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

篇1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法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17-01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受挫,经济增长也要转向依靠消费和投资来拉动。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经济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究竟怎样的消费与投资策略能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在哪些部门的投入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增长,运用投入产出法就42个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1 河南省消费现状概述

河南省是经济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努力实现中原崛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近年来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形态有所转变,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份额由生存性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转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服务业快速发展,我省也由重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倾斜。2007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人均1879元,比1982年增长65.8倍,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供了16.7个百分比;另外由于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特别是吃和住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外加信息渠道的增加和消费品的多样化,居民的消费也由单一性消费向多样性消费转变。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整理及计算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距今最近的2007年河南省42部门的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可以据此分析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更加清晰的认识当前经济的发展,对政府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指导作用。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运用矩阵的乘法分布计算出列昂惕夫逆矩阵B,进而计算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

2.2 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作用分析

2.2.1 河南省各部门消费支出状况

根据投入产出表各部门的消费支出的大小来研究河南省的消费结构,支出额排在前十位的如表1。

表1 消费支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序号部门消费

1公共管理社会组织799.9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59

2教育770.57房地产业330.6

3农林牧渔业7268住宿和餐饮业281.1

4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7229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237.6

5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471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21.6

河南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的支出排在所有部门之首,达到800亿元;教育部门的消费仅次于公共事业的支出,达到770亿元,然而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农林牧渔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消费的消费分别以726亿元和721亿元居于第三、第四位;服装加工、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餐饮等也挤进了前十位;中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中的一家设在郑州,郑州商品交易所也带动河南省金融业的繁荣发展,金融业部门的消费排在第十一位。

2.2.2 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定量分析

我省2007年42个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为15893亿元。不同部门的消费支出不同带动的总产出也有所不同。42个部门中对总产出拉动最大的接近2100亿元,最小的只有7.7亿元。根据计算结果,本文将42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按大小排序。

表2 消费拉动的总产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

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96.736住宿餐饮业728.43

2农林牧渔业1995.83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692.96

3化学工业1190.2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691.04

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800.019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627.11

5教育770.511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26.315

作者简介:

王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于成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上表可以看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三个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名列前三位。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以721.9亿元的消费带来了2096.7亿元的总产出,农林牧渔业用726.1亿元的消费拉动了1995.8亿元的总产出,前者比后者的消费少约4亿元,但总产出却比后者多了100亿元。从总体来看,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几乎上并驾齐驱。化学工业的消费在42个部门中排在第12位,拉动总产出1190亿元。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教育部门以高消费排在第一、第二位,然而拉动的总产出则落在了第四、第五位,并且两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和消费的数量一样,没能拉动总产出大于消费。同样的还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水的生产和制造业等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几乎与消费相等,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小。

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都排在前十名。消费排在前十的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业等五个部门则被挤在了十名以外。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最少的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7.7亿元,其次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邮政业、废品废料、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均未超过30亿。

2.2.3 各部门消费与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对比分析

本文用消费产出比表示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与消费之间的比率,数值等于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除以消费。消费产出比越大,说明该部门的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力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到作用越大,我们加大该部门的消费,就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河南省42部门的消费产出比极差较大,金属矿采选业和废品废料的消费支出几乎为零,所以它们的消费产出比为无穷大;批发零售业的消费产出比为229,即该部门拉动的总产出是其消费支出的229倍,说明批发零售业对我省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消费产出比分别为27、15、10、10;房地产业、建筑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部门的消费产出比基本上等于1,说明这些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3 政策建议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大力开拓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宋养琰,宋洁尘.消费与内需―能让中国最先走出危机[J].中国经济信息,2009:3-4.

篇2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实证分析;预测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对全省经济带动作用的定量分析

1.方法说明

本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投入产出技术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36年提出。该方法是利用高等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综合考察与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部数量依存关系的方法。在用投入产出法分析居民消费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时,我们应用了投入产出行模型:。式中,

表示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各产业增加的总产出(是一列向量),这是我们要计算的。

称为里昂惕夫逆矩阵,其元素(用表示)表明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通过直接和间接消耗对i部门总产品的需求量。其中,为单位矩阵;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表示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部门产品的数量,它反映了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本文中,我们是用河南省200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资料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的。因为我们考虑到在短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不会发生本质变化,故用200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测算和分析2005年居民消费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可行的。

为各部门最终产品列向量,又可分解为总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项。在本文中,主要分析“总消费”中的“农村居民消费”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消耗关系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农村居民消费”列向量(即)是这样得到的:借助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第二象限“农村居民消费”一列计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列向量,并假定这种消费结构到2005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用这样的消费结构乘以2005年河南省经济核算中的“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便得到。同理,“城镇居民消费”列向量也是这样计算的。

然后,借助于专用统计分析软件就可以用公式分析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各产业增加的总产出了。

2.测算结果及其说明

(1)农村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增加的总产出。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增加的总产出是增加的,2005年比2002年增加12.62%,增长414.7亿元。但农村居民消费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不如城镇居民强劲。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增加的总产出分别占当年居民消费带动的总产出的比重其变动是反向的。

(2)农村居民消费带动各产业增加的总产出。从绝对量上看,农村居民消费对三次产业的带动作用都不及城镇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强,这又一次反映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的事实。从相对量上看,农村居民消费带动第一、二产业增加的总产出所占比重均高于城镇居民消费带动第一、二产业增加的总产出所占比重;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带动第三产业增加的总产出所占比重低于城镇居民的同类指标。这表明,我省农村居民消费还主要以物质性消费为特征,对以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产品的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3)与农村居民消费关联度最强的部门分析。农村居民消费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对各个产业都会有带动作用,但对不同产业的带动作用是不同的。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预测

根据现行统计口径,我们用“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农村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对“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预测

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自1991年以来,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波动中上升的。为了对其进行预测,我们通过反复试算,拟采用戈帕兹曲线先预测人均纯收入的发展速度,再预测人均纯收入的方法。戈帕兹曲线的一般形式是:

为了使估计的参数更适合于预测,这里我们用加权平均数法估计上述参数。其意思是给时间数列资料中近期的数值以较大的权数,给远期的数值以相应小的权数。因为近期数值离预测期较近,因而对预测值的影响也大些,故给以较大权数。同理,远期数值的权数就相应小些。求参数lgk、b、lga的公式如下(为节省篇幅,这里不予证明):

