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法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探究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探究法

篇1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科学人物、计算机应用、职业链接、概念图等多重呈现方式。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什么是探究教学法

什么是探究教学法呢,科学探究的教学法是以探究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的一种形式,它最主要的特点是:结构性强(必须要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真实性高(学生通过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去针对科学中的一些真实的现象去发现源头)、引导性强(教师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告诉学生该如何进行科学的探究)、开放性大(科学探究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系统,需要与其他课程的学习进行结合)。

二、如何才能做到探究教学法用于小学的科学教学

(一)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那就是“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非常适用于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总是对各种各样的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如果老师能够在上科学课之前的时候对学生多加以引导,带领学生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去进行探究,那么学生探究的兴趣肯定会更浓厚一些。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动物的时候,就可以先以这样的方式开头“大家都喜欢小动物吗,家里都养着小猫小狗呢吗”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进科到学习的状态之后,老师可以再进行提问“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小动物,那么,大家知道动物一共分为多少种类吗,他们都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呢”,开启这样的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让学生感觉到探究是有趣的,是能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的。

(二)带领学生动手实验,去探究科学的本质

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是很多小学科学老师经常做的,因为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验,更能发现科学的本质,也更能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于小学科学的学习更有兴趣。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电磁铁的课程的时候,那么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一些电池和导线,把实验的注意事项告诉学生,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制作电磁铁了,看谁制作的电磁铁磁力更大。然后让磁力最大的学生与磁力较小的学生所制作的作品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磁力是靠什么来决定的,怎么做可以增加磁力,怎么做磁力就会减少。一节实验课下来,老师所要教授的知识基本上就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和探究显现出来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更喜欢对科学去进行探究了。

(三)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年龄特点注定了他们很难独立地去完成一项科学的探究,如果总是让学生个体去完成探究的作业,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产生畏难的心理,从而导致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这个时候,小组合作的形式显得尤其重要,它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分工,从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每个人都能对探究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才能够得以开展和进行。举例而言:在对生态系统的探究过程中会让学生去制作一些生态瓶,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成立小组合作进行的形式,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去准备一样制作生态瓶所需要的要素,然后一起去观察生态瓶的状态并进行记录,同时每一个成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的要素进行加减并记录生态系统的变化,这种将学生成立合作小组进行的形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小组合作的意识,最主要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避免了让学生个体进行探究太困难得情况发生。

三、探究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带来的课堂效果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23-02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科学教材从教材结构、内容选材、编排组合上越来越贴近实际。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能力的培养,必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如何将探究性教学法渗透在课前预习――课堂导学――学生悟学――学生思疑――教师提示――课后总结等几个主要教学环节中谈一些看法。

一、课前预习

“自主一一探究”式教学法中课前预习这一环节首先要根据教材特点,确立不同的预习方式,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或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就是要学生真正的去发现问题,然后,把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来解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勇气,还培养了学生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例如,讲授“太阳和月球”前,可以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1.你了解了太阳的哪些知识?2.用天文望远镜怎样去观察太阳?3.你知道月球上明暗不同的地方分别是什么?4.人类为什么要探测月球?要求他们看书或查阅有关的资料,在下节上课时在课堂上发言,比比看谁讲得多、讲得全面、讲得完整。这样就调动起他们预习的积极性,每位同学都会多少找到一些结论,在授课时学生们都踊跃发言,一节课就在学生回答、讨论,老师解惑中圆满地结束了。

二、课堂导学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如何把该讲授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引导出来,这就是老师课堂导学的艺术。课堂导学的方式很多,如:“讲座交流式”引出新授课的内容或“举例总结式”引入或“带入问题式”引入。总之,可以通过课堂导演过程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若课堂导学精彩,可以起到引入入胜的奇效,把学生的精力全部集中于教师所引的内容让每位学生的思维都能运作起来。如在讲“串联和并联”中的电路特征时可以这样引入,在串联电中如果有一盏电灯熄灭(即损坏不亮了),其它仍然完好的电灯将怎样?这时同学们的答案肯定是分成了亮和不亮两种。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得到明确的答案,老师可以借助实验的器材先演示,然后让刚才答对的同学派代表回答:为什么其它仍完好的电灯也不亮了?估计学生可以从电流的回路来分析,这个问题如果弄清楚了,可想而知学生再学习和理解并联电路的特征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了。用这样的方式讲授新课,因为同学们的思维都是处于兴奋、积极、踊跃思考的状态中,接受的效果必然良好。

