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65-03
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将工学结合的模式融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清楚
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反思我们使用过的相关教材,总感觉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分不出层次:大专是本科的“压缩版”,中职是大专的“压缩版”。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忽视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把教育技能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技能,而真正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用的、用得着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反而被弱化。
(二)学生学习特点未把握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而在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基础几乎为零,入学后学生不仅要学文化课,还要训练学习歌唱、乐理、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基本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备的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课未完全开设完,学起来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创新精神少,模仿能力强;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能力强;不擅深入思考,喜欢动手操作。可见,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面临着打基础、提兴趣、教方法、培养能力的多重任务。
二、课程教学改革可带来的成效
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将收到诸多成效,学生在学习态度、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明显进步,具体表现为:
(一)促进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
每个任务的资讯阶段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资讯阶段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给出本次任务的合格标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表现得更加专注、积极。甚至有的学生向先上课的班级打听上课内容和任务要求,提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
(二)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采用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际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机会,在每个任务的检查评估环节,要求每个任务更换不同的学生轮流担任试教或表演任务,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点评,给出改进建议,并要求在下一个任务中改进提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具备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提高
任务的完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任务的成绩也以“班级”的形式展现,上课时每个“班级”座位集中在一起,前面摆放学生自己制作的班牌……如果说这些只是从“形式”上体现团队合作的话,那么学生的任务记录能真实地体现他们团队合作的实际行动,“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将经历一个由最初不团结到开始分工到最后默契合作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三、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计
(一)明晰本门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
要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当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前提是要先根据工作岗位的任务明确本门课程的目标,即要先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岗位任务分析,再进一步分析本门课程上了之后能够实现学生哪一项或哪几项核心职业能力,最后进一步分解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分析见图1:
(二)重构课程结构框架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领域,音乐领域一般有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内容,美术领域包含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大方面内容。当前幼儿园实际所用教材多以整合课程为主,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和幼儿园实际,可将本门课程分解为三个学习领域和八个学习情境,领域和学习情境之间是并列关系。进一步设计若干个子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大。每一个子学习情境都包含资讯、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资讯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或学生自学有关知识点,计划指学生根据学习情景中的任务进行内容的选择、教案的设计等,实施包括材料的准备和制作、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是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一般多包含在实施中,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团队互评。课程结构设计框架见图2:
(三)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重组教材,设计子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实施在教学当中。如表1所示,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设有具体的子学习情境和相应的教学载体,子学习情境的创设从易到难,尽可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幼儿园教师从新手教师到成熟型教师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所用教学载体多为现行幼儿园实际使用教材中的内容和本门课程中较为经典的素材。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分解渗透在学习子情境中,其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教案设计)在各子情境中重复训练并不断提高,同时又渐进地增加新的能力要求(比如说课、反思),欲做到以基本能力为主线,有重复有变化有提高,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以能力考查为主,重新确定考核模式
课程的考核模式对课程的学习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教师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学。长期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是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内容不外乎写教案、试教、评课和一些理论的开卷测试,不管内容怎么变,都是老师在考学生,考核最终以学习结果为主,属于单一的教师评价。当然这些考查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查时准备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有些学生由于表现力差,平时学得很认真,却不能得到理想分数;大部分学生没有或只有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课程结构重组必然要求改变考核方法。子情境中学生需要完成各种任务,这些任务通常由团队合作完成,其中大部分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觉完成,相应的考核方式应由教师管理为主改为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由以前的考核学生学习个体变成个体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由传统的考核最终学习结果转变为考核学习过程为主;考核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革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互评相结合,秉承激励为主的原则,采取动态的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合作能力和态度。以过程为对象的形成性考核能有效克服环境、运气、个人喜好、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对考查的干扰,使考核更客观、公正,并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改进、提高。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比较
德国学前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德国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其他自由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中德学前教育的课程理论及实践,对我们了解中德学前教育课程的差异,借鉴德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经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指导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比较
