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教程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化学实验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化学实验教程

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课;整合模式

生物化学是一门操作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是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之一[1],[2]。近年来迅猛发展,尤其实验理论、技术和方法更为迅速。因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如何增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已经成为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我校是河北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师范教师的重要基地。目前,我校已处于应用型大学行列,正处于转型办学的关键发展时期。所以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更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实验教学在整个本专科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但是较之理论课程,我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生物化学实验课一直以来在我校处于极其重要地位。涉及我校3个二级学院的农学、园艺、食品等共计12个本科专业。涉及专业广泛,授课学生众多,同时是多数研究生入学的必选科目,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成绩。我院植物生理与生物技术实验室一直承担着这项教学任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四年历史。但是,目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实验内容简单、陈旧,缺乏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内容;2.教学模式单一,授课方式死板;3.缺乏科学合理的实验考评体系。总之,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教学实践,必将直接影响我校毕业生专业素质,乃至后续毕业率和就业率。就实验课程设立及发展现状而言,此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基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各位授课教师近年来一直尝试从教学计划、实验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教改目标、思路及具体教改措施,旨在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实验课的实践优势,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现总结如下:

1.预先精选科学的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我校是一所农业院校,各本专科学生科研内容多围绕农作物进行。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实验所处地位不言而喻。以往生物化学实验多以单一实验为授课内容。如测定植物组织中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及过氧化物酶含量等。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能保障学生在四个学时的学习中基本掌握各实验的操作技巧,但是弊端较为明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同时材料准备也显重复,不利于节约成本。笔者在近些年的生物化学实验改革中首先力争从培养方案入手,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在授课计划方面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将多个实验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植物组织中存在各类组分,并能井然有序地将各类组分含量依次测定完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又节约了实验材料成本。此外,在开设实验的过程中创立不同班级间的学生互评机制,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加大实验课的成绩比例,实验成绩占到生化实验课程总成绩的20%;将实验成绩分为考核、预习和出勤占5%,操作占10%,实验报告占5%。

2.适当选取实验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

为了充分锤炼学生实验能力,以便为日后科研打下坚实基础,笔者适当增设自主实验内容。诚然,考虑到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的各类限制,这类实验内容不宜过多开设,而且开设的专业和年级尤为重要。依据以往经验,该类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不宜在一年级开设。因为此时学生仍然缺乏足够的理论经验,很难充分运用各类理科实验操作手段。当他们经过一两年锤炼后,已经充分学习了生物、化学等各类理科知识,能够在理论及实验层面上小试牛刀。此时便可以适当增加自主性实验,充分锻炼其综合实验能力。而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便在此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实践证明经过此环节培训,学生均会在日后写本科毕业论文时拥有较强的科研技能。

3.开设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空间环境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本实验室特意开设了开放性实验室。将这一环节运用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实验需要在课下零散时间内完成。然而由于授课班级较多,很难满足此类需求。此时,开放性实验室的作用便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在此空间内继续完成剩余的实验步骤。开发实验室内放置有72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冰箱及各类玻璃器皿,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充分制定了各类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开放制定实施流程进行。综上所述,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实验性学科,涉及专业和学生人数较多。生物化学实验在具体实施方面的首要困难即授课时间不足。需要各个学院、专业带头人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年级限制、授课时间段等因素。虽然生物化学实验改革尚处于初探阶段,但是意义深远,急需各位授课教师共同努力。笔者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为农林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改革提供一些新观念和新思路。

作者:蔡爱军 杜利强 郭艾英 邹亚学 杜金友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6-02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带动人才培养;能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体系,从而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即充分证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是有效和可行的。

篇3

【关键词】 双语教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医学检验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clinical biochemistry

HUANG Xiao-hua,ZUO Yun-fe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it’s necessary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use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is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e author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with the summary of experien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Clinical biochemistry; Medical laboratory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专业的飞速发展,对于该领域人才需求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新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乃至日常工作中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已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为此,我学院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双语教学工作。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讲授,一般指在母语进行部分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一般指英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1]。最终使学习者能够同时应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现阶段,对于检验专业学生来说,英语在实际工作、对外学术交流、科研学习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只是应试学习,实际应用能力上还很差,不能将英语真正作为学习工具来使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着重介绍了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生物化学改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法的原理、方法学评价、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等。当今临床生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检验专业领域的前沿学科,要想掌握最新的进展,与国际先进技术方法接轨,必须具备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及其他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并不断完善临床生化课程的双语教学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 双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1 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提高师资力量

双语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手段,因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不同,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和实施也不尽相同。但首先要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常用的专业英语的词汇,具备一定的应用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日常工作、学习深造及学术交流奠定一定的基础[2]。双语教学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的开展是明确了这一目的,结合临床生化课程的特点,在逐步的探索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对于临床生化检验课程中的“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单纯的对单词、词汇的解释和对原版教材的逐词逐句的对照翻译,重点还应放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上,而外语水平的提高作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师资。双语教学对于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在掌握相当程度专业知识及授课技巧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 能熟练、准确地使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临床生化检验学在双语教学上应着重于授课教师的选择与培养。授课教师多选择有国外学习经历的精通专业知识的教授、副教授。同时也要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开办的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侧重于口语训练和双语教学法进行培训,另外还应定期的组织外语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研讨会等,建立双语教学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及年青教师的成长[3]。但双语教学中的教师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比普通教学更多的精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2.2 科学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开展的成功与否,最终是要看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解决临床生化的专业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应该首先以掌握临床生化检验知识作为基础,而要区别于单纯的英语授课。因此在授课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临床生化检验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来合理的安排中英文使用的比例。检验专业的学生开设临床生化检验学一般是在大学三年级、四年级,这阶段的学生一般达到了CET 4水平,具备了一定的日常英语会话水平,同时在临床生化检验学课程开设前,学生开设了医学检验英语的学习,所以可以使用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学生刚学习时多使用本国语言,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课程的学习。另外从临床生化检验学课程的特点来看保持型双语教学也符合其教学内容的安排,临床生化检验学的内容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4]:①人体物质代谢紊乱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实验诊断项目的理论依据;②以器官为中心阐述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化学变化;③以组织细胞为中心;④疾病分类为中心;⑤介绍生物化学检验基本技术和仪器。在课程开始初期侧重于对介绍各个生化指标的英文单词,但对代谢紊乱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应用中文讲解。而学习到以器官、组织细胞、疾病分类为中心的生化改变时逐步将双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应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用英文系统解决专业问题。

