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篇1

关键词知觉理论特性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1知觉理论概述

所谓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从知觉的这一定义不难看出知觉是人以感觉信息为基础,在感觉的同时进行整合、加工,从而得出更理性的认识。与感觉不同,知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多个生理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知觉也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分析识别各种信息的主要手段。人们运用知觉来感知世界,反过来作用谧约旱男形R虼耍枷胝谓逃ぷ髡咴诙越逃韵蠼幸际庇Ω迷擞弥趵砺鄣挠泄刂叮页鼋逃韵蟮奈侍庵冢佣扇≌攵孕缘姆椒ù锏浇逃嫉哪康摹T擞弥趵砺劢兴枷胝谓逃谄笠倒芾碇型衅浞⒒幼饔玫牡胤健?br>知觉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和引导。同样的,一个人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取决于对他人的知觉,这里的知觉不仅包括对人的外表、穿着、语言等外部特征的印象,还包括对其性格、内心动机、爱好、信仰等内心本质的推测和判断。知觉在决定企业中个人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将企业期望其成员做什么、怎样做等信息传递给成员。然而,在很多的时候,成员在感知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仍容易歪曲地理解这些信息。例如,一个企业可以花费几十万元为员工创建愉快的工作环境,但是,不论花费多么巨大,如果员工们相信自己的工作环境很糟糕,他们依然会做出相应的行为。也就是说,员工对于情境的知觉是他们行为的基础。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员工的思想工作,或改变其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都必须从知觉入手进行引导。在企业管理中,人的管理始终是最首要的,员工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尤其是在看待他人时,常受到各种偏见的影响,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造成知觉的歪曲,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理解。因此,如何运用知觉理论克服员工之间由于知觉偏差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对于调节企业人际关系、搞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知觉的偏差效应及其影响

在企业管理中,作用于员工行为的是员工的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这种知觉主要包括对人的知觉、对事件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三个方面。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员工往往会出现知觉的偏见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和谐。把握好这些偏见及其影响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很有作用。

2.1首因效应的影响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这在企业管理中主要体现在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是指通过对某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主要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外表、穿着、举止、谈吐等产生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具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印象往往是形成知觉偏见的重要因素。若第一印象良好,就会在好的方面影响到人们今后对他的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即使他后来表现不尽如人意,也容易取得人们的谅解;反之,若第一印象不好,要改变在人们脑中的印象就十分费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待员工时,要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而对今后的认识产生一些不合理的偏见。同时,新上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注意给员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不仅能够被员工很好的接受,而且也有利于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如果给员工的第一印象不好,虽然可能会在日后得到改善,但这无疑又多出了很多成本。

2.2晕轮效应的影响

晕轮效应也叫以点代面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某人的一个突出的品质或特征起到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特点,好像明亮的光环使周围黯然失色一样。晕轮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知觉对象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就做出总体判断,或因受到某种情感的支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很重要。例如,在人事管理过程中,选拔新的员工不能因其仪表出众或学历高等一两个方面的突出,而忽视了其他一些方面的不足。这样就可能达不到企业引进人才、促进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也是一样,不能因为员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不好而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会做不好,甚至否认他在其他地方的成绩。而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员工,引导其改正某方面的缺陷从而更全面地发展。

2.3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是在某个行为过程中,最后接触的事物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在观察了解一个人时,关于他的一系列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有重要影响,一般最先出现的信息和最后出现的信息都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如何把握好近因效应的影响,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员工进行教育和信息的传达很有意义。例如,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时难免情绪化,有时候语气可能比较重,言辞也容易过激。这时,如果在这之后再用比较温和、诚恳的态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同时,可以通过“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做得很好的”这样的话语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就可能使员工忘记前面的严词批评而记住最后的鼓励和信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给员工传达信息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所有的事情都说完的时候应当再把前面说的要点强调一下,以达到信息传达的最佳效果。

2.4刻板印象的影响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用刻板印象判断他人,常会出现认知错误。人们在看待他人时,往往不自觉地按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征归类,然后凭借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一些印象,对他人做出一定的判断。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定型很多:如老年人往往认为青年人年轻气盛、办事不牢,这种定势作用会把他所见到的青年人都划到这种印象里去;“头发长、见识短”的观念左右了人们的性别意识;认为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传统守旧,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日本人勤劳、有进取心、狡猾等。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够凭借自己所固有的定势印象对员工的行为和性格进行判断。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每个员工自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

