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科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科学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32-02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以往的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等以传授知识为主,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侧重于演示现象、验证理论,忽视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以往该两种学科的三种实验课按阶段分学科进行,学科间难以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实验内容有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学时多,更缺乏自行设计、自行完成实验的科学训练。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投资的效益低,仪器更新换代困难。因此,我们对以上两种学科、不同层次的实验课进行了有机重组,建立了动物机能学实验室,得到了很好的效益。

一、改革的目的

1.创立高效率实验课教学模式,该研究的特点是将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课有重复性质的内容经过重组、融合而成为课时减少的动物机能学实验教学内容,目的是尝试建立新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模式。

2.场地、仪器和资金等共享优势,学时虽然减少,但是重组获得的教学场地、仪器和资金等共享的优势,使每班学生上课都拥有一倍以上的资源。学生动手机会增加了,改革了以前实验课只能多看少做的现象。

3.省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环节,节省的课时可以加强临床教学。共同的合并,较好的经典性实验的保留,而以开展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和实验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4.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通过以上四门课程改革带动了相关实验课的改革之外,探索性实验还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

二、改革的模式

1.基础性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

2.经典性实验。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

3.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第一、二阶段学到的知识,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独立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1)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第一、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查阅主要论文,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最后由指导教师小结,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确定选题。(2)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由学生自主组织,独立操作,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最后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3)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①教师需要自我提高,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②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③实验进行阶段,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图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④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肯定其选题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⑤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采用“导而不教”,即解释问题,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⑥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药品)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三、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是一门必修课,独立开课,独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学生进行系列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

3.由于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过去分科教学,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

4.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门课程最后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5.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该实验课目前独立开课,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标本制作示范,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做不成功,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201308)。

篇2

关键词 互动质疑 生物课堂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课堂互动质疑是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既能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又能促进学生探求知识,师生携手共登知识殿堂;既是教的技巧,又是学的升华。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实现课堂有效质疑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质疑才是有效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质疑,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1精心设计问题,这是课堂交流的关键

课堂互动质疑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课堂交流的效果,教师备课时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准备,精心设计。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度”即提出的问题应当难易适中。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所提问题不宜太简单,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一些学生不用思索的问题,看似课堂交流气氛活跃,实则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教学实效,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得不偿失。提出的问题不宜太难,那样只能将学生的思维堵住,造成“启而不发”,全班鸦雀无声,致使交流无法进行。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没有教学实效,还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实在是教学败笔。问题难度应适中,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得到知识的果实”。例如,在学习了“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都有一个白化病的弟弟,预计他们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去探讨,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根据这类型题的解法尝试分析解决,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有少数几个学习小组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教师可让学生代表讲解解题思路,同组的作补充。在教师点拨下,其他学生也很快完成了任务。教师及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学生的兴趣高涨,尤其成功的那些学生,明显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1.2要把握问题的“准”

所谓“准”即“准确性”,要求教师抓住要领,语言简明通俗,让学生一听便知所问何意,能够迅速思考,准确回答。教师的提问切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甚至与所学内容不着边际,学生必定不得要领,答非所问。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在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结果学生分别答出:有触手、有刺细胞、有神经网……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由于问题的语言不严谨、指代不清,语言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后来的教学中,笔者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了些,目的指代更明确了些,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准确性,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钻教材,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使问题“准”。

问题的“准”还指教师提问要具体、要小,切不可泛泛而问,会使学生难以把握问题的中心。例如“谈谈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这个问题太宽泛,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因为光合作用要从概念、场所、过程、实质、意义、应用等多个角度去理解。

1.3要把握问题的“量”

一节课往往涉及很多知识点,而不能就每一知识点都设计问题,那样不但不能突出教学重点或难点,而且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低下。因此,课堂提问的数量要适度,一方面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个问题解决的就不用两个,能直切主题的就不必绕弯子;另一方面,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要问在关键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提问,切忌“满堂灌”的提问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能驾驭教材,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

