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加强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由于对技能型人才的错误理解,一般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重技能、轻思想教育的倾向,都努力突出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素质被简化为职业道德、礼貌礼仪等就业必备的知识。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许多“两课”教师理论水平不够,教学手段单一,不善于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不能使学生获得理论上的享受、生活中的顿悟、心理上的释放,使“两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许多专业课教师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许多高职院校从企业聘任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充实了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但这部分人员虽然是技术能手,但缺乏教学经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额育的效果。
3. 高职学生自身特点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高职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高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但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定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心理上存有自卑感,不少学生认为上高职实属无奈选择,感到前途无望、低人一等。心理上的失落感,必然带来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再加上不少高职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知识差,学习失去信心。面对社会的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缺乏辩证的对待。不少高职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学生在入校以后,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成为高职院校最头疼的问题。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增大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要调查研究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只有对症下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我讲你听”,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片面灌输的简单说教方式。这种方式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人为地拉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只有在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容易接受教育,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将灌输与疏导结合。疏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按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疏通和引导。只有坚持疏导方针,释疑解惑,才能排除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和阻塞,才能把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引向正确的轨道。
2. 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理论高高在上,与学生的实际相脱离,远远不能适应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讲些空洞的大道理,思想政治教育也并不仅限于政治教育,学生学习上的苦恼、交友过程中的困惑等等都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群体,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性、人道、人情等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同情心、公益心、良心等心理教育结合起来。按照“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的理念,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理论素养、在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应当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精深的理论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业务知识不精,理论研究不透,就无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当前一系列重大问题缺乏深刻的研究,对学生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解释不透,就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率先垂范,做一个知行统一者,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当面讲一套,背后做一套,否则就难以取信于人,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语言艺术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77-01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沟通的必不可少的载体。然而,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缺乏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特点的把握,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很严重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特点的学习和应用,从而有效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的含义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是指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教育者依据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个人经历等不同因素,有针对性地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来对中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1],把正确、合理的思想信息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传递给中学生,使之从中受到教育,从而让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启发,态度和行为得到转变。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教育者与他们沟通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教育者要达到有效管理、教育中学生的目的,就有必要掌握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并且需要进一步深入体会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传播的本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首要特征。[2]随着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与中学生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要富有思想性,能够充分把握理解目前中学生的思想所处的一个状态,并且要根据每个中学生的特殊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同时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使中学生能够领会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及其话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深意。比如对那些不愿接受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来说,刻意严厉的惩罚方式不仅不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对教育者心服口服,更可能会与教育者产生外在的矛盾冲突,所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法就是教育者做中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具有思想性的言语交流,让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转变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激励性
在任何一个领域,激励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有物质方面的激励,也有精神方面的激励。激励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上进,态度变得更加端正,行为习惯也会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因此,教育者在对中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激励性。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要说给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对于差等生来说,对他们给予更多的鼓励,效果会更加明显。他们不仅会在学习上更加刻苦,更加用心,也会从内心深处感谢老师对他们的激励和关心。出于不想辜负老师对他们的期望的目的,在课下他们也会积极乐观地与老师一起交流,一起探讨问题;在思想上也会由原来的自卑、内向变得积极开朗、乐观豁达。
(三)精练性
“精练性”就是教育者在与中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用语要简洁,能够用精练简洁的话语去概括丰富的内容。目前的中学生普遍存在自以为是的毛病,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有能力去大胆尝试任何事情,并且不愿意听别人的劝说和批评,更不愿意让老师和父母干涉他们的生活。他们对老师、家长的唠叨和唆更是厌烦不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c中学生交流沟通时要抓要点,明确中心,说话干净利索,不唆,不重复,做到言简意赅。只有这样教育者才不会让中学生产生厌恶感,才能有利于强化教育者和中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理解性
中学生由于年轻气盛、缺乏生活经验等因素,在思想和行为上总表现出特别单纯、幼稚的特点。在想问题和做事情上考虑不周全,容易冲动,经常会犯下顾头不顾尾的错误。教育者遇到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冷静,想想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何况是一个还没有完全长大成熟的中学生,所以面对中学生所犯的错误,教育者一定要以宽容谅解的态度来教育他们,用缓和的语气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以积极端正的态度改正。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其语言表达的艺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3]科学合理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艺术,关键是要掌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点,并遵循其规律,恰如其分地渗透到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娟. 思想政治教育应讲究语言艺术[J].商品与质量,2010(8):115.