3知觉特性的具体应用

3.1知觉整体性的应用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容易把距离上相近的物体、物理属性相似的物体等知觉在一起。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把握好这一点很重要。例如,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企业的办公环境都是以几个人一间的办公室为格局,思想政治工作者则更加分散。根据前面的理论,同在一个空间里办公的员工更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如果像前面那样安排企业办公环境肯定是达不到最优效果,充其量只是使每个办公室里的几个人的沟通更加方便。然而,各个办公室之间的交流以及员工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交流却受到了空间的局限。正如Intel公司一样,总裁格罗夫与其他普通员工都在同一个办公空间里工作。这样的安排首先给员工的就是一种亲切感。当地域的距离拉近了,那心理距离将不再遥远。上通下达的交流环境为公司的信息准确快速地交换创造了条件。

3.2知觉选择性的应用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没有选择我们很难从复杂环境中找出最关键的事物加以清晰反映,也就不能突出重点。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给企业的员工进行思想动员的时候,要利用员工知觉的选择性特点将最首要的信息传达给员工。要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首要信息是其他信息所不可比拟的、是最应该接受的信息。这样,员工才会在每天所接触的众多信息当中有选择地接受关键的信息,从而使企业宏观的、首要的目标能够实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分析员工知觉的选择方向,从而能够把握员工的兴趣、价值取向,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

3.3知觉理解性的应用

人们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总是会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对对象加以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知觉的这一特性也是造成前面所说的一些知觉的偏差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知觉对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同一客观事物,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的内容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知识经验,可以导致不同的知觉理解性。而对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其知觉的内容就越深刻、越精确,知觉的理解性就越好。所以,在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对于刚进企业、对企业了解还不是很多的员工可以采取典型教育法,给他找一个榜样、典型,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于那些知识面很广、社会经验很丰富的员工则更适合进行疏导教育法,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3.4知觉恒常性的应用

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因为某些员工突然的一些变化而对其产生错误的看法,应该通过其平时的表现和一贯作风来评价员工。在对员工进行思想引导时,应该教导员工不要因为外部环境的不断变换而经常改变其对他人和企业的看法,要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认知和行为的偏差。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在联系 指导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和运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能诠释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是指每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本质规定的拓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需要得以实现与满足。认为,人既是类本质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同时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类存在物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能力全面提升;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关系的丰富,追求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当人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追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与潜能开发。

(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具有充分的丰富性、可变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实践活动的贫乏化、固定化和片面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只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3],劳动分工不再“使人变成片面的人”“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4]。人的能力提升意味着人全面发展自身的一切能力,即人的体力与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潜力与现实力等,在实践活动中吸入发挥自身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不仅作为社会群体中某一成员的身份,而且作为个人与他人发生了相互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5]。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社会活动中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同时“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社会关系中,人摆脱了个体、分工、地域、民族的狭隘局限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联系,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伦理关系全面生成,由贫瘠变得丰满,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最终变得和谐发展。

(三)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人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它表现为个人主体性水平的全面提高,个人独特性的日益丰富。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它主要表现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水平的提高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表现为人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均衡协调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跃动的一条鲜活筋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而开展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来开阔人的眼界、活跃人的思维、增强人的交往、满足人的需求,从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要求,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与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要从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主体意识、丰富心灵世界、提升精神品位、塑造独立人格、完善道德境界、构建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层面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促进社会完善的手段,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这一过程总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及时解决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方向以及教育方式的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社会功能层面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且要从个体发展层面,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既发展大学生的体能又发展其智能,既发展他们的自然能力又发展其社会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协调发展。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其有效渠道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认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尊重他们的自有发展权利,促进他们的主体性更好发挥。依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切实的教育方法、合理的教育进程等,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完善自我的必然要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

个性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以大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为指标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终极追求。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诸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等复杂关系。有些大学生面对这些关系无所适从,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思想上引导、从行为上纠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24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1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9:375.

