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传播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传播的形式

篇1

 

关键词:电脑 网络 写作 传播 转换

互联网新载体的不断发展,新数字超文本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写作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神话的建立,使电脑写作与传播超脱了传统的壁垒,催生一种电脑网络全新的叙事风格。网络写作与传播超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超越了传统文体所规范的界限,成为一种虚拟与虚构的结合,技术与想像、视觉与听觉、梦幻与现实的结合,传统写作那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审美教化等功能正在被网络写作所消解。“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动机、以技术媒介替代艺术规律、以工具理性替代诗性智慧、以技术的审美性替代文学的审美化”的写作与传播方式正在形成。依照德里达的说法,传统的“线性写作”和印刷文本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向四处蔓延与散播的可以无限链接的电脑“非线性文本”的诞生。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是前所未有的,显示了传统写作方式在网络时代的转型,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由传统书面语言向电脑语言转换。传统纸质媒介时代的写作与传播均离不开书面语言,人们只有通过书面语言来获取意义,从而达到交流、理解和共鸣的效果。书面语言是以文字、图像等符号为主要手段来叙述的。网络时代的电脑语言则是以数字编码程序为核心来叙述的,作者操作鼠标、敲击键盘,在数字“0”与“1”二进制语汇排列中完成解码的转换,将人的思维与电脑处理在“人机”转换中变成文本,引起语言的重构。法国学者巴尔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观念之所以转变,是因为我们对于语言的概念转变了。他认为,作品与文本的差异在于作品是实在的,它占据了书的空间的一部分,而电脑文本则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即文本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抽象空间”,只有读者介入方能体会,文本以语言为媒介并且用来指出和说明某种隐于其中的社会特性。电脑语言导致了网络写作特殊形式的产生,最早借助于电脑语言写作的人,大都是电脑操作的高手,他们的技术能力远远超过写作能力,“技术的艺术性”被计算机网络演绎成“艺术的技术化”,传统的纸质语言的艺术性已被电脑“界面”的感觉性语言所取代。再说网络时代是视觉时代(也称“读图时代”),电脑图像的显示与传播也优于文字的阅读。 

(二)由传统文本叙述向网络超文本叙述转换。传统写作(出版物)是依照线性运作的,通过设置章节与页码标注,并以字、词、句、段、标题等形式固定下来,每一页都有页码顺序,作者与读者的任务就是逐章、逐节、逐页、逐段、逐句以至逐字往下写与读;其展示作品的内容逻辑线索清晰,情节完整连贯,文字手稿是有厚重感、原始性和收藏价值的物质体。而网络超文本写作与传播带来的是文本的非线性、多义性、选择性技术,当电脑中的光标移至文字或图像时,点击键盘或鼠标,显示屏上的主页会跳到链接的新主页上,使各个书写片段之间埋下重重链接,瞬间的链接能将无数文本关联起来在众多文本之间漫游,标示着网络文本是更大的虚拟空间大文本的一部分,颠覆了传统那种专注于单一作品的写作与阅读方式。这种超文本方式将文本的核心词句链接在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之中,写作变得既无固定方向又无清晰线路,跳跃且极不稳定,作者与读者便处于纵横交错的路径中写作与阅读,随着鼠标在网中游走,彼此交叉、四通八达的网路使他们感到困惑,文本可整段删除或移位,凸显出多元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这样,电脑文本的多变性导致了意义的去中心,文本内部结构变得松散,思路与语意开始断裂,印证了波斯特所谓的主体去稳定化倾向。网络超文本写作方式,给作者带来写作的方便,当作者将文字输入电脑时,显示器上出现以光速变化的文字痕迹,这些符号代表着内存中的ASCII码,作者怎样想,电脑就马上显示了出来,手稿消失了,触觉与特性分离,实现了时空的同一性,主客体一瞬间真正实现了交融。就此,罗森伯格干脆将读者(reader)与作者(writer)两词斩头去尾合成一个新单词——wreader来表示网络超文本带来的这种状况。所以“荧光屏——客体与书写——主体合而为一,成为对整体性进行的令人不安的模拟……电脑书写处于划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上,给笛卡尔二元论所代表的澄明而确定的世界带来些许含混。”网络写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处处能体现网络写作超文本的印记。 

篇2

关键词:视觉形象 网络督政 传播 说服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网民提供新的言论空间,网民开始通过网络表达、参与、监督公共事件,影响民主进程,推进国家决策。特别是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进入我国网络论政的关键时期,即网民不再满足于将网络作为一种舆论发声渠道,而开始主动通过网络进行搜索调查,进入网络监政督腐的强力问政时期。①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不可忽视,即视觉形象在大部分督腐案件的引发曝光、调查分析、感召共鸣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传播说服作用,视觉监督变得越来越重要,福柯所谓“全景敞视”的视觉权力与视觉民主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这里笔者试图立足视觉文化传播视角,以近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督政事件为主要案例,对视觉形象在网民督政中的传播形式和说服作用作以读解。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在普遍经历一个从以语言中心的理性主义文化形态向以形象中心的感性主义“视觉文化”②形态的转型,③进入一种所谓的“图像时代”。而经由形象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就是视觉文化传播。④随着注意力经济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当今各种文化都不遗余力地转化为视觉文化来表达,视觉文化无孔不入地传播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媒体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而网民关注参与公共事件也越来越诉诸视觉形象的方式,网民督政亦是如此。视觉文化与语言文字一样,皆属于符号系统。美国著名哲学家皮尔斯曾将符号分为三类:图像符号、标记符号和象征符号,而保罗・梅萨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比之语言文字符号,视觉形象符号的独特归属是图像符号和标记符号,而象征符号是语言文字和视觉形象的共同属征,但也有差异,即视觉形象符号不具有语言文字符号在象征上的确定所指,即所谓“判断结构的缺乏”。由此得出结论,视觉形象说服的独特优势在于:作为图像符号的形象情感性、作为标记符号的标记真实性,还有作为具有不确定视觉结构的象征符号的意义含蓄性。见图示:

据笔者初步搜索整理,近年网民督政中运用的视觉形象主要有:一、网友发现或拍摄的纪实性照片和视频;二、网友创作的模拟性图片和视频;三、网友创作的寓意性图片和视频。同时,依据梅萨里的理论和笔者初步分析总结,视觉形象在网民督政的传播说服功能主要有:一是纪实视觉形象的标记性之于网络引发曝光的说服作用;二是模拟视觉形象的形象性之于网络调查分析的说服作用;三是寓意视觉形象的象征性之于网络感召共鸣的说服作用。兹作以具体析述。

