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集体主义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承载者
关于教育理念尽管学术界众说纷纭,更没有形成共识性的内涵界定,但是如果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概括,教育理念无非是指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思维活动中,对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目的和任务、内容与原则以及方法和规律等方面所持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也有学者干脆更加简练地把教育理念概括为:“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2这种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由于受特定时空和内外条件的限制,具有历时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哲学特性。根据逻辑学定义的原则,移植教育理念的概念范式,照葫芦画瓢就可以由此推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根据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界定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相关思维活动当中,并要通过或借助思想、认识、价值观等观念形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宗旨、原则等思维表现物得以直观化和具体化。集体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和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道德要求和价值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教育原则、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集中凝聚者和生动体现者。因此,从集体主义理论的内涵界定中,根据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和由此派生的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相关阐释,就能直接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应该为阶级斗争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三种相异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即体现和承载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此,集体主义内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承载者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扮演就可见一斑。
2.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中轴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即,“要素说”、“板块说”和“三观说”。根据要素说的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部分内容3;“板块说”则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划分为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五大板块4;而“三观说”则简练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括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类方法的异同主要是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是由分类者的立足点、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造成的。但是,不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如何的归纳和分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却始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主轴项目,而在这一主轴性内容当中,集体主义则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担着支撑主轴脊梁的重任,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主轴项目的中轴。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轴项目,它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这一主轴性教育项目链条当中,集体主义处于中间环节,其地位和作用尤为特殊。作为一种道德观教育,它向前承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之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深化,并最终使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值观,集体主义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与此同时,通过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达到帮助人民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最终巩固和强化社会主义教育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集体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轴项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贯串这一主轴,使这一主轴链条前后相继、融为一体的内在中轴。
3.集体主义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异曲同工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
英语教学不仅在于传授英语知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一、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教学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外语教学考虑的重点不再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让我们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来教这些内容”,而应该是:(1)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2)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重视文化知识,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移植别国的文化,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的文化,目的在于更顺畅地进行交际。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知识,可采取以下方法:
1.可根据教材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介绍如何问候、称呼以及握手、告别等。
2.就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的区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一般敏感性。
3.利用英语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然后组织讨论。在看录像和电影时,学生和教师都应当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
4.鼓励学生与讲英语的外国人进行个人交往,这样会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5.让学生读一些短篇故事或小说,同时,要求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
6.举办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
三、“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因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外语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将素质教育理论引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的一大课题。在外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学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外语学习区别于婴儿学习母语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感”。一般来说,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自然的社会过程,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而外语学习则涉及到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甚至涉及到个人尊严、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对外国文化抱有好感、向往其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的语言的因素。相反,对某外族文化抱有轻蔑、仇视或厌恶的态度,这就很难令人想象持这种态度的人能认真地去学习该文化的语言。如果对某一语言抱有好感,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这样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法别扭,持这样的态度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会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热情、活泼、博学才会对学生和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外有些研究者根据这些个人因素对外语习过程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通过实验和对比,描述了“理想的外语学习者”(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的一些基本特征:
1.能够适应学习环境中的团体活力(group dynamics),克服负焦虑和干扰因素。
2.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
3.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针对他输出的目的语并做出反应,即注意意义而非形式。
4.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语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
5.至少在语法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个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
6.具备足够的分析技巧和接受、区分外语的特征,并监测错误。
7.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
8.愿意冒险,勇于实践。