三、学生悟学

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我领悟、主动学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一过程包括听课、思考、讲座、问答、总结等学习环节。这些环节的活动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确立,自主学习是否真正取得成效,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领悟学习的过程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必须保证学生有思维操练活动的时间和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些科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因此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找出不同的见解以求得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悟学是要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去经历。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在悟学过程中成败的原因。不同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答案多易统一,共识中无疑有许多基本规律,但在得出共同结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思维可能不相同,存在着层次不同的自悟、领会和理解。这样,就应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撞击、认识比较、问题矫正、思想交流来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这就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例如在讲“电压”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电压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电流和水流的类比、电压和水压的类比使学生自己去理解,去领悟,去主动探究寻求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自己能够总结出电压的特点、电压的作用以及电流与电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不停的运作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的能力。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求知,这个过程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四、学生思疑

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养成思疑、存疑、论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需要教师设计独立的思疑教学环节。学生的思疑过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疑别人不疑己,这是指基本的教学目标未达到,对个别学生不懂的内容进行个别讲解,使之明白。或者面向全体学生,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充当老师,帮他分析解释不懂的内容,并进而建立“一帮一”体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不断地提高。二是在别人不疑处生疑,这是指超标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着力培养。如在讲到“汽化和液化”中的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老师最后总结出三个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同时问学生们对这三个因素还有什么疑问之处。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就只跟这三个因素有关吗?我说:那你认为呢?他说:我总觉得不够全面,比如同在桌面上滴一滴水和一滴油,为什么总是水干得快而油要过很久才会干呢?其他同学也都以质疑的眼光看着我。首先,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疑素质。然后解释在我们初中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在同一种液体的前提下,而水和油是不同的液体,不是我们研究的内容。这样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疑、生疑、存疑、解疑,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又能进一步提高。

五、教师提示

教师在教案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授课时应进行分层次的提示,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若发现了新的疑难时还要指出解决疑难的思路、解题关键和突破口。点拨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机渗透,在学生的独立思疑中进行。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中,点拨这一环节可以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讲到“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学生实验探究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了保证通过两根不同阻值的电阻丝的电流相同,那么在电路中应该怎样连接这两根不同阻值的电阻丝?老师就从复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入手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难想到:要使它们的电流相同,可以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通过老师的提示使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提示并不是要求老师要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可以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让他们在老师的提示下去分析,去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正确的结论。

篇4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篇5

关键词:科学探究;初中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在听课时发现,有很多教师进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时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放得太开,时间和学生都难控制,时间不够用,课堂一团糟,教学取不到预期效果。收的太紧,教师包办过多,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实验结果的地位,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也没激发出来。还有部分教师干脆就按演示实验进行讲授。初中化学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大门的第一步,开场工作一定要做好,如何在探究性实验课上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做好铺垫。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讲到卤族元素时,就可以以加碘食盐的使用引入开讲,碘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长期缺碘可导致碘缺乏症,食用加碘食盐是消除碘缺乏症的最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加碘食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人体中需要的碘就是碘酸钾提供的,而碘酸钾受热、光照时不稳定易分解,从而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所以炒菜时要注意:加盐应等快出锅时,且勿长时间炖炒。

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渗透开展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应让学生明了探究的一般步骤与流程,依据一定的事实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探究实验思维。教师在起始阶段对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标要定适宜,不宜过高。初始阶段可由教师给出探究的问题,然后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由他们提出探究问题并动手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或做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探究活动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渗透在其它知识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学案例:

【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现象吗?同学们预测有现象吗?为什么?(提示:根据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推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生成物碳酸钠易溶于水。)

【生】无现象。

【师】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这种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如何设计实验,产生明显的现象,确认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反应装置,并讲使用方法,现象。

(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并查阅资料。)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对每一个装置图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师】同学们对上述实验设计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有质疑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启发学生设计对照实验。)

【生】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也会产生上述现象,不能确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生】设计对照实验并对实验装置仪器从廉价易得,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生】实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在两个同样的矿泉水瓶内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将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水分别迅速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两塑料瓶中,拧紧瓶盖,振荡,观察两塑料瓶变瘪程度,证明氢氧化钠能与氧化碳反应。

【师】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还有其他的思路吗?

