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技能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提问;作用;类型;过程;要领;技能
行思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提问。
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形式。
一、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新课或更换教学内容的时候,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叶片的结构”一课时,教师可以设问,叶片的颜色为什么大都呈绿色?为什么叶片的正面绿色比背面深些?为什么叶片落到水面上一般是背面朝上正面朝下?由此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教学点上,并对之产生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和教师讲课的思路保持一致,从而顺利地贯彻教学意图。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活动参与程度最高。因为教师的提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相对于读和写、听和说更具有激发作用,即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不得不用头脑积极思考并作出适当的回答。学生在准备回答问题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3.提供思考与信息反馈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活动,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必须思考回忆所学过的有关知识,教师则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信息反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并可以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或修改补充教学计划,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类似于许多单元小测验,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学生的回答可以直接迁移到一些单元小测验中,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有意义。
二、提问问题的类型
许多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按照思维活动的认知目标,将知识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关于什么”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它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关于为什么”的知识,称为程序性知识,它包括通常所说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三是“关于怎样”的知识,称为策略性知识,它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包括记忆、解决问题和调控自身的一般方法策略。
相对应于以上三种知识类型,笔者将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问题的类型分为三种:知识理解性问题、应用分析性问题、综合评价性问题。
1.知识理解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具体事实进行回忆、再现和描述,它可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以及对问题是否理解,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中心思想。如:“什么叫组织?”“请讲述光合作用的过程”等等。
2.应用分析性问题
这类问题是提供给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况,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解答问题。各类原理、规律以及各种实验方法、技能的实施都属于应用分析性问题。如:“为了使人行道的树更好地遮阴,应采取怎样的修剪措施?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3.综合评价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把事物的各个进行综合思考来回答,一般不具有现成的答案,而且答案也是多元的,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才能回答的问题类型。如:“你怎样认识我国的地大物博?”、“绿化环境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三、提问的过程及要领
提问的过程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解答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发展良好品德的教学过程。提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拟题―预备―发问―候答―听答―理答。
1.拟题
拟题是为课堂提问而做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它是提问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提的问题应当难易适中,要有启发性,并且主题明确得当,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预备
教师在发问之前可以通过必要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来提示学生,教师将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3.发问
教师向学生陈述所提的问题,并作好必要的说明或给予适当地提示。
4.候答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准备思考回答的时间,即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略作停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课堂氛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
5.理答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或追问一个问题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对学生的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教师首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然后和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分析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然后再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在理答过程中,教师鼓励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机敏的反应能力,对学生的各种回答要善于随机应变和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展思维,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5:58-63.
[2]王凤桐,陈宝玉.走进微格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2:149-167.
[3]郭永峰.课堂教学技能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8-70.
篇2
这样,学生动手参加实验的次数和机会多了。当然,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育,不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学生不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则不仅效果不好,甚至会出现实验秩序乱,自然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目的。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首先要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二、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如制作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事先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培养好骨干,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就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顺时针调节粗调节轮时,使镜筒缓慢向下,这时头应向左侧偏下,眼光与装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这时用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也要睁开,用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调节轮,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对准焦点,看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来回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千万不能违反操作规程,下降镜筒时,一定要从旁注视物镜,防止物镜碰到盖玻上,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教师也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一台是已经对好光了的,另一台则是已找到标本清晰图像的,让学生观察后做模仿。
