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家务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家务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家务的意义

篇1

奶奶让我拿来中午吃剩下的米饭,鸡蛋,碗,筷子.一切准备好后,就准备做了.

我先把鸡蛋打破,让蛋清和蛋黄流到碗里,再用筷子把蛋清和蛋黄均匀的搅拌在一起,然后放少许的盐在里面,再搅拌一会儿,就可以了.最后把火打开,放上锅,在锅里放点油,等油热了以后鸡蛋倒在锅里,这时候锅里发出批批怕怕的响声,油也溅了出来,我吓得直往后退,奶奶说:"快翻鸡蛋,要不就糊了."我马上拿起铲子,小心翼翼的翻动鸡蛋,用铲子把鸡蛋弄成一小快,一小快的,等鸡蛋熟时,马上把米放进锅里,用铲子来回的翻动,等鸡蛋被炒得黄黄的时候,鸡蛋炒米饭就做好了.我把鸡蛋炒米饭盛在碗里,看着自己亲自炒出的饭,心里高兴极了.我尝了一口,还行,奶奶也尝了一口,恩,做的不错.我听了,很开心.

今天我我学会了一样手艺啊!

篇2

关键词: 劳动权 防御权功能 基本权利 国家义务 尊重义务

中图分类号:D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30(2013)04-0035-10

一、引言:理论基础、问题与方法

基本权功能是基本权理论的基础性问题,对基本权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在德国和日本,关于基本权的功能问题已经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在我国,基本权功能逐步引起重视,在借鉴国外学者的思路与成就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我国“基本权的功能体系”,提出了防御权功能、受益权功能、制度保障、组织与程序保障功能等分析理路,并以此为基础对基本权的国家义务作出类型化、条理化的分析。①然而,针对基本权功能的扩张,亦不乏批评者,例如,德国K. A. Betterman 在1984年就曾经以《基本权利的肥胖症》为题,批评基本权发展过分蔓生之病。E. W. Bockenforde 在1990年为《基本权作为原则规范》的文章也呼吁将基本权的规定回归到以国民对抗国家的防御权面向上,否则会造成释宪权过度扩展的司法国家。② 从立宪主义的根本精神看,防御权功能是基本权最原始、最根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功能,处于绝对优先和中心的地位。但我国法学界对防御权功能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③

最早使用“防御权(Abwehrrechte)”、“防御权功能(Funktion der Grundrechte als Abwehrrechte)”概念的是德国联邦,在1958年吕特(Luth)判决中,基本权被定性为人民对抗国家的防御权;基本法关于基本权的章节显示人及人的尊严优先于国家权力。④ 防御权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个人的自由免受公权力干预,以创设人民的“自由空间”,就此一空间,人民有独立自,亦即“人民自由于国家之外”。“人民自己的问题自己即可设法解决,无须国家介入,而人民社会共同生活也无需国家参与,自己即可支配”。⑤ 人民基于防御权所能获得的是一种“消极请求权”,或称“不作为请求权”,在基本权功能体系中归属于“主观权利”范畴,故又称为“主观防御权”。因此,从防御权角度观之,基本权划定了国家权力的行使界限,确保个人自由的空间。质言之,防御权即“国家不要为我做什么”。

笔者认为,防御权功能是指公民享有要求国家承担不侵害基本权利所保障的法益之消极不作为义务的能力,当国家侵犯该法益时,公民享有“不作为请求权”、“停止侵害请求权”。对于此定义,可从三方面考察:(1)防御权只是基本权利的“一项”权能,与受益权功能、制度性保障、组织与程序性保障功能相并列。防御权本身并非权利,不能将其作为一项具体的权利,而是基本权利的一种权能。(2)防御的对象是“国家”而非私主体。防御权要求国家履行消极不作为义务,防止国家的侵害行为,国家只需不作为,即构成防御权的实现。而私主体的行为,归属于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国家保护义务”范畴,已然超出了防御权的规范领域。(3)从基本权利的“主观权利”与“客观价值秩序”双重属性看,防御权归属于“主观权利”范围。

劳动权关涉到生命之延续、人格之发展、人性尊严等,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多数国家宪法将劳动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予以确认。无疑,劳动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防御权功能是其题中之义。然而,从规范、经验二维度观察,劳动权与其他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是否存在差异?在西方立宪国家,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些问题尚需要明确。

从规范结构观察,我国《宪法》第42条明确规定了劳动权,并且存在诸多劳动权的“关联影响性条款”。那么,我国劳动权是否具有防御权功能?能否从宪法规范直接导出?与西方立宪国家比较,我国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居于何种地位?从防御权角度研究我国劳动权具有何种理论与现实意义?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诠释我国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从国家义务角度看,只要国家消极不作为,便构成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之实现。这种“消极不作为”义务表现为国家的“尊重义务”。然而,就劳动权而言,尊重义务在国家义务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尊重义务的内容有哪些?各国家机关是否都负有尊重义务?如果有,则承担怎样的尊重义务?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防御权功能在劳动权功能体系中的地位

究其根源,防御权功能可归结于对国家权力的不信任。在古典自由主义理念中,国家只是一种“必要的恶”,因此各国基本奉行“消极政治观”,政治生活的目标并非追求“极善”,而是防止“大恶”,国家垄断了强制权以及实施强制所需的工具,因此,国家是作恶能力最强、最应被防范和控制的人类组织。近代以来一些思想巨擘得出了诸多国家权力异化的警世结论,例如,“谁认为绝对权力能纯洁人们的气质和纠正人性的劣根性,只要读一下当代或其他任何时代的历史,就会相信适得其反”。⑥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⑦“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被统治者权利的侵犯通常是在某种幌子下进行的,而且开始时是很少的、细微的;在悄无声息地触及个人权益时,这类侵害就会迅速扩散开来”。⑧ 即使到当代,不管自由主义经历怎样的嬗变,防止国家权力“为恶”的精神还是得到了传承。不管主张“公民权利—国家权力”,抑或“公民权利—国家义务”的宪法学研究范式,也无论基本权利发展出何种新功能,其旨趣都离不开控制和防御国家权力。

从劳动权产生的历史维度看,防御权功能作为劳动权的首要功能,获得了理论与逻辑自洽。前文述及,西方立宪之理念与精神,并非以“信赖”,而是“猜疑”国家权力为基础,并用宪法之锁加以约束,以防止其行为不端。是故在18、19世纪,西方各国纷纷制定宪法,确立了以自由权为中心的人权保障体系,此时,宪法中的基本权利就是自由权。诚如我国台湾地区一位学者所言:“从人权的发展历史予以考察,基本权利最初的作用在于对抗国家权力,以‘国家之不作为’为主要的诉求目标,希望能借此确保人民之自由与财产免受国家的侵犯,并创设一个不受国家干预的‘自由空间’,故基本权利乃是一种免于国家干涉的自由,就此而言,基本权利可谓具有‘防御功能’或‘自由功能’,为基本权利最原始并且最主要的功能,一般称为‘自由权利’或‘防御权’。”⑨ 与此同时,作为人权的劳动权亦获得确认和保障。例如,1793年法国《人权宣言》第18条规定:“人人皆得将其服务及实践与人订约,但不得自卖或被卖。人的身体不是可以让与的财产。法律不承认仆人的身份。”1848年法国宪法宣布在全部法国领域上废除奴隶制度;明确规定公民从业自由等权利;提出通过义务教育、职业培训来发展公民的劳动技能,还规定劳资平等、实行救济老弱病残。