9.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从以上9条来看,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这一点是和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论不谋而合的。要想使所有的英语教师能够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而影响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对英语教学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篇3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教学 “大思政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4-01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普遍不重视思想政治学习,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所以,进行课堂改革就成为高职思政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能够适应形势需要,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打破教学常规,践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获得有效发展。
一 构建高素养的施教主体是践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关键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他们成功成才,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师,要能够积极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够从教师型转向导师型,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就目前而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不能积极实现身份转型,教师课堂教学中依然做知识的传播者,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式教学,对学生的启发有限,引导不足,课堂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高职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得到重视要积极构建专兼职结合,人员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要通过创新施教主体的方式促进教学的发展,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分子进行有效培养,使之能够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通过这些学生了解全班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 教学要能够引进教育典型事例,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智慧促进教育功能的提升
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凡是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引进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想。现在社会竞争力和压力很大,很多高职学生都担心自己的前途,怕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给学生鼓劲,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能够轻装上阵。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教育典型事例,使事例人物的典型品质、职业操守、个人修养、业务能力等被学生感受到,促使学生思考、借鉴,发挥典型事例的内在影响力,获得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如教师可以将主流媒体推出的先进人物与思想内容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聆听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受他们的高尚品格,这种作用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教学内容,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另外,教师可以请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到学校来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创业事迹和人生经验来感化学生,鼓励学生不断锐意进取,鼓励学生不断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这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会更大。因此,高职教学要勇于突破,利用一切条件,创造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人士的崇高与伟大,为学生树立生活中的榜样,使学生能够不断努力追求成功。
三 积极拓展,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立足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师能够面对形势需要,研究学生特点,能够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种模式教学中获得学习潜能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变单向教学为师生的互动教学,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为学生创设模拟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认识到创新才能促发展的道理,努力开拓教学创新途径,力图促进学生成功成才,进行有效教学探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高等院校作为宣传、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将核心价值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体现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即鲜明的方向性。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持理论在各项教学内容中的主导地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为指导思想;二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核心价值的要求,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既建立在对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上,更建立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的历史发展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新阶段将会面对更深刻、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科学发展。因此,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科学性的关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就必须以“四个坚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点: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只有提升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大学生所乐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性
内容的系统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它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在贯彻、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应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构成上,是由各方面内容组成的整体,既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这样的主导性教育,又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样的基础性教育;既包括“应然”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实然”的教育内容。其二,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配合上,具有整体协调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通过多方面的分工和配合,使大学生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阶段上,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遵循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既有对普通学生的基础性要求,也有对先进分子的高层次要求;既有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有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四、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要反映的一般原理,还要反映时代使命、精神、目标、任务和途径。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注入生动鲜活的内容,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首先,要及时增加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将科学发展观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拓展、创新与时展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需要大量吸收关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新鲜内容。
五、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教育活动
高效可以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弘扬正气,提高品位,提振师生的精气神。要加强网络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建立健全网络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或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形势政策教学、讨论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别,并就具体网络案例开展互动讨论,切实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在网上谈经历、讲体会、论人生,用典型事例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强化网络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在校园门户网站上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尹红领.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 校版),2007(9).