(一)德国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确定了初级教育改革的目标后,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各种模式研究方案在德国应运而生。在学前教育研究方面出现了功能论、学科论和情境论为代表的学前课程理论。1
功能论的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学科论的宗旨是以学科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情景教育论是德国学前课程改革的主流,成为德国指导性的课程理论。情境论的主要特点是以儿童的生活情境为中心;社会学习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建立混合组以取代传统的同龄组;家长、邻里和其他成人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幼儿园;灵活的教学安排;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生活环境。而在此理论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师并不占主导权,而是一个框架的提供者,使儿童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任务,情境教育模式如今在德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中国
自1903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以来, 中国与国外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相比, 虽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但同样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以陈鹤琴、张雪门等老前辈为典型代表,为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理论主要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五个方面,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陈鹤琴先生指出“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教材是课程的支柱,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如何编制幼稚园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
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比较
(一)德国
德国幼儿园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儿童尽早学习并促进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形成健全人格。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强调教师是幼儿的朋友,和幼儿建立平等互信的良好关系,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教育目标上倡导课程应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2
(二)中国
我国当前的幼儿园课程设置和目标界定主要是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规定我国幼儿园课程设置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此外,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编班是按年龄编班,每班基本超过30人,有些甚至超过40人;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基本由教师自主决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关注比较活泼或表现优秀的幼儿,很少能够关注到全体幼儿。
三、德国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学形式应多样化。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比较单一,多采用集体教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儿童的一切行为基本是出自教师的指示,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儿童。而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且每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有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因此,我国幼儿园在采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应采用小组或个别活动,这样教师在小组或个别活动中能够关注到所有儿童,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打破按龄编班的传统,适度进行混龄编班。目前,我国幼儿园大多实行的是按龄编班,混合编班较少。德国混龄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能让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幼儿园应该进行适度的混龄编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贴近自然,引导幼儿自由健康发展。德国学前课程目标的设置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关注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并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我们要尝试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促进幼儿自由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德国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即“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进行什么活动,儿童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可以到户外玩”。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在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也理应采取个别或小组活动,以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使教育回归儿童本位,在培养儿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儿童社会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周采. 学前比较教育[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马富成,彭海蕾.中德学前教育机构与课程比较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3]邵明雪.中德学前教育制度的差异分析[J].湖北第二学院报.2012
[4]史静寰,周采著.学前比较教育.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69页。
篇3
摘要: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日前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而的学科门类、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儿方而入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训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篇4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一项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上个世纪八十初年代由上海音乐学院的廖乃雄教授引进到中国的。一经传入迅速的在我国发芽开花。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人本主义,认为音乐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原本性”,认为音乐必须与舞蹈语言相结合、人们必须参与其中,这种自然地、能被人体会的、全员参与的音乐教学更适合幼儿教育思想。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适用性
在原本性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一直主张的是主张综合性、亲自参与性、节奏基础性、即兴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一)综合性教学原则,丰富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因音乐作为艺术手段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综合类的音乐教育活动,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遵循的综合性原则,除了对儿童进行演唱和演奏教育之外,还加入了即兴舞蹈、声势律动、游戏、朗读等一些有趣的艺术内容。这些综合的艺术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还能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亲自参与的教学原则,增加幼儿自信心
亲自参与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要求受教育者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而奥尔夫教育体系里所推崇的声势练习、身体打击乐、奥尔夫乐器由于简单易操作,容易上手学习,有效的降低了儿童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和创作音乐的门槛,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参与的积极性和从中获得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节奏基础性原则,化繁为简提升兴趣