2适时提出问题。交流点拨。是课堂交流的中心环节

真正的知识获得、能力培养是学生自己感知、识记、理解、内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提出的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适时恰当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有效的课堂交流延伸长度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交流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进行交流中,教师适时有效质疑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时,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同时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二者的关系。在学完细胞的有丝分裂,师生总结出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后,教师可做这样的引导:“有丝分裂产生的是体细胞,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那精于和卵细胞是否也由有丝分裂产生?”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假设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和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将会怎样?”有学生立即答出:“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是亲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二倍,这样的受精卵能否发育成正常子代?”教师带头暴以热烈的掌声,马上有学生答出“能发育”,有学生反对“不能,自然界就不存在含有46对染色体的人”。太精彩了,教室里掌声雷动。教师乘势引导:“问题出在哪里?”有学生说道:“和卵细胞不是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应该相同,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教师:“太棒了,这种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过程怎样?它和有丝分裂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看谁给大家的贡献最大。”

课后,学生们可忙乎了,有的在认真钻研课本,有的上网查减数分裂,有的去向教师请教,有的去查阅相关参考书籍。第二次课上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抢先说道:“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时进行。进行减数分裂的是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一学生举手说道:“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复制的染色体最后平均的分给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至此,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实质已清楚了。有学生已经准备好了减数分裂过程课件,演示并尝试解释,虽然解释是有问题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都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很顺利解决了。再加上有些学生准备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的演示,减数分裂过程这一重点、难点很顺利地被突破。

2.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生物课教学中,笔者总会设法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可以从根部到达树冠呢?(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3)有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森林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对气候的调节做出了什么贡献?此时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已十分强烈,各个满怀好奇,带着想解决问题的急切愿望去学习。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渴求探究的最佳心理和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了其思维动机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3教会学生质疑,析疑是课堂交流的升华

鼓励学生质疑就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经常提问的人往往是善于思考的人。若只重视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忽略了学生的质疑,只能是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套路去思考、去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利。问题的关键是怎样鼓励学生去质疑。

3.1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思会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首先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归类,对于知识的识记,要有“是什么”的问题;对于知识的理解要多问“为什么”;对于知识的应用要多问“怎么样、怎么做”。其次,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提问,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归类示范提问,然后出示同类型内容,让学生模仿提问。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内容采用设问、反问、对比问、分析推理等方法提问。并且教师所提的问题宜小不宜大,越具体问题的实效性越好。一系列提同方法的渗透都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时,针对豌豆的杂交试验,教师引导:“从实验材料你能想到什么问题?”一位学生说道:“为什么先用豌豆而不用其他生物作为实验材料?”另一位学生立即答道:“易获得纯种。”有一位学生问道:“什么是纯种?怎样获得?”“什么是自花传粉?什么是异花传粉?什么是闭花传粉?”至此,教师及时引导:“同学们问题提得很好,正是这部分内容所要明确的关键点,大家阅读课本文字内容及图解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关于传粉尝试用图解说明?”教师巡回指导,指定一名学生上讲台板书图解,师生交流完善。教师总结道:“自花传粉易获得纯种,尤其闭花传粉。至于什么是纯种,在本节课的后面我们来探究。现在阅读课本内容,我们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学生提出:“如何进行豌豆的杂交试验?”“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到点子上了,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同学们看课本图解及文字内容,思考交流如何杂交?”可见,问题的生成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关键是教师要创设好情境,促其产生疑惑,提出问题。

