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02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mode applied to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so as to provide a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arrying out new ideas of nursing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76 case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0 to October, 201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8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predictive nursing. Result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Clinical nursing; Nursing satisfactio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病情较为特殊,由于该病具有两个不同的转归,所以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显得意义重大[1]。若治疗得当,可使其转化成稳定性心绞痛,缓解其临床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当,可导致病情恶化引发心肌梗死[2]。而护士作为医嘱的执行者,与患者的接触最为频繁,所以提供精心、细致的护理服务对于患者的病情预后无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查阅国内万方数据库多篇文献后,发现预见性护理在心内科的应用深受护理专家的青睐[2]。该项调研,分析了2010年8月―2012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了解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治疗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28例,年龄为38~73岁,平均年龄为(41.9±1.3)岁。所有患者均经常规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脏彩超检查后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其诊断符合第7版人卫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该次调研纳入标准为:患者不存在其它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精神、心理疾患;能够配合该次调研的全部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疾病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宣教等内容。
1.2.2 研究组 该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①预防诱发因素:情绪受刺激,突然改变、饮食变化、运动睡眠变化,天气变化,排泄方式改变,饮食过甜过咸等都是诱发因素,护士应帮助患者了解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诱发因素,做好防范措施,合理起居,适时增减衣服,避免一切不良刺激。②个性化心理干预:由于剧烈的心前区疼痛,会导致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所以,护士需把握每次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在全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文化层次后,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护士采取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期待以减轻心理焦虑。另外,护士采取诱导式发问的方法试图走入患者的内心,鼓励患者诉说心中不快,在交流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一同探究不良情绪的溯源事件,并提高解决方案。在交流全程,护士始终以换位思考作为沟通准则,采取安慰、鼓励、支持等多种心理学技巧并重的方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耐受性。③全身放松训练:护士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并让患者用力吸气,感受腹部上抬至最高点处,屏气3 s,再缓慢呼气。其中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为1∶1,每次腹式呼吸频率以4~6次为宜,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早晚各训练1次,可达到身心放松的理想状态。同时,患者可取平卧位,从面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及下肢肌肉依次收缩及舒张,每次持续时间为10 min,早晚各训练一次,可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缓解不良情绪。④社会支持力度的协调:护士还需成为一名合格的协调员,在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内心的想法告知患者家属,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地关心及鼓励,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护士还可邀请家属一同参与到患者的日常护理实践中,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多次的互动,可增进彼此情谊。⑤答疑座谈会召开:护士每周召开1次病友座谈会,邀请所有患者参与。患者根据这周来所遇到的医疗问题提出疑惑,护士一方面鼓励所有与会患者给予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另一方面护士给予通俗易懂的解答。借助这一互动,即可以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他们早日回归社会,还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力度,内化相关知识内容。⑥预见性健康教育,避免过度劳累,告知患者适时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但不能过度疲劳,可以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体育运动,如打太极、散步等静运动,修身养性,平衡心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正确的急救知识,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此外,还要叮嘱患者按时服药,遵医嘱,戒烟戒酒。此外,饱餐、用力排便等都可以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脏负荷急剧增加,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患者应少食多餐,平时多食用香蕉和蜂蜜水,避免便秘的发生。如有便秘发生,可以食用缓泻剂,避免因用力排便诱发的心绞痛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环境要相对安静,避免噪音刺激等。
1.3 观察项目
待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向其发放自行制作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采取封闭式答案,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同时根据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心电图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共划分为3个级别: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但尚未达到显效程度,心电图相较于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治疗无好转,甚至病情出现恶化加重。总有效率计算公式为: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该组调研全部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对比
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进而引发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其形成的代谢性产物会刺激冠脉壁,然后通过神经传导通路上传至大脑痛觉中枢,引起心前区出现剧烈疼痛感[3]。疼痛感是心绞痛患者最常见的主管感受,若长期经历这种体验,会影响患者正常作息、工作及生活,使生存质量大大下降。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的出现,更有甚者可出现心脏猝死[4]。由于该病发病性质较为凶险,病情进展迅速,所以能够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并提出策略性的解决方案在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中显得意义重大。
篇2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工作;应用;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96-02目前,临床路径的流程、应用及效果评价已成为热点话题,它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新模式,已被大家所认可并广泛应用。我院从2009年9月开始在10个临床科室对15个单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经过不断地临床实施与修订,到2012年,共有35个单病种实行了临床路径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路径的产生背景及定义
临床路径的产生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该模式在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并日益成熟。1996年首次被袁剑云博士介绍到我国。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路径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一种标准的护理方法。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一定模式接受治疗与护理,针对某种疾病,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定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1]。2临床护理路径病种的选择
选择诊疗明确、变异较小、能突出代表专科水平的常见病或多发病,如阑尾炎、单纯性甲状腺肿、肺炎、剖腹产、腹腔镜等疾病。制定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有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使病情早日康复。3临床护理路径的优点
3.1整合医疗流程管理,有效更新运用资源,护理过程标准化、规范化。
3.2可以帮助医疗上实行初期的连续照顾,避免忽略该做的工作。
3.3可使护理人员不需要医生监督互相协作执行共同的临床工作。
3.4提高病人满意度,对于病人来说费用降低了,信息明确了,满意度自然上升。
3.5有效的做好临床管理,实施临床路径可有效减少病人平均住院日,增加床位使用率。
