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的规划

篇1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通过国家对村镇建设的不断努力,有效的推进了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及建设的规范作用,也将良好的机会提供给了乡村景观的发展当中。可是,当前全国进行的乡村景观建设只关注于建设公园、广场当中,这些只是将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并没有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为了可以将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发挥出更佳的优势及作用,我们一定要将乡村景观建设的更好,积极发展旅游业,让前来旅游的游客们能感受到全新的体验。我们要将乡村建设的更具魅力和活力,让乡村景观与旅游可以发展的更加和谐。这是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是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完全可以体现出乡村旅游为我国乡村经济和城乡之间的互动所体现出的作用,乡村景观与旅游业成为了乡村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

一、乡村景观的珍贵生态性资源

乡村的面积辽阔,人口分布不均,资源分布却相对充足、平均,它结合了社会和自然两大类资源,成为乡村生产商品及提供服务的珍贵资源。在当今这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和城乡关系下,乡村的生态型包含了植物、动物、地质、气候、土壤等方面,还包含了景观生态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现象,例如人口、价值观和文化等,以及人类对于景观影响所受的程度。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有效的将景观结构、社会文化、自然过程进行规划,为景观的生态做出分类,并进行有效的分析。

过去的发展状况是受到思想观念、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的制约的,当时我国对于乡村的资源观念非常浅显,许多情形下都将乡村资源视作农业资源和矿业资源。将大部分精力都专注于农业的自然资源、矿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上,而大大忽略了可以更快推动乡村全面建设的乡村景观资源。

乡村景观作为一个非纯粹的自然资源,是经历过特定的文化渲染、历史更替的事物,可以让人们对其进行管制和创造,它成为了乡村自然资源和人类在资源利用中的一座桥梁,可以说,资源管理是可以平衡人均财富及导致环境恶化的一个过程,乡村景观是一个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透过旅游学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景观自身就是一项非常关键的资源类型,是完全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因为社会空间都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社会制度等,乡村之所以会有吸引力,是因为乡村可以提供给人们都市所无法提供的事物。

二、确立农村基本的社会服务系统

农村基本的社会服务系统包括了文体活动方面、商贸服务方面、休闲娱乐方面等。通过不断的规划设计,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农村社区,人们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进行生产、生活及各种社区活动,不需要为了生活而每天奔波,并且可以在商贸服务区域里获得到生活的必需品及基础服务,而且可以参加一些文化娱乐的活动,还可以进行阅览图书和一些文体类活动。

还可以将路灯、花坛、树木、路牌、座椅等设施填充到农民周围的环境里,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将墙体进行美化,赋予诗意,让农村的景观达到更加优美的状态,水榭亭台、沿河廊亭,一幅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优美景象。

三、怎样做好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

1、要将当地的乡村景观风貌保护起来,推进乡村居民的环境建设及提升景观品质。目前,我国的乡村建设正面临着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渡阶段,不同类型的矛盾、利益冲突在相互制约,并且从资金、人才、规划及理论研究等方面都相对不足,导致我国的乡村建设长期都在被忽略的状态。位于东部的沿海地区,有些乡村的经济相对发达,可是古老的乡村景观已经消失不见了,野生动物、湿地、丛林、河流都在陆续消失,所谓区域规范、整齐的村镇络绎不绝,矗立在村庄里的毫无规划设计、毫无美感、毫无特色的新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乡村景观在想低层次方向进展。所以,当新时期来临时,做好我国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改善当前很多乡村只进行片面追求城市化现象的形式,有效保护了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历史性,加强了旅游资源的稀有性;其次,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充分运用乡村景观的资源,协调生产的产业化结构,促进当地的特色化产业经济,让资源可以形成翻倍增值及运用的效果;再次,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协调乡村景观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协调乡村居民的人文环境,优化乡村的生态环境,以便达成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将乡村和城市间的景观有效的结合并共同进步,提高了整个范围的景观品质,加快了任何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2、将当地的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体现出来,加快景观资源的生态利用率。乡村景观的资源利用方面,不但只代表着特定范围里的景观构成及空间激励,并且乡村景观是一个可以被人们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它自身具备了很多比纯粹的应用价值更优良的生态、社会、美学的价值,因此,地区的旅游规划及开发问题,应当抛开传统旅游规划里的单一利用方式,和纯粹追寻经济利益的方式,让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安全的进行利用,让当地的社会可以发展的更加自然、和谐、有序。

