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资本主义;内生性根源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8-0005-05
一、引言
如果从2006年春季“次债危机”在美国显现端倪算起,金融危机距今已经快七年了。七年来金融危机经历了显现——集中爆发——持续影响等过程后,并没有消除。反而,金融危机演化成了“债务危机”。如今,“债务危机”在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却越演越烈。除了挪威、希腊等国家最早发生债务危机外,目前,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卷入了欧债危机。债务危机似乎只有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好转的征兆。面对残酷的现实,不仅要追问此次金融危机为什么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影响面这么广,深度这么深,同时能够引发债务危机?这次深度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什么启示?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内生性根源
金融危机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论述(白暴力、梁泳梅,2008;吴晓求,2008;刘迎秋,2009;Taylor,2008;Phillip Arestis、 Elias Karakitsos,2009)。虽然这些论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此,本文将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微观市场的运行和操作这三个层面来剖析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内生性根源。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此次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深层次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家会不断的扩张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仅仅获得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其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资本家无限扩张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产生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理论上来说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新的变化:
1.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形式由“有效需求不足”转向“有效需求过度”。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生产的无限制扩张和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把牛奶倒掉”的浪费做法了,而是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来扩展全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和私人)的支付能力。具体涉及到私人信用的扩张、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首先,私人信用的过度扩张。具体来讲就是私人信用工具的创新,即通过“按揭”等金融创新产品来鼓励全社会的超前消费,帮助人们用未来的钱实现现在的梦想。在这样的制度下,虽然可以扩张全社会的消费规模,部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人们却变成了一个个“负翁”。当受到利率等外部因素冲击时,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负翁”很容易发生支付困难,变成“倒下去的负翁”,即个人的破产。其次,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除了创新金融工具,释放全社会的“未来需求”外,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大规模借债来扩大公共支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危机后,欧洲等一些国家采用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刺激本国经济,由于其国家债务负担超过了未来的偿付能力,结果诱发了债务危机。再次,社会福利水平的过度扩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断的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当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被政治人物用来讨好选民时,就会变成一项刚性的制度。在国家税收增长幅度不大或下调的情况下,伴随逐渐上升的福利支出的必然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其实,过度福利化的代价是社会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希腊等发生债务危机国家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在私人信用、国家信用和社会信用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结果是“负翁”、“负国”和“负社会”的出现。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尤其是全社会的支付链条中断后,发生金融和债务危机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篇2
正逢金融危机渐渐消退,欧洲多国债务危机却逐渐显现。在其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审视因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世界一些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正试图从刺激经济政策转向财政紧缩。在此,G8峰会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恐怕是力不从心了,而G20峰会的多边国际合作与协调机制更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在“后危机时期”。
面对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G20成员在多边合作与协调的机制下,通过协调一致的刺激经济政策,共同渡过了艰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这是有史以来国际经济不可多见的全球性宏观政策的合作与协调。
从金融危机到金融市场稳定、从经济衰退到经济复苏的周期性规律,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经济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阶段;其次是经济出现明显复苏迹象和金融市场逐步恢复稳定的周期性逆转阶段;最后是经济的全面复苏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与活跃阶段。
第一阶段,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G20的多边合作与协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显示了G20多边合作与协调的活力。各国不断出台的利好经济、金融数据证实:全球经济逐步从衰退走向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的势头得到抑制。然而,虽然这标志着全球经济基本走出表退时期,金融危机也已经过去,但不能说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由此步入了全面复苏的时期,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基本特征依然处在由衰退和危机向复苏过渡的转折阶段。
G20合作与协调机制架构形成的初衷,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表退的情况下,使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大局,切实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多迫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承担风险才有可能渡过难关,实现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
在形式上,G20的合作与协调机制是以不同经济体国家的独特方式来协调经济、金融政策的多边架构。虽然,G8峰会在这方面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G8峰会在主导全球经济,金融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等方面不断受到质疑。
篇3
Abstract: To prevent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governments unified action and took active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minimizing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crisis, and for the eurozone countries into a huge debt crisi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reasons and influence of debt cri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for governments, thinks tha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reform, transparentizing, government fiscal and financial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public finance are key factor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government's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crisis response system.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金融监管;财政改革;可持续公共财政
Key words: European debt crisis;financial supervision;fiscal reform;sustainable public finance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032-02
0引言
因美国次级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政府在拯救世界经济过程中行动一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状况有所回稳。但是,当全球市场渐趋乐观之际,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逐步将欧元区各国再次拉入金融泥潭,使得开始恢复的世界经济趋势再次陷入危机边缘,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时间,可能导致长时期衰退和二次经济探底。至此,希腊已非本次危机主角,整个欧盟乃至世界都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
1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
首先,金融救市政策中过度举债。过去近两年间,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大量举债拯救银行业、刺激经济,动辄上千亿美元的救助计划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财政赤字,经济复苏伴随而来的却是巨大的债务危机。由表1可以观察出,各国财政赤字过高和债务严重超标直接引发了本次债务危机。其次,欧元区体制上存在严重缺陷。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自从加入欧盟起,其赤字和债务就一直超过规定上限。这些欧元区国家在实行高社会福利过程中,国家税收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造成财政赤字庞大。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更是不得不想尽办法通过扩大开支以刺激经济增长,在财政收入无法支撑所需开支情况下只能大量借债,从而进一步推高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第三,宽松财税政策和监管乏力。譬如,作为欧元区国家,希腊为了守住3%的关口,曾将巨额的军事开支及数十亿的医疗债务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欧盟统计局专家在重新计算这些数据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事实上,希腊每年的预算赤字远远超过了GDP的3%,进一步反映危机期间国家财税政策异常宽松及财政部门监管不严。第四,人口结构老龄化。欧洲诸国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间比较早,出生率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从上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结构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中,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国家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所养成的高福利、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加之某些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1]。
