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因子分析;发展评价

我国有众多学者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潘桔、郑红玲(2020)利用TOPSIS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彭定赟,朱孟庭(202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因子分析法等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Muller(2000)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从产业方面进行,从产业的角度系统地概括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间的相互竞争力来提高的。张柔柔等(2019)运用SWOT分析法对郑州航空港进行了分析。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的时间不长,很多研究还不够完善,河南省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的经验不足,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2019年18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

1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选择,通过对国内众多学者的文献研究,从经济优化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环境发展、民生品质发展四个经济发展区进行了分析,本文运用了15个定量指标来构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具体的数据是在《201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获。

2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利用SPSS软件对其降维处理后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利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得知KMO值为0.614,大于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为0,表明因子间的相关性比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1因子分析

通过所筛选的15个原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这3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所建立的成分矩阵可用于对这3个因子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原始成分矩阵进行旋转,得出方差最大旋转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成分正交旋转矩阵,可以将评价指标分成3个公因子并进行命名。

2.2计算各个因子变量之间的得分

成分的分析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将各个公因子表达为各个变量的线性形式,由成分得分矩阵便可计算出主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如表4所示。

2.3分析结果

从综合排名看,郑州市、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信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商丘市、新乡市、安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开封市、濮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适中;焦作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鹤壁市、济源市、驻马店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郑州市之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主要源于它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教育经费、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比较多,资源也最为丰富,所以郑州市成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快的城市是应当的。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近年来发展很迅速,增加了很多旅游景点,提高了其经济发展质量排名。而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等占地面积较小,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等原因都造成了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3提高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积极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衡各个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比如,对于发展较弱的企业或地区设立专项扶持机制,避免各行业间的差距过大,帮助一些优质企业兴起;对于发展较为突出的企业和地区,提倡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各行各业之间实现共同发展。

3.2重视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高度重视,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对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想要创业参与到发展创新中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一定的免利息或者低利息的贷款支持,以鼓励优秀的物流人才参与其中。

3.3积极宣传绿色观念

现如今,河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对绿色环境的观念还一无所知,想要发展绿色环境,人们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绿色环境的观念,小到个人大到企业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改变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认知,认识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和绿色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3.4积极推进我省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我国面临着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些产业。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各产业之间出现了很不平衡的局面。农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却远不及大多数省份,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使我省各产业间协同发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4结语

篇2

【关键词】园林绿化 城市 重要性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业迅猛发展,绿化公司日益增多,各地相继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园林绿化小区,形式喜人,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市场正在慢慢步入正轨。但在内陆各中小城市中,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一、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园林绿化是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多样性因素,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备环境效益,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美学、生态和社会效益。从功效上看可以防止土壤侵蚀,滞尘、涵养水源并保持地下水不受污染,调节温度,减少声、光、视觉污染等,园林绿化可以使环境更加优美,更有吸引力,能促使人们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缓解精神压力,充分体现城市活力和城市风貌。所以要在城市开展高标准园林绿化带,在近郊建森林公园、风景林、防护林、公益林,以此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有效措施。要以高大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为上木,以半耐阴的小乔木或常绿灌木为中木,以耐阴的小灌木作下木,由下木过渡到地被植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了。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握,致使一些绿化工程不达标,如住宅小区内绿化,开发商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同时又为了迎合人们现今“择绿而居”的时尚要求,必须要绿化,但为了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就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 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也对经济造成无以挽回的损失.

2.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再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不结合实际,机械地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精良的施工和优秀的技术人员,以至于我们要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就必须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3.“重建设,轻管理”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园林建设环节加大投入,对后期管护投入微乎其微,致使一些园林景观达不到预期效果。部分小区开发商重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房价,增加企业效益。

4.没有专门的绿化监理公司,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提高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资。城市园林绿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十五大精神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首先应加强对园林绿化工作领导,为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正确处理绿化与环境投资的关系,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挂钩,在保证环境与绿化质量的前提下,牢固树立长期绿化的思想,常抓不懈,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水平、上档次、出精品。

2.园林绿化应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体现在地方特色城市建设规划中。城市规划往往只注重建筑物,很多城市未将园林绿化纳入其中,2001年总理在《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搞好城市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直接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对园林绿化投入增多,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城市变绿变美了,但形成自身园林特色的少,大多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绿化小区大同小异,过于单调。应鼓励各地设计建造有特色的园林景观,不能只顾绿地占有率,好的绿化可提升城市档次。一个优美、整洁、绿意盎然的现代城镇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文明程度,从而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

3.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法制化进程。要在编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大环境绿化规划、公园发展规划、郊区绿化规划以及建成区绿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绿线范围,对已规划和建成的绿地全部实行绿线控制管理;全面贯彻国务院颁发《城市绿化条例》和配套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建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养护管理的招标投标、质量监督制度。

4.注重和加强小城镇和城郊绿化。因地制宜地抓好小城镇、县城、村镇的绿化,提高覆盖率,让高质量的绿色生活惠及更多人。高度重视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建成一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城市规划区现有的林地、果园、茶园、草场以及河塘、水池等水面,纳入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统一实施规划与管理,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开展节水、节地型绿化,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多培育和种植一些耐旱的节水型植物。

5、政府职能.在绿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运用强制的手段要求各个部门参加到园林绿化中来,并且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政府下达的绿化任务.

