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突发事件 应急法制 应急管理机构 信息公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的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如中山大学的教授打骂学生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师生矛盾激化事件、广州一高校怀疑遭炸弹威胁等。如果不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就会严重影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因此,认真分析并完善我国现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就成为关系学校平安稳定的大事。在此,笔者在认真研读我国现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而前提下,厘清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地位,试图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立法提出一点建议。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外延――较宽与突发事件的法定内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突发事件的规定:“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可见,法定突发事件应该具备:突发性、危险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四个特征。但对与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就有扩大的嫌疑。理论界通说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发生的,可能由自然、人为或社会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严重破坏,危及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事件。包括如下几类:一是公共卫生类,如“非典”疫情、食物中毒等;二是政治类,如集会、抗议、罢课、游行等;三是自然灾害类,如地震、海啸等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四是人身安全类,如暴力犯罪、交通事故、治安问题、溺水事故、自杀自袭等;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因此,理论界理解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外延较法律规定的要宽,部分高校突发事件(如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就应该属于学校自主管理的范畴。
二、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地位――行使行政应急权与自主管理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法律规定:“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应当迅速将有关信息,并注意减小信息引起的负面效果;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人民政府,在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到达之前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在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到达后与其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服从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参加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维护社会秩序。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中,高校则负责教育、宣传义务。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范畴内,高校享有法律授予的行政应急权进行应急处置和配合,但在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范畴外的高校突发事件,高校只享有《高等教育法》或者其他一般法律规定的自主管理权。行政应急权具有强制性,自主管理权则没有。因此,高校自主管理学校出现的突发事件应该在法定的限度内,在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义务的前提下进行。
三、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制体系评析
1.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的专门立法缺失
到目前为止,教育部没有出台一部综合性的、专门的预防和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来统一指导全国学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各级政府、高校现在基本处于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立法局。2003年“非典”之后,各级地方政府制订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但是面对多样、频繁高校突发事件,关于专门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几乎没有。因此,遇到其他的或者新型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各高校缺乏法定的标准。同时,学校为了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学生的管理只能越来越细,越管越多。这样,一方面,大学生的独立性、处理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社会角色的转变得越来越慢;另一方面,使得学校陷入一种疲于管理的怪圈,不断增加学生管理行政人员。此外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老师已经被许多学生管理上的琐事烦扰,而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职。高校的对象都是大学生,一般是年满18周岁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学生的自利和高校的管理之间的矛盾,在现今高校教育改革的年代已经是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否具有法律意义?学校怎样做才可以摆脱管理上的漏洞,才能从突发公共事件赔偿的担忧中解脱出来?如何处理高校的管理与学生的自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引我们必须去研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制,理顺学校管理权利和义务,明确学校管理制度的法律性质,指引高校正确、合法管理,切实保护学校、学生的权利。
2.有针对性的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措施的缺失
根据上述分析,发现通说认为的高校突发事件与法定的突发事件在内涵上有一定差异,对法定突发事件范畴内的高校突发事件可以依照目前的法律进行应对和控制,但法定范畴外的突发事件则不一定有法可依,同时这一类的高校突发事件也是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关键之一,因此必须进行详细规定。
此外,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的主体特殊性、影响的广泛性、危害的扩大性等特有的特征,应当有控扩散、消除影响的特殊制度。
3.专门独立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缺失
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如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形成的工作小组)。临时成立的工作小组在工作内容上和人员构成上不具有延续性,突发事件发生后,进入应急处置状态慢,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因此,要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需要在高校建立一个常设性的突发事件管理机构,而且需要有专职、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管理,负责内部管理和外部联系。
4.高校在预防和应对各类学生突发事件中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明晰
尽管于2002年9月教育部颁行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因其仅为部门规章,难以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并且《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仅仅针对的是伤害事故,并未涵盖所有类型的学生突发事件,而《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对学校突发事件的责任承担问题做出明确、系统的规定。如学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自然灾害、师生冲突事件、静坐等突发事件时,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对因处理突发事件给学校造成损失的,应该通过什么途径予以弥补等,这在法律上都还没有定论。
四、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制体系的立法建议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性的群体,承担者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据统计,全国大学生多达2000多万。大学生个个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喜欢通过各种途径交流、学习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国家荣誉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一句话、一件不经意的小事都有可能迅速演变成影响重大的高校突发事件。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笔者就此提出如下几点立法建议:
1.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法律位阶
如前所述,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需要应急处置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突发事件影响的主体特殊,队伍庞大,备受社会关注,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具有扩张性。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统一、规范这一群体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
2.明确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机制中的地位,保障突发事件各方的权利
明确学校作为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被授权的组织。在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理措施中承担着特定的行政职责,这种行政职责如不履行,将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这样一方面,表明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真实意思,排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误解;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学校在突发事件预防、监测中的责任,努力实现预防为主的立法宗旨。
在权利保障方面,明确学生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具有监督权、建议权,不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的救济权等。针对不同种类的突发事件,确定高校在应急管理中的各项权限范围,确保高校行政应急措施有法可依。
3.应急管理机构专门化,实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专业、迅猛
通过法律规定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建立常设的、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其中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明确学校的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如负责学校突发事件的预案制定、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学生突发事件监测和风险评估、组织应急处置、安排协调学校内部管理,组织对有需要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同时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指导、监督。对不履行相关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义务的学校予以处罚。
4.信息公布制度化,保障全校师生知情权和监督权
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种类完善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同时对于高校突发事件而言,更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网络时代的今天,靠“围、追、堵”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利用网络和各种新闻媒体,正面面对突发事件,及时公布客观信息,才可能控制事态,维护学校声誉。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在不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情况下,公开相关的突发事件预防的各种信息、调查和最后处置的结果。在保障学生知情权的情况下进行指导、教育、预防和处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案例应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6-7.
