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

篇1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班子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加强自身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建设,明确管理重点,强化工作力度,把法制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优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法制责任体系。

二、拓宽法制教育渠道,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的育人功能

1、法制教育要经常化。在内容上,可以宣传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在形式上,要充分发挥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班会课教育等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集会、专题法制讲座、黑板报、宣传栏、讨论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张挂图片等途径及时通报典型治安案例,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让学生明法理、懂法规、守法纪。

2、专项活动要具体化。学校每学期至少要安排两周的专项法制安全教育活动。专项教育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有实效,班级结合专项活动开展好具体活动。如:开一节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开展一次学法、用法、守法的大讨论;出一期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的文化橱窗;写一份遵纪守法的承诺;评选一名行为规范优秀生。

3、专题活动要系列化。要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演讲、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以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活动。

可以以礼貌用语周、纪律周、卫生周、文明月、法制安全月,进行专项教育;以报告会、演讲会、主题班会、品德课、法制课进行集中教育;通过团队倡议、个人承诺、个别交流、学生民主评议、“告别不良行为”签字宣誓、“争做文明中学生”演讲比赛,实现自我教育;利用国旗下演讲、校园广播、张贴宣传画、自办墙报、橱窗,净化环境实现环境教育;利用值周、监督岗、领导各处室交叉督查、午休督查、校外督查,进行强化教育;领导、教师包班包人、定人定责、深入家庭、深入村社、交流谈心,建立“重点生”转化档案,对他们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惑、学习上指导、行动上纠偏,实现责任跟踪教育;以“行为规范优秀生”,每周、每月、每学期“文明之星”评选,“三好学生”,文明班级,优秀班团干部,班级“十最”评选活动为内容,开展激励教育。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QQ、微博、论坛、电子邮箱等途径与学生建立最适宜的交谈方式,耐心、细心地引导、释疑,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或缓解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困惑,促进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的形成。 三、以加强班级管理为关键,强化法制教育

1、实行班级管理目标责任制。

学校每学期与班主任签订《班级管理目标责任书》、《法制安全目标责任书》,责任目标设置涵盖班级建设、教育氛围、学校活动要求落实、法制安全教育成效等,把班级的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的教育效果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大领导抽查与值周检查力度,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2、实行学校领导包挂年级、班级制度。

包挂年级领导全面负责本年级的日常管理、督导、检查。包挂班级领导负责所包挂班级的思想、纪律、法制、安全、卫生等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及督导、检查、管理工作。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上下联动,交叉管理,既可对班级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督查与指导,又可及时掌握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为制定全盘的计划和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3、实行班级自动化管理。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作用,让班级每一个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把班级事务划分到每一个同学的人头下,分工明确,靠实责任,把握导向,提高质量,构建“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班级管理格局。

4、以“细”和“勤”的工作态度做好班级管理。

班主任既要细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更要潜心了解学生的心理、交往状况,从而知道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认识上的偏差、困难、需要。班主任要尽可能地深入到学生吃、住、行、学的地方,做到勤观察(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所需)、勤研究(研究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及形成原因、应采取的教育措施)、勤记录(记录每位学生的优点、不足、兴趣、爱好、特长)、勤表扬(表扬优秀生、表扬进步生、表扬特长生)。

5、加强特殊学生教育。

篇2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引起我国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未成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不仅数量逐年递增,而且涉及的犯罪也越来越多样化,关注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从法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来进行分析,也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预防和矫治。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犯罪心理;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是近年来最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热词。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并且这个比例正在不断的上升,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一)团体性特征明显

由于未成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团体性特征十分明显,团体作案不仅能弱化犯罪时的恐惧感,而且能够形成一种激励作用。未成年人往往心智发展不成熟,不够理性,容易被所谓的“义气”影响,参与到同伴的犯罪活动中,形成团伙作案。

(二)激情犯罪较多

调查显示,未成年犯罪大多是临时起意,甚至只是为了寻求刺激和而进行的犯罪,而不是进行过系统性完整的策划而进行的有预谋的犯罪。大多未成年人犯罪是收到同伴的挑唆和利用,或者只是基于同伴面前的逞强,或者怕被小群体嘲笑、孤立而进行的犯罪活动。

