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

篇1

关键词:桑杏汤(散);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效果

桑杏汤(散)药方中主要成分包括一钱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一钱五分的杏仁,二钱沙参。桑杏汤(散)在临床上主要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桑杏汤可促进起到黏膜分泌及增加起到LgG-R的作用[1]。本次试验研究分析桑杏汤在治疗呼吸系统的临床效果,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0例,其中患有慢性支气管炎4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年龄范围在28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3.2)岁;男性患者为72例,女性患者为48例;将120例患者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针对性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与桑杏汤加减治疗,每组患者均为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钱=3g

对照组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给予0.5g阿莫西林、0.3g罗红霉素,一天2次,使用古方甘草合剂10ml,一天3次;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异丙托溴铵粉吸入胶囊(18μg)进行治疗,一天1次;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给予酮替芬进行治疗,1.0mg/次,一天2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桑杏汤加减治疗。①慢性支气管炎:使用桑杏汤进行主治,处方为10g桑叶、桔梗、杏仁,8g当归、黄芪、浙贝、豆豉,5g炙麻黄、生甘草、象贝、栀皮、梨皮;有黄色粘痰者给予鱼腥草、黄苓,痰湿重者给予苏子、白芥子、橘红,血瘀重者加桃仁,脘痞者给予藿香、厚扑。②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用桑杏汤进行主治,处方为10g桑叶、桔梗、杏仁,8g当归、黄芪、浙贝、豆豉,5g炙麻黄、生甘草、象贝、栀皮、梨皮;外邪犯肺、肺湿宣肃者加细辛、桂枝,肺气虚弱者加冬花、党参、紫苏、丹参,肾阳虚弱者加山药、五味子,痰热壅肺者加黄苓、浙贝母。③咳嗽变异性哮喘:使用桑杏汤进行主治,处方为10g桑叶、桔梗、杏仁,8g当归、黄芪、浙贝、豆豉,5g炙麻黄、生甘草、象贝、栀皮、梨皮;燥邪犯肺型患者加枇杷叶、紫苏、金银花,肺热型患者加鱼腥草,阴虚加沙参、芦根、麦冬,风寒束肺型患者加紫苏、荆芥、白芷[2]。

观察组患者均为1天1剂量,每剂分2次服用,7d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4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慢性支气管炎:显效是指3天内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或偶尔伴有轻度咳嗽或咳少量痰,双肺底无哮鸣音;有效是指7天内患者的症状消失,或偶尔伴有轻度咳嗽或咳少量痰,双肺底无哮鸣音;无效是指经治疗7天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才消失,双肺底哮鸣音减弱、消失,或症状无缓解。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显效是指呼吸困难得到明显的缓解,肺功能也有明显提高;有效是指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呼吸困难和肺功能均有改善;无效是指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呼吸困难与肺功能等变化不明显。

咳嗽变异性哮喘:治愈是指临床全部症状全部消失,且持续性咳痰和咳嗽;好转是指临床症状减轻,咳痰减轻、咳嗽次数减少;无效是指临床症状及体征不见好转,且咳痰现象无明显变化[3]。

2.结果

观察组中各种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均好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桑杏汤中桑叶具有疏风解表;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沙参、梨皮、山栀生津润燥清热。全方共起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之功效,因此,在临床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次试验充分证明了桑杏汤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殷莉波.自拟桑杏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8例疗效观察[C].//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98-200.

篇2

对慢性呼吸疾病关注不足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一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相较于其他三大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疾病负担这5个指标上都处于高水平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12.32%,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5.75%。

“当很多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和病死率都出现下降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五个指标同时急剧上升的情况非常罕见。”在王辰看来,我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偏低是导致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一直呼吁对各类疾病都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但是大家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始终不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为例对此进行解释,“由于大家缺乏对慢阻肺的认知,所以人们通常是在咳嗽得很厉害,出现严重气喘等症状后才去医院就医,而这个时候患者的肺功能已经下降了接近50%,治疗难度也大了很多。”

钟南山告诉本刊记者,他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我国只有三分之一的慢阻肺患者会主动去医院诊断,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