眼见为实:纪实视觉形象的标记性与网络引发曝光

保罗・梅萨里认为,比之文字和手绘符号信息,经由“自动拍摄”的视觉形象以其真人、真物、真景之“文献特征”在受众心里更能产生一种“的确存在过”的论据作用,此即其所谓“标记性”,这种“标记性”在真实性的说服效果上更具优势。⑤近年很多腐败事件最初是由网民拍摄或发现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并将其上传至网络而曝光引发,这些纪实性照片和视频从质量上看都不算很完美,但一经曝光,便成为网友的舆论焦点,媒体的报道线索,官方的调查案由,具有一种眼见为实的震撼性,此种传播说服效力正源自于纪实性视觉形象的标记性。

这种纪实性视觉形象具体又有三种形式。第一是由拍客拍摄的纪实性照片或视频。如2008年初的“谭静案”,一署名为“读者提供”的拍客在网上上传其所拍摄的一张更接近事发状态的现场照片,于是网友根据照片显示的房屋外墙结构、尸体着力点、肢体外表等多处细节迹象,求证警方“自由坠落”的判案与事实不符,从而使媒体和官方在案情通报上上演了一出“变形记”。第二是网友发现的纪实性照片或视频。如2008年底“领导出国考察门事件”,一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网友将自己偶然在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捡到的某地公务人员出国考察文件一张张扫描并上传,于是裸的巨额费用清单醒目呈现,引起广大网友热议,紧接着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并终致涉案官员停职,这些都见证了纪实性视觉形象的传播说服力量。不过上述这些还是无意而为,第三种纪实形象说服是网友不仅上传图像,而且还特意在图像上作出人为标记,甚至将各种图像进行并置、拼贴,进而引导受众,深化传播说服效果。如2008年底,一些网友因对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会议发言观点不满而发起“人肉搜索”,不久,一名为“保存一百年”的网友将其照片上传,并将其所抽的“九五之尊”天价烟盒以醒目颜色圈点,还配以大号粗体文字说明:“这是什么烟?这是南京卷烟厂出产的顶级‘九五之尊’南京烟!一条就要1500元啊!”一时应者云集,声讨政府有关部门核查,并最终以涉嫌定案。而周久耕照片中桌上的烟盒,烟盒上的两条线以及“南京”二字(包装上有两条线的高档烟只有“九五之尊”)就是“标记性”所在。

当然梅萨里也指出,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多视觉标记也可伪造,于是就可能破坏这种视觉真实。如2007年10月的“华南虎事件”,周正龙就是这样一个视觉欺骗的典型。故确切地说,这些原发并传播于网间的视觉形象只是一种真实触动,其真实性还要经受网络搜索、媒体调查和政府核查才能最终生效。

按图索骥:模拟视觉形象的形象性与网络调查分析

保罗・梅萨里认为,比之语言文字,视觉符号具有模拟现实世界中的视觉外观的形象性。上述第一点谈到的纪实性视觉形象既有“标记性”也有形象性,但这种形象性是一种复制现实的相似性;而形象性并非一定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制,对现实进行模拟的视觉形象,比之文字语言也具有形象性,表现在平面形象中的造型、线条、轮廓、边框、箭头、序号等,视频形象中的替代演员和虚拟场景等视觉影像。梅萨里又指出,形象性可以“引发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物体和地方相关的态度和情感”⑥,受众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填充这些简化图像并产生身临其境的直接情感反应,从而忽略身处一种被动的说服语境,产生更自然的说服效果,故更具有传播的通俗性和大众性。在一些网民督政事件中,由于官方初步调查和宣判结果公众不是很满意,于是激起一部分网友绘制一些图像对嫌疑者或案情进行模拟,将逻辑缜密、术语繁多的专业案情以图像形式加以形象演绎,让网友按图索骥,从而使得原本晦涩的法律知识和复杂案情在网络中得到有效传播和广泛响应,这种说服性就在于模拟性视觉符号的形象性。

运用模拟形象加以专业图解的代表案例是2009年的“邓玉娇案”。“邓玉娇案”案发不久,巴东县公安局在互联网上连续三次通报案情调查结果,前后矛盾,且隐去很多实情,并于第三次以“故意杀人”定罪,这个结论让民众极为不满,于是一名为“10号接待员”的网友通过手绘将三次通告图解化,从中对比发现问题出入,并根据法律知识、尸检报告以及刀伤部位和血迹方位图解邓玉娇自卫过程,推断其杀人属于正当防卫。这些图解主要以铅笔草图辅以蓝色文字并以序号和箭头系列排列,演示得既通俗形象又不失逻辑。此帖贴出后立即被各大论坛网站转载,并获得上千点击率和上百条评论,诸多网友在这些图解提示中发挥想象判断,设身处地替邓玉娇分析案情,并发出强烈的声讨呼声。此外,邓玉娇案中,有网友还模拟想象中的案发场景,将案件最核心处作以模拟拍摄并上传网络,如激动网《阿娇杀官》视频将邓贵大一次又一次按倒邓玉娇逼良为的场景模拟演绎,这种影像视频很短,且拍摄质量亦有待提高,但网友能将案件最受争议最令人发指的地方加以表现,既表达了上传者自身的愤怒与同情,也召唤着邓玉娇案能引起更多关注。

显而易见:寓意视觉形象的象征性与网络感召共鸣

保罗・梅萨里认为,除了标记性、形象性带来的视觉真实性可以引起关注之外,采用违背现实的“视觉变形”也是吸引受众注意的一个有效手段,形象的变形、对真实的扭曲可以给受众以震撼,能引导受众去观看。⑦但梅萨里指出,“视觉变形”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借助受众比较熟悉的形象,否则就不会引起注意和共鸣。同时徒有“视觉变形”是单薄的,“视觉变形”必须与深层意蕴结合产生意义的象征。象征是指形式之下要有实质内容指向,这种关联不是逻辑因果上的,而是文化习俗上的。“视觉变形”与实质精神结合得圆融与否,既可见出制作水平的高低,更能决定说服效果的好坏和情感感召的强烈与否。