3.6清楚工作职责与作业程序,减低人为变异,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4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临床路径;服务模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8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动着我国医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护理是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服务管理运作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在改革和探索中,探寻出一种适宜高效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临床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1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简称CP)是一种工作方式,很难用一个定义详尽描述,可把它理解为定义一:是由医生、护士、其他人员对一特定的诊断/手术,制定最适当的、有效的、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浪费,尽早康复,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服务;定义二:临床路径是一种设计好的计划,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序、有时间、有效果的照顾,它是多种专业人员合作,以把握质量与经费的模式;定义三:是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成员共同制定的一种照护模式,让服务对象由入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接受照顾。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它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让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都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来接受治疗及护理,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与护理工作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第一次成功将工业企业中应用的关键路径分析应用于健康照顾系统,称为临床路径。
2 临床路径的发展
临床路径在国外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为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与国际护理专业的新思想、新概念及国际体制接轨,全国各地的学者纷纷就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探讨和尝试。在我国近期有少数医院开始实施了这一被称为“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医疗模式”。
临床路径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它是美国的医疗费用急速上涨、政府的医疗系统和国家财政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和负担的背景下产生,并经历了20多年的临床实践完善起来的,现已成为医院为服务对象降低花费和有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科学方法。
我国对临床路径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被一些大中城市医院所认可,正在积极研究和开展。还有的医院将临床路径作为培养护理专家的重要途径。临床路径已经成为当前医疗护理管理体系中的重大研究课题。
3 我国实施临床路径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面临的医疗问题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持续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动力,临床路径是临床服务中用来控制医疗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成功手段,因此,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必将推动对临床路径的探讨及应用。二是病人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其不但需要医疗护理,而且更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健服务需求;三是医疗护理质量有待规范和提高,临床路径能够指导医护人员分析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监测病人的治疗护理进展,拓宽医护人员的知识面,它又可减少工作失误,保证病人能尽快达到最佳治疗护理效果,减少甚至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四是整体护理有待深化,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五是中国入世后经济全球化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催化剂。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标准化诊疗方法,其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两个基本价值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因此,这一模式将会逐步得到我国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并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4 推行临床路径的步骤
在我国实施临床路径应该加强护理培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岗位责任制;大力提高技术,合理用药以努力降低医疗费用;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
4.1 组成临床路径制定小组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必须是医院主管部门对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制定临床路径应有各专业人员参加,组成研制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必要时请专家指导。先有详细的计划及路径的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过各部门的参与及沟通,成立多元化的组织,定期讨论,共同设定临床护理护理路径的目标并拟定教育策略,最后,全力推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医疗模式,并建立差异记录及分析的回馈系统。
4.2 选择病种 虽然实施临床路径有很多优点,但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首先要选择那些发病率高、费用多、变异小的病种。而病情复杂,变化大且治疗处置措施较多的病种暂不适宜实施临床路径。
4.3 制定临床路径表格 设计以时间为序的表格式诊疗计划,包含住院诊疗服务内容、时间、费用、阶段目标四大类内容。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要求医务人员在相应时间内完成相应服务内容,达到相应的阶段目标,并使费用控制在相应的标准范围内。
4.4 组织实施 按临床路径小组负责设计出该病种的临床路径草案,临床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对该临床路径草案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临床路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对所设计的临床路径草案进行修改,并将修改意见向科内有关医务人员进行讲解并获得共识,最后定稿,形成正式的临床路径,上报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按照路径实施表格,按时完成相应的治疗与护理。
5 临床路径的优点
临床路径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改变,美国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将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病例付费,促使医务人员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尽量节约医疗费用,临床路径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临床路径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强调多学科的协作。临床路径的实施能使病人明白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检查及费用。
5.1 医院受益 ①树立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促进医院风气转变。②提高了医护质量。③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④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⑤进行结果评价。⑥可用以训练新的医护人员。
5.2 患者受益 ①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康复。②可加强医患沟通,满足病人的知情权。
6 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 适用范围有限 多数学者认为,临床路径并不适合所有的病人,而一般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寻、变异较少、病员充足、治疗结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
6.2 变异编码系统缺乏统一标准 编制变异编码是把所发生的变异编排号码,以利电脑操作和查找。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一般分为:①入院前变异。②住院变异。③出院变异。④出院后变异。有如此多的变异而缺乏变异编码系统的统一标准,就使得在分析变异以及医院之间彼此借鉴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
7 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挑战
7.1 医院现行付费方式的挑战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付费方式仍是事后付费,所以很难界定一个临床路径病种的标准费用,限制了临床路径在降低平均住院费中的作用。因此,尽快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付费方式将是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7.2 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挑战 病种管理活动和监督路径的实施都需要信息支持。缺乏必要的信息,就会影响数据库、变量分析、结果评价及对路径的不断改进。而信息技术手段的缺乏使得我们还不能将临床路径诊疗流程与HIS系统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数据的共享。
7.3 医务人员观念面临的挑战 如何尽快让医务人员转变服务理念,充分认识临床路径的重要意义,掌握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法,将是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综上所述,实施临床路径,医患双方均可从中获益,而医疗体制改革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将推动临床路径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马伟光.21世纪实施临床路径的SWOT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09.