[2]刘洁.高校突发事件法律问题研究.社会与法,2010,(6):104-105.
[3]姜飞燕,刘淑华,杨宏.关于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思考.教育与职业.
篇2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处理办法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或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范围也相当广泛。
之所以,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包括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本文详细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机制一一叙述。
1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突发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突发事件具有公共卫生的属性即群体性或社区危害性、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的损害和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突发事件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突发事件的人为事故性。
2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存在问题[1]
目前,国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准备。具体表现为:①缺乏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医疗卫生资源条块分割,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政府不能统一协调指挥,难以有效整合资源;②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责和任务不明确、监测预警制度不健全、应急设施设备不完善、应急救治药品器械和物资储备不充足;③重大传染病疫情信息直报网络不健全。疫情报告缺乏顺畅渠道;执行疫情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政府及有关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④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参差不齐。相当多的医疗机构不具备应急处置的必要设施、设备,医务人员缺乏应急意识和防护知识与技能,不能有效地实施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各级CDC存在人员素质不高、设施条件落后的情况,职能不明确,工作效率低。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健全建立
3.1制度建设与立法支持相互影响 法律法规保障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既要科学,更要法制。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彻底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迫切需要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制。对工作不力、措施失当、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3.2健全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制度关系 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的一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形成一种制度,而不是事先制定计划。通过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同时,也要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从而加强我们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3.3建立健全的卫生信息监测系统 鉴于信息监测系统对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和信息公布制度,要把单纯的疾病监测信息服务发展到公共卫生监测信息服务。要建立相关技术支持平台,信息传递及反馈要高效、快捷,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要做到资源共享、运转正常、指挥有力。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布制度,要求政府公布信息要遵循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注重效果的原则,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全面,让公众随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这样可以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
3.4人才培养与物资保障关系 经费储备财政投入是医疗卫生设备、信息网络、人员培训、物资储备等的必要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是一种公共产品,财政是其最为主要的投入者,应加强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和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救治能力。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应急医疗卫生救治管理规范,加强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培养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同时要充分有效利用各种卫生资源,整合科研力量,实行联合科技攻关,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监测预警、预防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而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建设是日后事件发生时进行紧急应对的基础。良好和运行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仅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事件发生时产生的社会影响,减少发生成本。
3.5抓好医疗卫生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 由于社会群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同时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所以政府要面向大众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除恐慌心理,提高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提高社会大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防范和应急能力,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以利于组织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讨论
总之,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建设的利害关系,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必须依靠科学与法制,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反应及时,措施果断,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的原则,才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篇3
1 加强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组织和管理
1.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机构
档案应急预案编制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工作中也包含了很大的艰巨性,所以需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这一工作的部门。通常情况下,应急预案编制机构就是指专门的小组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调研和起草相应的应急预案,这一过程也是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1.2 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在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考察制度对整个部门人员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它能够更好的提高档案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质量,但是在这一工作中有很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都不能满足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很多部门也没有建立起一个非常专业性的机构,一般都是以临时性的形式存在,在工作结束之后,这一机构也面临着解散的境遇。所以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责任和考核机制,这样就会使得有关人员在工作中产生十分明显的倦怠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才能更好的保证工作的质量。绩效考核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编制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核,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根据他们的工作效果和工作质量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是惩罚,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档案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质量。
1.3 配备应急预案编制人员