【生】讨论交流:向塑料瓶变瘪程度大的塑料瓶内用注射器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瓶子鼓起来。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几方面设计实验确认化学反应发生?

【生】小结:反应物气体量的减少或生成物的存在。

篇6

教师怎样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真正获得自己的知识呢?为此,我进行了严谨的调查和研究,试图在各领域的活动中无形地渗透科学知识与内容,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亲身操作实践的良好科学行为习惯,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动手做优于看和听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夏尔帕在1994年提出了“动手做”的科学教育新举措,“动手做”的法语原意是手在面团上,或用手揉面,意即实际操作。专家们认为,教师讲授科学常识或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都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一方面,教师的科学演示往往是自上而下地传授知识,学生并不理解真理被发现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自然地接触科学现象,往往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形成科学的概念。只有经过学生实际的调查和操作,才能使学生自己形成知识,并有助于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只要幼儿实际操作了,都可视为一种探索的游戏过程。

孩子天性好玩,喜欢游戏。他们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很新鲜、都很有趣,都想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发幼儿探索精神的基础。针对幼儿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从而吸引他们参与课堂,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如在开展“一切都在变”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变形金刚、我长大了、会变的橡皮泥、千奇百怪的肥皂泡……”等幼儿喜闻乐见又亲身经历过的内容,通过幼儿“玩一玩”、“说一说”,使他们初步懂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

二、提出问题优于引导和总结

科学活动本身就带有探索精神,教师在活动前有没有必要引导幼儿思路,该怎样提出问题呢?我认为,教师不应引导幼儿思路或直接总结教学目标,限制幼儿思路和创造力。而是通过“探究式科学游戏”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主动性,将幼儿园“项目教学”中的相关经验“探究式学习”应用于科学活动中,在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呈现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科学活动。探究式科学游戏是幼儿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游戏行为不断深入,科学经验不断丰富和扩展,学习活动也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主动探究、经验扩展的统一。

其中,“探究式科学游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我的问题:问题的形成是幼儿在科学游戏中主动提出或教师在游戏中观察、分析、判断幼儿的行为,提出的探究问题。它能激发幼儿强有力的科学探究欲望和动机。如“飞机怎样飞上天”?②我的猜想:在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形成自己对于问题的解释或“假设”。幼儿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这些计划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原始经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用什么方法使砝码摆动地更快”的实验中,让孩子先看,然后讨论互相说一说,孩子们想到了很多办法,有的说:“绳子长的摆动的快。”有的说:“细的绳子祛码摆动的快,粗的摆的慢。”有的说:“用力推,祛码会摆动得更快些”等等。孩子说完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试一试,看看结果是不是和刚才说的一样。孩子们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他们都静悄悄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绳子的长短影响了砝码摆动的快慢,而其他的因素如绳子的粗细、用力和不用力结果是一样的。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反复的做中感受到实验结果和想的、看到的不一样,知道对待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三、集体的成果优于个人的智慧

当幼儿在课堂中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或科学游戏,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成果后,该如何展示呢?分享是引导幼儿主动分享游戏和探究学习的结果。在幼儿分享经验环节,教师要鼓励幼儿和同伴分享自己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的过程,包括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苦难、成功和快乐等深刻的情感体验,而在这情感体验中,蕴含着坚韧、耐心、细致、不放弃等可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幼儿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如在“认识弹性”的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随便玩玩具,用力的压、捏、拉,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松开手之后,又会怎样?然后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有弹性的东西,做弹性游戏;其次提供一些物品,有些有弹性,有些没有弹性,让幼儿分组进行分类比赛;最后让幼儿主动在自己身上找一找、或生活中哪些东西有弹性?这种设疑、惊奇、动感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参与游戏、竞赛、表演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热情。