篇3

为了正确地体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性质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品德的内容,完成对初中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课特殊的性质决定的,它贯穿于这门学科的整个学习过程,决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质量。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教学中巧用事例,可以使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爱护公共卫生,增强环境意识”的教育上,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城市的广场或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清理垃圾。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环卫工人的艰辛,同时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周围人的表扬,从而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并能意识到维护环境卫生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的。

1 合理举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根据当前或典型的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事例来衬托理论知识,做到有理有据,让学生接受起来更直观、更容易。做到这些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教育意义。讲授思想品德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教育目的。因而在选择事例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事例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因素多加考虑。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雷锋的故事,雷锋精神传颂了几十年,他的故事不断地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启迪。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就是人们缺乏公德的具体体现。在节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当志愿者,维护公共卫生,无形中能达到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教育,让他们明白爱护公共卫生光荣、破坏公共卫生可耻,在点滴中积累、在点滴中受教育。

(2)所举事例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并要接近学生生活。初中阶段的孩子,大多在13~15岁之间,所举的事例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接近他们的生活,这样他们接受起来会更容易,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如《背起爸爸上学》这部电影在中国影响较为广泛,一个弱小的少年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学习一边照顾病重的父亲,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上,默默地照顾着父亲。这在周围人看来是很难做到的,但孩子还是用实际证明了他能做好。他的精神感动着人们,教育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被困难打倒。

(3)所举事例必须真实且具有典型性。真实的事例具有说服力,能反映本质,学生的印象也会很深刻。使用具有说服力的典型性的材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不论是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应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决不能胡编乱造、道听途说,并且不能违背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真实的事例很好选择,只要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就行,但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不太容易掌握。教师要精心选材,力求简洁。能说明问题的本质,又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材料就是典型的。这方面的正反事例有很多,教师要用心收集。

篇4

关键词: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现状 方法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不但要承担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而且还要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学生的思想仅靠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和其心理状况紧密相联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必须要搞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心理教育促进思想教育。也就是说中学政治教师也要搞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当然,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不是一回事,但政治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如何搞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以达到促进思想教育的目的呢?

一、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一)猎奇求新,追求时尚而缺乏持久力。当今的中学生,大多出生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缺乏传统思想的熏陶,缺乏艰苦生活的经历,他们对父辈们的生活一无所知,也缺乏兴趣,简单的艰苦奋斗的教育和忆苦思甜的讲解他们根本接受不了。他们的时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由摸索走向逐渐成熟的阶段,是人们的思想从压抑到解放而释放巨大能量的阶段。他们面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他们的世界是物质充裕的世界,与物质匮乏的年代相比有天壤之别。外部环境作为成长的外因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灵,并外化为相应的行为和实践,使他们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新一代的时代特征――猎奇求新,追随时尚而缺乏持久力。

(二)逆反与偏激。逆反和偏激的心理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来自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说明我国的家庭教育亟待进一步的改进,应该成为关注的热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时代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为时代的潮流,成为人们观念转变的动力。人们的民主意识、价值评价标准、思维方式、传统习惯都在深刻反思中得到了重新锤炼。思想上一旦被解除,人们对传统就会产生一种激进的逆反和偏激心理,甚至不惜矫枉过正。受这种大气候的影响,这一代的中学生无疑会有这样的心理特征。要对这种逆反和偏激心理加以引导使其趋利避害,单靠思想政治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它涉及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

(三)盲目大胆而不计后果。猎奇求新、追求实现自身价值成为时尚,必然引发人们对自我的大胆展示。开放的时代赋予开放的意识。一些中学生盲目探险、逃学(如去网吧通宵达旦地上网)、与异往过密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已司空见惯,更大胆的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许多人对此忧心忡忡而又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代沟在作怪,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代际关系使两代人形成隔阂,彼此不能理解与沟通,从而不能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还有,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众多的媒体如互联网、影视、报刊杂志等渲染烘托出一个开放的世界,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辈们相比,新生代们的视野更广、观念更新、更有胆魄。不可避免的是有些行为又显得出格。盲目大胆而不计后果的心理特征根源于此。

当今的中学生心理上具有以上这些时代特征,那么如何把握中学生心理上的时代特征,以便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呢?

