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变化因素也是影响课堂有效教学效果好坏的一大重要方面。一节生物课堂中,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引领、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情感特征,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安排。例如,在课堂前20分钟左右,学生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对新知识感觉良好,大脑各部分机能飞速运转,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的前20分钟教授难度、重点程度较高的知识部分。在后20分钟,做好总结收尾工作。此外,初中生物教师应学会对学生的倾听。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堂提问时,如果回答错误或不够完整,教师应当进行提醒,而不是斥责。如果回答准确无误,教师可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以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学习积极性。
二、完善教学方法,打造现代化初中生物课堂
1.加深对初中生物教材的进一步探索调研,让教材发挥核心作用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一直以来都是贯穿整个初中生物学习阶段的重要主体。而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应用普遍停留在传统的对教材知识照搬照抄模式,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推进下,对教材的深入探究调研和二次开发成为必要过程。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课程“皮肤与汗液分泌”中,除了教授教材中固有的皮肤知识外,还可以充分将教材知识扩展到在医学、人体学等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的重要性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初中生物教材在二次开发中重放光彩。
2.拓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途径,与科技现代化紧密结合
随着电子信息、互联网、多媒体工具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支持。多媒体在具备快速、便捷等现代功能的同时能够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的形式向学生直观展示教材知识与典例。例如,在七年级课程“人体的营养”一课中,学校无法提供对人体部位进行的具体实验,为增强学生对人体营养的了解,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网络视频,扩大资源来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识点。在这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加适合不方便经常进行生物试验等具体情况的学校。同时,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能够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完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吸收学生意见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完成包括教师与学生两部分,而学生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好坏,有着亲身体验的学生最了解。学校应建立健全生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与体系,定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具体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现实反馈及时做出生物课堂教学方针的调整,以满足学生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需求。通过调查与评价,还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生物课堂教学的关注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4.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当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2
【关键词】优化;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新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地研读和探究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新课标,并且依据新课标、学情等相关教学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是新课改的具体纲领,是指导教师进行新课改和适应新课改的重要标本。新课标是新形势下教学的一个模版,是一个静态的、死板的、单项的理论,要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生物教师对其认真地研读和灵活地运用。新课标中把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素质为核心任务,十分重视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化,突出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融合作为评价方式。新课标中的理念是非常与时俱进的,但由于新课标具有全国性和绝对性,这就需要初中生物教师能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新形势下的生物教学应该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以每章节的内容设计精细的教学过程并有效的实现新课标中提出来的要求。
二、革新教育教学思维,转变教学对策
新形势下,生物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在课堂上不要在满堂灌,不要再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了,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做到理解记忆,感悟掌握。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教学,如在学习核酸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下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核酸保健品,并让学生分组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并对核酸保健品功效做一个评价,然后各小组之间交流考查的结果,老师并进行评析,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取直观形象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深有体会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当前,多媒体技术以自身的优势,实现了生物知识的直观化、具体化和体验化教学,通过声文图茂把知识完美地转化为直观的教学内容,多角度地给予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的效果。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千万不要让多媒体课件限制教师的思维,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出现死板应试的教学。多媒体授课还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使用技术,否则也会降低教学的效果。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还要合理的选择视频播放,精心的制作教学课件,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下参与教学,这样才能优化生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播放关于血液循环具体过程的短片视频,引导学生认真的观看视频,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开展合理膳食、青春期卫生教育的相关内容。还有在《呼吸运动的过程》、《尿液的形成》、《眼与视觉》中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
四、教学得法,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28-01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研究不透,理解不深,表面上新课改,实质上还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课改所要达到的宗旨和要求。下面,笔者从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手段这几方面谈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转变教育理念,公平对待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教学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设计教学,强调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做到“三个公平”,即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公平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公平享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要公平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不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应该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动起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也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与学生智能的发展紧密关联。