3、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引进到当地的旅游规划当中。乡村景观体系包含了村庄、耕地、河流、丛林、山川、等多种因素,乡村景观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生态结构,在规划当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引进其中,出现的不但只是一个规划的形成,还会更加有助于实际情况里出现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宏观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设计理念,从规划的操作角度来讲,结合当代先进的设计理念,让乡村景观可以更具备生动性和时效性,这还有利于在规划角度上作出新的突破,可以将定性及定量有效的贯穿于整个规划当中。

4、强化政府在旅游规划里的主导性,并同新农村建设的计划有效结合。目前,乡村景观与旅游的进展缺少的是规划,乡村旅游的基本设施相对落后,民营旅游素质较低,这些都制约了乡村景观旅游的发展。要处理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尤其是当前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就更应当强化政府在旅游规划里的主导性,让该地域的旅游规划可以同新农村建设计划构成良性的互补形式。

结束语: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要同区域旅游、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有效保护乡村景观的原貌,正切指引乡村建设和发展,强化乡村居民的景观意识,充分运用自然生态景观、乡土文化景观、农业景观,为创造出真实、完整、自然、和谐、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2]王春雷,周霄.从人类学视角探析区域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J].规划师.2003(03).

篇2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受人青睐的旅游类型。其重要意义体现为:

扩大旅游发展领域,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差异较大,促使形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较大的优势,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就业困难问题,还为乡村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加强城乡交流,繁荣乡村文化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仅表现为空间物质上,更体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性,才使得城乡之间的居民被彼此吸引。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体验不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还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开始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文化保护的理念。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探析

早在上世纪末期,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建立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供人们欣赏、游玩,这就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雏形。在98年的时候,国家旅游总局举行了“98华夏城乡游”的活动,全国各地的很多乡村抓住有利时机,开发乡村旅游,一时间,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随后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起来,如度假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农家乐等。但是,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在开发建设中也暴露了许多缺点和问题:

旅游开发认识片面,资源开费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片面开发自然景观,对乡村文化、民俗等非物质层面的资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乡村的原生态和一些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缺乏市场研究,追求当前利益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把农村的旅游资源投放市场,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的商业过程。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开展工作。但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只把眼光停留在了当前的市场中,忽视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这使得乡村旅游景区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眼于眼前的市场,没有长远的规划,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与国外的乡村旅游产品相比较,国内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地域特色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未能挖掘乡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理经营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很多乡村旅游项目是由当地的村民或者企业直接经营,缺乏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意识,一般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很多诸如服务、环境卫生问题也逐渐暴露。

基于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开发经验,从文化的角度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增强文化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旅游相结合

对于城市而言,乡村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区位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这是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出发点。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乡情民风,例如:传统的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开发乡村文化景观切实做好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文化景观的过度商业化,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内涵,提供可以代表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认识景区特征,尊重景观格局

景区规划不只是为满足游客单方面需求而做,也不只是为拉动一时的经济而做,而是为了满足景区当前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而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景区规划的前提就是尊重景区原有的格局及肌理,通过项目合理安排和空间布局,与景区有机结合,使旅游项目、设施安排与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游客营造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在保护和继承的认识基础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项目的合理安排

旅游项目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文化景观出发,旅游项目是游客和景区环境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实质是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村民、游客与环境的行为活动的安排。而规划的目的就是强化这种行为的组织,使之有序和创新。通过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可以引导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参观、参与,从而实现体验、认识和交流的功能。

结语

文化景观是历史沉淀后的一种展现,需要被重视、保护和发扬,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景观与旅游的关系,以文化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不但可以使乡村景观资源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同时也是实现文化继承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殿廷,朱桃杏,王瑜,张艳平,王欣.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五赢模型”——以海南毛感景区规划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6)

[3]顾琛琛.城市边缘区旅游规划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03)

篇3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乡村文化

引言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和灵魂。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构建由乡村旅游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意象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对维护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袁家村以创新理念大力挖掘自身的地域特质和丰厚的关中文化,开发和规划“关中印象体验地”项目,成为十个中国最有魅力有限乡村之一,其规划对以文化体验为导向的乡村旅游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1 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它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