近代以来,民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都强调国家要尊重和保障劳动权,强调国家权力制约。这些国家通过权利宣言、宪法条款,抑或通过宪法解释、先例判决等形式确认公民享有劳动自由,并重点确认和强调劳动权对国家权力的防御功能。

在美国,《权利法案》第1条即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凸显了防御权的绝对中心地位。从宪法规范结构看,美国宪法以“国家不得制定或限制公民特权或豁免权”或“国家不得剥夺公民某权利”的规范模式,体现了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对国家权力的指向。尽管美国宪法并未规定劳动自由,但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宪法解释的技术导出了宪法上的职业自由。在1879年的“海运保险公司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认为,第14修正案提及的自由,不仅意味着公民有权不受人身限制,而且包括以下权利:自由享受其所有天赋,并以一切合法方式去自由运用之,根据其意愿去生存与工作,通过任何合法职业来谋求生计……⑩ 在Greene v. McElroy案中,最高法院在判决中明确宣布:“免于政府不合理的干涉,得自由地保持特定私的雇佣关系,从事所选择的职业之权利,系增修条文第5条的‘自由’与‘财产’的概念内容。”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未经正当程序不被剥夺自由的权利包括:“自由发挥其才能的权利;自由地依法使用其才能的权利;选择生活和工作地点的权利;通过法定形式获取生计的权利”。由此可见,尽管美国宪法未明确规定劳动权,但以“财产权”概念为桥梁,将“职业自由”纳入宪法保障范围,并通过宪法解释,以及“正当程序原则”将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提升到极其显赫的位置。

在德国,以宪法规范的方式直接彰显了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德国《基本法》规定:“人的尊严不可侵犯。一切国家机关都有责任去尊重和保护之。”基本权利作为一种客观价值秩序,约束所有国家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权利包括:自由权、平等权、生命与人身完整权、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和报道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选择职业自由和免除强制劳动权等。与1919年《魏玛宪法》相比,德国《基本法》舍弃了《魏玛宪法》极端社会权性质的工作权之规定,而在第12条第1款以“职业自由”取而代之,以凸显其防御权功能。尽管联邦德国认为劳动权并无社会权的性质,但德国并没有真正舍弃社会权层面的劳动权。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透过传统自由权的功能开展而来的社会权面向”,即结合“社会国原则”,以“客观价值秩序”理论为转化基础,透过对防御权功能的多面向开展,使职业自由除了传统防御权功能之外,也具备要求国家积极作为的面向,借此保护弱者的劳动权。因此,有学者认为,“此一发展主要是针对自由权之部分……这样的理论,首先令人觉得十分惊讶的是,自由权理论在基本法上的发展是如此丰富,但却亦是不容易理解的。……在国际比较中,这样的理论发展是较具特殊性的”。

如果对世界各国宪法作文本分析,劳动权防御权功能的展现形式可概括为三种类型:(1)只规定劳动自由、工作自由,而无社会权层面的劳动权规定。例如,《巴基斯坦宪法》第18条第1款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或者无条件限制,从事任何合法的专业或行业、经营任何合法贸易或实业的权利。”《爱尔兰宪法》第45条第2款第1项、《墨西哥宪法》第5条亦属于相同立法例。(2)既规定职业自由又规定社会权层面的劳动权。如《日本宪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在不违反公共福祉的范围内,任何人都有居住、迁徙和选择职业的自由。”第27条规定:“一切国民都享有劳动的权利,承担劳动的义务。”《巴林宪法》、《匈牙利宪法》亦属于此种类型。(3)只规定了劳动权,但劳动权中蕴含劳动自由。如《乌克兰宪法》(1996)第43条第1款规定:“每个人都有劳动权利,包括可以用自己选择或自愿同意的劳动为己谋生。”《罗马尼亚宪法》、《洪都拉斯宪法》属于此立法例。

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在国际和区域层面亦获得确认。例如,《关于就业政策的公约》第1条第2款第3项规定:“自由选择职业,使每一个人都有最大可能的机会去获得担任他很合适于担任的工作的资格,并对该项工作使用他的技能和才干,而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欧洲社会》第2部分第1条第2项规定:“有效地保护工人在自由选取的职业中谋生的权利”。《欧洲基本权利》第二目“自由”之下的第Ⅱ—15条即为“选择职业的自由与参加工作的权利”。第一目“尊严”之下的第Ⅱ—5条为“奴隶和强迫劳动之禁止”。《美洲人权利和义务宣言》第14条规定:“人人有权在适当的条件下工作并有权在现有就业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职业。”此外,《世界人权公约》第23条第1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8条第2、3款、《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第1款、《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11条第1款第(c)项、《阿拉伯联盟国家经济统一协定》(1957)第1条等无不将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置于重要位置加以规定。

从上文很容易看出,防御权与自由权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自由权=防御权”,防御权只是自由权的别称。有学者认为,防御权是自由权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基本权利具有防御功能后,就产生了人们的自由权,而基本权利之防御权功能亦可称为人们对抗国家的自由地位”。德国学者Christoph Degenhart亦赞成此种观点,他认为,基本权利主要是一种用来对抗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之限制的主观防御权。它形成了人民在“古典”自由基本权理论意义下的消极地位,是一种个人的自由权。然而,在现代宪法时期,自由权除了纯粹的“消极自由”外,还增添了“积极自由”的内容,亦即除了排除国家干预外,还需要国家的积极行为。因此,在现代自由权由纯粹的消极面向转向兼具积极性质的情况下,再将防御权完全等同于自由权就不正确了。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张嘉尹指出,“‘防御权功能’固然是‘自由权’的主要内容(主观法内容之一),但是自由权还可能做其他的解释——防御权以外的基本权功能,例如‘制度性保障’、‘给付请求权’功能、‘基本权保护义务’功能等。”与之相对应,社会权侧面的劳动权亦具有“消极权利性质”,具有防御权功能,要求国家履行“消极义务”。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防御权的防止国家干预的功能,依然是自由权最核心的价值和最重要的功能所在,而社会权本质依然要求国家积极作为,受益权功能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因此,笔者着重从劳动权的自由权侧面展开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阐析。

总之,在西方立宪国家的理论与实务中,劳动权的基本指向是防御国家权力的侵害,防御权被看作是劳动权的最初的、最首要的功能。劳动权最初的功能是对抗国家的“不受国家干涉的自由”,即使劳动权功能不断拓展,防御权功能依然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仍是劳动权的本质取向,并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价值已然多元化了的现代国家,为了针对拥有政权之权位的多数者恣意而维护少数人的权利与自由,人权之对国家权力的性质(作为防御权的性质)的本质内涵,其重要性也可谓在日益增强。”

三、我国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之宪法释义

承上述,防御权功能是劳动权最首要的功能,在劳动权的功能体系中居于绝对优先与中心地位。然而,这是从宪法学的一般原理出发所作的概括,并且这种概括更多地体现西方立宪主义精神中“个人自由”、“个人与国家对立”的思想。我国宪法属于社会主义宪法,更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协调一致。是故,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对于经历自由主义洗礼的西方立宪国家而言,是那么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对于“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个人得以自由选择职业的观念尤其重要。西方立宪民主国家尽管理论上承认劳动权的社会权属性,但多将劳动自由权作为研究重点,凸显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然而,在我国,与劳动权的“受益权侧面”研究比较,对劳动权的“防御权侧面”、国家的消极不作为以及国家“尊重义务”明显关注不足。 究其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受社会主义国家理念影响。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权利并非对抗国家的工具,而是个人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权利。社会主义宪法更重视国家的“积极义务”,国家不会侵犯个人基本权利,不必强调国家“消极义务”。二是受我国历史上极端社会权属性的劳动权影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就业政策上实行“统分统包”,公民从事何种劳动、如何从事劳动多由国家统一安排,作为防御权的劳动权至今尚不为人民所广泛接受和理解。三是受我国宪法劳动权规范影响。我国现行宪法的劳动权条款来源于前苏联1936年宪法关于劳动权的规定。据此,我国1982年《宪法》并未直接规定防御权层面的劳动权,而是较多强调劳动权的受益权属性。