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发展;发展策略

1 “智慧城市”提出

上个世纪末,美国副总统戈尔首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1]。所谓数字地球,就是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科学、合理、有效的整合城市各项要素,进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到了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与2009年公布了“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分别从智能化、互联化和感知化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具体阐述[2]。到2010年,我国许多大城市逐步加入了“智慧城市”发展的行列,北京、上海、无锡、郑州等,成为我国第一批发展“智慧城市”的城市。

2 “智慧城市”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济风暴过后,各行各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如何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3]。“智慧城市”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并以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战略,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有以下点:

2.1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变化,我国城市也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方式,未来,以智能化、创新化的发展思路将引领各大城市新一轮的发展。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中各种信息的互通以及无缝对接,进而实现对城市的控制、管理和决策,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构建智慧城市,利用高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以及智能化信息技术来改造城市的各项设施以及城市功能,推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智能化管理,对于提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增强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基础就是科技,科技的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占据科技创新优势,才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金融风暴之后,各国为了快速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争先抢占科技的领头人,极大的促进了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新一轮物联网技术以及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造就了大量的新兴产业以及科技技术的提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2.3 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

创建“智慧城市”,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网络体系与城市各实体经济的物联网,包括城市交通、商业、物流、通讯、能源等都要实现智能化,这对于城市基础设、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管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城市整体的规划与管理,对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3 “智慧城市”设计与发展策略

3.1 以创新为先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城市间竞争的重要因素,也将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中心的发展逐步转向以知识为主的聚集空间,在大部分城市中心都建立了以高校、科研、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科技已经成为城市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

要构建“智慧城市”,首先要为知识创新提供一个广阔的智慧平台。这个智慧平台是一个开放性平台,要面向全社会,作为创新活动的基础,服务于创新活动。作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配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基础,构建知识创新体制,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知识创新,促进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4]。

3.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已成为二十一世界的第一生产力,发展智慧城市离不开人才[4]。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管理的基础是人才和科技,人才是基础,科技是支柱,因此,要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必须有突破、有创新,用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去培养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5]。构建智慧城市是需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之上的,缺乏人才是无法实现智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想构建智慧城市,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3.3 加快智慧产业的发展

智慧城市是需要一整条高度发达的产业链支撑的,其中包括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新材料等,这就为城市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的同时,必须做出本城市的发展战略,让本市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积极的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真正成为智慧城市技术的提供者和利益的受益者。作为政府,必须制定出本城市产业的发展战略,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3.4 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灵活、便捷、安全、舒适、参与性强、高质量生活、低污染、低能耗的智慧型城市生活,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时一定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6]。智慧城市不仅要实现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电力等各项城市功能的智能化,更要融入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新理念,为人们建设一个真正和谐、真正高质量城市环境的同时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总之,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在实现智能化的同时,也要融入更多的城市文化,展现城市独有的人文特色,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锐捷网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速[J]. 电子政务. 2011(07)

[2] 天雨.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J]. 中国新通信. 2011(18)

[3] 刘月君. 切实做好城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J]. 兰台世界. 2012(12)

篇4

关键词:中职生 高质量就业 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生就业率虽高,但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如何提高中职生就业质量,已成为职业院校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生就业现状

据《中国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但中职就业率虽然非常高,但社会的认可度却很低,就业质量也不高。总的来说,中职生就业质量不高,可选择的就业岗位不多,大多是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不高的岗位,就业权益保障不足,劳动关系和谐程度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一是从目前中职生的来源来看,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二是从经济条件来看,中职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仅3000元,家庭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三是从思想理念上来看,由于受软硬件短板的影响,中职学生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四是就业率不能代替一切,更不能与幸福指数挂钩。当下社会评价看的是“饭碗”的“质地”,普通工人与公务员同为就业,但待遇差别很大。

如何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如何让中职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措施促进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稳定之基,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重要目标。中职院校要从现有的中级培养模式出发,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道路,发挥学校的职业技能培养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1.培养模式

一是发挥中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骨干作用,按企业需求设置对口专业。二是发挥中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主阵地作用。中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选择培训专业,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三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利用技工院校师资和设备的优势平台,选拔高技能人才。

2.培养方法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一是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一支理论与技能水平均较高的师资队伍,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二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确定人才培养内容,按照引申理论―动手实践―讲评辨析―知识补偿―再实践这一脉络,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3.提升培养实效

笔者所在学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以创建高级技工学校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一是提供创新服务。发挥学校作为山东省“金蓝领”项目培训基地、潍坊市技师工作站和潍坊市建筑工人培训基地的作用,为企业职工开展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服务。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全市企业职工和社会从业人员搭建技能竞技、技术交流的平台。二是提供多功能服务。利用孚日集团、豪迈科技等大中型企业的品牌效应和学校师资、设备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把企业招工和学校招生相结合,深挖培训潜力,强化培训功能,多渠道、多层次开展部门培训,为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群体提供多功能培训服务。三是提供延伸服务。学校把每年的3月作为“联系企业活动月”,提前介入,超前服务,把握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查优化专业设置。同时,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学生就业愿望,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企业和职业,并把学校管理和服务延伸到企业,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三、对提高就业质量的思考

笔者认为,中职院校要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做好毕业生安置的同时,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二是提高就业质量,除培养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技能人才之外,要把提高就业质量的核心放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上,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安置环境和充足的岗位。三是进一步改革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要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技能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发展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还要加强对劳动者职业观念的引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篇5

