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篇1

【关键词】初中 高中 生物教学 衔接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生物这门学科不但在初中阶段十分重要,而且在高中阶段也相当重要。在初中阶段,生物这门课程能最大限度丰富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高中阶段,生物课程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为了给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深造奠定基础,可见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了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之间的差异,譬如生物课程既在初中开设,又在高中开设,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得上,有的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不上。因此,很多学生对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之间是否有联系感到很困惑,甚至部分生物教师也深感难以将初中生物知识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现笔者就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这一内容展开相关探究。

一、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而言,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和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是学科体系的问题,与生物教材的设计体系、课程的安排体系、考试体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初中阶段而言,中考根本没有生物,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参与中考的学科,学生绝对不可能认真去学习;绝大部分初级中学的生物课程在八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完全结束了,必须等到升入高中再学习生物知识,因为一年的间隔时间,加之中考对生物的放弃,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很不牢固,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学习生物时,很多初中时期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已完全淡忘,必须重新学习;中途一年的间隔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难度系数增大很多,很多生物知识在初中时期学生接触得非常少,或者完全没有学过,可是到了高中阶段就直接提高一个难度系数,如此一来就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缺乏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程序,预防学习进程的“间隔”现象

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学习某个知识体系时,中途出现间隔,然后再去学习,就很难回忆起之前已学过的知识了。因此,不管中考是否有生物科目,都要在九年级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进程中保持连贯性,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

另外,不管是初中生物教学,还是高中生物教学,都必须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开设,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注重此点。譬如,在初中生物教学进程中,可带学生进入大自然去观察各种动植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独特功能,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有限花序植物和无限花序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经常日照植物与非日照植物之间的差异等,让学生这样近距离观察植物,能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以前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第二课堂的开设能让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有效联系起来。

(二)让生物知识的教学更为流畅

学习任何课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跨度过大的知识学习对任何学生而言都是相当困难的。可是目前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和高中生物教学就存在这个弊端,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初中生物知识和高中生物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教学,不能单纯地将初中生物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日益提升,高中生的数量和大学生的数量将会大幅提升,生物教师的眼光一定要放得更长远些,要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形成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据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将初中生物课程视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如此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过渡得更加平滑。与此同时,初中生物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哪些生物知识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没有开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针对这部分生物知识,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讲解,以免学生到了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在教学之前必须深入调查学生哪些知识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却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加深了,对于这些生物知识,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着眼于最基础的知识点,坚持从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这样一来就能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的衔接起来。

(三)不断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

实质上,初高中生物教学是否能够有效衔接,与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试想,如果初中生物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初中生物课程不了解,那么初高中生物教学是无法有机衔接的。因此,要想让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联系起来,就必须加强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让初中生物教师参加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第二、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培训中必须融入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和初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有机衔接的方法,让高中生物教师能深入了解初中生物课程以及衔接初高中生物内容的教学方法;第三、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必须成为一种制度。让初中生物教师参与高中生物课程培训和高中生物教师参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培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如此一来就能有效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机衔接,需要从多层面进行努力,这其中既与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设计、生物课程的设置有关,又与教学理念、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关。因此,在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中,只有全面引进新课改理念,才能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罗洪江.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探寻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现象的一门学科,如果能学好初中生物,就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但生物学科知识的来源多从自然和生活这两方面着手。因而,初中生物中生活化教学措施的推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本文从情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这几个方面入手,细致的探寻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学途径。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

