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知识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知识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知识经济影响社会的各行各业,也必然影响政治思想工作。面对知识经济,思想政治工作不改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更要适应社会的节奏,应该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从政治思想工作的社会职能来看,要为发展知识经济服务;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发展来看,要主动接受知识经济,探索政治思想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方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
一、政治思想工作队伍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也在人。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稳定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求工作能力强,而且要求有坚定的信念,有丰富的经验。从人才成长规律来说,培养一个成熟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至少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工作10~15年,这样就要求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必须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积累经验,经受磨练,培养职业观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总体上保持稳定。
第二、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受到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方面有政治思想教育的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应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较宽的其他知识面。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先进技术的挑战。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群及其网络化发挥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可阻挡地成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与某些领域相比,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淡,应用能力弱。
二、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对此,许多学者做了多方面的阐述,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曾经指出:一个人想在未来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一是学术通行证,它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谈写和运算能力,强调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知识。二是职业性能通行证,它指的是集中进行的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进行劳动所需要的教育。三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它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机会而不视为问题。这三张通行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有意义。从知识经济背景来说,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化。
总起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要求的素质有两类,一类是以原有要素为基础,要求达到更高的水平,人们称这一类为“高素质”;另一类是知识经济时代特需的新的素质,要求学习和掌握,人们称这一类为“新素质”。
新素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知识经济社会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应当具有必备的技能,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方法:应当具有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这就要求在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今天,善于学习,做到不断的知识更新。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inking on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
Key words: knowledge economy era;computerized accounting;staff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36-01
0引言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前期的软硬件选用、会计人员上岗培训、财务制度重新设计,还包括实施初期的手工与电算化会计系统并行运行、方案修正和实施后期的功能扩展、二次开发等。每一阶段实施的效果都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紧密相连。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更新财务管理模式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人员面临新的考验。结合对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的预测,认为改进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1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现状
1.1 在培训内容上重视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忽视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和相关内容在实际会计电算化培训中,由于时间、场地和会计人员素质所限,培训内容往往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不作讲解;忽略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介绍,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造成会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自然更谈不上软件功能的全面深入应用;有的会计人员仅能操作财务软件,对其他应用软件一无所知,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1.2 培训时间上,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培训,轻视后续培训
许多人错误地将会计电算化培训理解成一次完成,勿需反复的过程,因此许多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组织会计人员集中培训一次,取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后就不再培训。但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操作系统也不过一两年就升级,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即使未更换,但也存在升级、追加新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都要求不断地适应形势变化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的再培训。
1.3 培训方式单一,效果欠佳目前会计电算化培训一般基本上采用授课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时间和良好的上机实习环境,使得会计人员接受正规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机会往往流于形式。
2知识经济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挑战
2.1 知识经济对会计管理思想的影响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知识经济对现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电算化向管理决策型发展。
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2.2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2.3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及网络的飞速发展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商务的出现还大大改变了现有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也为会计人员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
知识经济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特征,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办公方式。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3对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几点建议
3.1 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3.2 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3.3 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来看,可制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篇3
论文关键词:经济知识化;国际贸易;素质培养
2012年,我国入世已经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我国经济全面较快发展,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人才的短缺是我国遇到的一个较大瓶颈,这是决定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速度的关键问题之一。有数据显示,入世1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人才的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此外,现有的国内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也远远低于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对外贸易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专业人才的素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目前,对外贸易人才的就业渠道较宽,包括国有外贸企业、生产自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条渠道。同时对对外贸易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国有外贸公司在巩固传统的进出口贸易的同时,还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寻求新的业务和经济增长点。一大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式公司纷纷崛起,业务范围涉及金融、保险、钢铁、化工、纺织、机械、运输、餐饮、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甚至组建了上市公司。虽然,其对外名称还是原来的进出口公司或集团,但经营范围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出口贸易了。随着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企业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了很大提高,仅仅懂得进出口贸易的一般程序和一门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大批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为对外贸易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跨国公司的门槛是很不容易跨的。据许多外企老板反映,应聘的高学历人才中符合他们要求的很少。调查显示,外资企业希望应聘人才具有的特征是:较好的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结合;必要的经验和眼光;无偏向观察问题和贯彻到底的能力;对本土市场的把握和较广的社会关系;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水准、守时高效的工作作风。
现代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反过来,要适应竞争,一个人也应有相应的健全素质。一个合格的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以下三种最根本的素质:应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即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背景有较深入的了解,即“国际人”或国际型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善于与人共处。即通常所说的,不仅有很高的智商,还有很高的情商;既有创新能力,还有与人共处的能力,即团队型人才。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上素质的人,这也是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国际性和开放性是体现大学一流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的这种本质更加凸现出来。因此,从增强专业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入手,提出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思路。
(一)采取多种形式改进办学方式
高等院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外一些大学全面开展合作。例如,互换教师,互换学生,互换教学计划和图书资料,互相承认学分,联合进行教学、科研和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实行联合培养、授予学位,开展学生暑期课程和文化之旅等活动。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把外贸专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做短期交换生,也可以搞联合办学、联合授予学位。通过这些形式的合作,使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和内部管理能尽快与国际规范接轨。同时还可聘任国内外专家任教或讲学,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内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二)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生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付诸实施。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要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借助具有较高素质,特别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质量观念的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转贴于
可采取将本校内部教师定期轮训,派他们到国内外重点学校和科研机构深造,以掌握更多的高科技新知识。特别是应该把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地送出去,帮助他们提高,既要留住他们又要培养他们;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自学、考取博士或者出国进修,来更新知识结构,了解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素质。打破过去那种教师备一次课讲好多年,知识陈旧的现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汲取国内外新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让学生学到并掌握世界上先进的知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与国际接轨,同国外同行竞争。
(三)要对学科建设具有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兴应用学科,又不断淘汰了一些陈旧学科。因此,应对学科建设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哪些是要发展的,哪些是要压缩的,哪些是要淘汰的,研究清楚与之相关的动态,不要把别人要压缩或者要淘汰的东西当成宝贝拿过来加以学习,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和空白,想办法去弥补和赶超,这样才能站在前沿位置。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厚”,即基础理论宽厚;“精”,即精选少开;“实”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新”,即紧紧追赶学科的发展。各院校还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所属地域背景,开设一二门专业特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第三,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应选择部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和世界各国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活动不断增多,各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道德规范的人群汇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很容易导致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冲突。因此,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应包括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专业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中应突出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应突出博学多才、视野开拓;专业素质中应突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应突出灵活的反应力、良好的控制力、较强的适应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既是国际人才又是爱国者的优秀人才。
篇4
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有:
1、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实践中低效率的社会经济体系,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2、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3、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老师,本来就是儿媳妇暗自在低声哭泣!”有学生站起来很坚决地说。
“不对,不应该是儿媳妇的‘泣幽咽’呀!”马上就有另一学生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老师,我觉得是老翁在低声哭泣。”
“为什么说是老翁呢?”我微笑着鼓励他能否说说理由。这个学生接着转向其他同学,自信地发表着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是老翁呢?要知道老头子的哭声,只能是低微的,不敢大声,生怕引来官兵又要被抓。否则的话,那他老婆子的付出不就前功尽弃了?”
“老师,我也来补充一下,为什么不是儿媳妇在低声哭泣?”又一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补充着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若是她要哭,肯定会是号啕大哭了。因为文中提到‘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对于自知丈夫已战死沙场的来说,该会是怎样的悲伤――肯定是情不自禁甚至会释怀尽情地哭出声音的!”
这位学生顿了一顿,看到我正微笑着注视着他,就又继续补充说道:“何况,这时候最悲痛欲绝的人,并不是儿媳妇,而是刚刚失去老伴的老翁呀!”
