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产业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媒经济产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展所离不开,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2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但是还存在诸多缺陷,如传媒领域的垄断问题,所以,要想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垄断局面,放宽市场准入,来提高业内的竞争机制,增加业内的竞争主体,推动业内企业的技术、业务水平升级,实现业内行业的重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行业。第二,提高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融入到世界团体中去,所以,传媒经济的发展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引进国外传媒资本,借鉴国外传媒经济运营成功经验,来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第三,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是传媒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传媒业中的盈利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科学的划分开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对不同运营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传媒产业发展要有效结合高新技术,加强与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科学、有序的市场。第五,要求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即传媒经营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积极拓展产业经营范围,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发行等纳入经营范围,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2结语
篇2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传媒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建设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从传媒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定义出发,归纳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从合理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形成独特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等方面入手,以期加强传媒产业园的建设。
关键词:
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设计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5]鲍繁.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借鉴与思考[M].北京:中国传媒科技,2012.
篇3
关键词:产业化;创意人才;培养;探索
上海世博办副主任周汉民认为,长三角区域亟须六种高层次人才,其中一种是媒介人才。一方面以江浙沪三省市为主体的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经济实力强大,区域认同的地域文化即吴越文化具有鲜明特色,区域的传播格局正在形成,各类媒介人才总量不足;另一方面,传媒产业作为一个新兴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正在日益突显出来。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创意产业的产值已占上海GDP总量的7.5%左右,而传媒产业则占全国GDP总量2%以上。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信息传输的新的要求,媒介经营与管理方式也会随之相应改变,从传统的传媒人才到现在的创意人才,媒介人才正面临结构性紧缺。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的媒介人才,不仅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媒体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将借助于信息快速有效的传播,对长三角地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促动。
目前,区域性媒体格局和媒体需求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我们依托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科行业优势,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对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嘉兴、台州六城市的省市级电视媒体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2007年和其他高校一起参与杭州市创意人才培养调研。本文将结合这两次调研相关数据的分析对产业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以电视为代表的传媒人才的现状与需求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长三角区域电视从业者基本情况
长三角区域电视从业人员问卷调查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556份,经逻辑校对剔除废卷43份,有效问卷共513份,其中,252名男性,256名女性,5人漏填。从性别比例看,电视媒体的女性占到了半壁江山。
关于长三角地区电视从业者的学历结构,就我们调查的六城市而言,高中及以下的占1.4%,大专占22.8%,大学本科比例最高,占66.3%,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9.6%;其中总编的学历最高,他们由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构成,各占75.0%、25.0%;管理者的学历结构总体而言比较合理,平均优于业务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制片人/编导的学历结构仅次于总编,他们中大专占9.5%,大学本科占71.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9.0%。
通过调查,将大学时所学专业与从业者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做比较,我们发现,专业完全对口的所占比重不大。填写本项的195名记者编辑,大学所学专业为新闻传播的只有67人,加上相关的广播电视艺术、播音主持,所占比例是54%;我们认为专业性很强的播音主持、摄像等岗位,科班出身的也分别只占52%,36%;120位管理者中,只有16位是管理专业毕业的。
那么电视从业人员的大学时期的专业学习是否有必要?从初级管理层(科室主任)到高级管理层(总监),虽然一半以上赞成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培训,但显然这个比例是较低的。只有纯粹的业务主管总编,非常赞成大学的相关学习培训。
所有这些现象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传媒专业人才的专业性不够强,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在调查中,多家媒体表示,今后招聘将从非传媒类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因为他们“学有专长,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上手”。作为专门培养媒体各类专门人才的学校和相关专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各类专业到底设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如何设置课程才能培养媒体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才能使自己具有竞争优势。
二、长三角区域电视人才需求现状
电视作为成熟的创意产业,在长三角这样经济和人文环境较发达的地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匮乏。电视“湘军”的崛起,首先应归功于创意人才。上海东方卫视从中央台和“海归派”中吸纳各路英才,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与浙江绿城文化传媒合作的一档节目,以50万元年薪公开招聘总编导,这些做法都源于“人才决胜”的理念。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争相开办各类传媒专业,据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3月,全国高校开设传媒类专业达661家,每年毕业生总数在10万人左右,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表格4显示了2006年杭州47所高校(在校生37万)中与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与其他专业相比传媒类专业(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专业)在校生总数偏少(8 177人),仅占创意产业在校生总数的7%;办学层次较低,广播影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仅有7名,而专科学生占了将近4成。由此可见,传媒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传媒人才的储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目前长三角地区电视业管理者同样感到人才严重缺乏。到底紧缺哪些人才、紧缺程度如何?我们设置了7类人才,请管理者给各类人才按5个等级标示紧缺程度,我们统计答卷,将各序数乘以选择人数之和再除以总人数即为紧缺指数。结果显示,最紧缺的是策划人才,紧缺指数为-1.4,长三角地区媒介管理者认为其紧缺程度处于“极紧缺”与“紧缺”之间,其次紧缺的是撰稿人,紧缺指数为-0.4,再次是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紧缺指数为-0.2,制片人也偏少。这些紧缺人才都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单纯的操作型人才,如摄像师、播音员并不缺乏。