除了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之外,王辰认为,政府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投入与关注也存在不足。“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都纳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而呼吸系统疾病却始终未能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王辰说,“目前老百姓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也都知道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和血糖来关注相关指数,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阻肺应被纳入大病医保

为改善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状况,近日国际非营利性健康培训组织――世界健康基金会携手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共同宣布成立中国呼吸疾病联盟。

世界健康基金会全球执行副总裁琳达・海兹曼(Linda Heitzman)对本刊记者表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上的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

早在15年前,欧美国家就开始加大对于相关疾病的防治,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则相对欠缺。钟南山介绍,“我们必须把医学医护专家,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专家p公共卫生政策专家、卫生经济学专家和生产企业团结在一起,从研究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p普及肺功能检测等方面入手,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对以慢阻肺和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王辰表示,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对慢阻肺、哮喘等相关疾病缺乏科学的诊断与治疗,且医保体系也未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纳入最重要的覆盖范围。

“以慢阻肺为例,政府在医保政策上也应该对慢阻肺的诊断、治疗和用药给予一定保障。我几年前就大力呼吁慢阻肺应该纳入到大病保障里面来,这种高发疾病如果没有医保报销,老百姓是很难承担的。”王辰说。

吸烟与污染也是祸因

除了在预防和保健体系上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管理之外,在社会环境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区别。

王辰表示,对于吸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盛行的重要原因。

“我国不但吸烟率极高,而且在吸烟的行为方式上也有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说在公共场合抽烟会造成大量被动吸二手烟的人群;另外我们在无烟区的设置上也有一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是只要建筑里有人抽烟就是有烟区,而我们只是简单划一个有烟区或无烟区的范围。”王辰指出,要想有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就必须对控烟加以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表示,美国加州大学曾经作过香烟与疾病对国家收支状况的计算,结果发现,尽管香烟会为国家带来一定收入,但是吸烟所导致的疾病负担是高于这项收入的。“我们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作过一项研究,由于我国的烟草消费量巨大,所以一包烟在当时每增加一毛钱的税,这笔钱就可以建立起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个办法现在仍然适用。”

除了吸烟问题之外,在钟南山看来,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篇3

[关键词] 种猪疾病种类 临床症状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72-01

猪肉是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其质量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然而,目前部分种猪养殖业经常会受到不同疾病的影响,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基于此,养殖业管理人员必须应用综合防治措施开展管理工作,提升养殖业的发展效率。

1 种猪常见疾病种类分析

种猪养殖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为肢蹄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皮肤病等,难以提升种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出现一些严重的损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种猪肢蹄病

种猪肢体病,是种猪肢体病症的一种,主要症状就是肢体关节部位出现肿大的现象,严重的时候,种猪猪蹄甚至会出现破裂的现象,导致种猪无法正常行走与站立,种猪在感染此类疾病的时候,还会出现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的现象,影响着种猪的重量与生长效率。

对于种猪肢蹄病而言,养殖人员必须要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首先,要保证种猪生活环境的清洁性与干燥性,减少对种猪的刺激,利用隔离饲养的方式避免出现种猪打斗问题。其次,种猪养殖人员要减少猪舍中的尖锐物体,避免划伤种猪的蹄子部位。一旦发现种猪蹄子部位出现伤痕,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对其注射醋酸可的松药物,剂量控制在7ml左右,连续注射五天。同时,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剂量控制在50000单位左右,再加上阿司匹林的内服,就可以有效缓解或是治疗种猪肢蹄病。

1.2 消化系统疾病

种猪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分为病毒性、细菌性腹泻疾病,养殖户可以通过观察种猪临床症状与粪便诊断疾病型。对于病毒性腹泻疾病而言,种猪会排泄水样粪便,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喷出粪便,颜色为偏绿色。在治疗期间,养殖人员可以对病猪注射肠毒痢克药物,一支液体药物与粉剂药物,可以治疗100kg的病猪,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两天,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细菌性腹泻疾病而言,种猪在感染细菌性腹泻疾病之后,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现象,种猪肠道内的细菌逐渐增多,威胁着种猪的生命安全性,在治疗期间,养殖人员可以利用诺氟沙星药物与庆大霉素药物开展治疗活动,剂量控制在3ml左右,在病猪有所好转的时候,要对其进行乳酸环丙沙星的注射,剂量控制在5ml左右。