篇4
关键词:高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生活质量;临床效果
高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本文选取我院128例高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其中64例透析患者采取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临床效果令人比较满意,现将具体报告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10月~2016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高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28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血液检测,被病情得到了确切的诊断,将符合症状的患者,按照护理手段的不同,定义为对照组(n=64例)以及研究组(n=64例)。研究组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年龄为(56.4±3.3)岁,发病时间为1~5年,平均发病时间为(2.4±1.4)年;对照组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57.2±3.4)岁,发病时间为1~4年,平均发病时间为(2.2±1.8)年;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形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则在透析期间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针对性护理。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①心理护理:由于高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周期比较漫长,且病情容易反复,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负担以及心理负担,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以及恐惧等不良反应[1]。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以及沟通,对其情绪变化进行准确的掌握,时刻鼓励以及关怀患者,并帮助其对其不良情绪进行排解,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②血管护理:血管通路是保持患者透析重要的生命线路,大部分患者均存在着血管病变,因此需及时为其建立相应的静脉内瘘,如此一来就可有效减少透析过程中对血管进行的穿刺行为。与此同时瘘管的保护工作也需引起的足够的重视,透析结束后需对其穿刺点进行10~20min左右的压迫,时间不宜过长,还可使用芦荟膏对其进行擦拭,达到消肿以及消炎的目的[2]。③饮食指导:由于日常饮食与患者病情的变化有着弥补可分的联系,因此患者的饮食需得到严格的控制,在保证日常能量、体力以及营养的情况下,患者每日应选择高蛋白、低糖以及低脂一类的食物进行食用,饮食行为需做到规律与健康,另外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以及高蛋白的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3],可建议患者少吃多餐,尽量减轻肠胃的负担。④运动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为按照其病情以及具体的身体素质为其制定运动的方式以及时间。但需嘱咐患者运动需适量,过度的运动反而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1.3观察项目 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与分析,主要包括健康知指数、情感指数、情感得分以及生活功能得分的差异。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字2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护理结束后,研究组患者健康知指数、情感指数、情感得分以及生活功能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证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由于患者血液中的糖成分浓度偏高,会对肾脏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一般的患者均存在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在临上一般采取血液透析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但其生存率并不理想[4],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相对较差。
为了提高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实验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血管护理、饮食指导以及运动指导等方面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的优质的服务,对其心理负担以及生理痛苦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对其后续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5]。
综上所述,本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在高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艳,黄金.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11):94-96.
[2]李智婷,鲍群梅,马洁茹,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21):95-96.
[3]黄晓丹,庄妙华,谢叶丽,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9,8(4):27-29.
篇5
1.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2.东南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 该文就不良事件上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综述,包括管理环境因素、主观因素、同事环境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为提高不良事件管理水平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不良事件;报告;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a)-0194-03
安全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住院期间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患者的安全保障,同时也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安全,然而由于目前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工作日趋复杂,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病人的安全管理水平也亟待相应的提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医院管理年等活动的开展,护理不良事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原卫生部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这对医院管理者的水平也提出了一个挑战。据有关报道[1],大约有50%~96% 的不良事件未被通报,不良事件的实际发生与报告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工作的主体,在不良事件上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就护理人员在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高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的主动性提供了参考。
1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
关于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美国将护理不良事件定义为:由护理导致的伤害,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甚至导致了残疾[2]。国内学者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也未达成共识,任仲杰认为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3]。还有国内的护理学者是在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中明确指出了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李漓等指出: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都属于护理不良事件[4]。还有学者认为,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因工作流程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护理人员未遵守护理规范或设备异常而导致的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某些偶然性失误,不论是否导致整个系统运作的中断或对患者是否有伤害,都属于护理不良事件[5]。美国医学联盟(IOM)[6]将护理不良事件定义为:由医疗过程导致的伤害,与疾病的自然转归相反或者是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从而导致残疾的一切事件,包括可以预防和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多采用了IOM关于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即: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压疮、跌倒、用药错误、窒息等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与疾病恢复不一致的意外事件,都属于护理不良事件。
2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
关于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国内外也有不同的标准,国外学者认为,不良事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正确的护理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损伤;二是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护理过程中由于没能防范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损伤[7]。香港医院管理局将护理不良事件分7级[8]:0级:事情在执行前被制止;Ⅰ级:事情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须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须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须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3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情况
