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科学实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科学实验方法

篇1

关键词:演示实验;可见度;初中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做好科学的演示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是影响演示实验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演示实验不但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也要有比较高的可见度。可见度高的演示实验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看得清楚,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下面说说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以提高可见度

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中,一些体积小、不易看清楚的物体或者实验现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放大演示。投影仪可以将观察对象放大显示,还能通过转动投影仪来改变观察的角度,这样学生就可以看的更清楚。例如:观察昆虫的结构和运动的演示实验,我们就可以用投影仪放大显示;锌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通过投影仪就能让全班同学看到产生的气泡。

利用实物投影仪放大演示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能够与实际的实验同步进行。缺点是实验操作的位置有限制,不能离投影仪太远;现在大多数的学校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实物投影仪,用起来比较方便,有些边远的山区学校可能会缺少仪器,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就会解决。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可见度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记录设备记录影音再进行播放,例如:细菌的形态结构、分裂繁殖等,我们肉眼无法看到,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清楚,一般的学校没有这样的实验条件,不过我们可以得到科学家的帮助,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下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再放给学生看,既能看得清楚,又能够重复看,缺点就是缺少实时性。另一类则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现象的模拟。例如: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化学反应微观过程可以用动画来模拟演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动画模拟的缺点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偏差。

三、选择尺寸比较大的演示仪器可以提高可见度

有些尺寸比较小实验仪器,坐在班级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楚,为了让演示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全班学生都看得清楚,演示实验的仪器就要大一些,有条件可以选用演示实验专用的实验仪器。例如:在做涉及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实验的时候,选用演示用的电流表和电压表,这样即使坐在最后边的同学也能看清楚指针和刻度了。

四、提高对比度可以提高可见度

有些需要观察的部位和周围环境对比不明显,不容易区分,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方法突出主要研究对象,排除次要因素,使需要研究的部分突出,提高观察主体和其他部分的对比度。如在仪器的重要部件上涂上醒目的颜色,就能使观察对象更醒目。在做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可以用红墨水把要观察的水柱染成红色,这样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在遇到演示材料的颜色浅时,可在此材料背后加上黑色的衬幕;实验材料颜色深时,可在背后加上白色的衬幕,这样就能提高对比度,能使学生清楚观察到实验产生的现象。

五、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提高可见度

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来提高对比度。我们应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动手去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是在原有的实验基础稍加改动,也可以是自己动手制作全新的一套教具。这样不但提高了可见度,还能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转换观察对象放大法可以提高可见度

转换观察对象放大法就是将一些不易观察的细微现象转换成容易观察的对象。例如:在做证明发声的音箱在振动的演示实验时,振动的现象非常微小,学生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清到底有没有振动。为了让学生看清楚音箱在振动,我们可以在音箱上放一些小纸片,当音箱发出声音的时候,可以看到小纸片随着旋律翩翩起舞,一旦音箱停止发声,小纸片也静止不动,这样也就证明了音箱是在振动的。

七、利用“位置转移法”可以提高可见度

所谓的位置转移,就是改变学生与实验器材的位置,以达到增强实验可见度的目的。位置转移包括:学生的位置转移、实验器材的位置转移、学生和实验器材的位置同时转移等。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实验器材非常笨重不便移动则可以转移学生的位置,将学生叫到演示仪器的旁边,拉近学生与“实验”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增强可见度;如果实验器材非常轻便很容易移动且学生必须近距离观察才能看清,这时教师可以移动实验器材,将实验器材拿到学生面前让学生逐个观察;如果仪器的位置不方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来转换位置等。

总之,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可见度高的演示实验,才能触动学生视觉,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与求知欲密切相关。作为演示实验,要有比较大的可见度,要使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演示实验应尽可能多的刺激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避免感官疲劳,学习效率降低。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方法,努力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篇2

一、生活化数学引导,搭建高效和谐的数学课堂

高中生学习新知识有一定的压力,使他们很大程度上都是机械化地跟随教师教学的节奏,直接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低下。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带动学生沉浸于生活数学中,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热情,为高效数学知识的导入做好铺垫。比如,在导入三视图有关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把学生带到课堂之外和学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楼的样式进行观察和记录,运用实际的动手操作为学生带来数学知识探究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摆脱教室封闭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在知识讲解之前,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的感受和体会,让实践式的三视图在学生心中留下趣味性的印象。在课堂上积极地联系生活中的实践,帮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为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做出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地畅游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自主式的数学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比如,在“空间直角坐标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点教学,让他们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设计原理及每个点的表示方法,接着让学生自由设置出原点及单位长度,让他们在脑海中把教学楼当作一个大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由教师说出不同的科室,让学生对其坐标进行描述,帮助他们在实际的生活练习中更好地进行知识点的实践,运用这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探究,并扎实其数学基础。生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场所,教师在其中添加丰富的数学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反复记忆,又可以让他们对生活产生熟悉感,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探究生活数学的积极性,并对其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多样化数学教学,创设互动轻松的数学课堂

