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篇1

(1.中央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北京 100081;2.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市4所体育院系的55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2种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表达抑制策略上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学生更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

关键词: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72-04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lation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 Qiang1,2, YIN Hengchan2, LIN Xiaoqun2, YAN Zhihui1

(1. Sport Dept., Central Nationality Univ.,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port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two types of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550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our sports institutes in Beijing. The paper reveals that femal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less expression restrict strategy than the male students. The level of the expression restrict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r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item and sports time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expression restrict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on restrict;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与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心理健康、适应性等方面相联系。关于情绪调节概念界定及其含义,过去几十年的情绪研究历史中不同研究者从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十几年来著名学者Gross对情绪调节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Gross(1998)提出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影响自己将要产生何种情绪、什么时候出现情绪、同时情绪体验到什么和如何去表达情绪的整个过程”。Gross提出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理论观点认为,在情绪出现的过程里每个人会应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的策略。研究发现,最有价值和人们最常用的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认知重评是认知改变的一种形式,它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策略的一种,是指个体在情绪产生之前改变对引起情绪事件的看法和解释,通过改变情绪事件对于自己的意义和影响尤其是合理化情绪事件来调节情绪。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形式,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策略,是对于要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进行抑制。已有部分国内外研究发现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高,抑郁水平较低。而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会对心理适应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已有研究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研究很少,尤其是实证研究更少,本研究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为体育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4所高校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50份。研究样本中男生373名,女生177名,大一学生321人,大二学生164人,大三学生65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情绪调节量表(ERQ),由王力等人(2006)在J.J Gross(2003)的量表基础上修订,共10道题目,每个题目采用likert7点评价:1是完全不同意,2是很不同意,3是有点不同意,4是中性,5是有点同意,6是很同意,7是完全同意,其中1,3,5,7,8,10题为认知重评,2,4,6,9题为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和0?85,表达抑制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9和0?77。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是为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1993年,由樊富珉、王建中主持“全国UPI应用课题研究”,对UPI的有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目前,国内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每年使用。

1.2.2数理统计法

采集到的全部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平均分为4.84±1.02,表达抑制的平均分为3.78±1.04, ERQ问卷采用likert7点记分,每个题项中值是4分,因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而较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进一步分析,以4分中值为标准,高于4分为高使用组,低于4分为低使用组,统计发现,高认知重评使用人数占83.4%,其中男生309人,女生149人,低使用策略占16.6%,其中男64人,女27人。高表达抑制使用人数占46%,其中,男生190人,女生63人;低表达抑制组占54%,其中男生183人,女生114人(见表1)。 可见在被调查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人数最多,而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人数少于总样本的一半。

2.2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均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认知重评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表达抑制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表达抑制均值非常显著高于女生(P<0?01)(见表2),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频率更高。

2.3不同专项和不同运动年限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运动年限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存在某种影响。考虑到运动形式的特点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可能影响相同或相似,本研究将运动项目分成两大类,集体项目(本文指足球、篮球和排球)和个人项目(本文指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操、田径和武术)。在运动训练年限方面,考虑到短期的运动经历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可能不太显著,因此本文以受训6年为分界,运动经历6年以下为一组,6年以上为一组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认知重评策略在不同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限上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表达抑制在不同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限上交互作用显著,主效应不显著(见表3)。

2.4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2.4.1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本研究将调查所得数据按照问卷评分标准,将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水平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能有心理问题者,第二类是应引起关注者,第三类是心理健康者。结果显示,可能有心理问题者为130人,占总人数的24%;应引起关注者144人,占总人数的26.6%;心理健康者267人,占总人数的49.4%(见表4)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分组赋值为:可能有心理问题者为1分,应引起关注者2分,心理健康者3分,将心理健康的三个水平分值视为连续变量。

2.4.2两种策略不同使用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对不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策略高使用组的心理健康非常显著地高于低使用组(P<0.01),表达抑制的高使用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地低于低使用组(P<0.05)(见表5、表6)。

2.5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5.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相关性

对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进行皮尔逊相关检验,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见表7)。

