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护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心理护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心理护理 产科临床 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临床护理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心理护理也越来越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医护人员的良好服务及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使产妇产生愉快安定的情绪,使其全力配合医护人员顺利通过分娩,并能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产科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

分娩虽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对产妇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生理变化和精神刺激。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在医护人员中常出现只重治疗措施的执行而忽视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尽管她们的工作一丝不苟,但简单、生硬,甚至恶劣的语言往往会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再加上产妇有怕痛、怕难产、怕胎儿畸形等,及受他人压力或本人愿望如怕生女孩等影响,使产妇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从而对自己能否顺利通过分娩丧失信心,不能全力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影响了产程进展,增加了分娩痛苦,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并发症,如子宫收缩不良引起的子宫出血过多等等。

分娩过程中产妇心理及生理方面会产生相应的一系列变化,焦虑、恐惧是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常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另外,分娩时产妇往往会大喊大叫,体力过多的消耗极易疲劳致使产程延长,据我院今年对1000例孕妇观察统计,有98%的产妇对分娩有恐惧感,来到陌生环境的产妇焦虑、期待等不良情绪十分明显。鉴于上述情况,医护人员尤其要对初产妇关心倍至,热情帮助,使产妇人院后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要首先应给病人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整齐、安静的环境,保持室内外色泽柔和,通过医护人员礼貌、诚恳、亲切的接待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其次,在分娩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做好产妇的疏导工作,根据产妇的文化程度,让她们对产程出现的一些先兆症状,如不规则的子宫收缩,阴道有血性分泌物排出等有所了解,使其处于较佳的心理状态,从而发挥产妇的自我调节能力,顺利进入产程。在进入第一产程后,子宫的规律性收缩使产妇剧烈腹痛,难以忍受,产妇往往怀疑自己能否正常分娩,对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感,表现烦躁、恐惧、多虑,加之腹痛使其对分娩失去信心,反应冷淡、消极。医护人员要做好产妇的思想工作,耐心地讲解腹痛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使其主动参与分娩过程。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医护人员应用语言诱导法帮助产妇运用正确的腹压,使其在自然稳定的情绪下配合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顺利分娩。医护人员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产妇的痛苦,使产妇感到信任。待进入第三产程后,产妇对自己所处的分娩情况及婴儿的情况如性别、发育等焦虑万分。为防止产生因不良情绪而导致的子宫收缩不良、出血增多等不良后果,医护人员应用温和可亲的语言把所应告知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告诉产妇,并用语言诱导产妇稳定情绪,使其安全、轻松顺利地通过第三产程。分娩后的妇女往往对自己能否分泌足量营养丰富的乳汁产生怀疑,医护人员应耐心详细地讲解母乳的生理特性,使产妇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初乳的营养价值,使产妇树立坚定的信心,并鼓励其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加上合理的膳食,使产妇尽早尽快分泌出最佳乳汁,使婴儿健康成长,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因此,我们产科医护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更应注重学习心理学,掌握一定的心理护理知识,才能更仔细地观察产妇的心理状况,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护理任务。

篇2

【关键词】老年痴呆;护理干预;精神状态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2012年2月—2013年4月期间住院的老年痴呆患者,年龄在65—82岁之间,平均71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患者老年痴呆病程最短为2年,最长为13年,平均6.2年,轻度、中度和重度老年痴呆人数分别为15例、39例和6例,将所有患者分为性别、年龄、病程和病症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的两组,第一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第二组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新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常规护理方法2.1.1基础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的智力减退,自理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所以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照顾好老年痴呆患者的饮食、日常起居等方面,并且保持病房的整洁,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5%,为老年痴呆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2.1.2疾病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的年龄偏大,身体往往存在一些慢性疾病,由于患者有老年痴呆症的影响,往往无法主动请求医护人员的帮助,所以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掌握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疾病状况,从而在住院期间能够定期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查,在发现患者病情严重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危险。

2.2 护理干预新方法

2.2.1心理护理

在患住院期间,由于受到身体疾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而且这些患者的情感比较脆弱,情绪反应比较激动,所以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主动与患者聊天,聊天的内容应该比较简单而且直接,当患者出现心理障碍时,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心里护理工作。