从乡村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 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适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各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方面,由这些蕴含了较高的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转化的旅游产品必然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而从旅游市场消费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乡村旅游的出现及蓬勃发展,实质是异质文化群的相互吸引,是从城市文化角度对乡村文化的考察与欣赏,是城市居民对乡村又一价值的发现与承认。

3以民俗文化旅游为导向的新农村规划研究-以礼泉袁家村规划为例

3.1袁家村概况

袁家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距唐太宗昭陵约10公里,西安市约60公里,全村由60户住户,268人口组成。周边文物古迹26处,旅游景点5处。2007年开始开发关中印象体验地,现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3.2袁家村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休闲村落的规划设计对象,主要包含了村落空间设计和村落区域环境景观设计。袁家村根据其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确定了以昭陵旅游景点为辐射圈,以关中民俗休闲体验为楔入点,以关中民俗聚落生活文化特色为主题的乡村意象。在旅游项目上延展为体现关中生产生活方式的作坊参与性活动,体现关中饮食文化的食街商贸活动、集休闲度假饮食为一体的仿古乡村院落农家乐、展现田园风光的果园采摘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上根据旅游项目延展为承载关中生产作坊及饮食商贸的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及街市、具有古民居特色的农家聚落及乡土特色的活动场所。

3.2.1空间区域划分

袁家村规划以道路为界限分割的几个休闲区域。以关中印象体验区为核心,娱乐区块半围合式外延地块发展方式,布局结构明了,村容井然有序。

3.2.2空间景观解读

场所空间是反应地方特色人居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村落的场所空间景观主要涵盖了民居建筑、道路、导视系统、植物、景观小品等。在规划设计时,应围绕目标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空间效果。

(1)民居建筑景观设计

袁家村的民居建筑景观集中分布在关中印象体验区、正街农家乐区和关中四合院区。其中关中印象体验区为了复原明清时期兴盛的民间作坊和贸易文化的原始街市及建筑形态,利用古民居的建筑原材料和建筑构件重新复原修造,整合关中民居聚落形制,营造关中民居聚落氛围及民俗文化氛围。村容村貌整齐划一,是典型的现代化居民住宅形质。

(2)道路规划设计

袁家村的道路规划相对较为完善,线路设计简单明了。关中印象体验区的步行街由一条4米宽游览步道贯穿始终。游览步道为青石铺设处理在材质纹理和质感上切合度良好,风格相得益彰,体现出古朴的聚落道路特质。

(3)植物景观设计

旅游休闲村落因其开放性,对于环境的生态性要求更高。合理的选用植物,即可以调节改善空气质量,又可以给村落带来生机。袁家村在树种上主要选用的是柿子树,体现了很强的地域性和乡土性。在总配置上采用乔木、灌木及藤本植物相协的方式,垂直藤本植物的应用为袁家村创造了一副动人的乡村画面。

(4)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环境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还能表达空间主题。袁家村用于丰富空间的景观小品,主要有关中传统的农耕的工具,还有拴马桩、石槽、石碾等,用农村自然素材替代现代人工痕迹过重的景观素材,自然而然提升主题印象,增加乡土民俗文化意境。

4以民俗文化旅游为导向的新农村规划的几点意见

4.1乡村旅游主题的确定

主题是旅游地规划与规划的核心概念与中心内容,对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起到了提纲挈领的定位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旅游地的鲜明形象和特色,增强旅游地竞争优势和吸引力,满足市场的需求。

4.2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

乡村文化资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性三个层次由于其表现形式和显隐性层度的不同,决定了其对旅游需求的满足,对旅游行为的支持、对旅游产品类型的不同表达是有差异的,但是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往往都糅合了这三个层次的文化资源,它们从整体上决定和影响着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整体感知, 及其对旅游消费的满意度。

4.3乡村意象的营造

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 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是表达和维护乡村旅游主题的重要载体, 是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背景。它是由乡村景观、乡村文化等层次相互揉合,共同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其中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所构成,是基于乡村物质文化资源的一种表层性认识。而乡村文化意象是乡村意象的深层次内涵,是基于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和乡村制度文化资源,对乡村精神文化资源的一种深层感知。乡村意象所反映出的乡村与城市巨大的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是吸引、满足旅客参与旅游活动的根本,因此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必须以乡村意象这种整体氛围为基调,与乡村旅游开发主题相呼应,任何旅游活动的规划开发一方面都必须服从和维护乡村意象这个整体;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和强化这种乡村意象, 增强乡村旅游地整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5结语

乡村文化代表着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乡村旅游开发应深入发掘乡村文化的底蕴, 通过相应的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呈现给游客,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具备其特有的识别性,使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根基和旺盛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反对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迎合猎奇心理而出现伪地方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过度舞台化倾向, 减少乡村文化的流失、防止旅游者的行为污染和非乡村文化的渗透,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自然、地道和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孔洋.民俗村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05:01.20.