2.5.2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两种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都能比较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

3.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讨论

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高使用群体占了绝大多数,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繁;而表达抑制策略高使用组低于总体的一半,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的策略频率较低。与叶盈(2012)的研究对某学院200名学生的调查相比,认知重评均分4.72相近,但是与表达抑制均分4.09相差较大,本研究的均分是3.87低于中值4分,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比其他群体大学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使用在性别上没有差异,表达抑制策略男生的使用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结果显示男生在处理情绪时,更多的是压抑情绪,这与以往对其他群体研究结果相似。产生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父母普遍从小教育男孩要会控制情绪,人们普遍期望男孩能够很好地管理情绪,成年男性的情绪表达经常被看做是不够成熟或是缺乏男子气概,人们普遍认同女性的情绪表达。

研究显示运动年限和运动项目对情绪表达抑制策略具有交互作用,并且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表达抑制均分低于其他群体大学生,也低于均值,说明体育运动,尤其是不同项目和运动时间等因素对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有影响,这提示我们,体育运动,尤其是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可能是干预情绪调节策略的一种方法。

3.2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关系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表达抑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与以往对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示我们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亦可以从情绪调节策略的角度加以预测和干预。

4结论与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没有性别差异,与其他大学生的使用水平相近;在性别上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学生更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都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尤其是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二者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能够使表达抑制策略使用水平降低。

建议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从而降低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多使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尤其是对于男生,他们的表达抑制策略使用更频繁,应给他们关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的更多指导。

参考文献:

[1] 许远理,熊承清.情绪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40-141.

[2] James.J.Gross &Oliver P.Joh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348-362.

[3]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1-212.

[4]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2008(2):42-46.

[5] 王力,柳恒超,李中权,等.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03-505.

[6]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46-351.

[7] 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34-237.

[8]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5):41-46.

[9] 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J].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5):551-573

[10] Masters.J.C,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of emotion[M].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82-207.

[11] Gross,JJ& Thompson,R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In JJ.Gross(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

[12] 詹姆斯·格罗斯.情绪调节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13

[13] 程利,袁加锦,何媛媛,等.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4):730-735

[14] Paul Lucian Szasz a,Aurora Szentagotai,Stefan G.Hofmann.The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ang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1(49):114-119.

[15] 李雯,张大均,雷昌雄.焦虑调节:接受策略与表达抑制 认知重评策略之比较[J].心理学探新,2011(4):372-376.

[16] 雷文斌.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偏好——表达抑制还是认知重评[J].价值工程,2011(23):239-240.

[17] 金芳,张珊珊,门淑云.艺术类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格、自动思维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5):85-90.

[18]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2001(2):17-22.

[19] 谷玉冰,金秀舫.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3):11-13.

[20]李春生.体育对大学生巡礼健康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3):17-19.

[21]李东蕾.师范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21-23.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里健康;解决对策

引 言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内因的作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等交流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同学间缺少沟通,师生间缺少交流,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没有可以宣泄的环境,他们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压抑在心理,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就产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健康是全面的健康,而不能只是生理意义上的健康。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心理健康应有的关注,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徘徊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对于性格“怪异”的学生,老师不喜欢,同学也不愿意与之相处,长期的被忽视和恶劣的人际关系就像催化剂一样,会致使学生的“怪异”性格演变为心理问题,更可能因此引发一系列的悲剧性事件的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悲剧性事件,更是把大学生心理问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作为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的后备力量,其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和经验,性格开朗,独立,更富于挑战性,不在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同时他们与同龄人相比,更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随着传播媒介手段的日趋丰富,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市场,这些都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不强,崇尚科学,但欠缺辨证思维的大学生产生误导;当今面临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式,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二重性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此外,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重大的影响。随着角色的转换,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与中学显然是不同的。相对轻松的课程,热烈的生活氛围都使他们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作出了调整和改变,但是个体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还是产生了适应性的问题以及矛盾冲突。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怎样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变成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正规普遍地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关注。把他们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提高到与身体健康、智力发展、能力的提升同等的地位。教学在内容、形式上都应该结合各大学的实际情况开展。例如可以边讲相关的理论知识边与各院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让大学生更能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邀请有关心理学方面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座谈会。让大学生参加学习并展开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结合案例用编导话剧、制作电影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扩大教育成果。此外,还可以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信箱,以便于不愿找心理医生面谈的大学生咨询心理问题,也可利用网络设立专门的咨询处或开通心理健康热线亦可收到相同效果。