2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
2.1 欧洲债务危机的整体影响首先,欧洲债务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受到剧烈冲击。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股票指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投资者对于欧洲债务危机以及欧盟经济前景表示担忧,投资信心受挫。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底,全球政府负债额将高达37万亿美元,2011年将突破45万亿美元。发达国家如果不能充分改善金融业及个人家庭资产负债状况,债务恶化问题将影响进一步影响全球金融系统并扩大波及面,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新阶段的开始[2]。其次,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导致欧元崩溃。欧元的致命弱点是欧元区只统一了货币,却没有统一的财政。因为没有统一的财政作后盾,每当出现危机就难以招架[3]。正因为欧元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市场对欧元货币区是否能够应对此次债务危机存在担忧,担心债务危机会导致欧元的崩溃,使债务危机演变为欧元货币危机。当市场看不到欧洲债务危机被平息的曙光时,欧元就会不断受到抛售,汇价不断下跌,面临崩溃的危险。第三,欧洲债务危机干扰了经济复苏步伐,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尽管早期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5月10日达成总额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一揽子救助方案,力保欧元稳定,但是联合救助只是治标不治本,危机各国仍然面临紧缩财政、削减赤字、调整结构的痛苦和艰巨任务,前景堪忧。财政紧缩政策将导致社会公众不满,失业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经济复苏受到制约。第四,金融刺激政策退出或受影响。希腊等国暴露出的债务危机,折射了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一种困境,即如何处理退出刺激措施与经济复苏的关系,处理不当会带来经济再次衰退风险,但另一方面如果迟迟不收手控制财政开支,再次面对危机所能起到的效用恐怕一时间很难奏效。
2.2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一,给出口带来压力。总体来说,中国持有的希腊国债和金融机构资产相当有限,这意味着即便是希腊最终陷入债务违约,对中国的直接影响也很有限。当然,如果希腊债务危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进而波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其他欧元区国家,那么中国面临的风险敞口将会扩大。此外,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一旦复苏势头脆弱的欧盟经济再度被这场债务危机拖入困境,中国出口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4]。第二,可能延缓人民币升值。欧元危机对中国外贸构成压力,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时机有此可能推迟。巴克莱资本认为,因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市场疲软,人民币近期升值的可能性已经明显降低。由此,人民币一次性大规模的升值不太可能,贸易顺差减小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第三,外汇储备缩水。有专业人士指出,中国外汇储备在欧洲近期的投资收益为零甚至负数,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外汇储备因为债务问题国家过度发行货币和该货币购买力下降而缩水。按照渣打银行的计算,中国外汇资产中欧元比重为25%,仅汇率变动就已经损失了350亿美元。第四,资本市场产生震荡。受投资者对债务危机忧虑增强影响,短期内国内资本市场受冲击明显。有关学者认为,中国现行的是条件不成熟就不开放资本账户的措施,相关部门也在进一步加强观测和预警,并采用对冲等手段保证中国经济不受大的冲击,资本市场发展能够稳步、健康、持续[5]。
3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
3.1 对世界各国的启示第一,有学者认为,欧盟应当从债务危机中汲取教训,从危机预防和管理两方面入手防止类似危机重演。本次危机使我们看到欧元区国家缺乏协调处理机构和危机救助机制,在出台希腊救助计划过程中表现出种种分歧和矛盾,都不愿意为其他国家背负债务负担,严重暴露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6]。至此,欧盟已经开始行动,主要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和欧盟官员组成的专门小组就加强欧盟内部经济治理提出了四个主要目标,即强化财政纪律、消除成员国竞争力差距、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一套长期的危机应对机制。第二,加速金融监管政策改革进程,改善国际信用评级。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信用评级机构发挥着确定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的职能,所提供的评级结论影响着投资者信心,对金融市场投资决策有重要影响力。国际评级机构对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普遍高估,忽视了希腊等国长期存在的债务问题。伴随着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开始呼吁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消除评级机构所作评估给金融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欧盟个成员国内部就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已达成初步协议,实行评级机构统一登记注册制度,提高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第三,促进内需,扩大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实现全球经济平衡增长。2010年6月召开的G20峰会日程大纲声明中表示,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提醒我们,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第四,实行可持续公共财政,加强银行资本储备。各国家应竭尽全力将公共财政推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制定可靠的、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抑制通胀预期和稳定利率的具体措施,实现公共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进而有助于增加投资者信心,保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G20峰会日程大纲声明中也表示,G20成员国必须采取可靠且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发展措施,以增强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巩固财政措施,采取进一步的适用于各自独特的经济环境经济刺激方案。同时,要加强银行资本储备,制定足够严格的资本流动性规则,防止金融机构过度参与有风险的金融投资活动,从而加强金融机构抵御未来金融系统风险的能力。
3.2 对中国的启示第一,重视债务问题,严防债务危机发生。2009年中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低于3%,总债务占GDP比低于2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安全性明显优于发达国家。虽然中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比一直处在国际警戒线之下,但仍应时刻关注整体债务状况,促进财政改革进程,科学、系统、及时的对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7]。第二,推进财政改革,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09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大致在7.8万亿元,约占GDP的23%。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等问题使得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需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在本轮扩大内需、加大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吸纳银行信贷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同欧元区贫穷国家在危机期间通过财政赤字拉动经济如出一辙。因此,中央政府应根据地方政府、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适时推出相应政策来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在税收财政收入稳健的沿海地区发行政府债券,适应投资需求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所有形式政府借款的风险控制,限制借款总额在地方政府经常性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以及禁止直接从地方国有企业借款等,从而保证地方经济发展不滑坡,财政改革顺利实行,政府债务逐步降低[8]。第三,保证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随着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恶化,欧洲银行业短期融资风险再度扩大,各国削减赤字和经济疲弱增长必将带来的信贷质量进一步恶化。借鉴欧洲银行业危机,我国政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建立一整套全面危机应对体制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和优化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深化银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金融预警系统,采取相关措施逐步消化长期积累的潜在财政风险,从而保障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郎咸平.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5-1:41-50.
[2]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R].IMF,2010-1.
[3]光亚.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和成员国相对独立财政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EB/OL]. 2010-04-10,中国经济论文:
[4]尚军.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几何:对中国直接影响有限[EB/OL]. 2010-5-10,新华网: .cn
[5]刘士鹏.债务不会引爆全球危机 中国外汇储备将缩水[N/OL]. 2010-1-10,搜狐网:
[6] 范龙佩. 范龙佩称欧盟正处在应对债务危机关键时刻[N/OL]. 2010-5-25,新华网:.cn
篇4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应对政策 对比
【Summary】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pread to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sulted in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process and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policy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were compared, and the current form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 situ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were thinking.
