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类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赵国祥(1976- ),男,河北易县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3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设计人才的任务。要想完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任务,必须从课程体系入手,科学开发课程,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急剧扩张,专业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在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经费投入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科压缩型”现象还普遍存在于课程体系中。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中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只是形式上有些变化,本质上没有根本的变化,甚至仅仅是更改了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并没有脱离学科教育的束缚。高等职业教育是投入成本较大的教育模式,高职生对实践实习的需要决定了办高职必须花比普通高校高得多的费用,然而教育经费紧张是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高职自然而然地走向低成本的理论教育,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压缩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2.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课程建设对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内容。然而现阶段各个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课程开发各自为战,单凭各个学校教师个人理解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开发没有和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接轨,课程序列不合理,课程开发流程没有遵循科学的流程。这种现状直接导致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不满意。

3.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学校从2001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好多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直接从本科学校招收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这些人既没有实践经验,又缺乏教学经验,最终导致师资状况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4.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是影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商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富有职教特色的模式。同时,要与企业深度合作,联手再造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训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在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中学设计,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但现实情况是,好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环节及过程

课程来源于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要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对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等途径,并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任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规定的基础素质课程一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专业市场调研。专业市场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它关系到专业存在的事实依据及专业定位时是否准确。通过市场调研可以明确专业培养的区域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了解人才培养的质量,掌握市场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市场调研要明确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了解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专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要采用多种办法,如企业走访、毕业生走访、网络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方式,以确保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2.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标准。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及服务行业,并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总结出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3.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同时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标准的情况下,下一步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开发方法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归纳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等。

5.根据高职教学需要配置教学资源。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配置教学资源时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训基地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师资是教学计划和内容的推动者,要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保证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的需要;要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及规律的高职特色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源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入手,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涵盖专业较多,现重点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阐述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及实际操作步骤。(1)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企业充分参与,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确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从广告产业、广告行业、企业调研入手,通过调研,明确本专业重点服务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以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全面掌握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而得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经过市场调研,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广告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设计制作手段,进行平面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领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是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而了解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然后把多个任务整合成工作流程。(4)课程学习领域分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分析是对广告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及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分析,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分解,并依据学生学习规律设计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5)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设计课程体系的功能。课程体系的功能是对各类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做出原则性的描述,一般分为三部分:(1)基本素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等。(2)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3)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要开设一定的专业拓展课程。

以上构成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课程顺序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分成三个学段:1~2学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广告表现专项技能,安排课程有手绘广告表现技法、专业认知、图像合成处理、商业插画、构成设计、装饰图案、综合创意运用、矢量图形绘制等。3~4学期真题真做进行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安排课程有广告案例分析、市场与消费者心理、标志与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及制作、图形创意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等。5~6学期进行广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由学生变成广告人,安排课程有专业考察、网页设计与制作、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VI设计与制作等。在具体课程实施时通过校办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联合,让学生进行真实项目的制作,学生在这个阶段就是公司员工,接受公司的管理,在实际的项目制作和公司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在对课程体系的功能进行准确设计之后,整个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就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对每个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保障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

四、结论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主线,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生产、服务、管理”过程,进而分析课程学习领域,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最终形成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本质上就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服务,有四个方面含义:一是生活服务。从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着手,为学生提供饮食、医疗、安全、救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学生管理应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以生为先,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办学生之所盼,解学生之所怨,真正把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二是教学服务。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搞好教学服务,必须树立两个“零距离”思想,即: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实现在校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做到不仅要“对口”,更要“接口”。三是成长服务。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办大学应有良好的氛围,在美的环境熏陶下,人的情感、道德、意志会受到润物无声般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使学生对校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就业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就业服务重点要做好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职教育的“三个转变”

200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教育的“三个转变”,不断增强高职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办学思想的转变,即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方向。高职教育的定位有四层含义:一是人才定位,即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高职教育人才怎么培养。三是找准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四是科学地确定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找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即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专业倾斜。近年来,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均推出了许多突出重点的举措,如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具有先进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对于学校来讲,要突出重点,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建设一批实训基地,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学校的亮点。

办学模式的转变,即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要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积极与用人单位配合。其次,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课程、配备什么师资,这样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办出优势。

办学机制的转变,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和模块式教学,加快建立“学分银行”的试点;优化整个教学过程,降低文化课的比例,提升专业实践课的比重,按“必需”与“够用”的原则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高职教育推进产学研合作有四层含义:一是充分利用社会的物质资源;二是充分发挥社会智力资源的作用;三是实施“双证书”教育,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四是拓展学校的功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打通产学研合作的途径,可以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

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①开展市场调研。主要是专业建设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②成立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校聘请大集团、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参与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巩固。咨询委员会的运作,可以赢得企业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形成良性运作的“产·供·销”经营网络。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行业、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组成,为学校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产学研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咨询。④成立科学研究所。学校以系部为单位成立若干研究所,重点进行应用技术项目的开发,加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⑤聘请企业人事主管为客座教授,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⑥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每个专业都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

产学研合作符合WTO的基本精神,即“双向介入、紧密结合、互利互惠”的原则,能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不仅能使高职教育培训出的学生很快胜任企业专业化的特定需求,而且能不断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训的重点,从而提高高职教育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总之,高职教育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一定能够办出特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浒.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

[2]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3):13-14.