电视从业者也面临提高与发展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作为管理者,你认为现有人才哪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请管理者回答。我们对所有的回答作了一个归类,大致集中在以下六方面:职业道德教育、业务水平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等,对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列为其他。数据显示,比例最多的管理者(31.0%)认为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其次(19.0%)是“提高业务水平”,然后(18.5%)是“提高综合素质”。此外,管理者认为现有人才亟待加强教育的还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团队精神”“社交能力”等。
三、创新传媒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传媒产业作为新兴创意产业,已经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内容,不管是实现手段和方法,还是一些核心的创作思想,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改变,传媒人才就需要从基础上进行调整,不仅要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创作、策划、设计、制作、测试、产品、推广、营销各专业上的合理分布,而且尤其要注意通过加强培训改善人才的素质,提升传媒人才的创造力、创意力、创新力。相对于产业的人才要求,现在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
高校在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积累和完善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于现实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传媒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滞后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导致毕业生的产业适应能力欠缺
现有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滞后以及对相关产业有洞察力和实践能力的师资欠缺都会对专业教学水平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学生严格按大纲要求,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和考试,培养的学生产业适应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大班教育”严重削弱了创意类专业教学个性化的需求,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学科交叉不足,知识面过于狭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因为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与现行的教学经费投入是相匹配的。要更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大相应的生均经费投入并改变投入模式。
(三)创意教育中忽视创造力培养导致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不足
以艺术教育为例,传统的艺术教育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学生艺术素养、艺术积累的训练;注重单一技能的分段完成,忽视了各种艺术技能的融会贯通;注重学生校内课堂的练习,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注重继承现有的一种不变的艺术理念,忽视了艺术的创新、创造等等。长期以来,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模式配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之专业内容的狭隘和教学模式的陈旧无形中阻碍了学生文化感悟能力的发展。因此现行的艺术教育体制,如不及时跟上市场和产业的要求,将极不利于我们今后为传媒产业领域输送创新人才。
(四)毕业生中应用型人才多,产业型人才稀缺
随着传媒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对当前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传媒创意人才?高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投入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要在分析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细分目标和人才定位,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培养的战略,各校要加大特色教育和创新教育力度,防止人才培养过度共性化从而模式化。
2.在专业或基地建设方面,要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与艺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商科的融合。既要保持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更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传媒人才具备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3.在师资方面,要进一步调整教师的学源结构和知识结构,保证多元化。鼓励从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人员中引进优秀师资;也可以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传媒机构中选聘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现有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师资选派到相应的广电系统挂职锻炼。优化传媒专业的师生比例,保障创意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4.专业教学方面,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尽可能地实行“小班化教育”,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实验室建设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保证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高;确保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完善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教学与市场的结合程度。
浙江传媒学院作为专门培养各级各类传媒人才的高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实践。自2005年以来,在系统分析国内兄弟院校传媒类专业办学规律和全面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传媒一线的用人需求,引入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大传播的视野,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原则,培养“既有深厚人文功底,又有熟练传播技能的传媒从业人才”,避免“学校教育与传媒一线脱节”的隐患。主要做法包括:
(1)增加选修课比重,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增设课外的隐性课程
媒体抱怨传媒专业的毕业生“后劲不足”,就是说这些毕业生一上岗就能熟悉传媒业务,但缺乏其他的专门相关知识,综合素质也不太高,缺乏潜力。针对这个普遍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增加选修课比重,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增设“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的隐性课程。
选修课从过去的1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5%左右,而且真正由学生自主选修,不再指定选修,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选修平台不再局限在系内、校内,而是拓展到了下沙高教园区。选修层次包括辅修专业、选修课程,辅修专业和选修课程都分校际与校内两级。下沙高教园区开设校际辅修专业是高校之间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利用下沙大学城的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政府宏观引导,在下沙高教园区开设跨校修读辅修本科专业。提高了办学效益、加快了学生学习成材的步伐。