篇3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归纳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34
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世界呈现出全方位的密切沟通和相互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这种沟通和影响下的必然产物,高校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使命,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1 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并没有“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192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简称IAIE)在英国伦敦成立,其后协会着手创办了《Intercultural Education》杂志,专门探讨“跨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外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跨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论证。德国的克里斯托弗·乌尔夫(2010)教授曾指出:“对未来的人类而言,有必要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以和平与社会公正为导向、旨在可持续性的跨文化教育视角”。
(2)对指导跨文化教育实践理论流派的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有:①“文化变迁论”,指出“文化接触的作用和影响具有双向性”;②“文化同化论”,以1964年高顿的“ 同化七阶段说”、7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葛瑞利的“同化六阶段说”最为著名;③“文化融合论”(20世纪初),主张“在互相吸收其他民族包括主流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部分地放弃或修正本民族的文化,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从而共同创造一种综合的、新的第三种文化”;④“跨文化适应论”,即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在对异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变化过程;⑤“跨文化交流论”,提出了文化交流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不发达民族向发达民族学习,第二种是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移植和普及到其他民族中,第三种是平等看待民族文化异同并能相互理解;⑥“多元文化论”(1915),主张尊重各阶层、各民族的文化,实现社会的多样一体。
(3)对跨文化教育在各国的实践现状研究。Slgrid Luchtenberg,Philip Hermans,Nektaria Paleologou, Mikael Luciak和Gabriele Khan-Svik,Rosa Maria Rodríguez Izquierdo、Abdeljalil Akkari分别研究了跨文化教育在德国、荷兰、希腊、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建议。
1.2 国内研究现状
田雨、张荣华在论文中明确出现了“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国内对“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大部分都融入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跨文化境遇”研究。这部分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将视野集中在多元文化背景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带来的巨大影响。较具代表性的有:方国才;马进甫;许国彬等;马艳妮;李辽宁;邹磊磊等。第二类是对跨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研究。如:付用兰;林青;张荣华等。第三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对策研究。如:李炳元提出,要“通过跨文化选择、协调、化解冲突和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第四类是对国外跨文化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研究。如:黄志成;陈正、钱春春;赵萱;彭静敏;徐斌艳等。
总的来说,“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研究相对不足。一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分析跨文化教育的意义、目标、原则的论文较多,而系统地从实践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多停留在经验层面,尤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多聚焦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层面,对于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在文化碰撞、选择、融合中的思想深层问题少有涉及。三是研究的时代性不突出。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去研究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很少。
2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2.1 主动性与互动性统一
与“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相提并论的一个概念是“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逐渐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张非主流文化能被主流文化被动接纳,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的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是主动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的一种动态过程,即在教育中主动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相互理解、共同学习;是通过教育活动在不同文化团体之间发展一种能够平等共处的生存方式。
2.2 民族性与融合性并存
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并理解文化差异,这要求教育过程既要强调民族性,又要兼顾融合性,也就是说我国的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保留中华民族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育环境,发展新的教育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品质。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人才流动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我国很多优秀学生留学海外,给他国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同时,国外优秀人才也不断涌入中国,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2.3 主导性与自构性结合
一方面,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施者应是学校。学校教育对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贡献巨大,学校通过教学与实践,不仅教会学生了解自身文化,还教会他们了解他人以及世界的文化与历史,增强对社会的包容力。以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依然应该成为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另一方面,“每一代人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开展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构建,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对自身文化系统的调适功能,建立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把握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作为跨文化教育的教育:一场全球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4)