篇3

关键词:产业集群;专业设置;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29―03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经济领域中,一些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合。

产业集群是目前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也是中国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正确认识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出发,结合河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找出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与其不协调之处,得出河北省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

(一)高职教育为产业集群提供劳动力,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是一定人力与物态的集聚,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知识性与技能型人才是产业集群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力量,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实现产业集群的条件。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最为密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与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高素质的知识与技能型人才,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产业集群使人力资源得到转移,反馈给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又反馈给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劳动力资源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为产业集群提供丰富的人才与知识,否则会影响产业集群的所需的人才质量,进而影响产业集群的全面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大趋势,其自身应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来调整和改革,准确定位其在产业集群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会产生许多的职业岗位群,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顺应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合理布局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层次、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这样才能进一步融入到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去。

二、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内环首都北京和北方商业中心天津,东临渤海,并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近些年来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河北省共有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近300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23个,占全省民营经济收入总量的40%以上,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辛集皮革、白沟箱包、清河羊绒、安国中药材、高阳纺织、河间电线电缆、安平丝网等。曹妃甸临港工业区曾被国家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河北省“一号工程”,“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发展迅速,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秦皇岛旅游产业集群越来越得到各地的认可,成为促进秦皇岛经济发展的开路者。廊坊高新技术产业群得益于依赖北京和天津的区位优势,发展势头良好。石家庄医药与服装纺织集群、沧州化工集群、保定新能源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打造了河北省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

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链条日趋完备,随着区域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必然吸引周边的企业在同一地理空间的聚集。一批龙头的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在产业集群中起着带头作用,吸引越来越多附近的企业,并建立与其他产业集群的联系,逐步发展壮大,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集群内通过技术、人力等交流促使企业不断改进,集群间通过产品、信息的交流促使集群不断更新,从而使集群内产品向其他集群甚至国外销售。

三、产业集群下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院校区域布局与产业集群分布不匹配

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托于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人力与技术的支持,产业集群具有区域性的特征,高职院校的布局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集群的需求。截至2013年,河北省共有高职院校58所,其中石家庄就占据了22所,保定、廊坊6所,唐山5所,承德4所,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3所,衡水2所,张家口只有1所。可见,河北省的高职院校分布极其不均匀,石家庄一个城市就占据了38%,而有些城市只有两三所,张家口甚至只有1所。由于历史、区域等综合因素,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区域布局不合理,很难和区域的产业集群发生密切的关联。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要想适应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合理布局院校分布。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需求不适应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要从集群的产业结构出发,考虑到区域内产业集群的专业结构。而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做足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区域地方产业集群的结合并不是十分紧密,针对本地区产业集群的也很少。到2013年,河北省高职院校开设的400多个专业中,大多数院校重点集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物流、商务英语等热门专业。其中50%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专业也有40%的院校开设,这些专业设置现象基本雷同。并没有结合附近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需求进行实际的科学调研与论证。这样对学生的培养难以突出特色,专业基本雷同,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对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岗位的相关专业没有及时地在学校体现,有些新型专业甚至没有开设,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岗位群的要求。

(三)培养层次结构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协调

到2013年,河北省拥有高职院校在校生约为55万,招生人数19万,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招生总数的59.6%、54.2%,可见,河北省高职教育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区域产业集群中,既有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其按照产业集群需求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以知识和技术为动力的产业升级使得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逐步地被替代,对高素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强,岗位的技术层次向高层次转移,客观上要求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河北省高职院校许多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办学层次只是停留在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较低,在办学层次上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

(四)学生整体的素质不能够满足产业集群岗位要求

河北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并不是完全建立在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之上,很难培养出产业集群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河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比例的54.27%,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比例也仅为67.6l%,这与国家要求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要达到90%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一些本科生、硕士生在毕业时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在企业实践工作的经验。同时,河北省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其互动只是停留在个别的校企合作阶段,多数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的时间比较短且比较分散,没有进行有效的长时间合作。

四、基于河北省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调整产业集群空间分布,优化高职院校分布

河北省政府以及其相关部门在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导向与调节作用。在划分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考虑到人才的供应、技术的支持、科研的保障等因素,进而支持高职院校的对应设立。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重心向产业集群靠拢,可以通过设立分校、联合办学、设立产学研合作中心等方式建办学延伸到产业集群所在地区。鼓励各个产业集群之间的高职院校发挥特色、合理分工,准确把握现有实力,发挥自身实力。将高职院校的发展纳入到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保证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洽关系,促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

(二)根据产业集群所需,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

河北省高职教育其专业设置于调整的总体方向必须满足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人才要求,大力培养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营销、管理、物流人才。要根据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变化,开设那些传统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根据产业集群中新兴的企业,优先发展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高职院校专业的优化要考虑产业集群对某一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在对地区产业集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市场调研,预测其在日后的发展趋势,努力把专业的设置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结合起来,强化与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避免盲目地重复开设专业,并且积极地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推动区域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提高办学层次,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

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一些新兴的企业,而高素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这就要求河北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熟练的技术,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创新水平。可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以专科教育为主的办学层次已经不能够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提升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建立由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共同组成,与普通教育并行且又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

(四)优化教师师资结构,构建双师型教师

优化教师师资结构是指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资历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的优化。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在引进一些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基础上,鼓励其到产业集群进行实践,完善其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鼓励定岗轮训,使其在产业集群中合理地流动,在已有的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一些有资历的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骨干作为聘任教师,将企事业的经验以及岗位需求在教课时灌输给学生。

(五)建立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互动共赢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共享资源,实现双方的互动共赢,让高职院校在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和企业内生产、加工、销售等实现共享,为校企双方信息沟通服务。高职院校依托于产业集群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他们之间的资源共享,以达到其互动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戚莹莹.浅析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J].读写与杂志,2013(5):46.