2.2.2精神症状的护理

老年痴呆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大多数存在行为紊乱和幻觉现象,所以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精神症状的护理。护理人员要让所有患者能够与他人沟通,以分散老年痴呆患者的注意力。另外根据文献资料显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音乐、行为干预等,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发生精神症状的可能[1]。

2.2.3记忆恢复护理

记忆恢复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首先让患者练习数字的记忆,从简单的三位数开始,在患者看过后进行复述,逐渐增加数字的位数,直到患者无法复述时结束。其次通过让患者看过物品后一段时间对所看过物品进行回忆。最后可以让患者回忆家族里的姓名,也可以对看过的电影内容进行回忆。

2.2.4语言恢复护理

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进行语言恢复的开始阶段,可以将简单的词语结合卡片来恢复患者的语言。对于命名性失语症的患者,患者要帮助患者对名称不断加深记忆,对于运动性失语症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示范说话的口型,并让患者跟着护理人员的动作进行练习,从而不断恢复语言[2]。

2.3 评价指标

在护理前和护理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利用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进行评分,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涉及记忆力、注意力、回忆力、定向力和语言能力,分值设置为10分、4分、4分、4分和8分,总分为30分。患者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认知水平越高,护理取得的成效越好。

2.4 统计学分析

将护理前后的两组患者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3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得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患者的病症情况基本一致。在经过护理干预后,第二组的得分明显高于第一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4 讨论分析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状态不够稳定,而且患者的年龄偏大,身体各脏器的功能明显衰退,所以在临床护理中,护理难度较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临床中不仅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还应该从患者的角度着想,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的身体处于舒适的状态,排除不良的心理情绪,并且使患者的身体功能得到恢复锻炼,这样才能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研究发现,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记忆和语言恢复后,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升高明显,说明护理干预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5 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是临床上一项难点,因此本文对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性研究,研究发现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常规护理方法效果更好,可以使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种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舒芳,罗缓玲. 5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演练,2009,6(18):43.

[2] 陈爱菊.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21):71.

篇3

[关键词] 心内科;临床护理;实习生;511带教方法;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1-156-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培养专业素质高的护理队伍。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环节,是实习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培养自我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过程[1-2]。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带教质量直接影响着实习生综合素质。为对心内科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的创新方法及效果进行研究,笔者对在我院心内科88名实习生进行分组研究,分别给予不同的带教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内科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实习生88名,均为女性。年龄16~20岁,平均(18.5±2.1)岁,其中中专生9例,大专生45例,本科生34例。将实习生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实习生年龄、基本资料及带教内容进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习生接受传统带教方法,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护理学习进行指导,根据实习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及引导。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511带教法”,即5个制度、1个会议、1本手册。具体如下:(1)5个制度。①入科教育,实习生进入科内后,护士长将科室分布、科室环境、收治的病种、优质护理示范病区要求、行为规范、要求及劳动纪律等告知实习生,并安排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的护士带教,对患者住院全部流程进行讲解,与实习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其能够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增加掌握知识的自信心。②为了确保授课质量,由我院高年资护士、护士长及医生对需要讲授的知识试听,并进行审核把关,共同商讨讲授重点。③理论授课,根据心内科常见病种、授课内容及实纲对可能遇到的护理问题对实习生进行询问,使其独立思考,同时针对实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及计划,分别在固定时期由专人进行集中授课,在讲授中突出本专科特点。④实际操作,根据讲授进度,将涉及到的护理操作项目名称标注在手册上,带教老师在每周按照计划引导实习生完成带教项目,严格跟班负责制,实习生操作时在旁观察指导,避免实习中事故产生。⑤双向考评,实习满4周后针对实习生理论及实践操作进行考评,不合格实习生需补考,出科前,带教老师对护理生进行评分,护理生对带教老师评分。(2)1个会议,每周日召开实习生座谈会,由实习生对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针对实习生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进行归纳采集,对于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带教老师将下周学习目标告知实习生。(3)1本手册,针对心内科室专科特色制定《心内科护士实习手册》主要内容有专科操作、历次考试成绩、师生互评内容等,带教老师带教实习生进行操作时,需遵循由易及难的流程,护士长每周五对实习生完成情况及操作流程等进行检查,并对实习生提问肺水肿、心衰等吸氧操作事项等专业知识,要求实习生熟练掌握心内科急症的护理流程。