(三)闲散性突出

在未成年人罪犯中,无业人员占据86.4%,他们当中主要是辍学的学生、社会闲散人员以及外地的暂住人员,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且这些闲散人员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参与者和策划者,威胁校园安全。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监管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未成年罪犯中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存在暴力倾向占据了较大比例。父母作为监护人没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个人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其次,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引导,极易使孩子的不良行为逐渐演化成犯罪行为;最后,部分家长对孩子太过于溺爱,对孩子初期所表现出的不正确的行为没有及时的制止和教育,也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因素

近年来校园暴力频发,虽然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开展了心理教育课程,但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并没有得到落实,大多心理咨询老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并不能及时的发现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三)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犯罪多模仿性犯罪,多是通过观察、模仿成年人的犯罪过程而获得的一种技能。当前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部分影视资源以及游戏资源宣传传播着一种暴力文化,极易使未成年人收到犯罪信息的冲击。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惩治

(一)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

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未成年人进行法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要开设相关的普法课程,同时,要注意对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的方式,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可以通过编排相关的校园舞台剧或者话剧等更易被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相关的法治教育。

(二)构建多方位、系统化的监督机制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构建预防犯罪心理形成的屏障。首先,要建立完善系统化的监督机制,对具有暴力倾向的影视资源和游戏资源进行严格的防控;其次,学校要建立教育惩戒机制,对未成年人的不当行为进行严格的惩治和教育,避免发展成为犯罪行为;最后,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校生活和交友情况,对孩子在学校遭受到的不公行为和侵害行为,及时采取措施。

(三)针对不同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制定不同政策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不同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存在差异,比如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影响,未成年人参与犯罪活动较其他地区比较严重。要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全面的预防和矫治,就应当结合各地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有效的解决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1]陈威仪,田一夫.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4(12).

[2]陈威仪.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犯罪[J].法制与社会,2013(22).

[3]张婷.论犯罪低龄化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改革分析[J].法制博览,2014(5).

[4]胡雪.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D].吉林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 监护人 侵犯 文化权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1监护人侵犯未成年人文化权的常见形态

1.1侵犯未成年人参加文化生活的权利

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的内容主要涉及阅读、写作、文娱、体育等多种活动,该类活动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如营养品那样溶入他们的头脑并沉淀为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未成年人通过参加文化生活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和塑造着他们一生的个性和价值观念。目前,多数监护人限制未成年人文化活动类容,使得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失去了丰富多彩的特点,甚至表现的形式单一,最常见的表现为要求未成年人接受他们自己并不喜欢的兴趣培训,或者是禁止他们进行感兴趣的文化活动。

1.2侵犯未成年人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的权利

科学的进步带来两方面的福利增长,一方面滋养了人类的精神;另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当前,监护人侵犯未成年人科学进步受益权的突出表现在未成年人网络生活参与权,一部分监护人过分强调网络技术的危害,而忽视了网络给未成年人带来的积极作用,并以此过度限制未成年人对网络技术的使用。

1.3侵犯未成年人对其本人的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的权利

公民对自己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从法律上来讲的话,知识产权(智力成果)的发明和创造属于事实行为,不需要创造者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智力成果其产生的利益也应归属未成年人。很多人监护人忽视了未成年人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从属于家庭的,从属于他们父母的。

2监护人侵犯未成年人文化权的原因

2.1监护人原因

“身体发肤受制于父母”是我们固有的观念,子孙没有独立的人格,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缔造者,父母教育指导自家孩子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在这种观念的笼罩下,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文化权的侵害常常不被认为具有违法性,不为人们所重视。在以父母家长为中心的基本精神主导下,未成年人完全受监护人支配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享有独立的人格,更不用说享有充分的文化权。

2.2经济原因

一部分未成年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并非源于其监护人的主观恶意,还存在着监护人客观上的义务履行不能的原因。在农村,相当数量的家庭由于贫困,能负担得起孩子的温饱问题已实属不易,对于实现未成年人文化权利所需费用根本无力承担,致使未成年人的文化权利得不到实现;在城市中,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企业经营机制转变,造成了大量无业者,他们的家庭收入难以保证,这样的家庭不可能保障未成年人文化权利的实现。