配备应急预案编制人员是档案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的首要任务。只有人员到位,方能开展预案编制工作。应急预案编制成员应是制定和实施中有重要作用或在紧急事故中受影响的人。应急预案编制机构成员应当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专业性。既要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又要有档案业务部门人员,必要进还可以邀请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参加。从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应急预案编制人员应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具有档案、文秘、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警务、消防救援等专业知识,从而使应急预案编制机构成为一个以档案专业知识为核心、凝聚其他各种专业知识的智囊团。
2 构建完整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机制
2.1 建立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需要由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共同来构建。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外延到点”的工作思路:一是纵向到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国家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军队系统档案部门及其他档案机构都需要开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体现出应急预案的层次性与层级管理。二是横向到边。各档案部门应结合各自的实际,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力求全面覆盖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三是外延到点。编制的应急预案应当覆盖档案部门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只有将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延伸到档案工作的每一个节点,才能确保应急预案的完善性、科学性与适用性。
2.2 完善应急预案内容体系
基于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档案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应急预案内容体系。从性质上来说,应当制定总体的综合性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实现“I+N”预案模式。“1”表示综合性预案,综合性预案就是阐明应急管理整体框架结构及应急基本原则和流程,具备综合性指导作用。“N”表示各种专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是根据总预案的要求,在危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事故的种类、现场区域位置等因素,确定子预案。这里所说的“专项预案”实际上就是指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门应急预案,譬如:针对常见的自然灾害制定起专门针对某一具体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应急预案、水灾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等,不同自然灾害的危害不一样,应对的措施也各不相同,通过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一旦同类突发事件发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才能保证有效应对。
3 确保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时效性
3.1 内容明确,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在档案应急预案编制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一个方案的可行性,这也是对应急预案在内容上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一个要求,为了要保证这一点必须要保证制定出的相关内容要更加的详细和具体。在档案部门的应急预案中,有很预案在内容上都是比较空泛的,所以其可行性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其也不可能起到非常好的实际作用,,在应急预案当中还一定要对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处理以及事后的事后的应对措施进行仔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应急预案的实行效果。在内容上也尽量要详细一些,只有对各项工作的方案都予以详细的规定,才能更好的保证工作的质量。
3.2 形式严谨,增强应急预案的规范性
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将形式控制的更加规范,首先是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要逐渐的向规范化转变,应急预案编制中的所有流程都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来进行。其次是预案中的有关内容要更加的标准,使用的语言要更加符合相关的标准,结构上也要保证所有的架构都能体现出核心的内容,架构可以充分的为内容服务。在格式方面也要充分的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格式、字体和行间距等都要充分的符合相关的标准格式的规定和要求。
3.3 吸收借鉴,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
要想有效的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就必须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好的借鉴一些更加先进和成熟的经验,多和其他单位保持有效的沟通,充分的借鉴其他单位和部门的实际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编制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借鉴并不等于照抄,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吸收的一种能力,所以有关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要对借鉴和拿来主义予以清晰的区分。
篇4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04-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1存在问题
总理在谈到我国政府处理SARS危机时说过,中国曾在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准备不足、经验不足、某些地方措施不力。笔者认为,这三点不足说明了管理部门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经验及能力相对较弱。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严重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突发性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另外,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难以适应医疗救治体系的基本需求。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医务人员接受培训少、技术水平落后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有关疾病防范知识的普及工作至关重要,而我国对大众防疫知识宣传教育不够,公众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甚至很多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达不到应对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需要,所以普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早发现、控制至关重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管理部门易出现思想松懈、相关应急措施难以落实。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方面已出台的法律只针对常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要求,对新出现、危害性较大、影响面广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则缺少相关规定,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危机的防治效果。医疗卫生体系在构建时,预防机制、处理能力以及队伍建设上,距离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危机管理理论学家罗森塔尔指出:突发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2]。
2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危害性及严重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如不能有效应对,及时处理,往往诱发危机。作为医疗机构,在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要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救治等工作。
2.1成立领导小组:医疗机构要第一时间成立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由主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后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形成一支强大而有领导力的队伍。统一组织、指挥本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应急准备工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随时对预案进行调整、完善。预案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周全、又要突出重点,还要便于操作、更要注重实用。