3.2创设民主、公平的课堂运行环境,让学生敢说会说

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知识情境中去思考,去质疑,各舒已见,将自己的见解充分发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别人的观点之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大胆想象,善于精心质疑,勇于简明表述。学生的质疑一般是经过思考、分析后,仍不得其解而提出的,不论怎样的问题,教师都要慎重对待,尤其对于一些貌似简单、不是问题的问题,更要慎重,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可一笑了之,那样会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植物细胞为什么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却没有?”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沉寂,片刻之后有人议论:“怎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不是问题,本来就这样的。”经过思索之后,教师发现这个问题提得精彩之极,但难度大,学生又是难以回答的,教师乘机引导:“你提的这个问题就类似于‘鸟为什么没有牙齿,而人却有牙齿’。大家思考,牙齿的作用是什么?假如人没有牙齿会怎样?鸟有牙齿会怎样?牙齿怎样来的?”经过师生交流,大家达成共识:“牙齿是生物进化来的,同样细胞壁也是植物细胞在进化演变的过程中,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对植物细胞起支持保护作用,对整个植物体也起支持保护作用。动物有骨胳对其起支持保护作用。”“大家看,这个问题提得怎样?”“好!”学生异口同声,掌声雷动。经过学生的交流合作问题得以化解,提问的学生不仅自己获得新知,其也学生也一样获得新知。对于提问的学生很明显他是非常愉悦,从而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学好问。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提高课堂交流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勤思考、多质疑、善交流,若能真正达到“好学、勤思、乐问、善析”,可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篇3

1.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

当教师不断地反思自身的行为与自身的教学时,就会意识到自身行为和教学中的不足,针对自身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当教师能够理解自己时,也就能够理解与自己存在类似问题的学生,进而给予学生一定的宽容,并向他们提出改进建议。同样,当学生能够不断地反思自身的行为与学习时,就能逐渐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能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指导。通过师生反思互动,使师生能够体谅对方处境并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2.促进师生的教育及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教学,在某些时候,学生不是在学教材上的知识,而是在学教师的知识。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塑造学生或毁坏学生。当教师有一种通过不断反思来促进自己发展的意向时,教师的这种意向会体现在他的言行中,从而影响着模仿中的学生。同样,当学生具有反思的意识并进行不断的反思时他们就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与自学能力,从而具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与主动性。

3.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时,就不会有很多无效的劳动,就不会有空余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烦恼上,他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同样,当学生具有反思意识与一定的反思能力时,他们就能充分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来为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服务。这样学生学习的空间就不仅仅是课堂,同时也是家庭、社会和自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在他们不断地反思中得以提高。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反思,则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师生反思的相互影响,必将使教学得到不断发展。

二、反思互动的实施策略

1.创设起疑情境,在思维失衡中培养自我反省习惯

思维的动力来源于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如果学生对已有学习不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对新的学习内容未能很好地“消化”,就会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成直接冲突,这种对于目前处境的自我反省或观念冲突,将促进学生进行新的思考或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创设起疑情境,通过有意出错或设置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引发其解决问题的内心意向,让学生在思维失衡中进行自我反省,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增强自我反省意识。

2.创设再现情境,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反思能力

生物知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科学家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科学思维,处处绽放着思维的“火花”,可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仅仅学习死的知识,远离自然或生物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者们发现、创造知识的思维过程踪迹全无,加上课堂上教师传统的灌输方式总是单纯以传授知识结论为目的,对科学知识的由来和发展弃之不顾,采取“掐头去尾烧中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创设再现情境,通过实验、多媒体、创编故事等手段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和发展过程,努力揭开生物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以主人翁和探索者的姿态参与到知识的再发现和再探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反思,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3.利用反例,辨析真伪,增强批判意识,培养反思能力

反思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的本质是否定。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批判是绝对的,是贯穿始终、永无止境的。课堂互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反例、构造反例,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激情满怀的批判活动。反例在辨析错误中具有直观、明显、说服力强等突出优点。科学知识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批判和反驳分不开。互动教学中积极开发和使用反例,让学生辨析真伪,猜想反驳,不失为培养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具体做法是:判断和评价一个科学概念时,不要只采取确认的态度,而要鼓励学生采取批判的态度,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概念,举出反例,进行反驳,在反思求辩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4.加强科学思维的自我监控调节,提高反思能力