这样要比应用沉浸型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好,学生不会因为开始就接触复杂的专业英语而产生厌学、抵触情绪,而且在学习中模拟工作中如何应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是在学习专业英语而是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这样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组织多种课外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目前临床生化检验学开设双语教学还受到课时的局限,毕竟在双语教学中语言只是载体,而知识才是内涵。所以在限定的课时内应首先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样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也是辅助双语教学的一种手段。我学院的检验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阶段大部分同学参加了科研小组,由教师挑选临床生化专业的英文文献,布置科研小组的同学课后阅读,一个阶段组织科研小组的同学进行中英文结合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文的科研能力。另外在临床生化的实验课中安排了学生到检验科的临床生化科室进行见习的内容,在见习中由临床教师带领学生讲解化验单中的英文检验指标,对于临床生化检验仪器的原理与使用也应用双语教学进行实物讲解,并可以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切实的体验到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除了较为常规的专业教育外,推荐学生课余时间收听VOA Health Report、医学英语Talk show、观看比较流行的原声医务电视剧,如美国的ER、Grey’s Anatomy等,使学生寓教于乐。

2.4 外文教材的选择及网络资源的利用

教材是学生用以学习理论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在国外的原版教材的选择上要使用语言地道, 启发性强, 同时要能提供最新科技动态的教材。但在应用原版教材时除考虑上述情况外还要注意与中文教材的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的衔接。考虑到以上因素我们选用了Dietz Textbook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但由于原版教材价格昂贵,而且各章节采用先介绍大量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后再介绍专业知识的特点,这与国外教授洒雨点般介绍相关内容后由学生课后自学的教学方式相配套。而这种教学方式目前还不适用于国内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结合本专业自身特点加以改进,我们采取将原版教材作为参考资料,节选原版教材中与中文教材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复印件作为资料供学生课上学习再以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不必为缺乏外文教材而出现学习上的障碍,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的学习,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借鉴原版教材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另外因为原版教材再版时也有部分更新内容,而我们无法及时的更新教材,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推荐著名的国际临床生化网站及一些杂志给学生,如Clinical Chemistry、Annuals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和Clinical Chemistry Review等,供学生自主学习,也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的评估体系 建立双语教学的评估体系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5]。临床生化检验双语教学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两方面。其中对于授课教师教学的评估包括了教案及课件的定期检查,教学督导组专家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手段等的不定期的评估,定期听课,对课堂上的师生活动进行评估并给出分析结果,定期举行教学相长会,注重教学中学生的回馈信息,其中学生的反馈意见应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置、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等各项指标,并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设性的意见,及时的根据学生的意见来调整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不是单一的以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进行评价,而是增加了能力测试、综合案例测试等随堂测试的形式。临床生化双语教学的评估体系目前仍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校际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双语教学是我国检验医学专业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趋势,已逐渐成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顺应时展的要求,可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和胜任未来的科研与生产工作。

参考文献

[1] 汤冬玲,张绍翔,李艳,等.检验医学课程引入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医学教育,2008, 16(6):1199-1200.

[2] 杨亦青,薛素冰,张艳超,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课程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检验医学教育,2009,3(16):10-12.

[3] 王蓉,李雪,洪伟,等.新型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检验医学教育,2009,6(16):12-14.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琼脂糖凝胶电泳;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60-02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核酸分析常用的实验技术,是核酸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农业科学、医学卫生、工业生产等许多领域,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具有重要作用。[1-2]我校自2009年为医学专科学生增开该实验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实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实验试剂、耗材准备比较复杂,微小的疏忽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在长期的实验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

一、实验前准备

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待测DNA,琼脂糖,电泳仪,电泳槽,紫外透射反射仪,酒精灯,100ml烧杯,微量移液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醋酸钠,EDTA,琼脂糖,溴酚蓝,溴化乙锭。

二、实验课中

1.琼脂糖胶的制备。本实验配制的是质量浓度为1%的50mL凝胶。在电炉上将胶熔至清澈透明的溶液状,冷却到60℃左右,加染料GV(GoldView),每100ml胶加5pl,摇匀,倒入事先装好的水平电泳槽内,梳子根据样品量选用。凝胶厚度一般为0.3~0.5cm。待凝胶完全凝固后(于室温放置30~45min),在梳子齿附近加入少量电泳缓冲液,然后缓慢轻轻地向上拔掉梳子,将凝胶放入电泳槽中。

2.点样。点样量要根据点样孔大小和样品浓度确定,一般上样体积约5~10uL。点样前,样品需按照配比添加上样缓冲液,吹打均匀后,移液器吸取样品,垂直于点样孔,用另一只手帮助固定移液器下端,移液器枪头尖端进入点样孔即可将样品注入孔内,注意不可将枪头尖端插至孔底,并选择其他点样孔点上适合的DNA分子量标准(DNA Marker)。所谓适合是指样品DNA分子量大小应基本在DNA分子量标准范围之内。

3.电泳。将电泳仪的正极与电泳槽的正极相连,负极与负极相连。核酸带负电荷,从负极向正极移动,胶的点样孔一端应放在电泳槽的负极接线一端。电泳槽中电泳缓冲液与制胶用电泳缓冲液应相同,电泳缓冲液(1xTBE),使其恰好没过胶面约lmm。电泳缓冲液太多则电流加大,凝胶发热,设置好电源,一般采用恒压电源,电压选择为5V/cm左右(长度以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计算)。电泳时间一般为30~60min,根据实验需要也可做适当调整。电压增高,电泳时间缩短,核酸条带相对来说不够整齐,不够清晰;相反,电压降低,电泳时间较长,核酸条带整齐清晰。将电泳后的凝胶放在紫外透视仪中观察结果,对照DNA marker分析条带、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4.重视实验结果分析,指导填写实验报告。生化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理解和验证相关理论,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和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实验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检验学生对实验原理、目的、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在过去的实验报告中,学生由于不知道如何最终来书写实验报告,所以盲目抄书或者相互抄袭的现象很多,实验结论往往简单了事,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实验的预先效果。有效地利用实验课后的十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解如何书写实验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既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3-5],又真正地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收获。