根据国际调查研究结果推断:按每年入院5 800万人次计算,每年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有174万~290万例[9],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除疾病以外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通过上报不良事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安全文化共享,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然而据有关报道,目前国内外不良事件上报的情况并不理想。国外有调查研究称[10]:72%的护士会上报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的不良事件,58%的护士不会上报对患者没有造成伤害的不良事件,60%的护士不会上报在造成患者伤害前及时进行纠正的不良事件。国内调查研究显示[11]:有70.5%的护理人员在过去的一年中未上报1例不良事件。
4影响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因素
4.1管理环境因素
4.1.1医院安全文化影响国外的专家将医院安全文化定义为:以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为基础,通过不懈努力,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病人的伤害降至最低[12]。目前国内的医院安全文化现状不容乐观,护理管理部门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大多数是以找出责任人为主,对责任人和科室进行相应的处理,或是表面上进行物质的奖励,但是科室内还是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责任人个人考核挂钩,很少从管理相关制度或制定的流程等系统的角度去分析不良事件,本质上还是责任文化的体现。国外有研究指出[13]:无惩罚的医院安全文化与不良事件的报告行为呈正相关。可见,医院的安全文化影响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
4.1.2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影响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不良事件的上报系统建立的指令性文件,各医院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呈现多样化。孙晓等[14]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繁琐以及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对上报人缺乏保密性或匿名性的保护措施直接影响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此外,信息反馈不及时也影响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的积极性,Khare 等[15]研究表明,护士报告不良事件后未得到反馈信息,不清楚报告不良事件对改善患者安全有何效果,有受挫感和无价值感。方良玉等[16]研究表明,部分护士会因为“上报后不会得到关于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反馈”或认为“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不进行定期讨论”,而不愿意报告护理不良事件。
4.2主观因素
4.2.1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缺乏认知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是否能将一项护理操作定义为不良事件的判断力。乔雨晨[17]等研究指出:由于护士的认知不够,部分护士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竟没有意识到该事件是属于不良事件的范畴;还有部分护士表示只会上报对病人造成伤害的不良事件。尹小兵[11]等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认知的总的正确率为84.2%,对报告流程认知的正确率仅为64.74%,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对不良事件上报有一定的影响。孙晓等[14]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护士的个人态度影响不良事件上报的意向,同时对不良事件缺乏相应的认知,对报告系统缺乏相应的感知(包括对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上报的程序、上报后的安全保密等)都直接影响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的意向。
4.2.2教育程度及工作年限的影响有学者提出护理人员的教育水平和工作年限影响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但是尚存在不同的观点。陆秀文[18]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工作3~5年、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流程的认知程度高于其他组的护理人员。但是方良玉[16]等研究发现:负责带教的工龄长的护理人员,在面对实习生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时,可能考虑到自身利益和影响实习生职业发展而不愿上报。
4.2.3心理因素护理人员在面对是否上报不良事件时,心理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在陈林[20]等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护士在上报不良事件时,担心影响年终考核的占57.9%,担心自身形象的占55.7%,担心受到经济惩罚的占48.9%。方良玉[16]等的调查研究也显示:护理人员在上报不良事件时,最担心的依次是:个人造成的不良事件影响科室分值,害怕其他人受到影响,担心上报其他同事引起的不良事件影响彼此的关系,担心被患者或家属投诉,担心上报后会受惩罚。哈佛大学Leap博士曾提出:发生差错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促进的唯一最大障碍。
4.3同事环境因素
国外有研究指出[19]:对同事忠诚,不愿破坏同事间的关系等,是护士不愿主动上报同事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也有国外研究人员提出[20]:团队成员之间的无形的内部压力也是阻碍不良事件上报的主要因素。一项台湾地区的调查研究显示[21]:52.7%的护士经历过护理不良事件,81.3%护士对上报自己和同事发生的不良事件持不同态度,18.3%的护士不愿上报自身发生的不良事件,36.8%的护士不愿上报同事发生的不良事件。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上报不良事件时也会受到周围同事的影响。
5相关的干预措施
5.1营造良好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
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于系统本身而不是个人因素,应倡导无惩罚的安全文化,真正实现对上报者无惩罚,而不是根据情节轻重进行惩罚,解除当事人的思想上的顾虑。同时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的激励机制,并且提供必要的物质奖励,从而使当事人能公开讨论不良事件,识别潜在的隐患。
5.2进一步完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在倡导建立不良事件的上报系统,但无相关指导性的文件出台,无统一的模式,信息平台也不统一。国内一些医院也开始建立有自己医院特色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22],在形成护理不良事件规范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善的关于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分析、咨询等的反馈系统,尚处于摸索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实现科学地、人性化地管理,最大限度收集、分析、交流并共享安全信息,预防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才能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在完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同时重视对护理不良事件信息反馈的质量,需采取恰当的分析方法,如根因分析法、SHEL模型、5GENE原理,及时反馈,提高上报者对不良事件反馈的满意度,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员积极上报。
5.3提高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
Kohn[23]等指出:要提高护士的认知水平,必须要使其了解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种类、报告流程、目的、责任及报告后的利益等。因此,医院需加强对护士的认知,并根据护士教育程度及工作年限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如可以通过不良事件宣传册,情景再现不良事件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相关基本知识的认知,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上报的益处的感知。
5.4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当事人给予情感支持和团队的关怀,提高其工作的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同时,科室护理管理者应营造科室积极上报不良事件的良好氛围,进行不良事件的分享,分析不良事件时对事不对人,及时关注不良事件当事人的心理动态,同时对上级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进行良好地传达。陈林[19]等提出:护理部设立“天使倾诉日”,通过网络让护士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创造宽松、温馨的工作环境,可缓解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上报不良事件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护理人员对包括医院安全文化、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意义、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不良事件的管理等的认知在上报不良事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针对影响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的因素也总结了相关干预措施,为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提供了参考意见,但是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即是否会提高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因此,进一步探索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影响因素的干预措施,并证实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以致在护理管理中广泛推广,是研究者深入探讨的话题,同时这也对提高不良事件的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arach P,Small SD. Reporting and preventing medical mishaps:Lessons from non-medical near miss reporting syste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0(320):759-763.
[2]Brennan TA, Sox, CM, Burstin HR .Relation between negligent adverse events and the outcomes of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J].N Engl J Med,1996, 335(26):1963-1967.
[3]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25-427.
[4]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5]王爱梅.护理不良事件免责报告与护理质量关系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2):87.
