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继续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医学继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医学继续教育

篇1

医务人员参加学术活动和继续教育的规定

为规范医院医务人员参加学术活动和继续医学教育,特规定如下:

一、参加资格、次数及地点范围:

(一)各级继续教育项目及有学分的年会,限于职称晋升需要的医务人员,具体规定按浙江省继续教育委员会现行文件执行。

(二)医务人员每年只能报销一次学术活动经费。有论文交流的各专业学术组主委、副主委参加本专业组织的学术会议不受此限制。

(三)护师参加学术活动的地点限于本省内和上海;医、药、技和护理中级职称限于江、浙、沪;科主任、护士长、副高限于华东地区;正高、职能部门主任限于全国范围,在国外举办的专业会议需经院长特批。

(四)本院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内容可兼顾的以参加本院学习为主,举办继续教育项目科室的项目负责人、主讲人不计入规定次数。

二、下列学术活动(含年会)可不计入规定次数的费用开支:

(一)市级以上计划内课题,经费由课题支出。

(二)重点学科重点培养的由学科建设基金支出。

(三)医院重点发展专科培养由专科建设基金支出。

三、信息索取:

医教部负责收集本学年中各地举办的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有关内容在医院局域网上公布,供申请参加者选择参考,亦可直接到医教部查询。对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投稿,凡被录取为大会发言的,可凭会议邀请函申请参会。学习通知分发到各科室主任,护理专业分发到护理部。

四、申请、备案、报销:

外出学习的医、药和技类人员凭会议邀请函或会议通知,经所在科室主任同意后报医教部主任审批;护理人员由科室护士长同意后报护理部主任审批;医教部和护理部再分别报分管院长审批,其中科主任和护士长外出需报院长审批。护理人员待审批后到医教部备案。

(一) 费用由医院支付的,在符合第一、第二条后经本人填写外出学习申请表,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方可填写学习回执。学习结束后凭会议邀请信及审批手续到财务部核准报销相关费用。

(二) 费用不需医院支付的,经本人申请、科主任批准后到医教部主任审批,可不计入规定次数。

(三)外出学习时,为保障医疗工作正常秩序,护理人员到护理部备案,其余医务人员到医教部备案,在征得同意后方能外出参会或学习。

篇2

1立题管理

先提出科研设计和实施报告,凡课题申请者根据查新检索和文献综述情况。通过学术委员会及相关专家论证同意后填写《科研项目计划设计书》申报时附指定情报部门出具的查新证明,有动物实验的课题还须附医学实验管理部门出具的实验动物和实验场所合格证明,杜绝申请程序上的一切不规范行为。

2计划管理

即立入院内科研计划实施专项管理,一旦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同意立项。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计划的实施、经费使用、定期汇报课题执行情况,总结验收等工作,研究的各个阶段,课题负责人要做好实验研究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经常进行检查、评估、分析。每年10月底前,由课题负责人填写《科研课题进展情况检查表》报报卫生局。凡课题计划实施中需要更改研究内容、更换课题负责人、中止计划实施、延长年限的由课题负责人提交书面报告,经医院和市卫生局审查签署意见,报送课题下达部门审批。课题研究结束3个月内,课题负责人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课题完成、未完成或超出研究内容情况;研究结果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对课题深入研究的设想;经费决算情况。并附发表或未发表的全部研究论文。报送市卫生局,作为再次申请课题和申请成果鉴定的依据之一。

3经费和成果管理

专款专用,课题经费按项目独立建帐。专项核算,分管领导审批后课题负责人有权在规定范围内支配经费的使用。科技成果管理包括成果申报、鉴定、评审、登记、归档、上报、奖励、推大应用、技术市场等内容的一套完整管理制度,按规定善始善终,做好各项工作。

市卫生局优秀新技术项目的申报参照执行。

二、人才培养

1外出专科和专题进修

更好地为病员服务,为不断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根据市卫生局的要求,医院应派医技人员总数(护理除外)8%上级医院进行专科或专题进修,外出进修计划由各科主任提出初步方案,科教科整理后报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作为年度计划予以落实,通医有指标和在医院的科教科可帮助联系,其他医院原则上由进修本人联系,接到进修通知交相关科室主任,外出进修前到科教科签合同、备案,通知人事科,不足6月的可不签合同,但科教科必须备案。

2远程教育和院内外专家讲座

医务人员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远种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能确保医务人员获取i类学分,为使这一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采用下列三种方法播放:1医技楼多功能厅播放;2较专科系列内容将光盘交相关科室在电脑上组织学习;3凡本院人员可用u盘将有关内容考回家看,做好登记工作,凡不参加远程教育的人员,将不考虑派出进修及短期学习。发放试卷,完成考试,办理好i类学分证书,安排组织和落实邀请的院外专家来院的学术讲座和院内安排的讲座。

3住院医师继续教育

对住院医院师继续教育对象进行轮转,按照省卫生厅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大纲的要求。科室有特殊情况,由所在科室科主任提出书面报告,并说明暂缓原因,何时补轮转,经分管院长批准后,方可暂缓轮转,但要在适当的时间补上,否则作未轮转处理,及时组织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对象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考试,做好考核工作和合格审批申报工作。

4职学历教育

鼓励医务人员,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尤其是护理人员,参加成人业余学历教育,按医院有关文件精神对脱产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对象签置有关合同,并报人事科备案。非脱产研究生的学习按医院规定办理.