2.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教学研究,1997(7).
3.韩东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河南农业,2008(8).
4.邹丹蓉.谈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 与科技,2008(11).
篇5
关键词 : 回归生活 ; 基本理念 ; 提出;引领;贯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思想品德课程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回归生活”的理念,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本人就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回归生活"的理念的背景及实施中如何贯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回归生活”理念的提出:
1.思想品德旧课程存在的弊端
思想品德旧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识世界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的弊端。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将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品德教育课程变成了让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知识性条文的课程,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严重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们认为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步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主要不是要学生掌握某种知识,而是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的体会养成好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和习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出了“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是要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要回归到一种好的生活层面,即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和习惯。
2.“回归生活”要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
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的提出是从其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交往生活发展、品德发展的需要出发,具体体现为:
(1)身心发展:
初中学生处在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期,这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他们在经历人生的一个相对急剧变化的发展时期,此时期,他们在心理上产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成人感”,意识到“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希望父母象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不希望父母还把他们当做小孩子对待。然而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他们还是孩子,于是出现了渴求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冲突、混乱和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
(2)学生交往生活发展的需要
他们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展,需要处理的关系日益增多,可以说他们作为孩子进入学校,在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社会化了,在熟悉的交往环境中,他们的交往关系在发生性质变化。表现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处在从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过渡的时期;与老师的关系的变化:从对老师的言听计从发展到开始会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老师,从而表现出对部分老师的崇拜和另一部分老师的排斥和反感;与朋友的关系的变化:随着自身生活环境的扩大,朋友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同学、朋友中的印象,同时认为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得到自我更多的肯定,还可以从朋友处得到自身情绪的缓解。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他们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不熟悉的公共关系中,他们在接触更广泛的生活关系。
(3)品德的发展
他们处在向自律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向往自律,这种倾向首先以不要大人管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这一原因,在他们中间容易产生“反抗性亚文化”。同龄人的交往在这个时期对他们最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影响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心理倾向从自我中心转向共处中心,随着这种发展也产生“附随伙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从阅读和学习中理解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对他们有极大的影响,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一方面将现实理想化,另一方面又常常感到遭受挫折。品德发展上表现出多向度、不确定的特点,交往上充满新奇感,仿佛开始在经历一种道德历险,又在道德方面感到惶惑无助。多种交往生活的发展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无方向感,无坐标感。
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脱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怎样贯彻“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学,是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核心环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所以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要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去落实。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牛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具体说就是要做到:
(1)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景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①利用乡土案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乡土案例由于发生在本乡本土,有的是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在时空上贴近学生,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联,因此,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利用,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②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对国内外时政大事的了解,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为上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2)教学方法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以下方法:
①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典型材料、新闻事例等来表明、分析、理解教材中阐述的道理和要求。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对教材中的观点、理论发表看法。
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认识、解释、说明具体的事实、材料、例证;依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来观察、分析、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
③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尝试进行实际操作,解决自己学习、生活、思想中的实际问题,指导行为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学过程生活化: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惟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牛命成长、牛态和谐的育人的过程。
我们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首先,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开始,在课首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唤起法;开放的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倾述法等。例如:老师在执教《用法律保护自己》时,可采用这样的导入:我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但是,在现实牛活中伤害青少年的事却屡屡发生,同学们,你或你的同学在生活中受到过哪些伤害?让我们一起说一说。这里,我们通过运用前面提到的唤起法和倾述法,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生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景中的动态生成。最后,课堂结尾也应该富有创意的向生活实践延伸,将课内教学的内容有机地延伸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用智慧保护自己”这一问题后,我们可让学生学习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要求:作品应便于携带,上面有匪警、火警、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的救助电话等。这样,既注重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行为实践提供了表现平台,又复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预备。”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内驱力。所以,让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应有的活力,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篇6