篇7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1.1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为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予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可以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和创造。而从小培养的兴趣会成为幼儿以后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2 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激励幼儿探究

幼儿是环境的一分子,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幼儿才会主动投入进去,无拘无束、大胆地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表达。在活动中尊重和接纳每一位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才会根据自已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作出回答和解释。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

1.3 多渠道开展活动,激起幼儿思考

1.3.1 灵活而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如果教师能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组织《空气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时,首先把塞了一块小毛巾的杯子竖着扣在水里,然后拿出毛巾让幼儿观察,孩子们惊奇的发现毛巾没有湿,于是争先恐后的嚷道“老师是个魔术师,老师会变魔术.....”,然后告诉孩子们这不是魔术,这就是一种科学现象。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地推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去的。

1.3.2 在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游戏中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在学习《哪种斜面上的小汽车滑得远?》时,幼儿在教师没给出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把小汽车放在不同的斜面上自由地操作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幼儿懂得了相同重量的汽车在光滑的斜面上比在粗糙的斜面上滑得远,在较陡的斜面上比在平缓的斜面上滑得远,在同样的斜面上较重的汽车滑得远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幼儿善于动脑,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

1.3.3 注意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索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然后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2 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教师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不能只看结果,而要注重幼儿探究科学的过程。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行为或探索方法。即使是我们认为是破坏行为,老师也不能不分清红皂白的斥责孩子,要随时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原因。科学教育既要丰富幼儿粗浅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求科学的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科学品质。

2.2 要重视幼儿的表达与交流

给孩子创造宽松的交流平台,所谓的“一百个幼儿一百种语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差,决定着他们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感知科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幼儿把科学实践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图示或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把实践的经验化为语言存在于意识之中,促进幼儿智力的提升。

2.3 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不同的幼儿其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个体活动方式等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时间、空间、材料的安排上多给孩子创造自由的探索的机会。教师可多采取小组或个别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既有个体自主活动,又有小组交流合作,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对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幼儿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在科学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成长。

2.4 家长的支持参与是孩子学科学的基础

篇8

一、“高屋建瓴”,掌握材料主旨是根基

历史材料题一般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和答项语四个部分组成。他们是信息的来源,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依据。提示语一般呈现在试题的最前面,对各段材料起到总领作用,较常用的字眼有说明、比较、述、评、论等。限定语主要指时间、索引的数目、文字或图表的注解。主干语处于整个题目的中心地位,包括了材料和问题两部分,是学生寻求答案的根据地,是学生组织答案的“源”和“本”,也是学生回答问题层次性的保障。答项语是指学生回答的内容一般包括得出的历史结论、材料涵盖的思想主张、剖析原因、比较差异等。历史材料题解答的根基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各个组成部分共同阐释的中心思想或问题。如忽略主旨,审题、解题将迷失方向。如何能更准确的抓住重心,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略读不遗漏。历史材料题不仅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学生快速阅读信息的能力。这里包括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将二者结合获取有效信息就是高效率的阅读。既快又好的阅读并掌握材料大意,这就是略读。略读要总观全局,找出材料围绕的中心问题,材料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材料解析题更像一个小的专题,只不过这个专题的主旨是经过你的审视、分析之后才可以得出。勘察材料题由几个部分组成,注意不要遗漏容易忽视的部分,比如各种提示语和限制语,尤其是一些隐含在史料和问题中的信息,要适当的将其划出,以备下一步深入研究。

关注不纠结。历史材料解析题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晦涩难懂的词句,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将其泛化,影响了思考的效率。研究文言文和翻译长句不是历史材料题的重点,如果经过思考能够理解更好,如果难以理解,对这样的“绊脚石”最好忽视,或做一下标记以便再次阅读时关注。