实习生在实习中,带教老师要鼓励实习生充分思考总结,对病情进行观察,自己总结好的护理措施及方案,使其能够将理论与时间结合,比如在为患者提供抗生素等药物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常见抗生素药物有那些,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等。在所有实习生出科前,带教老师可引导实习生一起交流总结,对于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遇到的难点等进行询问与沟通,同时给予有效指导。带教老师将实习生实习中的成效及不足等进行总结,鼓励其改进及建立良好心态投入工作中。

1.3 观察与考核

对实习生技能操作成绩、理论知识及对带教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操作成绩及理论知识各为100分,得分与掌握程度呈正比。对带教满意度分为3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实习生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得分比较

研究组实习生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得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实习生对带教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对带教满意度为97.7%,对照组对带教满意度为81.8%,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生接受护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其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3],心内科临床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康复及护理,这就对实习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实习生在护理中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进入实习生角色难度较大,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跨度较大,实习生常出现较大恐惧感及陌生感,而心内科患者多属重症患者,工作压力及工作难度较大[4],护生会出现较大的压力,在实际操作中退缩,很难融入护生角色。(2)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个别带教教师法律意识淡薄,隐瞒患者,护生在操作中未得到患者同意即进行操作,或者护生出现操作失误时,未能及时解释,导致患者出现不满情绪[5]。一些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彻底放眼、放手,导致护生独立操作中出现出现错误不能及时解决,埋下安全隐患[6]。同时护生在实际操作中忽视自我防范,对于不甚了解的知识未能及时请教教师,可能引起一定的医疗纠纷。(3)带教教师教学方式不当也会导致护生实习质量的下降,一些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忽视了护生实际操作能力,仅是进行理论教育,或者反之,二者的不均衡[7],导致护生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错误。受到科室影响,可能出现护生实际操作较少,不仅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较差,同时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实习生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实习生对带教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李秋香.冠心病监护病房临床护理带教常见问题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3):1398-1399.

[2] 张丽红,王会敏,周园,等.心内科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方法的创新与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12):1050-1052.

[3] 张淑娟,王振涛.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8):60-61.

[4] 周廷梅,杨晓红,黄红兰.实习带教方法的创新与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6):2559-2560.

[5] 陶莉,刘莹莹.护生临床带教质量管理的创新与体会明[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44-545.

[6] 马如娅,董美蓉,李惠玲,等.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51-152.

篇4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急性心力衰竭;护理措施

现代临床医学中,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并不同程度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是其最为危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导致的病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导致死亡率在40%以上[1]。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有效的治疗和合理及时的护理措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探讨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9例,女性9例,年龄在49~69岁,平均年龄为(54.6±2.9)岁,入院时平均舒张压为(112.4±12.8)mmHG,收缩压为(183.6±12.4)mmHG,GCS平均(6.6±0.4)分,脑出血类型桥脑出血10例,小脑出血12例,基底节出血46例,心电图见心率失常13例,左室高电压14例,束支传导阻滞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的诊断标准。入院时间至发病时间15min~1.2h。

1.2护理措施

1.2.1密切监测心衰患者最早出现症状为呼吸困难,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的无诱因呼吸困难发生时应注意可提示急性心衰的发生。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变化。患者突然的出现烦躁,并伴有意识的模糊,神志变化常提示存在脑缺氧或者肺组织的充血水肿。应注意呼唤患者,判断其意识情况,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甚至变化。另外脑出血合并心衰患者常会出现有效循环减少,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组织出现缺氧的紫绀发生,这也预示了心脏功能的衰减,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指甲、口周、四肢等末梢循环的情况。部分患者心率快慢也提示了心脏的状态,当患者咳嗽时可出现粉红色的泡沫样痰沫。一旦发现心律加快、“奔马律”出现,则提示肺水肿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正确处理[2]。

1.2.2护理患者心衰时应给与半坐卧位,降低静脉的回心血量,将床头抬高30度,头可偏于一侧,这有利于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排出,将双下肢下垂,减少心脏的负担[3]。