(2)实践教学体系完整,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并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平时的课外实践、小学期的实践、学期中的实践、毕业实习、寒暑假的专业见习和社会实践都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安排,形成了一个“以依附在理论课上的实践课为核心,以培养方案内的实践环节为中轴,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外延”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实践氛围。我们的实践通常将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以实战的要求完成,这种实践既强化学生的传媒意识、传媒职业道德,又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实践的创新能力。
(3)着力培育传媒办学特色,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创意人才
篇4
古装仙恋IP改编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从播出至今,不仅收视率、点击量收获双高,并且几乎每集都能诞生热词和大众话题,掀起观众热议,而剧中主要演员也在该剧开播后人气居高不下,可谓一部剧带来了话题、收视、流量、造星共赢的局面。《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何以让玄幻古装剧再次占领市场?本刊记者采访了霍尔果斯嘉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后简称嘉行传媒)的总经理曾嘉、战略合作部总监李娟和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赵若尧,共同解读嘉行传媒在打造这部爆款剧上,如何成为内容和艺人经纪的双重赢家。2017年,随着《漂亮的李慧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成功,在当下风云莫测的市场下,嘉行传媒作为一个年轻的公司,着眼于年轻人市场,以艺人经纪、影视剧的制作、商务为核心业务,成功收割了中国年轻偶像化市场,俨然成为业界后起新秀的优秀代表。
提到嘉行传媒,可以说,它是目前行业内少见的艺人经纪和影视制作两大业务发展的不分伯仲得娱乐公司。核心团队经过长达10年的合作发展之后,于2015年由曾嘉、赵若尧、杨幂共同成立。对于公司的核心业务,总经理曾嘉为我们介绍道:“我们主要核心的业务有三块,艺人经纪也就是新人的培养。影视剧的制作包括电视剧从前期项目孵化、制作到后期的宣传、发行。第三块是商务,包括艺人的代言、电影电视剧植入、衍生品开发,这三块是我现在主要核心的业务。游戏、粉丝经济这块领域也会关注,我们专注年轻人的市场。”在艺人经纪上,嘉行旗下拥有杨幂、刘恺威等一线成熟艺人,身影频繁活跃于各大卫视平台,深受业内认可。 同时旗下迪丽热巴、张云龙、高伟光、李溪芮、张彬彬等多位新生代演员都起势迅猛,近两年已迅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影视行业的新力军;在影视制作上,嘉行凭借《翻译官》《漂亮的李慧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陆续交出高分成绩单,同时《谈判官》《烈火如歌》《曾少年》等热门项目也启动拍摄和筹备工作,着手锁定新一年电视荧屏上的热门大戏。
创新模式,为艺人制定个性化的道路
嘉行传媒之所以能成为影视圈的“一枝独秀”,是因为它有别于传统的影视制作公司,而是一家以艺人为导向的新型经纪公司。首先,嘉行传媒挑选艺人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赵若尧称:“我们选艺人标准很严格,人品、外形都是要考核的,每次签约一个艺人都需要来回磨合,包括他们对人生的规划和专业度,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成为我们的签约艺人。”其次,在艺人培养方面,嘉行传媒鼓励各个艺人更多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各自所长;并且会针对艺人定制合适的项目,同时项目也可以根据艺人的特点做出调整。这样一来,既能做到艺人直接和角色互补互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可以让角色本身显得更为生动。比如张彬彬所饰演《寂寞空庭春欲晚》里气质如兰的纳兰容若,《漂亮的李慧珍》里暖男林一木,包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离镜,除了IP本身有极高的价值之外,剧中角色与张彬彬本人的契合度也是十分匹配的。“我们尝试新的模式,当我们在抓一个项目源头的时候,在项目孵化的时候,已经把艺人都点对点地放了进去,在还没有剧本的时候,我们跟编剧讲好在剧中我们会用什么样的艺人来饰演谁,然后让编剧对角色更加立体化,更加多维度地思考。对于编剧来说,创作剧本的时候,他们是非常有画面感受的。所以这对编剧来说也非常重要,我们提前把人对位之后,编剧会观察他,去看他的作品,然后在脑子中形成更好的一个状态,把故事写得更饱满和丰满,同时这对艺人本身是有帮助的。”副董事长赵若尧为我们解答道。
嘉行在艺人培养上无疑是有优势的,嘉行作为一个合伙制的公司,虽然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整个核心团队已经合作已经十几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摸索了非常有经验的一套培养艺人的方式。李娟称:“在后面签约艺人的时候,就采用多点对点的方式培养。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的执行经纪人、时尚造型经纪人。包括每个人进来都会参加针对艺人的培训,进行全方位打造,艺人们是全约经济。”
同时,以艺人为导向的经纪公司本身能够明确掌握艺人的档期与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很多沟通成本,曾嘉为我们打了个比方:“就传统的经纪公司而言,就比如经纪一组带了五个艺人,二组带五个艺人,一组带的艺人每年的变化二组是不知道的,但我们团队公司对每个艺人的进度和项目都非常清楚。”在嘉行传媒内部,各位经纪人与团队之间交叉经营管理艺人,各执其职,不局限在一对一的小范围合作,每个艺人的工作情况要保证公司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及时准确地获知。团队之间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同样公司的项目资源也会让每个经纪人第一时间及时获取,然后根据所负责艺人的定位及档期进行优先讨论,真正做到信息不遗落,执行到位,这样同时给艺人和项目都提供最快最好的推动时机。
篇5
关键词:大众传媒 经济作用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91-01
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在于传递信息。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点,将信息更有效地传递尤为重要。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大众传媒更是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大众传媒的功能作用
(一)大众传媒的经济功能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在对于传播学的经济功能阐述中,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经济信息的传播。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大众传媒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大众传媒的发展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事业作为大众传媒的表现形式之―,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经济市场的监督。我国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但依然是不健全的。信息的大量传播,能够警示消费者及企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监督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二)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有四大社会功能,分别是环境监测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文化鞯莨δ芎陀槔止δ堋
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传递自然与社会发生的各类事件、变化,社会大众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提前预防自然灾害或社会事件;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后,并采访专家或专业人士评价分析,从而起导向和教学的作用,使非专业人士能清晰地了解问题,进而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中;传递文化信息,既传承优秀文化历史遗产,又树立国威弘扬国力,通过不断重复传递信息刺激大众深化记忆潜移默化地传承千年文化;信息传播有学习和精神娱乐的作用,增加社会大众的幸福指数。
二、大众传媒对新疆的推动作用
企业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传递信息,既宣传产品塑造品牌,又传递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并通过重复宣传的方式强化消费者脑中的印象,形成品牌满意度进而形成品牌忠诚度。
宏观方面,国家或地区在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传递信息时,能够传递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吸引投资商考察、投资、建厂,一方面提供资金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带动整个地区的消费,另一方面是国家自信、强大的象征,从而增加净出口。此外,大众传媒还能对公众人物、公职人员进行监督,促进社会公平,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社会大众精神需求,社会大众通过大众传媒接触到各类信息,增长了知识储备量,进而提升精神需求。
(一)新疆大众传媒产业现状分析
新疆目前的大众传媒产业,设备落后,知识储备不够,人才稀缺,有关单位不够重视,导致整个大众传媒产业相对落后,从而人才更加稀缺,陷入死循环。
(二)新疆大众传媒产业发展建议
(1)有关部门重视。新疆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地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产业,有关部门应重视大众传媒产业,对其长远发展和建设给予重视和帮助,在政策和技术(设备)方面给予引导和扶持,引导大众传媒产业承载和传播正确的意识形态,传播现代化和正能量。