二、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周记法。现在的学生与教师代际隔阂较大,彼此成为知心朋友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过于密切的关系也不利于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对而言,写写周记,进行书面交流,乃是沟通师生心理的有效办法。这种方法从形式上讲并不新颖,但也不算过时。周记要反映学生的心理,它的内容可以别具一格,教师应首先以学生的倾听者身份出现,然后以学生的疏导者的身份出现,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了解这些感受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疏导,会激发学生更真实地流露内心世界,对工作的开展起促进作用,有助于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思想教育工作就会水到渠成。

(二)建立心理辅导室。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在许多重点中学已经普及。在一个有较好氛围的地方,通过教师的个别辅导和疏通,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守株待兔等学生上门的方式,相对于学生的主动性而言,还是显得过于超前了点。选择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多是一些胆子较大或者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由于前往咨询的学生数量偏少,一些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仅仅是一种摆设,效果较差。对此,学校可以适当地进行宣传,来更新学生的观念。同时,它也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好好地向心理医生学习,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区分开来,找到最佳结合点将二者有机结合,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网上交流既符合学生的时代心理需要,也能体现人格的平等,并有较强的保密性,还可以避免产生面对面交流的尴尬。相当多的学生喜欢上网聊天,这不排除学生以此方式来解除自身的心理问题。因此,网上咨询的开通,可减少学生上网聊天的频率。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学 思想政治 创新方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42-02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没有经受过太大的波折与困难,而要面对的诱惑和思想冲击却很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让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必须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高校教学中的创新理念,也应该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核心教学方式。

1.教师要懂得如何以生为本的教学

首先,高校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是人,是高校的学生,只有能够教育学生、说服学生、能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观念的理论教学才是完整的、有效的。其次,高校中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念,要用平等对话的姿态和真心关爱学生的态度帮助学生指出思想观念中的不足之处,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培养出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教师也应该深入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让自己成为拥有着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人,然后“以身作则”的引导和教育学生。

2.高校学生是以生为本教学的关键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高校教学中也是如此。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观念上入手,让学生在主观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而学,为了提升自身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而学,从而培养出高校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 注意创造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

任何教学方法的创新都离不开教育环境的改进与创新,所以整合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要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受教育环境。

1.重点培养学校教育环境

现代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已定型,学校方面无法对社会和家庭方面的教育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是以整合与创新的重点都集中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上。高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教育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环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

2.加强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加强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是为了“以正压邪”,帮助学生抵消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形式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教师需时刻保持紧迫感,在教学时采用对学生最具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应贴近高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成长需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变成学生迫切希望得到的内容。

3.充分发挥学校品行优秀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拥有满腔热血、容易冲动的群体,很多时候大学生更易受到学生本身的影响。一方面,品行优秀的学生可以起到正面的示范教育作用。拥有向上之心的学生会主动模仿和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政治观念,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品行优秀的学生的示范作用也能刺激品行较差的学生,产生激励效应。比如,高校中推行的品行优秀生期末考核免试制度,便能刺激学生产生上进和学习的动力。

三 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而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能让高校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高校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理解更为深入、真实,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也更为有利。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学会了分析和思考,才能对从社会和家庭中传递出来的政治思想观念有正确的辨识能力,完成对思想政治观念“去伪存真”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知道自身思想政治观念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回归正途。

2.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学习和传播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传播过程,传播的内容有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等。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中,学生不仅是这一传播过程的接受者,更应将学生培养成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

四 整合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

高校教育中,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是为了帮助学校和教师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只有这样,学校和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现实情况改进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策略,以更容易被高校学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考核方法的整合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对考核内容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选取能为大学生解决思想政治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内容;教学方式要选择具有实践性、针对性、时代性,能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方式。还有对考核措施的创新:调整了书面考试与社会实践考试的比重,重视实践结果;提高评价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实名评价、匿名评价和随机调查等方式,增加评价考核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王贤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特点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孙少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1(12)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和谐教学理论 运用

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其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以为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它对优化整体课堂结构、营造良性课堂心理氛围、获取最佳课堂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结合教学实践,就“课改”形势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学模式的运用作探讨。

一、和谐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

和谐既是哲学的范畴,又是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更是教育的范畴。和谐作为教育学的范畴,其教育的作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使影响个人的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和谐、有序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和谐发展。

和谐教学法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二、和谐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地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功效。

1.确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根据和谐教学的自主学习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学教材。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学习,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教师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从“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出发去组织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的能力。和谐教学法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要和谐,生生关系要和谐。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就能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和谐的教学活动,是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活动,是师生都能愉悦的课堂,也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课堂能力。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堂设计,更要重视课堂上的随机应变的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其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3.努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文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思想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实现目标。