高中生心中存在着较强的争强好胜心理,教师要结合学生性格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数学教学,为他们带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互动式高效数学课堂。

首先,在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降低对纪律的要求,适当解放学生个人的天性,让他们更加轻松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评价他们的主要标准,为基础不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好好学习的契机,促使全班学生都可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当中,为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班级内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思想状态中,更好地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比如,在“解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对表情上疑惑的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解三角形所包含的内容。接着,让学生两两对抗,先由教师出题让学生进行解答,以速度快、准确度高的学生为胜,然后渐渐转变成学生之间互相出题进行刁难,在学生出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侧面检验其知识点掌握的过程。最后决定出整个班级的优胜者,教师对其进行积极的表扬,以此带动全班学生知识学习的热情。在学生竞赛的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地面对每一名学生,对失败学生的做法和思维上的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再一次完善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这种趣味性的数学教学皆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难题的精神,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带来更多的乐趣。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 历史学科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

History Learning Research and Guidanc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I Bo

(Guangxi Huanjiang Senior High School, Hechi, Guangxi 547100)

AbstractStudy of history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high school scores,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history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is stage, the majority of our area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history still based on passive learning, rote learning is the most basic method, and learning means is single,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ese phenomena, such as social factors, teacher factors and students' own factors. Improve 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need to star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ple ways.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学生历史的涵养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知识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人生成长经历中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的素养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学校的史学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历史学科在高中文科综合中占据相当部分,在高中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却由于对历史学习方法掌握较差,出现历史学习困难,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分化,历史成绩难以提高。进而影响了文科综合的学习成绩,乃至对高考形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误区和不足是面对整个高中群体的,所以研究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一,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近年来,高中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平,历史知识的水平更是差别万千,考试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全国推行,也对高中的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习方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习方法于教学方法之上,把学习方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教学方法改革与横向的学习方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方法研究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因素使得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1 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存在的误区、不足

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方法单一、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准确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等误区,造成众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一,学生注重课堂形式,忽略实质内容。众多的学生在从事历史学习时,将上课认真听讲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至于内容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全然不顾,全由老师安排。尤其是上课时老师提到的所谓的“重点”,还会在书本教材上着重标记。对于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也不积极思考,而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复遍。对书本内容不理解,课前不准备,课上不思考,课堂不能跟进,课后不积极总结,学习态度上表现较为被动。

第二,死记硬背成为万能方法。不少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对于历史史实,不需深入只需记忆即可。而且部分考试的模式也验证了他们的猜测,由此形成了一个定势思维,并逐渐根深蒂固,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记忆力好,能够把教材背下来,历史就能学好。不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死记硬背,结果效果并不理想,今天记住了,后天就会忘记一多半,而且还出现了知识点混淆。即使勉强记住了,考试的题目稍微灵活变动,又考不好了。长期的恶性循环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大减,还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目前这种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方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中间还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第三,难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学习,学习手段比较单一。教材是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教材,是不可能学习好历史的。但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度强调教材重要性,上课对着教材划重点、难点、考点,下课比对着教材脱节的看单个知识点,考前死记硬背课上所划知识点,考完试一切又还给了教材;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上课仅把教材上知识点讲述一遍,然后就一头扎进辅导书、试卷题海中间,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脱节,变成了干巴巴的考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在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之后,效果却不尽理想。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的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时还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死记硬背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而且学习手段单一,容易走极端。这些历史学习方法逐渐的使众多的高中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学习效率,造成了学习的质量不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转变学生学习历史方法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2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的原因

导致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大的方面说有社会因素,往小的方面说有教师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不足等等。

2.1 社会因素造就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影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研究探索

第一,考试模式间接的降低了历史学科的地位。目前我国高考模式不是统一的,而是根据各个省份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部分地区实行“3+2”,即语数外三门主课外,在剩下的六门课中任选两门课程参考高考;一部分是实行“3+大综合”,即剩下六门课综合在一起;还有一部分是 “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对历史学科的影响深远。尤其是“3+2”和“大综合”模式,使历史学科的地位降到了副科的位置。另外,高校在招生中理科居主要地位,文科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众多学校重理轻文,客观上使历史学科不被重视。

第二,历史教材尚不成熟造成历史学习方法缺失。在进行新课改前,教材主要采用通史的形式,内容空洞、僵硬、枯燥、且政治意味浓厚。新版本虽然颠覆传统教材编排模式,却由于在专题、模式上并不成熟,造成历史进程联系上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割裂。教课书注重的仍然是史实叙述。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被动,采取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出现在学习方法上的缺失。

第三、对历史学习方法缺乏研究。历史在社会中的不恰当定位及不被重视,教育工作者对历史学习方法研究不多,学生不够关注,使得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长期被忽视。

2.2 教师因素

很多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也落后,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太关注。尤其是在现代高考制度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时候,对于新课采取点出知识点、高考考点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有些教师为了保证高考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考点的深化复习,有意识的压缩上课时间,而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基础理论薄弱、对知识点不理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长时间循环之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对历史采用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

