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 要:知识管理是基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需要,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分享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
当前,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个人、组织、社会机构乃至整个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20世纪末,知识管理理论开始兴起并得到广泛运用。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知识管理为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带来了新的维度。为了适应这种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当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来,以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高等教育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内涵
1.高等教育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的出现曾被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誉为“管理革命”。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知识管理在过去的十年中风靡一时,尽管高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并不统一,但大多数都还是比较类似的。按rumizen的定义,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组织通过这个过程建立、收集、共享和利用所需的知识[17]。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基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分享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学习制度建设、权益分配和心理激励,鼓励教职员工创造、分享和应用新知识,一展所长,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整合高校系统内外部的各种形态的知识,以及创造、利用和传播新知识,不断增加高校的知识资源,使高等教育知识融会贯通,营造一种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与创新的高等院校文
化与价值观念,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化。
所以,知识管理是围绕教师和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进程而进行的系统管理,本质上是对教师和员工智力的深度开发,有助于高校深入、细致地开发人力资源,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2.高等教育实施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
高校是知识型组织,知识的收集、提升、分享和应用是高校完成育人使命的基础。只有把信息转化为与学校的特点和需要相吻合的知识和能力,将外来知识校本化、学校知识问题化和对象化,才能使高校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高校的自我发展。高等教育创新的目标是为了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通过形成创新知识、培养高等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付诸实践,开发出创新性的成果。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创新目标的实现必然依赖于知识的储备和创新。
根据知识存在的形式可知,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知识资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文字、图像、符号表达的结构化知识,例如报告。学校内要求教师做什么或怎么做的一些程序、条文、制度等,就是一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知识体系中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那一部分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高等教育中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通过个体与他人的知识共享,进而形成高校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的积累又转化为高校发展的推动力,最终成为高校成员进一步进行知识创新的基础,使高等教育获得一种长期发展的优势。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实际上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实现知识创新的关键则是使知识有效流动和共享。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其核心目标就是创新知识,即运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员工的智力,提高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并通过多种形式为实现知识共享提供途径,从而推动知识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和增加,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不断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以取得最大的办学效益。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1.管理理念滞后,与知识管理不适应
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多数管理者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主动研究新情况。陈旧的管理理念保护了落后的管理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管理不是一般的行政工作,也不是一般的服务性工作[3]。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必须要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从重视知识这种无形资源着眼,决策以创新知识为核心,重视知识创新氛围,为知识创新创造条件,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化管理。应用知识管理理念对高等教育中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2.管理组织不科学,组织文化不利于创新
当前实行的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一般是以垂直控制的金字塔型为主,它容易造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管理幅度过小,从而造成组织结构层次重叠,工作效率降低[4]。同时还容易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的隔膜,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教育管理创新精神的凸显,既不利于知识创新,也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组织传统的组织文化体系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阻碍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地方,高等教育组织内部缺乏进行知识顺畅交流和共享的机制,对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形成阻碍。
3.管理模式僵化,组织成员协同度不高
现在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职能上强调预测、计划、组织、指挥、激励、评价,关注的是知识的利用,忽视知识的创造。高等教育组织是个复杂的组织系统,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创新是以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特征的。创新就是以新方式引起系统内各要素功能的变化,创新的知识与思想最先总是来自于组织内部的成员。僵化的管理模式不仅会影响大学教职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自由度,而且还会导致组织成员协同度不高,对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用知识管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1.管理理念创新和组织创新是前提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前提是创新管理理念和组织创新。应树立教育、产业和市场相结合的教育发展现念,在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结合点上认识和考虑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促进高等教育组织的知识创新。高等院校管理组织创新主要是进行管理机构改革,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5]。管理组织创新是实现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的组织保障。组织创新并不仅仅属于管理人员,应将组织内所有的人都纳入组织创新活动中来。这一方面是创新系统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降低创新阻力的需要。
2.创建整体团队学习氛围是核心
应注重创建高等院校整体团队学习氛围,构建高等院校学习型组织,努力促进高校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应重视整体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模式,为教师提供对话机会。不仅各个教研室、各个系内部加大交流力度,而且不同系、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也要联合起来,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这样才有利于出成果。高等院校的办学环境应当为学校成员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成员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发展。管理工作者要为高等院校成员建立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使高等院校成员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
3.建立知识交流与共享平台是关键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等院校信息的采集、存储及传播速度,建立高等院校的网络、知识库等,使获取、转化、共享知识更易于操作。如采用网上讨论系统,让教职员工写下他们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存储到数据库中,以利于交流和共享;建立“知识地图”网络系统,让教职员工可以迅速地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为财务工作、政府采购及人力资源提供内网端口等。通过搭建这些技术平台,使教职员工拥有自由的交流空间,可以运用各种交流工具与各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自由地交流思想、观点、工作经验等,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高等院校知识总量的共享和增长。
4.推动知识利用是最终目标
使用知识解决问题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推动知识应用首先要推出范围和目标比较明确的行动项目,同时还要指导教师进行行动项目下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要注重加强与企业、研究机关及兄弟院校的协作,力求富有创意,更多地为学生创造“走出校门”的机会,深入社会,在社会的大发展中经受锻炼,增长能力,从而推动知识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取得最大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dionysia a.alexandropoulou,vasilis a.angelis and maria mavri.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higher education.the open knowlege society.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manifesto,1(19),416~421.
[2]rosenberg,m.j.e-learning: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new york:mcgraw hill,2001.
[3]蓝亦奇.对教育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2010(5).