科学思维的自我监控调节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解题过程实行自我监视、控制和调节等活动,包括解题目标的确立、策略的选择、整个过程的组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等。首先要掌握思维监控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呈现问题的同时,要让学生把注意力从指向问题本身转移到指向自己在分析问题时正在干什么、想什么,也就是使学生始终监控调节自己的认知行为。其次要遵循反思换位原则,注意在学生思维的“盲点”处进行换位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做好表率,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以及自己是怎样进行思维监控的。

5.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优化思维品质

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了科学问题后对结果、过程、规律及方法的重新审视、总结和提炼。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是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严密性;反思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反思解题规律,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篇4

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暴雪冻害,流感大流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篇5

1 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的现状

目前,许多医学物理教师对绪论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这是制约学科教学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大多为物理学专业背景,医学专业知识相对匾乏,难以将物理学与医学完美结合。在高校教学改革浪潮的助推下,诸多医学院校削减了医学物理学课程的学时,开展了课程资源整合。我校本课程学时数已从75缩减至5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8学时)。随着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许多医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认为物理学与医学关系不大,没有必要学习,学习的热情不高,对本课程的教学需求不认同。涉及部分微积分及近代物理理论等晦涩知识时,学生感到困惑,易产生抵触心理。常常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如痴如醉,学生在台下听得欲哭无泪。因此,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 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绪论课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大一新生刚入大学校园,在上第一次课时,对本课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抓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绪论课教学一定要有创意、独具匠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会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及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内驱动力,他们会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医学物理学。本课程的教学必将出现良性循环。教师要高度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要不遗余力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因此,讲好绪论课势在必行,尤为重要叫。

3 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改革探讨

3.1 物理学中基本概念、研究范畴的教学要详细具体

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中出现的概念包括医学物理学、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单纯采用讲授法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想要增加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或PBL教学法。通常笔者会在此处引人一个案例:患者,男性,68岁,因走路不慎谬倒,导致右腿骸骨摔伤,伤口淤紫,局部明显肿胀,挤压骸骨疼痛加重,无法双腿站立,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如果你在现场如何急救处理?有学生回答:让患者安卧,不使膝关节处受力,拨打120急救电话。又问学生若为了避免患者受二次伤害,应该如何对老人的腿部进行固定?学生的回答不统一。如果经过现场简单处理后,伤者被送入医院,应该到哪一科室进行何种治疗?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再问学生如果要确定病情进行诊断,老人应该去哪一科室?大多数同学回答影像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医学物理学是一门把物理学的原理、技术、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检验、治疗、康复、保健等医学研究领域的学科。

3.2 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要形象生动

过去的医学物理学老师在讲授医学物理学绪论时,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未被高度重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医学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使之用于多种现象和不同领域。若将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相结合,既可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模型法、实验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可通过提问、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解。笔者在绪论课中生动地引入最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的科学家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这样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又可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树立高远志向,砒砺前行。

3.3 举例阐述物理学与医学的辩证关系

物理学研究的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如刚体的定轴转动、带电粒子的扩散、液体的表面现象等。医学研究的是复杂的高级的生命活动。如呼吸、血液、神经、免疫等系统的调节。将物理学的原理、技术、方法应用于医学,就形成了医学物理学。医学物理学的诞生不仅提高了医学教育的水平,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医疗科技水平不断革新的进程。医学的发展又为物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物理学与医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物理学原理为学习医学和了解生命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复杂的生命现象中包含有基本的物理化学过程。许多生命活动如能量转换、物质输运、信号转导、激素调节等皆与物理过程有关。例如,初生的婴儿通过啼哭的强烈动作进行第一次呼吸,从而获得生存。要解释婴儿的啼哭需分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相对浓度、肺泡表面张力、呼吸功之间的关系。要研究血液的流动规律、人的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利用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通过物理学技术可检测和记录伴随人体L"脏跳动、大脑活动、肺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弱电场和磁场,可形成心电(磁)图、脑磁图、肺磁图。若要分析心电(磁)图、脑磁图、肺磁图等就需运用心电原理及麦克斯韦方程组。人眼的成像与凸透镜的成像具有相似的物理学原理。

