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

篇1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27-02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虽然被人称之为“象牙塔”,但却难以摆脱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范围都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校园突发事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必须对突发事件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作为高校教育的管理者,辅导员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突发事件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症状

大学生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尚未真正成熟,当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常常会产生比成年人更加强烈的应激反应。这种因应激而产生的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变化,被称之为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行为性三类,在突发事件的影响下,这三者不是依次产生,而往往是共同发生的,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1]。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应激反应,都是一种综合反应。应激反应共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又称第三健康状态,指的是人的身体和心理处于完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校园突发事件发生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在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常常会表现出慢性疲劳和精力低下的状况,这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它不是人的身体亚健康,而是心理的亚健康。虽然每个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不一,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不一,但形式是基本相似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失眠、不安和焦虑;第二阶段有慢性的疏懒,持久的疲劳现象;第三阶段会产生抑郁、心身疲惫、孤独等症状,极端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

(二)延缓应激障碍

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往往并不表现出应激反应的现象,反倒是在事件结束后,一些人才会出现应激反应的特征。突发事件会对人产生后期效应,这些效应往往要比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严重很多。这种在突发事件已经发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生的系列应激反应症状,即为延缓应激障碍。延缓应激障碍常常发生于强烈的刺激和持久处于某种压抑情境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产生应激的反应,而是在突发事件过去后数天或数月之后,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延缓应激反应。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讲,可能只有少数人会出现上面的三种情况,对于一般的同学而言,轻微的紧张和疑虑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这样,作为辅导员也不能够轻视,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有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有正确的干预。

二、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干预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访谈,对象为黑龙江某大学的50名学生干部及辅导员,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心理干预效果不佳

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危机问题得到了各大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干预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高校都会把校园突发事件当做突出工作来抓,针对突发事件成立工作小组,协调处理这些问题。有的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产生,对事件中涉及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心理干预都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心理干预预防机制

大多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往往都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原则,在事件发生之后临时组成工作小组,被动应对事件,对各类突发事件没有相关的预案,因此缺乏对突发事件的系统性研究,很难全面了解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无法做到规避和预防突发事件,因此在进行心理干预是总是捉襟见肘。

(三)心理干预者专业素质不强

在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绝大多数是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这些人多数都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的学习经历,处理突发事件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他们对学生是了解的,但是心理干预的专业性不强。即便是有一些校外聘请的心理专家,虽然专业知识和心理干预的经验很丰富,但是缺乏和学生沟通的经历,对学生并不了解。

(四)高校不能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适当的透明性有助于缓和学生情绪,阻断谣言传播途径,使事情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但大部分高校都不能正确对待突发事件,一旦有事情发生,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样把消息封锁住,如何隐瞒家长和社会舆论等,并未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心理干预上。例如对于学生自杀事件,学校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隐瞒,如果摆脱自身的责任,结果就会有各种版本的谣言在传播,反倒导致气氛异常紧张。

三、多措并举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

篇2

摘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高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如何及时、积极、有效的应对危机,成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对舆情的正确引导能够有效化解伴随突发事件而来的舆情危机。探究建立在舆情引导基础上的应急机制有助于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营造和谐的高校舆论氛围。

关键词:舆情引导;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01-03

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平稳发展后,我国迎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和社会转型期。长期累积的社会矛盾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高校作为知识、信息及人口都高度密集的单位,突发事件数量也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

新媒体环境下,频繁出现的高校突发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高校舆论危机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已经不能仅从监管和控制来着手;更应从对舆情的研判入手,建立一套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一、情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所谓舆情,是由个人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或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交错的总和及其表现[1]。综上,舆情的实质可以认为是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所做出的反应。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更大程度上指的是网络舆情,也就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众事物所做出的态度和反应。

也正是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介入,使得当今的舆情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网络舆情参与主体多元化。互联网技术和使用终端现已高度普及,不同教育、文化、社会背景的人群可以在网络世界实现沟通互联,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们是身份不同、背景各异的网民群体。

其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互动性。网络的普及,使得人群间原有的职业、身份、地域等壁垒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对同一事件、话题发表看法,并利用网络与其他网民就事件展开讨论。这些讨论有时甚至衍生出新的舆论事件。

再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高度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的网络实名制并未完全落实,人们使用网络时,可以抛开自己的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发表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和看法。

同时,网络舆情内容复杂。社会中的多元文化依托网络得以发展和碰撞,这是网络舆情的重要特点,也正是因此使得网络舆情的内容更加复杂。

另外,网络舆情传播迅速。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评论者及分享者,往往一条信息在短时间内便成指数倍扩散[2]。

最后,网络舆情具有较大破坏性。网络舆情多是由一个时期的热点事件所引发的,其传播主体的去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和传播的迅速性都使得虚假的、负面的消息会更加快速的传播到更大范围,如果任其发展,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这一概念,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有学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指在高校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校园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3],也有人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4]。无论从哪一种定义,都可以看出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突发性、危害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的特点。综上,本文所述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人为、社会因素引起的,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突然发生的,对校内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或精神状况造成伤害的,对校园和社会稳定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的紧急事件。