[2]张玲,杨鹏起.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6-20.

[3]冯志林,石光.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5):19-20.

[4]李冰.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J].现代企业,2009(1):43-44.

[5]贲鸿雁,赵洁琼.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河北省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企业导报,2013(20):108-109.

[6]沈会超,何晶.产业集群背景下辽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11):3-5.

[7]李双力.产业集群下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6):3-5.

[8]吕洪霞.基于产业集群背景的浙江高职教育发展构想[J].职教论坛,2010(33):32-36.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

我国为了进行祖国的复兴与强大的伟大目标,在近几年开始大力的施行职业技术教育,大力的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社会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才能够更快的发展好我国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发展。正是基于更好方便与地方和经济区域的发展和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并且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一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才开始进行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立。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内,高等职业院校主要还是以就业作为整个学校的创办宗旨,只有找到当地所需求的人才类型和学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学校发展和推进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在整个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定位

根据职业教育的相关需求和相关的教学宗旨,学校在进行专业的设立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个市场经济的走向和相关的人才需求来进行相关专业的调整和变化。在进行相关专业的调整和变化时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市场经济的调查。只有充分的掌握市场经济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口的所在才能够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设施进行相关专业的调整和变化。在进行市场调研时主要的根据就是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的构成和地方企业发展的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调整变化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就是进行地方技术产业和技术岗位之间的需求来进行方向性的调整。学校要注意国外一些成功的高等职业化教育的优点来进行学校的调整,以现代化社会发展做为基本准绳,大力弘扬理论实践化教育,促进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变革。要根据高等职业化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来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的变革和调整。在进行教育教学中要着重于技术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运用理论知识依据作为辅助工具来进行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定位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潮流,着重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思想品德的现代化技术型人员。高职院校更加应该进行相关的人文情怀、思想道德品质、思维创新能力、职业职场素质的加强和强化性的培训。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定位应该是着重于提高整个学生群的语文素质来进行相关的品德思想的提高,以此来达到整个学生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属于一个公共基础的课程,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

二、高职院校所有的教学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如何进行定位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主要主要是通过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相关市场人才的需求来进行相关的开设的,每一个专业都有着自己专业所带有的特色和特点,并且每一个专业都拥有自己本专业所特有的技术课程来进行专业的技术培养。大学语文不仅仅只是适合某一个专业应该是适合所有的专业,并且能够运用 大学语文这一课程来进行学生素质的培养。下面主要就介绍了怎么样去进行语文课堂的互动。在对《春》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可利用我们现代化的设备来进行图片展示。并且让学生积极的回忆起一些关于春的事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积极和充满活力,大家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彼此聊着关于在春中发生的事情。然后可以进行课文的朗读,举个例子,在读到课文中一些富含有浓厚气息的语句时,一定要充满着感情的进行朗读,就像“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语句如果朗读的好,很容易就会把学生带入到春日阳光中去,从而形成一幅春的画面。微风轻轻的吹过你的发夹,轻轻柔柔,像喃喃的自语,又像情人的呵护,像母亲摇篮曲曲的轻声哼唱。那么在最后读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是青少年正在蓬勃成长的黄金时间,这一句以后。可以借机反问我们的同学,你们播种了吗?如果想收获是不是应该开始现在进行播种?从而达到语文教育人的思想品德的目的。

在进行《背影》这篇文章教学时,首先要求的就是学生要对于文中每一个字进行细细的品读,你看朱自清先生写父亲买橘子,不是写父亲给我去买橘子,而是用父亲蹒跚着爬过铁道,父亲的脚步是蹒跚的,这时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以为老父亲蹒跚的背影,那这位老父亲蹒跚着脚步去干什么?后面又写到 为儿子买橘子。哦,原来父亲是在给儿子买橘子。一位老父亲送儿子远行,拖着蹒跚的步伐为儿子买橘子。我们还可以想象到父亲肯定是话语不多的人,他只是默默的用这种行动去诠释什么叫做父爱。最后可以让学生说一下你印象中你的父亲做过你觉得最爱你的事情。

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一项针对于现代化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主要动力,高等职业院校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社会基础技术型人才。大力的推进了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周庆元着,《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版

[2]孙俊三主编,《教育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林光余(1970-),男,四川岳池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48-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高职教育体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诸如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繁琐、陈旧,而且难度较大,实用性不强等等。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为此,本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构建高等职业课程体系提出一些看法。

一、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一)课程建设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大学本科教育来说,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受大学本科教育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与大学本科教育很相似。相对来说,大学本科教育比较侧重课堂教学。而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也跟大学本科相差无几。单一的课程结构模式导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技术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