三、实验课后

1.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册,及时返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求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时如实反映实验结果,不得抄袭或者编写实验结果,这样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册时才能更好地发现实验失败或者出现偏差的原因,并在报告册中一一进行修改;同时,批阅实验报告册还能帮助教师发现一些在以往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对于完善今后的实验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其次,批阅后的报告册及时返还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回忆起实验中操作不当的地方究竟出现在何处,避免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再犯类似的错误。

2.课后思考。在参考了其他医学院校的实验教程,我校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课的成功开设,是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改革的一大举措。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开展一定比例的生化分子实验无疑将为学生今后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6-11]。

总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合医学专科生物化学的新实验,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培养出面向2l世纪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殷冬梅,周亚军,王新,等.医学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94-296.

[2]胡建华,陶祥亚.“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5):369-372.

[3]段春燕,陈川宁,邵军.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9,26(2):311―312.

[4]王保龙,苏虹,伍佳玲.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的思考[J].中华疾病控制,2010,14(5):461-462.

[5]苏晓杰,林雪松,赵晶.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医学检验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2):181-183.

[6]焦炳华,冯伟华,黄才国,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9):861―863.

[7]段春燕,陈川宁,邵军.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9,26(2):311-312.

[8]周必英.设计性实验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和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50-252.

[9]苏何玲,刘永明.开设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7):2589-2592.

[10]王迎伟,朱学江,郭军,等.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9(8):1103-1105.

篇5

摘要: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又要注重生物课程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又要注重生物课程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生活化,不妨从以下方面予以实践。

1.课前准备生活化

课前准备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前提。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布置学生进行必要的n前准备。例如,在人教版必修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中,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并完成思考题的回答,为课堂的讨论做好准备。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进行数据的逐项对比分析;小组讨论,分组交流,学生代表汇报交流结果。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表格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力 ,并使用具体数据说明内环境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由于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理解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

2.课堂教学生活化

2.1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生物学科紧密联系,老师要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知识,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经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例如:教师在人教版必修3《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中教师可以提问:“向日葵为什么会围着太阳转?”“植物是怎样实现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然后介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内容。这样巧妙设疑,层层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主体内心的冲突,突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内动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激发探究兴趣,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2.2选择生活化材料,促进探究新知

对生活有用的生物学知识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加强生物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生物、生命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教版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教师可以提供生活化实例:把白菜做陷时放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就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则会造成”烧苗“现象;在初中做过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等等。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联系,并对学习本章内容有帮助。使学生使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和旧有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的问题,促进学生探究新知。

2.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生物课程具有实践性,人类对生物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力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同步。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形式,课外能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可组织学生到野外种群密度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开设实验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各种细胞、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等,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生物实践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联系社会热点,回归生活

社会的进步与生物学的发展一直是密不可分的,生物学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食品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在备课授课中,合理使用教材中“与社会的联系”部分。不拘泥于教材,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适当应用生活中材料,用时将相关的生物信息融入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生物教学活动,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生物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例如水葫芦、雾霾、毒胶囊等事件背后都涉及生物学原理,让学生学习生物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3.课后延伸生活化

篇6

关键词: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1已开展的工作

1.1加强课程间的联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经典药物化学实验阿司匹林合成为例。阿司匹林合成是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反应底物,在硫酸催化作用下,加热酯化得到产物。单从合成角度看,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得到产品,即认为成功完成实验。但在药物化学实验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酯化是药物合成过程中最常见的反应之一,可供选择的酯化条件很多。实验课前,先让学生去查阅酯化的文献方法,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另一方面,也锻炼文献搜集和整理能力。对药物合成反应而言,反应终点的判断非常重要,判断反应终点的方法必须简单、准确、快速。阿司匹林合成中,为保证水杨酸反应完全,乙酸酐是过量的,因此,可利用薄层色谱法跟踪反应进程,用紫外灯光照显色,以水杨酸的消耗情况判断反应终点。药物合成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副反应发生。阿司匹林合成实验中,原料水杨酸分子内含有游离的羧基和酚羟基,自身可以发生聚合反应和酯化反应,同时,阿司匹林也含有游离羧基,可与水杨酸的酚羟基进行酯化反应,所以,阿司匹林合成实验除了得到产物外,至少有三种副产物。清楚副产物的来源后,可根据特性,选择碱洗、酸洗、重结晶等完成分离纯化过程,也可直接利用柱层析方法得到产物。由上可见,阿司匹林合成实验将文献信息学、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课程的知识点串接在一起,整个实验过程充满探索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对整个药物合成过程有了更为清晰和直观的认识。

1.2利用开放性实验反映药物合成实际过程,锻炼学生综合实验技能

药物合成一般为多步反应,工艺路线的设计、分离纯化方法的选择,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在完成药物化学常规实验教学后,开设药物化学开放性实验,供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学习和探索。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两个开放性实验课题:金属蛋白酶多肽抑制剂的合成和辣椒素酯的合成。金属蛋白酶多肽抑制剂的合成路线为5-8步,根据底物选择不同,合成路线长度略有差异[8]。起始原料均为氨基酸,氨基酸中的氨基和羧基均为活性基团,极易参与反应,合成过程中上保护基团和脱保护基团的步骤较多,这也是原料药合成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对本科生来说,5-8步的多步合成反应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学生在进行每一步反应之前,都会仔细研究反应条件,分析可能发生的状况,并与指导教师沟通、探讨,列出反应注意事项。整个合成过程在锻炼学生合成技能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辣椒素酯的合成方法较多,我院实验教师也发表了相关的合成文章[9-14]。首先,是用合成双键的经典方法-Wittig反应,合成Z-8-甲基-6-壬烯酸;然后,在NaNO2/HNO3作用下,得到E-8-甲基-6-壬烯酸,利用重结晶的方法纯化并得到关键中间体-E-8-甲基-6-壬烯酸,通过1H-NMR碳碳双键氢的化学位移值,快速判断产物纯度。E-8-甲基-6-壬烯酸再与香草醇进行酯化反应,得到辣椒素酯。本实验可供选择的合成路线较多,可综合考量学生对路线设计的把握,尤其是香草醇结构中酚羟基和苄醇羟基的选择性酯化。一方面,通过实验过程,学生明白不同类型羟基的反应活性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学生要选择是用化学合成法还是用酶催化法合成产物,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初步建立绿色催化合成的概念。