三、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类

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各异,成因也各不相同;按照突发事件成因的种类将高校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不可抗因素。主要是指如战争、地震、火灾、恶性疾病等;此类因素发生时极易引发群体性的伤亡事件。

2.个人因素。大学生心智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思想单纯,行为方式简单;多数大学生遇事易冲动,易将小事化大,最终酿成大祸。

3.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5后”独生子女,甚至部分学生的家长本身也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个性化,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同理心,喜欢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4.学校因素。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校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教职员工配比都严重不足,管理制度陈旧等一系列的失衡都导致了学校服务能力的下降,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从一方面增加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社会因素。大学生是最活跃群体,也是最易冲动、易受蛊惑的群体。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青年学生进行“洗脑”,煽动学生,引发,借大学生之名对高校进行攻击,间接对政府施压。

四、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现状及剖析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快速性。大学生群体人数多,联系紧,网络普及率高;导致了高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消息传播迅速;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会进一步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发酵。

2.被动性。多数高校突发事件先是由非官方消息源披露,这个消息源有时并非当事人,多是小道消息。非正规的消息源占据了主动性,并直接决定了公众对事件的第一印象和舆情的指向;也导致了后续官方跟进时对舆情处理非常被动。

3.指向性。当学生、教师或是高校相关人员参与到突发事件中时,在一段时期内部分网友会因对学生、教师或是相关人员群体的不满甚至私人恩怨,将矛头指向高校,进行攻击。

高校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中之所以如此被动,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内的事件相关部门间推诿、扯皮,丧失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部门“官本位”的行事作风,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同媒体打交道,放弃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另外还有一方面,多数高校虽然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但并未建立相关事件的舆情引导机制。基于以上原因,高校官方在突发事件中丧失了话语的主动权,无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和舆情控制。

五、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负面舆论形成之前,高校应善用媒体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由于舆情引导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因而高校和媒体应注意引导舆情时的方式方法[5]。为了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及时性原则。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及时让公众了解信息,发挥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新信息的解释[5]。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而高校要做的就是让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信息,从而避免非正规渠道消息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2.真实性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应的在第一时间明确事件原因,分清责任,将事件的真实原因和经历,采用适当的方式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一方面杜绝了以讹传讹的局面,同时也提高高校官方信息的公信力。

3.主动性原则。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高校应快速反应,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一方面,校方应积极联系教育管理部门、媒体和相关部门、机构,做权威信息,将公众的关注重点引导至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提升高校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校方还应借媒体之力获得舆论引导后的公众反应,共同制定好下一个阶段的引导工作方案。

4.一致性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对外的信息和沟通交流工作应由专人进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高校不同部门或不同领导对事件的不同回应给学校舆论引导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好的做到官方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5.多样性原则。针对不同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应建立不同的舆论引导机制。针对同一突发事件,在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应有不同的引导重点和方式。针对舆论所反映出的不同的公众反应,也应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

六、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基于舆情引导的应急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一些针对高校的恶意言论;并且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防止因非理性舆情的传播而导致的事件恶化。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1.监控预警机制。高校突发事件引发舆情重在预防,必须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机制。新媒体舆情监控作用不仅体现于对舆情信息的感知与收集,还可通过新媒体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6]。为了更好地完善舆情监控体系,应在高校中建立“学生工作主管领导-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主体的三级信息监控体系;发动该体系中的成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各类媒体信息进行筛查、分析,及时感知舆情信息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预防和控制舆情恶化。

2.快速反应机制。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快、破坏性高,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三级信息监控体系既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体系,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快速反应体系。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人员必须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一线信息,结合三级信息监控体系,自上而下,分工合作,在学生、学校、社会等层面进行快速反应。

3.沟通引导机制。高校突发事件爆发后,为了缩小影响面,一些高校往往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学生自由,封锁信息,导致内外部信息不畅[6],结果适得其反。因此,高校应建立成熟的信息机制,加强对外沟通: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向公众事件的发生、进展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另一方面,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启动舆情引导机制:根据舆情的最新发展状况,结合事件的发展,综合考量,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件,理性发表评论,有策略地引导舆情走向,进而消除外界对事件的误读,以及不良舆论造成的影响。

4.消融总结机制。高校突发事件后期,社会对事件关注度降低,舆情传播减少;此时为避免舆情反弹,高校可运用教育引导的方式来进行舆情消融。

最后,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彻底消亡后,应及时针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和舆情引导工作进行总结,不断提炼、更新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促进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J].新视野,2013,(4).

[2]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汪路勇,方文明,高校突l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3,(12).

[4]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

[5]吴云才,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和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7(下).