5按医院的规定。做好审批、登记工作,科主任外出须经院长、分管院长同意方可外出,科室一般人员先须科主任批准同意,科教科审批后报分管院长批示,凡本市医学会的学术活动,不影响工作,尽量让相关人员与会。

6按照大学医学院校的实纲编制实习生轮转表。审核进修生进修申请表,按规定通知财务科对进修实习生收费,定期召开进修实习生会议,定期检查进修实习生宿舍安全、卫生情况,经常检查进修实习生的工作、实习情况,定期组织进修实习生的文体活动,按学校要求,对实习生进行出科的考试考核,签署进修实习鉴定意见等。

7定期组织医院“三基”训练考试。会同医务科、其他各科室做好其他考务工作。

8注重医学重点人才的培训。应为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40岁以下具有本科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

三、专科建设

但在管理上要规范,院在专科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迹象。科室应有制度计划,医院应与科室签定合同,并在考核中体现,要以形成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篇3

全任务模拟器也称综合模拟器、病人模拟器,能够提供包括从部分到整体的全部的学习体验。这些人体模型实现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可执行干预评估呼吸、心跳、脉搏等生理参数,同时配有监视系统,可显示生理指标(脉搏、血压、动脉波形、肺动脉波形、麻醉方式等),还可以展示、实现一些操作过程,如胸部压迫、插管、除颤、针刺减压、放置胸导管等。病人模拟器还可以对一些特定类型的药物作出反应,如氧气、肾上腺素、阿托品,可以向参训人员及时反馈信息。全任务模拟器在建构真实工作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美军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模拟手术室、模拟战场等都具有真实的听视觉场景。此类型模拟对团队协作、团队精神的塑造以及沟通交流技能的学习非常重要。

美军医学模拟训练评价作用

1帮助参训人员积累临床经验在培养参训人员临床决策能力和临床技能的过程中,采用模拟技术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其面对患者的机会。模拟技术可以为参训人员提供急救护理、灾难、艰苦环境等不同场景条件下、不同类型疾病、患者的临床情景,使参训人员得到多方面的实践锻炼。作为一种教育技术,模拟也是参训人员学习应用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培养自信心的有效工具,这些均是美军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医疗服务的必备能力。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美军认为跨学科的医疗团队训练对成功履职至关重要。优质的医疗服务与团队合作能力密切相关。美军对优秀团队的评价标准是能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彼此的专业与技能、以相互尊重的方式进行合作。模拟训练为不同军兵种、不同学科医疗小组间的广泛合作提供了一个训练平台;为提高应激条件下团队合作能力、任职能力评价提供了一个高效工具;为应激条件下交流技巧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3有利于新技术的学习与普及医学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诊疗工作也越来越依赖新技术。模拟训练可使医务人员在学习新技术、新疗法以及掌握新药物的作用等方面获得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应用机会较少的新技术,模拟训练可有效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与普及范围。

4有利于规避医疗风险美国医学研究机构、卫生研究与质量局、医学研究生教育认证委员会均倡导采用模拟技术作为教育工具,以提高医疗安全,规避医疗风险。

5有利于缓解教学资源紧张的压力除安全因素外,卫生机构也逐渐认识到模拟技术在应对1世纪教育训练挑战中的价值。美军医学及相关受训人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培训人员的迅增,需要更多的临床实习基地,而且不同专业人员的临床培训需求亦不相同。上述因素给美军临床教学资源带来极大压力,迫使卫生机构寻求新的训练方法,而模拟训练可有效缓解上述压力。

美军医学模拟训练的特点

1重视模拟训练效果的评价美军注重对模拟训练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开展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不同范围的诸多评价研究。如国防部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了将医学模拟整合到战伤训练的效果,结论认为综合模拟训练是最佳选择。美军91W战斗卫生员是战场救护的核心力量,要求必须通过国家急救技术员注册考试。Hemman报道采用三维计算机虚拟训练模拟器用于91W卫生员训练,并通过队列研究评价是否能够提高注册考试的得分和通过率,结果发现,虚拟训练模拟器对考试得分与通过率虽无显著影响,但有助于提高战斗卫生员的选拔、训练的投资效益比。Gerhardt等报道对即将部署到伊拉克的卫生员进行为期3d的集训,包括模拟训练和动物活组织实验,执行任务回国后调查卫生员对外伤救治的经验、信心及准备情况等,发现部署前培训可显著增强卫生员的信心,完善伤病救护准备。