篇2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缺少法律规范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成人高校学籍过程管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对成人高校的角色定位、学籍管理制度效力、责任等问题却很少有人论及。目前,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模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法律性质不明确。由于缺少有效的立法协调机制,学籍管理制度制定过程缺乏法律支撑与指导,导致制定制度不严格、不民主,执行制度缺乏效力。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发展不均衡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一直借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的规定。虽然从管理模块上看,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点较多,但普通高校是培养全日制学生,而成人教育的教学不仅局限在校内进行,还在函授站进行,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样,教学方式、学籍管理、学生管理都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异。此外,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基本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制定的,在入学报到期限、成绩考核、转专业与转学、学制、休学、退学等要求方面,各省之间有很大区别。例如,广东省教育厅会对成人学生部分科目进行统考、抽考,而在许多省,统考和抽考一般由高校统一安排。这些制度的差异,折射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规范。
(三)政府权限集中,执行制度手续繁琐
转专业、转学是学籍异动的两个主要方面。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多数省(市)对于转专业和转学的要求都逐渐降低,办理手续简化,学籍异动的管理更加人性化,除体育、艺术类等专业外,理工学科范畴、文史学科范畴内部都可以互转。从政策执行的角度上看,因为成人高校学籍管理部门熟知本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动态,许多省份成人高校都有转专业的审批权,再报送省教育厅备案即可。个别省份对于转专业的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各高校的管理权限小,学生入校后发现报考专业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因转专业手续繁琐,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退学。虽然学籍管理制度对转学进行了规定,但是如果细化转学手续,转学手续难度高。即使转学不转专业,各高校的专业目标、专业定位不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有很大区别,甚至课程成绩、学分相互得不到认可,给转学者造成困难。
(四)刚性学制束缚学习积极性
经本文调研,成人学生中许多是在职工作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有18%是为了取得文凭,有68%是为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学生不仅看重学习时间的长短,还很看重教学水平的高低。目前,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的成人教育学制为3年或者2年半,高中起点本科教育学制为4年或5年。在刚性学制的时间限制下,一些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学业,降低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成人高校学制仍旧以刚性学制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照搬普通高校课程大纲,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公共课较多,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脱节。
(五)制度执行程序不够严格,缺少法律规范
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程序规定不规范,必然导致执行程序不严格,从而引发高校学籍自主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制度执行问题。例如,个别成人学生因未被授予学位而状告母校,主要是由于高校形成处分决议后,没有将处分决定告知学生,也未告知其应有的相关权利和申诉渠道,制度执行不规范。有些学生或者家长法律意识淡漠,常为解决某一问题拥堵学校大门,甚至采用更激进的措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正当程序,无论是学校的“执法均等”还是学生合理合法的请求、选择、知情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缺乏法律依据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成人高等教育各方权益,还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从长远分析,则可能对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策略
(一)学籍管理制度纳入法治化轨道
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成人高校应以国家制度规定为依托,依法治校,从法律视角分析现阶段成人学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逐步规范、细化各种制度,构建适合成人学籍管理的管理制度,做到学校要有管理自,学生要有受教育权。尤其是对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毕业、结业等要求坚持以生为本,既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申诉权,又要从学校自主管理角度出发管理和约束学生。因此,完善健全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二)健全学籍管理制度,简化执行程序
目前,各省制定的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差异性大,有的省份由教育厅制定并出台了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也有的省份没有出台具体的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为保障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省应逐步健全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使各成人高等院校及其函授站“有法可依”。同时,省级主管部门在细化、落实教育部规定,制定本省学籍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到省内成人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还要从成人函授站分布、制度执行性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省级学籍管理制度的贯通性。这不仅能促进各省成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能保证各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良好衔接。
(三)细化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学籍管理体系
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应重点加强以下制度建设。
1.成绩考核要求
成人学生基本上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统一上课,但各高校对于考试和考查课程的比例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应该以条款的形式对课程分类、考试和考查课程比例做必要说明,对考核形式、成绩评定依据、标准要有明确的规范和阐述。同时,还要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执行性。
2.转专业制度
在转专业要求方面,根据教育部“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规定,省级主管部门在批准学生是否可以转专业方面,应该给予学校自主管理权限。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考虑,学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生培养效果、学习需求进行转专业,这也是保证正常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管理角度考虑,公平、有效转专业是维护学生权益的重要体现。同时,高校在制定转专业细则方面,既要紧密依据教育部的规章制度行文,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专业定位制定条款,细化学生申请转专业的范围、申请条件和流程,明确转专业在学科门类、学历层次、学籍状态界限以及课程补休与免修要求。
(四)强化教学改革,落实、实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学生有一定选择性的学习,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学习年限也有一定伸缩性。弹性学制的落实应用,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规章作保障。目前,许多成人高校在试行弹性学制,但教学安排、考试安排、学籍管理制度都没有紧密契合弹性学制的安排,造成了学制只延长不缩短。因此,真正落实应用弹性学制,把“弹”字作为学籍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五)严格执行学籍制度,正确行使高校权限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表现;出路
一、高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价值特质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高级形态,是教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殊样式。高等教育集中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对教育模式的转型和改革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所谓的“以人为本”,在理论上是指以人的自由、人的发展、人的利益和人的幸福作为一切生活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则是指充分认识并尊重人在一切活动中的基础作用,“在把人看做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价值和有潜能的个体的前提下,强调关心人、理解人和信任人,由此来有效地激发人所具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挖掘人本身所蕴涵的无限潜能,最终达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的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带来的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始终追求人的全面价值的发挥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始终谋求人为了能够达到自我的全面发展而需要的各种社会条件和机遇,在实现充分的人性化的基础上,表现出民主化和自由化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价值特质。
二、高等教育管理现状的再分析
一方面,既然以人为本是充分认识并尊重人的发展、自由、利益以及幸福等诸多方面的实现为己任,那么这些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等法制性的强力规范和保护,必将受到损害。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法制化建设薄弱的现状,这对维护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对象等的根本利益都将带来严峻的考验。
不可否认,目前商校存在教育管理者在处理高校教育i作和事务时存在权力上的独断性,教育者也就是教师因为考评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及时评优惩恶,而作为教育对象的高校学生也在自我事务的管理上被高校的职能部门收编,丧失了独立管理自身事务的机会和权力。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虽然已成为共识性的管理思路,但是往往存在无法彻底落实的情况,尤其是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意识不仅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还存在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过分干预甚至是暗箱操作的嫌疑。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参与和管理自身事务的主要组织形式,本身是成为高校党政部门对学生管理的一部分,所以“学生会工作行政管理的色彩较重,学生会组织的自治性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这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基本的自主性,使得学生会组织变相地成为高校党政部门的隶属机构,进而导致学生会充当起学校领导来管理学生的一种便捷工具,与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初衷严重背离。同时,出于各种原因所致,在学生会干部选拔和任命方式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校、学院党委、团委操纵的现象,导致了学生会干部并不是直接通过选举的形式产生出来,造成了学生会运作过程中标榜的民主成为虚设。