(2)培养和招募人才。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招募人才,培养有梦想、有能力、有谋略的年轻人进入该行业,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持续提供人才。
(3)投资支持,招商引资。相关部门应对该产业给予更多的投资支持、行业帮助。新疆地区大众传媒行业技术落后、专业技能不足,应面向各地招商引资,吸引拥有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的企业来新疆发展,从而带动本地的大众传媒产业。
(4)大众传媒产业自身。新疆的大众传媒产业应总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信息传递过程中是否有效传递给受众;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定期学习和培训最新的行业技能和知识,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吸引人才;更新设备,积极向新兴大众传媒靠拢;招募大学生实习,保持新鲜血液和新创意。
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发展又促进了市场经济。新疆有国家政策对口援疆的支持,如今又有“一带一路”政策,若能够合理发展大众传媒产业,正确引导其发展的方向,使大众传媒产业真正发挥其作用,推动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河北传媒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河北传媒产业受到诸多不利影响,面临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广告收入总体下滑,媒体经济受到影响。据《中国国情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电视广告收入增幅为13.8%,在传媒行业居领先地位,但同比增幅继续减缓。广播广告收入较2008年下降6个百分点。报纸广告因房地产行业、金融证券业、汽车业等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大幅缩减,传媒业广告收入持续萎缩,增速放慢。这些情况,河北传媒业不同程度有所表现。
原材料价格上涨,报刊销量下降,读者流失严重。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新闻纸价格不断攀升,一些报刊纷纷提价。同时,百姓收入降低,不得不抑制消费需求,导致报纸发行量下滑。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提供了方便、快捷、互动、免费的新闻信息阅读模式,在新媒体冲击下,报纸等平面媒体的读者不断流失。
劳动力不足导致销售、发行等环节服务质量下降。金融危机后的用工荒对传媒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发行方面。由于劳动力缺乏,邮政发行员队伍不稳定,导致报刊终端销售能力下降。主要依靠邮政发行的涉农报刊时常遇到投递延误、缺刊少刊现象,对报刊的生存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优秀的传媒产品数量减少,价格提高,媒体运营成本增加。比如,由于受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成本提高,电视剧投资锐减,优秀剧目数量减少,电视剧集的售价不断提高。电视媒体要应对广告收入下降、运营成本增加的双重困境。各电视台为了维持较高的收视率,拼力争夺资源。为了抢占先机,一些电视台纷纷参与投资拍摄电视剧。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好的传媒产品数量减少,价格提高,媒体运营成本增加,这类问题日益突出。
还应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北传媒产业有诸多有利条件,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文化产业被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获得政策扶持。我国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相关文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河北省顺势而为,积极与国家政策对接。2010年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和《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传媒业将获得政策扶持,出版产业创新工程、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业项目等被列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建设的重大项目。
“口红效应”使得传媒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加。“口红效应”理论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消费者减少大额消费,通过购买口红之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产品来缓解压力,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逆势成长。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同样为传媒业创造了发展机遇。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低碳经济的兴起为传媒产业提供了发展契机。目前,河北省正在进行的“三年大变样”行动计划已经进入“城镇建设上水平”的关键阶段,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培育城市文化内涵等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传媒产业具有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等优势,契合“后危机”时期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媒体转企改制,推动传媒业走向市场。2009年是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攻坚年,2010年我国多家出版传媒集团的成立为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发挥积极作用,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继河北省一些主流媒体成立传媒公司后,2010年,石家庄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河北省地市级新闻媒体开启了转企改制的新征程。
河北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河北传媒产业逆势成长,各级媒体的经营创收扭亏增盈,成绩喜人。2010年,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9.27亿元,同比增长16.84%。品牌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提高。2010年,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报刊期发行总量达到180多万份,《燕赵都市报》发行量达百万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经成立河北报业传媒有限公司、河北长城传媒有限公司等多家传媒企业,明确企业法人的市场主体地位,法人治理结构逐渐完善。与此同时,河北传媒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媒体广告投放量减少,产业增长压力较大。虽然经济企稳回升,但由于投资、出口、劳动力低成本等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已经难以为继,我国的经济发展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河北省经济发展也存在工业生产增速下降、物价涨幅增大、民间投资偏弱等问题。由于传媒广告业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与经济发展形势相关,受这些不利因素影响,河北省传媒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压力仍然很大。
体制改革仍待深化,尚未真正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传媒业发达省市相比,河北省的传媒产业规模小、实力弱。虽然已经成立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传媒集团,但受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影响,媒体的经营运行机制尚未完全与市场接轨,融资体系、市场竞争机制等还不完善,制约传媒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仍然存在。
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富有特色的地标性文化品牌。传媒产业的竞争力需要强有力的品牌支撑。虽然近年来在中国新闻奖等重大奖项评选中,河北新闻界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大幅提高,但是,河北传媒业的品牌效应还不明显,缺少具有河北特色、能够代表河北传媒业整体水平的名栏、名家、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广告创收和产业拓展能力。