奥尔夫音乐体系主张节奏基础性,这是奥尔夫音乐创造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要素,传统的节奏训练比较单一、枯燥。而遵循原本性的特点,通过动作节奏与语言节奏相结合的训练,对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种结合了人声、动作、语言的训练,在行进跳跃或者身体的律动中训练节奏感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更有理由学前儿童的接受,也提高了儿童对节奏训练的兴趣。
(四)即兴创造性原则,激发想象创造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提倡的原本性就是即兴性和创造性。其主张从即兴的角度出发形成一个自由而有序的课堂形式,将即兴融入到音乐、语言、节奏、乐器等教学中。儿童通过游戏时的自由即兴开始,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引导下从而演唱或者表演自己创作的小的音乐、节奏片段,这样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使得幼儿没有技术上的负担,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音乐学习训练,所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如何能让学生迅速的掌握音乐技能,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而在学生掌握音乐技能之后,他们只能被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操作者,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儿童教育者。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是一件十分尴尬的难题。如今中职音乐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都与幼儿园的实际发展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返校之后,普遍反映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用不上,不知道怎样组织一节音乐课等问题。这都是现如今一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们熟练地掌握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技能、方法和内容,了解音乐教学教学理念,能够在离开校园之后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是如今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引进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篇5
[关键词] 现代教学媒体; 学前教育活动;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兰芳(1965―),女,山西临汾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课程和儿童心理与发展研究。E-mail:。
一、现代教学媒体在学前
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分析
现代教学媒体是运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向学习者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当前,学前教育活动中常用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有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性质的特殊性,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
(一)现代教学媒体对学前教育活动中常规教学媒体的补充与延伸价值
相对于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向学前儿童传递简单的语言文字,呈现静止的图像,还能展示活动影像,能准确、直观地表现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效率,是一种非常适合学前教育活动的教学媒体。如,录音机、CD机操作灵活方便,在领域活动中能良好地为学前儿童传递听觉信息,是教师口语使用中的有效补充;电影、电视等视听教学媒体能根据学前教育活动的实际要求,变节奏地呈现和传递领域教育的动态信息,帮助学前儿童直观地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多媒体课件则能够调动学前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信息的接受,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具有更为强大的表现力和表达力。[1]
(二)现代教学媒体对学前儿童个体发展的激发与促进价值
现代教学媒体作为优质的教育媒介工具,具有可重复性特征,它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要求即时呈现或延时重现教育活动内容,能自由灵活地单独完成活动主题下的各级层次目标;也可以在不受时间、地点和进度限制的情况下,根据教学活动环节的需要反复使用,直至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时,现代教学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对学前儿童而言有着巨大的价值,它能不失时机地激发学前儿童的探索动机,唤起他们的再造想象,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扩展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活动。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学前教育活动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得以拓展;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呈现方式符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对教师的直接依赖关系减弱,从而引起师幼关系在职能上的变化,这对于学前儿童个体发展而言,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二、现代教学媒体在当前学前
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类型分析
由于媒体信息感知接受通道的功用差异,学前教育活动中对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有所侧重。
(一)视觉教学媒体是学前教育领域活动中普及最早、但开始逐渐淡出的现代教学媒体
视觉教学媒体是学前教育活动中师幼双方以视觉分析器为信息接受通道的教学媒体。由于视觉教学媒体结构简单,画面鲜艳真实,价格相对便宜,成为学前教育活动中使用最早、操作极为成熟的现代教学媒体。
在学前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能够灵活地根据实际需要掌握和操作视觉教学媒体。例如,幻灯设备的投放与使用,能使教师有效地控制活动节奏;教师可利用书写投影仪进行活动过程中的板书、版绘等示范性教学,同时,还可将示范、演示过程放大,有利于学前儿童清晰完整地感知和领会信息;实物投影仪能够将实物教学媒体适当放大后呈现给每位学前儿童,具有强大的视觉信息传递功能,弥补了学前教育领域活动中实物媒体小而少的不足。
但是,视觉教学媒体缺乏一定的集成性,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种类及功能的扩展,学前教育活动中相继增加了各种新型的现代教学媒体,而对视觉教学媒体设备的更新又明显不足,使视觉教学媒体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呈现出逐渐淡出的趋势。
(二)听觉教学媒体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活动中使用率最高、不可替代的现代教学媒体
听觉教学媒体是学前教育活动中师幼双方以听觉分析器为信息接收通道的现代教学媒体,它是以电声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教学媒体。
由于听觉教学媒体具有操作方便、传递速度快、价格低廉的特点,成为当前学前教育活动中使用率最高的现代教学媒体。例如,听觉教学媒体的素材收集相对容易,教师可根据需要自行制作、复制和编辑,也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反复使用录音带,还可让学前儿童自主操作放音、暂停、重听和现场录音,便于教育活动过程的及时反馈与调整;CD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无抖晃和失真度小的特点,更是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得以广泛使用。
就幼儿园各大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尤其是艺术领域的活动,多以师幼双方的听觉通道接受信息,使听觉教学媒体成为学前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现代教学媒体。
(三)视听教学媒体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现代教学媒体
视听教学媒体是学前教育活动中通过视听两种分析器结合的方式向学前儿童传递信息的教学媒体,它是以声、电、光等信号传递教育信息的现代教学媒体。目前,学前教育活动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有电影、电视、视频等视听教学媒体。
视听教学媒体可以真实鲜活地呈现各种事物的特征或活动规律,表现力极强。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它可以将特定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学前儿童有身临其境之感,极为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例如,电影的视听效果能有效地呈现事物的存在状态及其变化过程,还可以将微观的事物宏观化或将宏观的事物微观化,也可以完整地再现过去,对学前儿童有极大的情绪感染力和行为影响力。
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上分析,视觉和听觉是学前儿童占主导地位的两种感觉。视听教学媒体能通过学前儿童的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同时传递教育信息,使学前儿童的主导分析器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成为学前教育活动中传递、补充教育信息的得力媒体。
(四)交互教学媒体是今后学前教育活动中推广价值极高的现代教学媒体
交互教学媒体是学前教育活动中通过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工具向学前儿童传递各类教育信息的教学媒体,它是利用计算机将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综合起来以辅助教学活动的现代教学媒体。