XX始建于1996年,是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城市功能完善和改革的试验区。总人口人,总面积20平方公里。位于豫南、鄂北、皖西三省交界处,南距武汉220公里,北距郑州330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信正公路和312国道、西宁铁路、叶信高速纵横全境,国家通信干线京广光缆和西合光缆交汇于辖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通信发达。建区以来,管理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实际,围绕区委提出的“再创新优势、融入大开发、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的发展定位,实施大开放带动战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开发房地产市场为突破口,走“以地兴区、以地建区”之路,工贸结合,内外联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使城市经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城市建设亮点频现。一是平西路、龙江路“的开发建设。管理区抓住XX城市中心东移的难得机遇,把两路”及沿线的开发建设作为管理区城市建设的重头戏,专门聘请了上海同济大学专家教授,按照“三高三大”原则(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对“两路”及沿线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使之成为管理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两路沿线共布局116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已建成7个项目,正在建的有5个项目,预备开建的有29个项目,拟建的有75个项目。项目建成后,“两路”周边将成为XX市乃至毗邻地区标准最高、效果最好的集行政办公、商贸、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景观区。二是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区围绕城市建设科学化、系统化、特色化、人性化和有序化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才、资金、信息、管理、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优布局、拓空间、塑个性、树形象、创精品、展亮点,建设了一批城市重点工程项目,使城市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心打造了泰安小区房产项目,刷新了XX人的生活品质,使城市形象更加生动优美;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倾力开发了世纪广场娱乐项目,彻底改变了XX没有大型休闲娱乐广场的历史,使城市功能更加优化齐全;还有阳光花园、龙山小区、世纪花园、馨澳花园等一大批高质量、高标准工程项目的上马,美化了城区面貌,丰富了开发经验,使小区城市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完成了“两路”文明墙体砌筑及人行道整形工程、阳光花园支路建设工程、“两路”亮化及供水工程,对“两路”两侧环境进行了整治和绿化,对中心大道北段、光明路北段进行了整改,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活力。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目前管理区共引进外资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000万元。二、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选拔了一名业务骨干到外地招商锻炼,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达到了效益与宣传双丰收。

随着市、区经济步入了又一个发展的黄金期,管理区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务实进取,就一定能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篇6

关键词:城市化 动力 模型分析 第二产业 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宁夏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区城镇人口达到 300余万人,城市化率为47.50%,比2005年的42.28%提高了5.22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01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32.43%提高了15.07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1个百分点。当前,宁夏提出了“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就意味着“十二五”时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宁夏仍然要保持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城市化涵义入手,在分析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重共线性修正模型,对宁夏城市化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简单地说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现象和过程。然而,由于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研究的视角不同,因而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例如,经济学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则主要是强调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学强调的则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人口学强调的是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强调的是人口、产业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和集中的过程。因此,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以把城市化的内涵归纳为多角度、多层次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就业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产业城市化;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经济形态城市化;农业经济转变成为一种以现代工业和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过程;社会城市化;居民生活方式、文化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基于对城市化内涵的全面理解,本文强调:城市化并不只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城市化,即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机理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一般现象和规律研究可知,从产业结构转变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来看,首先,城市化率上升主要与就业结构变动相联系,而且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如果说工业化带动了非农化,非农化带动了城市化,那么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趋势是明显的。其次,城市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前提,它与服务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服务业发展快,则城市化进程加速;服务业发展慢,则城市化进程受阻。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发展会增强城市的吸纳能力,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化率的提升方面,还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提升,以及城市群的形成方面,也就是现代服务业决定着城市化质量。基于此,有理由认为:在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前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在逐渐减弱,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因此,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信息经济时代,服务业将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服务业将会逐渐取代工业化,继续拉动城市化进程。

宁夏城市化的动力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在研究时选择了6个变量:人均GDP(X)、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Z)、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J)、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H)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K)、城市化率(Y)。根据研究指标的特点,本文使用1992-2010年的宁夏的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

(二)样本数据描述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1992年以来,宁夏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和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总体呈一致性,但是变动程度却有差异。从宁夏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率来看,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1992年的43.3%上升到2010年的49%,呈缓慢上升趋势;服务业产值比重由1992年的33.4%上升到2010年的41.57%,也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城市化率上升趋势相对较快,从1992年的24.17%上升到2011年的49.8%,上升了25.63个百分点。第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第三,1992年以来,宁夏的城市化水平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服务业产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跟城市化有很大相关性,如图1所示。

(三)模型建立

根据相关经济理论,选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数模型:

LnYt=β1+β2LnX+β3LnZ+β4 LnH+β5 LnJ+β6 LnK

其中:Yt 代表城市化率,X代表人均GDP,Z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H代表服务业产值比重,J代表第二产业就业比重,K代表服务业就业比重。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对变量数据作对数处理。运用Eview5.0计量软件可得到以下计量经济回归方程:

LnYt=-58.56740-4.53E-0.5LnX+

(13.20691) (0.000127)

0.838126LnZ+0.794395LnH+0.513524LnJ

(0.188097) (0.263514) (0.298341)

+0.574058LnK

(0.210703)

t= (-4.434603) ( -0.357829) ( 4.455818)

( 3.014617) ( 1.721266) ( 2.724486)

R2=0.986286 F=186.9808 D-W=1.95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 0.986286,可决系数很高,说明样本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度很高;F=186.9808,检验值很大,说明回归方程显著,整体效果的F检验通过;D-W统计量为1.95,接近于2,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可置信的。但重要变量X系数的t统计量为-0.357829,检验不显著,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四)多重共线性模型修正

多重共线性的修正方法一般有变量变换法、先验信息法、逐步回归法等,这里笔者仅选择了向前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到。X变量系数的t值很小,相应的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变量X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甚至X系数的符号为负,显然不符合经济意义。因此,根据逐步回归的思想,说明X的出现引起严重多重共线性,不能通过检验,应剔除变量X。由此,笔者得到最终的修正模型为:

LnYt=β1+β2LnZ+β3LnH+β4LnJ+β5LnK

运用Eview5.0计量软件可得到以下计量经济回归方程:LnYt=-57.07801+

(12.13727)

0.849401LnZ+0.789236LnH+

(0.179571) (0.254794)

0.507341LnJ+0.552771LnK

(0.191652) (0.195735)

t= (-4.702707) ( 4.730159) ( 3.097544)

( 2.262646) ( 2.824080)

R2=0.986150 F=249.2158 D-W=1.97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 0.986150,可决系数很高,说明样本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度很好;F=249.2158,检验值很大,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并且各指标对应的系数均为正数,说明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意义解释,即各自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因变量“城市化率”有显著影响;D-W统计量为1.97,接近于2,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可置信的,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变量Z、H、J、K系数t统计量分别为4.730159、3.097544、2.262646、2.824080,相应的p值分别为0.0003、0.0079、0.0401、0.0135,说明变量Z、H、J、K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因此,可以采用此方程作为宁夏城市化动力分析的回归模拟方程,从而分析各变量对宁夏城市化的贡献。