【Keyword】Comparative financial crisis response policies
2008 年,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爆发了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冲击力最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同政策,可以看出中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态度。
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基本过程和特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致分为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具有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全球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全球化特点。
第一阶段:美国次贷危机(2007 年2 月—2008年9 月)。21 世纪初,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相继亏损和破产,大量金融机构因为持有金融产品而造成重大损失,形成连锁反应,引发了次贷危机。
第二阶段: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9月-2010年2月)。全球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的异常复杂的关系所形成的传染链条,是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的重要原因。
第三阶段:欧洲债务危机(2010年2月至今)。债务问题影响了整个欧元区,导致欧洲股市暴跌,欧元贬值,对欧元区造成了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二、金融危机对中美的影响
1、对美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受到重大影响。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迅速衰退,GDP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不断攀升,持续保持在9%的高位。金融危机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领域,所以中国金融机构遭受的直接影响较小,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入,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风险。
三、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面对危机的影响,中美两国都采取了大量措施,以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恢复经济快速发展势头。
1、美国的危机救市政策
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倒闭,美国的救市政策首先体现在对金融机构的救助上,最典型的是美联储对贝尔斯登和AIG的救助。美联储充分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救助,及时阻断了恐慌情绪的蔓延,从而对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包括实施减税政策,增加公共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事业,进一步树立在互联网、信息科技等高端领域的竞争优势等。
金融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信贷紧缩,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借贷成本,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经济恢复增长,但是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隐患。
2、中国的危机应对政策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影响,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6月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降低产品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并实行税制改革,减轻居民、企业税收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
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用于“三农”支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发展。
在金融政策方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减少企业投资成本,中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5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刺激投资和消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实行宽松的信贷政策,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3、中美应对危机措施对比
中美两国面临金融危机,都体现出内需不足,市场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因而在应对措施上都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以拉动内需,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由央行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推动经济恢复增长。
中美两国因为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应对危机的政策上也有很大不同。具体体现在:
(1)政策着力点不同。美国危机措施的着力点在于恢复和重振金融实力,恢复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通过增加美元供给转移风险。中国危机措施的着力点在于推动内需,振兴产业,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政策重心不同。美国的政策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中国的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通过财政支出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发展。
(3)政策内在目的不同。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量印制美元来解决债务危机,将风险转嫁给了他国,引发了世界金融的动荡;而中国的政策目的在于保持自身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此为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4、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思考
金融危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迅速蔓延到全球,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形式下经济体的相互依赖性,全球经济格局具有明显不平衡和不稳定。
篇5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2.马宇等.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此之大[J].经济学家2008.(3):92-98.
篇6
关键词:金融行业 不稳定性 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行业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行业不稳定性主要表现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
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
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
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
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一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篇7
“迪拜现在是、今后仍将是一个健康且充满活力的全球金融中心。”
2009年12月14日,迪拜政府最高财政委员会主席阿尔・马克托姆向全球发表声明:“阿布扎比政府同意向迪拜金融支持基金提供100亿美元资金”。
这给人们对迪拜政府如何偿债、如何摆脱危机等众说纷纭的猜测画上了句号。
但迪拜危机并未因此终结。
危机源于2009年11月24日迪拜酋长国最大的企业“迪拜世界”宣布,将推迟6个月偿还近600亿美元债务,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很难想象,这个原本富可敌国的城市,终于难再支撑下去。
危机根源
“没有资源,但进口居民、金融人才、劳工,火速成立企业自由区、金融中心,建造大量先进基础设施,推沙筑岛,一夕致富……”
这是迪拜的酋长和老板赫・・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在《我的愿景》一书中描绘的迪拜模式,曾让全世界的市长们着迷不已。
近年来,迪拜给世界的印象是炫目的摩天大楼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目前,迪拜正在建造一栋世界最高的建筑――迪拜塔,及其旁边其他商业设施。此庞大计划一旦完成,将在迪拜河畔地区矗立约500栋摩天大楼。同时,迪拜滨水城区也在建设中,面积有华盛顿特区的两倍半大小,约为曼哈顿岛的七倍。
“一个知识经济的生态系统,专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商业发展提供支持。”
建于2001年的迪拜互联网城拥有世界最大的IP电话系统,迪拜当局在决定往知识经济的都市发展后也已拟订出计划。
迪拜官方宣称该区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专注外包行业的自由地区,百分百免税,有着世界最可信赖的技术和通信基础设施,一站式的支持服务,以及可能是最好的工作环境。”仅仅5年内,已经有超过835家跨国大科技公司在此设据点,有35000名左右来自海外各国的高科技人才在这里工作。
据了解,过去四年多以来,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进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
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是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其非石油贸易占阿联酋国家的70%,依靠设立自由贸易区和免税吸引外商,因旅游业发达进而带动大量房地产投资。
但政府2008年大力扩充银行、房产和运输业,负债高达800亿美元,包括迪拜世界的590亿美元债务、棕榈岛集团35亿美元和其他175亿美元,其中逾一半债权由欧洲银行持有,约达400亿美元。
专家表明,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负债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下跌引起的资金链断裂。这次危机其实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迪拜债务危机早在2008年已埋下祸根,只是当时迪拜的债务还没有到期,加上国际避险资金源源不断流入,使得危机拖后。随着迪拜债务的到期和各国经济的复苏引起的避险资金流入减少,最终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危机爆发。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陈炳才说,迪拜债务危机,并不是一场新的危机,债务问题在过去一年间被隐藏了。债务危机爆发通常会有一个时滞,因此,这只是旧有危机的新反映,也可能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后体现。”