2.3 学生因素

第一,学生的心理原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兴趣低下,甚至有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厌学情绪。自己不愿意、也无意去主动摸索改进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平时不专心、以消极的心态应付课堂作业。这种心理变化与长期的过程中老师、社会、家庭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系,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的学生都得不到重视,自信心及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心理上产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更别说探索历史学科的主动学习方法了。

第二,不善于突破创新学习思维方式。在现代的高中教学中,由于需要应付高考,能够留给学生真正独立探索的空间很少。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主观能动性较差,不善于、也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问题,不敢质疑老师,单纯一味的依靠老师,完完全全地跟着老师走,不顾那些是否完全适合自己的进度及实际。在很多的问题上,学生考虑问题都缺少深度,思维简单,一知半解。这些都说明了现在的学生突破创新思维方式有待提高。

第三,对学习方法的轻视。不少学生可能都存在这样的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文科类的东西就是靠记忆力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什么学习方法。正是因为历史学习方法长期得不到学生的正确认识,造成了众多学生学不好历史,畏惧历史。

3 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造成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多样的。同样解决的途径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针对现状和深层次原因入手,摒弃不合时宜的历史学习方法,转变社会的不合理观念,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

(1)改革考试制度,转变人们学习历史的观念,加强对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首先,通过考试机制的改革和考试内容的调整,提高和加强历史学科的地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对历史学科的轻视程度。其次,忘记历史意味这背叛,不知历史无意于愚昧。当前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下,不少人价值观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处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加强历史教育,对培养其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鼓励相关教育研究人员及历史教师研究历史学习方法,并进行检验,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推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2)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活用教材。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科技成果也不断走进课堂。多媒体设备在多数地区都得到推广。但众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模式,一支笔一本书上一节课,效果不是很好。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教学资源,活用教材,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教师单纯的灌输式讲授。例如,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观察文物同历史书中图片及介绍联系,能够有效的增加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而且很容易记住。教师有效的教授也是学习方法不可偏废的一个部分。

(3)学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不断探索完善。在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有框架学习法、图表法、联系法、横纵向比较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有效的一面。(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22页)例如横纵向比较法,首先应对选定的比较对象加以分析,找出其各个组成要素及属性的可比性,然后再一一对应比较。分析比较历史事件一般都是从背景、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切入,找出彼此对应的可比性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逐项对应比较。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思考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由于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的手段和条件等不同,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因人、因时创造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历史学习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三峰.高中生历史学习的误区和困难及矫治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篇4

论文摘 要: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渗透科学方法,借助物理实验方法和训练等途径可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1.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2.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3.科学方法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4.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科学方法

观察和实验方法侧重观察实验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分析和综合方法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比较和分类方法侧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研究;归纳和演绎方法侧重简单枚举归纳和演绎;数学方法主要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也经常运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理想化方法主要包括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等;另外,还有类比方法、等效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物理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途径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循环上升。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中,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一个重物和一张张开的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先落地;然后把刚才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再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可以知道,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这时自然地提出假设和猜想,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使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学习物理会有较大的帮助,平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另外,实验教学还经常采用“放大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指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而研究出来的。科学方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摸清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是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和“理想模型”;重点考虑主要的因素、性质或条件,而常常忽略其他次要的性质和条件,理想化的方法能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它能更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化实验。再例如,弹簧振子、单摆等是理想化模型;

总之,领会科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科学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不断探索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王欣.物理学方法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G633.51

历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其在整个高中教学中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作用,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各种人文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而要让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重视。因此,加强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中通常以很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为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单方面的知识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在课后对教材中的文字进行强化记忆,以此来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一些记忆力较好的学生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但一些记忆力较差的学生则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很多学生逐渐丧失对历史的d趣。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其它教学方法下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并且教学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丰富,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得到提升,感受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从而逐渐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传承历史文化。在不断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逐渐掌握历史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更加全面,并且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而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三)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还会让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这主要是因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教学主题,其需要长时间为学生讲述相关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这样的方式会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长时间处于讲授状态,导致其授课的负担较重。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师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其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养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长时间的授课将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陷入恶性循环,对教师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而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样能够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得到改变,逐渐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让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逐渐得到弱化。这样不仅能让教师的授课时间变短,还能让教师的备课时间较少,从而有效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成绩提升为主,导致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改变。其中首先是教师要逐渐养成创新的理念,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梳理和分析,理清教材中知识点的脉络,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同时,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逐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其次,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其中不仅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教材中的知识点,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细致的了解,并让学生逐渐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常进行,避免其养成错误的历史思维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中历史属于文科性质的学科,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记忆力。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只能让其了解历史事件,并不能让其对历史文化有较好的了解。因此,在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因为历史知识之间也有深入的联系,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脉络结构,相比于传统的记忆式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十分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并且其中很多教学方法均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历史,让其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其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并且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完成历史知识的探索;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还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凤成.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胥巧平.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5.