[6]王秀丽.持续质量改进系统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
[7]Michael BC. Why error reporting systems should be voluntary[J].Brit Med,2000,320 (7237):728-729.
[8]罗月英,刘敏.应用系统管理理论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7):51.
[9]刘虹.患者安全:重大卫生问题[EB/OL].[2012-03-27].patientsafety.net.cn.
[10]Kim J,Kim S,Jung Y,et al,Status and problems of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s in Korean hospitals[J].Health Inform Res,2010,16(3):166-176.
[11]尹小兵,钱瑾,梅秋瑜,等.医院安全文化与护理人员不良事件上报的相关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2C):548.
[12]刘玉娥,张平,邓爱辉.病人安全文化及其不良事件报告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1(2):13-14.
[13]Snijders C,Kollen BJ,Van Lingen RA,et al.Which aspects of safety culture predict incident reporting behavior in neot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A multilevel analysis[J].Crit Care Med,2009,37(1):61-67.
[14]孙晓,施雁.护士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22-23.
[15]Khare RK,Uren B,Wears RL.Capturing more emergency department errors via an anonymous web-based reporting system[J].Qual Manag Health Care,2005,14(2): 91-94.
[16]方良玉,王建宁,乔改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25(10) :54-56.
[17]乔雨晨,王玲.阻碍护士主动呈报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4A):1002-1003.
[18]陆秀文,楼建华.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认知程度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2A):484-486.
[19]Ashcroft D M,Morecroft C,Parker D,et al.Likelihood of reporting adverse events in community pharmacy:an experimental study[J].Qual Saf Health Care,2006,15(1):48-52.
[20]Moumtzoglou A.Factors impeding nurses from reporting adverse events[J].J Nurs Manag,2010,18(5):542-547.
[21]Chiang H Y,Lin S Y,Hsu S C,et al.Factors determining hospital nurses’ failures in reporting medication errors in Taiwan[J].Nurs Outlook,2010,58(1):17-25.
[22]徐林珍,黄丽华,胡斌春,等.浙江省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系统的构建和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01-1102.
篇6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营养不良;院前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44-0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包括院际间的危重患者转运。院前急救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影响,特别是中小城市院前急救安全隐患防范问题对比发达大城市更为重要[1]。对特殊病患群体的院前急救进行护理特点的总结、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护理,不但可以防范纠纷的发生而且能提高病患者的医疗护理质量,能提高病患者的满意度。现将我院急诊科2012年1至11月,院前急救中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患儿和单纯支气管肺炎两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一些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至11月我院急诊科进行的院前急救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患儿45例定义为实验组,同期56例单纯支气管肺炎定义为对照组。
1.2 方法 观察两组头皮注射一次成功率、急救途中重新注射率、给氧率、需要人工气道建立率;采用χ?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头皮注射一次成功率、急救途中重新注射率、需要人工气道建立率与对照组对比均偏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给氧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各种年龄段均可见,常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易发并发症,尤其是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是小儿死亡重要的原因之一[2]。因此,小儿肺炎的患者应由专科进行治疗;而基层医院技术力量和设备等条件对疾病的诊治有很大的局限,故部分患者需要从基层医院往上级医院、专科医院转诊;转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广义上的院前急救。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的配合相当重要。总结一些病例的护理特点,以便更好做好护理配合是负责院前急救业务的护理人员应该研究的问题。我科在日常工作中,对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与单纯支气管肺炎患儿的院前急救护理进行对比研究,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在头皮注射一次成功率、急救途中重新注射率、需要人工气道建立率与单纯支气管肺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给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皮肤弹性、血管脆性,同时营养不良常合并低蛋白血症,容易引起组织水肿,导致注射一次成功率或重注率的升高。轻度或亚临床状态营养不良常易被忽视,但对其小儿生长发育、抵御疾病能力有很大的影响[3]。营养不良会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力偏低,从而影响各种原发病的病情,研究中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病例人工气道建立率比单纯支气管肺炎的要高恰好说明了这个问题。故在院前急救中,营养不良患儿的护理和非营养不良的患儿要采取个性化护理方法,才能保证院前急救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黄世梧 潘树强。中小城市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26期(第12卷总第251期:244.