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因而在学习中需要熟悉整个学习过程,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这门课程,教师需在教学中给学生导入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能进入到全新的感知世界内,这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场景的必要前提。为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良好认知,教师要求学生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从生活情境逐步过渡到生物学习,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也会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处于生活化的情境学习中,要将生活中的发展规律、现象和生物学科知识进行密切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有良好认知。与此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学生对生物有更好的了解,也就能对生物有更多的探知欲望。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的时,教师为让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更好的理解,可以在教学初期引入中国的一句俗语: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遗传现象,比如两只白猫能生出两只黑猫,两个父母皮肤比较白,但是却能生出一个黑皮肤的孩子,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都是受到生物学知识的影响,也是生物基因变异的一种类型。教师在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引用较为常见的生活事物,因而需要解释生物学的各类知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运用现实的形象理解知识的抽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适度的添加相生物现象让生物课程更为形象,之后借助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让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实际生活,满足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要求,初中学生在学习中能感悟、领悟和经历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生物知识的过程,了解如何用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学生看到知识学生的实用性,就会对知识有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也能真正的探究知识本质,更能进一步探寻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不同之处。如,我们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这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何喜欢在大树下面乘凉,并能利用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详细的解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散发部分水汽然后收到雾化影响,就会不断的吸收周边热量,所以夏天在树下纳凉会感觉很凉爽,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了解到夏天在树下纳凉凉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树枝遮住阳光,另外一方面是树本身会吸收周边热量。教师为让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提升,就要运用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但学生在学习初期不知道应从哪个方面思考问题。因而,初中生物教师应需重视生物课外活动,尽量让课外活动趋向生活化,更要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知识融合在一起,做好融汇贯通,这样生物知识就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使教学活动更为科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展开实际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相关的生物知识。比如,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拓展学习层面,寻找生活中能运用生物的知识点和知识内容,如学生将食品保存看成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先进行预习,然后搜集家中食品保存的方法和保存过程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翻阅资料,也可以询问父母搜寻保存方法,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父母一到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掌握观察现象,也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上课之前,教师可借助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搜寻处出来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引导学生用现有的生物知识解释提出的问题。课堂以外,生物教师也需利用现有知识引导学生做食品保鲜的相关实验。借助于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存储方法对同一类食物进程存储,也可以通过观察各类不同的食物保存效果选择高效合理的保存方法。基于此,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设不但能拉近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间的距离,也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布置生活化练习和作业

给初中学生布置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也是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究转化过程中的遗漏部分,然后进行二次巩固,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为让学生喜爱练习和作业,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实际生活内容,让初中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满足学习实践要求。通过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练习和作业,能将学生从枯燥的书面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生活实践,进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动手能力,并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尝试,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并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境,力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在学习课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这课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布置有关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类相关题目,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将各个小组不同的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全班同学统一讨论,然后形成完整的调查后提交报告。

四、结语

总之,生物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极为密切,初中生物教师不但要重视生活化生物教学方式的运用模式,更要通过各类方式让学生合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中,造福于人。除此之外,通过生物知识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引导当代初中学生树立健康的生物学习理念。

作者:唐素萍 单位:广西贺州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3

生物教学情境学习动机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非常关注,将兴趣培养的要求提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其实,学习要讲动机。兴趣不能持久,快的则稍纵即逝,而动机则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学校的教育活动也都是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为中介,产生不同的客观结果,以此促进学习。如此,学习动机的激发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1.对学科学习的价值理解

从社会价值方面看,在科技高度发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努力学习,个体就得不到发展。学习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认同,内化为自己的要求,才能成为自己求知的动力。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物学的内容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正逐渐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各种课程中拓展、举例,介绍生物学的前沿技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重要作用。例如,七年级生物学第一课,是介绍学科性质及先进技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介绍杂交水稻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体现生物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心理疏导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关键

学生的心理环境是学习动机调整的关键因素。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环境非常复杂的时期,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年龄阶段、人格个性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初中生物学原本就有与人体生理心理发育相关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事例,教给学生学会心理调整的方法,为激发学习动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在《人体的发育》和《健康的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父母孕育、培养自己的艰辛,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理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对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提升生命价值的途径?顺理成章地介绍学习的意义及学科价值,从心理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引用各种各样的生物现象,使学生感到好奇而又困惑。生物实验课上,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也会举一反三,以引起大家的谈论。这就是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中。问题情境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不协调,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去探究,去思索,以求解决问题,达到学生的认知与教学知识的平衡。

对于初中生物学而言,问题情境的设置有着先天的优越性,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谚语俗语等方面入手,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途径和知识原理,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同时,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好节奏。问题的设置自然要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而结果的展示也要选择适宜时机并对学生有所启发。《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经过冥思苦想,到了烦闷、苦恼的时候,才去启发他。当然,课堂上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至少在学生经过谈论之后仍然不明白,教师才适时点拨,以激发其求知欲。

2.多渠道的反馈

反馈,一般教师都很重视,但也仅限于作业的批改、试卷的讲解。这些反馈,相隔时日较长,学生当时的兴趣或困惑由于几天的搁置,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多渠道的反馈,则一反相隔时日较长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可以在上课结束时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对于不明白地方,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QQ联系,或登录学校的学科网站,予以了解。对于反馈出来共性的问题,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讲解。多渠道反馈,及时排忧解难,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也会由此诱发。有不少科学家,也是由兴趣诱发了志向,奠定了终身奋斗的目标。