网络督政事件中的“视觉变形”主要是将传统媒体图像、影像加以改编,如早期的一些恶搞“视觉变形”,2007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一网友将自由女神像PS成钉子户男户主形象以表达必胜信心,醒目传神;同年“华南虎事件”,由胡戈制作精选出的视频《恶搞周正龙》,将貌似周正龙的人物形象作为佳能相机的广告代言人讽刺弄虚作假,风趣诙谐。而到了“邓玉娇案”,网民这种“视觉变形”版本更多,据笔者初步搜索,与邓玉娇相关的此类视频有20多种,且已由早期以负面人物为主角的“恶搞”转变为以正面人物邓玉娇为画面主角配以传统媒体音乐,再作以歌词上的变化的“善搞”形式。其中点击率最高、反响最强烈的视频制作《大海版》就是“视觉变形”与视觉象征的完美演绎。

结语

权力的眼光无处不在,而视觉形象在标记性、形象性、象征性上的传播说服优势,使其在网络督政的引发曝光、分析调查及感召共鸣中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下我国视觉监督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表现形式不多,制作技术不高,尚存一些功利倾向,而实际上视觉形象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透视度等直接决定着形象的自然性与真实性,而外观形式的精美度、内在意蕴的深刻度以及二者的融合度也直接决定了形象的象征性与渲染性。相信随着网民的网络素养(包括运用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视觉民主化趋势的推进(更多图片和视频共享网站的自由),网民将会以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参与到网络督政中来。(项目名称:东华大学中央高校项目“网络传播与中国社会政治民主进程研究”,项目号:10D11004)

注 释:

①参见《网络反腐:嬗变2009》,来源:新华网 网易新闻2009/12/23

②参见贝拉・巴拉兹[匈]著,何力译:《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见于《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④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现代传播》,2002(3)。

⑤⑥⑦保罗・梅萨里著[美],王波译:《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第17页,第7页。

篇3

正当查道存在电视广告领域风生水起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2011年6月,查道存辞去安徽电视台广告经营中心主任一职,离丌了任职13年的安徽卫视。他由传统媒体“跳到”新媒体行业,创立了上海剧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总裁,专注经营网络视频广告和咨询顾问业务。

查道存此举让人捉摸不透,更令众多同行时他这个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为何离丌老东家而选择自行创业?因何选择进入新媒体广告行业?带符这些问题,《广告主》杂志对查道存进行了专访,试图揭开这位广告达人的“神秘面纱”。

以激情迎接新商机

跟查道存聊天,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对这个行业十几年如一日的热情。博学多才,思路敏捷,在谈话中又会经常冒出新鲜的想法和新奇的创意。从事电视广告13年,查道存身上去¨仍充满川入行时的活力与干劲。这种激情,使得他成为中国广告业最年轻的风云人物之一;这种激情,使得他带领着安徽卫视披荆斩棘,登上了省级卫视的领军位置;也是这种激情,使他在将电视广告做得头头是道后,又马不停蹄地为自己寻了新筹事――投身进网络视频行业,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万人瞩目的剧星传播。

有激情但不盲目,属于安徽人的睿智和儒雅在查道存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网络视频广告业务的创业方向从何而来?早在安徽卫视时,查道存便是“台网联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台网联动,“台”是上星卫视,“网”是网络视频,是一种将电视刷和综艺节日,在台网两个平台同时播出,让客户同时进行赞助的营销方式。在早期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查道存发现,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台网联动,是网络视频抢占电视媒介广告预算的最佳方式。同时他也看到,网络视频行业发展迅猛,但在中同市场上,却缺少一个专门聚焦于这个行业的广告公司。新的商机带来新的希望,也诱发了查道存的激情与干劲,在此基础上,剧星传播应运而生。

创业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在传统电视媒体干了十几年,突然决定自行创业,涉猎的居然还是网络视频新媒体。这一转变,不仅出乎同行们的意料之外,对于查道存自身而言,也算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几大重要决定之一。已经将电视广告业务谙熟于心的他,选择了一片新的天地大展拳脚。而当初在坊间流传的查道存跳槽的言论也被他“艺高人胆大”的创业之举所攻破。在查道存看来,跳槽虽有新的机会,但创业才足真正意义上新的开始,创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更多的挑战,同样也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安徽电视台广告中心主任到剧星文化传播的创立者,查道存所经历的转变远不止字面上的这一点。从前是国家公务员,风险小压力小收益也小;现在成为私企的董事长,―人要对整个企业负责,风险大压力大,相对而言收益也会增大。之前在电视台里算中层干部,职能部门都很齐全,只需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现在自己经营一家公司,公司的业务从上到下包括团队组建、客户开发、人员管理等等各方面都需要亲力亲为。创业的艰辛摆在眼前,查道存却甘之如饴,因为他更愿意在挑战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这是他一路走来的秘笈。

做人做事,厚道当先

查道存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淳朴,很憨厚。看上去不善言谈的他实际上很健谈,性格豪爽,广交朋友。在圈内好友看来,查道存是个义气的人,是那种就算好久不联系也会把朋友搁在心里的人。为人简单,对人厚道,是大家对他的评价。

查道存的厚道,同样体现在他做事的踏实与稳重上。其在安徽卫视任职时提出的“迎客松贵宾服务”的创新理念,将安徽特色的待客之道融进广告经营,将广告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全面升级,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另外,他所倡导的“责任、创新、分享”的企业文化,大力推进广告中心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断将科学化的管理和专业化的服务观念导入日常经营之中,安徽电视台整体广告创收在其领导的三年里,不仅持续快速增长,位届省级卫视前列,卫视单频道广告创收更是连续三年位列省级卫视前二位。查道存始终坚持:做业务,就要对业务扎扎实实;做广告,就要踏踏实实为客户服务。如今,查道存将他的这些服务理念带到新公司,并结合新媒体的特点进行探索与改造。即将举办的“剧星传播系列高级营销精英班”,秉承了“迎客松服务”的理念,让更多的媒体人、营销策划人及广告主了解剧星、了解网络视频和网动这些新型的营销模式。相信在今后的日子中,厚道的查道存也必将带领着他的剧星传播,踏实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网络视频营销之道。

新起点,新征程

篇4

一、危机潜伏期的预警机制

各种因素影响下所爆发的危机并不是完全突发和难以预料的,它有一段潜伏期。潜伏期的危机有可能演变成突发事件,也有可能被扼杀在萌芽之中。环境监测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预防传播机制,又称预警机制,它既是社会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传媒在危机潜伏期的任务和作用的具体体现。对于网络媒体来说,预警机制就是要配合危机应对方案建立自己的预先报道方案。具体来说,网媒不仅要规划和建立日常性信息搜集机制,对热门网站(含BBS、博客)中涉及公众利益的敏感信息进行梳理,或者借助Google等网络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信息订阅,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此外还要与其他相关单位和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便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应急储备系统的缺乏使网媒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措施不及,失去了信息披露的主动性。