物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医学提供了许多新的途径。物理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医学研究及临床医疗实践之中,其深度和广度正进一步拓展。医学研究已从宏观形貌进入微观机制,从细胞水平过渡到分子水平,从光学显微镜发展到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的级别从10-6一10-7m提升到10-9-10-10m水平。诊断从普通X射线透视演化到X射线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X-CT) ,B超、磁共振成像(MRI )、放射性核素成像(RNI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LT)等技术手段。物理疗养水平不断提升,除常用的热疗、电疗、磁疗、光疗、超声、放射治疗等方法外,还有低温冷冻、微波、激光、红外光、紫外光、磁场等手段。物理学不仅为生理病理过程的探究和理解提供了思路和实验手段,而且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精密的科技仪器。在医学辉煌发展的背后,物理学的贡献功不可没。

4 与医学紧密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将物理学知识引入医学实践中,实现物理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凸显物理学的实用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利用三维动态超声成像技术实时观测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状况,对有严重遗传病和畸形的胎儿,尽早确诊,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遗传疾病发生。同时还可检查孕妇的身体健康状态,排查异常情况,为顺利分娩做准备。再如,临床吸痰术是在负压的作用下进行的,此过程须遵循流体力学中的泊肃叶定律,协调吸痰管径、吸引负压、痰液豁度等标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埃尔温·薛定愕曾提出生命以负嫡为生,即人们必须通过新陈代谢从外界获取负嫡,使生命系统的嫡保持永不减少,从而维护生命结构的有序性。

5 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升级课堂教学

移动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将移动互联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消除手机、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运用雨课堂、微课、微信、QQ、超星学习通、E-Learn-ing等新型移动平台,通过巧设教学情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以促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训练学生物理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医学物理学绪论课中使用雨课堂,可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智能控制教学节奏,亦可全方位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利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向学生推送课件,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学生不再为抄笔记、拷贝教师课件而烦恼。笔者以雨课堂为例,介绍雨课堂在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项目驱动法;高职;PowerPoint;多媒体文件

1 计算机基础课程和现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样的形势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高等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相关知识为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从而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要求,这样就要求高等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入深浅出,实例练习与课程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然而现在,许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采用 “理论+上机”的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很显然这种被动的模式非常不利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如果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在理论讲解中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幅降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丧失,这样学生就很难掌握新的知识。不仅如此,作为衍生问题,即使在上机操作课上,学生由于之前的学习中没有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操作起来就会很吃力,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实践能力难以提高。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的一项活动。教师以引导者、导师的角色,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和分析情景,把教学内容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中。而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应用举例

在此,以PowerPoint的使用和多媒体文件的处理这两个章节的教学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

由于大部分的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都是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那么,“家乡”就成为了他们的一个标签,也是他们在这个阶段非常愿意向别人表达的一项内容。所以这里任务,就是围绕着“介绍我的家乡”来展开的。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任务内容: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演示文稿的功能就是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演示文稿里,要包括家乡的图片资料和视频介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点,自己觉得家乡有哪些方面是必须要展示出来的。至此,告诉学生这个任务要分两部分来完成。

任务一,多媒体文件的处理。在这个任务里,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搜集多媒体素材。利用这个过程,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并增加了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热爱和自豪感,与此同时又复习了之前章节学习过的应用因特网的功能。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后,进行归纳整理,这时学生会发现同样的图片文件却有不同的格式,而视频和音频文件也都有不同的扩展名。教师引入多媒体文件格式的介绍,并展开说明不同的多媒体文件有不同的浏览和编辑方式。学生搜集到的图片有的有不同网站的LOGO,有的缺少必要的说明,教师在这里可以教授一些简单的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比如ACDSee。学生急于要完善自己手中的图片素材,所以对于图片处理的学习兴趣高涨。图片处理好后,如何利用这些图片制作一个优美的视频文件呢?教师再讲授Windows Movie Maker这类简单的视频制作软件,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图片和音频素材,制作一个配有音乐的介绍视频。