当前,多媒体课件是学前教育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活动辅助工具。教师根据活动要求,把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加以集成,使它们融为一体并赋予交互特性,便成为多媒体课件。
交互教学媒体集听觉、视觉、视听为一体,信息存储量大,且具有自动运行的功能优势。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是一种非常适宜于对学前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教学媒体。目前,市场上出现大量的CAI教学软件,它能良好地模拟学前教育活动环节,能较好地调动学前儿童的活动积极性,深受教师和学前儿童的喜爱。但对于教师个体而言,通常使用最多的是利用Powerpoint等工具自制课件。
三、现代教学媒体在学前教育
活动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学前教育活动中的媒体主要有以实物玩教具为代表的传统教学媒体和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两大类教学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及传递方式不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协调、统一的关系。由于教师媒体观的不同和运用技能上的水平差异,从而出现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问题之一:用现代教学媒体盲目取代传统教学媒体
当前,学前教育活动中教学媒体应用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试图用现代教学媒体替代传统教学媒体,期待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优势独立实现教育活动目标。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和讨论的问题。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前运算阶段的学前儿童具有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特点,他们能够在头脑中重现事物的静态状态,即表象,但却不能对表征出来的事物进行操作和转换,也就是说,他们不能从事物变化后的终止状态进行反向推理,以使表征过程回到事物的初始状态。于是,实物操作活动便成为帮助学前儿童进行初级运算的有效途径,进而也就成为学前儿童的重要需求。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就要求学前教育活动应为儿童投放充分的实物玩教具供其摆弄、操作,进而引导他们的表征过程。
尽管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相容性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包容学前儿童的所有年龄特征。对此,传统教学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则有所限制。而且,即使学前儿童使用了现代教学媒体,也只是对现代教学媒体这一“实物替代物”的操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物操作。因此,盲目地用现代教学媒体代替传统教学媒体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
问题之二:用“人―机”互动模式冲淡“人―人”互动模式
学前教育活动中教学媒体应用上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过于推崇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价值而使得师幼间的“人―人”互动模式被“人―机”互动模式冲淡。当前,一些教师在不考虑学前教育活动内容特点的情况下,牵强地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这就从根本上偏离了教学媒体使用的初衷。
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设应以‘人’为本,不是以‘机’为本,它所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机械化、数字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2]这一思想的启示是,并不是所有的学前教育活动内容均适合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更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使用现代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媒体只是形式的不同而已。
事实上,在现代教学媒体“人―机”互动模式下,教师关注的是教学媒体信息是否顺利地被学前儿童接收到,学前儿童注意的是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内容,其中的中介是媒体本身;而作为活动主体的、有着丰富情感体验的教师和学前儿童却在无形中游离于活动情景之外,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前儿童同伴间的交往减少,师幼互动不够,形成活动中的情感缺失状态。这是严重违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失当行为。
有学者指出:“即使再先进、功能再全面的媒体和人相比也是处于从属地位,由人创造,受人控制操纵。它虽然能够代替教师的一部分作用,甚至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离开人的活动独立起作用,但这种能动性只是相对的,它是不能完全脱离人而独立工作的。”[3]因此,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现代教学媒体的“人―机”互动模式如果不能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人―人”互动模式相结合,就可能成为导致师幼关系日渐疏离的重要原因。
问题之三: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呈现过程代替学前儿童的亲身探索活动
学前教育活动中教学媒体应用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是,试图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呈现过程代替学前儿童的亲身探索活动。
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是,多媒体呈现给人的信息无论多么形象生动,其性质仍属于间接经验,而亲身探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当前,市场上的CAI教学软件,逼真地模拟出学前教育活动环节,有些教师也在自制课件中,将有关儿童的探索活动用视频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看似直观生动的媒体投放,恰恰是省去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前儿童的亲身实践。
分析学前教育课程不难发现,各领域中的活动是需要学前儿童通过亲身探索以获得直接经验的,这是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特点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活动中。因此,决不能用现代教学媒体代替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
另外,就学前教育课程性质而言,预成式课程被视为一种影响学前儿童主体性发挥的障碍,提倡生成式课程;而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呈现以及目标实现来看,它更适用于预成式课程。所以,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呈现过程代替学前儿童的亲身探索活动,对于推行先进的学前教育课程理念是不利的。
问题之四:用花样繁多的媒体形式体现所谓的教育直观性原则
当前,学前教育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背现代教学媒体使用原则的现象,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试图用多种形式追求所谓的教育直观性原则。
学前教育活动的直观性原则是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特征相适应的重要原则,应当包括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而现代教学媒体并不能充分体现它的内涵。在现实的学前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花样繁多却华而不实的多媒体课件,似乎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直观性。例如,使课件不时地发出各种声响,产生动画效果,而这些声音和动画又往往与当下的活动内容和环节关系不大,却使学前儿童看得眼花缭乱,听得思路混乱,不但不能起到调动注意力的作用,反而极易使学前儿童出现注意的分散,从而干扰活动过程的有序进行和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项关于教学PPT背景颜色的眼动实验研究发现,“相同内容下,白色背景更容易被人接受,在制作PPT 时,浅色的背景下可以更容易让学习者掌握内容。阅读相同文章时,蓝色背景比白色背景所消耗的时间长,白色背景不容易引起疲劳感。”[4]这一实验结果对现阶段学前教育活动中现代教学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有力的警示。它提示教育者,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必须考虑界面的简洁、自然,避免繁杂凌乱,也就是说,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并不是体现教育直观性原则的明智的教学行为。
四、现代教学媒体在学前教育
活动中的应用要领分析
学前教育活动中没有全能的教学媒体,所有的教学媒体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都只对某种特定的教学活动有效。现代教学媒体无论多么先进,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特点,而它在学前教育活动中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它与整体教育活动的匹配程度。应当承认,现代教学媒体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优化了教育活动设计,提高了教育活动效率。但是,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具有最大价值、经验一致、抽象层次、重复使用和教学实用等原则,[5]教育者应当在此基础上,遵循和把握现代教学媒体相应的应用要领。
(一)教学媒体设计得当
学前教育活动中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应具有充实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应当是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如果二者相互冲突,应以活动内容为重,决不能因表现形式而冲淡活动内容,这样才能良好地体现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达到激发学前儿童兴趣、启迪学前儿童思考、改善活动环境的目的。