1.3通过不同手段表征化合物,提高仪器利用效率

大型分析仪器的台套数无法满足实验教学需求,是所有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已成为原料药生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制药工业研究的一个热点。萘普生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我们在药物化学实验中用(-)-葡辛胺对萘普生消旋体进行拆分,得到的S-(+)-萘普生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旋光仪表征。高效液相色谱仪可准确、直观、定量反映拆分效果,但受制于仪器台套数和手性色谱柱的价格,不可能每个实验小组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来表征。因此,部分实验小组利用旋光仪,通过测得的旋光度,计算ee值,判断拆分效果。采用两种仪器对同一化合物进行表征,不仅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而且也使学生明白不同表征方法之间的差异性,方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选择合适的表征方法。

1.4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成实验室不能完成的工作

虚拟仿真实验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载体。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演示复杂性实验、危险性实验、反应周期过长实验等,不仅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而且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卡巴他赛是Sanofi-aventis公司开发的前列腺癌二线化疗药物,2016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属于化学半合成紫杉烷类的小分子化合物,临床使用剂型为注射液。卡巴他赛优化后的合成工艺路线一共5步[15]。由于原料的稀缺性和反应条件苛刻性,合成工作无法在实验教学中开展。作为临床用量最大的剂型之一,注射剂制备对药剂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但因为注射剂生产时的灭菌、无菌等特殊生产工艺要求,以及安瓿熔封机等特殊设备配备要求,实验室中开展的注射剂制备实验与注射剂生产实际相差甚远。此外,学生对于药品生产的GMP要求仅停留在书面,无法真正理解GMP的内容。基于以上原因,学院整合资源,2018年申报并获批国家级卡巴他赛半合成及注射液制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将原料药生产和制剂生产环节打通,同时引入GMP概念,使学生对药品生产和管理有更深刻的理解[16]。

1.5开设设计性实验课程,尽早融入和熟悉科研实验室

学院将设计性实验单列为1门课程,计1学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老师的研究方向,选择学院内的教师作为设计性实验指导老师。教师根据课题组的实际情况,挑选并接收学生进入课题组完成设计性实验内容。学院对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内容不做具体要求。教师可对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单设一个课题,或参加现有的研究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感受研发氛围,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并通过设计性实验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同时接触到最新的前沿研究动态,为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

2将要开展的工作

2.1完善评价方法,细化评价指标

目前,我们的实验考核仍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模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理论考核三部分。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出勤率为基础,对在实验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别同学酌情加分,随意性太大,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实验报告直接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对实验现象记录很少,有些同学的投料量等具体数值仅仅是简单抄写教材上的使用量,并没有如实填写,抄袭实验报告、弄虚作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对于实验操作的考核,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下一步,我们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制定具体的量化指标,统一标准,一方面,真正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实验教师也可以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2.2进一步拓宽药物化学实验的覆盖面

新药发现仍然是药物化学的核心。我们目前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还仅仅限于合成技能和化合物鉴定技能的培养,后续可引入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使学生明白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方法,补上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短板。同时,引入生物化学知识,通过简单的实验,从细胞层面表征化合物的活性。

2.3通过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教师间的沟通

作为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不仅要强调动手能力,也要准确、清晰、完整地将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学生完成设计性实验后,可举办类似于研讨会的活动,制作墙报,邀请指导老师参与,每个同学汇报自己所做的工作,由老师和同学进行提问和点评,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也通过交流来评判自己设计的课题难度是否合适。

2.4电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可提供免费网络资源链接,如仪器使用教程等,由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同时,根据实验教学需要,开发自己的电子资源,例如,实验预习系统,利用后台管理,统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生错误的频次,从而在实验教学中有重点地进行强化教学。

篇7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2]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1(6):59-61.

篇8

关键词:大学化学 非化学专业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73-02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也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化学也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富有活力的学科。因此,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化学,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高等教育中实施化学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大学化学可能成为其四年学习生涯中接触的唯一一门化学课程,因此,大学化学对于完善其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其相应的化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所遭遇到的种种尴尬:

1 教材内容“面面俱到”,专业针对性不强

从知识面和知识层次而言,大学化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层次较深,科技的发展和各学科间的日益交叉和渗透融合,已使化学的研究范围己扩大到众多的交叉及边缘学科,例如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等,在这种背景下,对应大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只有做到面面俱到,乃至包容万象,才能被称之为合格的教材。虽然对于这些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大学化学。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化学素质十分必要,但过分求多求全的教材内容,不仅不能拓宽这些学生的化学视野,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在这种求大求全的背景下,大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往往不具备专业针对性。对于这些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方向也各不相同,包括材料、化工、采矿、地质、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各个专业都有其特点,因此不同专业的大学化学教材的编著也应有所侧重。但现实是,大学化学教利的编写往往忽略掉不同专业的独特需求。与求多求全的教材编著相悖的是,完成课程讲授的理论学时不仅得不到扩展,反而被逐年的压缩。于是大学化学的教学就出现了一种“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讲越少”的奇怪现象。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完成大学化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是教师和学生都正在面临着的巨大的困扰。