“我可不同意你的说法!”是一位平时很善于思考的女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反驳,随即似乎发现自己的冒失后又朝向我说,“老师,我觉得应该是诗人在侧耳细听着儿媳妇‘泣幽咽’。前句‘夜久’一词,暗示了在这漫长的深夜里,婆婆被抓公公避难,只留下了这位可怜的‘儿媳妇’;还有‘语声绝’这个词语显然说明当时根本没有可诉说的对象呀,因此只会是她一个人暗暗低声哭泣!”
“也不是你所说的那样!”另一女生又不等我示意她就倏地站起来反驳道,“我认为是老翁在‘泣幽咽’,因为末句提到诗人第二天凌晨‘独与老翁别’,这不就说明老翁在深夜里就已潜逃归来了吗?当他发现老婆子已被官兵‘捉’去时,顿时就泣不成声了!这完全符合诗人当晚隐约‘如闻泣幽咽’的情境啊!”
很多同学都还举着手,盼望的眼神眼巴巴地注视着我――渴望得到一个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这时我捕捉到一个平时就喜欢标新立异、又不乏有独到见解的小男生渴望的眼神。当我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他时,这位小男生自豪地从座位上蹦了起来,面带微笑地述说着:
“你们的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我还是以为很有可能是儿媳妇的‘泣幽咽’,文中不是有一句话――‘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嘛,‘无完裙’意思是衣不蔽体吧。那她当然不敢大声地号啕大哭了,怕引来别人的注意――”
说到这里,他故意拖着那特有的逗人的腔调,抬眼瞄了瞄我,又迅速朝向同学做了个鬼脸,假装难为情地压低了声音,“看到自己光着身子,多不好意思!”
“哈哈哈,哈……”班级里顿时就像炸开了锅,肆意爽朗的笑声中,夹杂着唏嘘声、叹气声和质疑声。
我知道,这些是学生们并无恶意、自然流露的心声。我也知道,只要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课堂上难免会有解读时的“个性”差异与争论时的“价值”取向!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此刻,忍俊不禁的我也在忘乎所以地享受着这场因学生自由争论而智慧飞扬的价值对话。
“在刚才同学们的笑声里,似乎并非完全是取笑吧?”我以一种低沉的口吻启发着,“同学们能从‘出入无完裙’这句话里读出除有‘衣不蔽体’的含义外,还能解读出其中的隐喻内容吗?”
班里学生都沉默了。但,很快就有学生举手了。
“说明她家生活的贫穷!”
“也透露出他们一家人饱受战乱之苦。”
“我似乎能看到当时那些凶横残暴的差吏的丑陋嘴脸。”
“我很同情文中的她!”是女生有点嘶哑的声音,而且似乎带着哽咽。我发现这是一位非常内向又沉默寡语的高个子女生,她那有所顾虑的眼神在我的鼓励下终于抛却了腼腆,勇敢地站起来说道,“同学们,刚才我们似乎不应该笑!如果对于这样一位曾遭遇悲惨命运的人仅仅报之一笑的话,那我们是不是都有点麻木不仁了呢?”
篇6
【关键词】景观绿;质量控制;措施
一、施工组织与实施
( 1) 根据施工任务量、施工要求、预算项目的具体定额等组织施工技术力量、安排施工计划。
(2) 熟悉图纸、熟记规范、准备好施工机械、工具以及花草树木、肥料等材料,做好施工的前期工作。
( 3) 按工程主管单位的要求、施工期限、合同规定、设计图纸和园林规范组织具体施工。
二、具体施工及标准
2.1 绿化地平整、清理
种植地表应按预算定额规定在30cm 高差以内进行平整,同时清除砾石杂草杂物; 坡度可定为2.5%-3.0%之间以利排水。还应考虑将地面水最终集至市政管网或其它渠道排走。
2.2 绿地种植土质要求
(1) 土壤PH 值为55 ~ 7.5, 疏松,不含建筑和生活垃圾。种植土深要求:草地大于30 cm; 花灌木要求大于50cm;乔木则要求在种植土球周边有大于80cm合格土层,若受现场地物条件限制, 可依实与质监单位商定。
(2) 种植层须与地下层连接,无水泥板、沥青、石层等隔断,以保持土壤毛细管,让液体、气体的上下贯通。在耕翻中,若发现土质不符合要求,必须换合格土。换土后应压实,使密实度达80%以上,以免因沉降产生洼陷。
2.3 苗木规格指标
2 3 1 高 度
为苗木种植时自然或人工修剪后的高度,要求乔木尽量保留顶端生长点。并结合植物造景进行高低错落搭配。路树高差不大于50 cm,且枝下分枝高度高差小于50 cm。
2 3 2 胸 径
为所种植乔木离地面1.3 m 处的平均直径。
2 3 3 冠 幅
为种植时花树木经常规处理后,相互垂直二个方向的平均树冠直径。在保证花树木能移植成活和满通运输的前提下,应尽量保留花树木原有冠幅,利于绿化尽快见效。棕榈科植物等特形景观树应留自然生长状态下之完整冠幅。按生长顶点以下留叶片数计量确定种植苗冠规格。
2.4 花草树木质量
(1) 草坪覆盖率达90%以上,纯度98%以上,以成块草皮( 31 cm @ 31 cm) 形式铺植。
(2) 所有花草树木必须健康、新鲜、无病虫害、无缺乏矿物质症状, 生长旺盛而不老化, 树皮无人为损伤或虫眼。
(3) 所有苗木的冠型应生长茂盛,分枝均衡,整冠饱满,能充分体现个体的自然景观美。
(4) 严格按设计规格选苗,花灌木尽量选用容器苗,地苗尽量用假植苗,应保证移植根系完好,带好土球,包装结实牢靠。
2.6 花、树木、苗木规格的确定
要求施工单位认真选苗,对苗木进行前期技术处理, 以保证苗木符合设计要求。
2.7 定点放线
未标明尺寸的种植,按图比例依实放线定点。要求定点放线准确,符合设计要求。
2.8 挖 穴
按设计的土球规格,以园林建筑绿化工程预结算定额所定挖穴规格标准施工验收。
2.9 种 植
(1) 种植时首先检查各种植点的土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足够的基肥,基肥是否与泥土充分拌匀等。值得注意的是,种植时在底肥与土球底接触间应铺放一层约10 cm厚没有拌肥的干净种植土。
(2) 花树木种植: 按园林绿化常规方法施工,要求基肥应与碎土充分拌匀;成列的乔木应成一直线,并按种植苗木的自然高依次排列;自然点种植的花草树木应自然种植,高低错落有致。种植花树木的种植土应击碎分层捣实,使根系与土充分接触,最后用木棍插实起土圈、淋足定根水,扶固树木。大乔木移植应注意新种植点树木的东西南北朝向最好能与原苗木培植点的朝向相同,并讲究大乔木移植的其它方法,以保证大苗移植成活率。
(3) 草坪设计种植的绿地地面土质必须符合要求,清净杂物,平整至所需坡度,均匀撒施基肥,与土拌匀。然后将块状草皮连续铺种,草块间缝小于2 cm。铺种之后浇足水,待半干后打实,使草与土壤充分接触。隔天连续拍打3 次以上,使草地拍实、平整。
(4) 其它植物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 要求种植后修整冠型,体现设计效果; 种植土深度应依所种品种确定挖深深度,并混入基肥种植。
(5) 特别强调一点是: 因大道等景观工程可能分多个专业单位施工,在分段衔接处注意相互间的种植衔接,以使整个大道绿化连成一体,顾全大局,成就初期效果。
2.10 修剪整形
花草树木种植前修剪主要是为方便运输和减少水分损失等而进行的。种植后, 应考虑植物造景以及植物基本形态重新进行修剪造型,去掉阴枝、病残枝等,并对剪口作处理。
使花草树木种植后的初始冠型既能体现初期效果,以有利于将来形成优美冠形,达到设计目的和最终效果。
2.11 施工场地清理
种植施工完成后, 应立即清理施工现场四周的施工杂物, 维护施工中因不慎破坏的道路设施, 保证道路及施工现场整洁, 体现文明施工。
三、绿化养护
绿化养护期内,应及时更新复壮受损苗木,并能按设计意图和按植物生态特性: 喜阳、喜阴、耐旱、耐湿等分别养护。
还要根据植物生长不同阶段及时调整, 保持丰富的层次群落结构, 在养护期内负责清杂物、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追肥、修剪整形、抹不定芽、防风、防治病虫害( 应选用无公害农药) 、除杂草、排渍除涝等。
3.1 追 肥
主要追施氮肥和复合肥。草地追肥多为氮肥, 在养护一年内, 按面积计算约每月每平方米50 g( 分2~ 3 次) 尿素做追肥,可撒施或水施; 花木和乔木最好施用复合肥, 花木每月每平方米100 g( 分2~ 3 次) 左右, 灌木每株每月25 g 左右, 乔木每月每株150 g 左右。施工时的具体用量可由施工方案依实确定。
3.2 抹不定芽及保主枝
对路树, 如为截干乔木, 成活后萌芽很不规则, 这应该在设计枝下高以下将全部不定芽抹掉, 在枝下高以上选3~ 5个生长健壮、长势良好、有利于形成均匀冠幅的新芽保留, 将其余的抹掉。其余乔灌木依造景需要去新芽, 以利用形成优美树型为准。
四、施工管理
施工顺序: 地形处理埋设地下管网( 包绿化给水网)定点放线绿化施基肥绿化施工施工管养。
其他相关专业相应组织施工, 每道工序必须经施工管理单位统一标准验收, 遂项过关, 依次施工。
五、绿化施工注意事项及施工图与实不符处的施工处理
(1) 绿化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在挖穴时注意地下管线走向, 遇地下异物时做到 一探、二试、三挖, 保证不挖坏地下管线和构筑物。遇有问题应及时向工程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工程主管单位反映, 以使绿化施工符合现场实际。
(2) 种植高大乔木, 遇空中有高压线时应及时反映。高压线下必须有足够的净空安全高度, 一般不宜种植高大乔木。具体参照有关规范标准。
篇7
关键词:金融经济力;包容性城市化;均衡型城市化;城市化模式
Abstract:Inclusive and equilibrium urbanization are the new modes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s in China’s deeply urbanization processing. A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financial economic power is the power to coordinate all kinds of new urbanization modes to express combination benefit:it committed to equilibrium type of urbanization to highlight its efficiency attribute,appealed to inclusive mode to reflect its fair attribute,merged inclusive and equilibrium and took into account efficiency and fair. By discussing financial economic power,inclusive and equilibrium urbanization,to explore new perspective of using modern finances to solve urbanization issues.