2.2建立应急小分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小分队,此小分队至少配备两梯队人员,以应对不时只需。医疗小分队队人员由医院机关和相关临床及医技科室人员组成,平时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抽调医疗队人员充实一线工作。要建立医疗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专管共享制度,如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迅速集中调配。
2.3开通绿色通道:建立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大批传染性或重症患者入院,为避免其他住院患者被感染,医疗机构腾空一个或几个病房,以备传染性疾病的隔离收治和管理。所谓“绿色通道”,即较大规模的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医师根据患者的心电图、脉搏、血氧、呼吸、血压等监测图形和数据,给予相应的救治并输送到病房。
2.4加强演练工作、完善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医疗预案并通过实践演练,是检验应急医疗工作,增强应急医疗能力,提高应急医疗水平的最有效手段。每年举行2-3次的应急救治演练,制定计划,组织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习,并进行总结评估。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能做到“呼之能来,来之能战”。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药品、试剂、器械、防护设备等做好经常储备。逐步培养医护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准确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援综合应急能力。
2.5加强医务人员知识培训:增强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在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的同时,注重人员基本素质的教育与提高,在应急医疗救援方面统一全员思想意识,面对突发事件,要绝对服从领导指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及考核。对基本技能及抢救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等做到人人达标,以提高院内急救技术水平。
2.6加强院内感染控制:20世纪几次较大的流感暴发流行,主要都是通过医院医务人员为中间传染源引起传播的。如SARS的爆发,表现为医院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加强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既是保护医务人员健康,保障医疗救治能力的需要,又是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严格落实消毒制度,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环节要定时定量进行消毒。加强人员的防护,避免人员聚集、注意疏散人流,加强室内通风。
2.7信息传递准确、媒体宣传到位: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时会出现疫情爆发流行或重大人员伤亡,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严重恐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做好应急医疗工作是稳定人心的根本所在,所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与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至关重要。确立“多渠道的、快捷的、纵横协调的信息报告制度”,依法采取逐级报告与直接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应急医疗工作要增强透明度,通过媒体让公众和社会知道所发生的一切。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毕竟不同与一般事务,有些事件具有特殊性,对此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把握分寸,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注意选择时机和方式方法,已达到预期目的和最佳效果。
3结论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指出,卫生部根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需要,要求各级卫生部门精心组织,建设好覆盖全国、纵向贯通、横向相连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立统一、高效、快捷、准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伴随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已然走上了社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以全球化的思路和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卫生和社会危机管理等领域中的先进经验和有益举措,充分提高我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 预警机制 成因 应对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高校突发事件直接影响平安校园的建设。因此,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意义重大。
一、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1.高校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影响
对高校突发事件做一个简洁的理解: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与学生密切相关,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大、破坏程度大的特点,被高校突发事件波及的学生,一般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状态,学生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受到恐慌,生活、学习必定受到极大的影响。
2.高校突发事件对学校的影响
高校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
作为高校主体的学生受到影响必定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到平安校园的建设。
3.高校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作为信息集中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快就会引起社会反响,引起公众和媒体关注,更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成为公众热点从而引起放大或辐射的连锁效应。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突发性的,但是实质上都有着一定的原因,概括起来原因如下。
1.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高校作为各种前沿文化的阵地,其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同的价值观更是影响到思想还不成熟、与社会接触较少的大学生。于是,抑郁、焦虑、迷茫、空虚成为反映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的最贴近的名词。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引发高校突发事件。
2.大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正值青春期,面对恋爱、考试、就业等困惑,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旦遇到挫折,则容易出现信仰和精神危机。一些大学生或偏激狭隘,或玩世不恭,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和学校的各类问题,加之涉世不深,判断是非的能力尚欠缺,观点容易片面,行为容易冲动,而且不计后果,往往因小事酿成大祸。
3.高校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高校内部,现行很多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无论是在工作内容上还是在人员构成上都不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能够有效地吸取危机处理后的宝贵经验教训。这是当前高校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的一个主要方面。突发事件处理需要学校外各个机构间的积极协作,这要求学校工作小组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配合效果,而在实际运行中,很多高校的工作小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同相关机构进行协调,因此容易错失工作良机。另外,高校由于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只是临时设立领导小组,临时领导小组由于事先没有制订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因而难以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高校突发事件解决时间的延误,影响到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1.加强学生危机意识
结合我国高校突发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危机知识匮乏、危机意识淡薄的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将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及处理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开展教育,要传授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特别是要加强防火、灭火、火灾自救等安全教育。[2]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另外,很多高校设有心理健康中心,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学生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校通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良好的危机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清晰的头脑,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机智、灵活,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2.保持校园信息畅通