2 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授课方式简单枯燥

笔者在我校对100名学学化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80%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在大学化学的教学中最为重要。化学知识的发展非常快速的,也就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化学知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新成果的转化也非常及时,学生很希望了解目前国内外化学最前沿的知识,包括理论和实践。而目前,我们的大学化学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无法在化学世界日益更新的先进成果和和其所依据的基础化学理论之间搭起桥梁,往往使同学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之授课缺乏交流与互动,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授课方式的呆板单一,也严重影响了大学化学的授课效果。目前,大学化学授课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不可否认,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板书讲授的单一性,而且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清晰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然而,正是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方法(黑板、挂图、模型等)无法比拟的优点,使之愈来愈受到大学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们的青睐。加之教学内容与授课学时的双重压力,使得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摈弃现象越来越严重。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回避。多媒体教学虽然扩大了教学信息传输量,缓解了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但是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强度,使学生陷入强制接受的模式而无暇思考,抑制了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无法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学生戏称多媒体教学“上课花花绿绿,下课一片空白”。

3 实验课程设计僵化,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它是化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可以说所有的化学规律和成果都建筑在实验成果之上。因此,实验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大学化学实验可能是非化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最早的一门实验课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操作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树立科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开设都是沿用实验教材上所设置的内容,且基本都属于不具备创新性的验证性实验,有限的实验学时长期以来被这固定的几个实验所填充;实验内容毫无新意,以至于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已经预知到会发生的现象和出现的结果:实验教学中大多采取“教师讲授一学生实验一报告书写”三段式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实验和报告书写这两个环节无法开展合理有效的监管,易滋生学生的惰性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僵化的课程设计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针对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对多年大学化学授课心得的总结之后,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3.1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知识结构

学学化学的学生,其专业分布包括材料、化工、采矿、地质、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由于各个专业的知识内容和研究重点各不相同,不可能要求他们象化学系学生那样,面面俱到,学习较深的化学理论知识。这样就会永远陷入“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讲越少”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教师精疲力竭,学生也不买账。而应主要结合听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取舍教材的内容,详其该详,略其该略,优化知识结构。这也符合工科大学化学体系新颖,内容精炼,联系工程实际的特点。例如:对于化工和材料专业的学生,可以就陶瓷材料、液晶材料、纳米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作重点讲解:而对于生物专业的学生,可以就基因计划和基因工程等方向作重点阐述。有时甚至同一内容在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的电化学加工章节时,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电化学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参数性能比较,而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应在镀后废水的处理方面给予启迪。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讲授,既有效解决了授课内容和授课学时的冲突,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又能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专业相关化学素质的培养。

3.2 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与时俱进,丰富授课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的繁荣,在实现了教育资料的极大丰富和获取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

得学生享有了获取同等信息的权利,这就对大学化学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必然会引起面临就业升学压力的学生的强烈反感和抵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应把理论的化学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乃至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得一个个抽象的化学概念在同学脑海中变得鲜活丰满起来,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讲到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半衰期”概念时,不妨讲述半衰期在考古和医学中的应用,如怎样探测文物年代,如何控制药物计量等。此外,还要求我们联系书本上的知识讲解如何去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运用溶度积规则处理工业废水;通过在合成树脂或塑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某种阻燃剂,提高塑料制品的阻燃性能等。通过以上种种讲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知识不仅可以广泛应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而且还可以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大学化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还可结合当前专业方向和本学科的最新科学成果,适当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和最新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和发现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深入浅出的向学生阐述,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现代高科技并不是那么神秘的,它们就在自己身边。

根据笔者的对同学的调查研究,同学们对讲堂上滥用多媒体“一翻到底”是十分抵触的。因为多媒体每页内容较多,且翻页频繁,很多同学甚至连记录笔记或在课本上标注的时间都没有,一节课下来感觉毫无收获。本该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其滥用反而变成了劣势。因此在大学化学的讲授中,教师应摆脱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尤其应避免把所有授课内容搬上多媒体,然后,照本宣科。仅在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的问题时,适度使用多媒体。例如,在讲原子构成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形象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核外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或者接触到有机化合物反应时,可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演示这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历程,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看到反应前后化合物的空间立体变化;而在公式推导时,则宜用板书书写,方便同学们跟进思考。如此以板书为主穿插多媒体演示的授课方式,必能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3.3 开放实验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篇9

【摘要】 目的绞股蓝为名贵药食两用中药,品种多性状相似易混。用同功酶谱从生化水平建立起生产上推广的绞股蓝种质档案,为其新品种选育和提纯复状提供种质鉴别依据。方法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绞股蓝的同功酶谱。结果恩五叶蜜,恩七叶甜,绞股蓝,原变种,八叶自然株系的酶带数依次为9,9,9,10;酶带颜色依次为4深5浅,2深7浅,3深6浅,2深8浅;酶带宽度依次为6.00~8.56 nm,4.87~6.61 mm,6.01~6.84 mm,4.87~6.61 mm;酶带Rf值依次为0.14~0.90,0.16~0.93,0.14~0.76,0.07~0.89。结论研究发现,它们的同功酶有较大差异,从生化分子水平证明它们是不同的品种,可作为绞股蓝种质鉴别依据。

【关键词】 不同品种绞股蓝; 过氧化氢同功酶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 makino系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草质藤本植物,为名贵的药食两用中药。其含有多种皂苷、氨基酸、多糖、微量元素、磷脂和黄酮类等化合物,而且有4种绞股蓝皂苷与人参皂苷的结构相同,有16种绞股蓝皂苷经水解后得到人参皂苷K,被誉为“第二人参”。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乏氧功效,长期应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有显著的镇静、催眠、抗疲劳、降血脂、保肝护心及治疗偏头痛功效,能调整机体的新陈代谢、延长细胞寿命、增强记忆力、增强免疫功能,防止正常细胞癌化,使癌细胞恢复正常,对肝癌、子宫癌、肺癌等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有效果,适用于二十多种癌症,绞股蓝皂苷已开发为国家二级新药,是我国发改委认证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1~3],其多糖在临床上也有重大发现,用其也开发了许多产品。目前我国生产上使用的绞股蓝品种有恩五叶蜜、恩七叶甜绞股蓝、绞股蓝原变种3个品种。为了用生化手段准确鉴别其品种[4,5]和八种叶自然株系,对其进行了过氧化氢酶研究。

