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可严重危害病人的健康,并造成高额经济损失。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流感的发病率占总人口的5%~15%,按此测算,我国每年感染流感的人数高达6 500万到1.9亿,相当于每天有18万~53万人感染流感。儿童是流感的高发群体,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的疾病,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可造成重度大脑损害。主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肺炎、急性中耳炎、心肌炎、惊厥、脑膜炎等。儿童越年幼,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寻找安全、有效防治儿童流感的药物,一直是广大医药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由于不良反应已于2006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令修改该品颗粒剂的说明书,目前只有成人用药剂量,儿童用药尚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由于对乙型流感无效并有较大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医药界也备受争议;已被美国、欧盟和我国批准用于治疗儿童流感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服用后也有发生自我伤害和谵妄事件的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2007年6月下令修改该胶囊剂说明书。
研究发现,由俄罗斯药物化学研究所药物化学中心研制的抗病毒药阿比朵尔(Arbidol)具有抗病毒谱广、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儿童流感。
1 阿比朵尔的药理学性质
1.1 药效学本品是抗病毒药,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专属性抑制剂,对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有特效。本品能抑制病毒脂质膜和机体细胞膜的融合,阻碍病毒与机体细胞接触,阻止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内。
本品有干扰素诱导作用,能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机体对病毒性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与病毒性感染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频度,并能降低慢性细菌性疾病恶化的程度,使临床症状减轻、病程缩短。
1.2 药动学本品能被机体迅速吸收,并广泛分布到器官和组织内。口服50 mg胶囊剂后,1.2h血清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口服100 mg则需1.5h。本品在肝脏代谢。半衰期为17~21 h。近40%的药物以原型排出体外;约38.9%从胆汁排出,通过肾排出的仅0.12%;给药后在24 h内原药90%被排出体外。
1.3 安全性本品属低毒药剂,LD50> 4 g / kg,按推荐剂量给药,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2 阿比朵尔治疗与预防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I.A.Leneva等报道,500名患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接受阿比朵尔临床研究试验,服用剂量为10 mg/kg,每天3次,口服给药,疗程5 d,有效率约为84.8%,阿比朵尔能使发热、中毒和呼吸道炎症持续的时间缩短,症状减轻,使病毒抗原从鼻咽部释放的时间缩短,临床效果良好。
在流感发作期,使用阿比朵尔对儿童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莫斯科市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的有关研究证实:儿童使用阿比朵尔的预防剂量为每次50 mg,每周3次,共5 wk。有效指数(DEI,指服安慰剂组和给药剂组中每100名志愿者中受感染个体数的比例)为2.05,表明阿比朵尔可有效降低儿童流感发生率,与没有预防用药的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发病后的症状较轻(体温上升不明显,呼吸道炎症较轻),病程缩短2~3 d。另一项有155名儿童参加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服用剂量为50 mg,每周2次,能减少病程1.8 ~ 3.5 d,流感发生率明显降低。
С.А.Крамарев等的研究证实,68名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6~15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名。用药组儿童在开始发病的最初2天给予阿比朵尔作为抗病毒治疗药, 6~12岁儿童用药剂量:每次0.1 g ,每天3次,共3 d;12岁以上儿童用药剂量:每次0.2 g ,每天3次,共3 d。对照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与用药组相当,但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结果表明,在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和强度两方面,治疗的第1天未观察到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但从第2天起,发现口干、鼻塞、咽喉发痒、头痛、肌肉痛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 0.05)。从第3天起,头痛、虚弱无力、干咳、体温反应等临床症状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阿比朵尔用药组的儿童发生一般中毒和卡他性现象(黏膜炎)持续的时间较短,儿童上呼吸道卡他性现象消失快,用药组儿童未见并发症发生。而对照组有2名儿童并发化脓性耳炎,1名儿童并发了肺炎。
С.А. Крамарев等在2002-2003 年冬季还研究了阿比朵尔对抗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中有156名健康儿童参加,年龄为6~12岁,其中男童89名,女童67名。将其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评定标准全部相同。
用药组儿童使用阿比朵尔, 6~12岁儿童每3天1次,每次0.1 g ,共4 wk;12岁以上儿童每3天1次,每次0.2 g ,共4 wk;对照组儿童不给予任何预防疾病的药品。
结果表明,阿比朵尔能降低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61.5%;使用阿比朵尔能防止疾病加重,即服用阿比朵尔的用药组儿童没有因为重型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需要就诊,而对照组有4名需就医,和对照组相比,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患中重度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显著减少;此外,用药组儿童未见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儿童同期有4名发生并发症(2名耳炎,2名肺炎);对照组病人基本临床特征是退步,两组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阿比朵尔预防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良好。
V.P.Drinevsky等在感冒流行季节进行阿比朵尔的药效学评价研究 ,158 名1~14岁的儿童被诊断为患甲型流感、合并其它病毒性疾病的流感或非流感病因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84名使用阿比朵尔治疗,发病后第1天给药,剂量为10mg/kg,每天4次,共 5 d。74名用安慰剂。与此同时,两组儿童都使用对症药物(咳嗽糖浆、滴鼻液、多种维生素等)。
结果显示:所有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其病程为动力学阳性,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热和中毒症状的百分率上,如果患病的第1天或第2天就给予阿比朵尔,差异最为明显。