多渠道的反馈,既激发了学生动机,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生物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多渠道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习生物科学。

3.多表扬,少训斥

在课堂上,教师动辄训斥学生,已司空见惯了,有的甚至还讽刺、挖苦学生。鲁迅曾说过,在幼苗上驰骋,是快意的,但摧残的是天才的幼苗。确实是这样,学生被训斥得连自信心都丧失了,哪还有兴趣来学这门课。一般认为,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方法。这是因为表扬,使学生产生了荣誉感,从而激发起争取下一个荣誉的欲望。如此周而复始,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之教师和家长适时引导,积极的学习动机便会萌生。有人曾做过试验,把学生分为4个组。其中1组为控制组,只练习,教师不给予任何评论。而其它3组则为实验组。其中,第一组,每次都宣布受表扬的学生的名字;第二组,则为受训斥组,也宣布名字,严加斥责;第三组,则为受忽视组,只是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训斥。结果测试的平均成绩很不一样,受表扬组大幅度提高,第二组略有上升,第三组保持原有的水平,第四组则下降。如此,教师应该多表扬,少训斥。

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表扬学生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教师要创造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要善于多提学生可以回答出的问题,如生物介绍、相关时事、疾病特征、生活现象等,使所有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让学生都能被表扬,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内外动机的相辅相成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通常呈正态分布。后进生的内、外在动机水平都远远不及优秀生。但是,后进生的外在动机程度略优于自身的内在动机。从他们的动机性质方面看,更倾向于较低层次的欲望满足或模糊的“好学生”意识。如此,在使用外在奖励时,不应侧重奖励学生的智力,而应侧重奖励他们的努力与进步,应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在激发动机时,教师应特别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特点,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人的具体学习目标,用足够的变式和不同的进度,采取帮助措施。

篇4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四大误区

自生物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生物教学工作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颇感困惑。每位教师都会有独到的见解,而只有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要真正落实好新课标就要上好每一堂课,因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教师每天都会站在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时光也大都在课堂上度过,而且无论是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四大误区,作为一线教师,对此一定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误区之一:把课堂当作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就会使教学活动杂乱无章。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解,完全把学生当做听众,或者找几个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一起互动,对答如流,配合得很默契,表面上看起来气氛很好,但即使这堂课表演得再精彩,课堂效果又能怎样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己学习,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顾展示自己而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顾及全体学生的情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把课堂当作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接受的是间接知识,但是教师也不能因此而手把手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各种教学因素互相作用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又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手把手地教,而要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探索。在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中,学生会逐渐主动地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应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有序进行。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将原有知识库中相关知识再现出来,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学习的目的。

误区之三:把课堂当作“评价”学生的场所。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正面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转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作的评价,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与教师的预设答案不同,教师就给予无情的批驳,而这种消极的评价,就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参与热情,抑制学生的探究潜能,阻碍学生的生命成长。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若毫不吝啬地赞美,这种不分场合笼统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优越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立足实际,充分尊重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对其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要加以关注,赏识其优点,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误区之四:把课堂当作“部分学生”的学习阵地。

广大的一线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教师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如果说前一个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内容及质量的尺度,那么,这个目标则是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与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相比,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困难要大,而这种困难与应试教育下师生之间所形成的不正常交往不无关系。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部分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对学优生给予良好的激励和较多的指导,对一般学生给予一般的指导,对学困生则给予鄙视或漠不关心。而学生在与教师的这种交往中相应的态度则是:学优生为了保持教师对自己的良好印象和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加倍努力学习,力争取得好成绩;一般学生感到争取优良无望,但又不甘心落到下等,因而只付出一般的努力;学困生由于受到鄙视,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是白费劲,结果心思根本不用在学习上。最后的结果就是优者恒优,差者更差,导致教学的进一步不均衡。为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论在口头上,还是在思想行动上都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的信念,并把帮助中等生、学困生提高与培养学优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满腔热情地帮助中等生、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促使他们的学习水平不断地提高。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认识,认清课堂教学的四大误区,积极探索,沿着新课标的既定道路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生物;卓越课堂;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3.9