篇6

现代医学教学活动中的西医内科学是临床专业课的组成部分,其也是医学生的基本学习内容所在。现阶段,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三年制专科,对西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通过对中医院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既需要对教学病例的选择有效运用,也需对多媒体技术积极落实,以此来实现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得以显著提升。

一、西医内科学在中医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析

1.知识讲解内容较为复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针对于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是每一教师都需要面对地问题所在。因为西医内科学每个疾病的讲解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7大部分,有的用1学时,最多2学时讲解,同时要针对重点有层次地讲解,易造成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2.课程设置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西医内科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从课时到内容,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就西医内科学的课时而言,连中医课时的二分之一都没有占到;而旧西医内科学的教材《西医内科学(第三版)》来讲,内容繁复,重点不清,导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不得不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繁复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效率也不高,致使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知识不够用,动手能力也非常欠缺。

3.学生无法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实现对书本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不少学生的见习单位往往是中医院,这也就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加深对西医内科学认识。大多数中医院的分科不细,病种有限,加之医院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带教的要求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西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实践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以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讲,医学专业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告知高专院校在改革和优化西医内科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实践教学加以高度重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资格证考试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开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可以分别在课程前一学期、课程中、课程后一学期进行临床相关实践,形成创新的阶段性实习模式。课程前实践主要增强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以实行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由带教完成,先对学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然后去病房接触患者,先问诊再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再进行辅助检查及相关诊断技术,提出诊治方案,书写病历及开具医嘱,带教老师总结及指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需求。因此,在改革西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了解市、乡、镇的中医药、卫生所等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岗位的相关需求,包括理论和技能。在充分了解之后,在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确保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西医内科学专职毕业生。

一是开设西医内科学的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疾病,理论学习后组织学生深入病房进行4学时的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进入医生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

二是理论教学内容与模式重构提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及利用度。我们建议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授课顺序,例如考虑疾病发生的季节,按照季节的不同,讲授相应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在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为让同学们见习到更多的典型病例,我们打破原来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排的授课顺序,冬季安排脑血管疾病的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授课质量

一是床边教学法的应用。床边教学法,又称现场教学法。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医院中去了解和收集病例,检查病人的体格,再提出辅助检查的项目,然查看辅助检查的详细结果,自己提出診断和治疗措施,写出病历,最后与医院的病历进行对比,带教老师讲评。此法使学生真正接触患者,学习印象深刻。二是强化案例导入法的应用案例导入法。三是尝试应用情景模拟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分组扮演患者与医生的角色,体现问诊、查体、诊治的全过程,使学生既真正体验当医生的感觉,又实实在在体验到作为患者的滋味。

篇7

1.1 验项目

简易小书架结构强度的技术试验。

1.2 试验目的

探究结构的强度与连接方式之间的关系。

1.3 需要备用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刻度尺1把、钢笔1支、美工刀1把、剪刀1把、相关书籍、记录用的纸张、试验报告书等。

材料:KT板1块、透明胶1卷、牙签1盒。

1.4 试验方法

该试验采用强化试验的方法实施。

所谓强化试验,就是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检测出试验对象的某些性能,通过扩大和强化试验的作用,以提高试验效率的技术试验方法。例如,检测样品的抗压、抗拉性能时就可以采用强化试验的方法。通过选用专用设备,对相关产品施加一定的压力或拉力,来考察该产品的最大抗压、抗拉性能,这种试验方法就是通过强化外力对产品的作用来检测产品性能的。通常情况下,强化试验用于对产品承受极限外界因素影响的检测。

1.5 试验过程

(1)在通过榫接或者是插接组成的书架上,间断性的往上面放置书籍,不断增加书籍的数量,直到书架的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形,仔细观察书架发生变形的一系列过程,做好相关记录和添加书籍的数量。

(2)采用上述同样的过程和试验方法,对采用双面胶、透明胶连接和用牙签(代替钉子)连接的相同尺寸的书架,分别进行试验,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试验过程的变化区别。

(3)及时整理出试验数据,填入表1。

1.6 试验总结

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连接方式的不同对结构的强度有着明显的影响,即由于连接方式的不同,结构的强度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1.7 试验过程分析

结构性技术试验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简单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测试,一方面让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该技术试验,探索和发现一些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分析技术设计的可行性及改进和评价技术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这一主题的技术试验活动,应该以学生熟悉的结构、材料、工具等比较容易加工和使用的载体进行试验。如:纸张的结构与强度关系的试验、便携式小板凳稳定性与强度的试验、桥梁的承重试验、台灯的稳定性技术试验等。

2 流程的优化试验

2.1 试验项目

简易笔筒的制作流程优化试验。

2.2 试验目的

以提高制作效率为目的,优化制作简易笔筒的流程。

2.3 试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工具:秒表1只、刻度尺1把、钢笔或铅笔1支、美工刀1把、小剪刀1把、做记录用的纸张、试验报告书等。