(二)缺乏严密的课程开发和周密的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仅仅根据社会表面的一些热点需求来设置课程,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度调研,随意性很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缺乏严密性。课程开发的随意性也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缺乏周密性,随意调整课程。随意增减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随意改变教学内容等等现象在目前高职院校司空见惯。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不重视课程的考核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有关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有关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以及有关教学上的方法和实施手段的研究等等,都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并且形成了一套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但在有关考核这个环节做得不是很令人如意。比如,有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仅用(期中或期末)一次考试确定,对于学生的平时考核却忽略;还有些高职院校仅仅采取闭卷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忽略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忽略动手操作等能力的训练,毕业后走上社会适应不了市场的实际要求也就不足以为怪了。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早在前几年,国家教委就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发课程时,必须与相关企业积极合作,在改革有关课程体系以及相关教学内容时,必须结合社会上相关的技术领域和岗位设置来进行,以此来推进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建立起高职教育建设的运行机制(高职课程体系)。这充分说明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上各大企业的相关合作,是改革和构建高职院校这课程体系的一大前期条件。同时,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上各大企业的合作,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方面可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系统,例如,校企共建的国家重点课程体系由高职院校相关领导直接负责,以社会相关企业直接负责监督。而在全院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具体课程的设计、制定由各系各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课程小组分别进行操作实施,院级各领导仅仅进行宏观指导和总体评价;。由此可见,以这种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方式作为运行机制,可以最大限度保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朝着三高(高要求、高质量以及高水平)方向快速发展,从而大大推进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加强市场调研,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开展市场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对社会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达到以下这几方面的作用:

1.了解学校各专业与社会市场上相应职业设置之间的关系;

2.掌握社会上各相关职业的工作流程、主要工作任务以及该岗位对劳动力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具体要求;

3.可以及时有关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的因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出现的岗位和新的就业机会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把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跟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从而增大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此外,在进行相关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推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时,必须重视做好这两件事情:第一,在进行相关职业岗位分析调查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关注社会市场对职业的实际需求状况,并在此基础要重视能力培养和形成。第二,要以企业发展项目和任务为依据进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在进程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使用够用”这一原则操作。例如某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市场调查要新设置一个工学课程,首先要成立一个工作小组,这个工作小组有两部分组成(校企课程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然后这个工作小组根据这个新课程专业结构的特点,结合市场的调研,把这个新课程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求、要开设的科目等列举出来;最后再结合有关国家关于高职课程设置的一般要求、遵循一般地教学规律,通过整理、归纳、转化成相关的项目课程。

(三)加强工学结合,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已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要让在校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发展方向,要真正提高学生学生专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方案,来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性纲领。实践表明,只有这样一套科学合理设计的教学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程序),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效,从而达到专业目标所制定的要求。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根据社会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对专业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编制。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体现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监控等等。第二,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结合具体课程特点,合理安排整个学生学习期间的教学工作模块安排(具体包括教学单元模块、、定岗就业实习模块、综合实践训练模块、专业课程开发设置模块等)。第三,重视考试考核体系的建立。在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肖国栋检测,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判,主要还是通过课程考试考核开实现的,所以在相关考核制度的确定,一定要重视既能体现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考核学生的态度和素质的形成,真正做到知识与能力都能考查到;在考试方法上,应该不拘一格,注重多样化,例如实行笔试与口试;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等待;在学生成绩评定上,也应该坚持以多样化方式进行评定,更多地关注过程性评价。

综上所述,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可以构建的。只要我们本着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为导向进行构建,就一定可以成功,就会使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地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树萍.关于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5(8)

篇6

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2011803

一、具有鲜明特色的瑞士高等职业教育

(一)科学的教育体系是瑞士高职教育成功的基础

瑞士新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和实践家苏黎世人佩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基础是彻底改善人民大众的教育状况,他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时代需要的新人,而旧式教育传授的学科与人的成长、社会需求相脱节。瑞士在历史上形成的理性的教育思想通过其独特的教育制度得以体现并付诸实施。目前,瑞士已经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相互衔接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它主要由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四个部分组成,各个等级之间有着紧密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在瑞士,许多中学生及其家长并不热衷于名牌大学,追逐高学历。大约有2/3的男孩、1/3的女孩在结束初中学习之后开始接受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学生无须经过考试就可进入自己选择的、有接收能力的单位、给具备专业合格证书的师傅做学徒,同时还在规定时间内修读国家规定的文化课。还有一些学生初中毕业以个人的兴趣、能力、愿望和需要为主要依据则直接进入各类职业学校学习。也就是说:大部分瑞士学生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以学徒制和全日制职业高中教育两种方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前者在三年左右的学徒制结束后,通过考试可以获得“联邦职业技能证书(cfc)”从而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顺利就业,也可以再学习一年的补充课程,通过考试获得文凭后进入高等专业学院学习高职课程,还可以通过考试获得“专业文凭”或“技师文凭” 后进入高等专业学院以及通过考试获得“联邦文凭”后参加高等专业考试(师傅考试),获得师傅的资格;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期满后通过毕业考试可以获得“职业会考毕业文凭(mp)”,直接升入高等专业学院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模式和类型的基础上的与高级职(专)业资格考试密切结合的教育形式,主要为已经持有职业文凭并已在其行业内具有实际经验的人士提供学士、硕士学位教育和课程培训。

(二)先进的服务理念是瑞士高职教育兴盛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与结构取决于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瑞士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其95%的原材料和60%的消费品依赖进口;主要工业品的70%需外销,商品和服务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服务业相当发达,从业人口占72%。瑞士各高等专业学院一方面立足本州和全国经济发展,同时瞄准欧盟市场乃至国际人才市场侧重开展职业技术类、行政管理和商业职业类、酒店管理和旅游职业类、健康和护理职业类、社会工作职业类、新闻媒体、通讯和信息职业类以及工艺美术职业类职业教育与培训,正因为各高等专业学院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适应经济与生产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瑞士的国民经济一样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瑞士的高等专业学院把科研作为职业院校的基本社会职责,密切与产业界、经济界联系,深入企业找课题,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独特的办学模式是瑞士职业教育的制胜法宝