[6]刘立波,郭玉铸,高等学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收稿日期:2016-12-10

篇3

   一、总则

   为了及时处置我市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文物的危害和影响,根据文物法律、法规和《国家文物局突发性应急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全市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遭盗窃、盗掘、损毁、火灾、丢失的事件。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文博单位发生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等工作。

   三、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要始终把预防突发事件发生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细致排查各类文物突发事件的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机率。

   (二)依法管理:文物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的管理及应急处置工作,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属地负责:处置文物突发事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各地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发生涉及文物的突发事件负总责。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处置文物突发事件。市文物局指导协调全市文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四)快速反应:各文博单位应相应建立预警和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各级预案,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果断采取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将危害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应急组织及职责

   市文物局设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市文物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由事发单位的主管局领导担任,其他班子领导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副总指挥兼任,副主任由局办公室主任和文物安全处处长担任,办公室成员由市文物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组成。

   (一)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指挥、下达应急处置任务,研究解决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1、处理应急指挥部的日常事务,负责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应急方案的具体执行等工作。

   2、及时向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市政府上报有关情况和信息,加强同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

   3、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工作指导方针,拟确定或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信息的内容、时间、方式等,并实施。

   4、负责做好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法律咨询。

   (三)市文物局各处室的工作职责

   1、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协调和指挥工作,及时向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市政府上报有关情况和信息,协调信息等工作。

   2、文物考古科研处负责不可移动文物因自然因素及人为非故意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调查与处理工作。负责不可移动文物突发事件的善后业务与技术处置指导工作。

   3、文化遗产处负责对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出咨询建议和进行技术指导等。

   4、博物馆处负责文物收藏单位因自然因素及人为非故意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调查与处理工作。负责可移动文物突发事件善后的业务与技术处置指导工作。

   5、文物安全处负责对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文物违法行为、安全事故的突发事件调查与处置工作。负责做好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法律咨询。

   6、计划财务处负责应急事件的后勤保障工作。

   7、组织人事处和纪委协调文博单位责任人员的追究处理。

   (四)市直文博单位和文物系统地方应急指挥部

   各市直文博单位和县(市、区)文物系统及各文博单位,比照市文物局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职责,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成立本地、本单位应急指挥部。

   五、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预防预警信息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各文博单位应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注意日常信息的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的涉及文物安全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和预防应急控制措施。

   (二)预防预警行动

   1、各文博单位应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必要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本单位文物安全工作加强事前的监督检查。定期演练各种应急预案,磨合、协调运行机制,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

   2、各文博单位应制定安全责任制度,明确日常安全工作措施。强化日常人力、物力、财力储备。

   3、对外开放的文博单位,尤其是旅游旺季,要提前制定相应的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和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4、各地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负责文博单位的治安管理工作。文博单位应主动接受公安机关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三)预警支持系统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单位应确保安全工作人员数量,明确其岗位职责。安装必要的消防、安全防范技术设备,配备预警通讯和广播设备,预留公安、消防、救护及人员疏散的场地和通道。对外开放的文博单位应严格核定人员容量,加强对现场人员流动的监控,在售票处、出口和主要通道要设置识别标志,指定专人负责疏导工作。

   六、突发事件等级划分

   (一)重大突发事件(I级)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被盗、损毁、文物建筑坍塌的。

   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生重大火灾、严重被盗、大面积损毁、重要文物建筑坍塌的。

   3、馆藏一级文物丢失、损毁的,或馆藏二级文物丢失、损毁5件(含5件)以上的。或馆藏三级文物丢失、损毁10件(含10件)以上的,或馆藏文物丢失,损毁20件(含20件)以上的。

   (二)较大突发事件(Ⅱ级):

   1、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被盗、损毁、文物建筑坍塌的。

   2、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生重大火灾、严重被盗、大面积损毁、重要文物建筑坍塌的。

   3、馆藏二级文物丢失、损毁5件(不含5件)以下的,或馆藏三级文物丢失、损毁5件(含5件)以上的,或馆藏文物丢失、损毁10件(含10件)以上的。

   (三)一般突发事件(III级)

   1、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被盗、损毁、文物建筑坍塌的。

   2、馆藏文物丢失、损毁的。

   七、应急响应

   (一)应急预案启动

   1、I级突发事件发生后,市文物局启动本预案,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在参与应急处置的同时,将事件情况核实后及时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

   2、II级突发事件发生后,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事发地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成立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应急处置工作。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参与应急处置的同时,将事件情况及时上报市文物局,市文物局在迅速核实情况后,视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在及时将情况上报市政府、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同时,积极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3、III级突发事件发生后,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事发地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成立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应急处置工作。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参与应急处置的同时,将事件情况及时上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迅速核实情况后,视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在及时将情况上报市文物局的同时,积极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二)信息报送

   1、基本原则

   (1)迅速。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文博单位应同时多级多头上报,其中向市文物局报告的'时间不得晚于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40分钟。市文物局接报信息并核准后,应立即向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报告,时间最迟不得晚于知道事件发生后40分钟。

   (2)真实。报送信息应尽可能客观实际,真实准确。

   (3)全面。力求多侧面、多角度地提供信息。要防止片面性,避免断章取义,更不能对上报信息层层截留、级级过滤。

   2、报送内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现场情况。

   (2)事件的简要经过、文物受损及人员伤亡情况。

   (3)事件原因分析。

   (4)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效果及下一步方案。

   (5)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3、报送形式

   突发事件信息可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报送书面报告,必要时和有条件的应附音像资料。