上式中R、S、T是以各年“人均纯收入”的对数为变量、以从远到近1、2、3、4、5为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数。

由河南省1991年至2005年人均纯收入资料可计算加权平均数:

R=(0.0099+0.0412+0.1117+0.0589+0.1971)÷15=0.02793

S=(0.0561+0.0620+0.0820+0.1078+0.0831)÷15=0.02607

T=(0.0208+0.0432-0.0052+0.1353+0.1570)÷15=0.02341

把R、S、T分别代入上述公式,即得lgk=0.032254,则k=1.0771;b=1.0742,可计算得P=0.7662;lga=-0.003313,则a=0.9924。所以,为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环比发展速度建立的戈帕兹曲线为:

该式表明,随着时间的进展(即t值的增大),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发展速度会有所降低。因为基数越来越大,发展速度有所降低是符合实际的。

同时注意到时间序号1991年时t=1,把t=1、2、3……分别代入上式即计算出以后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本项目中只计算到2015年,即t=25)。为了预测以后各年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还有一个基数的问题。我们虽然已经有了最近期的人均纯收入实际值,但我们并不以该期实际数值为基数,原因是考虑到某期实际值包含有偶然性因素。因此,我们用2003、2004和2005年的实际值计算平均数,即:

(2235.68+2553.15+2870.58)÷3=2553.14,作为2004年的理论值,又作为预测的基数。这样,对今后若干年份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2004年价格计算的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2.对河南省“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预测

本文用“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现行统计资料中没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可比价发展速度资料可用。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先根据现价“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算现价发展速度(上年为100);再分别除以各年的以上年为基期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结果就可大致作为“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可比价发展速度,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

用上述同样的方法为河南省“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比价发展速度拟合的戈帕兹曲线为:

由该式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进展(即t值的增大),河南省“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速度会有所降低。有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速度预测值,即可预测各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了。预测结果2010年和2015年可望分别达到1410.8亿元和1912.9亿元。到2012年河南省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比2004年翻一番,达到1633.9亿元。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2004年河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胡国强.戈帕兹曲线在预测经济发展速度中的应用[J]. 统计与决策,2006,21:26-27.

篇3

投资、消费与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浙江省经济已顺利的过渡到工业化的时代,GDP总量与人均的水平均也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消费与净出口这三要素到期起到何种作用,三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也是目前经济范畴研究的热点。自2000年,浙江省平均消费率不断的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近几年GDP的快速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然而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为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协调好投资、消费、净出口之间的关系,使之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变量的选取此次选取浙江省1995年到2014年之间的数据,以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经济增长作为被解释变量。用GDP表示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消费(C)表示消费品零售总额,投资(I)表示浙江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NX)为出口减去进口所得。由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公布进出口数据单位为“千美元”,所以净出口(NX)按照各年的月汇率换平均值算成以人民币表示。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用GDP指数以及全省价格总指数并且以1995年为基期进行处理。得到数据。

(二)ADF平稳性检验对于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要用单位根检验的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得出LN_GDP、LN_C、LN_I、LN_NX序列非平稳,而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为平稳序列。可能存在协整情况,需进行协整检验。

(三)Johansen协整检验各个变量虽然经过差分后平稳,但是反映的并不是原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伪回归的现象,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由表2可知投资、消费、净出口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得到长期均衡方程。由方程可看出,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GDP就会增加0.624646个单位,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GDP就会增加0.169350个单位,净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GDP就会增加0.194061个单位。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GDP与消费、投资、净出口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即经济增长的增加会促进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增加,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增加同样也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浙江省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消费的拉动,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附于消费增长。投资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比经济要低,但也在日益提高。就目前来看,消费仍然是拉动经济的最主要力量。但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加深,投资与进出口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1.增加收入,扩大消费增加本地居民的人均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只有居民的收入增加,才能产生更多的购买力,才能促进消费。农民是广大群众低收入的代表,提高农民收入,支持农产品价格,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2.建立消费热点,引导消费升级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产生变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不断地在增加。要想促进消费,就应该产业消费结构去升级。引导、拓展消费的空间。要充分利用消费引领生产的作用,积极引导转换企业经营思路,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篇4

自凯恩斯革命以来,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每当发生经济危机或衰退时,政府进行干预就成为了必然,并且政府干预确实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在此次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都尽管做到了及时的干预,试图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复苏,却似乎总是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那么,政府干预经济,究竟应该在怎样的经济条件下,才能达到经济持续增长或复苏的理想目标呢?这必定需要对经济进行动态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此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些努力,希望在经济危机方面所作的些研究及论述,能够对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在治理经济危机时有点参考价值。

一、经济可持续增长,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

由于经济增长是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它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因而,在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增加时即商品生产总量增加时,就势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即总需求增加)来满足或平衡,这样才会有经济的真正增长。否则,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总供求就会失衡。其结果,就非但不会有经济的真正增长,反而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衰退。所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能够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市场需求(即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构成的,为了便于分析暂不考虑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就决定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扩大(当然政府需求、净出口需求最终也会归属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但是,虽然在市场调节下,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作用,然而投资需求的扩大最终则是要受到消费需求扩大制约的。这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需要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也就最终需要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满足,即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那么投资需求的扩大,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然而,由于受到现行科学技术水平、现行市场价格水平和现行工资收入水平的制约,市场上的既有消费品(包括服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饱和,即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和供给既有消费品、不可避免地会超过人们对既有消费品的需求。这也就是说,受到现行科学技术水平、现行市场价格水平和现行工资收入水平的制约,企业投资需求的扩大,导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使企业持续不断地生产和供给既有消费品,是不可能始终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作保证的。而在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作保证的条件下,投资需求的有效扩大就会受到阻碍。那么,在市场上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投资需求的扩大,商品生产总量的持续增加,最终也是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或平衡的。结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就会发生失衡,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生产过剩(或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衰退。