篇7
[关键词] 肺炎;糖尿病;小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a)-0182-03
从临床上来分析,小儿肺炎是比较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糖尿病患儿受到高血糖的影响,很容易并发肺炎,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近年来,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的数量,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对患儿本身及家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临床存在较多的死亡病例。为此,除了要针对患儿实施有效的治疗外,还应对患儿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一方面稳定患儿的病情,另一方面减轻临床的痛苦,控制并发症概率,促使患儿能够更好的康复。在此,该研究主要针对小儿肺炎合并糖尿病,讨论实施整体护理的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肺炎合并糖尿病患儿16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60例患儿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80例。两组患儿在临床诊断中,均确诊为糖尿病。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肺部湿罗音明显,经过X线检查,患儿的肺部存在明显的斑片状阴影。两组患儿无误诊、漏诊。观察组:该组患儿中,男56例,女24例;患儿年龄范围在2~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7)岁;患儿糖尿病病程为6~1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7.1±2.1)个月。对照组:该组患儿中,男57例,女23例;患儿年龄范围在3~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1.6)岁;患儿糖尿病病程为7~17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7.4±2.5)个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临床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临床实施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情况。两组患儿在入院治疗后,均给予对症治疗的方法,针对患儿实施抗生素治疗、排痰治疗、降温治疗等等。
1.2.1 对照组 该组患儿于临床实施常规护理:第一,针对患儿的血糖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按时记录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第二,针对患儿开展口腔护理,每次用餐后,进行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第三,针对患儿开展用药护理,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用药后观察患儿的表现,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用药,并报告医师处理。
1.2.2 观察组 该组患儿于临床实施整体护理,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针对患儿实施发热护理。小儿肺炎虽然是常见病,但在发作过程中,仍然会给患儿带来严重的伤害。为此,要针对患儿开展个体化的发热护理,注意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倘若患儿的体温表现为持续性的升高,应加强体温的检测频率,保持在1 h/次;患儿于24 h内,倘若不再发热,则改为1次/d的检测频率。当患儿的体温在38.5℃以上时,应同时使用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促使患儿的体温缓慢下降,避免出现骤然下降的情况。注意患儿是否具有出汗较多的情况,及时为患儿进行补液处理,更换干净衣物[1]。
第二,注意患儿的血糖检测。肺炎并糖尿病患儿,必须充分关注患儿的血糖变化情况。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根据患儿的表现,每天定时进行血糖检测;患儿的三餐前后,也要进行血糖检测。当发现患儿的血糖表现为异常升高时,应针对患儿实施胰岛素治疗。另一方面,需针对患儿的血pH值进行充分的检测,避免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情况[2]。
第三,针对患儿呼吸道进行干预。肺炎并糖尿病在护理过程中,呼吸道护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现异常会对患儿造成极大的威胁。一般而言,每天应增加患儿的排痰次数,保持在1~2次之间。叮嘱患儿家属,帮助患儿多饮水,以此来降低痰液的粘稠度。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进行联合,有效教育患儿选择正确的排痰方式。当排痰遇到严重的阻碍时,可选择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注意无菌操作。当患儿出现缺氧的情况时,需及时应用吸氧治疗,可选择鼻导管或者是面罩雾化给氧的方法来完成,在氧流量的控制方面,鼻导管需控制在0.5~1/L之间,面罩雾化需控制在2.0~4.0/L之间,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状态[3]。
第四,针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肺炎并糖尿病的病程很长,每次发作所带来的痛苦都是非常严重的。为了能够帮助患儿更好的稳定疾病,必须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首先,必须对患儿家属的心理进行干预,树立康复的信心,通过家属传导给患儿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消除患儿的消极心理,保持快乐、积极的状态;其次,应与患儿多沟通,多做游戏,向患儿列举其他患儿成功的案例,促使患儿提高与疾病抵抗的信心,加强护理的依从性;最后,向患儿报告一些积极的消息,让患儿感受到自己在康复,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在该研究中,主要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临床设定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标准。满意:患儿经过临床护理后,身体康复理想,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家属照顾积极,未出现护患纠纷。一般:患儿经过临床护理,临床存在轻微并发症,发热、呼吸道炎症等得到有效处理,未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家属与护理人员出现轻微纠纷,最终得到有效解决。不满意:患儿经过护理,临床各项表现依然严重,患儿的痛苦程度较高,未得到有效的护理干预,家属与护理人员纠纷严重,双方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针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人数进行统计,并发症类型具体包括发热、血糖不稳、呼吸道炎症、感染。
1.4 统计方法
在该研究中,应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2.1 满意度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儿临床满意43例(53.75%),一般36例(45.0%),不满意1例(1.25%),满意度为98.75%;对照组患儿临床满意32例(40.0%),一般24例(30.0%),不满意24例(30.0%),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0.0%,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并发症
针对肺炎并糖尿病患儿实施护理后,两组患儿在并发症方面对比明显。观察组患儿发热2例(2.5%),血糖不稳1例(1.25%),呼吸道炎症3例(3.75%),感染2例(2.5%)。对照组患儿发热6例(7.5%),血糖不稳5例(6.25%),呼吸道炎症8例(10.0%),感染9例(11.25%),两组患儿临床并发症比较显著(P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当前,小儿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的数量不断增加,临床治疗手段也在丰富。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肺炎并糖尿病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所产生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相对而言,护理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并且对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的作用较大。如果未能对患儿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势必导致患儿的临床病痛增加,针对预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因此,针对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研究有效护理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整体护理的优势
肺炎并糖尿病患儿与一般患儿有所不同,无论是肺炎还是糖尿病,对患儿造成的损伤都比较严重,在两种疾病共同作用下,患儿的康复难度较高。通过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可进一步减少患儿的病痛,提高康复水平。从该研究的结果来看,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8.75%,对照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整体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施整体护理后,无论是护理的细节还是护理的重点,都能得到较好的把握,可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选择实施合理的护理方案,确保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第二,整体护理相对于常规护理,其在护理实施的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变化的状态,并非单一的实施护理措施,在发热护理、呼吸道护理等方面,均会实施全面的措施,确保患儿得到全面的保护。第三,整体护理针对患儿表现的记录比较健全,且记录的频率较高,为患儿的临床病情分析和护理手段的配合,提供了准确的参考和指导。
3.2 整体护理实施的注意要点
肺炎并糖尿病患儿是临床上的重点护理对象,为进一步减少患儿的病痛,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质量,应在多方面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从护理的角度来分析,整体护理虽然是一项有效的护理方式,但考虑到护理覆盖范围较大,因此日常工作难免会出现差错和遗漏。所以,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必须掌控好整体护理的实施要点,从本质上提高护理水平,为肺炎并糖尿病患儿的护理,提供更多的保障。
该研究认为,整体护理日后的应用过程中,注意要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防感染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好各项感染的预防干预措施首先,应为患儿准备消毒后的柔软、干燥被褥、枕套;其次,提醒家属每日为患儿擦洗身体,更换干净、干燥的衣物,务必保证皮肤清洁;再次,做好每日口腔护理,4次/d用生理盐水为患儿擦拭口唇、口腔;最后,每日进行会阴护理,防止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第二,日常护理。糖尿病患儿饮食禁忌较多,肺炎治疗期间更要清淡饮食,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血糖情况、肺炎情况、近日饮食状况等,为患儿编制饮食计划,规定饮食时间、食量等,便于家属准备饮食。同时,鼓励患儿治愈后,每日进行有氧体育锻炼。
综上所述,小儿肺炎并糖尿病实施整体护理后,患儿的临床表现积极,各项病症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出现恶化的概率降低。针对肺炎合并糖尿病患儿,有效应用整体护理后,可充分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减少患儿的病痛,提高患者的康复概率,针对生活质量提升、预后质量巩固,均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日后,应对整体护理开展深入研究、分析,与患儿客观情况相互结合,选择差异化的方法实施,确保患儿获得全面的保障,争取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美烨. 儿童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4,21(12):37.
