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

篇1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改革

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技术系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内容体系经重构后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园艺学起源于古代的园艺技艺,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园艺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园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息息相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艺教育和应用生物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对在提高上述专业学生的生产理论知识和毕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的前身(蔬菜栽培学和果树栽培学)可追溯到1987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建院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对其内容和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全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将原有的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和观赏园艺专业合并为大口径的园艺专业。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该院在2006年参照园艺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决定开设融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被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从2007年开始开课。迄今已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科生开过5轮,听课学生达600多人,教学效果显著。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开设4周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园艺栽培教学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配套的园艺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园艺园林技术系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选为试点专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更改为64学时,实训学时由原来的4周更改为3周,为适应学分制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考核大纲等教学文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学分制下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实践时间、地点、技能培训方式及考核标准,结合专业课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配套实验材料收集、整理与制作,教学方式与考试模式都制定了相应的内容规定与操作保障措施。

2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培养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前,在该系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5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为了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队伍,该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委托培养、企业调研和各种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园艺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该课程与实践生产的联系;同时通过本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在该系新进的年青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实训基地进行1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外出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学历(在职博士)、参观考察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3 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3.1依高职教育特点,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整合更换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学时数由原来计划的162减少到64学时,占总学时的40%;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12学时,占总学时的18.75%;设置实训72学时。新编了《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基本学会园艺现代生产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并纳入考查(核)项目之中。目前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园艺植物繁殖,种植园建设与管理,园艺植物调控技术,设施园艺,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实验部分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园艺植物嫁接技术,园艺植物扦插技术,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常见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性能观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园艺相关技能的实践操作,并且能根据生产实践完成相应的项目制定和实施,最终使学生具备园艺师、花卉工职业技能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

3.2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教学,而是利用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园艺植物形态、操作步骤等内容,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连贯地反映出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3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考试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块内容,其中理论占40%,实践占40%,平时占20%;理论考试中90%为课内知识,10%为课外拓展知识,实践考试中学生自评占5%,组内自评占5%,组间自评占15%,教师评价占15%(见表1);平时考核中回答问题占5%,出勤占5%,作业占10%。本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3.4实践教学的探索

在本课程中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和3周的实训,实训地点主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共有22座日光温室、1座现代化自控温室和上百亩的果园,该园区还是内蒙古的绿色食品基地,学生在该基地可参加园艺植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有些学生还可承包园区的温室自己经营。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整地、施肥、现代化育苗、嫁接、扦插、播种、定植、园地管理、植株调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这些实践项目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且按照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训过程中每组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论证等环节确定一个科研小项目,在业余事件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实训结束时形成科研报告,一并计入实训考核成绩中。同时该系和内蒙古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花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基地,在公司生产任务较多的时候或暑假期间,将学生派往公司参加单位的生产实践任务,学生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现状,工作要求及今后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探索

4.1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该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中提前向学生安排所要提问的题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每组之间进行汇报、讨论、修改,由任课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可行的调研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学生一味学习,不懂社会,不懂实践的现状。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机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4.3课程论文撰写方法训练

在本课程教学中多次安排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地区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设施园艺发展现状,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4.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保留传统授课优点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篇2

【摘要】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文章探讨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引入其它学科的前沿动态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思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学; 科技发展动态; 前沿知识

《药用植物栽培学》(culture of pharmaceutical plant)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1]。这门课程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昆虫学、病理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借鉴了农业、林业、园艺等栽培植物的技术和措施,成为自成体系的学科[2],为人类的防病、治病和保健生产优质的中药材。因此,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在于: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物种减少,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甚至有些种类濒临枯竭,所以,今后的中药材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尤其疗效显著需要量大的药材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培养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的人才,生产出栽培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优质中药材。

为达此目的,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基础上,引入近年来的科学进展和高新技术新成就,以便拓宽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1 结合gap标准化种植知识,了解相关法令法规

药用植物的栽培比普通农作物的栽培要求高,要符合gap标准化种植,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通过革新栽培技术,获得高产量、高质量、低农药和低重金属残留的原药材。同时,补充学习国

家出台的中药质量管理规范内容,包括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和与药用植物栽培直接相关的法令法规,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增加相关的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2 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扭转学生错误观念

针对学生认为药用植物栽培就是简单重复大田、林学、园艺等植物的栽培经验,没有科技可言这种状况,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2.1 增加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理化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管理过程中,如何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在讲授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时,除介绍一些常用化学药物防治方法外,同时强调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旨在尽量减少药用植物中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例如:利用植物之间的对等效应[4,5],间、混、套作种植一些具有防病虫害作用的植物;使用天然植物型农药;利用天敌或一些致病真菌防治害虫;利用紫外线诱杀害虫;利用辐射或性激素干扰害虫等措施,均可达到不使用农药、无残留、生态和谐的目的。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对于病虫害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同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 增加节水农业的相关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在某些久负盛名的地道药材产区更是如此,为此,在讲授灌溉的内容时,引入节水农业[6,7]的概念,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节水基因型筛选、植物精量给水、区域智能化给水技术等。同时重点介绍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澳大利亚的局部根区变干给水技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新型灌溉技术以及技术改进后对于产品质量的改良效果。

2.3 增加生物入侵与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引种和驯化的过程中,要做好植物材料的检疫。从国外或外地调运种子、种苗时,

必须经过检疫,在确认无检疫对象和主要病虫害后,方可调运。近百年来,由于没有入侵生物检疫的概念而人为或无意引进我国的新物种非常多,对我国的生态和经济都造成极大的损失[8,9]。这些实例能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外来物种可以改变生物的种群、群落甚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威胁。外来植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因此在学习和生产过程中必须形成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2.4 增加绿肥和菌肥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时,结合间、混、套作种植绿肥[10,11],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腐殖质含氮量、提高土壤肥力、药用植物品质和产量,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通过绿肥饲喂牲畜“过腹还田”、或放养蜜蜂生产蜂蜜,达到提高经济收入的目的。利用菌肥[12,13]则可以通过菌肥中的微生物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参与养分的转化,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分泌激素刺激作物根系发育;抑制作物有害微生物活动,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3 结合生物技术,开拓药用植物栽培新领域