1.3 呼吸系统疾病

种猪在感染呼吸系统疾病之后,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进食量减少等临床症状,在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后期,会出现体温升高、肺炎等现象,难以提升其发展效率,对于种猪呼吸系统疾病而言,养殖户应该对猪舍进行清洁与消毒,避免出现细菌滋生与细菌感染的现象,同时,还要应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保证温度与湿度符合相关规定,利用药物对其进行防治。

在对种猪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养殖人员可以利用土霉素药物开展治疗工作,剂量控制在3ml左右,同时,可以应用强力霉素与金霉素等开展治疗工作,提升种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率,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1.4 皮肤病

种猪皮肤病的发病原因就是种猪的生活环境差,养殖人员不能对猪舍进行清洁与消毒,导致种猪皮肤受到感染。在种猪感染皮肤病之后,会出现局部皮肤结节的现象,结节大小与黄豆相似,种猪会因为皮肤瘙痒在猪舍的各个角落中蹭痒,如果养殖人员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对种猪皮肤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养殖人员必须先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与情节,避免残留细菌。在清洁猪舍之后,养殖人员要先应用高锰酸钾粉剂与水混合对种猪皮肤结痂部位进行清洗,剂量控制在20ml/头,然后对种猪进行链霉素的注射,剂量控制在2ml左右。

2 种猪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陕西省子洲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种猪养殖业中种猪常见疾病种类的分析,提出综合控制方式措施,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第一,制定完善的种猪疫苗接种制度。种猪养殖业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疫苗接种制度,要求养殖人员阶段性的对种猪进行疫苗的注射。在畜牧业向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细菌与病毒逐渐增多,种猪疾病的防疫难度逐渐增加,因此,管理部门必须健全种猪疾病的防治制度。同时,养殖人员还要根据当地季节特点等,提前预防各类疾病,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建设安全卫生养殖猪舍。种猪养殖业必须为种猪提供安全与干净的养殖场所,建设完善的防治体系,避免出现种植疾病感染现象。首先,要保证猪舍的通风性,提升猪舍的阳光照射效率,保证温度与湿度符合相关规定。其次,养殖户必须严格开展消毒工作,减少各类养殖问题,保证饮食的可靠性与清洁性。最后,对于感染传染病死亡的种猪,必须采取无公害化处理手段开展相关工作,避免出现污染环境的问题。

第三,寄生虫防治工作。种猪养殖户在防治寄生虫疾病的时候,必须制度完善的防治制度,定期对猪舍进行清虫处理,并为种猪猪舍寄生虫疫苗,同时,还要定期检测种猪粪便,一旦发现有幼虫与虫卵,养殖人员不可以利用敌百虫药物,避免出现中毒现象,可以应用伊维菌素与阿笨哒唑粉剂添加到种猪饲料中,控制好剂量,连续对种猪进行喂食,提升种猪的养殖效率。

结语

种猪养殖业必须根据对疾病种类的分析,制度完善的疾病防治制度,积极应用各类预防方式与疾病治疗药物开展防治工作,减少种猪养殖业的经济损失,提升种猪的养殖效率与质量,增强其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死因; 死亡率; 意外伤害

死因统计资料是制定一个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依据,也是评价卫生保健效果,居民健康水平与地区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144团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牧团场,分析居民的死亡原因,可以为制定今后居民卫生保健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登记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且与派出所核查复实。人口资料来源于钟家庄镇派出所,根据年末人口计算平均人口数。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分析,资料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处理。

1.3死因分类

死亡原因以根本死因为统计口径,根本死因以国际统计疾病(ICD-10)分类为标准。

2 结果

2.1 死因别、死亡率及死亡顺位

本团2012年全团总人口数12664,死亡75人,总死亡率是592.23/10万,前五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事故(意外伤害)、消化系统疾病,这五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96%。见下表。