1.2.3呼吸通道护理当肺水肿发生时,肺泡内存在大量渗出液,减少了气体的交换面积,会迅速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因此注意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时给予酒精蒸汽降低肺泡液体表面的张力,减少泡沫产生,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同时注意及时的清理呼吸道,及时吸痰,如果痰液仍然较为粘稠,可给予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的雾化吸入,必要时可给予气管切开。

1.2.4利尿、镇静药物的应用护理心衰发作时患者由于缺氧会出现烦躁,适量给予镇静药物能够减轻烦躁,减低血量。利尿药物可以迅速的减少回心血量,降低患者肺动脉的舒张压,减轻患者肺水肿程度,因此给予利尿酸或速尿迅速利尿,注意观察患者进出入量变化。吗啡等能够扩张患者周围血管,迅速增加血管床的容量,还能够抑制中枢神经,降低心脏负荷,减少烦躁,静脉注射效果较好。

1.2.5止血带的合理应用,患者心衰时给予止血带肢体轮轧能够有效地减少静脉血的回流,减少心脏的负荷,缓解患者心衰程度,但应注意结扎时间,每肢体平均扎15分钟,放松5分钟[4]。

2结果

本组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7例,颅内高压死亡1例,其他原因死亡1例,总死亡率为13.2%,其他患者经过密切的病情监护,、呼吸通道、镇痛、利尿等治疗和护理,症状均得到缓解,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尿路感染,生存患者住院14~32d,平均(16.9±2.4)d,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3小结

现代医学发现,高血压脑出血会伴有颅内压的增高,从而影响了颞叶钩回及延髓血管中枢的受压,心脏调节出现障碍,常会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一旦发生对患者预后较差,国外有报道称其死亡率高达40%。对高血压心衰护理应该从临床出发,针对其常出现的呼吸衰竭、神志异常、循环灌注不足、心率异常等及时严密监护,重视患者的体味护理,建立顺畅的呼吸通道,给予合理的镇静、利尿药物治疗及其他基础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康复后的生存质量[5]。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结果可以看出,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变化快,对护理检测及、呼吸通道、镇痛、利尿等基础护理要求较高,针对患者特殊表现给予密切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桂花。马玉英.硝酱钠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吉林医学2009,9(30):831.

[2]丁加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突发心力衰竭l例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2009,4(10):632.

[3]赖利英,刘姣,古玉梅.150饲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8):71.

篇5

关键词:癌症恐惧心理护理

1心理恐惧的常见表现

1.1昏厥

当有些患者见到CT报告或其他检验报告证实自己患上了癌症时,会立即昏厥(昏死)过去,但不会就此立即死亡。

1.2绝望

整天表现为频死状,好像死亡就在即日,内心极度恐惧、极度悲伤。

1.3自暴自弃

不配合医生的治疗,甚至放弃治疗,坐在家中等死。

1.4行为怪异

自言自语,整天长吁短叹,抱怨世道不公,为什么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厌食甚至绝食。

1.5求生欲

比任何时候都觉得生命宝贵,为了活下去,什么样的治疗都愿意接受,什么样的药物及食物都愿意吃。

2心理恐惧的危害

2.1早死

意志薄弱、内心恐惧的人一旦患上了癌症会加速死亡,其生存期明显低于性格乐观、开朗的人。

2.2不配合医生治疗,使治疗难度加大

2.3乱投医

有些人患上癌症后不惜重金请高人、名医医治,或购买各种名贵药材、秘方、偏方来治疗。

3心理护理

目前全世界在癌症的治疗上仍然没有较好的办法,癌症仍属于不治之症,因此人们只要一查出自己患上了癌症,普遍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恐惧症状。只是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症状轻重不一而已。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治疗常在临床上运用而且效果较好,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生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临床治疗需要临床护理一样,心理治疗也同样需要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癌症患者的临床心理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4护理方法

4.1心释

要患者每天以悲伤的心情哭诉20~30min。作用:可使患者悲伤、恐惧的气氛释放出来,以达到吐故纳新的作用。

4.2踏步

要患者像运动员训练一样,每天踏步15~30min。作用:①可锻炼身体。②可转移患者的思绪,忘记自己是一个癌症患者,以增强患者抗击癌症的信心。

4.3文娱活动

每天坚持下1~2h象棋、围棋,打桥牌或听音乐、跳华尔兹等文娱活动。作用: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放松心身,放松心情。