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过程是理解和记忆,而记忆的前提是对记忆的事物首先引起注意,没有注意就没有记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利用“身边事”,让学生明白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能够指导生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内容直观易懂,培养学生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教师要设计好实验课,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既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习兴趣在动手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强化,就成了实验课的关键所在。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过程,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媒介、活动为载体的新课改理念,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上,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生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展开实验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主张,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四、丰富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细胞的物质组成,细胞膜控制的出入,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过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内容。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手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生物教学的知识、理论、方法去观察、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以研究者的心态去从教,就会对教育的变化更加敏感,对教育的发展更有创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生物科技前沿知识,让学生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研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探讨、交流和争论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手段;积极作用;具体应用
在新课标深入实行的情况下,初中生物教学也迎来了改革的契机,需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的思想提出已久,在实际应用中也显示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应该加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找出生活化手段的渗透途径。
一、生活化教学手段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生活化手段就是通过生活素材、进行生活实践等一系列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将以往理论化的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从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化提高。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生活化手段的应用具有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下面就逐一进行阐述。
1.运用生活化手段,可以将教材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的呈现出来。从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教材内容较为理论化和抽象化,学生在理解上不够直观,理解不够深入。而通过生活化手段,利用生活素材或是通过生活情境将生物知识呈现出来,学生就可以在这种实际的生活环境中对生物知识实现有效理解,如此就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了。
2.运用生活化手段,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讲读式的教学模式,偶尔会使用挂图或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整体来说,课堂教学仍旧偏向于单一化,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逐渐丧失学习热情,积极性出现下滑。而利用生活化手段,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或是趣味性浓厚的生活实践展开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兴趣热情得到长时间保持,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果。
3.运用生活化手段,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相互配合,进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偏向于教师说、学生听,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并未对其进行深层次思考,这样就造成学生对生物知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活化手段的使用,在一些生活情境或是生活实践中,学生必然要自主思考、动手,这样就和传统教学模式大不一样,实现了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培养。
二、生活化手段在初中生物n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创设生活情境展开生物教学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生活化手段的应用,那么就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来实现这一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的过程,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对所需教学的内容进行生活情境的构建,然后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当中,对其中所包含的生物知识进行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理解掌握。比如在教学《生物的变异》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俗话说的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是为什么有些身高的父母,孩子却长得不高;有些还好看的父母,生出的孩子却面目难看,甚至有些还有一些奇怪的生理特征?大家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吗,可以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就会对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进行回想,然后联系到情境上来,思考问题出现原因。于是提前预习过课本的学生就能说出,孩子出现奇怪的生理特征,很可能是因为产生了变异导致的。然后教师借此引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深入阐述,如此必然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设计生活实践展开生物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生物素养。而要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教师就需要选择身边所具有的可用素材来进行。比如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实践:调查阳关下树荫下的温度变化以及墙阴影下的温度变化。通过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师,到校园的树荫下进行实践调查。通过调查学生就能发现,树荫下的温度要比墙阴影下低,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树荫下温度的增长也比墙阴影下要慢和小。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然后再做出归纳:树荫下和墙阴影下都晒不到太阳,因此条件都是一样的。但是树荫下温度更低,说明有其他因素降低了温度。根据蒸腾作用可知,其具体过程就是水分子变成水蒸气散发出来,因此可以对树荫周围的空气实现降温,进而树荫下温度要低一些。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自身的动手能力实现了锻炼培养,同时通过对比也对蒸腾作用产生了深刻认识,可谓效果显著。
3.设计与生活相关的生物作业
要实现生活化手段在生物教学的运用,还需要在作业设计这个环节实现生活化。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作业设计基本上就是以教材上的作业为主,不仅缺乏创新,而且学生可以从各种教辅资料上得到答案,这样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的练习巩固。以此在生活化手段下,就可以设计一些和生活直接作业,这样学生可以直接在生活中完成作用,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比如在教学《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这一节的时候,就可以布置一个调查小区内宠物品种及数量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对小区的宠物情况进行调查,同时要具备调查对象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作业,就需要学生在小区中走访调查,和其他住户进行沟通,了解他们饲养宠物的情况。凭借这样一个生活化作业,不仅让学生对周边生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加强了他们和邻里之间的交流沟通,可谓一举两得。
三、结语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在长久的传统模式下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不足之处,急需通过生活化手段的应用来改善教学效果。对此应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生活实践以及设计生活化作业等手段展开生物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对生物知识彻底掌握。