2 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3 李炳元.论跨文化教育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4 简·奈特.刘东风,陈巧云译.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黄志成,魏晓明.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篇4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90-02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普及,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人类社会,作为高校的大学生率先通过传媒获取科技知识和传递信息。但是,网络的优势中也潜伏着危机,虚拟世界对于心智发展高峰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虽然互联网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学生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网络现已成为他们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式也与从前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网络中提供的“虚拟社会”正逐渐变成学生的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但是,互联网络的实时交互、空间广阔、信息共享与终端用户的独立自由、分散多点、流量巨大、管理复杂,使网络本身对不良信息缺少“天然屏障”。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新型的人类生活方式,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经济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来讲,网络文化主要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Internet(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一种崭新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处于一种“虚拟环境”状态,有自己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全球性与开放性
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和接触中,网络体现了最自主、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任何一个人在网上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任何自己希望做的事,去自由地访问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去和世界各地联网的人交流。因为具有开放性,所以任何一件事,只要在网络上公布,立刻就可以传遍全球,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件事就会成为全球人所关注。
(二)创新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文化。这是由以信息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生存方式决定的。网络永远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我们也要随着它的更新而去熟悉他,网络使人们处于一种不断的学习状态中。网络为文化创新的实现铺垫了可实现的途径,不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网络鲜活的生命。在网络中,人们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思想交流,使大量信息不断碰撞与交流,成为民族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之一。网络以他独特的方式,充分展现了人们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正如当下学者的观点:创造和创新,将会成为网络时代人的真正幸福所在,必将会开创出一片全新的大地。
(三)交互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交互性文化。网络不再是静态的网络,而是具有相互作用的,它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关系。“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流通方式,使得网络公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实现人际互动。”这种相互沟通,是主体间的交流,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大家参与的机会是平等的,无论何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就可以将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四)虚拟性
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虚拟性。人们可以以任一名宇、任一性别登陆某一虚拟社区,成为其中的成员;通过想象,借助文字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除非双方有过面对面的交谈,否则,两者都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人还是一条会说话的狗。“尽管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开展各种活动,例如上学、上班,进行体育锻炼,或与他人聊天等,但是,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是借助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而实现的,这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利络文化的这种虚拟性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
在因特网上,与现实环境不同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匿名信息,削弱了者的责任感,使得虚假的和不负责任的信息上网的可能性显著增大。匿名聊天如同一场“假面舞会”,参加者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网络技术使匿名表达、超时空交流更为方便,将现实社会中人们深藏于心底而一般很少显之于外的信仰充分展现出来,使网络社区的信仰十分复杂。”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
网络一方面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模式,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方向和道德观念。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接受新鲜信息速度快,但自制能力并不强,因此,网络对他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l. 丰富信息来源
过去大学生的信息和知识来源主要是课堂、图书馆和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由于条件限制,难以享受到全球的知识成果。但是互联网几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更为广博,而且吸收新知识的速度极快。
2. 扩大交流视野
因为受本身身份和地域等因素影响,过去的大学生身在“象牙塔”,交际范围比较狭窄,社会角色没有充分体现。网络交往突破了他们的交际局限,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自主、开放地交流,更为紧密地联系熟悉的同学、朋友,甚至频繁接触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陌生人。他们的交流视野在互联网中得到了放大,开阔了眼界,增加了“阅历”。
3. 提高竞争意识
当今大学生通过网络求职己成为一种重要的求职渠道,大学生只要将自己的简历、所具有的能力素质和求职愿望等信息输入电脑,就有可能获得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非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4. 强化主体观念
大学生是一个自主观念很强的群体,对权威往往采取淡化的态度,乐于接受自主、开放、平等的文化。有了互联网这样开放性和平等性很强的媒介,他们开始在网上自由发表见解、表达思想,自我的主体观念在这种氛围中可以得到进一步强化。
5. 缓解心理压力
网络宣泄法是一种将内心的压力在网络上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击和破坏的方法,通过网络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恢复心理平衡。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 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由于网络空间不受限制,监督机制也极不完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上的灰色信息、黄色内容、一些腐朽的生活态度、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大量输入,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很大的紊乱。有调查表明,超过23%的大学生曾经访问过黄色网站。如果不对辨别能力和生活阅历都比较欠缺的大学生加以疏导,他们难免会在不良信息和观念的传播中迷失方向。
2.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冲击
现在的大学生己经成为网络游戏的主体消费群,有的学生经常通宵达旦地沉溺于游戏中,造成学习上“红灯高挂”;有的学生因为网络游戏而身负沉重的经济压力,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3. 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现实交往观念日益淡漠
有些大学生终日与网络为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现实中与社会其他人交往、接触的机会,导致人际情感的疏远,人际关系紧张。由于网络交往有虚拟的一面,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不信任,失去诚实待人的心理基础,他们的心理一旦受到打击,就容易造成行为变异、心理孤僻等问题,对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爱玲.试论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J].世纪桥,2008(12).