近期我市推出了打造“卓越课堂”的改革方向和五年奋斗目标,“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笔者不纠结于“有效”、“高效”还是“卓越”等课堂概念的层次要求,工作虽有压力,但研究、服务于课堂教学,追求超越自我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笔者坚持从小处着手,方能有更大的收获的行为准则。回顾多年向一线教师学习的同时,针对部分薄弱环节多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希望能在“卓越课堂”的实践中与同行们交流分享。

一、在践行课程改革的理念方面

1.1全面拟定和实施教学目标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实际,全面制定、实施教学目标是必须的,不同学科对教学目标的层次要求有所不同,比如高、初中生物学科要求教学目标需用行为动词进行表述,需要我们去研究和习惯。特别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公民教育”中不能被忽视。不管什么课型,目标的展示不能只存在于课堂的开始,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枯燥的不明不白的课前不打招呼而展出,应该是有艺术风格的借课堂的恰当机会而出,同时教学目标还应该存在于师生的共同小结中,比如在课堂后期再现目标时也就有了“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对老师说,你还有哪些困惑?”的典型总结模式。

1.2课堂教学需遵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上世纪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了此原则。教师的“教”我们更希望教师每节课有精心设计的2―3个成功的情景和问题,少一些价值不高的无效提问,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组织下真正可以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做”,教和学就少了许多真正的意义。学生在“做”中学,亲历自主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更牢固,同时学生还可以亲身体验科学态度、方法,可以体验自然科学价值所在。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过程中,学生课前按照预习要求自制“生态缸”,制作过程自然能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落到实处,也可以使学生的困惑得到更充分的暴露,教师依据学生的困惑等教学资源而引导,这样的教学效益很难不高。

1.3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目前部分“展示课”、“研究课”和“优质课”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一连串”问题导致课堂“十分活跃”,多次举手表达、交流的学生大多是成绩好的学生,课堂基本按照教师设计进行,学生思维回旋余地少。这样的状况让使我们不得不去进一步研究和思考,也多了许多担忧。在追求“卓越课堂”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我们坚信随着“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新的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养成更多更好的欣赏、赞赏后进学生的习惯,一定会推动“面向全体学生”这个核心理念的自觉实践。

二、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我们要关注

2.1摆正教材的位置,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教学应该是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教而学,笔者认为教材是“教辅”资源之一,不能把教材“神化”,只有这样教学过程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的困惑,解决生成性的问题更加灵活,同时在教学艺术处理上教师就有了更多的自,学生“关书”思考和“打开教材”学习专家解读的时机就可以有更好的处理,学生主动、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就有了更实在的体现。

2.2多媒体与“黑、白板”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多媒体更多的应该发挥信息量大的优势,展示引发学生主动思维的矛盾冲突和成功情景,多媒体可以更好的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实现“卓越课堂”的有效手段;“黑、白板”在展示系统的学习结构、结论和学生学习情况上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活动要科学拟订板书设计,切忌有了PPT就没有了板书的现状。

2.3教学语言上可以有新的变化课堂教学对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一直很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有了美观的黑板字、板画和高昂的激情等还不够,学生对帅气(风趣、幽默)的男教师和漂亮的女教师更喜欢,学生们渴望与教师交朋友,孩子们希望老师“教”的语言和平等对话的“说”的语言有区别,他们喜欢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有错落感,有美的享受。

2.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课程改革发展势头好的学校,学校领导与教师认识更统一,齐心协力。课堂上学生大胆表达,大声发表自己或者学习共同体的意见有积极向上的氛围,各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从形式、模式出发推动相关工作有了新的内容,合力可见新的面貌,可喜可贺。笔者在“观课”和“赏课”过程中还发现少数教师有了不一样的风格,在培养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如何按学习计划预习”和“收集相关信息”等方面做足了功课,让课堂效益上了更高的台阶,我们希望生物学科“卓越课堂”不能少了这些环节。

总之,追求和实践“卓越课堂”需要我们更多的学习,笔者愿意去实践、思考和反思,渴望与同行们从细节着手共同进步。以上个人见解,在思考“卓越课堂”方面还不成熟、也不全面,旨在交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汪忠.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篇6

关键词:“5-E学习环”;探究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21-0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科学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人人具有科学素养”正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加强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能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5-E学习环”模式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升素养。