一、大学生理念信仰分析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就总体而言,当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要分为积极健康向上的和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不正确、社会责任意识不足、心理素质不强的消极的理想信念两种。积极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中占大部分,这部分大学生对于祖国和个人有着明确的认识,能够充分认识到个人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他们热爱党和国家,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有着足够的信心,这部分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成才愿望非常强烈。消极的理想信念主要表现在这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迷茫,对党的指导思想存在质疑,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团队合作的能力。虽然这一部分人占大学生中较少的一部分,但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因为对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二、造成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偏差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成了信息化全球共享时代,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进入了中国,大学生作为最善于接受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年轻活力一族,西方文化对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弊端,盲目地去全盘接收和推崇西方文化,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树立了非科学的价值观,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也就产生了偏差。
2.对于社会认识的不明确
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势、利益分配模式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差异性在不断增加,人们的选择也就越来越困难。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些变化,在选择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迷茫以及自身能力认识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科学理想信念的树立。
3.网络不良信息的接收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电子计算机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学生处在社会的最前沿,互联网对于他们的冲击十分巨大,互联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上面传播,一部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接收到许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影响,造成了这部分大学生理想和信念出现偏差。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独生子女在过多的家庭照顾下长大,致使这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对社会的认识大多处在人为想象的理想环境中,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这部分人不能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理念信仰的方法
1.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西方文化有好有坏,我们在讲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这一章的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讲解西方文化的利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解西方文化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优势和劣势,让大学生能够科学全面地认识西方文化,引导他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2.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联系
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联系,有利于党所实行的政策、策略和方针的正确实施。在充分认识到个人成长关系到国家发展这一点的基础上,大学生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我们在讲授“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这一章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他们把个人成长成材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联系到一起,使其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3.教育大学生对于各种观念和信息的识别
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传授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处在信息冲击前沿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不仅仅要教授大学生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还要帮助他们识别各种观念和信息,只有全面地了解各种观念和信息,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4.教育大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
篇7
关键词:手绘表现;简练;透视;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23-02
随着全球范围iPhoine5的发行,iPad、iPod、iPhoine4s的热销,乔布斯与苹果智能手机被人们日渐传颂熟悉。 高职高专院校中的青年学子更是不乏热衷向往的“果粉”,他们或多或少的拥有不同版本的正版或山寨智能手机。紧随而入的设计理念日渐被人探究、学习。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在讲授《设计表现(手绘)》课程时为化解学习过程中的某些症结,发现乔布斯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消融学生的学习认识偏差,促进他们在艺术审美、空间表现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法。
一、高职高专学生在设计教学中的学习认识状态
据统计,高职高专层次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招生规模大致与本科相同,其中2012年湖南省有全国1503所普通高等学校共计录取新生31.35万人,录取率为86 .4%。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滑坡现象逐渐显现,学生的整体素质令人忧虑。特别是部分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他们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也知道要多画、多设计才可能提高,但就是行动没有建树;学习上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日上网、闲逛得过且过。其次自主学习意识较淡薄:只对喜欢的科目有所行动,对于要下一番气力的功课则漠然处之。除了书本知识,对其它知识倒比较好奇,对改变了我们“玩”的方式,能把“聪明代码和极致美学专注结合在一起的前沿科技结晶”——苹果智能手机很是追捧。这种造型简练但富内涵的平民化设计作品折射的美学至上原则也正是我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的美化生活的目标与设想。
二、市场竞争中的乔布斯设计理念
由于苹果的产品将面向普通平民,为有力推动苹果产品的大众化,乔布斯秉承简单实用的理念,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了独特的优势。为了更好的获得商业利润,乔布斯特别重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用户体验”,他自己摆玩这些新技术,并记录下自我的反应;对仅仅读了半年大学的他,其本身就是焦点用户小组,是苹果的理想消费者。他形同门外汉一样思考,测试苹果产品,为使设计作品完美,他关注窗口、小按钮等等细部,提出“细节就是一切”的口号。如今这些成功的理念都值得每一个将要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师生留意借鉴。
三、乔布斯设计理念与设计表现(手绘)课程的交融贯通
(一)“简练化、平民化的设计”就是 Keep?it?simple?stupid(尽量简单)的亲民反映。乔布斯始终坚持最简单的设计,苹果电脑的鼠标只有一个键,iphone也只有一个键。有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者平均会花20分钟时间来摆弄一个新产品,如果还不会用就会放弃,退还给商店。这都说明简洁设计的重要性,其实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面对的客户绝大多数是投资方的商人、居家的业主及七姑八婆之类的非专业人士,与他们交流时准确简练的东西能够马上打动这些人。相对于手绘表现时首先就是要有简练的线条,明白有据的落在空间的转折处。例如家装室内设计师要在做好设计方巡查和完成平、立面图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透视原理,将室内三维的视觉效果“准确真实地”表现出来。因此,严谨的透视运用是我们在快速手绘表现中最基本的保证。对于高职高专的一、二年级的初学者来说,绘制快速手绘效果图时,常见的毛病就是透视概念模糊,不是消失点视平线东扯西拉不敢肯定;就是墙线脚线过于奔放,结构线竟然不能聚集于消失点。这样就需要我们用有分析力的线条来说明空间与装饰。线条的方向、力度、快慢、轻重、起止都是我们要着力表现的因素,一根有感染力的线条是经过多次反复、提炼才能得到的,都是要我们不计其数的练习而有所感受来表现的。类似于苹果的一键启动,在人们看似普通的表象下,而乔布斯设计团队的历经几个月的辛劳才完成的单窗口模式。所以看似一般的细节是需要平时的积累,这样没有多余的线条,画面就会简单实用,才能方便那些非专业人员的理解,特别这些都市白领工作繁忙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父母代劳操心,只有关键的简单线条才能让他们明宗达意。
这期间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平时我们对手绘表现要非常熟练,能够信手拈来,随意表达。手绘注重由线条练起:画准确的长线,刚挺的短线,柔美的弧线,当不能达到要求时就要进行分布练习----先画短线,再在平顺的基础上再注意肘部要微悬,不能落于桌面,眼睛快速扫描起始的A点,终结的B点,手指握笔外实内虚,运笔速度要偏快(若偏慢一般的人就会因气息换接而出现断、折、抖的现象),为了增强线条的感染力要注意运笔的力度一般是缓重到轻快至稳重的实虚实的变化,不能出现露锋入笔,拖笔收尾等败相。只有当线条有一些表现力之后与正确的透视框架相结合才会利于客户看图读意。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态度于学习自律的综合情况,院校排课通常为4周左右的时间,相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课时比较紧促。一般上手绘课前几课时都会学习巩固透视内容。