[2] 李爱玲.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原则[J]. 传承, 2008 (18).
[3] 秦念歌,王天红. 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2008(17).
[4] 张红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构建策略[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
[5] 盖元臣.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篇5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研究生心理特点分析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013年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立德”就是指要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由于教育目标的差异和所面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的不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从客观方面分析,首先,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与本科生有所不同,本科生的学习时间一般为4-5年,大部分时间是采取课堂授课等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比较长,内容更为系统、丰富。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2-3年,期间更多的时间是在实验室、研究室跟随导师或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方式相对分散。这一变化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在内容上要求“少而精”,在形式强调“适用、有效”。
(二)心理学研究为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变化规律的钥匙,为明确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了方法。心理学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其在个体差异理论、心理归因理论、心理认知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方面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方面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做学生的转化工作,即通过学生的思维而改变其认识、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容,进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活动。这一的转化过程有一定复杂的心理机制,其实质就是人的心理内容和行为的转化过程。
二、基于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创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因材施教,强化导师责任,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差异性的特点和其心理存在焦虑、悲观的心理问题,强化导师责任,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因材施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需要”的理论和规律。一般说来,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满足需要的目标的时候,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因此,导师可针对所指导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在日常沟通和交流中有针对性的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将研究生个人的需要同国家的需要、社会需要、人民的需要与相结合,使其个体目标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在科研学习和课题研究中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6
摘要:从对象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不尊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问题。本文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因此把研究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关键。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可以不断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与时俱进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教育对象的变化。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对象,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不是包含体力、智力、伦理、情绪等所有方面,而是侧重于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等方面,以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总而言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指的是身心不断发展,需要学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引导和帮助的大中小学生。
2从对象的角度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不尊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目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规范制度,而忽视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作为学校的一门公共课,师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走过场,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这种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是低效能的,容易使学生依赖规章制度约束自我,形成被动性甚至是强迫性的人格,最终导致学生丧失主体意识,不会从内心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违背社会公德或自身意愿。
(2)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大多采用强行灌输的方式,单向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惰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情绪,自然失去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愿。
3从对象的角度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1)着力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观念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视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从对象的行为特点、身心基础出发,将国家、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对象自身的需要和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增强对象对国家意识的适应性,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2)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首先要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价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对象的情感特征、行为特点和发展需要;其次要系统地认识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因素;最后还应着眼于现实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适应性。从现实出发,系统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必由之路[2]。
(3)深化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只有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多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地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对象,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和指向中心,从对象这个中心发散研究联系其他要素就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教育对象是探求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沟通,分析教育对象遇到的种种问题,从实际工作中去认识对象的成长发展特点,从而深化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总之,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强化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现代性境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
引言:
在现代性境域下,社会在不断转型,人本性凸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介体,其发展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型势在必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和特点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抓手和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平台,话语是人际交往中的核心结点,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高校文化语境和环境中,教育双方需要遵从的一定的话语规律和话语原则,其主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容,核心环节为话语关系,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的顺利开展。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点如下: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话语和意识形态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语言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议一定的意识形态为导向;②话语的目的具有明确的思想构建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高校学生传输一定的信息,具有构建双方的平等和谐话语关系和实现教育双方交互对话的重任,以确保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③话语信息具有非常清楚的学科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信息,其中理论体系是最重要的表征形式,其能够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学科的归属以及学术性质,由于学科门类之间具有不同点,因此话语体系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④话语的表述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特定的语境,在社会不同进步和进步中,话语也必然会发生变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代转型的思路