那么,我国宪法劳动权是否具有防御权功能呢?防御权功能在劳动权的功能体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强调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在我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Alexy认为,宪法权利的存在往往必须有一条有效的宪法权利规范来授予。他区分了“规范(a norm)”与“规范性陈述(a normative statement)”,认为一条规范既可以通过一条特定的规范性陈述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其他陈述来表达。宪法权利规范就是宪法权利规范性陈述的意义。这种宪法权利的规范性陈述总是通过宪法权利条款(constitutional right provision)完整或部分的表达出来。

根据Alexy的思想以及劳动权的宪法释义学的研究,我国劳动权规范性陈述主要包括第42条(劳动权)、第43条(休息休假权)、第44条(退休权)、第45条(获得物质帮助权)、第48条(妇女平等权)等。我国《宪法》还存在一种劳动权的“关联影响性条款”,这种条款并没有直接表达劳动权,但它可以对劳动权的保障和实施起作用,在体系上、文本上与劳动权规范具有高度紧密的联系。从宪法文本看,这种劳动权“关联影响性条款”主要有:第1条、第6条第2款、第13条、第14条第1款、第16条、第17条、第19条第3款、第24条第2款、第53条。因此,劳动权规范性陈述以及劳动权“关联影响性条款”共同建构了我国劳动生活基本秩序。

我国《宪法》第42条被认为是劳动权的直接条款,从该条款的内容看,第1款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2款规定国家保障劳动机会、劳动条件的义务;第3款规定公民的劳动义务;第4款规定国家的职业教育义务。第2款和第4款规定了国家的积极义务,采用了“国家创造……”、“国家改善……”、 “国家提倡……”等措辞,与劳动权的受益权功能所蕴含的公民请求国家积极作为的内涵相契合。因此,从宪法规范文本观察,我国劳动权是一种典型社会权。我们无法从中找到“禁止”、“不得”、“不受侵犯”这类要求国家消极不作为的用语。那么,我国劳动权是否具有防御权功能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世界人权宣言》第4条规定:“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第23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证。”我国1997年签署、2001年批准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机会凭其自由选择和接受的工作来谋生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为奴隶”、“禁止奴役”、“人人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等均意味着劳动权具有防御国家的功能,国家应尊重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自由选择劳动的时间与地点,尊重劳动者劳动与不劳动、这样劳动与那样劳动的自由。也就是说,劳动者在劳动方面所享有的“个人决定的自由”,这个“自由度空间”国家不能干预、不能限制。

对于我国劳动权规范,换一个角度观之,虽然该权利的主要意旨在于要求国家通过各种积极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劳动福利等等,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国家可以为积极行为去禁止公民就业,禁止公民劳动。同理,国家对休息权、退休权、获得物质帮助权所负的义务是以积极行为去保障和促成这些权利的实现,并非意味着国家可以以积极的行为去禁止公民休息,禁止退休人员、受物质帮助人员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获得经济上、生存上的保障。因此,劳动权条款本身蕴含防御权功能之内涵。

从我国劳动生活事实发展观察,劳动权的功能经历了极端受益权功能到兼具防御权与受益权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权属于一种极端的受益权,这种劳动权超越了“劳动的商品性”,个人直接与国家建立起某种劳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家依托国营企业,有计划地向公民提供劳动机会和工作岗位,此时,劳动权具有完全的效力。并且劳动不仅是一项权利,同时亦是公民的义务,公民基本上没有劳动的自由,国家通过对组织、资源、产出、分配的全面控制以实现对人的全面控制,其实质是剥夺了劳动自由。譬如,按照列宁在1918年《被剥夺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所宣传的“为了消灭社会上寄生阶层并组织经济,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我国1975年《宪法》第9条和1978年《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不劳者不得食”、“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消了“统分统包”的就业制度,就业市场化,国家不再负责安排就业,同时也不能干预用人单位选择劳动者的自由,即不干预用人单位的经营自。此时,劳动权表现为一种“限定劳动权”,这种劳动权以生产资料私有为基础,以契约自由为原则,发展了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职业自由”。由于此时公民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自主择业,因此国家并不直接提供工作岗位,公民不能直接请求国家提供工作,国家亦没有提供工作的法律义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基本权利功能看,劳动权首要的功能并非受益权功能,亦非客观价值秩序功能,而是防御权功能。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劳动生活基本秩序”的转变,2004年《宪法》修正案在第33条第3款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对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从宪法高度予以确认。其中,“尊重”要求国家“消极不作为”,是对防御权功能重要地位的再认识。“保障”既包括消极不作为意义的保障,也包括积极作为意义上的保障。此条款作为我国基本权利保障的概括性条款,自当约束所有基本权利条款,除非有特别条款将之排除适用。然而,考察我国《宪法》,并未有任何条款排除第33条第3款的适用。也就是说,我国劳动权保障包括国家“积极作为”的保障,亦包括国家“消极不作为”的保障,换言之,防御权功能是劳动权的题中之义。此外,此条款中“尊重”先于“保障”,而尊重是一种纯粹的“消极不作为”,可以说,反映了防御权功能在我国劳动权功能体系中的地位,与西方立宪国家类似,是劳动权的首要功能。

四、公民劳动权保障的国家尊重义务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将“公民权利—国家权力”作为一对范畴加以阐述,而忽视“公民权利—国家义务”的研究。其实,宪法规定基本权利的最初宗旨是为国家划定界限,防止国家干预个人自治空间,国家是基本权利的义务主体。抽离义务主体谈权利,权利将变得虚幻。如前文所述,防御权是劳动权的首要功能,防御权功能的实现要求国家履行“消极不作为”义务,这种“消极义务”表现为国家的“尊重义务”。对于自由主义占主流思想的西方立宪国家,国家对劳动权承担消极不作为的尊重义务,创造劳动自由的空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从国家义务的角度强调公民的劳动自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尊重义务在国家义务体系中的地位

在有关“国家义务”的学说中,“三分法”获得较为普遍的认同。较早提出国家义务层次理论的是美国学者亨利·舒,他认为,国家无论采取消极还是积极的行为,都与国家对基本权利承担的不同种类的责任或义务有关。概言之,与基本权利有关的义务分三类:“1.避免(avoid)剥夺的义务;2.保护(protect)的义务;3.向被剥夺者提供帮助的义务”。艾德发展了亨利·舒的观点,首先将避免剥夺的义务延伸为尊重的义务,强调与基本权利防御权功能对应的国家消极义务,并将国家义务分别界定为尊重、保护和实现三个层次。经由艾德发展的义务层次理论,最终被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所采用,该委员会在关于食物权的第12号一般性意见中确认了国家三层次义务:尊重义务、保护义务和实现义务。

我国亦有学者提出应划分国家义务内容。例如,根据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韩大元教授将国家义务分为“尊重义务”与“保障义务”。国家尊重人权主要表现为国家负有消极的义务,控制国家权力对自由权的侵害。张翔博士从德国宪法学基本权利双重属性及其功能理论的角度,将国家义务界定为消极义务、给付义务和保护义务。笔者认为,国家义务的分类探索,应当在把握众说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艾德理论中的“实现义务”内容过于宽泛,根据其意思可以具体限定为“给付”。而张翔博士“消极、保护、给付”说中,“消极”改为“尊重”更为合适。所以,国家义务宜划分为尊重、保护和给付三个层次。