Key Words:financial economic power,inclusive urbanization,equilibrium type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0-0019-07
一、引言
随着经济、金融在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日新月异的发展,二者互动关系日益凸显且不断强化与动态拟合,并逐步呈现出随场域差别而时空演变、发展的格局。在国家层面,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映射出宏观金融与货币金融政策发挥效力的身影;在区域层面,由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组成的发育程度不同的金融体系正优化或阻滞各地理及行政单元的资源配置;具体到城市,作为“市经济”要素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正通过支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来振兴“城经济”,这是推进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动力因素。除场域层次外,金融还从时间、体制等维度作用于国民经济巨系统、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子系统,其作用力在金融体系发育形成金融产业集群、中介以及完备市场的过程中,呈现出金融集聚力、中介力、辐射力等空间形态并通过发挥其正、负内部或外部效应以推动或阻碍处于各运行阶段的城市经济运行。诚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它们主要基于虚实经济、经济学对金融问题的发现、金融发展理论、区域金融、金融地理以及空间金融等理论视角,争论于金融与经济究竟是需求拉动还是供给推动亦或交互作用关系,通过研究金融运行阶段、功能以及空间形态等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具体影响,深入诠释这种作用的大小和正负方向。毋庸置疑,上述成果从不同视野探讨了金融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涉及面之广、具体问题之多、研究方法之复杂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二者关系的复杂性。但纵观始终,金融对经济任意一种形式的作用方向与强度都能够概括地用具备大小和方向的金融经济力来诠释,它是对以往研究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深入与细化。相似的,在城市化领域中用金融经济力能够描述金融对城市化的作用,其间接成果主要涉及金融支持与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投融资困境与投融资体制,而尚未出现直接论及因城市化转型而产生的激励城市化选择新模式、调和并促成新模式实现的金融经济力的文献,这不仅为论文提供间接借鉴,更提出其研究方向与现实要求。
二、金融经济力:概念及形态
(一)金融经济力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
金融经济力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现鉴于研究范围而作出如下定义:金融经济力泛指能够作用于并能够使经济蛋糕增大的、有效率的成长性金融活动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正向作用。观其内涵,金融经济力为虚拟性金融对经济运行有效的正向的作用。解其外延,首先依不同评价标准划分的有效率和无效率两种类型的金融活动分别作用于经济会产生不同效果。其次金融活动是金融经济力的主体,其外延包括金融要素、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企业或产业的空间形态与布局。经济运行是受体,在不同划分标准下不仅包括本地与异地经济、国民经济、城市化经济、区域经济,还包括城市化、城市系统、社会体系等。再次,在效率层次上金融经济力是有效推动经济运行的金融活动。在空间维度上,有效的金融活动既能够对本地经济增长发挥乘数效应与辐射效应,也能够随虚拟经济的灵活流动而向区外扩散与辐射,这种区外辐射将产生溢出效应。因此,金融经济力具有体制和效应两种作用形式,前者囊括市场和政府作用渠道而后者则包含内部性和外部性。进一步的,金融经济力因起效领域和协调对象不同而兼具效率属性和公平属性。这一概念外延固然广阔,但论文研究范围却是金融对城市化及城市化经济运行的正向作用,即有益于协调城市与城市化关系、促进二者可持续发展、调和包容性和均衡型城市化新模式的金融经济力。
(二)金融经济力的形态
1. 金融运行曲线。如果说金融经济力的主体是具有正向效应的有效率的金融活动,那么要真正理解这一概念就必须厘清哪些金融活动有效率、哪些无效率,然而金融虚拟性为这一判别过程笼罩了神秘的面纱。诚然从现实角度识别相比于从理论视角划分更加困难,但从理论上认知即便过于理论化也能够贡献于现实研究,故而借助于发展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过程的理性描述,将(广义)金融由产生到强大的过程分为金融增长(量性)、发展(质性)、成长、包容性成长四个阶段,依照各运行阶段金融活动质性发展比例多寡将有效率的金融活动在理论上划分出来。具体来讲,金融在每个运行阶段都体现出质性发展与量性增长不同比例的组合:在从无到有的量性增长阶段,金融活动大规模扩张,由金融增长速度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质量提高带来的边际收益,质性发展需要建立在量性增长基础上;在质性发展阶段,源于上一阶段对社会资源的快速虹吸引致资源刚性瓶颈凸显,在不影响其他领域发展的条件下无力继续支撑金融量性增长,故增长比例缩减、速度放缓,应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确保质性发展;成长阶段的金融“量”在完善的金融结构与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环境中迅速扩张,这种扩张相比于上一阶段粗放型增长更突出集约性,金融活动在规模和质量上均有所突破;在包容性成长阶段,质与量按照协调的比例协同发展。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包容性普惠型金融服务和机构的诞生调节了金融运行中的非包容因素。如果说非包容金融是一种不公平的金融运行模式,那么包容性成长型金融突破这一瓶颈的过程也是“金融力”在初次调节重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再次调节实现公平的过程。由此可见,金融结构优化、市场完善的质性发展是金融效率提高的重要条件与表现。因此一般来讲,金融运行在量性增长阶段、质性发展阶段、质与量协调成长阶段和包容性成长阶段的效率依次提高。
如图1:纵轴G表示金融增长,是金融量性成长的方向。横轴D表示金融发展,是金融质性成长的方向。具体来讲,A为坐标直角平分线上的点。以A为界,在曲线1上的点向曲线6运动形成轨迹的纵坐标高于横坐标,反映金融量性增长快于质性增长。连接原点与A点所呈现的斜率较大的凸弧,揭示了金融运行过程的量性增长阶段。金融在量性增长阶段的量性成长快于质性成长,金融活动、要素、市场及资源规模迅速扩张但结构简单或发展缓慢。这一增长如果超过金融体系所能吸纳范畴(假设为曲线6),就会激发对以金融结构调整为表征的质性金融运行需求,因为建立在非质性成长基础上的量性增长将导致资源配置失调。金融向高水平推进,表现为曲线2的下半弧较曲线1的下半弧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曲线4上用AB弧表示质性成长快于量性成长的金融发展阶段。随着金融结构与金融量进一步匹配、协调,金融成长体现为建立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量的积累与扩张(表现为曲线3),在曲线4上以弧BC表示。可见,BC阶段即金融成长阶段的量性增长较质性发展阶段的量性增长速度更快。在曲线3的下半弧,质性成长与发展将引发新一轮的量性需求,金融资源、金融工具、制度、市场、组织等有待于扩容。假设曲线5是一条临界线,曲线4上C点以右的半弧为质与量高速成长阶段,称为金融包容性成长阶段。可见,曲线4刻画了包含四个阶段的金融运动轨迹,而曲线1、2、3则描述金融在各运行阶段的质性、量替成长形态即金融运行轨迹的本质。
2. 金融经济力曲线。金融的社会根植性决定其不可能脱离受体而独立运行,当金融作用于且受制于经济而产生金融作用力时,它的效率以及这种作用力能否被称为金融经济力将被重新考虑与定位。经济与金融既独立按照各自的轨迹运动又因一方需求而结合发展,在经济第一性条件下金融不断满足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其自身由增长经历发展最终至包容性成长的过程。金融运行的过程根植于何种经济环境之中呢?或者说金融经济力的形成机理如何呢?首先,经济运行描述以产值为表征的实物要素创造过程,而金融则更多表现为无实物依托的未经物质创造过程的虚拟性突发成长。如果这种成长与经济运行保持适度的协调性,即在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则能够发挥金融正向作用成为金融经济力;倘若超出或滞后以致超越一定限度,就会激发经济泡沫造成资源浪费。这说明经济在为金融运行提供基础的同时也为其设置准绳以自主规避金融风险。其次,经济发展包括两重含义,一是经济领域的发展导致其他领域成长的结构变化,二是真实收入的增加扩散到所有经济领域的体制变化。从经济发展导致金融成长相融合的角度来讲,金融成长是经济发展结构变化的表现与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藏富于民的背景下,财产性收入增加引致的金融成长反映收入分配机制,是经济发展体制变化的内容之一。再次,经济发展从各方面演绎了金融时空演变的背景,只有把金融放在一个分成部分与阶段而不是整块不分阶段的经济环境中研究(包括各层次经济构成、不同场域),才能充分体现“分立”这一货币金融理论的本质,从而将金融经济力剖析得更加透彻。