2重视借鉴民用技术与优势美国国民医疗教育体系的模拟训练起步早、发展快,美军力求通过与其开展多方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模拟训练模式。由于模拟器与航空学关系密切,美军国防健康委员会注重与航空企业开展合作,美军医学模拟技术中很多安全技术与团队工作经验都来自航空学领域。华尔特里德医学模拟中心与美军医科大学银泉模拟中心、华盛顿医疗中心的临床模拟中心、马里兰州的Adventist和LockheedMartin等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军队医务人员模拟训练方法的研究,其中华盛顿医疗中心的模拟训练特色鲜明,在参训人员独立决策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应用覆盖面广美军医学模拟训练已在军官学历教育、住院医生培训、卫生员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广泛应用。近年来,美军非常重视卫生人员诊疗技能的保持与继续教育,特别是对海外执行任务的人员,其在派驻期间脱离专业领域,必然会导致专业技能生疏与专业水平的隐性下降。Bier等前瞻性研究了飞行医务兵在海外执行任务期间与间期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情况,在被调查的飞行医务兵中,57%在海外驻防期间照护病人时间不足10h,8%根本未接触到病人,30%在派驻海外前已经有6个月以上未诊治过病人。模拟训练为提高派驻海外人员救治水平提供了便利。

4重视模拟训练的趣味性美军认为将电子游报道美军开发了一种基于游戏的模拟器用于战术战斗损伤救护训练,这个名为“TC3Game-basedSimulation”的游戏允许战士扮演成一名战斗卫生员正在城市环境下执行步兵分队任务,并对训练效果进行了评价,探索游戏作为模拟工具对训练的潜在价值。

篇4

关键词:医院管理 人才 内部培养

随着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和精神科临床工作水平的提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人才。我院作为苏北地区精神病专科医院,人才的引进十分困难,有时以高薪高职引进的人才却因水土不服而半路“夭折”。从而,作者认为可以把选拔、培养人才的方向转到医院内部,以增强医院的“造血”功能。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全员学习的文化氛围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医疗技术前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必须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的环境,包括学习网络和学习设施为主的硬件建设和学习激励机制为主的软件建设,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员工创造能安心学习、便于学习、乐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当学习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时候,才能逐步朝着“学习型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注重内部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发掘内部人才资源

1.“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力度

“请进来”即与大型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前来坐诊、查房、讲学指导,传授新知识、开展新技术。“走出去”即通过学历学位教育、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大型精神专科医院进修、为有论文的员工提供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以及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充实和吸取先进技术,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医疗工作。

2.继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从事性命相托的神圣职业必须终身学习,因此,医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继续教育工作。一是强化“三基”训练,打好临床基本功;二是普及危重病抢救知识;三是要求在通读《精神病学》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精神科书籍,并做好笔记;四是开展英语培训,要求掌握精神科常见的300个以上专业英语单词;五是定期开展理论讲座,同时要求外出进修和参加岗位培训的人员每人独立主办1-2次业务讲座;六是科教科定期开展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培训。同时,要分阶段组织考核,并将成绩与职称聘任挂钩,促使医务人员的学科知识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就能让医院内部有潜力的医学人才脱颖而出,这样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医院的人才梯队就会逐步形成。

三、完善管理机制,让“血液”循环起来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不仅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还要能够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这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加以保障。

1.以人文关怀感染人才

(1)建立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很关键。理解和支持是工作中无形的动力,用才之道,必是以诚相待,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根本。一是提高管理的手段和亲和力,通过人际交往增强凝聚力。比如领导真心与员工交朋友,密切与职工沟通,及时解决员工思想上的问题。二是注重工作关系的协调和沟通。同事相互之间要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配合,营造共享知识、交流信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团结协作的人文环境。三是交流与沟通可以促进医院的改革与发展。通过亲密无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向员工传递医院的规划和目标,有利于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观念,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2)创造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很重要。医院要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给人才充分授权,给他们自主完成工作的机会。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医院管理上,更主要体现在人才所在科室及主管领导的管理工作上。人是感情动物,感情因素往往影响到人才对医院的印象,影响到人才的忠诚度。因此,医院对人才的关心也应体现在细微之处。一方面,医院要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每年安排一次健康体检,由预防保健科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给出健康保健建议反馈给个人;另一方面,医院要关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为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2.用激励措施留住人才

医院要想留住人才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充分承认和体现人才的价值,使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对于在各方面取得成绩的人才给予恰当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十分必要的。

(1)物质奖励。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往往能起到调动人才积极性和激发人才工作热情的良好作用。如,对在核心期刊的人员报销版面费并给予奖励;对获得科技成果奖的人员施行与上级同等奖励;对新开展的科研项目要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并为横向、纵向联系提供便利条件;对外出进修人员应在绩效分配上享受原岗位待遇;对业绩突出并能胜任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采取低职高聘等措施。

(2)精神激励。荣誉感对于人才来说非常重要,往往比给一些金钱物质奖励的作用更大。医院要在人才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

(3)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系统,体现个人价值。人才都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医院领导的认可,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并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职工绩效考核系统,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对人才的工作量进行考核评价。当人才的工资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医院时,就可能出现跳槽,这样往往会给医院带来短时期的管理混乱。只有不断地对职工的工作给予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让职工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并根据工作情况给予合理的工资待遇,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3.提供发展平台成就人才