[2] 李新艳,陈雪,杨戈,等.青少年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4(5):133-138.
[3] 刘莹,巩纯秀,吴迪,等.53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23(4):1972-1975.
[4] 高帅.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6):55.
[5] 谢雪珠.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73.
[6] 赵红霞.糖尿病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59.
[7] 梁春华.60例小儿肺炎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药物与人,2014(8):101.
篇8
【关键词】 循证护理;临床实习;作用;意义
近几年来循证护理观念在护理领域逐渐兴起。循证护理以护理研究为依据,以临床实践为指南,改变了传统临床护士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对护理学科而言,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因此,循证护理对护生临床实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循证护理的产生背景与概念
1991年加拿大学者Guyatt最先使用循证医学(Evigence-based medicine,EBM)这一术语,1992年加拿大Lsackett等对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整理和完善,其核心思想是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病人医疗做出决策。目前,循证医学已发展为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care),不仅在医疗领域,而且在护理、公共卫生领域也发展了依据实证来决策的新理念。循证医学的产生既发扬了西方自然科学实验与理性的传统,又体现了现代医学对患者个人价值观和期待的重视。
循证护理的产生源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1991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Alba piceuso教授提出,其观点迅速得到普遍关注与研究,循证护理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护理措施。[1]
二、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
1、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结构化; 例如:长期卧床病人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2、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以寻找来源于研究的外部证据;例如: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关于长期卧床病人产生压疮的原因,以及发生发展机制等各种权威文献及资料。
3、对科研证据的有效性和推广性进行审慎评审; 例如:对找到的各种资料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判断其真实性与可利用价值。
4、将所获得的科研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即将科研证据转化为临床证据,并根据临床证据作出符合病人需求的护理计划;例如:利用所搜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对该计划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
5、实施该护理计划,并通过自评、同行评议、评审等方式监测临床证据的实施效果。例如:根据已制定的护理计划,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操作。最后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一个完整的总结。
三、循证护理在临床实习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临床实习生活
在护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在学习了大量的书本知识后,直接接触临床实践,有时候并不能马上适应,反而感到手足无措。而循证护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过渡。例如:在初次进行穿刺操作时,学生们可以提前记忆关于穿刺操作的理论过程及穿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操作前做到心中有数,在穿刺过程中,可以在脑中回忆相关知识,减少出错。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使学生们临床实习的效果更好。
2、帮助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面对的是真实的患者,每一个患者都有可能会得有某种疾病并伴有多种并发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就有可能并发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循证护理可以帮助学生针对已知并发症执行相应的护理操作,也可帮助学生在护理操作中及时发现潜在的并发症,并制定相对应的护理计划,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因此循证护理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护理素质。
3、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
循证护理以护理理论为依据,以护理实践为指导,改变了传统护理工作中仅仅以经验为主的护理方法,将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升到更加科学的层次,极大地提升了护理质量。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将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运用在护士规划化培训、护理查房乃至护理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让护生们在实习过程中充分理解循证护理的深刻涵义,提升临床实习的质量。
四、循证护理在临床实习中的意义
1、对临床实习护生的意义
循证护理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给护理学科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对护理学科而言在临床实习中运用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护生将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灵活地结合运用,使护理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在护理实践中对护理理论有更广泛的涉猎和更深的理解,这样学生们才会在临床实习中有所提高。
2、对带教老师的意义
循证护理是一种将权威的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相互结合的科学,将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教授于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们评判性思维的养成,也能鼓励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主动思考,主动求知。这样既能减轻带教老师的负担,又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3、对患者的意义
对患者来说,科学的护理方法既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又能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倍,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的同时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循证护理在临床上的运用,对患者来说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
循证护理强调将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与科研结果和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促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确保护理人员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卫生资源。
循证护理自产生以来对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其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都使护理学科一步步地向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方向迈进。将循证护理充分应用到护理的各个领域,改变传统的“经验式护理”模式,能使临床护理工作发挥其最大效能。将循证护理运用到临床实习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深刻领悟到科学的方法和标准的医疗术语,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的综合护理素质得到提高,也能使护理教育的效果得到改善。
循证护理改变了传统的医护关系模式,使护理拥有丰富而独立的护理体系,让护理工作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全方面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在整体护理日以推进的情况下,循证护理凭借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必将在现代护理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慧贞.循证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
[2]章新琼,谢伦芳.循证护理实践的障碍因素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12.10.