(五)研究结论

从上述方程可知:宁夏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1%会导致宁夏的城市化率增长0.849401%,服务业产值比重增长1%会导致宁夏城市化率增长0.789236%,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增长1%会导致宁夏城市化率增长0.507341%,服务业就业所占比重增长1%会导致宁夏城市化率增长0.552771%。因此,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在宁夏城市化发展的几种动力因素中,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但是,在不同时间,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也会有所不同。以2010年为例,宁夏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9%、服务业产值比重为41.57%、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26.44%、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4.19%,分别比2009年增长0.1%、-0.13%、0.66%、-0.2%,由此造成在2010年宁夏城市化增长的1.4个百分点中,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服务业产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这一结果表明:宁夏的服务业发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落后于第二产业水平。

第二,对于第二产业来说,不论从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析,还是从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析,近阶段其对宁夏城市化增长贡献都起着主要作用,但考虑到未来宁夏的产业结构中,工业不可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其对城市化的贡献会逐渐弱化。

第三,对于服务业来说,其紧随第二产业之后带动宁夏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化增长的贡献相对于第二产业是滞后的,但随着宁夏产业结构的升级,其对城市化的贡献率会越来越高。

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宁夏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宁夏的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循“追求高质量的城市化”、“产业发展与人口转移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城市化”、“继续壮大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人口转移,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思路,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树立城市化的质量理念。在新时期,追求高质量的城市化已经是我国推进城市化工作的首要指导思想。所以,宁夏在今后的城市化战略中,一方面要继续关注城市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更要高度关注城市化质量的提高。笔者以为,高质量的城市化,首先是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协调的城市化;其次,应该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同时能够有城市就业岗位的城市化;再次,应该是农村进城就业人员身份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的城市化;最后,应该是新转移进城的人口能够得到住房、子女就学、就医、养老等社会基本保障的城市化。至少要有以上四个特征,城市化才能算是比较健康和有质量的城市化。相反,国内外的城市化问题都告诫我们,盲目地追求城市化率,就会导致“城市化病”,其最主要特征就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没有就业岗位而沦为无收入、无消费能力的流浪者,他们不仅不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反而成为社会稳定的危害者,这种问题在拉美国家最为典型。在我国,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半城市化现象”。即虽然有很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找到就业岗位,但是,他们却不能取得城市户口,不是城市市民,只能挣到相对较低的工资,享受不到市民应有的住房、子女上学、就医、养老等社会福利保障。这种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的长期存在,一方面导致社会不公而危害社会进步和稳定;另一方面,大量的长住城市的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虽然被统计到了城市化率中的城市人口,但却没有实际消费能力,也就不能发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种“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显然也是一种低质量的城市化。在我国,城市化率名义上已经超过50%,但必须深刻反思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受阻的危急时期,更是迫切需要重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二,要通过特色优势轻工业发展促进宁夏城市化发展。轻工产业技术要求比较低,投入资金比较少,经营灵活,容易吸引要素进入和形成产业集聚。宁夏不仅有发展重化工工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也具有发展轻工业的优势。宁夏应该根据自身优势推动特色轻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轻纺和食品工业,通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人口的集聚。轻纺工业中羊绒产业是宁夏的优势产业,可以通过内引外联进一步扩大规模,并逐步拓展产品品种和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羊绒加工业的国际地位。食品工业应该重点从伊斯兰民族文化优势入手,积极发展清真食品产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国际穆斯林市场销售渠道的建立和产品在穆斯林国家市场上优势竞争地位的确立,来实现产业集聚。以轻工产业大发展带动工业结构优化,继续促进城市人口集聚,从而保持工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应该是现阶段和今后宁夏城市化进程的有效动力手段。

第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产业吸纳能力。有研究表明,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三次产业中是最强的,同量的资金投入到服务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3-4倍。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城市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长期来看,服务业对城市化增长的正向拉动影响会更长久、更有效率。近年来,宁夏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吸纳劳动力、推动城市化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应该认识到,宁夏正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率必然逐步减弱,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才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和迈向高质量的重要动力。实际上,宁夏的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商务会展业、金融保险业等很有发展潜力,也具有提高竞争力的空间,应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设,从而形成现代服务业与高质量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第四,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质量的提高。长期以来,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对吸引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以人口自由流动(并非人口自由迁徙)为代表的户籍政策松动,为工业化和服务业增长带来积极影响,但是这种并不到位的改革政策使流动劳动力的收入与消费大幅度分离,导致中国服务业未能获得充分发展。研究表明,如果对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进行改革,则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是就业容量相对较大的产业,所以,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服务业的增长又将会极大地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进而就可以形成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加速的良性循环。。鉴于此,宁夏政府应加快对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进行改革,重点从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着手改革,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在城市的立足消除后顾之忧。城市管理部门应拓展城市发展思路,敢于大胆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如以项目建设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改善城市功能,以人本管理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宜居和宜创业的城市品牌建设,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和人才在宁夏集聚,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夏淑琴.西部大开发与宁夏现代化战略选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夏淑琴(合著).宁夏农村经济与新型工业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3.谢淑萍,王波.吉林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2011(9)

4.龚晓菊,郭倩.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推进探讨[J].商业时代,2012(11)

5.周秀玲.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城市化推进路径研究[J].商业时代,2012(11)

6.山西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山西统计信息网,2006-11-16

7.欧阳敏华,王厚俊.广东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4)

8.郭文杰.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1978-2004[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3)

9.李勇坚,夏杰长.户籍制度、城市化与服务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9)