1 器材与方法

1.1 材料绞股蓝原变种和“恩五叶蜜”均采于湖北民族学院生物园。“恩七叶甜”、八叶自然株系采于湖北洲恩施州咸丰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2 仪器AL-204型电子天平(上海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PHSJ-4A型实验PH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Z-93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TGL-L6G-A型高速冷冻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V16-夹心式垂直电泳槽(上海精益有机玻璃制品仪器厂);DYY-8C型电泳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STS-2型脱色摇床(上海琪特分析仪);BLD-268RSD冰箱(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DL-1型电子万用炉(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KQ5200B型超声波清洗器(江苏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GZX-9140MBE数显鼓风干燥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HH-4型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市小阳电子仪器厂);YZYE-QI移液枪50ul(上海求精生化仪器);镀铬游标卡尺(武汉教学仪器厂);微量注射器(100μl)。

1.3 试剂A液(1.5 mol/L三羟基甲基氨基甲烷盐酸 Tris-HCl,pH8.8分离胶缓冲液):称取18.15 g Tris,用60 ml双蒸水溶解,再用4 mol/L盐酸调节至pH8.8,然后定容至100 ml,4℃保存。

B液(丙烯酰胺凝胶贮备液):取30 g丙烯酰胺(Arc)和0.8 g双丙烯酰胺(Bis)溶于双蒸水中,并定容至100 ml,待完全溶解后用滤纸过滤,4℃下避光贮存备用,可保存1~2个月。

C液(10%SDS溶液):称取10 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于80 ml双蒸水中,并轻缓搅拌(室温低时需水浴溶解),再定容至100 ml,室温存放。

D液(10%TEMED):量取100 μl(N,N,N',N')-四甲基乙二铵(TEMED),加双蒸水定容至1 ml。

E液(10%过硫酸铵):称取过硫酸铵0.1 g,溶于1 ml双蒸水中,用前配制。

F液(0.5 mol/L Tris-HCl,pH6.8浓缩胶缓冲液):称取6.06 g Tris,用60 ml双蒸水溶解,再用4mol/L盐酸调节至pH6.8,然后定容至100 ml,4℃保存。

样品缓冲液(样品溶解液):称取0.303 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分别取0.189 ml盐酸,4 ml甘油,0.8 g溴酚蓝,0.2 ml巯基乙醇,0.1%(质量浓度)溴酚蓝0.2 ml,再取双蒸水使之总体积10ml,4℃保存。

电极缓冲液:称取3.0 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4.4 g甘氨酸,1.0 g十二烷基硫酸钠,用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 ml,pH8.3,不必调节。

染色液:取1.0 g考马斯亮蓝R250,溶于250 ml甲醇及50 ml冰醋酸中,溶解后定容至500 ml。

脱色液:100 ml甲醇(或乙醇)和100 ml冰醋酸混匀后,定容至1000 ml。

2 方法

2.1 装电泳槽取夹心的垂直电泳槽,用双蒸水将电极槽和玻璃片洗净并需将玻璃片烘干,冷却后嵌入胶带凹槽中。在长玻璃片下端与胶带保持2~3 mm的距离,使此端的凝胶与一侧的电极槽相通。为避免制胶时胶液由此狭缝漏掉,需先用电极缓冲液配制的1%琼脂糖封住,赶去气泡放平,夹上两边电极槽旋紧,并在这边灌上水,检查有无漏水。如水通过狭缝渗入凝胶模夹里,则须重新准备。

将凝胶模板取出,将模板的两块长短不等的玻璃片取出用双重蒸馏水洗净、晾干,嵌入模子的硅胶框的凹槽中,将玻璃板嵌入凹槽中,长玻璃片下沿与硅框底之间保持2~3mm的距离,以便使下端的凝胶与一侧的电极槽相通,而短玻璃板的下端完全插入硅胶框底的槽内。

把装好玻璃板的凝胶模子装入两个半槽之间,并主要将较短的玻璃板对着有铭牌的半槽,即向着连有负极的半槽,然后用螺丝将两个半槽固定在一起。在上螺丝时,要按一定的顺序逐个拧紧,均匀用力,切勿将玻璃板压碎,或造成漏液。

2.2 琼脂封口称取0.2 g琼脂,加入10 ml电极缓冲液或双蒸水中,加热煮沸至没有沉淀,然后立即用10 ml移液管吸取5 ml左右琼脂液注入倾斜30°的长玻璃板外侧的下口处,使其沿夹板下部的夹缝中凝结成0.5 cm高的琼脂层,并冷却2

min至其凝固。

2.3 制胶、灌胶按表1配制分离胶和浓缩胶。将配好的已抽气的凝胶(分离胶)沿玻璃板的内侧缓缓倒入,小心不要产生气泡,将分离胶液加到距玻璃板上沿约4~5 cm处为止,轻轻在胶面上加一层约0.5 cm厚的双蒸水层,作水封。水封的目的是为了使分离胶上延平直,并排除气泡。凝胶聚合好的标志是胶与水层之间形成清晰的界面。加水时,注意不要扰动凝胶液面,避免产生气泡,保证凝胶能正常聚合。室温下静置约40 min,当水封层与凝胶面之间出现非常明显的界面时,即表示凝胶已聚合完全。然后,配备浓缩胶,之后用装有针头的注射器将水层吸掉,并用滤纸吸干多余的液体。接着沿长玻璃板内侧加入已抽气的浓缩胶,当浓缩胶液加到距短玻璃板上沿1 cm处为止,然后把梳状样品模板插入胶层顶部,样品梳需一次平稳插入,梳口处不得有气泡,梳底需水平。约60 min凝胶聚合成相互隔开的点样凹槽[8,9]。表1 分离胶和浓缩胶配方

2.4 制样在凝胶聚合的60 min期间,制作绞股蓝样品液。制样前,先打开高速冷冻离心机,待机指示灯亮。设相关参数为SPEED:10000RPM,TIME:15 min,TEMP:4℃,ACC/DEC:4。设置好后,启动离心机,开始降温。然后,先将研钵置于冰块上降温,再分别称取绞股蓝的原种、“恩五叶蜜”“恩七叶甜”的嫩叶0.5 g放入研钵,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提取缓冲液(加0.5 ml为宜,即按1∶1的比例提取样品液),迅速在冰浴中研磨成泥状。再将样品倒入离心管,与另一装有双蒸水的离心管置于托盘天平上平衡后,对称放入已降温至所需温度的离心机。离心后,将上清液倒入另外一个可以密封的试管中,置于冰箱中4℃保存[6,7]。