(1)为人才提供必要的硬件及经费支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如设立科研启动基金、进行设备投资,为他们搞科研、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经费和必要的设备支持。

(2)建立科学的人才晋升制度。从观念上打破原有传统的论资排辈思想,切实推行知识、能力、技术竞争机制,对管理意识强、业务水平精、学历层次高、素质优的中青年骨干大胆启用,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或委以重任,或开设新科室、新项目,以利于形成“以点带面”的核心团队。

总之,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才能调动医院自身人才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有发展空间,最大限度激活现有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效提高医院内部的“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56-02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下,医务工作者除了能够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这对医学生的教育提出更新的挑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吴阶平院士曾说过,“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医生的医德和人格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呈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这不仅冲击着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稳定性,而且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2]。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7万件左右,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医患双方缺乏沟通。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一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引发广泛关注。在此次事件中,院方相关人员和患方家属沟通不够充分、院方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完善是导致这次严重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此外,事后医护人员出于害怕等原因,离开手术室,留死者在手术台上的做法,缺乏对死者遗体的尊重,更加重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一项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沟通欠佳是影响医患和谐的最主要因素。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在与患者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因而会存在医生在门诊不愿意多听病人的病史,在病房使用简单或命令式的语言等现象。然而,针对上述问题,一味责怪或埋怨医生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从深层次分析中发现,出现上述问题与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有关,因为无论本科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接受过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而这些知识储备又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密切相关[3]。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这种特殊性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需要[4]。

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合理整合到医学教育体系中,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5]。高等医学院校可通过“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和“职业礼仪”等课程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培养。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相应地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对此,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加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这样医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从容应对所出现的问题。

除了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外,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例如,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学科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或者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神经递质这个部分时,教师可引入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迷走素”(即乙酰胆碱)的故事。通过17年的执着探索,Loewi终于在1920年首次成功地阐明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很容易出现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科学家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这种渗入到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实验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实验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作为多门基础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对象,动物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善待实验动物,体现人类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惜。例如,在实验中合理限制动物的使用数量,规范手术操作步骤,优化实验流程等。这种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要从规章制度层面上逐渐渗透到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中,使他们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树立起爱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医学生还没有接触病人,实验动物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对象,珍爱生命,从正确使用和爱惜实验动物开始做起;严格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培养医学生感受医疗工作的严谨和认真;实验结束后将动物处死后再统一丢弃,更是培养医学生尊重逝者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在解剖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尸体标本是解剖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具。尸体解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学习医学知识是多少逝者的奉献,尸体作为曾经活着的人,尽管生命已经结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尸体标本时,会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教师应该对此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解剖学的实验课中,医学生应尊重尸体标本,满怀敬仰和科学的态度,认真仔细进行组织解剖,对组织碎片要妥善处置保管,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践行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观。

(三)其他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等医学院校还可以结合各种宣传平台,如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2013年,我校护理学院的李娟同学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在李娟患病期间,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举办了“‘捐’‘娟’细流,你我同在”的募捐活动,为李娟同学奉献爱心。2014年2月28日,李娟因黑色素瘤不幸去世,按照她生前愿望,遗体捐赠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李娟的大爱行为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对李娟同学及其家人的大爱举动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对李娟同学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日报》以《生命虽逝 梦想仍在延续》为题,介绍了李娟的先进事迹。学生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印象深刻,学校可以利用正面的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患者、回报社会的意识。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聘请医德高尚的名医或专家为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仁心仁术”的思想品德,让“医者父母心”从口号变成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

三、小结

一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疗技能,而且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其树立基本的医学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能够为患者提供医疗和精神上的服务。由于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国古代把医术又称为“仁术”,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基础医学教育期间就融入医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中,从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柳亮,陈罡.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J].右江医学,2006,3(1):93-95.

[2]周一思,李凯,黄俊,封国生.影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9):58-61.

[3]张丽红,李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5):62-64.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对策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医德教育在学生的成才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谓医德教育“,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如何快速融入职业角色和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面对突况时的应变能力,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1]因此,培养一名医术精湛的医者和一名兼具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一、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

医务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担负着预防疾病、康复治病、治病救人的重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医疗工作环境的恶化、医患纠纷的增加、个别医务工作人员医德的滑坡,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巨大压力,加之学校教育对医德教育的疏忽,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这些现象极大冲击着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基地,应当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工作,强化医德、医风等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至关重要。总体而言,“我国医学院校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学会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适应医学发展的大方向”。[2]

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医德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延续性

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医德高尚。但是,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医德”的现象,把过度的精力投入在了学生的专业技术上,而忽视了医德的教育。虽然也开设了医学伦理课、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但对医学生的医德培养仍缺乏延续性,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建立。例如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由于医院与学校之间的推诿,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更别说步入医院与社会之后,所重视的更加是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与积累临床经验,对医德的继续教育少之又少。