材料:KT板或硬纸板(5块大小相同的)、透明胶等。

2.4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进行。

模拟试验是以相似理论为基础,不直接研究真正的客体或过程,而是专注于研究与其相似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试验研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继而推广得到所要研究的人造客体或过程的规律性的一种试验研究方法。利用模拟试验法进行试验,可以减少风险,很快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设计。

试验要求:首先可以简单勾勒、设计出一个简易的图样,结构统一由5块相应大小的KT板或硬纸板(不能折叠),用透明胶连接组成(连接工艺相同)。

2.5 试验过程

(1)编写单人制作简易笔筒的流程,画出流程图,并测量出单人制作一个简易笔筒所花费的时间。

(2)编写多人(6人以上)制作简易笔筒的流程,画出流程图,并测量和计算出流水化批量制作简易笔筒时平均每个人所花费的时间。

2.6 试验总结

(1)说出这两种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

(2)计算出流水化作业制作与单人制作时的工作效率比率,即流水化制作比单人制作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多少。

(3)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

2.7 试验过程分析

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3个。一是让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理解流程是可以根据某种目的进行优化和改进的;二是让学生知道,流程的优化不仅与材料、设备及工艺等因素相关,而且对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流程优化还与作业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是通过本试验,让学生对流程优化的意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由此内化为流程思想和意识。

在设计此类流程的优化试验时,一般在载体的选择上不要过于强调产品本身的制作工艺的复杂度,以免冲淡学生对流程考虑的思想意识。应当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简单的制作过程,充分且具适当难度地体现出流程因素对目的的影响上。

3 简单控制系统的制作与模拟试验

3.1 试验项目

模拟光控路灯电子系统安装试验。

3.2 试验目的

通过模拟光控路灯系统安装调试试验,探究开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原理和工作流程。

3.3 试验准备

电子积木相关器材,试验记录器材(包括做试验用的记录纸、试验报告书等)。

3.4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模拟安装调试试验的方法进行。

3.5 试验过程

①按照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安装好相关器件;

②按照表2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并做好观察过程和数据记录。

3.6 试验总结

通过对上述试验结果分析发现:有光时(夜晚)LED灯发亮,无光时(白天)LED灯熄灭。这一目的是首先通过光敏传感器实现光电信号的转换,然后再通过电子控制电路,控制电源向LED通断电流来实现LED的照亮或熄灭的。据此可以推断出相关控制过程为:

光线电子控制电路电源LED亮或灭。

3.7 试验过程分析

篇8

检索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关于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研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科学方法教育”,近3年共检索到2307篇期刊论文。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论述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教学策略、在教科书中的体现等,而极少涉及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认识的测试调查。笔者拟以高中物理天体运动相关内容为例,尝试探索与回答上述问题。 

1 调查卷的开发与施测 

关于天体运动的研究是较具代表性的科学发展史,其中涉及了各类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而高中《物理》必修2在《万有引力》这一章中,开篇便是关于天体运动研究发展的概览,因此本研究选取该内容作为调查的主题。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高中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调查卷拟以简答题为主,了解学生对不同科学家研究工作的认识情况,进而考查他们对相应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另外,为了比较高中生对科学知识及其相应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调查卷拟增设关于天体运动相关知识的记忆与应用的考查。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开发了相应的高中生对天体运动研究思想与方法认识的调查卷。在请物理学科专家和物理教育研究专家对调查卷进行审查后,选取3位高二学生进行了初测,根据他们对测试题目理解的反馈对题目做了进一步调整,形成最终的调查测试卷。 

在广东一所中上层次高中的高二年级选取一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测试对象。共计发放调查测试卷50份,回收有效调查测试卷49份。所有调查卷统一编号,并对其中的简单题答案进行归类整理和统计。 

2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2.1 关于相关知识的考查 

首先,审视高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调查卷中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统计显示,100%的学生都能正确写出该公式,表明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是很好的。 

继续考查学生对开普勒三大定律应用及其推论的认识情况,要求学生判断——与远日点相比,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运动速度是较快、较慢还是不变。该题是开普勒第二定律的推论,测试结果显示:87.8%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近日点运动速度较快,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开普勒第二定律的这一推论具有较好的认识。 

上述两题学生有可能凭借记忆做出正确回答,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灵活应用情况。调查卷中询问学生“月球与地球之间有万有引力,那么为什么月球不会被地球吸引下来?” 