2.2死因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33例;呼吸系统疾病21例,恶性肿瘤11例;事故(意外伤害)5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96%,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2.7%。而传染病死亡所占的比例很低,仅占总死亡的2.7%。

2.3 2012年,我团男性总死亡50人,死亡率为66.7%, 女性总死亡25人死亡率为33.3%,男性死亡率仍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前6位死因相同,但顺位不同。

2.4在意外伤害死亡中,男性、女性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交通事故。

2.5在居民死因中存在着社区、连队差别。2012年社区总死亡38人死亡率为51%, 连队总死亡37人死亡率为49%,连队死亡低于社区。意外伤害死亡5例,占6.6%社区3例、连队2例,居民排在首位的也都是车祸,男性3例、女性2例,男:女,1.5:1。

2.6疾控中心每年都要统计分析全团居民死亡原因和顺位的意义在于:统计分析居民死亡原因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团场公共卫生水平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它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以及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资料,也为疾病防治等项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分析

循环系统疾病:①脑血管病②急性心肌梗塞③冠心病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恶性肿瘤:①肺癌②肝癌③胃癌

这三种疾病是我团镇区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 防治对策

最重要 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预防的方法就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吸烟、过量饮酒、静坐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习惯、意外伤害等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控制,只要把这些危险因素控制好,就能使每个人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及意外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覃常宇,周小军.关于2011年西湖区居民死亡及死因监测分析中国保健营养[J].2012(22).

[2] 刘玲玲,季奎.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6).

篇5

[关键词] 慢性病;流行现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242-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模式的现代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高和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 据有关资料报道,全球范围内大约60%的死亡是由慢性病引起的。因此,掌握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本文结合2006年公众健康调查资料对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慢性病防治对策。

1慢性病患病现状

1.1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现患率较高,生命质量较低,全市慢性病患病率为125.0‰,其中城市居民为119.9‰,农村居民为127.1‰。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合计值和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均低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2性别与患病情况

男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05.14‰,女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45.78‰,均低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且调查地区城市女性居民的患病率是全国水平的1/2,但是农村女性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3疾病分类情况

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9.4‰)、肌肉骨骼疾病(25.0‰)、消化系统疾病(14.0‰)、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9.6‰)、呼吸系统疾病(9.1‰),疾病种类与全国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城市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60.4‰)、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17.1‰)、内分泌营养代谢和消化系统疾病(12.0‰)、免疫系统疾病(11.2‰)、呼吸系统疾病(5.1‰)。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6.1‰)、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27.4‰)、消化系统疾病(15.9‰)、内分泌营养代谢和免疫系统疾病(10.3‰)、呼吸系统疾病(8.8‰)。

1.4 病种分类情况

依次为高血压、其他运动系统病、冠心病、糖尿病、急慢性肠胃炎。城乡比较,城市高血压患病率是农村的1.49倍,冠心病是农村的1.52倍,糖尿病是农村的1.54倍;而农村其他运动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则是城市的2.23倍,急慢性胃肠炎是城市的1.85倍。

2慢性病患病因素分析

2.1年龄、性别与患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在2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5岁及以后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在55岁以前,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略高于城市居民,55岁和64岁年龄组患病率基本相同,但在65岁及以上人群城市地区增高幅度大于农村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在35岁以后增长速度加快。除25~34岁年龄组外,在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以上年龄组均是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对于男性,55岁以后城市居民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对于女性,25~34岁年龄组则是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

2.3 年龄、性别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前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25~34岁年龄在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精神病;35~44岁主要是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55岁以上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显著增高。

2.4 婚姻、职业状况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丧偶人群慢性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440.95‰和322.15‰。农村地区离婚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大约是城市人群的1.9倍。从职业状况看,离退休人员患病率最高,为367.05‰。其次为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2.5 受教育程度、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不识字或识字少的人群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收入水平、自然保健意识、卫生保健服务等不同有关[1]。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城乡公费医疗组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社会医疗保险组患病率最低。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一是群众对慢性病的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还远未得到解决,社区综合防治的观点远未被社会和广大医务人员所接受,慢性病防治专业人才缺乏。二是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等因素密不可分。三是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女性群体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表明女性群体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均高于男性群体。