由企业的现场培训和学校的理论学习构成的双元制(学徒制)是瑞士传统的职业教育制度,也是该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于职业技术培训都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所以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都很强,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非常有益。为更好地适应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近年来,瑞士联邦和州政府充分发挥行业或职业协会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利用行业组织优势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或实习车间,从而使职业教育由企业和学校构成的“双元制”逐步演变为学校、企业和行业培训中心共同参与的“三元制”。众多的行业协会都向会员企业提供职业培训方面的支持,在

参与制定培训标准、组织本行业职业技能考试以及培训师傅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过硬的教学质量是瑞士高职院校的共同追求

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能享誉全球,关键在于办学质量。就其原因:一是坚持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瑞士的高等专业学院重在职业教育,瑞士的大学重在基础研究,两者之间没有质量的区别,只是方向的不同。二是政府通过立法,确保各院校的办学质量。联邦职业技能证书(cfc)考试、专业文凭考试、高等专业考试(师傅考试)、职业会考毕业考试文凭都有严格的标准,并得到政府、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三是高等专业学院具有严格质量监控机制,学监制度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相当完善。学期结束,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质量、方法都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学监非常注重过程管理,通过听课、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教师之间也相互听课,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四是广泛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瑞士的高等专业学院不仅重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和研究,而且组织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丰富学识。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治学严谨而闻名,其教学特色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是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力图使教学与实践既体现出传统酒店的技术服务特点,又能反映出现代酒店管理的精髓所在。

二、对促进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瑞士高职教育所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瑞士联邦和州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结合学习考察引发的思考,提三点建议。

(一)不断健全与完善我省职业教育体系

科学的职业教育结构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口单招”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2008年我省普通高中招生48.29万人,而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38.68万人。2009年江苏省高校对口单招计划1.8万人,当年中职生的升学率仅有3.2%。同时,我省高职教育主要集中的大专层次,尽管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专接本”的途径实现升学的目的,但录取人数有限,考试方式陈旧,对接的学校存在类型上的差异。瑞士1995年颁布的《联邦高等职业学院法》,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院与大学“同等水平,不同模式”,同属本科层次,有力地促进了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将我省一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性本科院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当前加快“高教强省”进程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二)努力创造职业教育公平发展的良好氛围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不同受到程度的 “冷遇”。而在瑞士普通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在民众的心目中和政府扶持力度上都处于同等地位,不存在教育类型的歧视。美国社会学家罗尔斯曾指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也就是说应该按平等的原则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这就需要我们的各级政府运用有效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行政手段加以干预,舆论宣传加以引导,激励措施加以鼓励,努力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条件。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协调作用

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是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校方,一定要加强市场调研、加快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课堂办到企业,将企业引入校园,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深入企业参加锻炼,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走进校园参与教学,通过结对子、带徒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而事实上,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也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应由相应的政策规范来调节、规范和推动,以及资金的保证。这就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能够以立法的形式来推动学校和企业、

业的有机合作。

参考文献:

[1]邢媛,张福兰,陈士俊.瑞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及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8,35(4):61-65.

篇7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专业种类情况、专业布点情况等方面可以综合反映一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状况及发展水平。宁夏作为我国西部一小省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具备专业种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的“小而全”的特征,但也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重复设置等问题,为了使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健康顺利发展,应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一、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

截至2009年6月,全区共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点13个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8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4所,其他办学点1个。在13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区属本科院校4所,区属高职院校8所,民办高职院校1所。从学科门类方面看,有工科院校1所,综合院校4所,财经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医学院校1所,艺术院校o所,农林院校0所,体育院校0所,政法院校1所。按院校所在行政管理区域划分,银川市9所,石嘴山市2所,固原市、吴忠市各1所。详见表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宁夏自治区职业教育规模明显提高。全区现有各类职业院校46所,在校生127万人。2008年,该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招生和东西部联合招生、培训共5万人,增幅达3157%,连续6年完成教育部下达的高职招生任务。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lw881.com但是,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却遭遇多重问题,急需改善。

2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点在各院校的分布情况

全区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的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是:宁夏师范学院(35个)、宁夏职业技术学院(32个)、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3个)、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个)、宁夏理工学院(12个)、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1个j、宁夏医学院(7个)、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74-)、宁夏工业职业学院(5个)、宁夏大学新华学院(5个)、北方民族大学(4个)。这13所院校共开设专业点205个。

3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

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2005-2007年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年,尽管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数量上发展比较快,但专业设置的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错位。

4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情况

宁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种类及设置情况:目前宁夏自治区所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了2008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全部19个大类中16类,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盖率较低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农业、水利、轻纺食品、环保气象与安全,总体来看,宁夏16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率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

二、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1.具备的主要优势

(1)专业科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核定的全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中,宁夏覆盖全部16个大类覆盖率为842%,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生化与药品等4个专业大类覆盖率都在50%以上,这些专业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较好地适应了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2)专业点分布比较集中,6所学校设有20个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

宁夏自治区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超过2o个。这6所学校共设有15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占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78.6%,其中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银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并均具有相对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总体办学实力较强,职业教育特色比较鲜明。

(3)区属院校院校较多、适应地方特色的院校较少

上述13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中,除了北方民族大学直属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宁夏大学由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建以外,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直属于宁夏自治区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宁夏是广大的农牧业地区,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需要。并且需求量特别大。但截至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培养以上几类实用型人才。同时西部职业院校没有体现出开发本地资源的特点,如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矿城市,但除了宁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外,其他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均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发展不平衡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上没能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近几年虽然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开发了一些新型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动漫等专业,但大多都是一些原来优势专业的派生专业,缺乏开辟新的专业领域。