三、要有实事求是和富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如果一个实验小组两人,则一人做实验,一人记录,下一次实验互相对调。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照看到的实际画,在实验课中完成。如在解剖鲫鱼时,有的同学发现鱼的心室和动脉球的搏动位置在心房的上方,而在生物教学挂图中,心室位于心房下侧,在心室前端有一白色的动脉球,这就要按实际看到的画。又如初中生物课本中,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而在实验报告册上则要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要用0.01%亚基蓝溶液作为染色剂,如果此种试剂一时买不到,不进行染色,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大,那么在显微镜下很难看清其细胞膜和细胞核等。为了观察清楚,这时可提示学生是否也可用稀释的碘酒或墨水作为染色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学生试着做了结果很满意。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被染成黄(红)色,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得很清楚。细胞周围空间呈白色,图像很清晰。再如有些同学,即使不用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用一滴口水,处理后也可找到口腔上皮细胞,这又是为什么?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实际操作、制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要关心爱护教学仪器,节省实验材料
在做每个实验前后,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实验时沾污实验仪器和试剂、样品、标本,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同时还要求学生不应做与本实验无关的动作,以免损坏实验仪器,甚至发生意外事故。要节约实验材料,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只要取一张洋葱表皮就够了,不必取大块,另外如擦镜纸、吸水纸,大头针和各种试剂等也要节约使用。严禁将教学器具如镊子、放大镜、剪子等带出实验室。同时为保证实验用品、材料、仪器不丢失,在实验前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实验仪器、材料登记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核实,并填写本节课的实验名称,日期,班级和组别等,最后要签名,以示清点核实无误并承担责任。实践证明,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关心仪器和经常节约实验材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
五、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篇3
关键词:导入技能;反思;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65-1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通过导人,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因而又叫定向导入。导入是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
例如《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当我们认识到基因的本质后,能不能利用这一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呢?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呢?学生对于恐龙是非常感兴趣的,提到恐龙复活更是有很多话要说,这样导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顺利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温故知新导入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这使贮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转变成动作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抗,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心智紧张度”。
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家里阳台上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以名人轶事或科学家生平导入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规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孟德尔的生平,由此引出高二阶段所要学习的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分离定律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样,学生不但明白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也会想知道孟德尔当时是怎么进行遗传实验的,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四、诗词导入,引发兴趣
运用诗词导入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诗词中的佳句、引人思考的谜语等都是导入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内容,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例如在学习生长素的发现时,展示一幅红杏出墙的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诗词来描述这幅图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想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进一步设问,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红杏出墙的现象呢?在生物课上出现古诗词是很新颖的,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实验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推导出结论,来导入新课。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自觉地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例如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扩散现象”实验十分简单,但是效果确实很好,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方法,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六、直接切入,一针见血
这是一种直接向学生阐明学习目的,产生学习动力的导入方式。教师不用借助其他材料,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
七、生活实例导入
生物学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有亲近感和实用感,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八、通过练习导入
篇4
一、课程概况
《生物教学论实验》是我校基于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背景下,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增开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与《生物教学论》课程同期进行,旨在培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技能。本课程精选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探索酶活性的条件、探究种子的成分及草履虫应激性的探究四个实验,贯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采取课前预习-交流汇报-分组实验-成果汇报四步教学法。[2]
二、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实验课开始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实验班,每班20-25人;每班分为4个实验小组,每组5-6人,每个实验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组长。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准备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该实验课题的基本情况(包括:理论依据、研究内容、试验方法与步骤、预期成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案。方案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可以是实验室已有的常规材料,也可以由学生自行准备。
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贯彻自主学习方式,围绕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交流汇报
实验课开始时,先用10-1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每位成员分别汇报自己的实验教学方案,经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得出小组成员一致认可的实验教学方案。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用5-10分钟时间模拟中学生物实验教师上台讲述本组实验教学方案。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对各小组的实验教学方案和汇报人的讲解、演示等教学技能进行点评。教师点评结束后,各小组根据教师点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案。[3]
此环节中,小组及班级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并建立信任感,相互支持、配合,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完成汇报任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合作方法,要帮助学生了解除了要让自己学会以外,还有责任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学会。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心理素质以及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3.分组实验
在完成小组交流汇报环节后,每个实验小组在组长的统筹安排下根据改进后的实验教学方案进行分组(预备)实验,要求组内分工合作,使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视,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注意在实验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特别要纠正一些违规操作行为。各小组合作完成(预备)实验后,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本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此环节中,需要运用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迁移,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成果汇报