   (三)指挥和处置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市文物局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提出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的建议。

   2、市文物局各处室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分类,根据各自职能分工,投入到应急工作中。

   (四)信息

   按有关规定执行,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社会客观、准确、全面、及时地信息。

   八、后期处理

   (一)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文博单位开展突发事件受损文物的价值评估,提出修复和保护的意见或建议,组织开展对突发事件的事后补救和受损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事件处理结束后,市文物局及时将情况书面报告市政府、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

   (三)根据事件暴露出的有关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有关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

   (四)奖惩有关人员。

   九、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完善各文博单位已有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报送设施性能完好,并配备必要的应急备用设施和技术力量,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二)物资保障

   各文博单位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物资放在交通便利、储运安全的区域。

   (三)人员保障

   各文博单位应组建突发事件的处置应急队伍,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在各级应急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四)宣传、培训保障

   加强各文博单位突发事件预案的普及工作,公布应急指挥部和接警电话,宣传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等常识,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和减轻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积极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队伍进行培训,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模拟综合演练,提高应急体系协同配合和快速反应能力。

   十、附则

篇4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由省人事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人考办)预防和处理的各类人事考试突发事件。

本预案指导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及人事考试机构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工作。

第三条本预案所称的突发事件是指影响人事考试正常进行或对人事考试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突况。

第四条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

省人考办设立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省人考办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省人考办副主任担任。处理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由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统一领导、整体协调。必要时,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省人考办综合科主要负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具体部署并协调各市考点开展相关工作;负责接受和办理向厅领导和上级报送事项,督促落实领导决定事项;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后勤保障等职能。

省人考办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事件预防、监测和应急响应;按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提供技术保障,指导、监督、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是本地区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第五条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

(一)加强预防。高度重视人事考试安全工作,居安思危,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保障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事考试工作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依法规范。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加强应急管理,合理把握应急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使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三)快速反应。建立健全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准确信息,跟踪预测,迅速处理,最大程度保障人事考试的保密和安全。

(四)分级负责。对特别重大、重大的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由省人考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在省人事厅的领导和人事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协调厅内有关业务处室统一指挥处理。其他突发事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主要由事发地突发事件应急机构负责处理。

第六条突发事件的分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程度、范围和可控性等因素,分为三级: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一般)。

(一)一级事件

1、考前试卷(题)及其标准答案失、泄密,丢失或在媒体及其他渠道发现考试内容的;

2、考试期间发生考生大规模集体作弊、集体罢考、围攻、冲击考点等导致考点秩序混乱、管理失控、正常考试被迫中止的;

3、试卷不能按时运抵考点或大量考生无法按时到达考点参加考试的;监考人员不能按时抵达考场致使考试无法按时开考的;

4、计算机考试机房损坏、题库光盘或载有题库的设备被盗、丢失,使考试无法正常进行的;

5、考后试卷运送中或阅卷中出现一个考场以上试卷丢失的;

6、由于出现突况,导致一个以上考点的考试不能照常进行;

7、由于地震、台风、火灾、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不可预测和抗拒因素致使考试无法进行的,或突发大范围治安混乱、恐怖事件或疫情爆发;

8、其它影响严重的突发事件。

(二)二级事件

1、因命(审)题发生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2、试卷保管期间遭受水、火灾致使试卷毁坏的;

3、试卷预订有误、试卷数量严重少于考场编排人数,或试卷有严重的缺页、漏印、损坏、试卷科目发生差错等重大失误的;

4、考试成绩公布存在严重错误,或大量考生集体上访及投诉的;

5、考点、考场或考号编排存在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6、考后试卷运送中或评卷中出现考生试卷丢失的;

7、计算机考试因网络故障、供电故障、病毒发作等原因无法正常进行的;

8、由于出现突况,导致一个考点内的部分考场考试不能照常进行;

9、其它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

(三)三级事件

1、网上报名期间,出现网络拥堵、瘫痪等情况;

2、其它突发事件。

(四)公共安全类事件

对人事考试造成影响的公共安全类事件,参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政发〔〕12号)相应类别、级别执行。

第七条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

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分为事先预警、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三个阶段。

(一)事先预警。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信息采集分析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预防预测。要定期组织开展各项保密安全制度的落实检查,特别对试卷库房、计算机房等重要部位;试卷的运送、交接、分发过程;命题、审题、评阅过程;计算机工作记录、存储盘的保管、传递过程中的各项保密制度的落实,消除事故隐患。

2、信息监测。加强各项人事考试工作动态、信息监测和反馈,建立健全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监测。在考前40天、考后30天内,进行通讯及其他信息监测并设立举报电话,发现可疑情况应在12小时内逐级上报。

3、信息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省人考办有关科室或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如实向省人考办报告,不得迟报、瞒报、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时间、地点、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已经采取的措施。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并做好书面记录。

4、预警级别和。根据信息监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人事考试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可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划分为三级:一级(特别严重)、二级(严重)、三级(一般)。

应急处理工作小组接报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后,应根据考试管理范围分别迅速报省人事厅和