2.3文化服务滞后原因

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未成年人文化权的实现的重要保证是有较为完善的适合未成年人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适合未成年人文化权实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也是造成未成年人文化权不能有效实现的重要原因。

2.4法律缺位原因

法律对未成年人文化权保护仅有零星规定,但是内容缺乏系统性,主要有三方面的不足:对监护人保护未成年人文化权利职责范围的规定的过于概括;对监护人的监督机制缺失,社会力量及国家介入不够以及监护人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文化权利时,责任追究体系不完备,导致责任难以确实追究。法律滞后缺位不能对规制监护人起到很好的作用。

3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文化权的防范救济

3.1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文化权保障相关法治建设

(1)加强立法建设。国家不仅是权利的分配主体,而且同时也是权利的保障主体,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文化权,首先应从立法做起,通过完善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来给予未成年人文化权最大的保护。

(2)加强司法保障,明确责任性质、追究程序和救济方式。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或宪法诉讼制度,宪法第 47 条规定的文化权利在司法实践中还不能作为司法救济的法律依据。因此,建立健全能够保障文化权利获得司法救济的法律依据,是实现文化权利司法救济的关键。

(3)强化监督机制。执法过程中强化未成年人在家庭中文化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的落实的监督机制。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督导的具体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及问责办法。特别是对于问责条款的制度设计,应明确问责的主体,解决“由谁问”的问题;明确问责的客体,阐明“向谁问”的问题;明确问责的范围,确定“问什么”的问题,明确问责的程序,解决“如何问”的问题。

3.2进一步加强对监护人思想和法治教育

篇4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因此在“五五”普法工作中,我局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全民普法教育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紧抓好,收到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和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既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内在需求,也是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局在制定“五五”普法规划时,即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普法重点,明确提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必须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增强依法办事和维权意识。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并在《规划》中明确了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职责。各级各类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普法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县委普法办加强指导和协调。各学校除开展正常的学校法制教育外还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各种法制实践活动,将学生法制教育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此外与公安等部门配合,积极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活动,重点整顿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到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具体实践中。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逐步成为我县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使我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以学校法治教育为主线,全面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落实责任,明确目标。

一是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整体规划。我局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的工作力度,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到了全县的普法工作的大局之中,提出要求,保证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紧紧抓住“六一”未成年人维权周的有利时机,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提高法律素质,明确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20*年6月期间,根据红司电20*-23号明传电报精神,及时制定下发了《(蒙普电20*-1号)内部明传电报》,要求教育部门、各乡镇司法所要以“法律进校园”为载体,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县乡各级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积极与各学校联系,为青少年儿童上好法制课,学校利用标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扎实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安全法》以及于6月1日起实施的《禁毒法》等与青少年儿童生活、维权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他们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县第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还于5月29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举行了以“飞扬的五环”为主题的迎奥运系列活动,队员们以开展大、中队主题队会,绘画,制作奥运会旗、会徽、国旗等形式深切表达了对奥运的祝福与期盼,并让学生们学习了国旗法的相关知识。活动期间,共举办法制讲座32场,36800余名中、小学生受到教育、出黑板报1期76版、展出法制展版7场64块,县司法局还为全县中学、小学送上了《反法制教育读本》122本。为维权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系统点多面广、辐射范围宽的特点及“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优势,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

(二)抓好法制副校长及辅导员工作。一是配齐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建立健全了工作职责,使其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在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我县231所公办中、小学校全部聘请由县检察院、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乡镇司法所)等部门领导和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人员担任的法制副校长,并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每学年,各校组织不少于3次的普法学习教育,参学率在95%以上。二是成立普法讲师团,进一步落实“法律进校园”工作。为更好有效的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切实落实“法律六进”工作,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的普法讲师团分别到全县部分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

(三)多形式多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利用各种法制宣传日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6.26”禁毒宣传日,各中小学邀请戒毒所干警通过专题讲座、图片展示等给师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教育活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师生开展《宪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学习;运用到街头和进校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向青少年和儿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知识,逐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