10.张自然.中国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问题;防治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规模范围不断的发展和扩大。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市政工程尤其是排水管道工程被大量的建设。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对城市经济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的建设施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市政排水工程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和人身财产的安全,影响到政府在社会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市政排水工程施工的技术水平,保证市政排水工程的高质量使用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市政工程排水管道的施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期更好的推动和促进市政排水管道的工程建设。

一、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 排水管道的渗漏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和城市的排水管道工程当中,由于管道材质的质量不达标,基础沉降不均匀,管道的接口方法不恰当,闭水试验不合格等原因造成排水管道出现渗漏现象,再加上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质量不合格,没有严格的按照工程施工设计的要求标准进行施工作业,使得排水管道渗漏的现象屡禁不止。

2、 排水管道的积水、偏移、反坡现象

在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有些施工单位和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工程作业的规范进行管道的测量、下管等项目的施工,没有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标准避让工程附近的原有构筑物,使得排水管道偏移于轴线,造成管道积水现象的产生,严重的更是出现了反坡现象。

3、 检查井的破损、下沉、变形

有些市政排水工程的检查井存在井盖破损、井体下沉、变形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更是影响到城市人们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影响到城市的市容市貌。

4、 回填土的陷落下沉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最后一项施工作业就是回填土方,但有些施工单位或人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压实机的选择和操作不合理,其回填料的质量和含水量不合格,没有按照相关的施工规定和制度进行土方的回填和压实,造成回填土的陷落和下沉。

二、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1、 测量准备

技术人员在正式动土施工前,要对需要施工的地方要进行桩点的固定保护,精确的测量相关数据并做好放线工作。根据检查井基础和排水管基础的宽度,以10m为固定间距,放置挖掘检查井的边桩和排水管的沟道,同时用双飞粉勾出沟道的边线,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有充足的操作位置。

2、 沟槽开挖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操作人员一定要事先明确地下的电缆和管道等等一些构筑工程和地下水流的位置和走势,并研究编制出调查报告和处理方案,提交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确认和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挖掘工作,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过时和麻烦,确保沟槽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由于土方的挖掘量十分的庞大,因此可以用两台挖掘机械同时进行挖槽。在挖槽作业时还应注意到挖出的临时堆土不能影响到管线、周边建筑物和其它一些设备设施的运行安全,沟槽的分层深度要按照所使的挖掘机械的实际性能进行确定。

3、 埋置安装

市政排水工程施工的重点就是管道的埋置安装工作,它是整个工程的主体。

1) 施工材料的筛选检查工作。施工单位要采用达标的规模较大的厂家生产的管材进行施工,在购进管材后,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材数量、规格、质量等方面的检查和验证,确定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做到从材料源头上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

2) 埋置管道工作。在排管前要全面清除基础表面的积水、杂物和污泥等,确定好样板的标高和中心位置.自下而上的进行排管。施工时需要人工与机械的配合进行,吊车要停滞在沟槽边沿的2m处,防止压力过大导致坍塌。铺管时需要人工进行放置,确保管节与轴线的平衡稳定。下管时必须用专业的柔性吊索、吊钩进行起吊,配合人工指挥,平吊轻放,以避免基底管道发生相互碰撞,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4、 完工检测

在排水管道的施工完成时,一定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管道的闭水试验的检测,以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在试验前,要做好各项工作、环节的相关检查工作,依据有关的施工质量标准和规定,对管道、预留孔洞、检查井外观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定,保证施工的质量。按照由上往下的方式根据井距带井分段进行闭水试验,试验水头小于10m时,以上游检查井的井口高度为检测标准。

5、 恢复路面

路面的恢复工作是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最后一项工作。施工人员要从管道的两侧平衡进行沟槽的回填,清除沟槽内的垃圾、腐土、积水和污泥等,回填土中不能有大于10毫米的硬土块、碎砖、混凝土碎块和石块等等。回填后要对路面进行仔细、快速的压实和恢复,使其测录的密实度和质量达到施工前的标准,恢复道路的正常通车使用。

结语: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市政建设项目,同时它的施工和使用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为其工程的施工、运行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要提高排水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监管力度,从而保证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工程在实际投入运行后的使用功能和情况的正常、稳定,进而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胡策钟.浅谈在市政工程排水管道施工中质量的控制[J].科技资讯,2009(18)

[2] 白春燕,王虹.论城市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

篇8

关键词:城市化质量;测度;主成分法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27-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现代化的都市已经成为了各个城市的目标。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随之而来的城市化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焦点。单纯的城市化率,并不能真正反映城市化给一个城市所带来的发展。而城市化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化质量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在对我国城市化质量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各位学者根据自己对城市化质量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李林认为,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应当分为发展水平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1];孔凡文提出通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方式、人居环境、城镇管理六个方面来建立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2];熊婷燕也提出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以及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来建立指标体系[3]。可以看出,这些质量测度指标体系从本质上而言都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发展进行测度,其差别在于选取了不同的实现指标。

在城市化质量测度的方法运用上,袁晓玲等运用聚类分析,分析了陕西城市化质量[4];郑亚平、聂锐,运用重力模型对我国城市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5];白先春运用ANN中前向三层BP网络构造了预警方法来对城市化质量进行预警[6]。这些学者运用的方法评价主要是运用了一些统计方面的方法对所确立的指标进行一个加权,并最终得到测评结果。