这次危机中,迪拜的信用评级极度下滑,其信用等级已经低于冰岛。
曙光乍现
迪拜世界集团债务危机发生后,外界即把目光投向阿布扎比。阿布扎比是阿联酋最富裕成员,拥有阿联酋九成石油储量和价值7000亿美元的世界最大基金。
阿布扎比银行和阿联酋NBD PJSC还是迪拜世界最大的债权人。目前,迪拜政府的总资产约有3000多亿美元,而总债务只有800亿美元。
11月30日,迪拜政府虽然表示不对迪拜世界的债务进行担保,但阿联酋央行承诺向当地银行注入流动性以稳定金融市场,表明政府对此次债务危机的救助计划渐趋明朗。
尽管外界普遍相信阿布扎比有能力出手搭救迪拜,但阿布扎比迟迟未作表态。危机三周之后,阿布扎比终于决定出手。
12月14日,马克图姆终于发表声明说:“阿布扎比政府同意向迪拜金融支持基金提供100亿美元资金,用于偿还迪拜世界一系列即将到期的债务。”
迪拜政府说,迪拜像其他重要金融中心一样偶尔会遇到挑战,14日宣布的这些举措旨在证明它仍致力于建设金融中心。“我们想请投资人和债权人放心……我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和前景非常有信心。”
投资者普遍认为,政府这一举动暗示将对债务事件负责,市场恐慌情绪得以平息。与“雷曼危机”不同的是,当今全球流动性相对宽松,低利率仍将维持,因此,债务偿还的压力相对较小。
沙特阿拉伯法国银行农业信贷集团首席经济分析师约翰・斯法基阿纳说:“这似乎超出人们的期望。这是一株重要的救命稻草……它出现在市场正需要它的时候。”他认为这一举措会有力提振市场信心,但需要时间观察它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他说,阿布扎比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如果它不救迪拜,整个阿联酋可能面临风险。
迪拜政府计划从10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划拨41亿美元,用于偿付迪拜世界集团旗下纳希勒房地产公司14日到期的债务。剩余部分资金将用来帮助迪拜世界集团支付债务利息和相关运作费用,前提条件是该集团能够成功说服债权人同意将260亿美元债务推延至2010年4月30日偿还。
迪拜政府在14日声明中公布一项新破产法。“如果迪拜世界集团和下属企业不能成功重组剩余债务,将可适用这项法律。”根据新法规定,迪拜世界集团如果不能成功重组债务将可申请破产。重组措施将包括出售资产。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分析说,从迪拜自身来说,由于当局给予迪拜世界集团一定资金援助和支持使得危机目前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未来这种危机是否会传递下去,目前难以断定。但此事件至少会让人对迪拜的石油业务转型向其他领域发展的模式产生思考。而从背后的因素来说,迪拜危机并不是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余震。二者之间相关联的是间接因果关系。
但也有专家乐观认为,迪拜的贸易、港口经济和休闲、旅游等非石油经济增长性比较稳定,迪拜债务危机在未来两三年内有望解决。
危机殷鉴
迪拜是在经济转型中遇到的债务危机,这对于同样处于经济互转型中的中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首先,天量的信贷发放,需要控制风险。目前,中国银监会已经对天量信贷所存在的风险采取控制措施,比如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其次,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警惕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的危机。最后,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需要认真考量。
一方面,中国也越来越多地依赖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甚至泡沫来维持经济的增长。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扬,“地王”频频出现,热钱大量流入,情况与迪拜有类似之处。因此,中国应吸取迪拜的教训,防止迪拜债务危机在我国重演。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迪拜开发的大量房地产和酒店项目的负债率很高,金融危机爆发后,迪拜的对外融资能力下降,我国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类似风险,地方政府都应当从中吸取教训。
篇8
本文分析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的层级结构、债权人结构、期限结构和货币发行结构。研究发现当前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之所以较美国和日本严重与其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债务比例高、国外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短期债务占比高、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高等情况。不合理的政府债务结构强化了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风险。
一、引言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各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纷纷采用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确保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也因此埋下了政府债务危机的隐患。2009年底,由于希腊隐瞒财政赤字问题的公开,引发了投资者对希腊政府偿债能力和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迅速传染并导致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政府债券收益率也大幅度攀升,至此,欧洲全面爆发政府债务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欧洲政府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2011年8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关于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争论几近将美国联邦政府逼到了违约的地步;虽然债务上限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但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其债务问题也时刻为市场关注。与此同时,日本的中央政府债务也在不断攀升,其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在2011年底超过了200%,成为发达国家中政府债务率最高的国家。
事实上,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快速提高了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水平已经非常之高,如2007年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的政府债务率分别为64.4%、167.0%、103.1%、64.2%、65.2%,均超过了欧盟设定的60%的警戒水平。只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债务率的迅速上升以及部分国家经济的衰退,使得市场对各国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发生了变化。而市场对各国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差异很大,如美国和日本的政府债务率远高于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且日本的经济在过去二十年中一直表现不佳;但是市场对于欧洲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却远高于日本和美国,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欧洲统一货币的不稳定性有关,而各国政府债务结构自身的特点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债务结构主要包括层级结构、债权人结构、期限结构和货币发行结构。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结构与美国、日本相比,存在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偏高,如果将欧洲或者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各成员国作为地方政府来看,则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太高,且没有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各国债务水平;二是国外持有本国政府债务比例偏高,欧洲国家国外持有本国政府债务的比例多在50%甚至更高,相比之下,美国只有30%左右,日本则仅在5%左右;三是短期政府债务所占比例偏高,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的短期政府债务均高于日本和美国。由此可见,欧洲国家尤其是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其自身政府债务的结构就具有很多容易引发危机的因素;四是部分欧盟国家但非欧元区国家存在大量以欧元发行的政府债务,一旦这些国家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势必将对欧元以及欧元区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研究这些国家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债务危机并最终化解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结构的现状及其对债务风险的影响;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对处理政府债务问题的启示。
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结构情况及其对债务风险的影响
(一)政府债务的层级结构
欧洲各国中央政府债务一般占据全部政府债务的大部分,与此相比,日本和美国同样如此。但是如果我们将欧盟或者欧元区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将各成员国看作地方政府的话,则意味着欧洲的政府债务基本上全部是地方政府债务,同时由于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等对各成员国的制约作用很有限,目前仅有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也早已被各国突破,并且短期内很难建立起对各成员国政府债务的有效监管制度。相比之下,2009年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量为2.68万亿美元①,约为美国gdp的19%,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并且美国联邦政府并不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因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是允许州和地方政府破产的,因此市场预期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不会波及到联邦政府,这是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不会影响中央政府债务的主要原因。日本虽然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隐性担保的作用,但由于日本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地方政府举债和偿债管理制度,且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数量并不大,如2007年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量约为74万亿日元,约占当年gdp的14%,因此,市场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相对也并不担心。相比之下,部分欧洲国家,尤其是地方自主权较大的联邦制国家,以西班牙为例,2012年西班牙的政府债务主要是由于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向中央政府寻求救助而造成的。