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并将县“12348”法律服务中心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通过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形式进行宣传服务活动。

向初高中赠送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专题讲座vcd,在学校中开展“法在我心中”读书教育活动。县司法局与教育局联合编印《青少年普法读本》3000套,发至教师、学生和法制副校长手中,用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采取把法制教育与文化课教育和校园各项活动相结合,在校园全面营造法制育人环境,如组织师生办法制板报、小报、橱窗、写学法心得。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均设置普法宣传专栏,1175个班级设置了板报。三年来,全县各校共出法制宣传专栏630期,开展法制宣传讲座170场,各种会议宣传930次,学校广播宣传265次,课堂宣传23500节,各校采取开展学校、“家长学校”、“法律进社区”和“法律进村”三结合三联动形式,对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五年来,全县中小学校建立“家长学校”11所,组织学生家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31次,接受教育的师生和家长达15000人次。

通过以上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全县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全县教育系统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明显提高,也增强了广大师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促进了全县普法依法治理的全面开展。

篇5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预防 学校教育 责任

一、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和特点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13年来,我国不仅在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理论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果,而且未成年犯罪人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新华网消息:2012年11月2日,权益部副部长陈琳在浙江舟山讲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4年来下降幅度达到32%,但是总量仍过高。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教育。由于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的预防极为有限,因此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为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如何正确且妥善的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如何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当前相当重要而迫切的课题。由于我国对青少年犯罪以18周岁为界限,笔者在这里仅从未成年人角度着手,探索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与其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了其犯罪特点,我们才能更好的研究其犯罪心理,在教育中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我们简要了解一下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动机和目的简单;2.突发性;3.低学历性;4.暴力性;5.报复性和逆反性;6.团伙作案性;7.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二、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虽然整个教育界都在进行教育理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是由于各地一系列的中考、高考等,使得分数仍然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指挥棒”,我国整体的教育体系还处于落后阶段。学校、家长、学生处于一种只认“分数”的现象。成绩好,孩子便一切都好;成绩不好,则被批评的一无是处,长期的这种唯“分”主义者,很容易造就一些思想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青少年法盲。

(二)教育方法不当

一些学校教育方法陈旧,目前对所有的学生仍旧采用同一种模式化的教育,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取有的放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甚至个别教师在对待“差等生”时,不能深入其心灵进行疏导教育,相反却态度粗暴,甚至仍有打骂现象。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有的学生被开除学籍被推到了社会上,有的逃学、辍学而流向社会,他们成为闲散大军中的一员、社会治安中的不稳定因素。

(三)教育内容空洞

为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教育内容大多仅限于“填鸭式”的智育教育,对于德育、体育等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比如:青春期性教育。目前,大多数学校在青春期性教育上基本都是空白,由于未成年人在进入到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上对性的感知,致使性意识处于了从萌芽到日渐成熟的阶段,由于对性的理解比较模糊,同时不能畅通的获得正确的性教育知识的传播渠道,因此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指导,使得他们表现在性知识上的愚昧无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能摇摇欲试,将目标锁定在和一些音像制品,加之本身的自制能力不强,很有可能会出现违法的越轨行为。

三、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应采取的教育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作为未成年教育的主渠道,要唱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角,学习领会贯彻中央关于未成年教育的精神。尤其要结合本校具体情况,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从改变学校发展理念做起,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职业素质,热爱学生,以切实的行动为未成年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升教育理念,转变学校育才方式

教学的目的在于塑造健全的个体,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改变“重智轻德”的古老观念,把德育作为智育的前提,充分调动未成年的主观能动性,拓宽个性潜能,从而促进未成年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倡导个性化发展

未成年人在校期间正是其一生中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学校的德、智教育不能只讲形式,而应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向他们灌输切实的民主、平等、自由、法治、诚信、责任等价值观念,并根据其爱好、兴趣等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工作,同时积极鼓励青少年发扬其长处,张扬其个性,满足其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社交、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世界是多彩的,我们不能培养只会读书的呆子,不能压抑青少年多方面的求知欲望和聪明才智。