[2]郑鑫,邸.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J].新西部.2010.07:24.

篇4

乡村旅游规划,面对的是市场,要的是效益。对于市场规划要解决的是定位、形象、产品和项目问题,而对于效益,规划就必须将乡村旅游景区未来的商业模式设计清楚。商业模式与规划的定位、形象、产品和项目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依托规划中的项目来构筑合适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要依托商业模式来增加规划中的项目。

马嵬驿,一个依托餐饮行业的集聚效应把“吃”这一要素规划到极致,但是马嵬驿却做成了远超兵马俑博物馆年接待旅游游客的乡村旅游景区,换句话说马嵬驿是做餐饮的,通过正确的商业模式引导,最后成功晋级为乡村旅游景区。莫干山的裸心谷,通过做乡村酒店,把“住”这一要素做好做精,最后裸心谷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度假景区。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如何依托市场效应设计好商业模式,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规划前的思考。同样的商业模式,仿照马嵬驿把这个商业模式放到一个地方小吃很少,市场对小吃不买单的乡村旅游景区便不会成功,这便是规划所要解决的设计的商业模式与规划本身是否相匹配的问题。

以下为几种比较流行的当前乡村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

一、简单门票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景区的主流模式,主要依托乡村旅游景区的资源本底,如婺源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数村落的资源本底较强,婺源开发了大景区门票形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形成直接有效的资金来源,但一定要注意门票的定价与游客的价值反馈。

二、综合收益模式

这种模式除了依托门票,还强调乡村餐饮、购物和乡居住宿等多种收益形式。这种模式需要根据市场客群严格控制产品和项目的设计,保证产品品质。

三、产业收入模式

乡村旅游,除了依托旅游收益外,还可以依托农业和农业加工的收益。农业产业的延长等等,如北京的薰衣草庄园,依托薰衣草精油加工等产业收入。

四、商业地产模式

通过乡村旅游景区的外包装,进行地产商业。这种模式是投资商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要求政府给与一定的土地作补偿(价格一般是各种办证的费用),旅游和地产同时开发,通过地产的收益来弥补旅游的投资。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开发问题;对策

引言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观念逐步的深入人心,在旅游环境向田园回归以及农村经济自身寻求发展和突破的双重作用之下,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

当前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起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从广西农村地区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都是农民自主以农田、鱼塘、果园和山林等乡村自然资源为依托而建设起来的小规模旅游项目。这导致农村旅游项目的规模偏小,没有鲜明的特色,而且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导致发展规划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这些问题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予以重视,否则将使得未来只能使用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方式。而一旦出现价格战,不但不能够通过乡村旅游来帮助农民提高其收入,反而伤害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同时,缺乏整体规划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乡村旅游缺乏规范的高质量服务,一些乡村旅游的档次较低,服务质量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例如,乡村的道路设施没有跟上来,道路狭窄、凹凸不平;房屋的取暖制冷设施不完善或者是居住条件较差等;乡村的客房、卫生间以及厨房等卫生条件较差;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过于简陋、对应的设备不足等。

(二)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文化内涵亟待加强

当前,广西省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还处于一个探索性的阶段,部分人将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内容总结为——“几间房子,几张桌子,爬爬山,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虾”。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着夸大的成分,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当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初具规模,硬件基本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部分需求。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软实力方面还没有予以开发。尤其是在当地乡土文化的开发,以乡村民俗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度亟待加深。简单的来讲,就是当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只能够满足部分游客低层次的感官需求,而对于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感受和需求则缺乏对应的关注。

再次,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有效的自我定位。自我定位的模糊是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一些乡村自身极具乡土气息的特有资源不断消失,开始出现了城市化的苗头,尤其是乡村中的一些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环境与景观都遭到了破坏。使得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不能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更加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三)旅游者自身行为不够成熟