“5-E学习环”模式主要由五个阶段构成,即引入、探究、解释、扩展、评价[1]。下面以“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一课为例介绍“5-E学习环”模式在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疑导课

“5-E学习环”模式引入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想要探究的、能探究的并且可以解决的问题。

如关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所知多为间接经验,且对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所知较少,因此,教师先展示各地区因遭受酸雨,森林、庄稼被毁,建筑、文物被腐蚀、破坏等图片,介绍这些环境问题是由酸雨引起的。教师进一步解释,酸雨即是pH值小于5.65的雨,并解释近些年酸雨问题越来越严重,与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释放出酸性气体有关。教师提问:你知道酸雨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有哪些?提示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并经小组讨论可提出问题:酸雨能否影响种子的萌发?

二、探索——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探索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包括材料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果的记录等。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解决他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方案设计或实验操作有疏漏、失误时,应及时作为指导者提醒学生,以免严重影响实验的结果。

在学生设计实验前,教师补充溶液酸碱性、pH的测定和计算等化学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小组内每个人都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内交流。有些同学实验设计不够完善,只考虑到给种子喷洒酸雨,然后观察种子的萌况,忽略了对照实验的设计。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在设计实验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不同污染程度的雨水(酸度不同)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否相同?小组互相交流后,讨论整合优化小组的实验方案,并由组长向全班展示。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疑问。例如,选择哪些种子进行实验?实验种子的数量是选择一粒,还是多粒?溶液的pH梯度设置几个?针对这些问题全班再进行讨论,各组完善探究方案。教师给出一个可参考的方案,但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进行同样的实验。

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只考虑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步骤,而没有考虑结果的记录,教师及时提示学生,除了设计实验方案,还需要考虑:①实验要观察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③如何操作并记录?学生可能会想到诸如测量法,拍照法等记录方式。关于如何记录实验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记录哪些指标?仅仅记录种子发芽率够不够?如果还测量芽的长度,多长时间记录一次?等等。

各小组确定了实验设计方案后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各小组每天固定时段,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记录。

三、解释——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解释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观察、记录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能够说出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实验结果说了什么问题等。通过科学的分析、逻辑的推理和合理的解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此环节教师应注意追问和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例如第四小组根据他们的实验记录,得出如下结论:种子的出芽率是指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期内出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比,是反映种子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也可从中看出外界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5天实验的观察以及测量,学生发现清水和pH5的溶液中,种子的萌发率85%、90%,随着溶液pH值降低萌发率也在降低,pH2和pH3时种子萌发率分别是52.5%和57.5%。溶液pH值过低也会影响种子萌发的长度,pH2和pH3时的平均芽长是2.8cm和3.6cm,随着pH升高平均芽长也在增长,清水中平均芽长最长为5.2cm。

学生对结果的记录基本准确,对数据的统计也可以做得比较合适。不过,对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需要教师的帮助。例如,种子未能完全萌发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外界温度和自身条件的影响等方面思考,学生就可以较好地理解实验中现象。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结论:酸雨会对黄豆种子的萌发产生不利影响。

四、扩展——总结反思,提升应用

得出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整个的实验过程。学生在反思时提出在实验过程中的困惑,提升探究技能,获得进一步认识。

①不同浓度的酸雨如何配置?(pH试纸颜色不容易辨清,难以区分pH梯度很近的酸溶液)。我们讨论的改进方案是先配制pH2的溶液(取1ml37%的盐酸兑成1000ml溶液),然后逐个稀释10倍,配成(pH2~pH5)的实验用液。

②pH为4的溶液一组里有一粒种子芽长得很长,明显长于其他溶液中的种子,怎么解释?讨论后,大家认为:可能因种子自身条件不同,萌发长度和数目也会有差异。由此我们总结,正是因为如此,每组实验我们都各要用40粒种子,最后萌况(萌发率和长度)要求平均值,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③由于不同种类的种子本身特性不同,那么酸雨对不同种类作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是否相同?综合全班各小组的实验,对比用绿豆、水稻、玉米、小麦等种子开展实验的结果,最后,全班共同得出的结论是:酸雨对绿豆、黄豆、玉米、小麦等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利影响。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怎样开展探究酸雨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呢?就这个问题,教师组织讨论新的探究方案。

五、评价——适时评价,贯穿始终

探究学习在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特别强调教师应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地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评价是“5-E学习环”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在上述引入、探究、解释、扩展的过程中,教师都适时进行指导,及时评价。