从国内外关于国家义务体系的学说可知,不管是社会权还是自由权,国家应承担的首要义务是“尊重义务”,这与上文所述的防御权是劳动权的首要功能相契合。所谓劳动权的国家尊重义务,是指国家必须自我克制,尊重公民的劳动权,不得非法干预、干涉、阻碍以及侵害公民的劳动权。前已述及,宪法特别是早期宪法规定劳动权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国家的侵害,相应地,国家对劳动权的义务首先是尊重义务。正如美国学者路易斯·亨金所言:“在美国人的心中,权利既不是社会赠与的也不是政府赠与的,它们是天赋的和固有的。权利既不是宪法授予的,也非源于宪法,它们先于宪法而存在。宪法规定政府有义务尊重这些现在的权利。”

(二)劳动权保障的国家尊重义务之内容

依前文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权表现为一种“限定劳动权”,劳动自由乃我国劳动权内涵的题中之义,目的在于防御国家的不当侵犯。国家在制定劳动法律、法规,实行就业援助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公民的意愿,给予其选择的机会。在“干预行政”中,往往以强制、命令的行政手段为主,将对公民的自由或权利构成直接限制,所以应特别强调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义务。具体而言,国家应当尊重个人依照自己意愿从事工作的自由,包括选择职业的种类、场所,开始、持续与终止劳动的自由等;无正当理由不能剥夺公民既有的工作机会;禁止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对劳动自由作不当限制;禁止强迫或强制劳动,禁止奴役;禁止歧视和不合理差别待遇。总之,“个人权利起始之处,就是国家权力终止的地方,这就是宪法保障消极的自由权利之真谛所在”。劳动权的防御权功能为国家权力划定了一条边界,劳动权的防御范围即国家权力的终止之处,表现为一种消极不作为的尊重义务。

就我国而言,《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对各项基本权利采取总括式的国家“尊重”、“保障”义务规定,是劳动权尊重义务的直接法规范体现。劳动权“在传统意义为对国家权力对个人之压抑,近代意义则为防止歧视和差别待遇”。考察我国劳动权保障之现状,笔者认为,尊重义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选择职业自由”与“平等就业”两个方面。

1.关于选择职业自由的界限问题。在现代立宪国家理念中,选择职业自由的领域不可能是没有限度的,基于公正、幸福、文明或不同程度的平等等其他价值,可以对职业自由予以限制。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了公民自由和权利的限度,故必然存在职业自由的范围或界限的问题。王世杰、钱端升早在70多年前即指出:“个人自由的范围,应具有两种限制:第一,妨碍他人的自由;第二,不违反国家承认个人自由的目的。享有工作自由的人,因行使其工作自由,而甘充他人的奴工(即于法定期限以内,身体与工作受他人的支配者):虽然不能说妨碍他人的自由,却与国家承认个人自由之目的,根本相反相异。”在实务中,由于我国违宪审查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确立,因此,立法者对职业自由的选择存在恣意现象。例如在2006年颁布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禁止四类人开办娱乐场所或在娱乐场所从业,这种限制的合理性受到诸多质疑。笔者认为,关于职业选择自由的限制问题,有如下问题值得思考:国家限制职业自由是否需符合“法律保留原则”?基于何种理由限制职业自由?职业自由的保护范围是什么?如何判断所谓的“合理的公共利益”?对职业自由限制如何进行审查?具体审查的基准或方法是什么?等等

2.关于平等就业的问题。在我国,平等就业权遭受单位制和身份制社会的长期困扰,先天缺乏平等就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劳动权实践中,普遍存在性别、户籍、年龄、地域、身高、学历、相貌、经验等歧视,除此之外,还有残疾、婚姻、疾病等多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歧视。例如,2003年12月,被媒体称为“乙肝歧视第一案”的安徽芜湖市张先著案的疾病歧视;2002年12月四川大学生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案”中的身高歧视;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制日报》上公开招聘法官,其中一个限制性条件即是北京户口。从国家义务的视角看,国家应处于“中立”的立场,“平等地尊重”公民的劳动权。当然,我国就业歧视很多源于用人单位。笔者认为,诸如二元经济结构、二元劳动力市场、公共教育的缺失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有关,因此,必须防止国家表面的“中立”而实质则“不中立”,这亦是笔者上文所倡导的国家介入劳动生活必须恪守的“国家中立原则”的体现。

(三)劳动权保障的国家尊重义务之主体

1.立法机关是首要的义务主体

“立法机关尽管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但也不是最高的,立法机关也要受制于宪法的约束,它也必须尊重个人权利”。根据“客观价值秩序”理论,宪法劳动权首要约束的是立法机关,即立法机关是劳动权尊重义务的第一承担者。立法机关的尊重义务,是指立法机关不得制定侵犯公民劳动权的法律。早在1789年,麦迪逊就明确指出,《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通过规定在例外的情况下权力不应当行使或不应以某一特定方式行使,对权力加以限制和限定”。基本意旨是:“对立法机关加以防范。因为它最有权力,最有可能被滥用”。因此,立法机关有义务尊重公民劳动权,不制定侵犯劳动权的法律。国家对劳动权的尊重义务,其首要义务主体是立法机关。

当然,立法机关的尊重义务并非代表立法机关不得制定任何限制劳动权的法律。如果立法机关是按照宪法规定的方式、理由和程序对劳动权加以限制,这种限制就具有合宪正当性,不应看作是对尊重义务的违反。如果立法机关不按照宪法规定的限制理由和方式,则违背“尊重义务”,其行为构成对劳动权的“侵害”。因此,立法机关的尊重义务并非不得限制劳动权,而是不得实行违宪的恣意限制。从我国宪法学原理看,立法机关对劳动权限制需遵守两个基本条件:(1)限制的理由:必须出于公共利益考量;(2)限制的方式,必须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此外,在德国,还存在“比例原则”、“授权明确性原则”、“本质内容保障”等标准,如果国家限制劳动权不符合这些标准,亦构成对“尊重义务”的违反。

2.行政机关是否为义务主体

对于行政机关是否属于劳动权保障的尊重义务主体,在学界尚存争议。笔者认为,基于行政机关职能的多样性,行政机关是否是尊重义务的主体需区别对待。

首先,在现代,行政机关具有立法职能。根据行政机关立法的性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行政机关在立法机关立法的前提下,制定执行性规范,如果这种执行性规范侵犯劳动权,是属于违法而不属于违宪,因此不构成对尊重义务的违背。二是行政机关的授权性立法限制或剥夺劳动权。如果是严格依据法律明确授权而进行的,则此时受限制的个人只能主张立法机关的法律违宪,主张立法机关违背尊重义务。也就是说,应先审查下位规范是否抵触上位规范,若未抵触上位规范,再进一步作违宪审查;如果下位规范违反上位规范,则下位规范属于违法,没必要审查其合宪性,也即所谓的“‘合法性之审查’应先于‘合宪性审查’”。因此,此种情况下行政机关亦不属于劳动权的尊重义务主体。

其次,如果行政机关在没有任何法律根据的情况下,直接作出规定或采取行为,则可能侵犯劳动权。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行政机关负有对劳动权的尊重义务,亦即行政机关不得在法律尚未作出规定的情况下直接作出规定或采取行动,侵犯劳动权。