4.4观看电影、电视

每天要患者坚持看1~2h的电影或电视,主要看苦难片、灾难片、战争片。作用:让患者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他们的疾病更苦难的事情,以分散他们对自己疾病的过分关注,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5劳动

把病人当作正常人,每天让患者进行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恐惧。

4.6数数

每天要患者算一定数量的数字。作用:数数是最忘我的方法,可以让患者忘记一切烦恼,忘记自己的病痛,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恐惧。

以上护理方法要视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几项适合患者的方法进行护理,切勿机械照搬,病入膏肓者莫采用劳动法。

上述护理方法为临床辅助治疗方法,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护理方法,从心灵深处进行调理,以增强患者抗击癌症的信心。

5讨论

过去人们只知道护理工作就是针对人们的躯体、创口、日常起居生活进行护理,很少有人知道人的心理也需要护理,尤其是癌症患者更需要心理护理。

5.1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精神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外加相应的抗精神药物进行综合治疗。而心理护理主要是起到配合临床治疗和临床心理治疗的辅助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和临床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从患者心灵深处去调理患者的心理,以增强癌症患者抗击癌症的信心。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83-02

护理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起着重要作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除了要完成对护生的护理技能培养这一主要目的外,还要完成对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及沟通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模拟、开放实训等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

随机选取本校2010级两个四年制本科班学生和2011两个四年制本科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二本录取学生。10本科2个班共133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28人,作为对照组;11本科4班251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238人,作为观察组;两组在性别、年龄及既往学习成绩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2方法

2.1实施方法 2 个年级使用同一教材, 由相同的教师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对照组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操作示范--分组练习完成教学任务。观察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法教学,开放练习法训练动作的准确和熟练程度、应用角色扮演法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2.2 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自制的学习效果评价问卷和操作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

2.3分析方法 经统计后,将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结合学生的课程结业成绩综合分析。见表1~5。

3 结果与讨论

实训结束考试,观察组平均成绩为(90.395±3.9505),对照组为(86.545±6.8287),P

3.1 改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在开展案例讨论教学时,教师会提前将教学任务进行布置,安排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和回顾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不同侧面进行准备;同时在分析讨论时护生既可以赞成他人意见,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护生相互借鉴和吸收,并将呆板的理论知识和临例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1]。

3.2 改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自我养成

由于在临床实训技能中心,学生面对的操作对象是模型人或教具,心理上往往不予重视,不会担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缺乏处理异常情况的应变能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能有意识地“进行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的优化”、“进行职业角色的培养和锻炼”、“进行职业微笑、得体装束、表情、形体等职业仪容的强化训练”、“进行礼貌姿态、语言技巧、距离保持、与不同患者相处等言淡举止的规范训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进行职业心理素质自我养成训练的学生明显多于对照组。

3.3 改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护生的应激应对能力

在护理临床实践工作中,护士面临着较多的工作应激,尤其是患者的自保意识明显增强,给护士带来更多的护患关系冲突压力。如何应对已成为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变前必备的准备工作之一。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临床情境,还可以感受到患者心理状态的千变万化;角色扮演、实践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实际演练相关的方法和技能,还可以切身参与到临床情境中去感受患者的心理变化。因此,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实验组的学生“想象过职业困惑甚至心理受挫的情境以及应付措施”,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对患者的各种刺激保持高敏状态,并及时、准确地就报警信号做出最迅速反应”、“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从容应对工作性应激”。

3.4 改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重点从疾病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理论与实践拓展到人的心理、行为、社会等方面,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理论的同时,还需要较强的心理护理技能,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致病因素灵活运用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心理护理的方法。改善教学方法,“增加实践和实训学时”或“增设临床见习学时”可以使学生在临床生产实习过程中“灵活地开展临床心理护理”或“部分地开展临床心理护理”。这是因为,通过实际运用各种临床心理护理评估技术和心理护理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评估技术和心理护理方法的正确运用;讨论分析、真实的临床情境、患者的现实表现,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影响因素,使之能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实施干预和引导。可以说实践锻炼和较真实的教学情境,不仅为护生提供了掌握心理评估和护理方法的要点、如何运用评估工具和心理护理方法的机会,而且也缩短了护生与临床实践情境的差距,更容易熟悉以后的护理环境,有效促进了理论向实践方向的转化[2]。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丙型肝炎;心理护理;临床路径