无土栽培、细胞的工业化生产[14,15]虽然属于生物技术范畴,但可以引用到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中不但可以打破土壤栽培的连作障碍,节水、节肥、省工,还可以在不适宜于一般农业生产的地方进行药用植物种植,避免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和工业污染,生产出符合gap标准的药材。在授课过程中添加这些方面的内容,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中的技术所在,思路更加开阔。而脱毒快繁、细胞融合等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药用植物生产研究领域中。目前,蜜环菌、紫草、人参的细胞悬浮培养、地黄的脱毒苗、曼陀罗和百合等的花药培养、桔梗的多倍体培育以及一些转基因药用植物的培育均取得成功,为药用植物栽培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4 结合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增强中药质量监控意识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不单单以成活为目的,同时要求能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一定产量,而且药效成分、含量以及医疗效果达到药典要求,因此需要与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相配合[16,17]。通过补充该课程的相关发展动态,使学生了解有关中药质量状况、中药质量控制的思维方法与发展趋势,增强质量意识,明确“药材好,药才好”的相关性,为今后从事药用植物栽培、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5 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药用植物栽培学》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知识为课程基础,同时又要求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现在的学生真正接触农事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周的百草园内种植实习[18],可以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药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结合前沿的技术,自行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试验,在实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记录相关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于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理论理解和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6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主动学习多学科前沿知识

在《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学习中,不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科技发展前沿,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同时结合课程论文,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将前沿知识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起来。例如,有的同学设计了太空药用植物种子,将gps、rs和gis技术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或结合生物技术生产超级人工包衣药用植物种子,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加课外知识,逐渐重视药用植物栽培的技术性与重要性。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药材生产、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同时增加药物知识、医药最新动态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将单一的专业课程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不但缩短了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时间,能够快速进入实际应用,而且使学生系统掌握了中药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和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课程结束时学生调查结果反映良好,满意度高。对《药用植物栽培学》进行教学改革,符合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能够尽快为我国中药gap标准化种植培养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郭巧生. 药用植物栽培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

[2] 程惠珍. 论药用植物栽培学科的发展方向[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 19(1): 9.

[3] 程惠珍. 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0, 2(2): 19.

[4] 李宝平,苏仙绒. 试谈植物相生相克效应的应用[j]. 运城高专学报,1999,4:23.

[5] 方绮军, 傅 昀, 程世清. 植物之间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及其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 14(2): 206.

[6] 许迪, 高占义.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6(3): 199.

[7] 郎旭东, 许宝明, 贾凤英.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j]. 地下水,2001,23(1): 82.

[8] 章承林, 李春民. 园林植物引种与生物入侵探讨[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 7.

[9] 汪官余,姚维志,于孝东.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1: 15.

[10] 许冬梅. 扩种绿肥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 54.

[11] 陈泽美. 发展绿肥生产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j]. 耕作与栽培,1995,4: 37.

[12] 李海云,王 静,吕福堂,等. 生物菌肥发展现状与展望[j]. 土壤肥料, 2008,10: 53.

[13] 王素英,陶光灿,谢光辉,等.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8(1): 14.

[14] 赵树进,陈 念,韩丽萍. 药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 1692.

[15] 黄玉吉,陈义挺,陈菁瑛. 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j]. 福建农业学报,2008,23(1): 100.

[16] 邓少伟,贺 强. 中药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建议[j]. 中国药事,2006,20(9): 566.

篇3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学 实验教学 改革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使药用作物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1]。药用植物栽培学就是指导药材生产的学科,实践性强,实践教学的过程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药用植物栽培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从事相关科研的能力,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4]。

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 2004 年建成,并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分别是上述两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和专业限选课,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有植物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生态群落、生物学、农业气象、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上述学科各自从药用植物的某一方面,或者从生活环境的某一侧面研究与药用植物生产有关的问题[4]。然而,我校为历史悠久的药学院校,没有农学背景,该科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看做是验证课堂理论的方法和辅助手段。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和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并通过实验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实验教学多为验证式、被动式,实践性不强,学生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2)学生虽然参加了实验教学中的各项技能学习,但多处于被动地位,该课程在学生简单看来就是“种地”,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入和科学,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太愿意表现出来;(3)又因校区建设是逐步完善,实验室投入不够多,基础不够坚,学生多为4 至 6 人一组开展实验,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4) 我校开设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整体时间短(32学时),但中药材生长的周期长,个别生产性实验结果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影响实验教学结果。以上这些弊端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现就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的改革谈一些体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要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地方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1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必须处理好其与理论教学体系及试验方法的关系,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内容有实验一:种子活力、发芽率、发芽势测定;实验二:种子含水量、净度、千粒重测定;实验三:种子处理和播种育苗实验;实验四:枸杞扦插实验;实验五: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其中,有两个是在室内完成的验证性实验,有 3 个是在室外完成综合性实验,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满足目前的学生培养需求,应对内容进行更新、充实,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部分综合性试验内容。且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课教材是杨继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该教材主要偏重于北方药用植物,而对南方药用植物讲述甚少。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尝试把实验一和实验二合并,增加一个广金钱草种子质量标准研究的实验;把枸杞枝条扦插实验,改成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广藿香扦插的设计性实验;将种子处理和播种实验与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这两个实验联系起来,药材种子播种后,学生参与日常的栽培管理,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自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

根据药材生长的周期长,我们把实验内容的顺序按照时节调配。

在春季三月份,即开学初,做扦插实验和播种实验;中间做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实验;学期末做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

学生普遍认为设计性实验更具有挑战性,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完成后更具有成就感。我们经过询问和调查对比发现,学生产生了从被动式灌输学习方式到主动寻知求学学习理念的转变。