参考文献:
[1]陈丽敏,王伟.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05-106.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8-02
曾经有一个比喻:让一个人每天都吞下15克的盐,这个人会觉得太咸,不愿意坚持下去,但是每天将15克的盐放在精美的汤里面,这个人会很乐于把汤喝下去。把盐放入汤里,人就从排斥盐变成乐于接受盐。那么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如果知识点是盐,学生常常会感觉到知识点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那么把知识点融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经懂得的知识,再去慢慢了解知识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把生物的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能强化知识点的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点,还能在学习中,了解更多的情感问题、生活态度问题与价值目标的问题。
1 生物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活情景化
传统的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课堂讲台上面,学生在底下听课记笔记,学生感觉与知识有一段很大的距离,那么,把生物的知识带到学生身边去,是让学生愿意接触生物学学习的一个方法。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这个是学生已知的,足够了解的,以这个情景为启发点,教师再引入知识点,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好奇心,学生才会愿意主动的接触新知识。
在设置有生活情景的教学中,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愿意主动融入环境中,然后用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或者经验,开启学生的思维,而教学的手段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融入到生活的环境中,这样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成为具体的转变。而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学生已经掌握怎样的知识点,生活环境是怎样,怎样与教材的知识点接合,引入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学生难以被调动,最后就会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例如:在讲授《生物和环境》这一章节时,我们可引用语文课文中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说,桔子种植在淮南成为桔,种植在淮北成为枳。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中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看起来外形虽然相同,但是味道却大不一样。同样是桔子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变成两个不同的品种呢?”由此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水推舟地引出“生物的变异”这个知识点。
2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情节化
如果学生觉得课堂里学到的知识点和自己本身、和自己生活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学习生物学有多大用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挖掘身边的生物学中的知识面,然后将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答生活中原本不理解的难题。把生活中的现像融入到生物学知识中,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自己身边,在自己周围,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和直观感,因此学生不仅更了解自己周围的大自然,也会更懂得怎样珍惜大自然中的生物。
例如:学生都知道,在太阳正毒辣的时候,躲在树荫底下比在太阳底下更凉爽,教师可以引入这个例子让学生了解水份在被蒸发的时候热量也会被带走。还可以举例衣服上被泼了牛奶,用普通的洗衣粉洗不太干净,而用加酶的洗衣粉则会连污渍都洗掉,来引入酶有催化的效果。还例如在腌制蔬菜的时候,把盐加入蔬菜里,蔬菜会渗出水来,由这个例子讲述盐的浓度变化会影响吸水率的知识点。以上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容易了解的知识点,通过这些例子讲解,学生既知道了生活中随时随地蕴含着生物学的知识,也能知道所学的生物知识都能运用到生活中。
将生活化的情节带入教学内容中,其教学目的是把原本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的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师可以直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讲述学生已经了解的历史学知识、科学常识等等。这要求教师能准确了解日常生活中生物学的现象,而且能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思考。
3 将课后的作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传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记背知识点,学生感到疲倦乏味,但是,如果生物的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学生不仅能把掌握到的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来,亦不会让学生觉得作业是那么枯燥乏味,反而会觉得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做课后的作业是一种乐趣。同时学生在做实践作业中,自己对实践中引发出来的问题自己去思考,从而引出更多的知识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的火花也会被点燃。
例如:在讲述《环境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一个章节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污染现象,以及这些污染产生的原因,然后探究这些原因对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生物被污染后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学生在观察与写作业后,相互交流,最后还可以将学生研究出来的结果形成书面报告,还可以上送环保部门,这样学生便会感觉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价值、有意义,便会更乐于思考并参与实践活动。
课后作业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后,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能把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身边的生活当中找出问题,然后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它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经历找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问题,学生在思考、实验与验证问题中,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实践能力也得到加强。
4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际意义
4.1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听课,而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共同生活一个环境中的人,学生与教师有着共同的体验,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看世界、理解世界,学生会更乐于了解自己的生活、更乐于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知识。
4.2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
在传统教学当中,课堂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将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后,学生会对自己身边存在的生物学知识更感兴趣,学生从被动地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变得有强烈的好奇心,会想了解身边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会想主动探索这些原因存在的根源,最后愿意自己动手得到结果,在这个教学目的中,掌握知识点不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最后一定会水道渠成得到成果,而中间思索的过程、实践过程则是教学的重点。
4.3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氛围
以前的传统教学中,知识点是冷冰冰的真理,学生面对的仅仅是一个个知识点,而将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探索,要引导学生如何学,学生是教师共同交流、共同探索的伙伴。学生面对的是教师,面对的是自己的生活,那都是一个个会在生活中出现的,活生生的生物,或者活生生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感觉到生活、生命就在自己身边,科学与知识也在他们自己的身边。
总之,生物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写版。生物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著名学者叶澜先生语)。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教学资源,把教学资源伸向生活是新程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生活化的生物学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任军银.生物教学如何生活化[J].甘肃教育,2011(17).