三、高等教育管理问题解决出路的思考
首先,要加快高校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完善管理机制中的考评和奖惩制度,以及从源头上明晰管理理念,推动教育管理的民主化与自由化的融合。从其外部要求来看,“建立合理的权益诉求渠道和民主监督机制,不仅能使教育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得以展现,真正实现高校校园民主,而且能够切实保障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从其内部要求来看,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只有对组织成员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及时激励能力突出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干部,及时淘汰以公谋私、、考试成绩不及格的不合格干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造力,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篇4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物流管理授课过程中的应用
互动教学法不是传统意义上流于形式的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真正的互动式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老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辅助、引导、鼓励的作用,并且在课堂上控制教学节奏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等等,通过互动式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锻炼专业知识以外的协调、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进来,这样枯燥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变得活跃。互动式教学法基本可以应用在任何物流管理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现主要列举三种模式。第一,主题探究法。在授课前就确定好本节课程的教学中心和主题,由老师提出问题,供在场的所有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个过程按照问题提出——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老师归纳总结的套路进行。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的发言时间一定不能高于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第二,问题归纳分析法。其教学模式主要为问题提出——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此种方式适合在讲解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时候来使用。这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因为教学目的性较强,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较少,知识面的涉猎也较窄,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之后形成思维定势。第三,案例分析法。其流程主要为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并提出问题——实际案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方案剖析。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能够将理论知识生动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也是高职教学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式,其本意是模拟现实环境的情景来展示教学过程中所要展示的内容,争取让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情景模拟教学又可以衍生出一种模拟仿真的培训方法,如果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布置逼真的环境、任务以及情节。甚至可以在模拟的过程中制造管理冲突、突发事件等等。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选择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并在扮演角色之后提出自己对于物流管理相关问题的看法以及观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对于时间以及资源的消耗比较大,但是教学环境逼真,基本与实际环境一致,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仓储物流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就十分适合使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首先,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的角色进行筛选和编排,比如,物流司机、库管、信息录入员、卫生清洁人员、仓库经理助理等等,学生按照对应的角色,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现场情景的模拟并展示,最好提前设计好台词以及对白,列好出入库的清单等。让学生在完全接近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三、任务驱动型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老师指定既定的目标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切活动围绕目标而展开,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在盲目,学生因为有目标的存在而为了目标而努力和探索,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又获得强烈的认同感以及成就感,这样的管理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学习的开拓精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步骤为:任务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结果评估——课后思考与拓展,四个步骤为和新的,老师通过科学合理的任务布置来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特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难度不能太高,使学生遥不可及而失去兴趣,又不能太低,使学生简简单单就完成任务,这样又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只有难度适中,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以及创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几组,每组成员最好少于5人,然后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但是不同组之间的教学任务也要进行一定的区分。比如,5人小组可以给予5个小任务,或者是2两个大任务,这些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务必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并且讨论的过程也要制定适当的规则,防止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讨论,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质量,但是规则的制定也不能够太死板,使得学生的讨论内容毫无新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制定,避免教学进程过于死板。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要素;提升策略
一、何谓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执行力一词的定义是: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具体到教育教学的管理领域,执行力就是指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贯彻落实教育管理规范和管理目标等工作方针决策的实践能力。换言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就是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工作能力。
从我国高校的管理现状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管理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如:管理中有章不循、抓而不紧的现象比较普遍;管的多,引导和指导的少;一事一议、临时突击应付的多,总体规划的少……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与管理者的理念和认识有关,也与具体的操作方法手段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严谨,未经认真论证就仓促出台,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遇到实际问题就朝令夕改,丧失了学校管理层的公信力;二是执行过程繁琐、流程混乱,制度之间不统一,领导职责界定不清,互相扯皮,导致教师无所适从;三是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检查工作前紧后松,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结果得不到落实,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在根本上无法高效率地实施。
现代管理学中指出,一个成功的组织,在30%的程度上依靠正确的战略,另外的70%则是要靠正确的执行,由此可见,执行力是核心竞争力,科学、高效、稳定的执行力,对于创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丰富高校教育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已经成为当今高等院校发展和建设中贯穿始终的重要课题。
二、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一)管理制度的科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的执行力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之上、有效进行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师生的个人行为,形成管理层面上整体积极向上的合力,从而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项目多,涉及领域广,承担责任大,为了保证高校管理系统能高效、有序、稳定、规范地运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规范、系统、可行、可持续、创造性等基本原则,包括完善的执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灵活的监测制度和反馈制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管理环节控制体系等。
(二)管理模式的行之有效。以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为基
础,高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此确保管理功能的顺利执行。从管理学视角来说,高度集权的刚性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制度化,可以使管理者实现扁平化沟通,但相对而言易造成管理人员之间的责权分配不分明;而柔性管理模式更注重人性化、民主化,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地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但可能会削弱管理的约束力。落实到教育教学的管理实践工作中,笔者认为,我们应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这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执行力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管理目标。
(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协调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个流程中,管理者始终扮演着“在最前沿冲锋陷阵的中流砥柱,在机制调节中沟通协调的互通桥梁”这样看似矛盾却又完美契合的角色。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管理人员必须既具有能协调各教学职能部门、院系间、师生间的纷繁复杂关系的能力,又具有能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创新能力,从而使执行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四)优秀的管理文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由管理者团队共同开展和承担的,要建立良好的执行力,要求管理团队必须具有共同的愿景才得以实施,包括:共同的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管理理念、工作方式以及相互承担的团队协作精神。由高素质的管理者抱持一致愿景结成的群体所创造的团队精神和管理文化,可以促使管理者们共同做好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协调工作,严格执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管理效率,营造有利于执行力最优化发挥的工作氛围,形成良好的管理文化以及执行力文化。