3防治对策

3.1 建立健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政策和法规

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协调、多部门合作、多方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订慢性病防治服务规划,提出贴近生活的有害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如控烟、限盐、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策略,把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2],进一步建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筹资和补偿机制,拓宽慢性病防治筹资渠道,优先投资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 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科学合理的健康行为,有效控制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3.2 确立“大卫生”观念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的功能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医院在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意识。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医院必须履行职能,发挥医院的优势,为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使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综合型转变,这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是解决群众在医疗过程中“贵而不便”的根本出路,具有大医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3.3 科学规划卫生资源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科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网络和高质量、高素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队伍,建全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 遵循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健康需求、卫生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状况,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卫生资源[3],加强在职教育, 培养全科医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资培训规范化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3.4 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投资力度

普及卫生知识, 控制和降低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率。一是应根据社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性质和需求,确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近、中、远期目标;拟定具有科学性、通俗易懂的教育计划;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通过教材和辅助教材以及影像化工具,强化各种慢性病的预防和卫生知识,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二是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的综合干预活动,社区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针对重点人群、不同类型患者,和社区人群的心理、年龄、职业等特点,通过培训、讲座、版面宣传、健康咨询、社区义诊、跳保健操、编唱慢性病防治知识歌曲、开展慢性病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慢性病对人群健康带来的危害,干预和矫正有害健康的行为。

3.5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由患者向社区全居民转变、工作职责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服务方式由坐堂行向送医上门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城乡社区要大力培育由社工、义工、全科服务团队组成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筛查,以提高慢性病患者发现率。同时,应对筛查结果进行分类管理,锁定高危人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动态管理,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靖康宁,刘佳,罗世坤,等.重庆市中梁山社区主要慢性病现状与防治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1):1284.

[2]苏玲玲,李士雪.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7,5(6):5.

[3]张全红,贾利高,张俊超,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92.

篇6

【关键词】 住院死亡病人 死因 统计分析

徐汇区中心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有开放床位726张,现将徐汇区中心医院近5年的住院死亡病案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死亡率高的疾病,以提高人们预防疾病的意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院2003~2007年住院病人中的死亡登记、统计报表以及死亡病案。

1.2 方法 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进行统计,诊断则以第一诊断进行分类和归并[1]。

2 结果

2.1 死亡人数及病死率 在2003~2007年中,共计住院病人53956例,其中死亡病人为1675例,病死率为3.1%,各年度死亡情况见表1。

2.2 性别情况 在1675例死亡病人中,男959例,占57.25%,女716例,占42.75%,男女性别之比为1.34:1。

2.3 年龄结构 住院死亡病人中年龄最大的为100岁,最小的为15岁,70岁以上的死亡病人为1243人,占74.21%,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构成见表2。表1 2003~2007年住院死亡病人病死率表2 2003~2007年住院死亡病人年龄构成

2.4 死亡病人的死因构成 在死亡病例中,因罹患肿瘤而死亡的人数位居各类疾病系统死亡之首,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其构成情况见表3。表3 2003~2007年住院死亡病人的死因构成

3 讨论与建议

在2003~2007年5年间,我院的出院病人呈逐年上升趋势,住院病人死亡率总体是呈下降的趋势,说明我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总体医疗质量是上升的。

在住院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大于女性,这一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2~4]。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男性所承受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易于形成不良的习惯和嗜好,因此要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培养自我保健意识,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医治,也有利于降低男性的死亡率。

在死亡病例的年龄构成中,70岁以上的死亡率占了74.21%,成为死亡人数的主要构成,我国已迈入老年型社会,因此加强老年疾病的防治,积极开展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也是今后卫生工作发展的重点之一。

根据死因疾病系统的构成情况显示,恶性肿瘤居死因顺位的首位。说明恶性肿瘤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在恶性肿瘤中,肺癌居第一位,这是由于我院在治疗肺癌上具有特色,而这部分病人多是高龄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所以在目前尚不能治愈恶性肿瘤的情况下,重视对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以及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

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位,说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疾病依然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病等。其病因与环境污染严重、少运动、高脂肪的饮食、工作压力大等有关,针对这些疾病,除了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抑制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宇红,冯家琳,王辉,等.1993~2002年某院住院病人死因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4,11(3):231-232.