当经济发生危机后,要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时,就是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扩张性货币和财政等经济政策,其目的就是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能够起到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政府需求和扩大净出口需求的作用。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能够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政府需求和扩大净出口需求,也就使市场需求得到扩大。这就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供给有了市场需求,而使得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从而也就可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但是,当一国的经济在发生危机的同时,别国的经济也发生了经济危机,政府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政策,通过扩大净出口来扩大市场需求,就会引发或加剧国家之间的贸易磨擦,以及还会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从而就会限制政府扩大出口贸易政策的有效发挥。这在经济危机发生时,依靠政府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政策,也就难以通过扩大净出口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以达到尽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而政府(或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时,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降低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和膨胀信用等,目的在于加速恢复正常的信用关系,起到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人们消费的作用。而且,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商品销售困难,物价大跌,生产急剧下降,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致使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低廉。在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有利于危机中的企业获得资金而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及增加就业。

尤其是在危机时市场上如果存在着一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这在经济危机所导致市场上有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供给,就有利于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因为在市场调节下,社会上的资金会向着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移,而且在此时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就会加速资金向着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移,使得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并且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其实也就是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而因为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这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就远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能够更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然而,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则会使得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很难有效发挥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人们消费的作用。

那么,在经济危机发生后,要使市场上的企业有市场需求而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尤其是要使市场上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使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

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就必定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时,就是通过扩大政府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时,通常使用的手段是,政府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大政府转移支付和降低税率等。

政府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以及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就是以扩大政府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这其实也是扩大政府需求来为企业创造市场需求。尤其是政府的增加公共工程投资,更是能够为企业创造市场需求(政府作为非盈利性单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同时也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而扩大消费需求。而政府增大转移支付和降低税率等,是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的支出,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等,使人们的收入可以得到相应的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而且降低税率等,也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和鼓励投资及就业。因此,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财政支出的扩大和税收的减少,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也就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而有了市场需求的扩大,市场上的企业就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尤其是在此时市场上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被迅速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后,再在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这些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就会迅速地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这就达到了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但是,政府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并非可以无限地作用下去的,所以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只能是短期之道。

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政府在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就更应该促使各产业部门(包括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固定资产更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并且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这样企业就可以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增加收益的同时,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后又可以提高工资收入。而人们的收入增长才是长期之道。因为,人们收入的增长,不仅能够带动第三产业更快速地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就业者:而且也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要做到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须增强能够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

由于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能够使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迅速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并使这些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就能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且,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有经济增长点存在时,在政府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作用下,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就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要起作用,就必定需要增强能够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以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而能够促进其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则主要有,

1)劳动者可以获得就业而可以获取工资收入:

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其收益,从而可以提高工资收入。

3)商品价格的下降,即降低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销售价格,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市场:

4)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而为市场提供新的商品,即提供新的消费品(包括服务),而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市场:

5)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有条件时还可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因为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较高而可以增加消费,

6)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可以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

7)通过减税和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以刺激人们的消费:

8)银行提供消费信贷,以扩大人们的信贷消费。

当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能够增强以上这些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进而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时,就可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在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所增强的以上这些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能够做到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的越长,可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也会越长。但是,由于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进步相关联,因而科学技术进步的快慢,也就会制约着以上这些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因素的强弱,从而也就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间的长短。

例如,在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时,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即技术革命)爆发时,就会产生一批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市场调节就会促使社会上的资金向着新兴产业转移,使得新兴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其结果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新兴产业的生产规模迅速的扩大,就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样,就可以实现就业率的提高,使更多的劳动者可以就业而可以获取工资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扩大,实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扩大:实现消费品价格的相应下降和提供更多种类的新的消费品,促使消费需求扩大。而且,在此时政府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来增强对经济的干预,这就使得政府有更强的能力增大转移支付、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等,从而促使消费需求的扩大。并且,在此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也会促使人们扩大信贷消费。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进而又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从而也就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尤其是科技革命时期,大力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会更强,进而就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也会相应持续得更长,从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间也会相应持续得更长一些。

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而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的增强,其实主要是通过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新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等)来实现的。因为,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新产品可以获

取较高利润,促使市场上的资金向着新兴产业转移,使新兴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又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就可以实现就业率的大幅度的提高,这就使得更多的劳动者可以就业而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的产品是先进的技术设备等,其所生产和供给的先进技术设备在被企业所使用时,就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就可以实现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从而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等等。

可见,生产和供给新消费品的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新材料与新能源的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先进技术设备的新兴产业、以及生产和供给多用途的新产品的新兴产业等,它们之间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因而,它们能够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的长短也是不会相同的。但是,无论是生产和供给何种新产品的新兴产业,其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总是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的。那么,这在其能够做到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时,也就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所产生的新兴产业在作为经济增长点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新兴产业就应该有所倾斜,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因为,经济危机发生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新兴产业更有针对性的作用,使新兴产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就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地快速扩张,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增强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但是,科学技术并非呈一直线发展的。当经济危机发生后,科学技术进步减缓或不足,难以使新兴产业来及时替代市场上以趋于饱和的产业部门,导致市场上失去经济增长点时,那么,市场上没有经济增长点的存在,政府即使是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能够尽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其所带来的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也只能是短期的。虽然在市场上并不存在经济增长点时,也是可以依靠政府的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企业持续创造市场需求,以不断的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来获得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但是,由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赤字实现的,政府长期的持续不断的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就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甚至使经济陷入滞胀,或可能会导致债务危机。

三、政府干预经济危机,须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

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可以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就决定了在原来的新兴产业衰退之前,就需要继续有新的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且继续作为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科学技术并非呈直线发展的。在科学技术进步减缓或不足时,也就将无法通过新兴产业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虽然新兴产业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进而能够使得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得相对也会较长,但是其也会因为新兴产业引发投资规模的增大,生产能力的增强。以及受资源供给的约束,而缩短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可持续的实际时间。