分层不散神。材料各段之间的层次性、逻辑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因果、或递进、或补充。如果能够理出材料间的关系对于解答问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同一段材料中,也要划分层次和逻辑关系。总结、归纳的语言一般放在总起或者结尾处,会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比如总之、这说明等等。

二、“有的放矢”,紧紧围绕主题是前提

历史材料题中的主干语内容较多,有时还布满“荆棘”,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快又准的从繁杂的信息中找出有效部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悟出其中道理:有的放矢,紧紧围绕主题是提高材料解析题解题效率的前提。此处的“的”是指主干语中的问题部分。从问题涉及的段落广度来看,问题的提问有的是针对单位段落,有的针对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段落。从问题涉及的内容来看,问题的提问有呈现型即对材料中蕴含的主张和观点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概述;评价型即根据供给的多角度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方法型即根据材料的出处或内容对材料的真实可信度进行评判;反思型即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并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

明确问题,认清要求。在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漏题或者“误解”题意的现象,为防止此问题的出现,一定要明确待解决的问题有几个,有哪些,要依赖哪些材料可以解决。历史材料解析题提出的问题既能锻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能力,又反映了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要将问题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联系,以免偏离答题的范围,事倍功半。此外也须看清题目是紧紧依据材料,还是既根据材料又依据所学,这对避免走弯路或者“答非所问”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中心,找出关联。问题中含有关键词,需要用敏锐的眼光找出,例如原因,为什么,不同点,相似点等等。问题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小视的信息来源。有时在材料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例如材料之间的对比和总结,往往可以利用问题之间内含的逻辑关系而迎刃而解。材料题各段材料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问题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在分析问题时,需要摸清其中的关联。

三、“顺藤摸瓜”,理出关键词句是关键

厘清了材料中的主干语部分的问题,下一步就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词或者句子,即关键词句。关键词句的析出需要学生以题目的要求为前提,仅仅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材料的层次、标点符号和关键词汇。在此过程中,学生心中要装着问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顺问题之“藤”。问题是寻找答案的依据。抛开问题,仅凭臆断解决问题,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有这样的问题:根据四段材料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很多学生将问题理解为概述材料的内容,这样就会背离了问题的初衷,因而也就无法找到合乎问题的关键词。

顺关键词汇之“藤”。利用材料的关键词也可以更容易的找出与问题高度相关的关键词。例如这样一道题目,根据材料,比较中国、希腊活跃思想出现的相同条件。提供的两段材料,每段材料中都有这样的关键词:“在希腊”、“在中国”。顺着两个词进行追索,探究,总共论证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生产工具的作用;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社会环境因素。依据材料中存在这样的关键字眼,顺之进行阅读,进而发掘切题的关键词。

顺标点符号之“藤”。标点符号成为材料分层的重要标志,诸如分号、省略号、句号等都是表明意思的转换。分号表示观点的并列;省略号前后往往是不同的观点;句号往往是一种观点的完结。

四、“中规中矩”,注意遣词用句是保障

高中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具备一定能力,由于历史思维尚需锻炼,表达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书面语言运用不足,答案过分口语化;知识点之间逻辑性不强,答案过于零乱;段落、序号性不足,答案缺乏条理。针对问题,预从这些方面进行尝试解决:训练有素,规范行为;加强理解,注意关联;引导教育,促成习惯养成。

加强理解,注意关联。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特点是“题在课外,理在课内”。材料的理解分析与解决主要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能力。如果能很好的掌握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一个知识点内部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迁移到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布鲁纳认为简约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因而在课堂的教授中应关注知识结构的建构。

篇9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设备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

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教育事业,以计算机为教学工具,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是现在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高校实验室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建设好实验室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学校正常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具有设备管理妥善、实验室安全高、实验室资料有序管理,使实验室的资源能更充分的利用势在必行。

三亚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主要任务是保证教学计划内的实验课程的完成,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科学、合理、高校的利用实验中心的资源,保证教学效果。实验中心的成员是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的基本队伍,实验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中心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方法需要实验室成员的努力,通过一名实验中心的实验员的工作经验,浅谈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心得。