再次,行政机关作为执行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有一个理解和解释法律的问题。此时则存在一个“合宪解释”、“合宪法律解释”的问题,即行政机关应依照宪法劳动权的精神,来理解和解释相关法律条文。如果行政机关的解释违背宪法,而侵害了公民劳动权,则此时即构成对尊重义务的违反。

3.司法机关是否为义务主体

在西方“判例法”国家,遵循“先例制度”,法院具有法律解释权,这种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立法,是为“法官造法”。例如,美国罗斯福总统在1908年12月对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指出:“在我们国家,主要的立法者也许是、并且经常是法官,因为他们是最后的权威。在他们每一次解释合同、财产、既得权利、法律的正当过程以及自由之际,他们都必然要将某种社会哲学体系的某些部分带入法律;并且,由于这些解释是根本性的,他们也就是在给所有的法律制定提供指导。”而这种强大的立法性解释极有可能侵犯劳动权,因此,法院是劳动权的尊重义务主体,即法律不得作出侵犯劳动权的解释。

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实际上属于一种立法性解释,如果它制定的司法解释侵犯了公民的劳动权,则违反了尊重义务,此时,最高人民法院应该成为尊重义务的主体。对于普通法院而言,我国不遵循“先例制度”,地方各级法院没有法律解释权,只能根据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裁判案件,一般情况不会侵犯公民的劳动权。当然,各级法院在具体案件中,涉及对法律和宪法的理解或“解释”(非立法性解释、而是应用性、执行性解释),则应该按照宪法的规定和精神来“解释”,如果违反宪法,有权机关可以撤销其判决。因此,在我国司法机关负有对劳动权的尊重义务。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地方税务局:

近年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与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以下简称劳服企业)年检认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把关不严等问题,致使有的企业利用国家对劳服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钻税收减免的空子,获取国家的税收优惠,对此应该坚决制止并予以纠正。为了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劳服企业在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令第66号《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原劳动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年度检查的通知》(劳部发〔1996〕92号,以下简称《通知》)的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做好劳服企业年检认证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劳服企业年检认证的政策法规,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劳服企业年检认证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高的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税务部门要本着对国家负责为企业服务的原则,按照《规定》和《通知》的要求,认真做好对劳服企业年检认证工作。对符合劳服企业条件的要及时认证并落实税收减免等扶持优惠政策;对不符合劳服企业条件的,地方劳动保障部门要坚持原则,不予认证。没有办理年检认证或年检认证不合格的劳服企业,税务部门不予办理税收减免手续;应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注销其《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对年检认证不合格又已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劳服企业,税务部门追缴已享受的减免税款,并按规定对当事人做出处理;对已承担安置失业人员、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任务,而又没有享受国家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劳服企业,可按照《通知》办理税收减免手续。

二、加强对年检认证工作的监督检查。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是保证劳服企业年检认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监督检查工作采取企业自查,地方劳动保障部门和税务部门重点检查的方式,并将每年的年检认证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逐级上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对劳服企业年检认证工作进行检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除在全国进行通报外,还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加强对劳服企业证书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劳服企业证书是认定劳服企业资格的有效凭证,只有取得证书的企业,才有资格申请享受国家给予劳服企业的税收减免等扶持优惠政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和编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据《规定》和《通知》对劳服企业进行性质认定,审查合格并在发证机关处加盖公章后发给《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并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备案。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谁发放证书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劳服企业证书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证书管理、发放的规章制度,严禁违反政策、弄虚作假,以确保劳服企业年检认证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税务部门要进一步通力合作,认真做好劳服企业年检工作。

篇4

幼儿参与家务劳动

好处多多

家务劳动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很多成人认为,家务劳动主要是一种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是较少智力含量的简单活动。其实,对于幼儿来说,家务劳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幼儿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具有潜能开发的意义。

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品行。家务劳动不仅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具有为他人、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性质。例如为家长拿报纸、拖鞋,丢垃圾袋等。所以家务劳动能帮助孩子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丰富他们的内涵与修养,使孩子变得有爱心、有胸怀。

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少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缺乏责任心,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情不愿意做,对别人的依赖比较强烈,自己做错了事情总是推卸责任。解决这一困惑的绝妙办法,就是让孩子参加劳动,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家务劳动需要家人分工与合作,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把一个家打点好。

家务劳动使亲子感情更上一层楼。幼儿一般都喜欢干家务活儿,因为他们觉得干家务活好玩,但是他们常常干不好或者不能坚持到底,需要家长给予鼓励、引导和指点。这期间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和行为交流变得非常丰富和有趣。家务劳动使亲子互动更加频繁和高效,成为亲子感情的加油站。

如何让孩子与家务劳动

亲密接触

支持孩子把劳动与游戏相结合。往往一开始,孩子总是把劳动与游戏混在一起,他们喜欢劳动是因为劳动好玩,可以摸摸这,动动那,摆弄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认识和态度,满足孩子对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的好奇心与兴趣,这样他才能对家务劳动萌生好感,为培养他们以后认真从事家务劳动打下情感基础。

宽容孩子的操作失误。孩子干家务常常干不好,有时甚至“帮倒忙”。于是有的家长不但包办代替,还打击孩子动手的积极性,这样,他们的兴趣就会被压抑和破坏。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家务劳动操作失误是很正常的,家长对此一定要鼓励,要宽容。

为孩子的操作做示范。在干家务活的过程中,孩子一开始可能做得“一塌糊涂”,操作不得要领,家长不要嫌弃,而应在旁边耐心地传授一些技巧,慢慢提高他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总有一天,孩子会熟练掌握家务劳动技能。

示范一半,留一半让孩子去做。孩子由于经验不足可能做得不好,父母可示范其中的关键环节,以便孩子模仿,其他环节则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例如为孩子系一只鞋的鞋带,另一只留给孩子自己系;为孩子擦一半的桌子,另一半留给孩子自己擦。

用积分记录法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孩子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成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为了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所以他们的家务劳动可能有头无尾。家长可以画一张表格,在孩子完成的劳动项目上作标记或者贴一张小贴画,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或者给予奖励。这种量化管理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干家务劳动的毅力和坚持性。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要过分对孩子的家务劳动实行物质奖励,因为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的义务。

用游戏化的语言向孩子传达具体信息。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对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和现象常常不能完全理解,与家长的本意有一定距离。比如,如果孩子玩具收拾了一半,就去玩其他游戏了,这时家长总会说:“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孩子的理解则是:我一会儿还要玩玩具,我是有始有终的,没有半途而废。因此,毫不奇怪,孩子的反驳理由常常是:“我一会儿还要玩呢!”所以,与其反复向孩子传达这样模糊的信息,不如变成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境进行评价,督促孩子把事情做完。比如,家长可以用游戏化的语言对孩子说:“咦?我发现有的玩具回家,有的玩具没有回家了,那么玩具的家人一定很着急,咱们帮助还在外面玩的玩具回家好吧!”这样要求孩子既有趣味,又很具体,孩子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执行。

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意识分层教育

缘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安心读书,所有劳动应由父辈、祖辈包办,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于是出现了种种怪异现象。现撷取如下几个镜头:

镜头之一:上学书包家长背。每天早晨,不少家长肩背各式各样的书包上学来了,书包的小主人则亦步亦趋跟在大人身后,空着双手。家长说现在的书包太沉重了,孩子稚嫩的肩膀压不得,所以把书包直送到校门口,甚至送到教室里。

镜头之二:卫生值日家长做。每天下午放学后,很多的教室里活跃着男女家长的身影,他们有的搬桌椅、有的提水,有的扫地,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却晃来荡去,悠闲自在。

镜头之三:学习文具家长买。书包、文具、学习资料是孩子们经常使用的个人物品,这本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购买。可是好多家长为了不耽搁孩子的学习时间,只要孩子有要求,家长一切代劳,跑书店、上商场,把文具送到孩子眼前。孩子稍不中意,家长多跑几趟也不在乎。

镜头之四:家中杂务家长包。回到家中,孩子们更是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六年级的孩子还得妈妈姥姥喂饭,说这样是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其他家务活更是不让孩子插手干,孩子的小房间、小书桌都是细心的妈妈早早整理好了,甚至连铅笔都给削好。

反思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让孩子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从心底里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父辈祖辈这些包办劳动虽充满了爱心,殊不知包办了劳动后,带来了诸多的弊端一包办行为,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利,让孩子失去了劳动过程的体验,带走了孩子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劳动技能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扼杀了孩子们的劳动创造能力。学校该如何对各个年龄段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呢?