2 柏金喜,陈雅珍.2219例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4,21(1):41-42.

篇7

1猪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

细菌性呼吸疾病由1种或2种以上的细菌感染,如猪支原体肺炎、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进行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等;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由1种或2种以上的病毒引起,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是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另外,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因素也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2猪支原体肺炎

该病又称猪气喘病、猪霉形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影响该病发生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寒冷、多雨、潮温、拥挤、通风不良或天气突变及饲料单一、猪只抗病率下降时,发病增高,症状也加重。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一般情况下,该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在流行暴发的早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时,猪只抵抗力降低,继发性病原体感染也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给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2.1临床症状

该病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该病的发生经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型常为新发生该病的猪,尤以怀孕母猪及小猪为多见,呈急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伸舌,口鼻流沫,腹肋起伏运动(腹式呼吸)。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阵咳。猪体温一般正常,如继发感染,则体温可升高。妊娠后期的母猪发病症状较重,病死率高,仔猪死亡率也较高。

2.2防治方法

2.2.1预防:目前没有可应用的菌苗,所以只有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消灭该病。改善饲养条件,注意加强猪只抗病能力。圈舍要定期消毒,阻断传染源,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最好自繁自养,避免引进猪只时带进该病。如必须引进时,也要隔离观察,确认无疾病后再混入大群饲养。

2.2.2治疗:发病猪群可应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对霉形体不敏感,不可用此类药物治疗。土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对霉形体较敏感,但霉形体具有抗药性,治疗用药不可长期应用1种药,几种药交替使用效果明显。

3 继发性感染疾病

继发感染疾病包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猪副嗜血杆菌病等。在一个猪场中,如果发生和流行上述原发性感染疾病,同时又合并发生或继发感染,即可加重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造成极高的死亡率。

3.1临床症状和病变

该病多暴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通常称18周龄墙,发病率25%~60%,发病猪的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眼睛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急性发病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康复,死亡率较低。

3.2防治对策

3.2.1药物使用

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发生PRDC的猪场,药物治疗的效果常常不是很好,因此建议使用药物预防,可采用母猪和仔猪饲料添加药物的方式。断奶仔猪可用支原净(50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300 mg/kg),连续使用1个月,母猪产前1周和产后1周使用支原净(100 mg/kg)+金霉素(400 mg/kg)。如果育肥猪存在PRDC,可在13、17周龄使用1周,对PRDC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应避免使用产生盐酸克伦特罗假阳性的药品,如含氨茶碱的猪喘平等。

3.2.2做好驱虫工作

蛔虫和鞭虫等寄生虫可损害猪体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力下降,蛔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症。因此,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1周后,可饲喂拌有2 mg/kg有效成分的伊维菌素粉剂的饲料连喂1周,间隔7~10 d再喂1次。

3.2.3疫苗注射

篇8

关键词死因监测资料收集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06

死因监测结果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和居民健康状况,同时也间接映射出该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及其他生物物理因素对这一状况的影响。提出改进步骤,综合治理,防治措施,提供明确的方向。2011年,赤壁市收到辖区内5家市直医疗机构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按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法ICU-10编码后完成计算机录入,统计。现将赤壁市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各市直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点,通过《死亡报告卡》数据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死因信息登记报告系统,所有上报资料经调查审核。人口资料来自《赤壁年鉴》。

方法: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标准(ICD-10),按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对上报死亡病例进行编码,分单位审核,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人口情况:赤壁市2011年年底人口数520607人,男270711人,女249896人,男女性别比为(以女性为100)108.3:100。2011年赤壁市共收集死亡案例217例,男162份,女55份,男女性别比为1:2.95。其中市人民医院报告155例,蒲纺医院30例,中医院28例,二医院4例,妇幼保健院无死亡病例。报告覆盖率100%。