三、提升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的途径措施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教育教学的管理执行说到底就是贯彻落实上级管理部门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以期最终达到管理目标的过程。它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就教育教学管理目标手段所做出的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互动过程。只有得到学校内部的普遍认同,管理双方在认识上达成共识,管理才有意义可言。因此,在认知层面上,管理者要更新以往的陈旧观念,树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践层面上,对于管理制度的设计、落实中,管理者要以人(教育主客体)为中心,反映人的需要,保证人的权利。从根本上更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为师生营造自由奔放的学术氛围,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终极的管理目标,从而促进管理双方的理解和合作,有效地提升管理执行力。
(二)建立科学管理制度。(1)注重宏观策划,强化目标管理。计划是执行的前提,没有计划,或者说没有一个好的计划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订计划,并确保计划目标清晰,可量化、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分清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实施,不能因琐碎小事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决策应从系统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上加强设计理念,强化目标管理工作。(2)规范制度、流程,强化节点控制。首先要充实和完善所有规范性、程序性和操作性的制度,在原则性上对各项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任务目标、管理体制等进行规定,并在阶段时间内对源文件进行汇编、调整和补充。其次,将可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环节和因素纳入到强化管理的范围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每学期的各个阶段(如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阶段性工作通知,提醒各教学部门按照计划组织工作,做好重点工作的节点管理;(二)各教学部门应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归纳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及时解决教育教学管理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部署随后的工作任务;(三)对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及时进行探讨、指导与技术支持,以点带面,推动整体的建设。(3)开展业务考核,注重数据分析。管理部门应秉承着“三有利”的原则,对管理人员开展质量分析和评价等业务考核工作,将管理目标、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实现全面、全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定期收集高校各级别、各部门的科研教学成果,采集各类教学管理数据状态,全面分析,挖掘问题,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二)定期对学校的目标任务和状态指标进行总结交流,通过比较探索缺憾,发现问题修正策略,目的亦是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开展年终评价总结工作,评价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奖励优秀的部门及工作者;(三)对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按岗位进行考核评价,采取量化和定性评价法,结合日常工作面貌、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突出业绩等表彰优秀工作者。(4)规范执行过程,加强执行管理。通过以上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我们可以基本制定科学稳定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执行需要管理人员有计划的组织和安排,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执行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一)在执行动员这一重要步骤做好宣传工作,对师生进行认真详细的政策解释,使其对制度了解并接受认可,使政策从根本上获得支持;(二)在执行方法和手段上要恰当,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能采用不合法的强制手段,要以思想教育为主、文化宣传为辅,与师生达成共识;(三)在执行监督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构建信息反馈平台,对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纠正,对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这些工作对于管理制度的完善是有利的,对提高执行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优秀管理团队。教育教学管理者是执行力得以实施和体现的主体,因此对管理者和管理团队的素质要求也相应严格。首先,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知识和方法手段;此外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团队意识,这是执行力得以实现的基础;第三要有较强的决策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衡量管理团队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可以增强管理者对制度精神和内涵理解的深入性,直接提升高校管理的执行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的提升,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并组织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同时要配合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管理政策的执行落实得到上下一致的认可和接受。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入手,采取恰当合理的办法,使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得以彻底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拓,屈波.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2] 鲁武霞.基于生态视域重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执行力[J].成人教育,2011(10).
篇6
1、管理观念不能够紧跟高校发展的需要,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高校管理部门较为繁杂,而权力又相对集中,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不能够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再有,相关工作人员所学专业与行政管理岗位不能够有效衔接起来,没有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对教学者和学生当作是管理对象的事情时有发生,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工作方法长期没有创新,在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过程中不能够全身心投入,而这些都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原因所在。
2、行政权力过大,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当前形势下,各大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大多都依据政府管理模式,换一种方式来说,学校的行政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两者之间构成金字塔结构。严格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指示,权力方面过于集中,虽然说金字塔管理体系确保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但是从深层次上说,其显现出来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而资源大多掌握在行政部门中,下级职员要想获得好的发展必须要让上级领导看到自身成绩,使得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导致在工作中自身很少考虑到如何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来提升管理效率,为了讨好领导做出一些有损高校利益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根本上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二、当前形势下解决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分析
1、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确保行政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在传统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下,人是作为一种部门的资产而并非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存在的,其采取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是“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忽视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性,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根本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首要任务提升其政治素养,摆正他们心态。再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与方法,更好的处理行政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最终促进学校发展。
篇7
关键词:ISO9000:2000;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
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管理追求的永恒主题。引进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果,科学地借鉴并应用于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ISO9000:2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它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经验总结,适用于所有工业和经济部门,包括教育管理。能否借鉴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值得研究。
一、导入ISO9000:2000对强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它涉及到人员因素如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学生等;物质因素如体育教材、体育器材设备等;信息因素如国家体育教育法规政策、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大纲等;体育教学活动因素如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体育教务管理、体育教学评估等。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另外,体育教学活动质量具有隐含性,不像企业产品一样易于测量和评价。