在空间城市化质量方面,郑文升、王晓芳、李诚固的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发展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城市,由南至北的梯度差异格局显著,中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群间差异较为突出[7];汪小青、张晓玲(2004)得出,华东地区城市化质量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结论都揭示了在空间上,我国东部城市化质量领先西部,同时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我国少有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化质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对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具体进行深入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同时现有研究都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在考察城市化质量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城市化率这个最为关键的指标。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了一个测度而并非对城市化质量进行的测度。基于此,本文首先在总结前面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包含城市化率在内的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然后借用了主成分分析法中确定权重的方法,对测度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确立了客观权重,最终对我国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二、指标确定及描述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涉及众多的领域。为了全面准确地界定城市化质量,有必要设计一套测度指标体系,从定量评价和定性描述两方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系统特征。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要对指标体系中的要素进行静态评价,而且还需要对目前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资源和生态变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评价。另外,城市化质量测度的指标是以城市化质量内涵为基础,一方面要反映城市化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不同城市城市化发展的特性。从已有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在国内对城市化质量的测度指标都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在各位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初步确立了城市化质量的测度指标(如表1所示)。

1.经济指标

(1)GDP总量。一个城市的经济指标的衡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整体经济实力和个体经济实力。整体经济实力即将地区作为一个经济体来进行衡量,目前国际上均采用GDP总值来衡量经济体的实力。GDP总值越大,经济发展越好。

(2)人均GDP。个体经济实力即对地区内的微观个体进行衡量,目前通用的衡量指标为人均GDP。人均GDP越高,则经济发展质量越高。

(3)就业率。就业率衡量的是一个地区劳动力的使用状况,它可以衡量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就业率越高,那么则证明该地区经济运行良好。

(4)一、二、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该比重可以很好地衡量出经济结构的问题,这主要是从整个经济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面来进行衡量。一般而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地区经济就发展越好。

(5)GDP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经济体如果能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则表明经济运行势头良好。

2.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上主要选取了科教、医疗卫生和道路交通来进行衡量。这里所指的社会指标主要是指与人民生活所息息相关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中,与居民联系最紧密的为以下三个指标:

(1)科教指标。科技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教育则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以及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城市的教育状况,可以用来衡量城市的发展质量。为了对教育进行衡量,本文主要选取了在校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在校中学生占总人口比例,每百万人拥有高校数以及每万人拥有中学数由于我国施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城市发展如何都几乎是保证一个相同的入学比例,所以,在研究中我们不将小学纳入考虑范围。而纳入中学主要是基于其高中教育。来进行衡量,上述指标越高,城市化质量越高。

(2)医疗卫生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直接衡量了城市的居民福利和生存问题。本文主要选取了每万人所拥有的医院数、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以及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量来衡量医疗卫生状况。城市人均所拥有的医院数、病床数以及医生数越大,城市化质量越高。

(3)交通状况。在城市当中,市政交通是人们工作出行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因此其为衡量城市化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衡量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中,我们主要选取了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数量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来进行衡量。城市中本指标越高,城市化质量越高。

3.环境指标

本文主要选取了人口密度、绿化面积以及污染物的处理来进行衡量城市环境。城市中人口密度越小,绿化率越高,污染物处理率越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则会越好,即城市化质量就会越高。

4.城市化水平

在研究当中,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化率来表示。本文所用的城市化率为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基于上述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中指标较多,数据信息量较大而又无法直接确定各指标权重的特点,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解决权重的问题。主成分分析法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提出的,它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降维,即将多个指标转化成较少的指标;二是确定各个主成分的权重并以此来计算得分。本文中主要是借用其第二个用途并做了一定改进来进行分析。

1.在已取得某项评价范围内各个评价单元因子评价分值的基础上,建立 n×m阶的评价分值矩阵G,即:

G=(G1,G2,…,Gm)=G11G12…G1m

G21G22…G2m

[][][]

Gn1Gn2…Gnm (1)

其中,Gj表示第 j个评价因子在各个评价单元上的得分形成的 n阶列向量,Gij表示Gj的第 i个分量,即第 j个评价因子在第 i个评价单元内的分值。

2.将评价分值矩阵 F中的每一个元素 Gij(i = 1,2,…,n;j = 1,2,…m)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所有因子评价分值的均值变为0,方差变为 1,则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值为:

G′ij=(Gij-j)/σj(2)

其中,j为均值,σj为其对应的方差,即通过上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通过坐标变化手段,将原来含有m个变量的G′j(j =1,2,…m)作线性变化,转化为另一组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 H1,H2,…,Hm,并且满足:

H1H2Hm=u11u12…u1n

u21u22…u2n

um1um2…um1×G′1G′2G′m(3)

H1,H2,…,Hm分别称为原始评价因子的第一,第二,…,第 p主成分,其中H1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最大,综合原始评价因子的能力最强,其余主成分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即综合原始评价因子的能力依次减弱。

4.累积方差贡献率。主成分的提取主要是依据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定义为方差贡献率,即:

ej=λj/∑mi=1λi (4)

方差贡献率描述了各主成分在反映各个原始评价因子信息量方面的能力大小,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可以用方差贡献率作为各个主成分的权重,实现对各个主成分的客观赋权。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的累加称为累积方差贡献率,即:

Ej=∑ji=1ei=∑ji=1λi/∑mk=1λk(5)

一般取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 85%―95%的特征值λ1,λ2,…,λp(p≤m)

5.单元综合评价分值计算。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对提取的前 p个主成分在每个单元内得分进行线性加权,得到每个评价单元内的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yi=∑pj=1ej×hij(6)

通过上式,最终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各个测度单元的最后得分。

上述步骤为主成分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文中,出于需要,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得到了yj的得分以后,由于存在着负值,首先以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zi=yi-yiminyimax-yimin(7)

在得到上述标准化的指数以后,带入城市化率进行进一步处理:

z′i=zi/qi(8)

其中,qj为各个城市的城市化率,z′为我们考虑进城市化率的影响以后的最终得分。

最后,为了对我国的城市化质量进行对比,我们再次对各个城市的得分进行一个标准化,其公式为:

z″i=100×z′i-z′iminz′imax-z′imin(9)

这样,我们就将各个城市城市化质量的得分转化成了0―100之间的标准化数据,以便于我们进行比较。

四、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7》,全部为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了准确地测度和反映我国大中城市城市化发展的质量,本文选取了我国四个直辖市和26个省会城市(拉萨拉萨的各个数据指标在年鉴上均未反映出来。除外)进行了测度,并最终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2.数据处理