学生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占32.4%)答案是用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做出相应解释,代表性的答案如“地球与月球间的万有引力提供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第二类(占35.3%)回答则将原因错误地归咎于地月距离太远,代表性回答如“月球与地球相距较远,万有引力尚不能将月球吸引下来”;第三类(占32.3%)回答则错误地认为月球受力平衡,有的认为“月球与地球间存在斥力”,有的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之外,同时也受到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可见,三分之二的学生对于圆周运动知识还没有做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无法正确解释地月间的运动现象。 

综合比较本题与前面两题的正确率可以发现,当前学生能够记住公式、定律及其推论,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这些公式和定律解决问题。 

2.2 关于托勒密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再来审视学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情况。测试题1以托勒密地心说的研究为命题背景,如表1所示。 

统计显示,65.8%的学生认为托勒密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为科学研究,代表性的理由如:“尊重事实,从事实数据出发假设”,“结合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假说”,“因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假设”,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因为他是科学家,他在做他应该做的事”。 

当问及如果认为是科学研究,体现了哪些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时,只有一半的学生予以了回答。尽管学生存在着偷懒的心理,但三言两语能说明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却留以空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很可能学生并不知晓相应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查看填写了文字的答案,多数都正确提及了观察与假设,代表性的回答如“观察提出假说”,“通过科学现象作出猜想与假设”,“结合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较为科学的假说”。可见,学生对观察法与假设法较为熟悉。 

而44.2%的学生则认为托勒密的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代表性的理由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其没有实验数据,如“没有实验数据”,“没有精确的观测数据可以证明”;另一类理由认为只是假设,没有理论依据,如“只是对天体进行观测猜测,没有科学理论依据”,“他的研究无影无踪,仅靠一些实验数据和丰富的想象力,牵强地用本轮来解释地心说”,“没有理论来验证实验”。可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必须有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才能称为科学研究,而没有认识到根据已有事实尝试作出假设同样是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 

2.3 关于哥白尼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调查卷中继续以哥白尼的研究作为考查背景,测试题2见表2。 统计显示,81.6%的学生认为哥白尼关于日心说的研究可以称为科学研究,仅有18.4%的人持反对意见,其反对理由多数都认为缺乏实验,如“因为他只是凭借肉眼观察到的内容来说明问题,没有深入太空,没有实验来检验真理”。可见,学生仍认为只是假说而缺乏实验的研究,不能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 

对于持肯定看法的学生,认为哥白尼所用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是观察法,代表性的如“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实验观察证明”,“观察计算”;另一类认为是理论计算与假设法,代表性的回答如“理论计算法和假设法”,“作出假设数据处理分析”,“大胆猜想”。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哥白尼进行了一定量的理论计算,所提出的日心说也是一种假设模型。但是,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哥白尼抛弃了这些数量众多的本轮而提出了更为简单的日心说模型”,没有一位学生予以关注,没有一位学生提到“简单性原则”的物理学研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这种研究思想并没有较好的认识。 

2.4 关于开普勒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测试题3以开普勒的研究作为考查背景,具体见表3。 

统计表明,只有4位学生认为其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查看他们的理由,一位认为“只是进行计算,只能算是理论上的研究,不能算是科学研究”,另外3位则清楚地指出“没有进行实验”。可见,个别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实验才能算是科学研究,这种认识本身是片面的,需要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进一步审视其余学生认为开普勒研究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多数都提及了计算,如“理论计算”“总结分析数据”等。除此之外,不少学生还认为应用了观察法和实验法,表述如“精确观察”,“多次实验求普遍性”,“通过多个实验得出普遍规律而推断出三大定律”。事实上开普勒自身的视力不太好,主要的研究是立足于第谷留给他的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进行理论计算,运用的是数学方法,“理论计算”的表述与数学方法含义基本相近,但不少学生强行加上“观察法”“实验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由此也反映出学生头脑中认为只有涉及观察或实验才能称为科学研究的错误观念。 

2.5 关于牛顿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最后一道测试题以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研究为背景(见表4)。 

统计结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尽管学生们都知道牛顿是物理学家,但仍有高达25.6%的学生认为题目中提及的牛顿的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反对理由如“无数据”,“只提出假设而不做实验来验证”,“只是普通的由表面现象作出设想,并未有与之相关的实验验证”。可见,学生的反对理由都集中于没有实验,再次揭示了不少学生对科学研究认识的局限。 

再来审视认为牛顿的上述研究可称为科学研究的回答,只有15人做出了回答,很可能不少学生对科学方法与思想并没有相应的认识,无从下手。回答的类型主要有3类:第一类回答认为是“类比法”,如“假设类比”“大胆设想,合理类比”,只有3位学生能够认识到牛顿将地球吸引月球的力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进行类比,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可惜比例很低;第二类回答只是含糊地认为是“设想”,这类回答占了53.3%,如“合理设想”“大胆设想”“扩散思维,有条理的联想”,尽管牛顿的研究中的确涉及了设想,但设想的表述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研究方法;第三类回答则提及了实验法,占26.7%,如“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实验观察”等,实际上在题目提供的信息中并未提及牛顿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这部分学生的逻辑是:牛顿所做的研究一定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一定要涉及实验,因此想当然地认为采用了“实验法”。全班没有一位学生指出牛顿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学生所提及的“实验法”都是指向真实实验,需要“处理实验数据”、需要“观察”,再次体现了学生对相关科学方法的认知缺失。另外,也没有一位学生提及牛顿将天上运动和地上运动统一起来确立了万有引力普适性的研究中,体现了“统一性原则”这种同样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思想。 