(二)医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或者辅导员承担医学院校的德育课程,尚没有形成专业的医德教育团队。“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93.6%的医学生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的影响显著或者较好”。[3]然而,医学院校的导师或者医学专业教师并没有被纳入德育教育团队之中。其次,思想政治老师与辅导员大多都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他们由于没有接触过临床实践,只能根据自身理解对医德教育进行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难于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此外,教师团队结构的年轻化、知识积累的不足,都导致对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理解不深入、不深刻、把握不准确等,这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医德教育的效果。

(三)医德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基本上选用的都是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与课本,缺乏专业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脱节、创新不足、缺乏针对性,进而形成了空洞的说教课。所开设的医学伦理课,缺乏对医德教育的深入研究,落后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新的医学伦理问题诸如医患纠纷处理、医事法律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影响了学生医德水平的提高。

(四)医德教育形式单一

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德课程基本上仍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将课本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刻板枯燥、缺乏生动性、缺乏老师的言传身教,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强,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对医德教育的反感,产生厌恶情绪。同时互联网、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的德育方法尚未被重视,而这些正是大学生目前所喜欢和依赖的通讯方式。而新媒体上关于医德医风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利用率尚不高。由此可知,以往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医德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本身和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医德素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给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思想上加强重视,明确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医学院校应当改变传统的“重专业、轻医德”的现象,充分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技能中医德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明确认识到“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努力培养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4]

(二)强化人学教育,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我们绝大多数学医的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之所以选择学医,仅仅是因为医生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可靠、收入乐观等等,可是对医生这一行业并不十分了解,对其具体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职业要求等知之甚少,所以开展入学教育对于大一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开展入学教育,新生可以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力量、办学特色、学校的社会贡献、附属医院的情况等相关信息。其次,入学教育上通过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讲解以及临床经验的传授,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就业去向等信息,也可以了解到多元化社会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医生提出的新挑战。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可以使广大新生对学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对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产生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增强医生这一职业的职业使命感。郑重而庄严的医学生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会使新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崇高的使命和肩负的责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质量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专门医德教育机构的成立迫在眉睫,必须尽快建立一支道德高尚、技术过硬的专业医德教育团队,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紧密联系医学教育的实际与卫生行业的特殊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医德教育。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正视从医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将典型的一个医患关系案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岗位中的成长经历,了解医界的“仁心仁术”。通过社会实践、课堂自由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道德心理体验。面对医德教育团队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我们应鼓励医学院校的导师或者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医德教育的重任,可以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的内容。专业课的老师应做到言传身教,把授业与传道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医德意识与医德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无形之中树立医德医风的良好理念与高尚品质。

(四)规范医德内容

医学院校开展的医德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服务思想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思想与献身教育二者结合。二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品质,牢固树立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不以医谋私、敲诈勒索、谋取钱财。三是医患沟通艺术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学习等。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第一要强化医德理论课的力度,将医德理论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中。医学院校应从思政老师所面对学生的专业入手,加强对老师的医学专业培训,使老师们做到政治与医学兼习,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第二要合理开展心理教学,我们可以考虑把相类似专业的心理教学重新进行整合,细化心理教学。例如在心理教学中重视医患沟通艺术的教育,及早让学生了解他们即将面对的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避免他们走向岗位时的手足无措。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是健康与生命,必须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有所了解,学会合理的保护自己。

(五)创新医德教育形式

首先,充分认识到现代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空洞的理论教学的做法,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考虑在开设医学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渗透医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组织学生参观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同时,通过介绍捐献遗体的崇高行为,教育学生尊重尸体、尊重标本;在用动物做实验的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等等。其次,应强化社会专业实践与医德教育的结合,一要加强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通过目睹带教老师问诊、体检、诊断、治疗等环节,感受带教老师对每一个患者的关心和耐心,从而培养广大学生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耐心负责的职业道德。同时要鼓励学生向临床一线的医德高尚的医护人员学习,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二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组织社区义诊、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在医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志愿帮扶老、弱、病、残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医德素养。

(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

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信息全面、生动有趣等特点,挖掘出新媒体在学生医德教育方面的潜力。根据学生目前通讯方式的特点,应努力占领现代媒体、微信、QQ、微博等网络阵地,开拓医德教育的新天地。首先,医学院校的网站可以开辟医德专栏。以医学生为主体,从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网络医德教育的开发、引导和监管,宣传全国或者地方的先进医疗事迹并实时更新,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其次,医德教育团队形成合力,巩固网络教育平台。导师、医学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形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工作的强有力群体,通过最新网络运用平台,如微信、微博、QQ、博客等,进行先进医德理念宣传、热点医师话题与最新时政点评等,并与学生积极互动,碰撞出属于当代医学生特有的医德火花。[5]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的成功与否事关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医德教育必须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并伴随终身。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明确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方法与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为培养出医术精湛、德高尚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作者:梁建秀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昕,黄蕾蕾.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4,30(1):84-88.

[2]卢玉军.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50):47-48.