2 强化实验场所建设

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是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就其功能而言,不只局限于技能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成为师生科技创新的基地。因此,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水平,完善实验教学的政策、体制保障,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的前提,也是使之与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5]。

我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在校内建设药圃占地10 余亩,包括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和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区。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是未经开垦的小山丘,所有植物都是自然生长的,经调查约有 210 种药用植物,可以丰富学生视野,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认识更多的药用植物,为学生调查药用植物生长环境提供场所;药用植物栽培区约 4 亩,由相关专业老师指导,校中药协会实践部负责管理,学生可申请一定面积的土地,在自己申请的“一亩三分地”里耕作种植药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人定区,栽培和管理药用植物,如小驳骨、水茄、广藿香、广金钱草、何首乌等种植面积较大,还有其他药用植物,使学生在劳动中自觉观察比较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中药协会实践部形成“老”会员对“新”会员进行“传”、“帮”、“带”的格局。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栽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以便更好地为将来学习,为工作服务,教师还要求学生善于进行知识积累,二年的管理要求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3

结合南方特色中药材生产实际,以药材 SOP 操作规程模拟中药材 GAP 种植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和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彰显中医药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药资源无序和不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逐年减少,部分资源紧缺,甚至濒临灭绝[6]。种质资源是中药材生产的源头,是优质中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故种质的优劣对中药的质量和产量有决定性作用[7]。

在资源相对较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实行中药材GAP种植,对于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栽培药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而作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势必了解、学习和研究中药材GAP种植的相关知识和实践。

我们选定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代表性的“十大广药”之一广藿香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学生开展广藿香的GAP 种植实验。

要求学生参照刘大会等(

2009)中药材仿生栽培的基本步骤,做一定的改动完成实验,具体步骤:(1)文献资料调研,全面了解选定药用植物的已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检索, 写出该种药用植物的综述报告, 作为对该中药材进行GAP 种植的基础背景资料。(2)产地生态环境和物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调研选定对象的野生资源分布区及其生长有优势优质种群的原生环境的自然生境条件,并对原生环境中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调研。在上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提供依据。(3)药用植物的生理学基础研究,对药用植物野外分布的优势优质种群开展定点跟踪调查,并在同前人研究结果比较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进一步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模式提供技术支撑。(4)生产基地的选址,在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基地的选址。(5)制定栽培技术方案,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阅农作学、园艺学、设施农业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肥料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植物化学和管理学等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种植基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设计并制定该种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具体技术方案与实施方案。(6)基地建设和栽培技术的实施与完善,根据上述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开展种植基地的建设,建立药材田间复合生态系统,实施各栽培技术方案,验证并记录栽培技术方案各步骤的实施效果,并根据田间实施效果对栽培技术方案进行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同时,从药材质量、产量及经济和生态等方面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的效益分析,制定药材生产的质量标准,并撰写栽培技术总结报告。(7)操作规程(SOP)的制定,根据上述 6 个操作步骤,制定出中药材GAP 种植的标准操作规程(SOP)[8]。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应用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在学习中,学生更能体会到中药材 GAP 种植是今后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模式,在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科研实验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开展广藿香的 GAP 种植实验后,学生从试验设计到实验实施直到撰写论文独立完成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同时应用实验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现象,共同讨论和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这种结合实践的讨论,对于引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也很有好处。通过开展像广藿香的 GAP 种植这种研究式综合性实验,学生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必须参与,解决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时,学生“人为满患”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

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开展药用植物栽培学科学前沿的研究创新性计划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一个创新项目的实施,往往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集体智慧,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9]。

例如,我们考虑到苦参生长的周期长,在组建科研小团队时,成员一、二、三年级学生都有,经过查阅文献,了解中药栽培学的科学前沿,结合本校实际,在实验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我们选定研究课题为《苦参的引种实验》。实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跟踪监控,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定时检查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取得的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地分析数据,讨论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学习和研究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科学前沿,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之,以上

4 种措施运用于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紧扣中药材生产的实际和科学前沿,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和平台,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周亚俊.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78- 80.

[3] 韩方珍,俞守华.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78- 80.

[4]李桂芳,杨晓献,孙辉.面向 21 世纪生命科学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82- 10883

[5] 金伊洙,李新江.依托园艺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J].2010(18):199.

[6]陈士林,肖培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9.

篇4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强的课程,为响应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本文根据《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从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来进行改革,预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打下基础。

【关键词】

转型发展;能力培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城市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K14B013)成果。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来纷纷在寻求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实践性与操作性强,涉及面广。为了响应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本课题组近来根据《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现状,就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改革探讨,以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预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一、《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

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基本是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鸦雀无声,并认真地做笔记、听讲,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学生间的讨论基本没有,老师基本上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缺乏。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总学时32,只有理论学时,没有实践学时的安排,属于纯理论教学。该课程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这种只注重理论教学,忽略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最终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表达,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一)改革教学方式。

1.加强互动式教学。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相悖的,教学提倡教、学并重,要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课堂所学内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必须加强互动式教学,以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使学习成入一种投入状态,教师从中加以引导,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

2.加强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就与某一知识点有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达到深刻理解并充分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1]。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大树的栽培与养护管理时,可将学生带到室外,要求学生对一些新栽的大树长势不理想或已枯死的原因进行现场分析。通过锻炼,学生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将极大地提高《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效果。

3.加强转翻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颠倒课堂时间安排的新型教学模式[2]。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3个模块:即模块1———园林苗木的培育;模块2———园林植物的栽培;模块3———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如有可能,对于该课程或其中的任何一个模块或模块中的某些章节,比如模块3中园林植物土、肥、水的管理等章节可探索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根据需要设计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重新规划课堂时间,通过课前知识获得和课堂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角色,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4.加强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是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设置一个具体的生产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4]。《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可将3个模块,即苗木的培育、栽培与养护管理等融入到一个项目中去,学生通过参加项目学习,可基本熟悉整个项目的流程,大大增加与企业的对接,毕业到岗后可减少与企业的磨合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轻松自主地学,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展示个性和培养创新能力[5~6]。