ISO9000:2000强调持续的质量改进。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生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改革体育教育思想,改革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体育教育管理方式。引入ISO9000:2000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把这一管理思想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就是通过内部审核和最高体育管理者定期进行的管理评审,针对发现的不合格项和不良趋势,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使体育教学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事实,采用统计技术、文字记录的方法,选用必要的信息数据,对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客观状况进行记录、描述,为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提供了客观证据,便于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并以此对预定的体育教学质量标准,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要及时采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和数据,建立健全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体育教学管理程序化、网络化,保持管理信息畅通,使领导以事实或正确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合理的逻辑分析,做出正确的决断,从而为强化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框架设计
从ISO9000:2000的形成基础和过程、标准的全部内容和发展趋势来看,贯穿全部ISO9000:2000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四大方面: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企业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的能力;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改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所确定的质量方针,并使所有相关方(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获利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过程、程序和资源的有机结合体。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持续改进其体育教学和过程,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笔者依据ISO9001:2000标准中影响质量的四个方面,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应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就是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育教学服务实现以及监控、分析和改进。
三、依据ISO9000:2000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依据ISO9000:2000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文件
在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时,要坚持“写实”和“优化”的原则。“写实”是指对教学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编制要进行“恰当、真实”的描述。教育质量文件是对体系的构成、剪裁及具体内容、体系要求之间相互联系和接口关系做出系统、明确和原则描述及规定。“优化”是指按照标准要求对质量管理中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的做法进行改革,同时按照标准要求对必须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写入文件,并认真予以实施[3]。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建立和运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更深层次的贯彻标准创造良好的条件。
(1)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手册的编制。 质量手册阐明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4]。体育教学质量手册是用于阐述体育教学质量的方针、目标、组织机构与职责,以及对体育教学质量体系要素描述的文件,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文件。制定并公布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方针、目标,对于强化体育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有效、有序地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外也可证明高校本身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能力。体育教学质量要素的设计,以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保证满足预定的体育教学质量目标的需要为原则,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来确定。
(2) 编制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描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所需要的质量活动的文件,即质量管理体系程序[5]。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文件是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文件。它描述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各个质量要素所涉及到的责任人或部门的活动,并依据体育教学质量手册中质量要素的活动要求,建立工作程序,即把质量要素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实际工作具体的步骤。并明确规定活动过程中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以及实施、验证的方法。
(3) 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详细的操作文件。操作文件是规定具体的教育服务的方法和要求的文件,它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详细的执行文件是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的第三层次的文件。它依据体育教学质量手册和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文件。编制这类文件,关键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手册、体育工作程序和由有经验的体育管理者制定出实现承诺的最好的最实际的方法。因此,这类文件通常有体育教学计划、体育课程表、体育教学进度表等。
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的运作
(1) 对高校全体体育教职员工开展质量教育。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文件。通过学习,首先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从自身做起,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本职工作息息相关,把提高工作质量视为自己的责任;第二,提高对质量体系的认识,明确体系的新要求并适应由此引起的对传统做法的冲击,尽快建立新的平衡。增强责任心,自觉地以体系文件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按照体系文件实行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2) 强化院系部门的教学质量管理功能。对院系的质量管理要做出合理的分工,统筹安排。要加强队体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功能,不能只按照计划布置任务,而不检查、不评价教学工作的质量。要及时发现体育工作中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实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的循环。要建立有利于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如定期考核、评聘结合、树立先进典范形象、确定晋升的质量否决权等,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提高体育工作质量的积极性。
(3) 建立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流通顺畅、反应灵敏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要设计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适用的记录表格,要确定高效的处理教学信息的方法,及时地传递领导层和一线教师的双向信息,准确有效地收集、整理、储存、分析、处理体系运作中各个过程的有关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并向有关部门反馈执行的结果。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才能进一步激发系统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功能,发挥久远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智勇. 2000版ISO9000族标准实战指南[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10-11.
[2]骆洁嫦. 实施ISO9000标准强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J]. 世界标准化与与质量管理,1999,(11):20-25.
[3]徐向艺. 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 高等理科教育,2002,44(4):75-79.
[4]周朝琦,侯龙文. ISO9000――进入国际市场的护照[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6-137.
篇8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 管理监督机制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同时,它也强化了高等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注入了活力。但是,从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它尚未完全发挥潜在的能量,和人们对它的期望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能说令人满意,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现在社会上不乏消极言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质量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对于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补偿的性质已经渐行渐远,科学研究本就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之下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发挥不对称优势,具有错位竞争的战略思考。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可以说无优势可言: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疏于教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层次性;与网络教育而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薄;与自学考试相比,成人高等教育有入学考试,有固定的学制,缺乏灵活性。夹杂其中,特别是与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只有在质量上进行突破,利用教师、管理人员、学员三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其他两种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形成不对称优势,才有可能争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质量既是成人高等教育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的目标。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决非朝夕之功,也非个人之力,质量的提高是个系统工程,从宏观的公共政策层面到中观的教育分型层面,直至最后微观的教、管、学层面,每一个环节都能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我已从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多年,是一个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实践者,在此通过对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尝试着从微观层面的教、学、管三个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提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改善思路。