假设图2描述的是金融作用于城市化经济运行形成的金融经济力曲线。纵轴G表示金融与经济量性成长的方向,横轴D表示金融与经济质性成长的方向。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斜线是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运行约束线,从左到右依次为城市化经济量性增长、质性发展和包容性均衡运行三阶段,分别与三条金融线切于A、B、C三点。倘若金融与城市化经济量性增长的时期大致相同,在经济与金融总量的供求基本相等时就会出现切点A这一均衡点,在除此之外的初期曲线1上的其他点中:代表金融量性增长快于经济量性增长的点(曲线1上半弧),揭示了由于非包容性制度、准入限制使资金或资源游离于城市化经济运行之外的城市化非包容现象;代表金融质性成长快于经济量性增长的点(曲线1下半弧),则呈现为金融深化进而对经济提出结构重组、产业升级、对城市提出扩张规模等需求。这种现象多发生于发达国家。如果没有金融深化带动经济质性发展这一过程,金融与城市化的发展将在这一阶段停滞。反之,当其发展到与金融水平相当的B点时将再次出现均衡。倘若达到非B点之外曲线2上的其他点,则将重复上述过程;最后,在C点同时实现金融与城市化经济的包容性发展,金融经济力引导并支持城市化突破非包容瓶颈。如果金融运动轨迹在经济运行任一阶段超过曲线5或6即经济所能承载、制衡与充分享用金融的量性增长与质性发展的界限,都将出现金融过度深化,从而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并最终产生泡沫经济的隐患。不同的是前者由量性激增引起,而后者由质性演变而生。这里的曲线4反应了金融作用于城市化经济由非均衡态到均衡态再到更高水平的非均衡态、均衡态的过程,称为金融经济力曲线,它既是狭义上驱动城市化经济实现均衡、高效运行的新动力,也是广义上描述金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运动轨迹。
三、金融经济力作用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侧重效率
前文述及金融经济力作用并受制于城市化经济运行,驱动城市化经济突破原有低效率运行阶段向效率更高的成长阶段演进。在理论上,城市化经济运行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行轨迹由金融经济力牵动得以实现,而城市化经济运行均衡态是城市化均衡的具体体现,可以说金融经济力推进城市化模式由非均衡向均衡实时转换,这也体现出金融经济力具有提高城市化模式效率的功能,反映其效率属性。
(一)金融经济力对城均衡的影响
城均衡是实现城市化均衡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内核所在。了解城均衡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深刻理解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
1. 城均衡的形成机理。在经济学上“城”是负载有水源、交通、建筑、通讯、能源供给、废物处理、公共服务等基本功能的非农业生产用及其非农人口生活用的资本化了的特殊土地。城均衡态是城的供给与需求相协调的状态,城的非均衡态则是二者不相协调的状态。了解城的供给和需求首先要从经济学而不是社会学视角考查:“城”的经济运行的基本内容包括城市土地经济的运行活动和市政经济的运行活动。其中,城市土地经济以城市地租为主要内容,城市土地的绝对、级差和垄断地租是指自然、经济和社会禀赋各不相同的城市土地随区位变化而呈现出类型和多寡各异的土地价格,它随城市利益主体对不同区位和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竞争性程度来影响城的经济运行效率。市政经济活动是由城市政府承担的、以满足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按照经济学对需求和供给的定义,城需求是指企业或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每一个城市地租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城市土地数量,购买力来自于收入。城供给是城市不同利益主体对城市土地及其负载物的供给,供给土地的货币价值用地租衡量,在不同地租水平上相同收入的购买力不同。可见地租是影响城供求状态的重要变量,是土地市场上调节各种需求欲望,使之与需求相匹配的核心要素。此外,城市地租也被看成是利息的特殊形态。在非农产业具有较高有机构成的城市,利息是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化了的城市土地所有者出让使用权所获得的流动性货币报酬。深层次理解城供求形成机理,有益于深刻探析城均衡结构。理解城需求形成机理的重点在于厘清生产性、生活性和投机性需求。其中,生产性需求是城市地租和城市产出的增函数,生活性需求是城市人均收入和城市地租的增函数,投机性需求是城市地租的减函数。
2. 金融经济力对城均衡的作用机理。城市土地是资产化了的土地,核心定价变量是利率。利率是城的经济运行与金融的结合点,也是金融经济力对于城均衡的调节点。城供求与金融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关系:首先,房地产市场既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的投机性需求的重要领域。投机需求激增、价格虚高引发的房地产泡沫本质上是金融资产价格超出价值而形成的金融泡沫的一种。其次,通常城市居民收入多用于消费、储蓄和投资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发达的条件下,投资渠道便利一方面将引发投资热潮、提高个人的投机性需求,另一方面将降低贷款利率、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生产性需求。再次,加大金融支持尤其是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不仅有利于改善市政服务供给,还有助于顺畅城市土地流转市场、理顺城市土地的供求。金融通过上述机制影响城供求结构,因此城的均衡分析理应加入与城的供给和需求都紧密相联的金融经济力。
如图3,R轴表示城市地租,U轴表示城市土地量,Us表示城市土地供给,Ud表示城市土地需求。在短期内,城市土地供给具有刚性,城均衡仅表现为城市地租绝对上升,这里的城市地租主要是区位型城市级差地租。在长期内,土地供给量随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而增加,Us曲线右移至Us1。在更长的时期内,金融经济力带动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城市规模扩张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城市规模扩张又产生新一轮城市土地生产和生活需求,需求曲线由Ud1移动到Ud*。倘若该城市为大城市,城市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且资源、服务承载渐满,无法提供与需求量相当的城市土地与公共服务,致使城供给曲线由只能由Us1移至Us*而不是更远,金融经济力引导“城”在更高的地租水平上实现均衡。这时城市地租上涨至白热化程度,高地租型城均衡模式实现。金融经济力具有推进城市化经济质性成长的能力,居高不下的城市地租缩减了城市发展空间,伴随金融包容性成长、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制度进一步完善,金融参与经济运行转移了各方主体对城市土地白热化的垄断竞争性投资取向,使土地得以与同样以利率定价的金融资产竞争发展,导致新一轮供求作用下城市土地的需求降低,城供给空间相对增大。如中图,当城供给空间增幅大于城需求空间增幅时,城市发展空间扩容,可持续发展有望实现,此时出现略低地租水平的城均衡。高地租水平和低地租水平城均衡模式都是金融经济力调节的对象。由于金融经济力独立运行以及与经济结合运行都存在由量性增长到包容性成长的效率提高过程,这一效率提高过程也是实现高效城均衡模式的调节过程。因此,倘若高地租与低地租型城均衡是在金融经济力量性增长阶段或者说其自身效率尚低的阶段产生,那么这两种水平的城均衡都是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城均衡也就未必有效率,图3右图中U才是稳定的高效率城均衡轨迹,它是城均衡的理想模式和长期运行趋向。随金融经济力效率提高而调节的不可持续的高地租型城均衡U1和低地租型城均衡U2必将向其收敛,因此金融经济力是实现可持续型城均衡模式的内驱力。
(二)金融经济力对市均衡的影响
“市”是由经济流量和方向、经济主体行为和交易结构以及相应的经济制度、组织和经济政策所表现的、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处于一定空间方位的买卖场所或市场交易中心。市的经济运行由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涵盖国民财产和资源的国民财富再生产与再配置、国民收入运动、社会资金循环周转的经济流量方面;城市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方面,包括生产者的生产与投资行为,消费者的储蓄、消费与个人投资行为,城市政府的消费、投资与转移支付行为;囊括以农产品为主的消费品市场、服务市场、以金融市场为主的要素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产权交易市场等城市市场的结构方面。市的经济运行的均衡点即为市均衡,也就是说市均衡是对市的供求相等时市的经济运行所表现出来的均衡状态。其中,市需求是指对城市“非城”产出具有需求欲望并能够对其支付的货币量,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对城市产品的消费、投资;市供给则指在城市市场上打算售出的非“城”的商品价格量,包括中间投入品的转化价值和要素投入的增加价值两部分内容,以利润、储蓄、收入等货币形式表示。当市供求相等时出现市均衡,能够实现市均衡的城市化模式称为市均衡模式,按效率不同细分为可持续的市均衡模式与不可持续的市均衡模式。金融经济力参与市的经济运行,改变市均衡结构。