[3]李天民,杨瑞贞,索海英,慈海彤,陈培培,崔玲娟.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0.23.
篇9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说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R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53-01
1说教材
1.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选自内科护理学(第4版)第三章、第八节。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个常见病,约10%一辈子患过此病,以中老年多见,本节内容包括消化溃疡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学习该疾病的护理,对于认识、预防该疾病有重要意义。
1.2学情分析:重点、难点多,抽象, 难理解,课程长。所授课的班级是护理专业中专生,该班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底子差。不能很好地串接、应用知识点。该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强。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对学习专业临床课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时应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实践指导。
1.3教学目标
确定依据: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学习特点。
知识目标: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临床表现。
情感目标:通过提高对消化溃疡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重视。
1.4本课的重点:高血压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难点:高血压的机制。
2说教法
选择授课方法:角色融入,病例分析,课堂提问等丰富教学手段:以PPT演示为主,结合图表、动画插图、板书、编写口诀等
3说学法
课堂讨论、分层合作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4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当中采用下面的教学模式:通过病例导入新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练习——教师归纳总结。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 讲授新课(115分钟)课堂总结(1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先创造情境:家人有高血压吗?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高血压患者吗?
再导入数据:一.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5 个成人中就有1 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 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二.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三.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讲授新课—突破重点、难点 高血压的概念:抽象 临床表现:缺乏感性认识
授课方法:实物比拟法、讲授法
饮食护理:
(1)控制饮食重要性
(2)如何计算总热量
(3)等值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和运用
授课方法:问题教学法、结合图片、表格、公式、食物模型等
采用问题教学法:为什么很多病人吃了降压药还是控制不好呢?
为什么一些病人自觉饮食运动控制很好,可血压还是很高?
高血压病人该如何预防高血压急症呢?
课堂总结:总结所学知识。梳理护理流程。结合病例,根据护理流程进行知识行能力串接。把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再梳理一遍,加深知识系统结构及印象。
课堂反馈:再通过临床病例,让学生自由讨论,能把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内容给展示处理。
布置课后作业。知识题:
高血压的典型临床表现及急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急症表现及紧急处理方法。
能力题:
病例:李某,45岁,外地经商,发现血压高7年,肢端麻木半年入院,以“原发性高血压”收入院。患者在家一直未控制体重,也未正规治疗。患者身高175cm,体重90kg。空腹血糖170/106 mmhg,血脂高。入院后予降压治疗。
(1)作为患者的主管护士,请为患者制定好一份高血压护理措施。
(2)如何做好该患者高血压教育?
5说板书
用多媒体作成课件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产生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较全面、较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效果。
6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应用
自本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路径先后被我国大陆的一些综合性医院所采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由于具有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满意度等优点,在很多国家的医院得以采用和推广[1]。本院肝胆外科自2012年1月开始将临床路径运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2月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10例纳入研究。按人院先后顺序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n=105)。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管理,而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进行管理。两组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种构成等方面见表1,具有可比性(P>0.05)。
1.2临床路径实施步骤
1.2.1制定临床路径 为了保证临床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特异性,我科组成立了临床路径小组,由科主任、专职医生、责任护士组成,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参照国内外腹腔镜的治疗护理标准,结合常规诊疗和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而制订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适宜、最可行、最合理的流程进度和治疗计划,然后严格遵循治疗的进程详细地列出不同治疗时期所需要实施的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方法,根据治疗过程与合理的进度建立一个把患者当做中心的临床路径表格。
1.2.2方法 ①对入院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首先由主治医生和相关的责任护士进行共同评估.根据临床路径上的相关规定,以及患者的实际治疗需要进行必要的入院介绍,向患者解释清楚临床路径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价值,进而能够使患者信任、理解、配合。并且还必须在路径上将已经实施的内容做上标记且签字;②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每天都必须根据临床路径上的规定.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且将措施完全落实;③临床路径的管理组长、护士长随时在床旁检查患者的治疗进展及措施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督促指导,并在路径上标示;④患者出院前按疗程进度及病案疗效与设定的临床路径成效指标对照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并记录偏差。
1.2.3评价指标 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排气时间及患者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排气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临床指标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少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度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ffey 在1992年首先提出临床路径定义:"临床路径是由医院、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对于一个特定的诊断或程序,在最适当的时间所采取经过最佳排序的措施"[2]。它是一组成员共同对特定的诊断和手术做出的最恰当的诊治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临床干预措施的医疗服务计划标准。他的共同内涵包括"多专业协调工作"、预期结果的制定、服务时限、服务的连续性、持续服务品质改进等,是涉及精密的服务计划。
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被采用了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少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度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护理中能够促进术后患者胃肠道恢复,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规范了诊疗行为,节约了卫生资源,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提倡高效率、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经营理念,适合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军,王鑫扬.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西部医学,2007,19(3):493-494.
[2]李新宇.临床路径在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运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783-784.
[3]李葆华,陈青.临床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7):2186-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