一点透视比较容易表现装饰框架但稍显呆板,二点透视虽然生动但构架线条偏难且可观为4个界面,学生甚至工作了的设计师都有在客户观候身旁的短时间内快速表现不正确的可能。为使客户能够预览到多的设计界面装饰效果,可以多采用“一点斜现象”的构图布局方法。一点斜透视是在一点透视的基础上观者在原中点位置上的或左或右的微向移动后的观测点而引发的二点透视的一种微动透视,它有2个消失点,1个在很远(不是无限远——那样就会变为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的画面左右方,另外1个在画面偏左或偏右的内墙周围即画面内部。这样画面就会比二点透视多出一个界面,画面也会生动些。对于某些出版社的手绘教科书中提到的“一点斜现象”属于一点透视,我觉得它有2个方向的消失现象就很难说服画者,它还会是一点透视?(故此在这里持保留意见)。况且当画者熟练后再来描绘类似的情况,内部的那一个视点就可以慢慢外移,这样绘者逐渐熟悉一点斜透视,并掌握由一点斜加大观察视点而演变成二点透视的画面。
画外部环境当然还可以运用三点甚至四点透视来表现建筑与环境。一般室内用三点比较少,毕竟要考虑的视点越多就越耗时间,对于快速手绘表现就越是挑战。为了让高职高专的学生简练准确的表现装饰效果,还是建议多用一点透视或者一点斜透视,恰当运用二点透视。
当学生练习时间一定的情况下,简单而准确的线条不仅利于快速表现也利于客户理解画面,从而达到平民化设计,人人都懂的效果,进而可利于设计方案的深入勾通交融统一。
(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用户体验”理念其实也是以人为本的观念的体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强调体验生活,体验有主题的装饰效果的快乐惬意,这与现代“轻装修、重装饰”的大环境相吻合。这就要求绘制者“纸上无兵,心中众兵”,与客户谈及某一部分时可以随时添加装饰品、陈设物。这种边谈边画的注重客户交流的手绘图像就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他们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尊重与贴心服务。虽然在平面的纸质上还需要靠客户的理解和想象,但是通过绘制陈设品而出现的疏密搭配、曲直交融的线条就丰富了原本简洁的画面,使表现图即变化又统一。相信在画小部件小陈设的这种练习中,高职高专的学生是能够通过练习画活手性,画出对设计表现(手绘)的一些兴趣。毕竟他们中间的多数还是喜欢画画和专业的。
(三)“智能化设计”理念的扩展,其实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环境艺术方面的设计就带有智能化的因素,例如大家熟知的家居设计,已由普通意义上的可视对讲、防盗、红外探头等简单安保系统,升级到人们对居住理念的改变——如自动窗帘、自动照明、职能卫浴、远程关闭水电煤、外地声光报警等个性化服务将逐步采用到家庭的设计中,而这些高科技产品也已经被设计应用到了中上层的普通家庭里面。智能化设计在更新换代的层面上说类似于长久的设计发展,接近人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如同人们在居室中3、5年更换一套新家具,7、8年变换一套新装饰一样。为了可持续的、绿色的设计,我们就需要多费脑力,多留预案,使设计即表现眼前有可以展示未来的主题。相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就是要有这些设计理念,在画面处理中这些科技产品其实不需要太多的绘制着色,只需要在空白处引出说明,沟通时表述清晰、形容生动。所以这样我们的学生还要适当注意语言交流,不仅要注重手绘表现的线、面、体、色,也要加强文学艺术的研修。使画面之外的吸引力如绵绵长江水,阵阵沁心波。正如苹果手机的一键启动后,画面一幅幅生动的展开,抓取了人们的深入玩摹之心。
(四)“美学至上”原则的始终如一。它使苹果手机的外表与内在都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高职高专的学生在设计表现中也要有这种意识,首先力求通过平时多练多看,使画面作到给人以形色兼备,美的感觉。手绘表现目前的作用主要是用来与客户交流,完善方案。故此时间有限,结合学生是美术有些基础的情况,建议多用彩色铅笔绘制,这样学生易于表现近似色系的深浅、远近的图相变化,大体有效果后略加马克笔的亮彩(特别提醒学生要干净利落,不要反复过多就会画面发灰),画面恰当的留白、高光使画面具有黑白灰、亮色、复色等一些层次。其次千万千万注意把控好画面的色彩程度,不需要全色调绘制(那是长期手绘效果图的标准),只需要半色调描绘,省去很多的中间层次,这样才能精炼感人。注意计白当黑,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最后突出重点抓住两、三个亮点,其它地方则一笔带过,画面吸引客户后室内尽量使用装饰装潢和艺术陈设来展开。同时也给给消费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使之可以根据流行而随意改变。
学习设计表现手绘图是有一个中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除了练习画面的表达能力外,还要让学生参与教学,上讲台自评或互评,培养学生口头表述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智能化时代,有的学生忽视手绘,认为只用电脑来表现就可以,其实那是没有处理好手绘与电脑绘制的关系,没有好的素描,手绘色彩作基础积累,电脑效果图最终的艺术感染力是不会有突破的,只有绘者达到了优美的境界才能来表现优美的电脑效果图。所以当学生明白这层内在联系之后,思想上的触动会带来手绘表现上的行动,相信只要肯多思巧绘就能够寻找到其规律,高职高专的学生也会有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任文东.室内设计与表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赵国斌,赵志君.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72-07
理念引导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和效果。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对于教育理论系统研究和教育实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容及其形式探讨得较多,对其价值的探讨甚少,这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涵的界定
要论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什么,即要把握其内涵。而要厘清W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我们首先得解开“理念”“教育理念”神秘的面纱。
“理念”一词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那个时代,理念通常被人们称作“形相”“通型”等,并且得到了哲学家们的青睐,在哲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西方哲学史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们对理念进行探索,形成了“理念是一种模型”(苏格拉底)、“理念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柏拉图)、“理念是超越经验的概念”(康德)、“理念是观念的总体”(黑格尔)等认识。抛弃其中的唯心成分,这些认识给我们当今理解理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重要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看法、观念。如今,理念在教育领域广泛地使用开来,但是对于“何为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李萍等: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眭依凡等:三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理想教育状态的价值倾向与追求,持这种观点的有陈桂生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种属关系来讲,属于教育理念的一种,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根据教育理念的界定,本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基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属于意识、精神范畴,但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想观念精髓。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将服务于实践,指导新一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使其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总而言之,这种来源于实践又力求服务于实践的思想精髓,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核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幻想,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如何发展更好的本质规定和终极追问,是根据现实状态描绘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图式和总体指向: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而是对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运用等实践问题进行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高度抽象和追问的过程是理性的。它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发展过程呈现何种规律、未来将达到何种理想境界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反复的推理等理性思维加工过程,最后提炼出的是简洁的、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领网络社会的人们人格健全、走向幸福美好的思维规定。为此,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旨趣在于描绘了一种理想愿景。也即,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这种理想的期待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应然的”理想,作为观念层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反映或机械临摹,而是建立在现实实践基础之上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图式,是依从网络社会的客观教育规律作出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该更美好”的理想表达:二是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追求与现实状况是有适度张力的,它虽然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水平,但是这种理想水平并不是无法触及的,而是经过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如果一种教育思想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切身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期待,那么这种教育思想就无法被称为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更不能把它作为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