以多媒体课件为例。那些界面华丽、画面复杂、内容多变的课件,看似充分展现了现代教学媒体的特色,但这种形式上华而不实的设计却可能使学前儿童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影响了他们对活动内容的注意和反应;而且由于操作环节繁多,教师在操作课件的过程中动作过多,活动过程的流畅性大受影响。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讲求取材合理,用材得当。不能随意将一些与活动有些许关联的精美图片或视频资料不加任何选择和剪辑地生硬拼接在课件里,牵强附会地表现活动主题,这样可能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更不能充分展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是很不可取的做法。应当以充分发挥学前儿童潜能、强化活动效果、提高活动质量为目的设计课件。
(二)教学媒体功能互补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感官参与的认知活动是卓有成效的活动。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恰当采用不同的媒体组合调动学前儿童的多种感官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探索、发现的客观条件。对同一个活动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媒体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形式传递信息,这样所呈现的信息量要比只用一种媒体来得多,有利于学前儿童加深认识。
在设计媒体组合时,既要考虑各种媒体在活动中所能发挥的各自作用,又要考虑组合后媒体的整体效果,同时,还应兼顾媒体运用的可操作性,那种组合适当,但不利于教师实际操纵的组合教学媒体宁可暂时放弃,或在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后,方可向教学活动投放。
媒体互补要领的另一层含义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间的功能互补,永远不能在放弃传统教学媒体的情况下单独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因为传统教学媒体具有的情感互动功能和探索发现功能是现代教学媒体所不及的。现代教学媒体应当逐渐发展成为完善的教学过程的一部分。[6]
(三)教学媒体准备充分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中软件的准备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活动设计的整体要求做好活动前的媒体准备工作。应细心地绘制幻灯片和录制录音带,科学合理地剪辑编排视频资料,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教师还应在硬件的使用技能上下功夫。应对教育活动环节所使用的不同媒体清楚明了,使自己的操作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度。所以,教育活动前的练习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活动进行中熟练准确、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媒体。
(四)教学媒体运用适度
教师应明确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在一个教育活动中,并非运用的现代教学媒体越多越好,是否运用,如何运用,什么时候运用,都要根据活动需要来确定。教学媒体要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为更好地体现教学重点、难点服务,决不可用它完全代替其他的活动形式,更不能因讲究形式而滥用现代教学媒体。
如前所述,现代教学媒体使用的弊端之一,是有可能因为媒体的频繁使用而弱化学前儿童与教师之间、学前儿童同伴之间的情感传递,学前儿童缺乏积极的情感接纳,这对他们的活动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运用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但不可盲目使用,不必要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育活动过于形式化,缺少人际的直接互动,显得活动过程呆板单调,索然无味,缺乏情趣。
总之,教师应在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优化教学活动效果上下功夫,不可弃本逐末,丧失原则。
根据学前教育活动中现代教学媒体应用要领,析出相应的评价项目(见表1学前教育活动中现代教学媒体应用评价表)。教师可对照评价项目对自己或同行在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媒体使用行为作出一般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兰芳.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综合训练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3.
[2] 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
[3] 陈叶红.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关系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26~27.
[4] 安璐,李子运.教学PPT 背景颜色的眼动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75~80.
篇6
【关键词】应用型;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保育学》课程涉及学前儿童生理发育、健康评价、营养膳食、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等方面知识。该课程是集知识教育与能力技能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然而,在长期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对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造成教学实践中的种种偏差,影响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由复合型向应用型目标转变的背景下,对《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反思和研究,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根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教学改革研究(15JG001Q)》的要求,我们对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现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名称不尽一致,有《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卫生与健康》、《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园卫生学》等等,但课程内容基本相近。就课程内容来说,《学前保育学》课程基本涉及如下热荨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与保健知识。这一部分是本课程知识的奠基部分,旨在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为学前儿童保育工作提供主要依据,使学前保育活动能够按儿童生理发育的规律办事。其主要内容涉及人体系统及感觉器官的生理发育特点和主要功能,学前儿童系统、感觉器官的生理特点及其保健要点。
学前儿童健康及评价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学前儿童健康学基本知识,旨在使学生掌握运用健康学的原理来分析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健康的含义,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因素,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
学前儿童营养卫生。这一部分内容涉及营养学基础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维持儿童生命和健康过程中营养素的来源和构成,从营养的角度保证提供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方法和各自的优缺点,幼儿膳食的配置原则,幼儿膳食计划和食谱的制定,托幼机构的膳食卫生。
托幼机构的生活保健制度。这一部分是从制度层面讲解幼儿园生活制度,旨在让学生掌握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卫生要求,从幼儿园生活环节了解卫生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科学地制定幼儿园生活制度,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各环节的卫生要求,托幼机构体格检查制度、预防接种制度、隔离制度、消毒制度、环境卫生制度。
学前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这一部分是从幼儿园安全管理的视角讲解安全管理和教育,儿童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技能,旨在提高安全意识,应对意外事故。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托幼机构的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托幼机构一般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技能。
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理。这一部分是根据幼儿成长的生理特点讲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和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和疾病的技能和护理技巧,旨在掌握各种病症发生的规律,应对传染病和常见的病症发生。其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发生的基本途径和症状,掌握常用的病症预防和护理技术,能够在教育实践中预防传染病和常见疾病的发生。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这一部分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学前儿童典型心理问题的症状、成因及预防办法。旨在掌握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预防和早期发现学前心理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发育的年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卫生。这一部分是从幼儿园物质环境卫生的视角,介绍了托幼机构物质条件方面的卫生要求。旨在让学生掌握的物质环境建设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并尝试进行初步的环境创设。内容包括托幼机构的房舍、场地、常用设备、教具、文具、饮食用具、盥洗用具卫生等。