研究者还测定了阿比朵尔对院内感染百分率的影响(阿比朵尔用药组的儿童为27.1%;对照组为52.1%),P< 0.05,这不仅证实阿比朵尔有治疗作用,而且也有预防作用。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可以观察到其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病程缩短。
使用阿比朵尔后没有发生不良反应,没有观察到用药儿童在血液学或生化学指标方面不同,表明阿比朵尔对儿童的各系统没有明显毒性。
为证明阿比朵尔的疗效不仅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而且存在增强免疫作用,V.P.Drinevsky等进行了免疫学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疾病发作时所有儿童细胞免疫性标记物减少,而使用阿比朵尔治疗后,转为正常化的倾向更大。亦已证实:在阿比朵尔组,已测得T-淋巴细胞,尤其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已获得改善(57.1%对33.3%,P < 0.05) ,此外,阿比朵尔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在临床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V.P.Drinevsky等测定了学龄儿童和更低年龄儿童使用阿比朵尔对抗按血清分型的各种病毒所致的流感、其它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合并的流感以及非流感性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结果表明,使用阿比朵尔有利于减少发热反应和控制并发症的发展,也能缩短发热反应及其它中毒症状的持续时间,从而缩
短整个病程。未观察到该药物对患儿身体各系统产生任何毒性效果。阿比朵尔对T-细胞有免疫增强作用;对体液性免疫标记物、抗病毒抗体的产生、以及这些抗体在血液中的浓度均无任何抑制迹象。
3 结语
阿比朵尔于1993年在俄罗斯上市以来,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已有十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肯定,并被俄罗斯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给成年人和儿童作为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治疗药和预防药。 阿比朵尔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甲型流感、乙型流感、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包括并发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2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内科 山西省长治市 046000
【摘 要】目的:探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08 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 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的同时给予一般护理,治疗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 显著高于对照组79.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对策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属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该种疾病与大气污染、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有关统计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13.1%,在农村占16.4%[1]。就目前来说,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主要通过把药物溶液雾化成细小的雾粒,在患者吸气的过程中进入患者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消炎、祛痰、镇咳的目的。本研究中,我科在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有效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科自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当中选取108 例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 例。治疗组患者中,男30 例,女24 例,年龄18-51 岁, 病程1-5 年; 对照组患者中,男29 例,女25 例,年龄21-56 岁,病程2-8 年。通过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通风、消毒。嘱患者多饮水,饮食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2)雾化吸入前的护理:雾化吸入前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器,宣讲雾化吸入的优点,消除患者的误解,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此外,在雾化吸入前要全面检查雾化吸入所用的各种管道、仪器。
(3)雾化吸入中的护理:雾化吸入时间应以饭前或饭后1 小时为易,雾化吸入前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以坐位为主,在雾化吸入期间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止雾化吸入。
(4)雾化吸入后的护理:雾化吸入后给予拍背帮助患者排痰,并对痰液性质、颜色、量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其次要叮嘱患者做好排痰后的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5)其他的护理注意事项:在各项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执行,每个雾化器均做到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1.3 评价标准
显效:呼吸道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呼吸道症状体征得到一定改善,部分指标恢复正常;无效:呼吸道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的各项指标都未改变。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 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 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以及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治疗组中,显效39 例,有效13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6.3%;对照组中,显效19 例,有效24 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79.6%。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属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2]。引起该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吸烟等因素。这种疾病的病程比较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对此,要加强防范和治疗措施,就目前来说,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法主要是通过将空气压缩后形成高速气流且以此为动力,将药物溶液雾化成细小的雾粒,在患者吸气的过程中进入患者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消炎、祛痰、镇咳的目的[3]。
通过本文的研究,两组患者均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的同时给予一般护理,治疗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治疗组总有效率96.3% 显著高于对照组79.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卢庆松.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护理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06):1185-1186.