(二)政府债务的国外债权人结构
从国外债权人持有债务所占比例来看,欧洲国家的比例普遍较高,多数国家都在50%以上,并且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多为欧洲其他国家的银行持有。于是导致了一旦某国的政府债务发生危机,势必将导致其他国家的一系列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可能导致进一步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是欧洲政府债务危机相对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欧洲国家之间的政府债券交叉持有,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将对整个欧洲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的政府债务多为国内机构和居民所持有,国外债权人所持日本政府债券占比仅约5%左右,政府债务问题对外的影响面很小。美国的政府债务大约三分之一为美国养老基金等政府账户持有,三分之一为国外持有,且国外债权人中多为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政府所持有,相对比较稳定,另三分之一为国内机构和居民持有,其缓冲的余地也相对较大,另外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且美国国债的流动性最好,因此美国政府债券的国外债权人对美国政府债券的风险预期很低。
(三)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
从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来看,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短期债务(一年期及以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2010年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的短期政府债务所占比例分别为17.9%、22.9%、15.9%、26.5%,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高。一般来说,短期债务用来弥补财政赤字,中期债务(1-10年期)用于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支出,长期债务(10年及以上)用于平滑债务结构。债务期限越短,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成本越低,债务期限越长,则成本越高。但是短期债务所占比例过高,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市场预期逆转,则很容易使该国政府债务被投资者抛售
,导致债务到期收益率攀升,对政府的再融资产生重大影响,也进而会影响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四)政府债务的货币发行结构
从政府债务发行的货币结构来看,欧元区国家的政府债务主要是以本国货币即欧元来发行的,欧元区外的欧盟国家则分为两种:一种是英国,完全以本国货币来发行债务,2011年英国的政府债务100%以英镑的形式发行;另一种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以本国货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较低,2011年保加利亚以本国货币发行的债务占比仅为26.2%,罗马尼亚为40.6%,匈牙利为48.2%,大量的政府债务以国外货币(主要是欧元)的形式来发行。同时,欧元虽作为欧洲17国的统一货币,但由于各国没有货币政策制定的自主权,因此即便欧元区国家以欧元发行的货币亦与其他国家以外币发行的债务性质相差无几。而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需要随时应对汇率、利率等波动的影响,这无疑增加了政府债务的风险(对于欧元区国家不存在汇率风险,但存在利率风险,对于非欧元区的欧洲国家以欧元发行债务既存在利率风险也存在汇率风险)。而美国、日本的政府债务也主要是以本国货币的形式发行。也就是说,经济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其政府债务均是以本国货币发行的。
三、结论和启示
从欧洲国家与美国、日本的政府债务结构对比来看,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债务占比偏高、国外债权人持有政府债务占比偏高、短期政府债务占比偏高和以非本国货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偏高等特点,这几方面特点使得欧洲政府债务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市场因此提高了对欧洲国家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这也是欧洲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一结论对我国处理政府债务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不仅要从总体规模上对政府债务进行控制和管理,也要在政府债务的结构上进行控制和优化。
一是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2008年底仅为55687亿元,到2010年底已上升到107175亿元,仅两年时间上升幅度接近100%,地方政府债务增加速度太快。2010年中央政府国债余额为6.75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大大超过了中央国债余额,并且由于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既没有有效的前期监管措施,又没有后期处理经验,这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财政乃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从国际经验来看,即便是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中央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制度,而在单一制国家中,由于中央政府隐性担保和地方政府道德风险的存在,如不能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针对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既要从规模上加以控制,又要从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完善。在规模上,要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则,一方面要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再大幅度增加,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逐步建立起化解现有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措施。在管理上,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上限、发行方式、使用用途、还债途径等制度和政策,使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使用、总量、还债都能够进入有序和透明的轨道之中。
二是要控制国外债权人持有债务比例。由于我国尚未完全开放政府债务的国际购买,因此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国债的债权人主要是国内居民和商业银行等国内机构。而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债权人是商业银行和居民等。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在境外发行债务的规模将逐步增加。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风险,避免国外债权人对政府债务的购买与抛售造成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
三是要合理配置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我国的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以中期债务为主,如2011年全年发行的1.54万亿中央政府债务中,期限低于1年的短期债务仅为613.9亿元,超过10年的长期债务为2020亿元,二者合计占全部发行债务的17.1%,其余超过80%均为1-10年期(含1年和10年)的中期债务。这样的期限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支出的需要。但是短期债务可以降低成本,而长期债务能够帮助平滑偿还期限,因此,我们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短期债务的发行以降低成本,同时适当增加长期债务的比例,以平滑债务还款期限。而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更加不合理,根据审计署的报告,在10.71万亿地方政府性债务中,2011-2015年每年偿还比例分别为24.49%、17.17%、11.37%、9.28%、7.48%,五年内偿还比例总计达到了近70%,由此将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还债压力,因此可能给地方政府债务带来较大风险。
四是要坚持主要以本国货币发行政府债务。任何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都会受到所发行货币的汇率和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如1980年代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借入美元资金以扩大国内投资规模,但是由于美国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断提高美元的利率水平,这直接加剧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以及国外资金的流出。由于这些外债主要是以美元的形式从美国借入,最终使拉美国家外汇储备耗尽,无力偿还国外债务而不得不选择违约。债务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经济受到剧烈冲击,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持续攀高,拉美国家货币普遍贬值,银行业也损失惨重,极大地冲击了之前的经济发展成果。虽然,从短期来看,可能某个时间段以外币发行债务能够获得更低的成本,如当前美元的利率大大低于人民币的利率,如以美元发行政府债务,其债券利率势必低于人民币的债券利率,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受到汇率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维持政府债务风险稳定的考虑,要坚持以人民币作为主导的发行货币。另外,从加快推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角度来看,坚持以人民币发行政府债券,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高效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本身对于增加人民币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所得。
参考文献:
[1] 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2] 刘迎霜.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1(11).