(2)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稳定、紧密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学校没有与企业的产学研还没有形成长效、稳定与紧密的合作机制,学校寻求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十分困难,企业等用人部门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往往只是迫于情面而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还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3)专业重复设置,缺乏长远规划

一些学校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在专业申报时才根据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规划,而在专业审批后对专业建设考虑较少,不能主动研究专业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且.专业重复设置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学校之间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

(4)品牌特色专业较少品牌效应不明显

宁夏自治区的品牌特色专业数量较少,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缺乏特色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目前。虽然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3个,计划5年投入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建设25个区级特色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品牌效应并不明显还没有形成品牌的集团优势。

(5)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宁夏自治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1%,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占专任教师的64%,双师比例仅为35%,与国家规定的80%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的合理机制,导致专业建设水平低,特色不明显,创新项目少。

三、优化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1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帮助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学校制定长远规划,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外延和内涵的共同发展。要严格执行专业设置的评审程序,吸收行业专家进入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严格执行设置标准以申报学校招生情况和就业率为依据统筹专业审批。

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一套新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学校规范、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建立学校专业淘汰机制,对于长期招生数量少,教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这样的一些专业,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情况予以暂停招生或撤消。

2.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为宁夏经济建设服务

设置专业一定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符合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办学定位,要对相关的社会、产业、行业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根据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专业服务面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专业,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宁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重视现代服务业专业的设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3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基础课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要建设~批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系列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要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篇8

作者:孙志东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具备常规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在实践教学中的临场应变能力等,能力的获得往往也是需要通过长期教学和企业实践积累的。随着市场营销基础课程在商科专业课程的普及,对该课程教师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在资深教师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新教师成为市场营销课程教授的生力军。由于青年教师的阅历往往是学校学习后直接到学校教学,缺乏营销实践经验,在理解和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和市场营销实际问题时就难以准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学方式与学生特性不符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崇尚自我,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其学习兴趣也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对知识、概念开始缺乏兴趣和动力,而现有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是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必然形成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课程目标的定位应面向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岗位的需求(知识、能力、素质)转化为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序化课程内容过去,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易形成学科型课程体系,具有本科压缩性的课程体系的特点,造成不能支撑高职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中,其核心是学习者必须在实际的专业情境中,参与岗位整个职业活动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课程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的综合性和项目性教学,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统一起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配置理论知识知识理论的构建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共同组成课程教学改革顾问。其目的:一是针对不同专业市场营销基础课程的实践需要,重新整合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二是根据企业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补充和创新原有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三是打破传统学科理论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围绕工作技能的培养配置必要的知识理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为突出实践教学,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把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块,明确各模块的培养目标并组织教学。具体模块包括营销素质礼仪与素质实训、市场调研组织与实施能力实训、商品促销活动组织与实施能力实训,三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效果,教学时,要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改变课堂讲授占学时过多的状况。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实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图形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使用。如在教学市场调研时,可安排参观访问教学,让学生到企业营销部门了解市场调研工作的组织结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场景,思考毕业后在市场调研工作的工作定位。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汇报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地分析、多角度地思考,然后,再根据实际工作项目安排一次社会调研活动,由学生亲身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做在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讲解,恰当总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种有效措施并举,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如下方法与途径: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三是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四是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基本功的培训,造就一支对职业教育规律有深刻认识,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改革,课程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同时,教学改革和建设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和教学需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现实意义。

篇9

摘要经济发展催生了众多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滞后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为了给体育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职业人才,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究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从历史变迁、办学主体的地域分布、类型与层次、功能等方面探索其独特之处。准确定位、与其它类型体育教育及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协调发展,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中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的相互促进是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内涵

截止2010年,全国1239所高职院校、1008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中开设高职和本科体育专业的分别有59所、334所[1]。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重要补充,共同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任务。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在在职硕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育类型,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位列其中,121所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中有67所招收体育硕士[2]。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的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经济发展催生了许多体育营销、管理、服务等新兴的职业岗位,市场对体育行业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巨大。然而,许多本科体育专业,甚至部分体育学硕士存在就业难的情况,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本科体育专业就业率在70%左右,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3],相比之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对口就业率在80%左右[4]。

诸多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正步入新兴发展阶段。高职体育专业的定位以及对本科体育专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体育专业硕士如何定位与发展?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等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探讨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趋势,已成为体育教育领域研究的崭新点。它关系到不同层次与类型体育教育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并且,体育人才供给平衡将最终影响国家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一、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

根据顾明远《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水平和职业需求的不同,传授特定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术和技能,陶冶职业情操,增强职业意识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表述是: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从业后的有关继续教育。

有学者研究认为:体育职业教育是为劳动者及后备劳动者传授从事体育相关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技术和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文化水平的教育基础上,进行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5]。

国家在颁发的一系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即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针对性”人才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形态。

对上述归纳后认为,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指为体育行业或体育相关行业,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等职业岗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的特殊形态。显然,我国的高职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硕士明确提出了针对体育行业的相关职业岗位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前者包括5年制、3年制全日制高职以及针对运动员的成人制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主要是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有社会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等7个专业,后者的办学主体是部分有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单位,其中在职专业硕士学制3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2年,目前主要开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我国的本科体育专业是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人才培养一般定位于应用型、技能型综合人才,受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思想以及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导向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倾向,除体育教育专业外,其它专业的职业针对性不强。另外,我国尚有十余所未升格为本科的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体育专业,其人才培养与本科体育专业相似,主要按学科知识的分类组织教学。