[2] 安亚珍, 周艳梅.2 种雾化吸入方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
篇3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87-02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应激的适应反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心身性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在实际工作中,来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都表现出精神波动大,焦虑紧张、强迫等心理障碍,同时易受外界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使病情加重。临床上常见的这类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哮喘,尤其是神经精神性哮喘,如:神经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胸闷、膈肌痉挛等。
1 心理因素
对呼吸道生理功能影响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会有条件反射性的咽部不适感或剧烈咳嗽的反应改变,这种紧张因素能改变人的行为,引起惊人的自发反应和情绪变化,如:愤怒、焦虑不安等。反之,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变也能影响调节情感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紧张因素会影响人的防御功能。致病菌较容易侵入体内人并在体内增殖,而使机体感染致病。如:在门诊可见到个别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哮喘病一再复发,一旦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但孩子却都不再发病了。这说明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起了作用。
2 社会环境和应激对疾病的影响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也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其所处环境、文化程度、家庭、个性、道德规范等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经过大脑评价的情绪反应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不论积极的情绪反应或消极的情绪反应,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紧张。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和矛盾(包括自然和社会灾难、生活事件、家庭和单位人际关系等)无不影响人的心身健康,人若经常处于这种紧张所致的生理状态,就会使躯体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甚至整个组织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呼吸系统可引起胸闷、气短、呃逆、哮喘等,例如:2008年4月―7月,笔者在门诊接诊了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例,均为成人。前者因家庭生活受到挫折引起哮喘病发作,当给予行为疗法及药物对症治疗后,哮喘很快缓解;另外一名女性患者与单位同事发生争吵后哮喘病发作来我院就诊,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精神松弛疗法,哮喘得到缓解。以后经过反复的心理疏导及精神疗法(未再用任何药物),患者的哮喘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这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呼吸系统尤其在支气管哮喘病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维系和运转,需要有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当应激(指一切可以引起机体内部失衡的有害刺激,可来自物质的或精神的;也可来自身体内部生物变化的)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负荷的界值时,就会引起体内机能失衡而产生精神或躯体的疾病,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人影响反应不同,对症状的严重性、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和是否进行保健也会有影响。
3 如何接诊呼吸系统
疾病的病人在接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时,医生首先尽力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在询问病人病情过程中,必须以委婉的、不受限制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医生语言不当,态度不良,指导不对,医患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变得消极,不但能增加病人的疑虑,加重病人的痛苦,还可能产生“医源性心理障碍”使病情加重。另外,许多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对治愈有着不现实的期望,一些有持久不消退症状的病人会产生不正常的病态行为,拖延或加重了症状群,甚至有些病人对医生过高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脱节而引起的反感,同样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这就要求医生要以自己的医技和临床诊治效果来体现自己的职能和水平;同时,根据获得初步材料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判定出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和与病人交待预后,加强病人的依顺性,治疗疾病信心及配合治疗,提高病人对医生信任度。诊断思路:首先要根据患者呼吸道症状做出定性和定位的判断,掌握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素等等。注意患者有无精神心理因素的参与及影响程度,指导和制定一个个体化治疗方案,医生应该要理解病人的焦虑与期待,制定病人信任及能够积极参与的治疗计划。系统疾病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而疾病早期的防治更加有效,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特别在未出现症状时。
4 治疗方法
4.1 行为治疗 社会工作者、家人及医务人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实施行为治疗能减少他们的不安、焦虑紧张,教导病人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使他们控制自己的治疗过程,放松心情。如:生物反馈行为治疗能减少部分造成临床疾病的紧张因素,可以帮助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的症状,对治疗哮喘等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
4.2 心理治疗 如果病人有可治疗的心理障碍时,应考虑心理疗法,对有病态心理的病人首先要了解病情,收集资料,让病人倾诉自己的问题和痛苦,鼓励病人要信任医生,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对有紧张情绪的病人采取持续期干预疗法,使病人重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沟通,除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有害病原微生物吸入肺部造成病害外,焦虑忧郁、神经过敏、睡眠障碍、疑病等因素都能导致人心身疾病的发生。若排除心理障碍的因素,对患有各种不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临床上可根据慢性感染的因素、流行病学、物理、化学因素及过敏反应等进行抗炎,对症治疗;同时,让患者积极合理应对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事件,调整认知评估,避免或减轻负性情绪,从而激发机体的整体反应系统,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4.3药物治疗 在临床治疗上,由于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医学包括仪器设备的创新,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组织及管理系统的建立,特别是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重症患者呼吸衰竭抢救的理论与实践,降低了病死率。对睡眠状态的全套临床生理学监测和无创正压通气为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手段。新一代的各种抗生素(如四代头孢菌素,新一代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对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I,s)的阴性杆菌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新型嗯唑烷酮类(如利奈唑胺)及糖肽类(如替考拉宁)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疗效与万古霉素相似,副作用更少。新一代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对各类真菌感染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采用真菌培养的方法了解真菌种类,并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真菌感染;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013-02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恶性肿瘤放化疗、激素的滥用、患者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以及免疫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真菌感染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问题。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1]。本研究就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1岁,平均(62.3±8.4)岁。其中肺炎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16例,肺气肿4例,肺肿瘤10例。
1.2 真菌培养方法
1.2.1 标本留取 所有患者在进行痰液采集的清晨起床刷牙后,用清水进行3次漱口,将气管内痰液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用力咳出,并采用一次性无菌容器采集,护理人员将采集到的痰液放入盛有15~20 ml的灭菌等渗盐水试管内,然后在10~60 min内送入检验科检验[1]。
1.2.2 真菌培养 挑取标本可疑部分,将其制备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到一些视野,然后再将其转到高倍镜。若看不到扁平细胞,则表明该标本已被污染,需要另留取。以常规方法将标本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控制培养温度为35 ℃,经过24~48 h的培养,真菌鉴定是将分纯菌落在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接种,系统内度数鉴定,采用的质控菌株为ATCC60193白色念珠球菌菌株[2]。
1.3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留取的痰液真菌培养均进行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检查后为阳性,且鉴定结果为同一真菌,则可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患者属于真菌感染[3]。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咳嗽黏液胶胨样痰或白色黏液丝状痰或浓痰,严重的患者甚至痰液中存在血丝,或呼吸困难、咯血等。
1.4 相关因素分析
统计患者不同年龄段、抗生素应用不同时间、病程长短等因素下真菌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种类
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同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见表1。
2.2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白色念珠菌会对细胞免疫造成抑制,同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造成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中发现,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就为白色念珠菌。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患者年龄、抗生素应用以及病程均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应当加强对真菌感染的预防,同时给予有效的实验室检查,具体如下:(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大部分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存在采用试验性用药、经验性用药或患者自主性用药等错误,严重破坏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这极易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因此,临床药师必须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掌握,在对患者治疗中,应当根据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给予准确合理的抗生素,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2)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细菌培养,大部分医师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仅仅考虑可能是抗生素使用种类不正确,而反复更换,没有给予感染菌谱的检验,从而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当积极给予感染菌谱检验,从而明确抗生素使用[4-6]。(3)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目前,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因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在临床治疗中任何疾病均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导致激素成为常规用药,因此,在临床中,必须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的掌握,坚决杜绝激素滥用的出现[7-8]。
总之,老年患者、慢性病及抗生素滥用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当加强预防,在诊断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辅助检查措施,杜绝药物滥用,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确保治疗疗效,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丽平,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9):123-124.