(二)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国家愈来愈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实践性与操作性强,因此,必须改变纯理论的教学现状,加强实践教学,可将总课时增加至48,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16等,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进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

(三)改革考核方式。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以往均是采用开卷考试或写论文的方式,这样对学生们来说可减轻他们的“负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应加强过程考核,可将现有的课程成绩构成稍作调整,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成绩可由30%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与平时作业等),20%的实践课成绩(包括出勤、实践技能与实践报告等)及50%的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试卷涵盖考试大纲所有的知识点,题型应多样化,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与论述题等6种题型,考试内容尽可能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三、结语

为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如何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与产业对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是当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改革探讨,欲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打下基础。

作者:周小梅 文彤 余红兵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常富,赵桂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38~40

[3]穆建亚.论反转式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6,18:118~120

[4]王春燕.“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堂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8:204~205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多数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上雷同现象严重。但随着独立学院逐渐“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如何打造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是现阶段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①

1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独立学院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在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摸索。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行“错开定位,配套发展”策略,建设了适合自身学校定位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实行“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提出“2+1+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一年自主教育”。②越来越多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已经与母体高校有了明显的区别和自身的特色,踏出了走向独立的关键一步。

2 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20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等少数学校开设了观赏园艺课程,标志着我国园林专业高等教育的开始。80年代后,园林专业高等教育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得以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约有60多所院校开设园林或相近专业。我国的园林专业高等教育多数分布在农林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因自身学术背景不同,园林专业各有所长。与上述两类院校园林专业相比,独立学院应重点发展园林规划设计,兼顾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培养具有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园林公司、花卉企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及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园林人才。

3 独立学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及特色

3.1 农学学科与艺术学科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40%的独立学院开设了设计类艺术专业。因此,独立学院园林专业依托于母体高校园林专业,结合本校艺术类专业,形成两专业优势互补,学科间交叉融合,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艺术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结合,进而突显创新精神与创意能力。

3.1.1 注重美术基础

独立学院园林专业招生多为文理兼收,学生入校前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训练。较少的美术课程设置对于没有美术功底的园林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大,压力重,学生难以灵活掌握。通过新增相关美术课程以及延长美术课程学时,达到强化园林专业学生美术基础的目的。以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园林专业为例,相比较母体高校而言,增加了《速写》、《中国画》、《建筑画》、《设计表现》、《构成设计》、《美学原理》、《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类课程,同时又增加了《素描》、《色彩》的学时。

3.1.2 强化美术实践

写生是美术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同样需要通过短期的集中写生训练。通过艺术写生,使学生能够体察自然和社会风貌,并运用课堂教学所学方法与技巧进行独立的写生实践。共享学校艺术类专业写生基地,扩大学生视野,将课堂理论与室外景观相结合,由校内训练转向户外真实实践,使学生的美术能力、创造力得到提高。

3.2 强化设计实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虽然全国各高校进行了一些探索,但 “重认知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在我国高校里仍较突出,毕业生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和创造性的不利因素。③

3.2.1 注重园林设计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是国内园林专业的主要内容,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应强化园林设计,以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设计的培养并重。学生既要熟知园林植物种类和习性,又具有较强园林规划设计功底。作为独立学院园林专业的特色,提升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尤为重要。园林设计从业人员的质量取决于在校所接受的教育和基础训练,因此,注重设计,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提高园林设计能力。

3.2.2 强化实践环节

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应注重素质、突出能力,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参考国内外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坚持课程设置与就业密切联系,坚持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35周。其中,军事训练2周,在第一学期集中安排;社会实践4周,在寒暑假进行;基础写生4周,在第三学期集中进行;课程实习5周;第七学期园林规划设计综合实习4周;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6周,在第八学期进行。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应该进一步增加设计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积极建设校内外教学基地,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对园林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应进行相应变革。一方面要满足园林建设与管理要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应不断摸索,走差异化发展路子,既要区别于一般综合性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又要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应该重点发展园林规划设计,兼顾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在人才培养中积极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文理与艺术学科结合,注重美术基础,强化设计实践”的特色,不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规范教学管理,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注释

①胥秋.独立学院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48-51.

篇6

一、“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特点

园艺植物种子学是研究园艺植物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农业生产应用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是园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园艺专业主干课程“园艺植物育种学”及“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后续课程,在这两门课程之间起了一个桥梁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园艺植物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特点,认识种子质量的重要性,掌握种子质量检验的一般原理和规程要求,熟悉种子生产、贮藏、加工、处理和检验管理等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拟定种子生产、贮藏、加工和管理中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并提出生产、加工中控制和提高园艺植物种子质量的途径。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完善学生园艺知识结构体系,使之更进一步地掌握和扩宽园艺植物栽培和育种知识,实践专业必修课的一些知识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此门课程每年的选课人数在100人左右。作为专业选修课,在教学上除了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前沿性、实用性[2],要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增强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的需求及培养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与素材,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本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二、“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课时不足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使用的教材是巩振辉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种子学》。该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涉及面广。从种子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到种子的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管理,从理论到实践,涉及了蔬菜、果树、花卉种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此门课程只有24个理论学时。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如此广泛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讲授种子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对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课时的限制,如果不分重点,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因此,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授课时长,并体现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实用性、完整性和前瞻性,成为我们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在现行的“园艺植物种子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更多的知识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教师忽视了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而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教师一心想尽可能传播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完成教学内容,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常常连笔记都记不下来,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了,从而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模式陈旧园艺植物种子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以课程实验教学的方式开展,约16学时。由于课程实验学时数较少,在课程实验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偏多,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照方抓药”的模式,因而导致实验内容呆板单调,缺乏新意,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第一线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制约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