1、实验室计算机设备管理

为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保证实验室一起设备的完好率,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实验室管理员的科学管理,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为此,通过管理经验,结合实际,本人觉得设备管理过程最重要的有一下几点:

第一,填写学生上机登记表,若机器出现问题,以便实验室管理员查清楚损坏机器者。

第二,教学使用仪器设备过程中造成的损坏,经查明原因,若个人造成的损坏应由个人赔偿,若查明不清是否是个人损坏的,则由班级负责用班费赔偿。

第三,学生每次开机前,先检查计算机是否完好,开机后软件是否正常运行,如遇问题,不得擅自处理,应上报实验室管理员,让技术人员处理。

第四,学生上机应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使用软件,不得开启去本课程无相关的软件。

第五,严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安装、修改、删除、对硬盘进行格式化等操作,禁止学生使用电脑过程中安装游戏软件。

第六,安装硬盘保护卡,避免由于学生误操作引起计算机系统不稳定,,甚至计算机系统崩溃的情况,以及防止计算机病毒入侵。

第七,安装还原精灵,以便保护电脑操作系统和文件。

第八,下课后,学生应按正常关机将电脑关机,摆好鼠标、键盘,和将实验室凳子摆放整齐,并随手带走桌面上废弃物。

2、实验室档案管理

实验室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管理的综合系统,要把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好,必须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实验室档案管理也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验中心教学档案管理和是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2.1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可以及时向管理资产部门提供重要和准确的信息,如设备的数量、设备的面值和设备的总价值,实验室需要专门负责资产管理的实验员记录好实验仪器设备的准确信息和原始数据,对每一批进入到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要做到账、物相符,认真记录好设备的相关信息,如设备的名称、设备的规格、购置日期、单价等信息,做成相应的表格,如设备一览表,当相关部门盘点资产时可以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专门的设备管理员也利于及时掌握仪器设备的变动情况,如遇设备的报废、设备的调出、设备的转移的情况,设备管理员应需做好报废、调出、移的手续,并保留好相关书面确认单,以便能够及时调整账目,刻刻做到账物相符。

2.2实验中心教学档案管理

做好实验中心实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能使实验中心实验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实验中心实验教学能有目的、有组织地从设定教学计划到实施有序的进行,实验中心需将相关实验教学文件归档,包括实验室实验教学课程安排计划,教师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学生的实验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等资料。

(1)实验中心教学课程安排表需根据各个学院提供上来的实验教学教师的课程表来安排,不能和学院实验教学教师的课程相冲突,按每学期分类归档。

(2)教师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需在每个学期结束前上交一份到实验中心,管理员按每学期分类归档。

(3)学生的实验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等资料由实验课教师分别按专业、年级、学年、学期、班级分类收集,学期末将这些资料上交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进行分类归档。

3、实验室安全管理

3.1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殊意义

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消防安全问题,实验室的消防安全关系到保证学校公共财产不受损失,更关系着上课的学生和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高校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时常可见,如:1987年北京大学生物楼发生火灾,烧毁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经济损失达到7.4万元。福州大学计算机系微机实验室起火,烧毁苹果微机40台,空调8台,仪器设备经济损失达5.5万。2008年5月8日,某学院实验室实验设备长时间供电,实验设备老化、失灵,引发火灾,原因是实验室的仪器在用电过程中,长时间未拨下插头,造成仪器发热着火而酿成火灾。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预防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保障财产安全、人员安全、维护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3.2实验室安全隐患

计算机实验室有以下原因易导致发生安全隐患:

(1)计算机实验室里摆放电脑设备多采用木材桌子,木材桌子本身是可燃物,如有电脑在使用过程发生烧坏现象,可引起火灾。

(2)实验室内用电线路多,都常设在地板、隔墙后面及吊顶中,若发生故障,难于检查维修。由于计算机长时间连续工作,也可能造成绝缘损坏、电源和某些元件接触不良而发热引起火灾。