任务二,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图片、音频、视频素材都准备好了,下面开始制作PPT了。教师让学生回忆平时课堂教学中,不同的老师使用了不同的电子课件,上面有些什么功能什么效果,最吸引人最绚丽的什么地方?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迫切的想要知道如何做出自己喜欢的演示文稿。这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PowerPoint这个软件,因为之前学习过Word和Excel,所以一些基本的新建保存和菜单操作不再赘述。接着教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制作演示文稿,在制作的过程中逐步涵盖以下知识点:幻灯片的几种视图、幻灯片的复制删除移动、文本框的使用、配色方案的使用、幻灯片背景、插入图片图形艺术字、添加影片和声音、幻灯片母版、动画方案、自定义动画、超级链接、动作按钮等。在添加了某种功能后,都可以放映幻灯片预览效果,那么在幻灯片只完成之后如何进行放映的设置呢?这里,教师又引入两个知识点放映时间的设定、幻灯片的放映。

任务完成后,作为一个任务的总结,作为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也作为对学生努力地肯定,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放映自己的PPT并加以解说,借此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可以从学生制作的PPT中指出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出色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学生也可以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从而帮助其他同学共同提高。

4 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有极大地提高。任务驱动法教学关键是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掌握好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程任务中来,通过学生思考和创新,完成课堂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课程任务分析和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牛磊,张翔.任务驱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应用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8.

篇7

【关键词】动物检疫学 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20-02

动物检疫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一门涉及法律法规、微生物学、免疫学、兽医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卫生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应用性强、内容抽象、名词繁多、难以记忆等特点,其作为动植物检疫、生物安全、动物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基础性必修课程,有关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近些年备受关注。近年来,研究性教学在各高校不断被提出,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也把研究性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作为从事动物检疫学教学的一名教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一 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念

研究性教学是在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强调将教学与研究结合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比传统教育模式,研究性教学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思想革新入手,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在此,笔者根据研究性教学的规律及动物检疫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 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补充时效性、权威性强和新颖的教学及相关阅读材料

由于动物检疫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随着各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针对教材内容难以跟上学科快速发展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借助网络、期刊等媒体手段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国动物检疫》《动植物检疫》等中文核心期刊上的综述性和试验性文章作为教学中的补充内容。如在讲授屠宰检疫的宰后的胴体检疫时,我引入了与屠宰检疫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PSE猪肉的检疫与鉴别的内容。教师通过展示正常猪肉和PSE猪肉,将学生置于肉品鉴别的真实情境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增加案例式教学内容

案例式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模拟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在课堂中的运用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案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动物检疫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教学内容与国内、出入境的动物检疫时发现的问题,一些新的检疫技术方法,国内爆发的一类和二类动物疫病情况等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深化。如在讲授炭疽的病原――炭疽杆菌时,可与二战期间日军以炭疽杆菌作为生物武器侵略中国及美国近年来的“炭疽邮件事件”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在这些案例中分析炭疽杆菌传播的特点。该模式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问题情境,便能够吸引并维持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增加互动式分组讨论学习环节

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固定模式,适当加入一些课堂互动分组讨论环节。如在课堂上呈现教学案例之后,在教师的案例问题引导下,随即组织学生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教师到每一个讨论小组进行交流互动,然后,每小组排出一名代表针对案例问题进行发言,表达该小组的讨论意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意见进行总结,以此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力结合

动物检疫学是一门极具应用性的课程,采用研究性教学应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理论教学与教学演示、实验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内新出台的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将一些典型的屠宰检疫、产地检疫的操作流程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教学演示既可以包含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可以利用网络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从而在节省课上教学时间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介绍最新技术在动物检疫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技术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时效性。内容上尽量安排生动丰富且易于操作的实验项目,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5.完善考核体系