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并按照突发事件的危害度和紧急程度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类别、预警级别、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拟采取措施。(二)预案启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领导和科室相关成员应立即就位,对所获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事件情况确定突发事件等级,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评估预案执行效果,必要时派出工作组指导工作。

由新闻宣传引发的突发事件或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涉及与媒体沟通的,应及时报厅机关业务处室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应对工作。

(三)应急响应。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对接报的突发事件,应及时确定事件等级。

在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直接危及人事考试、考生安全的事件时,事件发生地可根据事态的发展即时进行应急处理,并迅速向上级报告。除此以外,按以下方式响应:

1、一级响应。发生一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省人考办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厅分管领导,属于全国性考试的,在2小时内上报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经授权后对事件进行处理。

2、二级响应。发生二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省人考办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厅分管领导,属于全国性考试的,在4小时内上报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并根据情况对事态发展进行预测,划分事件等级,经授权后进行处理或提出指导性意见,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3、三级响应。发生三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立即将情况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到位,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如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应由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共同应对。三级事件须在12小时内将事件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报厅机关业务处室。

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依据本级突发事件预案应急处理,及时、准确地向省人考办及当地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人事考试突发事件,一级事件须在事发后1小时内报告,二级事件须在事发后2小时内报告,三级事件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应在12小时内将事件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

(四)后期处理。省人考办会同有关单位或事发地人事考试管理部门,积极稳妥地做好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工作;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和经验教训等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并做出书面报告,进一步落实改进和完善措施。

第八条应急保障。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针对突发事件,应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与措施,针对考试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做好相应的通讯、人员、技术和经费等保障,并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提供必要的治安、医疗卫生、物资、交通等保障,确保应急工作的需要和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九条省人考办及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必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本应急预案规定和要求,落实人事考试的保密安全工作责任制,经常分析排查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检查落实预防和处理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应急准备。也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篇5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各类人社服务机构安全生产突发事故的预防、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等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力度,细致排查各类突发事故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

(二)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依法开展安全生产突发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置工作。

(三)属地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及“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开展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四)快速反应。本局各股室、二级机构应相应建立预警和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安全防范预案,在突发事故发生时,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启动预案,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果断采取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将危害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为了有效组织领导和处置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区人社局设立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局长担任,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

(一)区人社局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在区安委会的领导下,组织、指挥、协调有关单位和人员参与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任务。

2、传达贯彻省、市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工作要求,与区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信息的时间、方式等。

3、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报告、通报有关情况和信息。

4、研究解决突发事故中的重大问题。

(二)区局相关股室的职责:

1、社会保险征缴中心负责督促指导社保大厅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督促指导就业大厅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3、局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指挥的信息沟通、组织协调工作及处理应急指挥部日常事务;负责督促指导本局内设股室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三)应急指挥部各工作组职责:

指挥部下设联络协调组、现场处置组、后勤和善后工作组、事故调查组,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1、联络协调组由局分管安全工作领导、局办公室等人员组成,负责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接警报告,并在第一时间报告指挥部主要领导;负责按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负责快速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实施救援抢险,并做好各组的协调工作;负责建立和收集整理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资料档案。

2、现场处置组由发生突发事件相关单位的对应业务分管领导、业务股室和指挥长指派人员等组成,负责快速组织应急人员和有关抢险物资,指挥抢险人员紧急施救、控制险情,力争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负责现场安全管理。

3、后勤和善后工作组由指挥长指定的局领导、财务室等人员组成。负责救援物资和事故应急期间全体参加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协调办理事故有关善后处理工作。

4、事故调查组由局业务分管领导及区纪委派驻纪检领导等人员组成,负责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整个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四、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预防预警信息

局各股室、二级机构应做好应对突发事故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注意日常信息的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的涉及安全生产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防,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和预防应急控制措施,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预防预警行动

1、各股室、二级机构应建立必要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所管辖人社服务机构加强事前的监督检查。定期演练应急预案,磨合、协调运行机制。

2、各股室。二级机构办须制定必要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值班制度,强化日常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五、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事故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完善各单位、各股室已有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报送设施性能完好,配备必要的应急备用设施和技术力量,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二)人员保障

各股室、二级机构应根据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在应急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宣传、培训保障

加强突发事故预案的普及工作,宣传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依靠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有效预防突发事故发生和减轻因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失。

六、应急响应和处置

(一)应急预案启动

区人社局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安全生产突发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启动应急预案。

(二)指挥和处置

1、应急指挥部根据安全生产事故的具体情况,成立联络协调组、现场处置组、后勤和善后工作组、事故调查组等,开展应急救援协调处置工作,并及时向区安委会办公室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和其他有关信息。

2、突发事故应急救援,以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按照预案职责分工和处置规程,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3、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需要,向区安委会申请支援,由区安委会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支援。

(三)信息报送

1、报送内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现场情况。

(2)事件的简要经过、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

(3)事件原因分析。

(4)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效果及下一步工作方案。

(5)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2、报送形式

(1)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采用分级报送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单位必须立即报告区人社局,区人社局负责向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安委会办公室和上级人社部门报告。