传媒产业的经营模式单一。目前,广州、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传媒业已经逐步形成以广告和发行经营为主,会展、培训、电子商务、信息定制等多种经营方式相互补充的经营模式。河北省的传媒企业近年来也积极探索多种经营,但还未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依靠广告收入的单一运营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新形势下发展传媒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十二五”时期,河北传媒产业既要迎接挑战,也要抢抓机遇。河北传媒产业的发展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扎实推进转企改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人才、效率等问题;以“调结构、促发展”为目标,加快形成“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的产业布局,融合优势资源,拓展产业链,使传媒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健全保障体系,营造良好成长空间。河北传媒产业的发展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健全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一是落实现有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北京、深圳、山东等地近5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都在20%以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相比之下,河北省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力度弱、范围小。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应抓好现有政策落实,并结合实际制订更详细的发展规划,在资金、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完善投融资机制,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模式。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河北省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目前形势下,一方面应加大财政扶持传媒产业的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多种形式,支持传媒业重点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进入传媒领域的政策限制。在娱乐、影视、综艺等内容生产领域,以及广告经营、大型活动、印刷发行等媒介经济领域,鼓励新闻媒体吸纳民间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制定符合实际的灵活用人制度。事业单位的性质使得新闻媒体在人才引进上受到种种制度限制,缺乏独立自主的用人权,导致急需的人才引不来,引来的人才留不住,严重影响了人才的使用效率。优化用人机制,给新闻单位更多的自利和政策支持,是传媒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迫切要求。
加快体制改革,培育规范的市场主体。通过体制改革,培育规范市场主体,尤其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传媒业原有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形成的,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需求,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是传媒产业的改革方向。河北传媒业应适时调整战略,向先进省市学习,在融资机制、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目前,传媒业已经进入规模化、集约化竞争阶段,新闻媒体必须建立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创新干部选拔、岗位聘用、业绩考核、奖惩激励等内部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事业发展凝聚力量。
强化内容生产,夯实产业根基。首先,加强传媒产品研发,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各领域,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对时动、经济动态、重大新闻事件等更为关注。新闻媒体应该充分了解受众市场的新需求,对节目版面进行优化调整,加强政治、文化、思想、生活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舆论引导,提供更多能够缓解压力、抚慰心灵、鼓舞信心的新闻作品。
其次,立足地方特色,打造强势品牌。富于个性、特色鲜明的品牌节目(栏目)不仅有助于实现媒体内容差异化、提高知名度,还能增强广告吸纳力。河北省传媒业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比如《河北日报》的《燕赵论坛》专栏等,在巩固提高既有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要根据媒体市场的新动态,开发新的品牌产品。
第三,加大对农新闻传播力度,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在金融危机导致用工荒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农民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长。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受众市场有极大的开发空间。一是强化对农新闻报道,办好专业媒体。“十二五”时期,新闻媒体应根据农民受众的新需求,加强对农新闻制播力度。如进一步提高《河北农民报》等专业媒体的实用性、服务性、指导性,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二是加强对农村民间文化的开发与宣传引导。河北省有许多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农村,比如耿村民间故事、井陉拉花、蔚县剪纸、唐山皮影戏等,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这些优秀民间文化的发掘、弘扬与传承,引导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农村书屋工程”、文化下乡等活动,提高新闻媒体在农村的覆盖面,用优秀的文化作品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开展多元经营,形成丰富的产业业态。河北传媒业的发展应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拓展传媒产业链。传媒业的多元化开发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依托现有经营资源,培育经济增长点。比如报业集团借助已有的印刷设备发展商务印刷业,利用发行渠道和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业,还可利用丰富的内容资源建立分类数据库,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第二,依托品牌优势,延伸多种经营。新闻媒体的品牌影响力是一种无形资源,可以转化开发,产生新的经济效益。第三,以内容产品为基础,进行深度开发。同时,面对新形势,借势新媒体,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广告吸纳力强,形成对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分割,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许多潜在的经济增长点。
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新闻文化产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10457206D-16)。
张芸单位为河北省社科院
篇7
【关键词】经济危机 传统媒体 数字化 多元化 核心竞争力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还在继续,有预言说此次危机将可能持续几年之久,其影响已远远超过战后数次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中国传媒业已经和即将受到何种影响,中国传媒业的对策和出路何在,是当前学界和业界普遍关心并讨论热烈的话题。限于篇幅和为了使论述更有针对性,本文重点讨论经济危机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及中国传统媒体的对策和出路。
一、经济危机下,中国传统媒体压力重重。
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深远而且广泛,全球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文化产业都深受其害。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传媒业在此次危机中也遭遇了空前的挫伤,尤其是传统报纸媒体在这场危机中可谓是伤痕累累:报业股价大幅下挫,几乎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广告收入继续保持负增长并呈加剧趋势;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采取减薪、裁员等手段以降低经营成本;一些报纸开始出现变卖资产、停刊、转网、申请破产保护等情况。
经济危机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也正在逐渐显现并不断扩大,中国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受众流失。近几年来,伴随网络、手机、便携式阅读器等新媒体的出现,中国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的读者群流失严重。而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一流失过程。据《2008年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为1594亿印张,较2007年减少了2.45%,而这也是自1993年以来中国报纸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①另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报业市场订阅数、零售数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这一趋势有增无减,且速度加快,与此同时,一些电视媒体的收视率、点击率也出现下降。
