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技术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腔医学技术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口腔医学技术知识

篇1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报名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1、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即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的中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七年;

2、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即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的大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五年;

3、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即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的本科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三年;

篇2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各高校受师资力量、培养条件等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其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差别仍不够突出[3]。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强调其科研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临床素质培养,包括专业知识、临床分析能力、临床诊疗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

二、培养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不完善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尚需完善,缺乏系统全面的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课程考核多采用课程论文形式,并不能有效地对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其教育模式尚未摆脱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传统,侧重科学研究,论文选题也与临床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依靠导师培养和严格的过程管理,还需规范的评估机制及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证[4]。

三、提高培养质量对策

培养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加强质量监督与评估可以使研究生的培养步入规范化的轨道,重视过程管理,规范培养过程,保证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注入全程培养观念,即从研究生导师遴选到招生选拔,从制定培养方案到实施并进行考核评估及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从而使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1.不断壮大高水准的导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方面,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1)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2)注重导师遴选,应重点考察其知识结构,尤其对本学科发展趋势和临床前沿的了解;(3)加强对现有学术型导师的实践性培训和考察,促进师资转型;(4)增加专业学位导师的进一步深造和培训机会,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学习与交流,促进导师队伍建设。

2.控制生源质量。注重口腔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严格控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入学标准。除研究生招生所必备初试、复试的严格考核和把关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强调其临床操作基础,应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具有独立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

3.确立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临床、科研”协同培育以能力和思维培养为中心,需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同时,还要保障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制定全面的培养流程[4]。(1)研究课题应与临床紧密联系,主要研究疾病诊断、治疗与服务等临床实际问题;(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使研究生培养根据课题选题、研究条件等有序进行;(3)科室应成立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带教老师为指导小组,全面开展临床指导工作;(4)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提供相应的临床病例和实践操作机会,应用新技术,提高治疗水平。

4.监督与评估培养环节。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估是保证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5]。学位授予单位通过常态性的自我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管理职能,确保培养质量。(1)理论课程: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采取随堂听课,问卷调查,抽查考核等方式,对部分学位课程教学成效等进行督导,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举措;(2)培养环节:完善临床训练、中期考核相关机制,成立督导与考核小组,对研究生临床训练、中期考核等环节进行评估,口腔医学临床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严格轮转制度,建立培养档案,确保培养质量[6]。

篇3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 高素质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57-02

以往的高校教育模式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上,时常忽略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这种做法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容易造成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不能把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尤其对于口腔医学这样要求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来说,应当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水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作为与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关系最为密切的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受到重视。近年来,实验室在设备配置上逐渐呈现出高科技、高效率、高水平的趋势,同时也体现出更新速度快、技能要求高、涉及范围广的特点,这对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如何满足高水平实验室的要求,变得尤为迫切和突出。

1 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不断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刀阔斧的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这些措施不仅涉及教学、科研及人力等方面,还将实验室建设纳入重点改革的领域。如何创办高水平的、一流的实验室,是实现现代化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验技术人员正是奋斗在实验室第一线的主要群体。他们对于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各项操作流程、各种规章制度都掌握的炉火纯青,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了如指掌,对实验室的现状清晰明了,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使他们与实验室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们是实验室建设中最具有创造力、最具有生命力也最具有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的群体,更是高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结构最优、创新务实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验室建设乃至高校建设中最需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实验技术人员是教学与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

传统的高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往往忽略了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影响力。在这种模式下,实验教学变成了理论教育的辅助工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基础理论教育,而许多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热情也不如基础理论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实验课程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升华,更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的手段和桥梁,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仅锻炼了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还提高了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学习的热情,恰好弥补了基础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因此实验教学和基础理论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是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实验技术人员侧重于实验技术和实验室管理,为理论教学及科研提供实践支持。因此,他们的教学成果往往由于已经融入理论教学而无法独立体现,甚至于在学生已经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他们的教学价值才真正得以显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越来越体现出现代化和科技化,但是仅凭高科技的仪器设备还远不能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实验教师队伍。