4.分层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因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训练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学情,围绕重、难点分层设计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要体现知识点的全面性和问题程度的层次性,对不同学生要有所区别,既要有统一的必做题,又要有分层的选做题。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应达到的目标,人人都有收获,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可以用不同的标志表示出来,使学生更清楚,便于灵活掌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也便于教师辅导。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形式多样,因为多样化的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和谐教学理论的运用是一门深奥的教学艺术。运用和谐教学理论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促进了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因素的全面和谐,充分激发了教学激情,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况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产生这些活动的原因并解决问题的一门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优秀品德、健康意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深化和细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二者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往往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其根源和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同样,心理问题也会引起思想、行为问题导致违法乱纪甚至影响人生态度。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障碍

1、孤独、自卑心理

现在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求学,面对生疏的校园、老师、集体,部分学生内心易产生难以消解的苦闷和忧愁。其次,由于大学院校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相对自由,强调自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与中学或高中有很大不同,很多学生出现不适应的表现:学习无信心、学习方法不当。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等等,主要表现为:自我否定,自我逃避,自我封闭。这些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问题。

2、嫉妒、报复心理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多数学生入学之前,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一片赞扬声和羡慕的目光下跨入大学校门。然而到了新环境,人才云集,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诸多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不悦、自惭、怨恨的心理。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伤害。

3、焦虑心理

学习是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学习内容的繁简,学习难度的大小,学习成绩的高低,都会引起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紧张、焦虑,时时感到竞争的压力。有的学生还会有身体上的不适感:头痛、失眠、精神疲倦、食欲不振、思维钝化。有的学生过于担心考试成绩,造成考试焦虑。

4、人际交往困惑

美国心理学家W・巴克说过:“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他人、获得友情和爱情,但受到社会文化、个性特点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缺少知心朋友或者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缺乏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社交恐惧等困惑、不适情况。从而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

老师和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及规律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采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在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方便心理咨询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地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的指导,排除心理困扰。在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时,也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带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成的团体,通过团体活动,做自我深入探索,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促进教育、诊疗和预防。

2、灵活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开展思想教育谈心工作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多是一味地对学生说,而很少认真地去倾听学生的诉说。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能认真倾听,积极关注,真正“听”出学生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感受,就可能知道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避免了主观臆断和推测。教育者可以充分运用开放性提问、有效运用鼓励、重复等参与性技术、适时进行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都是简单有效的面谈技巧,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很有帮助。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如果教育者能注意非语言传递的信息,通过表情和目光等非语言行为引导学生,传递给他们尊重、关心和理解,减少其焦虑、紧张和不安全的心理,工作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3、优化校园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校园人对校园产生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对那些不愿意咨询心理机构而有需求的学生,可以在校园网页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相关版块。一方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设立在线心理咨询。这一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又跨越了时空限制,有利于大学生们自如地表达心中的忧愁与困扰。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调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教育辅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兆方.赵川林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篇8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读议练”三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非常重视,但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则兴趣不足,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远离现实,既高调又空洞,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学习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若要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为例,来尝试阐述“读、议、练”三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读、议、练”三结合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不断推进的教学改革创新。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创新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读、议、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对于创新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尽人意、吸引力不强现状,具有积极的意义。

1.“读、议、练”三结合教学改革意在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读、议、练”三结合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开放式教学,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性,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主、书本为主、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进行电化教学、参观访问、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传统教学模式被大家称为“输入式”或“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任务是“静听”,学习较为被动。而“读、议、练” 三结合教学模式则是“互动”式的,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读”要动脑,追溯理论渊源,既知道“是什么”,又了解“为什么”;“议”要动嘴,在讨论中释疑解惑,既了解“为什么”,还懂得“怎么样”;“练”要动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既熟知“怎么样”,还掌握“怎么办”。如果将传统教学比作为“直流电”,形式较为单一的话,那么“读、议、练”三结合课程教学应理解为“交流电”,方向、频率不断变化。通过“读、议、练”三结合教学,课堂成为对话式、开放式场所,传道授业的教师与求知若渴的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在互动中提高,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也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2.“读、议、练”三结合教学改革重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一种对人的心灵进行塑造和影响的育人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信仰的传递应该是融合为一的。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本本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成书面答题实现考试合格并非难事。然而在大学生中,成为“理论巨人,行动矮子”“考试高分,动手低能”的人实属不少。而推进“读、议、练”三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增加“读、议、练”多个教学环节,就是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条件,为学校与社会对接拉近距离,为大学生多动脑、多动嘴、多动手提供机会,以此提高大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既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成为“考试高分、动手全能”的实用型人才,又能得到心灵的洗涤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读、议、练”三结合的有效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读、议、练”三结合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读”“议”“练”三个环节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进程设计是否科学,关系衔接是否紧密,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成败得失。