一、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低下的原因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对在职人员进行高等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教育,培养和造就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或技艺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不尽相同,缺乏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保障机制,管理难度更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保障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以及任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纯粹依靠柔性的约束机制,出现问题就成为必然结果了。
(一)“教”的方面。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因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大多是在岗在职人员,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与在校的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要求相比,其针对性要求更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多数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现成模式,这从高等教育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上讲有其合理性。不过,也应该看到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及教学过程之间的具体的、丰富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联系,又显示出它们的区别,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如果忽视这种差异性,不能把握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等特点,它就会逐渐地失去特质,具体的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部分教师在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中表现出责任心不够,从客观讲,这与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没有凸现自身的新颖性和特质有关系。
(二)“学”的方面。
上面的情况反过来又影响到学员学习的效果和收获。应当承认,大部分学员是抱着学有所长、更新知识、提高竞争能力的愿望而来的。然而也不可否认,一些学员抱有混文凭的想法,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不像正规院校那样令人信服,甚至有学员偏激地表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学不到什么东西,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竞聘上岗等原因,是根本不会来读的。这样的思想一旦产生,发生上述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学员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挫折了他们认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三)“管”的方面。
在“面授”期间,部分学员漫不经心,上课迟到早退,作业不做或者不按时交,直到考试才临阵磨枪,作弊行为屡有发生。也有一些学员因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学习困难,有畏难情绪,最终导致教学进度难以按时完成。平时,学员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联系,只限于“面授”期间,学员离校以后和学校、教师的联系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学员“面授”期间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学员管理比较松散,学员不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从而造成学员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过程中学员反映的问题,因顾忌到与教师的关系和情面,往往不直接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而是通过其他的渠道反馈意见,这样,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滞后,效果也不好,并且会引发其他的问题,影响到下一轮的“面授”。
管理监督是整个成人高等教育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居于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的核心地位。日常教学质量的好坏没有一个可行的量化标准,教学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督的状况。即使一些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也设立了专门的督导人员,但因为其自身的关系(聘请的都是离、退休人员,没有真正的权力和义务),其监督作用还不能够令人满意。再加上监督人员的关系是临时的,对督导人员本身的监督还是一个问题。从严格管理的角度看,仅仅靠“人治”不行,必须靠“法治”,建立严格的完善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
二、提高质量必须三管齐下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不是一个新话题,上面罗列的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成人高等教育所特有的,但发生在成人高等教育上所造成的后果和社会影响却不可低估。许多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同志从各方面做过探讨,并提出过许多好的建议,但具体实施起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这种情况是由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仅仅从“教”(教师)和“学”(学生)的角度谈问题,而把“管”(管理人员)这一因素排除在外。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构建多向度的、立体交叉的教学管理监督机制:横向的,即“教”、“学”、“管”三向监督机制;纵向的,即上级职能部门、督导小组和管理人员的三向监督机制(见图1)。
1.“教”、“学”、“管”横向监督机制。
图1:教学管理监督机制示意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教”、“学”、“管”三向监督机制,主要是通过管理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学的主动性,严格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1)对“学”实行“淘汰制”
以往,无论学员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及学习态度如何,无论他是否能按时完成学业,基本上都要让其毕业。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压力;同样地,教师和管理人员也没有动力。结果是,尽管人们常常说要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但真正做起来却觉得乏力。因此,为了切实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实行“淘汰制”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成教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实行“淘汰制”能从根本上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社会声誉才能提高。“淘汰制”实际上就是“严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平时把工作做细,加强对学生的“教”、“管”工作。每一个教学、管理环节都要一丝不苟,同时,严把考试关,健全严格规范的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坚决杜绝作弊现象,对不能毕业的学员,坚决不让其毕业。“严出”对学员来说是一个压力,他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提高知识水平,保证自己不被淘汰。而学员成绩的好坏,除了他们自身的基础和主观努力之外,教师认真负责地传授及管理人员的严格管理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学生对教师和管理人员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反过来这又促进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
当然,实行淘汰制是有一定风险的,可能会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可能会遭遇学员的集体抵制,但是只有牺牲部分学生的利益才能有警示作用,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这一做法极有可能影响次年的招生规模,而且这一影响绝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这也是任何改革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阵痛过程,绝不能以质量的妥协来换取数量的发展,否则牺牲的将是整个成人高等教育事业。
(2)对“教”和“管”实行“记分制”
“教”和“管”作为教育大系统下的两个子系统,理应建立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在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师和管理人员没有相互监督;学员对教师和管理人员也没有适合的平台履行监督的职责,三者基本处于游离的状态。理论上,即使有相应的双向监督机制,由于这种监督很可能在监督双方形成一种交易性质的默契,现实中很难取得实效。因此,我建议在教师和管理人员中实行“记分制”,并通过学员和督导机制直接反馈到上级职能部门:一是学员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评分:学员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教学效果(包括到课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辅导答疑、作业批改情况等)进行评分,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包括学生管理、教学的组织安排、教材发放情况等)进行评分;二是教师对管理人员进行评分:教师对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包括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积极、课程安排是否及时到位、组织协调是否良好、教材的征订是否齐全等)进行评分;三是由督导小组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授课效果(包括到课率、点名情况、作业批改、学生的反映等)进行评分。最终的评分结果由上级职能部门和督导小组进行审核和监督,确保评分的公开、公正、公平,并且更重要的是把评议的结果和年终考核及奖惩直接挂钩。这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无疑是个很大的、直接的促进。
2.上级职能部门、督导小组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纵向监督机制。
从实际情况看,仅仅靠学生“自下而上”的监督是不够的,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监督机制中,上级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管理监督才最直接和最有效,把这“双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但是,上级职能部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下面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监督。因此,应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赋予督导小组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发挥督导小组在上级职能部门和教管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上级职能部门的督导职能能真正落实到基层组织。督导小组由教育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人员以及品学兼优的学员干部组成,其根本任务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过程以及学员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督导。督导小组须制定每学期的督导计划,根据督导计划进行督导活动,并定期将督导情况汇总,一方面向上级职能部门汇报,一方面和有关部门和人员沟通。在检查和督导的情况下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加强和教学院系的沟通,定期召开“教”“管”、“督”座谈会,及时通报近期教师教学情况、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学员的学习情况,制定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计划,做到有章可循。对已经制定的教管协调计划,应严格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和修正。明确“教”“管”的职责和权利,使教师和管理人员都了解对方的职责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任学强.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J].成人教育,2006,(3).