1.3 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与具备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对传统的轻实践重理论的高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灵魂,不仅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而且还要积极改变学生与基础理论教师的观念,以更先进、更有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感染学生与老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实验技术人员也必须与时展与科技进步保持高度一致,这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更应该主动迎合这种变化,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素质,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2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2.1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少、教学任务重,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越来越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在各高校中仍存在很深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队伍建设与人员配备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少、教学任务重,在教师待遇方面与理论教学教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主要工作场所的实验室,在环境上和教室也有很大差别。目前,很多高校仍将实验技术人员作为教学辅助人员来看待,因此他们在人员晋升、专业进修于与外出学习交流受到一定的阻碍,而工作成绩也往往掩盖与理论教学教师的光环之下,打击了一些实验技术人员特别是一些刚工作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这些教师中不乏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千方百计想转入其他教学部门;另一方面,留下来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牺牲精神。这些现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阻碍了实验室的和谐发展,最终也将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科研系统的正常运作。

2.2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传统高校教学中,许多人误将实验技术人员与仪器设备管理员划上等号,认为实验技术人员不需要具备很高的学历,只要认真负责就可以做到,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在队伍结构上一直存在问题。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相对偏低,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对自己的专业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对一些高端前沿的实验设备、仪器不能甚至不会操作。随着新技术、新科技的出现,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已明显不能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

2.3 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待提高

实验教学是学生讲理论付诸实践的“第一课”。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实验技术人员的数量少、任务重。在有限的条件下,实验技术人员忙碌于实验教学的准备、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实验室相关制度的建设等工作,很难再有精力抽出时间去钻研创新实验、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科研工作,更不用说进修专业理论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培养。另外,实验技术人员还要承担科研及论文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技术人员很难把握实验教学的效果,也很难做到与学生的即时沟通、反馈实验意见。

3 对培养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一些建议

3.1 给予实验技术人员正确的认识和对待

高校应当正确认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高度重视起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在学校科研教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应有的关注,并将其与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同一高度。实验室是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场所,起着发掘学生创新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的主体,不仅承担着传授理论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能力的要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和实验室创新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绝不只是教学辅助人员,而是高校发展与建设的中坚力量。

3.2 重视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理论教师队伍的同时也应当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这取决于实验室建设在高校总体建设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应当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中,同时激励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提高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改善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例如: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维护和整修,创造师生满意的实验室环境;增加实验教师福利,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工资水平,根据工作成绩对实验教师进行奖励;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技能培养,定期组织技能培训。这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结构,使更多具有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来扩充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提高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要采取科学设岗、竞争上岗、规范操作的考核办法来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整个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朝着更科学、更创新、更有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也使实验室成为招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的地方。

3.3 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

目前,高校虽然都把引进高素质人才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人物,但是侧重点仍放在理论教学上。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支撑水平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因此高校在大力引进高素质理论教学人才的同时还应当把引进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人才纳入到整体方案中去,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综合能力,加大对实验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应该积极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培训,还应当包括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的培训。为了保证实验技术人员能够了解到学科领域内的尖端信息技术,学校还应多为他们提供研讨交流和外出的参观考察的机会,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对于刚进入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青年教师,根据个人情况,至少在实验技术岗位参加1~2年的基础工作,进行系统化的实验教学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实验设备操作与管理以及实验室安全的各项技能之后,再安排其进入更重要的实验教学岗位。除此之外,还应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实验科研活动,使实验技术人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结语

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关乎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发展建设。为了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创建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纳入到议事日程当中去,努力建设一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方向、具备业务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潘蕾.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0):137-139.

[2] 王素霞,成丽,吴维碧,等.抓住本科教学评估机遇,促进药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7,23(2):20-21.

[3] 庄宝祥,王金平,魏志新,等.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技术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24).

[4] 朱丽.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与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10-312.

[5] 王元松,刘成玉.青岛大学医学院实验技术人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53-156.

[6] 于海燕,肖楠,程蕾,等.推行关键技术岗,开辟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