1.找源头,细“读”经典,让学生掌握深奥的理论。阅读经典原著是掌握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读、议、练”三个环节中,“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为“议”和“练”作准备。理论学习,需要广泛阅读。而所有理论,都有其理论体系。然书海浩瀚,寒窗苦短。因此在“读”的环节,老师除布置部分相关阅读材料外,重点是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作为理论源头的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进行细读、精读,使其对经典理论有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帮助学生获得事半功倍之功效。毕竟,经典理论出自名家,多为原理,又被历史反复印证,学习理解时无需太多怀疑与猜测,即学即用。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概论》课,可谓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大学生仅靠几十节课时间是根本无法完整学习和掌握这一恢弘理论体系的。因此,在学习《概论》课程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倡导对原著的学习,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原著,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推荐具有代表性的光辉篇章让学生进行精读,从而使学生直接领会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直接领会原著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概论》课整体内容的认识和把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可以说,不重视对原著的学习,就不可能真正学习好《概论》课程。

2.求结合,巧“议”热点,使学生能用理论知识辨别现实是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读、议、练”三结合教学改革中,“议”具有承前启后功能,它既有利于深化“读”的理论认识,使理论真正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又有利于强化“练”的理论应用,使知识的传授和信仰的传递真正融合为一。有专家认为: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其实践教学形式可划分为课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教学三种最基本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的过程,就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过程,实际上是属于课内实践教学,它强调的是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讨论式、辩论式、研讨式等“议”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较好教学活动方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思考,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热烈讨论或辩论,一方面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增强以理论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各种问题的深入讨论,以达到以意导人、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疑点理解,明辨现实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议”的环节,老师可巧妙地挑选一些社会焦点问题、理论难点问题和学生热点问题,供学生进行主题讨论,让学生在研究中提出问题、在互动中培育合作、在研究互动中体现创新。如在《概论》课教学中,除了安排辩论课外,还实施了“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生互动合作为特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第一步是分组和准备。在开学第一周要求班委把教学班分成15组并排好顺序,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及相应教学内容设计25个左右的社会热点及理论难点等问题供同学选择,提出讨论过程中的要求,告知资料检索途径。教师每天晚上7点到9点在网络教学平台或E-mail、QQ、MSN等网络工具上进行答疑、交流、讨论。第二步是演讲和讨论,从第二周开始每周一组进行以问题为基础的主题演讲,要求演讲小组在课外研讨并合作完成本组选题的资料收集、演讲主题PPT制作和演讲稿撰写等,并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PPT展示、演讲和答辩后,回答其他小组同学的各种提问。三是评价和总结,教师课前准备好“主题演讲学生互评表”及“教师评价表”,并组织下一周演讲讨论组的同学作评委,每人一张评价表,就演讲组的演讲内容、语言表达、特色印象以及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待演讲组讨论答辩结束后,请评委组代表上台点评并宣布分数,最后由教师对演讲小组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整理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情况、课堂表现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等。活动成绩以学生评分占40%,教师评分占60%所得分纳入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之中。

3.致应用,精“练”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客观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为如此。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只有联系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国情,只有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只有联系其它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只有联系学生现实思想状况,那么这样的教学才有生命力。在“读、议、练”三结合教学改革中,“练”是其中的实际应用环节,也是关键环节。理论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在检验中升华。通过“读”和“议”两个阶段,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但由于“读”和“议”更偏重于理论,因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还是由理论到理论,或由理论去解释现实问题。“练”则是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多地需要走出教室,甚至走向社会。因此,“练”既检验学生学得如何,理论知识是否真正进头脑,也考验学生能否真正学以致用。在“练”的环节,老师可根据授课专业确定选题重点,并尽量精选一些需应用重点理论去解答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等方面题目,供学生练习,以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自觉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兴趣和水平。“练”的方式很多,可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案例剖析、论文撰写等方式进行。如社会调查,让大学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利用一定时间深入社会开展相关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寻解决问题办法;参观考察,让大学生到新农村、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红色景点、场馆等地方参观学习,深入了解祖国建设成就、地方发展特色、重大事件背景、英雄模范事迹,从而激励大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的满腔热情。