通过对《学前保育学》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前保育学》具有综合性课程的特点。它集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技能训练为一体,涉及知识内容广泛,能力培养要求较多,操作技能具体,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托幼机构工作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
1、《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是课程教学追求的目标取向,是课程教学的实际效能。课程价值取向一般可以分为以理论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能力技能培养的价值取向两种类型。如各种原理课程教学,其价值取向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而有些课程则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技巧。当然对于任何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可能十分明显的分为理论型或技能型。理论型价值取向中,也强调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能力技能型价值取向也要以知识教学作为基础。但从总体上分析,不同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的。从《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内容来看,它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从课程的目标来看,它的价值取向并不是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是技能技巧教学的奠基,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从事幼教职业的技能技巧,能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熟练地处理幼儿营养、健康、疾病预防和处理、事故预防和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创建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童保育的能力和技能。
2、《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学科地位
高等院校的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而各专业的培养方向,是通过课程体系来体现的。在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托幼机构从事教学和保育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具有保教结合的特殊性,不仅要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教学,还承担着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任务。其课程体系是由学前教育和保育两个部分构成。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音乐、美术、体育、学前活动等教育类课程,这些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育的能力。而《学前保育学》课程,则主要普及幼儿卫生健康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幼教职业中的保育能力,能够在幼儿教育中保证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教育提供卫生健康保障。因此,《学前保育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占有重要位置,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3、《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功能
课程的功能就是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课程的功能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不同性质的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有不同的功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按课程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前教育类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课程等课程系列,这些课程体系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奠定知识基础。二是艺术教育类课程,包括学前体育、学前绘画、学前音乐、学前手工、学前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体系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各种技能技巧,奠定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能力。三是学前保育课程,主要包括《学前保育学》课程,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在学前教育过程中,促M学前儿童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功能是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为学前教育教学提供重要保障,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素质教育。
4、《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的内容可以看出,《学前保育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综合性。《学前保育学》课程集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健康知识、儿童营养、托幼机构生活保障、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儿童心理卫生、托幼机构环境卫生知识为一体,涉及面广泛。第二,实用性。《学前保育学》课程的设置直接针对托幼运机构的卫生保健活动开展教学,它从幼儿生理发育特点开始,涉及到托幼运机构卫生保健的方方面面,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工作指南。第三,技能性。《学前保育学》课程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是要掌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所必需的各种技能技巧,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学前保育学》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科地位、课程功能和课程特点的分析,我们可把《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归结为“知识奠基一强化能力一突出技能一提高专业素质”,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途径,技能是目标,素质是归宿。
知识奠基是指《学前保育学》教学要以幼儿生理学、幼儿园卫生学、幼儿园营养学、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从事托幼机构保育工作的基础知识,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因此,《学前保育学》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为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奠定基础。
强化能力是指《学前保育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是什么,还要使学生学会在托幼机构的工作实践中善于利用学前保育学的各种知识分析问题,能够按照幼儿保育的有关要求对托幼机构各种设施进行设计、规划和检测。因此,在《学前保育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增加学生见习机会,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实验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对策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前教师,近年来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被提出来,给学前教育赋予了新的理念,对教师的艺术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才能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学以致用。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象是面向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不同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的音乐知识几乎为零。而目前学前教育对幼师的音乐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常识,还要求他们能自主地设计幼儿园的音乐课程、编制具体的音乐教育方案,甚至要求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面对的挑战很大,然而在现阶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音乐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少,忽视职业技能的培训,片面强调理论教育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音乐教育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参与,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导致音乐教育课堂气氛单调乏味。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得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构建新的音乐实践教学模式。