[2]曹如军.终身教育视野中的成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J].成人教育,2008,(12).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管理体系 IS09000 教育质量 过程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90-01
IS09000族标准是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经验的总结,最大的特点是流程管理和持续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质量管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从实施IS09000标准的小型学院,同时,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研究IS09000族标准。
1 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紧迫性
1996年,中国已经成功在北京举行的“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的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此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招生快速扩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校不能满足传统的管理模式,背后可怜管理水平的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一些教师,学校的整体办学使命和缺乏了解它的使命,等等。因此,当务之急是西方大学在中国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并引进推广的共同点。
2 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可行性
IS09000质量管理,因为丰富的现代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依据的多所高校建立自己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意义的制度。
2.1 “学生的担忧,”教育服务的理念
在原则上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组织依赖客户,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对于学校,客户是指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当然,学校主要是学生,要以学生为焦点,根据学生学习,并努力为他们服务。
2.2 教育质量流程管理概念
过程是在研究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变换输入转化为输出,可以视为一个过程。典型地,从一个过程的输出直接形成输入到下一个过程。“和”的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得到想要的结果管理,因此提出了“鼓励采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
2.3 教师基础观教育相互依存的质量
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一个大学院系,各部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IS09000标准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参与质量管理,学校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环节,直到每个人。从大学的主要功能分析,教师应该毫无疑问是高等教育相互依存的品质的一个重要力量。
3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组件
3.1 系统概念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是基础,教学质量管理。首先,总的国家教育政策的目标,制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二,要检查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培养目标:第三,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质量控制的全员,全程,全要素的实施。
3.2 组织系统
组织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由学校领导,学院院长,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A组),教师和学生。哪个学校领导通过讲座,接待日,邮件等方式,监控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教务中心执行戏剧组织,协调,分析反馈和教学中的作用的各个方面的总体安排和监控各教学单位实施:指导专家负责深入了解课堂教学和其他领域的情况,要进行专项检查,指导教学。
3.3 系统的方法
方法包括流程管理系统的法律,项目管理方法和目标管理法。流程管理法主要是指教学管理形成的素质的各个方面,如在录取过程管理,过程管理和考试等方面的组成部分:项目管理法主要是指每个具体工作的管理,如各类比赛,特别评估;MBO主要是指一种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和管理,可分为官僚管理,项目管理,矩阵式管理。
4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施工意义
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但学校的管理,纠正了一定的缺点提高办学水平,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功能:
4.1 调节的教育过程中,要避免随意性
企业管理过程通常能够管理经验,科学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包括科学管理强调规范化,制度化,制度化,具体表现为:部门职能,职责,奖惩办法,如运行程序都有相应的规范。通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发展,并通过以了解学校的运作状况评估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教育在正常工作状态的整个过程,所以它可以理顺职责范围和权威的大学单位和部门,规范管理,各级,确定工作应遵守的程序,使各部门,岗位和人员类别的规则遵循,以避免一些教师在某些方面武断,并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一体。
4.2 有利于保持教师的稳定性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人才激励“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对影响产品质量应是能够胜任。”,而学校应“工作,确保受灾人员的产品质量具备必要的能力。”,它可以促进学校的教育人员相关知识培训,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等创新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其业务能力:这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深化学校认同,从而稳定士气在不断变化的环境。
4.3 所学校能提高竞争力,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ISO0000系列重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他说:“最好的”只是一个暂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而学校应该是主要的目的是使认证教育教学的学校各方面对更高的目标迈进。因此,着眼于过程性评价IS09000整个系统连接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它有利于改善和下班后的完美。通过家庭IS09000认证标准往往意味着教育机构管理,按照国际标准,它的内部运作有非常规范,学生必须有一个初步的,这对于所有的考生和家长,应考虑提供能力保证,确保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周期应该只成为一个合格的有用。
参考文献
[1] 孔一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J].金融经济,2008(11).
[2] 王慧,易自立,李孟辉.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高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
篇10
关键词:海峡两岸;技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论坛
Abstract: Innovating the internal managing institution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o improve the managing efficiency is always a hot topic for developing vocational schools. While comparing with Taiwan, whos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very develope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ainland is just being the period of developing from scale to connotation.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managing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for connotation establishment. For drawing the managing experiences of Taiwan, Ningbo Polytechnic held the innovation forum of internal managing institution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which is aimed at provid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models for managing institution innovation through sharing Taiwan’s managing experiences and explaining Ningbo Polytechnic’s practice.
key Words: Mainland and Taiw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Forum
两岸高等技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坛是一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举办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论坛旨在通过对台湾技职院校管理经验的分享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实践的解读,为技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范本。
论坛议题涉及技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管理体制、产学研结合、技职院校的组织架构、教师激励机制、技职院校的文化创新、全面质量管理等。
一、创新体制机制是高职院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周志刚教授、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宁斌博士、台北科技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林俊彥教授、台湾中州技术学院柴御清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石伟平教授就高职院校改善管理与制度创新、美国社区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学院运作功能、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组织结构设置、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周志刚教授认为,高职院校改善管理,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模与质量、教学与科研、重点与一般、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其次,要大力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因为管理制度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现实需要。实现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是管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其中的实质性内容就是树立管理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意识、观念。管理制度创新的主要任务是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新的权力机制,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境界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第三,高职院校改善管理、进行制度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开发和利用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师资队伍。