金融经济力对短期市均衡的影响机制按照其作用形式中的效应形式分为内部和外部机制,不同作用类型产生于城市不同的开放程度。在内部机制方面,假设城市是封闭的,市均衡轨迹取决于初始状态下的市供求和金融经济力作用于城市内部所引致的市供求曲线的移动。如图4,纵轴I、S分别表示投资与市需求、储蓄与市供给,横轴表示货币形态的市产品。在城市化快速成长初期,较低的利率水映在金融市场上就是金融资产价格较高,反映在信贷市场上就是企业贷款利率较低。随着城市化优势的发挥,市的需求激增表现为左图中需求曲线由上一阶段的I2平移至I*。与此同时,较低利率带来较低的储蓄水平,投资市场中投资主体高预期的待价而沽行为导致利润积累不多,因此主要由储蓄和利润构成的市供给由初始水平S1经S2增至S*,市供给增幅小于市需求增幅,这一时期在金融经济力内部作用机制下形成的市均衡轨迹为C1。当金融处于包容性成长阶段、在金融集聚形成正向辐射力时,借助于城市间金融市场整合使得储蓄投资转化更为顺畅,市场区域内城市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市需求空间大于市供给空间的市均衡类型C1。伴随金融经济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外来人口移入,下一时期市供给增长空间大于需求增长空间从而实现C2型市均衡轨迹(如中图)。金融经济力随发育程度不同对城市化进程作用的大小也不同,调节C1、C2向可持续型市均衡轨迹C收敛(如右图),可完成短期市均衡模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的转化,可见金融经济力也是实现可持续型市均衡模式的内驱力。
(三)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均衡的影响
城与市同时均衡才是实现城市化均衡并且达到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均衡点,形成城市化均衡模式。城市化均衡模式是最稳定的可持续型城市化运行模式,金融经济力驱动不可持续型城均衡和市均衡向可持续型城与市均衡收敛,最终达到城市化均衡态。在城市化均衡点上,表示城供求的变量如城市土地供求、城市地租价格、市政服务供求以及衡量市供求的变量如投资、储蓄均实现均衡,即各方利益主体对城与市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均达到制衡而无改变意愿的状态。城市化均衡的实现意味着以此为内核的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形成,它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速度始终保持在边际聚集效益等于边际聚集成本的动态均衡点上。金融经济力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协调并修正不可持续的市均衡模式、城均衡模式以达成可持续的高效、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内驱力。
四、金融经济力作用于包容性城市化模式:兼顾公平
金融经济力作用于城均衡与市均衡,协调二者同时均衡达成城市化均衡态,体现了金融经济力属性的效率层次。然而均衡型城市化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行为均衡而非数量均衡,这就存在金融经济力调节不到的城市化领域与社会问题。
(一)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政策盲点
高效的均衡型城市化模式固然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由“非包容”引发的城市化矛盾却是政策无法触及的盲点。这些城市化矛盾包括: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如城市基础部门虽然紧缺低水平劳动者却排斥农民工进城的“市民行为”之间的矛盾、低效率城市国有成分经济部门融资顺畅与高效率非国有成分部门缺乏融资平台之间的矛盾等等。上述矛盾阻碍了城市化可持续进程,推进城市化亟待诉求于包容思想。
(二)包容性城市化与均衡型城市化——互为补充
践行包容思想的包容性城市化模式是人口、环境资源、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高度协调的城市化。均衡型城市化诉求于包容思想,与包容性城市化在对立中寻统一。例如,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满足户籍居民需要而未覆盖外来弱势群体,就是非包容性城均衡状态,因此包容思想是实现质性城市化一般均衡的重要条件。在非均衡向均衡型城市化转型的进程中,存在诸多非包容现象与对包容性的需求,同样在实现包容性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非均衡因素与对均衡高效发展的诉求。可见,均衡也是实现质性包容发展的必要条件。融合均衡与包容城市化模式的优点、拟合二者作用领域需要诉求于金融经济力这一与两种模式都相关的作用机制。
(三)金融与包容性城市化契合点——非均衡金融
金融运行非均衡状态是金融成长过程中的特有阶段,非均衡金融是指金融市场、金融制度与政策供求不相等,或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等所有非均衡发展的多元系统组合体。从包容的角度来讲,非均衡金融未必是高效率的金融类型,它作用于城市化经济产生的作用力,它是非包容性城市化在非平等金融服务享用权利方面的体现,是包容性城市化模式对现代城市金融大力修正的领域。包容性城市化模式是非均衡金融实现包容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经济力也是实现包容性城市化的驱动力。
(四)包容性成长型金融经济力——两模式的协调机制
从金融运行效率角度而言包容成长型金融运行效率最高,附加城市化经济运行条件后的包容性成长型金融经济力是最有效率的金融经济力。实践证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效益的发挥需融入包容思想,但二者无法简单统一。金融由非包容到包容的转变是驱动包容性城市化实现的关键动力,那么包容性成长型金融经济力能否协调两种城市化模式以最大化政策组合收益呢?理论上按照起效领域及效果,金融经济力的属性分为效率属性和公平属性:推动城市化均衡注重效率所实现的包容性均衡就是兼顾公平,金融经济力在反映自身属性的同时协调了包容性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是实现二者高效组合的策动力。在金融经济力作用下,传统城市化模式转变为具有包容性和均衡型内核的城市化新模式,城市化曲线也因外来金融冲击而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效率和公平特质。
如图5,S代表传统城市化路线,S*代表加入新内核的城市化曲线,横轴表示时间和城市化发展质量,纵轴表示城市化率和城市化数量,城市化转型始于初期对质性城市化的渴求阶段。向两轴做垂线可知:在传统路线下,初期城市化的质与量成长均不明显,中期数量增长严重偏离于质量发展,后期数量减缓、质量稍微提高,实现城市化量质转换耗时较长;新型城市化模式下,虽然中期城市化增长速度慢于传统模式,但是质性成长比例却更高,为后期质与量协调发展、进而为城市高效发展提供较大空间,实现高质量城市化用时较短,包容与均衡模式的组合政策收益得以实现。
总之,与其说金融经济力是实现包容性与均衡型城市化的驱动力,倒不如说金融经济力是超越简单“力”的概念的一种金融作用于城市的高复合抽象机制。包容性与均衡型城市化是我国实现深度城市化的新模式。因此注重在相应城市化经济运行阶段,适时发挥城市金融经济力的调节效应是实现我国城市化高效、可持续运行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Wang E C. 2000.A dynamic two sector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growth[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9:223.
[2]彭卫民,任啸.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02,(1).
[3]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4]周莹莹,刘传哲.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金融发展研究,2011,(4).
[5]王广谦.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贡献度[J].经济研究,1996,(5).
[6]李汉东.一个金融和经济增长的两部门计量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7] 熊鹏,王飞.中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内生传导渠道研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比较[J].金融研究,2008,(2).
篇8
一、强化龙头企业与科技的结合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力。龙头企业应依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殿堂,与产业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与企业联合、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也是世界一流科研教育机构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