[中图分类号] R51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19-02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全球大约1.8亿人感染了HCV,HCV感染后慢性化发生率较高,约有60%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一些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升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1]。HCV感染后往往由于慢性化发生率高、易复发、肝硬化发生率高、治疗费用高、药物副作用多等原因引起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为此本研究将临床路径运用于丙型肝炎的心理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3年6月某地区因突发事件而住院的丙型肝炎患者130例。入选标准:HCV-RNA阳性或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肝功能明显异常,且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2];无精神病,有一定理解能力,能配合心理护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21~73岁,平均(41.2±17.6)岁;对照组:男32例,女33例,年龄18~76岁,平均(39.6±16.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丙型肝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观察组将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的全过程,使用本科制订的针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路径表,按临床路径表制订的时间、次序、内容进行心理护理。采取一对一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由有经验的专门进行心理护理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承担,使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运用温柔的语言向患者自我介绍,接近与患者的距离,使用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主要心理的问题。首先向患者介绍病区的简单情况让患者熟悉治疗环境,发给患者丙型肝炎相关教育材料,简单介绍患者的病情。运用心理护理原理,教会患者渐进肌肉放松的心理调整方法[3]。向患者介绍干扰素治疗的副作用。教会患者饮食方法,让患者知道优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的意义,教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事项,如注射干扰素后会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纳差等副作用。运用心理疏导法,鼓励关心支持患者,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教会其物理降温的方法。让患者了解治疗药物的特点及用法用量。运用心理护理,使患者客观了解自己的境况,提高其面对困难的能力,帮助其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引导和帮助其培养稳定的情绪,并协助其落实饮食控制措施,落实药物治疗措施,落实病情观察方案。发放问卷130套,问卷回收130套,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前后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4]评分,对治疗的依从性,护理效果(包括知识了解、按时服药、饮食控制、心理状态、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P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Zung SAS、Zung SDS评分的比较

心理护理前,两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丙型肝炎患者由于HCV变异率高,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乃至死亡的威胁[5]等因素使患者感觉无所适从,目前治疗丙型肝炎首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副作用很大。第1次注射时,绝大多数会出现发热、精神障碍、造血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6]。利巴韦林可引起白细胞降低、溶血性贫血等[7]。抗病毒治疗的疗程长,一般为24或48周甚至更长。丙型肝炎能通过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社会的偏见使丙型肝炎患者倍受歧视;在传染病房的隔离治疗,使丙型肝炎患者产生孤独感。个别患者拒绝家人陪伴、亲友探视,不愿与人交谈,逐渐感到被社会和家庭所抛弃,表现为情绪低落,因此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患者因为身体功能的丧失、昂贵的治疗费用、疾病和治疗的双重折磨,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导致其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的丧失,这作为强烈的长期持续存在的应激源,破坏了患者的心理,使其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反应,对患者的生理、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这一应激过程强度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能量过度消耗以及激素分泌紊乱,同时还会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身心健康[8-9]。

心理护理和技术护理不同,其没有固定的操作规程,它是在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的前提下,针对具体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10],必须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去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和认识,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掌握心理护理技巧。针对焦虑不安问题给予解释、支持、分析等训练,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教会患者放松方法(包括自我按摩、充足睡眠、合理休息),协助患者克服焦虑心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除心理负担。

心理护理因其复杂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使心理护理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本研究将临床路径引入心理护理全过程。制订统一的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表,规范心理护理行为,对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进行培训,使心理护理按相对统一的标准实施。使用SAS、SDS评分,评估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采用心理疏导、渐进肌肉放松的心理调整等方法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运用于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游宏声,金生.2011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意见介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4):307-308,320.

[2] 杨少宾,李建生.AASLD 丙型肝炎临床指南(2009)[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5):463-465.