[2]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21(2):145-146.
[3]刘彦,张爱荣.临床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37-138.
[4]袁彦丽,王静,冯羡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12(1):167-168.
[5]修连喜,林建红,罗腾火,等.我院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2,34(9):45-48.
[6]杨晓霞,王治国,林燕青.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12,44(4):45-47.
[7]邓乃梅,马晓鸥.医院内真菌感染81例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2,33(6):55-57.
篇5
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范畴内,包含有很多哮喘病人,而哮喘病人也能发生不可逆的气道阻塞。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临床诊断,至少连续2年中,患者每年至少有3个月的慢性咳嗽咯痰症状,而别无其他病,如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肺部感染等。慢支与吸烟有密切关系,据统计每年吸烟60包,肺功能保持正常者不少见,但每年吸烟90包,肺功能正常者几无可能。
慢阻肺通常都是发病隐匿,进展缓慢的病变,在当今这个多坐少动的社会里,肺功能要丧失50%才会有病状发生,因为肺的代偿功能很强,所以很多病人反映除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咯痰时间较长外,别无其它症状,殊不知此时肺功能已中至重度减损,直到某次重感冒后,呼吸困难不断加重,在此之前病人一直不以为然,否认有症状存在。
肺气肿是一种病理诊断,为终末气腔因肺泡壁破坏而发生的增大(筒状胸)。肺气肿的两种重要形式包括小叶中心性和全小叶性。小叶中心性肺气肿与吸烟有关,肺泡破坏最初是发生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受累腺泡内,中心性气肿周围还有比较正常的肺泡。随着病情的发展,整个小叶都被累及,从而发生全小叶性肺气肿。但有些相对轻的肺气肿病例,虽然整个受累肺小叶内肺泡破坏无遗,但因邻区内几仍保持正常。所以这就是有的病人胸泡问题很大,但病人还能正常活动之故。
慢阻肺西医无有效药物治疗,是不能根治的,仅能对病处理。如控制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等。中医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中医治疗根据病人的体制情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症状表现,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辨证施治,坚持长期服药。通过长期服用益气养血、活血化淤、化痰通络的药物治疗,可以使一些受损的肺泡结构得以修复,肺功能得以改善乃至恢复正常,一部分病人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如曹XX,男,60岁,慢性支气管炎10多年,每年秋冬季咳嗽咯痰加重,夏季略轻,胸闷发憋,长年使用抗生素、氨茶碱,疗效甚微,于去年11月服用中药治疗,经过11个月中药治疗,胸闷发憋、咳嗽咯痰就完全消失,服中药以来一直未感冒(平时经常感冒),一切活动如常人。
患慢阻肺的患者心态要平衡,对于中药治疗要有信心、耐心、恒心,不要性急,短期内是不可能彻底治好的,要坚持长期服药;吸烟者一定要慢慢戒掉;坚持户外散步活动,特别是冬季亦应坚持,这样可以不断增强上呼吸道的耐寒能力,从而减少感冒的发生,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专家介绍
篇6
慢阻肺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著称。据最新的全国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患病率为10%,即全国约有1亿名慢阻肺患者。庞大的患病人群和知之甚少的防治知识成了一对矛盾体,加大了慢阻肺的杀伤力。
肺脏在呼吸过程中,气体通过气道进出,如果吸烟、感染、空气污染等因素损伤气道后,气道就会出现慢性炎症,时间一长会造成气道管腔狭窄,使呼吸时气流受阻,导致肺功能障碍。
慢阻肺就像一把藏在身体里的“慢刀子”,对人身体和精神的折磨都十分厉害。该病的症状是不断递进的,从咳嗽、咳痰到气短或呼吸困难,再到憋气和胸闷,最后会引起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肺癌等。晚期慢阻肺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喘不上气,即使坐着或躺着不动也不行,有患者描述“憋气的感觉就像被土埋了半截”,非常痛苦。
及时筛查
慢阻肺患病人群中,有人会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症状。这是因为肺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疾病进展比较隐匿,常不为人察觉。即使出现了咳嗽、咳痰、喘憋等症状,也很容易被误解为生理机能“老化”,或抽烟后的正常反应,并因此漏诊和误诊。慢阻肺疾病防控比冠心病、高血压等落后的一个地方是,人们在没有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疾病前,就知道要及时预防,而慢阻肺从来没有。
慢阻肺的及时诊断非常重要。吸烟的人,40岁以上人群,有慢阻肺家族史,小时候经常咳嗽,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等问题以及长期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都需要定期做肺功能检测。另外,如果在爬楼梯、做家务时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活动能力下降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
规范治疗
慢阻肺的基础治疗中,坚持药物治疗是关键,能有效改善症状和预防复发,减少急性加重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起到改善健康状况和提高活动耐受能力的作用。患者若遵嘱治疗,病情可得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慢阻肺患者的用药原则是规律用药,每天用药。
在慢阻肺的治疗用药当中,吸入药物的疗效优于口服药物。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不规范,比如用一些粉剂类药物时,经常低下头吸,粉剂从低位吸到高位,剂量就会不准,应该拿平了吸。支气管扩张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主要是用来缓解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和炎症,而抗生素则主要用于治疗慢阻肺患者的呼吸道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慢阻肺即使症状完全缓解,气道病变仍然存在,肺功能仍处于减退趋势,只有在缓解期也足量、规律用药,才能减慢肺功能衰退速度,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应该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并坚持长期的规范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换药。
患者在病情发展严重时,需要吸氧治疗。血液中氧气太少,患者会出现嗜睡、晨起头痛、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气短加重等症状。这种低氧水平还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吸氧治疗能有效缓解以上弊端,改善身体中氧气交换,预防各种并发症。