那么,在科学技术进步不足,不能有新兴产业及时跟上时,为了追逐利润,社会资金就必定会流向利润较高的市场去。这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企业就会将资金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去,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和资源来获取较高的利润。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也需要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等,这在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和资源相结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就得到了快速的扩大,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也会大幅度地提高。而且,发展中国家还可以通过将所引进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快速地转化并形成自己的新兴产业,进而带动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等,使经济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劳动者的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就使得人们的收入随之增长,从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这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就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产品输往发展中国家以谋取更多的利润。这样,发达国家既为相对充裕的资金寻找到了有效的出路,也通过产品的输出而扩大了本国的市场需求,这就不仅可以缓解发达国家发生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或衰退的压力,而且也使发达国家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特别是像中国和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经济大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后,就大大促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需求空间,而且更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快速发展经济的机会。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等,既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来发展经济,也可以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来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时,通过引进大量资金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和资源相结合,就可以使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进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而逐利驱使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将大量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致使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洞化的趋势。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靠发展制造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为了逐利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那么,为了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就需要进行产业升级,需要发展高端产业,结果致使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大量的商品输往美国等发达国家所获取的外汇收入,又用于购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等,使美国等发达国家既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也使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等从发展中国家获取丰厚的利润,这就不仅大大促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业,而且也为发达国家发展高端的新兴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例如,美国在发展IT产业时,就是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美国输送大量的廉价商品,可以使美国的消费者能够将其收入中更多的支出用于购买IT产品,并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为美国的IT产业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市场,从而使美国的IT产业得以迅速的发展。而美国IT产业的迅速发展,再带动美国经济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促进了美国就业的增加和工资的提高,这就势必扩大了美国的消费需求,

进而又进一步地刺激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展。

可见,由于当今世界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全球经济需要依赖于美国经济增长,这也就决定了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能够做到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全球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增长。但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经济也由低端产业向着高端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发展高端产业,就使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IT产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不仅能够供给本国的市场需求,而且竞争上的优势也大量地供给国际市场,美国IT产业的衰落和IT泡沫的破灭也就成为必然。

2000年美国泡沫破灭后经济开始出现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美联储2001年起大举下调利率,但是由于没有新兴产业及时地跟上和发展起来,因为经济没有新的增长点,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有限。这时就只有在传统产业中获取经济增长点,美国的房地产也就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美国已经实现了城市化,这就需要低收入者的购房来扩大房地产市场需求,而对低收入者的次级贷款进行房屋按揭也就大大刺激了购房的需求和房贷的增长。对购房的需求和房贷的增长,则推动了房地产增值,资产证券化及衍生产品的泛滥,又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结果导致房地产泡沫。

而房地产泡沫化带来的财富效益,则极大刺激了美国的消费需求及负债消费,进而带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更快速的发展。然而,虚拟经济的发展,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到了2003年美国经济渐显过热之势,迫使美联储2004年起不断上调利率,购房成本的上涨,需求随之下降,致使房地产泡沫破灭。由此引发了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引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即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巨量注入流动性,财政赤字也不断增加,希望以此来获得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但是,单纯的用货币来解救危机,无疑是用货币再吹起一个泡沫去推动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虚拟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制造业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强大的制造业的发展,也就使得虚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且此时虚拟经济的发展也将促使实体经济更快速地发展。目前美国已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并试图通过重振制造业来解决失业问题,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但是,由于低碳的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难以及时跟上,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量的货币供应也就无法有效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因此,为了经济的持续复苏和解救失业,美国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并要求中国的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以图美国能够在现行的制造业上扩大生产和出口,来解决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失业问题。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成本进行比较优势,现行的全球产业则是难以发生逆向转移的。而且,美国在扩大现行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时,并不能带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更多的只是增加了就业,它对于解决经济的持续的复苏和长期的就业问题的作用也就是有限的。因为,美国有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救济金并没有使一些失业者的收入有太大的下降。而至于美国等国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在中国经济正在向内需转型之时,中国的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则将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那么,它又能给美国等国带来多大的实际性效果呢?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样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在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难以发展起来时,即全球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时,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就越来越需要由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向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转移。因为,目前的中国存在着经济增长点,即拥有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快速扩张(或发展)的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如房地产业、汽车产业等,而且一些产业部门的技术含量还不高,再加上劳动所得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低等,在此时中国的经济政策能够做到有效的作用,使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被迅速地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就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还能够带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生态转型”;循环型企业;可持续消费观

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被提上日程。虽然这些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循环经济,在一个更高层次的视角下探索其发展路径。

一、对循环经济的重新审视

(一)循环经济的社会功能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扩大就业。首先,自然资源作为社会公共品,它的配置公平问题成为社会公平的突出问题。资源配置的公平不仅包括群体间、地区间、国家间的横向配置公平,还包括代际间的纵向公平。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的不公平问题。[1]其次,发展循环经济为促进社会就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重要路径。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它要求对既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对现有的关联产业也提出了以实现生态效益为前提的重新排列组合的要求,对企业从投入到产出都提出了更高的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这些要求并不意味着限制的增多,而是催生了更多新型产业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为创业和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循环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三点,即引导、支持和规范。第一,政府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政府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政府通过绿色采购行为,引导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为符合生态规律要求的模式;政府通过宣传和推广,引导全社会价值观、发展观实现转变。第二,政府的支持作用体现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支持。政府提供各种政策支持,通过财政、税收手段鼓励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实现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可再生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通过在制度创新方面发挥直接承担者和主导者的作用来解决循环经济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政府的规范作用体现在:政府通过完善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并规范市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沃土,同时对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主体实施惩罚,以规范各方的行为。

(三)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循环经济在物质循环的表象下进行着价值循环,利润大于零依然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前提及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运行中价值链运动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价值投入—价值物化—价值实现”。价值链的伊始是价值投入阶段,即投入各种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第二个阶段是价值物化阶段,通过对投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将自然资源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将劳动力价值物化在新产品中;第三个阶段就是价值实现阶段。循环经济的价值运动过程同样也要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个价值链运动的过程中,传统经济只追求价值的单一循环,而循环经济则以生态规律为基础,旨在实现价值循环和物质循环的统一。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过程是指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利用过程,从而达到资源节约、污染减少、生态保护的目的。

(四)循环经济下的文化诉求

文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落后的文化则会抑制经济水平的提高甚至会强化它的落后状态。文化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探讨的不同结论,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天人合一”思想便是最好的体现。所谓“天人合一”,即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先贤智者的诸多作品(诸如《庄子》、《易经》、《孟子》等)中都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社会也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他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无论是生命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都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且将人类的道德关怀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发展循环经济,只有在全社会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在观念上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正确指导实践,使循环经济真正发展起来,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循环经济与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自身具有整体性、循环性、再生性的特点,它通过“生产—消费—分解—再生”的循环过程以及自我调节机制,实现物质循环并使自身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传统经济只注重经济系统内的增长,大量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肆意地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导致生态系统的“生产—消费—分解—再生”循环运动链条断裂,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难以修复的破坏。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经济系统内部循环实现资源节约、废弃物减少,把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从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生态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循环经济致力于实现更高层面的目标,即通过协调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在两个系统间建立起“生产—消费—分解—再生”的链条,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五维整合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