[3] 周建南.实用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1.

[4] 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43.

[5] 万谟彬.2012年亚太肝病学会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治共识的认识和理解[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7):66-68.

[6] 周斌,周元平,姜荣龙,等.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副作用及其临床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7] 洪俩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副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1):74-75.

[8] 张云萍,薛小玲.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62-1064.

[9] 代莉,黄婷,黄雪芹,等.慢性丙型肝炎56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25-26.

篇8

关键词:全期护理模式;围手术期;护理

    为了对采用全期护理模式对临床手术治疗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需要更加了解,为临床提供对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护理的最佳方式,使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心理状态和生命体征能够保持平稳,组织进行了此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抽取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在围手术期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全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并发症情况、生命体征情况、心理状态情况、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11年4月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25~79岁,平均42.8岁;B组患者男23例,女22例,年龄22~81岁,平均41.4岁。抽样患者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将抽样中的90例临床确诊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5例。A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采用全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并发症情况、生命体征情况、心理状态情况、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生命体征表现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情况比较(,分)

组别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A组

61.7±2.3

57.2±2.4

63.1±2.6

59.2±2.2

B组

62.4±3.4

42.4±3.7

62.2±4.1

44.3±3.8

P值

>0.05

<0.05

>0.05

篇9

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治疗成本,值得重视。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护理;临床护理路径

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率约占肺结核的10%,致病因为结核杆菌积聚于呈高敏状态的患者胸腔中从而引发胸膜炎症。该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发热、全身乏力、干咳等症状,若胸腔出现大量积液时甚至会导致气急、紫绀、胸闷等严重症状。临床护理实践及研究中发现,该类患者多存在消极心态、营养缺失、呼吸形态低效、相关知识匮乏等常见问题,为了巩固和提高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我院在总结该疾病特点和护理经验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效果突出,具体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6――2012.12期间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严格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的疾病诊断标准。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23-66岁,平均(49.6 5.3)岁;病程1月-1.5年,平均(9.6 2.8)月;胸部CT或B超检查显示,病灶位于左侧59例,右侧61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76例,呼吸困难70例,胸痛63例,盗汗46例,畏冷怕寒39例。根据临床护理方法,2011年6月1日之前的60例患者记为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之后的60例记为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2组在上述患者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研究价值。

1.2护理方法常规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常规心理疏导、护理、饮食护理等常规护理,护理不强调计划性和程序性。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具体护理方法见讨论部分。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1.3.1临床疗效判定①治愈:临床症状和胸腔积液全部消失,胸膜无肥厚现象;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吸收80%以上,无胸膜肥厚;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胸腔积液吸收50%-80%,胸膜轻度肥厚;④无效:临床症状及胸腔积液无改善或者加重,胸膜肥厚。其中总有效=①+②+③。

1.3.2观察指标①护理满意度:患者出院前采用自制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百分制,分为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70分)、不满意(

3.1常规护理

3.1.1心理疏导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病程一般较长,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比较明显,加上受病情困扰,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等消极心理,且容易因预后效果、治疗费用等产生较大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过重容易导致血压升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率加快、心率不齐等严重后果。因此,住院期间护士应当注意通过真诚的沟通交流来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对症疏导,以热情的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等取得患者的信任,通过护患关系的和谐和患者的良好心理来促进患者康复。

3.1.2护理患者住院期间保持绝对卧床休养状态(侧卧位),以预防或减轻因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所导致的疼痛,同时促进健侧代偿呼吸。

3.1.3饮食护理结核性胸膜炎是一种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受胸腔积液、大量蛋白流失影响,该类患者治疗期间尤其要注重营养供给。饮食上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量多餐。

3.1.4健康宣教住院期间随机向患者介绍肺结核的特点及传播途径,嘱咐患者自觉遵守隔离制度,痰液置入含有消毒剂的有盖容器中,浸泡3h后倒掉,打喷嚏时用厚层卫生纸捂紧口鼻,然后将纸置入特制袋中焚烧。向患者解释,在常规治疗中存在因耐药菌株而导致治疗低效、反复的可能性,嘱咐患者严格遵循早期、规律、适量、全程治疗的原则,严格遵医嘱服药。