其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观念体系,即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是单指一个理念,而是由多种认识、多种想法组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观念总体,比如对本质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价值原则的认识、思维范式的认识等等。此外,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如技术的角度、主体间性的角度等。把握和审视的角度不一样,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状况也会不一样,由此凝练出来的思想观念也会不一样。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揭示出来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原则、思维范式等共同组成一个网状的观念体系。在这种观念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理性认识共同着力于一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发展,共同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发展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
从这以上几个层面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内容来源具有客观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蕴含某种理性认识、理想追求的教育思维,属于观念、精神范畴,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凭空想象得来的,它的内容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发展的规律、呈现的趋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过程规律、价值表现、理想愿景的观念总体,是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实施准则。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发展和时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二是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认知的结果,即他们在科学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实践经验和规律进行高度概括,是其认知超越于具体的、感性经验层面的存在状态。一般而言,对实践认知程度越高,理念的概括性就越高。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智慧思维的审视和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以抽象的形式、凝练的语言表达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另外,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以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过程,从根本上统摄、支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观念统领性和思维支配性,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具体的操作手段、操作方法相比,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抽象性特征。
三是内容本质具有发展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个由理想愿景、价值规定、精神指向等内容凝练而成的、带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一种念头的产生到由少数人掌握,再由少数人掌握变成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再到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升A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性。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内容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以及形态也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整体运行态势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发展性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既离不开观念的理性抽象,又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审视,在价值呈现方面也内在地包含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对于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生的源头
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一个念头或者“灵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雏形,相应的,一种教育理论的创生往往就是来源于教育者(或研究者)头脑中某一刻闪现的“灵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也与该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或闪现的“灵感”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会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育对象呈现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各种挑战,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效果不尽人意。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载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思考以及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雏形。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思考日益成熟,人们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与上述思考问题相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用系统、严密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虽然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玄乎得不可理解,因为外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可以被大家认知的,也可以具化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问题的揭示密切相关,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维规定,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为根本、本质何在、理想愿景的终极追问,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具体说来,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成教育理论专题来研究,以此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有学者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得出了应该从教育理念着手解决问题的观点,重点研究理念范式的转换,厘清网络社会和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区别所在,由此迈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做理论创新的知识基础,即在了解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发展的状况结合现有的理念推出新的结论,修正或者创新原有的理论体系。如有的学者根据网络社会的环境特点、生存方式、发展趋势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际遇,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树立“智库”理念。此外,还有学者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视域指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技术性教育理念、主体间性理念、平等互助理念与协商对话理念”。这些研究成果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原有理念的一种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它们又将成为新一轮理念创新的知识基础。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具
有学者指出:“教育知R具有‘助人创造’的功能。”意即,教育知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它能够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或创新;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它能够指引教育实践者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当人们用文字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出来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则外显为教育知识,随之具有“助人创造”的工具价值。首先,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航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它为人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领。比如在思维范式方面,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要观照网络技术环境、教育对象网络化生存方面的特点,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在价值原则方面,它引领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时刻观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网络社会人们如何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格进行价值审视:在理想愿景方面,它引导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分析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为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更完善的认知发展图景,等等。其次,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工具。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奋斗目标的拟定、方法使用原则的归纳、载体适用条件的阐释等是否符合规定性,理论研究者们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寻找论证依据,因为它是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是整个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导着研究者们对现有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反复论证,对符合理念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深化研究,落实为实践准则,对不符合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由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工作的贡献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学习的对象