西方国家较早进行循环经济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以德国和日本最为典型,这两个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西方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都是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切入点,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且重视技术创新和进步。由于资源匮乏这一劣势,德国人非常重视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自1972年开始,德国相继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物质闭合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废弃物回收、资源循环利用等具体过程以及相应行为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第二,建立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双元回收系统这一非政府组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分类和处理,建立起从企业到区域的物质循环管理模式。[2]日本通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来发展循环经济。所谓“静脉”产业,是指依靠资源再生利用而形成的产业。日本非常重视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其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自1997年开始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每个园区内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并且都有自己的主体循环链条;每个生态园区均承担当地环境保护事业的职能,通过承办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知识讲座、支持各项科研活动以及组织市民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发展园区所在城市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循环经济。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日本主要采取自治为主、国家和地方政府辅助管理的模式。我国循环经济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引入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本世纪初,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学界掀起了研究循环经济的热潮,发展循环经济也被提上了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的日程。当然这个时期的循环经济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从2006年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循环经济试点,随着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全面展开,在辽宁、山东、江苏等多省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并逐渐发展壮大;同时,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实践经验,重视提高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在多地建立了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在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虽然这些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对循环经济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过于狭隘;第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相关权责尚未明确;第三,目前仍然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相关技术有待开发。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我们将循环经济的发展只局限在经济领域内,而忽视了循环经济与其他系统的关系,忽视了循环经济实质上需要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维整合的格局下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做出相应变革,应该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维整合的视野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路径

(一)政府的“生态转型”

政府作为政治体系的核心,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支持、规范的作用,引导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循环经济所需政策制度支持、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才能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良性发展。那么,政府怎样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呢?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路径之一就是实现政府的“生态转型”。政府的“生态转型”,是指政府在开展工作时,要在生态优先的价值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生态管理,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生态优先作为价值目标,是指政府应重视环境保护和保持生态平衡,在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发生冲突时,以不损害生态效益甚至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为前提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绿色采购行为和投资引导等对经济发展方向做出正确指引,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制度创新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生态管理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考虑生态环境代价,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即政府的绿色绩效评估体系),把资源环境成本和收益纳入这一核算体系,以弥补传统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GDP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强化政府在环境监管方面的应尽职责;同时,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市场和各方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稳态增长、社会持续进步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也有助于改变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避免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政绩,盲目地实现GDP增长而为此付出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二)发展循环型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就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路径之二是发展循环型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应尽之责,同时也是为了顺应时展要求,避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的必然之举。企业必须将其经营目标由传统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统一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转换,企业就必须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型成为循环型企业。一方面,循环型企业重视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这可以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大的价值,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循环型企业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还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其工艺流程要符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绿色产品”的循环。[3]发展循环型企业,就要求关联产业进行以实现生态效益为前提的新的排列组合,必须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也与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相一致。在产品设计方面,循环型企业应尽量设计减少资源消耗或可回收利用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工艺;在成本—收益计算方面,应将环境成本和生态收益纳入核算体系,通过在成本中计入生态环境价值来计算产品的绿色价格,将生态约束内化为企业的成本约束;这种包含生态价值的成本计算,也就降低了进行生态监管的各种成本,进一步实现节约。

(三)转变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

消费既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又是经济活动的归宿。消费作为经济运行中与生产同等重要的核心环节,消费者的行为和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发展循环经济,消费领域也应做出相应转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之三就是转变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起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应当指出,当前盛行的“消费主义”与循环经济发展背道而驰。所谓“消费主义”,是一种将消费作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价值观,这种消费观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不节约、不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应当摒弃盲目的消费主义,而代之以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进行绿色的、适度的消费,使消费不仅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危及到后代人的发展。这种可持续的消费观的建立,也是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的生态伦理观的体现。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变革。发展循环经济,不应将目光只局限在经济领域,而应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整合统一的视野下来探究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通过政府“生态转型”、发展循环型企业以及转变消费观,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

作者:吴迪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建珊.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房地产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一、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带动效应是指一个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生产要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在区域经济中表现为,房地产业及其直接或间接产业的经济技术关系,即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影响。这一带动效应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相对后向产业的带动;(2)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前向产业带动;(3)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旁侧带动。

(一)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相对后向产业的带动

这一带动效应又称向关联效应,是指房地产业发展对其直接或间接提供生产要素产业的带动,如金融业、建材业、冶金业、建筑业、劳动力等。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产业为其提供原料基础。而就某一具体地区看,若房地产业的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则该地区的这些产业必然产生繁荣发展的景象。相反,若房地产业发展萎靡,则该地区的这些产业则会相应的产生衰退。

(二)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相对前向产业的带动

亦称房地产业前向关联效应,是指房地产业发展对直接或间接需求本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产业产生的影响,如装饰装修行业、厨房设备行业、卫生设备行业等。尽管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筑业、建材业等为其提供基本生产要素,但由于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需要,房地产业的发展对装饰装修、厨房设备等行业的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房地产业的旁侧带动效应

旁侧带动主要指的是由于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对区域内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产生的较大影响。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房地产市场的良好发展对消费者的生活形成有利保障。从而对改善区域内的人口素质、社会制度、消费结构等提供可能性。

房地产业正是通过以上三种形式的带动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能简单的看作是积极的,同时这种效应也有自身的限度。由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健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之我国不同地域具有的较大区域性差异,使得房地产由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所需的必需品,逐步演变成可以增值的投资理财产品,尤其是在大中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一方面说明,房地产的发展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效动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也给区域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推动效应分析

房地产业通过带动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反过来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这一经济现象表现为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的推动效应上。

(一)国民收入增长对房地产业产生的推动效应

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国民收入与房地产业之间存在着倒U现象,即在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水平下,由于住房难以成为大众化消费物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业所起作用就很小;但随着收入的增加,住房需求则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中房地产业的促进作用则增强;而到后期,由于住房高度普及化,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的推动效应则变弱。由此可见,房地产业一味的突飞猛进并非能完全促进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发展比例关系,才能够实现两者合理发展的关键目标。