2.2开辟大学生社交渠道

心理不健康大部分原因是缺少积极沟通与交流,由于当前大学生几乎都为独生子女,内心孤独,社交方面达不到实际效果与需求,因此,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交与礼仪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引导大学生关注、热爱集体,自发地组织“心理健康协会”。让热爱心理学或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大学生们本着助人为乐,助人自助的宗旨开展个中心理健康宣传和活动,在宣传与相关的活动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达到帮助他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2.3大学生应自我调节

要健全大学生的心理不能只依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靠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必须先正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层次,健全自己的健康观念。社会形势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心理健康教育同自我心理调节结合起来,达到健全心理、完善自我的目的。首先应进行自我意识调节。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角色意识对人的情绪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大学生自我意识失控时,可借助这些外力进行调节。大学生要会用自我暗示来进行调节。对自卑、不合群、紧张、怯场等现象可采用闻名世界的自我暗示调节自己的心理。比如暗示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不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力。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转移注意力来调节心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换个地方,换个想法,散散步,参加娱乐活动或体育运动。新的环境新的想法新的刺激都可以使人忘却不良的情绪甚至营造出良好的情绪。除了调节之外,大学生还应注意控制情绪,由于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出现思维狭隘,这会加快不良情绪的发展。强烈的恐惧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造成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心理行为。因此,不论遇上什么情绪都应该先唤起理智,三思而后行。此外,大学生在遇到不开心,不顺利的事情时要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不管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快乐又或是悲伤,大学生们都应该学会适当地宣泄。只有把喜悲适当地宣泄才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勇敢地面对未来。

结束语:

综合上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加强其心理辅导,大学生自己也要适当的做自我调节,通过外界的帮助与自我帮助来完善心理的健康,才能顺应进步的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1] 黄通拉嘎.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 (2):117-118.

篇3

1.确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

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体育课本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通俗的说,心理健康就是个人和社会、家庭成员,和任何环境都能和谐相处。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这叫社会适应健康。无锡市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中学生约有20.2%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而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列第一、二、三位的则是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太大和强迫症状,且心理障碍发生率呈现初中、职中、高中层层递增的势头。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每月接诊的百余名患心理疾病的学生中90%是有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其中父亲粗暴和母亲唠叨成为主要的致病源。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许多人体格健壮但心理承受能力不行。事实证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足以说明,人的心理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体育教育中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和专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树立体育意识,认识体育锻炼对自己的身体、学习和生活的积极作用,把体育锻炼作为促进身心发展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创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吸引和帮助后进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来调节生活节奏,愉悦身心,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体育锻炼对自尊的影响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持续锻炼后才能体现出来。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自尊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群体性的项目(球类运动、游戏等)有助于学生的自尊在同伴关系维度上的发展,个体项目(田径、武术等)对学生的自尊在教师期待、体能等维度上有促进作用,健美、体操等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魅力。体育运动需要自信,自信也需要体育运动来培养、发展或提高。经常的体育锻炼会提高学生的体能,从而能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经过体育活动的成败考验,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自我评价。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对身体和心理教育的双重作用,自觉的运用体育手段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4.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

乐观的情绪是健康的灵丹妙药,情绪是人生命的指挥棒,人要驾驭情绪而不是让情绪驾驭你,要求学生懂得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了解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情绪变化特征,运用所学方法调控情绪。学会正确的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语来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和稳定情绪;学会腹式呼吸,通过改变呼吸的快慢、深浅来调节情绪状态;掌握渐进放松法,每天进行积极的放松练习,使肌体的生理与心理能量消耗降低,从而调节情绪的强度,以便达到身心逐渐放松的效果。并且能帮助同伴消除不良情绪,选择调控情绪的适宜方法。