保持校园信息畅通是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信息沟通系统。建立从学生宿舍到学校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的联系。宿舍内部,建立从宿舍寝室长到层长到楼长到宿舍管理员到宿舍管理部门的联系。宿舍设立寝室长要负责了解、上报本寝室存在的隐性突发事件危机信息,上报各楼层,层长择其要点向楼长汇报,各楼楼长根据实际情况将所掌握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宿舍管理部门。为保证学生安全,将危机学生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有些学院专门设立辅导员晚间轮流值班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一旦发现可能引发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信息,则要保证这些信息能及时通报给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进行处理。学校要畅通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把突发事件信息下达给各部门、院系,进行统一指挥、协调行动。
3.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及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则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机构统一安排部署,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按照决策设施行动方案,将突发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目前一些高校仍没有设立长效的管理机构,导致应对突发事件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计划。因此,组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非常重要。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按照机构功能可以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组成。决策人员,由学校领导组成;执行人员,由各院系领导、学生处、保卫处、宣传部及各班主任辅导员组成;咨询人员由校医、心理咨询师、校法律顾问等组成。突发事件发生时,各部门必须统一部署,积极介入,及时掌控局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物流 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
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 王会云 姜大兰 卢宝亮 甘文旭 梁 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 丰 姜玉宏 王 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 游新兆 孙建中 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篇7
一、应将“机动而有效”作为建立我国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基本原则
风险社会中的突发性事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突发性;二是多样性;三是小概率;四是损失大;五是频繁发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基本困难与突发性事件的这些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因此以必要的投入建立应对机制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看到,在特定的区域内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是比较小的,而且不同的突发性事件需要的应对措施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大量投入建立的应急准备往往可能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以这次雪灾为例,南方高速公路缺少应对雪灾的除雪设备是造成灾情损失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不计成本地在南方高速公路上配置可能几十年都不见得用得上的除雪设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面对危机,必须防止两种可能的倾向。一是对危机估计不足,缺乏防范公共危机的意识,准备不足,反应迟缓,仓促上阵。二是对危机反应过度,缺乏科学的预警与判断,不计成本地进行投入,造成国家和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因此,我国建立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机动而有效。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以相对小的投入建立规模较小但精干的突发性事件应对机构和为应付突发性事件而必需的资源准备(不仅仅是物质资源)。(2)机动性。由于突发性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小概率的特征,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应当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即能够应对多种不同特征的突发性事件。(3)保障基础性的前提是基础性、宽口径及国家层面的协调。基础性是指基础性的机构、信息和物资准备;宽口径是指,只要对这些准备进行必要的调整就能应对不同的突发性事件;国家层面协调是指,上述准备要更多地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性大,尽管特定的突发性事件是小概率的,但这么大的国家,各种突发性事件实际是经常发生的。这样以国家层面为主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二、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构成
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突发性事件,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准确的预警,二是迅速的权威性决策,三是有效的执行。因此,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应当主要围绕这三个环节来建立。
(一)预警系统
从这次雪灾的经验看,首先必须有一套完整可靠的预警系统。我国目前的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有几个主要缺陷:一是负责和参与危机预警的机构多,但同质性强,信息单一;二是预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部门利益的制约,反应迟缓,质量较低;三是预警往往仅从单个部门或专业的领域出发,缺少对危机所造成的整体危害和连带危害的综合分析和判断,亦缺少专门负责进行这种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权威机构。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在上达的过程中,其中一些重要信息往往根据某些原则被过滤掉,结果是到达决策层的信息严重失真。
准确可靠的危机预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超越性、综合性、权威性,即必须超越局部部门利益和单一专业知识的立场,对危机的整体危害和连带危害由权威机构做出综合性判断和合理预测。第二,必须建立在有差异性信息的基础之上。这主要是指信息的提供应该是多渠道的,信息的内容应该是多角度的;应该允许基于不同角度和渠道信息基础上得出的不同判断;应该采取更严厉的法律手段和惩罚机制禁止信息的不当过滤。
为保证预警系统的超越性、综合性、权威性,这种危机预警系统应由三个层次构成:执行专项业务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实施专门调查或服务的民间机构。这些系统不仅要在总量和指标方面对公共危机加以分析和判断,而且还应从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出发,分别考察公共危机对不同层面的人群所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
(二)决策系统
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系统,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是权威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枢纽,由中央政府各核心和相关部门及军队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在不同危机处理方案中进行宏观决策和指挥。
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该办公室为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其职能为:负责预警系统的运行及其成员的遴选;负责与危机管理有关的资源调查;负责危机管理的各项规则、规章和文件的制定;制定或提供危机应对预案;负责危机管理结束后的总体评估工作。
(三)执行系统
公共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执行系统是否能够迅速且有效地运转。首先要保障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有高度的权威,可根据国家利益有效地进行资源调动和配置,政令畅通。同时在地方和基层政府设立相应的精干机构。
依据国内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处理公共危机,特别是抗灾救灾的过程中,军事力量往往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考虑对部分部队官兵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处置各种危机的基本专业能力。甚至可以考虑在武警部队中建设一支类似消防部队的以应对突发性事件为主要职能的部队,或是在现有消防部队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和职能,以肩负起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任务。