(二)区域经济内投资水平对房地产业产生的推动效应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内投资水平之间保持着及其密切的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正向相关的关系。增加区域经济的投资水平,尤其是增加对固定资本的投资力度,会直接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相反,投资水平的降低,特别采取相关措施抑制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的发展则会出现收缩。但这种关系并非绝对,而是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三)区域消费水平对房地产业产生的推动效应

消费水平与房地产业之间往往保持着正相关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则会变大;反之则会缩减对房地产的需求。同样,这种推动效应的前提是,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房价的变动保持在一定的合理比值上。如果,房价过高或由于消费水平的变动而导致边际消费倾向发生显著变化时,区域经济的消费水平则会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像信贷规模、利率等对房地产业同样产生较大影响。投资量大、收益率高、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使得房地产业开发对于信贷规模和利率变化极为敏感。通常情况下,信贷规模扩大、信贷门槛降低时,有利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样,利率的降低一方面不但降低了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同时另一方面低利率信贷间接扩大了市场需求,进而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从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看,房地产业都是一个具有较强区域性特点的基础性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往往起先导性作用。但国民经济的区域性特点使得并非每个地区都适合把房地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相反,房地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区域性差异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因此只有正确研究、把握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规律,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顺全.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作用[J].产业经济,2010(6):77-79.

篇7

关键词: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财政政策;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处于加速型,结构不断变化,这使得情况更为复杂,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推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的发展。通过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控和不断完善,以及扩大我国经济的消费群体,从而使得经济取得长足稳定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过渡期,一些体制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从而带动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建立完善的经济发展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何为经济转型?从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模式或者改革的目标来看,是逐步完成了从基于资源的行政配置、状态控制性能设计,注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配置资源、产权多元化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不仅是中国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更是经济体制机制转换、经济政策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几乎与过渡到完成任务,与经济利益关系变动、制度转型、转型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密切相关的财政体系和财政政策,更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问题。所以,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确定适当的财务目标,采取有效的财政手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不论是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还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发展中时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财政政策的支出和收入体制,来研究财政政策如何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体制转型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下,世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无疑这场经济风暴的影响非同一般,但是在我国有效地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下,对于经济的发展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为明显,在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情况下,通过积极采取财政政策、拉动内需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研究财政政策如何有效的与经济发展有效地配合。

2、财政政策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之一,财政政策通过支出、收入、税收等手段调节经济的发展,通过我国的宏观调控、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应。积极实施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掌握政府赤字以及公共设施的投资规模,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支出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和在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对减税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实施减税措施和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发挥了极大作用。我国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一直健康稳定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一直是高增长低膨胀的健康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我国财政政策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得经济慢慢回升并且平稳较快的发展。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发展中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1、财政政策调整和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财政政策的调整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财政越是稳定,经济的增长幅度越大。所以我国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使得财政较长时间的稳定来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高质量财政政策的调整,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政府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政府人员在其他产品、项目中的支出可以有效提高经济的增加。政府支出转化成资本投资于项目,投资的金额越大,政府进行财政调整的时间越久。补贴等一些手段可以有效地缩短财政政策调整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的赤字,使得财政政策的调整主要致力于减少国内经费。财政赤字的支出对于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使得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和消减财政赤字。因此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增长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2、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在体制在转型时期,有效的财政政策调控使得我国经济保持的稳定的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前期,传统的供给型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经济增长缓慢,还有一些项目的不合理,在国内外市场的制约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有效地财政政策调控手段,扩大消费群体,国内市场需求并且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同时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是通过货币调控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狂涨和转型的时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极为有效地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过调控财政政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就业的问题,扩大消费市场,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政府通过有效地方式增加公共设施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调整、改善经济结构。财政政策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地财政政策调控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意义的作用。

三、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三次实践中得出若干结论

1、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经济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长期的发展,促使我国经济由投资型和外向型转向投资和出口以及消费三为一体的协调经济。我国经济的转型是财政政策实践中得到的重要结论,势在必行。在计划经济时期,消费一直处于较低的地位,在转型时期我们要把消费放在第一位,投资放在第二位,出口放在第三位。因为从长远来看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放眼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经济都 是建立在消费群体上的,他们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很多发达国家拥有的资源并不是很多,他们经济的发展却遥遥领先,因为他们主要是通过出口来扩大他们的消费群体,像日本的经济他们最大的消费市场就是中国,他们靠出口来带动他们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强大的消费群体,经济的发展会会走向死亡。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来看,投资和出口都只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手段,其主要是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能一味的依赖投资和出口,否则必然走向经济衰败的道路,因此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

2、改善财政政策,发展国内消费市场

现有财政政策需要随之经济体制的转变不断完善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国内的市场,带动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应实施一些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是国民经济走向,我国的农村人数众多是一个极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财政政策调控来开发这一块最大最有潜在价值的市场。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一个长远的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低收入群体是消费的主力,但收入低无力消费,高收入群体的富人,主要是投资消费不大,因此我们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会扩大消费市场,而只有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控才能刺激这一消费群体。

总而言之,我国体制转型仍处于过渡时期,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研究如何使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配合,来激励经济的发展。我国应通过财政政策调控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扩大消费市场和改善外贸产品结构。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财政政策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1]李波;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吴旭东;论转让定价与税收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3]孙文学;公共财政框架理论简论——我国财政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12期

篇8

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商贸流通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本文分析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从而揭示出商贸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作用,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繁荣稳定发展。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城市经济;影响云南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先导性产业,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6.3%的速度逐年增长,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0.8万亿元,到了2012年这一数值提高至21万亿元,增涨幅度近一倍,其中2012年国内的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23283亿元,较上年涨幅13.6%。由图1可知,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扩大,不仅提高了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可见不断扎实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商贸流通业项目建设的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商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逐步完善,当前专业市场得到逐步升级,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2002-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建设商业市场综合楼共投资1000万元、家居装饰及超市投资接近400万元,同时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投资约1550万元。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商贸流通水平与经济结构得到快速提升与完善。

(三)流通模式与产业不断发展与创新伴随着流通技术以及流通手段的不断变革,国内商贸流通的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发展:货仓式商店、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以及家居建材店等流通模式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流通业态的多样化发展。其次专业化、正规化流通企业的分工体系也不断完善与形成,进而形成以需求作为导向的商贸流通业链,逐步形成集“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物流配送”综合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洪涛,2013)。此外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与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全面带动了国内商贸流通业的较好转型和升级。