我国当前的一些旅游者的行为基本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主要偏重的依然是物质享受,对精神享受不予重视。同时,日常休闲的意识不够强,主要是在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休闲较多。再者,各个地区的城市消费水平是不同的,开展乡村旅游项目较早地区消费水平可能较高,例如长沙的人均消费在200~800元之间,济南的一些地区则基本在200元以下。

消费者基本将乡村旅游定位在观光旅游的层次上,基本没有参加旅游地区所提供的体验性娱乐活动。主要注重的是物质享受,其中土特产和土家菜是消费者最为津津乐道的特色。而国外的一些乡村旅游者,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接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条件好的人。他们选择乡村旅游和度假不是由于费用的考虑,而是需要在乡村度假的过程中获得净化空间下的精神享受,而不仅仅只是物质享受。同时,一些游客还存在这“凑热闹”的心理,一般只是在旺季出行,而淡季则较为冷清,导致了旺季基础设施超载、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

二、解决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若干策略

(一)预先整体规划,逐步可靠执行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将整体规划和区域旅游整体规划、乡村周边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协调起来,使之服从并结合区域旅游规划和城市的发展规划。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在其中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的结构优势、开发的具体区域范围、旅游项目以及相关的配套工作都要详细的列出。在对景观建筑以及旅游设施的建设方面,应该注意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力争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完美统一。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持这样三个基本状态:景观设施的生态化、建筑材料的原始化以及餐饮食品的原生态化。

在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结合广西省自身的自然资源特殊,要保护好乡村既有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和环境,尤其是要注重森林和植被的保护工作,对乡村中的自然水景和原生态湿地系统要予以完全保护,然后以之为中心打造出和谐自然的滨水景观。而在道路交通的建设方面,应该尽量采用由卵石和片石组成的石阶,或者是由碎石铺成的小道,然后以藤蔓植物和树木等来予以点缀,以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休闲氛围。在建设的过程中切忌大量的采用金属质感的建筑材料,诸如铝合金、瓷砖、不锈钢等材料。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力争打造出田园原始味道的景观,而不是城市化的景观。这就要求建设的景观不应该是简单的模拟和仿造,同时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切忌短视行为的出现。

篇6

【关键词】 海南;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从早期开始零星的一些以自然生态风光和农村生活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如海口的绿枫农庄、澄迈万嘉果园、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文昌的渔家乐等,到2000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活动,这标志着海南乡村旅游开始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至2007年为止,全省已有6个市县、30余个村庄开展乡村游。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使得海南乡村旅游由点到片、有片到线地逐步发展。

总体来看,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引导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明确

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广,如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社区的改造、旅游业发展、保护等部门和内容,这些都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从当前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的利益纠纷事例中看到,政府宏观管理力度不够,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自为政,问题协调方面没有相互配合、相互推诿。由于政府的角色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无序状态。

2、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

表现在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的分析和调查分析不够,乡村旅游区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许多经营者既不做市场调查,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简单地与渔家乐或农家乐等同起来,简单利用现有农田、果园、养殖场等资源发展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思路单一化。

3、配套设施不齐全,功能单一

配套设施不齐全依然是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一大问题。虽然部分文明生态村做到了村内道路硬化,但通往交通主干道的道路却未能硬化,一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缺乏必要的标示,可进入性差;客房、餐厅等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难以让人接受,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

4、经营管理不规范,旅游服务水平低

乡村旅游的部分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是本地乡村居民,从业人员自由散漫,素质相对较差,部分乡村居民从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此外,海南教育比较滞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通话水平、服务技能不高,旅游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

5、旅游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文化脆弱

随着游客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大量进入,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在日益下降。盲目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游客的任意践踏和采摘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造成破坏,旅游垃圾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破坏了环境卫生。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人为地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商业性加工扭曲了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二、海南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建议

1、政府主导,多方支持

为使乡村旅游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多方渠道筹资,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银行贷款为铺的资金筹集方式,促使农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各级职能政府要明确责任,相互协调,研究并制定旅游管理制度,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环境卫生、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2、规划到位,合理布局

发展乡村旅游,应做到规划先行,杜绝盲目开发,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进行。在空间布局上,乡村旅游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异同,以及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差异,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个性,保护旅游镇、村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农业生产容量、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范围内可持续发展。

