链中的位置,又可分为前向关联产业和后向关联产业。

从需求的角度看,举办奥运会国家和城市往往需要在奥运场馆、奥林匹克公园、训练场、奥运村、记者村、媒体中心、广播电视中心、新闻中心、公交、机场、铁路、海运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这些投资将极大地带动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体育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奥运会中的运动员、教练员、记者、官员等都直接对餐饮业、保险业产生服务的需求,这种效应按照产业关联理论可称为奥运会的直接后向关联效应。从产出的角度看,奥运会的举办将在奥运会前后较长时期内对举办国家和城市的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产生较强的直接前向关联效应。此外,奥运会还将通过产业链间接地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例如“绿色奥运”对餐饮业高标准的要求又会拉动绿色食品业的发展,奥运会大规模的建设会给建筑业带来较大的发展,而建筑业又会拉动钢铁制造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可认为这是奥运会的间接关联效应,如下图所示:

二、奥运产业直接关联效应测算模型

按照投入产出原理,我们可以设计虚拟产业直接关联效应测算模型来测度奥运会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假设奥运会产业(部门)由原投入产出表中m个产业(部门)构成,我们拟通过采用静态投入产出法求解产业(部门)之间投入系数来测度奥运会产业(部门)的产业关联效应。为方便起见,以下称奥运会产业的基本产业为分产业。

令αkX*k为因举办奥运会对奥运会产业k分产业(部门)追加投入时为该分产业(部门)带来的总产值,

与初始模型相比,简化模型求奥运会产业(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有可实现修改前后投入产出表的对比和奥运会产业内外符号统一的优势。

三、奥运关联效应测算模型的适用性

虚拟产业直接关联效应测算模型适用于分析奥运会投资发生后(从结论来看也适用于奥运会投资发生前)的投入产出表,涉及变量少,运算简单。由于奥运会产业(部门)是虚拟的,可以借助部门分解和合并来计算,不需要重新修改投入产出表。即便不以第I象限为核心,也可将举办奥运会对m个基本产业(部门)追加的投入按一定比例简化处理,即按照类似我国处理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城市轨道交通的方式,分别从中间投入、中间产出、奥运会组委会等部门财务得到奥运会产业(部门)在新的投入产出表中第Ⅰ、Ⅱ、Ⅲ象限的数据,采用职业和部门相结合的方法,将属于奥运会产业(部门)的内容分别从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分离出来并合并为一个新的产业,再按照产业合并后直接关联效应测算方法来测算奥运会产业(部门)直接关联效应的思路仍然是可行的,只需要将初始模型中所设的αk视为向量,而在利用αka*ikX*k计算奥运会产业(部门)中k分产业(部门)对i产品消耗的价值量时,将αk改为ak′,而αk X*k也改为ak′X*k即可;此外,将奥运会产业(部门)作为一个虚拟产业来对待可以还原产业(部门)的本意,使所求出的奥运会产业(部门)对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等同于奥运会对现有SNA中该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但该模型只能测算奥运会直接消耗系数,无法求解奥运会完全消耗。事实上,在国民经济部门的经济关联关系中,更广泛更复杂的是间接关联关系,以2000年中国六部门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为例,各部门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消耗系数比值如表所示:

篇9

    [论文摘要]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我国在研究国民经济结构方面采用的产业分类法,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宏观经济管理、调整产业结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步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日趋成熟,主导经济发展的产业部门也变得日趋多元化,单靠三次产业分类法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已显得明显不足。文章结合国际上通用的机构部门分类法的特点,类比分析我国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不足,指出在当前我国的产业分类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我国在研究国民经济结构方面采用的产业分类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明确提出按三次产业分类划分产业部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该说三次产业分类法在我国的界定与应用在一段时期内对宏观经济管理、调整产业结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步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日趋成熟,主导经济发展的产业部门也变得日趋多元化,单靠三次产业分类法来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已显得明显不足,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无法反映产业内部的组合情况 