分组实验结束后,每个实验小组再选派一名成员模拟中学生物实验教师上台汇报本组实验成果,要求演示与讲解结合,边讲解边展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实验操作和成果汇报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4]
此环节中,已上台讲述过实验教学方案的同学,将不参与实验结果的汇报,确保小组成员上台锻炼的机会均等。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
三、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本教学方法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实验准备、交流汇报前的小组讨论、分组实验中的行为纠正以及成果汇报环节的自我剖析,不仅学会了实验教学的基本技能,而且学会了教学评价的基本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评价
本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验材料准备、方案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时评价,还要对学生在两次汇报环节的讲解、演示等技能进行现场点评,充分体现了评价时效性,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综合评价
篇5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中的理论知识往往是通过对大量生物现象和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的。由于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既能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探究性实验占总实验数量的45%。探究性实验中的科学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科学过程技能的定义
“科学过程技能”包括:观察、应用时空关系、分类、应用数字、测量、传达、预测、推理、控制变因、解释数据、形成假设、下操作型定义、进行实验十三项技能。
2.例谈科学过程技能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应用
就实验教学中如何融入科学过程技能这个问题,这里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性实验为例,对科学过程技能进行探究。
2.1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前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和用具,同时教师提供材料,引发学生联想。比如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的适用温度范围标注这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动力,同时能作为探究实验课的绝佳导入。
2.2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步骤
2.2.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让学生阅读材料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这两个基本步骤启动、激励了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接下来小组交流要探究的问题和假设,问题如:“温度是否会影响酶的活性”;“pH值对酶的活性有没有影响”等。假设如:“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pH值对酶的活性有影响”等。
2.2.2设计实验
本次探究实验分为分实验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和分实验二“探究pH值对酶的活性的影响”。例如分实验一,首先,设计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碘液的颜色、对自变量控制和因变量的检测。其次,组织各组自主设计实验,应该选择哪一种酶和实验材料用具做这个实验,实验要分为几个步骤,根据本组的假设,你预期会看到怎样的实验现象。选择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择过氧化氢酶,因为过氧化氢酶受温度影响会分解。设计三组实验:高温组、低温组和常温组。观察指标是看碘液是否变蓝。最后,看本实验设计中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绘制出表格。
从表格中发现初步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加入的可溶性淀粉溶液是否遵循等量原则;考虑到酶是蛋白质这个性质,应该先加入冰水,后加入沸水分别进行现象观察。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发现并改进需要改进的地方,再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表格再设计以便记录实验数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体验了实验设计的探究,同时语言表达、交流和评价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2.2.3进行实验
这是决定探究性实验成功与否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科学过程技能中的关键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最终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教师提出要求:实验探究组内要有明确分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是否与预测相符,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验证,并认真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2.2.4分析结果、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阐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怎样得出此类结论的。再进行探究结果的交流。提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如:是否出现与预测截然相反的实验现象,尝试对“意外”现象作出假设,并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假设,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或对试验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探究不息的科学态度,学生获得大量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也得到培养。
篇6
关键词 微生物学 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微生物学,会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让学生学好微生物学,并能够在其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学生物学,是从事微生物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教好微生物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愿意去学微生物学。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微生物学,并自己主动去学习微生物学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1 内容上吸引学生
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课时量都比较多,理论课中要给学生们讲大量的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理论,而这些理论有些并不相关联,很多学生在上完微生物学课以后,并不能够把这些理论内容给有机结合到一起,使微生物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才上不到一半,很多学生就对这门课程丧失了信心,主要表现在:不能按时上下课,会有迟到早退的现象;课前不认真预习,导致上课时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实验课不认真做,草草了事等等。为了避免学生中途对微生物学丧失信心,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讲课的内容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早期自控、被动的学习逐渐变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如何能在讲课的内容上吸引住学生呢?①②笔者的体会主要是在讲微生物学基本理论时,不能够死板地给学生讲,要在讲课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用生动的语言来讲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最终使学生理解微生物学的理论。如在讲到“发酵”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就课本上给出的解释,讲给大家。而是先通过现在的“能源危机”入题,“能源为何会出现危机?”怎样解决这个危机?学生们都很关心这个社会问题,从而讲到现在的酒精发酵,清洁能源,最终引入到如何才能得到酒精这种清洁能源呢?通过发酵就可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了“发酵”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想了解“微生物如何才能发酵得来酒精”这个问题。在整个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一直在跟着教师,并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使上课一点也体会不到累,并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由被动自然而然地变为了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兴趣,那么学生肯定能够学好微生物学,并能够最终学会利用微生物学的知识来解答后续课程、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 方法上引导学生