广告收入锐减。广告收入是传媒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广告资源受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循环的影响非常大,经济情况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带来广告收入的相应变化。2009年以来,经济危机对中国广告业的影响逐渐显现,广告收入呈现下降趋势。受经济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大幅度减少了它们的广告开支,其中对传媒广告业影响最大的是汽车、房地产、通讯和商业零售业。以房地产为例,其广告投放增长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是59%,但到了该年第三季度下滑至-4%,而到了2009年1月份,房地产广告投放量进一步萎缩,增长率为-22%。②伴随这些行业广告投放的大幅削减,传媒广告收入出现震荡,下降趋势明显。有研究数据显示,2009年1月除电视媒体外的各类媒介(报纸、杂志、广播、户外)的广告花费同比都在下降,环比也基本处于下降趋势。
再融资能力受阻。传媒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并且需要不断追加资本,这使得融资成为世界传媒业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中国传媒业长期以来一直依靠政府投入,产业化时间不长,加之具有较深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传媒业的融资渠道更加有限,融资能力相对较弱。
二、导致中国传统媒体困境的深层原因
经济危机下,中国传统媒体压力重重,但冷静下来思考,其实这些压力和困难早就存在,只是当前的经济危机放大加剧了这样一些困难。
1、新媒体的冲击
目前中国传媒业处于一个新旧媒体共存共生、此消彼长的时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中的主角之一,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这首先体现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受众的有力争夺上。传统媒体因为成本负担较重、优势不明显等原因,其受众正在逐渐萎缩;而新媒体倚仗它的便捷、及时、交互等优点,正逐渐成为受众,特别是年青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来源。据统计,至2009年1月,中国的互联网网民已达3亿,网络的渗透率接近25%,并且还在不断扩散。手机上网用户在2008年也已达1.176亿人。③另外,伴随2009年年初3G牌照的发放,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动力将更为强劲。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还体现在它们不断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07年,美国报纸印刷广告收入累计下降了15%以上,而自有统计数据的2003年开始,各报纸网站的广告收入却在逐年增加,至2008年5年间增幅超过了160%。④尽管中国传统媒体因受行政垄断等保护,所受到的来自新媒体的冲击相比较而言要小得多,但近年的相关数据也显示,网络等新兴媒体分流了传统媒体重要的广告资源。
2、过度依赖广告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广告收入为主,其他经营方式为辅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在中国传媒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据统计,广告收入大致占到了中国传媒业总收入的70%-90%,在有些媒体甚至高达98%以上,而发行等其他方面的收入比例则相对很小,资源补偿呈现严重的单一化倾向。
经济危机波及之下,传媒广告业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而伴随广告收入的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将是整个传媒产业的摇摆与重创,这一问题在美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影响力的《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太阳时报》在经济危机中纷纷申请破产保护,等等。
3、同质化竞争严重
目前,中国传媒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早期竞争阶段,而媒体经营层面的创新招数几乎殆尽,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且趋于同质化,传媒在内容服务和营销手段上越来越“大同小异”,不少报纸缺乏特色,电视频道栏目重复,克隆成风,媒体普遍缺乏好的产品和服务。
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背后其实是传媒内容创意的不足,文化市场中的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的关注,产品定位及功能单一,未能形成传媒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随着传媒业走向“消费者导向阶段”,竞争将直接体现为对受众的争夺和挽留,受众满意与否是衡量媒体发展的重要指标,核心受众、核心内容、核心人才是中国传统媒体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局,提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三、经济危机下,中国传统媒体的出路
面对这场经济危机,中国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摆脱困境寻求突破呢?根据当前形势和以往经验,加速转型是传统媒体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唯一抉择。
1、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传统传媒转型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中国传统传媒,特别是报业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大概有300家以上的报社和关联产业单位加盟了“报业数字化实验室”,这对于整个传媒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但是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建一个网站,究其实质是要构建起内容的多介质平台,让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能够适应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从而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在以往的数字化转型中,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建立媒体网站,以为这就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其实它们大多只是报纸的电子版而已,有的甚至成为了传统媒体的负担。
此次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会迫使很多传统媒体改变对数字化转型的简单看法,放弃原有思路,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数字化转型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并购整合、强强联手将是大势所趋。
2、多元化转型
多元化又称多角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增加收益机会,减少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过分倚重广告的单一化收入格局使中国传统传媒业具有极高的市场风险,另外,广告占一个国家GDP的百分比是有限的,一般在3%左右,尽管目前我国广告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但在众多的竞争者争夺之下,早晚会出现饱和。多元化战略是中国传统媒体突破单一化收入格局,寻求产业长久发展之道的必然选择。
其实,当代世界传媒业正在走向“大传媒”产业,运作以传媒产品为主,包括跨媒介、音像出版、网络播放权等,再衍生出如主题公园、书籍玩具等后传媒产品。时代华纳、迪士尼等媒体巨头的发展,正是通过以传媒产品为核心的大传媒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整合,逐渐形成跨领域、跨行业、跨媒介、跨地区的综合传媒集团。中国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传媒”产业,必须建构传媒产业的商业运营新模式,重视塑造品牌及产业链,真正提高我国传媒整合产业价值链的能力。
目前中国传媒多元化经营主要采取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进行,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经营来拓宽延伸现有产业价值链。随着产业价值链的拓宽延伸,尤其是后传媒产品的开发,传媒业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游戏、影视等都是传媒业可以拓展的领域。
3、提高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注重品牌等非财富资本的经营
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传媒的生存与发展,在传统媒体数字化和多元化转型过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关键。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它有着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在经济危机和新媒体的双重夹击下,只有把传统媒体的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有可能保住传统媒体现有的资源,引领传统媒体走出危机。而在多元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媒体也应对自身优势和特长了然于心,而不能盲目扩张,不能搞“泛多元化”,不然不但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给自己增加包袱。