二、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不仅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商贸流通业自身也能够提高流通的效率,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能够促进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进步,增加了社会的总供给,较好确保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一)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对GDP的影响,通过所实现的产值在GDP的比例衡量,而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率主要通过流通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某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多数和这一地区的商品、该区的市场化程度、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按照历年我国统计的年鉴资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接近9.5%,年平均增长近3.8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总产值约29726亿元,增长率为10.63%,远高于GDP的增长率8.95%,而商贸流通业的产值份额占GDP的比例接近10%,可见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大,则表明产值在GDP的比重与增长也就越快。2.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社会就业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与要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即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服务或商品时也可获得劳动报酬,而且还具有社会意义,通过劳动使自己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李欣欣等,2014)。商贸流通业的劳动力就业指数指的是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就业指数越高表明该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而就能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就业贡献率从1980年的3.23%提高到2014年的13.86%,其中2013年商贸流通业的就业者超过7685万人,增幅远高于其他行业。2011年我国批发以及零售业就业者数量比例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约25%,其中零售业、批发在个体、私营企业当中的从业者比例接近41%,连带仓储、交通运输、餐饮业、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行业从业者,整个商贸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社会从业总人数的约50%。由此表明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商贸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商贸流通业作为商品销售主要环节,在整个社会资源的调配过程与结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各产业间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提高了产业间的中间需求,因此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助推作用。其次,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较好地为第二产业产品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商贸流通的扩大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社会运行的生产效率,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龚丽虹等,2011)。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均起到调节作用,以第一产业中“蔬菜流通”而言,对于蔬菜流通方面出现的“菜贱伤农”或“价高伤民”之怪象,商贸流通业应通过进一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发挥流通信息的引导功能,有效确保农产品的顺利合理与及时流通,最终有效推动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的提高产生外部性作用。商贸流通业也借助其自身能够产生对第三产业经济的贡献力、对于地区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以及发挥对消费的服务力、对上游的控制力等优势,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

(二)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间接影响首先,充分刺激需求的增长,优化并升级消费结构,就消费者的地位角度而言,商贸流通业已经由社会经济的补充角色向社会经济的主要角色方向转换,进一步真正发挥出商贸流通业的“聚”与“散”功能,全面引导消费。其次,商贸流通业不仅扩展了经济市场,同时还有效地引导生产、活跃消费,并且促进了社会的充分就业,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全面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商贸流通业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的总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内涵方向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通过把生产和消费相互联结,合理配置并优化各生产要素与资源,全面促进再生产,在经济运行中,商贸流通业有效将服务、设备、商品、劳动力以及生产技术等各要素资源聚集起来,从而充分加快流通速度并提高流通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以云南省为例

(一)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就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而言,从2000年该省的经济总量由50.25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10年的1020.08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23%,其中住宿餐饮业、仓储邮电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行业均有迅猛发展。2012年,云南省流通业的生产总值接近1288亿元,比重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51%,而占服务业总产值的近30.40%,较上年提高1.4%;同年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41.62亿元,较上年提高18.10%。2013年该省的零售业的零售额为2367.715亿元,较上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餐饮业的零售额接近474亿元,较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住宿业的零售额为39.025亿元,较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而批发业的零售额接近397.20亿元,较上年提高37.8个百分点。可见该省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迅猛,各行业流通业态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制约因素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流通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同时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还积极导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以及连锁销售等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从而提高了全省商贸流通的效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云南省全省的生产总值为11720.9亿元,较201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该省完成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约1895.35亿元,提高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27.81亿元,提高13.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约4897.75亿元,提高12.4个百分点。可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的三次产业起到了促进、协调与带动作用。2.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体系有待完善。缺少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地处偏远且交通闭塞,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流通信息与网络不畅;缺少专业的流通人才;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第二,商贸流通业的物流长期发展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商贸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商贸网点总数不足3000个,而且商贸流通从业者仅有5000人左右,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存在“小、散、乱、差”等现象;缺乏流通管理人才,缺少健全的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运行机制。第三,商贸流通物流市场的建设也存在滞后现象,根据2010年的相关统计报告表明:2009年云南省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市场数量比重,仅仅占到该省消费品市场的不足10.2%。由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云南省商贸流通业难以发挥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优势。

(三)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经济发展的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GDP的影响。现阶段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提高该省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社会产业的增加值从1996年的212.63亿元提高至2012年的1617.85亿元,年均涨幅约14.68%。此外该省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由1998年的7.72%提高到2007年的8.53%,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不断快速发展且规模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对于该省的GDP贡献率不断逐年提高(见图2)。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在GDP以及在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约为14%与40%,然而流通业在GDP的比例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中流通业占比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减弱的趋势(宗颖,2012)。由此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以及GDP虽保持在同一水平,但是流通产值占GDP的比重未能跟上流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速度(见图3)。2.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云南省2012年商贸流通业中的城镇从业者人员接近41万人,对GDP的贡献率接近15.7%,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从而全面较快地带动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进一步发挥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如表1所示。通过表1历年数据的对比情况可知,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中的从业者占第三产业工作者的36.7%。基于动态角度而言,该省流通业从2003年至今,从业工作者数量较为平稳且有上升的趋势。然而该省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较大,进而为全面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拉动该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增长。3.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流通环节作为连接消费与生产的纽带,对经济的发展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流通业的产值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来表示,当比重越大表明当前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即商贸流通业对该省消费的促进作用就越充分,从而真正促使商贸流通业发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图4可知,云南省1996-2012年流通业的产值逐年提高,同时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扩大,现阶段云南省流通业对消费的贡献作用凸显,对经济消费起到较好的带动或促进作用。