[3] 秦凤鸣,王旭. 欧元区主权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12).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D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0-0061-04
前些年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世界流动性充足,大量游资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近期,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高利率,开始回收流动性。随着流动性的收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大。
在我国国内,一方面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情绪浓厚,外汇资金大量流入,人民银行虽进行了对冲,但国内流动性仍过剩。当前消费价格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各类资产价格上涨较快,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存在过度繁荣的苗头。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处于各项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金融管制放松、自由化与审慎性监管同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在存在升值预期环境下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这些政策搭配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人们预期的改变,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或者导致金融机构竞争加剧,被迫扩张,引起信贷膨胀,埋伏金融隐患。
为此,需要认真总结世界各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统筹考虑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及政策的实施,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大力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加剧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各种危机频发的根本原因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一是美元仍是世界主要的交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三大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相互之间自由浮动且大幅波动;二是世界货币(主要是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限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建立的国际组织,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在这种货币体系下,一是美国成为世界流动性的主要调节者,其货币政策的走势影响国际流动性的松与紧。但由于目前对美元发行并没有任何限制,美国往往从本国经济的需要出发决定货币政策,引起国际流动性大幅波动,最终引发各种金融危机。从历史上看,在每次美国经历了一个阶段性低利率时期后(扩张性货币政策,世界信用扩张),当转入高利率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世界信用收缩)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危机频繁爆发的情形。如1981年,美联储将3个月国库券贴现率提高到16%,带动欧洲货币市场6个月美元贷款利率上升到17%,导致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资本外逃、债务负担急剧加重,最终引发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美联储由于连续6次提高贴现率,导致美元资本从墨西哥回流,最终引发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6年美国将贴现率维持在5%的高水平,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
二是大量经验证据表明,过去十年间的大型危机中(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2002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机,2000~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以及1998~2002年的巴西危机),都存在显著的货币错配情形。从包括官方与私人的外币净资产头寸看,这种不平衡在不断加剧。拉丁美洲的外币净负债不断增加,从1994年的436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8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而亚洲大经济体的外币净资产则从1994年的1390亿美元,一路上升到2002年的6717亿美元,增长了5倍多。中欧国家的外币净资产增长更快,从1994年的7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394亿美元,增长了56倍多。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已有所改善,但存在的基础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没有提供解决货币错配的有效机制。货币错配在国际收支不平衡长期化的趋势下,不断积聚,增加了一国货币体系的脆弱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增加。
此外,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金融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就更为直接。更重要的是,在世界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的不平衡,加剧了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很大的国家)的GDP和国内金融与银行市场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金融产业的贷出和投资能力的不均衡程度是相当惊人的。即使是发达国家证券投资构成发生很小的变化,特别又只是影响到仅仅几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时候,就会严重破坏相关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平衡。全球化从整体、长期上看,会增加福利,但其对不同国家,尤其是差距较大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影响不尽相同。从历史与国际经验看,全球化(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高增长和低波动,在工业化国家较明显,而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开放资本账户的国家,其增长率平均而言高于那些没有开放资本账户的国家,但这一相关性并没有包含因果关系,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资本账户自由化对增长的因果关系,即使是有,也是相当微弱的。
二、没有处理好汇率浮动、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自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从80年代拉美危机以来,遭受危机的国家在发生危机前,都是采取盯住汇率制的,在危机中均被迫贬值并实行汇率的自由浮动,且除了1982~1983年发生的拉美债务危机中采取了广泛、间接的外汇管制外,其他危机中各国在汇率自由浮动前,基本上都实现了资本项下的完全开放。在从资本管制下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转向资本账户开放与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过程中,由于过早地开放资本账户,尤其是开放短期资本流动,很多小型开放经济都陷入了金融危机。但在拥有成熟、稳定的国内金融市场的条件下,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运行都很顺畅。在国内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健性有保证之前,实行对外金融自由化――取消资本管制,是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进一步,如果有一整套经济改革方案加以支持,那么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措施可能有效(智利),但如果金融市场比较发达,而且(或者)未能解决根本性的经济失衡现象,则人们往往能够绕过此类管制措施。智利分别于1978~1982年和1991~1998年期间实施资本管制,但前者并没有避免货币危机的发生,后者则成功地抵御住了墨西哥金融危机的袭击。主要原因是70年代中期,智利政府在实施大规模的经济自由化运动中,取消了对金融体系大部分的管制,然而对金融机构有效的审慎管理却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缺乏政府监管,银行部门在国际市场上大量举债,然后转贷给银行的所有者和相关人员,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中谋取暴利。1981年底由于经济陷入衰退,市场情绪发生急剧变化,资本开始大量流出,最终导致了1982-1983年的金融危机。从80年代中期开始,智利当局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管理,促进市场的自我约束,建立了广泛的现场考察制度,确立了央行的独立性。正是这些改革在智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审慎管理体系,使得智利能抵御住90年代全球性的金融风波。