(三)充实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方式

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止有书本,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的成长,这不止含有科学知识,更有实际动手能力、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等,因此学校不但要丰富上课内容,更要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化活动,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源,让学生在学校能看到社会的法律制度,在象牙塔里一样能生活的丰富多彩。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消除其潜在的犯罪心理,不仅是在学校教育中不可轻视的一个问题,更是全社会所需要共同维护的,是政府及广大学者们不断探索,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学校作为青少年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影响着未成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如何发挥好未成年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刘琪《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 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3]张晓真《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篇6

根据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衢州市实验学校高度重视“法治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扎实推进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使学生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并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一、注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校内: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管处为主体,以班主任、思品教师为骨干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完善了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校外:学校加强与市、区公检法部门的联系,聘请了市检察院张思印同志、市中级人民法院叶光辉同志为法治副校长,聘请东昊律师事务所姚向东为学校法律顾问,进一步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法治教育工作。

二、充分利用主阵地多渠道宣传教育

1.充分利用法治课堂进行法治教育,配合重大节日活动和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使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基本普及。在2017年长三角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比中,邓红燕老师获一等奖;在2017年浙江省“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决赛中,张艺轩、吴慧怡获得省一等奖。

2.注意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的三位一体合力。通过《告家长书》、“家长进课堂”、家校联系本、家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随时了解、反馈学生情况,渗透法治教育,使家长们意识到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配合学校进行法治教育。

3.加强综合治理工作,会同城管、公安、文化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整顿,努力创造一个健康、文明、安定的周边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开展各种活动注重法治教育实效

1.邀请公检法部门举行普法系列报告会,先后邀请了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公安局工作人员举行普法系列报告。本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学校邀请法制副校长作“国旗下讲话”,开展“法治第一课”活动,全校6350名学子共同参与,使学生们进一步走进《宪法》,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2.根据学校实际组织教师们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处理学生意外事故案例》等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依法执教意识。         

3.积极举行法治知识展示活动。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对在校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法治电视节目,参观戒毒图片、阅读展览法治报等,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了他们守法的自觉性。

篇7

2016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三个国家宪法日,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开展了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校园”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现将宣传教育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校领导高度重视“12.4”宪法日宣传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及时制定了《田阳高中“12.4”宪法日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对“12.4”活动做出全面安排部署,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宪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努力形成科学执教、民主执教、依法治教治校的良好环境;引导广大师生掌握基本法律,提高法律素质,营造一个学法律、懂法律、用法律的良好局面。

二、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宪法宣传学习活动

(一)在12月4日当天,开展了专题升国旗仪式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号召全校师生学习宪法知识,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二)学校电子大屏幕滚动播出“12.4”法制宣传日主题“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校园”,使宣传主题更加鲜明。

(三)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全体学生学习了《宪法》的有关章节,通过学习,进一步在同学们们中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使同学们知法,懂法、守法。

(四)利用校园广播站播读法制宣传文章,对《宪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在全校营造法制教育的强大氛围。

(五)组织学生登陆“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让学生网上学习法律知识,拓宽学生学法、知法途径。

篇8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方针,增强教师法律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保障和促进学校教育工作走上依法规范、依法管理、依法运行的法制轨道,使学校形成教学秩序好、教育质量高、文化氛围浓、文明和谐、平安的校园。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提高师生法律素质,使依法执教和遵纪守法成为师生自觉行为;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校水平,真正做到依法治理,制度管人,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三、工作要求:

1、在教育教学上,按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育部门有关教育教学方面计划和规定去执行,监督教师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2、在学校管理方面上,要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内容,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3、在服务保障上,按照上级文件规定依

法履行对学校育人工作的职责,提供充分、有效、适当、健康的师生必备物资。

4、加大校务公开工作力度,实行职代会制度。凡是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要在职代会上讨论通过方可实施。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保证学校的有效资金周转,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校办实事、好事。

四、工作要点:

1、做好学习组织、宣传、发动工作。主要利用办公会、行政会、教职工政治学习、学生班会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可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平安的校园。

2、开展“依法治校”教育工作,做到定期完成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与本职工作机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教师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水平。