2.1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非常倾向于将高校思想政治的意识形式属性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生长和重要规定,也就是说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引导广大学生认同意识形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建立各种立场以及维护和改世界的意义。从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本质来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标、地位和本质中均具有重要的体现。因此,在现代性境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不断创新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将其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合理借鉴传统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以新媒体、自媒体等作为典型代表,深度整合公共交往话语、生活话语和道德话语等话语内容。
2.2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方式
在现代化境域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方式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因此还需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中,教育者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讲授的主导者,其具有分布话语权利和分布话语资源的重要权利,教育者控制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教育,但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话语控制并不能释怀,不能体现受教育者的话语自觉性。但是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应该是敞亮的,这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而这种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支配明显和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不相适应,如果继续沿用这种不恰当的话语就会导致人类萎缩,这种传统的话语方式仅仅是将受教育者放置在客置对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话语积极主动性,容易导致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话语权悬空化。因此,在现代性境域下,一定要改变这种单向控制式的话语方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互型交往模式,凸显话语教育模式的双主体发展,促进话语双方的正向话语介入。
2.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在现代性境域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转变理念,结合现代社会的时代诉求,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统领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突出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主题。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时,一定要将现代社会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中的合理诉求融合其中,继续凸显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还要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此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还要不断延伸话语内涵,拓展话语传播的观念,建立开放、平等和交互的新媒体信息平台,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独白特性。总之,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定要跟随者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影音共融和图文共现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时代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中融合新媒体话语。
3结语
在现代性境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一定要不断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方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参考文献:
[1]王雅琴.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代性建构[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3):129-132.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13-0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理论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1.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主体是从哲学意义上来讲的,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1.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教育过程中能动的因素,它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阶级性。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第二,主导型。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第三,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被客体所审视。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化的典型表现。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2.1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涵。客体也是借用哲学的概念,是指在活动中采取被动、消极态势,居于受动、受控地位,具有非主导性、受动性、依附性的特点和功能的一方。这一概念不同于其他哲学中的客体概念。其他哲学中客体是指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客体是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对象。
2.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其不同的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需要具体分析" 。例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都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性,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领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层次性。即层次众多、思想因素多而杂的特性。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千差万别,他们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特点。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可塑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够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在教育活动中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向着社会要求的目标靠近。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体性。它是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的主动性,它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 是教育对象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二者是一对矛盾,要辩证地认识。
3.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相互对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角色上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调控和驾驭,居于主导地位,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支配者"的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教育主体施加可控性教育影响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是"被支配者"的角色,他们要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养成特定的思想品德。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素质上的对立。在一般情况下,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文化知识水平上存在落差。教育主体必先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未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或教育过程中和教育之后,其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与特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甚至是对立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任务、活动方式上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任务是促使教育对象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是"教"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被塑造成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是"学"的活动。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作用上的对立。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参与、制约、反馈和检验等作用,不具有主导性。
3.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相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二者是不断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内容上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者,他们掌握了一定社会发展的思想素质要求。社会要求与教育客体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度;教育主体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观念和想法,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主客体达到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行为上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这一任务的完成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合社会要求、教育对象的实际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
在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上是统一的。需要作为社会要求传递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一致,最终达到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注释: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2007,第1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85页。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2007,第159页。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2007,第16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罗洪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必要性及二者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2).