对于网络媒体而言,预警机制的运行包括了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普及安全防范知识。网络媒体有海量性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信息承载量与之无法比及,网络信息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有利于受众主动接受防范知识。而且,网络的BBS论坛提供的网友交流场所也是学习防范知识的极好营地。其次,做好网络预警新闻报道。危机事件前的预警新闻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公众的以新闻的形式公开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做好预防有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准备;另一种是以“内参”的形式,向政府部门传递潜在危机的信息,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及时采取措施,把潜在的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后,制订危机应急预案。制订危机应急预案,是媒体预防传播机制的重要一环。所谓危机应急预案,“就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经过一定程序制订的危机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网络媒体制订的危机应急预案应在结合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建立一支网站高素质的危机应急采编队伍,作为危机新闻质量的保证;二、责任到位,落实好危机中的任务分配;三、特事特办,在一定的监督和领导之下减少繁琐环节:四、在采编人员中普及危机知识。

二、危机爆发期的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在潜伏期内酝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正式进入危机爆发期。而此时的公众就会呈现不同程度的恐慌,这就需要新闻媒体迅速启动危机预案,迅速开展各项报道工作,以抑制恐慌、稳定情绪、化解危机为最终目标。由此,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机制应运而生。

时效性是突发事件报道的生命,快速反应机制的核心就是“快”。新闻最具有生命力的特质和网络新闻的即时性是相吻合的。网络媒体24小时的即时播报决定了网站记者必须时刻有一根“危机”的弦在心中,网站记者既要本着一颗平常心“等待”危机,又要以一颗处乱不惊的心去“处理”危机。时效性虽然是危机报道的生命,但也需要在保证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加以,“动中之静”就是真实性的保证。而现今,虽然一部分网络媒体的记者已经具备了这种素质,而一些网络新闻记者却在危机爆发时企图“抢新闻”以赢得点击率,甚至来制造危机新闻,因此提高记者分析和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培育其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及舆论导向意识也是网媒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

危机事件常常呈一触即发之势,一旦被引爆,若处理不当可能立刻会引发一连串的相关危机。所以,作为具有先天优势的网络媒体应该快速出击,用真实的报道堵住谣言散播的通道。然而这种“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危机事件异常复杂,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网络媒体应对危机事件的破坏度和影响度即时作出反应,以受众的需求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随时调整报道的角度和力度,力求做到“随机应变,进退自如”。

三、危机延续期的信息公开机制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称为危机延续期。延续期是危机事件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危机的破坏性已经显现,大规模的组织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开始进行,自然或社会的矛盾运动仍在继续,其中可能蕴涵着新的危机因素。如果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声音,就会被谣言和猜测左右舆论阵地,造成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局面。不仅要将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传达给受众,还要主动向民众告知危机的真实后果,及时消除民众的疑虑。政府和媒体都要建立起信息公开机制,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公布有关危机的真实信息。

信息公开机制也是维护网络公信力的重要砝码之一。具体来说。网络媒体在危机延续期信息时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主动提供信息。危机延续期是社会舆论最复杂的时期,也是信息传播最活跃的时期,危机延续期的网络新闻媒体必须大力发挥引导和调控社会舆论的作用,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信息流通的主动权。和传统媒体一样,主动提供情况同样是网络媒体的制胜法宝,各级政府除了可以利用自有网络宣传平台(宣传部门管理的新闻网)进行信息外,还可以使用政府门户和商业门户,积极向公众提供灾难信息。第二,全面提供信息。延续期的危机信息时常要比危机爆发时更多、更复杂,是稳定公众情绪的关键时期。传统媒体因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事实的全面内容展现给受众。而网络媒体可以利用其海量空间为网民提供更为全面的危机信息。但是,网络新闻媒体在提供全面的危机信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因为“全面”不等于“全部”,网络媒体还要加以人性化的筛选以正确地引导舆论。第三,尽快提供信息。在危机事件的延续期,各种传播工具和手段都会被用作传播危机信息的渠道,一时间会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如果这时候新闻媒体不及时介入,先声夺人,以强大和权威的信息控制舆论场。那么传言和谣言就会乘虚而入,大行其道。网络媒体是接近信源最快捷的工具,手机媒体的即时、便捷性为网络媒体更快速地为人们提供情况提供了条件,汶川地震通信恢复后,手机作为网络媒体的终端,在信息、震情预告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网络媒体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方便网络媒体获得第一手的信息。

四、危机痊愈期的评价机制

一个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会慢慢减弱,公众也会走向“信息疲劳期”,这个时期就被称为危机痊愈期,这是危机传播的最后一个阶段。痊愈期的危机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时候,网媒应该致力于最后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进入更好的运作状态,同时总结经验教训I,为可能发生的同类危机筑起防范的大堤。危机的痊愈期将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预警期,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能使公众客观认识危机、增强其应对危机的能力,能挖掘出危机背后的深刻原因而有助于政府和媒体预警机制的完善,能提升政府和媒体的应急处理能力,还能丰富媒体的危机报道理论,为下一次危机报道做准备。那么,拥有自身特点的网络媒体的评价机制在痊愈期如何来体现呢?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启动评价机制呢?

专家的权威解读。危机痊愈期的公众往往会对危机产生这样的疑问:以后会不会有同样的事故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危机事件?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它会对人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为此,利用官方网站向媒体和公众信息是最方便的途径,这便于对资料的归档和整理。这时候,专家言论的影响力往往会大过网友自身的猜测和网络媒体记者评论的效力。

在正确舆论引导下的论坛讨论。网络论坛已经成为危机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众充分地互动和交流,信息、发表言论。这是影响危机痊愈期的受众心理的重要场所,网络媒体工作者应在此处对言论加以正确的引导,防止谣言的散播和恐怖氛围的制造,以免使公众的危机心理久久不能平息。

对“假新闻”的反思。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往往给了“假新闻”酝酿的机会,而网络媒体常常成了“假新闻”散播的工具,这对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假新闻”往往存在于危机的爆发期和延续期,面对已经产生的“假新闻”以及其带来的后果,网络媒体应该进行深深的反思。