二、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时空特点

1.历史变迁特点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

(1)初创期――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阶段(1983年-1999年)。根据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要试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取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的精神,为贯彻“优秀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的方针,1983年原国家体委与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试办职工运动技术学院的意见》,湖南、陕西、辽宁、上海等10个省市在“体工队”和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成人制运动技术学院,标志着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在原来统筹的人事分配制度下,几乎所有的专业运动员通过政府安置渠道进入各行各业,其中一部分进入体育相关行业。因此,此阶段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在役或退役运动员接受文化学习,获得学历文凭,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2)发展期――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阶段(2000年-至今)。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赋予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与自主择业的人事制度改革而蓬勃发展,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通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颁发与实施。在原成人技术学院基础上,整合原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运动大队、各项体育运动中心资源,全国先后成立了13所普通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成为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其生源包括专业运动员和社会考生(占大部分)。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由于2009年以前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太少,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太理论化而实践太少,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育部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含体育硕士),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与前几年推行的在职体育专业硕士同属于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范畴,可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

2.办学主体的地域分布特点

表1我国高校体育学、体育专业硕士,本科、高职体育专业招生单位省(市、自治区)分布情况

地区 华北 东北 华东

省、市、自治区 京 津 冀 内 晋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体育学硕士 7 2 1 2 4 6 6 5 6 11 5 3 3 5 8

体育专业硕士 3 1 2 1 3 4 4 1 3 6 4 1 1 1 6

本科体育专业 5 3 15 7 18 12 11 10 3 13 11 11 10 17 20

高职体育专业 6 0 5 4 2 2 0 3 2 6 3 1 1 1 0

小计 21 6 23 14 27 24 21 19 14 36 23 16 15 24 34

续表

地区 华南 西南 西北 总计

省、市、自治区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贵 云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体育学硕士 3 7 5 6 3 1 2 5 1 2 0 7 3 1 0 1 121

体育专业硕士 3 4 3 3 1 0 2 4 0 1 0 2 1 1 0 1 67

本科体育专业 16 15 18 16 16 2 9 19 17 13 1 14 2 2 3 5 334

高职体育专业 4 4 1 3 2 3 0 0 0 5 0 0 0 0 0 1 59

小计 26 30 27 28 22 6 13 28 18 21 1 23 6 4 3 8 581

注:数据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0年公布的数据整理,独立学院单列,高职体育专业不含高等专科学校中的体育专业。

我国体育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分别是10、9、19、14,高职体育专业招生单位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与华南地区,分别是17、14、17,呈现严重的不均衡分布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市场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较大,体现了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办学规律。由于体育专业硕士和体育学硕士是同一招生单位培养,体育专业硕士招生单位地域分布情况与体育学硕士基本相同。

(二)类型与层次特点

图1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类型与层次

1.类型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均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还兼负着培养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任务,注重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平台,以教师为主体,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手段来培养人才,就业的口径较宽,往往缺少环节将知识转化为职业岗位技能与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职业能力的日常养成,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习得进行考核与评价[6]。

受国家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指导,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导向作用下,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不同程度地确立了为体育行业培养职业岗位人才的定位。然而,由于专业硕士、和本科专业及学术型硕士专业大部分是同一办学主体,加之专业硕士的起步较晚,处于摸索发展期,体育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基本相同,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对体育专业硕士进行准确定位,并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7],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整体类型特征。这是近3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必须迎合上述类型的办学定位。

2.层次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必须迎合市场对不同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在国家教育政策宏观调控下,我国高职院校实现了量的增长,但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部分普通高校设有职业教育学院开办本科专业,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全国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试办本科专业,但尚未有开设本科体育专业,因此我国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出现了本科断层的现象(见图1),形成了体育专业硕士和高职体育专业教育两个端点,前者构成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给体育行业培养高级职业岗位人才,后者是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低层,给体育行业初级职业岗位培养人才。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分层培养目标进行规划与设置。

(三)功能特点

图1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示意图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是巩固业余训练,扩大后备人才的重要基础……”,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成为“既是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主渠道,又是各类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和输送基地”。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具有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为社会培养体育职业人才的双重功能,不仅要完成后备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学历文凭教育,而且要对优秀运动员的再就业进行相关培训,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顺利实现二次就业。新形势下,将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为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解决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块式教学,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对专业运动员实施职业教育比普通高校教育更适合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运动员,是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降低体育体制改革风险与减少改革成本的重要举措[8]。

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新工种,就业岗位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行政人员以外,体育经纪人、体育保险商、体育市场营销员、大型赛事管理人员、体育仲裁、体育媒体报道、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体育相关职业大量涌现,以体育谋生和从事与体育相关职业的人越来越多。体育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运用型体育人才。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承担对体育行业职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这种针对体育行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教育,有效弥补了按学科分类来培养专业人才的不足。

三、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准确定位,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组成部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它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第一、前者的目的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熟练的技术人员;后者的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为科研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第二、前者培养的周期短、职业针对性强;后者培养的周期较长、职业针对性不明显。第三、前者培养合格标准主要是获得“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实现就业;后者培养合格标准主要看获得毕业文凭、学位、具有多种自主发展的选择[9]。所以,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就是直接面向社会一定的技能、技术工作岗位培养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具备高技能,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与实用性,要求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准确定位,具体到每个承担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就是要转变观念,确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打破按学科知识来培养人才的束缚,要有创新精神,针对新兴职业就业岗位(群)反复展开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将学科知识重新优化组合,并以此为根据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教材,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硬件设施,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等等,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是硕士、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这是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伴随教育制度转型和体育行业新兴职业的出现而发展起来,高职体育专业招生单位为本科体育专业的1/6、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不到体育学硕士的1/2,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仅占高等体育教育的1/10左右,学科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社会对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巨大,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空间巨大,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本科专业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政府宏观教育政策指导下,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将来这类院校可能开设本科体育专业,而普通高校本科体育专业也将尝试着发展体育职业教育,这需要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探索与实践,与时俱进,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互补,实现与各类院校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比翼齐飞,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中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相互促进