教育理念最初是教育者头脑中的一种念头、思维认识,但是当人们通过实践把这种认识进行理性升华,形成文字,就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使学习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和“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应该如何实施教育行为”等知识信息,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路径、理想原则、现实指向和整体规定。从这一思路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工作者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从事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读繁缛的理论,但是他们又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答网络交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一需求矛盾关键在于提供一种简洁明了、指向性强的理论,让实践教育工作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收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来源于实践而且具有引领性和发展性,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正符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诉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工作者们能够很快了解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想愿景,以及达到理想愿景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定和精神指向。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更便捷地获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充电”的对象来源,也是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良方”。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之前,该信息传播活动的目标、效果都已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把握,它以简明扼要的信息引领着实践工作者们思考方向,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如技术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者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典型区别,也引导着实践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内容表达方式、效果验证的技术方向思考。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
这一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具有指引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树立了教育信仰。它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规定的总体指向和思维原则进行实践,就可以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现实困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在极大程度上坚定了广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信心,使其不畏艰难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另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操作思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和思维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的同时,也清晰地告诉了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和价值原则。根据它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符合价值原则的方法、优化实践工作方案,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间性思维,关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交互关系,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技术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技术的表达方式展开:平等互助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育对象交流互动,实现“双赢”的效果:协商对话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协商对话来把握网民网络心理行为特征,控制网络谣言;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信仰还是教育操作路线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向某种“理想期待”努力航行。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监控工具
要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符合理想期待,就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时刻与理想期待作对照,必要时还要把理想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任务,融入实践过程的相应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过程的监控工具。所谓监控工具,具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是理念的工具价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上的显著体现。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质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中通过系列的信息传播活动提升人们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们网络道德人格的过程。由于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层次差异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控偏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航线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操作思路前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教育者榱舜锏侥勘昴衙獠扇∶つ可境、节点控制教育对象言行的行为。显然,这种高强度的干预方法是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此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对技术教育理念的审视可以发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硬性管理)也是需要技术的,不仅必要,而且必需。网络教育平台的负面信息需要教育者以技术的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删除。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调控教育对象的行为。教育对象由于知识阅历、教育经历、认识水平等的差异,其行为与社会要求的不一致,特别是在信息“内爆炸”的处理方面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调整教育对象的网络信息行为。具体来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意义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意义制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意义的诠释,旨在通过积极的意义诠释维持信息受众积极的行为,中断信息受众消极的行为。二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行硬性或者软性约束,使教育对象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规范调控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
(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检验标准
篇9
【关键词】通识教育;古代音乐教育;思想
一、通识教育视角下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以通识教育为视角有助于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国际领域诸多大学都在推崇通识教育的议题,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在国际教育领域获得话语权,需要重视通识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而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音乐教育思想及理念中,能够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提供前提条件,促进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1]。(二)应用通识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通识教育可以视作为具有给个性化特征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学活动不仅关注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美学素养以及综合实践素养等内容,在学科知识学习从基础上,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在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自主选课、自觉完善,以促进素质教育综合教育目标的实现。(三)通识教育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教育体系、教育经验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异,国外的通识教育已经拓展形成全人教育、能力拓展教育、自由教育等模式。中国教育领域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教育理念引入到中国教育领域,在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将多元教育理念整合,契合中国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即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化,同时又具有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