(一)精炼、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对“园艺植物种子学”此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以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立足点,把握了“新、专、精”的原则,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讲授内容以教材作为参考,但是又不拘泥于教材(表1)。我们结合中国种业的生产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简和补充,重点突出了国内主要发展的优势园艺作物种子的特性、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教学。结合生产实际重点讲述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的、对实践技能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就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创新。补充了当今与种业联系紧密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及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等内容,并将园艺作物种子标准化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前后融会贯通的专业学习能力。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精简与优化,使得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二)优化课堂讲授,提高教学效果在“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手段。很多在本地或教学期间无法观察到的园艺植物种子的制种技术能通过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种子检验、加工等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视频来演示,既形象又生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但是教师要注重应用演示法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引导自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讲授种子的形态构造、人工去雄等教学内容时,可以通过实物进行演示,原本抽象的东西就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在讲授种子活力时,我们列举了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花生种子活力的案件以及《东周列国志》中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借粮和还粮的故事,引导启发学生对种子活力的理解。在讲授园艺植物种子生产时,可同时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查阅资料,写出园艺植物种子如瓜类种子制种及种子收获、加工、贮藏、检验的实施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拟定的方案,然后教师进行评析,并以黄瓜种子生产为例进行讲解。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田间管理等内容,教师可先布置任务,由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在相关的网站上进行预先学习、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讨论。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主动性,我们采取了一种激励的教学方法:在期终成绩中划出20%作为课堂参与的得分。为了准确地计量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制作了标准的小卡片,当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时发给他们,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回答的内容后交给老师,以此作为参与分的给分依据。从实际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一方法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氛围。

(三)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衔接。必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等,使学生能够接受先进的专业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园艺植物种子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以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大胆改革传统落后的实验内容,删除与其他课程(如“育种学”、“栽培学”)重复的实验项目及方法落后、应用不多的实验项目,引入方法手段先进、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在对本门实验课的实验项目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开出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等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构建了“园艺植物种子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表2)。改革后实验内容的安排既保障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衔接,又避免了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在实验教学环节上,还采取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准备,主动设计、进行实验的方法[3]。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开始前3~4周将实验的初步设计方案(包括处理或者操作的依据,试剂及用品的准备,处理的设置,操作步骤,预期的实验结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交给授课教师,由授课教师评阅后返还给学生,学生经过修改后再交给授课教师。在实验开始前1个礼拜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将详细的实验方案敲定,由实验室管理人员依据每小组的实验方案准备相关的用具。实验开始的时候,由各个小组依据实验方案配置所需的试剂并进行课程实验。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授课老师及时给予讲解及纠错。通过上述的教学环节实施和应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7

关键词:园艺通论 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如今,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特别是对于农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面相对较窄。近些年,本科教育本着重基础,宽领域的方针,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农学类专业如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都开设了《园艺通论》这门课程,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农科专业的学生对于园艺知识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掌握,并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农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园艺通论》是初级园艺学,主要研究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栽培管理技术。包括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育种、繁殖、贮藏加工和设施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而近些年,课时量又在不断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该学到的知识,就必须确定好授课内容。既要重视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又要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我们结合教材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普及基础、突出重点,强化应用的教学改革。

“园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一章,主要介绍园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各部分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这些内容学生在《植物学》课程中都有过系统的学习。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讲解园艺植物与其他植物不同的地方,而共性的东西如“各器官的功能”“各器官的基本类型”等就可一带而过,没必要重复。因此,本章重点介绍后半部分内容“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园艺植物对环境的要求”等内容,这些知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园艺植物的繁殖”一章,种子繁殖是较常见的繁殖方式,因此主要介绍播种前如何选种、消毒、催芽、打破休眠等。播种方法简单,主要提醒学生掌握注意事项即可,如盖土的厚度要合适,避免出现“带帽苗”等。本章重点和难点是几种无性繁殖方式,特别是在果树和多年生花卉中应用较普遍的嫁接和扦插,要做详细讲解并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使学生掌握技术要领,并了解不同园艺植物各自适用的繁殖方式。

“种植园管理技术”一章,有关种植园的规划作简单介绍,让学生一般了解,掌握总的原则即可。重点讲授园艺植物的植株管理,包括果树的整形修剪和蔬菜的植株调整,并安排实验课,巩固技术要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设施园艺”一章,用4学时的时间要概述一门课程《设施园艺学》的内容,就必须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主要让学生了解设施的不同类型,重点讲授常见设施如大棚、温室的结构特点及设施内环境特点。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设施园艺发展的新动态。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园艺通论》主要是针对非园艺专业的学生授课,学生基础知识不足,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园艺植物的繁殖方式如嫁接、扦插,操作方法有很多种,实验课课时有限,而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使每位同学都清楚地了解到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实验课上直接亲自实践,便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求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个理论既肯定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又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味地灌输概念、分类、各种园艺植物的特性等理论知识,容易使学生厌倦,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因此我们采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再把讨论得出的答案在课堂上反馈,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此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牢固。此外,还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安排2~3学时的讨论课。把全班同学分成7~8个小组,课下按照老师划定的选题范围查阅大量资料,制作PPT,然后课堂上由小组代表走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讲解,讲解完毕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共同回答问题,老师进行补充和点评。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也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好评。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园艺通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园艺作物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将原来的32学时理论课改为“24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精选了蔬菜种子的识别、蔬菜育苗、嫁接、组织培养、果树的整形修剪、参观温室大棚等几个实验,根据季节和课程安排选作,并与课程进度紧密配合。学生进到实验室,走进试验地,通过亲眼观察,亲手操作,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将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

考试是用来衡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但不能作为唯一手段,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寻求一种好的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而且还能在考查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应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该课程总评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40%,包括考勤、实验技能与实验报告、课堂提问与讨论、课程论文撰写等。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同时鼓励学生在课程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扩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期末试卷成绩占60%,题型安排上增加主观试题的比例,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小结

在《园艺通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对园艺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光晨.园艺通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吴智明,赵春香,周俊辉.《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1-32.