3、积极做好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学习和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安全教育等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4、把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法制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管理水平,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保证学生无违法犯罪,不出安全事故。一

篇9

1.学校法制宣传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学校由于过度注重“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当前抓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认识不足。二是教育资源受到限制。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学校法制教育还没有统一、正式、规范的教材,同时,缺少法学专业教师。

整改措施:一是党委、政府要对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各职能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制度上保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顺利实现。二是要适当增加学校法制教育的投入,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加大表彰力度,对在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责任单位:各乡(镇)、教育局

整改时限:8月底

2.法制宣传教育主体缺位、教育方式有待改进。一是一直以来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只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系,而忽视了未成年人自身这个接受教育的主体。在法制教育过程中,未成年人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缺少内在主动学习的需求,这样很难将法律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二是由于对当前未成年人教育方法单一、形式单调枯燥,针对性不强,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采用“填鸭式”生硬灌输,未成年人难于接受,教育效果打了折扣。

整改措施:一是充分调动未成年人的学法、知法、守法、尤其是用法的主动性,从内部起作用,内因推动外因,使传授和接受达到余期的效果。二是进一步创新、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比如组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图片展、举办法律知识专栏、观看法制专题片等,丰富学校法制教育活动载体,增强法制教育效果。

责任单位:各乡(镇)、教育局

整改时限:8月底

3.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存在死角。一是家庭监护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主体,父母不在身边,随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生活,他们一般年纪较大,无法很好的履行监护责任。二是学校关爱放不开。正常的教学时间留守儿童必须跟一般学生一起接受系统的规范的课程教学,学校对留守儿童实施关爱,又很难在正常教学时间进行,所以学校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顾虑较多。三是社会关爱难坚持。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社会上都认为是教育部门的工作,其它职能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下,偶尔参与一下,过后很少有人过问,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难以持久。

整改措施:要通过组织开展法律咨询,组织有专业特长的法律服务人员开展警示性、劝导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局、团县委、妇联等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学习上物质经济上和心理上给与他们关爱、帮扶、救助,让留守学生通过社会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将在生活方面有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有关计划,争取社会资助,以结对帮扶、捐助、“社会妈妈”等形式,为更多的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确保全县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最大限度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

责任单位:各乡(镇)、团县委、妇联、教育局

整改时限:8月底

4.工作经费未得到有力保障。未成年人法制宣传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专项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一些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虽然设想很好、举措合理,却往往因经费问题,而使之浮于形式,难以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健康发展。

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财政部门要把未成年人法制宣传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工作的经费保障标准,逐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费用的支出监督,做到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法制宣传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费落到实处,确保加强对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顺利开展。

责任单位:各乡(镇)、财政局

整改时限:8月底

二、整改工作要求

整改落实阶段是见成效的环节,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认真落实、确保整改措施有效落实,为推动整改落实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积极动员、部署,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整改实效。

篇10

XX年年12月24号——到201X年1月5号的实习是在新浦区人民法院进行的。平时我们都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了解社会实践,但说到真正的去办案,去运用法律知识,同学们都还没什么经验,所以本次实践课——实习,成了同学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踏板。

回首在少年庭已经实习的10多天,我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曾经在学校对未来对实务工作中法律应用的困惑和迷茫,随着这次实习的一点一滴的应用慢慢的就不见了。实习让我从一个只看到理论上操作的学生走到了一个能自己动手的实习工作者。知道了该怎么受理案件,分析案情,从一开始只会简单的整理卷宗到自己动手写审理报告,从一开始参加旁听到了自己参加庭审做笔录。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深入都使自己的知识的更加完善。很感激这次的实习,尽管我仍会想回学校,但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自身的不足,让我知道了掌握好牢固的法律知识,扎实的学到解决分析问题的技能,养成逻辑的推理思维在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自然的一个转变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未来有了更积极进取的态度。所以感恩这些天的实习,能够有这样的收获,我是快乐的。