慢阻肺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需要患者与医生长期的沟通与合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病程的延长,还是有一部分病人的病情会变得严重。保守治疗无效,该怎么办呢?最后的办法就是手术治疗,给患者做肺减容术。简单地讲,慢阻肺患者发生肺气肿最为严重的部位,往往会占据胸腔的大部,几乎没有功能,占着肺脏的地盘,却不干肺脏该干的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可以根据肺减容原理,通过支气管镜阻塞相应的肺段或亚段支气管,使过度膨胀的肺萎缩。这种手术治疗能够消除过度膨胀的肺组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立即戒烟
吸烟是慢阻肺的重要诱因,绝大多数慢阻肺患者都是(或曾经是)吸烟者。慢阻肺患者及时戒烟,肺功能就能避免下降,呼吸就会顺畅。戒烟能明显改善肺功能,对慢阻肺患者连续5年的肺功能进行观察,发现从第一年开始,吸烟的人群,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正常人的FEV1占肺活量的70%以上)肺功能逐渐下降,从78%下降到77%,而戒烟的人群肺功能上升到82%。到第5年后,吸烟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只有74%,而戒烟的人群还能维持在80%。
雾霾天少锻炼
当雾霾严重时,慢阻肺患者也应该尽量少出门。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这种细微颗粒能负载大量污染物和病菌,被吸入到人的呼吸道后,沉积在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可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同时增加患慢阻肺的疾病风险。所以,在空气污染指数高时,慢阻肺患者外出往往会感觉呼吸困难,咳嗽加重。建议慢阻肺患者在雾霾天最好不要到户外。寒冷天气出门时,应戴上口罩,保护好自己的口鼻。出现轻度雾霾时,慢阻肺患者就应该减少在户外做运动等体力消耗较大的活动。
排痰的小窍门
篇7
关键词:呼吸内科 护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82-02
呼吸系统疾病大多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患者也会因此而意志消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受疾病特征的影响,常规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严重时在很短的时间内患者即可进入危险状态,威胁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良好的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疾病的治愈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及隐患、临床护理等方面问题做以总结。
1 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常伴活动后气促、胸闷,运动能力差、反应慢等特点,且多为中老年,日常活动中应防止发生意外,病房内地面要保持干燥;外出散步应有医护人员或家人陪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胆固醇食物,戒烟、酒;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每天用0.9%NaCI溶液含漱,常用清水洗鼻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发现患者精神萎靡、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重视。
2 呼吸内科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护理
疾病缓解期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采取措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鼓励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增加有效通气量,鼓励患者戒烟、戒酒,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护理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应鼓励患者多咳嗽,多变动,定期翻身、拍背,呼吸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为宜;观察脉膊、血压、呼吸变化,尤其脉率与心律的变化及意识,准备好急救药、除颤器与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抢救;注意合并症如肺栓塞有末稍疼痛发生,观察药物副作用。积极开展积极有效的日常护理,降低肺炎、肺气肿、肿心病的发病率。
3 临床护理
3.1 药物治疗护理。氨茶碱是有效解痉止喘药物,但氨茶碱的治疗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用药浓度、血药浓度;β2受体兴奋剂此类药物能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气道黏膜纤毛的清除能力,促进排痰。多选用定量吸入气雾剂,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类药期间应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有效惯用药物,它有抗炎、抗过敏、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气道反应性等作用,应充分认识其作用及副作用。
医治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时,多主张雾化吸入或者静脉注射。为了保证药物及时、准确、安全的输入,应立即建立两个静脉通路,一条专用于特效药的输入,另一条用于一般药物的输入。在做静脉用药前必须了解患者用药史,如48h内有口服茶碱者,静脉使用茶碱应予避免或减量,且应监测其血药浓度。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慢,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抽搐等毒性反应。注射药物后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吸入制剂时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
3.2 氧疗及卧床护理。患者应取半卧位,这样腹部及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荷,膈肌下降可增加肺活量,减轻呼吸困难。为防止呼吸抑制,常使用于持续低流量给氧,流速为1~2L/min,氧浓度在24%~28%之间。持续低流量吸氧是尤其是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住院后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之一。给氧方式为鼻导管或鼻塞。氧疗过程中需调节流量时应先分离开鼻塞再调节流量,以免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塞,再关闭氧气开关。氧气可缓解气急,增进食欲及睡眠,又可降低动脉及左心负荷,对此,患者常感舒服。给氧过程中,定期观察氧疗情况。一是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二是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鼻塞堵塞;三是定时检查氧流量,以保证正确的给氧量;四是随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
3.3 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护理。在补充足够液体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时,吸痰前应用湿化液湿化气道,用生理盐水湿润吸痰管,吸痰后用1∶5000呋喃西林冲洗延长管,每次更换吸痰管,吸痰动作要轻柔,负压
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水肿、粘液腺分泌亢进、纤毛活动受阻,痰液排出不畅可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故排痰非常重要,使用一次性雾化器加药物连接瓶装氧进行药物雾化吸入,可舒张气道平滑肌,增加纤毛清除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介质的释放,尽早纠正缺氧状况口,以稀释痰液和协助痰液排出鼓励有效咳痰。