(一)音乐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幼儿园的实际需要
音乐课程的改革最终是要满足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促进教师音乐素质、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高职院校教学大纲》为根本,通过持续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材的内容,教材内容不仅要满足学前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更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更新以体现新环境下学前音乐教育的要求。改变教学的手段方法,由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师与音乐、舞蹈教育的技能教师合作,制度科学的培养方案与考核方案,使各方面的教师能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幼师人才。
(二)音乐教育要把理论与技能结合
在实际的学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舞蹈、钢琴、声乐的配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理论教学的内容在技能教学中体现出来,让理论目标的实现有具体可行的方法。例如,在学前的音乐教育中有教儿童学唱歌曲的环节,幼儿园教师不仅要会设计教学步骤,还要会弹钢琴、跳舞、识谱,这样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技能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理论与技能教师要经常沟通交流,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实践而不只限于纸上谈兵,通过模拟幼儿园的教学课堂来锻炼自己的技能,把理论所学与技能所学用到实处。
(三)音乐教育课程要因人而异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来自普通高中、职业中学,虽然他们的音乐水平普遍较低,但是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当设计不同的音乐教育课程。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根据他们的水平分组,不以班级为单位把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然后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音乐基础最弱的组应当从最基本的音乐知识教育开始,由浅入深,不能操之过急;音乐基础良好的组可省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加学习难度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考试。
(四)通过模拟课堂、实习见习增加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上可以设计多种方式,例如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模拟学前教育课堂授课,学生在扮演幼师的过程中尽量展示自己在课堂中所学到的舞蹈、声乐、钢琴等技能,模拟结束之后学生之间互相给予评价,找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方式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也能锻炼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上课的流程。但是这种模拟授课与真实授课还是有区别的,高等学院应当为学生提供多的到幼儿园实习见习的机会,在此期间,学生要认真对待自己每一次上台讲课的过程,最好充分的准备,把自己平时所学都展示出来,对于遇到的问题与疑惑要及时与有经验的幼师交流,总结模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的不同之处,从而使所学的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锤炼,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
总结: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具有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培养实用性、综合性的幼师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快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整合,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
参考文献:
[1]柳潇.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大众文艺,2012(11);
[2]赵洪,王珊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探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篇8
如何能制作出一份成功的简历,以增加在简历筛选中的胜算?如何能在不降低成功率的前提下提高简历筛选的效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师个人简历,以供大家参考。
幼师个人简历一:姓
名: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天河区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湛江 身材: 160 cm 47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3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贸易跟单:职员、英语翻译:职员、小学教师:教师
工作年限: 1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9-09 ~ 2010-02黄冈中学网校广州分校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务: 教师
工作描述: 辅导中小学课后学习以及学校招生
离职原因: 毕业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华南师范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获得学位: 英语教育 毕业日期: 2010-07-01
所学专业一: 英语教育 所学专业二: 英语教育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6-09 2010-07 华南师范大学 英语教育 英语四级 440060081108126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其它外语能力: 日语能力 一般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 富有责任心及创新意识,勇于接受挑战
专长:羽毛球,篮球,象棋
详细个人自传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年5月3日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62cm
体
重: 44kg
户
籍: 浙江省杭州市
现所在地: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毕业学校: 杭州幼儿教师培训学校
学
历: 大专
专业名称: 师范 幼儿教育
毕业年份: 2009年
工作经验: 一年以内
求职意向
职位类别: 教师-幼教
职位名称: 幼儿教师 ;
工作地区: 杭州市区 ;
待遇要求: (面谈)元/月 可面议 ; 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标准 甲级二等
电脑水平: 国家网络技术三级
教育背景
2006年3月 - 2009年6月 杭州幼儿教师培训学校 大专
2003年3月 - 2006年6月 杭州达可大学附属中学 中学
2002年3月 - 2003年6月 杭州范文小学 小学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 - 2009年1月 杭州教育机构 担任幼教
自我评价
本人活泼开朗,对于幼教工作十分热爱,在幼儿园外出演出有一定经验,对孩子有耐心,爱心,责任心,在工作中能够积极的完成任务!
幼师个人简历二:姓
名:
籍 贯: 中国
目前住地: 广州
民
族: 汉族
户 籍 地: 汕尾
身 高:168 cm
体 重: 43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
龄: 22 岁
学历:大专
月薪要求:面议
求职意向:
学前教育,育婴师等与本专业或特长相关行业。
希望可以到一个重视人才的单位里,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育背景:
2005年9月–2008年7月于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艺术系就读
主修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史、游戏理论与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儿童文学、美学、学前艺术教育概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声乐、绘画、舞蹈
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书法修养、大学体育、哲学原理。
专业技能:
本专业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扎实掌握了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可以自如运用,美术技能突出,并有实践经历。
英语水平:英语三级,山东师范大学继续学院吉的堡英语口语证书。
计算机水平:可以很好的运用Windows Xp、Microsoft Word/Excel等程序,可熟练制作幻灯片等。
其他:中级育婴师证
擅长绘画、写作,文章多次发表在校刊。
思维敏捷,逻辑缜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手绘能力。
善于沟通,具有团队精神,有毅力,不惧困难与失败。
面试自我介绍:
我热情大方,认真诚恳,热爱生活,喜欢运动,自信自律,善良上进,擅长绘画,喜欢音乐;积极进取,思维活跃,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想寻求一个锻炼发展自我的空间,踏实进步,发光发热;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您给我一份信任,我将回报您十一分喜悦!