[3]陈山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52-55

篇7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4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和药学五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学校还有中医药高校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点;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技术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225名、硕士生导师 1097名。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试点工作。学校2002、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果优秀;2004年通过广东省“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成为广东省 “211工程”建设高校;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2009年学科评估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五。2005年邓铁涛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9年荣获首届国医大师。在2005年、2010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中,我校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一个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成为广东省一所新增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院校,2006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中药学研究生创新基地,2010年成为中药学专业学位招生单位,2011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我校综合实力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位列榜首。

学校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学院,及脾胃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邓铁涛研究所等。开设本科专业 16个,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在校生2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3293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近1000人。学校正向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转变。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是全国中医药高校仅有的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的2所高校之一,也是广东省内建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3所高校之一。学校还拥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 个。现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3个,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中药资源科学”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科研成果显著,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数2069多项,纵向科研总经费3.5亿元,其中项目 176项,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 3项(含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项,培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各2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79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非医攻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教育部第六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篇8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8-02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换,新型医学学科的出现以及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刻不容缓[1]。高等医学院校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涉及到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进一步提高实验环节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爱岗敬业、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结构合理、优化精干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势在必行。笔者结合从事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工作的实际,就本专业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谈些粗浅的认识。

1 努力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医学院校中从事教学、服务教学的一支重要师资力量,和学生有着广泛的接触,他们的思想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因而良好的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方向是高教工作者,也是从事高教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众所周知,实验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实验准备工作和实验过程中的服务工作。随着各院校扩招的进行,给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必然加大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还必须帮助解决由于仪器、标本不足带来的困难。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所做的工作又是一项不为人知的后台工作,实验准备繁琐、标本制作及实验仪器清洗都是又脏又累的事情。这就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一定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乐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认识到不论在教学中充当什么角色,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只有牢固树立了服务教学的思想意识,踏踏实实、立足本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到奉献的快乐,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实验技术人员[2]。每一位从事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的人员都应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自觉性和无私奉献精神。

2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实验室大多都是通过整合或重新组建而成的。实验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接触的仪器设备也多。另外,实验室工作既有单独性,又有群体性。在工作过程中,少不了要和任课教师配合,与学校设备处联系,同兄弟部门以及外单位联系,除了需紧抓业务的提高外,更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大团结、大联合、大协作精神,团结协调,各负其责,较好地发挥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3]。这样才能努力创造出一个团结、和谐、求实、进取的内部环境,增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凝聚力,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 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的高、新、尖仪器得到广泛的应用,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密,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实验技能、实验理论,还要掌握比较广泛的现代科学仪器的知识,熟悉和熟练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性能、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及其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方法。实验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技术人员除了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仪器设备性能、调试和操作方法以外,还应刻苦学习、钻研实验技术,及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根据教学、科研需要,独立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4]。

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本知识。时代的进步,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给我们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是从事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工作的基本条件。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大部分技术人员没有系统地学过医学知识,绝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是边学边干,医学知识的掌握系统性不强。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病理、解剖、化学等,才能顺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观察标本和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标本和切片是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今招生人数多、专业设置多,对教学标本、切片的种类使用数量频率激增,标本、切片的质量和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因此,需对标本、切片进行筛选,选出最典型的用于教学。这就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打好扎实的理论根基,积累丰富的实验教学管理经验。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这也给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应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尽快适应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验技术工作。二是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技术。组织胚胎学的理论和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是组织胚胎学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两者的结合决定着组织胚胎学的发展。2l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要求每一位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首先应掌握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常规组织学技术。如:动物组织的取材、固定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石蜡切片、常用的HE染色和特殊染色技术等。只有熟练掌握常规切片制备技术要点,才能将动物组织标本以不同方法做成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切片,根据不同组织的不同要求以特殊染色法或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将组织中不同结构显示出来。其次,还要求技术人员熟悉组织胚胎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配制试剂时,化学知识能正确指导配制各种试剂[5]。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才能准备好每一次实验,并制备出优质的组织学切片和大体标本,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已成为必然,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已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实验教学改革和技术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除教学任务外,还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科研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应继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工作能力。熟悉本学科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进展、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进修学习,在同行之间广泛交流信息。此外,还应不断跟踪捕获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最新发展动态。随着分子层次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每位组织胚胎学技术人员应不断增加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各种特殊新技术的摸索、建立、改进及应用。如学习和掌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位杂交技术、组织芯片技术及PCR技术等,使技术人员开阔眼界,吸收好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更好地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现教学、科研的全面提高[1]。

4 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科学管理素质

实验室是大量人、财、物集中的地方,包括仪器、设备、试剂、药品等,实验室管理有日常的制度管理、人员管理、仪器设备技术管理及安全管理等,既庞杂又繁琐,只有搞好管理,努力做到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条不紊,才能把实验室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6]。为此,实验技术人员要有科学的管理素质,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管理、存储实验管理中的资料和信息,做到实验室管理的方便、快捷、高效。

综上所述,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是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医学院校改革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素质是从事实验教学的必备条件,而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保证。努力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使自己成为一名基础扎实、技术精湛、乐于奉献的技术人员,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这样才能跟上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承担起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多项工作,成为跨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为医学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

[参考文献]

[1]黄一凡. 医学院校病理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初探[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1):90.

[2]黄蕾,卢方安.浅谈医学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248.