二、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功利性特征。原始社会时期音乐作为人们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工具,应用乐舞为主要表现形式,音乐教育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音乐教育存在宗教色彩,但是能够明显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祈福、祭祀等活动都能够体现其中存在的功利性。虽然中国历史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从先秦直至明清,以祈福和祭祀为主要形式的乐舞活动一直存在,为满足各种活动的乐舞活动需要,音乐教育的功利性特征也一直被保留和延续。(二)审美性特征。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音乐教育也经历巅峰发展时期,受到封建文化礼制的约束和制约,礼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的主体,以西周时期为主要代表[2]。修海林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强调“西周的礼乐教育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性质”,音乐教育形式主要体现为个体行为方式,融合个人教育观念,内在心理、观念意识、情感体验的相互融合能够体现其中的艺术文化内涵。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体现本体作用,在体现社会功能的同时,还表现出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性特征,以实现音乐教育对于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特点
(一)自然化特点。音乐教育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发挥教育作用,古代音乐教育活动为自然性活动,歌舞形式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而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也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无需借助外界工具,因而体现音乐教育的自然化特点。(二)社会化特点。古代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化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为途径陶冶教育对象的情操,社会的发展促进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也愈加明显[3]。遵循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要引导学生能够契合社会需要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为主要学习目标,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是通识教育视角下古代音乐教育体现的主要思想特点。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内涵
(一)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古代音乐教育将教育对象作为关注点,教育对象自身的音乐形式应用领域存在差异,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存在差异,音乐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性化特征,通过音乐内容表达情感,利用音乐表演诠释情感和学习体验,由于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展现,音乐教育也可以实现个人情感的传递,音乐教育也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为主要特征,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基础,以体现教育内容的适用性与有效性。音乐教育活动可以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表演环节深化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通过教学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教学效率[4]。(二)重视学生知识向综合素质的转化。音乐教育活动传授学生音乐知识,而学生将知识的内化则是实现通识教育价值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学生学习意识与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如何能够尽快实现音乐知识的自我转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并不是音乐教育的唯一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目的。(三)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知情合一”。教师开展音乐教育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具有个人思维与情感意识,通过音乐艺术对人思想的感染作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意识层面实现理性意识与感性意识的结合。音乐教育活动中需要表现其主导思想,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其存在的功利性和审美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以功利性为导向理解音乐内容,以审美性为导向体会音乐文化内涵[5]。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实践于音乐教育领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知情合一”。
篇10
长久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时展的领头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素质教育的时展造就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内涵,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升注入了一笔新生力量,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近年来,回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扬长避短,通过接收和吸纳新的国际教育内涵,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系。在体育教育不断改革中,力求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至高追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要创新,体育教育也要创新,而观念创新则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先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本质就是力求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发展的过程必须经过教学质量上得以体现的,而质量则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观是体育教师从事该专业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生发展的前提,学校的办学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整体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社会转型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
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习惯将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针对教师的话常常作为他们接受知识的标准,自己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话语权,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当然就连最基本的自主性也必然成为一纸空谈。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在有关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各都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探索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构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后盾和基础。然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仍未蔚成风气,体育教育理念尚未成熟,在发展和完善体育教育理念研究项目中其内容和分支较为分散和肤浅,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统一性,在发展道路中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协调、整合各种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之中,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才能得以更加完善。目前,随着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呈现现代化、多元化以及国际化,高等体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发展是当代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点,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前提,然而体育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缝隙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在教育质量环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教育理念必须融入到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才能有待提高体育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思想的相互一致性、统一性。
三、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新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在教育理念上,现代管理大学体育体院应努力贯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指导方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体育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在技术战术方面体育教师应通过培养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形成内化与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洞察能力、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最终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朝着高校体育教育精英理念发展的,现代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始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以及“健康第一”教育新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积极响应,创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理性思考是学生及时掌握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