[3]李明,贺一松,杨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五项教育工程”[J].高等农业教育,2002,(2):34-37.

篇8

景观展览温室是利用现代科技,通过人工创造适宜的气候条件栽培和保护植物资源,用以科研和公众展示、休闲的绿色空间场所。它是现代温室技术与建筑学、植物学、环境工程学、管理学、生态学、美学相结合的综合体现,其独特的造型,适宜的环境、丰富的内容成为现代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植物和谐共荣的奇妙乐园。

中国景观展览温室的快速发展始于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植物温室,它的建设促进了国内景观展览温室的深入研究,掀起了一轮建设。2000年,北京植物园大型景观展览温室万生苑(图2)正式开放,建筑面积9500 m2,最大跨度55 m,建筑最高点20 m。万生苑温室造型优美,气势宏伟,其极具创意的造型确立了标志性建筑的地位。设计者独具匠心,很好地诠释了“绿叶对根的回忆”。温室分为4 个主要栽培区,现有植物种类3100 种,内部环境实现了计算机调控,开启了中国智能化设施最完善的景观展览温室的先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深入地对植物栽培技术的研究、新的商业模式的应用,以及新技术和新材料研究成果的推广,对景观展览温室的创新和突破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近年来,世界上新建景观展览温室以及已有温室的改造突出反映了新的趋势和特点。

景观展览温室用途和功能不断扩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作、生活、购物和休闲的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政府造福人民的目标,随着城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农村田野,远离大自然的环境。人们更多期望在城市建筑的共享空间内营造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景观展览温室不再局限于植物的栽培展示和简单的科普活动,餐饮、购物、休闲娱乐、花卉及宠物批发零售,以及婚礼宴请等多层次的需求丰富了景观展览温室的功能和用途。景观展览温室不仅成为城市地标建筑,将更多成为新的商业活动场所,走进社会的每个角落,走进千家万户,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了都市人们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热爱。

更加注重经营模式和思路转变,提升品牌影响力

景观展览温室以往都是植物科普教育的基地和植物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但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景观展览温室的用途和功能不断扩展,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注重现代经营模式和思路的转变。塑造寓教于乐、生态园林与休闲生活的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是后续发展的永动力。

以美国匹兹堡的菲普斯(Phipps)温室植物园(图3)为例,植物园内部的园艺布局能让游客闻到热带茉莉花香,看到梯流瀑布、溪流、水池、医疗小屋和隐蔽的洞穴。棕榈植物林采用了传统和现代园艺相结合的方法,让游客观赏到不同种类的棕榈树;菲普斯温室植物园根据每个季节盛开的花儿定期举办花展,届时游客可尽情赏花。园内设有咖啡馆和礼品店,游客可以休憩和购买喜爱的植物和种子。

菲普斯温室植物园实行会员制,并利用互联网对会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不同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贯穿一年四季。例如,针对成年人设立连续的园艺课程班、园林景观课程班、花艺课程班、本地植物栽培课程班、植物工艺品课程班等时尚流行的教育和培训;针对儿童设立季节营地活动、关于植物蔬菜水果及小动物的故事会活动、童子军野营实践活动及发现之旅等深受欢迎的科普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这些不同的寓教于乐的商业活动,提供的不只是走马观花的视觉感受,人们置身于温室植物园中,得到的是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的新鲜知识和技能,人们在这里更加注重实际感受。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建立起温室植物园在各阶段人群中的形象和品牌价值。

再如,英国都比斯花园中心是众多英国花园中心的代表。其中,景观温室门头的设计极富现代感,其运营理念是让更多的消费者把花园中心当成家庭娱乐休闲的目的地,塑造其品牌的形象,提升影响力。花园中心有自营的餐馆,全天供应咖啡、果汁、茶等系列饮品以及面包、三明治、热菜等配餐,顾客在体验购物乐趣的同时,也可以坐下来喝一杯饮料,享受舒适惬意的自然生态环境。让花园中心成为集购物、娱乐、休闲的理想去处,成为家庭娱乐休闲的目的地。花园中心除富有现代感的餐厅设计和新鲜的食物,还能提供更亲近自然的环境,这是区别于一般会议及聚会场所的一大亮点。

这些都说明景观展览温室的设计在考虑多功能和用途的基础上,要根据现代经营模式和理念,在设计风格和氛围上更多注重现代元素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品牌形象的商业新模式。目前,北京世纪奥桥花卉园艺中心依托世界花卉大观园的温室植物园,汲取欧洲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正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花园中心模式之路。

新材料在景观展览温室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性能优异的新材料更多地被设计师所青睐,从覆盖材料到高强度的金属材料和更好蓄热保温的相变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无疑为景观展览温室设计师带来新的喜悦和挑战。

美国匹兹堡的菲普斯(Phipps)温室植物园的温室群堪称世界领先的绿色建筑技术、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概念的典范。菲普斯温室植物园作为主会场为了迎接2009年G20峰会的召开,进行了升级改造。其中,用Starphire超白玻璃更换了的原有玻璃,超白玻璃的透光率可达91.5%,其晶莹剔透,从而满足强光植物的光照需求。毗邻热带雨林温室的“重大活动中心”温室采用的是PPG公司生产的Solarban 70XL阳光控制低辐射玻璃,这种玻璃可见光透光率64%,能阻挡73%的能量,节能率比同类产品高29%。它可以节约能源并降低成本,还能减少建筑物空调设备的使用。目前,国内河南裕华光伏公司超白玻璃新品种——低铁超白减反射散射玻璃开始量产,已应用于高端科研温室,其最大特点是高透光、高散射、无雾滴,可见光透射比达到97.5%(ISO9050-200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降低,这种新型玻璃将会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图4)的设计方案竞标中,美国HKS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温室建筑方案中采用了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膜)、多媒体幕墙、金属穿孔板和竹结构系统。其中,EFTE膜具有高抗污、易清洗的特点,通常雨水就可以清洁主要污垢。EFTE膜通常厚度小于0.2 mm,其重量仅为玻璃的1%,却能承受高达400倍自重的荷载,大量减少了结构荷载和基础重量。将其做成气囊,又可获得可以调节的符合需求的热工性能。EFTE膜寿命在25~35 年,属可循环利用材料,达到B1防火等级标准。因此,创新的设计越来越多采用高新材料,这些材料将广泛应用于大跨度、大空间的景观展览温室,使得这些建筑更富现代感、更节能环保、更绿色。