作为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我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承担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为社会培养体育职业人才的双重任务。

针对运动员的职业教育,要立足行业,服务社会,积极探索科研、教学、训练实践一体化,即做到运动队学院化、人才培养多样化、教练员教师化、运动员学生化,着力培养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等高水平竞技人才,打造办学品牌,形成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体校、体育高职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即省体工队)和国家队四级竞技体育人才结构模式[10]。要依托高等体育职业院校的场馆等资源优势加强运动员的学历制教育,针对在役与退役运动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与认证,使其顺利实现二次就业。

竞技体育为体育教育提供政策、软硬件条件的支撑,体育教育为竞技体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竞技体育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培养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健身服务、康复保健、大众娱乐等市场所需求的各类人才,二者最终要实现人、财、物等资源高度共享。

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最终要形成以体为本,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行业“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明确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加强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改革、实训环节的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体育实用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形成具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的三重特色。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实验研究工作项目(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EB/OL].gaokao.省略/zsgs/.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EB/OL].yz.省略/.

[3]刘官元,王进.专业与职业分离情况下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9.16(3):47-47.

[4]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全国体育职业学院书记院长会议[R].2009.

[5]范洪悦.试论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08-809.

[6]曾良骥.高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3-6.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省略/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8]李锡云.我国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现状与发展思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91-94.

篇10

1 教学方式

实践课上,教师只用30min的时间讲解设计原则且示教,其余时间让学生互相练习,课程结束前再进行讲评和再次示教,并观看相应的电教片。课余时间要求学生访问互联网、图书馆或看电视,查看、观摩当红明星、时装模特的妆容,结合自己和同学的容貌、气质、身材特点,进行大胆设计和创新,并要求学生每天画淡妆上课。笔者认为: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下,由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渠道获取知识,更适于高等职业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2 教学步骤

在整个美容文饰术中,眉的文刺最为复杂,难以掌握。因此,笔者将美容文饰课程的重点放在眉文刺术上。眉文刺术分以下7个环节授课,循序渐进,总课时50学时,各环节的学时数分配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

2.1 面型分析与眉形设计:面部比例完全符合“三庭五眼”,是最标准,最美的脸型,眉形设计不能脱离这个比例。然而,眉是有性格的,眉形不同,给人的美感也不同,由此证明眉形设计的重要性。在眉形设计中,面型分析最为重要,另外也要配合年龄、职业、气质、性格、着装、喜好等综合因素,才能设计出恰当的眉形来。笔者将面型分为几种类型,并教同学们设计与面型相匹配的眉形的一些基本原则。

2.2 临摹:我教研室设计了各种眉形的标准图,要求同学们在纸上临摹各种类型的眉形,熟练后,在空心眉框内依据眉毛的排列方向进行临摹,课后每天均需完成30对眉形和眉毛走向的临摹。

2.3 正确使用纹绣机:使用时,握笔的姿式与握水笔一样,大拇指、中指、食指将纹眉机头捏住,小拇指作为纹刺力度的支撑点。纹眉针套和针的距离通常在2mm左右时较合适,针不下色可反复调整、旋转机套。

2.4 上机练习:使用卫生纸团,在其上进行横线、竖线的空针练习,掌握后,再行斜线、弧线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速度档,掌握好下笔的力度,一般一次下针能穿透2~3层纸为佳。

2.5 仿真绣眉:在人造革上设计好不同眉形,调配所需的纹眉色料,在设计好的眉框内,用纹眉机按照眉毛的自然走向,一根一根的填充。

2.6 教师示教:选1~2个眉形不佳的自愿者,在课堂上为其做仿真绣眉给同学们示教。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眉文刺术的整个程序,并重点强调所需的专门器具、消毒设备、无菌观念、术后护理、效果评价的重要性。

2.7 美容文饰术的文书书写:包括门诊文饰病历及美容文饰同意书的书写。

3 教学体会

3.1 美容医学是美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利用我院作为一所综合性院校的教学资源,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兼顾医学、美学和美容专业知识的交叉渗透,力争构建既能遵循美容医学客观发展规律,又能满足市场要求的学科。因为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实践性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后,笔者认为美容文饰技术可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容技能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加大了美容纹饰实践课的学时数,将其作为此专业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实践技能之一,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3.2 美容纹饰的实践教学没有可借鉴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无法上课。为了解决教学困难,我院派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年轻教师到从事美容文饰、化妆技术的机构进修学习,学成后将所学的知识从医学、美学方面进行理论升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时数,并结合此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美容纹饰术实验指导》,同时还录制了一部美容纹饰术实践操作的教学录像片。经过几年的摸索,此专业逐渐得到完善,形成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我们制定的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科学合理。但从眉形设计到为求美者仿真绣眉整个过程技术难度大,艺术性较高,完成一轮教学后,学生们只能熟悉仿真绣眉的程序,但要真正掌握,还需较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总结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