    产业分类法的分类理念是通过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产业升级的过程,进而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比较适合纵向结构的研究,而对横向结构的剖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我国的第三产业为例,第三产业是涉及面极其广泛的许多非同质产业的集合,如其中包括了物质性生产服务、非物质性生产服务、营利行业、非市场非营利行业、法人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将这些非同质产业归结在一起,得到的是抵消了各产业变化后的平均值,这样,同一平均值可能是不同组合变化的结果,且各组合的组内方差较大。根据统计学知识,方差越大,平均值的代表性越小,当方差大到一定程度时,平均值很难说明什么问题。因此,单纯使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无法反映产业内部的组合的情况[1](p58~78)。如2006年天津和安徽的第三产业构成均为40.2%,两个地区第三产业构成没有差异,但是很显然,这两个地区无论是服务的“水平与层次”还是服务项目的内容构成都不会没有差异。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未对企业部门与住户部门进行区分,不能全面反映生产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 

住户部门的生产与企业部门的生产无论是从经营规模还是管理层次上看都是不同的,住户生产无法与现代化大生产相提并论,因此住户部门的生产方式虽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但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2]。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生产”与“住户生产”的规模与构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与社会化程度。

 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原则,产业部门是由一组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基层单位组成,而不区分其所属的机构单位是属于企业部门还是住户部门。因而,同一产业既包括了企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与服务,也包括住户部门生产的产品与服务。如第一产业中,既包括了用于交换而生产的农产品,也包括了自产自用的农产品。可见,三次产业分类法并没有对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生产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区分,不能全面反映生产的社会化、现代化和 

市场化的程度。 

 

    三、三次产业分类法仅对生产者进行分类,没有考虑最终消费者,因此没能将生产与最终消费联系起来,以反映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也决定了消费,因此生产的范围与消费的范围相同,生产范围一旦确定下来,消费的范围也就确定下来[3]。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不仅要反映生产与消费的这种数量关系,也要反映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向过程,即生产是由谁进行的,生产的结果是由谁消费的。只有将所有的生产者与所有的消费者都包括在分类体系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三次产业分类法只对生产者进行了分类,没有包括消费者,它所反映的仅是单方面的生产结果,无法看出最终消费是由谁承担的,最终未能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 

 

    四、三次产业分类法未对金融公司与非金融公司进行区分,不能全面反映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金融公司与非金融公司都是市场生产者,之所以将二者区分开,在于强调金融中介活动的特殊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金融业是20世纪后半叶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它代表了社会生产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参照变量。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金融业更成为国与国之间较量的一种新的方式。综观近年我们周围发生的变化:亚洲金融风暴、“四小龙”的偃旗息鼓、日本经济的一蹶不振,这些发生在和平年代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金融战争。随着我国加入wto五年届满,金融业将对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大战的威胁日益加剧,我国金融体系的防御能力令人担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分析仍在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而此分类法并未对金融公司与非金融公司进行区分,不能全面反映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这将是很可怕的。 

    对于上述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种种不足之处,正是我国在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愿去面对的问题。 

    其实,三次产业分类法仅仅是研究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种简单划分方法,目前来看,它已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由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与国际上通用的机构部门分类法不一致,继续沿用原有的三次产业分类法,计算出的许多指标与其他国家不具直接可比性。 

    对于三次产业分类法更应该正视它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改进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迷信它曾经为我们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东,等.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10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指的是国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实施的各项交错纵横的管理制度。现阶段,我国经济正由传统的工业经济转型为知识信息经济,由集约式生产取代了传统粗放经营。总而言之,我国正向着和谐、民主、进步、科学的世界大国迈进。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传统工业经济发展阶段所使用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模式,所以现阶段我国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确立新的管理理念,才能使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得以顺利实现。

 

一、国民经济管理制度本质层面的理念创新

 

1.从职能理念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在传统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主观需求,在宏观层面使物质财富供给与需求达到一定的平衡衔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民经济管理需要在诸多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如劳动力供求、生产资料供求、消费资料供求等。现代社会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传统的工业产业结构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全新产业结构,这一转变也带来了人们需求的变化,现阶段,人们的经济需求已由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所以传统以物质需求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管理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全新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精神领域的服务与引导,在物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根据人们的需求,了解与挖掘人们的精神需求,将社会性与文化性嵌入到需求管理中,最终实现精神产品的供需平衡。

 