[5]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篇9
关键词:评价视阈;思想政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07-01
一、大学评价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概述
大学评价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从评价视角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发挥评价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目标达成情况,还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多角度评价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目标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二、大学评价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唯课程”向“为学生”的理念转变,要将“为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同时,学生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发展前景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只有秉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创新。现代教育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将目标创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实现多元目标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从单一的课程目标中转变出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培养思想高尚、政治立场坚定的接班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身更好地发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构建起立体的目标体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高校要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内容与时代的有机融合、民族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思维高度,拓展学生思想政治视野。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时代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首先要以传统教育方式为基础。传统教育方式是前人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积淀的成果,具有普遍适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要根据时展特点不断创新,如借助网络阵地、新媒体教育阵地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教育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媒体阵地,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新。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于优化教师的职能结构,培养“一师多能”型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作,应着眼于人的思想,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专业素养,还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 其他教育结合起来,拓展思想政治教 育的渠道,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整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综上所述,大学评价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自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解放思维,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导引作用,才能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新鲜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知识 问题 合理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却陷入了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困境,即思想政治教育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失去了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功能,而是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日益复杂变化等因素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欠缺从“人本”出发的教育方法,特别是从个人不同心理出发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从了解人的心理开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等各要素同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的最佳契合点。本文就从这一视角来探讨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等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心理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使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成为政府和学校行为。九十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发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实验,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学校和科研部门合作或单独进行实验,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二是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技术手段不断改进。许多学校进行心理教育课程化实验,教育内容包括学习方法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情绪辅导多个方面,除了活动课程、讲座之外,还采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技术手段,并在许多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二、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而且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等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对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这方面的培养大多数只是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问题重视不够,大学生即使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规范要求,也不一定能成为达到培养目标的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来的某些典型人才,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观点正确,道德品质高尚,但在心理方面没有达到健康标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能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诸多矛盾。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规范与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者、被教育者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过去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忽视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难以使被教育者产生心理共鸣,效果始终不够理想。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透彻地了解心理活动规律,进而指导实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三)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就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这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把工作做在前头;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控制和引导其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以及心理威慑、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心理原则和心理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很有帮助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都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纷繁复杂,各种层面的思想文化乘虚而入,这一切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仅仅从教育学角度去认识考虑问题,而必须综合社会、心理、教育诸因素去思考分析,以确保实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所面临的困难
(一)普遍缺乏跨专业人才,欠缺专业指导。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只研究本专业,而专业心理学教师又极少跨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实践中能够跨专业、游刃有余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工作者少之又少。
2.运用好心理学所必需的技术化设备欠缺。在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心理学技术和工具未能在我国高校中普及,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把学生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量化,并进行科学分析,影响到心理学的有效运用。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日益多元化,给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点,大学生的流动分布、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生存状态等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学生健康的主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二是非常关注社会;三是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四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
但是在健康的主流背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政治热情不高,人生观不够积极;少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明显偏差,在现实生活中更是表现出种种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其一,政治意识淡薄,信仰模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是说教;其二,法制观念淡薄,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违法现象持漠视态度;其三,意志力缺乏,不能经受打击、挫折;其四,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现象严重,性格孤僻、冷傲,缺乏合作精神;其五,价值观偏差,信奉享乐主义,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许多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花钱如流水,追求高消费、盲目消费,同学之间攀比风盛行,爱讲排场、讲高档;其六,独立自主意识差,虚荣心强。由于家庭的溺爱,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接触现实生活往往束手无策。
以上这些问题单纯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拉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人而异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的效果。
四、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必须认真学习、吸收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思想活动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摸清大学生不同性格的主导类型,因人施教。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品德情操的陶冶,最忌不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的“公式化”、“一刀切”。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育人要“因材施教”,做思想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心理学角度看,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心理的个别差异”,即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能忽视人的个性,采用强输的方法。如一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的性格可能就很自卑、很敏感、很冷淡,对外界的警惕性很高,自尊心很强。我们掌握了他的性格特征,就可药到病除。因此只有切实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现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如果能掌握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就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看待这些心理现象,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
(三)教育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思想,人实现转变的过程是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互为消长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有某种惰性,很容易被多次重复的说法和做法牵着鼻子走。自我和他人暗示和鞭策重复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意象、自我期望,也就是自我意识,就会具备一种改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转变的,人的思想会被潜移默化。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去赞美,适当地赞美对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思想状态,如启发、诱导、鞭策、奖惩、批评教育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转变,成为优秀人才。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增强人格魅力。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积极地影响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决策、实施的心理过程,而且能够对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呢?首先要注意克服先天生理素质方面的不足,包括性格、情绪、智商等方面的缺陷。其次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要努力激发和维持自己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襟怀坦荡、诚实正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3,(4):47-50.
[2]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J].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5):41-45.
[3]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 上一篇:临床护理路径
- 下一篇: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