4 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常伴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为患者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患者任何主诉不适都应给予关心,并及时处理;对反应迟钝、言语罗嗦的患者要耐心,不任意打断其话题;不要罔顾患者的神情,耐心恰当地结束谈话;在呼唤患者要时用尊称,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平时进病房时注意主动和患者打招呼,嘘寒问暖,以消除其孤独和恐惧感,解除其心情抑郁,让患者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日常治疗护理期要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相应的专业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导其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
5 总结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因素,护理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于与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防止疾病的复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儿童哮喘;雾化吸入;孟鲁司特;布地奈德;治疗效果
儿童哮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该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儿童健康及生活质量有较大危害,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问题。对于儿童哮喘,临床通常采取药物治疗,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及抗过敏反应药物等。临床观察发现[1],联合用药在儿童哮喘治疗中具有较为显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布地奈德雾化吸合孟鲁司特钠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哮喘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进行分组。观察组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12岁,平均(4.8±1.2)岁,病程1~17个月,平均(8.5±1.3)个月。对照组46例,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13岁,平均(4.9±1.1)岁,病程2~18个月,平均(8.7±1.2)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儿童哮喘临床诊断标准者;经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者;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史者。排除标准:存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2w内使用过其他β2受体激动剂及激素类药物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及平喘、吸氧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AstiaZenecaPtyLtd 批准文号H20090903),0.5~1.0mg/次,2次/d,雾化吸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J20070070),口服,4mg/d。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咳嗽症状改善时间与消失时间,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指导患儿缓慢将气一次性呼出,至无法呼气后,再进行快速呼吸,至无法再吸后,再使用大力气将气呼出,记录两组患儿FEV1(第1s用力呼气容积)、PEF(最大呼气流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通过t检验,如P
2结果
2.1症状改善与消失时间 观察组患儿咳嗽症状改善时间与症状消失时间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肺功能相关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前FEF及FEV1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哮喘作为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生同气道高反应性具有密切关联,该症病因复杂,病情反复,对患儿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儿童是哮喘多发人群,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抗力较差,因此易被病毒感染,产生炎症。哮喘患儿主要表现为清晨或夜间出现反复性咳嗽,且在运动时加重,痰液较少,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以气道高反应性与慢性气管变性炎症为特点。
目前,儿童哮喘首选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通过雾化吸入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给药途径,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治疗效果[2]。布地奈德是临床中唯一一种可通过雾化吸入给药的糖皮质激素混悬液,该药物具有高效的局部抗炎效果,进入机体后,可对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的稳定性起到增强作用,并对免疫反应起到抑制效果。雾化吸入后,药物成分能够在气道黏膜中直接作用,同时经细胞膜,同糖皮质激素受体快速结合,从而促使受体有效激活,起到抗炎效果。临床观察发现[3],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儿恢复时间。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联合治疗,对照组单行雾化吸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咳嗽症状的改善以及消失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且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儿童哮喘治疗中,对患儿实施布地奈德雾化吸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可有效缩短症状缓解时间,促进肺功能改善,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莉萍,王洁.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以及季节性服用孟鲁司特钠防治儿童哮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8):864-865.
[2]林丹梅,王海燕.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2,25(6):887-889.
[3]王美凤.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儿童哮喘发作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57-58.
[4]周素香,齐红梅,李丽萍,等.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哮喘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2):2266-2268.