经过10多年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研究院所、高等学校走过从80年代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提供技术而适当得到回报开始,继而从事产品经营,到最后开发自己的产品、直接创办科技产业的历程。这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创举,尤其是目前的一些知识密集、高技术产业已引导行业进步的潮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虽无方正、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高技术企业,但依然也有众多的科技产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产业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技术上有优势,掩盖了市场能力的不足;二是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竞争对象相对较少;三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人才积累,实际也是国家科研投资的后续效应。但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二是不能真正形成产业化。于是就会出现既不象企业,又不象研究机构的局面。因此,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应面向龙头企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技术依托,努力建成集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依靠科技力量,内延外引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强化产业化生产与市场的结合
产业化生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商品率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就是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因此一方面要深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建立平等竞争的多元流通主体,加强对农民和农民联合体(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并通过初级网络的开拓连接国内外市场。再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市场预测,逐步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指导农民有序生产。
三、强化社会化服务与信息的结合
全方位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由原来传统的单纯的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交叉增加,综合性强,要求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实践来看,比较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方式是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变化信息,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减小市场波动对农户的影响,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其次,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信息纽带作用,总结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调整充实、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把信息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四、强化产业结构与创新的结合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农业产业化也应适应这一变化。从农业经济整体看,要优化乡镇企业与农业的结合。要改变目前乡镇企业与农业脱节的状况,加大农业关联产业群的培育和建设,加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连续,为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而服务。这也是改变乡镇企业低水平重复、产品积压、效益低下的有效出路之一。农业内部在保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样、优质的非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生产,从中选择和培育有资源优势、规模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五、强化产业化经营与人才的结合版权所有
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供销社和基地作为龙头,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联合,形成贸工一体化,进而发展为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农业企业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综合经营,使农业技术经济合作的经营部门、产品、生产环节互补,使产业间、主体间互促互利,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链。
然而,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最缺乏的是技术和专业人才,科技企业中最缺乏的是市场开拓和管理人才,二者的结合使得农业产业化在人才的培训上必须要有大的突破。通过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科学家、跨世纪农业科技研究人员以及一大批精通业务的科研推广、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善于宏观决策的政府科技领导干部及有远见、善管理、懂经营的专业管理人员;此外,要着重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为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强化产业化建设与开放的结合
实施外向牵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一体化的要求。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为龙头企业的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注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还能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广农副产品的交换空间,参与国内国际大循环,增加出口创汇。
篇9
关键词:模块化模块化组织
Abstract:Along with the modular method in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utilization,the enterprise organized the form also to appear the modular organization to favor.The modular organizations appearance,has its technology,the economical background.The production globalization,the knowledge took between 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production display more and more vital role as well as the enterprise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establishment is the economical background which the modular organization forms.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auses the enterprise pattern and the commercial pattern has the fundamental change;Has custommade the manufacturing way the use to cause the enterprise massively to produce has the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also requests the enterprise the production during guarantee standardization,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ization;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se and the risk increase request enterprise has the technical conformity ability,above also urges the modular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technical stratification plane factor the appearance.