在本文中,由于仅有人口密度是一个负值(即该值越大,城市化质量会越低),出于本文分析的需要,文中取其倒数并乘以1 000作为最终衡量数据。同时,由于福州的城市化率出现了缺失值,本文用各个城市的平均值进行代替。

3.实证分析

为了对我国城市化质量进行测度,需要首先对主成分进行分析,以确定主成分数并以此来确定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分析,得到了主成分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目的不是降维,因此,选择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1的所有主成分,以此来准确地对城市化质量进行分析。从表2可得,自第22个主成分开始,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1,因此选择其前22个主成分,它们完整地衡量了本指标体系所包含的24个评价指标。同时由于我们取的是累积方差贡献率为1前的所有主成分,因此所有的指标都涵盖在了这22个主成分当中,因而不需要考虑各个主成分的荷载矩阵。

在确定了主成分以后,运用公式(6)、(7)、(8)、(9)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各城市城市化质量得分(见表3)。

对表3中各城市城市化质量的得分,本文主要研究其最终得分值z″i。从表3可得,城市化质量得分最高的为长沙市,其值为100,即长沙市城市化质量为中国最高的都市。得分最低的则为重庆市,其值为0,即重庆市城市化质量为中国最低的都市。由于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本数据仅是一个相对值而非绝对值。因此长沙市和重庆市的得分仅为相对值而非绝对值。

对于中国城市化质量相对最好的长沙市,其高质量的城市化道路,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等指标在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较为靠后,长沙市并没有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提高城市化率,其城市化率仅为35.76%。相比其他城市盲目粗放的提高城市化率,长沙市这种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城市化道路,值得我国其他城市借鉴。重庆市作为我国人口和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在城市化质量上位居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最后。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急于追赶北京和上海,从而导致城市化率很高但是相应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指标却未能跟上,导致了其城市化质量的低下。这种过分地追求高城市化率的粗放型的城市化道路,最终会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障碍。

下面对30个大中城市进行分类,其平均得分为61.91分,这接近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记分卡的及格线(60分)。为了对我国城市化质量做进一步分析,需要按照其得分高低对各城市进行归类。运用美国通常的等级划分法,划定90+为A,80+为B,70+为C,60+为D,60-为E,其中A为很好,B为好,C为良,D为中,E为差,结果见表4。

如表5所示,从整体上看,我国有50%的省会及直辖市的城市化质量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下面对城市化质量各等级中主要城市进行简要分析,由于前文已对长沙市和重庆市进行了分析,故不在对其进行分析。

(1)A级。在A级城市中,长春市作为中国最老的工业基地之一,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很强,同时在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的建设方面,都很好地得到了发展,因此其城市化质量很高。广州市作为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都市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注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其城市化质量也相对较高。

(2)B级。在B级的各城市中,尽管呼和浩特市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并不能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提并论,但是其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其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一直都强调协调发展而不是过分地追求现代化,因此其城市化质量较高。杭州和合肥则地处中国东部地区,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条件都很好,它们都很注意整个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C级。在C级城市中,各城市主要是利用便利的交通以及自身的资源和周围城市的辐射进行发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都比较注重非经济指标的发展,而且这几座城市的重工业等相对较少,环境以及居住条件等都比较好,因此其城市化质量为良。

(4)D级。在D级的城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为北京和上海城市。北京和上海在我国城市竞争力综合报告中,位于综合竞争力的前列,其经济指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社会指标上也相当理想。但是由于城市负载的人口太大,导致其城市化率超过了城市负载。过度的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城市病,比如人口密度,居住环境等方面,从而导致其城市化质量较低。

(5)E级。在E级中,大部分城市为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它们的城市化道路大都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发展道路,因此其城市化质量较差。在这个等级中需要关注的是天津市,类似于北京市和上海市,天津市由于城市负载过大而导致其城市化质量较低。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对我国30个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城市化质量相对较低。根据前文的城市化质量得分及等级划分,我国位于中高质量的城市数量过少,而位于低质量的城市则过多。这个状况表明,目前我国各省市并没有走集约型高质量的城市化道路。

第二,我国城市化质量从东向西逐渐递减。就空间角度而言,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质量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化质量普遍偏低。这个布局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布局类似,由此可以看到,就某种程度上而言,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质量存在着某种关联关系,即合理科学的城市化道路,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过分追求纯经济增长以及体制与认识上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单纯地追求高城市化率而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不合理的城市化道路,造成了我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最后导致了城市化质量的低下。实际上,城市化进程应当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一个过程,只有在这种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上,城市化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林.中国城市化质量差异与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熊婷燕.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袁晓玲,等.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2):38-42.

[5] 郑亚平,聂锐.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

[6]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篇9

关键词: 园林绿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对策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i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along with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rban landscape and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mainly in the city green management, project bidding, construction, virescence maintenance, garden breeding in further discussion, and proposed the effective Suggestions.