宁斌博士指出,美国社区学院目前已成为普及全民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由于具有社区学院方便的地理位置、低廉的费用、全面的设施、走读的制度、继续深造的机会等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美国社区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校董事会、行政系统、教师、学生、校内的各类工会组织、学院周边的社会团体与当地居民等各种势力所决定的。美国社区学院内部管理结构主要分行政后勤管理、教学教务系统、学生事务及校友基金管理等几大方面。社区学院管理体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和保证为学生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社区学院在内部管理上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进一步正规化学院的效率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的定量可评估性;二是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向社会及时公布学校的重要成果和数据;三是各方面通过适当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宁斌博士认为,中国的高职院校应向美国社区学院借鉴,首先要精简行政;其次,让传统的行业性的高职院校转化为真正的社区学院;第三,中国的高职院校要充分系统化、正规化,并发挥校董事会的作用;第四,建立正规化的院校研究队伍。
林俊彥教授在《台湾高等技职校院学院运作功能的探讨》中指出,台湾的高等技职校院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三种类型。台湾高等技职学校内学院均为近10年所设,据统计,到2008年4月,台湾37所科技大学总共分设了146个学院,最多的设置6个学院、最少设置3个学院;学院的类别,以商管类学院最多,有44所,工程类学院有39所,人文社会类学院23所,医护健康类20所,艺术设计类学院13所,及少量的海事水产类及农业类学院。2005年12月,台湾《大学法》修正公布后,台湾大学之中的学院的设置优于学系,大学内可以设学院,无学系,但不可以无学院、有学系。但大学法修正后,台湾公立科技大学,在行政运作惯性的影响下,教师员额的掌握与晋用、学生的招生与管理、课程的开设、经费的分配、空间的分配与管理、产学合作的建立仍是大体维持由系、所来主导,但有愈多的科技大学,学院内系、所有共同性质的事项或统整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者,学校都要求学院介入协调,以规划出合理的整合方案。而私立科技大学,行政运作惯性较少,学院的功能更为突出。目前,台湾科技大学的学院运作功能呈现出如下变化趋势:一是学院对系、所、学程设置与招生整合的权职增强;二是学院对院内开设课程以学院为本位重新统整、调整;三是学院内教员额控管的权职将往学院集中;四是学院内学术研究得到强化;五是学院内行政督导权限得到提升。
柴御清副教授从台湾《大学法》对各大学应设部门的要求出发,对台湾78所高等技职院校的二级单位设置进行了梳理。目前台湾78所高等技职院校的机构设置主要有教务处、学务处、总务处、研究发展处、图书馆、电子计算机中心、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进修推广部等。
石伟平教授对我国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大陆公办高职院校领导体制普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校长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在校党委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全面负责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院校长通过院校务委员会或院校长办公会形式实施学校的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层院系多数采用行政主要负责人院长或系主任负责制或党政共同负责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多数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中层系均实行主任负责制。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选择一般采用与普通本科高校对口的方式进行设计,分为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大块。高职院校的部门设置基本上都是按行政管理模式设立的,分为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行政部门包括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等,教学部门由不同的院(系)或专业组成。大陆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存在校、院(系)各部门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在职能上存在着过多的交叉和重叠,学校过程管理仍然过多地集中在校一级和职能部门,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以致造成学校与院(系)的责、权、利分离等现象。二级管理运行机制不畅,一些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表面上是建立了二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沿用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从而造成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中间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需要在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各部门的职权利、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和构建一套正确、科学和有效的二级管理目标体系,从而建构起新的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二、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的重点
产学研合作如何在机制上进一步创新,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机制是这次论坛的主旨之一。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教授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一文中指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类型存在,必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办学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现代高职教育的北仑模式”(简称“三三模式”),学院与政府、企业之间构建起了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博士在《大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最新进展》报告中回顾了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认为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他认为,大陆的产学研合作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存在着问题,宏观层面上,国家缺乏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中观层面上,许多高职院校缺乏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领军人物,微观层面上学校缺乏实操性的骨干教师。
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徐昊杲教授认为,台湾的产学合作,在技专院校多以产学专班之型态,由学校提供人力资源辅助产业需求,以促进产业员工在职进修,提升职场需求之技术能力。要推动产学合作理念,除需要强化产业与学校的“产”、“学”关联外,更需要延长纵向之职高与技专院校间连结的携手合作关系,透过结合职高、技专院校及产业界实施弹性衔接新学制与课程,兼顾学生的升学需求,建构学校与业界紧密合作平台,以培育产业界所需要的实务人才,扶助学习或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在职进修,落实产业特殊类科之人才培育,满足产业人力需求。
三、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
如何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技职教育质量也是这次论坛的热点议题。厦门大学教育科学院史秋衡教授、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技职教育研究所廖年淼教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任君庆研究员、王杰法助理研究员分别就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台湾科技大学教学品保系统建构的理论与实务、全面质量管理在大陆高职院校的实践、问题与对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美国社区学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得到了四年制大学的认同。社区学院全面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主要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想结合的监控体系来得以实施,内部体系侧重于自查、自究、自我提高,外部体系主要进行监督、审核、参与、并制定指定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内部体系的一部分建立在外部体系的政策和建议之上,外部的方针政策原则上又是对社区学院体系实践进行综合和总结后的产物。因此,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质量保证系统是一个内外结合、各有侧重的系统。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三维系统,第一维是时间,即从学生入校前到毕业后在其不同时间阶段的质量控制。第二维是层次,即是通过院、系、课堂内外三个层次的教学评估活动来进行质量控制。第三维是方法,即采用多种方法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校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主要由政府规范、综合及专业资格认证、聘请校外顾问参加课程设计、学生课外实践评估等四个部分组成。因此,社区学院质量监控体系在处理政府、社区与学校的责任方面,在处理升学功能与就业功能的分类方面,在保持与本科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的共性同时发挥自身特性方面,在联接社区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方面,都有着很多成功的经验和配套措施,值得大陆高职院校学习。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基础上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品保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情境分析”、“目标达成”、“课程规划”、“课程实施”与“追踪评鉴”五个部分组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2005年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证工作,按照ISO9001的认证要求,制定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旨在通过创造一种质量文化,达到让顾客满意的目标。实施质量管理以来,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明显加强;部门办事程序化率提高;服务顾客意识加强。但全面质量管理在实践中也存在企业质量管理模与学校质量管理模式的有机衔接问题,企业质量认证机构对教育认证的适切性问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全面贯彻落实问题等。因此,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需要不断总结和深化。
四、文化发展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朱传礼教授在论坛中指出,文化竞争力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要拓展文化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在文化引领育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高宝立教授在《建设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的文章中指出,人文教育缺失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人文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学生课外活动存在与普通高等学校趋同现象。高宝立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完整性的特点,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到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上整体构建、全面落实。高职院校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特色,要营造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教育环境,要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要开展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同时,两岸高等技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坛涉及的议题还有台湾教师的激励机制、台湾对技职校院实施卓越计划的成效、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变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