在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过程当中,尤其要重视品牌等非财富资本的经营,而这恰恰是中国传媒业长期以来比较忽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最终体现为品牌的竞争。中国传媒业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品牌建设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知名品牌。但从整体而言,中国传媒品牌的实力仍然很弱,至今我们都还没有世界知名的传媒品牌。在同质化竞争日益突出的今天,品牌战略理应成为传媒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
经济危机恶化了中国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但真正制约中国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只是让问题和矛盾更明显、更突出,中国传统媒体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成功地实现数字化和多元化转型,在此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个关键。■
参考文献
①②蔺玉红,《报业转型 是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下唯一抉择》,《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
③陈刚,《经济危机下传媒发展的破局策略》,《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2期
④李乾韬,《美国报业破产警示:报纸广告年增速仅3%》,《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20日
篇8
【摘 要】随着传媒市场的不断发展,电视传媒产业已经成为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媒体机构的首要选择。电视传媒在发展的进程中要牢牢的把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化资源,规范化经营,要积极的尝试电视传媒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我国电视传媒以及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电视传媒;产业化;策略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目前的文化产业已经是一派繁荣的景象,电视传媒行业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同时也是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在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吸取各方面优秀的经验和数据,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电视传媒的发展必须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中立足并且赢得市场。这也是电视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传媒工作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然后遵循电视传媒产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为电视传媒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一、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内涵以及必要性
以传媒作为市场的导向,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发展的中心,把传媒科技的进步作为发展的支撑,围绕电视传媒产业实施跨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电视传媒产业化的发展,要最大限度的进行资源整合,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最大限度的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一个多传媒,多渠道,多层次的传媒集团。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传媒行业担负的是党和国家喉舌的作用,所以传媒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控制和监管。后来因为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传媒科技的进步,电视传媒受到市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同时我国传媒行业的市场和政策也相对放宽,相关的政府政策成为我国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方向指导。
二、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电视传媒是直接对政府负责的,所以电视节目常常出现的现象是领导满意但是观众不满意,但是也不会因为观众不满意而被市场淘汰。效益好的但是等级较低的事业单位也不能兼并或者是超越效益差的高一级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没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所以也就没有实际的权利,也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很多电视台盲目的投资,多元化经营,但是经营亏损就是国家来支付。电视台等事业单位没有真正的实现企业话的管理模式,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另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需要增加员工的数量,但是员工必须要有登记,所以大量的临时员工被分配在了重要的岗位上,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这些员工在薪资和福利待遇上又不能得到满足,导致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制约的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
(二)网络规模小、资源浪费。我国电视网是以条块的模式进行分层管理的,同时是以四级办广电的方针进行发展,这也导致了电视产业的网络条块之间分离,地区之间信息封锁,地方保护以及不良的竞争局面。全国4000多个有限电视系统大多数都是自己筹集自己自行建设,投资的主题分散,导致整个网络的建设没有完整的系统,这也是电视传媒无法规模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观众选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也就降低了观众对频道的忠诚度。
(三)电视节目制作能力较差。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目前电视台的节目有两种获取的形式,一种是购买,另一种是自制,有百分之60多的电视,百分之十一以上是购买的,其他基本来源方式是自制。有百分六十多的电视台,节目中百分之五十左右都是来源于自制。目前电视节目的缺口很大全国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以及生产质量都无法满足电视传媒发展的需求。
三、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策略
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的浪潮已经不能阻止 ,中国的各大电视台各个电视台都开始将电视传媒带领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电视台需要积极努力的寻找发展的对策,寻找方向,让自己能够在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一)传播先进文化、履行社会责任。电视台不仅仅是需要对政府负责的,更是对社会民众负责的,应该承担的是社会文化向导的职责,产业化的发展,其实是要求电视台追求经济效益,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不能抛开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既然电视台是党和国家的窗口,那么电视媒体就要传播先进的文化,积极的弘扬社会主义新的精神和风尚,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在电视传媒产业化的进程中,电视台要正确的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在保证自身职能能够得到发挥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二)打造品牌节目、营造发展亮点。电视节目的制作是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就是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电视台要严格把关播出的节目,质量低下和信口开河的节目禁止播出,要制作出有技术含量的节目,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每个电视台要有自己的特点,提高电视台的辨识度,提高电视台在电视传媒产业化进程中的市场地位。
(三)广泛开展合作、推进产业延伸。电视传媒产业化经营 ,气势就是在鼓励电视台积极的寻找行业内部或者是跨行业的合作伙伴,以电视节目为发展的基础 ,共同合作和开发出属于电视媒体的附属产品。这不仅要求电视台具有市场地位,还需要电视台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才能有能力走出去,并且吸引相关的合作伙伴,实现产业的延伸。
四、结语
产业化的发展已经成为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自身,首先做好电视台的定位工作,同时要准确的把握电视传媒产业化的发展机遇,积极的寻找发展的路径,不断进行思想和管理上的革新,为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保证。
参考文献
[1] 胡捷.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探析[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7).
[2] 刘基.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现状[J].中国传媒,2006(02).