篇9
炎症反应扮演重要角色
本质上,COPD是以炎症为核心、由多因素构成的疾病,长期接触有害颗粒、气体导致的异常炎症是罪魁祸首,驱动了疾病进展。
炎症的程度还与COPD病情程度密切相关,气道炎症越严重,肺功能下降越快。需要强调的是,即便在疾病早期就已经存在炎症反应。以前COPD分期是有0期的,但是现在被取消了。笔者认为依然有必要恢复0期,因为在这个疾病最早阶段,已经存在炎症及其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虽然肺功能还没有变化。0期的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尽早下定决心戒烟,并防止其发展成重度COPD。
从循证角度看COPD发病机制
GOLD将COPD 定义为“可治疗”的疾病,比过去增添了“乐观”的成分。在COPD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中,TORCH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其从循证的角度证实了COPD气道炎症是可治疗的。
TORCH研究背景是尽管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和吸入皮质醇激素(ICS)的联合疗法已经广泛用于治疗COPD,但其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并未阐明。结果显示,LABA+ICS(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治疗不但能够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还能降低3年全因死亡率。尽管COPD患者全因死亡率并无明显下降,但绝对死亡风险降低2.6%,在我国的实际意义在于每年可减少3万例左右患者的死亡。而其他指标,如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健康状态以及肺功能等,均得到显著改善。
COPD病情监测的重要性
COPD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①患者是否继续暴露于危险因素之下,如吸烟等;②疾病的进展情况;③药物和其他治疗措施的使用情况,及其疗效与安全性;④急性加重的次数;⑤是否出现合并症。
肺功能检查是评价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的客观指标,但是肺功能改变只是生理变化的结果,不能准确反应肺部病变的程度,是一个间接的方法。其他一些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表面活性蛋白D(SPD)、纤维蛋白原等,简单易行无创,有一定的相关性,作为检测疾病进展指标的研究正在开展之中。另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也不失为一种直接的方法,但是为有创检查,难以普及。此外,也可考虑低剂量CT,初步研究表明,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
药物治疗的监测也非常重要。为了在病情进展时适当的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每次随访都应对治疗方案做一次重新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各种药物的剂量、治疗方案、吸入技巧的掌握以及目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遵循指南,规范COPD治疗
COPD患者管理是长期、终身的,需要按照指南实行规范化管理。这是因为指南所提出的指导方案是目前证据最充分、效果最佳的选择,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群。
篇10
咯血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呼吸科常见急症之一。轻者痰中带血,严重者大咯血(咯血量>600ml),死亡率最高达50%[1],是临床危及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但因引起咯血的病因复杂多样,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难以诊断。
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疑难复杂、反复咯血的高龄病人的诊治经过汇报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XX,男,79岁,因“咯痰伴痰中带血5天”入院。5天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咯痰,痰少,痰中带鲜血,每日2-4次,无畏寒、发热、咽痛、胸痛,无潮热、盗汗、乏力、纳差、消瘦,无心慌、胸闷、气紧等不适。患病以来,精神、进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20+年,口服“络活喜、安博维”降压,血压控制佳。有糖尿病病史10+年,未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监测血糖可。6+年前行“结肠癌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7+月前行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左肾动脉球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术后服用“波立维”抗血小板聚集。否认肝炎、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否认过敏史。吸烟60年,每天20支。查体:T:36.8℃,P:80次/分,R:20次/分,BP:134/78mmHg。神志清楚,无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及胸膜摩擦音。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脏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常规提示红细胞4.17*10^12/L,血红蛋白128 g/L,白细胞 5.89*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77.6%。肝肾功、电解质、凝血常规正常。心肌酶谱、肿瘤标志物正常。大小便隐血为阳性,尿红细胞17/HP;C-反应蛋白5.80 mg/L,PCT 0.03ng/ml,血清淀粉样蛋白 46.00 mg/L。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未见异常,ANCA(―)。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钙斑,余心内结构及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左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舒张功能降低。胸部CT(见图一,2012-8-2)提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双肺透光度增强,双肺散在可见淡薄密度影及小条索影,以右肺中叶外侧段明显,双肺散在亦见小结节影,约0.1-0.3cm,气管及叶段支气管开口通畅,纵隔淋巴结未见增大,心脏未见增大,心包少量积液,双侧胸腔未见积液,主动脉瓣、左右冠状动脉及主动脉壁钙化。腹部CT提示腹主动脉瘤术后,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内见支架置入,支架外腔内见大量血栓形成,未见造影剂漏出,左肾动脉近段见支架置入。结合病史、体征以及辅助检查入院时考虑咯血原因可能为:1、肺部感染;2、肺部肿瘤?;3、药物因素;4、其他因素(支气管扩张、心脏原因、血管畸形等)。