5.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增强积极的生活态度

竞争意识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修桥铺路。

5.1 正视竞争现实,明确竞争意义。竞争渗透在体育的方方面面,既有与对手的竞争,也有克服自身弱点向自我挑战的“自我竞争”,这就要承认它,正视它,在竞争中激发自信心,挖掘自身潜能,把竞争视为推动自己进步的强大动力,从而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5.2 积极的参与竞争。在体育锻炼中培养竞争意识是中学生为适应将来社会激烈竞争、迎接各种挑战的必要心理素质,在心理上要努力培养胜不骄,败不馁,不畏强者,力争在竞争中取胜的精神。

5.3 选取正确的竞争方式。在体育竞争中要光明磊落,依靠真本领取胜、争先。要把对方当成既是对手又是朋友,在竞争中促进自己的进步,也使同伴得到发展,要把体育中竞争能力的培养看成是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必要的心理准备。

6.优化教法和学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篇4

书法艺术的形神韵动及其天人合一的特征体现了心理学的意识运动思想和人本思想,其畅神与健心的价值功能又符合心理健康的需要,这正是弘扬书法艺术、推广书法教育的新价值所在。著名心理学家高尚仁先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的书法心理的相关研究,指出书法练习不仅能促进心理健康,还具有临床治疗的功效,是-种临床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

二、实证研究

(一)书法练习与情绪

书法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一直都是书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周斌等人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70名二年级儿童进行了两年的追踪,探讨书法练习对儿童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练习书法对儿童的积极情绪状态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书法练习能够促进儿童更多地采用积极认知调节策略。罗学正等人以90名军校在校男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在紧张环境下的不良情绪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二)书法练习与人格

周斌等人采用纵向设计,探讨书法训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选取了121名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与没有接受书法训练的学生相比,书法训练组的学生,在情绪上更加稳定、冷静,性情相对和顺,有较强的自制力,思维也更加开阔,因此周斌指出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郭君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52名师专生进行调查,探讨书法兴趣水平与自信心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师专生书法兴趣水平与其自信心水平之间旱正相关,即师专生书法兴趣水平越高,其自信心水平也越高。之后,周斌等人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111名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书法练习对儿童的情绪智力,如情绪管理、自身情绪的认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书法练习与心理健康

辛晶考察了书法练习、个体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书法练习组在应对方式方面,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在人格特质方面,精神质维度上得分较低,比较稳定;在生存质量方面,心理、生理、社会关系二个领域得分较高,健康总状况评价和生存质量总评价得分也比较高。周斌等人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对象为参加书法练习的小学二年级学生87人,以及未参加书法练习的小学二年级学生37人,共计121人,采用纵向设计进行两年的追踪,比较两组学生在焦虑、神经过敏性以及行为问题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书法练习有利于减轻焦虑和神经过敏,降低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书法练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崔明、敖翔以参加书法与绘画练习的老年大学学生60例作研究组和非老年大学老干部30例作对照,探讨书法与绘画练习对老年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同样支持了书法练习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三、机制探讨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了书法练习能够促进心理健康。那么,其中的机制又是怎样的呢?高尚仁对此做出了解释:第一,汉字书写的心理几何论。汉字和其他文字不同,汉字本身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封闭性、对称性、方向性等,这些特征与人的视觉特征有相对应之处,所以练习书法能够促进人的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汉字书写过程千变万化,有利于书写者的知觉一动作系统的协调发展;汉字书写过程为书写者创造了丰富的知觉和认知体验,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能产生更多的乐趣。第二,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书写者会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如身体放松、心律变慢、呼吸减慢、血压降低、脑神经活动加强等。第三,书写过程中,有利于大脑右半球的激活,促进大脑发展。

篇5

【关键词】:音乐调节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54-01

近年来全国各中小学都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备了专业的教师队伍,但多数存在形式单一等问题。那么探索音乐调节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可为这一事业提供更多的实施形式。音乐作为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对人的心理成长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一 、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称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在这一段时期里中学生的情感比较复杂,情绪体验比较强烈,两极性的矛盾比较突出。