[3]浦海英.新形势下实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134-136.

[4]李艳华. 浅谈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28.

[5]钟瑛.淡如何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4(1):64-68.

篇9

【关键词】变态反应和免疫学;教育改革;专业,医学病原

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医学基础课,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起到桥梁衔接作用,这门课为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打下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校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自学能力较差、还没有学过临床课,面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普遍反映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理论抽象,难以掌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能更好地满足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教研室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作者总结对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根据专业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但是教学大纲的模式化,加之教材的滞后性,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1]。同时,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成为研究热点,有非常多的新进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变化较大,使得既有教材更加跟不上临床医学的发展[2-3]。根据这种情况,本教研室拟定以下措施:1.1深入医院调研调研内容有:临床常见的免疫学应用,如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诊疗的手段、方法与防治原则;预防接种的意义及应用;最常见免疫病,如青霉素过敏、花粉过敏、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的诊疗过程、方法及防治原则。1.2以临床诊疗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把原有的免疫系统组成、主要免疫分子的作用、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改为机体在遭遇感染或免疫异常时的病理变化及后果、免疫病发生和防治原则等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对于与临床应用关系较少的内容进行删减,增加与疾病诊治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这样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过程为主线的模式,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难懂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熟练掌握应用是教学的唯一目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习机械,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临床课要求[4]。在本教研室的教学改革中,应用“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过程为主线”的模式,除了调动起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去寻找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对临床问题多思考、多分析,与教师、同学多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由于学习本门课时,学生处于第一学年,在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技巧上还比较欠缺,因此,在课前应组织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温习,课程结束时应组织总结。对一些相关性较大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和对比。让学生对平时强调的重点内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有意识地指引他们自己去归纳常见的知识要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技巧,强化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讲完—个章节的理论,之后安排一次实验,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零散,各实验之间缺乏联系,以学生重复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学生作为模式[5-6],这样的实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教师尝试用综合性实验取代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如本年度开展的新型实验课,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首先分离培养菌株,进行染色观察后接种到实验动物身上,再从实验动物身上观察感染该细菌后的局部或全身表现。这样的实验内容延续性强,知识成体系,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不但温习巩固了理论课知识,还可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学生中获得广泛好评。

4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接触本课程的最新进展

当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具有极快的发展性,因此,需要对其新进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学习,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往往教材跟不上技术发展更新速度。本校正在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除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多接触和学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新知识、新进展,并且对目前国内的免疫病、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学习了解。同时,本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可以更为直观、生动地为学生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知识。此外,教师还考虑在网络平台上设立自考自查的模块,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对自己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及时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学习。

5注重在教学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教育

医学生是未来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对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如何为人,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道德[7]。近年来,临床一线医疗纠纷频繁,甚至还有一些影响大并且非常恶劣的医疗纠纷,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相当必要的。但是,在这里的人文道德教育如何插入,并且保证不能喧宾夺主影响理论教学,需要长期探讨、反复实践。在此仅以作者经验为例:在免疫学预防的教学中,介绍中国古代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历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耐药情况时,穿插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必要性教育、临床操作规范教育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介绍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时,穿插医疗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等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职业道德。总之,只有医术,没有道德素养的医学生是社会危险品,必须让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多进行人文道德学习,了解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及早培养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让教师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医学人才。

6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和素养,配合教学改革发展

现代医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高校教师[5]。教师要多形式、多渠道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将综合素质教育思想融入专业教学。作为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情况、多参加学科年会报告学习、多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尽快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保持自己在知识和道德素养上的先进性,以此更好地教育学生。总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应坚持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多开展师生交流互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各种教学组合的优势下,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更好地教育、教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后面的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段斯亮.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0-91.

[2]吴艳峰,曹雪涛.关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5):468-470.

[3]胥振国,蔡玉华,刘修树.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9):849-851.

[4]刘燕,张继星,布日额.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4):450-452.

[5]吴素琴,郑剑玲,王美惠.高职免疫学技术教学改革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5):21-22.

[6]廖明生,蔡杏珍,李恩亮.提高高职高专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96-97.

篇10

1.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是目前全国性实验

动物管理工作法律地位最高的法律性文件。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全面的规范了实验动物及其管理工作。

①首次对我国实验动物确定了规范性的概念。

②明确了实验动物工作的主管机关是国家和地方的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

③为了实现实验动物质量的有效控制,要求依据标准,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检测。并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④对实验动物种子质量和保种进行规定。

⑤规定了我国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并对饲料的质量、饮水的卫生标准、以及垫料等的要求都提出了原则要求。

⑥规范实验动物的应用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的目的。

⑦对实验动物的运输、进出口的控制与管理都作出了规定。

⑧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和实验动物工作的奖励与惩罚。都应由各地实验动物工作主管部门负责。

2.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这是我国实验动物

主管部门第一个有关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的专门的规范性文件。

①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全国执行统一的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

②提出了全国实行统一的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制度;

③提出了要建立"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

④明确提出了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实行许可证制度;