在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品种展示基地项目中,北京航天华阳公司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和新颖的设计,成功竞标种子交流馆(图5)的设计方案,这是继2005年成功竞标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玫瑰园温室项目后的又一次成功挑战。在该方案中,设计师采用大面积类似于国家大剧院屋顶的金属板加玻璃幕墙结构,新材料和结构的采用保证了种子交流馆靓丽的造型,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

新技术的运用是未来景观展览温室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现代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景观展览温室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灵感源泉。新技术的运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晶莹剔透、造型独特的温室建筑,同时,在温室环境调控、节能降耗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美国匹兹堡的菲普斯(Phipps)植物园热带雨林温室为例。

在温室设计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空气能量流体力学模型;

美国匹兹堡的菲普斯(Phipps)植物园热带雨林温室在设计之初便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太阳运动路径,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温室空气能量流体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节能运行方式,通过屋顶开窗,充分利用“烟囱效应”实现被动通风降温,从设计上避免了大体量温室空间采用高能耗的机械通风降温带来的困扰。

分析太阳运动路径,确定太阳光的主入射面和主散热面;

通过对太阳运动路径的计算分析,得出冬季进入温室的直射光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南侧墙,而非温室顶部的结论。因此,温室采用了向北面倾斜的屋顶;为了保证最大限度的透光性能,南侧墙使用了单层玻璃;屋面为主要散热面,因而采用了高保温的中空玻璃幕墙。

采用地埋管降温通风技术;

地层温度恒定,是天然的“冰箱”。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分析验证,该地区地下4 m深度范围,地层恒温为13 ℃。因此,该热带雨林温室共埋设24 英寸(约60.96 cm,编者注,下同)水泥管300 英尺(9144 cm)长,利用屋顶开窗“烟囱效应”产生的真空将热空气吸入地埋管,室外热空气经地埋管热交换后变成冷空气进入温室,起到降温作用。

另外,温室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该温室成为绿色建筑技术、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概念的典范。

结束语

新商业模式的运用、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新种植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多学科技术的融合,都为景观展览温室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内涵。2009年9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被称为匹兹堡“绿色心脏”的菲普斯温室植物园(图6)设宴款待出席全球G20峰会的各国首脑,揭开了峰会的序幕。这次峰会的召开是21世纪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其开幕式选择的场所标志着21世纪的景观展览温室也将具有更多新的魅力和挑战。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必将为景观展览温室的研究和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的舞台。现代景观展览温室不仅作为一个视觉符号来表达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它还是一个载体,更加完美的诠释人、自然、科技三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理念,实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胡永红,黄卫昌,等. 展览植物与观赏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

[2] 龙文志,白宝鲲. 现代屋顶新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篇9

关键词:园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

一、园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游人游玩、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好地方。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需要在植物配置上多下功夫。施工人员在进行城市绿化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园林建筑区域的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展开一系列优化措施。在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工作人员需要从植物群落的节奏和韵律上面考虑,比如像盆栽类的植物,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对其进行修剪,将植被乔木、矮丛灌木等园林绿化中经常使用的绿色景观与道路、建筑等形成呼应。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提供给观众一种更加舒适和贴近自然的感觉。因此,在园林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使用新技术可以促使园林绿化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氛围和气息。

对于这类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绿化人员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的盆栽园艺师,根据苗木的自身特点进行艺术化的修剪。园林绿地植物在进行配置时还应该注意植物层次和色彩的把握高质量的园艺工作需要结合大众审美来进行,栽培大家喜欢的植物种类,并且搭配一些常见的其它类植物,提高园林绿地的层次化,应该花费一定的资金引进一批色彩鲜艳的热带景观植物,用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观增强园林植物的欣赏性。

二、园林工程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要点

(一)建设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局部小生态环境

园林绿化施工建筑的新工艺要求,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理念非常重视,它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更加注重建筑环境施工的各个细节,并且,园林工程设计师在实施操作活动时,应该上升到艺术布局的高度,对于建筑环境开展艺术思维的创作。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园林景观的真实概念,因为植物的配置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园林绿地的植物多样性配置有利于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局部小生态环境。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欣赏需求,同时,在园林植物配置中使用新的植被栽培技术,将多种多样的植物栽培在一起,可以很好地改善种植绿地的土壤条件,也可以使园林植物在合理搭配之后减少病虫害的产生,具有抑制病虫害对绿化成果威胁的显著作用。

园林绿化工作人员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该重视植物配置多样性的景观意义。植物多样化是园林景观多元化的基础,不同种类的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质地、季相各不相同。有些种类的植物生命力比较顽强,比如万年青,可以把它和月季、玫瑰等色彩比较明艳的景观植物搭配起来,符合的植物群落在不同的视角和搭配方式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二)合理配置园林施工资源

绿化工作人员在植物配置多样性上还要考虑到植被绿化的社会意义。园林绿化植物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在加强树种选育引种科研方面有所裨益,在提高园林设计和施工管理水平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在改进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施工技术,总结出一系列新的工艺施工技术要点。同时,不同区域的园艺工程设计师应该展开切实有效的合作,进行新工艺的交流与讨论,促进区域内的园林绿化配置达到最优水平。另外,园林工程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大面积、大数量的植被种植,进行农科所树种选育培养,可以有效地加强园林植物的优选优育工作的推进。通过园林植物多方配置,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日常园林作物管理水平,季节变换过程中,园艺配置需要涉及到多个种类的植物培养,每一个季节的应季植物都不一样。