篇5

关键词:WS小世界网络;甲型HIN1流感;Agent;GIS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引言

流行病研究主流方法建立疾病传播的动力学方程,但方程建立在均匀混合人群的理想状态下,无法描述真实的社会网络中传播的情况[1]。由于小世界网络具有聚类系数大、平均距离小的特点,即使感染强度很小也会引起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许多社会网络具有小世界的特点,而流感传播具有社会网络的特点,研究选取小世界网络对流感时空传播行为特征构建多智能体模型。利用GIS对流行病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得出时空传播特征及规律,为应急预警和追踪监测服务。 Agent能够模拟人的智能行为,通过微观的智能体的交互作用来模拟流行病在整个社会网络上传播的宏观情况。

一、实现步骤

流感传播的多智能体模型是在研宄建立复杂网络与智能体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人的地理时空特性,将“个体”人放置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赋予其空间属性。因此,将小世界网络、智能体模型与GIS集成在模型中,使用Repast J平台,利用Java语言,将智能体进行动态模拟,从而动态展示甲流患者在流感传播中的时空特性[2]。

二、概念模型设计

1.模型中智能体的分类

根据流感的传播特征,对经典的SIR模型进行改进,把Agent分成五类.提出了SEITR模型,易感人群Susceptible(S),暴露人群Exposed (E),感染人群Infectious(I),治疗人群Treated(T),恢复人群Recovered(R)。治疗人群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患病后就医治疗的人群,另一种是确诊后需要被隔离的人群,因为其在隔离期间也接受治疗,所以这类统称为治疗人群。治愈后的康复人群重新成为普通的Agent,由于治疗后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所以假定治愈后的康复人群不再被病毒感染。

2.智能体属性特征

资料显示,个体年龄、职业等对流感传播有巨大影响。在设定智能体属性时,一般考虑年龄、职业、教育水平等因素。在判断Agent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感染时,如果Agent年龄在25-45岁之间或小于5岁和大于65岁,将会有更高的感染几率,而如职业、教育水平等属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被感染的几率。

3.智能体行为特征

流感主要传播路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健康 Agent 与具有传染性的 Agent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接触则就可被传播。如果健康 Agent和具有传染性的 Agent 在界定的空间距离范围内直接接触,并满足传播条件,就确定已经被感染。

4.模型环境因素

Agent 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对 Agent 的行为产生影响,自然因素是对自然空间的一种模拟,它为 Agent 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空间。用 Shapefile格式表达地理空间环境,包括不同图层。

5.节点选择

以往人们针对免疫策略常根据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选择。该模型选用三种控制节点方式进行研究:选取度较大节点、选取随机节点、选取“熟人免疫”节点[3]。模拟结果较大节点控制率更高。

三、模型结果分析

研究选取感染概率、就医时间、免疫方式为模型的可调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为了保证单次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模型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进行 10 次模拟,每次运行时间为三个月,即 90 个 TICK 取平均值为最后结果,结果显示,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疫情爆发两周后达到高峰期,一个月后疫情得到控制并逐渐消亡。但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感染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在疫情早期实施快速有效的干预手段是降低流感危害的关键。就医时间能较大地影响流感的传播,控制疫情发展的最佳就医时间为 2 天,在这期间能够使新增感染数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当就医时间大于 2 天时,新增量较高,累计感染人数增加较快,结果表明,流感传播的高危热点区域经历一个少数零星到多数集中变化过程,且被感染的智能体多分布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潜在接触的人群也就越大,度较大的节点存在的概率也越高。

四、结语

本文在驮油络理论指导下,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时空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对流感传播情况进行反演。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得出的结果与现实官方公布的数据比较吻合,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模型没有很好地充分得到测试和调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当前研究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之一。度较大节点在他们患病后传染给他人的概率较大,采取隔离控制措施,如学校停课,减少集会和出行等。但光控制度较大的节点还不够,度较小的节点如果在关键位置也会引发疾病大规模的传播。由此提出一种重要的免疫方法:对比较重点的对象诸如学校师生、医疗相关人员等进行免疫接种,扩大接种范围的随机免疫等,减小甲流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傅新楚.含有免疫作用的SIR传染病模型在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2):189-192.

[2]郝成民,刘湘伟,郭世杰,等.Repast:基于Agent建模仿真的可扩展平台[J].计算机仿真,2007, 24(11):285-288.

篇6

【关键词】网络传播课程 平顶山学院 课程改革

一、网络传播课程教学现状

出现于20世纪末期的网络传播,相对于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来说,是一种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为核心的新的传播形式。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立足于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整体模式的出现,发展速度和影响范围却远远超过之前的传统媒体。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用了14个月。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使得熟悉网络传播的方式、掌握网络传播规律,且具备搜集、判断信息能力的专业化网络新闻工作者成为媒体炙手可热的人才。与此同时,网络传播也成为当下教育界关注的新热点,各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纷纷关注网络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先后开设相关专业。华中科技大学于1998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网络传播学院。随后,清华大学传播系开设了新媒体研究专业,招收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在新闻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网络传播课程。武汉大学在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及广告学之外,新开设了网络传播专业。除此之外,各高校相继成立了网络传播的研究中心,如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等。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学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多起于省部级一本院校,网络传播专业教育上任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网络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平顶山学院是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在其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确立了“文理渗透,博学专长,教学与实践结合,理论与技能统一”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独创精神,经过良好的训练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学院的地域性和办学理念,使得其下属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设置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也致力于以培养新闻传播领域的网络媒体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地方院校的平顶山学院,其下属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7年,开设了网络传播课程,由最初面向新闻学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课时6学时,到面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和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的并行设置,课时36学时,经过六年的发展,课程设置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课程的教学的实施中还需要根据地方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层次进行相应改革。

二、网络传播课程教学内容及问题

由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所设置的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显示,其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对网络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使得学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规律,掌握网络新闻写作、页面编排等相关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从事网络媒体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能较快适应媒体的工作要求。

针对平顶山学院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以及网络传播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分为网络传播实务和网络传播理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网络传播实务,内容分为: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网络信息制作与、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组织和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该部分涉及的内容偏向技术操作方面,且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如顺利完成此部分内容的讲授,需要学生对网络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练习的方式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让具备文科背景的被授课学生能够轻松、容易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如何在授课过程中凸显此部分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如何增强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都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第二部分的网络传播理论,内容分为: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网络传播的受众、网络传播的效果和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该部分的授课内容可以说是对传播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回顾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针对热点问题、典型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如启发学生运用把关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分析网络传播过程中诸如网络红人、人肉搜索等典型现象,通过课堂讨论、分组辩论等形式完成相关理论的学习。学生在具备传播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学习的前提下,能较好地掌握此部分的知识,但如何结合网络传播自身的媒体特点去把握其传播规律,如何解读基于网络传播基础上的新媒体、新形式的传播规律,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教学改革中拟解决的又一关键性问题。