完善考核体系是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动物检疫学教学考核评分中采用“6+3+1”模式,将期末试卷成绩的比例降至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至30%,出勤和实验课报告占总成绩的10%。在平时成绩中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提升至一个重要位置。将课下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上积极提问,能够提出独到的观点的指标作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成绩的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研究性成绩评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要教师能够保持公平,研究性教学模式就能获得学生的积极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考评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生物课堂;主观能动性;综合素质

教学活动与其它活动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别就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这种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往往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把教学活动看成单向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的特征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容器的角色。这种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是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都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思想,注意在生物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上,教师往往习惯于“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在课堂上,教师就意味着真理和权威,学生一旦与教师的观点出现不一致,往往就会被习惯性地否定。在这种严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习惯性地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思路和步骤进行学习活动,而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教师罗列好的一个个知识点,至于其它的诸多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思维探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民主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在课堂上,即使学生的观念不够科学,甚至很多学生的想法异想天开,但是作为教师,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对学生讥笑嘲讽,而是应当以宽容的心态包容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我观点的精神,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之下,学生的观点可以有更多地表达机会,从而使得他们在自我表达和思考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利用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很多时候,课堂上一个小小的问题就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年龄段,这个年龄的孩子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对于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只要善加利用,就可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引导下进入积极的思考中来,并使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来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地进入到一个自我学习的轨道,而这种具有自身特色和思维特征的学习模式往往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最为重要的内部驱动力,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兴趣,又怎么可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努力地探索,使得自身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呢?因此,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兴趣激发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事物和现象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的时候,我就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大棚蔬菜入手,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大棚种植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蔬菜,那么,我们要想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呢?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大棚蔬菜,因此,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增加光照的时间来提高产量,有的学生说可以增加光照的强度来实现增产,还有的学生说可以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等。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身上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获得了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四、适当引入分层教学理念

分层教学理念是一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而诞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被充分地考虑了进来,因此,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而这种把学生个体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因素考虑进来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学生自身的潜能更有机会得到发挥。所以说,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分层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多个环节的差异性来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差异性,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身上的潜能都能够在分层教学模式中得到有效发挥,进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有机的融合,才能够使得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部分往往不存在什么问题,关键就在于学生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那么学生学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在生物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积极有效。

【参考文献】

[1]关荣参.如何激发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J].考试周刊,2011年第31期

[2]郭义宝.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第10期

篇9

关键词:畜牧兽医动物解剖教学改革

动物解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专业兴趣,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做好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效衔接,进而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门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一些经验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照本宣科等于浪费时间,如何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及效率,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

1、以学生为中心,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只能成为教科书的奴隶。因此,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针对动物解剖学中名词、概念较多,学生难以掌握的特点,按解剖学名词的命名原则进行总结,可减轻学生负担。如学习关节的内容时,先简单介绍关节命名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基础进行开拓性学习,做到举一反三。在每个系统或章节学习结束后进行阶段性考核,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介绍完一个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在挂图、标本或图片上找到相应的器官并说出结构名称,使学生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记忆掌握重要内容,以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紧跟课堂进度和节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用桶给犊牛喂奶易发生腹泻?为什么大量注射生理盐水、5%葡萄糖等等渗溶液会导致尿多?这样巧设悬念,唤起学生求知欲。有时临近下课时,故意设置一些问题、悬念留作下次课程的开场白,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来寻找答案,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讲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用设问的方式布置下一次课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3、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原动力。针对教学内容,可编一些口诀提高兴趣帮助记忆,如前肢尺骨与桡骨的内外关系为“桡里尺外”,后肢胫骨与腓骨的内外关系为“胫里腓外”。此时,如果发现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利用俗话说千万不要“吃里爬外”加以引申,既令学生捧腹,又制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在课堂上就完全掌握了两者的内外关系。在介绍大脑四叠体中的前丘和后丘的位置、构造与功能关系时,可总结为“前视后听”用“前眼(司视觉)后耳(司听觉)”来帮助理解记忆。再如,讲解12对脑神经时,单独认识难度较大,就将记忆口诀先传授给学生,即“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既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意重点难点教学方式分两种:一种是传授知识;一种是传授方法。常言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学改革的方向已由过去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及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1)针对动物解剖学名词多、概念多、术语多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有时将概念或术语分解开,运用说文解字的思路来理解相关内容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如鼻旁窦就是鼻腔旁边的窦,即鼻腔旁边骨的内外骨板之间的腔隙,主要有额窦和上颌窦。再如,在介绍神经系统中关于突触的概念时,突是指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触是接触,到底是怎么接触的呢?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后一神经元的树突或产生反应的效应器的接触。好多概念和术语都可以这样去记忆和理解。