(2)突发事件信息可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报送书面报告,必要时和有条件的可采用音像摄录的形式。

(四)信息

严格按照市、区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向社会客观、准确、全面、及时地信息。

七、后期处理

(一)应协调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突发事故伤亡人员的医疗救治和善后处理,协调处理好突发事故的经济补偿,协调组织对突发事故的社会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

篇6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 特点 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是知识传播和科研的高地,稳定与安全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命运。近年来,社会转型及高校变革日新月异,各类不稳定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在高校有所凸显,这种危机状态不仅对高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构成了威胁,而且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了所涉高校的正常建设和发展。当前,在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重制度,轻机制建设,重事后补救,轻事前预防,缺乏对突发事件的系统研究和各部门的统一协调运作,无法科学妥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因此,如何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发生的,对学校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包括五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期、缓解期、消退期。突发性、危害性、社会敏感性、事态紧迫性是高校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高校突发事件的事发地点和人群较为特殊,与一般公共突发事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

(一)起因具有一定的内向性。经调查,高校突发事件除一些社会政治类外,大多数突发事件背景较社会公共事件单一,大部分是内部一些问题引发的,爆发范围也多局限于高校内部,如处理及时得当均可控制事态发展。

(二)社会敏感性较强。高校是高素质人口密集区,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的文化品牌,备受公众、媒体乃至政府的关注,高校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舆论,成为热点或焦点,放大或辐射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部分主体不成熟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成长期,他们具有敢为性和从众性,思想和心理上未完全定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冲动性,有他们参与的突发事件极有可能导致危机的恶化。

(四)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广泛。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普遍扩招,后勤社会化逐步深入,工作头绪复杂,人财物的管理层次混乱,师生员工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综合治安管理、对外联络交往相互交织,高校俨然成为一个小社会,使突发事件涉及问题的范围扩大。

(五)信息传播速度快。高校人群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相互间接触频繁,普遍关注现代传媒的宣传报道,他们获取信息较为及时和广泛,导致校园的突发事件传播较快,处理不当,影响扩散,会引发更加棘手的连锁反应;甚至有些校园突发事件就是因网络等现代媒体宣传炒作引发的,网上虚拟突发事件逐渐导致现实中的突发事件。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则应是依据法规,以人为本、以防为主、分级管理、平战结合,应把准确分析校园动态形势,预防突发事件放在第一位,根据校情、社情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是当务之急。

(一)预防先行,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预警机制。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各类安全教育,但收效不佳,主要是重说教,轻演练,师生员工不知如何具体有效地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遇变则惊,束手无策。

(二)建立校园处置突发事件机制。校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制定和完善各类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并适时演练。一旦有事件发生则要及时处置,并统一指挥,分工协助,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三)保持校内各类民主渠道的畅通,依法科学治校。校方应及时有效处置校园各类问题,开通校园热线等各类反映渠道,发扬民主作风,满足师生员工的合理诉求,解释与沟通到位,将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四)加强与政府及社会组织的联系,很多校园突发事件要联合社会职能部门解决,甚至要依靠公、检、法等国家机关的力量处理。

(五)重视事件的宣传报道。学校应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校园突发事件事态的控制和不良影响的消除均有赖于外界舆论的反应,有关事件的真实报道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

学校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注重体制建设,依法建立指挥机制、责任机制、监督机制等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标本兼治,追根溯源,有条不紊地彻底处置,获得师生员工和社会满意的效果,这样才能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局面,确保学校在良性轨道上运转。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

[2]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著.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

篇7

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针对金融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套防范、预警和处置的金融 体系。它应由预警系统、防范系统和处置系统三部分构成。

王国刚、易宪容认为,所谓金融突发事件,是指具有影响某一局部地区,在中国可以“ 市”为界定单位,经济社会秩序稳定或影响全国经济社会秩序的突发性金融事件。因此,一 般的金融犯罪、金融市场波动和金融系统调整不属于金融突发事件范畴。

他们指出,金融突发事件的可能类型包括:

1、银行挤兑。即在1日或几日内突然有大量存款人到商业银行提款并引致影响到经济生 活秩序的不稳。

2、股市爆跌。由此引致一些投资者采取极端行为,甚至打砸等暴力行为,影响了当地的 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3、技术故障。如金融机构中的计算机系统出故障引致相关人员的利益严重受损,一些 人对处理方案不满意而采取极端行为。

4、金融机构倒闭。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而倒闭, 可能引发地区性金融突发事件,如海南发展银行事件。

5、境外金融冲击。例如,在准许境外短期资金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条件下,一旦这些 资金在短期内巨额外流或巨额进入都将对中国境内的金融市场形成强力冲击,由此,将严重 影响境内投资者或存款人、借款人的利益,从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

6、金融危机。在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可能直接影 响到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引发中国金融的波动或危机,另一方面,中国实体经济部门 或金融部门的风险在不断累积的条件下也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7、其它突发性事件引致的金融突发事件,如美国的“9・11”事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事件等。

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应从4方面着手:

一是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其中包括, 建立金融应急的法律或法规,建立金融应急的执法组织,明确金融应急的具体措施等。