对策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会发生持续不断地变化,呈现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针对这个特点,我们提出了劳动分层教育。

所谓劳动分层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不同认知和行为能力不同,采用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劳动分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分层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目标的逐步落实,直至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1.年龄阶段:低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自理项目,如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书包、床铺

主要活动内容: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

对于一二年段的学生来说,劳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做好身边的小事,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这就是劳动。辅导员对队员提出明确要求,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能完成简单的生活自理项目,并组织开展这些项目的竞赛,要收集爱劳动的典型事例,给队员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开展各种活动激发队员的劳动兴趣。

2.年龄阶段:中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家务活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学着千

儿童一两岁年龄差距产生的心理和能力表现截然不同,按照年龄和年段进行劳动分层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选择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以适应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生理接受力,让他们感受到“步步攀升”的教育过程。辅导员要积极引导队员在家完成简单家务活,在校完成卫生值日等各项劳动任务,还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队员到社区去参加劳动。在劳动实践中,队员们亲身体验到劳动能创造美,劳动能服务别人、快乐自己,深刻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

3.年龄阶段:高年段。

劳动要求:能独立完成家务劳动,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劳动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抢着干、田(车)间学着干

篇6

关键词:心理压力;家务劳动

一、资料说明

(一)资料情况

资料来源是中国日本合作课题"中国家庭调查"在成都、上海、南宁、大连四个城市的概率抽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数据具有推断四个城市总体的意义。在四个城市分别概率抽样为2658、832、855、817份样本。城市是立意抽样选择的,每个城市则PPS抽样形成的样本。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性别和地区分布

有回答的5072人中,男性占了47.61%,女性占了52.39%。有回答的5072人中,现在生活的地方为城市的占了67.67%,城市近郊的农村样本近三分之一。他们分别来自大连(817)、上海(832)、成都(2,568)和南宁市(855)四个城市。

二、数据处理说明

(一)"心理压力"的测量说明

本文使用的心理压力测量是上述问卷设计中的事件测量。基本上符合石林(2003)提出的测量条件,所有数据均通过Stata统计软件处理。

表格 1心理压力测量表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下列事情发生的情况

事情

经常发生

有时发生

偶尔发生

没有发生

没有这事

变量序号

为孩子的事烦恼

 

 

 

 

 

1

为配偶的事烦恼

 

 

 

 

 

2

为父母或配偶父母的事烦恼

 

 

 

 

 

3

觉得自己不被家人理解

 

 

 

 

 

4

觉得家庭负担太重

 

 

 

 

 

5

为家庭未来的经济担忧

 

 

 

 

 

6

工作单位的负担太重

 

 

 

 

 

7

在单位不被理解

 

 

 

 

 

8

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无法保证

 

 

 

 

 

9

为家人无法保证工作时间

 

 

 

 

 

10

(二)"心理压力"的分值说明

笔者将十个原始变量"为孩子的事情烦恼"、"为配偶的事情烦恼"、"为父母或配偶父母的事情烦恼"、"觉得自己不被家人理解"、"觉得家庭负担太重"、"为家庭未来的经济担忧"、"工作单位的负担太重"、"在单位不被理解"、"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无法保证"和"为家庭无法保证工作时间"等问题依次编排变量序号为1-10,并把选项"经常发生"、"有时发生"、"偶尔发生"、"没有发生"和"没有这事"分别赋予"1"、"2"、"3"、"4"、"5"的分值。为考察心理压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alpha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各因素方向一致,构成内部一致性信度,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60~0.8223之间,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279,表明该问卷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信度;item-rest相关系数低于item-test相关系数,说明删除该变量后的组内相关系数低于加上该变量后的组内相关系数,所以该问题具有作用。其中,变量1、2、3、5、6和9等的item-rest相关系数减去item-test相关系数的值较大,均接近1.3,表明这些变量对该问题的意义很大;变量8的情况相反,对该问题的意义最小。做alpha检验后,将该十个变量的分值相加得出心理压力的得分。心理压力的得分越高,心理压力越小,反之越大。

表格 2心理压力alpha检验结果

item-test     item-rest      平均变量间   

变量序号  个案数   方向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共变量     alpha

--------------+---------------------------------------------------------------------------

1         4959    +       0.5528        0.4200        .4209993      0.8223

2        4907    +       0.6101        0.4939        .4116017      0.8148

3        4896    +       0.6308        0.5197        .4076593      0.8121

4        4990    +       0.6140        0.5101        .4163428      0.8128

5        4995    +       0.6835        0.5706        .3866326      0.8060

6        4988    +       0.6512        0.5261        .3928514      0.8114

7        4745    +       0.6654        0.5501        .3933365      0.8090

8        4719    +       0.6588        0.5620        .4062066      0.8086

9        4940    +       0.5946        0.4735        .4131227      0.8160

10       4885    +       0.6370        0.5395        .4127566      0.8105

------------------------+----------------------------------------------------------------- Test scale  

                                            .4061475      0.8279

心理压力的统计描述如下表:

表格 3心理压力统计描述表

最小值

中位数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人数

36

50

34.66857

8.533321

5072

三、家务劳动与心理压力关系

表格 4两性家务劳动分工不同情况下心理压力比

  家务分工

回答人性别

 

 

男/频次

女/频次

总计

丈夫承担全部

34.04/50

32.8/25

33.626667/75

丈夫承担大部分

34.005587/ 179

33.430657/137

33.756329/316

基本上夫妻相同

34.663727/907

35.448759/927

35.060523/1834

妻子承担大部分

33.955267/693

34.248447/805

34.112817/1498

妻子承担全部

35.84472/161

35.044776/268

35.344988/429

总计

34.437688/1990

34.793247/2162

34.622832/4152

从上表格中,可以发现当丈夫承担全部家务时,女性的心理压力明显比男性的大。当妻子承担全部时心理压力最小,夫妻相同时次之,人数也最多,而心理压力最大的是丈夫承担全部和丈夫承担大部分。下表格说明受传统文化对两性的行为要求,视妻子承担家务劳动为天经地义,因此妻子承担大部分时,因履行了传统社会赋予女性的义务而心理压力也最小。当丈夫承担全部时,因妻子没有完成自身的"家庭任务"而心理压力最大。同时由于现代文化即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夫妻基本相同时心理压力也很高,而且人数较多。

四、家务劳动受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

当丈夫承担全部时,丈夫并没有因为承担了家务劳动,增加了工作量而产生心理压力,相反对女性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丈夫承担大部分的时候女性的心理压力依然比男性大,夫妻基本相同时人数最多女性心理压力也最小。另外,当妻子承担全部时并没有出现与丈夫承担全部时的相反情况,即并没有造成男性的心理压力,女性也并没有因为承担比男性多而产生心理压力。换句话,家务劳动的工作量本身并不是直接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而是社会文化对两性行为的要求影响着心理。妻子承担全部家务时,这在传统男权社会里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所以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不会产生太多的心理不适感,因此心理压力也最小。另一方面,现代观念也对居民的心理产生了作用,夫妻基本相同时女性的心理压力很小。