现代中学生脆弱的神经被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人际关系,升学,家庭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产生的恐惧,焦虑产生压力所压迫着,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学习压力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使学生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造成师生对抗心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他们选择了许多方法消除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如状态颓废,沉迷游戏,逃避现实;还有一少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外界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

二 、音乐调节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能表达人类感情的艺术。人的情感往往会随着音乐的音高变化而起伏波动,高音使人情绪高涨,低音则使人压抑,中音使人舒畅平静;强的音响使人振奋,轻的响声虚弱宁静,中等响度使人感到温暖随和。音高,音色,旋律,节奏和调式,各层次的音量力度等众多要素结合,给人无穷无尽的情感变化,而这些正是音乐调节所需要的。下面将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分析“音乐调节”这一手段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1、生理方面

人类很早就已经认识到,音乐与疾病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内经》中,有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生克关系,结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之说,对人体发病的病因及治疗也有过如下的论述“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高兴,以治过忧”元代医生朱霞享则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

音乐作为一剂良药,可直接对人体器官产生共振效果,更重要的是,音乐具有积极的主动的功能,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他特有的节奏和旋律,可以使我们平常用的较多的左脑得到休息;相对的,对右脑具有刺激作用,从而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强的作用效果。欢快的乐曲,强劲的节奏,可以加强肌肉张力,振奋精神;柔和的音调和轻缓的节奏,可以平衡呼吸、镇静安神;优美的音色可降低神经紧张程度,令人轻松愉快。

2、心理方面

开展音乐调节,可以使学生在认识自己情绪特征的基础上,妥善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安慰与疏导,摆脱不良情绪的体验。音乐调节对学生可以起到自我激励的作用,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敢于面对现实,拥有情绪的自控自制能力,能克制冲动消除自满,对人对己都能维持高度热诚。如欣赏《苏武牧羊》,让学生学习苏武历尽艰辛始终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指导中学生要有开阔的胸襟,逐渐养成沉着稳重的涵养与谦逊质朴的美德,使他们性格开朗。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利用歌曲,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充分抒感的诱导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从学生的情感基础培养开始,使健康的情绪体验得到不断巩固、不断深化、不断升华,从而形成稳定深厚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为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使学生获得了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通过音乐调节的引入,增进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感情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运用音乐的方式比任何说教都要自然、真实。

中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借鉴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通过音乐调节等手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现有音乐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伴随并促进他们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和欣赏,把音乐调节引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雨果也曾说过“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他们都充分认识到音乐的教育功能是多么巨大。在这里借音乐这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愉悦的听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1980年

[2]张鸿懿编著:《音乐治疗学基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教材 2000年8月

[3]李 晶:《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利与弊》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陈越红:《音乐审美教育应向多元化发展》刊名:《教书育人》2001.1期

[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音乐课程标准》

[6]李娟 《让“清泉”在学生心中流动---寓心理教育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7

[7]戎象微 《音乐心理调节课教学模式初探》2000.11

[8]中央音乐学院 周海宏 《音乐心理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兼及音乐学术研究和出发点》 编号1008-9667(2003)01-072-03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家庭的希望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他们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极易产生生活和学业失助、行为和道德失范、心理和精神失衡等现象,对他们如果缺乏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后果不堪设想,需要发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

一、调查对象

选用留守儿童作为实验组的被试,同时选用同一学校与实验组条件相当的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的被试。参照以往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界定,本研究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外出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农村学校的初中学生。经过问卷筛选共选出被试186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3人,农村非留守儿童93名。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现状分析

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的分值越高则表示个体越倾向于采用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反之则表示个体越倾向于采用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因此,可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倾向于采用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非适应性策略四个维度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自责维度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反思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灾难化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责怪他人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3.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适应性策略五个维度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上,在自我安慰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容忍、关注计划、积极重评、积极关注四个维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显著。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