(3)计算机设备的正常工作温度是15到30摄氏度以内。若实验室温度过热,将导致电脑频繁死机,致使元件损坏。

(4)计算机设备是一种电子产品、带电设备,由于长时间带负荷运行,若电子元件及电缆电线老化及发生短路等情况,随时可能引起火灾。

(5)有吸烟的学生不小心把没有熄灭掉的烟头接触到有塑料的电线或者垃圾桶里的可燃物品,将导致发生火灾。

3.3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

管理规定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规定是安全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的客观前提,没有管理规定,安全防火管理就无章可循,结合实验中心的实际情况,建立可行的安全管理规定,如《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创业综合实验室管理细则》,此外,还要加强实验室的检查和监督,对遵守者应当表扬,对违反规定者,应当给予相应的处罚。

(2)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实验管理员的安全防火技术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需加强实验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熟悉和了解实验室的各种设备,做好维护和检查工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

(3)加强实验室管理员的责任心

注意实验室的通风按热装备,实验室应安装窗帘保护电脑设备不被阳光直射,减少其化。网络布线和电源线要避免横跨人行通道,减少对线路磨损。

(4)严禁吸烟和带食物进入实验室,不准在实验室内随地吐痰、乱丢纸屑,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卫生、通道畅通,避免纸屑堆积遇到机器发热而引起火灾。

(5)实验室要配备轻便消防器材,灭火器等消防用具要摆放在明显、易于取用的位置,定期找专人检查,确保有效。

4、总结

以上是从一个实验员的角度介绍了一些实验室管理方法的体会,管理好实验室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实验员的过程。管理好实验室需要实验员不断地改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改善实验室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三亚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徐谨,郭子新.实验室档案管理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93

[2]洪建超.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J].甘肃科技,2009

[3]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9

[4]俞利君,李可丰.探讨一种合适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方法[J].学术探讨,2009

[5]乔兴旺,曹端,李洋,向东,张洪武.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

篇10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儿童来说,接受任何知识的学习之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只有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她们才能真正投入进来。喜欢涂涂画画是少儿时期每个孩子的天性,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现,是对大脑中事物的记忆恢复,孩子的涂鸦是画出她们的想法和喜爱的东西。成人时常会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孩子却不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把握这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开发兴趣为主,孩子的喜好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延续孩子的兴趣是少儿美术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寓学于乐。

游戏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适当的运用游戏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延续孩子的兴趣,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优秀的少儿美术教育应当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的,孩子在快乐游戏里展开丰富的想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在《印第安人之帽》一课中,老师给小朋友讲述了一个关于印第安部落的传统活动,并且告诉小朋友今天老师也要和他们一起来开一个印第安人的舞会。有趣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引起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在教学之中,老师也应该把握少儿的绘画心理,孩子画画更多的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少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接受科学的美育,使其健康成长。所以,延续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更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二、重引导,激发自我创造力。

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少儿时期每一个没有经过错误的引导和过多的干预的孩子所具备的想像力、创造力和随心所欲的表现力是我们成人不可及的。科学的引导是激发孩子创造天赋的关键。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绘画内容和方式,表现孩子独有的个性,从小形成创新思维受益一生。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想像出多少,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所达到的教学成果应该是: 同样的教学内容孩子们画出的作品确是不相同的,传统的老师画一笔我画一笔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少儿独有的丰富的想像。

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天赋,教师的引导是重中之重。而引导又分为课前引导和少儿创作过程之中的引导。课前引导则在于老师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让孩子有自己想像的空间。在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视,听,说这三种手段来进行课程的引导。视,即少儿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展示在课堂上,观察是少儿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教师便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来给孩子创作一个这样的情景,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让孩子观察到重点。听,即通过音乐的渲染孩子在脑海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像。音乐与绘画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让少儿以音作画,将音乐给自己的带来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说,即老师通过优美柔和、情感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述故事或对课程主题的情景再现。通过故事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要知道他们总是会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想像力。做好了课程的导入,孩子在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 不知道该用哪个颜色、不知道画什么好的等等。这时我们老师不能过于直接的告诉学生该画什么,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像。让少儿大胆的尝试各种颜色各种绘画方式,鼓励孩子创造五颜六色的神奇画面。

三、多鼓励,提高自信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