同样是造成心理压力大的"妻子承担全部"和"丈夫承担全部",对两性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并不一样。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跟传统的家务分工有关。在看上表中家务分工对男女两性心理压力的不同,更能反应传统观念对两性形成的行为和心理上的影响。由此可知,家务劳动的工作量本身并不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而是社会文化对两性的行为要求,女性承担家务劳动是正常而合理的行为,因此会出现,男性承担家务劳动时女性反而心理压力大,而女性承担家务劳动时并 两性均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现代的观念也逐渐在影响着市民生活,因此夫妻基本相同的比例最高,心理压力也最小。

     "男主外、女主内"对两性的要求有所不同,并对女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两性的工作挤占了家务劳动的时间,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在选取不同职业类型和单位性质的工作时间比较后发现,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劳动者无论是月工作时间还是一天工作时间都是最长的。同样是工作时间很长,挤占了家务劳动和与家人交流沟通时间,同等情况下对两性比较后,其他职业类型和单位性质下都是男性心理压力大,而个体户(男34.442478,女33.049505)和私营企业(男34.688742,女33.498039)都表现出女性的心理压力明显比男性大。工作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女性抚养子女、照顾老人以及其他家务劳动时间的安排,工作时间长将挤占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而传统社会要求女性做家务,因此同样的工作时间,对女性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而男性则没有。即使当今女性绝大多数都参加工作,但更多的妻子表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家庭。因而会产生同样的工作时间,对女性的心理压力影响大。而现实生活尤其是现代观念要求女性经济的独立、地位的提高,需要他们走出家庭,因而会加剧女性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

     对两性传统文化的认同,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成员抵御心理压力的方式之一,反对传统文化将要受到普遍的舆论压力。说明社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滞后性,抵御现代文化的取代。家务劳动体现了家庭性别角色分工,根据社会性别观念知道,"男主外、女主内"是受社会普遍认可的分工模式。这种角色要求对个体产生心理压力。

传统社会中,普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务分工模式,家务分工体现了家庭中角色任务,个体感知到社会对两性的行为要求,并对社会文化对于家务分工模式的有自己评价和认知。认可并按照社会文化的家务分工模式行为的人群,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此时个体认知到社会环境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负面效应,不会因此构成威胁,因而心理压力较小;不认可或行为有悖于家务分工模式时,个体感知到社会对自己行为的不认可,并认为这种不认可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自己构成了伤害或者挑战等,因而产生心理压力。传统社会中,普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务分工模式,家务分工体现了家庭中角色任务,个体感知到社会对两性的行为要求,并对社会文化对于家务分工模式的有自己评价和认知。认可并按照社会文化的家务分工模式行为的人群,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此时个体认知到社会环境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负面效应,不会因此构成威胁,因而心理压力较小;不认可或行为有悖于家务分工模式时,个体感知到社会对自己行为的不认可,并认为这种不认可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自己构成了伤害或者挑战等,因而产生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中国日本合作课题"中国家庭调查"《课题数据报告》重庆出版社2009年.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男性统治》海天出版社,2005年出版.

篇7

一、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技能课的意义

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低下,以致心理活动缓慢,认知水平低下,他们有的精神萎靡、消极被动,有的有严重的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还有的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培智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就要从弱智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心理等特征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二、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的开展

国家教委(87)教初015号的附件——《全日制培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规定1~9年级劳动技能课共达234课时,占总课时1400课时的16.7%,而七、八、九年级的劳技课时,每周达8课时,占每周28课时的28.6%。《全日制弱智学校劳动技能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包括手工制作劳动)。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劳动技术教育与训练,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三、建议在校内建立固定的劳动实践场所和校外劳动基地

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不仅要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劳动实习场所、让学生定期参加劳动、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四、在劳动教育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

弱智学生的生理、心理障碍的类型都不一样,在劳动培训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劳动对身体、智力发展的作用,劳动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教育学生在劳动中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评价要坚持鼓励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看发展、看提高,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予鼓励。

五、鼓励让家长参与,争取社会配合

培智学校的劳动技能课仅仅靠学校每周几节课的教育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帮助家长积极参与,引导家长解决认知问题:孩子有残疾,心疼孩子;嫌孩子动作笨拙,太慢;怕孩子家务劳动时损害用具。教育家长,使家长认识到孩子参与生活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不仅能使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自立,而且有利于孩子智力、体力的发展,有利于矫正孩子生理、心理问题。

篇8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篇9

关键词:绘本 图画 读图 拓展 延伸

一、研究设计概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子领域二中阅读与书写准备中教育建议指出,成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因此绘本故事作为很好的载体,倍受孩子们的喜爱。

二、研究内容

《朱家兄弟》大班故事绘本讲述了朱家的生活看起来不错,房、车、花园,一应俱全;爸爸和兄弟两个被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这一天晚上,任劳任怨、辛勤顾家的妈妈突然不见了。一纸留言:“你们是猪”表明了妈妈对朱家父子的不满和失望。没有妈妈的朱家乱套了! 看过本书,我们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似乎并不只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妈妈操持家中一切杂物的现象放之四海而皆有;因此而起的争执之声久宣不止,安东尼?布朗却以其特有的幽默方式,轻松的引导大家对于如何处理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进行了又一次的思考。同时,故事中,两个小男孩的转变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家庭生活中,妈妈带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和照顾,然而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行为起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爸爸。同时,绘本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揭示了家庭中“共同分担”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尝试以该绘本为素材开展了三个步骤的教学活动:(一)、读图活动;(二)、拓展活动;(三)、延伸活动。

活动一:读图活动:《朱家兄弟》故事阅读活动。目标是观察画面信息,大胆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故事内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懂得家中的事情要共同承担。

教师以一张与众不同的全家福引领幼儿走近朱家,去探寻朱太太闷闷不乐的原因。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以贴图的方式归纳和比较朱家的家务分配情况,使孩子们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朱家家务分配的不公。而朱太太离开家后朱家的变化更是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故事的趣味性,并乐此不疲地探寻画面细节中的秘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捕捉画面中的有用的信息,理解画面之间的关系,有目的地去阅读与交流。活动以谈话形式导入,朱家的全家福,引导幼儿观察人物表情、动作的不同寻常。是的,孩子们都发现了朱太太看上去心情一点都不好。那我们一起来找找朱太太心情不好的原因吧。看看朱家父子在做什么,朱太太又在做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将各人所做家务的图片分类贴到黑板上。继而让孩子们小结:朱家的家务活全部由妈妈一个人承担,难怪朱太太闷闷不乐。然后分段阅读,感受朱太太离开家后朱家的变化。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调整之前摆的各人所做家务的图片,感受朱家在家务分工上的变化,初步体会“共同承担”的意义。最后通过完整欣赏故事,教师引导幼儿由朱家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家庭才会和睦、幸福”的道理。

活动二:拓展活动:《“家庭”披萨大比拼》艺术、社会整合活动。目标是尝试与同伴组成临时家庭,协商、分工、合作制作一份披萨。在共同制作披萨的过程中感受家庭的幸福快乐需要全家人的相互合作和体谅。