事实证明,除政府、军队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组织外,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充分调动基层社会的各种力量,强化基层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发挥社区、居委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危机管理培训,培育具有危机管理专业素质的民间组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得以机动、有效运行的条件
一是公共危机管理成败的根本,既在于非常规状态下中央和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具有较高的应变和执行能力,更在于常规状态下对公共危机的预研预判。因此,除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外,国家应该拥有一支非专职、有专责、常运转的危机研究和预警咨询的专家队伍。
二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信息收集和沟通是预警和解决危机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信息收集渠道应该多样化,以有差异的信息渠道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及时;信息收集机构必须具有独立采集、调用和上传信息的权力;信息应真实、权威、及时、集中和透明,既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又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危机的状况、事态的发展和处理进程;同时也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信息管制,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消除因集体恐慌或错误信息带来的衍生性危机。
三是常规性资源普查,是保证在危机突发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调动和配置资源的必要基础,也是加强危机管理系统机动性的前提。
四是加强针对公共危机的法制和法规建设,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危机管理程序和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安全法》的基本准则,制定如《紧急状态法》及《灾难和紧急事件援助法案》等法律,制定如《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及《公共危机管理条例》等法规,才能保障危机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是将与公共危机有关的各种社会建设计划,纳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中来,强化各城乡社区、物业、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强化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与突发事件有关的各种技能培训,建立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和协作的社会网络。
篇8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
我们都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公共、大范围的危害等特性,对于社会造成严重的恶劣的影响。我们经常会听到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它会对公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还影响着人们的身心,也拉低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采用合适的应急方式去应对这种情况,当出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那就是构建公共的应对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我国的应急机制形成时,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情况。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行程中出现的情况
(一)应对突发事件的经费支出少。根据一份科学的卫生报告资料现实,我国的卫生情况不容乐观,而且我国对于公共卫生给予的经费不多,致使疾病的预防机制迟迟未能建设好,尤其是基层卫生部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还有待提升,这也反映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卫生部门给予的服务与社会公众的卫生需要之间存在问题,需要调和。
(二)应急制度不完善。因为卫生投入较少,基层卫生部门的应急设备存在不足,设施还有待卫生单位的更新,公共员工应该受到专业的训练,而有些单位也不能满足员工的工资,并缺少专门的组织带领,有些药品还是处在急缺的状态,便不能凸显出基层应急系统的影响。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不及时。中国当前的病疫检测体系,存在监督制度不完善,对于病疫的观察与汇报慢,报告不准确等情况,不具备承担突发卫生事件的预告的能力。而且在应对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缺少一个实用的指挥协调制度,还存在责任与分工不清晰的情况,有关单位与对应的处理单位缺少合作的意识,体系之中需要汇报的内容很多,这样就不能形成一个快速工作的操作系统,致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不及时。
(四)缺少标准的应对方案。我国各级的卫生行政单位与病疫管理中心,对于突发的这些案件都做了研究,也制作了很多的应对方案。可是从实际的操作而言,目前的制作方案都在各个方面有待完善。而关于规范的突发卫生事件应对方案与检测环境艰难区域的应对处理方案,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五)缺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意识。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帮助人们树立安全意识,我国开设了一门公共教育。借由教育教学的方式,可以让社会人员树立科学的安全意识与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技术与水平,还可以形成科学的危机观。可是笔者觉得,当前中国对于社会人员的安全教育还有待提升:我国还没有制定科学的安全教育的书籍,来处理公共卫生案件,许多的高等院校也还没设立科学的安全教育,安全组织还在等待建立;大量的卫生单位对于社会人员的安全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也没有落到实处,致使社会人员还没有对公共事件形成安全意识,那么在危险来临时就没有科学的手段来应对。
三、改进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方式
(一)增加卫生经费支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对于社会人员的生命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在当前这个时期,尽管中国增加了卫生方面的经费支出,可是总量还没有达到,不可以适应社会人员的卫生需要,对于经济的进步也造成了约束作用。所以,中国要依据个地方的现实情形,增强卫生设施的配套,加强基层卫生单位的卫生支出,对于应急的职工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优化相应的应急制度。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为了应对突然出现的公共事件,维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要建立与现实符合的应急制度,各个卫生部门也要构建相应的指导体系。构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各卫生单位要清晰地知道自身的目标与责任,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的任务,除此之外,政府单位也要使用出他们的职能力量,根据属地化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共同构建起科学规范的应急制度。
(三)构建公共卫生的应急信息平台。借由高科技的方式,将我国各个管理层级的疾控信息体系进行合作,可以构建起一个卫生的应急指导平台,来保证国内疾控组织所知道的卫生信息进行很好地整理,还和各个卫生监督单位合作,共同构建起一个互利互助的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及时地反映卫生事件的出现,做到及时处置。同时,还要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来检测某些疾病的传播情况与社会人员的总体改变情况,进行适当的统计,也能够用于平常的卫生管理,整理检测的情况,来优化这个应急的信息平台。对于突然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认真监控,紧接着使用预警机制,认真观察事件发生的来源,及时抑制,研究它接下来发展的方向,来尽快处理病情,并且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别与层级,有助于在突发卫生事件出现的时候,及时制定科学规范的处置手段,制定合适的策略,来减少由于突发事件而造成的严重的后果。
(四)及时制定应急方案。要及时制定应急方案,来控制突发卫生事件的出现,保证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增长。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出现后更加科学的处置,还可以管理与安排妥当,那么方案的制定就要更加详细与科学可行,将突发事件出现后的经济消耗与公众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除此之外,方案中还要进行科学的控制,要做到医疗治理、病疫检测等基本手段,还需要员工、技术能力与经费的帮助。
(五)优化突发事件应急团队建设。优化突发事件应急团队建设,支持人事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应急控制人员,还要增强应急团队的能力训练,让他们不断积累突发事件的处置经验,为他们往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条件支持的时候,能够聘请一些本单位的优秀员工,让他们来指导应急人员的应对情况,有助于构建起一支强大的应急团队,来做好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
四、结束语