在过去的这两周实习过程中,让我受益最多的就是整理卷宗材料。应该说,了解并熟悉掌握案件处理的整个过程,是实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并不是仅仅只能通过亲身经历立案、庭审、结案等才能掌握的,亲身经历只是完成这一内容的一个途径,而另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整理卷宗材料。卷宗作为案件结案之后的档案整理,是对案件的进展流程的客观全面反映,通过对案件处理过程的每一环节中的文书材料的处理,时间顺序,我可以清楚明晰的了解并掌握一个案件的进展过程,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在头脑中模拟一个案件的处理,以加深对其的掌握。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整理卷宗材料是每一个实习生最初的、必经的,也是做的最多的工作吧,这正是法院安排的苦心所在,是为了首先便让实习生对一个案件,从起诉到受理,到审判,再到最后的判决,都有一个清楚的思维,从而以便于以后的实习以及工作。

来法院的初衷,是为了要手握法律的正义之剑,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渐渐地,手上案件一个又一个后,我的心却渐渐沉甸甸了:法律,究竟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一些案件经过了法律,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后,我没有得到正义的满足,却是留下了满心的惋惜。因为,在这两个周中,我看了太多迷失的少年,听了太多花季被折断的声音,见了太多不该发生的悲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我所实习的这段时间,是我所接触的案件的主角。我统计了一下,仅11月份,少年法庭就接了9个未成年案,涉案34人,批捕了32人,另2人被公安机关作了其他处罚。这绝对是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它向我们发出警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已刻不容缓了。结合庭里的资料,现对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及原因作如下论述:

一、未成年人的犯案,多以侵犯财产为主。在这9个案件中,有5个是抢劫案,1个是盗窃案。未成年人关系网简单,生活需求也不多。他们大多的生活内容是吃饭、睡觉、上网、玩,所以,他们最需要的只是钱。而他们因为是未成年人,几乎没有收入,家里给的钱又不够挥霍,因此,财物很容易成为他们的目标,侵犯财产型犯罪便成了未成年犯罪的突出特点。

二、未成年人犯案,很少是单独行为,多半都是结伙作案。在这9个案件中,有6个是团伙作案,四五个人一起的居多,多的达到八个。未成年人本来就很喜欢拉帮结派,而在犯案时,由于他们年龄小、个头不大,单独的行为往往难以制服受害人而达到目的,所以,他们需要人多,才能“镇的住场子”。这是一个未成年嫌疑人自己的交代:“人多,气势摆在那里,他们(受害人)就自己乖乖交出财物了”。

三、未成年人的犯罪往往伴随有暴力的,而且多是手段残忍、后果恶劣的。未成年人的思想简单、心智极其幼稚,完全不能很好地预计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所以,在犯案的表现形式上就是作案疯狂、不计一切后果。在很多个案件中,都打伤、或打死受害人,甚至带上工具作案,而在我们提审他们时,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都表现得满不在乎。其中有一个16岁的未成年人和一个19岁的人把一个13岁的小孩活活打死后,问他知不知道自己行为可能的后果,他很轻松地回答:“不就是死刑、无期”。我在想,他根本不知道死刑、无期对他自己的生命意味着什么,才会如此没负担地回答吧。人小,别人一吆喝,便跟着去抢人,知道是犯罪却完全不知道这种行为后果很严重。正是对后果的无知,才在他们小小的拳头下生出如此多的暴力。另外,他们很容易接触的网络暴力、凶杀,也可能成为了他们犯罪的蓝本。还有这些未成年人几乎都是小学生,初中文化,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接受“做人”的教育。也完全不知道的后果是什么。即使知道是什么后果他们的知识和人生阅历也使他们想不明白这个后果真实的意义。很多未成年犯都只是觉得判几年刑在里面呆几年,一幌就出来了,没什么事,可他们不明白、不理解:那几年人生中宝贵的时间意味着什么……

最后,想要说的是,整个社会法治观念落后,也是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之一。社会上没有对法律的尊重的风气,人们便不知道、不了解法律。这些未成年人也许完全不明白法律的性质。也就是不畏惧后的条条款款,也就去大胆犯案,从而便发生了害了别人也害了他们自己的悲剧。那么,在此需要呼吁:未成年犯也是自己案件的受害人。青少年维权中心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家庭、学校、不要过早地放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