首先,让孩子们回忆《朱家故事》内容,进一步意识到家庭的幸福快乐需要家人共同努力。接着给幼儿说明活动要求,激趣引导。使幼儿迁移《朱家故事》中的经验,了解合作的重要性。随着解读制作披萨的流程,孩子们自由组成的临时家庭开始进行10分钟的披萨制作了。教师在巡回观察中,注意①提醒幼儿成功合作的要点---商量、分工、齐心协力,及时捕捉幼儿分工合作的亮点。②提示幼儿遇到问题可看看制作流程图,明确制作步骤。③提醒幼儿抓紧时间制作,及时整理。紧接着是幼儿在披萨烤制过程中分享合作经验。最后,请孩子们共同品尝披萨,分享劳动和合作的愉悦。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商量选择符合每一位家庭成员口味的材料,并在相互推让、积极调整、各司其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每一位“家庭成员”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活动三:延伸活动:《“小鬼当家”家庭劳动实践》亲子活动。目标是每天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家中的事情要家人共同承担;与家人共同制作图画书,提高制作与阅读的兴趣,促进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在劳动实践与阅读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体验自我的成长。

这一活动又是如何开展的呢?我们结合了父亲节主题,邀请爸爸一起加入家务劳动的行列,践行“共同分担”这一家庭责任的榜样示范,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天进行1-2件家务劳动,建议劳动内容可以是折叠自己的衣服,按类别整理自己的玩具、书包,帮助成人分碗筷、整理鞋架、取报纸、扫地、浇花、擦桌子,等等。鼓励幼儿用自己能够理解的图画或标记将每天的劳动内容记录在表上,同时请家长用文字辅助记录。妈妈为爸爸和幼儿拍摄几张劳动照片。以制作成亲子合作图画书《小鬼当家》。

在制作图书前,向家长、幼儿发放通知单,说明制作图画书的意义,提出以下建议。1、建议家长和幼儿选择多种材料创作和装饰封面,并为图画书起名字。2、建议家长拍一张幸福快乐的全家福作为图画书的封底,也可采用其他形式。3、建议图画书内容包括以下角度:“①我想做……”。让幼儿说说画画自己在家中最想做的事事什么?为什么最想做这些事。②“我每天做……”。将“小鬼当家”劳动实践记录表的内容纳入图画书中。③“我学会做……”。让幼儿谈谈自己学会做的事情,并用图画和符号进行记录,由家长帮助幼儿记录简单的文字。④“爸爸妈妈夸夸我”。家长选择不同的方式夸夸自己的孩子,如贴纸、印章、写下激励孩子的话语等。3、在完成所有内容后,为故事编页码,由家长检查后完成装订。

“小鬼当家”家庭劳动实践活动,在“回归生活”的理念下,教师鼓励幼儿每天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由家长和幼儿共同记录。这一历时2周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在生活中得以提升,体现了生活教育的价值,并促进了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在家庭将自制绘本拿回园展示的过程中,孩子在班级进行自我讲述时,提升了爱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影响,也让班级的书香氛围更加浓厚。

三、研究成效

1.通过此故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使幼儿感受了家庭“共同承担”的意义,学会正确的向父母、同伴以及周围的环境表达心中的情感,热爱环境,对未来充满信心。

篇10

家务与妇女

操持家务、处理家庭事务,传统上被视为已婚妇女的职责,不论参加工作与否,家庭主妇都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如今,大多数男人仍把家务劳动看做是女性的本分。从女性角度来说,有的妇女能从中寻出乐趣,但大部分妇女则对此有所不满。调查表明,70%的家庭主妇不满于家务劳动,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务劳动的重复、单调、琐碎和劳累。

当今社会,对如何改变妇女地位问题,谈论最多的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家务劳动的问题,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认为家务劳动是女性不可推卸的职责,成为家庭主妇是女性生活中的正常进程,男主外、女主内是合情合理的社会分工,问题在于提高家务劳动的社会地位。二是认为家务劳动是女性受压迫的主要根源,它束缚了女性的手脚,妨碍了女性进入社会和发挥潜能,造成了男女不平等,要提高妇女地位,就要使之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三是折中的观点认为,家务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应由两性共同承担。

对于家务劳动是否算是一种职业或工作,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家务劳动走向自动化和社会化。一些理论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实际中有所解决。重要的是在观念上要有所提高,不应该轻视家务劳动。

笔者认为,女性生性细心、有耐心,天生就有干家务的优势,有许多家务活男性还真的干不来。因此,发挥自己的长处,多干一些家务是理所当然的。自然,对于一些粗活、脏活,还是“命令”老爷们来干,谁让他们长有那么多的肌肉呢?

男人与家务

男人们在社会上打拼已精疲力竭,回到家中,还要从事各种与事业有关的活动,如起草文章或文件、看新闻以了解国家大事对本单位或本人的影响、上网与朋友聊天以进一步扩大交际网、看股市信息以备次日进出等等。如果再花太多的时间到家务上,准将许多男人累得半死。这大概也是半边天的女同志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对此,女同胞们一定要理解并给予支持。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奉劝男同胞们,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就要多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对自己、对家庭都有好处。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不干家务,还以为干家务活很轻松,没有什么价值,对妻子的家务劳动不予重视,连口头上的慰问也没有。时间久了,会带来一些家庭矛盾。还有,家务活大多是体力活,如果自己的工作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下班后干一些家务活,换一种运动方式,也可以帮助你解除脑力疲劳。再者,夫妻一起干家务,双方感情日益加深,促进家庭和谐。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适当干些家务,对男人而言是一石多鸟的。

孩子与家务

时下,不少家长对孩子参与家务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孩子干家务了,就会占用学习时间,对学习有影响,对其今后的竞争非常不利。其实,他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没有以前瞻的眼光来看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学者威尔特曾花费四十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果发现,小时候常干活的孩子,成年后生活、工作以至健康状况,都比那些从小不干活的孩子要好得多。那些孩子是在做家务、当报童或小工的过程中,获得了工作能力,从中感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从而使他们充满自信。

不过,让孩子干活这件事,也要讲点科学。首先,目的要明确。叫孩子干活,并非仅仅为了让他完成任务,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自尊、自信和进取精神,这是感情健康的保证。第二,抓之宜早。儿童心理学家说,刚会走路的孩子,就有“帮妈妈做事”的迫切愿望。两岁的孩子会帮着递送物品。到了四五岁,就可以让孩子跑跑腿,自己收拾玩具、衣服或洗刷自己用过的碗筷。到了七岁,就可承担指定的某些家务,如摆桌子开饭。第三,要认真对待孩子干的活。他没有你本人干得好,你不要忍不住去插手或重做一遍。否则,会令孩子泄气,减弱自信心。当然,孩子胜任不了的事别让他做。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贿赂。要他明白做家务是尽义务,而不是为了几块钱的报酬。

实践证明,爱劳动、爱料理家务的孩子长大后,自理能力总是比较强。从心理学角度,必须承认它有助于孩子成长的积极面。因为孩子根据家长的要求,在家中完成了任务,并得到大家的好评。这个过程是孩子真正认识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这是孩子学做家务最深远的意义。

老年人与家务

最后,再提一下老年人与家务的问题。很多人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两个偏向。

一是,将老年人当成保姆来使,过多的给老年人家务活干。不排除某些子女孝心不足,自己下班后、公休日跷起两腿看电视,却支使年迈的父母干这干那。对这种缺乏孝心的人,我们只能谴责加上鄙视了。因为,只要他们没有达到虐待或打骂老年人的地步,外人也不好说什么。只不过,这些人不妨想一下,自己这样给孩子做榜样,如果他们日后也这样对待自己,如何是好,会不会悔不当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