Keywords:Modular Modulation organizati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块化的方法和理念被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革命性力量。模块化战略从本质上改变了现有的产业组织结构,重塑了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当今产业已经进入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消费的模块化大发展时期(Baldwin & Clark,1997)。随着产品设计的模块化和生产过程的模块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出现了模块化倾向,产生了模块化组织(Sanchez & Mahoney,1996)。以大量中小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生产网络为代表的模块化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崛起,以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创造和维持企业与地区的竞争优势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那些从属于大企业的制造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深化生产加工和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了模块化的生产制造和网络化生产。同时,一些原来的整合企业,也将自制的零部组件标准化,接受其他企业的订货、参与其他产品制造网络。
1.模块化组织的内涵
Sanchez & Mahoney(1996)认为,模块化组织是实现模块化产品生产过程的松散耦合的组织形式。一旦组织模块化后,原来的科层组织就很可能被松散耦合的组织角色取代,经过对组织各种要素柔性的重整,这种松散耦合的组织形态就成为一种新变种,即模块化组织(Schilling & Steensma,2001)。Daft & Lewin(1993)认为,模块化组织是“通过内部相互联系的协调和自组织的过程,以达到满足组织柔性和学习曲线效应的一种新型的组织范式”。
在模块化组织中,生产不再仅仅由一个企业来独立完成,而是由网络组织中的成员企业跨越各自边界来共同完成一项生产职能。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允许组织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成员企业)根据需要弹性地组合成各种结构形式,就如一个模块化的产品系统允许其子系统(产品部件)按照一定的规则集成各种形式的产品结构一样。模块化组织拆分成各个组成单元(或成员企业)或将各个组成单元集合成一个共同组织的行为称之为“企业组织的模块化”(Sanchez & Mahoney,1996)。
模块化组织由模块整合企业(Modular Integrated Enterprise)和子模块制造商(Modular Manufacturer)构成。前者是指制造可以模块化的复杂性产品的企业,它具有制定模块化设计规则的能力,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产品模块进行集成来制造最终复杂性产品。后者是指制造模块的企业,它具有独特的核心能力、良好的协同能力,致力于研发或生产某类模块化单元,并处于相关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因此,模块化组织内部就是各个高度自律性的分部,就相当于一个个“内部市场”,在不违反界面规则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创新,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完全依附于总部的科层单位(李海舰、聂辉华,2004)。模块化组织通过突破企业的组织和空间的有形边界来延伸组织的无形边界,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减少单一企业的投资风险,保证和加速实现整体的市场目标,使组织成为高度柔性的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体系。
模块化组织以复杂性产品的模块化分解为前提,以设计规则为整合纽带,以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为依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成员组成的一种“市场机遇驱动型”或者“产品分工驱动型”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组织。它优化了各种生产要素,以最小的投资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协同反应。
模块化组织是具有动态协同演化特征的复杂系统。模块化组织由不同的子模块构成,每一个子模块均是一个活性结点,活性结点具有自主决策权,对于流经结点的任何信息都具有加工处理能力。子模块是系统中具有某种智能的组成部分。作为动词理解的组织,本身就具有事物朝向空间、时间或功能上有序结构的演化过程。作为复杂系统的模块化组织,因其复杂性随着组成要素可能发生变化,所以系统的边界也要发生变化。因此,模块化组织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演化系统,它的有序性是动态的。但这种演化不是盲目的,有一定的路径选择,是一种协同演化的过程。
2.模块化组织产生的经济背景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模块化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的变化等。
2.1全球经济呈现整体性网络状格局。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成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赛,而以经济、科技为核心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成为世界事务的主题。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表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分工更加细密,从产品专业化到零部件专业化,再到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分工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各个生产工序已经扩展到几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分工发展越来越深入,国与国之间生产和流通相互依赖与协作的关系就越发密切。尽管各国(地区)之间的经济独立性和差别依然存在,但是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通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联系,再加上跨国公司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球化的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企业经营的环境不再是地区性的、单一性的,而是全球性的。由于企业自愿全球化、不断演化的新市场、全球运输成本的下降、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使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企业自愿全球化表现为,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原材料、零部件和人力资源;不断演化的新市场表现为,企业通过将在本国已达到生产周期的成熟阶段,其销售增长率减缓的产品开拓到国外市场,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全球运输成本的下降表现为,一方面运输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单位重量或体积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重量价格比或体积价格比不断下降,其运输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例相应减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显得不再重要;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成为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外界环境下,由于不可控的因素的增加,单个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变得力不从心,因此许多企业采用结盟的形式,共同面对环境的挑战。
2.2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统计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中,有形资产的投入占60%以上,到70~80年代,比重下降到40%以下,而知识的作用占到60%以上(吴光宗,1991)。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统计,20世纪90年代,该组织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中的份额翻了一番,达20%至25%。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如教育、通信、信息等行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高让新,1997)。专家估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从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70年代到90年代的70%~80%。
知识经济的出现导致了企业模式出现如下变化: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新产品的快速、开发能力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在产品、服务、生产、交易等概念和运作方面面临深刻的变革,企业投资重点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竞争的重心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
2.3速度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钱德勒(1987)曾提出“速度经济”,以显示信息经济的速度特征。企业能否具有驾驭变化的能力成为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谁能在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新产品上市等环节中领先对手,谁就能抢占先机,“赢者通吃”,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速度就意味着优势。理论和实践表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规模转变为90年代及之后的速度与服务①。
2.4合作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传统的企业理论建立在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基础上。现在这种假设基础已不存在。市场环境变得动态而多变。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哪个企业能同过去一样长期独占某个市场,也不可能庞大到可以独自拥有变化市场所需求的各种新产品、技术,以及独立开发与生产这些新产品的人才、资本和设施。自80年代以来,企业之间在设计与开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出现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据经济学家情报社、安达信咨询公司和IBM公司(2000)共同研究,“依靠其他公司来加强新的竞争力和开发现有竞争力的吸引力,随着公司信任的强化和现代商业中复杂性与迅速的变革而一同产生”。参与《展望2010年》调查的被调查者中,约1/4的人预测,到2010年,他们的公司将成“由一套共有的商业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大的网络组织”的成员。
2.5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工业时代是“标准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个性化服务上的范围经济”(Golgman,Nagel & Preiss,1995)。由于人们收入的提高,同时也由于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相对大于市场需求,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者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偏好购买和消费商品。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产品生产的真正决定者,个性化的消费已经成为主要的消费特征。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被消费者分化、产品寿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加快、动态多变而难以预测的市场。这必然导致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从企业主导转向以客户为主导。
3.模块化组织产生的技术背景
信息技术或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造就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同时,也使企业组织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企业组织出现了扁平化、网络化的趋势,业务流程重组(B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敏捷制造(AP)、精益生产(LP)、准时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管理技术和组织技术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组织模块化的进程。
3.1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模式和商务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信息沟通高成本和低效率是阻碍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主要障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成为一个个网络结点,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资源共享。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成本和效率两方面大大改善了企业之间的沟通,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发达的信息通信技术进行知识、信息、资料、情报的沟通,将这一障碍降低到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的程度,从而使得成本变得非常低廉,效率非常高。这种沟通的改善,使得企业能够非常容易地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络乃至联盟,也使得企业相互合作(比如联合研发或者灵捷生产)变得低成本和高效率。