死亡原因分析:2011年赤壁市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2例,占死亡的93.09%。以慢性病死亡为主,占总死亡的60.37%,意外伤害死亡17.05%,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2.90%。

死亡年龄分析:2011年全年收集死亡217例分析,年龄0~15岁死亡8例,年龄16~25岁死亡2例,年龄26~5岁死亡8例,年龄36~45岁死亡30例,年龄46~55岁死亡36例,年龄56~65岁死亡59例,年龄66~75岁死亡54例,年龄76~以上死亡27例,16~25岁年龄段死亡率最低(0.92%),56~65岁年龄段死亡率最高(27.19%),其次为66~75岁年龄段,死亡比24.88%,56~65岁年龄段和66~75岁年龄段总死亡比52.07%。

主要疾病死因分析:2011年赤壁市因脑血管病死亡43例,占上报死亡人数的19.82%。因心脏病死亡15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6.91%,心脑血管疾病占循环系统疾病的76.32%;因肺癌和肝癌死亡人数各15人,分别占上报死亡人数的6.91%,胃癌死亡7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3.23%,肺癌、肝癌、胃癌是最主要的恶性肿瘤,死亡37人,占恶性肿瘤总死亡的67.27%;意外伤害死亡是赤壁市死因监测人群的第3位死因,死亡37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17.05%,因交通事故死亡11人,占意外死亡人数的29.73%,排序为意外死亡的首位。

讨论

根据2011年全市居民死因分析,威胁赤壁市居民生命和身体健康主要是脑血管、心脏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2010年比,死因顺位前4位一样,而第5位2011年为消化系统疾病,2010年第5位则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在2011年呈下降趋势。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因此建立和健全慢病防治专业队伍、加强健康教育、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如大力提倡每天少盐,赤壁市居民每天食用盐量过高[3],也造成慢性病发生过高。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慢病防治工作,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系统,加强死因上报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死因上报工作更好更快更准地完成。

参考文献

1王红卫,潘汉民.2010年赤壁市网络报告死因监测统计分析[J].求医问药,2011,9(2):1.

2张凯,李凡卡.2007-200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居民期望寿命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1):81-82.

篇9

(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 155600)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规模化猪只饲养场和农村养猪的大户都很关注猪群的呼吸系统疾病,因为大多猪群都遭受着呼吸系统疾病的侵害,从临床症状上易混淆不易进行区别诊断,如果采取不正确的诊治方式,经常会引起猪群死亡而且数量很大,会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传染性:目前饲养的猪群中,呼吸道疾病不仅能够通过接触进行传播,还能够通过空气向不同的猪群进行传播。蓝耳病的病原能够通过进行传染。有的呼吸系统疾病,都能够通过空气加以流行感染。另外,还有很多的气候因素能够促使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之间进行扩散传播。

环境及发病的季节性:猪只饲养场附近建有屠宰场及肉食品加工厂,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猪场管理。猪舍的小环境控制不到位,会导致猪场中猪群的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并且增加了血液中的有害成分,引发肺脏充血、淤血,并且有炎症表现。此外,如果猪群的饲养密度偏大,受到转群等应激刺激,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引起呼吸道的炎症。

饲养管理水平: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明显受到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如果从外场引进种猪,有时整个猪群都会感染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包括圈舍通风情况差、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或混群应激、未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

除上述原因之外,遗传因素、猪群免疫程序的健全程度、保健方式的科学性、免疫情况、饲料营养水平等因素,都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引起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2 常见病的诊治

猪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属于发病速度快并且传播快速的烈性传染病,病原是伪狂犬病毒。猪伪狂犬病呈季节性流行,环境温度低利于病毒的存活,所以在寒冷的季节易发,但是其他的季节也有发病情况。健康猪一般是被感染猪排出的病毒而感染。仔猪感染伪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低,很大程度上对生产造成危害。防治伪狂犬病可以试用刺激疗法,即皮下注射枸椽酸钠马血或猪血,15日龄以内乳猪10~15 mL/只,16~30日龄16~20mL/只,31~60日龄21~25mL/只,2个月龄以上31~40mL/只。另外,磺胺类药和抗菌素应用于该病的治疗,对于细菌性继发感染有效。