2.6 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1)对于天体运动涉及的公式、规律及其推论的记忆,参与测试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但不少学生并不能灵活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阐释地月间的运动现象。 

(2)对于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实验法”“观察法”“假设法”这3类科学研究方法,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能较好地表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名称,只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如“理论计算”“设想”等;其二,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类比法”“理想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其三,部分学生将“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不加判断地强加进科学家的理论研究中。 

(3)对于科学研究思想,一方面,没有一位学生能认识到“简单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这两种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思想;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涉及实验才能称为科学研究,而没有认识到,应用逻辑推理和数学工具尝试对已知的实验事实进行描述和预测,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思想。 

3 讨论与建议 

3.1 若干讨论 

篇9

一、提高认识,明确实验对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行动起来。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它的许多原理、规律都需通过实验去验证和探究。如将一根导体放入磁场中,导体和电流表串联成一个闭合回路,通过导体向不同方向运动,得出电磁感应的规律。若不通过实验就很难理解这一过程,只能死记硬背原理。

同时,实验课也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实验内容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往往是学生的失分点,不可忽视。

反之,如果不重视实验,学习科学就变成了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就会有所欠缺,导致实验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强,甚至会出现严重后果,造成人身伤害。如稀释浓硫酸的操作若不规范,后果不堪设想。

既然实验对科学教学是如此重要,为了切实上好实验课,“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

二、理解内涵,编写切实可行的实验技能校本教材

实验能力包括科学实验观察能力、科学实验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等,这里更多强调的是操作能力。它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借助科学实验装置,运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实验手段,实现实验方案或制作计划的能力。《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一是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与观察的技能,如长度的测量等;二是基本实验技术,如分离混合物等。”

现今学校为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作为青年科学教师,我认为实验技能可作为一项重要培训内容来抓。为此,学校应该组织经验丰富的科学教师编写实验技能校本教程,把整个初中阶段的科学实验系统地进行分类。如分成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内容,每个内容又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每个实验技能包括科学选择仪器、试剂,准确操作实验仪器,按步骤进行实验,正确观察、测量,对实验方案进行选择、组合和改进,正确处理数据、表达结果等内容。

三、有的放矢,做好实验技能的针对性培训

在培训青年教师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也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做好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第一,了解青年教师实验技能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可以通过自查反馈,让教师自己提出哪些方面有待加强和提高;也可以通过教师大学时的专业分析,如学习物理专业的,则生物、化学方面的实验技能有待培训;还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帮助了解青年教师实验技能的薄弱点。

第二,在找准实验技能薄弱点的基础上,可以师徒结对的形式,一对一来帮助提高。可以通过师傅听徒弟课来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徒弟听师傅课来学习规范实验操作;也可以通过共享网上有关实验技能的资源,进一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关实验技能方面的试题,如对不规范操作的改正等,进一步明确规范操作的要领。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培训的教师都必须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互相交流解决实验操作中的疑难问题。

四、加强评价,调动教师提高实验技能的积极性

评价是多元化的。作为对科学教师的评价,既有着与其他学科相同的评价,如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但鉴于科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特殊性,又可另辟蹊径,加强评价的效用。我们学校对科学教师实验技能专门设置了评价方法,具体做法如下:请几位资深教师做评委,随机抽取几个实验让教师操作,评委按操作标准打分,最后根据分值确定优、良、合格、差四个等级。对于科学教师实验技能等级获优者,各项评比推荐优先考虑,若是等级低则一票否决,并纳入教师学期工作考核中。

这样一来,大大调动了青年教师提高自身实验技能的积极性,由原来“学校要我提高”变成“我自己要求提高”,加强了青年教师学习实验技能的主观能动性。

五、多种途径,在实践中规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要切实提高实验能力,纸上谈兵总是不行的,要积极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作为青年科学教师,要做到课前充分备好实验,对于自己没把握的实验,可以请教有关资深教师,确保在课堂上正确规范操作,做好实验。

同时,教师要明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确能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但在实验教学中,动手操作必不可少。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听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通过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当然,有时可以将实验操作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如显微镜的使用,可以在学生实验前用多媒体展示其操作要领,指引学生操作;或者在学生操作显微镜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其操作要领,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操作,自查不规范之处。

六、深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师的实验能力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指导者,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要使实验教学卓有成效、游刃有余,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验能力。

第一,积极改进实验。科学实验由于具有广泛性,教师也可因地制宜积极改进,提高实验效果。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由于燃烧匙插得太慢,导致一部分空气受热膨胀逸出,使结果不准确,若进行改进,用放大镜聚强光,照射密闭广口瓶中的红磷,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开展青年教师实验方面的比武。如举办实验操作技能比赛,让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参与,增加其压力,使其转化为必须学好实验技能的动力;也可以开展自制实验教具的比赛,以此来促进教师研究实验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地对现有实验的不足进行分析,对自己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思考。

第三,组织青年教师多听实验课,特别是观摩高中的实验课,使初中的实验教学能更好地与高中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探究活动既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与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而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核心内容,对教师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青年科学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林明.从两个实验教学案例看教师实验能力的“真问题”[J].浙江教育技术,2010(2).