大学的授课方式与学生习惯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在大学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仅能够在课堂上见到教师,下课后就很难再与任课教师见面,很多学生初一上大学,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又找不到了以前学习的习惯和影子,往往学习上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在微生物的授课过程中,要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呢?③④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元素,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生动的图片、动画吸引学生;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等等。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中外,还利用了网络互动平台,学生一旦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教师进行作答;除此之外,学生们也可以在平台上探讨一些问题,这类似于以前的自习课,教师在课堂辅导学生上自习一样,不一样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互不见面而已。采用网络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可以找到以前初高中时学习的影子,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好的对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3 通过实验,使学生喜欢上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们除了要上大量的理论课外,实验课也会很多,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微生物学操作技能,培养无菌观念等。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以前主要是安排一些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学生照着实验指导书就可以操作完成,往往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做实验的兴趣不浓,无法挖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了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作用,所以在此对实验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大量尝试,⑤发现在安排学生实验的过程中,采取三步走,教学效果很好。主要是首先安排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无菌观念;其次安排综合性实验,这样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前面实验中学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培养学生对整体性实验的认识,并可以把课本中有关知识点在实验中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安排设计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要自主对实验进行设计、参与实验的准备,并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负责,最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加以汇报。在设计性实验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对他们综合利用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加以培养,使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以上的三步实验,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理解和升华,并深深理解学习微生物学对他们后续学习其它课程的重要性。
4 小结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仅靠一门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这要靠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对专业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来支持学生自律地坚持学习下去,才能够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释
① 李新社,陆步诗.微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22-123.
② 唐蕊,李海燕,张雪辉.浅谈微生物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邢台学院学报,2009.24(2):123,128.
③ 张玲.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18-1020.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改革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历史。人们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的发展进步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和可贵。因此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其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生物学是中学生最先接触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去唤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教育向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力争成为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专家[1]。为了培养善于创新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品质。教师要确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增强培育创新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感,努力提高教学方法创新的自觉性,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创新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多少知识点为评价标准的思想观念,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新课程认为新的教育不是要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不是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因此,知识应当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一种载体。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应该有明确的定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发生变革。
创新教育对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对于生物学教师,首先要将生物学教材和教学参考吃透,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阅读报刊,如《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时报》等,浏览生物学相关网站跟踪生命科学进展,对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只要教师用创新思路来处理教材,提高自身的素质,一定会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教学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教学风格生动活泼。
2.1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比如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又如独角戏式的“单边教学”,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再如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自己为主体,严重的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创新潜能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激发出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在平常和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积极学习的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
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从而使课堂的活力得以展现。在没有专制、压力、责备的课堂氛围下,师生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平等对话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和机会展示自我,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在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并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对话、问答、讨论等多边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独角戏为群英会。学生能以自由发表意见的学习方式来参与教学活动,自由的与教师、同学沟通,从而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观察蚕豆子的形态和结构”实验,操作时,学生对哪是胚根,哪是胚芽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有的学生可能会因“面子”或怕“批评”而不敢提出来。这时,应让学生自己观察交流,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而不要急于下结论。学生在相互的交流讨论后,老师再给予适当补充,最终形成正确的意见。这样做,才能给学生更多自我认识、自我纠错的机会。这样不仅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2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意识