结语: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的很多结论是在观察和实验中提取的,可谓“从探究中来”,但是,学生所进行的探究与科学家所做的探究既有相同点,也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探究是科学知识生成、验证和发展的过程,面对的是开放性的问题,需要探究者的科学知识、有关科学的知识、直觉、想象力、创造性以及个性品质的介入,不存在一套普适性的、正确的方法和逻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是让学生生成和验证新的科学知识,而是理解科学知识及其产生的过程,学习过程性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解,形成合理的科学本质和价值观[2]。学生从事的探究,表面上看是一个活动过程,但更为本质的是隐含在活动背后的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知识的建构过程,所以有效探究不是看表面的活动和热闹程度,而是要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内在的认知活动[3]。因此,生物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参与学习,更要让学生们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从而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属性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甚至是“探究”的本质属性[4]。

从现有的学生探究活动本身来看,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结束。如果仅仅是按照这样的流程、环节来机械地开展教学,最后很容易异化为程序的操练、方法的记忆,学生既缺乏参与的兴趣,也没有多少主动探索的空间,更谈不上有概念的习得和技能的提升。因此,探究实验的教学不能机械地按照探究的流程来操作。

“5-E学习环”是一种事实证明比较有效的探究教学促进概念转变的模式。“5-E学习环”与探究过程的整合,如果做得恰当,有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实验并获得体验得出正确结论,为我们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很好地操作平台。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用“5-E学习环”模式开展教学,从导入时的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到探索阶段的激发学生自主确定探究方案开展探究,到解释阶段师生共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再到扩展阶段的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整个的实验过程,并在全过程贯穿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将探究的流程与“5-E学习环”各阶段实现了有机整合。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始终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状态,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愉快,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在自主设计并实施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也能形成“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活有不利影响”这一概念。这一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探究教学中可以适当借用。

参考文献:

[1]高潇怡.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发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7,(3):76-80.

[2]杨向东.教育中的科学探究:理论问题与实践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1,(5):18-26.

[3]刘大华.探究性学习与探究性教学之要义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12):73-74.

篇7

1 同科知识储备不足,给高中教学带来困难

新教材中有很多的名词都是初中生物学涉及到的,因此教材作为已知条件给出,但这些往往成为学生疑惑的焦点。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在描述“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例举了这样的实例: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和变异。学生看完之后反而更糊涂了:“什么是细胞代谢?什么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什么又是基因呢?……”又如课后练习题第一题给出一些名词要求区分活细胞、死细胞以及细胞产物。学生更是一筹莫展,无从下手,他们甚至连“活”和“死”都区分不开,更何谈细胞产物!造成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的生物学的基础较差,初中阶段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由于中考体系中没有《生物》这一学科,绝大多数学生在结业考试的时候简单地记一记,背一背,对付及格即可,因此生物科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淡薄、陌生。曾做了这样一个测试:将初中教材的知识整理形成一套试卷,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摸底测试,结果及格的学生占20.64%,超过80分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学生(大约占53.25%)都集中在30-40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得了10多分。这样的理论基础势必给高中的教学带来许多的困难。

2 异科之间知识链接过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新教材版面新颖、灵活,内容安排上增加了较多的课外阅读材料,更多地关注影响社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知识含量丰富,侧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但由于相关学科间知识链接不和谐,导致个别内容的学习出现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其他学科建立良好的联系。

2.1生物与化学知识之间的链接

在蛋白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但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结构式却出现了较多的问题:①学生知道结构式中字母代表的含意,但他们不明白字母(C、H、O、N、R)之间的短线表示的是什么;②学生知道短线表示原子和原子之间连接的化学键后,对“化学键”的概念仍然很模糊。他们会提出质疑:“都是C和O结合,为什么C和O之间是双键,而C和羟基(-OH)之间是单键呢?”③学生对照教材中所提供的4种氨基酸(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的结构将共同特点(“至少”、“同一”)记住后,又对课后练习题中的“NH2-CH2-COOH”属于氨基酸表示疑惑:“结构式中的NH2-和通式中的氨基(H2N-)是一个结构吗?羧基(-COOH)连接的是H,也不是中心C原子呀!”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对结构式、结构简式以及分子式的正确判断和书写感到有困难,类似的还有参与核苷酸构成的脱氧核糖和核糖的环式结构;ATP的结构及其简式等。