三、“读、议、练”三结合的内外环境

任何一项制度改革都难以独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因此,要想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突破,获得成功,还需要进行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和优化完善。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课程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要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效,需要合理科学地安排班级人数和教学内容。在班级人数设置方面,人数的多少既要有利于教师较好地掌控课堂教学进程,又要有利于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根据目前各高校的教师资源等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读、议、练”相结合教学活动,较为合理的班级人数容量,一般应以不超过80人较为适宜。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为了通过“读、议、练”相结合的教学以达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的,就必须打破原来的教材体系,努力实现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如《概论》课程的教学就可以采用专题式的教学体系,把整个教材按重大的理论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或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成若干个专题(一般可分12个专题),这种专题式的教学方式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讨论,通过研究讨论、思考,不但教师自己对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和观念有进一步的感悟,而且还能向学生传达出教师的理念和信仰,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就明显增强。

2.着力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尝试“读、议、练”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需要一定教学设施、设备作保障。首先应加快现代传媒设备购置,在教室中添置必要的电脑、音箱、投影仪、播放器等现代传媒设备,增加闭路电视、宽带网络功能,以改善教学硬件条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在年度教学经费预算中,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经费、考察交通经费、资料复印经费等支出所需,适当提高教学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加强对外联系,根据教学实际,定期选择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社会实践基地和专题调研联系点,为教师、学生教学考察和社会实践所用。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设施,把现代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外教学载体。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网站建设,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来源广泛、专业多样性等特点和优势,让学生为课程网站建设出谋划策,并搜集资料,如典型案例和影像资料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动手实践中得到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网络与学生平等互动交流,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答,这样的交流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大意义。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reflect the scientific humanistic concern. The "social standard" value loc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to some extent, obscured its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s poor.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re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from the unified set of the inpidual value and the social value,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external valu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或者说对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当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幢。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中在实践中改造社会的。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

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被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 “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至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也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2、从价值内容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就有价值,无需依附于其它价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无从显示其价值,它必须借助于对其它价值的附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在价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价值时,才能得到证实。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更何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更尊重多样性的思想、多样性的价值和多样性的文化的社会,与之相适应,未来多样性社会必然要求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未来的教育追求的不应当是相似性和类同性,而应当是个性,应朝着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使每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在尊重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不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某种模式的统一规格的“才”,而是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 :38-39

[2] 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24-27.

[3] 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另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10:18-19.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事实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其心理素质特点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为“主动登门诊疗,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引导,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对此,应从心理的特有规律出发去观察、分析症状。对症下药。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火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态势,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变能力不强,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经济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适应不良等。①环境应变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家独住一间房和看电视、上厕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门的优越条件,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导致出现了适应困难,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这类问题,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时也会有所表现。②自我认识失调,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邻居、亲友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面对众多比自己强的同学,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上一有波动就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技能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发人际冲突的状态,而陷入孤独、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经济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贫困生中表现突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用钱和家庭无支付能力的矛盾冲突导致一些贫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据此,应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相应措施。(3)分面、线、点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面上教育,就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结合实际适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所有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认清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宣传普及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广播、校报、墙报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当产生心理问题时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能自觉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线上教育,就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等活动,在积累学生个性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波动变化轨迹。建立动态的。思想心理模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扎实。点上教育,就是个别的心理咨询活动。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听取前来咨询学生的讲述,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响应其讲述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披露相关经历增进与前来咨询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心活动溶为一体。

4、实施家校沟通,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从而使得一些政治上无所追求、思想上不求进取、道德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心理上有轻度障碍的大学生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得不到及时教育与治疗,给社会、学校、家庭都会留下一定的隐患。实施。家校沟通,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同学生接触,对学生中各种问题最了解。给他们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机结合.同时,应适量从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调一些人员充实这支教师队伍,对他们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逐步培养、建设一支既掌握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基本知识技能。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进而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6、摆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在医治大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时,有责任向学生指出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确立更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法规.当代大学生的危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杜文东.陈力.医学心理学(修订本)[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3]周晓虹.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