我国人民一直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也十分关注社会公众的安全健康。而中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常出现,各种病疫的出现使人防备不过来。总之,我们建立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机制,当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时候,才可以很好地应对,为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毛慧.浅议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卫生软科学.2011(06)
篇9
[关键词]应急联动;海上突发事件;环渤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034 — 02
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海上船舶交通流量快速增加,海洋污染以及海上纠纷、海损、海难等海上突发事件日益增多,海上治安形势日趋复杂,海上处置突发事件、海上救助任务更为艰巨。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加快环渤海地区海上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完善海上快速反应机制,切实维护海上安定,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海上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是指在海上突然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中,海上有关多方执法主体,在统一领导下,快速反应、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调处理的危机应对模式。应急联动机制中的“急”要求在海上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突出快速反应能力;“联”要求多方执法力量协同参与事件的处置,突出互联互通能力;“动”要求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突出现场的处置能力〔1〕。
一、建立环渤海地区海上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必要性
(一)海上应急管理自身的特殊性
1.海上突发事件特殊。海上险情特点是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发生群体性械斗、船只碰撞和沉没、运输品爆炸和火灾、海上油田溢油等重大险情,容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海上大面积污染及阻塞水运航道和港口等重特大事故。海上突发事件通常还会引发多重连锁反应,如果错过了最佳救助时机,很可能会引发其他的灾害事故。同时,海上突发事件往往是在风大浪高等恶劣情况下进行的,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执法和救援的难度大。这也是海上和陆地上应急管理最大的不同。
2.渤海海洋环境特殊。渤海是我国半封闭的内海,60年才能进行一次水体交换,一旦发生海水污染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很快就会殃及周边海域,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也使得防治海域污染成为海上执法和救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近年来,渤海溢油、海冰、赤潮、水母等海洋环境灾害突发事件频发,不断威胁着渤海海域生态安全和公众用海安全〔2〕。因此,面对当前严峻的渤海海域形势,区域的海上执法、救援合作是极其必要的。
3.海上应急管理涉及的执法单位、部门多。海上执法是一项需要多单位、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它包括海警、渔政、海监、海事、海关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降低应急处置成效。所以海上执法和救助力量的协同配合对于处置海上突发事件非常重要。
(二)海上应急管理模式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海上应急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比较明显,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应急管理职能由多个不同的政府部门承担,相互之间的整体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按照我国现行海上应急管理体制,具有海上执法权的主要有海警、海监、海事、海关、渔政、环境监察等部门,被称为“多龙治海”。
“多龙治海”导致资源分散、难成合力,这种执法模式很难有效应对复杂的海上局势,部门之间功能划分模糊,多头管理导致矛盾较多,经常出现由于信息不能共享、资金投向分散,导致一些部门装备落后,不能有效履行部门职责,甚至仍不时发生部门冲突事件,严重影响了对海域的有效管理。例如,在环渤海地区,经常会发生海警、海事、渔政等部门同时接到报警,但由于各部门信息不通、事先均没有互相沟通,几路人马赶往出事地点,各按部门规章进行执法,导致部门之间出现争执。
(三)应急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从应急处置资源的需求来看,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大量专业救援物资和社会公共资源。国际经验表明,建设大型化、专业化的应急响应储备库,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有效办法〔3〕。但就当前环渤海各省市而言,任何一方尚无能力建设若干大型应急储备库。
目前,我国实行条块分隔的海上应急管理模式,就现有的应急资源储备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资源分散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中,而这些行业或部门又分别隶属于中央和地方。由于各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同,各自分工也不同,因此,应急处置资源的配置目的和标准也不一致,使各部门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应急处置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资源的长时间闲置而造成浪费,加上各系统间缺乏相互沟通与协作和统一的规划,一方面导致地方各部门应急处置资源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为全社会总体应急反应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储备资源总量不足〔4〕。
二、环渤海地区海上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构建
(一)组建各方联动协同应对的综合性应急管理平台
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海上应急管理平台,即环渤海地区海上应急处置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整合成员间的海上应急管理力量。在海上应急处置中由该委员会负责资源整合和行动协调,使海上应急管理各要素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相互协作,快速联动,从而提升环渤海地区海上应急管理的综合性、协调性,强化其规划、指导等宏观能力,明确应急联动各方的职责和任务,规范各专项海上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明确各方联动的运行流程,积极整合环渤海地区海上应急处置资源,使环渤海地区分散的应急处置资源和应急处置力量充分发挥整体效应。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应急预案
一、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理论
1.突发公共事件及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所遭遇的紧急情况,主要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公共应急、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必须迅速作出决断,并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摆脱困境的突然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或状态。
根据突发事件的概念,可以把中小学突发事件定义为:受到自然、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内部突然爆发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和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
此外,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3.应急机制的构建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2)分级负责,分级管理;(3)预防为主,及时控制;(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6)加强保障,重在建设。
二、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现状分析
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包括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廊坊市的教育事业在近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256所,普通小学976所,普通中学209所,其中初中171所,高中38所。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在中小学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据笔者对廊坊市20多所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得知:
在硬件配套设施上,廊坊市中小学的消防器材、防雷设施、门窗装备、紧急疏散楼梯等的配备率均达90%以上,89.1%的学校设有食堂,55.2%的学校能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76%的学校设有相关的应急管理机构,65%的学校门前有安全警示标语牌。
在软件服务设施上,96%的学校校园内有板报、标语等安全教育宣传,96.8%的学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的培训,5%的学校进行过安全演练,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门卫保卫值班制度和传染病检查制度的学校均达87%以上,45.3%的校园没有专人维护交通秩序。