生物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高度有序的化学反应是用化学知识解释的。例如:用无机盐的化学性质理解其功能――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用酶的相关知识阐述细胞代谢的特征;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机制解释生命活动的能源供应;用氧化―还原理论说明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以及[H]和O:生成H2O,都属于氧化过程,都有能量和ATP的生成,而无氧呼吸中的丙酮酸生成酒精或乳酸是加氢还原过程,不可能生成ATP;以及理解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的原理及过程;用化学知识阐明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等。

生物和化学实验相互渗透。如生物学实验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到了化学上的纸层析法等。

总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适当的化学知识做铺垫,才能得到较好的理解。

2.2生物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

在必修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教学中,阐述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这一知识点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氨基酸的排列与多肽的种类:①如果有3种氨基酸,每种氨基酸足够多,则可形成多少种三肽?(333=27种)②如果有三个不同的氨基酸,则可形成多少种三肽?(3×2×1=6种)这种计算方法让多数学生感到困惑,如果有适当的排列组合知识做基础,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一章的教学中,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解决有关遗传现象的实际问题时,常常将概率原理用于实验结果的预测,既简捷又易于理解;在“基因的表达”一章的教学中,探究mRNA上的四种碱基是怎样决定蛋白质上的20种氨基酸时也需要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推测。可见,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建立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于学好遗传学是必不可少的。

2.3生物与物理知识之间的链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实验都涉及到显微镜的使用,以必修1为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观察根尖细胞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等6个实验都需借助于光学显微镜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及主要性能则必须在物理学知识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进而高质量地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光合作用中碳原子、氧原子的转移也要用到物理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原理。

可见,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 新教材内容的构建与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偏歧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版面形式和内容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动,更多地体现了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设计理念。为了体现科学家们严谨求实、团结协作获得真知的探究历程,有些本属于同一整体的内容被拆成几部分来设置,打破了

知识原有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的连续性。最明显的是人教版教材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安排跨越了两个章节:在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涉及膜的化学成分与功能,但在第4章第2节中才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才探讨“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其中也包含了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究,显得有些零乱。按照认知规律、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放在一起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而这样的设置背离了这种普遍的学习规律,教学的有效性相对来说很难达成。

4 新教材与新的教辅资料实则“貌合神离”

虽然新课程实施已经有四个年头,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各地所用教材版本不同,多数辅导资料在形式上与新课改保持高度一致,但在内容设置上仍延续着旧教材的风格,核心要点知识的增加和删减不到位,习题的选择和难度不适合。例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课后能力测试中出现了DNA分子复制3次所需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在“组成细胞的分子”章末测试题中竟出现了基因和遗传密码等名词。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妥善处理,才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贯彻和实施。

5 探究性学习在学生中较难开展

篇8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1

  本学期,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标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五个班,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生物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末考试五班的优良率都达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初中生物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2

  上学期我带的是高二六个班的生物课,学习的内容都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每周每班也都是两节课。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对上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1、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一些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虽然也教了这么几年学啦,还从没有出现过不写好教案就上课的情况。虽然教案基本上是写的板书提纲,但是应该补充的都写的很清楚,一节课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课时有限,还想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对时间的浪费,因此对课本上出现的一些篇幅大而知识点又少的内容,让学生大胆的舍弃。这样每节课主要是准备重点、难点、常考点。另外在新课的讲授中尽可能使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课堂上的情况。

  按照学校制定的大唐中学二十四字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现在基本上每节课的前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做一些学案上或材料上的知识梳理,然后再检查预习效果。

  组织好课堂教学,尽可能的关注全体学生,现在用多媒体上课使用电子教鞭后,不用再局限于讲台那个范围,可以转到教室的每个地方,对于学生来说不太容易做其他与上课不相符的事情。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原来都是从前往后挨边进行,有程度好的,有程度差的,但也有一些局限性,提到哪一列,其他的学生就不再积极思考啦,现在基本上是走到谁那里,就提问谁。使学生不能有随意的放松,尽可能使他们保持课堂上听课的相对稳定性。课堂语言尽量简洁明了,形成语言专业化,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再以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尤其是成绩相对差点的学生。常在作业上不做,或不能按时做,甚至有的学生抄袭。针对这些情况,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认识到练习题都是花家长的钱买的,是干什么用的,该起什么样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发挥作业的最大功效。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课上尽量让学生将作业完成,课下尽可能的不留作业。布置的作业求精不求量,并尽可能做到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点评。