[2]叶燕.浅谈实验探究课堂的设计[J].实验教学与装备,2008(3).

篇10

[关键词]高中理科;学习困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50-01

1 导致高中理科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并不是所有高中理科生学习都比较困难,从进人高中一年级开始,学生的成绩便出现的两极分化,有些成绩一如既往的优秀,有些便掉队了,沦为学困生,之所以沦为学困生,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1.1 态没及时调整过来

高中生都是有初中生考试晋升而来的,能考上高中,学习成绩相对是比较优秀的,但是这些年轻的学生,由于思想不是很成熟,往往把持不了自己的方向,觉得自己通过努力考上了高中,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于是在暑假便玩得不亦乐乎,而等到返回学校读书时,又没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将暑假养成的惰性等不良习惯带人到高中学习中,久而久之,渐渐磨灭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到有一天考试时,才发现自己与优秀的同学已经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1.2 部分高中理科生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高中生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把控能力不足,因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容易出岔子。如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网络,即使家里没网络,也必然会有网吧等,而高中生对许多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特别是网络,又很容易上瘾,许多学生一开始上网是奔着学习去的,但渐渐偏离了初衷。如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娱乐产物,许多高中生不知道克制,可以把游戏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奋斗,长此以往,导致这些高中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何谈花精力去学习。但作为学生的本职工作,学习还是要继续下去,这些跟不上学习节奏的学生沦为学困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1.3 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与否的关键因素,部分高中理科生学习困难,与其学习方法不无关系。高中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初中有较大的不一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更高的要求,而许多高中理科生仍沉浸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中,没有随着知识的转变而转变,没有主动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新知识时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而遇到问题时又没有及时解决,使问题越积越多,最后甚至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从而导致自己学习时有阴影,慢慢的便沦为学困生。

2 解决高中理科生学习困难的对策

2.1 定适应性教学计划

由于高中生跨过了一个学习阶段,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刚接触新的知识都有一定陌生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为此,教师需要制定一些适应性教学计划,如知识层面由浅人深,生活方面多给予关心,花更多心思去引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平常的心态面对学习,循序渐进,必能很快适应高中教学环境。

2.2 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好学习心态

初中考试结束后,可以适当给紧张忙碌了一段时间的学生稍稍放松一下,以免过度紧张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在高中开学之初,学校便要抓好学生的学习态度,制定相应的学习规划,使学生重新恢复到学习状态中来。同时家长也要及时调整过来,对子女也要提出严格的要求,使其逐渐从暑假的放松状态转变为正常的学习状态。另外高中生自己也要清醒的意识到,虽然中考已经跨过了,但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要积极主动的投人到学习中。2.制定适应性教学计划。由于高中生跨过了一个学。

2.3 有对性的展开教学

针对高中理科生来说,物理、化学是导致其学习困难的主要科目,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有针对性的对理科生进行教学。物理化学逻辑性比较强,教师可先梳理学生的基础知识,然后由易再难,由浅人深来引导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钻研学习。同时,物理化学的实用性较强,可以更多的以理论来联系实践,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理解更具体。

2.4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理科学困生,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激励,使其产生正能量,对学习充满信心,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方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2.5 创新教学方式,保持学习兴趣

科学实验,虽然很有趣,科学原理和计算很无聊。为了加强科学实验,培养兴趣,学习,使用新的和有趣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奋和乐趣,并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牢牢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用在一组,讨论和实验方法,测试方法,科学游戏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每学完一章并复习的时候,教师事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些小组的成员是按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的,小组内进行互动。互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竞赛式的,也可以是提问式的,可以是辅导式的,也可以是游戏式的。教学效果重复做题目,题目是无法实现的。用一个词,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和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思维敏捷性,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习兴趣、收获了知识。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科学教学,两次得到的结果有一半的工作得到了。一句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对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巩固。

2.6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进人高中有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高中一年级的教学中,课堂内容不宜过多,否则效果反而会打折扣。在课堂中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当场完成,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容易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由于是当场完成作业,教师可以更容易的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针对他们落后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直接进行指点,让学生得以改进,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高中课堂学习。

2.7 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课程是对学生最有趣的话题。初中科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生动的演示实验,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实验不仅做演示实验,还要搞好学生的实验组。如果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是生动有趣,让学生做实验更有趣和挑战性实验。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识别,这样他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将会翻倍。通过生动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但兴趣还不够稳定,一旦你遇到学习的困难,它将导致丧失信心。为了全面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科学家的故事,所以,他们知道,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的真实性。

3 结语

高中理科生学习困难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若干对策,希望这些对策能在教学中得到实践。但由于学生都有个性特点,因此,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高中理科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