三、网络传播课程教学改革和对策

在网络传播教学过程中,落实平顶山学院所设定的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这一培养目标,解决课程教学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注重课程教学中的改革,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实现目标。

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所倡导,后广泛应用于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自20个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案例教学法有效地缩短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通过对案例的解析,使得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经验,从而得出相关理论知识,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讲授网络传播理论部分中的网络新闻传播者、网络传播受众和网络传播效果等知识点时,先引入当前网络上出现的热点现象、热点问题的典型案例,如网络上盛传的各个版本的2012末日言论,以及这种言论影响下的媒体反应和受众反馈等,然后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一热点现象中所蕴含的传播规律,从而完成对相关抽象理论的学习和掌握。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典型方法,其注重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生动的表现方式组织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发现和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件制作中,以PPT演示、视频、音频相结合的辅助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丰富的授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如在讲授网络新闻制作与中,网络图片、网络音频的格式的大小和选择的知识点时,可采用不同格式的图片、音频之间比较展示和同等格式的图片、音频之间比较展示的方式完成,使学生认识到选择网络图片格式取决于图片的清晰度和大小。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图片、音频格式一目了然,更为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完成网络传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遵循特色性原则、实用型原则和混合型原则,具体表现为在授课过程中,较好地把握平顶山学院的地方院校特色和其设定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可针对网络传播课程第一部分内容的实践性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网络实验室教学实践环节。具体落实为,课程学时设置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教室授课时段和实验室实践时段。如网络新闻编辑、网络页面设计部分的学习,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讲授,而缺乏相应的学生实践,则很难落实相关知识点的讲授,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先由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然后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点在网络实验室进行相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给予相应的辅导,通过“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练习模式,来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点,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授课及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网络传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网络传播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平顶山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其地方院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网络新闻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一方面,网络传播的特点势必影响着网络新闻编采特点;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在编采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只有这样网络新闻才能更好地发扬技术带来的优势,才能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形式,有独立存在的理由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分析、以及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工作的对比研究,探索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开放式规律。以下各部分的论述都将建立于这一基本规律之上。

一 、 网络传播特点分析

关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目前存在多种解说。

例如:有将网络媒体特点归结为:1)超越时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体;4)交互性;5)小众化(实质上强调的是个性化服务);[1]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传播主体多元化;2)传播方式多媒体;3)传播关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5)信息传播的快捷性;6)传播内容的广泛性;7)传播环境的全球化;[2] 还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时性;4)超文本信息检索方式;5)媒体个人化;[3]

将散见于各报章、论著中的表述归结起来,尽管各方表述在选取词汇与着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方面,大家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简言之,就是普遍承认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用“逻辑拓朴结构”(它是描述不同网络系统中信息传输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传统媒体的逻辑拓朴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其特点是1)中心节点: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来源;2)单向流动:信息由信息源向终端点“受者”流动;3)终端点彼此孤立,没有联系;4)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信息,单向传诸终端点。这种结构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照单全收,形成了“我传你受”的传播定势。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朴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1)拓朴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2)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采用这种逻辑拓朴结构的网络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传受双方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经常也更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多媒体: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4)即时性: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由于受到信号传输覆盖面的限制,传输范围之外的地方还需其他手段帮助来获得信号,增加环节会大大影响传播速度;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5)个人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

6)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的检索。超文本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比如说,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

二、 开放式------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

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诸如宏观的“把关”、“发言”以及微观的“文稿(声像)通顺”、“节(栏)目整体感强”等编辑规律外,它们还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说,报纸编辑突出“版面和谐”,广播编辑强调“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编辑则非常重视“声画合一”。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编辑规律,那么网络新闻编辑的根本特点、基本规律是什么呢?

网络是一个平台,它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因此,可以说,在网络新闻编辑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网络报纸)则要重视“版面和谐”、偏向声音(如网络广播)则要重视“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偏向声像(如网上电视)则要重视“声画合一”。从这一角度讲,网络新闻编辑要遵循传统媒介编辑的所有规律。但是它有没有自己的规律呢?有没有自己区别与他者而独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规律呢?

本文认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现,更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我们发现“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是渗透到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一条主线,它是网络新闻编辑区别于他类媒体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

因特网实质上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等众多特征。通过对网络的这些传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开放式”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笔者以为,如同报纸的“版面和谐”、广播的“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的“声画合一”等为上述媒体的基本编辑规律一样,“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

这里指出的“开放式”包含三个层面:时间层面的开放、空间层面的开放、技术层面的开放。下面我们依次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进行分析:以此论证“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这一命题。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上的开放性带来的。时空开放,从而可以实现“此时与彼时、此地与彼地、此人与彼人”的共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传播,时空的开放赋予传播更多的深度与广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

3)即时性:得益于技术带来的优势,因特网可以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实现信息的“瞬间”传输,传播速度快、时效强。时间上的开放性是新闻即时传播的前提与保证;此外,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新闻线索提供者,也是新闻者。“地球上没有一家报社、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他们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去应付突发事件” [5],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传播即时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间上的开放性”。

4)多媒体: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技术的开放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纳力,技术的开放延伸并调动了人类的各个感觉系统。

5)个人化:个人化特点意味着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时收看”(时间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内容”(时空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模式(有声有像或有声无像或图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组合)”(技术上的开放性)。正是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开放性使得“个人报纸”、“我的新闻”等个人化的传播得以实现。

6)超文本(超链接):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与超链接的传播结构使得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间全方位开放,从而轻松实现了“此时或彼时”、“此地或彼地”、“共时或异时”、“同步或异步”的查询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开放式”,正是“开放式”这一特征,使得网络传媒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类受众的多样、动态、个性化的需求。这决定着,网络新闻编辑也要遵循开放式这一基本规律,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所涉及的“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等都应是基于“开放式”这一规律之上的。

[1] 参见:张海鹰、腾谦编著《网络传播概论》第77页----第8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2] 参见: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54页---第7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 参见:《网络季风丛书:人人都是国王》,山东文艺出版社]