猪气喘病:该病又名猪霉形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发病率一般在50%左右,在国内部分省、市猪场检查,阳性率在30%~50%。患猪长期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率下降12%,饲料利用降低20%,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的死亡率不高;但是流行暴发的早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猪只抵抗力降低,继发性病原体感染也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用江苏省农科院牧医所研制的猪气喘病无细胞培养168弱毒冻干苗(每瓶用20 ml_生理盐水稀释),在猪左侧第六肋骨至肩甲骨后缘部位,刺透胸壁,仔猪每头注射ImL,仔猪首免时间是10~15日龄,二免于40~45日龄;公、母猪每头分别2mL,母猪于怀孕2个月内接种,种公猪每6个月接种1次。治喘灵颈部两侧分点深部肌肉注射,每5d注射1次,一般1~2次,重症3次。息喘平0.1 mL/kg ´w肌肉注射,1~2d用1次,注射2次。

篇10

【关键词】整合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2020年初,病毒肺炎(简称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倡导高校教师采取信息化手段整合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线上教学。疫情期间初露端倪的新趋势预示了建立教学新常态的曙光,在后疫情时期合理构建更符合学情的新教学模式可谓正逢其时。笔者阐述整合医学理念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在后疫情时期,将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教学的关键意义。

一、整合医学的概念

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HIM)简称整合医学,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1]。整合医学的核心是遏制当前医学分科过细带来的诸多问题,建立医生诊疗过程的“整体观”,由以往仅关注病人的生理、病理过程,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需要的整体。我国整合医学的倡导者樊代明院士强调,医学的发展最终要回归人文本质[2]。目前整合医学在全球医药卫生领域被广泛认可,诸多改革遵循这个主旨,正如美国政府曾提出的“全民整体健康计划”,也是整合医学理论的践行[3]。在整合医学理念下,我国现代医学将西医临床、传统中医药学以及基础、预防、康复、心理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践行患者诊治的“整体观”。

二、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整合”意义

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全球卫生事业极为瞩目的热点问题[4]。目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病程长,早期无症状或者极轻,治疗效果好,但医患没有诊治的积极性,而到中晚期症状严重时,医患诊治的积极性极高,但疗效及预后差[5]。因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要早防早诊早治,要从过去以治病救命为基本医疗需求,转变至要覆盖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等各个方面[6]。慢性病患者往往心理起伏大,因此慢性疾病的控制需要从生物医学的单纯医学模式,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学的“整体”模式。在此次肺炎疫情中,重症患者更易出现悲观消极情绪[7],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尤其重要[8]。在本次肺炎治疗中倡导实施的“一人一策”治疗方案,患者接受来自临床诊疗、营养补充、精神抚慰、心理疏导等综合医疗服务,是整合医学的最好体现[9]。

三、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1.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核心,融合既往所学的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还需要结合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影像学及气管镜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与分析。对于初步接触诊断学的医学生而言,无法将抽象的基础学科理论与临床症状学、实验室检查结果相联系,无法领会并消化课堂内容,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诊断学教学中需注重形态与功能相结合、正常与疾病相鉴别、查体与实验室检测相补充,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临床见习提供基础。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频发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学往往更注重精细化、专业化,而预防医学领域,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方面较薄弱。将预防医学知识内化到临床医学教学中,将三级预防贯穿于教学的全程,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10]。将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有德行、有责任、有担当的全能型医学生,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提供人才基础。

2.教学模式的“整合”: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者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制定并设计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过程。后疫情时期让教学者深刻思考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既往所学的生理、病理生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将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与基础知识有机联系,逐步培养“整体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11-12]。此外,还应“整合”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关注“教”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入“学”得多少知识、掌握的知识量等作为评价教学的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