  很多学生主要问题在于懒,学过的知识,往往就不再管,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把原来的学过的知识都遗忘啦,很少有注意经常回头复习的。只有经常复习,减少遗忘,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都要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去复习前面的知识。尽可能的减少遗忘。

  三、反思和下步目标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还能做到上课认真,学习积极,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在理科班中有一部分,在文科班表现的更明显。想一下,这种结果的出现与我自身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平时对他们的要求还不够严。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对学校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还没能够执行的更好,对学生的作业检查和批改还有没跟上的地方,让学生钻了一些空子。今后争取多向其他老师学习,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争取在六月份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一次顺利过关。尤其是文科班的学生。基本上就这一次机会。但由于受自身条件的的制约,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学校教务处的安排,能够积极发扬成绩,改正缺点,把高二生物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3

  今年9月我任教高一8个班级的生物教学,虽然任务很重,但我还是很用心地投身新课改。应对高一张张崭新的学生面孔,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袭来。我在心里告诫自己必须要用最简单、最高效的方法教会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尽快适应新课改,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自我教学水平。我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

  我在学校的组织下,先后参加了学校的新课改暑期培训班、听取了课改专家的讲座、亲身体验了全国名校广州八十中学的课堂、收看了杜郎口校长崔其升的报告。这使我的教学观念彻底回归到素质教育本位上来了。即要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会知识,又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二、抓住外出考察机会,努力提升自我教学水平。

  今年9月份我有幸随学校的考察团赴广州八十中学学习新课改的先进经验。为期三天的学习,发现八十中学新课改模式的优点。在广州第八十中学高中部认真听了7节课,包括两节化学课、一节政治课、四节生物课(高一1节,高二2节,高三1节),并拍摄了两节课的全过程。另外还走看了景泰中学和集贤小学的每一间教室的课堂;尤其是参加了一个“课改沙龙”。以上的问题基本上在听课过程和沙龙讨论中得到了解决。能够说这一遭没有白走,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对课改充满了信心。回来以后,我认真总结,用心谈感想、上临帖课。力求自我快速成长。

  三、认真编制导学案。

  开始编制学案时没有模板,我既不会设置学案栏目,更不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无奈之下从网上搜索了几份学案依葫芦画瓢制作了两份学案。但使用过程中总觉得不顺手,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思维节奏跟不上。于是我结合学生学情尝试自己设计问题,由于太顾虑学生基础了,结果每一张学案都力求面面俱到,均匀布局,平均使力。又造成了学案资料太多,形式趋向习题化,问题缺乏针对性、重难点资料没有凸显出来等新问题。之后,我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推荐和我自己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科学合理设置栏目,注重学案资料的层次性,侧重学习方法指导,从而使得我的导学案日趋完善。在9月份学案评比中荣获“学案十佳”。并且受到了常德市生物教研员谢主任的赞赏。

  四、不断熟练课堂程序操作。

  一开始学校统一要求我们都要按照“六环节”操作。但我在实施“六环节”课堂时,遇到了不少困惑。比如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很少,要么相互之间讲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要么就光站着,最多也就是几个人相互对一下答案;展示环节就是几个学生跑到黑板上把答案写出来,然后,派另一个学生对着黑板念一遍。其他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应对一些最基本的错误都不能指出来,更不用什么质疑了。老师左提示右启发都不起作用;另外,整节课总感觉有学生讲小话,课堂纪律十分差。结果下课铃响了,学案资料还没有完,老师心理空荡荡的,更不用说学生有什么收获了。能够说整节课就是一节无效课堂。

  透过近3个月的摸索,我在课堂操作上也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找到了课堂问题的病根:原先课堂上学生讲话,是因为学生纪律观念不强,同时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原先学生不讨论,主要是我们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具讨论价值,要么太难,要么太容易;原先学生不质疑,是因为课前预习缺乏独学的思考。找到这些原因后,我一方面注重师生感情建设,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件小事,微笑对待每一位同学。另一方面,加强导学案的研制,争取导学案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上好每一节课,上课前,反复琢磨这节课的重难点资料,在“六环节”的基础。

  五、虚心学习,用心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