实践经历:
2006年4月—5月济南东关幼儿园。
2008年3月——5月农科院幼儿园。
幼儿教师个人简历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壮族
户口所在地: 内蒙 身材: 172 cm 55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0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文秘/文员:文员 仓库管理员 仓管
工作年限: 1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2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2006.9-2007.1 童乐幼儿园 老师
2007.2-2007.6
智春门业 营销
2007.7-至今
广州穗屏 办公室文员兼仓管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赤峰第一职业中专
最高学历: 中专 毕业- 2006-06-01
所学专业一: 幼师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2003.9-2006.6 赤峰第一职业中专 幼师 中专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为人诚信,踏实,勤奋有恒心。
做过短期文员兼仓管。
会基本的电脑操作,熟悉仓管流程,可以跟生产。
windows操作,word2000等。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本人乐观开朗,天性随和,踏实稳重;处事细心,积极主动,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刻苦耐劳的精神。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善于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良好,适应能力强;待人有礼,对长辈、上司尊重。我相信,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我的信心+您的信任一定能为您赢得更多的利润
发展方向:
其他要求:
联系方式
幼师个人简历三:姓
名
出生日期 1983-04-14
性
别 女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 厘米 体
重 45 公斤
求职意向描述
应聘岗位 客服/热线咨询| 文员/电脑打字员/操作员| 营业员| 小学/幼儿教育
岗位描述 幼儿园老师、话务员、营业员、客服
工作经验 0 年 期望月薪 800以上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 重庆文理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专
业 小学文科教育 电脑水平 一般
外语语种 英语 外语水平 一般
教育历程 1990年9月--1996年6月:就读于重庆綦江重钢四厂子弟小学校
1996年9月--1999年9月:就读于重庆綦江重钢四厂子弟中学校
1999年9月--2002年6月:就读于重庆大江中学(高中部)
2002年9月--2005年6月:就读于重庆文理学院一师办学点(原重庆一师)
工作简历
2003年11月在北碚龙凤桥小学见习半个月
2004年9月在重庆巴南区渔洞第四小学实习一个月
2005年3月--4月在九龙坡杨家坪小学实习
2005年5月--10月在重钢四厂幼儿园工作
个人能力及自我评价
在学校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普通话过级证书,英语过级证书,书法过级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其中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水平,英语过B级,书法达到七级,计算机达到初级水平。
篇9
【关键词】中职;美术;培养;就业实用性
一、学前教育美术教材相对滞后
当前中职美术教学教材信息滞后、内容空泛化。例如简笔画教材中设计的训练内容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找资料来填充学生简笔画训练内容的多样性。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单一的素描、色彩并不能跟进现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需求,美术教学与幼儿教育的工作岗位脱节,所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学校应该自身对一些新兴的幼儿美术题材进行适当的选择性增加。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美术基础、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适当提出了从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来安排课程设置。为学生毕业就业的实用性打下基础。
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意识
幼师教学大纲确立了绘画、图案、手工、美术鉴赏四方面内容互动的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幼儿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并用艺术魅力感染幼儿的心灵,用奇思妙想的创作手法开发幼儿的心智,从而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增强幼儿审美情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园美术教育并不只是会画几幅画,做几样手工,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的审美素质。因此美术教学不仅仅只是美术技能的学习,这就需要改变过去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教学意识,为适应更好的就业。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改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部分教师对美术教学仍然是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上,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很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规律去改变教学方法,也没有很好地探索更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就业率的有效的教学规律,为适应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就业的实用性就该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四、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美术知识,更要提高综合教学素养
学前美术教育理念的更新,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侧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课程设置应符合大众化、实用性、寓教于乐的特点,增强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了解,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把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美术遗产,认识美术和生活关系,有效组织教学,创设环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进行学习,走个性化、合作式、创新型倒流,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美术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美术本身,而是通过美术达到对人的塑造和培养,让学前儿童通过美术课堂上的体验,通过视觉艺术的感受和认知以获得审美的熏陶。而作为一名学前教育教师除具备艺术素质外,应具有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运用,以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更实用的走上工作岗位。
五、改变传统教学,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实用型人才培养
中职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结合市场需求,以提高就业为导向,进行实用型人才培养,使每位本专业的毕业生真正掌握足以谋生的实用技能。同时应加强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时刻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并做好已就业学生的跟踪联络,密切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园目前最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还要结合地域实际,以确定培养和发展方向。培养的实用性人才,做到能上能下,能对基本操作轻车熟驾,对大型项目也游刃有余。要想培养的学生“实用”“好用”,一定要让他们亲自参与实践。有条件的话,还可建立权属学校的幼儿园,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中,为将来毕业就业的实用性做准备。
六、实用性人才应有的工作态度
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要适当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职业取向有所理解并对本职工作产生深厚的感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要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使每位毕业生都能做到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茜.技能人才培养要在校企合作中突破[N].南方日报,2009.12.30
篇10
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承载中国价值观念的原创力作
《美慧树》打破了以往儿童图书总是以童话故事为主的局限,也突破了图画书作者大多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常规。作者中既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的国内儿童文学作家、画家,也有国内环保志愿者、旅居海外的华人画家甚至浪漫主义诗人。在内容上。有关于濒危物种西伯利亚鹤成长和生存环境的科普纪实;有以简约方式讲述钱的历史和功能的社会常识;有海外华人关于吃、家庭、中国传统味道的回忆;有中国诗人对生命意义、对人生价值的呐喊和宣告。全套图画书经过一流儿童插画家的巧手绘制,表现力强、制作精良,是一套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承载中国价值观念的原创力作。
立足于中国儿童早期学经验研究的教育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由专业少儿社出版少儿图书”的小格局被彻底打破,各出版社在进军少儿图书市场的过程中的专业性定位显得极为重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专业性在《美慧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美慧树》建立在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儿童学习与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图画书与儿童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以儿童生活中能看到、接触到的事物为切入点,将有益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经验以精心设计的图画书形式呈现。在主题选取、内容编排、绘图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儿童教育专家及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指导,而且在创作过程中还不断从孩子中获得反馈意见,使作品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兴趣和阅读习惯,阅读性和教育性兼容。这套图画书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正能量养分。也是幼儿园课程的最佳配套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图画书中的主题内容延伸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健康、科学、艺术、语言、社会等领域获得核心经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