篇6
关键词:师生情感;鼓励学生;实验教学;多媒体
一、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学生讨厌哪位老师,就不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甚至会有抵触的情绪产生,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好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师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情感,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对学生要经常鼓励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所有学生都不希望老师批评自己,尤其是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有着极其强烈的叛逆心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要批评学生,要时常给予学生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会产生厌学心理。
三、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课上教师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微观上的,学生自己是无法理解的,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丧失生物学习的兴趣。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印象会非常深刻。但是教师应当注意,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控制好实验的难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
兴趣。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生物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十分深奥的,学生自己难以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也让教师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时,由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重要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十分模糊,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在大脑中留下系统化的记忆。如果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动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效果就会有明显的不同。生动的动画以及故事情节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对此十分的感兴趣,这就将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出来,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会十分
深刻。
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是我们教师需要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希望通过此文能够给广大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提供启示。
篇7
新课程标准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
遍观初中生物新教材,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匠心独运,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耳目一新,激发了师生的合作热情,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支撑,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以下是笔者从课堂模式的改革上做了一些尝试。
1.1变“接受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为“接受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讲授法,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有其优点。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强调加大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含量,使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目前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方面主要是研究性学习,很多学校已经将其纳入课表。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使用起来比较灵活,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延伸到课外,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具有灵活性和探索性等特点。
探究活动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索、研究、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实验研究的教学方法。
“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案例:
(1)在导人新课时,教师先展示室内栽培的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让学生认真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和生长条件,引导学生提出:“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植物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里……”
(2)在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假设;往往不同组的学生提出的假设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如有些学生认为植物的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而另有些学生认为弯曲生长的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因而植物的向光性应与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关。
(3)在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组织学生积极地收集资料进行推理或者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最佳方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出可行的研究方案。
(4)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的实验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有可行性。并对学生设计出的各种实验方案及提出的预期结果,指导其进行实验验证。如①玉米幼苗用单侧光照射;玉米幼苗种在暗处。②切掉胚芽鞘尖端,幼苗用单侧光照射;保留胚芽鞘尖端,幼苗用单侧光照射。③尖端套上锡帽,幼苗用单侧光照射;尖端下部套锡裙,幼苗用单侧光照射。④切掉尖端,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切掉尖端,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
(5)分析总结得出结论。①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②玉米幼苗生长和弯曲与尖端有关;③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④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生长素),运输到下部,促进了下部的明显生长。
(6)在讲解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时,首先出示顶端优势的现象,然后让学生用生长素的作用原理进行解释,学生就会很自然得出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大于侧芽,所以顶芽生长快。接着出示科学家们测试的结果:生长素浓度实际上是侧芽大于顶芽,这就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疑问和怀疑。这时充分利用这种冲突心理,列举一系列生长素浓度与生长速度之间的对应数据,让学生绘制成一条曲线,从而得出生长素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结论。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实现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比如课题的选择、时间的控制、规模的大小等,教师应当提出明确要求,不能放手不管,把一切都交给学生。应当指出的是,目前研究性学习还面临着挑战,步履艰难,患得患失,有的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把研究性学习课当成学生的自习课。上述状况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还应当说明的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的实际,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恰当地选择。切忌把什么课程都搞成研究性学习了,那样做反而会误事。另外,还要发挥接受式学习的主导作用,采取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注重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2变“讲台式授讲”为“讲台下共讲”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威,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没有与教师平等沟通的权力,没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没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今天,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迫切,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学交往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师生通过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放下权威,争做学生的同伴、朋友。“亲其人、信其道”,只有在心理上唤起学生的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才能保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知识又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适时地走下讲台加入到学生中,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一次“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课,在学生的一致要求下,利用晚自习在没有讲台的自习室里和学生共同进行实验,由于学生积极自觉笔者也在新鲜的感觉中参与进去,做洋葱根尖的压片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相,基本上人人取得成功,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记得我们在大学里用整整半天时间进行这一实验,也有较多的人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走进学生中进行教学真的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节课,师生间的感情进一步接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1.3变“看教材教学”为“就地取材开展教学”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要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框架,多方面地发觉身边的生物,在解决问题时把课本的知识加以学习和运用,这样的效果会、好得多。