2.5 点样夹好两个出水胶管,取下梳状样品槽模板,注意取样梳要快,以免破坏胶版。然后分别用微量注射器(50 μl)取20 μl样品液缓缓注入电样凹槽的底部,每个凹槽均要注入样品液。不可过低,以防刺破胶体,也不可过高。在样下沉时会发生扩散。为避免用微量注射器距槽底1/3处进样,加样前,样品在沸水中加热3 min,去掉亚稳态聚合。最好选用中部的孔注样,以免产生注射器边缘效应。在上槽注入电极缓冲液,直到盖过短玻璃板,淹没点样凹槽为止。再在下槽注入电极缓冲液,直到淹没金属丝为止。

2.6 电泳将电泳槽置于冰箱中4℃条件下,上槽接负极,下槽接正极,打开电源,恒流15 mA,电压没要求,可调至200 V,时间定为2~3 h,即可开始电泳。1 h左右,待样品从浓缩胶进入分离胶后,将电流调节至20~30 mA,时间可定为5~6 h,之后整个电泳过程电流维持不变。当指示染料溴酚蓝迁移至距下沿1 cm左右,即可停止电泳。电泳结束后,关掉电源,将电极缓冲液再回倒入瓶中,上槽和下槽分开装并储存于4℃冰箱中,备下次实验用。

2.7 染色从电泳槽中取下凝胶板并卸下硅胶框,用带细长针头的注射器吸满蒸馏水,将针头插入凝胶与玻璃板之间,沿玻璃板缓缓移动,并缓缓将蒸馏水注入,最后注入少量空气,取出针头,将两玻璃板轻轻揭开即可取出凝胶板,将之置于培养皿中(可将浓缩胶层和琼脂层除去,只留分离胶层),用双蒸水冲洗胶面后,加入染色液淹没凝胶板,染色1~2 h,或过夜[10]。

2.8 脱色染色结束后,倒出染色液,冲洗干净,加入脱色液,置于脱色摇床上脱色,并换脱色液7~8次,直至凝胶的蓝色背景退尽,酶带清晰为止。为保证效果,脱色时间一般不少于4 h[11]。

2.9 干胶为永久性记录,可以对凝胶进行拍照,或将凝胶干燥成胶片。干燥的方法:先将脱色完毕的胶浸泡在30%(体积分数)甲醇及10%(体积分数)甘油溶液中,约15~30 min。

3 结果

3.1 绞股蓝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电泳电泳图谱见图1。

3.2 酶带数目分析结果见表2。

从酶带的数目看,恩五叶蜜、恩七叶甜和绞股蓝原种酶带数目一样多,具有P1~P9共9条酶带,而八叶自然株系有P1~P10共10条酶带。可见八叶自然株系在酶的种类上要占明显优势,且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恩五叶蜜 2.八叶自然株系 3.恩七叶甜 4.绞股蓝原品

图1 绞股蓝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电泳图谱

表2 酶带数目

品种酶带数目恩五叶蜜9八叶自然株系10恩七叶甜9原变种9

3.3 酶带的颜色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酶带颜色

品种P1P2P3P4P5P6P7P8P9P10恩五叶蜜深浅深浅深深浅浅浅-八叶自然株系深浅浅浅浅浅深浅浅浅恩七叶甜深浅浅浅浅深浅浅浅-原变种深浅深浅浅浅浅深浅-

从酶带的颜色看,恩五叶蜜有4条为深色、5条浅色;恩七叶甜有2条为深色、7条浅色;八叶自然株系有2条为深色、8条浅色;原变种有3条呈深色、6条浅色,说明几个品种间有些相同酶的含量不同。

3.4 酶带的宽度分析结果见表4。表4 酶带宽度

恩五叶蜜酶带宽度从6.00 mm到8.56 mm,八叶自然株系酶带宽度从4.87 mm到6.61 mm,恩七叶甜酶带宽度从4.87 mm到6.61 mm,原变种酶带的宽度从6.01 mm到6.84 mm。由此可见恩五叶蜜酶带宽度范围要广,最宽达8.56 mm;而恩七叶甜酶带宽度范围就很窄,集中在5.40 mm左右,最宽也只有6.61 mm。可见,几种绞股蓝在同种酶的丰富度(即结构的多样性上)存在较大差异。

3.5 酶带的相对迁移率Rf分析结果见表5。

恩五叶蜜的Rf值为0.14~0.90,八叶自然株系的Rf值为0.07~0.89,恩七叶甜的Rf值为0.16~0.93,原变种的Rf值为0.14~0.76,说明它们有一定的遗传差异。表5 相对迁移率Rf

4 讨论

4.1 同功酶谱研究证明它们为不同的品种、株系绞股蓝原变种、恩五叶蜜、恩七叶甜和八叶自然株系各自的酶带数目分别是9、9、9、10,虽然前三者酶带数目相同但它们的Rf值是不同的,且它们的酶带颜色深浅、宽度和位点各不相同,且共有酶的含量,活性强度也不尽相同,说明它们各属于独立的物种,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独立有相互关联、亲疏远近距离各不相同的一种非常复杂的种间遗传关系,同时也表明绞股蓝的遗传多样性是丰富的,而这种复杂的遗传关系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能是绞股蓝特别能适应温带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长期、稳定和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种复杂多样的遗传基因为我们未来的遗传育种研究以及绞股蓝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非常丰厚的有价值的基因资源。研究出来的酶谱为生产提供了生化水平级的物种鉴别技术,确保品种不混杂,丰富了绞股蓝物种基因库。

4.2 同功酶谱可从生化水平鉴别不同绞股蓝品种,为提纯复壮服务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和不利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绞股蓝种性会发生变异导致所含成分发生变化,造成生产绞股蓝的原料和加工产品不被市场接纳。本研究的四个品种的酶谱可以随时监测生产使用的绞股蓝品种是否发生了退化变异,还可为绞股蓝生长提供最佳生态环境。