3、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旅游应重点体现“真味”、“原味”,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要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在规划设计中,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依据各地资源优势,挖掘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充分调动游客的感观,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要着重于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性。开办海南乡村旅游网站,设置自助游、自驾游服务栏目,实现游客与景点随机互动。

4、建好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对旅游村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镇改水改厕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村内公共厕所卫生状况,完善景区指示牌等。实现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有限电视、农村宽带网、卫生服务站等。加强原生态植被的保护,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保留农村景观生态化。加快交通便利化,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方式,开通海口、三亚等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公交路线。

5、规范接待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要出台统一的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统一标准,逐步健全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邀请相关部门和旅游院校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岗位学习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改善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营造让游客舒心的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加强对各地乡村旅游理念的宣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一些类似于导游人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当地人,适当推广学习一些简单普通话、外语,提高接待档次,吸引国外游客。

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景观规划

1 引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客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磅礴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涌现出村庄边缘化和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亲情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当前乡村旅游纷纷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破坏、文脉断裂、传统村庄沦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实,实现乡村与景区的协调发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将景区与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村庄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村庄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村庄与景区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径

“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建设同步规划。“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径有: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树立景区与村庄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3 实践: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处,地处嵩山腹地,三面环山,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型美丽乡村。现状雷家沟村地势险要,用地复杂。村庄呈小片长带状、零星点状分布,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修缮改造古民居群及历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环境,整治山地农耕设施,建设“禅修”养生基地,借鉴“景村融合”的开发模式,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3.3 总体定位

雷家沟村紧邻千年古刹少林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林寺的发展无形中带动着周边旅游文化的建设,雷家沟村则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雷家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少林文化为背景,将雷家沟村打造成一个集农、禅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佛学禅修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3.4 组织结构规划

本案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将整个整合结构划分为“六区、一街、一园、一中心”:

3.4.1农业体验观光区:村庄入口现有土地为一般耕地,在此处打造农业观光园。在该区域中开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织等游客互动项目,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废弃的雷家沟老居民区为依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修缮整治农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将几近绝迹的农村民俗、耕作农具、农家技艺、本土手工艺制品等的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儿时的记忆、久违的乡愁……

3.4.3农耕休闲采摘区:以雷家沟东洼及百草岭的丘陵、坡地为主,就地取材将田埂进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态环境以提升观赏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为基础,联合农、林科研单位,在保留村庄原有林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逐步形成以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闲体验区。

3.4.4禅修养生区:将废弃的养鸡场区域改造为禅修堂、文化艺术展馆、道德讲堂等,集中形成禅修文化养生区。聘请得道高僧、知名传统国学文化学者到此讲禅论道,并定期举办书法、古典音乐、国学讲堂等活动。

3.4.5传统武术研修区:“禅”、“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沟村位于“禅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浓厚的禅武文化底蕴,亦是村庄的特色和灵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沟下现有的武校“少林罗汉院”为依托形成武术原生态展示区、传统武术研修区,定期举行少林武术研修、表演,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光临的一大闪光点。

3.4.6现有文物保护区:雷家沟现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属景点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针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期再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3.4.7素食文化街:为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充分利用沟壑的现状地形,计划在雷家沟的沟壑底部内依沟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进各具农家乡土特色的风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专区。建筑风格与改造的居民区保持一致,以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街区步行道内由上而下潺潺细流曲折而过流入荷花池,在景观荷花池旁设置以少林禅武文化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传统体验园:将刁家沟老村庄和现有土地做为传统产业基地,在此展现农业农庄特色,用比较原始的农耕方式,让人们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3.4.9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第一门户区,为游客提供停车、问询、租赁等旅游服务。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务服务区,以特色美食、禅武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集住宿、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商务服务中心。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范围很广,涉及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塑造、生态保护、村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在规划旅游景区层面通过对村庄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关于雷家沟美丽乡村的规划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把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和传统的姓氏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资源,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期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 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 江西乡村旅游 旅游经济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无疑是其中一匹黑马,其在旅游业当中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江西虽然经济比不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但其在地理区上位却是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西乡村众多,且大都依山傍水,森林资源也极其丰富,极大地减少了工业发展给其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极具风情的乡村风光给江西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