篇9
2010年4月8日正式《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其愿景和意义:一是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鼓励金融业为文化产业输血,扩大文化产业的比重,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解资源能源瓶颈的重要举措。二是有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该指导意见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主要是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培育保险市场、实施文化产权评估交易等具体举措,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是我国第一个金融全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传媒文化产业从计划走向市场进程中,大力发展传媒文化行业的产业属性,才能更好兼顾传媒文化行业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开始逐渐得到广泛共识。这次提出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指导意见,注定助力中国传媒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的十年。
政策春风拂面 利好传媒文化椒块
对于A股传媒文化类上市公司来讲,中长期都将产生利好,我们坚定看好传媒文化行业。2010年以来,A股上证指数下跌4.8%,A股传媒上市公司平均涨幅为22.5%,其中广电网络、鑫新股份以及中体产业涨幅位居前三(剔除赛迪传媒表现),符合我们对传媒行业看好的判断。如果如同市场判断在2010年,宏观经济发展以及其他行业存在政策的退出和弱化的发展趋势的话,我们认为传媒文化行业在2010年应该是政策不断强化,系列呵护传媒文化产业政策将会接连不断。2010年4月8日出台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印证我们对传媒看好的政策预判。我们认为传媒行业在后续中仍然存在系列推进传媒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与事件发生,这将进一步坚定我们看好传媒文化的判断。维持“强于大市”的评级。
广电有线“三网融合”的关键
篇10
作者:付鑫羽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硕士研究生
在传媒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当代,如何让传媒产业在保障公民权利、控制政府权力、促进民主方面发挥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性问题,宪法作为一切法律的根基,法律位阶处于最高地位,因此宪法对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是从法律的最高层面上对媒介产业实施最权威、最根本的规制,也就是对公民的表达自由实施最权威、最根本的保障。因此,不能忽视对作为公民表达自由重要渠道和工具的媒介产业的宪法性保护,否则可能对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公民权利的保障、政治民主化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反垄断法垄断是指经营者在特定市场内滥用支配地位或者与其他经营者合谋,排除或者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随着传媒产业的大规模兼并收购和集团化发展,人们日益关注传媒产业的垄断问题。在我国,传媒行业中存在特殊的垄断结构,其垄断性质也比较复杂,既有国家法定垄断支配的市场,也有行政性垄断支配的业务。反垄断法作为规制市场垄断行为的法律,亦被称为经济宪法,是任何产业主体都应当遵守的核心法律,其对市场垄断行为实施强有力的规制,因此,我们要加强《反垄断法》对传媒产业垄断行为的规制,加强对传媒市场的强制交易、价格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方面的规制,为传媒产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传媒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在于,垄断行为是指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行为,是竞争的对立面。而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市场主体违反商业伦理,进行不正当、不合法竞争的行为,但仍然属于竞争的范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成了传媒产业领域常用的手段,主要表现为仿冒他人的栏目、节目或报刊设计、广告业中暗折扣普遍存在、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果不及时治理,则会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公司法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传媒产业划分为公益性传媒产业和经营性传媒产业。公益性传媒承担党和国家的宣传任务,在我国不进行经营性活动,主要从事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公益性活动。而经营性传媒在我国作为企业法人,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完全可以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组织形式,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使之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依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商业传媒的投资者可以作为公司的股东,并按其投入的资本数额享有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同时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股东投入的资产形成公司的法人财产权等。我国传媒产业应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国家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媒产业之间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国家与经营性传媒企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它们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营性传媒产业格局,促进媒介产业的快速发展。外商投资法90年代初我国相关法规明文规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禁止设立外资企业。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带来相应的影响,WTO的一系列相关的基本规则自然成为我国制定和执行传媒产业法律政策的重要基础,我国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对传媒产业的相关规定必然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我国入世时作出的相关承诺为基础相应调整。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在中国承诺开放的传媒产业领域内已经开始允许外资的进入,如近年来,国外资本可以涉及中国内地的电视节目制作等。但是,当前在逐步放宽对外资进入我国媒介产业准入的同时,我国也要在相关外商投资法律法规中加强对外资媒介产业市场经营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六)行政法因为传媒业生产特殊的公共产品,因此传媒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一方面,各国政府都会对传媒业进行一定的管理和规制。在我国,对传媒产业市场准入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制,新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执行审批权,对传媒产业的市场准入进行行政审批。另一方面,就我国目前政府对传媒产业的规制而言,需要行政法对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予以规制,以防止在传媒领域公权力滥用对公民自由权利的侵蚀。2003年《行政许可法》颁布,按《行政许可法》规定,国家应当以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形式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我国传媒业当然在行政许可的范围内。传媒产业中的行政审批制度,要用法制化的手段,按照透明的原则核准传媒产业的进入,合理地配置政府控制传媒的权力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进一步使我国传媒产业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化、公开化、法制化,最终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经营许可制度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传媒产业中,消费者权益指社会成员作为大众传播的受众者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如报纸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广播听众的消费者权益,电视观众的消费者权益等等。由于媒介产品的特殊性,其消费者权益也有不同于普通产品的特殊性。传媒产业的消费者权益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传媒产业的服务内容、一个是传媒产业提供的相应物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既指向媒介传播中的新闻和广告信息以及各种知识、资料、情报的信息,又指向媒介载体本身。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消费者享有的九项权利,现实生活中在传媒产品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主要表现在受众消费者的安全时常受到损害,如长期接触传媒造成的近视眼、脊椎病等;名誉权、肖像权等人身权受到损害等;在传媒产品消费过程中,传媒受众者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公平交易权受到损害,诸如报纸缺版,有线电视滥播广告等。针对传媒产业中消费者权利被侵害的各种情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设置上述九大消费者权利,对我国传媒产业的消费者进行保护,促进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使。知识产权法大众传媒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作品的媒介呈现本身就是大众传播的信源及其表达方式。不同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充实着知识产权的内涵,衍生了媒介知识产权的诸多权利,如传播者权、邻接权、汇编权等。当前中国传媒产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传媒内容和表现形式被剽窃、非法使用的现象严重,原创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知识产权纠纷不断,这些最终使得传媒产业生产力无法解放和释放,影响传媒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传媒产业领域内,建构更加完善的媒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法律保护机制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应该及时找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与传媒市场经济体制需求之间存在的不适应点,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健全并落实相关的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促进传媒产业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下进一步向前发展。
“20世纪期间,在整个西方世界,大众传播的发展可以说是科学和法律的共同产物。”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规制传媒产业是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传媒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要求法律和观念上的双重保障,但是,目前我国传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和制度制定的随意性和人为性。因此,加强在传媒产业领域法律的调整性和规范性,建立起完备的法律规制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运行法律环境,对保障我国传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即国家应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有法可依是走向法治国家的第一步,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法治国家,法法治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健全媒介产业化法律制度,使传媒、受众、经营者、管理者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的规制下运作,才能使中国传媒业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没有健全的传媒产业法律制度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保护,为传媒产业领域的执法、普法、法律监督提供法律依据,那么,将会导致危害传媒产业发展、扰乱传媒市场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惩罚或者使惩罚丧失法律基础,因此,健全完备的媒介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媒介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