首先,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某一项机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儿童期的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共同作用于留守儿童,其活动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际关系对其行为起促进或抑制的作用。父母双方或一方暂时的缺位,其他关系会以“近体环境”特有的强度和有效度对其行为起到防御支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农村,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度较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性不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频率普遍低下,而且,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和不完善的。可是,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在10岁以前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10岁以后父母外出的要差一些,只是方差检验时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孩子太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或经商,对孩子的心理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最后,父母阶段性的缺失并不等于完全消失。即使外出务工,也是对孩子爱和责任的一种表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观念、个性、管教方式等会以多种方式对孩子起着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首先,提高可以针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活动。合理或是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个体的内隐和外显自尊水平提高或是降低。可以加强留守儿童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和引导,改善其与自我有关的不合理信念,使其学会更多的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进而提高个体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水平。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沟通,增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根本原由就是父母的离开,其核心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碍。学校定期或是不定期地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建设性的交流。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可以和家长交流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比泛泛的关心更能增强彼此间的感情。

再次,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人际支持系统,给其更多的温暖增强其安全感。老师要在生活上关心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关注留守儿童。这样让他们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可以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这样有利于减少负性情绪的影响,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内外显自尊。

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使其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来说,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也是历练孩子独立自足健康成长的磨砺石。既然父母外出打工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让留守儿童被动的接受,不如让其积极地面对。

总之,我们呼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相互配合,建立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机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斯琴.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四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11.

[2]何超男,方鸿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20-122.

篇7

关键词: 健身 健心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做到身心健康,必先健心,重在健体,贵在健心。

具备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的健康。快乐学习就源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样都不能缺。所以,我们必须“健体必先健心”。怎样才能拥有阳光般的健康心态呢?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成绩不理想不要自卑,成绩理想不要自负,要自信地面对一切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再漫长的道路也有尽头,再绝望的时候也有希望。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我们要学会多原谅别人,多理解别人;用微笑、爱和尊重温暖他人,温暖自己,温暖心灵。

一、良好的心理健康决定健身运动的效果

心理健康有利于健身运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身活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活动。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健身活动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健身活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健身活动中,学生如何在健身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是关键。但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健身活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有积极参加健身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健身活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

3.要尽力使健身活动轻松。可以在健身活动前听听音乐,也可以找自己的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健身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健身活动。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动,尽量使健身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摸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就会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6.良好的心情在健身运动中能消除疲劳。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情绪消极从事健身运动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健身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就能减少疲劳。

二、健身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在通过健身运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健身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已获得了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1.健身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健身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健身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此外,健身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的紧张,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增强神经系统的学习能力。

2.健身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健身运动由于健身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健身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主动参加健身运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参加健身运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学生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运动项目,这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3.健身运动能增进同学友谊。学生有些文化成绩好而体育不好,有些体育好而文化成绩不佳,通过健身运动,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随着学校学业任务的加重,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同学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健身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学生与学生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运动,生生间产生亲近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忘却学习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健身运动过程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关系。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篇9

关键词:体育课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52-01

我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交流发现很多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为此,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体育课的作用意义进行分析,并通过实践总结,得出一些拙见,提出一些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1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现在的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一方面在家庭,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好了,以及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2 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体育是以增强人类体质健康为根本目的的一项生命活动。现代社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医学专家傅连璋认为健康包括四个部分:身体各部分正常发育,功能健全,没有疾病;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对工作、学习都保持有较高的效率;意志坚强,情绪正常,精神愉快。要拥有真正的健康,与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健康观念,建立促进健康行为,享有健康并为终生享有健康奠定基础。

3 体育课教学可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重视并上好体育理论课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不受重视的一个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内容,其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让学生在思想上先重视起来,使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3.2 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充分的考虑学生情况以及授课的内容,人性化的设计。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协作关系。要使每个学生都乐学,都能很好的参与,并在参与中都能感受喜悦、感受成功。要发挥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这一特性,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从而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通过这些能使学生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3.3 通过体育课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紧张,每天都有很多的负面情绪。在体育课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愉快和喜悦,达到放松心情,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体育课的教学设计都精心安排,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4 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与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在体育课中应该有意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同时,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会经常遇到困难,甚至是失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冲击挑战的过程中,各种体验会使一个人的意志品质获得充分的调整和健全发展。所以,良好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塑造起着长久、稳定的作用。把教学、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把意志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体能训练的始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3.5 通过体育课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的体育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乐趣,愉悦身心。这样学生就是有些心理问题也可以得到释放,不会堆积;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生理上也得到调节,就像堵塞的管道得到疏通,身体畅快了,自然就减少了心理方面的问题了。