4.3 同功酶谱可为绞股蓝品种间亲缘关系分类和杂交选择亲本提供相应服务目前,国内外在绞股蓝生产上使用鉴定品种有绞股蓝原变种、恩七叶甜、恩五叶蜜、日本冲绳201。如果要杂交育种,这4个品种就是当然的亲本。可以在本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他们品种间亲缘关系,为绞股蓝育种服务。

4.4 选择好实验材料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植物的同功酶的表现,有着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及发育阶段的特异性,这对利用过氧化氢酶进行品种鉴定和分类是一个不利因素,但它也存在着相对的稳定时期和适宜的采样部位,这使得其应用具备了可行性和科学性。不同品种存在着各自的特定酶谱,同类的品种其酶谱具有较稳定的相似性,说明用过氧化氢酶作为绞股蓝品种的鉴别和分类依据之一是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环境条件及电泳过程许多因素的影响使酶谱表现出假多型性,故要用同功酶体现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时,必须有适宜的取样时期、取样地点和取样部位,并尽可能增加重复次数,才更具有科学性。实验中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针对绞股蓝不同的组织、老嫩不一的叶片、不同的时间进行分别研究。另外在制胶过程中点的高分子和低分子蛋白标准品,但由于药品供应商给我们提供的蛋白标准品有质量问题,不能跑出蛋白酶谱,所以本文没有做酶谱分子量的估算[12~14]。

4.5 影响制胶的因素及注意点制合格的胶是保证电泳成功的首要条件。琼脂封口时,封口高度在0.5~1 cm之间,小于0.5 cm,封口不牢,以致分离胶凝固后两边会出现狭缝,而无法水封,使实验无法进行。若大于1 cm,琼脂层就显得厚了,使电泳时间延长。另外,吸掉水封层后,应立即加入浓缩胶,即配好浓缩胶后再吸干水封层。以0.5 cm为宜,不可加得太多,以免减小分离层的厚度和减少其所含水分,使电泳效果受到影响。样品梳插入浓缩胶中不可太深,以免拉出时把样品槽的壁拉裂,从而影响跑胶的效果。

处理电泳样品液及点样的技术是跑好酶谱的关键技术之一。样品在加入样品处理液后,要在沸水浴中煮3 min,这是为了使SDS与蛋白质充分结合,以使蛋白质完全变性和解聚,形成棒状结构。SDS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SDS复合物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平均每两个氨基酸残基结合一个SDS分子,这是各种蛋白质分子本身的电荷上完全被SDS掩盖,这样就消除了各种蛋白质本身电荷上的差异。样品处理液中通常所加的溴酚蓝染料,是用于控制电泳过程的。另外样品处理液中所加的一定量的甘油或蔗糖,是为了增大溶液密度,使加样时样品溶液可以沉入样品凹槽底部。样品处理液中加有巯基乙醇,是作为蛋白质、酶的保护剂,一些蛋白质和酶的表面或内部含有半胱氨基酸巯基,易被空气中的氧缓慢氧化为磺酸或二硫化物而变化,保存时就加巯基乙醇[15]。

电泳的过程中对电流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电泳的时间一般为6 h左右,电泳之前,在凝胶分界线处作一记号,且距底面1cm处即停止电泳。若时间长了,一些酶带就电泳到电极缓冲液里去了,致使一些酶带不能在凝胶上显示,得出的酶谱就不合格,不能正确反映样品的酶谱情况[16,17]。

跑胶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如纹理和拖尾现象,是由于样品溶解不好引起的,克服的方法可以在加样前离心,增加一些增溶辅助试剂如尿素。蛋白带过宽,与邻近泳道的蛋白带相连是由于加样量太多,可以减少上样量。电泳时间长,其原因是凝胶缓冲系统和电级缓冲系统的pH选择错误,即缓冲系统的pH和被分离物质的等电点差别太小,或缓冲系统的离子强度太高 。指示剂成微笑符号(指示剂前沿呈现向上的曲线形),说明凝胶的不均匀冷却,中间部分冷却不好,导致分子有不同的迁移率所致。指示剂成皱眉符号(指示剂前沿呈现向下的曲线形),由于电泳槽的装置不合适,尤其是凝胶和玻璃板组成的“三明治”底部有气泡或靠近隔片的凝胶聚和不完全。凝胶时间不对,通常胶是在30 min~1 h内凝好的。如果凝得太慢,可能是TEMED,AP剂量不够或者失效。AP应该现配现用,TEMED不稳定,易被氧化成黄色。如果凝得太快,可能是AP和TEMED用量过多,此时的胶太硬易断裂。这些都是常见的几个问题和需解决的方法[18]。

参考文献

[1] 刘世彪,胡正海.绞股蓝生物学的研究发展[J].中草药,2005,36(1):144.

[2] 江 波,兰小中.药用植物绞股蓝的研究新进展[J].西藏科技,2005,12(8):52.

[3] 李兴军.中国绞股蓝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224.

[4] 郑小江.“恩五叶蜜”“恩七叶甜”及绞股蓝原变种的化学成分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20(3):66.

[5] 何益富.绞股蓝开发利用及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1991,(3):14.

[6] 吴文瑜.植物同功酶的研究和应用[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8(2):183.

[7] 周传明.相思树的过氧化氢酶同功酶的初步研究[J].广西热带业,2003,4(1):4.

[8] 吴显荣.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98.

[9] 袁仕禄.华中五味子雌雄株过氧化氢酶同功酶性别鉴定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30(2):195.

[10] 赵云云.过氧化氢酶同功酶的比较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17(2):84.

[11] 王宪泽.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8.

[12] 张跃建.我国绞股蓝品种资源及利用[J].中国南方果树,1999,28(4):24.

[13] 章亚英.生物化学实验指导[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32.

[14] 梁宋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15] 艾 辛.黄瓜的三种氧化酶同功酶的关系[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3):184.

[16] 袁会辉.药物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