(2)针对动物解剖中各器官的位置、形态构造比较复杂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结合挂图、标本、尸体、活体等素材,并与畜牧生产和兽医临床紧密联系,多观察以加深记忆和理解,切忌死记硬背,有时可结合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帮助理解,如肝胆相照、唇亡齿寒等,以便学懂、学活。

(3)各器官的组织构造比较抽象,细胞组织部分始终是学习的难点。介绍器官的细微结构时,因肉眼看不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显微镜,抓住所要观察器官部位的典型构造,先从低倍镜再到高倍镜,从笼统到细微进行认真观察,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任务驱动;医学;计算机基础;专科教育;教学模式

G642;TP3-4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有助于学生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扮演的是一个引导着的角色,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任务,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来串联多个分散的知识点,从而可以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对自身所掌握的学习资源进行主动的应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符合我国新课程标准对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能够为我国社会培养较多的技能型和实用性人才。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验分析

1.将学生进行分组管理

本次实验选择的是某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2015级制药专业甲班和乙班为实验对象,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班级的人数和男女比例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样有助于我们合理的控制变量,从而保证最终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任务驱动教学班:2015级制药甲班,人数55人,将每11个同学分为一组,一共五组,并且通过考察保证了每组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层次分布相近,这也是为了控制变量的需要,而且还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任务。传统教学班:2015级制药乙班,总人数是56人,不进行具体的分组。为了控制变量,两班都是由同一个教师进行授课,并且所使用的教材以及上课的时间都是相近的。

2.教学任务的活力设计

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并且充分考虑到医学专科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教师设计了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方面的任务,同时每个学习任务中包括了几个具体的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过程

任务教学模式在医学专科院校极端及基础教学中实施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设定了一个情景,并且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了情景阐述,之后教师再通过引导的方式不断带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寻找知识点,最终激发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第二,教师将需要教授的知识点设置为很多细化了的小知识点,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寻找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对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明确相关的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4.任务驱动教学的结果分析

医学专科院校对药学系2015级制药专业甲班和乙班在学期末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考试,其中所考察的基础知识都是相同的,但是两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制药甲班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制药乙班:其中,2015级制药甲班任务完成情况Word部分、Excel部分、PPT部分的未达标人数分别是2人、3人、2人;达标人数分别是17人、19人、15人;优秀人数分别是41人、38人、43人。而2015级制药乙班任务完成情况Word部分、Excel部分、PPT部分的未达标人数分别是5人、7人、4人;达标人数分别是27人、28人、32人;优秀人数分别是26人、23人、22人。

通过对某医学专科院校药学系2015级制药专业甲班和乙班的学习考察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提升W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通过对比可知,制药专业甲班的合格人数达到了95%以上,而且优秀人数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制药专业乙班的学生。第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甲班的总体成绩要远好于乙班,这就说明了甲班的学习氛围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比较高,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进而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导致学生整体成绩水平较高。第三,任务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因为在实际的任务教学过程中,同一个小组的学生会进行任务的划分,并且很多学习任务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这样就促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在这一个过程中必定会增强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三、结束语

任务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并且很好的满足了新时期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任务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这样有助于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将自身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进而可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