1生态文明与江西乡村旅游经济

1.1生态文明为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各种旅游资源的存在依赖于良好的生态文明。各种风光秀丽的大山以及江河,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 水体景观等无一不以生态文明为前提而存在。目前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处在初步阶段,必将通过开发、利用各种特色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顾及可持续发展就极大可能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来发展江西的乡村旅游经济势在必行。

1.2生态文明扩宽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空间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对田园生活的需求,江西依托其丰富的乡村旅游济源以及多样的旅游模式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这给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带来了盲目开发、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虽然短时期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但从长远看制约和缩短了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整体生态规划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名胜景区旅游发展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由于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过短,缺少整体有效的生态规划,导致在开发过程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二是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和规划出现超容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三是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和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2.2生态文明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

乡村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处于一种放松脚步、回顾自然的需求,他们多选择周末自驾游到江西各城市周边的乡村进行体验。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过程中大多数是没有一定组织和计划的,也就是缺乏一定引导的,因此,加强乡村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必不可少。可实际上,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缺乏相关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保护环境意识的宣传和引导。

2.3与生态文明结合度不够高,文化内涵不深

江西从古自今,都是人杰地灵的宝地。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先辈留下积淀许久的精神遗产是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除了有风光秀美的庐山,更有道家文化胜地三清山与龙虎山,但遗憾的是开发过程中并没有着重于道家文化的宣扬,而是基于经济效益更多的把目光放在了游乐项目的开发,并且由于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导致多处景观已面貌全非,与讲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完全背道而驰。

3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3.1加强生态文明格局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合理进行规划

首先,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应准确定位当地旅游特色以及明确当地旅游资源,以此为主线进行特色发展;其次,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当地资源能源情况,合理限制使用土地、树木、地下水等资源;第三,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当地旅游经营者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过快过急,应稳妥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杜绝单纯追求利益化、规模化效应。

3.2提升生态文明格局下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户,虽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但生态意识非常淡薄,因此提高其生态意思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不断地教育和学习,加强农业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的培训,使之能够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二者的关系,提升其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有的管理者水平,真正认识到只有节能环保才能长期稳定健康去发展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因此,提升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者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3.3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江西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时,不该破坏乡村生态环境,更不该遗忘乡村传统文化。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避免盲目、重复地进行乡村旅游经济建设,同时应当加强生态观念培养。面对日益热火朝天的新兴乡村旅游产业,江西旅游经济发展时必须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克服盲目追求利益和规模的发展思想。在加强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面, 可以通过各种警示牌、 宣传栏、 微博、微信、QQ群等进行宣传。对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勘测,尽可能地把旅游活动控制在其范围下,以此实现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慧芳,李朝阳,路艳杰.新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3):73-74.

[2]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篇9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加之交通运输业、尤其汽车和高铁的迅猛发展,外出旅游正在成为中国人的一项基本生活需求。与以往的长途旅行乃至出国、出境旅游相比,短途旅游正以其方便、灵活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乡村旅游的优势

在形式多样的短途旅游中,由城市向周边农村辐射的乡村旅游,无疑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一种旅游形式。在短途旅游方便、灵活的优点之外,乡村旅游更同时具备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经济实惠等多种独特优势,是一个拥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发展项目。

三、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逐渐崛起成为一项火热的消费项目,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农业生活蕴含的魅力和乡村地区自然环境的极大优势,周末和节假日全家老小共同来一趟乡村之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但综合来看,国内乡村旅游尚处于较低层次,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旅游“硬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所谓硬件,指的就是众多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卫生、医疗、服务等设施。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基本处在原生态的状况,即仅有当地居民和以开发为目的的旅游项目,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如公共厕所、卫生服务站、加油站等基本设施几乎没有。由于乡村旅游各景点之间往往距离较远,这些基础设施的匮乏,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较为不便,放大了路程在游客选择景点时的考量,其结果就是离城市较近的景点游客较多,且游客数量的减少幅度远大于景点路程增加的幅度,对离城市较远的景点十分不利。

(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效率较低

乡村旅游,尤其是平原地区的乡村旅游,通常面临景点与景点之间距离较长,对游客吸引力较弱的问题。与此同时,各地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经常以县、区为单位,各自为政,互相竞争,造成的结果就是各地区都有若干个规模不大的景点,分散在境内各地,但每个景点可供游客欣赏、娱乐的内容都十分有限,让游客感到仅去一个景点玩的不够尽兴,但去其他景点又太过麻烦,难以让游客获得足够的乐趣,也削弱了游客重复前来游玩的兴致。