(三)推动道路软化建设工作

不能简简单单的让工作人员日常照料简单的几种植物,更应该提高自身的园艺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梧桐树”、“万年青”等有代表性植物的栽培,推动绿化植被产业的发展。在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道路生态和游廊艺术建设工作,可以在园林环境中,镶嵌草地于台阶的石板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园林建筑绿化的整体和谐,还能够强化园林道路中的软化铺设,防止游客因为跌倒造成的磕伤、碰伤,特别体现出了对于老人和小孩的保护。

(四)尊重园林工程施工工艺的内在规律

园林施工工艺的运用必须要符合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由于结构简单,从本身来说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很容易遭受到病虫害的袭击。为了解决园林绿化过程中的生态单调的问题,可以努力增加植物的种类,通过不同类植物的优势互补,避免病虫害的侵袭,有效地减小农药、杀虫剂等对环境的危害。为了保证园林施工的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提高生态植物的存活率,必须要增强园林施工新工艺运用的预见性,减少植物养护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增强城市生态聚落群的稳定性,让绿化区的小生态环境中的各类植物都能够有所涉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环境生态系统。

当前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创新应该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观赏功能,园林植物具有防尘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园林植物可以吸收杂音,减少噪音污染,为嘈杂的交通与居民区之间设置一个良好的减音屏障。绿色园林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保护水土,通过绿色植物根茎的涵养水源的作用,很好的保持水土。在园林施工中使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是有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有限植被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园林工程施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尊重园林施工新工艺的内在规律,才能够达到园林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敏.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0):905-905.

[2]朱俊峰,陈楠.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2):924-924.

篇10

(郑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栽培基质是植物景观墙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是对植物起固定和支持作用,缓冲外界环境对植物的危害,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植物景观墙位于建筑物表层,位置特殊,植物景观墙结构的稳定和安全与基质的重量息息相关。因此,栽培基质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植物景观墙的高度、养护管理水平和景观效果。

1 选择原则

1.1 质量轻,保水性能好

植物景观墙栽培基质选择的最重要原则就是质量轻,这样可以减轻植物模块的质量,继而减轻金属支撑架所需承受的力量,以保持安全。此外,建筑物体表面植物生长环境恶劣,夏季高温、酷热,因此,栽培基质还应具备吸水率大、持水力强的特点,减少供水系统的负荷,为植物提供必须的生存条件。在夏季多雨地区,栽培基质还应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是过多的水分易疏泄,防止植物根部积水腐烂,发生湿害。

1.2 物理性状良好,化学性质稳定,具有极佳的通气性能

栽培基质应有较大的总孔隙度,在达到饱和吸水量后,尚能保持大量空气孔隙,以利根系的贯通和扩展,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氧气,保证植物根部的清洁,防止植物根部腐烂,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栽培基质还应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质,不易变质和腐败,从源头上杜绝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1.3 资源丰富,价格便宜

栽培基质用量较大,因此应选择原材料来源丰富,不受地区资源限制,便于工厂化批量生产的基质。同时,基质的选择应符合经济性原则,即价格便宜,可近距离获得。降低植物景观墙的成本,便于植物景观墙的推广和发展。

1.4 选择纯天然材料,材料干净,可长久使用

栽培基质应尽量选用纯天然材料,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纯天然产品材料还应清洁,无污染,本身不携带病虫草害,不宜外来病虫害滋生,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了便于养护,栽培基质的使用年限应较长,不易变形变质,便于重复使用时进行灭菌、灭害。栽培基质间可以相互混合使用,使栽培、管理更加方便和容易。

2 栽培基质的种类

植物景观墙的培养基质很多,以下几种较为常见:

培养土(泥碳土):泥炭土为园艺栽培上经常使用之资材又称介质或培养土,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诸如穴盘育苗、蔬菜、花卉等草花栽培,一、二年生草花,盆栽圣诞红、百合、彩色海芋等。基本上泥炭苔为酸性之有机物质,以水苔属之苔藓类沉积形成之水苔泥炭特性最佳且利用广泛。

椰土:将椰子壳切成小块后再干燥制成,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与保水力。优点为纤维多而强韧,其软木质弹性佳、含水性好,且不易腐烂。近年来多用在兰花栽培,根系发展良好,因此椰子壳纤维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被用来取代泥炭苔的一种优良介质材料。其内含养份不多,几乎微少,需加入其他土质调制才可相辅相成。

碳化稻壳:稻壳的应用可以直接混用或经炭化再使用、未经炭化稻壳的通气性较佳,碳化稻壳是调整酸化土质的良伴,单用碳化稻谷,容易让植物缺乏钙、镁、微量元素(如硒、碘),因此可在碳化稻壳里添加了贝壳类、甲壳类、骨粉、镁石灰等等,炭化稻壳为碱性,过多使用会大幅改变土壤酸碱值,导致养分利用率低、微量元素缺乏及土壤硬化等问题。

树皮:将温带树之树皮切成小块后再干燥制成。优点为纤维多而强韧,细粒可用在气根性植物栽培,粗粒因为形状美观,也常用在美化庭园时覆盖裸露出来的土壤盆栽表面,并避免杂草蔓生或土壤流失。

珍珠岩:珍珠岩美国叫做Perlite,台湾叫珍珠岩,属于天然石灰岩的一种,经1800度高温烧成的多孔隙白色粒状物,清洁无菌,呈中性反应,通气性良好保水、保肥性极佳,质地轻,把它加入本身无吸水或吸收任何肥力之功能但在粒子表面及粒子间,即可令此基质吸附水份及肥料要素。

发泡炼石(即是陶粒):经特殊方法炼制烧结而成的膨松的石砾状产品,具良好的保水性和通气性,无菌、无臭,为优秀的介质,用于水耕及砾耕栽培。发泡炼石可用于调整土壤排水性,适用于盆栽植物的底部可防止土壤流失,增加排水及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