2.从特征理念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行政化是当前国民经济管理制度最鲜明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管理系统主要采取封闭的行政等级式管理,行政构成了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躯干,国民经济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传统国民经济管理的行政惯性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在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基础上的粗放式经营相吻合的同时,也与我国原先实行的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现代市场经济的集约经营模式要求国民经济管理法制化取代行政化,在开放型的环境下进行理念创新,我们应重新审视行政化的国民经济管理。新的国民经济管理法制化特征将等级管理模式转变为契约管理模式,但是这并不是说新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完全没有行政管理手段,而是在法制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所以,立法、执法、司法共同构成了新的国民经济管理的宏观主体。由此带来的管理特征的改变也为国民经济管理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全新国民经济管理不再是上下级的行政控制管理的形式,而是以谈判协商的形式,将主体权利和主体意图达成共识,以法律来规范整个管理系统中所有的程序。所以说,在新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中,法制性优先于行政性,依法调控取代了传统的行政调控,使国民经济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管理层面的理念创新

 

1.从内容理念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中国传统国民经济管理制度主要将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对自然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和利用,使全国的物质资源与货币投放达到宏观意义上的平衡。让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与货币资源一样,作为同等的生产要素被合理地开发利用,围绕社会生产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粗放经营是传统产业结构所使用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所以传统国民经济管理内容也无可厚非。但是,当今社会经济模式转变为知识信息经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已经不是生产主线,人力资源成为当前社会的第一大资源,知识和信息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生产力,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将人力资源转变为服务和产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人力资本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生产要素,并且围绕这一要素来配置物质资源以及货币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转化、创新与利用。

 

2.从视野理念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国民经济管理视野主要分为空间视野和时间视野两个方面。从空间视野来讲,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视野主要放在国内,虽然说传统产业结构的运作也有进出口贸易,但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大部分企业还是从事国内自我循环式生产销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企业已具备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开始进入国际经济市场。国民经济管理的开放度是由产业的开放度和体制的开放度决定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现已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制度也由封闭走向开放。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创新能力的较量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国民经济管理只有从国内视野扩展到国际视野,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从时间视野来讲,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视野主要以现代时态为主,传统产业结构采用粗放式经营,不管是技术条件还是运作效率都非常落后,国民经济管理主要针对物质资源和货币资源进行管理,在产业生产技术上多引进、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所以传统国民经济管理处于跟进式、引进式的管理模式。随着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国民经济管理视野也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由此也带来了时间视野向着未来时态的转变。国民国民经济管理不仅仅着眼于现在资源、技术的利用,更是将未来技术的开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探索具有未来先见性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使宏观主体能够充分参与创新战略的规划与实际运用。

 

三、国民经济管理制度运营层面的理念创新

 

1.从组织结构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行,传统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开始出现政企分开、政经分开的新特点。新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要求政府组织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而是让民营企业自主进行商业竞争活动,在组织层面给民众创业和民众创新提供主要助力。在新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中,政府组织应打破行政垄断,不要过多干预民营企业的自由竞争,使现代市场经济能够全面、自由的发展。另外,政府组织在退出市场竞争的同时,还应在宏观上对市场经济进行扶持引导。政府组织在社会公共经济领域更应该直接参与扶持,建立政府的社会公共经济系统体制,对战略发展产业进行合理的资金储备部署,加强对公园、学校等社会公共组织的建设。

 

2.从组织模式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国民经济管理主要采取的组织模式。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一种行政等级的组织系统,在传统粗放型的工业经济中,这种通过行政手段下达指令的组织模式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有利于政府指令的下达执行。但是,在人力资本集约经营的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下,行政等级组织模式已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横向合作的自治契约组织模式才是组织模式的根本。全新国民经济管理围绕着企业组织和政府组织,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自治契约组织,自治契约组织指的是行业协会、文化社团、商业协会、法律协会等非盈利的第三方部门。新的国民经济管理要求自治契约组织取代政府的组织职责,担负起建立法治经济秩序的责任,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又有利于形成政治、经济民主的法治社会氛围。自治契约组织是依法进行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基础,新的国民经济管理一定要有自治契约组织,以便让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之间达到最大化的能量聚集。

 

3.从组织职能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政府组织主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三方面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新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权力分割与权利制衡相协调的组织结构,这就为政府组织职能划分带来了新的转变。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来说,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责,但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却不单单是行政部门的责任,而是要由立法组织、行政组织、司法组织来共同完成。也就是说,在新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中,政府组织的权利责任划分更加明细,使国家组织的各个部门能够统筹运行,有力地规避了传统国民经济管理制度中各部门互相推诿的现象。

 

四、结语

 

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的制度理念需要在本质层面、管理层面、运营层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不同层面的创新对我国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传统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具备一定的使用惯性,所以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全方位做好准备,迎接现代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