二是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以预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其中包括,建立针对 金融突发事件的研究机制,建立各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制度和技术系统,建立有关防范性金 融机构,如存款保险机构等,建立防范风险的市场机制,如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金融机构的 救助机制等。

三是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其中包括,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指标、监控组织、 报告程序、处置制度、具体措施和信息管理等。

四是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以免小事件酿成大事件。其中包括,针对金融突发 事件的指挥中心、决策程序、组织系统、信息报告程序、保密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资金调 动、技术控制、金融机构接管直至实行金融管制等。

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金融业的特点,应实行“统一指挥、组织落实 、明确责任、信息共享、措施得力、执法严格”的原则。

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目的主要有三:

一是防止金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在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防止该事件的蔓延扩大。

二是防止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由金融突发事件给金融业及其它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三是 防止或最大程度地降低由金融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达到这些目的,金融应急机制的建立就应科学、具体、严格,不应漏掉一个环节一个 要点。

“9・11”事件发生后,为了使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并在短期内迅速恢复美国人民的信心,避免恐怖袭击事件酿成经济社会的灾难,美国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积极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其中包括,1、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1年9月14 日宣布将采取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以确保美国股市的稳定与发展;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FED)立即做出反应,当天向金融市场注入了800亿美元资金,并要求欧洲央行向金融市场注 入1300亿欧元,以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2、美国股市开市前两个小时,突然宣布降息0. 5个百分点,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

建立金融应急机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应深化改革、大胆创新,而且应 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的展开是十分紧迫的: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变中央集权式金融体制为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层 次金融体系。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主要由中央政府部门直接掌管,工、农、中、建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占有全国金融资产的70%以上。这种格局继续发展下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容易 形成全国性大事件,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解决方案是,通过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和金 融市场,降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使单家金融机构引致的风险不至于酿 成全国性事件。

2、完善金融技术系统,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各个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信息 沟通不顺畅,是引致金融突发事件的重要成因。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金融突发事件的隐患 ,就必须加速金融体系中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 度。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不仅要完善监管部门对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尤其 是要对资金调动、财务活动、经营状况、资产结构、投资项目等方面加强监管,而且应加强 各家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在金融机构国际化的条件下,尤其要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管 ,防止李森事件的发生。

4、建立全国统一的应对金融突发事件贷款机制和财政机制,一旦突发事件出现,立即 启动运作。这些机制中包括:运用市场方法并购有关金融机构的机制,强制性停止有关金融 机构营业的机制,接管有关金融机构的机制,中央银行的紧急贷款机制,对存款人的风险补 偿机制,财政性救助机制等。

篇8

各部门及车间: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我公司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确保公司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保证公司正常的生产秩序,维护公司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与依据

为构建我公司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将防范和处置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维护和确保公司的稳定,保障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依据宪法、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及分类分级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对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包括:

1、谩骂,侮辱性语言;

2、堵门,拦车,毁坏公司财务;

3、打架,斗殴,寻性滋事,人身伤害等。

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划定。

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紧迫程度,形成的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蔓延发展趋势等由高到低一般分为:重大事件(I级)、较大事件(II级)、一般事件(III级)。

(三)工作原则

1、统一指挥,协同应对。在公司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充分动员和发挥公司、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依靠公司全体员工的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2、快速反应、及时控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要把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控制在公司内,避免造成社会秩序失控和混乱。

二、信息传递

公司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有关部门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相关部门在紧急处置的同时,要及时向公司老总反映真实情况。根据级别轻重,公司及时下达处置意见,启动相应预案。

三、应急处置

1、突发事件划分为三个等级:

(1)重大事件(I级):聚集事件失控,公司附近出现十人以上聚集,或出现持械人员;以及视情需作为I级对待的事件。

(2)较大事件(II级):单个突发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公司附近出现四至十人聚集;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I级对待的事件。

(3)一般事件(III级):事件处于单个事件状态,公司出现三人以内聚集;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II级对待的事件。

2、应急响应

(1)一般事件(III级)的处置:各部门要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监控、信息收集和报告工作。发现不稳定因素出现苗头时,及时报告,并进行紧急处理,出现一般事件后,必须由源头部门牵头负责处置,其他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到场协助。并根据有关规定如实将处置情况在事故发生后的一日内,以书面形式将事故发生、处理的详细情况报告公司领导。

(2)较大事件(II级)的处置:事件爆发后,处于局部聚集状态时,由公司副总负责指挥,全体机关后勤人员和车间主任必须到场。

(3)重大事件(I级)的处置:若事件已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秩序。立刻启动应急预警,严格门卫管理,由总经理统一指挥,公司全体员工必须到场。危及公共安全的极个别人,要报请公安部门,严格控制和监视。公司应及时研究对策,化解矛盾,采取撒施,有效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扩大。

(4)为了保护公司生命、财产安全,公司将从相关部门和车间班组选拔精干人员组建护厂队,专司业余护厂职责。应急预案启动时,护厂队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依法依规履行职责。