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教给观察方法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技巧,重视问题意识培养[2]。学生对自然界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如何诱导他们了解自然界的这些现象,并和我们的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是学好生物的关键。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所以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特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特点,根据所教内容,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中,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石榴盆景。学生看到了这株石榴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接着红红的石榴时,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石榴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唤起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敞开了大门。
2.3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创新能力
篇8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往偏重于老师的主体角色,忽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适应新时期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有所突破,本文就《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浅析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该学科的特点是:病原生物部分知识点多,难记;免疫学部分理论性强,抽象难懂。而中职卫校的学生年龄较小,文化基础薄弱,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实践证明,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法,或多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
1 通过问题教学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提问式教学法分成授课前、授课中和授课后提问3 个阶段。有些问题先提出来,再让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提出来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有些问题教师可自问自答;通过对授课过程中的每个问题进行论述,使教学内容相联系,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概念时,采用以下开场白:微生物从字面上看即微小的生物,那么苍蝇、蚊子也很小,它们是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微生物呢?不是。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有的学生回答是细菌、病毒,从而引出微生物是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讲解结核分枝杆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林黛玉、茶花女,还有林徽因死于何种疾病么?由此介绍结核病及其病原体,指出结核病为传染病的第一杀手。在讲授抗原时,提出问题:卡介苗、麻疹疫苗、流感疫苗等为什么能分别预防结核、麻疹、流感?由答案引出抗原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讲解超敏反应时,提出问题:青霉素过敏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人吃鱼、虾、蛋、奶等食物会过敏?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发其学习兴趣。
2 通过引导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寄生虫各论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作必要指导为辅的学导式教学法。其基本步骤为:教师列出自学提纲;学生按照提纲自学,教师不断巡视,启发并答疑;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该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猪带绦虫的学习提纲为:(1)猪带绦虫的的形态;(2)生活史要点(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方式、中间宿主、终宿主、寿命;(3)所致疾病;(4)防治方法
3 通过讨论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学生在细菌各论学习中出现记不住、理不清、易混淆、枯燥乏味、缺乏兴趣的情况,在教学中可采取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讨论的教学法。首先选择针对性强且简单的临床病例进行讲解,如破伤风病例。然后确定讨论范围,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后教师针对重点问题进行小结。小结主要是归纳总结讨论要点,回答学生提出的倾向性问题。对2007 级护理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4.52%的学生反映该教学法很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使得微生物学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重现性强的优点可以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5 通过实验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5.1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创造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往往低估学生的能力,总习惯不停的指导,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摆脱以往的模式化教学。通过理论与医学实践的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加强了职业技能培养。例如,在微生物分布实验时,空气中微生物分布检测,以往总是每组均测试实验室内、外的空气中微生物_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共10组)为单位自主设计本次试验,各组间尽量不重复,并且要求分析实验结果。最后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将本班各组的测试结果汇总,提交一份简单的分析报告。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培养了科学精神,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达到了本次实验的教学目的。空气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并且不同地点微生物分布不同,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实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目的。
5.2 做好实验课预习,提高实验课质量传统的实验教学认为实验课的目的是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如学生实验兴趣低下、实验内容陈旧、验证实验过多等12,二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避免示教内容较多,改变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我们鼓励学生实验前做好预习,教师提前布置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学生上实验课时已经明白实验原理、试验方法,教师主要是指导作用〔这样就节省了实验课上教师讲授实验原理的时间,又避免了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朵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实验技能。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技能 课堂教学 培养方法 探究
物理学科是基础性的知识学科,它以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学习技能和经验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教育实践学指出,学生主体在动手实验、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等实践活动进程中,学习技能以及学习素养能够充分锤炼和提升。新实施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纲要也明确指出,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品质培树,是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和现实要义,应围绕学习能力品质培养这一核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笔者研析发现,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渲染,还存在着以讲代学、以教替学的现象,初中生学习技能未得到锻炼和提升。鉴于上述感悟,本人现对初中生学习技能在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培养作简要阐述。
一、开展互动探知新知活动,培养初中生互助协作学习技能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割离的独自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深入探讨、交流、碰撞的集体活动。互助协作是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所必备的交际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新知讲解中,不能将教师的“讲”包含学生的“学”,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能动”特性,在以教导学、以教引学的深入互动、深刻交流、深切探讨等双边活动中,合作探知新知、双边学习新知、互动传授新知,让初中生在深入互动的相互交谈、讨论等学习实践中,提高其互助协作学习技能。如在“压强”新知教学环节,教师在设置并展示“滑雪者穿着滑雪橇走在雪地上没有陷下去,而穿着普通鞋子走在雪地里很容易就陷下去”的对比画面,开展“师生问答式”的互动交流活动,其过程如下:
师:结合画面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同桌交流,指出,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师:观察所展示的教学画面,小桌子陷下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压强与压力有关系。
师:如果现在往正放的桌面上放置砝码,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陷下去。
师:如果小桌倒放,上面放置砝码,会不会陷下去?为什么
生:思考研析,指出,陷不下去,应为桌子的受力面积大。
师:总结指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初中生借助教师的有序引导和悉心指导,逐步掌握了压强与压力以及受力面积之间的深刻联系等内涵,同时在师生交流探讨过程中,沟通交流能力、合作互动学习技能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开展动手操作实验活动,培养初中生观察实验学习技能
教育学认为,物理学科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学科,实验、观察是最为基本的学习手段。笔者发现,在物理学科教学进程中,许多章节单列了实验课,许多课时设置了实验环节,这为初中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载体。笔者发现,许多物理教师忽视物理实验培养功能,学生在实验课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看”教师的实验“表演”,其动手操作技能未得到锻炼,观察分析不够深刻,实验探究能力较低。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中的积极功效,在实验课教学中,积极为初中生搭建实验载体,提供动手时机,指导观察分析,认真梳理汇总,提高观察实验学习技能。如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课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综合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技能”,教师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将实验活动交由学生完成,教者让学生从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中,根据实验所需器材进行选择,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此时,教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实验器材使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增强初中生使用实验器材的正确意识。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步骤内容,进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动手实验活动,在“动手连接电路图”、“测量灯泡的功率数据”、“观察分析灯泡亮暗程度及功率之间关系”等动手观察进程中,学生记录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开展分析思考活动,认识到测定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和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教师根据初中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进行全程指导讲解,补充完善。在此环节,初中生成为实验课的“主人”,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亲身活动,实验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开展探析案例思维活动,培养初中生辨析概括学习技能
笔者通过物理案例教学活动认识到,物理教师案例教学应渗透和落实新课改学习能力培养这一深刻要义,把案例作为培养和锻炼学习技能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组织和引导初中生进行分析案例条件、推导案例思路、展示案例过程、归纳案例解法等实践思维活动,锻炼和提升初中生辨析概括学习技能。在物理案例教学中,初中生通过亲身探知案例条件、推导解题过程等思维辨析活动,解析物理案例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在教师有序引导和点拨下,通过对案例解题策略方法的总结归纳等辨析活动,归纳概括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锤炼。值得注意的是,教者在学生物理案例解析过程中,要“收放有度”,不能“全部包办”或“放任不管”,应实时、有的放矢的指点。
篇10
关键词:系统;实验数据;实验习惯;构造原理
物理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突出的贡献。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并且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下面我试从两个方面浅谈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多用电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搞清仪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选用适当量程,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
2.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电流表、电压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之类的仪器,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零误差的修正在生产上有普遍意义。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前调节零点或修正零误差的习惯。
3.会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若是凹液面读凹处,凸液面读凸处,从电流表、电压表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并且正对指针,估计读数四舍五入等。
4.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的平衡条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显然,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必须要注意把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理解仪器原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使用仪器;只有理解了仪器原理,使用起来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 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
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应对该数据补测。要指导学生按有效运算法去处理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适当分析讨论,如:讨论数据说明什么?与理论计算有何偏差?实验过程为何这样设计?实验结果的物理意义(结论)是什么?对一些成绩优良的学生,还可让他们设计某个达到相同目的的实验。对实验能力强的学生,许多深一层次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分析研究,从而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巩固知识,技能更加熟练。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撤换某件仪器,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改变实验方法乃至改换实验操作人员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分别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又如精密测量同一单摆在不同摆角的周期值,可以发现周期与摆角有关。
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测量次数取多少,要根据偶然误差对被测量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如:测量值的有效数值较小时或测量值变动较大时等,应当多测量几次。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要严格要求,书写时,要求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练、正确,图文并茂,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让别人看懂。
在批改实验报告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看法,对某项操作的有益建议,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要给予鼓励,并要及时与之讨论,让师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做,既延伸了实验课的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汇与渗透,又是提高学生动手技能的有效渠道。
5.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及发生实验事故等。
其次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途径的方法
1.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认真上好实验课,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
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
2.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等。
3.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讨性的实验。先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后总结出物理规律。
4.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既可完善、丰富、深化课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主要形式有:①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②组织参观活动;③举行操作实验竞赛;④组织课外兴趣小组;⑤举办物理科技晚会等。
- 上一篇:经济知识化
- 下一篇: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