篇8

网络传播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互联网媒介化而逐步兴起的研究领域。网络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阐释网络功能和畅想未来发展为主;第二阶段以记录和描述网络应用和网民行为为主,大规模的网络调查被应用其中;第三阶段的网络传播研究从描述走向分析,注重探究网络现象背后的技术和社会因素。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网络传播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拘泥于传统学科体系和缺乏开阔的研究视角,当前的研究陷入一定的困境。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旨在打破困局,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网络传播研究的困境

网络自身的发展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对网络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对传统学科的依赖导致当前的研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研究层次难提升,学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1.学科体系的建立过分拘泥于传统传播学,为了保证体系的完整性,不得不对一些网络传播中的非核心问题进行阐释,从而分散了研究的着力点,导致有些研究流于形式。例如,传统传播学将人类的传播系统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等等。网络传播通常是复杂的,各种传播类型相互交叉,因此继续以这样的视角构建网络传播的研究体系显然不科学;

2.网络传播的理论研究常常通过在互联网中证实或者证伪传统传播学理论来实现,缺乏对网络传播特有问题或传播现象的理论性总结。以“把关人”理论为例,目前有过百篇的中外文献讨论或者通过实证在网络中验证该理论。且不对方法和结论作评,仅就理论的前提是否在网络中继续适用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果前提发生了改变,谈何后续应用;

3.不少研究局限于从“媒体”的视角认知网络,从而把网络传播理解为网络大众传播,进而等同于网络新闻研究或者网络媒体研究。互联网是媒体,但是不仅仅是媒体,更不是简单的大众媒体,当前互联网的平台性和社会性特征越来越突出,忽略这些特征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互联网和网络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应该引起学者们的反思,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才能走出困局。

从网络传播研究到

互联网研究的必要性

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是对传播学研究的一次的突破,这既是网络功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打破互联网研究困局的现实选择。

1.网络功能早已超越了“媒体”的界限

纵观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它并不是作为“媒体”而生,也不会作为“媒体”而止。互联网成为媒体经历了媒介化的过程。计算机承担的第一项媒介功能是记录和存储信息,网络在当时是信息传输的工具或者通道(例如,联机数据库)。20世纪90年代之后,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一些知名的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纷纷而立。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的交互性和社会性进一步增强,微博、博客、社交网站等等社会化媒体兴起,互联网从大众媒体走向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的“自媒体”。与此同时,互联网功能日渐突出,深深地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就社会整体而言,互联网不再是塑造信息环境的工具,而具有了强大的社会解构力和再造力。其作用早已超过了“媒介”的影响范围。例如,经济方面,网络购物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也是许多个体习惯性的消费方式;政治方面,网络不仅参与到至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中,也成为自下而上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加强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当前的互联网成为真正意义上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种社会行为都可以存在;它也是一个现实社会平行的空间,这个空间以虚拟的形式呈现,却与现实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联系。因此,当前的互联网研究需要跳出基于“媒体”的网络功能考虑,迫切需要从网络传播研究走向互联网研究。

2.互联网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和载体性

传统传播学以人类的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网络中,人们几乎所有的行为和活动最终都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互来实现,并通过符号化的内容表现出来,也就是不同意图的网络行为和活动都表现为传播行为。因此网络传播是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共同的载体和外化形式。以网络政治参与为例,网络抗议、网络选举、网络围观、网络揭发等等行为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呈现在网络中是的数字、文字、图片或者音频、视频等符号化的信息。网络购物亦然,消费者通过电商网站获取的是有关商品的信息描述,而非产品本身,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兴趣、消费过程也都是信息表现出来,消费行为通过传播行为实现。随着网络功能的丰富,网民的行为越来越多样,网络传播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理解网络传播行为不仅需要传播学的解释,而且需要来自不同领域和更广泛视角下的理论支持,因此,网络行为的研究需要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的跨越。

3.相关学科的重复与隔离

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当前社会科学中有关网络研究的内容和现状的一个现实考虑。随机选取的网络传播学、网络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中的典型教材进行比较。概括来看,大体上都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基础;二是互联网功能特征和社会影响;三是各个学科的理论观照下对互联网的解读。前两者构成了互联网研究的基础,在不同学科中具有高度重合性,建立大视角下的互联网研究有助于在这个层面上共享信息和研究成果。后者是不同学科对类似问题的不同观照,但是由于学科间的交流壁垒,影响了对网络问题研究的深度。因此,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也是希望借助不同学科的优势,提升研究层次。

从网络传播研究

到互联网研究的优势

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的跨越不仅体现了当前研究对象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学科发展大有裨益:

1.有助于树立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

毋庸讳言,包括网络传播学在内,很多有关网络研究的学科,例如网络社会学、网络政治学等等并不是以问题为导向,而是套用其传统学科的理论来解释网络现象,可以说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往往导致成果缺乏现实意义,甚至催生出很多“假、大、空”的“伪理论”。笔者认为,当前网络研究应该以互联网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致力于解释这些问题背后的网络传播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引导网络健康发展。

2.有助于维护研究对象的完整性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很多学科把网络纳入到研究范畴当中,但是这种“跑马圈地”似的研究,使他们对互联网的认识通常局限在已有的体系中,因此看待网络犹如“盲人摸象”,往往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实现本文提出的跨越旨在打破这种壁垒,共同致力于互联网中核心问题的研究。为什么从网络传播学开始呢?正如前文分析,网络行为与网络现象常常外化为了传播活动,因此首先从网络传播为起点的宽视角研究更容易把握网络的全貌,进入深入理解互联网。

3.有助于研究人员更新知识结构

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网络传播的研究队伍通常来自于传统的传播学或者其他某一门社会科学,他们熟悉各自的领域,但是相互之间的沟通是有限的。互联网研究的提出是一种打破了学科界限,直接面对研究对象复杂整体的模式,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多个领域,因此研究人员要不断增加知识积累,改善知识结构,才能把这项综合性的研究做好。

网络研究的含义

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并非旨在扩大研究范围,把它当做一个没有边际的“框”。恰恰相反,互联网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和方法体系。这些内容与之前的研究保持着继承性,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研究,以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网络内容和信息传播方式为切入点,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知识揭示网络传播规律。从这个角度上讲,一切与网络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有关的问题都是网络研究的范畴。当然,需要指出这里所指的网络研究依旧是一个社会学科的范畴,探索和解决的是网络中的社会性问题,并不包括网络技术,并非后者不重要,而是不能无限扩大研究领域。