Keywords: landscap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gges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业迅猛发展,绿化公司日益增多,各地相继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园林绿化小区,形式喜人,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市场正在慢慢步入正轨。但在内陆各中小城市中,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一、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园林绿化是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多样性因素,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备环境效益,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美学、生态和社会效益。从功效上看可以防止土壤侵蚀,滞尘、涵养水源并保持地下水不受污染,调节温度,减少声、光、视觉污染等,园林绿化可以使环境更加优美,更有吸引力,能促使人们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缓解精神压力,充分体现城市活力和城市风貌。所以要在城市开展高标准园林绿化带,在近郊建森林公园、风景林、防护林、公益林,以此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有效措施。要以高大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为上木,以半耐阴的小乔木或常绿灌木为中木,以耐阴的小灌木作下木,由下木过渡到地被植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了。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握,致使一些绿化工程不达标。如住宅小区内绿化,开发商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同时又为了迎合人们现今“择绿而居”的时尚要求,必须要绿化,但为了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就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

2.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再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不结合实际,机械地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精良的施工。

3.“重建设,轻管理”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园林建设环节加大投入,对后期管护投入微乎其微,致使一些园林景观达不到预期效果。部分小区开发商重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房价,增加企业效益。

4.没有专门的绿化监理公司,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三、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提高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资。城市园林绿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十五大精神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首先应加强对园林绿化工作领导,为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正确处理绿化与环境投资的关系,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挂钩,在保证环境与绿化质量的前提下,牢固树立长期绿化的思想,常抓不懈,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水平、上档次、出精品。

2.园林绿化应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体现在地方特色城市建设规划中。城市规划往往只注重建筑物,很多城市未将园林绿化纳入其中,2001年总理在《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搞好城市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直接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对园林绿化投入增多,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城市变绿变美了,但形成自身园林特色的少,大多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绿化小区大同小异,过于单调。应鼓励各地设计建造有特色的园林景观,不能只顾绿地占有率,好的绿化可提升城市档次。一个优美、整洁、绿意盎然的现代城镇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文明程度,从而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大连市的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外,云南玉溪突出音乐这个主题,非常有特色。现代城市建设应请专家对园林绿化作整体规划,合理配置园林小区,充分利用地方树种,突出特点,提高城市品位。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具有特点的城市绿地系统。

3.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法制化进程。要在编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大环境绿化规划、公园发展规划、郊区绿化规划以及建成区绿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绿线范围,对已规划和建成的绿地全部实行绿线控制管理;全面贯彻国务院颁发《城市绿化条例》和配套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建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养护管理的招标投标、质量监督制度。

4.注重和加强小城镇和城郊绿化。因地制宜地抓好小城镇、县城、村镇的绿化,提高覆盖率,让高质量的绿色生活惠及更多人。高度重视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建成一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城市规划区现有的林地、果园、茶园、草场以及河塘、水池等水面,纳入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统一实施规划与管理,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开展节水、节地型绿化,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多培育和种植一些耐旱的节水型植物。

参考文献:

[1]张秋艳.发展城市园林绿化[J].国土绿化,2004,(3):8.

[2]张志东.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J].现代农业,2007,(4):10.

篇10

(安徽大学 经济统计专业,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我国许多城市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产业占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减少,经济衰退、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必然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转型.淮北市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是安徽省煤炭资源城市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淮北市以食品工业为转型突破口,取得了较为良好转型成果,但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发展问题,本文立足淮北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淮北市的产业发展转型中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食品工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在淮北市煤炭城市产业的建设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特征有以下两点: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简单粗犷,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有机性较差.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应变能力变差,无法应对诸如煤炭国际市场变动、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也成为煤炭型资源城市随着矿业开采强度加大而经济逐渐衰微的原因.

(2)产业资源依赖性过强,同时产业群体构造方式主要为单一递进式.构成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关系密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链条”式的产业模式的矛盾也变得日渐突出,不仅资源供给出现一定的危机性,同时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就会引发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衰退危机.

1.2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淮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多以“煤”为主,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绿色GDP的相关指数.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塌陷区”,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环境与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同时大量煤矿的焚烧引起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业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税价由不到200元/吨增长至650元/每吨,煤炭产业荣极一时,成为了淮北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受国际经融危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天然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内普通混煤的价格由650元/吨跌至300元/吨,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资源的推广,煤炭产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煤炭产业经济增长也时常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1.4 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说是“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内,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倒闭.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狂进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无节制、不科学的开采模式导致的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瓶颈的日益显现,因此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业持续发展转型的现状

2.1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经初步建设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县百善矿粮油工业园、口子集团工业园、杜集区六和工业园等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这些集群地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

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淮北市全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全市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2个,其中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25个.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食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给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

2.3 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淮北市煤炭税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产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工业总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占大部分,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食品工业也已初步转型成为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所占全市经济总值总份额仅次于传统的煤炭产业.

3 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其中的能够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却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万元左右,缺少像双汇、思郎、曦强这样规模大、品牌响、效益高、有较好的龙头带头效应的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使淮北市在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缺少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经济发展转型进程有较大阻力.

3.2 产业链条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食品加工业的形势趋同,商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面粉、速食、饲料等,而类似速冻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延续不流畅,企业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较差.产业整体链较短且单一,不仅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也不利于企业创新竞争氛围的形成.

3.3 利益机制不完善

食品工业在淮北市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但相关的利益机制尚且不明确完善,例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能和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生产合作关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使农民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质、品种、数量、质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例如,淮北市重点打造的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榴园村主要以种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为主,目前拥有石榴种植面积8万亩,为全国6大石榴产地之一,年产石榴1000余万斤;拥有石榴深加工企业一个,年加工石榴600万斤,年产值150万元,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其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榴园村的石榴栽植面积和品种均居于全国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鲜果出售,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食品加工市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缺少企业与农民的共同利益机制.

3.4 农业开发与食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出台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业转型,但就全市范围来看,食品工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加工技术与设备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学历素质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机制、配套设施产业成本过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3.5 食品安全问题不受重视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淮北市的对外形象.除了一些企业法制观念、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外,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转型问题,政府应发挥本职职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新颖、资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市场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强势企业,为全市食品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城市转型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工业基础上,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如建立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4.3 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产业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城市转型中,应用加大项目投资、降低银行信贷条件、加强政银企联合等方式,促进形成市场引导的投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政府与企业以及农民可考虑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积极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4.4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必须抓住制约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颈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方法、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才能保证食品工业发展的持续盈利与城市转型构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业博览会、煤炭机械博览会等大型会议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设和招商政策,为发展食品相关产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弥补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相关问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产业知名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