据统计,廊坊市中小学校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中,24%的事故因为学校的管理问题而发生,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的事故达38%,3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廊坊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在加强学校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管理滞后、工作粗放等问题,对一些安全隐患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防灾意识和预防措施,结果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
三、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危机预防意识
近几年突发事件给中小学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虽然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比较及时,但是仍然无法弥补给学校带来的损失。虽然突发公共事件看似神不可测,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做到未雨绸缪,突发公共事件中的70%还是可以预防。在廊坊市中小学中大都没有危机预防的制度,对于一些安全隐患没有重视起来,最终酿成了大错。而且廊坊市中小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人员活动比较集中,极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生本身对危机预防意识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再者,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比较欠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非常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不知所措。
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指为了迅速、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降低损失,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和方案,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
廊坊市中小学虽有应急预案但实际操作时问题诸多,例如,时间差不开、人员难到位、应急设备有限等问题,让应急工作难以有序进行。管理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显得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够,缺少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校园秩序等的专项预案。
3.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的及时有效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件处理的好与坏,可见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信息传播有两个作用:一是向广大民众提供信息,使其了解灾害的真实情况,以免事态扩大;二是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及时的处理。廊坊市大部分中小学信息传播渠道都不太畅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有些学校领导为了封锁消息,不让学生及其家长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小道消息广为传播,造成了学生恐慌,扩大了事态,反而增加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难度。而且,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信息的报告标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信息系统直接割裂了联系,最终导致领导者对事件的严重误判,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
4.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有待加强
应急救援装备是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因素,因此救援装备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廊坊市的中小学里存在着严重的应急装备建设不足,仅仅靠几个灭火器是根本无法满足应急管理的需要的。学校的经费有限,根本拿不出资金及时更新这些救援装备,再者,监测手段也相对落后,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这就无法发现安全隐患。
5.应急演练不到位
虽然对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很重要,但是再生动的课堂教育都比不上实际的演练。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更喜欢实际操作,不仅有趣,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在演练的同时不但能学会自我保护,还可以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廊坊市的大多数中小学里,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应急演练,有的话,也比较单一,比如地震。学校领导不重视,导致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大部分学生都手忙脚乱,不知如何逃生,应急演练做得非常不到位。
四、完善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的对策
1.加强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宣传
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管理者和学生两部分群体抓起。对于管理者,他们的危机意识则关乎到全校师生的安危。管理者应学会如何预防危机,做到未雨绸缪,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加强安全隐患的监测工作,做到预防为主,把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对于学校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和宣传,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以及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自我保护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使其树立危机意识,学会在危机中生存。
2.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廊坊市中小学应该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制定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交通事故、校园暴力事件在内的专项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并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其次,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小组,分工协作,把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使其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遇到比较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各个参与的组织都要听从应急管理小组的指挥,确保统一领导,避免出现惊慌失措和手忙脚乱现象。
3.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对于在紧急状态下信息的权利要集中到某一部门,以确保信息主体的权威性和明确性,小道消息自然就不攻自破。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决策者制定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提高应急管理的可行性,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家长及时的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事态,以免他们情绪失控,扩大事态。
4.加大应急设施的资金投入
廊坊市的大部分中小学都把资金用在了教学管理上,而对于一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设施则无力购买,这就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完善应急设施,提高监测手段,要从筹集资金做起,筹集资金的渠道也有很多,可以通过社会的募捐,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为学校完善应急设施,做好物资储备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设备供应。
5.做好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对于廊坊市中小学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演练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进行分门别类,比如地震、火灾。由学校应急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组织策划,凡是负有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的领导和教师都要参与进来,演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演练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负责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应急管理,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验证理论的可操作性,并及时地加以修改。
参考文献:
[1] 徐文,徐勇.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及应急管理现状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09,(8).
[2]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