从方法体系看,互联网研究也不能局限在传统的定量或定性范式当中,或者直接将传统的方式进行网络移植,例如由传统的问卷调查发展为网络问卷调查,由传统的深度访谈发展为网络访谈,更要注重网络自身信息特征带来的新的研究方法的使用,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等等。

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更加发达,而电脑的改进不断更新,到时人们能像拿一张报纸或携带一个收音机那样方便。网络传播真正突破了它的局限,走向了大众化的普及传播。目前大部分戏曲网站的资源匮乏、内容涉及不够全面、缺少提炼与创意。网页上还存在虚假的内容,人们浏览网页的时候,会给学习者带来障碍,戏曲网络知识的传播达不到受众的需求,受众范围小。不仅不能吸引商家建设戏曲网站,而且也影响着主办戏曲网站者的热情和信心。所以,网上受众少,制约了戏曲网站的发展。戏曲院校和戏曲研究机构对戏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大量的产、学、研信息是办戏曲网站的重要保证。

二、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

(一)国内戏曲网站的特点

从国内戏曲网站信息的内容看,我国有1300多个网站。有影响的几个网站,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中国戏曲网、中国京剧脸谱等内容比较丰富外。总体来看信息量还不够大,内容缺少提炼和创意、信息缺少广度和深度。有影响的戏曲网站汇集了300多个戏曲种类,供观众欣赏。

(二)网络戏曲的信息形式

从网上的信息形势来看,绝大部分戏曲网站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新闻和信息。部分网站的设计制作精致、创意各具特色、网页图文并茂。比如,神州艺术网——综艺戏曲等网站可以提供著名唱段的MP4下载或在线点播。

三、戏曲网络传播的意义

(一)戏曲对网络传播的作用

戏曲和互联网结缘,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使优秀的民族艺术轻松跨过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以最快捷的速度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起到普及戏曲知识,推广戏曲艺术的积极作用。一些青年网友就是通过上网增强了对戏曲的了解和兴趣,渐渐地加入到剧场观众的行列。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发展网络戏曲,让戏曲搭上网络这一媒体快车,无疑对戏曲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戏曲网络传播满足受众需求

创造多种形式的戏曲来吸引人们积极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如设置大众感兴趣的戏曲话题,还有许多网站能提供信息和精彩唱段的免费下载。网络传播这一领域可供探索的空间非常广泛,这也是网上传播竞争的重要一环。网络戏曲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要加强服务意识,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戏曲网络传播带来的效益

戏曲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与戏曲相关的音像(包括唱片、磁带、录像带、VCD、DVD、MP4等),图片、美术(包括脸谱、戏画等),工艺(包括服装、道具等)。文化演出等产业在国内外拥有广阔潜在的市场,许多人还是看好戏曲网站的前景。开发网上的戏曲经济既可以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支持网络戏曲的生存和发展,不但创造了社会效益而且创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箭双雕。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 冲击;融合;发展;合作;扬长避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005-0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开始兴起,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媒体带来的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所以毫无疑问,网络传播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原有三大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纵观传统大众传播史,我们不难看出,当新的传播方式出现的时候在带来较大的冲击之后总是会有平衡的一个阶段,接下来就是新旧传播方式的调整,在到后来的相互整合。如此循环反复且不断发展。当广播出现时,有人认为那是报纸的末路,当电视出现时,有人断言,广播将从此衰落。但是,时至今日,报纸仍在,广播仍在,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探索、改变,自身的优势不断强化,反而逾老弥坚。像他们一样,网络也不能完全替代电视,但是,彼此的融合和发展却势在必行。在现今,我们已经越来越多的看到他们的互动,网上的热点会不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而好的电视节目更是第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不断刷新冲高点击率。电视上的代表权威观点专家、业内人士也都要在自己的博客、微薄上继续与受众交流互动,更全面的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那些仍有疑问的粉丝答疑解惑。网络与电视与其他媒体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从冲击的融合、发展慢慢走向合作的局面。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并貌,交互性强,剩去了报纸的装订、印刷、储运、发行等环节,并且成本低,出版的周期段,内容量大不受版面的限制;优与广播信息单向不能互动的弊端,时间单一。同时信息通过计算机比电视高速传播,具有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同时计算机具有检索功能,超文本功能,使之成为强有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方式。

具体地说,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化成数字,经过传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网络传播可以通过湖联网高速传播以及实时更新;可以像电视台,广播电台一样进行实况转播,从这一点看来显然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他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的手里。网络传播的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用分秒来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用天或者小时来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周来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网络的快捷带来好处多多,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难度,从图书到音乐,著作权的纷争不绝于耳。同时,尽管时代飞速前进,一本好书在手,还是对那些渴望慢生活的人造成不可抗拒的诱惑。

并且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出网络的负面效应。包括游戏在内的网络依赖,造成的伤害越来越被人重视。健康的网络是大众对它的新期待。网络的迅猛发展、激烈竞争为这种期待提供了各种可能。

应该说网络传播在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上,符号效果上,传受互动性上都优于传统大众传播,能及时了解民意,反映民意。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在受众人数,信息权威性方面远高于网络传播。在中国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由于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运不如电视、报纸、广播,并且网络传播在管理制度上尚未完善,当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那么一些消息的真实性着实得需要一定的推敲。所以网络传播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普及开来还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

总而言之,因特网的出现确实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界带来了一场新的冲击波,但是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太久,最终它也许会被自身的缺点和弊端所淹没。反而会更一步加速传统大众传播对自己的传播手段进行改良和创新。如今,3G手机已经开始逐渐普及,甚至有人在实践互动网络电视,虽然网络兴起迅猛,但传统媒体会不断借鉴它的优势,实现自己的“触底反弹”。虽然网络传播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传播机制,它不会将其他传播方式的优点都囊括其中,所以也就永远不会出现网络传播代替传统大众传播的可能性。但是,传统媒体会试图把它的优点为我所用,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也从来没有固步自封。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仍会继续。在新旧传播发生较大的冲击之后,传统大众传播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的调整个性化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做到消息报道独家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对家新闻在第一时间播报发表出去。而网络传播也应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强对自身管理制度的规划和治理。这样,新旧传播方式的相互融合互动最终会形成一种信息传播的新的平衡状态,使得新旧媒体在市场激烈的格局变化中互利互动,共同繁荣服务于众。

参考文献

[1]苏志武.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8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