拉美发生金融危机时,其金融体系尚未自由化,西方银行系统的国内业务也还受着高度的管制,但西方银行系统的国际贷款已开始享有高度的自由。墨西哥、泰国、韩国在危机前,都大幅放松了对金融的管制,金融自由化。如在墨西哥,解除管制导致银行信贷爆炸性增长,在亚洲,银行的自由化导致银行的货币、期限错配严重,在俄罗斯,各项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大大落后于金融机构已具有的自由化程度。总之,放松管制在创造盈利机会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带来的挑战,在审慎性监管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往往带来信贷不谨慎的过度扩张。在很多情况下,西方国家银行或金融体系的危机,也是与自由化或解除管制的过程一致。在对审慎地监管和调整框架进行充分改革前就对国内金融放松管制,这是金融危机变得更为普遍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泡沫与资本大进大出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显著特征
虽然在每次危机中,贷款者和投资者、资本流入所借助的工具,以及国内的资金使用者均有所不同,但几乎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危机中,都有大规模的、持续的资本流入,并最终形成了外债不堪重负的局面。其中,墨西哥、拉美、阿根廷、俄罗斯等是政府债务,东亚则是政府直接或隐含担保的民间巨额债务。由债务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初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流动性危机。
与大规模资本流入相一致,危机国家在资本流入的基础上,往往伴随着信贷的超常扩张。这一方面是在资本项目自由化和盯住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无法维持适当的银根紧缩。另一方面则与国内金融中介解除管制、较强的竞争、缺乏管理经验、落实审慎原则薄弱或不足、产业与银行交错的混乱关系有关。
发生危机的国家,大部分没有将资金有效运用。在银行体系监管不力,其他国内资本市场扭曲及要素市场价格失真的条件下,外国资本流入可能会导致或放大错误的资源配置。除拉美债务危机外,危机国家危机前的消费价格指数虽然并不高,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市场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东亚金融危机中还出现过度投资的情形。即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加上银行系统的信用创造,危机国在危机前国内的资金普遍充裕,但这些资金却没有被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而是大量投资于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或者被消费掉,无法产生必要的收益,引发了国内经济泡沫,一旦预期发生逆转,导致国内经济泡沫的破灭,资本便大规模撤出,引起金融危机与经济萧条。
资料来源:亚历山大・兰姆弗赖斯 《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四、密切关注国际资本走向,掌握好恰当的改革顺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从长远看,应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近期则要密切关注国际资本走向,尤其是我国短期资本的跨境流动。推动IMF加强对世界短期资金流动的监测与主要国家严格对冲基金监管,国内则应进一步加强对短期资金流动的监测与管理,包括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房地产市场的外资流入、居民对非居民的本币债务、个人资金的跨境转移等的监测与管理,尤其要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变化对世界资金流向的影响。
二是掌握好恰当的改革顺序。具体而言,当前我国改革可考虑以下顺序:
1、推进国内金融机构改革,加强金融的审慎性监管,密切关注金融的各项创新,发展外汇市场、各类直接融资市场,逐步实现国内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这是提高经济体抵御外部冲击的根本之路,是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关键。当然,并不是要等到国内金融体系完全成熟后才开放金融市场,而是以国内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为基础,决定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保证金融市场能消化因开放而带来的各种冲击。
2、采取有狭窄波幅限制的货币篮制度,防止实际汇率过度波动,保持对短期资本流入、流出的严格管制;同时,推动国内要素市场改革,强调劳工、环境标准的重要性,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或者说,在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上,应先提高国内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包括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后逐步开放资本项目,逐步提高市场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的国际化程度。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在保证市场能有时间逐步适应竞争,完善自我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主体承受价格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能力,逐步扩大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外部机构,以及允许波动性更大的资金进入。此外,国内要素市场的自由化,包括资金价格、劳工标准、资源、环保要求等改革,也保证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在资源配置存在机制扭曲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入国际资金,加剧国内市场的扭曲,隐藏今后大幅调整的危险。
3、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在国内市场化已基本完成,金融机构能适应价格波动和竞争加剧的挑战的情况下,就应适时加大汇率的灵活性,在资本项下有一定控制的情况下完全放开汇率的管制。
4、当国内市场成熟、稳定时,转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一定时间后,全面开放资本账户,让我国金融市场完全融入国际市场,接受国际市场资金流动和价格波动的挑战。
总之,在改革过程中,相对于汇率制度改革,更应关注国家基本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金融与货币的稳定。不论是推行金融自由化,还是经济的自由化,放松管制,推动市场化的同时,应同时培育相应的调控和监管手段,控制好节奏,以保证政府维持对经济、金融的可控性。
三是提高对流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资本大幅流入,对流入国来说增加了可运用资源,但处理不好容易引发泡沫,最终导致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应提高对流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方面可通过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适当的资金价格,同时提高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效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一步,可根据市场的资金充裕程度,交替使用加息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同时保持现有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市场整体的资金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握当前关键的历史机遇期,将充裕的资金用于解决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战略的角度用好这些资金。
四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不能仅关注(盯住)消费物价或出厂价格,应适当考虑各类资产价格。当国内资产价格看起来攀升过快时,尤其是当不仅仅只是单个资产价格,而是所有资产价格都快速上涨时,货币当局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单纯维持正常的资产价格,应采取措施,适当减少用于购买资产的信贷。
五是处理好金融业自由化、开放与审慎监管的关系,注意把握不同领域金融改革的协调推进。任何一项改革、政策措施,从其本身来看,可能都是未来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方向,都是正确的,但改革如果不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其他改革的推进状况,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形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兰姆弗赖斯(AlexandreLamfalussy,1999).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江时学.阿根廷危机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郁方.金融癌症――全球金融风险与秩序重整》,广东人民出版社
[4]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莫里斯・戈登斯坦,菲利浦・特纳.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林直道.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对日、美及东亚经济衰退的剖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奥村洋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8]野口悠纪雄.泡沫经济学[M].三联书店,2005