(四)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1.提高对商贸流通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按照《云南省商贸流产业的发展划》,各地方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观念与解放思想,坚持做到“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政策与税收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该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快地形成区域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提高商贸流转能力与流通效率,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罗文凯,2011)。2.加快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云南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重点规划并积极建设仓储——包装——加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该地区商贸产业的流通效率,确保地区物流网络及信息的畅通,提高商贸流通业物流建设的服务水平。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的水平,推动商贸流通业的技术装备、资本运营或组织形态等创新。一方面云南省应积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以便较快提高商贸流通的管理与组织能力,采用“改组”或“收购”、“兼并”等形式有效促进商贸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最终提高该省的经济水平。3.重视商贸流通业对于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可以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此应加以重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一方面有效调整商贸流通业的各项政策,制定合理有效的商贸流通发展法规,同时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批发零售市场,引导流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体系,以期全面促进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建设进程,促进更多商贸流通业的多元化发展,较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张弘,2013)。4.完善流通业的法规政策助推城市经济较快发展。政府制定切实有效、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或制度,推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改善该省各城市的流通与消费环境,完善该地区商品的流通市场,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城乡商品流通新格局。努力打破市场的准入障碍与行业的保护制约,积极为商贸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商贸流通业对于促进消费的先导作用,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该省各城市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5.重视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为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人才保障。积极利用各高等院校的人才,采取校企合作形式,不断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以提高该省现代流通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此外建立不同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该地区流通行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鼓励商贸流通从业人员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顺利发展,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与带动作用(王锦良等,2011)。

总而言之,要进一步重视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促进城市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完善各项商贸流通的法规体系。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政府也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养商贸流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进而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流通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李欣欣,刘根荣.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4(9)

3.龚丽虹,张体伟.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6(4)

4.宗颖.江苏流通业贡献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

5.罗文凯.甘肃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

6.张弘.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3(10)

篇9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3.2拓宽休闲产业的瓶颈,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在于发展休闲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而且在于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又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此外,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健康文明的休闲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产品、设施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工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对其它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新晨

3.3加速休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改善与进一步繁荣休闲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在休闲消费过程中一般会感到休闲产品的更新速度较低,有时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相关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就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些政策来组织与引导休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着力开发一些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体现艺术品味的服务产品、文化装饰、艺术修饰、日常用品、建筑产品、公共设施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用品、文化专用品、文化修饰消费产品等带有地方特色与社会文化的休闲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多元化、精细化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观念和繁荣休闲消费市场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陈惠雄.休闲经济:由理念认知向大众实践的跨越[N].光明日报,2009-1-6

篇10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 竞争法 市场经济

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概述

竞争法指市场经济国家为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竞争法不仅是一种在社会经济中调整竞争关系的法律总和,同时它也约束商品拥有者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商品经济市场的有序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全球化态势,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成为了竞争法的主要组成部分。竞争法是通过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查处,净化竞争环境、规范竞争行为等来恢复市场正常有序的经济活动的。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一般由安全保证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依法结社权、求教获知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等组成。

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内涵。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运行机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商品经济市场上,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的活力,市场就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的转变,商品的经营者就没有了动力,整个商品经济市场就无法维持。在市场经济中,正当公平的竞争,可以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革新技术,创新工艺,提高商品质量,同时还可以促使商品销售者改善经营模式,改革创新运营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胜劣汰,这对消费者也是有益的。尽管我国在2003年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但是由于消费者自身的经济能力有限,消费者对商品的熟悉度不高,更多的只是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在商品的交换中,消费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这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也是对消费者权益不能很好保护的结果。消费者权益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市场的成熟度。

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法的关系。从宏观的经济法可看出,竞争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竞争法中包含着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不正当竞争和垄断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危害极大,竞争法是调节商品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在商品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扮演着调节者的角色。在商品经济中,经营者和消费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经营者在交易活动中是否有活力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在经营者的竞争中,谁占有消费者的份额多,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利,所以,在买方市场中,经营者只有通过不断地竞争加大对消费者的占有,才能在交易中获胜。与此同时,经营者要想得到更多的消费者支持和青睐就必须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提供周到的服务以及不断创新,这些做法都是对消费者有益的,所以消费者和经营者在商品市场中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反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竞争法之间的关系。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在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竞争立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自古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竞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的发展模式也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的出现,对自由竞争、国家的经济结构、人民和整个国家的利益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为了社会经济有序和长远的发展,各个国家从以前对经济不干预到开始通过法律行为对交易过程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我国1993年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对社会主义市场中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以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

消费者保护在竞争法立法目的中的体现。竞争法设定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的价值观取向是经营者进行竞争的直接后果。在垄断竞争时期,经营者不是通过提高商品的质量、不断创新、降低商品的价格来提高消费者占有率,而是通过垄断手段直接控制投入商品的数量,以及商品的价格,降低商品的成本,并且以高额的价格卖出,从中赚取更多的利润,不但消费者的权益遭到严重的损害,激化了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还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经济的安全。现在的反垄断法已经超越了一国范围,更多的是针对大国对于弱小国家在经济上的威胁,所以竞争立法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在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合理的经济竞争中,不断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建造新工艺、采用先进的技术,还能使商品经营者改善经营方式、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让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但是以强制的手段对经营者实施的管制,不但对经营者甚至是消费者都是一种负担。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购买力不断地加大,一个国家更注重的是在市场经济中如何使社会的整体利益不断提升,使国家的经济安全更有保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的利益比经营者的利益更加重要。为了更多地占有消费者,提高商品的购买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设立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就显得更加地重要了。在合理的竞争中,经营者应该在如何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扩大商品的需求量上下功夫,这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正是为了约束在竞争中变相地危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所以竞争立法在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竞争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竞争法是处理社会经济中经营者之间竞争关系的法律,在对经营者经营行为制约的过程中,间接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从20世纪开始,各个国家纷纷设立了旨在规范经营者行为的竞争法,竞争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是始终不变的。在制定竞争法的过程中,核心和目标都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前提的。竞争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但规范了经营者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行为,而且对于一些企图损害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行为或是不利因素,同样作出调整和规定。例如对损害市场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如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强买强卖、集体定价等行为,都给予严厉的处罚。竞争法中还规定了消费者应该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设置了监督机关,直接对经营者行为把关,一旦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经营者就要对消费者进行经济和精神上的赔偿,对于打假、告发欺诈等行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所以竞争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我国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从1984年就已经开始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改善,人民的购买力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消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不够,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对消费常识认识不到位,以及长期以来被看做是弱势群体,所以在交易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产品不合格、强买强卖、缺斤少两、售货服务跟不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等欺诈行为,这不但给消费者带来金钱的损失和精神的侵害,也给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带来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结论

由于我国竞争法的制定和实施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对消费者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涉及面比较小,对于经营者损害消费者的某些行为,仍然是无法可依。反不正当竞争法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建立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但是由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危害消费者的行为依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竞争法没有对经营者的行为给出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应对措施,所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仍需在建立健全法律体制方面努力,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