例如,关于根的形态,尽管课堂有挂图、模型,但只能看到挂图、模型,摸不到实物,印象就不深刻。笔者将一个年级的四个班分成两组,一组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菜豆和小麦根的形态后,便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实际观察各种植物的根系;二组是教师在课堂上有挂图和模型讲根的形态。结果考查成绩很不一样。一组平均成绩86分,二组平均成绩69分,一组比二组平均成绩提高17分,提高率为24%。一组不但成绩高,而且能认识观察过的实物,又能分辨见过的各种根形;二组只能口述两种根系的概念,但不能分辨更多的植物根系类型。一星期后,在事先不进行通知的情况下,教师要学生面对10种根系实物(玉米、水稻、大豆、葱、白菜、萝卜、甘薯、菟丝子、葡萄、丁香)识别出根的形态、特征、种类,测验结果如表1。
2 新模式尝试下的一些数据统计
同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分别采用单纯的接受式教学法和接受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个月后,笔者就这两个班级的测试成绩进行了汇总,结果如表2。
从以上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接受式教学有益于均分,但不益于许多能学好但没兴趣的学生发展,甚至有可能让他们成为后来的后进生。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6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当前社会需要的是敢于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视这方面,在对学生传授生物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
一、积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仅仅只靠教师的讲解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要创造一定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适当联系与生物科学研究相关的成果,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要给予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潜默移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传粉与受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关资料,重点为学生介绍他如何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最终培育出优质并且高产的杂交水稻,通过相关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本章知识,课堂氛围相对会比较轻松、愉悦。又如:学习“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现代遗传之父”孟德尔的相关故事,让学生知道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克服,并且坚持8年时间种植和研究豌豆,最终得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教师讲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涉及到了生物科学研究范畴,敢于创新发现的学生,必然在听完这些故事之后进行一定的憧憬,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实,科学史上很多很多的发明创作都是从人类一点好奇心开始的。因此,教师应该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行激发与培养。例如:学习“血型与输血”的相关知识时,教师提出一个与输血有关的故事:战争时代,战场非常残酷很多战士都受伤了,部分战士失血过多,面对这样的情况,医生尝试着为他们输血,但是有些战士因此得救,而有些战士却牺牲了,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并结合课本与生活,得知问题的答案。这个故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初中学生他们愿意积极的去寻找答案,思维非常活跃,部分学生还由此问题联系到了器官移植与排异反应等等问题,由此证明学生的意识与思维在一步步向创新迈进。
二、积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思维是从疑问与惊奇开始的,并且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加具有价值,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学生保持质疑的态度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新知。直观来讲,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前提。
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释疑的过程中不能过于盲目相信,要敢于独立思考,要善于用多种方式灵活分析相关问题。例如:学习“萌芽”相关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种子萌芽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让学生对怎么制作豆芽进行了解与分析,学生开始回答,要有水并且适宜的温度。教师紧接着可以问这样的条件就足够了么,随后再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拿出烧杯并且盛满水与大豆,烧杯口还富有保鲜膜,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看看,将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已经注满足够的水,这样能不能发出豆芽呢?”针对这个问题上,学生又各有说词,随之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其实种子萌发的过程也是属于生命活动,而这类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同学们能不能以细胞供能的角度来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学生意识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些能量,但是通常情况下此时学生还不会联系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教师需要做出一定的引导与解释:“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而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因此,氧气是基础条件,从而得知,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会提供一定程度的空气。”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也明白了种子萌发是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的。然后,教师可以拿出几个完整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并在学生面前用刀进行将种子的胚芽与子叶切出,并解释说:“这里有部分种子其实不算完整的,完整的种子有些是新收获的,有一些是年前收获的,那他们是否能成功长成幼苗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解决,可以布置给学生当作课外作业像老师这样对一些种子进行处理”。一系列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激情被调动起来,教师再给予对应的作业,学生非常踊跃,很愿意亲自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与办法。
三、积极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灌输型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发挥与个性培养,更加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师要借此形势,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能帮助人跳出一定的知识理解框架,帮住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并有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不要一成不变。例如:学习“植物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也可以让学生相信芦苇为何可以长期生活在沼泽之中,它的特殊结构起了什么作用;又如:学习原生动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性想象一下草履虫形态与运动的样子。经过这类型长期训练,学生想象力得到提升,而且思想定势有了一定的进步,随之提升了创新能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教育的本质体现。初中生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来说是非常好的桥梁,只要教师不断的探索,笔者相信初中生物教学将会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李芝青. 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0)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建议
初中生物是学生探索自身及自然界奥秘的初始,在树立个人意识方面以及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身为一线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着一些尝试,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希望我的一些建议能够给同行以帮助。