3.2企业生产制造技术由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福特的汽车装配流水线标志着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成熟,但大规模生产也不可避免存在如产品品种单一,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适应能力较低,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等局限性。大规模定制把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结合起来,用标准化的零部件实现规模经济,零部件按多种方式组合,形成多种最终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柔性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在大规模定制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产品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产品的适应能力,促进了产品多样化,缩短了开发周期。计算机数控、工业机器人等控制零部件制造,大大增加了制造的柔性。柔性制造系统在预先确定的多品种范围内,不增加制造零部件的额外费用,建立起可以按需要快速响应变化的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将所有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变成一个快速、敏捷、灵活且产量高、成本低的集成系统。这些制造技术可以同时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约瑟夫·派恩,2000)。
3.3研发费用和风险的增加要求企业具备技术整合的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的加剧,导致了创新产品商业化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技术开发与生产成本的加大。如开发一种新型飞机发动机的成本至少需要15亿美元,涉及和制造4兆位随机存储器要花20亿美元(全世界市场对于所有种类的随机存储器的需求每年还不到100亿美元)。因此那些相关公司不得不增加它们的投资,尤其是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以便迅速抢占市场。然而即使是大公司也很难筹集到这样庞大的研发费用,而且这样高投入的研发还有巨大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需求风险和竞争风险。
同时,技术之间表现出很强的渗透性,一方面,技术创新日益依赖众多学科发展积累的结合;另一方面,新的核心技术往往比它取代的技术更具通用性②。这样的技术特征,迫使企业在研发方面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支付庞大的研发费用。如,波音公司与富士、三菱及川崎重工结成联盟,共同投资40亿美元联合开发波音777喷气客机;富士通和高级微型设备公司共同开发用于替代个人计算机的盘型驱动器的“闪光”记忆芯片。通过这种合作研发的形式,不仅分担了企业高投入带来的高风险,而且通过企业网络组织,网络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进行技术优势的互补,提高技术的核心优势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顾客地位的提高,使得企业开始和购买商、销售商乃至消费者结成新型的密切的伙伴关系,以便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企业了解多样化的需求变化趋势,而这样一种趋势往往是单个企业难以独自满足的,因此企业要联合其他相关企业,形成网络组织,开发出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而快速的市场变化,更是要求企业必须以网络组织的形式来进行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供应,否则根本跟不上这种变化。联合开发不但降低了成本和风险,而且由于整合了各方的知识和技术,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诸如戴尔公司那样的虚拟组织形式,无论在生产还是供应方面都非常迅速,满足了市场的快速变化。而对服务的重视,一方面要求企业提高服务的范围和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服务网络。而这一点是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的,特别是营建跨地区、跨国家的大型营销服务网络,难度相当大。所有这些变化都使传统的组织模式感到难以应付,企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具有网络组织特征的模块化组织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4.启示
外部经济环境和技术的变化超越了原有企业组织时空的稳定性,在模块化时代,企业不再是自我封闭的利润实体,而是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是全球分工体系和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因此,企业不仅要对付竞争者扩大销售额,也不仅要顺应消费者增加总利润,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提高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挖掘和培育模块化的竞争优势。
模块化生产方式依赖于主导企业对标准的控制能力,主导企业对标准的可控性越强,则模块化程度越高。由于产业标准与网络的外部性的存在,那些成为标准制造商的企业能获得超额的利润。因此,对于那些有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的企业应该争当标准制造商。对于有社会资本优势、整合优势的企业应该力争成为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商是产业利润流向的另一端。中小企业要定位于自己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模块,避免小而全的倾向,并积极进入全球产业链条,成为系统集成商的合作伙伴。注释
①20世纪60年代——规模;70年代——成本;80年代——质量;90年代及之后——速度与服务
②比如光盘技术的出现,一方面需要光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综合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百科全书、邮件订货广告、图书目录、影视等各种领域
参考文献
[1]Baldwin,C.Y.& Clark,K.B.,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Sep.-Oct.:pp.84~93
[2]Daft,R.L.& Lewin,A.Y.,Where are the Theories of the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 An Editorial Essay.Organization Science,1993,4 (4):pp.i-iv
[3]Golgman,S.L.,Nagel,R.N.& Preiss,K.Agile C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trategic for Enriching the Customer.Van Nostrand Reinhold,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1995
[4]Sanchez,R.,Strategic Product Creation:Managing New Interactions of Technology,Markets and Organization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6,14(2):pp.121~138
[5]Schilling,M.A.& Steensma,H.K.,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pp.1149~1168
[6]高让新.知识经济:当今世界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经济.信息世界,1997(11)
[7]经济学家情报社、安达信公司、IBM公司.未来组织设计.新华出版社,2000:51
[8]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4(8)
[9]吴光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99~102
篇10
一、要吃透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精髓
“精细”从字面上解读即精密细致之意。在古代,宋朝大理学家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提倡凡事都要尽量做到“精益求精”。而现代意义上“精细化管理”则是来源于日本企业,它对企业最大的贡献在于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成为风靡全球的管理策略。从实践上看,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的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它既是管理理念,又是管理方法和过程。世界上许多企业就是借此理念,将企业做精做强,如中国著名企业海尔集团提出“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不小,把每一件易事做好就不易”就是始于这一理念,由此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就了企业帝国。但是企业生产对象是产品,是“物”;而我们教育的对象则是“人”。按照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以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教师为导向,改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出发,我们从辩证的角度以寻求并攫取适用于教育的精华。实际上“精细”的“精”就是要求学校在目标确定、计划制定、工作分解等突出重点,要时刻把握“人”的教育本质,有所为有所不为。“细”就是要求学校的管理覆盖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树立“校园无小事,处处都育人”的教育观,实际上就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引入一种更加细致的管理,追求更加精致的管理效果,实现一种更加规范的工作过程,达到一种新的校园文化高度,以求得“管而不管”的奇效。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管理上提出“注重人文,管理精细”的管理理念,倡导管理要以人为核心,把日常中看似简单的“琐事”、“凡事”,列为重要事件,细心、严谨、精致地把它们做好。久而久之,形成精细管理的新常态。这,必然推动学校管理迈上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二、要夯实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1.从管理层面建立完整而规范的工作流程。学校建设规范的制度和精细管理办法,这是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层要用智慧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全面建立和完善管理层级,分清工作责任,细定工作流程,形成学校可依可行的精细规定和工作流程。2.要培养推行精细化的执行者。从实施的过程来看,同样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流程,不同的人由于学识、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容易造成执行力不到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从学校实践的过程上看,虽然已建立了《党政管理方案》、《德育管理方案》、《教学教研管理方案》,甚至对应地初步建立《精细化管理方案》,各类规章制度已比较完备,覆盖了学校党政、德育、教学、后勤、安全等,但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队伍。如在执行过程中,少数人由于受到主观思维的阻碍,对精细化管理的深刻内涵理解不透,在事务处理上还只是处于简单的经验管理范畴,导致管理过程不够细致、不够流畅,成效不够突出,甚至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米饭一边熟一边不熟”的现象,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就容易出现沟通不畅、信息不灵,彼此协调配合不够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效果也就打了折扣。所以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长期培训好执行队伍,尤其是学校中层领导干部队伍,要下工夫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使其成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精英骨干。3.要虚心引入他山之石,营造自己的山水世界。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学校实际,借鉴成功经验,减少管理盲区。在实施初始,我校组织中层干部、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先后到上海、天津、江苏等地学习和交流经验,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洋思中学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实践,学习杜郞口中学管理经验、临川二中的办学经验,等等。2014年上海援教专家来校进行长达一个学期的指导性建设,推动学校精细化管理。以上所列学校在管理上都有相似之处,他们“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大到卫生区的管理,小到教室教学文具的摆放都有明确的规定,处处都从小处着眼,处处抓精细,处处显精细,使全校教职工感受到精细化管理对学校管理的深远影响,产生管理共鸣,从而把精细化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树立起“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观念和品牌意识,创设精细化管理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要紧扣学校工作建立完整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1.要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精细化管理的实际操作上,要求先设定总目标,然后分阶段目标,尔后再分解为小目标。在办学过程,我们要根据办学的总目标来设定阶段目标,并逐项分解责任明确的工作小目标,建立精细化的目标体系。在实施前,对目标的制定要广泛征求学校各方意见,对其进行充分的论证,确保管理总目标的指导性和子目标的可操作性,并将目标简明扼要地分解到部门和个人。细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明确到每一个人。在管理中,校长必须授权于中层管理者,放手让他们管理好自己所分管的每一块工作,唯有这样,才能释放管理人员的能量,提高学校整体工作的效率,获得学校工作的最佳成绩。当然,工作中严格执行“谁分管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活动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提高教职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2.要做好执行的跟踪管理。执行过程中,信息沟通是避免理解不一致导致执行结果偏差的需要。跟踪执行管理要根据制度规定的类别特征、重要程度、独立完成性质等因素,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划分跟踪信息的层级,对制度执行实施全过程监督控制。要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同时,对各类工作性质还要建立精细的业绩考核体系。考核制度是所有制度执行的保障,不但要重视考核工作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考核工作的过程,还要建立目标达成的问责制。只有将考核激励与精细化接轨,才能使精细化落到实处。
四、要把管理单元网络化,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全覆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