因患者出血量较少,每日不足50ml,不排除咽喉部出血可能,行纤维喉镜检查提示未见异常,排除了咽喉部疾病所致出血,而结合胸部CT、心脏彩超检查心脏疾病所致咯血可能性小,主要考虑肺部感染或者肿瘤、药物因素可能性大,给予特治星抗感染、止血药物治疗,并停用波立维,同时筛查特殊病原菌感染,痰涂片查分枝杆菌、痰培养以及PPD皮试均为阴性,痰脱落细胞未查见肿瘤细胞。抗感染治疗2周后,咯血无好转,同时复查胸部CT较前加重,右肺中叶外侧段淡薄密度影、磨玻璃影明显增多(见图二,2012-8-16),停用抗生素,考虑到心血管风险同时停用止血药物。进一步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左肺正常,右肺中叶支气管外侧段少量血迹,吸出后见右侧各级支气管粘膜光滑,管腔通畅。纤支镜刷片未查见分枝杆菌及肿瘤细胞。胸部血管CT三维重建增强扫描示:双肺散在可见淡薄密度影及小条索影,以右肺中叶外侧段明显,双肺亦见散在小结节,约0.1-0.3cm;双侧肺动静脉显示清晰,未见充盈缺损。行PET-CT提示右肺中叶糖代谢增高,恶性肿瘤不排除,右肺中叶间质性改变,肺泡内积血可能。但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及多次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以及三次胸部CT短期内改变明显(淡薄密度影、磨玻璃影及实变影病灶明显增多)的特点(图一,图二,图三),暂不考虑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经多科会诊讨论,患者知情同意后,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图四,2012-9-14)提示双肺慢性感染后肉芽组织增生所致右侧支气管动脉远端小分支出血,予明胶海绵栓塞治疗。行栓塞治疗后,患者咯血颜色转为咖啡色,一周后咯血完全停止。
2 讨论
咯血是一种临床症状, 其病因复杂, 不仅可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 也可由循环系统或全身性疾病引起, 咯血的常见病因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肺癌, 肺炎, 肺结核, 肺脓肿, 肺寄生虫病, 肺囊肿, 肺动静脉瘘等; 循环系统疾病如二尖瓣狭窄,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高血压病, 先天性心 脏病等; 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再生障碍性贫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出血热, 白塞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子宫内膜异位症等[2]。
判断咯血的严重程度及引起咯血的原因非常重要, 涉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对预后的正确判断。一般根据体格检查、胸部 X 线片、 胸部 CT 、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等对咯血病因进行判断。就理论上而言, 任何咯血均是由于肺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进入支气管而引起, 往往由压力高、循环血量少的体循环支气管动脉破裂所引起, 由压力低、循环血量大的肺循环动脉引起的咯血少见。引起支气管动脉破裂的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性炎症、支气管肺癌等, 这些疾病在 HRCT 上均有特定表现, 而肺血管畸形、肺栓塞在增强扫描时有特定表现[3]。尽管如此, 仍有7% ~ 25%的咯血找不到原因。
本例患者年龄大,病史复杂,合并症多,咯血病因难以确定。入院后结合病史以及症状,安排了心脏彩超检查排除了循环系统疾病,安排纤维喉镜检查排除了咽喉部疾病,停用波立维排除药物因素所致,另外患者既往无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症状以及疫区接触史,免疫相关检查阴性,排除了结缔组织疾病、传染病等少见病所致咯血。咯血原因集中在肺部疾病,结核相关检查排除了肺结核,CT检查排除了支气管扩张,而肺部炎症、肺部继发肿瘤以及肺部支气管血管病变可能为此次反复咯血的罪魁祸首。最终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此次咯血为右侧支气管动脉远端分支血管出血,予明胶海绵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咯血好转。
对于咯血的临床治疗,目前分为传统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三大块。内科药物治疗包括垂体后叶素、酚妥拉明、普鲁卡因、H2受体阻滞剂、奥曲肽以及常规止血药物等等,其联合应用有效率可达到73.6-94.6%[4],本例患者出血量不大,且受合并疾病的限制,未使用垂体后叶素、酚妥拉明等药物,经卡络磺钠、云南白药、安络血等止血药物和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介入治疗作为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在咯血治疗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包括经气管镜药物治疗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尤其是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因其高效、安全、微创的特点在大咯血以及反复咯血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有窒息风险者或者经保守治疗止血后需进一步治疗原发疾病的患者[5]。
文献报道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有效率达75.5 ~ 90%, 复发率 21.4%[6]。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与栓塞剂的选择、供血动脉的漏栓以及原发疾病的进展有关。引起咯血的主要血管为支气管动脉常发自胸主动脉,但也可异常起源于胸廓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头臂干、甲状颈干、心包隔动脉、隔下动脉和 腹主动脉。另外支气管静脉、肺动脉、肺静脉和肺泡毛细血管等也可为出血血管。因此在术中应尽可能找出所有供血血管即使支气管动脉造影没有明显的对比剂溢出征象也可将其栓塞以降低复发率,另外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也可降低其复发[7]。本例中患者经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后咯血症状消失,治疗效果明显。
通过对本例患者的诊治,我们认识到咯血病因复杂,很多时候诊断困难,其治疗方法多样,要依据患者情况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咯血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可作为内科治疗无效患者的首选方案,另外在治疗咯血症状的同时,要注意原发疾病的治疗,防止咯血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常恒.大咯血的介入治疗进展.放射学实践.2003,18(4):304-305.
[2] 吴颖,崔朝勃。咯血的治疗进展。临床肺科杂志。2009,14(6):789-791.
[3] 王家平,严曙光,闫东等。咯血的造影表现及栓塞治疗。2003,19(7):635-637.
[4] 霍凤芝,刘昕彤.咯血药物治疗进展。中国医师杂志.2002,333.
[5] Jean BE. Clinnic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massive hemoptysis[J]. Crit Care Med, 2000,28(5):1624-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