本预案要求,公司突发事件知情者有义务在知情后的第一时间立即报告公司领导或相关人员,不得隐瞒、缓报、谎报,防止漏报。

四、附则

篇9

关键词:新闻;改革;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一、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统一

突发事件的报道既要注重时效性,更要强调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对突发事件报道要真实,不夸大、不缩小。反对不负责任、消极有害的炒作和渲染,杜绝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诱发不稳定因素的报道,不允许传播歪曲事实、造谣滋事、煽动群众偏激情绪、制造社会恐慌气氛等各种有害信息。 重大突发事件的复杂多变与媒体报道紧迫的时效要求有时的确难以统一,但真实也是一个不断逼近事实的过程,是在动态过程中展现新闻真实的过程。以往我们的媒体面对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习惯于牺牲时效以保障对事实报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新闻的特点。

首先,要以新闻竞争,包括国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竞争的视角,理性地审视时效性与舆论引导权的关系。新闻报道的竞争,首当其冲是新闻时效的竞争,谁占有报道的先机,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就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目前新闻来源渠道增多、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传播速度日益加速、新闻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媒体要想满足读者需要,掌握舆论的引导权,对突发事件的采写、编发都必须强调“第一时间”。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时效的快速迅捷。时间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要素,报道迟缓就意味着将舆论阵地拱手相让。媒体无论报道任何新闻都需要快速,这是其职能所在。 新闻是“易碎品”,时效越强越有生命力。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和生命力,同传播的及时迅速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报道快速与准确的关系。新闻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准确性是时效性的前提,讲时效性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只讲快速反应而忽略客观准确,极易发生误导,影响媒体公信度。为抢先而抢先,单凭道听途说或偏听偏信,很难保证不出问题,应该坚决反对和杜绝。要达到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误差的要求,需要记者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突出的采访能力,尽可能对事件现场、当事人等进行周全的采访,并且在写作中多用引语,使报道更加客观准确,富有感染力。

二、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舆论的导向正确,坚持节制性和建设性的统一

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不但要有职业精神,更要有分析和判断事件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传播学角度看,媒体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传播新闻;二是传播有用信息;三是传播观念或观点。突发事件报道同样是传播新闻、有用信息和观念观点。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信息的有益性、观念观点的正确性,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敏感性都很强,把握不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给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危害。因此,媒体在报道时一定要从政治上、大局上考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还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报道引导人们准确、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况,正确看待突发事件的发生,把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报道中应坚持节制性和建设性的统一。为此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片面强调暴露问题要充分,偏好负面的轰动效应,把过分反映血腥、恐怖作为新闻竞争的手段等,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无论是从新闻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公众心理看,一味渲染破坏性的一面,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

三、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满足公众知情权,坚持进行式与冲击力的统一

由于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等等就会急剧攀升,公众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媒体必须尽最大可能把最多的信息准确及时传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少突发事件发生在瞬间,但持续进展,影响长远,显示出继发性。突发事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后,其事件成因、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在运动发展中轮廓更显清晰,需要我们进行追踪式报道。坚持报道的进行式与冲击力的统一,就是按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把握事件实质,充分开发新闻资源,增强报道的连续性和冲击力,扩大报道的正面影响。

篇10

一、应对救援预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应对救援预案的指导思想:以*重要精神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真正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好*街安全和稳定。

事故应对救援原则: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二、本辖区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地区、行业和单位

1、一级防火企业,中山舰食品厂、弘田企业、厘米科技公司、棉油加工厂、各农业大队。

2、易燃易爆行业和单位,液化气站、各商业门点。

三、应对救援的主要工作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措施保护现场事态发展。

2、控制事态,初步摸清事故基本原因,并迅速向上级反应现场情况。

3、对危险化学品事故,一边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措施外,一边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技术部门。

四、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及职责

1、*街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

成立街突发事件应对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全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指挥长:*

副指挥长:*

*

有关单位行政负责人

2、指挥部职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指挥长或指挥长委托副指挥长赶赴事故现场指挥,成立现场指挥部,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现场抢救。

3、成员单位日常职责:

(1)党政办公室、突发事件应对办公室:承接事故报告;请示指挥长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商各成员单位的抢险救援工作;及时向区政府、区安委会、区安全局、区突发事件应对办公室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落实好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批示。

(2)派出所、司法所:负责制定人员蔬散和事故现场警戒预案。对事故现场和撤离人员的治安管理、配合和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3)突发事件应对办公室:负责制定应对救援物资保障预案,负责组织抢险器材和物质调配。

(4)医院:负责在现场附近的安全区域内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护送受伤人员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五、应急救援程序

1、发生突发事件,单位主要负责人应首先启动本单位的事故应急预案紧急处置,立即报告负责安全的综合管理部门。

2、事故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内首先向党政办或突发事件办公室报告,由党政办公室或突发事件应对办公室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请求指挥长,决定是否启动应对救援预案。启动预案后及时通知救援成员单位赶赴事故现场。

3、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接到通知后,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立即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六、社会支持和援助

对辖区内发生的重特安全事故,需要社会支持和援助时,由街工委作出决定,由应对救援指挥部负责协调联络。

街突发事件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