⑤明确了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实行国家和省级两级管理。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的与实施,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3.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管理暂行办法是为7加强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科学的维持和管理我国实验动物资源,由科技部统一协调择优建立的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引进、收集、保存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研究保种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品系,为国内外用户有偿提供标准的实验动物种子。

4.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引种、供种实施细则为了做好啮齿类实验动物的供种、引种工作,科技部授权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统一负责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国外引种和国内供种工作。

5.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是我国目前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的一个核心性、规范性文件。是为实验动物单位和个人从事实验动物工作设置了行业准八的门槛。该办法规定了申请许可证的行为主体、条件、标准、审批和发放程序,强调了许可证的管理和监督,并提出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该办法还规定,各省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实验动物许可证申请,并对申请单位进行考核、审批和监督管理。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负责检测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实验动物的质量及相关条件,为许可证的管理提供技术保证。

6.地方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实施;由地方人民政府以政府令的行式;由地方人民政府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印发;由地方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或科技主管部门与医药、卫生主管部门联合印发。

二、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管理

1.种盾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实验动物作为重要的自然科技资源,在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源的拥有、保存和有效利用,是关系到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是源头,直接影响着实验动物的质量。因此,加强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管理任务紧迫。

2.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及种源基地建设1998年开始,先后分别建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及上海分中心"、"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国家实验用小型猪种质资源基地"、"国家实验兔种质资源基地"、"国家实验用称猴种源基地"、"国家3?!^禽类种质资源中心"、"实验用比格犬种源基地"、"国家实验用灵长类种质资源中心"等种质中心或种源基地,初步形成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网络,建成完善了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体系。

3.种质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种质资源进、出口管理;国内引种的管理;国家设立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统一协调种质资源的管理。

4.种质资源的标准化种质资源作为源头,其标准化程度关系到实验动物的质量。我国已经建立和完善实验动物描述标准和规范,建立了部分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数据库,并将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数据库,以提供有效利用率,促进资源共享。

三、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管理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是指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所有人员。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专门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专业人员,即从事实验动物研究、生产、繁育的技术人员,专门提供动物试验服务的技术人员,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辅助人员等;二是以应用实验动物为目的的广大科技人员,包括科研教学人员、以实验动物为产品原料的生产技术人员和以检定、检验为目的的实验人员等。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现状。国外许多大学设有医学实验动物学专业或相关专业,开展实验动物专业学历教育和人才培养。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期,部分医学院校才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同时也开始了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实验动物学的学历教育。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上岗培训,是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实验动物专业人才分类、分级与考核评估。现从事实验动物人员大部分均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包括医学、药学、畜牧、兽医等行业。因此对其管理是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基础的因素,因为所有的一切都要靠人去制定、执行、完成和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敬业精神、思想意识等等都决定着实验动物的质量。

四、实验动物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

实验动物质量标准是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和评价的依据,也是实验动物科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衡量实验动物质量的技术指标,判定实验动物质量是否合格的具体要求,也是对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实验动物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涉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营养学和环境设施等,依此要求来实施控制并达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要求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遗传背景并受严格遗传控制的动物,遗传质量控制保持其遗传品质;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监测应是及时査明动物健康状况,为实验动物质量评价和防控致病性生物因子侵袭该群体而造成疾病暴发流行、保证动物生产和动物试验的正常进行提供技术保证。各种环境指标的恒定是确保动物生理状态和正常反应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动物各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的全价配合饲料则是保证动物正常生产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能使检测结果真实、准确、科学,减少人为因素,国家统一了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的技术和方法,以达到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及不同个人,只要经过当地质量监督部门认证和国家检测中心的评审,其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信性。

五、实验动物设施及运行管理

实验动物设施及运行的管理是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又一重要、关键因素。它对实验动物的生存、生长、繁殖及生理状态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对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标准提出了许多要求,主要包括动物设施布局、设施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压力梯度、空气洁净度、照度、氨浓度、噪音、换气次数等等;对设施的建筑材料、动物用具、饲养设备、垫料等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生物安全问题,更值得注意和重视。

六、实验动物的饲料营养与饮水

实验动物的饲料营养和饮水是影响实验动物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饲料配方、饲料添加剂、饲料的加工工艺、饲料的灭菌与I!:::藏及运输等,饲料营养成分与有毒有害成分的监测,使其营养标准化,为达到实验动物标准化创造条件。我国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实验动物饮用水也有具体要求。饮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动物的质量,并且饮水量多少也会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有时会造成严重危害。

七、实验动物福利伦理

实验动物所生存的环境是完全由人提供,其动物本身无任何的选择。因此,国际国内对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都做出了严格的要求,许多国家为此也立了法,以保证实验动物在其生长发育、繁殖哺乳及动物试验过程中都能满足动物需求。使其免受饥渴、困顿、伤病、疼痛、恐惧和不安之苦。同时,在动物的使用上也制定了减少、优化和替代的原则。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动物。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法规,但在动物保护法中,规定了对实验动物的保护和保证动物福利等内容。另外,2013年7月,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专业委员会已经成立,这表明今后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方面的要求将会不断加强。

八、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