4 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体育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只有我们好好的利用,在很多细节上往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考虑,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及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节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年龄一般在16~28岁之间,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思想丰富、思维活跃、情感波动、反应强烈、体验深刻,加之由于生理和性发育已经基本完成,性冲动增强、学习生活适应不良及经济就业等压力增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极为不利。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1〕,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25%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特别是近几年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造成大学生发生暴力犯罪、自杀事件或出现休学、退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调节、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2〕: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从这个标准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态度、情绪、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理因素:性冲动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生理因素之一。有些大学生常常出现性幻象、性梦、等现象,并伴随自责和自卑感,造成精神紧张和痛苦;另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自身生理缺陷,也会引起大学生自卑、沮丧、不满等心理问题。②认知: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不良认知和认知歪曲是产生愤怒、焦虑、抑郁、自责、沮丧等不良情绪的原因,他将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和无”的思维五种形式。③情绪:不良情绪很多,主要有大喜大悲、紧张焦虑、寂寞烦躁、自卑自责、抑郁沮丧、自私霸道等,它们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④挫折:失败和挫折会打击青年人的信心,使他们遭受悲哀、沮丧、烦恼、厌倦、抑郁、痛苦、灰心等不良情绪体验。⑤习惯和不良行为:有很多大学生存在不良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睡懒觉、不吃早餐、挑食、贪食、懒惰等,这些不良习惯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行为。⑥人格障碍:人格障碍者内心体验与正常人生活情感相背离,其外在行为明显违准则,常给别人造成损失和伤害,并给自己带来痛苦。⑦经济和社会环境: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进入了高等学府,同时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心学习。⑧能力和社会适应:独生子女的问题和大学生自理能力差的问题,已经使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校期间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毕业后又不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求,出现很多社会和心理问题。

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高等院校必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和高科技的要求。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3.1提高认识水平,重建认知结构

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先进的思维方式建造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认识水平,从而克服错误的认知和盲目的行为。

3.2树立科学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发展顺序及高低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种划分,大学生正处在对爱和家庭的需要最为强烈的时期。这个时期青年人渴望亲密的友伴,不甘孤独或被人疏离,容易沉溺于形影不离的两人世界。大学生应当自信、自强,不要被一时的情感和生理需要所左右,而应树立远大的志向;同时大学生的理想和目标还应当实际可行,具有价值的吸引力,否则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了科学的目标,再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计划,大学生就可以按照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努力,奋斗的喜悦会促使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

3.3丰富业余生活,注重人际交往

单调而枯燥的学习,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厌倦、烦躁、抑郁及痛苦的学习情绪,长期孤独、封闭式的学习,还可以导致大学生出现自闭的性格和人际交往障碍,对他们的人格发展极为不利。丰富业余生活,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4保持乐观情绪,积极自我调节

青年人应当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在求学期间甘于清贫和寂寞,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上。大学生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积极开展自我调节,克服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常见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主要有:①自我激励法。②自我暗示、催眠法。③自我宣泄法:宣泄时应当注意以不伤害他人及侵犯社会公共利益为前题,主要有体育运动、找人倾诉、大声喊叫、写作或写信、向替代物发泄等。④自我训练法:通过严格的定时训练,建立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以戒除不良情绪和习惯。⑤自我放松法。⑥想象厌恶法。⑦移情转移法:通过移情或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痛苦。⑧顺其自然法:不要过分关注自己。⑨生物反馈法等。

3.5强化个人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能力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它与知识、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能力发展的潜力就越大。但是,一个人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能必然地转化为能力,能力的转化还有待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所以,大学生不但要认真地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当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操作能力,特别是创新和科研能力,对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环境、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