[9]理查德・邓肯.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M].东北财经出版社,2007
[10]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德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2
篇10
当前的前景非常不明朗,风险依然偏于下行。一个主要的担心是,政策可能不足以阻止金融状况恶化与经济疲弱之间的负面反馈,特别是在对政策行动的公共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主要的传导渠道包括,公司和住户违约增加,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金融资产负债表遭受更大损失,并且,新的系统性事件使恢复信誉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
即使在危机结束后,将有一段困难的过渡期,产出增长将显著低于近期的增长率。将需降低金融杠杆率,这意味着相比最近年份,信贷增长将更低,融资将更加不足,特别是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此外,在一些先进经济体,当人口老龄化加速时,还需削减大规模财政赤字。另外,在主要先进经济体,住户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继续重新积累储蓄。所有这些都将对中期的实际和潜在增长造成影响。
这一困难和不明朗的前景要求在金融和宏观经济政策领域采取有力行动。过去的金融危机表明,拖延处理根本问题意味着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将更长,成本将更高,无论是按纳税人资金还是经济活动衡量。支持贸易和金融伙伴的举措(包括财政刺激和对国际资金流动的官方支持)将有助于支持全球需求,给各方都带来好处。相反,采取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对各方的损害很大,上世纪30年代以邻为壑政策的经历是一个清楚的警示。
金融危机从先进经济体猛烈迅速地蔓延到新兴经济体,金融联系是主要的传播渠道。
鉴于为新兴经济体提供巨额融资的先进经济体银行面临资不抵债问题,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下降可能将旷日持久。
先进和新兴经济体需作出协调一致的政策反应,因为单是减少个别国家的脆弱性,不能让新兴经济体免受主要先进经济体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
新兴经济体压力陡增
在过去,金融危机从先进经济体猛烈迅速地蔓延到新兴经济体。与此相符,在2008年第3季度,先进经济体经历的前所未有的金融压力对新兴经济体产生重大影响。第4季度,所有新兴地区金融体系各领域经历的金融压力均上升,平均而言,程度超过亚洲危机。
金融危机传播的程度与先进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金融联系的深度有关,尤其是通过银行贷款。平均而言,新兴经济体压力的变动几乎与先进经济体呈一对一的关系,但在各国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有关压力协动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与先进经济体的金融(即银行、证券和外国直接投资)联系越深,传播金融危机的程度越高。在最近的危机中,银行贷款联系似乎是传播危机的主要驱动力量。(见图1)
银行贷款方面与西欧国家间的密切联系是新兴欧洲国家发生严重金融动荡的重要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银行在新兴经济体贷款流入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截至2007年年底,它们在新兴经济体的资产相当于先进经济体GDP的10%,相比之下,加拿大、日本和美国银行合在一起占GDP的2.5%。对新兴欧洲的债权相对其GDP(目的地GDP)的比例在所有新兴地区中居首。
证据显示,银行在此次危机中起关键作用,可能意味着对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的下降将旷日持久。先进经济体以往发生的系统性银行危机(20世纪8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和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银行业危机)的证据表明,资本流动下降规模往往相当大,并延续较长时间。鉴于新兴欧洲经济体大规模的风险暴露,它们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见图2)
先进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需作出协调一致的政策反应,以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升级和蔓延。单是减少个别国家的脆弱性不能让新兴经济体免受主要先进经济体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金融危机期间,较强的经常账户和财政状况并无助于缓解来自先进经济体的金融压力传播。然而,它们可能有助于抑制对兴经济体实际部门的影响,并有助于在金融压力减轻后恢复金融稳定和外国资本流入。
伴随金融危机的衰退通常很严重,从此类衰退中复苏一般较为缓慢。如果此类衰退是全球同步的,那么它们往往持续时间更长,衰退之后的复苏也更疲弱。
反周期政策在结束衰退和强化复苏方面会起到帮助作用。特别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似乎尤为有效。货币政策可以帮助缩短此类衰退,但不如平时有效。
当前的衰退可能会异常漫长和严重,且复苏缓慢。然而,强有力的反周期政策行动,配合恢复对金融部门信心的行动,可能会改善复苏前景。
全球同步长期衰退
通常来看,衰退时间短、复苏强劲。一次典型衰退的持续时间约为1年,而扩张往往持续5年以上。从衰退中复苏的力度较强,这是由于出现反弹效应的缘故。先进经济体的衰退和扩张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衰退频率降低,程度更温和,而扩张则变得更持久。(见图3)
但是,在衰退和复苏期间,不同的冲击伴随不同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动态。特别是,伴随金融危机的衰退通常程度严重、时间长。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贷款迅速扩张以及资产价格强劲上涨阶段之后。从这些衰退中复苏通常受到疲弱的私人需求和信贷的制约,这部分反映了住户试图通过提高储蓄率来恢复资产负债表。复苏往往受到汇率贬值和单位成本下降之后的净贸易改善的带动。
全球同步衰退比其他衰退的时间更长、更严重。除目前衰退之外,自1960年以来,样本21 个先进经济体中有10个或以上先进经济体同时发生衰退的情况有三次:1975年、1980年和1992年。同步衰退的持续时间平均为典型衰退持续时间的近一倍半。由于外部需求疲弱,特别是如果美国也陷入衰退的话,复苏往往较为缓慢:在1975年和1980年衰退期间,美国进口急剧减少造成世界贸易大幅度收缩。(见图4)
这一分析表明,金融危机同时伴随全球同步下滑可能导致异常严重和长期的衰退。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况较为罕见,因此,在做出推断时应谨慎。然而,目前的经济下滑高度同步并伴随严重金融危机这一事实表明,此次衰退可能是长期的,复苏力度更弱。
宏观经济政策在降低衰退严重性和推进复苏方面可以发挥有价值的作用。货币政策通常在结束衰退和强化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财政政策在这些阶段似乎可以起到更可靠的帮助作用,这与经济行为人面临更紧张的流动性制约时,财政政策可以发挥更有效作用的证据一致。财政刺激也同样伴随更强劲的复苏;然而,人们发现,对于那些具有较高公共债务水平的经济体来说,财政政策对复苏力度的影响较小。(见图5)
■政策聚焦
系统性风险积累
增加中期政策挑战
导致当前危机的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长期高增长、低实际利率和低波动性所孕育的乐观态度,同时还有政策的失败。金融监管没有能力克服风险的集中和金融创新繁荣背后的有缺陷的奖惩因素。宏观经济政策没有考虑到金融体系和住房市场当中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这给决策者们带来了重要的中期挑战。
现在的任务是扩大监管范围,使其更为灵活,以覆盖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此外,有必要制定一个宏观审慎方法来进行监管,其中将包括减少顺周期效应的报酬结构、稳固的市场结算安排、顾及低流动性证券的会计规则、旨在促进市场纪律的关于风险性质和风险位置的透明做法以及更好的系统流动性管理。
中央银行还应该采取更广泛的宏观审慎视角,充分注意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为此考虑到资产价格变动、信贷繁荣、杠杆程度和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财政政策制定者们还需要削减赤字,并使公共债务进入可持续的轨道。需要以更好的早期预警系统和更为公开的关于风险的沟通为基础,加强国际政策协调与合作。
对于金融政策而言,合作特别紧迫,原因是国内行动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重大的溢出效应。与此同时,通过迅速完成多哈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将恢复全球增长前景,而双边和多边来源提供的强有力支持,包括基金组织提供的支持,可以有助于限制金融危机在很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的有害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实施可持续性
财政扩张刺激方案
鉴于经济下滑的程度和货币政策的效力所受限制,财政政策必须在向全球经济提供短期刺激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经验显示,财政政策在缩短金融危机造成的衰退方面特别有效。然而,如果进行的努力损害可信度,提供财政支持的空间将受到限制。因此,政府面临着困难的权衡,既要奉行短期扩张性政策,又要使人们对中期前景感到放心。一旦复苏稳定地走上轨道,需要巩固财政,可以通过强有力的中期财政框架来为此提供帮助。
然而,不应过早地巩固财政。虽然政府在2009年采取了行动来提供大量的刺激,但现在很明显,在2010年至少需要维持,甚或增加这样的努力,那些有财政空间的国家应时刻准备在必要时采取新的刺激措施来支持经济复苏。应该尽量为此开展共同努力,这是因为,单个国家所采取措施的部分影响将传到其他国家,使全球经济受益。
- 上一篇: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保护
- 下一篇:纺织服装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