一、明确生物课堂的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才能迈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坚实的第一步。目前初中生物教学很大一部分是服务于中考,以提高成绩为目标。这是不可跳脱的时代诉求,但是我们也应该在这种诉求之上,让学生通过初中生物的教学,以生命的视角,了解、认识我们所处的自然与社会,而不是麻木于提高成绩,机械地背着一些高频的考点与知识重点中。身为教师,我也会主动去思索将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相结合,让学生不是以成绩为最终目的,但也可以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住生物课堂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体,而我只是一个知识的引领者,带领学生走入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生物世界。让学生对生命、植物、动物有一个科学的、全新的认知,这也许才是初中生物课堂应有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熟悉掌握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对课堂进行一些有趣的设计,让生物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创造性与针对性。这才能够使课堂效果更加符合预设的要求。生物学科是一门动态性、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比如在讲授食物链的知识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一些学生扮演食物链低端的草、虾米等,再有一些学生扮演一些小型、中型、大型的生物,穿着不同生物的衣服,生动地展现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状态,同时也展现了生物进化的知识点。扮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能通过这一情境,掌握住这个知识点,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还可以让学生养一些花草鱼虫,通过每天观察变化,了解生物孕育、成长、衰亡的过程,并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这种互动应该是话语、知识、信息的交流,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传导。例如,我可以把学生引导到讲台上,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分享知识,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我还会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一些难以观察的内容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不只是让学生静态地看着书本上固定的图片。利用网络上对于色盲识别的图片,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类不同色盲、色弱者眼中的世界,这样才能对其他人产生同理心。只有参与到实践中来,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这远比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进行题海战术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结合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可以说,生物课堂是与现实生活较为亲近的一个学科,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加以了解与深入研究。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生活问题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加强自身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从2003年爆发的“非典”,到“H7N9”“埃博拉病毒”等,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这种病毒的爆发机制、传播过程、危害、预防等,形成连锁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以发散性的思维对一个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生物学的角度认识这个世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以上这种流行病毒的了解,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预防、急救的知识,让学生带着这种求知、好奇的意识主动参与到生物的学习过程中。
五、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个生物课堂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进行课后的反思。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掌握学生接受信息的状态与习惯,然后在课后进行反思与改善。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比如,多提问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并在回答完毕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鼓掌、鼓励等,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对于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可以让其进行一些动物的模拟,既可以展现自身,又可以感受生物孕育、生成、生长、衰亡的动态过程,更好地理解生命。课堂中出现的每个问题与效果都值得我去深入分析。我也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离不开这种课后的教学反思。以上几点建议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可能存在不足与缺憾。我相信,任何课堂都会有提升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课后反思与琢磨。因此,正是在不断追寻真理、探索课堂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中,在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了课堂有效性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参考文献:
[1]林建坤.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概括地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有效的把握,实现了有效的“教”,这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有效掌握,并将所学的生物知识能够灵活地运用,形成一种技能,实现了有效的“学”,这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因此,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1.课堂教学情境要生动
教师要为学生打造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生物界的魅力,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师有效的“教”。教师要充分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备课阶段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的设计,适当地变换生物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与教师积极的配合中,完成生物教学的任务,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人与自然》节目中表现两栖动物繁殖的视频资料,为教学任务做好铺垫。通过影像与教师教学内容的配合,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教学目的。
2.课堂教学实例要贴近生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举的例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知识。例如,在民间的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一种遗传现象的比喻;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中,充分地体现了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生物学现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以及生物学原理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也有重要帮助。
二、促进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的策略
我们所要达到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也就是要达到学生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实现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1.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在讲解“呼吸作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不妨先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抛出像“花盆底下为什么要有洞”“放在冰箱里的蔬菜为什么能保鲜”等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科奥秘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学习的有效性。
2.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真菌”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联想由真菌带给人们生活中的利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真菌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对知识进行巩固。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关注生物知识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拓宽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
三、有效地利用探究性的生物实验,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
在生物教材中,增加了探究性生物实验的数量,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性的生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例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巩固光合作用的知识,认识光合作用对植物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种植一些盆栽,通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来培育植物,将理论的知识得以实践,形成一种技能。生物实验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参与生物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欲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
总之,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有效的“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有效的“学”,让学生充分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初中生物教学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教师还是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