3.1.5胸腔积液护理经胸部穿刺引流出胸腔积液,其后向胸腔内注射抗痨药物,减轻心血管及肺部压力,改善呼吸循环系统,促进肺部扩张。注意每次抽取胸腔积液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抽取量

3.2临床护理路径本组患者自入院确诊疾病第一日即进入临床护理路径,根据科室制定的标准化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具体为:

3.2.1入院第1d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介绍护理路径表,并解释具体护理内容及其目的,解答患者的疑问,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解释医院相关规章制度,以取得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

3.2.2第2-3d①进行个性化护理评估、卫生健康宣教: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环境、健康行为等项目,以为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提供参考;②遵医嘱进行系统对症治疗,陪同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告知治疗过程及预期效果等。

3.2.3第4d进行心理护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入院基础护理,具体方法同常规组。协助医生进行胸膜活检和胸腔穿刺等常规检查,并落实贯穿治疗全程的健康宣教方案,进行皮肤护理、用药指导和穿刺术护理等,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2.4第5-7d进行胸腔引流穿刺术并进行对症护理,再次评估患者的心理、生理等状态,根据评估结果和临床疗效修订治疗和护理方案。

3.2.5第8-13d继续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抗结核药物,强化健康宣教的强度,为出院做准备。

3.2.6第14d患者出院,当日进行胸腔引流管拔管护理,并进行出院指导和健康宣教,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责任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实际执行情况,在对应项目表格后进行简单记录,如护理内容变化,应作相应说明。

3.3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强调从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况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流程,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临床护理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细致、深入、具体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与常规护理相比,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计划性、预见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自觉参与到治疗和护理中来,提高护理效率。

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程长等特点,因此更需要护士有计划性和预见性地提供对应护理举措,以预防和降低护理风险。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病况变化,避免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护理低效、低质量、高差错现象,提高护理效率。本文中,路径组患者临床疗效整体上显著优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和费用则明显低于常规组,正证明了临床护理路径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综上,笔者认为,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应用中,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降低治疗费用,是高效、经济的护理模式,值得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秀琴,李晓民.结核性胸膜炎的综合护理[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0,12(03):156-158.

[2]邱凤兰.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胸膜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0):56-57.

[3]张雅琴,杨芳.浅谈结核性胸膜炎的护理干预[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9(11):198-200.

篇10

【关键词】 胰腺炎;重症;心理护理干预;满意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84-01

胰腺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症状,是因为胰腺自身胰蛋白酶受到激活而使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启动导致的。重症胰腺炎会导致胰腺自身的坏死和溶解,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险[1-2]。临床上,传统的护理模式对于胰腺炎的手术疗效增进已经到了瓶颈,所以现在临床多倡导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为了了解重症胰腺炎的心理干预方法,探讨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本人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3年4月12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手术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120例观察对象均为我院2011年6月――2013年4月间门诊所接收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其中,男84例,女36例,年龄38-72岁,平均为(57.6±15.7)岁。病程为8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为(2.6±1.7)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相比没有显著统计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常规胰腺炎手术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具体根据患者自身性格,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1.3.1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护理干预前后的两组患者进行SDS和SAS评分,计算其改善的幅度并将其记录统计且进行分析。

1.3.2 效果评价 治愈:患者的腹痛症状消失,经过术后检查显示病灶全部消失,而且治疗过后未见复发则视为治愈;有效:患者的腹痛症状显著减轻,经过术后检查显示病灶显著减小,而且治疗过后也会偶见复发则视为有效;无效:患者的腹痛症状没有明显变化,经过术后检查显示病灶大部分都还残留体内,炎症还非常明显,已经改用其他方案进行治疗则视为无效。

1.4 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数据采用(χ±s)表示,采用X2检验分析,并行组间配对t检验分析,以P

2 结 果

经过分析显示,观察组治愈25例,有效32例,无效3例,分别占41.7%,53.3%和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24例,无效19例,分别占28.3%,40.0%和31.7%,总有效率为68.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

3 讨 论

本文对6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临床疗效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过上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

总而言之,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雷渊秀,黄丽云,何春丽,等.锁骨下静脉穿刺口敷贴更换间隔时间的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