(三)乡村旅游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在形式上仍然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主要形式有农家乐、果品采摘、垂钓、赏花踏青等。相比数量众多的乡镇和景点,形式上显得较为单一,无论是对游客的吸引力,还是产品的附加值,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旅游“软件”亟需增强

当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以各地居民为主,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有力的管理,景点附近经常演变成农贸市场,管理混乱,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很难得到有效的服务,更多只能依靠自己摸索,缺乏良好的旅游体验。

四、改善乡村旅游整体质量的对策

(一)增强认识,加大投入

各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应加大政策性投入,扶持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避免为发展而发展,无条件迎合游客而对环境进行破坏性开发;通过广泛宣传,逐步培养游客形成“我欣赏这样的自然”而非“我要看这样的自然”的旅游心态,形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相应的卫生、医疗等服务需求也快速增长。各地应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多为自驾游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旅游景点分布情况,加快公共厕所、卫生服务站、加油站、汽车修理站、商场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确保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消除后顾之忧,同时带动地方人员就业。

(三)统一规划,丰富内容

乡村旅游落点在乡村,规划则应在省市一级地方政府。只有将乡村旅游的规划工作提升到省市一级的高度,才能有效避免县区政府互相竞争、一盘散沙的规划局面。在旅游项目的规划中,应减少重复和雷同项目,根据时间长短、路程远近、项目内容等,科学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开发多条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多种可选组合,吸引回头客。通过跨地区、跨类型的旅游项目设置,如农业生态游、乡村访古游、野外健身游等。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强旅游项目和服务的规范化,对各乡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服务质量;引入管理人才,实施企业化运作,减少粗放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内容;方法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面积较大,因此需要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以现代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将乡村景观、经济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打造出美的乡村,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打造美丽的乡村,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乡村,为农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乡村的民风民俗作为什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保留这些历史宝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加乡村的文化内涵。

1.3 可持续性发展

在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制于社会条件限制,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较多,这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的保护好乡村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充分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村落景观

村落作为一个综合体,属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村落景观要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以此来吸引旅游者,使游人能够享受景观资源。而且通过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为乡村打造出适宜开发旅游的风景。按照物质形态来对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点、线、面等三种形态。

2.1.1 点。无论是在村落布局还是景观效果上,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点的存在会增强景观的中心感,使景观更具向心性和标志性。可以将村落景观看成一系列点状空间,将不同的节点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

2.1.2 线。点运动的轨迹即为线,同时线也是面运动的起点,线具备多种形态的造型元素,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和概括性,因此在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将线作为街景艺术的重要单元,利用线来决定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轮廓线,并利用线来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乡村景观中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线性空间的曲直变化及动静结合,从而打造丰富及优美的村落景观。

2.1.3 面。面在景观中分布范围十分广,而且具有非常好的连通性,在村落景观中,面充分的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不仅决定着景观的性质,而且对景观动态发展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2.2 农业观光园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农业观光园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以休闲和观光作为主题,以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多功能于一体,通过广泛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打造出来的乡村农业观光园能够吸引大批游人,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在农业观光园中,充分的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结合,将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进行传承和延续,从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2.3.1 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3.2 旅游标识系统。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

乡村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更适应自然的环境,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传统村庄的肌理,有效的保护乡村原有的风貌,构造出温馨的乡村格局,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落造出温馨的氛围。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有效的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进一步挖掘对乡村规划有利的景观素材,从而打造出美观的乡村环境。

3.2 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乡村历史文化风貌及民俗文化等都是展示乡村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突出地域民俗色彩,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来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的相结合,展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魅力,提升乡土气息,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的居住部落和街道形成了乡村空间,这其中街道起着有效的连接作用,以此来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地理风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遵循心计适宜的原则,更好的显示出道路布局的合理性,确保道路顺通,从而为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且在具体规划设计时,当需要添加一些公共服务设计时,不能对村民正常的生活带来影响,要通过科学的设计,采取合理的尺度,从而为村民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因此需要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依托于乡村的地域特色及自然环境资源,为村民打造出美丽宜人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具备民俗色彩,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有效的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